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提高节水农业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赵广[1](2020)在《绿色发展背景下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水资源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于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广泛调研和文献搜集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天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综合概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天津市种植业主体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同时,本文结合天津市的实际状况,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天津市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基于此,发现目前天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面临以下问题:水环境治理难度较大,农业水资源配套设施不健全、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与人才体系不健全、管理机制改革不彻底以及农民节水意识较弱等。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选择。首先要建设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走好水资源高效利用之路;其次要分区重点推进高效节水技术,走好技术成果转化之路;再次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走好水资源节约之路;同时要提高农民节水意识,引导农民走好节水之路;最后要加强水环境治理,走好水资源整治之路。此外,为了保障路径的顺利实施,提出了健全节水法规政策、完善管理体制、加大节水技术投入、完善人才支撑体系等措施,以期提高天津市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
刘晗[2](2020)在《变化环境下山东省农业节水分区与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最近几年,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资源不足问题越来越严重,“水少”的风险已引起广泛的重视。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水资源不足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山东省除水资源紧张外,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也十分突出。因为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环境状况各有不同,所以各种农业节水技术的发展也需符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节水,对农业节水技术进行适度的创新。农业节水分区,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各地区农业地域差异规律,考虑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社会发展状况、科技水平等因素,对各地域不同农业节水状况进行科学的划分,是实现农业节水、各地区布局科学分类的重要一环。农业节水分区对区域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促进作用,对缓解当地的农业用水短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变化环境下山东省农业节水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山东省的自然地理、气候水文、社会经济以及农业结构等方面因素,基于PSR模型构建农业节水分区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能将山东省划分为6个农业节水分区,并对各分区农业节水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最终,根据山东省农业节水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适宜的农业节水综合评价模型,并以位山灌区为例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变化环境下山东省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和水资源供需变化情况的分析,揭示了变化环境下山东省农业节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农业节水不仅受到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气候变化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把握山东省各地市行政单元发展农业节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进一步合理地确定各地区的农业节水措施,有必要从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对山东省进行农业节水分区。(2)通过对各种分区方法优缺点的比较,以及对资料的掌握程度最终确定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为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的系统聚类分区方法。并以PSR模型为依托,从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入手,构建了以干燥度、地形地貌影响系数、人均GDP、缺水程度、可用灌溉量、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农业供水比重、作物需水量、耕地有效灌溉率、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作物播种比例、蔬菜播种比例、其他农作物播种比例、节水灌溉比、引水灌溉比例、蓄水灌溉比例、井灌比例、提水灌溉比例18个指标为主的农业节水分区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3)通过SPSS软件,首先对所选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处里,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8个指标体系进行层层分析,最终由确定的5个主成分来代表原始指标。有效的降低了工作量,同时还去除了各指标间的相互关联。最后运用系统聚类法,对研究区各分区单元进行了计算。采用系统聚类法中的多种方法对提取的主成分指标进分析计算,分别绘制了系谱图。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对研究,最终确定离差平方法所得分区结果更为合理。最终将山东省各分区单元分为六个单元。通过分析各分区的实际情况对各区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农业节水方式提出了初步构想。(4)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运用模糊评价法,建立了分析评价模型,提出了农业节水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指标权重的确定方面,运用了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主、客观相结合,克服了过去在权重确定上的主观任意性及难以准确确定的缺点,经验证,符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实用性。所提出的节水灌溉效果评价模型简单适用,可用于山东省农业节水综合评价。
