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线特征的单张相片的相机检校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崔志然[1](2020)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房地一体化项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如灾情监测、地形测绘、电力巡检、房地一体、地球物理勘探等领域。采用无人机挂载的高清相机进行测量工作,这种技术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且成果精度高。与传统测绘作业方式相比,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有着较强优势有效弥补了传统测量技术的局限。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是通过无人机空中作业方式获得高分辨率、高重叠的影像数据,然后快速地建立带有高精度坐标的三维模型的一种测绘技术手段,以模型为基础进行矢量化输出最终生成DSM、DOM、TDOM、DLG等多种测绘数字产品。因此建立高精度的三维模型是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关键,本文主要围绕多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房地一体化地形图中的运用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有:(1)对无人机空中三角测量技术原理进行了阐述,根据无人机相机镜头畸变原理,本文通过非量测相机的直接线性变换(DLT)光线束平差方法对无人机相机进行检校并得出检校成果,对多视倾斜影像的PMVS密集匹配算法进行优化设计。(2)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相机曝光延迟机理并分析曝光延迟对GPS/IMU辅助空三的影响提出顾及曝光延迟的GPS/IMU辅助空三平差方法,并推导了平差数学改正模型。利用福建省南平市蒲城县境内某农村房地一体化项目采取布设不同像控制点数量及不同布设方案、在无人机上加装解决曝光延迟的高精度差分POS独立模块装置进行四种空三设计方案,并通过检查点进行精度分析得出该方法为最佳方案。该方法的研究意义在于改变传统的像控布设模式,在保证成图精度的情况减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在地形复杂测区人员几乎无法开展外业时该方法运用尤为突出。(3)本文提出采用Mirauge3D软件进行空三数据处理能很好地解决Context Capture软件在空三运行时照片过多容易出现空三计算中断、运行崩溃、运行时间长、空三断层、空三结果粗糙等缺点。利用两种软件优势互补的特性,将Mirauge3D软件空三结果导入Context Capture软件中进行模型重建,在纹理贴图方面Context Capture软件优势突出,根据试验对比论证了两种软件的联合运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空三精度。在绘制线画图方面,本文提出CASS_3D软件中两种联动联合绘制方法即运用CASS_3D“智能绘制”及三维“界边共边”相结合方式进行绘制DLG线画图的方法,通过检查点精度评定论证精度符合项目要求而且效率进一步得到了提高,达到了缩短项目周期的效果。
包建强[2](2019)在《工业摄影测量在CRTSⅢ型轨道板智能检测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CRTSⅢ型轨道板作为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技术实现国产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已在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中广泛推广应用。轨道板的制造精度对轨道板本身的结构性能和轨道几何状态有着重要影响。轨道板外形尺寸检测作为其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必不可少的质量保证工序,对保证高速铁路的高安全性、高平顺性、高稳定性、高可靠性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国内外现有CRTSⅢ型轨道板检测方法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工业摄影测量设备简单、测量方式灵活、成本低、范围广等的优点,将工业摄影测量技术应用于CRTSⅢ型轨道板智能检测系统的框架坐标校正中,设计了高铁CRTSⅢ型轨道板外形尺寸智能检测系统(CRTSⅢIDS),并实现了其原型系统。CRTSⅢIDS集成了普通工业机器人、拍照式扫描仪、工业摄影测量系统和标准杆件等关键设备,根据功能和作用的不同分为检测系统、检校系统和成果管理系统。检测系统是CRTSⅢIDS的核心工作系统,利用“预配置参数”提高了轨道板表面点云数据获取与预处理可视化和集成化程度。检校系统由检验系统、框架校正系统和参数计算系统组成,用于检验和校正检测系统,检验系统由自主设计的标准杆件实现;框架校正系统以环形编码标志为载体,利用工业摄影测量系统建立轨道板检测的框架坐标系;参数计算系统获取轨道板特征部位点云统一转换至框架坐标系的转换参数,为点云拼接提供基准数据。利用环形编码标志和普通数码相机,设计了框架坐标控制点和轨道板工业摄影测量网,并利用标准杆件验证了框架坐标点的三维重建精度。通过分析CRTSⅢIDS测量精度的影响因素,提出并应用了简易的工业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验证方法,验证了普通工业机器人在CRTSⅢIDS中的适用性。利用通用3D测量软件平台,开发程序实现了各特征位置转换参数的自动获取,并通过应用转换参数实现了CRTSⅢIDS的原型系统。基于严密数学模型,利用标准杆件,提出了轨道板检测系统的精度评定方法。最后,利用标准杆件和其他检测方法,验证了CRTSⅢIDS的点云数据拼接和轨道板检测的可靠性,表明轨道板外形尺寸质量满足高速铁路建设的相关要求;评定CRTSⅢIDS的标准精度为0.155mm/m,保证了轨道板的出厂检测质量。
