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既病防变”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宋雪成[1](2020)在《复方独正汤对类风湿关节炎破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和相关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复方独正汤提取物对破骨细胞(Osteoclast,OC)前体细胞-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诱导的OC分化、增殖的影响,初探其可能的机制,进一步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实验研究依据。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用细胞增殖及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法)检测24h、48h、72h、96h、120h时复方独正汤提取物(50,100,200μg/ml)对RAW264.7增殖的影响;用不同浓度(6.25,12.5,25,50,100ng/m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进行诱导培养,5天后观察其形态变化并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鉴定OC;将OC分为对照组(RAW264.7细胞)、模型组(RAW264.7细胞+50ng/ml RANKL)、药物高、中、低治疗组(RAW264.7细胞+50ng/ml RANKL+药物)进行培养,用TRAP染色法检测复方独正汤提取物(50,100,200μg/ml)对OC分化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干预5天后RANK、RANKL、TRAF-6、NF-κB蛋白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干预1天后PI3K、AKT蛋白的表达。结果:1.CCK-8结果显示:复方独正汤提取物在药物浓度50μg/ml、100μg/ml、200μg/ml时对RAW264.7细胞无明显毒性。2.TRAP染色显示:OC诱导剂RANKL在50ng/ml与100ng/ml诱导出的阳性OC(细胞核≥3)数量相近,两组之间没有统计意义(P>0.05),数量远多于6.25ng/ml-25ng/ml RANKL时所诱导出的OC,故此实验将OC诱导剂RANKL选用50ng/ml诱导RAW264.7细胞为OC。3.复方独正汤提取物(50,100,200μg/ml)抑制RAW264.7细胞向OC的分化,用复方独正汤提取物处理OC,TRAP染色后发现:对照组无OC生成,模型组及各药物组均可见明显的大的多核的OC生成,各药物组OC数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且各药物组组间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与药物浓度成负相关,各药物组间OC的数量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少。4.WB显示:与模型组相比,200μg/ml药物组可抑制RANK、TRAF-6、NF-κB、PI3K、AKT蛋白的表达(P<0.05),50μg/ml、100μg/ml药物组对RANK、NF-κB、PI3K、AKT蛋白影响不大(P>0.05);复方独正汤提取物对RANKL的表达无显着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复方独正汤在药物浓度50μg/ml、100μg/ml、200μg/ml时对RAW264.7细胞无明显毒性。2.复方独正汤在药物浓度50μg/ml-200μg/ml时能抑制OC的生成,药物浓度越高OC数量越少,效果越好。3.复方独正汤在药物浓度达到200μg/ml时,可以下调RANK、NF-κB、TRAF6、PI3K、AKT蛋白的表达;复方独正汤各浓度组对RANKL蛋白的表达无显着影响,复方独正汤可能通过下调RANK、NF-κB、TRAF6、PI3K、AKT蛋白的表达抑制OC的分化,进而预防、延缓RA骨破坏的发生、发展。
陈世泠(TRAN THE LINH)[2](2020)在《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经验与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多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门诊医案为基本资料,运用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对医案进行研究,探讨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辨治思路、用药经验,总结、整理、提炼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学术思想,以利于临床运用,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疗效打下基础。(2)运用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主要治法及组方用药,进行疗效观察,验证治法方药的确切疗效。研究方法:(1)收集并整理1985-2014年间周仲瑛教授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门诊病案,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114诊次病案,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方药之间的规律,结合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归纳。(2)采用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学术思想、主要治法治疗30例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证患者,予中药汤剂口服,每日一剂,3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月后、2月后、3月后采集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于治疗前、治疗3月后采集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性指数(DAS28),并根据中西医疗效评价标准判定疗效,观察治疗效果。运用Excel2016以及SPSS 24.0软件分析包分析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结果:(1)共收集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病案50例,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22-69岁,平均48.07±10.35岁。共有114次诊次,在所有诊次中频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肢节疼痛、怕冷、关节僵硬、关节肿胀、汗出、畏寒、屈伸不利、关节疼痛、怕风,分别占61.40%、29.82%、20.18%、15.79%、14.91%、13.16%、12.28%、11.40%、10.53%,主要舌象为苔薄、苔薄腻、质暗、质淡,主要脉象为细、弦、滑;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脏腑病位多在肾、肝,病理因素以湿、风、寒、痰、瘀为主,病性虚实参半,实性病机可归纳为风寒湿痹、痰瘀互结,虚性病机可归纳肾阳不足、肝肾亏虚;所有诊次中共使用药物有124种,其中祛风湿药所用药物种类以及所占频次最高,频次最高药物为青风藤,其次为补虚药,频次最高药物为黄芪。