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某合资企业征管情况看反避税的必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梁嘉琪[1](2020)在《基层税务机关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问题研究 ——以A县(区)税务局为例》文中指出在我国,个人所得税是极具国民性、充分反映税收法定原则的主税种,它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仅次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内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国内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随着我国国民法律意识也逐渐增强,国民也日益关注个人所得税的税源管理。但是,由于国内居民收入来源、收入形式日益多样化,偷逃个税的手段方法日益隐蔽,加上基层税务机关存在组织机构不合理、金税三期税收管理系统、个人税收管理系统、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扣缴客户端等税务机关管理系统落后等诸多原因,导致基层税务机关在个人所得税的税源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挑战。本论文以A县(区)税务局为例,将基层税务机关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作者县区级基层税务机关的工作实践、现实数据和具体访谈、调研问卷展开研究。论文简述了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采用文献分析法,介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源管理和税制重点;采用数据分析法,收集分析A县(区)个人所得税的增长趋势、各税目比例、纳税人员构成等税源管理数据,摸清A县(区)个人所得税税源分布;采用设置税务人员访谈和针对纳税人为对象的调查问卷,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指出A县(区)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长期以来存在的固化问题和新形势下产生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对策和意见建议,为提升我国基层税务机关的个人所得税进行税源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孙丽[2](2020)在《徐州市跨境税源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企业的跨境交易更加频繁,规模更大,形式多变,各国为了吸引税源并加强跨境税源管理,税改措施相继而出,跨境资本在国际税改的背景下流动加速,如何实施有效的跨境税源管理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焦点问题。税收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境税源管理也在公共管理领域成为热点话题。近年来,徐州市税务局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加大跨境税源管理力度,工作质效稳步提升。但是,由于机构设置不完善、风险管理过程不科学、专业人才欠缺等原因,导致跨境税源管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国内外对跨境税源管理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同时对徐州跨境税源管理现状进行简要介绍;其次,在文献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助扎根理论,依托Nvivo11.0软件通过半结构访谈提炼出影响跨境税源管理质效的因素;然后,根据上述影响因素设计并开展问卷调查,利用SPSS21.0和AMOS22.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查找在管理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方面,并总结出跨境税源管理成果和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再次,为了更清晰且具体的呈现部分影响因素在跨境税源管理中的表现形式,本文特选取一个具体案例为载体进行问题展示和成因剖析;最后,本文结合风险管理理论对如何进一步提高跨境税源管理水平提出优化措施,以期能对基层的管理工作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杨柳[3](2018)在《南京XT公司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营商环境的优化,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追求成本利润意识日益强烈,企业负担也成为关注的重点。南京XT公司作为一家优秀的影视公司,对于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存在很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较为明显的是税收支出成本较大,不仅在内部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使得南京XT公司利润留存大大减少,降低了企业的发展空间,更直接造成企业的投资者、劳动者获得的回报降低,收入不如当时的预期,严重影响投资者及劳动者的积极性。本文认为,如何降低投资者和劳动者的负担,减少企业税收支出,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员工和投资者的热情,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空间,是南京XT公司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理论与实践中,企业以企业所得税筹划及营改增筹划居多,对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对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运用目的进行了探讨,采用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南京XT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找到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根源。从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入手,制定合理的纳税方案减少投资者、劳动者的税收负担,以增加企业员工福利,增强员工幸福感,提高人员工作积极性,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提高企业商誉创造良好条件。因此,南京XT公司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研究对其他面临类似困境的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重大而广泛的借鉴意义。