秦梓杰[3](2019)在《基于多镜头组合式全景相机的SLAM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提出一种适用于多镜头组合式全景相机的特征点SLAM系统。大视场角鱼眼镜头与小视场角鱼眼镜头在SLAM系统中已被得到广泛的应用,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大视场角鱼眼镜头适用于室内、小范围SLAM的场景,而小视场角鱼眼相机适用于大范围室外场景,尤其是具有峡谷效应的城市街道的SLAM应用场景。然而,小视场角的鱼眼相机由于其视场角限制,导致其在宽基线图像序列中易出现两帧图像之间重叠度较少,特征点难以提取与匹配等情况,从而导致SLAM的视觉里程计在具有较大旋转或平移处出现位姿跟踪失败。多镜头组合式全景相机利用多个小视场角鱼眼镜头的组合进行360度全景影像的获取,既弥补小视场角鱼眼镜头的缺陷,又由多镜头的组合拓宽了视场角。为利用多镜头组合式全景相机的优势,并探索SLAM系统在地面移动测图系统(Mobile Mapping System,MMS)的应用,本文基于多镜头组合式全景相机,结合当前主流的特征点SLAM方法,发展了适用于多鱼眼图像序列以及全景图像序列的全景SLAM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多镜头组合式全景相机的几何构造,成像模型和检校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的鱼眼镜头检校模型,并介绍了当前特征点SLAM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概况。然后将两者结合,探索对当前特征点SLAM系统各模块的改进与拓展(如,初始化,位姿跟踪,关键帧选取,闭环探测等模块算法),最终使其能够适用于宽基线模式拍摄的多鱼眼镜头影像与全景影像。最终实现完整全自动的全景SLAM系统。具体内容如下:(1)SLAM系统数学原理与方法。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经典SLAM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方法,介绍SLAM系统的组成与各模块核心算法与理论。用数学方法对SLAM问题进行了描述,分析SLAM系统的性能与受制约条件,以及当前SLAM系统的适用场景与范围。(2)多镜头组合式全景相机的成像与定位模型。使用全景影像进行定位,量测等工作,需要明晰全景相机中严格的几何关系。本文首先介绍了多镜头组合式全景相机的各鱼眼镜头的成像模型与畸变模型,提出一种基于通用鱼眼镜头检校模型的改进内参数检校模型。介绍了利用三维检校场进行外参检校的方法以及各鱼眼相机的成像与全景球模型,全景影像的严格几何关系。本文利用模拟数据,对全景相机的各鱼眼镜头的内外参数进行测试,并利用EPnP算法对检校后得单鱼眼镜头进行定位实验,利用全景球EPnP算法,结合检校得出的鱼眼镜头内外参进行全景相机定位实验,实验均与通用鱼眼相机检校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检校模型相比通用模型更适用于多镜头式组合相机的镜头,具有更高的检校精度,从而使得在同样使用EPnP算法的情况下,能获取更高的定位精度。同时,也表明了根据经典EPnP算法所延伸的全景球EPnP算法的正确性。(3)基于全景图像的SLAM系统。从大范围室外宽基线图像序列采集模式出发,分析当前SLAM系统的缺陷与弊端,将全景影像360度成像的优势引入SLAM系统,并结合当前特征点法SLAM系统的框架与成熟的算法,对特征点SLAM系统各模块,如系统初始化,位姿跟踪,局部地图构建,位姿优化,关键帧选取,闭环探测等算法进行改进。发展出一套全自动适用于多鱼眼图像序列以及全景图像序列的SLAM系统,并使其能在大范围室外城市街道场景以及易出现GPS信号异常的场景(如,隧道,天桥等)完成定位工作,从而为地面移动测图系统(MMS)做良好的信息补充。本文同时在多镜头鱼眼相机公开数据集与自采集的全景相机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全景SLAM解决方案能够在多镜头鱼眼图像以及全景图像上顺利完成位姿跟踪,局部地图构建以及闭环探测等工作,且适用于大范围室外宽基线图像序列场景模式,在室内外数据集定位精度与稳定性均高于其余代表性的同类型SLAM系统。
石晨辰[4](2018)在《低空摄影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地理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传感器技术、无线通讯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的长足进步,传统的作业模式已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近年来,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凭借其机动性强、分辨率高、低成本化、超低空驾驶等一系列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航天(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的一些盲点。它有效的扩展了人们对地球空间位置获取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获取的效率,因此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着眼于无人机摄影测量的整个流程,阅读文献并结合自己参与项目,以满足实际的生产需求为目的。分别以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系统的影像获取和影像预处理、基于影像金字塔的影像匹配、联合平差三部分为重点展开研究。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论述了低空摄影测量的基本知识并且完成了影像的预处理,包括畸变纠正和影像增强两部分。畸变纠正避免失真性误差的传播,提高后期处理精度。运用MATLAB编程完成影像的增强,消除了不同时相带来的干扰,使图像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2)论述了影像匹配的两种基本方法,包括基于特征的影像匹配和基于灰度的影像匹配。还介绍了基于RANSAC算法的误匹配点去除方法。采用影像金字塔的方式将基于特征匹配算法与最小二乘算法相结合来完成影像的匹配。并且在匹配后进行基于RANSAC算法的误匹配点去除。并基于Open-CV进行分析,关于SIFT算法和Herris算子相结合完成特征点提取,并完成匹配,运用RANSA算法来剔除误匹配点,检验其提取效率以及匹配的准确性。(3)概述了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常用的方法并对此进行对比分析,重点介绍了光束法区域网空中三角测量中的联合平差,采用经验定权的方式确定GPS/IMU数据、控制点、连接点三种数据源的最优权重比。并且运用了无人机影像的自动空三详细流程。(4)结合工程实例,无人机数据获取以及处理的整个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运用确定的最优方法,在对精度进行对比分析并符合规范要求后,针对不同的地物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编辑数字高程模型(DEM),之后再对数字正射影像(DOM)进行编辑,包括正射影像单片的镶嵌处理以及由此产生的拼接线的编辑和全局倾斜校正,最终获得了1:1000的高质量数字正射影像图。
