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流演变对企业运行机制的依承与促进——神龙同步供货探索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杨欢[1](2017)在《基于Supply-hub的供应链缓冲库存控制仿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市场经济飞速性发展,现有企业的竞争并非企业作为单纯个体的竞争,而是相关联企业组成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运作管理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焦点问题。其中,库存协同是供应链协同运作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在订单装配式(Assemble to Order,ATO)供应链中,一种产品往往由上百个供应商供应的数千种零部件装配而成。这种特点使得ATO供应链上游的供应物流变得异常复杂,想要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协同运作也异常困难,单个零部件的缺料或延期到货可能会给整个供应链系统带来延误。因此,通过某种协调机制实现供应链的协同,是十分有意义的。Supply-hub是在企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供应链协同运作模式,能较好地解决ATO供应链的协同运作问题。首先,通过对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协同和Supply-hub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之后阐述相关理论基础,着重介绍了Supply-hub的概念、管理思想以及运作流程。其次,结合研究问题,分析Supply-hub模式下的供应链库存协同运作基本思想和主要特征,构建Supply-hub供应链库存协同运作的框架模型,并从约束识别与计划机制、缓冲机制以及缓冲库存控制机制三个方面探讨基于Supply-hub库存协同框架的供应链缓冲库存运行机制问题。接着,以由供应商、Supply-hub运营商和制造商组成的三级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考虑客户需求以及零部件供货匹配性等因素对供应物流系统产出与效率的影响,运用ExtendSim建立缓冲库存控制仿真模型模拟其实际效果,试图分析确定需求和随机需求条件下的Supply-hub和VMI在零部件匹配供货上的缓冲库存控制决策问题。最后,结合仿真实验数据,分析验证Supply-hub模式下的供应链上游系统缓冲库存控制效果较之VMI模式下的优势及价值,为Supply-hub的实践运作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温兆康[2](2013)在《汽车混流生产线零部件同步供货研究》文中指出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客户需求呈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汽车生产已从单一品种、批量化生产方式转化为多品种小批量的混流生产。混流生产对于零部件的供应提出较高的要求,如何在准确的时间将准确数量的零部件送到指定的地点是混流生产线零部件供应的一大难题。同步供货模式能最大程度降低零部件库存,是较为理想的供货模式。本文针对混流生产线零部件的同步供货模式,通过建模对如何实现零部件的同步供货进行研究,对于汽车制造企业混流生产线零部件同步供货的实际运作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在对混流生产线同步供货实际运作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从定性的角度对同步供货所适用的零部件类型进行划分,并分析同步供货实施的条件,提出同步供货实施的保障措施。其次,对同步供货模式的实施进行建模研究,通过分析同步供货的作业流程和运作环节,对初始模型进行优化,建立优化后的同步供货模型。再次,对影响同步供货的具体相关量进行建模分析,如车序采集量,送货频率,安全库存量等,同时应用排队论理论对同步供货运作中入厂卸货环节时间建模研究,相关量的研究有助于同步供货的顺利实施。最后,以M汽车制造企业的实际调研数据为基础,结合本文同步供货相关模型对其同步供货进行分析,并对现有供货情况提出改善措施。
曹慧[3](2010)在《汽车制造企业精益物流管理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汽车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作为世界上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汽车制造业的运行情况对我国的经济整体水平影响巨大。在汽车制造的众多环节中,物流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精益思想,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制造业的复兴经验,是由丰田生产方式产生的一系列生产方式和管理思想的总和。把精益思想引入物流领域,形成了意义重大的精益物流理论。精益物流理论,强调降低成本、杜绝浪费;完善生产流程;拉动式生产,为客户提供准确的服务。在经济危机影响应仍未散去的今天,汽车制造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精益物流理论的应用,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能够解决汽车制造企业物流中的众多现存问题。本文的研究过程,主要采用了归纳和演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参阅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精益物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对物流理论、精益物流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性研究;对汽车制造业物流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描述;分析了汽车制造企业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的内容、特点和实施精益物流的必要性;结合长春、上海、天津、广州等我国重点汽车制造城市的汽车物流现状,对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汽车制造企业物流精益化的实施措施。构建了物流绩效评价体系和定量模型,利用多因素加权平均法对模拟数据进行了实例演算,以期为汽车制造企业精益物流的效果评价提供量化参考。