刘思义[4](2018)在《政企互动与企业避税》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一些产业出现了下行趋势,有关企业税负是否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日益激烈。在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下,政企间的互动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税收作为企业与政府间利润分配的核心要素,一直以来都是政策制定者、企业界和学术圈关注的焦点。现有关于避税影响因素的文献中,不乏针对政企关系的讨论,但鲜有基于政府财政需求的视角对两者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在分税制背景下,财政收入是实现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地方政府的财政需求不可避免会对当地企业的避税行为产生影响,由此产生了政府与企业围绕税收分配双向互动;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政企间的沟通效率则扮演了重要角色。基于此,本文以2008-2015年我国A股上市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从短期和长期视角检验了财政压力与财政增长两类需求对于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及其中的政企互动关系;同时,由地理分散度视角考察了政企间信息沟通效率在企业避税过程中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第一,自然灾害对于当地政府带来的短期财政压力显着影响了当地企业的避税水平,沿海城市遭受的台风破坏程度越大,当地企业的避税程度越低,并且这一关系在国有企业、政治关联企业以及当地龙头企业中表现更加显着。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财政压力、制度经济环境、资本市场压力和企业经营环境会对上述关系产生影响;同时,通过替代性解释检验发现,企业减少避税行为主要源自主动迎合而非政府的强行摊派。此外,在灾后避税更少的企业能够在未来期间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和信贷资源,实现政企之间的互信与互利关系。第二,从中国的税收增长之谜出发,通过构建税收黏性模型研究财政增长需求对于企业避税的影响,发现企业税前利润下降时所得税费用的降低速度,显着低于税前利润上升时所得税费用的上升速度,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所得税存在黏性现象,且这一现象在国有企业中更加显着,而在国有企业中拥有政治关联的企业税收黏性则相对较弱;进一步,财政分权、市场化程度以及地方官员变更等均会影响上述关系。同时,应计盈余管理会影响税收黏性,而真实盈余管理不产生影响,解释了税收黏性现象产生的机制。此外,税收黏性较强的企业在未来期间能够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表明企业在帮助政府促进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能够得到政府的资源倾斜,同样了政企之间双向互利的关系。第三,地理分散度降低了政企间的沟通效率,企业地理分散度越高,避税水平越低,表明地理分散度提高了企业获取税收监管信息以及与政府沟通的成本,从而降低了企业应对税收监管的能力,且这一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显着。进一步,内部关联交易、外部政治环境、资本市场压力视角会影响上述关系;同时,有效的内部控制和便利的外部交通能够缓解地理分散度对避税的影响。此外,子公司数量较少时地理分散度的提高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避税空间。综上证据表明:政府财政需求是影响企业避税的重要因素,且两者间并非企业对政府的单向利益输送,而是企业主动迎合、政府做出相应补偿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企间的沟通影响了彼此的互动效率。本文的创新与贡献在于:首先,从企业所得税视角侧面回应了当前社会有关中国企业高税负的争论。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企业所得税的提高并非完全由政府施压导致,而是地方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出于构建政企关系目的而主动降低避税的迎合行为;且税收的提高并非是企业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向互利的过程。其次,本文基于政府财政需求构建了由宏观到微观的企业避税研究框架。现有政企关系与企业避税的文献,很少从政府财政需求视角讨论避税过程中政企互动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在上述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宏观层面的分税制和官员晋升考核制度背景进行梳理,提出了地方政府的两大财政需求:财政压力与财政增长,从短期静态和长期动态的两个不同角度分析了两类需求对于避税的影响,开阔了研究视野。最后,本文从自然灾害、税收黏性、地理分散度视角丰富了有关企业避税影响因素的文献,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引入了宏观层面的自然灾害并以客观的台风破坏力进行度量,同时借鉴了成本黏性模型提出了税收黏性的概念与检验方法,并提供了新的地理分散度的度量方式,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此外,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我国转变现有税收征管体制、加强税收公平性建设,构建良好政企生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企业避税过程中反映出的政企互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公平机制,扭曲了市场资源配置,对于未来我国在税收制度改革中,提高税收征管透明度、加强税收征管过程的监督提供了理论依据。
蔡欣仪[5](2018)在《我国引入税收自愿披露制度刍议》文中指出随着涉税信息自动情报交换的发展与各国税收征管能力的加强,对于纳税人既往未申报或申报不实的资产与所得如何处理成为各国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共同关注的问题。税收自愿披露制度给予纳税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使纳税人与税务机关花费最小成本达到诚信纳税的结果。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此时引入税收自愿披露制度可以有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新制度的平稳落地。本文旨在对税收自愿披露制度的内涵、特征以及我国实施税收自愿披露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说明与分析,并对我国引入税收自愿披露制度提出建议。除引言和结语,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对自愿披露制度进行概述,主要阐述了税法意义上的自愿披露行为与税收自愿披露制度的内涵与特征,并结合税收赦免制度进行比较;第二章分析了我国引入税收自愿披露制度的必要性、正当性与可行性。合理设计的自愿披露制度符合税收基本原则,是对纳税人的偷漏税行为的及时补救的肯定性评价,与我国已有的税务自查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国引入税收自愿披露制度并不存在巨大的障碍;第三章通过对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已有的立法与制度实践,以及我国现有的海关自动披露制度进行简要介绍与评析,为我国引入税收自愿披露制度提供经验借鉴。第四章主要结合税收自愿披露制度的相关理论与我国现有制度,对我国引入税收自愿披露制度的原则及制度设计提供建议。税收自愿披露制度涉及对纳税人违法责任的免除,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并与现有的法律制度相衔接,制定清晰的实施方案。税收自愿披露制度应当与我国现行税收违法责任相衔接,与纳税信用管理体系和税务代理制度相配合,必须注重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最后,纳税人信息的获取、使用与保护关系到自愿披露制度的成败,务必完善我国的税收信息披露制度。
