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品格

知识与品格

一、Knowledge and Character(论文文献综述)

彭乐[1](2021)在《基于新品格教育的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琴[2](2021)在《澳大利亚小学多元全人教育研究:一所学校的个案》文中提出

陈晓静[3](2021)在《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邛崃市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课是体育教育实施的组织载体,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环节。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生形成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而在小学阶段如何开展体育课程、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要,培养小学生体育的体育核心素养,是中小学生体育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邛崃市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教学环境来看,邛崃市各小学师生比较大,体育教师课时任务重,教师对待工作的激情降低,不利于学校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工作的开展。2体育教师关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少,不能及时更新知识与技能,同时教学方法也得不到更新,也不利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工作的开展。3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仅停留在运动能力与习惯的浅层面。4不同性别之间的学生在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和体育情感与品格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地域的学生在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和体育情感与品格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根据以上结论给出建议:1政府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入专职的体育教师;学校应重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分配教师课时任务。2学校应支持体育教师的培训,要促使教师体育知识、技能与教学方法的更新。3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将德育课程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体育情感与品格。4教师可以采用分类教学方法,将男女生以性别划分,选择男女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同时学校可以针对本校学生的情况以及设施设备,开展学校体育特色活动或者体育传统项目,以特色活动与传统项目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沈韵婷[4](2021)在《师生关系与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的关系 ——品格优势及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文中提出线上学习动机是中学生参与线上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也是中学生取得良好成绩、完成学业目标的重要因素。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都为线上学习提供了可能。随着线上教学的开展,学生的动机水平在线上学习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其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有一定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编制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问卷基础上,分析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并探讨师生关系和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的关系,以及品格优势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其中的多重中介作用,为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提供教育建议。本研究包括以下两项具体研究,研究1为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的测量与发展特点研究,此部分研究为研究2提供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的测量工具并对人口学变量进行检验,确定研究2需控制的人口学变量。研究2为师生关系与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的关系及品格优势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研究。此部分研究运用研究1编制的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问卷,并通过相关研究设计探究师生关系、品格优势、学业自我效能感与线上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及内部作用机制。研究1采用问卷调查法,向L省F市的市区及周边乡镇29所中学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645份,分层随机抽取初一至高三年级学生1400人和600人作为预测样本和正式样本。运用SPSS22.0和Mplus7.4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自编的《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问卷》的测量结构包括外部线上学习动机和内部线上学习动机两个因子,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可以作为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的测量工具。中学生的线上学习动机整体处于较高的水平,初一年级和高三年级学生的外部线上学习动机水平高于其他年级。研究2采用问卷调查法,向正式样本的600名中学生发放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问卷、师生日常交往调查问卷、中学生品格优势问卷和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运用SPSS22.0和Mplus7.4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师生关系通过品格优势及品格优势-学业自我效能感链的多重中介作用间接正向预测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中学生师生关系越和谐,其品格优势越突出,从而促进其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提高,最终提升其线上学习动机水平。根据研究发现,建议学校要基于线上教学模式的变化,积极构建新型“云”师生关系,并且注意通过培养品格优势及学业自我效能感,来提高中学生的线上学习动机水平;同时,为确保线上学习效果,应尤其注重激发中学生的外部线上学习动机。