李博灵[3](2020)在《山仑与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探析(1950-2017)》文中研究表明提高粮食产量,是解决黄土高原农村贫困和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的物质基础,重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研究,能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山仑自1954年以来,扎根黄土高原,六十余年致力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研究,成功实现用科学技术改变农民广种薄收的困境,同时达成水土保持的双重目标。山仑既是我国最早倡导现代旱地农业研究和促进节水农业研究的专家之一,同时也是作物生理学家和作物栽培学家。他将植物生理与农业研究相结合,开拓了旱地农业研究中的生理生态新领域,为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增产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新思路;对干旱逆境成苗的生理机制进行探究论证,研制出新型抗旱剂;证明有限水分亏缺对作物的补偿效应,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由于以上在农学研究领域的诸多重要科学贡献,山仑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本文基于翔实的史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概述山仑的农学研究生涯,着重论述山仑在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中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就,从一位杰出科学家一生兴农的视角展现新中国黄土高原农业发展、水土保持取得卓着成就的壮阔图景,以期为新时代我国旱地农业研究和节水农业研究提供些许历史借鉴。
来艳华,赵亚中[4](2019)在《国内外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经验对黑龙江省农业节水技术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节水农业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系统总结国内外已有节水农业的经验,对黑龙江省发展节水农业具有借鉴意义。在概括总结国内外节水农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已有经验对构建黑龙江省节水农业模式的启示。
徐娜[5](2019)在《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及其优化调控》文中研究表明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更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核心资源。河西走廊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纽带,维持该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和生态平衡是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众所周知,河西走廊是我国干旱地区之一,自然条件相对较差,水资源更是限制了该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结合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现状,利用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及非线性回归模型,研究流域水土资源匹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实现流域内水土资源平衡利用,优化调控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提供决策依据。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20012017年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总体呈现波动中上升趋势,技术进步水平却呈现出波动中降低的趋势;从流域空间上来看,内陆河三大流域的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综合效率值排序为: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疏勒河流域。(2)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存在时空差异性。2000年以来总体上呈波动中升高的趋势,内陆河流域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排序为:疏勒河流域>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说明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存在自西向东递减的分布特点。技术进步、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对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较为明显,三者共同促进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3)未来进一步提高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优化调控的方向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优化种植结构、适当调控农业规模等措施。疏勒河流域主要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和优化作物种植结构两个方面来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匹配水平。黑河流域通过升级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以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匹配水平。石羊河流域主要通过运用节水灌溉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和提高灌溉利用系数等措施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匹配程度。