姜延梅[6](2018)在《重庆市国税系统反避税对策研究 ——基于L集团在渝企业的特别纳税调整案例》文中认为着名的苹果公司避税案件在披露当年震撼了税届内外。而人们所不知的是:苹果公司的避税不是个例,当前跨国纳税人利用税收筹划手段逃避税收的现象十分普遍,其利用种种方式规避全球纳税义务、逃避缴纳税款的责任,各国税务机关流失的税款可谓触目惊心。我国的外资企业发展良好,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扩宽业务链条延伸范畴。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外资企业在经营中报送给中国税务部门的财务报表却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说明跨国企业避税的严重性。强化基层税务部门的反避税能力建设、深化反避税政策研究,正是对这一现状的积极回应。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在研究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整理出目前学术界对避税和反避税的定义和处理方法,认为企业的避税行为是违反税收公平和量能课税原则的,税务机关有权利打击过度的税收筹划所造成的避税事实。为了分析重庆国税系统反避税执法能力现状,笔者结合L集团在渝企业的特别纳税调整(又称“反避税”,下同)案例,深入剖析了企业能够进行避税的原因,主要包括利益因素趋使、拥有较为强大的税收筹划团队、基层税务部门在反避税执法中的不足、税务机关对反避税的重视程度不够、税法上对避税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强以及惩罚措施不足、税法有漏洞等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和现状,结合反避税相关理论,笔者认为应当重庆国税系统应当加强反避税执法能力建设,一是充分重视企业避税行为,辅导企业自觉遵从税法;二是做好做细基础征管工作;三是强化税务机关信息获取能力建设;四是充分利用第三方信息;五是不断探索对大型集团企业反避税调查的经验;六是充分重视人才储备;七是加大对避税行为的惩罚力度,增加企业避税的成本。文章构成上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同时,五个部分是紧密相关、层层递进的。在介绍了文章写作背景及文献综述基础上,根据税收筹划、税收学等论证避税的理论依据,并结合第三部分介绍的重庆国税系统实际的反避税执法现状以及第四部分L集团避税及税务机关反避税的实际案例,剖析目前重庆国税系统在反避税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基于问题提出强化反避税执法的具体建议,完成论述。
林铭秋[7](2017)在《A市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案例剖析及相应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当前的土地增值税在土地改革发展过程当中需要满足一定的市场交易秩序,并且还会通过调节土地利润分配来维护国家的各项权益。在我国九十年代发展过程当中国家开始进行征税。在当前各省税务机关的税务征收过程当中,一般都会采用相应的税务征收方式,这种方式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税款流失,并且使得当前的调控作用丧失。除此之外,这种情况也会造成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大力滞后。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的房地产发展非常迅速,在这种情况之下,通过加强房地产企业的开发与管理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增值税清算工作。2006年12月28日以后,我国的税务部门开始推行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增值税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之下,需要对项目土地增值税进行清算。从当前形势看,国家明确赋予了土地增值税以调控房地产市场、抑制市场价格飞涨的重任。国务院2010年《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当中对加强土地管理以及税务征收进行监督和检查,通过重点的定价机制来确定当前的房价的实际开发项目,结合当前的土地管理和清算制度来对项目内容进行稽查。因此,从当前土地增值税的政策或者征收管理工作模式来看,需要对当前的土地增值税务工作进行清算,并认清当前的发展形势和发展局面。对于税务系统基层操作人员,提高重视程度,全面提高土地增值税清算审核的工作能力,完善管理,弥补征收管理中的缺陷成为当务之急。我选定A市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案例剖析及相应对策研究这个课题,结合实际工作中我们遇到的一系列包括执行尺度、政策口径、纳税筹划以及超出税务本身范畴等相关问题,通过对本地区的土地增值税典型案例剖析,对其中症结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分析,总结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土地增值税清算征管效率,提高征管过程中的风险防御能力。
林春[8](2017)在《罗源县结构性减税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的财政体系中,税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贡献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财力保障,促进社会经济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还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调整社会生产结构、引领消费有着积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施力于需求侧,并取得了很大成果,也有不少经验和教训。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促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增长升级版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改革正迈入深水区,既要释放新需求,重视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作用,更要创造新供给,重视供给侧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全要素生产力的提升。在供给侧方面,财税政策大有可为。