杨雨聪[5](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品格教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高校思想道德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加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品格教育。而立德树人是我党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性回答。在大学生德育体系中,品格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新时代大学生品格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帮助高校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为国家输送社会主义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品格也在不断改变。然而,针对大学生品格教育的相关措施与实际应用却并未跟上步伐。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大学生品格教育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读法和历史研究法,针对我国品格教育面临的困境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尝试给出有效对策。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品格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辨析了品格与品格教育的含义,并从不同理论的视角解读了品格教育,为本文提供指导思想。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论述了我国品格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为品格教育的理念模糊、方式单一、内容固化、环境不佳及实践不足,并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层面分析影响困境的因素。第五部分针对上文所论述的困境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大学生品格教育的对策建议。最后的结论部分对前文的讨论做以总结,并结合时代特点、大学生品格特点,对日后在高校中全面推进品格教育活动做以展望。

曹倩[6](2020)在《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近年来,面临不断增多的校园欺凌、恶意攀比、破坏社会秩序等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我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家庭、学校对于加强学生品格教育的迫切性日益提升。小学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品格教育的最佳阵地。然而,当前品格教育的相关研究大都集中介绍美国品格教育的发展历程,缺乏开展本土的品格课程实践研究。为此,我们尝试通过个案研究探寻小学阶段品格课程研制的一般模式和策略,以此发挥品格课程的最大育人价值。围绕“如何进行品格课程研制”这一研究问题,研究将品格课程研制过程划分为制定课程目标、选择并组织课程内容、制定实施路径和设计课程评价这四个阶段,以F小学为工具性个案,主要采用访谈法、实物收集法,共收集51份相关资料。运用扎根理论与类属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探索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现实样态即目标维度、内容、实施路径、评价机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未来小学品格课程研制提供方向。研究发现,F小学已形成较为固定的品格课程研制模式,具体包括:从基本内容、特征、作用、地位五个维度来理解品格教育理念;从“面向自我、面向面向他人、社会”三个层面观照品格课程目标;以“构建专业化课程、创设学校文化、打造家校合作平台”作为主要实施路径,其中课程的整合与活动化建设是突出亮点;以评价表为载体,评价的主体和形式多元化。而在品格课程研制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现实问题,集中体现在课程文本、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参与者三个方面。品格课程的研制需要社会、家长、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合力,在整个课程研制过程中,学校文化起到统领作用。因此,我们为做好小学品格课程研制工作提出几点启示与建议:一是“塑魂”,凝聚学校文化,立足核心育人理念,研制有“灵魂”的品格课程体系;二是“反省”,梳理学生经验,在课程实施中动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确保品格课程研制的连续性。

荀航[7](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核心素养的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研究也日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多数研究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基于核心素养的具体的教学实践研究则少之又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开展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学会读书,也要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养成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基于这种思考,笔者致力于“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想通过此研究一方面建构起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体系,弥补研究的不足,为教师提供教学启发,一方面为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例证。既推进整本书阅读,又在整本书阅读实施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研究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交代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与方法,通过梳理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学术着作,基于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的相关文献把握当前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一章节,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概述。该部分主要界定了本研究相关的概念,阐明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特征与必要性,理顺了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关系。第二章节,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调查。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高中生的阅读情况,又通过访谈形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与真实想法。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便于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体系的构建。第三章节,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体系建构。是本文的核心章节。通过理论梳理,归纳总结出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开发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策略,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评价。第四章节,案例设计。为了让读者清晰的看到第三章节构建的教学体系是如何在实际运用的,笔者选取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以小专题三个课时的具体设计展现核心素养是如何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得到落实的。

龙安邦[8](2020)在《核心素养时代的学与教——基于知识发生史的考察》文中提出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是核心素养时代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从知识的发生史来看,知识源于品格激发,成于能力展现,表于符号呈示,人的能力和品格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凝结于知识。在核心素养时代,学生的学习始于知识掌握,并在知识的过程重建中形成关键能力,在知识的意义体悟中养成必备品格。教师则通过知识选择、环境创造、过程引领、意义启迪等方式,带领学生深入知识的背后,重建认识过程,体悟知识意义,发展核心素养。

