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补肾健脾益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皎皎[1](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张旭[2](2021)在《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患者HBsAg定量和HBsAg阴转率的情况,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万方(Wan Fang DATA)、维普(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nese Clinical Trial Registry,Chi CTR)对2005-2021年文献进行检索。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满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2005版、2010年版、2015年版、2019年版任一版本中慢性HBV感染的诊断: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个月以上,可以为符合诊断标准的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阳性CHB、HBe Ag阴性慢性HBV感染、HBe Ag阴性CHB中的任一状态。(2)干预措施试验组需使用中药(中草药、中成药、中药制剂或提取物)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如包括中药+一般药物(常规护肝药、维生素等)、中药+NAs或干扰素、中药+NAs或干扰素+一般药药,对照组可为空白对照以及安慰剂、NAs、干扰素、一般药物的单用或联合使用。(3)观察指标必须包括HBsAg定量或HBsAg阴转率任一项。(4)试验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排除标准:(1)研究对象合并有甲、丙、丁、戊肝或艾滋病毒感染等其它病毒感染者;或合并药物性肝损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等其它肝病者;或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肝癌患者;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造血系统疾病等其它系统疾病者。(2)试验组使用中医外治或针灸等其它中医治疗者。(3)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其它观察性临床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实验研究等其它研究类型以及个案报道、综述等。(4)不满足纳入标准或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逐层筛选,将最终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利用Revman软件对统计量进行合并分析。结果:(1)16篇联合中药组治疗结束时总HBsAg阴转率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RR=1.72,95%CI[1.39,2.12],P<0.00001,I2=0%);其中2篇与非抗病毒药物(RR=5.69,95%CI[0.79,40.91],P=0.08,I2=0%);8篇中药+NAs与NAs相比(RR=1.64,95%CI[1.27,2.12],P=0.0001,I2=0%);6篇中药+IFN与IFN相比(RR=1.70,95%CI[1.17,2.47],P=0.0005,I2=0%)。(2)中药联合抗病毒药(NAs、IFN)治疗24w时(RR=1.55,95%CI[1.21,1.99],P=0.0005)、48w时(RR=2.02,95%CI[1.28,3.17],P=0.002)与未联合中药治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3)7篇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两组在治疗前HBsAg无统计学差异)与未使用中药组相比(MD=-0.27,95%CI[-0.44,-0.10],P=0.002),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联合西药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降低HBsAg定量水平,提高HBsAg阴转率。此结论能够一定程度上为治疗HBV感染、提高HBsAg阴转率提供证据和治疗思路。但由于此次研究提供的证据等级不高,仍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RCT文献支持。
胡晓[3](2021)在《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开展完全随机对照的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临床研究,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48周,对照组给予单药恩替卡韦治疗48周,检验及记录各个观察点(0周、24周、48周)两组患者HBs Ag(定量)、肝功能(ALT、AST)、HBV-DNA、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结果:1.两组患者HBs 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比较:接受治疗24周,观察组和对照组HBs Ag阴转率均为0,治疗48周后,两组HBs Ag阴转率仍为0。经治疗24周、48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HBV-DNA阴转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且观察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24周、48周后,观察组ALT复常率分别为80.00%、96.67%,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76.67%、86.67%,两组患者ALT复常率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比较两组治疗24周后ALT复常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ALT复常率仍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HBs Ag滴度比较:治疗24周,两组HBs Ag滴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48周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比较:治疗后第24周、48周,观察组与对照组ALT、AST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第24周时,观察组AST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LT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48周,观察组ALT、AST仍低于对照组且P<0.05。4.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24、48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下降,且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佳,P<0.05。5.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用药4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的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试验组2名患者出现腹泻,未经其他药物治疗,腹泻症状可在3日内缓解痊愈,不考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余未发现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HBs Ag定量,改善肝功能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说明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匡子禹[4](2021)在《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中医干预措施进行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估,为临床治疗DILI提供真实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挖掘中医药治疗DILI的中药处方,分析中医治疗DILI的用药规律,探讨DILI的发病病机,为DILI的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等中英文大型数据库中收录的中医药治疗DILI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的筛选,提取纳入研究的一般资料、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指标数据、安全性评价等资料,并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及质量评估。