冯雅秀[5](2018)在《无人机实景三维数据处理及精度评估》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无人机低空倾斜摄影技术的诞生,使得传统测绘的作业手段发生变化,以无人机为航测平台的倾斜摄影成为了当下探讨的热点。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通过多角度、大范围、高精度和高清晰的方式来全面感知复杂的场景,并且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目标物体的多方向纹理。通过利用GPU并行处理技术,方便快捷的构建三维模型,并且与人工建模比较,该技术可以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且有高效率、低成本、所获取的影像真实等特征。目前在三维建模方面主要研究的是在整个建模过程中如何提高成果精度,但是对于时间复杂度的优化以及三维建模成果精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保证成果精度的前提下就如何优化时间复杂度以及对成果精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以及抚仙湖流域北部片区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中影像的获取、影像的处理方式和实景三维模型的构建中分析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作业过程和优势,并对从不同角度对研究区域实景三维模型的精度的进行评估,为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外业数据获取所涉及的非量测型数码相机的检校、航线的布设和像控点的布设等内容的研究,明确了数据获取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2.系统阐述了倾斜影像数据处理和三维建模等关键技术。采用Python语言,通过PhotoScan软件中采用的增量式SfM算法,结合由下视影像空三结果解求四个倾斜影像外方位元素初值的方法,来优化空三时间复杂度。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大大缩短空三处理时间,并且该方法所能允许的数据处理量更大,适用场景更多更复杂,处理自动化程度更高。3.借助于Bentley ContextCapture软件进行实景三维建模。对不同航摄高度的两个研究区域的三维模型、成图结果的精度进行了分析,实验表明两个研究区域的精度都能达到规定的精度要求,并且航摄高度的大小对于数字成果的精度有一定的影响。
高云龙[6](2017)在《基于车载点云增强的倾斜摄影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文中研究说明高精度建筑物完整三维模型是真实建筑物的数字化表达,是摄影测量与遥感、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等领域的重点研究问题和关键技术,并受到学术界极大关注。在针对建筑物三维重建方面,车载数据在建筑物立面重建具有较大优势,但缺乏屋顶面数据。倾斜摄影包含垂直角度拍摄的屋顶信息的同时包含倾斜视角,能够很好的重建屋顶三维,但由倾角问题,导致靠近地面处的立面信息不足以满足人们对精细、真实场景的需要。因此,综合以上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同时考虑实际过程的可实施性,本文结合倾斜影像与车载点云进行优势互补,完成对建筑物进行完整精细三维重建问题进行相关的方法、流程研究。在结合倾斜影像与车载点云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的过程中,会遇到如下四个问题:1)城市场景复杂,基于三角网表面表达的城市场景类别丰富,不同类别的自动分类和识别自动化程度低,可靠性差;2)目前倾斜影像数据处理的成果主要以三角形面片进行表达,此成果与目前地理信息系统需要的矢量化体框模型数据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且矢量化过程复杂,自动化程度较低;3)航空影像与车载点云在采集过程中数据空间位置出现的不一致问题,即局部或整体出现的位置偏移;4)基于车载数据建筑物立面细节特征丰富,倾斜重建结果细节相对退化,无有效的数据融合方法,提高建模质量。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限制了倾斜影像数据和车载激光系统数据的有效互补,阻碍了城市环境中高精度建筑物完整模型的三维重建的要求及其在各领域内的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的研究着重于融合航空影像数据与车载激光扫描数据过程中出现的数据配准、场景分类、拓扑结构重建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1)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三角网模型的城市场景分类方法。本文着重研究通过分析以三角形表达的不同地物之间的几何属性,在顾及空间拓扑关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马尔科夫条件随机场分类方法在此处的应用。同时,在基于特征分类结果的基础之上,文中研究了基于先验知识对分类结果的影响,实现了对分类结果的优化。(2)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策略的建筑物屋顶结构重建方法。建筑物屋顶面的分割是屋顶重建的关键,而建筑物层次细节丰富,容易造成过分割或欠分割现象,因此,本文研究了一种层次分割算法,通过不同细节描述参数的设置,实现不同层次的屋顶面分割。在基于不同层次的分割屋顶面分割结果,文中分析了各层级屋顶面的特点,研究了针对不同层级屋顶面采用不同屋顶面重建的方法,实现了建筑物屋顶的整体重建。(3)本文提出了一种航空影像与车载点云数据配准方法。通过分析地物在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和地面激光点云中的特点,综合研究在点云强度和光学影像中的地物角点特征,运用具有鲁棒性和先验语意信息方法,探讨一种能够自动处理航空影像与车载点云配准的算法。(4)本文引入了一种基于车载点云的建筑物立面重建方法。真实环境中,建筑物立面结构复杂,往往由多个平面构成且存在多种细节,如窗户、门洞等。针对建筑物的立面重建,本文重点研究了立面点云的自动分割方法以及立面平面的提取方法。提出一种利用影像对立面结构线进行优化的方法,以及基于能量函数的方法进行立面拓扑重建方法,实现建筑物立面三维重建。本文对结合车载点云和倾斜影像数据进行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中配准、识别和拓扑重构等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复杂性,以及城市场景中建筑物的多样性,该课题仍存在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1)地物特征的丰富性及有效性、2)结合纹理特征进行建筑物提取、3)结合多视角影像与点云进行配准、4)利用车载影像对建筑物立面纹理进行增强。作者将持续推进倾斜摄影与车载扫描系统相结合方式在数字城市、基础测绘、城市规划、减灾等方面的实用性和工程化进程。