籍欢欢[6](2019)在《基于多目标评价和Topsis方法的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和平灌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和灌溉大国。近年来,受工业、生活等行业需求增加的影响,农业用水占比不断下降,但仍然占据60%以上,是我国第一用水大户,大力发展农业节水问题是解决我国水制约因素,实现农林牧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在分析国内外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的基础上,以黑龙江庆安县和平灌区节水农业为案例,对和平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建立了和平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节水农业的特点及其可能对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的影响,以黑龙江和平灌区近5年的节水改造、灌溉用水、作物种植、气象等资料,分析了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的影响因素,选取了3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建立了和平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2.通过对常用的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方法进行分析,按照指标筛选、降维、综合效益评价的思路提出了基于多目标评价和Topsis方法的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方法。3.结合本文综合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实际值和权重,计算出和平灌区2013-2017年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结果。结果显示,2013-2017年综合效益由0.377提高到0.652,提高了0.275。基于上述降维后得到的主成分矩阵和计算得到的权重,运用Topsis方法,得到和平灌区不同年份与最优、最劣方案的距离,以及与其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Ci值,2013—2017年和平灌区综合效益存在差异,Ci值最高年份出现在2017年,为0.682;最低值出现在2013年,为0.577。
王秀鹃[7](2019)在《农业节水的路径组合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现阶段的国家意志和政策取向,其核心内容是对用水总量(包括农业用水总量)进行控制管理。农业用水总量管理的具体任务是节约农业用水,在保障农业正常发展的同时减少农业用水量,对此,国内实践已经在发展节水灌溉、优化农作物布局、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等方面做了大量努力。本文采用常规统计分析方法,对农业节水的现实绩效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近20年来中国节灌农业发展迅速,既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又产生了巨大的农业节水效应,通过采用喷灌、微灌、低压管灌和渠道防渗等节灌措施,节约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用水。但是,节灌农业发展依然存在结构性偏差,输水环节的节水灌溉发展相对充分,田间节水灌溉特别是大田(相对于设施农业而言)节水灌溉发展不足。(2)近20年来中国农业生产的空间布局不断变化,本文使用“农作物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拟合度”概念和“高耗水农作物在水资源禀赋地区的集中度”指标,来反映和测算农作物生产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匹配关系。对三种高耗水农作物(水稻、蔬菜、小麦)的测算结果表明:水稻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拟合度在80%以上,较好地利用了中国的水资源禀赋(降水)优势,节水型水稻生产空间布局基本形成;蔬菜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拟合度只有60%,没有很好地利用中国的水资源禀赋(降水)优势,节水型蔬菜生产空间布局尚不突出;小麦布局与其光热适合区域的水资源禀赋拟合度在85%左右,非常好地利用了这一适合区域的水资源禀赋优势,节水型小麦生产空间布局基本形成。(3)近20年来中国的农业生产结构一直在调整变化,其中,有促进农业节水的变化,也有增加农业水资源消耗量的变化。高耗水农作物蔬菜种植面积及其比重的大幅度增加,产生了巨大的节水负效应,增加了农业水资源的耗用量,节水型农业生产结构尚未形成清晰轮廓。(4)近20年来中国的大豆虚拟水进口节约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用水,但是高耗水农作物蔬菜虚拟水的出口,与农业节水的总体目标不一致,节水型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格局尚不明朗。(5)敏感性分析表明,节水灌溉特别是大田节水灌溉(喷灌和微灌)对于农业节水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其他因素(农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等)与农业节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影响节灌农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农地经营权的碎片式分割和农业组织结构的原子化,产生了普遍的“规模不经济”现象,致使包括节水灌溉在内的大量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得不到应有的推广应用,严重降低了包括节水在内的先进技术的利用绩效。农作物空间布局和农业生产结构偏离水资源禀赋条件和农业节水目标的内在原因,是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应用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重组了农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强化了国内区域和农作物品种之间逐利竞争,加之产业规制失利,最终出现农作物空间布局和生产结构偏离水资源禀赋条件和农业节水目标的现象。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偏离农业节水目标的根源,是对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动态定位出现偏差,忽视了水资源禀赋比较劣势的内在作用。提升农业节水绩效的对策建议:(1)引导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家庭农场,为推广大田节水灌溉创造基本规模条件;像稳定农地承包权那样稳定农地经营权,赋予各类经营大户可以期许的长久经营权益,培植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长期动力;针对农户节水的正外部性给予适当节水补贴;试验将农用水权界定给农户并允许农户“节余水”市场化流转,创造农业节水的剩余索取权激励机制。(2)将水稻生产空间布局进一步向南方水资源禀赋(降水)优势区域集中,提高水稻生产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拟合度;实施部分蔬菜品种(适合于南方种植和长途运输的蔬菜)的“北菜南移”战略,将蔬菜生产布局进一步向南方水资源禀赋(降水)优势区域集中,提高蔬菜生产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拟合度,同时保障蔬菜供给;把小麦生产进一步集中在500-800mm的水资源禀赋(降水)相对优势区域,提高小麦生产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拟合度。(3)压减高耗水农作物蔬菜的种植面积,特别是在山东、河南、河北三个缺水省份减少蔬菜种植面积,参考河北省的“稻改旱”和“冬小麦季节性休耕”经验,试行“菜改x”(x代表任何一种低耗水农作物)和“菜地季节性休耕”(降低菜地复种指数)制度。(4)适当增加原料性农产品虚拟水进口,节约该类农产品的国内生产用水;减少蔬菜等高耗水作物的虚拟水出口,消除农产品虚拟水出口的负向效应。