运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分析纳入研究治疗前后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并对纳入研究的干预措施进行安全性评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自建库以来至2021年1月1日期间发表的关于中医药治疗DILI的包括RCT、名医经验、医案等,提取资料并建立方剂数据库,对其进行药物使用频次频率、性味归经、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结果研究一共纳入21项相关研究,其中高质量研究5项。纳入研究共包括1971名患者,其中试验组1023名、对照组948名。总体看来,中医药在ALT、AST及TBiL方面优于西医常规,在降低ALP方面相较于西医常规无明显优势。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多数中药汤剂在保肝降酶方面及降低胆红素方面较西医常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部分汤剂在结局指标疗效方面不及西医,未能显现出明显优势。中成药在保肝降酶及降低胆红素方面疗效显着,在结局指标方面均能优于西医常规治疗或与西医常规等效。在安全性方面,中药汤剂及中成药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研究二共纳入58项相关研究,共53首方剂,包含121味中药,结果显示,药物使用频次最高为柴胡(32次),其次是甘草(28次)、茵陈(27次),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苦、甘为主,药物归经以肝经、肺经、胃经和脾经为主,功效方面多以补虚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柴胡-白芍、柴胡-茵陈-甘草、茵陈-白术-甘草-柴胡等为治疗DILI的常用药物组合。聚类分析显示,7组药物的功效多以疏肝健脾、清热燥湿及活血化瘀为主。结论中医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中中成药在治疗DILI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在保肝降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临床应用广泛;多数中药汤剂在临床疗效方面优于西医常规或与西医常规等效,但部分中药汤剂在保肝降酶及降低胆红素方面相较于西医常规未能显现出优势。由于用于治疗DILI的中医干预措施众多,分布较为分散,因此结果未能全面的反应其使用情况及实际临床疗效,缺乏推广性。因此今后仍需围绕每种干预措施开展大样本、多中心、方法学严谨,并且体现中医辨证特色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以期获得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研究二的结果,在治疗方面多以疏肝健脾、清热利湿为主,用药方面多以肝经为主,由此可见,DILI主要以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为基本病机,病位在肝脾,病理产物为湿热、气滞、血瘀,病性为本虚标实。本研究可为临床治疗DILI提供新的思路及选方用药参考,但还未能全面反映中医治疗DILI的用药规律,临证时仍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用药。
施梅姐[5](2020)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文中提出目前,慢性乙型肝炎仍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中间环节,若不及时阻断,可进一步进展至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肝癌,甚至进展至终末期肝病危及生命。因此,阻断逆转肝纤维化、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防治目标之一。但肝纤维化的治疗当前仍然是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难点问题。目前,现代医学研究的各类特异性的抗纤维化药物制剂绝大多数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现代医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主要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即抗病毒治疗。恩替卡韦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一线抗病毒治疗药物,具有强力抗病毒作用和低耐药的特点,但其存在HBe Ag转换率低的缺点,并且即使抗病毒治疗后仍有相当部分的病人存在肝纤维化进展。因此,如何阻止肝纤维化进展、提高HBe Ag转换率是当前乙肝肝纤维化治疗的难点问题。而大量的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疗效而且无副作用,其疗效及优势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诸多研究者针对中医药抗乙肝肝纤维化展开了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尽管临床上乙肝肝纤维化的辨证分型不统一,但是纵观近十年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的文献资料,疏肝健脾活血法越来越得到众医家、学者的认可。本人所在科室在既往的临床实践中亦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抗病毒药治疗可明显改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抗肝纤维化疗效、提高HBe Ag转换率,但缺乏客观的临床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探讨。目的:本课题第一部分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基于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法及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配伍规律,以期为临床运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提供用药参考。第二部分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观察疏肝健脾活血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病理肝纤维化分期、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硬度值等指标变化的影响,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为临床运用用提供客观依据。第三部分运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前面研究总结的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五味核心药物进行研究,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信号通路,以期为后续研究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以“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为检索库,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9月的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文献,建立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文献研究数据库,进一步采用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总结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第二部分: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乙肝肝纤维化病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回顾性观察,其中对照组服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采用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收集疗程至少144周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病理肝纤维化分期、肝脏硬度值、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HBe Ag转换率等指标的不同影响,客观评价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抗纤维化疗效与抗病毒疗效。