蒙继元[9](2020)在《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研究》文中指出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是从交往视角对教师在教学中所应具备的品格与能力的审视与探讨。从目前教学交往的状态来看,交往形式确实发生着改变,从过去的教师一言堂为主转变为师生对话模式,但是回应与配合式的交往没有从价值论层面构建主动与建设性的教学交往模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教师的一部分工作已经可以被某种技术手段取代,但它的软肋就是难以具备人的情感交流与人文关怀,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实现人与人的深层交往,这使得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教学交往以及教师在教学交往中所必备素养的重要性。这几年各项教师队伍建设文件的出台从多角度强调教师品格与能力的重要性,具体在教学交往实践中,这些指导性文件也可作为对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呼唤、诉求及行动标杆。教师教学交往素养作为一个词组,它是三个概念的组合体:教师、教学交往与素养。从语法角度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修饰限定、环环嵌套的;从构成模式来看,可以理解为谁在哪里干什么的时候需要具备什么。因此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指教师按照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通过与学生沟通、引导帮扶以及人际知觉的活动自觉形成并不断优化的品格与能力。基于教师职业特性与教学交往活动特点发现,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具有稳定性与发展性、一致性与差异性、为己性与为他性相统一的特点。提升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对教师自身的价值不言而喻,表现为在教学交往中形成反思态度、提高人际智能、对自身职业道德的理解以及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把控;对学生而言,他们的素养水平、主动认知能力、健全人格发展以及交往能力都能在教学交往中得以很好的发展;对教学来说,基于“人的成长”这一目标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效率与效益。通过分析目前所推崇的教学交往形态特征,并根据相关理论、提取现行政策中的关键词、参考已有研究的成果以及征询专家建议,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构成要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方面:教学知识素养、师生沟通素养、引导帮扶素养与人际知觉素养。其中教学知识素养包括专业知识、教育技术与知识迁移三个二级维度;师生沟通素养包括关注、倾听与言语交际三个二级维度;引导帮扶素养包括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与认识自我两个二级维度;人际知觉素养包括认识学生、自我知觉与人际吸引三个二级维度。分析四个构成要素的协同作用时发现,教学知识素养、师生沟通素养、引导帮扶素养与人际知觉素养分别是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前提、表现、关键与条件。同时发现四个要素之间还存在六个相互增强或制约的环路,这说明教师教学交往素养虽然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但各维度之间相互关联,协同作用。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对内蒙古包头市三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历程进行分析,通过了解他们的生活事件、教学事件与重要他人,将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放在其生活及教学关系中进行考察,深入挖掘背后的真相,以生动事件展示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轨迹,并深入分析了三位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历程所带来的启示。最终从三位教师的个案研究中得出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机制: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是在教师原有教学交往经验、个人教学交往实践以及相关教学交往理论三者互动中建构并发展的;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形成是自我选择、自我引导与自我学习的过程;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得到发展共同体的外部支持。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动态发展的,依据其发展特征将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划分为基础阶段、提升阶段与高级阶段。通过对每一阶段的特征与发展动力分析发现,处于基础阶段的教师表现出知识结构缺乏实践性知识、在教学交往中以知识传递为主、面临师生沟通困境以及对“可能的自我”认知不稳定等特征;发展到提升阶段的教师表现出知识结构逐渐丰富、注重知识发展价值、与学生有效沟通以及能够拓展教学交往深度与广度等特征;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教师表现出广博专深的知识结构及知识整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高、能够引导高阶思维的深度教学、形成以学习驱动为主的教学交往模式并发挥教师品格的价值引领作用。推动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在不同阶段的动力因素也呈现出一定规律,在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基础阶段,教师培训这一外在动力发挥了主要作用,当然教师的教学热情、学习动力、毅力与能力都是推动他们跃上新阶段的内驱力,同样发生着重要作用;到达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提升阶段,出现明显的由外在动力向内在动力转化的迹象,比如教师的职业认同开始发挥作用,学习与借鉴能力明显提高,实践智慧也有了突出表现;在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候,发展动力几乎全部转化为内在动力,个人成就感与责任感促使教师持续发展,价值追求成为他们继续努力的精神动力,由信仰力、学习力与转换力构成的自我发展力是他们继续发展的内核动力。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终身教育理念、关注师生交往教育价值、学习型社会与协同发展共同体对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四要素发展提供了理念支持与实践平台,然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固有局限、技术与教学融合中的简单思维等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教学交往素养从基础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最后,本研究提出了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提升策略:发挥相关教育部门主导作用,建立教育性的师生交往制度,做到从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制度方面推动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提供学术环境并营造社群氛围,定期开展教师品格实践活动,做到从发展空间的外部驱动式提升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改变教师对教学交往的认识,构建尊重-理解-对话的师生交往方式,建构个体教学交往哲学,做到教师教学交往观从观念到行为的切实改变。

洪诗莹[10](2020)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促进文化品格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英语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完成。本次修订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强调立德树人对促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作用,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无论是课程方面对培养目标的调整,还是落实在学科课程标准方面的具体改变,都强调了核心素养在素质教育中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重要作用。由此可看,我国教育目标已将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相结合以应对新世纪的人才需求。而教材是价值取向、知识、技能的载体,是呈现课程知识内容的重要文本。将教材落实到各学科实际教学成果中,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亦是当前教育的诉求。自古以来,语言与文化便是相互依存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与文化的学习密不可分。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学生语言文化的学习要求,与核心素养价值理念相交融。