关联规则研究显示,症状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是腰痛与肢节疼痛、遇寒加重与肢节疼痛、关节变形与肢节疼痛、肢冷与肢节疼痛、晨僵与肢节疼痛、发麻与肢节疼痛、关节肿胀与肢节疼痛、关节僵硬与肢节疼痛、屈伸不利与肢节疼痛;舌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是质暗紫与苔薄腻、质隐紫与苔薄、质淡紫与苔薄、质淡有紫气与苔薄、有齿印与苔薄;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为细滑、细弦;病机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是风寒湿痹与痰瘀阻络、风寒湿痹与肝肾亏虚、痰瘀阻络与肝肾亏虚;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有桂枝、生黄芪、细辛、制川乌,两两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2)采用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学术思想、主要治法治疗30例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证患者,治疗1月后、治疗2月后、治疗3月后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3月后患者DAS28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1月后、治疗2月后、治疗3月后,患者关节疼痛积分、关节肿胀积分、关节压痛积分、畏/恶风寒积分、腰膝酸软积分等中医症候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经治疗1月后,总有效率33.33%,有效10例,显效0例,20例无效。治疗2月后,总有效率达96.67%,其中有效27例,显效2例,无效1例,与治疗1月后数据相比总有效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月后,总有效率达96.67%,其中有效18例,显效11例,无效1例,与治疗1月后数据相比总有效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结论:(1)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医案患者主要症状是肢节疼痛、怕冷、关节僵硬、关节肿胀、汗出、畏寒、屈伸不利、关节疼痛、恶风等,其中肢节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状,病性总属于本虚标实,气血亏虚、肝肾亏损为本虚,风、寒、湿、痰、瘀为标实,治法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经活络、化痰除瘀、蠲痹通络、益气养血、补益肝肾为主。用药种类上祛风湿药物较多,辅以补益气血药扶正,尤其善用藤类药物,活血化瘀药、化痰类药物、虫类药物,并围绕以“病机证素”为核心,归纳为三大治法,并列出基础方剂。以病理因素风、寒、湿为主要病机的治法为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代表方有麻黄加术汤、乌头汤、薏苡仁汤、麻附细辛汤、阳和汤等;以病理因素痰、瘀为主要病机的治法为化痰祛瘀、蠲痹通络,代表方有青州白丸子方、桃红饮:以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为主要病机的治法为扶正祛邪、治本顾标,代表方有独活寄生汤、蠲痹汤等。(2)运用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思路与方药治疗30例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证患者,经中药汤剂治疗3月后,患者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病情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患者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观察结果表明,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李元浩[3](2019)在《膝骨关节炎认知度调查及膝周软组织张力与膝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调查中、青年人群对膝骨关节炎的认知现状。2探析膝关节周围大腿下部四个测量点及小腿中、上部三个测量点的软组织张力是否影响膝骨关节炎发病,并试探讨影响测量点处软组织张力的因素;通过对膝周软组织张力的研究,探讨膝骨关节炎的治未病思路方法。研究方法1对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和骨伤研究所骨科门诊就诊的中、青年和少部分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其对膝骨关节炎(KOA)的认知情况数据,使用Fisher精确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2使用软组织张力测试分析系统测量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股内侧肌点、股直肌点、股外侧肌点、半腱肌点、腘横纹点、腓肠肌点、胫骨前肌点的软组织张力,并采用组间配对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建模分析。研究结果1问卷得分在21分以下者(认知程度差及一般)约占总人数的75%,得分在21~31分者(认知程度达优)仅占25%。被调查者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知差(34.7%)。经Fisher精确检验和卡方检验,不同特征人群对KOA的认知差异仅表现在个别方面;不同特征人群对KOA的整体认知无明显差异。2膝周软组织张力与KOA相关性研究结果:①若不考虑组间基线差异时,且经统计股内侧肌点和半腱肌点的测量距离无组间差异,BMI异常的中老年KOA患者组的股内侧肌点处软组织张力较健康志愿组大,半腱肌点处软组织张力较健康志愿组小,股内侧肌点和半腱肌点的软组织刚度较健康志愿组小。②中老年男性KOA患者组股内侧肌点处的软组织张力较未患KOA的中老年男性组大。③患KOA和未患KOA的中老年女性在股四头肌各测量点处的软组织张力相比较无显着差异。④性别对软组织张力有影响,具体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⑤超重和肥胖时,股四头肌各测量点的软组织张力在中老年KOA患者组和中老年未患KOA组间无明显差异;中老年KOA患者组的股内侧肌点软组织刚度较未患KOA的中老年组小。⑥BMI正常时,中老年KOA患者组的股直肌点和股外侧肌点的软组织张力比未患KOA的中老年组大。⑦BMI对软组织张力有影响。偏瘦、超重和肥胖时,体表测量的软组织张力大小可能不能反应真实的软组织张力大小。⑧健康志愿组中,中老年人的股直肌点软组织张力较青壮年大,腓肠肌点软组织刚度较青壮年小。⑨年龄对软组织张力有影响。年龄越大,软组织张力可能越大,软组织刚度也有可能越小。⑩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超重、肥胖、高龄是KOA的危险因素。女性患KOA的风险是男性的3.596倍,肥胖者患KOA的风险是BMI正常者的21.6倍,超重者患KOA的风险是BMI正常者的5.486倍。股内侧肌点、股直肌点、股外侧肌点、腓肠肌点处的软组织张力是KOA的保护因素;股内侧肌点、股外侧肌点、半腱肌点、腘横纹点和胫骨前肌点处的软组织刚度以及半腱肌点处软组织张力是KOA的危险因素。半腱肌点处软组织张力对KOA的危险性仅次于女性。1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所得年龄的OR值为1.269,OR 95%CI(1.121,1.436),属于KOA的危险因素。年龄每增加1岁,患KOA的风险增加 26.9%。股内侧肌点 L200g的OR 值为 0.158,OR 95%CI(0.031,0.806),属于KOA的保护因素。股内侧肌点L200 g每增加1mm,患KOA的风险降低84.2%。本研究所涉及的众多因素中,年龄和股内侧肌点处的软组织张力较其它影响因素对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具有更直接、更重要、更本质的作用。12以上研究结果是基于本研究测量所得的数据而言。由于样本量较小且部分软组织张力体表测量结果受骨性结构干扰,组间基线差异无法完全消除,因此结果外推需谨慎。研究结论1受过高等教育、工作性质为脑力劳动、有着低、中等收入和医疗保险的北京中青年人群对KOA认知不全面,整体认知较差。膝骨关节炎的治未病方案应首先从提高中青年人群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出发,努力使广大医生、患者自觉把对膝骨关节炎的健康教育作为应知应会的内容并自觉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在公共媒体的黄金时段播放有趣味及通俗易懂的KOA科普视频对提高群众的膝骨关节炎认知有很大作用。2股内侧肌点、股直肌点、股外侧肌点、腓肠肌点处的软组织张力是KOA的保护因素;半腱肌点处软组织张力、女性、超重、肥胖、高龄为KOA的危险因素。3 BMI、年龄、性别和KOA对膝周各测量点的软组织张力大小均有影响。4体表测量中、后期KOA患者软组织张力的大小时易受骨性结构影响,应结合测量部位的软组织临床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并注意年龄、性别、BMI、所患疾病及其它因素对测量部位软组织张力的影响。5早期预防KOA应筋骨并重,以筋为主,应优先重点锻炼股四头肌。膝周肌肉软组织的张力尤其是股内侧肌点的软组织张力缓慢持续增大到合理范围内,可以预防KOA发病并改善KOA远期预后。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可方便、有效地增大股四头肌张力,避免了等张收缩运动加重膝关节不适感,更适合症状性KOA患者。同时应重点对中青年人群KOA认知差者宣教此研究结果,以提高KOA预防成效。