魏文清[4](2009)在《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立足当前我国汽车工业供应链的实际,结合国内外先进供应链管理理论,采用理论研究与企业案例紧密结合的方法,对汽车工业供应链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力图在阐释精准供应链理论与方法、架构的基础上,构建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体系、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管理体系及效评价体系。首先,立足于现有供应链理论(集成供应链、敏捷供应链、精益供应链、精敏供应链),结合汽车工业供应链运行实际,提出精准供应链的思想。它是基于企业供应链与物流运作和管理实践、在精敏供应链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崭新观点。精敏供应链强调在尽可能短的提前期内用质量可靠而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顾客,精准供应链在精敏的基础上融入了“准”的内涵,强调汽车工业供应链中的准时与准确的特点,即要保证供应链中信息流、实物流和资金流的准时与准确。其次,依托汽车工业供应链运行实际,构建精准供应链体系架构。通过分析供应链中的主客体要素及互动关系,建立精准供应链综合成本模型,即以追求客户满意度和供应链运行成本的平衡为目的,依次设计供应链的结构和运行流程。最后,分析供应链中的各个运行子系统,从需求研究和计划体系开始,对供应商上游采购子系统、中游生产管理子系统、下游整车分销和备件供应子系统进行全面细致的剖析,并建立精准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和各个子系统绩效评价体系。论文自第3章始,在其章节中,还以某企业推行精准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为例,论证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总结了其特色精准供应链的方法和经验。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梳理现有供应链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密切联系实际,提出一套较完整的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体系,以助于推动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提升汽车工业的综合实力。
张坤[5](2009)在《基于TPL准时配送的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汽车物流被认为是所有物流行业中技术性最强、涉及面最广、复杂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而在汽车物流中,零部件入厂物流又被公认为是物流系统良性运作并持续优化的关键环节。伴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与规模的不断扩大,物料需求日趋复杂,零部件的组织供应与现代化生产制造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如何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将汽车制造企业的物流体系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效的结合起来,优化现有的物流运作模式,降低物流成本,更好地满足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的需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因此,本文针对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TPL准时配送的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并探讨了零部件准时配送系统的构建及优化方法,并引入案例进行分析。本文首先从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概念入手,较为全面的回顾了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的相关理论和概念,并阐述了我国汽车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在对我国传统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的弊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TPL准时配送的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进一步分析了该模式的优点及实施条件,并对供应链管理体系重构提出建议。接着对如何构建零部件准时配送系统进行了探讨,并从两个角度对配送系统进行优化,一是运用改进的重心法对零部件区域集并中心选址,一是结合扫描法和禁忌搜索法的两阶段启发式方法优化零部件循环取货路线。最后,结合某汽车公司实际情况,对配送系统优化方法进行了验证。
许紫岳[6](2009)在《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业务流程再造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企业机构臃肿,导致面对客户需求反应迟钝,无法真正满足客户准时供货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LY汽车零部件公司学习和参照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做法,结合企业自身的战略目标、管理方式及客户需求进行重新思考,大胆创新,采用流程再造程的方法和手段对公司管理进行一次大的改革,争取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核心竞争力。本文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LY汽车零部件公司的实际,将准时供货、供应链管理和流程再造相结合,提出了面向准时供货的业务流程再造总体框架模型,对其内容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其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给予分析和评价。论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准时供货和业务流程再造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LY汽车零部件行业所在的外部环境和该公司的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对该公司面向准时供货的业务流程再造进行了需求分析;利用价值链分析法构建了该公司面向准时供货的业务流程再造总体框架模型。根据业务流程再造总体框架模型,运用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和因果分析法对影响准时供货的核心流程进行诊断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对相关流程进行了重新规划。最后,将上述规划在LY汽车零部件公司付诸实施,并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步骤。目前实施已取得了初步应用效果。