一、PWM控制芯片SG3524的特殊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元,汪晨旭,沙庆康,马响,邓勇[1](2019)在《基于PWM控制的反激式氦氖激光器电源设计》文中提出根据氦氖激光器直流高压的工作特点,成功研制了一种氦氖激光器电源。该氦氖激光器电源基于PWM控制芯片SG3524,采用恒频脉宽调制控制方式,自动调整输出功率得到稳定的电源输出。对反激式变压器驱动电路进行合理的设计,实现了对电源电流的有效控制和工作过程中电流的自稳定调节。在电流值为3、4和5 mA时,对激光电源的电流稳定性以及激光器的出光功率稳定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激光电源输出电流和激光器出光功率均稳定。该电源结构简单、工作高效稳定、体积小、重量轻、有较强的推广性。
王会山[2](2012)在《基于均流并联的高频电源的研究与实现方法》文中提出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对电子设备的依赖越来越高,而伴随着电子设备的就是各种电源。日常所用的线性稳压电源,效率低,功耗大,而且体积大,制约着电子设备的应用,而开关电源却没有这些缺点,它效率高,能耗低,而且,随着开关频率的升高,开关电源也是越来越小的,因此如何使开关电源的高频化,以及如何提高开关电源的输出功率,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本设计采用了PWM控制芯片SG3525作为本次电源的控制模块,它采用PWM的控制方式,控制着开关管的开关通断,即可以控制输出占空比,从而可以控制高频变压器的输出。它属于电流型控制芯片,可以根据输出电流反馈回来的电流进行PWM的控制。它的输出采取灌拉式输出,可以输出两路信号,同时控制两路信号的开关通断。它的输出电流比较大,可以直接驱动IGBT或者MOS管。它内部集成有过电压和过电流保护,软起动和欠压锁定等电路。在本设计中,它可以通过反馈电压电流的输入,控制输出PWM占空比,进而控制高频变压器,因此可以达到稳压稳流的目的,同时,采用LM324组成的PID调节环节,可以通过输入电压电流的变化控制输出电压电流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电源输出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受限于某些元器件的参数和磁性器件的功能等条件,大功率的输出往往很难做到。因此,本设计另一个研究方向就是多个模块电源的并联输出。模块电源的并联方式主要有四种,分别为下垂法、主从法、平均值均流法和最大值均流法。本文首先介绍了这四种方法的构成电路图及工作原理,分析了四种方法的不同特点及各自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了最大电流均流法作为本次并联均流的方法。然后介绍了UC3902芯片的功能及外围电路,通过芯片外围电路的连接,说明了其实现并联均流的过程。本设计主要是针对一些实验性的电源模块的设计,希望能对以后设计更大功率模块电源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鹏[3](2009)在《基于单片机的无触点补偿式交流稳压装置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很多设备都要求稳定的交流电源供电,但是交流供电系统存在电力欠缺、电网不尽合理等问题。这一切都会导致用电设备出现工作不正常、精度下降等问题,甚至造成意外的损坏。交流供电品质的改善成了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前提。传统的交流稳压电源存在效率低、触点磨损、反应时间长、稳压精度低等问题。针对目前交流稳压电源的不足,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无触点自动补偿式交流稳压装置。该装置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的设计,其中硬件部分主要包括以下模块电路的设计:主电路,电源控制电路,电压采样电路,过零点检测电路,过欠压保护电路,辅助电源电路,双向晶闸管触发电路,电源功率因数检测电路和单片机接口电路等。主电路采用交流斩波的方法进行电压补偿,交流斩波电路以PWM的方式进行控制。单片机和有关元件构成反馈控制网络,控制补偿电压的大小和同步,从而使系统保持稳定的输出电压并使其具有较高的功率因数。软件部分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系统软件进行功能块的划分,主要包括两部分:控制部分和检测、显示部分。详细的介绍了各个部分的具体功能,并给出各功能算法及其流程图。控制部分负责选用补偿电压的方式和调整补偿电压的大小;检测、显示部分负责实时地将电源输出电压幅值、电流幅值、功率及功率因数显示在液晶屏幕上。本文设计的交流稳压电源具有无触点、调压范围宽、稳压精度高、动态响应速度快、功率因数和效率比较高等特点。最后,对样机进行了实验测试,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该论文方案对设计无触点交流稳压电源具有参考价值。