张莉,熊波,滕飞,蒋彬,李治国,高娇,李传友[8](2016)在《北京市节水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对策调研》文中研究指明为全面深入了解北京市节水农业机械化现状,选取京郊重点产业具有代表性的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及设备作为研究对象,摸清现阶段北京市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政策以及运行机制,并对节水农业机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两大主线,有针对性地提出节水农业机械化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为提高北京市节水农业机械化能力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持。
刘烨[9](2016)在《干旱区社会水文系统演化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人类纪”时代,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组成耦合的社会生态系统。水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与人类社会也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组成耦合的社会水文系统。干旱区社会水文系统内部的耦合反馈作用更加强烈。研究干旱区社会水文系统演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对揭示人水相互作用机理、发展相关理论和方法、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构建了基于自然-社会二元驱动机制的社会水文系统动态演变分析的理论框架,并构建了基于水量平衡-经济活动-社会决策三层次的社会水文模型框架,提出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系统变异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社会水文系统演化的动力基础。开展了塔里木河流域2000年社会水文动态演化历史的阶段分析,发现外部社会输入的技术与制度因素长期主导了当地社会水文系统发展阶段的演替。进一步针对巴州地区1960-2010年的社会水文动态演化历史的分析表明,在社会生产力逐渐成为社会水文系统演化的主要驱动力的同时,自然条件如水土资源的约束也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着关键的塑造作用。为改进对社会决策过程的刻画,定义了表征政策决策者进行耕地-节水政策调控意愿的“决策者敏感度”概念,对政策变量进行结构化定量表达,从而实现对政策演变过程的动态模拟。在此基础上耦合水量平衡和宏观经济模型建立了概念性社会水文模型,模拟了巴州地区1998-2010年间节水农业发展及耕地和节水政策的自适应演变过程,揭示了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与政策调控的适应效应对灌溉效率悖论现象演变的作用机理。基于多种社会调查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人群对节水措施的认识,揭示了由于缺乏对水土资源协调利用的认知,导致节水农业发展时耕地政策过度宽松的社会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运用干旱区节水农业的社会水文模型,以巴州为例模拟比较了不同初始耕地政策方案对灌溉效率悖论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前采取模型预测的严格耕地政策,可能导致灌溉效率悖论提前发生,且由于灌溉面积增长缓慢而严重伤害农业经济发展;干旱区节水农业发展的初期,在考虑社会水文系统存在耦合反馈的基础上采取适当宽松的耕地政策措施,更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成果可为干旱区节水农业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张全[10](2015)在《皮山县实施节水农业工程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皮山县全面深化水权制度改革,着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效益,初步形成了从输水到灌水、从工程到管理、从微观到宏观的立体化、多样化、系统化农业节水格局。但是,在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同时,皮山县还面临着农业用水管理不善、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制约因素,严重制约了高效节水农业的发展。因此,对皮山县高效节水农业进行研究,对于解决皮山县水资源短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皮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对皮山县节水农业工程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皮山县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工程7.18hm2,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但是,在高效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灌溉工程设计水平低、技术指导及培训欠缺、高效节水工程后期维护不到位等问题。从宏观角度讲,制约高效节水农业的宏观因素是节水农业工程建设动力不足、金融制约节水农业发展、农业节水资金投入不足;从微观角度讲,农户参与农业节水的意愿受到农户年龄、文化程度、农业收入比重、是否为合作组织成员、家庭种植面积、耕地破碎程度、政府补贴、是否有专业技术人员指导、节水能否提高经济效益、对水资源的关注程度、节水灌溉投资是否存在风险、是否进行过节水培训等因素的影响,而是否村干部对农户节水采纳意愿没有显着影响。分析了国外节水农业工程建设的经验,从法律法规、技术开发、投融资等方面获得了启示。针对皮山县高效节水农业建设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皮山县高效节水农业工程建设对策:加大高效节水农业的宣传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提高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水平;加强节水工程的建设和管护;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加大对节水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构建金融支持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提高节水农业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提高节水农业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发展背景下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基础理论 |