罗源县地处东南沿海,作为福州市下属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房地产业和石板材业,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在中央大力提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罗源县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动关停石板材厂,增加房地产业土地供给,同时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大批省市重点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罗源县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共性的,是全国普遍存在的,有些是罗源特有的,值得深入分析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伟大实践的创新,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税收政策是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减税的理论分析入手,探讨我国现行税制对生产要素收益率和收益分配的影响机理,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提出结构性减税的相关建议。
宋建梅[9](2017)在《VIE架构企业避税与反避税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Alibaba和Tencent先后荣登亚洲市值最高上市公司宝座,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双巨头。事实上,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行业为代表的TMT(Telecommunication,media,technology)行业获得迅猛发展,其未来可能贡献GDP增量的7%-22%。笔者观察到,TMT行业、教育培训行业一众知名企业都以VIE架构在境外上市。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架构企业业务门类越多,整个架构体系就越复杂。本文通过案例研究、结合反避税既有经验,提炼出针对VIE架构各避税环节的反避税方案,继而构建了 VIE架构企业反避税框架体系,试图为后续VIE架构企业的反避税工作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框架。本文从VIE架构企业资金流向切入,梳理了 VIE架构企业潜在的避税环节:即 VIE 向 WFOE(Wholly Foreign Owned Enterprise)转移利润环节、WFOE 向境外公司分配利润环节、股权转让环节;继而以这些环节为基础,详细阐释每一环节的避税策略及反避税方案;最后,在BEPS背景下,提出我国VIE架构企业反避税框架体系。本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第二部分对VIE架构企业的形成、特点及其潜在避税环节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即第三、四章,是对梳理的三个环节从避税策略和反避税方案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第四部分是VIE架构企业反避税框架体系构建。相对于纷繁复杂的VIE架构和其运营筹划,本文的研究可能还较粗浅。本文创新之处,我认为有两点:一是从研究对象来看,VIE架构本身是一种突破融资与监管限制的创新模式,相对比较新,对VIE架构企业避税与反避税的研究也带有一定新意。二是从研究视角上看,本文从VIE架构企业资金流向切入,进行全流程观察,分析其潜在的高风险避税环节。但文献不足以及VIE架构企业复杂性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很可能会影响到本文的研究深度。
聂淼[10](2017)在《所得概念的税法诠释》文中研究指明所得税被认为最能体现税收公平原则,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并成为主体税种。然而,作为所得税的核心范畴,所得的定义问题却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放眼寰宇,在绝大多数国家的所得税法中,均未对所得给出定义,我国也不例外。在我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这一问题的解决显得更为迫切。本文牢牢立足法学的学科特色,以所得的财产权属性为中心展开分析,尝试对“所得的概念”问题做出回答。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章:第一章,所得概念的实证法阐释。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所得税立法也并未给出所得的明确定义。尽管如此,我国仍然存在定义所得的法律条款,并形成由一般条款、肯定条款与否定条款共同组成的法律框架。通过仔细梳理我国的立法与规范性文件可知,我国的所得范围徘徊于市场所得与净资产增加之间,具体的判断标准显得十分模糊,也缺乏规则适用的连贯性。第二章,所得概念的财产权属性:以净资产增加为基础。心理所得理论尝试对所得的本质做出揭示,却失之主观。为此,经济学家提出净资产增加理论以求对所得做出客观判断。根据这一理论,所得是两个时间点之间可供纳税人消费的资产的净增长。这一理论揭示了资产、取得与时间这三项核心要素,应将其作为定义所得的基础。在此前提下,将资产转换为法学话语中的财产权,并将所得初步界定为新取得的财产权。然而,净资产增加理论存在着范围过于宽泛的缺陷,因而要从法学的视角对其进行限缩。第三章,所得概念的源泉之维:以源泉理论为中心。在净资产增加理论基础上,源泉理论还要求来源的存续性与所得出现的周期性,并据此建立起资本-所得二分的框架。这一理论的创立带有农业社会的深深烙印,其背后是课税不侵及税本的理念。源泉理论对来源的关注,也揭示了其区别于净资产增加的限制型研究路径。源泉理论对不同来源所得差异性的关注值得肯定。然而,将所得的范围局限于来自于原物的孳息,则使得所得范围过于狭窄,在具体的结论上无法让人信服。第四章,所得概念的支出之维:基于收支一体的整体考量。权利与义务是紧密联系的一对法学范畴。聚焦于对待给付义务对于收益可税性的决定性意义,德国税法学者提出市场所得理论,将所得的范围限制于通过市场活动所取得收益的范围之内。尽管这一理论极富洞见,但在论证的强度上仍嫌薄弱。有必要从收入支出整体分析的角度,对市场所得理论进行赓续与发展。为此,应以是否负有返还义务作为判断标准,将借款这一类收益排除出征税范围。此外,无论是私人赠与,还是家庭内部的服务提供,一般都不存在净收益,而且均属于私人活动的领域。对此,国家征税权应保持尊重与谦抑。第五章,所得概念的时间之维:以实现原则为依归。收益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经历一个时间过程。正因为此,时间维度对于判断收益的可税性就显得异常重要。消费型所得理论着眼于区分即期消费与远期消费。出于经济发展与税收公平的考虑,该理论将储蓄与投资排除出征税范围之外。这一主张过于狭隘,相比之下,取得型税收才是更为合适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仅仅只有资产价值的增长尚不足以成为国家征税权行使的正当性基础,必须在纳税人通过买卖、互换等途径形成新增财产时,才能认为所得真正实现。除了时间节点的选择,时间单位的确定也不可或缺。第六章,个别收益可税性探析:所得概念的具体应用。运用财产权理论,可以对个别收益的可税性做出判断。其中,损害赔偿的可税性应采用权利替代性原理,区分人身权与财产权而有不同的答案。只有对于财产权的赔偿才具有可税性。违法所得的获得者通常负有返还义务,因而其并不具有法律上的财产权,不应对其征税。劳动者获得的附加福利只是在财产权的形态上不拘泥于现金,并不影响其可税性的成立,至于财产的量化评价与分配难题则应建立相应的制度予以应对。资本利得也应属于征税范围,只不过为适应其长期性的特征,应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同时,避免累进税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结语。应以财产权理论为指引,革新我国所得税法中的征税范围。具体来说,以列举的方式例示所得的征税范围,并以兜底条款的设置以应对未来的经济社会变迁。此外,以除外条款的形式,反面排除借款、违法收益、受赠收益等部分类型,从而形成所得定义的完整结构。