朱志甫[4](2008)在《开关电源PWM比较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电源管理芯片中的核心部分,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比较器需要具有高增益和适当的带宽、小的失调电压、在低功耗情况下具有较短的响应时间。本论文在分析研究现有开关电源PWM控制模式基础上,根据PWM比较器的电路结构,设计了一种应用在DC-DC开关电源控制芯片中的高性能PWM比较器。该比较器结构简单、增益高、失调电压和延时都很小、功耗低。第一章对PWM开关电源发展、论文选题背景、本论文要做主要工作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在分析PWM原理基础上,画出了SPICE等效模型,并给出了网表和模拟仿真结果。对开关电源的调制模式和反馈控制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三章分析PWM比较器的性能参数并列举了几种常见比较器结构,分析了电路原理。第四章,根据设计比较器的性能指标,利用基本CMOS模拟子电路功能,详细分析PWM比较器各个子模块,并给出了PWM比较器整体电路。第五章通过在上华0.5umCMOS工艺下采用Cadence Spectre软件对本论文设计PWM比较器性能指标进行模拟仿真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达到了设计要求。在电源电压5V,温度为27℃的情况下,增益为104dB,-3dB带宽144Khz,失调电压为444uV,上升时延为99ns,下降时延为60ns,静态功耗仅530uW。通过与文献中设计的PWM比较器性能参数进行比较,得出本论文设计PWM比较器模块优点及不足。最后,在结论中指出了本论文设计的意义及不足,还需完成版图设计后仿真等工作。
寇晓婷[5](2007)在《电动执行器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电动执行器是工业自动控制系统中重要的终端控制元件,对自动调节系统的安全运行、可靠性及调节品质的优劣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对电动执行器的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电动执行器的定位控制要求精度高、响应速度快并且没有超调、稳定性好、具有较强的稳态特性的鲁棒性,这就对控制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对永磁直流电动机构成的电动执行器的位置伺服控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电动执行器的控制方法,旨在实现电动执行器的快速准确定位。模糊控制的设计不依赖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但它缺乏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滑模控制的滑动模态对系统参数变化和负载扰动有着很强的鲁棒性,但滑动模态的抖振难以消除。由两者结合而成的模糊滑模控制融合两者优点于一身:将模糊控制融入到滑模控制中,从而有效削弱其抖振;将滑模控制引入到模糊控制中,从而为模糊控制的设计与分析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对模糊滑模控制作了一定的理论分析并将之运用到电动执行器的控制中,设计了电动执行器位置伺服控制器,并经过了仿针研究证明其可行性。由于执行器采用直流永磁电机作为动力元件,因此需要可调的直流电源来进行控制策略的实施。本文研究了直流电机驱动电源的拓扑结构和控制方法。在尝试晶闸管移相控制和全控型开关器件直流斩波两种方案的基础上,采用了PWM控制的非隔离降压开关电源方案。它实现了适应80V-250V宽范围交流输入下的功率变换,使得系统在大范围输入的情况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并实现良好的控制性能。最后本文利用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完成电动执行器专用控制器的设计,给出了系统的总体方案。
孙哲[6](2007)在《一种实用的在线式UPS设计》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和全球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用电设备对供电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UPS的数字化控制和智能化监控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实现UPS电源系统的模块化、智能化、绿色化和高效节能是UPS电源系统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CVCF-PWM逆变电源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而在众多的UPS不间断电源中,在线式UPS的性能最好,应用最为广泛。首先,本文介绍了UPS电源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讨论了UPS的智能化技术。其次,介绍了一种实用的新型单相高频在线式UPS设计,包括整流电路,Boost型PFC电路,SPWM逆变电路,蓄电池充放电电路的设计,描述了UPS的应用背景,探索了实际应用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再次,本文还介绍了系统的软件实现方法。在讨论了软件控制方案和控制时序后,文中详细介绍了中断结构,并且给出了了软件主程序流程图。文章最后给出了用Orcad Pspice系统仿真的波形,包括PFC升压电路实验波形、辅助电源及蓄电池充放电波形、锁相电路的波形、推挽式逆变电路以及控制电路的实验波形。实验结果表明: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较好的满足了中、低功率UPS的要求。