2.1 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1.3 研究综述评析 |
2.2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2.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三章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天津市水资源的基本概况 |
3.1.1 地表水构成 |
3.1.2 地下水构成 |
3.1.3 水质状况 |
3.2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取得的成效 |
3.2.1 农业节水灌溉面积不断增加 |
3.2.2 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日趋成熟 |
3.2.3 农业高效灌溉实践探索初显成效 |
3.2.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强力启动 |
3.3 天津市种植业主体采用高效节水灌溉的现状调查 |
3.3.1 问卷设计与说明 |
3.3.2 调查结果分析 |
3.4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3.4.1 农业灌溉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水环境治理难度较大 |
3.4.2 农业水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高效节水政策体系不完善 |
3.4.3 高效灌溉技术成果转化率低,普通农户节水意识较弱 |
3.4.4 高效节水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支撑体系不完善 |
第四章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效率评价 |
4.1 方法介绍与指标选取 |
4.1.1 评价方法介绍 |
4.1.2 指标选取 |
4.1.3 数据相关性分析 |
4.2 模型结果分析 |
4.2.1 技术效率分析 |
4.2.2 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分析 |
4.2.3 目标改进分析 |
4.3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5.1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国外实践 |
5.1.1 以色列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
5.1.2 日本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
5.1.3 美国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
5.1.4 澳大利亚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
5.2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国内实践 |
5.2.1 山东省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
5.2.2 北京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实践 |
5.3 国内外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启示 |
第六章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选择和保障措施 |
6.1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选择 |
6.1.1 建设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走好水资源高效利用之路 |
6.1.2 分区重点推进高效节水技术,走好技术成果转化之路 |
6.1.3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走好水资源节约之路 |
6.1.4 提高农户的节水意识,引导农民走好节水之路 |
6.1.5 加强水环境治理,走好水资源整治之路 |
6.2 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保障措施 |
6.2.1 健全节水法规政策,完善管理体制 |
6.2.2 加大节水技术投入,形成多元投资体系 |
6.2.3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支撑体系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图表清单 |
附录2 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 |
(2)变化环境下山东省农业节水分区与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农业节水分区的研究进展 |
1.3.2 农业节水综合评价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
2.2 农业发展概况 |
2.3 农业节水现状 |
第三章 变化环境下山东省农业节水影响分析 |
3.1 气候要素变化分析 |
3.1.1 山东省气象要素年际变化规律分析 |
3.1.2 气象要素空间变化分析 |
3.2 人类活动影响下各要素变化分析 |
3.2.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3.2.2 水资源供需变化分析 |
3.3 变化环境对农业节水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SR模型的农业节水分区 |
4.1 PSR模型 |
4.1.1 模型内涵 |
4.1.2 农业节水分区的PSR模型 |
4.2 分区内涵与原则 |
4.2.1 分区内涵 |
4.2.2 分区原则 |
4.3 分区方法的确定 |
4.3.1 农业节水分区方法简介 |
4.3.2 分区方法的选择 |
4.4 基于PSR的指标体系构建 |
4.4.1 构建原则 |
4.4.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东省农业节水分区 |
5.1 SPSS软件介绍 |
5.2 主成分分析计算 |
5.2.1 指标标准化 |
5.2.2 相关性分析 |
5.2.3 计算主成分特征根及贡献率 |
5.2.4 主成分与原始指标关系 |
5.2.5 计算主成分得分 |
5.3 系统聚类分区计算 |
5.3.1 建立分类矩阵 |
5.3.2 方法选择 |
5.3.3 不同方法分区结果 |
5.4 分区结果 |
5.5 各分区基本情况及节水模式探索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业节水综合评价 |
6.1 农业节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6.2 评价模型的建立 |
6.2.1 指标的量化 |
6.2.2 权重的确定 |
6.2.3 综合评价模型 |
6.3 典型区农业节水综合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山仑与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探析(1950-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山仑从事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研究六十年历程概况 |
第一节 勤奋求学奠定农业研究学术基础 |
第二节 踏上艰难曲折的旱地农业研究之路 |