二、从某合资企业征管情况看反避税的必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某合资企业征管情况看反避税的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税务机关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问题研究 ——以A县(区)税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选题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税源管理的国内研究现状 |
2、税源管理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技术路线图 |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与存在问题 |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与税源管理理论研究 |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发展历程 |
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
2、改革开放后至94年税改 |
3、94年税改后至第七次修正个税法 |
4、第七次修正个税法改革 |
(二)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理论研究 |
1、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
2、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的内容 |
3、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
(三)本章小结 |
三、基层税务机关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现状及问题——以A县(区)税务局为例 |
(一)案例调研设计—以A县(区)税务局为例 |
(二)A县(区)税收经济及税源管理概况 |
1、A县(区)税务局征收及机构概况 |
2、A县(区)个税税源管理方式 |
3、A县(区)个人所得税税源分布 |
(三)A县(区)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
1、基层税务机关组织结构不合理 |
2、针对第一产业的个税税源管理手段相对缺失 |
3、个税风险管理与评估程度不够 |
4、部分基层税务人员管理技能有待提高 |
5、税务行政违法处罚不到位 |
(四)A县(区)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管理水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
2、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还不全面 |
3、纳税人税收遵从度不高 |
4、纳税人偷逃个税行为较隐蔽 |
(五)本章小结 |
四、基层税务机关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的优化建议 |
(一)加强基层税务机关管理力度 |
1、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业务能力 |
2、调整基层机构配置,提高税源管理效率 |
3、完善申报和管理系统,增强税源管控力度 |
4、加大违法处罚力度,体现个税法强制性 |
5、增强纳税服务能力,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度 |
(二)建立个人税源信息相关体系 |
1、建立个人纳税信用排名制度,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
2、积极推行电子支付制度,强化大额现金交易管理 |
3、加快建立多部门共享的全国个人涉税信息交换平台 |
(三)加强个人税收大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 |
1、建立针对个人的税收大数据分析框架 |
2、强化个人税收前期风险评估 |
(四)本章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徐州市跨境税源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 跨境税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 跨境税源管理理论概述 |
2.2 跨境税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
3 徐州跨境税源管理现状调查 |
3.1 涉及跨境税源的企业概况 |
3.2 跨境税源分类情况 |
3.3 跨境税收情况 |
3.4 跨境税源管理机构设置情况 |
4 基于扎根理论的徐州市跨境税源管理质效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实证分析 |
4.1 研究思路设计 |
4.2 跨境税源管理质效影响因素的调查 |
4.3 跨境税源管理质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 徐州跨境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 跨境税源管理案例 |
5.2 跨境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5.3 跨境税源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6 基于风险管理理论优化徐州市跨境税源管理的措施 |
6.1 建立多层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
6.2 实践全链条风险管理流程 |
6.3 降低“信息管税”中的涉税风险 |
6.4 以优质的税收服务促进双向风险管理 |
6.5 强化风险管理运行的保障措施 |
7 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南京XT公司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法 |
1.3.1 研究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降低纳税成本的研究现状 |
2.2 国内外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现状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个人所得税相关理论 |
2.3.2 纳税筹划理论 |
2.3.3 员工激励理论 |
第3章 南京XT公司现状分析 |
3.1 南京XT公司概况 |
3.2 南京XT公司目前存在的困境 |
3.3 南京XT公司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3.3.1 产品市场特性及政策导向 |
3.3.2 市场外部竞争加剧人才缺乏 |
3.3.3 资金占用时间长、纳税筹划意识淡薄 |
3.3.4 员工激励机制匮乏 |
3.3.5 企业在长期筹资规划中对投资者的激励和回报不到位 |
