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业投资基金需要市场退出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李岩城[1](2020)在《吉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业投资领域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早期的创业投资活动、服务实体经济,各地政府开始设立创投引导基金并以“母基金”的形式,运用财政资金的杠杆的放大效应组织成立创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为中小创新型企业和新兴技术产业提供创业资本,以股权的形式投入到政府重点扶持的中小创新型企业和其他市场调配“失灵”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纾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创业投资市场加速繁荣,区域性创投引导基金在各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发展迅速,但吉林省创投引导基金发展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存在着发展战略与国内宏观环境,区域环境不匹配、激励措施不到位和内部管理运营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本文在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吉林省创投引导基金的现状,通过IFE和EFE内外部评价矩阵梳理了吉林省创投引导基金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根据矩阵评价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现有发展战略与外部环境因素不匹配的问题。然后通过SWOT矩阵分析得出引导基金当前可供选择的备选发展战略。最后运用QSPM定量决策矩阵导出了现阶段吉林省创投引导基金发展更适宜采用集中多角化战略的结论,即集中吉林省有利形势和资源,扩大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规模,加强省内重点创业项目的投资,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发展多元化和结构化创业投资企业项目等有效措施。同时,根据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性特点,结合集中多角化的战略部署的需要,本文提出了优化创业投资环境、鼓励长期投资、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及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等一系列的政策建议。为吉林省创投引导基金提供了一条可行性的发展路径。对当前纾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局面具有一定实践研究意义。
秦杰[2](2019)在《私募股权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文中提出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重大变革时期,在“放松管制、鼓励创新”的市场化监管思路和政策推动下,大量新的更为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推出已是市场的客观需要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资本市场产品创新的发展,投资者与证券商等主体的法律地位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随即产生了新的利益冲突,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现实需求凸显。国内外理论界对私募股权投资的资金募集、投资运作、发展规律和操作流程都有研究,但大多数是从金融学、经济学或管理学角度进行观察的,交叉学科研究的风气较为盛行,较少有纯粹从法律视角探讨和构建私募股权投资法律制度的文献。可以认为,目前国内对私募股权投资的研究成果还不足以令人信服地回答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心的问题,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如何给出私募股权投资确切的定义和法律特征?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特殊性在哪里?私募股权投资体现的法律关系有哪些?私募投资者需要的特殊法律保护需求是什么?现行法律对私募投资者是如何保护的、是否能够有效保护、保护的具体方式有哪些?如何对私募股权投资的合格投资者进行圈定?如何在制度、法律、政策方面营造有利于私募股权投资快速发展的局面?如何在信息披露、退出机制,甚至整体监管制度等具体的手段和内容方面有效构建多元化的投资者利益保护措施和多层次的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制度......以上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章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研究视角。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引出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研究落脚点。首先,聚焦私募股权投资的主要表现形式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具体内涵进行界定,比较分析私募与公募的内在差异,进而区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其他相关品种的异同,然后,对私募股权投资的三种形式解读并分类整理了私募股权投资具体的基金类型;其次,提出当前我国法治背景下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价值考量,主要侧重豁免注册制下的效率价值体现、发行方式限制的公平价值考虑和有效保护投资者的秩序价值延伸;最后,提炼了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现实困境,具体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投资主体适格的制度缺陷、投资过程中信息披露的要求模糊、投资退出各种方式的多重限制、法律监管的权责失范。第二章私募股权投资者主体地位的立法强化。本章主要分四个层次来论述当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者的主体规范,并针对性的提出完善建议。第一,基于私募投资者的立法刚需,归纳在制定投资者立法时应当坚持的法律原则;第二,通过梳理特定市场条件满足的准入性制度和考察投资对象与投资者的匹配性,分析我国的合格投资者制度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第三,评价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者立法规则现状,提出投资者主体立法规定的粗泛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规定的散乱;第四,针对前述分析,提出关于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完善的宏观思考,建议对私募合格投资者可以分类规范,提出具体量化和质化标准,提出制度设计构思。第三章私募股权投资信息披露的分类保障。私募股权投资失败的主要风险之一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投资判断失误,进而私募股权投资者保护的关键环节在于信息披露。具体而言,首先,分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存在机理和内涵建设,论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机制的应然价值;其次,通过梳理具体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信息披露中的实务问题,讨论当前私募股权投资信息披露的规制现状下可能涉及的犯罪后果和投资者利益救济情况,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法律评价。最后,从综合构建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统筹构建信息披露规则刚要、效率维度下的适度披露豁免设想和信息管理体系的示范性效应参与等四个方面提出以立法原则性要求为主、投资者合同自由约定为辅的私募信息披露制度合规建议。第四章规范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机制的多元输出。当前我国退出机制的主要问题是退出方式不灵活,缺乏多样化退出途径,以至投资者利益受损时补救机制遭受束缚,可以将退出方式,特别是非上市情形下的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方式多元化、规范化以便投资者及时止损。具体而言,首先,分析了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方式选择的相关考量,包括影响退出方式的因素分析、四种退出方式的基本情况;其次,分别整理四种模式下的立法规制重心,且对具体实务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各种模式下的实务困难和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分别提出立法完善建议。第五章统筹优化私募股权投资的法律监管。监管制度一直是法律保护的重中之重,要做好私募股权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必须站到整体法律监管的高度。整体监管,不仅仅关注于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活动,更关注对私募股权投资监管目标、监管原则和监管价值等监管理念的更新。而且必须厘清私募股权基金监管主体及其监管职能的对应匹配,以解决实务中没人管、交叉管的现象。具体而言,第一,从监管原则、监管目标和监管价值三个板块的内容来锁定私募股权投资者保护的监管理念;第二,通过对监管行政机关和自律组织的监管职能梳理来分析当前我国监管的职能定位,强调权责对应,重视监管问责,并针对私募监管问题提出权责适配的统筹优化和路径实现建议;第三,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准入、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全局监管的立法完善建议。