第三节 开辟出作物抗旱生理生态研究新领域 |
第四节 大力倡导节水农业 |
第二章 山仑在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增产体系建构方面的建树 |
第一节 实现旱地农业增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第二节 关于深化旱地农业研究的思考和建议 |
第三章 山仑在旱地农作物生理生态研究方面的创新性成果 |
第一节 对黄土高原地区主要作物及牧草抗旱性的研究 |
第二节 揭示出干旱条件下植物成苗的生理机制 |
第四章 山仑力促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 |
第一节 从植物生理生态学角度倡导节水农业的先行者 |
第二节 做身体力行倡导节水农业的实践者 |
结语 |
附录 山仑从事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国内外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经验对黑龙江省农业节水技术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节水农业发展概况及特点 |
1.1 国外节水农业现状 |
1.1.1 美国的节水农业 |
1.1.2 以色列的节水农业 |
1.1.3 印度的节水农业 |
1.1.4 埃及的节水农业 |
1.1.5 澳大利亚的节水农业 |
1.2 国外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特点 |
1.2.1 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1.2.2 注重采用农艺节水和生物节水技术 |
1.2.3 节水农业必要装置与主要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发展迅速 |
1.2.4 重视综合性的农业节水发展模式 |
2 国内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
2.1 加大了节水高效农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 |
2.2 研发推广了一批节水高效农业技术成果 |
2.3 初步建立了节水高效农业发展政策体系与运行机制 |
3 国内外节水高效农业差距分析 |
3.1 在节水农业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方面 |
3.2 在节水农业设备与产品方面 |
3.3 在节水农业综合技术应用方面 |
4 黑龙江省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的启示 |
4.1 政府扶持是节水高效农业投入的基本保障方式 |
4.2 节水高效农业发展必须加速节水农业技术的升级与创新 |
4.3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是节水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
4.4 加大资金力度投入促进节水高效农业的健康发展 |
(5)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及其优化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土资源匹配度研究现状 |
1.2.2 水土资源优化调控研究现状 |
1.2.3 DEA模型用于水土资源效率评价研究的现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特征 |
2.1.3 地形地貌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2.1 行政区划与人口 |
2.2.2 经济发展现状 |
2.3 水资源及其利用概况 |
2.3.1 内陆河流域水资源自然条件 |
2.3.2 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构成 |
2.3.3 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
2.3.4 内陆河流域行业用水结构 |
2.4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概况 |
2.4.1 内陆河流域农用地利用现状分析 |
2.4.2 内陆河流域农业耕地动态变化分析 |
2.4.3 内陆河流域节水灌溉面积 |
第三章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
3.1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
3.1.1 模型的建立 |
3.1.2 指标的选取 |
3.1.3 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动态变化 |
3.2 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 |
3.2.1 指标选取 |
3.2.2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4.1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 |
4.1.1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的测算 |
4.1.2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结果与分析 |
4.2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特征 |
4.3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特征的影响因素 |
4.3.1 变量的选取 |
4.3.2 模型建立 |
4.3.3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农业水土资源利用优化调控 |
5.1 优化措施的效益分析 |
5.1.1 调控灌溉系数 |
5.1.2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
5.1.3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
5.2 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优化措施 |
5.2.1 政策措施 |
5.2.2 技术措施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6)基于多目标评价和Topsis方法的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和平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基本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节水农业效益评价研究综述 |
2.1 概念与内涵 |
2.1.1 节水农业 |
2.1.2 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 |
2.2 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2.2.3 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 |
第三章 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
3.1 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 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理论框架 |