柯尊友,李琴,石华香[4](2019)在《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和预防调护》文中指出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对称性、侵蚀性、全身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是人类丧失劳动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病属于中医"痹症"的范围,现统一命名为"尪痹"。目前研究表明寒湿痹阻型是类风湿关节炎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本研究将近年来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临床研究和预防调护的最新进展进行归纳,并将这些研究结果总结,探索未来中医临床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趋势,为临床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提供参考。
魏赈权[5](2019)在《断藤益母汤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活化、迁移和侵袭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s)过度活化及其迁移、侵袭能力增强,在关节软骨和骨破坏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抑制其过度活化及迁移、侵袭能力对RA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导师林昌松教授经长期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总结出RA的基本病病机为“风湿瘀阻,筋伤骨损”,并提出“补肾祛湿通脉法”为RA的基本治疗原则,临床中运用专方断藤益母汤(Duanteng Yimu Decoction,DTYMD)治疗RA,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阐明。课题组前期已就复方中相关单体,如益母草碱、山奈酚等对滑膜细胞功能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研究,缺乏复方的系统研究。本课题为导师国自然面上项目“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断藤益母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整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81573930)”的复方研究部分。本论文拟对断藤益母汤复方制剂的质量标准,复方对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活化、迁移和侵袭功能作用及机制,复方对CIA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一、断藤益母汤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目的:1.初步构建断藤益母汤冻干粉薄层鉴定方法。2.初步构建断藤益母汤冻干粉指纹图谱。方法:水煎提取断藤益母汤有效成分,旋转蒸发仪浓缩,真空冷冻干燥机制备冻干粉。取断藤益母汤冻干粉制备供试品溶液,取昆明山海棠对照药材制备对照药材溶液,取雷公藤甲素制备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取断藤益母汤冻干粉制备供试品溶液,取续断对照药材制备对照药材溶液,取川续断皂苷Ⅵ制备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取断藤益母汤冻干粉制备供试品溶液,取益母草对照药材制备对照药材溶液,取盐酸水苏碱制备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以上薄层色谱法均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02进行。取断藤益母汤冻干粉制备供试品溶液,连续进样6次,记录HPLC色谱图。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评价,进行精密度试验;取断藤益母汤冻干粉制备供试品溶液,分别在0、2、4、6、8、10、24、48h进样,记录HPLC色谱图,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评价,进行稳定性试验;取断藤益母汤冻干粉制备供试品溶液,制备6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检测,记录HPLC色谱图,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评价,进行重复性试验。通过以上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重复性试验进行方法学考察。重复性6个供试品色谱进行分析,找出共有峰、确定参照峰,并对部分峰进行归属分析。结果:构建昆明山海棠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所得色谱斑点清晰,在不同温度(8℃,20℃)、不同湿度(18%,72%)、不同厂家薄层板(德国Merck公司,TLC Silic gel 60;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硅胶G)等条件下,均能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构建续断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所得色谱斑点清晰,且阴性对照无干扰,在不同温度下(8℃,27℃)、不同湿度(18%,57%)、不同厂家薄层板(德国Merck公司,TLC Silic gel 60;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硅胶G)等条件下,均能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构建益母草薄层鉴别方法,曾参考《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290页益母草[鉴别]项下方法鉴别,但斑点不清晰,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试验,改进鉴别方法。结果色谱斑点清晰,且阴性对照无干扰,在不同温度下(8℃,27℃)、不同湿度(18%,65%)、不同厂家薄层板(德国Merck公司,TLC Silic gel 60;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硅胶G)等条件下,均能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精密度试验显示:连续6次进样,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表明仪器的精密度良好。稳定性试验显示:分别在0、2、4、6、8、10、24、48h进样,所得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9,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放置48h内稳定。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6份供试品溶液进行检测,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8,结果表明方法重复性好。通过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重复性试验,表明实验方法稳定可靠。色谱图分析结果:确定34个稳定出现的共有峰,其中34号峰川续断皂苷Ⅵ分离度高,稳定性好,故选择该峰为参照峰;色谱峰归属分析,其中3、4、5、8、9、11、14、18、19、20号峰属于昆明山海棠,6、7、12、28、29、30号峰属于续断,1、2、13、21、22、23、24、25、26、27、31 号峰属于益母草。