王佳敏[3](2019)在《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地方政府推广PPP项目的热情空前高涨和PPP项目融资难的背景下,基金工具以其较低的融资门槛、灵活的募资方式、独特的杠杆效应等优势吸引着中央级和省市级各部门的注意。2015年11月,财政部印发《政府投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提出了政府投资基金的概念,对基金设立、运作和风险控制、终止和退出、预算管理、资产管理及监督管理等进行了规范。政府投资基金也进一步朝着市场化和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此后,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运作模式,推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加速发展。但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中的运用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诸如基金投资区域和领域分布不平衡;投资方式不清晰,退出模式较为单一;政府资金公益性与私人资本盈利性出现了较大的矛盾等。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中的运用过程,以期为今后基金工具在PPP项目中的运用提供参考。首先,本文介绍了政府投资基金的相关概念,并阐述了相关理论基础,包括私募股权基金理论、项目融资理论、投资理论和实物期权理论等,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支撑。随后,本文对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中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包括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可行性和现存问题、投资方式、组成方式、各方出资比例和投资结构,从而为本文的分析提供充足的现实背景。之后,本文在文献分析、政策文件分析和相关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了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影响因素,包括合规性因素、政策性因素、盈利性因素这几个方面。接着,为了明确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的运用过程,本文构建了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适宜性指标评价体系,包括适宜性定性评价指标和适宜性定量评价指标。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了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适宜性定量评价模型,并对不同投资额的项目和不同行业领域项目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参考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的思想,明确了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适宜性定性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从而得出了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中的运用过程。再后,本文采用实物期权的三个模型对PPP项目的运营期末的项目价值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中的退出方式,对各个退出方式的边界、适用范围、具体类型等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从而构建了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完整框架。最后,本文选取了浙江省台州市铁路S1线一期工程PPP项目作为案例,对上述分析过程进行了验证。
胡铭昊[4](2019)在《政府引导基金研究 ——基于科创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思考》文中提出科创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现阶段我国国家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不容小觑。但由于这类企业规模小、风险高,传统信贷服务科创型中小企业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等现实困境,使得其难以从融资市场上获得资金支持。而政府传统的补贴、减税等扶持手段在解决科创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也是效果甚微。相关研究表明,政府要干预解决科创型中小企业在融资领域的“市场失灵”问题,又不能出现“政府失灵”,发展政府引导基金是解决科创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种新途径。该类基金按市场规则运作,由政府出资引导,吸引多于财政资金数倍的社会资本,利用专业投资机构进行管理,通过资本供给推动创业企业发展,起到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和引导作用来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示范效应。本论文从解决科创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目标出发,共分五个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关键词的释义,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为政府引导基金发展的理论分析,选择了银企关系难以持续这一视角,分析了科创型中小企业投融资领域的“市场失灵”是市场配置选择的必然结果,因此需要政府适度的进行干预,而政府传统扶持模式低效,极可能产生“政府失灵”,从而引出政府引导基金这一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优势的政策措施,来作为解决我国科创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主要方式;第三部分为国际经验借鉴,梳理了发达国家在政府引导基金发展中所作出的实践尝试和成功案例,总结他国的成功经验并予以借鉴;第四部分结合了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政策法律、发展状况以及具体案例,分析和解读了我国政府引导基金所存在的多方面问题;第五部分基于政府引导基金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模式探索,希望能够对现有政府引导基金在引领科创型中小企业发展方面提供应用价值。
陈欣然[5](2018)在《优化上海市政府投资基金管理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政府投资基金是指由各级政府通过预算安排,以单独出资或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采用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的资金。政府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要―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政府投资基金的发展有利于体现国家战略意图、优化资源配置、对实施供给侧改革、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都有重要意义。首先,股权投资基金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投融资工具,政府投资基金是国家财政投融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政府投资基金是实现产业战略发展的宏观政策工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生产经营活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等宏观经济结构优化的目标,属市场失灵范畴。政府投资基金吸引社会出资和引导投向,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创新发展、中小企业发展、加快产业升级。第三,采用政府投资基金方式,通过市场手段与金融监管的结合,是转变政府职能,提升财政治理能力与效率的重要制度创新。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都很重视政府投资基金这一政策工具,纷纷设立各类政府投资基金,对发展经济社会事业发挥了引导促进作用,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基金设立方面,政府投资基金缺乏清晰定位和归口管理,造成基金设立分散、交叉重叠;在基金运作方面,政府投资基金市场化的运作管理机制不完善,基金设计结构不够科学合理,利益绑定机制还不健全,执行中变形走样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政府严重越位,以行政权力层层审批来干预基金管理,破坏了基金市场化运行的基础;在基金管理方面,政府投资基金的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基金监管仍存在盲区,政府监管―缺位、越位‖问题也不容忽视,以行政干预替代监管,对基金管理机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建立,国家政策目标没有很好地实现;在基金发展环境方面,政府投资基金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不完善,不利于基金的可持续发展等等。政府投资基金发展中的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好引导作用,政府应当做好―引路人‖,重点发挥把握方向、整合资源、统筹协调的主导作用,从规范管理和强化服务着手,促进政府投资基金充分发挥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推动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根据财政部《关于财政资金注资政府投资基金支持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各级政府在基金设立、运作、管理、发展环境中发挥作用。具体包括合理运用政府投资基金聚焦支持重点产业、规范设立运作支持产业的政府投资基金、切实履行财政出资人职责、营造政府投资基金支持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等等。本文拟采用文献查阅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政府投资基金的相关着作、期刊文章、学术论文等,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总结,梳理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的有关情况、国家及上海市政府投资基金发展情况,同时对美国、以色列等国政府投资基金的运作情况做比较分析,分析其运作模式,借鉴国际科学运作模式和先进管理经验。此外,通过对上海市政府投资基金具体案例进行剖析,分析基金运作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从政府的角度,提出兼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包括要科学界定基金投资领域,突出基金投资重点,作用于具有一定竞争性、存在市场失灵、外溢明显的领域;要构建规范的基金治理结构,强化利益绑定,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专业化市场运作来实现政府引导目标;要提高政府监管和服务水平,营造政府投资基金良好的发展环境等等。