在英语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学科的核心素养逐渐衍生以适应新课标下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课程建设指导。而现有的实际问题是教材本身的学科素养在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存在对学生文化意识教育薄弱性的问题,教育者亦未能将核心素养与课程有效结合。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将围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问题,以文化品格素养为切入点,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1-5册)中每单元的第一篇阅读篇章为研究对象,围绕“新课程标准下文化品格素养是何种内涵?阅读篇章中内容的文化品格表征?现阶段下如何改革完善阅读教学策略方能迎合新课程标准英语学科文化品格素养下的培养目的?”这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分析出教材中所体现的文化品格要素的特点、现存问题及原因等价值取向,进而对高中英语教材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形成的实现机制给予多层面的可行性途径。关于第一部分“新课程标准下文化品格素养的何种内涵”,主要以文献法为辅助媒介,兼顾新课程标准理念与文化视角,站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从培养世界公民的立场出发,对本文中教材研究下的文化品格素养的要义给予划分。在此相关的文化品格表征研究基础上,对人教版高中英语阅读教材分别从整体与主题两个方面进行文本分析,较清晰完整地揭示所研究教材主语篇阅读中的文化品格的表征现状与问题,对于积极呼应此次新课程标准颁发实行,指导英语教材的课程理念与学科素养相适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作为一项基阅读于教材与学科素养下文化品格素养维度的质的研究,本论文主要采取了文献法与文本分析法。在研究中,此两种方法之间成为互证工具,使本研究更有意义。本论文包括绪论与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问题的起源、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并对本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正文部分主要由四大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文化品格素养价值加以论述;第二章在第一章对文化品格素养划分维度的基础上,详细的从整体和主题两个部分对教材阅读文本的文化品格表征进行内容分析,结合新课程理念与英语课程培养目标探析教材中现存的文化品格素养的特点与问题;第三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分别从教材本身建设、教学机制的适应性调整以及阅读教学学业评价三个方面,对所研究的英语阅读教材提出如何使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素养贯穿于整个英语课程学习的完善机制。第四章主要是此项研究的一些研究结论与研究反思。本论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中英语阅读文本的内容基本涵盖文化品格的表征;第二,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对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素养的形成不够全面,呈现向目的语文化方向倾斜的趋势;第三,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对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素养的呈现方式上略显单一。针对研究结论二和三,本论文建议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素养为根本出发点,依托高中英语阅读教材文本内容,改善教学过程,完善课后学生学业评价机制以此提高学生在英语阅读学习中的警惕性,贯彻新课程标准下英语学科的文化品格素养培养,提出相应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二、Knowledge and Charact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nowledge and Character(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邛崃市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1.1 相关文件的落实
        1.1.2 青少年体质发展的需要
        1.1.3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需要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
        2.1.1 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
        2.1.2 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2.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2 国外相关研究
        2.2.3 国内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观察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教学环境分析
        4.1.1 师生人数情况分析
        4.1.2 场地器材情况分析
        4.1.3 课时安排情况分析
        4.1.4 课间操情况分析
        4.1.5 体育竞赛开展情况分析
        4.1.6 体育兴趣班开展情况分析
    4.2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4.2.1 体育教师性别情况
        4.2.2 体育教师学历情况
        4.2.3 教师对核心素养了解程度分析
        4.2.4 教师体育知识技能培训情况分析
        4.2.5 教师培训方式情况分析
    4.3 教学内容分析
        4.3.1 教学内容选择情况分析
        4.3.2 教学方法使用情况分析
        4.3.3 教师对核心素养重视程度分析
        4.3.4 教师对课外体育拓展重视程度分析
        4.3.5 教师主要培养的体育素养分析
    4.4 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4.4.1 学生体育运动能力与习惯培养现状
        4.4.2 学生健康知识与行为培养现状分析
        4.4.3 学生体育情感与品格培养现状分析
    4.5 对策研究
        4.5.1 学校层面
        4.5.2 教师层面
        4.5.3 社会层面
        4.5.4 家庭层面
        4.5.5 学生层面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4)师生关系与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的关系 ——品格优势及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线上学习动机
        1.2 师生关系
        1.3 品格优势
        1.4 学业自我效能感
    2 文献综述
        2.1 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
        2.2 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2.3 品格优势的中介作用
        2.4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2.5 品格优势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3 问题的提出
        3.1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4 研究意义
        4.1 理论意义
        4.2 实践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1: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的测量与发展特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程序
    4 结果与分析
        4.1 预测问卷的项目分析
        4.2 预测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4.3 正式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4.4 正式问卷的信度检验
        4.5 正式问卷的效度检验