为其他企业实施流程再造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刘大海[7](2008)在《汽车配套企业供应链准时采购及库存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间的竞争已转向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有竞争力,已经不单是看其自身实力,更要看其整合资源的能力。通过有效的供应链运作快速接触市场,降低库存风险和成本压力;快速响应(Quick Response, QR)能力和高效顾客响应(Efficient Customer Response, ECR)能力等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企业为满足消费者需求,改善供应链的长鞭效应等,应不断致力于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提高供应链柔性。本文着眼于我国汽车配套企业采购与供应物流领域及库存问题的研究,将准时制的思想应用到供应链上供应商和客户企业间的物流运作上,实行准时采购,以减少供应链上的库存成本和加快反应速度。首先,通过对国内大型汽车主机厂资料的收集,描述了我国汽车制造业采购与供应现状,并结合现行的采购供应实践,归纳出我国汽车制造业存在的三种采购供货方式。其次,通过国内外有关准时采购文献的阅读,对准时采购的特征和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和传统采购方式进行比较。再次,运用牛鞭效应原理对准时采购方式在降低库存牛鞭效应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论述。最后,着重考察了准时采购对于供应链上供应商和主机厂在制造环节提出的要求,并通过案例研究提出在我国汽车配套企业实施准时采购的建议。经过以上内容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我国汽车配套企业主要存在的三种采购供应方式:批量供货、看板供货和同步供货,其适用的条件各不相同。2、准时采购需要供应商和主机厂商建立伙伴关系,实现信息的快速流动和共享,进行小批量、高频率交付。3、准时采购可以起到缓解库存中牛鞭效应的作用。4.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选择非常重要,能够帮助配套企业减少企业成本
李沛[8](2008)在《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行业准时制生产方式的形成,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着准时交货以及快速响应市场的多重压力,这一严峻的形势使得汽车零部件企业不得不改变传统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方式,不仅要在企业内部加大生产管理力度,同时还要同整车厂建立密切联系,时时响应。本文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进行了研究分析,将价值链管理和准时供货相结合,提出了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与控制体系框架,对其内容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其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给予分析和评价。首先综述了准时供货和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通过对准时供货和生产计划与控制理论的研究,结合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行业特点及生产计划与控制现状,对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特点、重点和难点进行了细致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与控制需求,运用价值链和供应链理论进行分析,构建了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与控制体系框架,并分析了该体系运行的保障因素。根据生产计划与控制的体系框架,结合供应链思想,从主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生产计划的动态调整、生产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建立零部件企业同整车厂之间的信息协调机制六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结合准时供货的目标,构建了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与控制体系。最后,将以上理论成果应用于企业实际的生产计划与控制中,构建该公司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与控制体系方案,并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步骤。研究成果已经在企业进行实施,取得了初步应用效果。为其他企业实施生产计划与控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吴严[9](2007)在《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形成,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着准时交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以及应对快速变化的需求市场做出及时响应的多重压力,这一严峻的形势使得人们认识到生产管理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大作用。本文在对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将供应链和准时供货思想相结合,提出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模式框架和总体方案,构建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体系。论文系统地分析了生产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以及准时制生产方式的理论发展和应用,并对准时供货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对生产管理理论的研究,结合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现状,对准时供货条件下的生产管理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了细致分析,通过对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的要求、目标进行了比较,指出现有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针对汽车零部件的行业特点和实际生产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分析了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需求,提出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模式,并进一步分析了该模式的实施条件。