吴刚[6](2018)在《资本市场制度对创投机构投资战略与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创业投资行业长期以来受资本市场制度变化影响较大,外生性的政策冲击对整个行业的活跃度、景气度、回报率均会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在微观层面影响创投机构的投资战略与投资绩效。由科技部、商业部、国家开发银行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调查结果显示,相关支持政策对促进创投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其中一些政策由于在制度设计、可操作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政策的执行效果一般。已有文献关于制度因素对创投机构投资战略与绩效的影响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存在局限与不足,具体包括多以某项具体制度为研究内容,尚未对与创投行业相关的资本市场制度体系作出明确界定与系统研究;多以某项具体战略为研究内容,缺少对战略中几项基本维度的统筹研究;多以投资战略为中介变量,缺少制度因素直接作用投资绩效方面的研究。因此,梳理影响创投机构投资战略与绩效的资本市场制度,构建制度指标体系,评估整体制度与分项制度对创投机构投资战略与绩效的影响,成为本文关心并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理论回顾与文献梳理,对与创投行业相关的资本市场制度、创投机构的投资战略和绩效进行了界定,进而从法律合规制度、资金支持制度、税收优惠制度和退出环境制度四个方面选取了标志性制度安排并构建了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本文收集整理并筛选出全国31个省级地区的390条政策文件作为衡量制度的依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了31个省级地区的资本市场制度环境综合得分;进而根据理论假设建立了研究模型,引入创投机构自身特征和各地区投资环境等控制变量,考察了资本市场整体制度环境以及相关分项制度对创投机构投资战略与投资绩效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不同地区间支持创投行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制度是存在显着差异。广东、浙江、江苏、北京、天津等地对创业投资市场的资金的支持力度较大,广东、河北、江西则在创业投资机构的市场进入环境与退出环境方面支持力度较大。(2)资本市场制度对创投机构的投资地域选择有重要影响。推出较多“资金引导支持”类政策的省份,如江苏、广东、浙江、北京等地,其创投市场的发展明显处于领先地位。(3)资本市场制度对创投机构投资规模的选择在边际上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相比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市场创新、人力资本和金融创业等投资环境,资本市场制度对创投机构投资的吸引作用明显较弱。(4)资本市场制度对创投机构投资阶段选择有显着影响。2000年以来,随着国有风险投资的功能弱化,创业投资的投资阶段整体上呈向后端移动,但是随着制度导向调整,2010年之后,创业投资阶段的后移趋势有所改观,天使投资的比例大幅度提升。(5)优化退出环境制度对创投机构的提高投资绩效具有显着影响。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平台,都对拓宽创投机构退出渠道、提高投资绩效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地方政府出台的上市奖励制度也能显着提高创投机构的IPO率。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资本市场制度体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研究维度以及度量指标,对现有资本市场制度理论研究进行了有益的补充与完善;二是从多个主要维度对创投机构的投资战略与投资绩效进行统筹研究,较已有文献重点关注某一具体维度更为全面,丰富了现有研究理论;三是灵活运用计量方法得到了资本市场制度对创投机构投资战略与绩效的边际效应,并结合控制变量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一些新的结论与启示。
甘甜[7](2014)在《西部地区创业投资发展中的政府引导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并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国内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同样不容忽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优化都远远强于西部地区。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国家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经过多年的努力,西部地区同东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在西部地区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得知,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对科技进步及成果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委托代理关系、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的存在,造成创业投资活动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特征,使得“市场失灵”现象出现于创业投资之中。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引导,以规范创业投资的发展。通过借鉴国内外创业投资较发达地区的经验,结合西部地区创业投资的自身发展情况,构建出西部地区政府在创业投资发展中的引导体系。本文认为应分为以下六个方面建立政府引导体系,即成立政府引导基金,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通过让利机制等,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出台财税支持政策,向投资者、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投基金管理者、创业者等提供税收优惠,以此促进创业投资和创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指引,出台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指引创业投资的投资方向;政府监管要到位,但更要防止过度管控,创业投资规模在整个国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并不牵扯到公众的利益,因此,除了外部运行环境的保障,政府不应过多干预本该属于私人活动的领域;构建人才支撑体系,中介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对创业投资的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因为创业投资是及其复杂的活动,对资金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需要金融、法律、行政、财务、技术和其他专业知识的人才,又具有抗高压、处理紧急情况能力强的高情商人才。政府应借助社会力量培育大量契合创业投资要求的综合人才,同时需要会计事务所、科研机构、律师事务所、高校及其他中介机构的积极配合;法律法规及创业投资运行机制的支撑体系,政府需为创业投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法规,实施有效措施保障创业投资高效运行。鼓励有利于创业投资发展的有限合伙制度的建立、保障创业者及创业企业的知识产权、为风险资金的来源和退出拓宽渠道等。这些直接和间接的引导体系,相信为西部地区创业投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进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
张晋莲[8](2013)在《财政在产业投资基金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及政策建议》文中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以产业结构优化带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最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这个过程中,财政和金融体制创新和改革对产业结构调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制度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投融资方式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的机制。产业投资基金的产生和发展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是金融制度创新的重要表现。产业投资基金在国外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和支持。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较晚,但是与传统投融资方式相比,其独特的特点已经引起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产业投资基金不仅仅是投资方式的革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制度进步的必然表现,是适宜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变革。产业投资基金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这是立足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投融资方式变革,直接影响基础产业、战略性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战略性新产业而言,投融资制度的发展和进步程度直接影响其兴起和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其次,产业投资基金发展为我国资本运营效率和回报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制度的完善,我国出现大量的资金运营主体,如私人储蓄资本、养老金、社保基金、商业银行与金融企业资本等等,大量资本需要以健康、安全的方式运作,以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产业投资基金的产生为我国大量资本的运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维护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的重要依托。