        4.6 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
    5 讨论
        5.1 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的测量结构
        5.2 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问卷的测量质量
        5.3 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的发展特点
    6 小结
第三部分 研究2:师生关系与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的关系:品格优势及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程序
    4 结果与分析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师生关系、品格优势、学业自我效能感、线上学习动机的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4.3 师生关系、品格优势、学业自我效能感、线上学习动机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5 讨论
        5.1 师生关系对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的直接预测作用
        5.2 品格优势在师生关系与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之间的中介作用
        5.3 品格优势-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师生关系与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6 小结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1 对线上学习情境中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关系的理解
    2 关于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问卷的使用说明
    3 研究启示与建议
        3.1 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构建基于线上教学模式的新型“云”师生关系
        3.2 培养中学生的品格优势及学业自我效能感
        3.3 为确保线上学习效果,应注重激发中学生外部线上学习动机
    4 创新、局限与展望
        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2 研究局限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新时代大学生品格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读法
        1.3.2 历史研究法
2 品格教育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品格与品格教育概念界定
        2.1.1 品格
        2.1.2 品格教育
    2.2 西方品格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2.2.2 社群主义教育思想
        2.2.3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2.2.4 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思潮
        2.2.5 其他理论视角下的品格教育
    2.3 我国品格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先秦时期的品格教育思想
        2.3.2 汉唐时期的品格教育思想
        2.3.3 宋元时期的品格教育思想
        2.3.4 明清时期的品格教育思想
        2.3.5 近代中国的品格教育思想
        2.3.6 现代中国的品格教育思想
        2.3.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品格教育的指导思想
3 新时代大学生品格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3.1 品格教育理念模糊
        3.1.1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不够重视
        3.1.2 品格教育的实施方针略显陈旧
        3.1.3 对大学生品格发展趋势的新变化认识不足
    3.2 品格教育内容单一
        3.2.1 品格教育的内容过于理论化
        3.2.2 品格教育的内容不够人性化
        3.2.3 品格教育的内容不够生活化
    3.3 品格教育方式固化
        3.3.1 以课堂灌输为主
        3.3.2 忽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3.3.3 家庭教育方法独断
    3.4 品格教育环境不佳
        3.4.1 经济全球化与社会转型对高校品格教育氛围的影响
        3.4.2 家庭成长环境的差异对大学生早期品格形成的影响
        3.4.3 消极的学校环境对品格教育效果的影响
        3.4.4 生硬的课堂环境对品格教育实施的影响
    3.5 品格教育实践不足
4 影响品格教育困境的因素分析
    4.1 社会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
        4.1.1 不良社会风气影响
        4.1.2 自媒体与网络的负面效应
        4.1.3 贪污腐败的冲击
    4.2 高校主阵地功能没有完全发挥
        4.2.1 教育宗旨落实不到位
        4.2.2 大学生品格教育体系缺乏构建
        4.2.3 品格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4.3 家庭品格教育观念缺失
        4.3.1 家庭结构变化引起的问题
        4.3.2 .家庭教育异化带来的问题
    4.4 大学生个人不够重视
        4.4.1 对品格认知不够
        4.4.2 品格意志薄弱
        4.4.3 知行不一
5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品格教育的对策
    5.1 转变新时代大学生品格教育理念
        5.1.1 树立积极的学生观和主动的预防观
        5.1.2 培育积极的认知方式
        5.1.3 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
    5.2 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品格教育的内容
        5.2.1 爱的教育
        5.2.2 担当与责任
        5.2.3 诚实守信
        5.2.4 顺服法纪与敬畏生命
        5.2.5 学会感恩
    5.3 创新大学生品格教育的方式方法
        5.3.1 拓宽品格教育途径
        5.3.2 加强品格教育队伍建设
    5.4 构建积极的品格教育环境
        5.4.1 加强家庭环境的正向性
        5.4.2 增进学校环境的引导性
        5.4.3 提高课堂环境的吸引力
    5.5 加强品格教育的实践环节
        5.5.1 提高实践活动的参与度
        5.5.2 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5.5.3 强调实践活动的针对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追溯:理解品格教育
        1.1.2 政策引领: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1.1.3 社会呼吁:品格教育联盟的“成都经验”
        1.1.4 现实之忧: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的攀升
    1.2 研究目的
    1.3 关键概念
        1.3.1 品格
        1.3.2 品格教育
        1.3.3 品格课程
        1.3.4 课程研制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品格课程目的的研究
    2.2 关于品格课程内容的研究
    2.3 关于品格课程实施路径与策略的的研究
        2.3.1 品格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2.3.2 品格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2.3.3 品格课程实施方法研究
    2.4 关于品格课程评价策略的研究
        2.4.1 评价原则和依据研究
        2.4.2 评价策略与方式研究
    2.5 已有研究的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3.2 研究取向与研究策略的选择
    3.3 研究方法的选择