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收集筛选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的主要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检索Gene Cards、OMIM、Pharm Gkb三个数据库,收集整理乙肝肝纤维化相关的疾病靶点基因,然后运用Venn2.1在线工具绘制药物-疾病靶点的Venn图,获得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然后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3.8.1软件绘制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图以及筛选核心基因。最后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分析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关键靶点与信号通路。结果:第一部分:文献数据挖掘研究初步检索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相关文献257篇,根据标题初筛合格的文献97篇,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每一篇文献的内容进行人工筛选,剔除不合格文献后得到最终纳入合格文献48篇,涉及在乙肝肝纤维化治疗涉及处方48首、中药96味,总用药频次为537次,涉及中药种类17种。居前四位的药物种类分别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累计频率达88.3%。疏肝健脾活血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其次是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其中补虚药有黄芪、白术、白芍、鳖甲、当归、党参等;活血化瘀药有丹参、赤芍、郁金、川芎、桃仁等;理气药有柴胡、枳壳、陈皮、香附等。进一步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后得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核心药物包括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鳖甲、茯苓、赤芍、当归、枳壳、郁金等,居前五位的核心中药分别是: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其中理气药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最常见的配伍组合包括柴胡与白芍、丹参相伍,柴胡与白术、白芍相伍,柴胡与黄芪、丹参相伍等,柴胡与白芍是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最常见的药对。第二部分:临床研究初筛接受恩替卡韦抗病毒初始治疗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898例,二次筛选后共纳入385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144周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其中完成治疗前后二次肝脏病理学评价患者共81例,完成治疗前后Fibro Scan检测的共83例,完成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共114例。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使两组具有可比性,结果纳入病理疗效分析44例,纳入血清肝纤维指标疗效分析102例,纳入肝脏硬度值疗效分析66例。在病理肝纤维化分期疗效评估方面,疏肝健脾活血法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组的肝纤维化逆转率明显高于单用恩替卡韦组(95.5%vs 18.2%,P<0.001)。在肝纤维化进展方面,治疗组无一例发生肝纤维化进展,而对照组仍有50%的患者发生肝纤维化进展。在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疗效评估方面,对照组的透明质酸(HA)水平较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40.9 vs 46.6,P=0.744),而治疗组较治疗前下降(55.2 vs 41.4,P=0.003),且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在Fibro Scan肝脏硬度值疗效评估方面,两组患者的肝脏硬度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LSM值较治疗前下降的差值更大,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差值无统计学差异(P=0.142)。为进一步观察疏肝健脾活血法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选取70例ALT<2ULN的HBe Ag阳性乙肝肝纤维化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均逐年上升,但治疗组的HBe Ag转换率增加趋势高于对照组,治疗组48周、96周、144周的HBe Ag转换率分别为17.1%、26.5%、28.6%,高于对照组的2.9%、12.9%、10.3%;其中两组在48周时的HBe Ag转换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6)。第三部分:网络药理学研究基于以上文献与临床研究共同发现的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五味核心药物为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收集这五味核心药物的有效化学成分及靶点,并进一步获取乙肝肝纤维化的疾病靶点。结果共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与乙肝肝纤维化疾病的交互靶点基因共有205个。PPI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关键靶点在于AKT1、TP53、CDK1、CCNA2、CCNB1、TOP2A、BIRC5、VEGFA、EGFR、CASP3等核心基因。GO分析发现6个最相关的生物过程,包括DNA转录、促进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促进DNA转录、炎症反应、抑制凋亡过程与促进细胞增殖;7个最相关的细胞成分,涉及细胞浆、细胞外间隙、细胞核、细胞膜的组成部分、胞外体、细胞质、细胞核仁等;9个最相关的分子功能,包括同源二聚体蛋白质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之转录因子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血红素结合、序列特异性DNA结合之RNA聚合酶Ⅱ核心启动子近端区、DNA结合、染色质结合、锌离子结合、ATP结合。KEGG分析发现最相关的前10条通路分别是HIF-1、PI3K-Akt、Toll样受体、NF-kappa B、细胞凋亡、p53、NOD样受体、MAPK、VEGF、Fox O信号通路。结论:文献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存在一定的配伍规律,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补虚药,其次是活血化瘀药与理气药。补虚药有黄芪、白术、白芍、鳖甲、当归、党参等;活血化瘀药有丹参、赤芍、郁金、川芎、桃仁等;理气药有柴胡、枳壳、陈皮、香附等。疏肝健脾活血法居前五位的核心中药分别是:柴胡、丹参、白芍、白术、黄芪。临床回顾性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的中药治疗可协同提高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抗纤维化疗效与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但仍需下一步开展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进一步。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疏肝健脾活血法的核心药物能通过多种细胞分子、多种生物过程、多条信号通路参与抗纤维化的过程,其主要作用于细胞浆、细胞外间隙、细胞核等多组分,通过调控HIF-1、PI3K-Akt、Toll样受体、NF-kappa B、细胞凋亡、p53、NOD样受体、MAPK、VEGF、Fox O等多条信号通路,参与同源二聚体蛋白质活化、序列特异性DNA结合、染色质结合、ATP结合等分子功能,调控DNA转录、促进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参与炎症反应、抑制凋亡过程与促进细胞增殖等生物过程发挥抗纤维化的治疗作用。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下一步开展深入的实验研究进行验证。