最后,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处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制度完善等改革的攻坚阶段,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日益复杂;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如何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运行的体系中,进一步发挥应有的大国作用是现阶段我国面临的重大外部问题。这两方面问题是长期的、系统的,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而且,必须依靠市场和政府两方面共同协调。单纯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或者市场的力量都难以有效解决。产业投资基金是将政府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市场运行相结合的有效手段。正是由于产业投资基金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我国必须大力推进。在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是决定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方向和良好运行的关键。在产业投资基金资金来源、风险规避、投向选择、退出机制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财政的扶持。本文在论述产业投资基金的内涵、本质和特点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立足产业投资基金研究的前沿理论,探讨财政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和运作中的作用,以期为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顺利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窦佼[9](2013)在《我国创业资本退出机制研究》文中指出2009年创业板诞生以来,我国创业投资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在一系列国内外因素影响下,我国创业资本退出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时这一主题的研究也有了崭新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本文旨在构建创业资本推出机制的一般分析框架,并以此为工具来分析我国创业资本退出实践。本文由导论和正文两部分构成。导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等内容,勾勒出全文的框架结构。正文部分共有六章,其中第一章对创业资本的相关内容进行概述;第二章提出创业资本退出机制的一般分析框架;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在相关数据和实践材料支持下,运用该框架分别从退出基本状况、退出方式和退出的市场环境三个角度对我国创业资本退出实践进行分析;第六章梳理全文结论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经过分析,本文得出四点结论:首先,创业资本退出机制的一般分析框架应涵盖退出时点、退出方式、退出收益和退出环境四要素,分析我国情况时也应如此。其次,我国创业资本退出的基本状况方面,退出规模、收益率、行业集中度、区域聚集度等都在提高,但也出现了创业资本运作时间缩短、地域差距悬殊等问题。再次,在我国创业资本的十二种退出方式中,创业板IPO方式是最理想的方式,通过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股权转让的方式是最具潜力的方式。最后,在我国创业资本退出的市场环境方面,应建立以地域性、规范性和灵活性为特点的四板市场,最终形成与不同生长阶段的企业相对应、可实现创业资本各种退出方式的多层次递进式资本市场体系。最后,本文提出四点建议:缩小创业投资的地域差异,充分利用创业资本发展重点行业;优化制度安排,扭转创业资本短期化运作趋势;理顺各资本子市场的发展定位,逐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着力培育创新精神,建立信誉机制,构建良好的创业投资氛围。
张勇[10](2012)在《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蓬勃发展,通过实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制度,促进创业风险投资产业发展,搭建创业资本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平台,已成为各地政府促进经济产业发展,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我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还属于发展初期,在管理模式、运行模式等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国情,对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指导我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导论、正文(共五章)和结论与展望。导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意义、主要内容和逻辑框架、以及研究的创新和不足;正文部分第二章对论文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包括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定位,运行系统及运行机制,明确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第三章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并对国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经验以及我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进一步明确了论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到第六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针对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以及利益冲突问题,利用相应的经济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机制设计的建议。文章的结论与展望部分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针对上述研究内容再次归纳了全文的主要结论,并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到了以下几点主要结论:第一,以引导基金设立建议书为信息载体,通过将信号传递模型和信号甄别模型结合使用,能够有效地解决或减缓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选择投资管理机构时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问题。第二,引导基金投资经理存在显性和隐形两方面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建立针对性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入“锦标赛”思想,建立以创业板投资退出时平均收益为考核基准的线性薪酬机制,能够剔除市场波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更好的评价和激励投资经理的工作;同时,研究还发现声誉机制对投资经理的长期激励是有效的,能够弥补显性薪酬激励的不足。第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中具有典型的共同代理特征,针对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共同代理问题的研究发现,由于委托人(政府和社会投资者)之间利益取向不同,造成对代理人(投资经理)激励效能的弱化。通过建立引导基金协同监管机制,将投资经理多任务间努力的替代关系转化为互补关系,能够有效解决激励效能弱化问题。本文拟创新性的研究主要包括:第一,以引导基金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研究引入了新的研究视角。第二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机制研究框架,同时,从委托—代理的角度切入,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并创新性的运用共同代理理论研究引导基金运行机制问题,突破了传统的双边委托代理理论框架。第三,从我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中的现实问题出发,运用相关经济学模型,针对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和利益冲突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机制设计,为规范引导基金运营提供了思路。
二、创业投资基金需要市场退出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业投资基金需要市场退出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理论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理论综述 |
1.2.3 对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4.1 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
1.4.2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理论基础 |
2.1 基础理论 |
2.1.1 相关定义 |
2.1.2 法律结构和设立流程 |
2.1.3 基本分类和主要作用 |
2.2 相关理论 |
2.2.1 公共财政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章 国内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发展研究 |
3.1 国内创投引导基金的现状分析 |
3.1.1 创投引导基金的发展概况 |
3.1.2 创业投资基金成立数量与管理规模 |
3.1.3 创业投资基金总体投资情况分析 |
3.1.4 地方创投引导基金发展经验与启示 |
3.2 境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及借鉴 |