        3.3.1 个案的描述与选取
        3.3.2 资料收集的方法与过程
        3.3.3 资料的整理与编码
    3.4 研究的质量评价
    3.5 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4 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现实样态
    4.1 F小学品格课程理念框架的构建
        4.1.1 F小学品格教育的基本内容
        4.1.2 F小学品格教育的主要特征
        4.1.3 F小学品格教育的价值与作用
        4.1.4 F小学品格教育的定位
    4.2 F小学品格课程目标的确定
        4.2.1 .品格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
        4.2.2 品格课程目标的观照维度
    4.3 F小学品格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4.3.1 品格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4.3.2 品格课程内容的组织与排列
    4.4 F小学品格课程实施路径与策略的决策
        4.4.1 F小学品格课程实施路径的决策
        4.4.2 F小学品格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
        4.4.3 品格课程实施方法的选择
    4.5 F小学品格课程评价的制定
        4.5.1 品格课程评价标准制定的重要依据
        4.5.2 品格课程评价的主要载体:评价表
        4.5.3 品格课程评价的具体方式
5 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品格课程研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5.1.1 课程文本研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1.2 课程实施决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1.3 课程研制参与主体存在的问题
    5.2 品格课程研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课程文本的参照与选择:品格课程研制的基础
        5.2.2 社会文化:品格课程研制的风向标
        5.2.3 家庭教育:品格课程研制的助推器
        5.2.4 学校文化:品格课程研制的营养液
        5.2.5 教师课程能力:品格课程研制的舵手
        5.2.6 学生成长:品格课程研制的旨归
6 结论与启示
    6.1 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基本样式
    6.2 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启示与建议
        6.2.1 启示:塑魂——基于核心理念规划品格课程
        6.2.2 建议:反省——梳理学生经验,把握课程连续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邀请函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记录(节选)
    附录4 调研日记(节选)
    附录5 课程文本资料(节选)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价值
    三、研究现状
        (一)核心素养
        (二)整本书阅读
        (三)学术着作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概述
    一、概念界定
        (一)核心素养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
        (三)学术着作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
    二、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特征
    四、核心素养与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系
        (一)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核心素养是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向指引
第二章 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学生调查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师访谈
第三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体系构建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
        (一)基于核心素养构建教学目标的必要性
        (二)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依据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
        (一)关键能力的提升
        (二)必备品格的养成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一)关键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必备品格的培养策略
        (三)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四)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策略
第四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设计——以朱光潜《谈美》为例
    一、教学准备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三、教学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8)核心素养时代的学与教——基于知识发生史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知识的背后:一项知识发生史的考察
    (一)知识发生的原因:品格激发
    (二)知识发生的过程:能力展现
    (三)知识发生的结果:符号呈示
二、通过知识形成能力与品格:核心素养时代的学习
    (一)能力与品格发展的起点:知识掌握
    (二)通过知识形成能力:过程重建
    (三)通过知识养成品格:意义体悟
三、带领学生深入知识的背后: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学
    (一)知识选择
    (二)环境创造
    (三)过程引领
    (四)意义启迪

(9)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教学交往中重形式轻价值现象普遍存在
        2.信息时代对教师在教学交往中所必备素养的要求与期望
        3.课程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提出的呼唤
    (二)研究意义
        1.完善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理论
        2.强化教师教学交往理念
        3.把握教学交往的合理化走向
    (三)文献综述
        1.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2.教学交往的相关研究
        3.教师素养的相关研究
        4.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理论分析
    (一)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内涵
        1.教学交往
        2.教师素养
        3.教师教学交往素养
    (二)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特征
        1.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2.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3.为己性与为他性的统一
        4.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价值
        1.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润泽学生的健康发展
        3.实现教学交往目标的优化
二、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构成
    (一)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构成要素的形成依据
        1.从教学交往形态中推演主要特征
        2.从现有理论中探寻相关内容