陈迪[6](2020)在《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复肝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伏邪理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评价复肝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方药。方法:所有观察病例均来自山东省中医院肝病科门诊2019.6月至2019.12月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共纳入病例60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复肝解毒方。疗程共24周。在治疗前、治疗12周及24周,对两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肝功、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TNF-a、IL-6、IL-10、乙肝标志物、乙肝DNA载量),进行观察,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进行数据统计。结果:1.综合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7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症状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证候积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3.在生化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后肝脏炎性指标均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TBil外,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肝脏炎性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4.在HBV-DNA转阴率方面:观察组疗程结束后24例转阴,对照组有21例转阴,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HBeAg转阴率方面,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6.在调节免疫方面:两组治疗后CD4+、CD3+、CD4+/CD8+均较前升高,CD8+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此外两组治疗后均可降低IL-6、TNF-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IL-10的改善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降低IL-6、TNF-a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伏邪理论”,采用扶正祛邪之复肝解毒方可以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证候和肝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有关。
李家焕[7](2020)在《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治疗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HBe Ag阳性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HBV DNA水平、HBe Ag水平、肝功能(ALT、AST)、肝硬度评分(LSM)、证候积分等因素,来评价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治疗HBe Ag阳性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HBe Ag阳性慢性HBV感染状态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6人。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HBV DNA水平、HBe Ag水平、肝功能(ALT、AST)、肝硬度评分(LSM)、证候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予口服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对照组予中药安慰剂治疗,1包/次,2次/天,疗程48周;记录两组用药前后HBV DNA水平、HBe Ag水平、肝功能(ALT、AST)、肝硬度评分(LSM)、证候积分指标变化。结果:(1)在HBV DNA载量方面对比:治疗组在降低HBV DNA载量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2)在HBe Ag水平方面对比:治疗组在降低HBe Ag水平的能力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3)肝功能(ALT、AST)方面对比:在治疗前后两组患者ALT、AST在正常范围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肝硬度评分(LSM)方面对比:治疗组在降低LSM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5)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对比:治疗组在缓解患者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对接受治疗患者进行安全性研究分析,服药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白花香莲解毒颗粒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明显降低患者HBV DNA载量、HBe Ag水平、肝硬度测定值(LSM),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覃艳新[8](2020)在《基于Fibroscan技术探讨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Fibro Scan技术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讨疏肝解毒方干预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该阶段的患者定期随访监测管理及寻求安全且有效的中医药干预治疗,延缓疾病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方法:1、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疏肝解毒方治疗组与疏肝解毒方安慰剂对照组,每组各30例。2、治疗方案:治疗组予疏肝解毒方免煎颗粒(由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工司生产),药物组成为:柴胡15g、白芍15g、黄芪30g、白术20g、枳壳10g、党参20g、叶下珠10g、茵陈10g、虎杖10g、菟丝子20g、杜仲20g、牛膝15g、桃仁10g、龟板20g、鳖甲20g、炙甘草10g。对照组予疏肝解毒方安慰剂免煎颗粒,药物主要成分为蕾香,配以水溶淀粉、无水葡萄糖、食用巧克力棕色素、食用果绿色素、食用柠檬黄色素)。两组均以开水冲服200ml,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100ml,疗程共24周。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的中医临床证候评分、肝脏硬度值(LSM)、肝脏纤维化四项: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NP)、Ⅳ型胶原(Ⅳ-C)、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 L)、直接胆红素(DBi L)、白蛋白(ALB);HBV-DNA载量、HBs Ag及HBe Ag变化情况,并根据相应疗效评价标准,作出疗效评价。