3.4 南京XT公司未进行筹划的个人所得税纳税成本分析 |
3.4.1 财务状况及纳税成本分析 |
3.4.2 人员结构及个人所得税纳税成本分析 |
第4章 南京XT公司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 |
4.1 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设计原则、思路及路径 |
4.1.1 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设计原则 |
4.1.2 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设计思路 |
4.1.3 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的实施路径 |
4.2 劳动所得的纳税筹划 |
4.2.1 身份转变带来的税目税率的变化可节税 |
4.2.2 改变支付方式方法可节税 |
4.2.3 将应纳税收入福利化可节税 |
4.2.4 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
4.2.5 采用员工激励,谋划长远发展 |
4.3 资本所得的纳税筹划 |
4.3.1 股息红利所得纳税筹划 |
4.3.2 财产转让所得纳税筹划 |
4.3.3 股权结构设置时的纳税筹划 |
4.4 南京XT公司税收综合筹划方案设计 |
4.4.1 按人员结构制定的设计方案 |
4.4.2 按企业发展规划制定的设计方案 |
第5章 南京XT公司纳税筹划方案实施预测和保障机制 |
5.1 南京XT公司纳税筹划方案实施预测 |
5.1.1 作为扣缴义务人在个人所得税上的节税金额 |
5.1.2 作为实际税负承担者在个人所得税上的节税金额 |
5.1.3 南京XT公司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在员工激励方面的作用 |
5.1.4 南京XT公司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后扩大再投资的金额 |
5.2 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保障机制 |
5.2.1 降低额外税收负担以保障方案效果 |
5.2.2 企业管理中的实施保障工作 |
第6章 结论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6.2 本文研究的不足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政企互动与企业避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3 主要创新与贡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避税文献综述 |
2.1.1 企业避税的影响因素 |
2.1.2 企业避税行为经济后果 |
2.2 政企互动文献回顾 |
2.2.1 外部制度环境 |
2.2.2 外部政治环境 |
2.2.3 政府干预:基于政治关联和国有企业的视角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度背景 |
3.1 中国的分税制背景 |
3.1.1 我国的分税制改革历程 |
3.1.2 财政分权与事权之间的关系 |
3.1.3 税收增长之谜 |
3.2 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制度 |
3.2.1 企业所得税的历次改革 |
3.2.2 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体制 |
3.3 我国的官员激励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财政压力需求与企业避税——基于台风灾害的分析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3 研究设计 |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3.2 实证模型 |
4.3.3 台风破坏程度的度量 |
4.3.4 企业避税水平及其他变量的度量 |
4.4 主要实证结果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相关性分析 |
4.4.3 回归结果分析 |
4.5 进一步及稳健性检验 |
4.5.1 中介效应检验:台风破坏与地方财政 |
4.5.2 基于多视角的横截面差异检验 |
4.5.3 灾后避税行为的经济后果检验 |
4.5.4 其他替代性解释 |
4.5.5 稳健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财政增长需求与企业避税基于税收黏性的分析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 研究设计 |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3.2 实证模型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相关性分析 |
5.4.3 回归结果分析 |
5.5 进一步及稳健性检验 |
5.5.1 基于财政分权的进一步检验 |
5.5.2 基于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检验 |
5.5.3 基于官员晋升的进一步检验 |
5.5.4 基于盈余管理的进一步检验 |
5.5.5 税收黏性的经济后果 |
5.5.6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企互动效率与企业避税基于地理分散度的分析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3 研究设计 |
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3.2 实证模型 |
6.3.3 地理分散度的度量 |
6.3.4 企业避税水平及其他变量的度量 |
6.4 实证结果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 |
6.4.2 相关性分析 |
6.4.3 回归结果分析 |
6.5 进一步及稳健性检验 |
6.5.1 地理分散度与企业避税机制检验 |
6.5.2 政治环境的进一步检验 |
6.5.3 资本市场压力的进一步检验 |
6.5.4 沟通效率影响因素的进一步检验 |
6.5.5 有限精力和资源约束的进一步检验 |
6.5.6 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7.1 研究结论 |
7.2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研究生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5)我国引入税收自愿披露制度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税收自愿披露制度概述 |
第一节 税收自愿披露的含义与特征 |
一、自愿信息披露的含义与特征 |
二、税收自愿披露的含义 |
三、税收自愿披露的特征 |
第二节 税收自愿披露制度的内涵与分类 |
一、税收自愿披露制度的概念 |
二、税收自愿披露制度的分类 |
三、税收自愿披露制度的特征 |
第三节 税收自愿披露制度与税收赦免 |
一、赦免与税收赦免的概念 |
二、税收赦免的范围、类型与特征 |
三、税收自愿披露制度与税收赦免之比较 |
第二章 我国引入税收自愿披露制度的理由与背景 |
第一节 我国引入税收自愿披露制度的理由 |
一、自愿披露制度是税收遵从战略的组成部分 |
二、自动情报交换给我国税制带来新的挑战 |
三、现行我国税务自查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税收自愿披露制度的正当性 |
一、自愿披露制度符合税法基本原则的要求 |