结论:通过薄层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初步构建了断藤益母汤冻干粉质量标准。二、断藤益母汤对RA FLSs活化、迁移和侵袭调控作用研究目的:研究断藤益母汤对RA FLSs活化、迁移和侵袭的调控作用。方法:取进行膝关节关节镜检或关节置换患者的新鲜滑膜组织,按照课题组前期构建的培养方法进行原代培养,培养至3-6代进行后续实验。通过CCK-8实验,检测断藤益母汤对RA FLSs存活率的影响;分别采用elisa法、Reai Time PCR法,研究断藤益母汤对RA FLSs炎症因子IL-1 β、IL-6、IL-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MMP9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采用transwell迁移板、Invasion板,研究断藤益母汤对RA FLSs迁移和侵袭功能的影响。结果:原代培养细胞光镜下观察,其形态符合FLSs特征。CCK-8结果显示:DTYMD 200ug/ml、400ug/ml、600ug/ml、800ug/ml浓度组,甲氨喋呤(MTX)10uM干预24h、48h对RA FLSs细胞活力均无明显影响;DTYMD 1200ug/ml组干预24h,及DTYMD 1000ug/ml干预48h均可显着抑制RA FLSs细胞活力(P<0.01)。因此选择200ug/ml、400ug/ml、800ug/ml分别作为DTYMD的低、中、高剂量组,MTX 10 uM作为阳性对照组,进行后续细胞实验。Elisa实验结果表明:TNF-α组,经TNF-α刺激后RA FLSs炎症因子IL-1 β、IL-6、IL-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MMP9蛋白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DTYMD低、中、高剂量组及MTX组均能显着下调炎症因子IL-1 β、IL-6、IL-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MMP9蛋白表达水平。Reai Time PCR实验结果表明:TNF-α组,经TNF-α刺激后RA FLSs炎症因子IL-1 β、IL-6、IL-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MMP9的mRNA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DTYMD低、中、高剂量组及MTX组均能显着下调炎症因子IL-1 β、IL-6、IL-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MMP9的mRNA表达水平。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TYMD低、中、高剂量组及MTX组均能降低RA FLSs的体外迁移能力(P<0.01)。Invasion侵袭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TYMD低、中、高剂量组及MTX组均能降低RA FLSs的穿过基质胶的能力(P<0.01)。结论:断藤益母汤可下调TNF-α诱导升高的炎症因子IL-1 β、IL-6、IL-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MMP9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断藤益母汤对RA FLSs体外迁移和侵袭功能具有抑制作用。三、断藤益母汤对RA FLSs活化、迁移和侵袭调控作用分子机制研究目的:研究断藤益母汤对RA FLSs活化、迁移和侵袭调控作用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断藤益母汤对RA FLSs NFkB信号通路中p65、IKK α/β、IKBα磷酸化的的影响。采用Real Time PCR法,研究NFkB抑制剂PDTC对RA FLSs炎症因子IL-1 β、IL-6、IL-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MMP9的mRNA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采用transwell迁移板、Invasion板,检测NFkB抑制剂PDTC对RA FLSs迁移、侵袭功能的影响。结果:免疫印迹法结果表明:经TNF-α刺激后,RA FLSs中p65、IKB α、IKK α+β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P<0.01)。DTYMD低、中、高剂量组可显着下调由TNF-α诱导升高的p65和IKBα的磷酸化(P<0.01),而对TNF-α诱导升高的IKK α/β磷酸化无明显影响(P>0.05)。Reai Time PCR法检测表明:NFkB抑制剂可明显下调由TNF-a诱导升高的炎症因子IL-1 β、IL-6、IL-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3、MMP9的mRNA表达水平(P<0.01)。transwell迁移实验、Invasion侵袭实验结果表明:NFkB抑制剂明显下调由TNF-α诱导而增强的RA FLSs迁移和侵袭能力。结论:断藤益母汤可以通过NFkB信号通路来调控RA FLSs的活化、迁移和侵袭。四、断藤益母汤对小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目的:观察断藤益母汤对小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选用DBA/1J小鼠,通过两次免疫法构建经典RA动物模型——小鼠胶原诱导型关节炎模型(CIA)。动物实验共48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MTX组(2mg/kg)、DTYMD不同剂量组(7.5mg/kg,15mg/kg,30mg/kg)。除正常组外,其余五组均构建CIA模型。加强免疫后当天,各组即给予相应的干预。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小鼠一般情况、CIA小鼠踝关节肿胀程度及关节炎评分、HE染色及病理评分等指标,研究DTYMD对RA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通过计算CIA小鼠脾指数、睾丸指数,观察断藤益母汤对CIA小鼠免疫功能以及生殖系统的影响。结果:各组小鼠造模前一般状态良好,活泼好动,食欲正常,营养良好,被毛光泽,爪、鼻唇、耳色泽明润,二便正常。初次免疫后,造模小鼠尾部肿胀,部分有溃疡,甚至断尾,小鼠活动减少,活跃度下降,小鼠体重普遍开始下降,其中模型组与DTYMTD高剂量组体重下降较为明显。加强免疫后,模型组与DTYMD高剂量组小鼠大多被毛欠光泽,少动,其中DTYMD高剂量可明显观察到小鼠睾丸萎缩。通常小鼠于加强免疫1周左右开始陆续出现关节肿胀,前后肢均可出现肿胀。加强免疫后2周,大部分小鼠出现关节肿胀,之后仍陆续有小鼠出现关节肿胀。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关节肿胀,严重者出现强直。与模型组相比,DTYMTD低、中、高剂量组及MTX组小鼠关节红肿较轻,关节活动尚可。本实验通过动态观察,评估DTYMD对小鼠前后肢关节炎评分的影响。给药后3周左右(day41),各组关节炎评分均有下降趋势。与模型组相比,给药2周(day33)时,DTYMD中、高剂量组及MTX组关节炎评分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给药2周以后各时间点(day37、day41、day45),DTYMD低、中、高剂量组及MTX组关节炎评分均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关节病理结果显示:正常组小鼠踝关节结构完整,滑膜未见增生,未见炎症细胞浸润,关节软骨面光滑平整,无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模型组小鼠踝关节结构破坏炎症,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血管翳形成向软骨内侵袭导致软骨及骨破坏。各治疗组踝关节关节相对完整,滑膜增厚不明显,少量炎症细胞浸润。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关节周围炎症评分、软骨破坏评分和病理总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DTYMD各剂量组和MTX干预后,各项评分显着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脾指数显着(P<0.01);与模型组比较,DTYMD低、中、高剂量组及MTX组脾指数显着下降(P<0.05或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睾丸指数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比较,DTYMD高剂量组睾丸指数均显着降低(P<0.01)。结论:断藤益母汤能有效缓解CIA小鼠关节肿胀,降低关节炎症评分,防止关节和骨质破坏,对RA小鼠模型具有确切的治疗作用。但是断藤益母汤高剂量组表现出一定的生殖抑制作用。