同时观察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治疗组中医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93.33%,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3.33%、40%,两组患者同期症状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第24周时有效率高于第12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第24周时与第12周时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中医证候积分经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12周时、第24周时,治疗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与同期对照组对比,均显示治疗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组内任意两个时间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第12周时胁肋胀痛、情志抑郁的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24周时,情志抑郁、胁肋胀痛的证候积分较第12周时亦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各项证候积分在各个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3、肝脏硬度值(LSM)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肝脏硬度值经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12周时、第24周时,治疗组的肝脏硬度值与同期对照组对比均显示,治疗组的肝脏硬度值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组内任意两个时间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第12周时与治疗前的肝脏硬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至第24周时患者肝脏硬度值反而明显高于第12周时及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纤维四项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肝纤维四项指标经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12周时、第24周时,治疗组的肝纤维四项指标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治疗组的肝纤维四项指标在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及治疗第12周时与治疗第24周时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在治疗前、第12周时、第24周时的肝纤维四项指标组内任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肝功能指标变化: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时及第24周时组内两两对比,所观察的所有肝脏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同期组间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6、HBV-DNA病毒载量下降及阴转变化比较:在治疗的第12周与第2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实现HBV-DNA对数值下降大于1log、2log方面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实现HBV-DNA对数值下降大于3log及HBV-DNA阴转方面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7、HBe Ag转阴变化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两组同期HBe Ag转阴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HBs Ag转阴变化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未有患者出现HBs Ag转阴。9、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共纳入了60例患者,在24周的治疗周期内所有患者没有脱落及失访均完成了实验研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对患者安全指标进行检查,治疗前后安全指标均无明显异常变化。仅有1例患者感觉服药后有轻度恶心不适,但均能忍受,其余病例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疏肝解毒方治疗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抑制HBV-DNA的复制,降低肝纤维四项指标及肝脏硬度值,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本研究证实中药复方疏肝解毒方干预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有效且安全,可延缓疾病进一步进展,为临床提供一种较为有益的治疗手段,弥补了现代医学对于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治疗的不足,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梁新梅[9](2020)在《扶阳益肝汤改善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扶阳益肝汤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80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TACE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扶阳益肝汤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并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Karnofsky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实体瘤大小、甲胎蛋白(AFP)、凝血功能(P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 L)、血清白蛋白(ALB)的改变,评价扶阳益肝汤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复发率、死亡率和安全性。结果:(1)随访半年内,试验组复发率(25%vs 47.5%,P<0.05)和死亡率(20%vs 42.5%,P<0.05)显着低于对照组。(2)在生活质量方面:治疗4周、12周后,试验组Karnofsky评分和中医症状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3)实体瘤大小及实验室指标方面:治疗4周后,试验组ALT、AST水平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实体瘤大小、AFP、PT、TBi L、ALB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2周后,试验组瘤体缩小、AFP水平的降低、ALB水平的升高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PT、ALT、AST、TBi L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4)安全性方面:未观察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的明显异常,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试验组较对照组出现不适症状的病例较少,表明扶阳益肝汤安全性更好。结论:扶阳益肝汤可改善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半年内复发率和死亡率,缩小肿瘤病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总体临床疗效,同时无明显毒副反应,安全性良好。