王永强[7](2017)在《基于单相片的视觉测量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物体位置和姿态的在线测量是实现精密工程测量领域中大型装备装配、目标跟踪等任务的关键环节。单相机视觉测量系统作为视觉测量系统的一部分,因其结构简单、测量范围广、精度较高等特点,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单相片视觉测量系统,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利用单张相片解算被测目标位置及姿态参数的关键技术展开,主要包括测量模型建模、光笔标定、基于点特征的单相片位姿参数解算等技术。论文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单相片视觉测量系统,具有稳定性好、通用性强、精度较高等特点。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构建了基于罗德里格矩阵的最小二乘迭代求解相机外方位元素的系统测量模型。根据基于4个非共线控制点的单像空间后方交会原理求解相机外方位元素初值,基于罗德里格矩阵的最小二乘迭代求解外方位元素,利用坐标转换建立系统测量模型。2.提出一种简便高效的光笔现场标定方法。根据测量原理对光笔的结构、制作材料、标志点的种类、尺寸及数目进行分析,设计了一款符合实际应用的新型光笔。本文标定方法仅需要系统本身的相机、三脚架、两根长度已知的基准尺和一个标定球,可实现光笔标志点及测头在光笔设计坐标系下三维坐标的同时标定。首先利用两根基准尺标定光笔标志点坐标,再依据光笔随标定球转动时球心位置不变原理,建立光笔测头标定数学模型,利用最小二乘原理标定光笔测头坐标。3.改进了基于光笔的单相片坐标测量技术。利用单像空间后方交会原理建立光笔与相机坐标系间的转换模型,根据最小二乘迭代原理精确求解模型转换参数;使用回光反射标志点配合闪光灯获取高质量像点坐标,有效增大了摄影距离。为验证坐标测量精度,以可视性、摄影距离等为约束条件建立一个适用于多传感器的室内三维控制网。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4.优化了基于点特征的单相片位姿测量技术。通过分解旋转矩阵的形式线性求解相机分别与参考目标、工作目标的旋转平移参数,以相机坐标系为桥梁,直接建立位姿解算的线性公式;针对纹理信息缺失的目标,本文利用在目标表面布设适量的回光反射标志点代替LED平面靶标进行位姿测量,无需标定平面靶标与目标的位置。5.开发了一套单相片视觉测量系统。本系统既能实现坐标测量,又能进行位姿测量。并以直径2.4m天线为实验对象进行位姿测量实验,6m距离内,系统位置测量外符合精度优于0.1mm,角度测量外符合精度优于20″。
沈忱,莫得林,唐志华[8](2014)在《结合参数估计的矢量图与影像配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一种扩展的共线条件模型,提出一种新的遥感影像与地图直线特征配准并答解外方位元素的方法。该方法采用Hough变换提取影像中的直线特征,并结合控制点共同作为控制特征,以扩展共线条件方程为模型实现单像点线联合平差答解外方位元素。
李伟[9](2012)在《机载多角度多光谱仪系统设计及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机载多角度多光谱成像仪系统是一种新型航空遥感系统,以有人航摄飞机作为飞行平台,主要是以原有的Widas系统作为原型进行研制的。目前由于定量遥感在理论研究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反演算法实际验证,反演模型的方向性问题,高精度的光谱遥感数据缺乏等,正是这些需求,才突出此套系统研制的必要性。它是我国在遥感领域不仅在理论方面,同时也是在技术支撑方面同国外同行相比保持先进地位的重要保证。本次课题来源于中科院遥感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未来几年机载遥感设备需求而进行研制的。在设计的过程中,参阅了国内相关的多套已经研制成功的遥感机载设备的经验,特别是早期的AMTIS以及08年黑河实验中用的Widas系统研制经验。机载多角度多光谱仪系统主要有两台Conder-1000MS5-285型号多光谱CCD相机以及一台S60红外热像仪组成,采用的是多角度立体观测模式,它集成了计算机技术、差分GPS技术、外围系统数据同步技术等为一体的对地观测设备,在和原有的Widas系统相比,各个设备之间可以更加的协调一致工作,其成像方式更加合理,有利于定量遥感对数据源的多种需求。同时它也具有传统遥感机载设备机动灵活、生产周期短、精度高等诸多优点,在未来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内容主要也是从两个大方面进行展开的,一个就是硬件一些关键参数的设计,另一个就是影像数据处理以及处理精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现有国内外遥感成像系统比较,提出新系统所采用的成像方式,即主要使用多台相机的方式实现多角度观测,减少了原有系统广角成像畸变较大,成像方式较为单一的缺陷。(2)研究了Widas系统的检校原理,特别是Widas系统中径向畸变以及偏心畸变对其产生的影响,通过具体的畸变机理研究,掌握如何通过相机本身系统畸变改善影像的成像质量。(3)在数据处理方面,以原有的Widas数据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了如何获取影像数据以及控制点数据,通过实际的外方位元素获取,以及通过立体影像获取地物坐标的实现,加深了图像处理方面的能力。(4)分析了航摄过程中一些外围因素的影响,如速高比对航拍时间间隔的影响,地形起伏对航摄重叠率以及航摄比例尺的影响,同时对系统中多波段相机之间的像点像移做了具体的分析计算。(5)结合现在已有的工作,提出了在未来机载航空遥感系统中设备改进方案和设想,以及未来在跨平台应用方面的展望,最后得出在未来将传统的航测技术与遥感知识理论结合的重要性。