该模式以现代生产运作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汽车零部件企业现状,从生产计划、库存管理、设备管理和质量管理四个主要方面进行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模式的管理体系设计,给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从生产管理整体的角度考虑该体系的实施条件,综合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保证生产管理模式的顺利推进。本文将以上理论成果应用于企业实际的生产管理中,以CALY公司的生产管理模式变革为应用实例,针对公司生产管理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在应用上述理念对生产管理进行总体梳理的基础上,构建该公司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系统方案,并拟定了详细的实施规划和实施方案,并提出了该系统的实施策略和原则。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在企业进行实施,取得了初步应用效果。
王平该[10](2005)在《面向供应链的汽车制造业准时采购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着眼于我国汽车制造业采购与供应物流领域的研究,将准时制的思想应用到供应链上供应商和客户企业间的物流运作上,实行准时采购,以减少供应链上的库存成本和加快反应速度。首先,通过对国内大型汽车主机厂现场调查,描述了我国汽车制造业采购与供应现状,并结合现行的采购供应实践,归纳出我国汽车制造业存在的三种采购供货方式。其次,通过国内外有关准时采购文献的阅读,对准时采购的特征和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和传统采购方式进行比较。再次,运用牛鞭效应原理对准时采购方式在降低牛鞭效应方面的作用进行了论述。最后,着重考察了准时采购对于供应链上供应商和主机厂在制造环节提出的要求。对在我国汽车制造业实施准时采购提出了建议。经过以上内容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 1、我国汽车制造业主要存在的三种采购供应方式:批量供货、看板供货和同步供货,其适用的条件各不相同。2、准时采购需要供应商和主机厂商建立伙伴关系,实现信息的快速流动和共享,进行小批量、高频率交付。3、准时采购可以起到缓解牛鞭效应的作用。4、为了在汽车制造业实行准时采购,必须对主机厂的最终装配线进行混流生产排序,供应商必须实行“一个流”生产以达到准时采购对零部件小批量交付要求。
二、物流演变对企业运行机制的依承与促进——神龙同步供货探索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流演变对企业运行机制的依承与促进——神龙同步供货探索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upply-hub的供应链缓冲库存控制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1 供应链管理发展研究综述 |
2.1.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
2.1.2 供应链协同研究综述 |
2.1.3 供应链协同库存控制相关研究 |
2.2 Supply-hub研究综述 |
2.2.1 Supply-hub的概念及管理思想 |
2.2.2 Supply-hub运作模式研究综述 |
2.2.3 Supply-hub协同运作研究综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Supply-hub的供应链库存协同运作分析 |
3.1 引言 |
3.2 基于Supply-hub的供应链库存协同运作基本思想 |
3.2.1 供应驱动思想的概念及内涵 |
3.2.2 供应驱动思想的核心原理 |
3.3 供应驱动下的供应链库存协同运作基本模式 |
3.4 供应驱动下Supply-hub库存协同运作框架与主要特征 |
3.4.1 Supply-hub库存协同运作框架 |
3.4.2 Supply-hub库存协同运作主要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Supply-hub的缓冲库存运行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约束识别与计划机制 |
4.2.1 约束分类及识别方法 |
4.2.2 基于DBR与ExtendSim一体化的约束消除方法 |
4.2.3 Supply-hub协同计划机制 |
4.3 缓冲设置机制 |
4.3.1 缓冲设置类型 |
4.3.2 Supply-hub缓冲库存位置设置 |
4.3.3 Supply-hub缓冲库存大小确定 |
4.4 缓冲库存控制与动态调整机制 |
4.4.1 缓冲库存量动态控制模型 |
4.4.2 基于DBR的缓冲库存绳子调控 |
4.4.3 Supply-hub协同控制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Supply-hub的缓冲库存控制仿真实现 |
5.1 问题描述与仿真实验设计 |
5.1.1 问题描述及仿真目标 |
5.1.2 模型假设及基本条件 |
5.1.3 性能指标及逻辑流程 |
5.1.4 参数设置及模块结构 |
5.2 确定需求下的Supply-hub缓冲库存控制仿真建模 |
5.2.1 不考虑匹配性的缓冲库存控制仿真模型 |
5.2.2 考虑匹配性的缓冲库存控制仿真模型 |
5.2.3 仿真案例分析 |
5.3 不确定需求下的Supply-hub缓冲库存控制仿真建模 |
5.3.1 不考虑匹配性的缓冲库存控制仿真模型 |
5.3.2 考虑匹配性的缓冲库存控制仿真模型 |
5.3.3 仿真案例分析 |
5.4 系统改进与参数敏感性分析 |
5.4.1 系统改进方向 |
5.4.2 供应商数量敏感性分析 |
5.4.3 需求分布敏感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汽车混流生产线零部件同步供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述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汽车生产线零部件供应策略分析 |
2.1 汽车混流生产模式分析 |
2.1.1 汽车混流生产理念 |
2.1.2 汽车混流生产运作的前提条件 |
2.2 汽车零部件供应流程分析 |
2.3 准时化供货策略分析 |
2.3.1 JIT供货策略的内涵和特点 |
2.3.2 JIT供货方式与传统供货方式的区别 |
2.3.3 JIT供货策略的适用原则 |
第3章 汽车生产线零部件同步供货定性分析 |
3.1 汽车生产线零部件同步供货流程分析 |
3.2 汽车生产线零部件同步供货的适用性研究 |
3.2.1 汽车零部件的优化分类研究 |
3.2.2 基于同步供货模式的汽车零部件的适用分析 |
3.3 同步供货实施条件和保障 |
3.3.1 同步供货实施条件 |
3.3.2 同步供货实施保障 |
第4章 汽车生产线零部件同步供货模型建立和分析 |
4.1 汽车生产线零部件同步供货模型建立 |
4.1.1 汽车生产线同步供货模型的建立 |
4.1.2 汽车生产线同步供货模型的算例分析 |
4.2 汽车生产线零部件同步供货模型优化 |
4.2.1 汽车生产线零部件同步供货优化分析 |
4.2.2 汽车零部件同步供货优化模型建立 |
4.3 汽车生产线零部件同步供货相关量模型的建立 |
4.3.1 汽车生产线车序采集量和采集周期 |