3.3 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估方法体系 |
3.4 多目标综合效益评价基本方法 |
3.4.1 多目标综合效益评价方法比较 |
3.4.2 主成分分析法 |
3.4.3 Topsis方法 |
第四章 和平灌区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 |
4.1 灌区概况 |
4.1.1 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 |
4.1.2 气象 |
4.1.3 水资源利用现状 |
4.2 指标体系的确定及分析 |
4.2.1 经济效益指标 |
4.2.2 社会效益指标 |
4.2.3 环境效益指标 |
4.3 理论模型构建 |
4.4 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
4.4.1 数据的搜集 |
4.4.2 定性指标的量化 |
4.5 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4.6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7 和平灌区综合效益评价 |
4.7.1 经济效益(A*1)评价 |
4.7.2 社会效益(A*2)评价 |
4.7.3 环境效益(A*3)评价 |
4.7.4 综合效益(R)评价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7)农业节水的路径组合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回顾 |
1.2.1 农业节水总论性研究文献回顾 |
1.2.2 节水灌溉发展研究文献回顾 |
1.2.3 节水型农作物空间布局研究文献回顾 |
1.2.4 节水型农业生产结构研究文献回顾 |
1.2.5 节水型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研究文献回顾 |
1.2.6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述评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1 农业节水常规路径梳理 |
1.3.2 本文的内容体系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2 相关技术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节水农业和农业节水主要技术 |
2.1.1 节水灌溉主要技术 |
2.1.2 农业节水的作物栽培技术 |
2.1.3 农业节水的化学调控技术 |
2.2 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及作物分类 |
2.2.1 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 |
2.2.2 农作物耗水量分类:以灌溉用水定额为依据 |
2.3 农产品虚拟水及其贸易理论 |
2.3.1 农产品虚拟水 |
2.3.2 农产品虚拟水贸易 |
2.4 产权与产权制度理论 |
2.4.1 有效产权的基本条件 |
2.4.2 产权制度选择理论 |
2.5 外部效应(外部性)理论 |
2.5.1 外部负效应(负外部性)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
2.5.2 外部正效应(正外部性)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
2.5.3 外部效应(外部性)的校正 |
2.6 屠能的农业生产布局理论 |
3 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绩效研究 |
3.1 中国农业用水与节水灌溉发展概况 |
3.2 中国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的细目分析 |
3.2.1 喷灌发展分析 |
3.2.2 微灌发展分析 |
3.2.3 低压管灌发展分析 |
3.2.4 渠道防渗发展分析 |
3.3 中国农业节水灌溉的节水效应 |
3.3.1 农业节水灌溉的节水效应估算 |
3.3.2 节灌农业发展绩效分析结论 |
3.4 中国节水灌溉发展的非效率现象分析 |
3.4.1 案例分析样本介绍 |
3.4.2 大田(小麦)喷灌的比较收益:与畦灌相对照 |
3.4.3 大田节水灌溉(喷灌)发展的障碍因素 |
4 节水型农作物空间布局绩效研究 |
4.1 中国水资源禀赋(降雨)的空间分布 |
4.2 中国高耗水农作物的空间布局调整分析 |
4.2.1 高耗水水田作物(水稻)的空间布局调整分析 |
4.2.2 高耗水旱田作物(蔬菜)的空间布局调整分析 |
4.2.3 中高耗水旱田作物(小麦)的空间布局调整分析 |
4.3 高耗水农作物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匹配关系 |
4.3.1 高耗水农作物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拟合度:概念介绍 |
4.3.2 水稻生产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配比关系 |
4.3.3 蔬菜生产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配比关系 |
4.3.4 小麦生产空间布局与水资源禀赋的配比关系 |
4.3.5 农作物布局节水绩效分析结论 |
4.4 中国农作物空间布局非节水效率现象分析 |
5 节水型农业结构调整绩效研究 |
5.1 中国的农业结构调整动态分析 |
5.1.1 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动态变动过程分析 |
5.1.2 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变动过程分析 |
5.2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用水量的影响分析 |
5.2.1 主要农作物生产的用水量与节水量 |
5.2.2 农业结构节水绩效分析结论 |
5.3 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非节水效率现象分析 |
6 节水型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绩效研究 |
6.1 中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 |
6.1.1 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贸易分析 |
6.1.2 中国主要农产品进口贸易分析 |
6.2 中国主要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
6.2.1 水稻(大米)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
6.2.2 蔬菜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
6.2.3 小麦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
6.2.4 玉米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
6.2.5 大豆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
6.2.6 棉花虚拟水国际贸易分析 |
6.2.7 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节水绩效分析结论 |
6.3 中国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非节水效率现象分析 |
7 农业节水路径因素敏感性分析 |
7.1 分析模型与指标的选择 |
7.2 数据来源与初步分析 |
7.2.1 分析数据的来源 |
7.2.2 分析数据的初步处理与总体相关性分析 |