田照,袁德培,庞宇舟,曾楚华,方刚,王文晟[6](2019)在《《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现代技术防治RA的应用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概述《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介绍在此理论指导下基因芯片技术与纳米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强调RA患病过程中的"三早"原则及固志防残的重要性,同时积极倡导"古法今用"与现代医学技术融合发展,以期在RA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更好的疗效。
张涵雨[7](2019)在《国医大师李济仁对于痹病“异病同治”的数据挖掘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以李济仁教授治疗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痹病、痛风5种疾病的处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整理、挖掘,着重探讨李济仁教授对这5种疾病治疗的用药规律,进一步探讨其运用“异病同治”法则在痹病治疗中的临床经验及其学术思想。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8年12月李济仁教授诊治的痹病处方,按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痹病、痛风的选取标准进行筛选,将筛选出来的586个处方分别录入Excel表,其中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中药名称及剂量,并对录入的数据进行预处理,运用基于网络的中药方剂配伍规律分析方法DMIM,得到入选疾病的常用中药、常用药对以及中药配伍网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筛选出的处方中,风湿性关节炎的高频用药为活血藤、鸡血藤、黄芪、当归、全蝎、川芎、桂枝、秦艽、独活、葛根。高频药对分别为仙茅-仙灵脾、赤芍-白芍、乳香-没药、鸡血藤-活血藤、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羌活-独活等。形成了黄柏-萆薢-青风藤-苦参-知母-蔓荆子等中药配伍网络。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高频用药青风藤、苦参、全蝎、鸡血藤、蜈蚣、活血藤、黄芪、黄柏、当归、豨莶草。高频药对分别为羌活-独活、鸡血藤-活血藤、乳香-没药、生薏仁-炒薏仁、制川乌-制草乌等。形成了鸡血藤-活血藤-黄芪-当归-乌梢蛇-蜈蚣-生地-蒲公英等紧密的小网络。颈椎病的高频用药分别为葛根、当归、黄芪、活血藤、全蝎、鸡血藤、川芎、延胡、地龙、白术。高频药对分别为乳香-没药、鸡血藤-活血藤、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杜仲-川断、当归-川芎等。含有羌活-独活-秦艽-桑寄生等中药配伍小网络。腰痹病的高频用药分别为黄芪、当归、鸡血藤、活血藤、全蝎、狗脊、葛根、川芎、延胡、蜈蚣。高频药对分别为乳香-没药、鸡血藤-活血藤、羌活-独活、生薏仁-炒薏仁、三棱-莪术、藿香-佩兰等。有羌活-独活-秦艽等小网络形成。痛风的高频用药分别为土茯苓、全蝎、黄芪、苍术、炒薏仁、没药、乳香、生薏仁、白术、萆薢。高频药对分别为乳香-没药、鸡血藤-活血藤、天麻-钩藤、制川乌-制草乌、羌活-独活、木香-砂仁、生薏仁-炒薏仁等。有以天麻-钩藤-罗布麻-生杜仲-白僵蚕-川断-羌活-独活-秦艽为代表的小网络。结论:李济仁教授在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痹病、痛风这5种疾病的治疗中多使用藤类药、虫类药、补虚药、活血药以及健脾药,选用的药物多入肝肾脾经,注重寒温药物的平衡。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常用到清络饮方剂,而类风湿性关节炎又多用益肾清络活血方。颈椎病和腰痹病的用药极为相似。痛风和其余4种疾病的差异较大。中药配位网络属于隐性经验,是对治疗该病的创新性发现和认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利的线索。
朱丹[8](2018)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缓解期的中医证治特点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类风湿关节炎进入临床缓解期后,防止复发是此阶段治疗的重点,决定了患者病情的转归及预后。进一步探索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缓解期的总体用药规律,对类风湿关节炎缓解期的中医辨证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记录符合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缓解期诊断的病例共计81例,选用Exce12010软件统计一般信息、药物频数及累计频率;选用Clementine12.0软件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分析,通过关联规则的支持度考查药对的普遍性,置信度考查药对的准确性;选用SPSS20.0软件录入制作矩阵图,利用聚类分析方法提炼出聚类药组,得出核心药方。分析总体用药规律,包括中药使用频率、中药性味归经、配伍规律、提取核心方药,以辨析药物与疾病及药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统计男性患者27人,女性患者54人,其中40~79岁之间为该病高发期,就诊季节多见于秋季。统计纳入中药药味共计110味,用药总频数共计1312次,藤类药物药味共计6种,占总用药比例的12.73%,虫类药物药味共计7种,占总频数比例约8.69%。用药次数≥6次的药物共计48味,按用药频次高低依次为片姜黄、苏木、穿山龙、延胡索、秦艽、络石藤、全蝎、羌活、地龙、豨莶草、桑枝、青风藤、透骨草、徐长卿、海风藤、葛根、鸡血藤、川牛膝、防己、威灵仙、松节、独活、桑寄生、狗脊、木瓜、白芷、海桐皮、伸筋草、桂枝、骨碎补、刘寄奴、鲜地黄、黄芪、茯苓、川芎、生薏苡仁、白芍、菟丝子、赤芍、炙甘草、鲜石斛、乌梢蛇、忍冬藤、杜仲、白术、土鳖虫、乳香、没药。根据药物归类统计,类风湿临床缓解期用药主要以祛风湿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辅以补虚药,三类药物共占总用药频次的50%。根据中药药性、药味、归经及药效统计发现,温性药物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平性、寒性、凉性药物,未使用热性药物;药味选择多苦、辛、甘味药物;用药归经统计可见,前三位分别归肝、肾、脾三经。选用用药频次≥12次的31味中药,根据关联规则和频数聚类分析方法,总结常用药对7对:桑枝-片姜黄、白芷-延胡索,穿山龙-徐长卿、穿山龙-豨莶草、桑枝-松节、苏木-川牛膝、苏木-独活。聚类药组5类:类一为片姜黄、穿山龙、延胡索、秦艽、羌活、豨草、桑枝、徐长卿,类二为苏木、全蝎、地龙,类三为络石藤、青风藤、海风藤,类四为葛根、鸡血藤,类五为川牛膝、防己、威灵仙、松节、独活、桑寄生、狗脊、木瓜、白芷、海桐皮、伸筋草、桂枝、骨碎补、北刘寄奴。其中类一、类五为治疗核心药方。结论:1.本研究RA缓解期患者与性别、年龄及发病季节的相关性发现,RA缓解期患者以40~79岁之间的女性患者多见,符合流行病学研究特点。2.对RA缓解期的用药规律进行探索研究。总结常用药对7对,聚类药组5组,提取核心处方2张。根据性味归经得出,选用温性、平性药物,药味偏苦味、辛味药物为主,辅以甘味药,归经以入肝、肾、脾三经药物为主。由于湿邪贯穿病程始终,缓解期病理因素仍以湿浊瘀血多见,本研究发现在RA缓解期的治疗中,用药以祛湿活血为主,兼顾补虚扶正,防止复发或加重。3.总结导师治疗RA临床缓解期的经验,结合RA临床缓解期的特点,本研究认为本阶段病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本虚为肝肾阴虚、肾阳不足,标实以湿浊瘀血多见。临证时标本兼治,治标多以祛湿降浊、化瘀通络为主,治本当以补益肝肾为法。临床用药重视藤类药物、虫类药物及补肾药物的应用。同时,注重辨证论治、多靶点用药及组方集群效应等。