蒋旭峰[7](2007)在《峰值电流控制PWM升压开关电源IC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关电源具有转换效率高、体积小、控制精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通信、电气、能源、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我国开关电源市场的不断增长,开关电源已经成为国内功率电子学研究的热点。峰值电流控制在传统的电压型控制基础上引入了电流反馈实现了双环控制,使系统的稳定性和瞬态响应性能得以明显优化改善,目前便携式电子产品中的小功率开关电源普遍采用这种控制技术。脉冲宽度调制(PWM)在重负载下具有高效,高精度,抗噪声干扰能力强等优点,是目前开关电源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调制方式。基于这个应用背景,本文对峰值电流控制PWM升压开关电源电路和系统特性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采用了一种结构新颖的求和比较器电路来简化传统开关电源控制芯片中误差放大器和PWM比较器级联结构。通过该求和比较器可以实现峰值电流控制系统中电流内环和电压外环的双环控制,同时还能减少传统开关电源控制芯片中的误差放大器带来的误差和延时,提高了PWM的精度和速度,增强了峰值电流控制开关电源系统的瞬态响应性能。同时为了进一步优化系统性能,本文还利用了Gm-C积分器来消除系统的稳态误差,增强系统的负载调整能力。最后,本文设计了一款峰值电流控制PWM升压开关电源控制芯片,该芯片采用0.8μm BCD工艺实现,集成有高精度基准电压源、振荡器、斜坡补偿功能电路、电流采样电路、求和比较器、Gm-C积分器等电路模块。选取不同的外部元件,用该控制芯片搭建的开关电源可以工作在不同的导电模式下,以满足开关电源应用的要求。同时该开关电源具有输出电压纹波小,转换效率高,良好的瞬态响应性能和负载调整能力等特点。HSPICE仿真结果表明:在芯片典型应用条件下,其输出电压纹波小于±1%,转换效率超过85%;当负载电流从10mA跃变到100mA,其动态跌落量为0.8%,恢复时间仅为25μs;利用Gm-C积分器可以有效的消除系统的稳态误差。
吴巍[8](2006)在《面向智能家居的照明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基于网络的智能家居概念正在替代传统的基于家庭控制器的智能家居。为了适应变革,在行业规范的制订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取得标准发言权,国内各组织联盟纷纷制订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家居网络规范协议。本文首先对已被信息产业部批准为推荐行业标准的三个主流协议——CCSA协议、IGRS协议和ITophome协议进行了综述,比较了各自的技术侧重点和市场诉求点,分析了各协议的联系和分工,从总体高度对新的智能家居网络进行了概括。 智能照明系统作为智能家居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具有高效节能、管理简单、控制多样化、成本较低和容易进入市场的优势。本文对面向智能家居的智能照明系统进行了研究与开发,完成了数字可寻址调光接口(DALI)系统主控单元、从控单元的研发和电力线载波X-10嵌入式家庭网关的预研工作。 本文在对调光领域最新标准DALI协议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三种DALI解决方案的优缺点,提出了自主设计的基于通用芯片的低成本DALI系统。完成了使用拨盘设定地址和命令的DALI主控单元研发,实现了DALI代码指令的发送和接收功能,并且从硬件电路、软件流程、信号分析和误差改进四部分进行了阐述。DALI从控单元的研发主要完成了光线传感器信号A/D转换、调光信号D/A转换、PWM脉冲调制和卤素灯调光驱动的硬件电路设计,分析了基于UBA2014的电子镇流器荧光灯调光电路,并给出了软件结构图。 本文最后对占据美国市场主导地位的X-10智能家居系统和Internet的互联进行了探索。构造了硬件基于ARM7内核、软件基于μc—Linux的X-10嵌入式智能家庭网关,为改造传统的智能家居总线控制器、实现通过以太网远程控制家庭设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贺新升[9](2006)在《电爆法制备金属纳米粉电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纳米技术是二十世纪末开始兴起的高新技术。其中纯金属纳米粉的生产,特别是难熔金属纳米粉的生产是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研究的重大课题。为推动我国金属纳米粉制备技术的发展,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基金无偿资助下,四平高斯达纳米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吉林大学对原有连动式电爆法纳米粉制备设备作了全面的升级改造。在本设计中所做的主要工作有:对原有电力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采用直流逆变升压方式,使用PWM集成芯片实现变频、调压的功能,通过对频率、波形、电压的调整,控制生成金属纳米粉的粒径和形状。用交流伺服电机代替原来的手动送丝,送丝速度可以精确控制,不但实现送丝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且有利于不同速度下参数的提取,为后续定型工作打下基础。采用工控机进行过程控制。使用传感器采集各路信号,使用VB语言编程实现自动控制,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且使故障发生率大大降低。本方案采用先仿真,再实验,后对比的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约了成本。电爆法金属纳米粉制备设备的升级改造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运行结果表明,该改造项目在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能源,提高产量方面有了较大改观,满足原设计要求。