杨兰[10](2020)在《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上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接受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以研究抗病毒三九膏方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疗效,综合评价抗病毒三九膏方在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上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资料,观察单个患者的治疗处方,分别记录每个患者开始疗程到观察结束时各项指标数据,并记录该患者对应疗程长短,按治疗组(抗病毒三九膏方+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对照组(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组)分类,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病人,其中治疗组46例,对照组纳入42例。评估各组在接受不同治疗前后HBV-DNA载量、e抗原、e抗体、ALT与AST、临床症状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肝功能指标:两组病例治疗前肝功能指标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病例AL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3月,两组ALT指标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治疗6月和9月,两组病例ALT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病例AS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AST组间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TBIL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3月,两组患者TBIL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2)HBV-DNA:两组患者治疗HBV-DNA有效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HBV-DNA阴转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3)中医症候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6月、9月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组疗效更好(P<0.05)。(4)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治疗后两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比较,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抗病毒三九膏方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肝功能的恢复,有效抑制HBV-DNA复制,且药物安全性高,服用方便,经济成本低廉,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应用。
二、补肾健脾益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补肾健脾益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2.4 退出标准 |
2.5 中止标准 |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
2.7 疗效判断 |
3 治疗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5 结果 |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实验操作流程 |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
SF-36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1.1 文献来源 |
1.1.2 文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分析方法 |
1.4.1 文献质量评估 |
1.4.2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结果 |
2.2 文献基本特征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干预措施 |
2.2.3 结局指标 |
2.2.4 中药使用情况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3.1 改良Jadad评分 |
2.3.2 Cochrane偏倚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不同治疗方案HBsAg阴转率 |
2.4.2 联合治疗不同时间点HBsAg阴转率 |
2.4.3 HBsAg基线相同治疗结束时HBsAg定量 |
讨论 |
1 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
1.1 文献质量 |
1.2 异质性分析 |
1.3 合并统计量结果分析 |
1.4 中药使用情况分析 |
2 慢性HBV感染西医机制 |
2.1 HBV结构及其复制周期 |
2.2 HBV慢性感染相关免疫反应 |
3 HBsAg与 HBV慢性感染 |
3.1 HBsAg形式及其抗原性 |
3.2 HBsAg水平与HBsAg清除 |
4 HBV西医治疗概况 |
5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的认识 |
5.1 中医学对HBV的认识 |
5.2 中医学对CHB病因病机的认识 |
6 中药抗HBV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慢性HBV感染中医辨证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理论研究 |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研究 |
1.1.1 慢性乙型肝炎的概述 |
1.1.2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
1.1.3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和自然史分期 |
1.1.4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 |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研究 |
1.2.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概述 |
1.2.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
1.2.3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 |
1.2.4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2 临床研究 |
2.1 研究资料与方案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标准 |
2.1.3 实验方案 |
2.1.4 观察指标 |
2.1.5 疗效评价 |
2.1.6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 |
2.2 研究结果 |
2.2.1 两组患者HBs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比较 |
2.2.2 两组患者HBsAg滴度比较 |
2.2.3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
2.2.4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2.5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 |
2.2.6 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
2.2.7 脱落病例分析 |
3 讨论 |
3.1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难点和挑战 |
3.2 补肾健脾方临床疗效探讨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附表1 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及近况 |
1 DILI流行病学 |
2 DILI的发病机制 |
3 DILI临床表现 |
4 DILI的诊断及新型生物标志物 |
5 DILI的治疗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DILI的认识 |
2 DILI的病因病机 |
3 中医药治疗DILI的临床应用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 |
研究一 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中医药治疗DILI用药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 |
3 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西医研究进展 |
一、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认识 |
二、乙肝肝纤维化相关的信号通路研究现状 |
三、乙肝肝纤维化的现代诊断技术 |