二、自愿披露制度符合对税收违法行为的制裁目的 |
三、自愿披露制度体现了对法益的补救与恢复 |
第三节 我国引入税收自愿披露制度的可行性 |
一、现行的税务自查做法为构建自愿披露制度提供实践基础 |
二、《税收征管法》的修订为构建自愿披露制度提供有利契机 |
三、自动情报交换与自愿披露制度相互配合促进税收遵从 |
第三章 税收自愿披露制度的实践与经验 |
第一节 永久性自愿披露制度的域外经验 |
一、德国逃漏税自首制度 |
二、澳大利亚自愿披露制度 |
三、我国台湾地区自动报缴免罚制度 |
四、美国国税局自愿披露实践 |
第二节 临时性自愿披露制度的域外经验 |
一、澳大利亚的离岸自愿披露 |
二、美国的离岸自愿披露 |
三、意大利的自愿披露程序 |
第三节 我国海关主动披露制度 |
第四章 我国税收自愿披露制度之构建 |
第一节 构建我国税收自愿披露制度的原则 |
一、坚持税收法定、处罚法定、罪刑法定原则 |
二、坚持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 |
三、加强税收征管力度,构建整体遵从体系 |
第二节 构建我国税收自愿披露制度的建议 |
一、自愿披露的适用范围 |
二、自愿披露制度与现行税收违法责任的衔接 |
三、提高公众关注度 |
四、建立与完善纳税信用体系与税收征管措施 |
五、纳税人权利保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重庆市国税系统反避税对策研究 ——基于L集团在渝企业的特别纳税调整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二、反避税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反避税工作的特征 |
(三)反避税的理论依据 |
三、重庆国税系统反避税的现状 |
(一)取得的成绩 |
(二)存在的问题 |
四、L集团在渝企业避税与反避税分析 |
(一)案例介绍 |
(二)L集团在渝企业的避税与反避税分析 |
五、重庆国税系统加强反避税能力建设的建议 |
(一)充分重视企业避税行为,辅导企业自觉遵从税法 |
(二)做好做细基层征管工作 |
(三)强化税务机关信息获取能力建设 |
(四)充分利用第三方信息 |
(五)不断探索对大型企业避税调查的经验 |
(六)充分重视人才储备 |
(七)加大对避税行为惩罚力度,增加企业避税的成本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A市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案例剖析及相应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现行土地增值税调控背景 |
1.1.2 土地增值税反避税背景 |
1.2 土地增值税的历史渊源 |
1.2.1 土地增值税的起源 |
1.2.2 土地增值税立法 |
1.2.3 土地增值税的特点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写作框架 |
2 A市土地增值税征管现状 |
2.1 土地增值税占财产类税收的构成比例 |
2.2 土地增值税的征管情况 |
2.2.1 清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2.2.2 清算工作相关应对措施 |
2.3 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难点 |
3 案例研究:A市地税局土地增值税清算案例 |
3.1 数据比对分析压缩土地增值税清算房地产开发成本案情简介 |
3.2 案例 2:运用纳税评估手段从专业评估机构手中“争”回700万土地增值税税款 |
3.3 案例 3:xx大厦项目整体一次性转让涉及税收筹划的土地增值税清算审核案例 |
3.4 案例共性分析 |
4 推进A市土地增值税清算审核工作的对策建议 |
4.1 加强前期管理 |
4.1.1 台账管理 |
4.1.2 跟踪项目管理 |
4.1.3 销售进度监控 |
4.2 严格清算审核 |
4.2.1 收入审核的对策建议 |
4.2.2 成本审核的对策建议 |
4.3 加强房地产行业管理部门信息交流机制 |
4.4 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管理与科技有机结合 |
4.5 增强土地增值税征管风险防范意识 |
参考文献 |
(8)罗源县结构性减税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概况 |
一、国外关于结构性减税研究概况 |
二、国内关于结构性减税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二、论文的框架结构 |
三、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结构性减税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结构性减税的内涵 |
第二节 结构性减税的理论基础 |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二、凯恩斯学派的减税理论 |
三、供给学派的减税理论 |
第二章 罗源县结构性减税政策发展现状 |
第一节 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内容 |
一、减税 |
二、增税 |
第二节 罗源县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
一、罗源县经济增长现状 |
二、罗源县税收收入现状 |
三、罗源县宏观税负现状 |
第三节 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以来罗源县各主要税种变化分析 |
一、罗源县增值税的变革 |
二、罗源县营业税的变革 |
三、罗源县所得税的变革 |
第三章 罗源县结构性减税政策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罗源县结构性减税存在的问题 |
一、税收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税收征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结构性减税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
二、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利益博弈 |
三、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 |
四、纳税人之间的利益博弈 |
第三节 结构性减税政策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分析 |
第四章 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国际借鉴 |
第一节 不同国家的减税政策 |
一、美国的减税政策 |
二、德国的减税政策 |
三、英国的减税政策 |
第二节 不同国家减税政策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
第五章 进一步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建议 |
第一节 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须遵循的原则 |
一、适度原则 |
二、公平原则 |
三、法治原则 |
第二节 完善税收政策,深化结构性减税改革 |
一、降低增值税税率 |
二、扩大企业所得税优惠 |
三、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 |
四、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 |
五、完善资源税征收模式 |
第三节 加强税收征管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 |