3.2.1 境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历史发展概述 |
3.2.2 美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发展概况及经验借鉴 |
3.2.3 日本创业投资基金发展情况及其经验总结 |
3.2.4 台湾地区创业投资基金的现状及经验借鉴 |
第四章 吉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现状分析 |
4.1 吉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发展现状 |
4.1.1 创投引导基金的发展历程 |
4.1.2 创投引导基金的发展规模 |
4.1.3 创投引导基金的投资方向 |
4.1.4 创投引导基金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 吉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4.2.1 创投引导基金的政治环境 |
4.2.2 创投引导基金的经济环境 |
4.2.3 创投引导基金社会文化环境 |
4.2.4 外部环境EFE矩阵分析 |
4.3 吉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 |
4.3.1 投资管理能力分析 |
4.3.2 人力管理状况分析 |
4.3.3 出资方式和运作模式分析 |
4.3.4 内部因素IFE矩阵分析 |
4.4 吉林省创投引导基金发展的战略分析与决策 |
4.4.1 采用SWOT矩阵预选战略分析 |
4.4.2 运用QSPM定量战略决策分析 |
第五章 吉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目标及措施 |
5.1 吉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的目标 |
5.1.1 发展目标 |
5.1.2 发展原则 |
5.1.3 战略发展规划 |
5.2 吉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战略实施 |
5.2.1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 |
5.2.2 加强重点投资,优化投资结构 |
5.2.3 引入委托-代理市场化竞争运营机制 |
5.2.4 拓宽融资渠道,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 |
5.2.5 增加投资规模,服务于企业成长全周期 |
5.3 吉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的保障性措施 |
5.3.1 优化省内的创业投资环境 |
5.3.2 完善引导基金的风险补偿机制 |
5.3.3 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专业管理团队 |
5.3.4 健全自律机制,完善市场诚信体系建设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2)私募股权投资者的法律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研究视角 |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内涵界定 |
一、私募与公募的内在差异 |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相关投资品种的区分 |
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类型划分 |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价值考量 |
一、豁免注册制下的效率价值体现 |
二、发行方式限制的公平价值考虑 |
三、有效保护投资者的秩序价值延伸 |
第三节 私募股权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现实困境 |
一、主体适格的制度缺陷 |
二、信息披露的要求模糊 |
三、退出方式的多重限制 |
四、法律监管的权责失范 |
第二章 私募股权投资者主体地位的立法强化 |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的立法刚需 |
一、私募股权投资的法律关系解读 |
二、投资者立法规范的法律原则归纳 |
第二节 私募投资者的合格与适当 |
一、合格——特定市场条件满足的准入性制度 |
二、适当——投资对象和投资者的匹配性考察 |
第三节 投资者立法规制的现行评价 |
一、投资者主体相关立法粗泛 |
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规定散乱 |
第四节 投资者立法规制的完善建议 |
一、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宏观思考 |
二、投资者准入制度设计的量化和质化 |
三、投资者分类规范的理想构建 |
第三章 私募股权投资信息披露的分类保障 |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机制的应然价值 |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存在机理 |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内涵建设 |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实然评价 |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问题梳理 |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 |
第三节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制度的合规建议 |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机制的综合构建 |
二、信息披露规则刚要的统筹构建 |
三、效率维度下的适度披露豁免设想 |
四、信用管理体系的示范性效应参与 |
第四章 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机制的多元输出 |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方式的概括分析 |
一、影响退出方式的因素解析 |
二、四种退出方式的利弊衡量 |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方式的规制重心 |
一、上市退出:严格上市条件和程序 |
二、收购退出:关注再融资股份减持 |
三、回购退出:限制回购范围和数量 |
四、清算退出:斟酌解散申请权限制 |
第三节 私募股权投资退出机制的立法完善 |
一、上市退出规制的立法优化 |
二、收购退出市场的规范搭建 |
三、回购退出范围的理性调适 |
四、清算退出程序的立法修改 |
第五章 私募股权投资法律监管的宏观把握 |
第一节 私募股权投资监管理念的锁定 |
一、强化自律优先的监管原则 |
二、注重投资者保护的监管目标 |
三、平衡效率与公平的监管价值 |
第二节 私募股权投资监管职能的定位 |
一、行政机关的职能配置和监管问责 |
二、自律组织的独立地位和辅助功能 |
三、监管职能的统筹优化和路径实现 |
第三节 私募股权投资监管的立法建议 |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主体准入的监管优化 |
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的区分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政府投资基金的项目选择 |
1.2.2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的相关研究 |
1.2.3 政府投资基金绩效相关研究 |
1.2.4 基金退出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政府投资基金及基金运用 |
2.1.2 政府投资基金的基本属性 |
2.1.3 政府投资基金的分类 |
2.2 政府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 |
2.2.1 政府资金 |
2.2.2 政策性银行资金与国有资金 |
2.2.3 金融机构资金 |
2.2.4 社会资本资金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私募股权基金理论 |
2.3.2 PPP模式与项目融资相关理论 |
2.3.3 政府投资理论 |
2.3.4 股权投资理论 |
2.3.5 实物期权理论 |
2.3.6 因子分析理论 |
3 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中的模式分析 |
3.1 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
3.1.1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
3.1.2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投资领域分析 |
3.1.3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现存问题分析 |
3.2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组成分析 |
3.2.1 运用于PPP项目的基金组成方式分析 |
3.2.2 政府投资基金的各方出资比例分析 |
3.2.3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投资结构分析 |
3.3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投资方式与分析 |
3.3.1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股权投资分析 |
3.3.2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风险补助方式与分析 |
4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合规性因素分析 |
4.1.1 政府投资基金的模式合规性因素分析 |
4.1.2 运用政府投资基金的PPP项目的合规性因素分析 |
4.2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政策性因素分析 |
4.2.1 政府投资基金中政府方的投资目标分析 |
4.2.2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政策引导因素分析 |
4.2.3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社会效益因素分析 |
4.3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盈利性因素识别与分析 |
4.3.1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盈利性因素识别 |
4.3.2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盈利性因素分析 |
5 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中的运用过程分析 |
5.1 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中的运用过程 |