王隆[10](2012)在《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隧道变形监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基础建设的投资不断加大,我国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隧道建设中工程事故屡见不鲜。随着新奥法引入国内,人们开始重视对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过程的监控量测。传统的监控量测是以全站仪和收敛仪等仪器为手段的量测方法,但这两种方法都有作业时间长与现场施工干扰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数码相机的不断发展,隧道工程安全监测领域中,人们开始重视了以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为代表的非接触测量方法。本文着眼于工程实际,针对地下隧道工程的特点,开发了一套基于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的隧道变形监测系统,通过本系统可以实现非接触测量,通过变形监测数据分析了隧道的稳定性情况。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现场作业时间短、观测信息量大、自动化程度较高、操作简单及作业安全等优点。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论述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光线不足,粉尘较重等情况下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来获取理想照片,以及如何对获取的相片进行处理。②介绍了近景摄影测量的基本理论及常用的解析方法,论述使用非量测相机进行隧道变形测量的方法和具体步骤,掌握相机的标定方法,使用Matlab工具箱中相机标定程序对相机进行标定。③对采集得到的数码照片进行图像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用于像点坐标的量测程序。④介绍基于P-H算法的相对定向的基本原理,根据模型坐标的具体求解方法编制了相应的程序。⑤论述自由网平差的基本理论及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研究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洞内没有固定的物方控制点的情况下,如何结合自由网平差方法,计算测点的物方坐标。并基于自由网平差理论,实现了不同时期观测坐标基准的统一。⑥编制程序以实现摄影测量应用于隧道变形监测,并介绍其基本构成与功能,对重庆市轨道交通6号线中梁山Ⅱ号隧道进行现场试验,并使用全站仪检验摄影测量的精度。
二、基于线特征的单张相片的相机检校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线特征的单张相片的相机检校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房地一体化项目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技术路线与论文组织 |
1.3.1 技术路线 |
1.3.2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的关键技术及其原理 |
2.1 相机检校 |
2.1.1 非量测相机检校方法 |
2.1.2 相机检校试验 |
2.2 空中三角测量原理和方法 |
2.2.1 航带网法空中三角测量 |
2.2.2 独立模型法空中三角测量 |
2.2.3 光束法区域网空中三角测量 |
2.2.4 GPS/IMU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人机倾斜影像匹配技术 |
3.1 Harris特征提取算法 |
3.2 SIFT特征提取算法 |
3.3 多视倾斜影像的PMVS密集匹配 |
3.3.1 PMVS算法流程 |
3.3.2 PMVS算法的优化 |
3.4 三角网的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顾及曝光延迟的GPS/IMU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
4.1 概述 |
4.2 曝光延迟现象产生原因 |
4.3 项目应用实例 |
4.3.1 试验数据采集要求 |
4.3.2 无人机航摄参数设置 |
4.4 空三方案设计及试验 |
4.4.1 试验评定标准 |
4.4.2 四种方案精度对比 |
4.4.3 空三精度分析 |
第五章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内业处理 |
5.1 三维模型空中三角测量优化设计 |
5.1.1 Mirauge3D及 Context Captur优势互补综合应用 |
5.1.2 构建三维模型 |
5.1.3 精度评价 |
5.2 基于CASS_3D智能及三维线画联动数据采集 |
5.2.1 技术方法及流程 |
5.2.2 房地一体权籍图精度分析 |
5.3 房地一体权籍图成果输出 |
结论和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工业摄影测量在CRTSⅢ型轨道板智能检测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RTSⅢ型轨道板检测方法 |
1.2.2 工业摄影测量相关技术 |
1.3 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CRTSⅢ型轨道板智能检测系统 |
2.1 需求分析 |
2.1.1 CRTSⅢ型轨道板外形尺寸检测项目 |
2.1.2 功能需求分析 |
2.1.3 性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功能设计 |
2.2.1 检测系统设计 |
2.2.2 检校系统设计 |
2.2.3 成果管理系统设计 |
2.3 集成应用设计 |
2.3.1 软件集成设计 |
2.3.2 一体化应用设计 |
第3章 CRTSⅢ_IDS-FCS轨道板相片获取方法研究 |
3.1 环形编码标志 |
3.1.1 编码标志的分类 |
3.1.2 同心圆环形编码标志的编码原理及参数设置 |
3.1.3 环形编码标志的制作 |
3.2 尼康D90 数码相机的参数设置 |
3.2.1 尼康D90 数码相机及配件 |
3.2.2 相机参数与设置 |
3.3 基于轨道板编码标志的工业摄影测量网形设计 |
3.3.1 工业摄影测量网形设计 |
3.3.2 轨道板编码标志粘贴方案 |
3.3.3 基于CPⅢ平面网自由测站方法的轨道板相片采集方案 |
第4章 CRTSⅢ_IDS的关键设备与集成 |
4.1 普通工业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分析 |
4.1.1 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及其影响因素 |
4.1.2 基于标准球的工业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验证方法 |
4.2 基于编码控制网的工业摄影测量系统评价 |
4.2.1 工业摄影测量系统评价方法 |
4.2.2 CRTSⅢ_IDS-FCS框架坐标成果评价 |