文代彬[10](2006)在《开关变换型连续激光电源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1960年美国人Maiman首先在实验室用红宝石晶体获得激光输出以来,激光器件和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由于激光具有方向性好、能量密度高和单色性好等一系列优点,现在激光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工业、农业、医学、科学研究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工业加工领域,随着激光加工市场地不断扩大,激光加工在整个加工业的作用越来越大,对激光设备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固体激光器电源作为提供能量给惰性气体放电灯以便获得大功率激光输出的电泵浦源,是激光加工设备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是决定激光器整体性能的重要因素。对连续固体激光器电源来说,它的负载是连续氪灯,这种气体放电灯的伏安特性是非线性的,且工作在低压大电流状态下。由于氪灯内惰性气体气压较高,所以在点燃这种灯时,必须有触发电路和预燃电路,才能保证氪灯稳定点燃和正常运行。传统的激光电源通常采用调压器调压式主电路、可控硅相控整流式主电路或晶体管整流式主电路。采用调压器调压的激光电源,由于调压器的存在,电源的体积和重量都很大,而且输出电流地调节也很不方便,整个电源系统的效率也很低。可控硅相控整流式激光电源具有一定地调节输出电流或电压的能力,但它存在整流纹波较大的问题,难以满足高性能要求。晶体管整流式激光电源虽然响应速度较快,稳流效果较好,整流纹波较小,但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开关电源由于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损耗小、效率高、稳定性好及保护功能完善等优点,现在广泛应用于各种电能转化的场合。所以在经过综合比较分析后,本电源采用了既经济又实用的Buck型降压式开关电源方案。连续固体激光器电源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输入整流滤波电路、浪涌抑制电路、IGBT的隔离和驱动电路、输出整流滤波电路、预燃触发电路、控制电路、保护电路、辅助电源等。本论文详细地分析了主要电路参数地计算和确定,并使用Pspice软件对部分电路进行了仿真,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在充分运用自动控制原理的基础上,还使用Matlab软件对系统补偿网络进行了设计和仿真,以验证系统的稳定性,最终较圆满地完成了设计任务。与以往激光电源的辅助电源大都采用传统线性电源的方案不同,本激光电源的辅助电源采用了一种用单片开关电源芯片构成的多路输出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的新型方案,并且整机体积更小,保护功能更完善。
二、PWM控制芯片SG3524的特殊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WM控制芯片SG3524的特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WM控制的反激式氦氖激光器电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路原理及设计要求 |
2 电源电路设计 |
2.1 交流逆变电路 |
2.2 变压器升压电路 |
2.3 倍压整流电路 |
2.4 电压电流反馈电路 |
3 电源性能测试 |
4 结论 |
(2)基于均流并联的高频电源的研究与实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系统的整体方案 |
2.1 电路的整体结构 |
2.2 开关电源中各部分的功能 |
第3章 开关电源中各个相关电路的介绍 |
3.1 输入滤波器 |
3.2 输入整流器件 |
3.3 控制模式 |
3.4 变换器的拓扑方式 |
3.4.1 隔离式开关电源拓扑结构 |
3.4.2 非隔离式开关电源拓扑结构 |
3.5 输出整流电路 |
3.6 输出滤波器件的选择 |
3.7 输出端反馈控制 |
3.8 电气隔离 |
3.9 过流检测 |
3.10 并联均流方法 |
第4章 开关电源部分主要电路的设计 |
4.1 PWM 控制芯片 |
4.2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
4.3 保护电路的设计 |
4.4 并联均流电路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基于单片机的无触点补偿式交流稳压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交流稳压电源的发展现状 |
1.2.1 铁磁谐振式交流稳压器 |
1.2.2 磁放大器式交流稳压器 |
1.2.3 滑动式交流稳压器 |
1.2.4 感应式交流稳压器 |