一、优化税收优惠形式 |
二、规范评估机制 |
三、建立问责机制 |
四、构建税收权利倾斜配置制度 |
五、建立地方政府税权管理制度 |
六、提升税务人员整体素质,强化服务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VIE架构企业避税与反避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VIE架构的含义 |
1.2.2 VIE架构企业的范畴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及不足 |
2 VIE架构企业的形成、特点及其潜在避税环节分析 |
2.1 VIE架构企业的形成及其特点 |
2.1.1 VIE架构企业的形成 |
2.1.2 VIE架构企业的特点 |
2.2 VIE架构企业潜在避税环节分析 |
2.2.1 VIE向WFOE转移利润环节 |
2.2.2 WFOE向境外公司分配利润环节 |
2.2.3 转让股权环节 |
2.3 小结 |
3 VIE架构企业分环节避税策略研究 |
3.1 VIE向WFOE转移利润环节避税策略研究 |
3.1.1 转让定价避税 |
3.1.2 转让定价避税案例 |
3.2 WFOE向境外公司分配利润环节避税策略研究 |
3.2.1 滥用税收协定避税 |
3.2.2 滥用税收协定避税案例 |
3.3 股权转让环节避税策略研究 |
3.3.1 化直接为间接股权转让避税 |
3.3.2 间接股权转让避税案例 |
3.4 小结 |
4 VIE架构企业分环节反避税方案研究 |
4.1 VIE向WFOE转移利润环节反避税方案 |
4.1.1 针对转让定价的反避税实践 |
4.1.2 针对转让定价的反避税方案及其难点 |
4.2 WFOE向境外公司分配利润环节的反避税方案 |
4.2.1 针对滥用税收协定的反避税实践 |
4.2.2 针对滥用税收协定的反避税方案及其难点 |
4.3 股权转让环节反避税方案 |
4.3.1 针对股权转让的反避税实践 |
4.3.2 针对股权转让的反避税方案及其难点 |
5 VI E架构企业的反避税体系构建 |
5.1 VIE架构企业反避税体系构建 |
5.1.1 针对VIE架构潜在税收风险点建模 |
5.1.2 重视关联申报对VIE架构企业信息的集成能力 |
5.2 VIE架构企业反避税体系的实践难点 |
5.2.1 VIE架构企业反避税体系实践难点 |
5.2.2 VIE架构企业反避税体系的难点突破 |
5.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所得概念的税法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章 所得概念的实证法阐释 |
第一节 所得概念的范围扩展 |
一、制度初创(1949-1980) |
二、三法并立(1980-1993) |
三、归于一统(1993年至今) |
四、几点启示 |
第二节 所得概念的立法框架 |
一、一般条款 |
二、肯定条款 |
三、否定条款 |
第三节 其他所得的行政解释 |
一、其他所得条款的性质及其产生原因 |
二、通过行政解释的明确化之路 |
三、其他所得与偶然所得的界分 |
第四节 所得概念的适用困境 |
一、标准缺失 |
二、用语模糊 |
三、方法失当 |
第二章 所得概念的财产权属性:以净资产增加为基础 |
第一节 心理所得:对所得本质的追寻 |
一、心理所得理论概述 |
二、心理所得理论的价值与缺陷 |
第二节 净资产增加:所得定义的基础 |
一、净资产增加说的提出与发展 |
二、净资产增加说的理论价值 |
三、净资产增加说的适用困境 |
第三节 所得财产权属性的提出与证立 |
一、所得定义的学科进路:从经济学到法学 |
二、所得财产权属性的证立 |
三、所得财产权属性的初步展开 |
第三章 所得概念的源泉之维:以源泉理论为中心 |
第一节 源泉理论的基本主张 |
一、周期理论 |
二、源泉类型理论 |
第二节 源泉理论的法律实践 |
一、源泉理论与税收立法 |
二、源泉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三、发展趋势:源泉理论的松动 |
第三节 源泉理论评析 |
一、源泉理论的价值 |
二、源泉理论的缺陷 |
第四章 所得概念的支出之维:基于收支一体的整体考量 |
第一节 市场所得理论述评 |
一、市场所得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二、市场所得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
第二节 净所得课税原则与收支一体的考量 |
一、净所得课税原则 |
二、收支一体的解释框架 |
三、基于收支一体的课税除外 |
第三节 所得税法介入私人活动的界限 |
一、人的行为类型与可税性辨析 |
二、家庭内部的服务提供 |
三、财政给付与其他给付 |
四、扩张的市场所得理论 |
第五章 所得概念的时间之维:以实现原则为依归 |
第一节 时间是定义所得的维度 |
一、税收之债的时间之维 |
二、所得时间维度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消费型所得理论批判 |
一、消费型所得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二、消费型所得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
第三节 所得实现原则:理论与实践 |
一、实现原则的立法框架 |
二、实现原则的司法呈现 |
三、实现原则的理论争鸣 |
第四节 财产权取得的实现时间 |
一、时间节点:发生时间的选择 |
二、时间单位:周期税与非周期税的混合模式 |
第六章 个别收益可税性探析:所得概念的具体应用 |
第一节 损害赔偿的可税性 |
一、观点争鸣 |
二、我国立法 |
三、本文主张 |
第二节 违法所得的可税性 |
一、理论争鸣 |
二、我国立法 |
三、本文观点 |
第三节 附加福利的可税性 |
一、附加福利的征管难题 |
二、制度因应:比较法的视角 |
三、我国立法 |
四、基于财产权视角的分析 |
第四节 资本利得的可税性 |
一、资本利得的征管困境 |
二、困境的解决:以英国为例 |
三、我国资本利得税制的完善 |
结语 |
一、我国应采纳财产权理论 |
二、基于财产权理论的制度调适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从某合资企业征管情况看反避税的必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税务机关个人所得税税源管理问题研究 ——以A县(区)税务局为例[D]. 梁嘉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徐州市跨境税源管理问题研究[D]. 孙丽.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南京XT公司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研究[D]. 杨柳.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4)
- [4]政企互动与企业避税[D]. 刘思义. 厦门大学, 2018(07)
- [5]我国引入税收自愿披露制度刍议[D]. 蔡欣仪. 厦门大学, 2018(07)
- [6]重庆市国税系统反避税对策研究 ——基于L集团在渝企业的特别纳税调整案例[D]. 姜延梅.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7)
- [7]A市土地增值税清算工作案例剖析及相应对策研究[D]. 林铭秋.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6)
- [8]罗源县结构性减税改革研究[D]. 林春.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9]VIE架构企业避税与反避税研究[D]. 宋建梅. 厦门大学, 2017(02)
- [10]所得概念的税法诠释[D]. 聂淼. 武汉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