4.3 CRTSⅢ_IDS关键集成实现 |
4.4 基于标准杆件的系统精度评定方法 |
4.4.1 标准系统精度和标准偶然精度 |
4.4.2 标准精度 |
第5章 CRTSⅢ_IDS集成精度分析 |
5.1 基于标准杆件的拼接精度分析 |
5.1.1 扣件间距方向拼接精度分析 |
5.1.2 大钳口方向拼接精度分析 |
5.2 CRTSⅢ_IDS可靠性对比分析 |
5.3 CRTSⅢ_IDS系统测量精度评定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各方向标准杆件的标尺点距离测量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基于多镜头组合式全景相机的SLAM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视觉SLAM算法的研究现状 |
1.2.2 全景视觉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特征点SLAM的工作原理 |
2.1 特征点SLAM的数学基础 |
2.1.1 旋转矩阵,旋转向量,欧拉角与四元数 |
2.1.2 特殊正交群与特殊欧式群 |
2.1.3 李代数 |
2.2 针孔相机模型 |
2.2.1 针孔相机成像模型 |
2.2.2 针孔相机的畸变模型 |
2.3 图像特征点提取与匹配 |
2.3.1 ORB特征 |
2.3.2 特征匹配 |
2.4 图像位姿恢复 |
2.4.1 对极约束 |
2.4.2 相对位姿求解 |
2.4.3 基于地图点的位姿求解 |
2.5 特征点深度计算 |
2.6 相机位姿与地图点位置优化 |
2.6.1 非线性优化问题描述 |
2.6.2 梯度下降方法 |
2.6.3 扰动模型下的雅克比矩阵 |
2.7 闭环探测与全局优化 |
2.7.1 词袋模型 |
2.7.2 相似变换群(SIM(3))计算 |
2.7.3 全局地图优化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景相机的成像与定位 |
3.1 多镜头组合式全景相机的成像模型 |
3.1.1 鱼眼镜头与全景球面的关系 |
3.1.2 全景影像与全景球面的关系 |
3.1.3 全景影像成像的二义性问题 |
3.2 多镜头组合式全景相机的内外参数检校 |
3.2.1 鱼眼镜头成像模型 |
3.2.2 鱼眼镜头的内参数检校 |
3.2.3 多镜头组合式全景相机的外参数检校 |
3.3 多镜头组合式全景相机的位姿计算方法 |
3.3.1 利用对极集合关系计算相对位姿 |
3.3.2 全景球面的EPnP算法 |
3.3.3 全景球面特征点的深度计算 |
3.4 全景球的位姿优化方法 |
3.4.1 全景球上的重投影误差 |
3.4.2 目标函数关于位姿与地图点导数 |
3.4.3 使用优化库进行图优化 |
3.5 实验结果分析 |
3.5.1 鱼眼镜头内外参数检校实验结果 |
3.5.2 使用检校参数进行鱼眼图像及全景图像定位实验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镜头组合式全景相机的SLAM |
4.1 初始化 |
4.2 位姿跟踪 |
4.3 关键帧选取 |
4.4 局部地图构建 |
4.5 闭环探测与全局地图优化 |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1 实验数据介绍 |
4.6.2 实验设计 |
4.6.3 初始化中的三相片匹配结果 |
4.6.4 闭环探测结果 |
4.6.5 动态窗口与相连关键帧抑制算法 |
4.6.6 位姿跟踪定量结果 |
4.6.7 位姿跟踪定性结果 |
4.6.8 定位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低空摄影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无人机摄影测量的发展现状 |
1.1.2 无人机摄影测量的研究意义 |
1.2 影像匹配以及空中三角测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影像匹配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空中三角测量发展阶段以及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论文的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低空摄影测量系统的基本知识及其影像预处理 |
2.1 低空摄影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 |
2.2 无人机摄影测量基本知识 |
2.2.1 标准航高的确定 |
2.2.2 巡航速度的确定 |
2.2.3 重叠度 |
2.2.4 航线弯曲度 |
2.3 无人机影像预处理 |
2.3.1 无人机影像畸变纠正 |
2.3.2 无人机影像辐射校正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空摄影测量的影像匹配 |
3.1 影像相关算法分类 |
3.1.1 基于特征的影像匹配 |
3.1.2 基于灰度的区域匹配 |
3.2 Harris算子 |
3.3 基于RANSAC算法的误匹配点去除 |
3.4 基于特征的影像匹配并进行误匹配点去除的分析 |
3.5 基于灰度信息与特征相结合的影像匹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空摄影测量系统的空三流程 |
4.1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方法的比较分析 |
4.1.1 航带法空中三角测量 |
4.1.2 独立模型法区域网空中三角测量 |
4.1.3 光束法区域网空中三角测量 |
4.2 空中三角测量 |
4.2.1 光束法区域网平差方式的比较分析 |
4.2.2 无人机影像自动空中三角测量流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太原市尖草坪区的低空摄影测量 |
5.1 研究区概况 |
5.2 测图影像获取 |
5.2.1 测区航摄技术流程 |
5.2.2 飞行前准备 |
5.2.3 测区航线规划 |
5.2.4 像控点的布设 |
5.3 低空摄影测量系统处理流程 |
5.3.1 POS数据的整理 |
5.3.2 创建影像金字塔 |
5.3.3 控制点的量测 |
5.3.4 影像的匹配以及连接点的提取 |
5.3.5 空中三角测量的实施以及精度评定 |
5.3.6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生成与编辑 |
5.3.7 数字正射影像DOM数据的生产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无人机实景三维数据处理及精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倾斜摄影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倾斜影像特征匹配的研究现状 |