4.3.2 车序采集周期的供货量及最优交货提前期的确定 |
4.3.3 交货提前期内的送货频率的确定和供应商备货期的分析 |
4.3.4 整车厂零部件安全库存量的确定 |
4.4 同步供货入厂优化 |
4.4.1 卸货总时间模型的建立 |
4.4.2 卸货等待时间的算例分析 |
第5章 M汽车制造企业零部件同步供货实证分析 |
5.1 M汽车制造企业零部件供货方式 |
5.2 M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线运作分析 |
5.3 M汽车制造企业同步供货应用分析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汽车制造企业精益物流管理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意义和研究背景 |
1.2 主要研究方法 |
1.3 研究主要内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物流理论的发展与综述 |
2.1 物流理论研究的起源和发展 |
2.1.1 中西方对物流概念的争论 |
2.1.2 早期物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2.1.3 现代物流理论发展综述 |
2.2 精益物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2.2.1 精益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2.2.2 精益思想五项原则的应用 |
2.2.3 精益物流思想内涵的分析 |
2.2.4 精益物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2.3 精益物流理论在汽车制造企业的应用性研究 |
2.3.1 日本汽车产业和理论研究学者对精益物流理论研究的贡献 |
2.3.2 西方汽车产业和理论研究学者对精益物流理论研究的贡献 |
2.3.3 我国汽车产业和理论研究学者对精益物流理论研究的贡献 |
第三章 汽车制造企业精益物流管理的研究 |
3.1 汽车制造企业物流特点 |
3.2 汽车制造企业物流发展趋势 |
3.3 汽车制造企业精益供应物流研究 |
3.3.1 汽车制造企业精益供应物流概念界定 |
3.3.2 汽车制造企业实施精益供应物流的必要性 |
3.4 汽车制造企业精益生产物流研究 |
3.4.1 汽车制造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物流的必要性 |
3.4.2 汽车制造企业精益生产物流的内涵分析 |
3.5 汽车制造企业精益销售物流研究 |
3.6 汽车制造企业精益回收物流研究 |
第四章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物流管理存在问题研究 |
4.1 我国汽车产业结构分析 |
4.2 全国性汽车物流体系运行现状分析 |
4.2.1 以陆路交通为主的德系汽车制造城市物流分析——以长春为例 |
4.2.2 以陆路交通为主的日系汽车制造城市物流分析——以广州为例 |
4.2.3 陆路交通、内河交通结合的汽车制造城市物流分析—以上海为例 |
4.2.4 以海运交通为主的日系汽车制造城市物流分析——以天津为例 |
4.3 区域性汽车物流体系运营现状分析——以南京、重庆为例 |
4.4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4.4.1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供应物流存在的问题 |
4.4.2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物流存在的问题 |
4.4.3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销售物流存在的问题 |
4.4.4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回收物流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汽车制造企业精益物流的应用措施及绩效评价研究 |
5.1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实施精益物流管理的措施 |
5.1.1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实施精益供应物流的措施 |
5.1.2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实施精益生产物流的措施 |
5.1.3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实施精益销售物流的措施 |
5.1.4 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实施精益回收物流的措施 |
5.2 汽车制造企业精益物流绩效评价概述 |
5.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1 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 |
5.3.2 汽车制造企业精益物流绩效评价体系 |
5.4 绩效评价的定量模型 |
5.4.1 建立评价要素集 |
5.4.2 建立评价尺度集 |
5.4.3 多因素加权平均法评价 |
5.4.4 结果分析及改进 |
5.5 实例演算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供应链管理理论综述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2章 汽车工业供应链及管理流程 |
2.1 汽车工业供应链特色 |
2.2 汽车工业供应链要素分析 |
2.3 汽车工业供应链组织结构及管理流程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架构研究 |
3.1 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形成的背景与要义 |
3.2 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管理模式 |
3.3 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理论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4章 精准供应链模式下的计划系统 |
4.1 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的计划模式设计 |
4.2 市场预测与生产计划的协调 |
4.3 工业化规划与产品规划的协调 |
4.4 供应保障与生产调度 |
4.5 柔性设置与生产组织、市场预测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上游管理 |
5.1 供应商布局 |
5.2 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供应商集成管理 |
5.3 汽车精准供应链下的国际零部件物流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中游管理 |
6.1 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中游管理与整车生产组织管理 |
6.2 整车流管理 |
6.3 生产计划系统 |
6.4 整车流的设计与控制 |