5.2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适宜性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
5.3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中的适宜性定性评价过程 |
5.3.1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适宜性定性评价方法 |
5.3.2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适宜性定性评价标准 |
5.4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的适宜性定量评价过程 |
5.4.1 政府投资基金运用于PPP项目中的适宜性定量评价模型构建 |
5.4.2 PPP项目的定量评价结果分析 |
5.4.3 不同投资额的PPP项目的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5.4.4 不同行业的PPP项目的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6 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中的退出方式探析 |
6.1 PPP项目的退出价值评估 |
6.1.1 准经营性PPP项目的价值评估方法 |
6.1.2 公益性PPP项目的价值评估方法 |
6.2 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中的上市和并购退出方式探析 |
6.2.1 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中的上市退出方式探析 |
6.2.2 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中的并购退出方式探析 |
6.3 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中的资产证券化退出方式探析 |
6.3.1 发行主体 |
6.3.2 基本约束条件 |
6.3.3 基础资产 |
6.3.4 运用流程 |
6.4 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中的股权转让和股权回购退出方式探析 |
6.4.1 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中的股权转让退出方式探析 |
6.4.2 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中的股权回购退出方式探析 |
6.5 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的各种退出方式比较 |
7 案例分析 |
7.1 项目概况 |
7.1.1 项目背景 |
7.1.2 项目运作方式 |
7.1.3 项目基础财务数据 |
7.2 中国PPP基金的模式分析 |
7.3 中国PPP基金在项目中的运用分析 |
7.3.1 台州市区域投资环境分析 |
7.3.2 项目合规性评估 |
7.3.3 项目适宜性定量评价过程 |
7.3.4 项目适宜性定性评价过程 |
7.4 中国PPP基金退出项目的方式分析 |
7.4.1 项目价值评估 |
7.4.2 项目退出方式选择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政府引导基金研究 ——基于科创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释义 |
1.2.1 科创型中小企业 |
1.2.2 科创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 |
1.2.3 政府引导基金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研究进展简评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政府引导基金发展的理论分析 |
2.1 科创型中小企业投融资市场失灵分析 |
2.1.1 创业投资领域的市场失灵分析 |
2.1.2 基于银企关系博弈论模型的间接融资市场失灵分析 |
2.2 政府干预投融资市场的理论基础 |
2.2.1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分析 |
2.2.2 政府干预行为 |
2.2.3 政府失灵理论 |
2.3 政府引导基金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
2.3.1 政府引导基金的特点 |
2.3.2 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 |
3 政府引导基金国际经验借鉴 |
3.1 国外典型案例简介 |
3.1.1 美国融资担保模式——SBIC计划 |
3.1.2 以色列YOZMA基金 |
3.1.3 英国企业发展基金会(BGF) |
3.2 国外基金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
3.2.1 发挥引导作用,明确资本投向 |
3.2.2 坚持市场运作,创新激励机制 |
3.2.3 发挥杠杆效应,扩大资金来源 |
3.2.4 根据市场环境,合理选择退出途径 |
4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发展概况及问题分析 |
4.1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兴起 |
4.1.1 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变迁 |
4.1.2 政府引导基金的诞生和起源 |
4.2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发展现状 |
4.2.1 基本概况 |
4.2.2 出资类型 |
4.2.3 引导方式 |
4.3 现有政府引导基金模式案例简介 |
4.3.1 杭州余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
4.3.2 苏州工业园区创业引导基金 |
4.3.3 案例评价 |
4.4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存在的问题 |
4.4.1 资金结存现象严重,政府主导色彩过浓 |
4.4.2 政策目标与商业目标冲突,未得到有效平衡 |
4.4.3 退出途径尚且缺乏,有待进一步探索 |
4.4.4 未建立绩效考核机制,难以评价基金效果 |
5 模式探索及对策建议 |
5.1 探索完善的政府引导基金模式 |
5.1.1 拟构建的政府引导基金模式 |
5.1.2 所构建的政府引导基金成功关键因素 |
5.1.3 所构建的政府引导基金模式的独特优势 |
5.2 完善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政策建议 |
5.2.1 强化市场运作,提升投资效率 |
5.2.2 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激励措施 |
5.2.3 有效运用杠杆,整合多方资源 |
5.2.4 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多样化设计退出方案 |
5.2.5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合理评价基金效益 |
5.2.6 因地制宜,鼓励跨区域投资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优化上海市政府投资基金管理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政府投资基金理论 |
第一节 政府投资基金的相关概念 |
一、政府投资基金的概念 |
二、商业性基金的概念 |
三、两者的区别 |
第二节 政府投资基金的相关理论 |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章 国内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分析 |
第一节 政府投资基金的运作管理相关流程 |
一、政府投资基金的设立 |
二、政府投资基金的管理模式 |
三、政府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 |
四、政府投资基金的退出方式 |
第二节 国内政府投资基金发展历程 |
一、探索起步阶段(2002—2006 年) |
二、逐步试点阶段(2007—2012 年) |
三、快速发展阶段(2013 年—至今) |
第四章 上海市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分析 |
第一节 上海政府投资基金发展历程 |
一、初步探索阶段 |
二、探索推进阶段 |
三、快速发展阶段 |
第二节 上海政府投资基金的案例分析 |
一、上海市创业投资政府投资基金 |
二、对国有创投的分析 |
第三节 上海市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基金设立方面 |
二、基金运作方面 |
三、基金管理方面 |
四、基金发展环境方面 |
五、基金现有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境外政府投资基金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境外政府投资基金的案例 |
一、SBIC模式经验借鉴 |
二、国发基金经验借鉴 |
三、以色列YOZMA基金经验借鉴 |
第二节 境外政府投资基金对我国经验借鉴 |
一、基金运作市场化和投资管理专业化 |
二、政府适度让利以撬动社会资本投入 |
三、通过运作机制设计以保障政策目标实现 |
四、形成政策体系和注重市场环境的打造 |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 |
第一节 加强政府投资基金设立的统筹规划 |
第二节 完善政府投资基金市场化运作机制 |
一、要坚持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管理 |
二、要对不同的基金实施分类管理 |
第三节 规范政府投资基金科学化监督管理 |
一、要完善利益绑定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
二、要完善激励机制,引导政策导向 |
三、要完善监督考核评价机制,有效防范风险 |
四、要完善退出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
第四节 健全基金发展相关政策体系 |
一、要加强政策体系建设 |
二、要促进市场体系建设 |
三、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资本市场制度对创投机构投资战略与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现实背景与意义 |
1.1.2 理论背景与意义 |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研究框架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资本市场制度的定义及度量 |
2.1.1 资本市场的定义 |
2.1.2 资本市场制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 |
2.1.3 制度因素的度量 |
2.1.4 制度环境的评估 |
2.1.5 小结 |
2.2 创投机构投资战略的定义及度量 |
2.2.1 投资战略的定义 |
2.2.2 投资战略的度量 |
2.2.3 小结 |
2.3 创投机构投资绩效的定义及度量 |
2.3.1 投资绩效的定义 |
2.3.2 投资绩效的度量 |
2.3.3 小结 |