7.3 农业节水路径因素敏感性测算与检验 |
8 农业节水非效率现象校正对策建议 |
8.1 大田节水灌溉发展建议 |
8.2 农作物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
8.3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建议 |
8.4 农产品(虚拟水)国际贸易结构优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 |
(9)干旱区社会水文系统演化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社会水文系统的耦合演化 |
1.2.2 社会水文学研究进展 |
1.2.3 干旱区农业发展中的社会水文问题 |
1.2.4 小结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社会水文系统耦合演化分析的理论框架 |
2.1 基于动态反馈的社会水文系统演化分析框架 |
2.1.1 社会水文系统的要素结构 |
2.1.2 社会水文系统的尺度特征与边界确定 |
2.1.3 社会水文系统的动态反馈 |
2.1.4 社会水文系统的驱动机制 |
2.2 社会水文系统的耦合模式 |
2.3 社会水文模型框架 |
2.3.1 水量平衡模型 |
2.3.2 宏观经济模型 |
2.3.3 社会决策模型 |
2.4 小结 |
第3章 塔里木河流域社会水文系统的长期演化规律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塔里木河流域概况 |
3.1.2 巴州地区概况 |
3.2 塔里木河流域2000年的自然环境变化背景 |
3.3 塔里木河流域2000年的社会水文演化阶段分析 |
3.3.1 自然演化阶段(前138年至18世纪中期) |
3.3.2 人类开发阶段(18 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 |
3.3.3 生态退化与恢复阶段(20 世纪中期至今) |
3.4 巴州地区 1950-2010 年的演化阶段分析 |
3.4.1 灌溉规模扩张阶段(1950-1960) |
3.4.2 生产技术发展阶段(1960-1998) |
3.4.3 节水技术推广阶段(1998-2010) |
3.5 不同社会水文耦合演化阶段特征 |
3.6 古代楼兰与当代巴州的比较与启示 |
3.7 小结 |
第4章 巴州地区灌溉效率悖论现象分析及社会水文模拟 |
4.1 巴州地区灌溉效率悖论现象分析 |
4.1.1 灌溉效率悖论现象 |
4.1.2 经济原因分析: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 |
4.1.3 社会原因分析:政策因素的影响 |
4.1.4 灌溉效率悖论现象与“钟摆现象”的关系 |
4.2 干旱区节水农业的社会水文耦合模型 |
4.2.1 模型结构 |
4.2.2 环境评价模块 |
4.2.3 政策组合模块 |
4.2.4 灌溉面积模块 |
4.2.5 灌溉用水模块 |
4.3 灌溉效率悖论现象模拟 |
4.3.1 驱动数据与模型初值 |
4.3.2 模型参数估计与率定 |
4.3.3 巴州地区灌溉效率悖论模拟 |
4.3.4 灌溉效率悖论现象的趋势预测 |
4.4 小结 |
第5章 节水农业发展中的耕地政策失衡原因与应对 |
5.1 研究思路 |
5.2 综合调研思路与方法 |
5.2.1 调查对象 |
5.2.2 综合调研方法 |
5.2.3 核心问题设置 |
5.3 农户基本情况调研 |
5.4 农户与管理者专题小组讨论调研 |
5.5 专家学者反馈式邮件调研 |
5.6 基于模型方法的干旱区节水农业初始耕地政策分析 |
5.6.1 不同初始耕地政策情景设定 |
5.6.2 政策情景模拟与对比分析 |
5.7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农业生产与用水情况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皮山县实施节水农业工程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 |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章 国外节水农业成功经验及启示 |
3.1 国外节水农业经验 |
3.2 国外节水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4章 皮山县节水农业工程实施现状与问题 |
4.1 皮山县节水农业工程实施现状 |
4.2 皮山县节水农业工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制约皮山县节水农业工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
5.1 宏观因素:节水农业政策资金动力不足 |
5.2 微观因素:节水农业农户意愿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
第6章 完善皮山县节水农业工程建设的对策 |
6.1 加大政府对节水农业的扶持力度 |
6.2 注重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和管护 |
6.3 普及节水灌溉基础知识 |
6.4 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 |
6.5 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组织化程度 |
6.6 构建金融支持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长效机制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提高节水农业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发展背景下天津市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路径研究[D]. 赵广.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2]变化环境下山东省农业节水分区与综合评价研究[D]. 刘晗. 济南大学, 2020(01)
- [3]山仑与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探析(1950-2017)[D]. 李博灵.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国内外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经验对黑龙江省农业节水技术启示[J]. 来艳华,赵亚中. 农业科技通讯, 2019(10)
- [5]甘肃省内陆河流域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及其优化调控[D]. 徐娜.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6]基于多目标评价和Topsis方法的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和平灌区为例[D]. 籍欢欢.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7]农业节水的路径组合与绩效研究[D]. 王秀鹃.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8]北京市节水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对策调研[J]. 张莉,熊波,滕飞,蒋彬,李治国,高娇,李传友. 农业工程, 2016(S1)
- [9]干旱区社会水文系统演化规律与驱动机制研究[D]. 刘烨. 清华大学, 2016(11)
- [10]皮山县实施节水农业工程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 张全.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