谢静[9](2016)在《基于“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施护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施护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类风湿关节炎的常规护理和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辨证施护。2组疗程均为15 d。采用11点疼痛数字等级量表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并统计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的再住院率。结果:2组疼痛评分较入院时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个月内的再住院率及2次以上的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辨证施护,可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有效预防疾病复发。
崔云馨[10](2016)在《阎小萍教授“治未病”学术思想在风湿病诊治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治未病"是具有中国传统医学特色的学术思想,是指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治则,是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追溯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阎小萍教授辨治风湿病学术渊源,整理与研究阎小萍老师辨治风湿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重点梳理、提炼阎师基于"治未病"学术思想辨治风湿病的方案,总结、传承和发扬阎师风湿病学术经验,挖掘出风湿病诊治体系,为研究和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奠定临床和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首先采用经典古籍和文献整理的方法,进行治未病思想的中医研究进展。这研究包括三个部分,一为古代医家对治未病的认识;二为现代医家对治未病的内涵研究和临床应用;三为治未病学术思想的含义与临床应用。然后再总结、梳理、提炼阎老师在理论及经验总结方面基于"治未病"学术思想的辨治风湿病的临床经验。结果阎师在风湿病诊治中,非常重视中医经典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强调"治未病"思想。研究结果以下五个方面:1.未病先防——预防以及早用补肾壮骨;阎师在风湿病诊治过程中,早用补肾壮骨之品,防治关节变形、骨质受损、筋缩肉倦等顽固性的症状。2.已病防变——有病早治,防治加重;阎师强调有病早治,延缓疾病的进程。在治疗大偻患者阎师非常重视发病之初积极进行相关体征检查,早期用药防治。3.愈后防复——补肾壮骨,调和营卫;阎师在治骨痹缓解期注重补肾壮骨、调和营卫,减少疾病反复。4.防治处方用药之弊——脾肾同调,重视调脾,寒热并用,以及其他。脾肾同调,使补而不滞。因风湿病病程日久,中西药易损伤脾胃,阎师在诊治中,重视健脾和胃。寒热并用,阎师在疾病尚未化热时常用性平之品;当已出现从阳化热之时,常用性凉之品。阎小萍教授注重祛风佐以活血化瘀之品;散寒佐以温补肾阳;祛湿佐以健脾益气,体现了"治未病"原则。5.关注"欲病"之窗阎师在辨治尪痹时,主张莫待"痹已成尪"方治之,而是注重把握"痹欲成尪""痹欲成偻"的治疗时间窗,及早给予补肾壮骨,防治其"骨损、筋挛、肉削"。结论风湿病具有晚期顽固性或不可逆性的关节畸形、迁沿难愈、发现不及时以及治疗不及时的特点。阎师善于运用"治未病"思想于诊治之中,在治疗尪痹之欲尪、大偻之欲偻,以及骨痹、燥痹的患者可在根本上杜绝或延缓风湿病的发生和发展,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1.提出"欲尪"的理念"欲尪"是指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病程较短,患者出现手指僵硬、肿胀或积液等症状。阎师"欲尪"诊治注重早用补肾壮骨、养肝柔筋、体育运动、外治、健康教育等。2.提出"欲偻"的理念"欲偻"是指间断性腰痛、腰僵刚发,腰椎活动度下降尚不明显之证;胸廓活动度稍微低于正常人;单侧骶髂关节炎症状者。阎师诊治"欲偻"常注重早用补肾强督、活血通络、体育运动、健康教育等。3.治骨痹,以防治为主,早治为先阎师认为骨痹迁延不愈,复感三邪,寒风气盛内舍肝肾,筋骨同病,渐变成为顽痹。故阎师强调,在骨痹缓解期先要抓住补肾祛寒,防治复发,给予患者补肾壮骨、养肝荣筋之品。4.注重调和营卫,顾护人体之藩篱阎师认为,调和营卫法分为三个含义,一为直接调和营卫;二为健脾和胃以调和营卫;三为温补肾阳,调和营卫。5.关注水液代谢之平衡燥痹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非独阴虚,阳亦不足;燥痹血燥,瘀血内生;注重甘寒清润,养阴以润燥;重视阴阳双补,阳中求阴;强调祛风、寒、湿之邪以通络;顾护中焦脾胃。6.注重脏腑辨证脏腑功能异常是风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五脏各有所主,五脏功能失调,血脉失畅,营卫行涩,则风湿之邪乘虚入侵,发为风湿病,故阎师在诊治风湿病中重视脏腑辨证。7."五连环"的综合治疗方法阎师长期诊治风湿性疾病,在大偻诊治中逐渐提炼出一整套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即"五连环"、综合强化序贯治疗法。意义1.传承中医经验,掌握疾病的病机趋向,提高疗效。2.诊治疾病,防治不可逆性转变,减轻患者的痛苦。3.重视三因治宜,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药。4.提倡知常达变,以治未病为主的治疗原则。
二、“既病防变”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既病防变”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复方独正汤对类风湿关节炎破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和相关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RA的认识 |
2 西医对RA的认识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2)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经验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论研究 |
1 类风湿关节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类风湿关节炎流行病学的特征 |
1.2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征 |
1.4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
2.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2.1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名的历史沿革 |
2.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各个时期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代表性认识 |
3. 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中医治疗 |
3.1 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治法 |
3.2 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中医内治方法 |
3.3 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中医外治方法 |
3.4 小结 |
第二部分 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病案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数据采集 |
3.1 数据录入 |
3.2 数据检索 |
3.3 数据清洗 |
4 医案数据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入选医案的基本资料 |
5.2 入选医案临床资料频次频率分布 |