2.4 资本市场制度对创投机构投资战略与绩效的影响 |
2.4.1 法律合规制度的影响 |
2.4.2 资金支持制度影响 |
2.4.3 税收优惠制度影响 |
2.4.4 退出制度环境影响 |
2.4.5 小结 |
2.5 文献综述总结 |
2.5.1 当前文献的理论成果 |
2.5.2 当前文献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本文的研究空间 |
第3章 我国创业投资的资本市场制度环境 |
3.1 行业发展的资本市场制度背景 |
3.1.1 萌芽期的制度背景 |
3.1.2 成长期的制度背景 |
3.1.3 调整期的制度背景 |
3.1.4 扩张期的制度背景 |
3.1.5 回调期的制度背景 |
3.1.6 活跃期的制度背景 |
3.2 资本市场标志性制度析出 |
3.2.1 法律合规方面的标志性制度 |
3.2.2 资金支持方面的标志性制度 |
3.2.3 税收优惠方面的标志性制度 |
3.2.4 退出环境方面的标志性制度 |
第4章 资本市场制度、创投机构投资战略和绩效的度量 |
4.1 资本市场制度的度量 |
4.1.1 指标体系构建 |
4.1.2 制度因素的度量方法 |
4.1.3 主要因素的选取与评估 |
4.2 创投机构投资战略的度量 |
4.2.1 投资战略的选取 |
4.2.2 投资战略的度量 |
4.3 创投机构投资绩效的度量 |
4.3.1 投资绩效的界定 |
4.3.2 投资绩效的度量 |
第5章 数据来源与描述 |
5.1 数据来源 |
5.2 变量选取 |
5.3 描述统计 |
5.3.1 投资机构特征 |
5.3.2 投资行为特征 |
5.3.3 投资绩效特征 |
第6章 资本市场制度对创投机构投资地域影响的实证研究 |
6.1 引言 |
6.2 理论背景与假设提出 |
6.3 研究设计 |
6.3.1 数据来源 |
6.3.2 变量界定与描述性统计 |
6.3.3 模型构建 |
6.4 主成分分析及恰当性检验 |
6.4.1 主成分分析 |
6.4.2 恰当性检验 |
6.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5.1 各省市综合得分 |
6.5.2 跨期变化 |
6.5.3 政策得分与投资地域选择 |
6.6 结论 |
第7章 资本市场制度对创投机构投资规模影响的实证研究 |
7.1 引言 |
7.2 理论背景与假设提出 |
7.3 研究设计 |
7.3.1 数据来源 |
7.3.2 变量界定与描述性统计 |
7.3.3 模型构建 |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4.1 混合数据回归 |
7.4.2 面板数据回归 |
7.5 结论 |
第8章 资本市场制度对创投机构投资阶段影响的实证研究.. |
8.1 引言 |
8.2 理论背景与假设提出 |
8.3 研究设计 |
8.3.1 数据来源 |
8.3.2 变量界定与描述性统计 |
8.3.3 模型构建 |
8.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8.4.1 投资轮次 |
8.4.2 天使投资 |
8.5 结论 |
第9章 资本市场制度对创投机构投资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
9.1 引言 |
9.2 理论背景与假设提出 |
9.3 研究设计 |
9.3.1 数据来源 |
9.3.2 变量界定与描述性统计 |
9.3.3 模型构建 |
9.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9.4.1 整体资本市场制度对投资机构绩效的影响 |
9.4.2 优化退出环境制度对退出率的影响 |
9.4.3 上市奖励制度对IPO率的影响 |
9.4.4 税收优惠制度对账面回报倍数的影响 |
9.5 结论 |
第10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和局限性分析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启示 |
10.3 创新之处 |
10.4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我国创业投资行业历年主要政策汇总 |
附表2 2001-2017年各地与创投行业相关的资本市场政策文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西部地区创业投资发展中的政府引导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目的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国外文献概述 |
二、 国内文献概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创业投资及政府引导作用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一节 创业投资的基本概念与运行机制 |
一、 创业投资的基本概念 |
二、 创业投资的基本运行机制 |
第二节 创业投资的功能与意义 |
第三节 创业投资发展中政府引导的必要性 |
一、 创业投资的相关理论 |
二、 创业投资发展中政府引导的必要性 |
第三章 西部地区产业背景与创业投资发展现状、问题 |
第一节 创业投资在西部地区面临的产业背景 |
一、 创业投资所处的产业背景——创业投资发展的必要性 |
二、 创业投资面临的产业升级——创业投资发展的可能性 |
第二节 创业投资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一、 创业投资发展的现状 |
二、 创业投资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创业投资发展中的政府引导措施及其不足 |
一、 我国政府在创业投资发展中的政策措施 |
二、 西部地区政府在创业投资发展中引导扶持的不足 |
第四章 创业投资发展中国内外政府引导作用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一节 各国政府的引导模式与效果 |
一、 美国政府的引导措施 |
二、 日本政府的引导措施 |
三、 以色列政府的引导措施 |
四、 英国政府的引导措施 |
五、 台湾地区的引导措施 |
第二节 国内政府的引导措施 |
一、 北京市政府的引导措施 |
二、 天津市政府的引导措施 |
三、 上海市政府的引导措施 |
四、 苏州市政府的引导措施 |
五、 深圳市政府的引导措施 |
第三节 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一、 对我国发展创业投资的经验借鉴 |
二、 对我国创业投资引导措施的启示 |
第五章 西部地区创业投资发展中政府引导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西部地区创业投资发展中政府引导体系的构建设计 |
第二节 直接引导措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
一、 政府引导基金的概念 |
二、 政府引导基金的基本特征 |
三、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发展历程与政策 |
四、 西部地区发展政府引导基金的实现条件 |
五、 西部地区政府引导基金运行机制的构建 |
第三节 财税支撑政策 |
第四节 政府购买 |
第五节 政策指引 |
第六节 政府监管 |
第七节 人才支撑体系 |
第八节 法律法规与运行机制支撑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财政在产业投资基金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及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目的 |
1.2.1 选题的意义 |
1.2.2 研究的目的 |
1.3 论文的思路和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性 |
1.4.2 论文的难点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产业投资基金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
2.1.2 国外对财政投资性支出研究的文献综述 |
2.1.3 我国理论界对产业投资基金研究的综述 |
2.2 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2.2.3 政府失灵理论 |
2.2.4 财政投资性支出理论 |
2.2.5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
2.2.6 产业投资壁垒与规模效应 |
3. 产业投资基金的内涵和投资方向研究 |
3.1 产业投资基金的内涵和分类 |
3.1.1 产业投资基金的内涵 |
3.1.2 产业投资基金的分类 |
3.2 我国政府及财政在产业投资基金发展中的作用现状 |
3.2.1 财政投资 |
3.2.2 税收政策支持 |
3.2.3 法律体系建设 |
3.3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方向研究 |
3.3.1 重视基础产业发展 |
3.3.2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3.3.3 支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 |
4. 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国际经验 |
4.1 国外产业投资基金的兴起 |
4.2 国外私募股权基金对产业发展的作用 |
4.3 国外私募股权基金的资金来源 |
4.3.1 美国 |
4.3.2 欧洲国家 |
4.3.3 其他国家 |
4.4 国外产业投资基金的监管和退出模式 |
4.5 国外产业投资基金对我国的借鉴 |
5. 财政在产业投资基金融资中的作用 |
5.1 国家财政资金直接投资的原因分析 |
5.1.1 实现经济增长目标 |
5.1.2 弥补市场失灵 |
5.2 国家财政投资的方式和目标分析 |
5.2.1 国家财政投资的方式 |
5.2.2 国家财政投资的目标 |
5.2.3 国家财政投资的误区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
5.3 财政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资金来源中的作用 |
5.3.1 财政资金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的现状 |
5.3.2 政府直接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的优劣势分析 |
5.3.3 未来产业投资基金资金来源的趋势 |
5.4 我国财政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的模式选择 |
5.5 税收对产业投资基金的促进作用 |
5.5.1 税收政策的特殊支持作用 |
5.5.2 税收优惠的主要形式和作用 |
6. 财政在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机制建设中的作用 |
6.1 财政在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控制机制中的作用 |
6.1.1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面临的风险 |
6.1.2 财政税收政策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
6.2 财政在我国产业投资基金激励机制中的作用 |
6.3 财政在产业投资基金退出机制中的作用 |
7. 促进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政策建议 |