四、乙肝肝纤维化的西医治疗现状 |
五、展望与体会 |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研究进展 |
一、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研究 |
二、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辨证分型 |
三、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 |
四、展望 |
第三节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概况 |
一、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理论依据 |
二、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概况 |
第四节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运用现状 |
一、频数分析技术 |
二、关联规则挖掘技术 |
三、聚类分析技术 |
四、复杂网络分析技术 |
五、贝叶斯网络 |
六、因子分析技术 |
第五节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领域运用的研究进展 |
一、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二、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 |
三、不足与展望 |
第二章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探讨 |
一、资料与方法 |
(一)资料来源 |
(二)文献纳入标准 |
(三)文献排除标准 |
(四)文献检索策略 |
(五)资料提取 |
(六)数据预处理 |
(七)统计方法 |
二、结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单味中药选用频数及频数分布 |
(二)药物种类频数及频数分布 |
(三)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核心药物 |
(四)基于关联规则技术分析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常用药物配伍规律 |
三、讨论 |
第三章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方案 |
五、研究结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抗纤维化疗效分析 |
(三)疏肝健脾活血法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 |
(四) 安全性分析 |
六、讨论 |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
一、研究概要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一)疏肝健脾活血法核心药物的潜在有效成分及相关靶点 |
(二)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筛选 |
(三)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PPI网络的构建及核心基因的筛选 |
(四) “中药-疾病”交互靶点的GO和KEGG富集分析 |
四、讨论 |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之处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复肝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一) 诊断标准 |
(二) 纳入标准 |
(三) 排除标准 |
(四) 剔除与脱落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对象及分组 |
(二) 治疗方案 |
(三) 疗程 |
三、观察指标 |
(一) 人口学资料 |
(二) 安全性指标 |
(三) 疗效性指标 |
四、疗效评价 |
(一)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二) 临床证候疗效评价 |
(三)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四) 生化指标疗效评价 |
五、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分析 |
(一) 性别构成比较 |
(二) 年龄均数及构成比较 |
(三) 病程分布 |
(四) 病情严重程度分布 |
(五) 疗效性指标比较 |
二、综合疗效评定结果 |
三、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一) 临床证候积分改善情况 |
(二) 单项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
(三) 两组中医证候整体疗效评价 |
四、疗效指标分析结果 |
(一) 两组肝功能检查结果分析 |
(二) 免疫指标的分析 |
(三) 乙肝五项血清学指标分析 |
(四) HBV-DNA阴转率分析 |
五、安全性指标 |
讨论 |
一、慢乙肝发病机制 |
二、中医伏邪理论 |
(一) 伏邪理论源流 |
(二) 伏邪病机与发病特点 |
(三) 伏邪部位 |
(四) 伏邪治疗 |
三、伏邪理论与慢性乙型肝炎 |
(一) 慢乙肝发病特点符合伏邪致病特点 |
(二) 从伏邪理论探讨慢乙肝发病机理 |
(三) 慢乙肝的“伏邪”部位 |
(四) 从伏邪理论探讨慢乙肝的自然分期 |
四、复肝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探讨 |
(一) 组方依据 |
(二) 组方分析 |
(三) 现代药理学研究 |
五、临床疗效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7)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治疗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壮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1.4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论治 |
1.5 慢性乙型肝炎壮医论治 |
1.6 壮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1.6.1 壮药联合阿德福韦酯 |
1.6.2 壮药联合恩替卡韦 |
1.6.3 壮药联合拉米夫定 |
1.6.4 根据西医适应证选择用药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 |
2.1 流行病学 |
2.2 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2.3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病例来源 |
1.1.2 病例总数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案及流程 |
2.1 分组 |
2.2 中药组治疗方案 |
2.3 对照组治疗方案 |
2.4 观察期限 |
2.5 用药随访 |
3 疗效评估指标 |
3.1 一般资料 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等 |
3.2 症状分级与积分判断标准 |
3.3 实验室指标检验值范围 |
3.4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3.5 安全性指标 |
4 数据收集及统计 |
5 基数资料比较 |
5.1 一般资料 |
5.2 实验室资料 |
5.3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证候积分比较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 两组受试者不同时间点 HBV DNA 水平比较 |
3 两组受试者治疗24、48wk HBeAg水平比较 |
4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肝硬度测定值(LSM)检测情况 |
5 两组受试者治疗0、24、48周时证候积分比较 |
6 两组患者肝功能比较((?)±S,U/L) |
7 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慢性HBV感染者治疗困境 |
2 中西结合治疗HBeAg阳性CHB的优势探讨 |
3 从“毒虚致病”理论探讨CHB的中医治疗 |
4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的组方理论探讨 |
5 白花香连解毒颗粒的前期研究 |
6 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治疗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的临床结果分析 |