6.5 零部件配送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7章 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下游管理 |
7.1 汽车销售网络布局 |
7.2 新车配送网络设计及运作 |
7.3 售后配件配送网络设计及运作 |
本章小结 |
第8章 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绩效评价应用指标 |
8.1 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绩效评价框架模型分类及指标设计 |
8.2 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实用分析 |
8.3 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关键绩效评价指标 |
本章小结 |
第9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创新点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5)基于TPL准时配送的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入厂物流相关理论概述 |
2.1 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概述 |
2.1.1 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概念 |
2.1.2 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的特点 |
2.1.3 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的外包趋势 |
2.2 准时化配送概述 |
2.2.1 准时化概念的提出 |
2.2.2 配送概念的提出 |
2.2.3 准时化配送概念的提出 |
2.3 第三方物流与物流外包 |
2.3.1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
2.3.2 汽车制造企业对于外包风险的考虑 |
2.3.3 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基于TPL 准时配送的入厂物流模式构建 |
3.1 传统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分析 |
3.1.1 传统入厂物流模式的构成与特征 |
3.1.2 传统入厂物流模式的弊端 |
3.2 基于TPL 准时配送的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 |
3.2.1 基于TPL 准时配送的入厂物流模式的引入 |
3.2.2 TPL 准时配送入厂物流模式优势分析 |
3.2.3 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 |
3.3 零部件供应链管理体系重构 |
3.3.1 新型管理体系结构 |
3.3.2 物流运作流程再造 |
3.3.3 建立物流战略联盟 |
3.3.4 零部件供应风险管理机制 |
第四章 第三方物流准时配送系统设计 |
4.1 零部件准时配送模式选择 |
4.1.1 零部件准时化供应方式 |
4.1.2 循环取货直配模式 |
4.1.3 配送中心集配模式 |
4.1.4 零部件配送模式的选择 |
4.2 零部件动态排序供应的实现 |
4.2.1 排序供应零部件的选择 |
4.2.2 零部件排序信息的收集 |
4.2.3 零部件排序供应的验证 |
4.3 零部件取货的路线规划 |
4.3.1 取货路线设计原则 |
4.3.2 取货路线设计流程 |
第五章 准时配送系统运作的优化方法 |
5.1 区域集并中心的选址问题 |
5.1.1 区域集并中心的功能规划 |
5.1.2 集并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及原则 |
5.1.3 集并中心的选址方法分析 |
5.1.4 基于改进重心法的集并中心选址 |
5.2 循环取货路线的优化 |
5.2.1 问题的提出 |
5.2.2 非满载车辆路径优化模型 |
5.2.3 模型求解的算法分析 |
5.2.4 二阶段启发式方法求解 |
第六章 F 汽车公司零部件入厂物流实例研究 |
6.1 F 公司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分析 |
6.1.1 F 汽车公司简介 |
6.1.2 C 物流公司简介 |
6.1.3 F 公司的零部件入厂物流方案 |
6.2 C 物流上海地区零部件集并中心选址 |
6.2.1 零部件供应商分布情况 |
6.2.2 集并中心备选位置的选择 |
6.2.3 改进重心法确定最终位置 |
6.3 C 物流公司循环取货车辆路线的规划 |
6.3.1 供应商配送量分析 |
6.3.2 循环取货路线设计 |
6.3.3 制定车辆装载计划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6)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业务流程再造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1.2 本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准时供货的理论发展及应用现状 |
1.2.2 国内外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发展及应用现状 |
1.2.3 论文研究目的 |
1.2.4 论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
第2章 面向准时供货的业务流程再造相关理论基础 |
2.1 准时供货 |
2.1.1 准时化概念 |
2.1.2 准时供货概念 |
2.1.3 准时供货的特点 |
2.2 业务流程再造 |
2.2.1 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 |
2.2.2 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内容 |
2.2.3 业务流程再造的方式 |
2.2.4 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 |
2.3 价值链 |
2.3.1 价值链与价值链分析法 |
2.3.2 价值链分析与流程再造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LY公司面向准时供货的业务流程再造体系内容框架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特点 |
3.1.2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业务流程特征 |
3.1.3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SWOT分析 |
3.2 内部因素分析 |
3.2.1 LY控股集团概况 |
3.2.2 公司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3 需求分析 |
3.4 LY控股集团公司业务流程再造模式 |
3.5 LY公司面向准时供货的业务流程再造体系内容框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LY公司面向准时供货的业务流程再造方案规划 |