5.3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第三部分 周仲瑛教授从病机辨证角度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经验探讨 |
1. 周仲瑛教授构建病机辨证新体系的意义及内涵 |
2. 病机证素与复合病机 |
2.1 病机证素学说 |
2.2 复合病机学说 |
3. 周仲瑛教授对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病机认识 |
3.1 复合病机的认识 |
3.2 审证施治 |
4. 周仲瑛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用药规律 |
4.1 常用药物解析 |
4.2 症候用药规律 |
4.3 病机辨证用药规律 |
4.4 围绕以“病机证素”为核心的基本治法及基础方剂 |
4.5 复法组方的用药经验 |
4.6 小结 |
第四部分 30例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证中医药治疗临床观察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疾病诊断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2 治疗时间 |
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
3.1 观察和评价方法 |
3.2 观察指标 |
3.3 安全性指标 |
3.4 不良反应评价 |
4 统计学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剔除、脱落情况 |
5.2 一般资料 |
5.3 临床评分结果 |
5.4 疗效结果 |
5.5 安全性评价 |
5.6 小结 |
结论 |
1. 研究亮点 |
2. 研究结论 |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医案症状分布 |
附录2 医案药物分布表 |
附录3 DAS28疗效评估表 |
附录4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评分表 |
附录5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
致谢 |
(3)膝骨关节炎认知度调查及膝周软组织张力与膝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综述 膝骨关节炎的诊治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青年人对膝骨关节炎的认知度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确定调查对象 |
2.2 设计调查问卷 |
2.3 调查方法 |
2.4 调查时间段 |
3 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被调查者对膝骨关节炎的认知情况 |
4.3 不同类别被调查者对膝骨关节炎的认知差异 |
4.4 问卷得分情况 |
5 讨论 |
5.1 健康教育在KOA预防中的积极作用 |
5.2 主动防范意识在“治未病”中的重要性 |
5.3 提高中青年对KOA认知度的必要性 |
6 结论 |
7 结语 |
第二部分 膝周软组织张力与膝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对象 |
2.2 测量工具 |
2.3 测量点 |
2.4 测量方法 |
2.5 数据处理 |
3 统计 |
3.1 一般资料 |
3.2 组间配对分析 |
3.3 单因素logistic回归 |
3.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 |
4 研究结果 |
4.1 整体数据分析结果 |
4.2 性别对张力的影响 |
4.3 BMI对张力的影响 |
4.4 年龄对张力的影响 |
4.5 影响KOA的因素 |
4.6 对KOA影响最重要的因素 |
5 讨论 |
5.1 软组织张力概说 |
5.2 筋骨并重、以筋为主预防KOA |
5.3 膝周软组织张力与KOA预后的相关性 |
6 研究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本研究支撑项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和预防调护(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寒湿痹阻型RA的中医药研究 |
1.1 病因病机 |
1.2 内治疗法研究 |
1.2.1 辨证论治 |
1.2.2 中成药 |
1.2.3 汤剂 |
1.3 外治疗法研究 |
1.3.1 针灸外治 |
1.3.2 中药外治 |
1.3.3 其他中医外治 |
1.4 名医经验 |
1.4.1 焦树德临床经验 |
1.4.2 朱良春临床经验 |
2 RA的预防及调护 |
2.1 RA的预防 |
2.1.1 中医预防 |
2.1.2 西医预防 |
2.2 RA的调护 |
2.2.1 活动期调护 |
2.2.2 缓解期调护 |
2.2.3 焦虑抑郁的干预 |
3 小结与展望 |
(5)断藤益母汤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活化、迁移和侵袭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内经《痹论篇》系统论痹 |
一、痹证病因病机 |
二、痹证一般症状 |
三、痹证分类 |
四、痹证传变规律 |
五、痹证治疗 |
六、痹证愈后 |
第二节 内经他篇补充论痹 |
一、痹证阴阳属性 |
二、痹证特点 |
三、痹证病机 |
四、特殊类型的痹证 |
五、肢体关节与脏腑对应关系 |
六、痹证与三阴三阳 |
七、痹证诊断 |
八、其他补充 |
第三节 课题组“补肾祛湿通脉法”治疗RA经验简介 |
一、RA基本病因病机 |
二、补肾祛湿通脉法 |
三、断藤益母汤 |
第四节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研究 |
一、疾病阶段划分及“二次打击”学说 |
二、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前阶段 |
三、自身抗体 |
四、滑膜组织 |
五、炎症与缺氧 |
六、NFkB信号通路 |
第二章 断藤益母汤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 |
一、目的 |
二、实验对象与材料 |
三、实验方法与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章 断藤益母汤对RA FLSs活化、迁移和侵袭调控作用研究 |
一、目的 |
二、实验对象与材料 |
三、实验方法 |
四、统计学分析 |
五、结果 |
六、讨论 |
第四章 断藤益母汤对RA FLSs活化、迁移和侵袭调控作用分子机制研究 |
一、目的 |
二、实验对象与材料 |
三、实验方法 |
四、统计学分析 |
五、结果 |
六、讨论 |
第五章 断藤益母汤对小鼠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
一、目的 |
二、实验对象与材料 |
三、实验方法 |
四、统计方法 |
五、结果 |
六、讨论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存在的问题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现代技术防治RA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内经》“治未病”理论概述 |
1.1 未病先防 |
1.2 既病防变 |
2“治未病”理论指导下防治RA的现代技术应用 |
2.1 未病先防 |
2.1.1 基因芯片技术在RA中的应用 |
2.1.2 纳米技术在RA疾病中的应用 |
2.2 既病防变 |
2.2.1 抓住时机, 做好“三早” |
2.2.2 防病致残, 调神固志 |
3 小结 |
(7)国医大师李济仁对于痹病“异病同治”的数据挖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处方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处方选取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预处理 |
2.2 建立数据库 |
2.3 统计与分析方法 |
结果 |
1 频数分析 |
2 基于网络的中药方剂配伍规律分析 |
讨论 |
1 对于“异病同治”五种疾病的认识 |
1.1 风湿性关节炎 |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 |
1.3 颈椎病 |
1.4 腰痹病 |
1.5 痛风 |
2 研究结果讨论 |
2.1 常用中药异同点 |
2.2 常用中药药对异同点 |