        3.从现行政策文件中提取关键词
        4.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二)构成要素选择标准
        1.依据教学交往内涵确定教师的必备素养
        2.根据专家意见征询完善构成要素
    (三)构成要素分析
        1.教学知识素养
        2.师生沟通素养
        3.引导帮扶素养
        4.人际知觉素养
    (四)构成要素的协同作用
三、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现状考察——基于三位教师的个案研究
    (一)三位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发展历程
        1.张老师:脚踏实地,努力践行教师使命
        2.王老师:寻找窍门,学习理论提高技能
        3.李老师:立足自身优势,在曲折中负重前行
    (二)推动三位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因素分析
        1.张老师: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推动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
        2.王老师:实践凝练经验,理论与经验相结合提升教师教学交往素养
        3.李老师:克服挫折,借助优势发展教师教学交往素养
    (三)小结与分析
        1.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是四个构成要素相互促进的结果
        2.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机制是不同条件相互作用、逐步成熟的过程
四、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阶段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二)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发展阶段特征与动力
        1.注重知识传递的基础阶段
        2.关注学生发展的提升阶段
        3.实现价值引领的高级阶段
    (三)阶段特征对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启示
        1.尊重教师专业发展规律,顺应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的形成过程
        2.针对不同阶段的表现特点,构建系统化的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培养模式
        3.关注教师教学交往素养提升的“最近发展区”,帮助教师在不同阶段巧妙过渡与衔接
五、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建议
    (一)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
        1.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各构成要素的影响因素
        2.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二)促进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建议
        1.发挥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制度的推动作用
        2.创设适宜教师教学交往素养发展的学术环境
        3.立足学生发展,引领教师教学交往观念的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促进文化品格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文化品格素养价值
    (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文化品格素养的内涵及构成
        1.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所体现的文化品格素养的要义
        2.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所体现的文化品格素养的构成
    (二)文化品格素养导向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旨在达到文化理解
    (三)文化品格素养导向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旨在形成文化自信
    (四)文化品格素养导向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旨在实现文化提升
二、高中英语阅读语篇中的文化品格表征
    (一)高中英语阅读语篇中的文化品格分布
        1.阅读语篇中可促进文化品格培养内容的整体分析
        2.阅读语篇中可促进文化品格培养内容的主题式呈现与分析
    (二)高中英语阅读语篇中文化品格培养的特征
        1.所蕴含文化品格素养内容的价值多元化
        2.所蕴含文化品格素养内容的世界性
        3.文化感召彰显文化育人价值
    (三)高中英语阅读语篇中可促进文化品格素养培养内容的文化性缺失
        1.跨文化意识体现不够
        2.母语文化的品格特征不明显
        3.本土文化意识还应加强
三、文化品格素养培养导向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调适
    (一)阅读前(PRE-READING)——依托文本,实现文化延伸的阅读教学策略
        1.以交融性为取向,教师对高中英语阅读文本内容的加工选择
        2.以直观性为侧重,教师对高中英语阅读文本内容的引导呈现
        3.以递进性为导向,教师对高中英语阅读文本内容的主题设计
    (二)阅读中(WHILE-READING)——完善阅读教学机制,促进文化升华的阅读教学策略
        1.阅读教学中文化互生的教学模式建构
        2.阅读教学中文化境遇创生的教学方法选择
        3.阅读教学中文化意义产生导向的教学设计
    (三)阅读后(POST-READING)——辅以阅读教学评价,巩固文化习得的阅读教学策略
        1.基于文化品格素养培养的阅读教学学业评价的标准制定
        2.基于跨文化要素的阅读教学评价内容选择
        3.基于多元文化价值核心的阅读教学评价方式运用
四、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Knowledge and Character(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品格教育的我国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D]. 彭乐.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2]澳大利亚小学多元全人教育研究:一所学校的个案[D]. 李琴.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邛崃市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陈晓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师生关系与中学生线上学习动机的关系 ——品格优势及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D]. 沈韵婷.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5]新时代大学生品格教育问题研究[D]. 杨雨聪.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2)
  • [6]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个案研究[D]. 曹倩.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7]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学术着作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究[D]. 荀航.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核心素养时代的学与教——基于知识发生史的考察[J]. 龙安邦. 课程.教材.教法, 2020(05)
  • [9]教师教学交往素养研究[D]. 蒙继元.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10]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促进文化品格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D]. 洪诗莹.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知识与品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