4.1 诊断分析方法 |
4.2 生产部业务流程再造方案规划 |
4.2.1 生产部概况 |
4.2.2 生产部核心流程诊断分析 |
4.2.3 生产部核心流程再造规划 |
4.2.4 实施条件 |
4.3 质管部业务流程再造方案规划 |
4.3.1 质管部概况 |
4.3.2 质管部核心流程诊断分析 |
4.3.3 质管部核心流程再造规划 |
4.3.4 实施条件 |
4.4 其他相关流程再造规划 |
4.5 相关支撑条件建设规划 |
4.5.1 企业文化建设 |
4.5.2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4.5.3 信息化建设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LY公司面向准时供货的业务流程再造方案实施 |
5.1 实施策略 |
5.2 实施步骤 |
5.3 实施效果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7)汽车配套企业供应链准时采购及库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写作思路 |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供应链管理概述 |
2.1.1 供应链成为现代竞争的主要模式 |
2.1.2 供应链的特征 |
2.2 准时采购相关理论 |
2.2.1 准时采购方式的内涵与特征 |
2.2.2 准时采购与传统采购方式的差异 |
2.3 库存理论概述 |
2.3.1 库存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
2.3.2 基于供应链的库存控制 |
第3章 我国汽车配套企业现存的采购供货方式 |
3.1 我国汽车行业采购与供应概况 |
3.1.1 我国汽车配套企业采购与供应物流整体情况 |
3.1.2 我国汽车配套企业采购与供应模式 |
3.2 现存的供货方式的特征及应用条件分析与比较 |
3.2.1 批量供货 |
3.2.2 看板供货 |
3.2.3 同步供货 |
3.2.4 不同供货方式的应用条件分析 |
3.2.5 三种供货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
3.3 汽车行业准时采购方式的实施 |
第4章 准时采购方式对供应链库存管理的作用 |
4.1 供应链中的库存问题 |
4.2 牛鞭效应定义及原因分析 |
4.3 准时采购方式降低牛鞭效应的作用 |
4.4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库存管理新方法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公司概况 |
5.2 公司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准时采购出现的问题 |
5.3 公司实施JIT 采购所采取的措施 |
第6章 四平市新晨仪表厂实施JIT 采购成果分析及建议 |
6.1 四平新晨仪表厂实施JIT 采购成果分析 |
6.2 四平市新晨仪表厂实施JIT 采购未能实现部分及原因分析 |
6.3 我国汽车配套企业实施准时采购的建议 |
本文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8)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准时供货的理论发展及应用现状 |
1.2.2 国内外生产计划与控制理论发展及应用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课题来源 |
1.3.1 本论文研究目的 |
1.3.2 课题来源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
2 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相关理论基础 |
2.1 准时供货 |
2.1.1 准时化概念 |
2.1.2 准时供货概念 |
2.1.3 准时供货特点 |
2.1.4 准时供货的特点分析 |
2.2 生产计划与生产控制 |
2.2.1 生产计划 |
2.2.2 生产控制 |
2.2.3 先进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3 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与控制体系框架 |
3.1 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与控制需求分析 |
3.1.1 汽车零部件行业特点及面临的挑战 |
3.1.2 生产计划与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
3.1.3 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与控制需求分析 |
3.2 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特点分析 |
3.2.1 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特点 |
3.2.2 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与控制重点与难点 |
3.3 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与控制体系框架 |
3.3.1 体系设计思想 |
3.3.2 体系框架 |
3.3.3 体系特点 |
3.4 保障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4 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内容规划 |
4.1 主生产计划 |
4.1.1 主生产计划概述 |
4.1.2 基本思路 |
4.1.3 计算方法 |
4.2 生产作业计划 |
4.2.1 生产作业计划概述 |
4.2.2 基本思路 |
4.2.3 计算方法 |
4.3 生产计划的动态调整 |
4.3.1 关键问题 |
4.3.2 紧急缺货处理 |
4.3.3 工单的延期与替换 |
4.4 生产进度控制 |
4.4.1 投入进度控制 |
4.4.2 出产进度控制 |
4.4.3 工序进度控制 |
4.5 质量管理 |
4.5.1 全面质量管理 |
4.5.2 全过程参与持续改进 |
4.6 建立信息协调机制 |
4.6.1 建立信息协调机制的必要性 |
4.6.2 建立信息协调机制的基础 |
4.6.3 信息协调机制内容 |
4.7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某汽车零部件公司概况 |
5.2 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
5.2.1 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现状 |
5.2.2 生产计划与控制存在问题分析 |
5.3 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方案实施 |
5.3.1 体系及内容 |
5.3.2 实施步骤 |
5.4 公司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实施效果分析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综述 |