1.2.3 倾斜摄影密集匹配研究现状 |
1.2.4 三维重构中纹理映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基础理论 |
2.1 倾斜摄影测量工作原理 |
2.2 倾斜相机介绍 |
2.3 倾斜影像数据处理 |
2.4 倾斜摄影技术特点 |
第三章 无人机倾斜摄影数据的获取 |
3.1 无人机的分类 |
3.2 非量测型相机的检校 |
3.2.1 基于3D检校场的相机检校 |
3.2.2 区域网空中三角测量自检校法 |
3.3 航线的布设 |
3.3.1 复杂地形的航线设计 |
3.3.2 带状地物航线设计 |
3.3.3 多区域航线设计 |
3.3.4 航线规划 |
3.4 像控点的布设 |
3.4.1 像控点的布设方案 |
3.4.2 像控点的位置要求 |
3.4.3 像控点的选刺要求 |
第四章 无人机倾斜影像三维建模关键技术 |
4.1 基于SfM算法的倾斜影像空三 |
4.1.1 SIFT算子特征匹配 |
4.1.2 RANSAC算法进行误配点消除 |
4.2 基于SGM算法的密集匹配 |
4.2.1 匹配代价计算 |
4.2.2 匹配代价聚合 |
4.2.3 视差计算和优化 |
4.3 纹理映射 |
4.3.1 纹理映射方式 |
4.3.2 纹理映射的实现 |
第五章 基于倾斜摄影技术的三维建模 |
5.1 空三优化的实现 |
5.2 基于三镜头无人机影像的三维建模 |
5.2.1 测区概况 |
5.2.2 外业数据的获取 |
5.2.2.1 影像的采集 |
5.2.2.2 航线的布设 |
5.2.2.3 像控点的布设和施测 |
5.2.3 内业数据的处理 |
5.3 基于五镜头无人机影像的三维建模 |
5.3.1 测区概况 |
5.3.2 外业数据的获取 |
5.3.2.1 影像的采集 |
5.3.2.2 航线的布设 |
5.3.2.3 像控点的布设和施测 |
5.3.3 内业数据的处理 |
第六章 成果的精度评估 |
6.1 三维模型精度分析 |
6.2 DSM精度分析 |
6.2.1 DSM高程精度分析 |
6.2.2 局部DSM高程精度分析 |
6.3 TDOM精度分析 |
6.4 航摄高度对数字产品的精度影响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6)基于车载点云增强的倾斜摄影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评价标准 |
1.2.2 基于影像的三维重建方法 |
1.2.3 基于机载点云三维重建方法 |
1.2.4 基于倾斜摄影的三维重建方法 |
1.2.5 基于车载点云的三维重建方法 |
1.2.6 多源数据结合的三维重建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三角网的建筑物提取 |
§2.1 引言 |
2.1.1 相关工作 |
2.1.2 基本提取思路 |
§2.2 特征定义与计算 |
2.2.1 特征定义 |
2.2.2 区域分割 |
§2.3 建筑物提取 |
2.3.1 地面提取 |
2.3.2 MRF分类 |
§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物主体重建 |
§3.1 引言 |
§3.2 建筑物结构面分割 |
3.2.1 导向滤波 |
3.2.2 平面检测 |
§3.3 建筑物主方向提取 |
3.3.1 边界提取 |
3.3.2 主方向初始分类 |
3.3.3 整体优化 |
§3.4 屋顶面三维重建 |
3.4.1 结构线提取 |
3.4.2 拓扑重建 |
§3.5 小部件重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点云与影像配准 |
§4.1 引言 |
§4.2 影像与车载点云配准 |
4.2.1 数据预处理 |
4.2.2 同名点提取 |
4.2.3 同名匹配 |
4.2.4 粗差点剔除 |
4.2.5 点云纠正 |
§4.3 实验及分析 |
4.3.1 数据预处理 |
4.3.2 同名点匹配 |
4.3.3 点云数据调整 |
4.3.4 精度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车载点云的立面增强 |
§5.1 引言 |
§5.2 建筑物立面提取 |
§5.3 结构线提取 |
5.3.1 直线段提取 |
5.3.2 线段重定向 |
§5.4 拓扑重构 |
5.4.1 BSP区域划分 |
5.4.2 区域合并 |
§5.5 实验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7)基于单相片的视觉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视觉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双相机视觉测量系统 |
1.2.2 多相机视觉测量系统 |
1.2.3 单相机视觉测量系统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单相片视觉测量系统建模 |
2.1 系统组成及测量原理 |
2.2 测量模型建立 |
2.2.1 相关坐标系 |
2.2.2 相机外方位元素的解算 |
2.2.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笔设计及标定 |
3.1 光笔设计 |
3.1.1 光笔结构设计 |
3.1.2 光笔制作材料 |
3.1.3 光笔标志点设计 |
3.2 光笔标定原理及过程 |
3.2.1 光笔标志点标定 |
3.2.2 光笔测头标定 |
3.3 光笔标定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相片坐标测量技术 |
4.1 单相片坐标测量方法 |
4.1.1 单相片坐标测量原理 |
4.1.2 坐标测量误差分析 |
4.2 点位测量实验 |
4.2.1 三维控制网的建立 |
4.2.2 实验及分析 |
4.3 直尺测量试验 |
4.3.1 实验环境及过程 |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单相片位姿测量技术 |
5.1 单相片位姿测量方法 |
5.1.1 相机位姿标定 |
5.1.2 目标位姿测量 |
5.2 天线位姿测量实验 |
5.2.1 实验环境及过程 |
5.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
6.2 论文创新点总结 |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结合参数估计的矢量图与影像配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扩展共线条件方程计算外方位元素原理 |
二、扩展共线条件方程为模型构建 |
三、结论 |