7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病毒性肝炎常见症状分级量化表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慢性肝病的壮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8)基于Fibroscan技术探讨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认识 |
1.1 中医对肝脏解剖位置及生理病理的记载 |
1.2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辨证论治 |
2 现代医学对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携带者的认识 |
2.1 乙型肝炎病毒病原学及其复制过程 |
2.2 HBV感染的流行病学和自然史 |
2.3 HBV感染导致机体免疫耐受的过程 |
2.4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肝脏组织病理学表现 |
2.5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携带者的治疗现状 |
3 Fibro Scan技术在诊断肝病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主要研究内容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及脱离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4 疗效评定指标 |
3.5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基本资料比较 |
4.2 治疗后各观察指标结果 |
5 讨论 |
5.1 疏肝解毒方的组方分析 |
5.2 临床疗效效应分析 |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研究进展 |
1 关于病名的记载 |
2 病因病机 |
3 慢性HBV携带者的体质分布特征 |
4 慢性HBV携带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5 中医药治疗 |
5.1 单纯中医药治疗 |
5.2 中西医结合治疗 |
5.3 穴位埋线疗法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扶阳益肝汤改善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1 原发性肝癌的流行病学 |
1.2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1.3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现状 |
1.4 肝癌TACE术的应用现状 |
2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药概述 |
2.1 病因病机 |
2.2 肝癌介入术后的辨证论治 |
3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诊疗的不足及中医药治疗的优势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分组方案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1.7 病例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临床疗效指标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病例脱落、剔除情况 |
2 基线资料的比较分析 |
3 两组治疗后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比较 |
3.1 两组治疗前后Karnofsky评分的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的比较 |
4 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 |
4.1 两组治疗后实体瘤m RECIST评价的比较 |
4.2 两组治疗前后AFP水平变化的比较 |
4.3 两组治疗前后PT的比较 |
4.4 两组治疗前后ALT、AST、TBi L、ALB的比较 |
5 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肿瘤复发率比较 |
6 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死亡率的比较 |
7 不良反应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扶阳理论与“内阳外阴”阴阳本体结构理论 |
1.1 对扶阳理论的认识 |
1.2 “内阳外阴”阴阳本体结构理论的阐释 |
1.3 扶阳思想与“内阳外阴”本体结构理论的相通性 |
2 原发性肝癌的发病之本及治疗方向 |
2.1 肝癌的发病:阳虚为本 |
2.2 基于扶阳思想与阴阳本体结构理论认识肝癌的病机及治法 |
3 扶阳益肝汤配伍及药理作用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两组治疗后Karnofsky评分疗效比较分析 |
4.2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疗效比较分析 |
4.3 两组治疗后实体瘤m RECIST评价结果分析 |
4.4 两组治疗后AFP疗效比较分析 |
4.5 两组治疗后PT疗效比较分析 |
4.6 两组治疗后ALT、AST疗效比较分析 |
4.7 两组治疗后TBiL、ALB疗效比较分析 |
4.8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预后分析 |
4.9 不良反应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中医药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方案 |
1.技术路线图 |
2.病例来源 |
3.病例选择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辨证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4.研究方法 |
4.1 资料收集 |
4.2 观察期限 |
4.3 治疗方法 |
4.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4.5 统计分析方法 |
5.研究结果 |
5.1 治疗前各项资料比较 |
5.2 各组观察期间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疗效比较 |
6.讨论 |
6.1 慢乙肝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及辨证论治 |
6.2 抗病毒三九膏方的用药特点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6.3 抗病毒三九膏方的疗效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补肾健脾益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中药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HBsAg定量、HBsAg阴转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张旭.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 胡晓.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中医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系统评价及用药规律分析[D]. 匡子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及其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探索[D]. 施梅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复肝解毒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D]. 陈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白花香莲解毒颗粒治疗HBeAg阳性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的临床研究[D]. 李家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基于Fibroscan技术探讨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疗效研究[D]. 覃艳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扶阳益肝汤改善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临床观察[D]. 梁新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抗病毒三九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D]. 杨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