1.2.5 晶闸管交流稳压器 |
1.2.6 补偿式交流稳压器 |
1.2.7 数控式交流稳压器和步进式稳压器 |
1.2.8 净化式交流稳压器 |
1.3 国外交流稳压电源的发展现状 |
1.4 交流稳压电源的发展趋势 |
1.5 论文的意义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本文内容结构 |
1.7 本章小结 |
2 交流稳压电源的总体结构设计 |
2.1 主要设计技术参数 |
2.2 补偿原理 |
2.3 电源整体结构介绍 |
2.4 系统主要器件的选择 |
2.4.1 补偿变压器的选择 |
2.4.2 IGBT的选择 |
2.4.3 双向晶闸管的选择 |
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稳压电源主电路结构 |
3.1.1 补偿电路 |
3.1.2 交流斩波电路 |
3.1.3 短路保护报警电路 |
3.2 电源控制电路设计 |
3.2.1 控制芯片简介 |
3.2.2 控制电路原理 |
3.3 采样电路设计 |
3.4 过零点检测电路设计 |
3.5 过、欠压保护电路 |
3.6 辅助电源电路 |
3.7 双向晶闸管触发电路 |
3.8 电源功率因数检测电路 |
3.9 控制单片机接口电路 |
3.10 显示部分接口电路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控制部分程序设计 |
4.2 检测与显示部分程序 |
4.2.1 A/D转换程序设计 |
4.2.2 功率因数检测程序设计 |
4.2.3 液晶显示程序 |
4.3 程序设计小结 |
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1 调试注意事项 |
5.2 试验结果 |
5.2.1 输入电压变化时的输出电压结果 |
5.2.2 负载变化时所测的输出电压结果 |
5.2.3 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系统软件的重要程序模块源代码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开关电源PWM比较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论文背景和选题意义 |
1.3 PWM比较器的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PWM原理及开关电源控制方式 |
2.1 PWM基本原理 |
2.2 PWM的Spice模型 |
2.3 开关电源调制方式 |
2.3.1 PWM |
2.3.2 PFM |
2.3.3 PSM |
2.3.4 PWM、PFM和PSM混合调制方式 |
2.4 开关电源五种PWM反馈控制模式 |
2.4.1 电压控制模式 |
2.4.2 电流控制模式 |
2.4.3 平均电流模式控制PWM |
2.4.4 滞环电流模式控制 |
2.4.5 相加模式控制PWM |
第3章 比较器参数及常见结构 |
3.1 增益 |
3.2 失调电压 |
3.3 时延 |
3.4 几种常见比较器结构 |
3.4.1 最简单反相比较器 |
3.4.2 二级比较器 |
3.4.3 可驱动大容性负载的比较器 |
3.4.4 迟滞比较器 |
3.4.5 离散时间比较器 |
3.4.6 动态比较器 |
第4章 开关电源PWM比较器电路设计 |
4.1 设计指标 |
4.2 电流镜的设计及改进 |
4.3 前置差分放大设计 |
4.3.1 电路设计 |
4.3.2 差动放大器增益分析 |
4.4 中间级放大器设计 |
4.4.1 电路设计 |
4.4.2 有源负载差动对的大信号分析 |
4.4.3 有源负载差动对的小信号分析 |
4.5 输出级设计 |
4.6 本论文设计PWM比较器整体电路 |
第5章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1 电流镜仿真及分析 |
5.2 PWM比较器增益的仿真及分析 |
5.3 PWM比较器失调电压仿真及分析 |
5.4 PWM比较器传输时延仿真及分析 |
5.5 PWM比较器瞬态分析 |
5.6 电路的静态功耗估算 |
5.7 本文电路与其他PWM电路对比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论文中SPICE网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电动执行器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动执行器发展概况 |
1.2 电动执行器位置伺服控制研究 |
1.2.1 电动执行器位置伺服的技术要求 |
1.2.2 电动执行器位置控制方法研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电动执行器伺服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 |
2.1 电动执行器位置伺服系统的构成 |
2.1.1 永磁直流电动机 |
2.1.2 位置检测部分 |
2.1.3 功率变换部分 |
2.1.4 位置控制器 |
2.2 系统的数学模型 |
2.2.1 电力电子器件的传递函数 |
2.2.2 直流电动机的传递函数 |
2.2.3 减速装置的传递函数 |
2.2.4 系统的传递函数 |
2.3 小结 |
第三章 模糊滑模控制 |
3.1 滑模变结构控制概述 |
3.1.1 滑模变结构控制的基本概念 |
3.1.2 滑动模态的数学描述及特点 |
3.1.3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基本设计方法 |
3.1.4 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的抖振问题及解决方法 |