7.1 财政促进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政策建议 |
7.1.1 财政应在产业投资基金筹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
7.1.2 财政资金应通过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重点产业发展 |
7.1.3 加强税收政策对产业投资基金的促进作用 |
7.1.4 发挥财政对产业投资基金发展风险控制的积极作用 |
7.2 促进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其他政策建议 |
7.2.1 重视产业投资基金基础理论研究 |
7.2.2 完善产业投资基金法律法规体系 |
7.2.3 健全产业投资基金的监管方式 |
7.2.4 完善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配套机制 |
7.2.5 创造有利于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退出机制 |
7.2.6 形成多层次的产业投资基金体系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9)我国创业资本退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创业资本概述 |
第一节 创业资本的内涵 |
第二节 创业资本的重要作用 |
第三节 创业企业成长与创业资本运作模式 |
第二章 创业资本退出机制的一般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创业资本退出机制的定义和重要性 |
第二节 创业资本退出的时点选择 |
第三节 创业资本退出的主要方式 |
第四节 创业资本退出状况的衡量 |
第五节 创业资本退出的基本前提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创业资本退出的基本状况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创业资本运行的基本状况 |
第二节 我国创业资本退出的收益率分析 |
第三节 我国创业资本退出的时间分析 |
第四节 我国创业资本退出的行业分析 |
第五节 我国创业资本退出的地域分析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创业资本退出的方式研究 |
第一节 我国创业资本退出方式的总体状况 |
第二节 我国创业资本退出的境内IPO方式研究 |
第三节 我国创业资本退出的境外IPO方式研究 |
第四节 我国创业资本退出的其他上市方式研究 |
第五节 我国创业资本退出的股权转让方式研究 |
第六节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创业资本退出的市场环境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创业资本退出的市场环境发展脉络 |
第二节 我国创业板的推出历程与创业资本退出机制 |
第三节 我国三板市场的发展历程与创业资本退出机制 |
第四节 我国建立“四板市场”的构想与创业资本退出机制 |
第五节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全文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现实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本文的现实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文献综述 |
二、 本文的理论推进 |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逻辑框架 |
一、 本文的主要内容 |
二、 本文的逻辑架构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 本文的创新点 |
二、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及其主要运行机制 |
第一节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内涵及其功能 |
一、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内涵 |
二、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功能 |
第二节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系统 |
一、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系统的基本要素 |
二、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的基本流程 |
三、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系统包含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三节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运行机制 |
一、 激励约束机制 |
二、 冲突协调机制 |
三、 运行保障机制 |
四、 利益分配机制 |
五、 绩效评估机制 |
第三章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的必要性及其发展现状 |
第一节 政府设立创业引导基金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
一、 理论依据 |
二、 现实依据 |
第二节 国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制度的有益借鉴 |
一、 国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实施经验总结 |
二、 国外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
第三节 中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中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历程 |
二、 中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现状 |
三、 中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资管理机构的遴选机制 |
第一节 合格投资管理机构的基本条件 |
一、 法律法规 |
二、 管理团队 |
三、 投资方向和风险偏好 |
四、 投后服务 |
五、 职业道德 |
第二节 投资管理机构选拔的逆向选择问题 |
一、 逆向选择问题的由来 |
二、 逆向选择问题的解决路径 |
第三节 投资管理机构选拔的信号传递模型与信号甄别模型 |
一、 信号传递模型 |
二、 信号甄别模型 |
第五章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激励机制 |
第一节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激励问题 |
一、 激励机制的内涵 |
二、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激励问题提出的逻辑前提 |
三、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资经理的需求与激励方式 |
第二节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资经理的薪酬激励机制 |
第三节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投资经理的声誉激励机制 |
一、 关于声誉的经济学分析 |
二、 投资经理声誉的形成—一个动态博弈模型 |
三、 声誉效应对投资经理道德风险行为的约束 |
四、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声誉机制的实施作用条件 |
第六章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利益协调机制 |
第一节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共同代理问题 |
一、 共同代理的概念 |
二、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共同代理问题 |
第二节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协同监管机制 |
一、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 |
二、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协同监管机制 |
第三节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利益分配机制 |
一、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三方合作和利益分配问题 |
二、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利益分配理论基础和应用性原则 |
三、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利益分配模型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科研成果 |
四、创业投资基金需要市场退出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问题研究[D]. 李岩城. 广西大学, 2020(07)
- [2]私募股权投资者的法律保护[D]. 秦杰.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1)
- [3]政府投资基金在PPP项目中的运用研究[D]. 王佳敏. 东南大学, 2019(05)
- [4]政府引导基金研究 ——基于科创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思考[D]. 胡铭昊.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1)
- [5]优化上海市政府投资基金管理的对策研究[D]. 陈欣然.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6]资本市场制度对创投机构投资战略与绩效的影响研究[D]. 吴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7]西部地区创业投资发展中的政府引导体系研究[D]. 甘甜.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4(02)
- [8]财政在产业投资基金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及政策建议[D]. 张晋莲.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9]我国创业资本退出机制研究[D]. 窦佼.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06)
- [10]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运行机制研究[D]. 张勇. 南开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