(9)机载多角度多光谱仪系统设计及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多角度遥感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角度遥感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多角度遥感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航空数字相机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3.1 论文总体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上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机载多角度多光谱成像仪系统的硬件设计 |
2.1 成像方式的方案论证 |
2.2 硬件设计总体方案论证 |
2.2.1 系统的总体硬件组成 |
2.2.2 稳定平台选取 |
2.3 系统的线阵阵列的设计 |
2.4 波段、空间分辨率,以及数据传输和存储方面对硬件设计的论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载多角度多光谱成像仪系统数据预处理方法 |
3.1 物方坐标和像方坐标关系 |
3.2 航摄相机系统的检校 |
3.2.1 航空相机系统的常见镜头畸变 |
3.2.2 Widas系统内方位元素的检校原理 |
3.3 空间后方交会 |
3.4 基于立体像对的空间前方交会 |
3.5 利用双像解析空间后方交会—前方交会解算地面坐标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速高比以及地面起伏对多角度成像系统的影响分析 |
4.1 速高比对于多角度遥感系统的影响 |
4.2 地面起伏对于多角度遥感系统重叠率的影响 |
4.2.1 红外热像仪成像过程中地形起伏对其重叠率的影响 |
4.2.2 CCD相机成像过程中地形起伏对其重叠率的影响 |
4.3 航摄系统波段之间的像移分析 |
4.3.1 原系统各个波段之间像移分析 |
4.3.2 新系统各个波段之间像移分析 |
4.4 地形起伏对航摄相片的比例尺影响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机载多角度多光谱仪系统数据预处理实验 |
5.1 航空机载多角度多光谱系统的相机检校结果 |
5.2 摄影相片的方位元素获取及分析 |
5.3 航摄相片的地物坐标获取及分析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隧道变形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普通数码相机的近景摄影测量原理 |
2.1 数码相机的成像模型 |
2.1.1 数码相机的线性成像模型 |
2.1.2 数码相机的非线性成像模型 |
2.2 数码相机的标定 |
2.2.1 张正友平面靶标参数标定法 |
2.2.2 相机标定实例 |
2.3 近景摄影测量的基本概念 |
2.3.1 P-H 算法矩阵的构成 |
2.3.2 基于 P-H 算法的共线条件方程 |
2.4 近景摄影测量的解析处理方法 |
2.4.1 空间后方-前方交会方法 |
2.4.2 相对定向-绝对定向方法 |
2.4.3 直接线性变换法(Direct Linear Transform DLT) |
2.4.4 光束法平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隧道照片的图像处理与像点坐标量测 |
3.1 数字化摄影测量中的图像处理技术 |
3.1.1 数字图像的特点 |
3.1.2 图像增强与图像分析 |
3.1.3 图像降噪 |
3.2 图像特征提取 |
3.2.1 点特征提取 |
3.2.2 线特征提取 |
3.3 像点坐标的量测 |
3.3.1 近景摄影测量中的人工标志 |
3.3.2 像点坐标的量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基线相对定向的物方坐标测量 |
4.1 相对定向的解法 |
4.1.1 基于欧拉角的相对定向解法 |
4.1.2 基于 P-H 算法法的相对定向解法 |
4.1.3 相对定向的直接线性变换解法 |
4.2 物方坐标解算 |
4.3 模型连接和坐标变换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近景摄影测量自由网光束法探讨 |
5.1 概述 |
5.2 自由网平差基本知识 |
5.2.1 秩亏自由网平差问题及解法 |
5.2.2 自由网拟稳平差 |
5.3 秩亏自由网平差应用于摄影测量 |
5.3.1 三维摄影测量网附加条件矩阵的结构形式 |
5.3.2 摄影测量秩亏自由网平差的几何解释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近景摄影测量在中梁山Ⅱ号隧道中的应用 |
6.1 工程概况 |
6.2 隧道变形监控量测 |
6.2.1 收敛仪测量法 |
6.2.2 全站仪测量法 |
6.3 近景摄影测量在中梁山Ⅱ隧道中的应用 |
6.3.1 系统简介 |
6.3.2 现场试验 |
6.4 摄影测量的精度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基于线特征的单张相片的相机检校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房地一体化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 崔志然. 长安大学, 2020(06)
- [2]工业摄影测量在CRTSⅢ型轨道板智能检测系统中的应用[D]. 包建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3]基于多镜头组合式全景相机的SLAM系统研究[D]. 秦梓杰. 武汉大学, 2019(06)
- [4]低空摄影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分析[D]. 石晨辰. 长安大学, 2018(01)
- [5]无人机实景三维数据处理及精度评估[D]. 冯雅秀.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6]基于车载点云增强的倾斜摄影建筑物三维模型重建[D]. 高云龙. 武汉大学, 2017(06)
- [7]基于单相片的视觉测量技术研究[D]. 王永强.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7(06)
- [8]结合参数估计的矢量图与影像配准研究[J]. 沈忱,莫得林,唐志华. 信息系统工程, 2014(02)
- [9]机载多角度多光谱仪系统设计及数据预处理方法研究[D]. 李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7)
- [10]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隧道变形监测研究[D]. 王隆.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