3.1.5 控制量受限的滑模变结构控制 |
3.2 模糊控制的基本理论 |
3.2.1 模糊控制概述 |
3.2.2 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3.2.3 模糊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 |
3.2.4 模糊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 模糊滑模控制 |
3.3.1 模糊滑模控制概述 |
3.3.2 模糊滑模控制器的构成 |
3.4 小结 |
第四章 模糊滑模控制器的研究 |
4.1 模糊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
4.1.1 滑模控制器设计 |
4.1.2 模糊控制器设计 |
4.1.3 模糊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
4.2 模糊滑模控制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4.2.1 电机的滑模变结构控制 |
4.2.2 考虑干扰存在的滑模控制 |
4.2.3 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 |
4.3 控制受限的系统响应 |
4.4 小结 |
第五章 电动执行器位置控制的硬件电路实现 |
5.1 常用的可控直流电源 |
5.2 晶闸管相控整流电源的开发 |
5.2.1 晶闸管可控整流原理 |
5.2.2 晶闸管相控直流电源的电路实现 |
5.2.3 电源的工作性能 |
5.2.4 小结 |
5.3 PWM 控制的开关电源的开发 |
5.3.1 功率变换部分总体解决方案 |
5.3.2 电源电路的拓扑结构及基本原理 |
5.3.3 电路的储能电感设计 |
5.3.4 功率变换部分的电路实现方案 |
5.3.4.1 降压电源主回路设计 |
5.3.4.2 电源控制电路设计 |
5.3.4.3 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
5.3.5 电源的工作性能 |
5.3.6 一些设计经验 |
5.4 电动执行器位置控制器的开发 |
5.5 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一种实用的在线式UPS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UPS不间断电源的发展方向 |
1.2.1 绿色UPS |
1.2.2 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 |
1.2.3 高频化 |
1.2.4 数字化 |
1.2.5 并机运行和冗余技术 |
1.3 UPS不间断电源的分类 |
1.4 UPS智能化技术简介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整体框图 |
2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
2.1 功率因数校正的原因 |
2.1.1 谐波的危害 |
2.1.2 抑制谐波的两个途径 |
2.2 功率因数的校正方法 |
2.2.1 功率因数的定义 |
2.2.2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PFC)的基本原理 |
2.2.3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PFC)的基本方法 |
2.3 功率因数校正的主电路及其控制电路分析 |
2.3.1 Boost升压斩波电路 |
2.3.2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控制芯片UC3854 |
3 SPWM逆变电路及其蓄电池—市电转换电路 |
3.1 推挽式逆变器的主电路及市电旁路 |
3.1.1 工作原理 |
3.1.2 功率开关器件的选择 |
3.2 逆变电路控制方案 |
3.2.1 市电同步跟踪信号的产生 |
3.2.2 SG3524的应用 |
3.2.3 保护电路的应用 |
3.3 蓄电池—市电转换电路 |
3.4 辅助电源电路以及蓄电池充放电电路 |
4 系统启动程序设计以及保障UPS可靠运行的措施 |
4.1 MCS-51单片机的内部结构 |
4.2 系统的启动流程 |
4.3 保障UPS可靠运行的措施 |
4.3.1 变压器偏磁问题 |
4.3.2 开关器件的损耗问题 |
4.3.3 直通现象的预防 |
4.3.4 UPS蓄电池的选择 |
5 仿真实验结果及高频模块化UPS系统并联控制技术展望 |
5.1 PFC电路的仿真 |
5.2 推挽式逆变电路的仿真 |
5.3 蓄电池充放电及辅助电源的仿真 |
5.4 市电同步信号产生电路的仿真 |
5.5 UPS并联系统的优势和优越性 |
5.6 UPS并联系统的基本控制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整机硬件结构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峰值电流控制PWM升压开关电源IC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开关电源的发展历程 |
1.2 开关电源的技术发展方向 |
1.3 本文工作的意义及工作简介 |
第二章 开关电源基础 |
2.1 Boost 变换器原理 |
2.2 Boost 变换器电路特性分析 |
2.2.1 Boost 变换器工作在连续导电模式的电路特性 |
2.2.2 Boost 变换器工作在不连续导电模式的电路特性 |
2.2.3 连续导电模式与不连续导电模式的临界条件 |
2.3 开关电源的调制方式 |
2.4 开关电源的控制技术 |