2.3 中药配伍网络异同点 |
3 李济仁对五种常见疾病异病同治探讨 |
3.1 李济仁教授治疗痹病的学术经验 |
3.2 用药规律 |
3.3 中药方剂配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8)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缓解期的中医证治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疾病命名 |
2. 病因病机 |
3. 临床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类风湿关节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因学 |
2. 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
4. 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一、资料收集与方法 |
1. 资料收集 |
2. 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基本信息统计 |
2.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 |
3. 中药药性、药味、归经及药效 |
4. 药物配伍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5. 药物配伍聚类分析结果 |
三、分析与讨论 |
1. 与性别、年龄及发病季节的相关性 |
2. 用药规律探讨 |
3. 导师治疗RA临床缓解期的经验总结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施护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符合200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关于RA的诊断标准[4]:至少1个关节肿痛,并有滑膜炎的证据(临床或超声或MRI);同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关节炎,并有典型的常规放射学RA骨破坏的改变。 |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20~80岁;③患者知情同意。 |
1.4 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②生命体征不稳定的危重症患者。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1.1 对照组入院后给予RA的常规护理和健康指导。 |
2.1.2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和健康指导的基础上,再给予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辨证施护。 |
2.1.2. 1 辨证分型 |
2.1.2. 2“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辨证施护 |
2.2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2组治疗前后PI-NRS评分比较 |
3.2 2组3个月内的再住院率及2次以上再住院率比较 |
4 讨论 |
(10)阎小萍教授“治未病”学术思想在风湿病诊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治未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治未病"的认识 |
1.1 古代医家对"治未病"的认识 |
1.1.1《黄帝内经》 |
1.1.2 张仲景 |
1.1.3 华佗 |
1.1.4 孙思邈 |
1.1.5 朱丹溪 |
1.1.6 张景岳 |
1.1.7 叶天士 |
1.2 近代医家对"治未病"的认识 |
1.2.1 对"治未病"内涵的研究 |
1.2.2 "治未病"理论指导临床应用的研究 |
2 "治未病"学术思想的含义及运用 |
2.1 治未病思想的四层含义 |
2.1.1 未病先防 |
2.1.2 既病防变 |
2.1.3 愈后防复 |
2.1.4 防治药毒以及其他未病 |
2.2 "治未病"思想的运用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
1 阎小萍教授"治未病"学术思想初探 |
1.1 阎小萍教授对"治未病"的认识 |
1.1.1 未病先防 |
1.1.2 己病防变 |
1.1.3 愈后防复 |
1.1.4 防治药毒以及其他未病 |
1.2 风湿病的定义 |
1.3 关注窗口期的早治疗,以防其终期之变 |
2 阎小萍教授治未病学术思想在临证中的应用 |
2.1 提出欲尪的理念 |
2.1.1 未病先防 |
2.1.2 既病防变 |
2.1.3 防治药毒以及其他未病 |
2.1.4 体育医疗和生活调护 |
2.2 提出欲偻的理念 |
2.3 治骨痹,以防治为主,早治为先 |
2.4 调和营卫 |
2.4.1 桂枝汤的调和营卫 |
2.4.2 顾护脾胃以调和营卫 |
2.4.3 温阳补肾,调和营卫 |
2.5 关注水代谢之平衡——燥痹 |
2.5.1 燥痹以阴虚为本 |
2.5.2 燥痹以燥热为标 |
2.5.3 燥痹非独阴虚,阳亦不足 |
2.5.4 燥痹津亏血少,瘀血内生 |
2.5.5 注重甘寒清润,养阴以润燥 |
2.5.6 重视阴阳双补,阳中求阴 |
2.5.7 强调祛风、寒、湿之邪以通络 |
2.5.8 关注活血化瘀 |
2.5.9 顾护中焦脾胃 |
2.6 谨调骨筋肉脉皮等所主之脏,重视脏腑辩证 |
2.6.1 肺主气,朝百脉,司皮毛 |
2.6.2 心主血脉 |
2.6.3 脾司运化,主肌肉 |
2.6.4 肝藏血,主筋 |
2.6.5 肾主骨,生髓 |
2.7 "五连环"综合治疗法 |
2.7.1 第一环健康教育 |
2.7.2 第二环体育医疗 |
2.7.3 第三环、第四环中医为主、中西合璧 |
2.7.4 第五环内外兼治 |
3 典型病案 |
3.1 欲偻病案 |
3.2 欲尪病案 |
3.3 燥痹病案 |
4 结语 |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既病防变”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方独正汤对类风湿关节炎破骨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和相关机制初探[D]. 宋雪成.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2]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寒痹的经验与临床应用[D]. 陈世泠(TRAN THE LINH).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膝骨关节炎认知度调查及膝周软组织张力与膝骨关节炎的相关性研究[D]. 李元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4]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和预防调护[J]. 柯尊友,李琴,石华香.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43)
- [5]断藤益母汤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活化、迁移和侵袭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D]. 魏赈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现代技术防治RA的应用探讨[J]. 田照,袁德培,庞宇舟,曾楚华,方刚,王文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9(01)
- [7]国医大师李济仁对于痹病“异病同治”的数据挖掘分析[D]. 张涵雨. 皖南医学院, 2019(12)
- [8]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缓解期的中医证治特点研究[D]. 朱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9]基于“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施护临床观察[J]. 谢静.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6(07)
- [10]阎小萍教授“治未病”学术思想在风湿病诊治中的应用[D]. 崔云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