1.2.1 国内外生产管理发展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2 准时制生产的理论发展及应用现状 |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课题来源 |
1.3.1 本论文研究目的 |
1.3.2 课题来源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模式相关理论基础 |
2.1 生产管理相关的基本概念 |
2.1.1 生产计划 |
2.1.2 生产管理 |
2.1.3 生产管理模式 |
2.1.4 生产管理模式的演变 |
2.2 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 |
2.2.1 汽车零部件行业特点 |
2.2.2 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管理模式 |
2.2.3 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典型生产管理模式及相关理论 |
2.3.1 制造资源计划MRP II/ERP |
2.3.2 准时制生产JIT |
2.3.3 全员生产保全TPM |
2.3.4 质量管理体系 TS16949 |
2.3.5 业务流程再造BPR |
2.3.6 供应链思想SC |
2.4 本章小结 |
3 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模式框架 |
3.1 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需求分析 |
3.1.1 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的挑战 |
3.1.2 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特点 |
3.1.3 生产管理需求分析 |
3.2 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模式框架 |
3.3 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模式运行基础 |
3.3.1 基础数据管理 |
3.3.2 信息化条件支撑 |
3.3.3 人力资源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4 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模式规划 |
4.1 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 |
4.1.1 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 |
4.1.2 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逻辑体系 |
4.1.3 主生产计划编制逻辑 |
4.2 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库存管理 |
4.2.1 库存管理需求分析 |
4.2.2 库存系统规划 |
4.2.3 库存管理流程规划 |
4.3 面向准时供货的设备管理TPM |
4.3.1 面向准时供货的设备管理需求分析 |
4.3.2 面向准时供货的TPM 总体方案 |
4.3.3 TPM 维修体系 |
4.4 质量管理体系 TS16949 |
4.4.1 质量管理需求 |
4.4.2 质量体系方案 |
4.4.3 持续改进 |
4.5 本章小结 |
5 CALY 公司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
5.1 CALY 公司生产管理现状 |
5.1.1 公司概况 |
5.1.2 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5.1.3 生产管理需求分析 |
5.2 CALY 公司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系统构建 |
5.2.1 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系统实施规划 |
5.2.2 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系统实施方案 |
5.2.3 实施策略与原则 |
5.2.4 实施条件 |
5.3 CALY 公司面向准时供货生产管理系统实施效果与前景分析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面向供应链的汽车制造业准时采购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2 我国汽车制造业现存的采购供货方式 |
2.1 我国汽车制造业采购与供应概况 |
2.2 现存的供货方式的特征及应用条件分析与比较 |
3 准时采购方式内涵与特征 |
3.1 准时采购方式的内涵与特征 |
3.2 准时采购与传统采购方式的差异 |
4 准时采购方式降低牛鞭效应的作用 |
4.1 牛鞭效应定义及原因分析 |
4.2 准时采购方式降低牛鞭效应的作用 |
5 准时采购对生产运作环节提出的要求 |
5.1 混流生产对物料需求的平准化作用 |
5.2 通过“一个流”生产实现小批量交货 |
6 我国汽车制造业实施准时采购的建议 |
6.1 丰田实行准时采购的实践 |
6.2 我国汽车制造业实施准时采购的建议 |
结束语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从事的研究 |
四、物流演变对企业运行机制的依承与促进——神龙同步供货探索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upply-hub的供应链缓冲库存控制仿真研究[D]. 杨欢.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2]汽车混流生产线零部件同步供货研究[D]. 温兆康.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3]汽车制造企业精益物流管理应用的研究[D]. 曹慧. 天津科技大学, 2010(01)
- [4]汽车工业精准供应链管理研究[D]. 魏文清.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2)
- [5]基于TPL准时配送的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研究[D]. 张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S2)
- [6]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业务流程再造研究与应用[D]. 许紫岳.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6)
- [7]汽车配套企业供应链准时采购及库存问题研究[D]. 刘大海. 吉林大学, 2008(07)
- [8]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研究与应用[D]. 李沛. 重庆大学, 2008(06)
- [9]汽车零部件企业面向准时供货的生产管理模式研究[D]. 吴严. 重庆大学, 2007(06)
- [10]面向供应链的汽车制造业准时采购方式研究[D]. 王平该.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