2.4.1 电压型控制 |
2.4.2 电流型控制 |
第三章 峰值电流控制PWM 升压开关电源系统分析 |
3.1 峰值电流控制PWM 升压开关电源系统的基本原理 |
3.2 峰值电流控制PWM 升压开关电源系统的开环不稳定性 |
3.3 峰值电流控制PWM 升压开关电源系统建模 |
3.4 系统的优化设计 |
第四章 开关电源控制芯片设计 |
4.1 控制芯片整体电路设计 |
4.2 基准电压源 |
4.2.1 电路设计 |
4.2.2 仿真结果 |
4.3 振荡器 |
4.3.1 电路设计 |
4.3.2 仿真结果 |
4.4 斜坡补偿信号产生电路 |
4.4.1 电路设计 |
4.4.2 仿真结果 |
4.5 电流采样电路 |
4.5.1 电路设计 |
4.5.2 仿真结果 |
4.6 求和比较器 |
4.6.1 电路设计 |
4.6.2 仿真结果 |
4.7 G_m 跨导器 |
4.7.1 电路设计 |
4.7.2 仿真结果 |
4.8 INTG 电压转换电路 |
4.8.1 电路设计 |
4.8.2 仿真结果 |
第五章 整体电路仿真 |
5.1 连续导电模式和不连续导电模式仿真 |
5.2 启动过程仿真 |
5.3 斜坡补偿作用仿真 |
5.4 瞬态响应性能仿真 |
5.5 转换效率仿真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面向智能家居的照明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国内智能家居标准的现状 |
1.1.2 DALI背景介绍 |
1.1.3 X-10网关背景介绍 |
1.2 选题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国内智能家居标准的现状及其主流协议介绍 |
2.1 概述 |
2.2 CCSA智能家居网络协议标准 |
2.2.1 家庭网络CCSA组织概述 |
2.2.2 CCSA标准中家庭网络的几个关键技术 |
2.3 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IGRS)基础协议 |
2.3.1 背景介绍 |
2.3.2 IGRS概述 |
2.3.3 IGRS基础协议的机制与应用 |
2.4 ITopHome -e家佳标准 |
2.4.1 ITopHome -e家佳标准背景简介 |
2.4.2 ITopHome -e家佳标准概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ALI协议及其实现方案 |
3.1 主流智能照明和调光协议介绍 |
3.2 DALI技术简介 |
3.2.1 DALI系统的组成 |
3.2.2 DALI通信协议 |
3.2.3 DALI系统的电气特性 |
3.2.4 DALI调光原理 |
3.2.5 数据访问规则 |
3.3 三种DALI解决方案比较 |
3.3.1 IR面向单管控制的DALI系统 |
3.3.2 Philips DALI系统解决方案 |
3.3.3 Motorola DALI系统解决方案 |
3.4 DALI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DALI)系统主控单元的研发 |
4.1 DALI主控单元的硬件结构 |
4.1.1 电源转换模块 |
4.1.2 时钟、中断和用户设置模块 |
4.1.3 主控单元的DALI发送和接收电路 |
4.2 DALI主控单元的软件开发 |
4.3 DALI主控单元的调试 |
4.3.1 DALI主控单元发送DALI信号的调试 |
4.3.2 DALI主控单元接收DALI信号的测试 |
4.3.3 误差的分析与技术改进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字可寻址照明接口(DALI)系统从控单元的研发 |
5.1 DALI从控单元硬件结构 |
5.1.1 从控单元的DALI接收和发送模块 |
5.1.2 光线传感器与模拟/数字转换电路 |
5.1.3 调光信号数字/模拟转换电路 |
5.1.4 PWM比较输出电路 |
5.1.5 卤素灯调光驱动电路 |
5.1.6 荧光灯镇流器电路 |
5.2 DALI从控单元的软件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Internet的嵌入式X-10智能家庭网关设计 |
6.1 嵌入式X-10网关概述 |
6.1.1 X-10协议简介 |
6.1.2 嵌入式X-10网关的系统结构 |
6.2 嵌入式X-10智能家庭网关的硬件设计 |
6.2.1 嵌入式X-10网关的硬件总体构造 |
6.2.2 ARM的外围扩展结构设计 |
6.2.3 X-10载波收发模块的电路设计 |
6.3 嵌入式X-10智能家庭网关的软件设计 |
6.3.1 移植μC—Linux到目标平台 |
6.3.2 通用I/O口和串行通讯口的工作原理 |
6.4 TCP/IP与X-10的协议转换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1 DALI主控单元部分程序 |
附录2 DALI主控单元电路图 |
附录3 DALI从控单元电路图 |
附录4 参考文献 |
附录5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9)电爆法制备金属纳米粉电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纳米技术简介 |
1.2 课题来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整体设计 |
2.1 电爆法制备金属纳米粉技术原理 |
2.2 电气控制系统构成 |
第三章 高压逆变电源设计 |
3.1 整流滤波电路设计 |
3.1.1 整流电路原理 |
3.1.2 整流滤波电路设计与仿真 |
3.2 逆变主电路设计 |
3.2.1 逆变主电路分类 |
3.2.2 逆变电路方案选择 |
3.2.3 IGBT 原理 |
3.2.4 PWM 技术 |
3.2.5 控制信号的产生 |
3.3 变压器的设计 |
3.4 高电压的获得及放电技术 |
第四章 控制系统设计 |
4.1 电压控制电路设计 |
4.1.1 控制电路设计 |
4.1.2 电位器分压器件 |
4.2 系统总体的自动化设计 |
4.2.1 送丝机构设计 |
4.2.2 电动部分设计 |
4.3 屏蔽设计 |
4.3.1 干扰来源及其影响 |
4.3.2 抗干扰设计 |
4.4 小结 |
第五章 软件设计 |
5.1 编程设计 |
5.2 程序流程图 |
5.3 小结 |
第六章 实验验证 |
6.1 电源质量验证 |
6.2 产品性能指标验证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文详细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0)开关变换型连续激光电源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研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本电源的主要技术指标 |
1.4 论文内容安排 |
1.5 作者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固体激光器概述 |
2.1 激光器的分类 |
2.2 固体激光器简介 |
2.3 惰性气体放电灯的放电过程与触发 |
2.3.1 惰性气体放电灯的放电过程 |
2.3.2 惰性气体放电灯的触发 |
2.4 固体激光电源的发展 |
2.4.1 对YAG连续激光器电源的要求 |
2.4.2 调压器调压式激光电源 |
2.4.3 可控硅整流式激光电源 |
2.4.4 开关变换型激光电源 |
2.5 固体激光电源的研究现状 |
第三章 开关电源概述 |
3.1 开关电源的优点和缺点 |
3.2 开关电源的发展趋势 |
3.3 开关电源的分类 |
3.4 DC-DC变换器基本拓扑 |
3.4.1 常见的隔离型拓扑 |
3.4.2 常见的非隔离型拓扑 |
3.5 开关电源的PWM反馈控制模式 |
3.5.1 Buck型电压单闭环控制模式原理 |
3.5.2 Buck型电流控制模式原理 |
3.6 Buck型变换器 |
3.6.1 Buck型变换器工作原理 |
3.6.2 Buck型变换器工作方式 |
3.6.3 Buck型变换器电感电流连续时小信号模型 |
3.7 常用的开关电源仿真工具简介 |
第四章 开关变换型连续激光电源电路设计 |
4.1 整体方案 |
4.1.1 主电路拓扑方式选择 |
4.1.2 开关器件开关方式选择 |
4.1.3 开关器件工作频率选择 |
4.1.4 开关器件选择 |
4.1.5 电感电流检测方式选择 |
4.1.6 脉宽调制控制芯片选择 |
4.1.7 PWM控制模式选择 |
4.2 开关变换型连续激光电源电路设计实现 |
4.2.1 主电路设计 |
4.2.2 预燃触发电路设计 |
4.2.3 PWM控制电路设计 |
4.2.4 IGBT驱动电路设计 |
4.2.5 点火电路设计 |
4.2.6 保护电路设计 |
4.2.7 辅助直流电源设计 |
第五章 控制系统设计 |
5.1 控制系统校正方法 |
5.1.1 系统的稳定裕度 |
5.1.2 系统的性能指标 |
5.1.3 Bode图 |
5.1.4 几种常见串联校正网络的比较 |
5.2 开关电源控制系统设计 |
5.2.1 校正前系统的传递函数 |
5.2.2 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 |
5.2.3 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 |
5.2.4 校正环节各元件参数计算 |
第六章 开关变换型连续激光电源电磁兼容设计 |
6.1 电磁干扰的形成及抑制 |
6.2 激光电源的电磁兼容设计 |
6.2.1 激光电源中电磁干扰产生的原因 |
6.2.2 激光电源中电磁干扰的抑制措施 |
第七章 结论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及设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PWM控制芯片SG3524的特殊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WM控制的反激式氦氖激光器电源设计[J]. 杨元,汪晨旭,沙庆康,马响,邓勇. 应用激光, 2019(01)
- [2]基于均流并联的高频电源的研究与实现方法[D]. 王会山. 河北大学, 2012(08)
- [3]基于单片机的无触点补偿式交流稳压装置设计[D]. 刘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09(07)
- [4]开关电源PWM比较器的研究与设计[D]. 朱志甫. 西南交通大学, 2008(12)
- [5]电动执行器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D]. 寇晓婷. 天津大学, 2007(04)
- [6]一种实用的在线式UPS设计[D]. 孙哲. 大连理工大学, 2007(01)
- [7]峰值电流控制PWM升压开关电源IC研究与设计[D]. 蒋旭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07(03)
- [8]面向智能家居的照明系统研究与开发[D]. 吴巍. 浙江大学, 2006(09)
- [9]电爆法制备金属纳米粉电控技术研究[D]. 贺新升. 吉林大学, 2006(10)
- [10]开关变换型连续激光电源的研制[D]. 文代彬. 电子科技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