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围型肺癌的边缘征象(论文文献综述)
张徽[1](2020)在《16排CT在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分析16排CT检查在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郑州瑞祥医院82例疑似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均行胸部DR、16排CT、穿刺活检病理检查,以穿刺活检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胸部DR、16排CT诊断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分叶征检出率、胸膜凹陷征检出率。结果 16排CT诊断的准确率为97.56%(80/82)、分叶征检出率为86.89%(53/61)、胸膜凹陷征检出率为59.02%(36/61),均高于胸部DR诊断[86.59%(71/82)、72.13%(44/61)、36.07%(22/61)](均P<0.05)。两种检查方法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16排CT检查诊断早期周围型肺癌有较高的价值,诊断准确率较高,其影像可良好显示病灶情况。
孙筱倩[2](2020)在《含囊腔肺癌的HRCT征象分析与病理对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目前,肺癌仍是全世界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全球每年死于肺癌的患者约有140万人,而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肺癌发病率占第三位,死亡率占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而含囊腔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表现,近几年来,含囊腔的肺癌文献报道陆续增加,也成为医学界的关注的热点。在早期肺癌国际筛查计划(I-ELCAP)中,含囊腔的肺癌发病率约为3.6%。由于该类肺癌概念不统一,名称多样,CT表现不典型,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难度,并且临床及影像医师对其认识不足,缺少经验,时常发生漏诊、误诊现象,延误患者早期手术和治疗的机会。目的探讨含囊腔肺癌的HRCT征象和病理类型进行对照分析,提高对此种肺癌的HRCT征象认识及形成的病理基础,进而提升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共收集的45例经手术、穿刺病理证实的以含囊腔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HRCT征象、病理类型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此种肺癌的HRCT征象认识以及病理基础的形成,评价HR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含囊腔的肺癌为特殊性肺癌,在临床当中极为少见,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8年12月间45例含囊腔肺癌病例,男26例(57.78%),女19例(42.22%),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发病患者以≥45岁的中老年为主,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多是体检时偶然发现,病变位置集中于右肺、上中叶肺,主要特征为肺内出现孤立性含囊腔病变。2.45例患者中8例患者经穿刺活检进行病理检查,37例患者经手术获取病理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经病理证实均为含囊腔肺癌。40例(88.89%)为腺癌:其中11例(24.44%)为高分化腺癌,5例(11.11%)为高-中分化腺癌,11例(24.44%)为中分化腺癌,7例(15.56%)为中-低分化腺癌,4例(8.88%)为低分化腺癌,1例(2.22%)为中分化腺癌伴粘液腺癌,1例(2.22%)为中分化腺癌伴乳头状腺癌;2例(4.44%)为细支气管肺泡癌;3例(6.67%)为鳞状细胞癌。其中以腺癌为主,(P≤0.05),且患者的分化程度良好。病理分期以Ⅰ期23例、Ⅱ期15例,Ⅲ期:3例;Ⅳ期2例;癌前病变2例,以Ⅰ期、Ⅱ期为主。3.含囊腔肺癌HRCT影像学征象表现主要为囊腔形态:3例(6.67%)囊腔为圆形,14例(31.11%)为类圆形,28例(62.22%)为不规则形。囊腔位置:33例(73.33%)囊腔位于病灶一侧,12例(26.67%)囊腔位于病灶中央。囊腔数量:27例(60.00%)单发囊腔,18例(40.00%)多发囊腔。囊腔外组织密度多有实性结节或磨玻璃影,其中23例(51.11%)为混合磨玻璃影,7例(15.56%)为纯磨玻璃影。33例(73.33%)患者囊内有分隔,38例(84.44%)患者囊腔内壁不规整,20例(44.44%)患者囊腔内血管穿行,13例(28.89%)患者有壁结节,39例(86.67%)患者有分叶征,31例(68.89%)患者有毛刺征,35例(77.78%)患者有胸膜凹陷征,36例(80.00%)患者有血管集束征。4.HRCT与病理对照分析,40例腺癌患者,光镜下可见正常的肺泡组织被肿瘤所替代,肿瘤组织内可见扩张性腺样结构,肺泡壁有轻度增厚,肺泡腔扩大,局部有肺泡壁破坏融合表现。2例为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可见肿瘤分布于肺泡腔内,沿着肺泡壁生长,肿瘤部分表现出蜂窝状间隙,肺泡腔破坏融合,进而形成囊腔样改变,间隔处为纤维组织,上皮衬里部分是肿瘤细胞。3例为鳞状细胞癌,可见肿瘤发生于肺大泡或局限性支气管扩张基础上,肿瘤坏死,形成薄壁囊腔,其引流支气管形成支气管活瓣堵塞所致。HRCT影像中囊腔壁、分隔均为肿瘤组织、纤维血管,囊腔内的气体密度是肺泡腔结构破坏、融合的结果。5.根据特征性影像学征象为依据进行HRCT诊断,诊断符合率达到93.33%(42/45),1例患者诊断为肺囊肿,1例患者诊断为空洞型肺结核,1例患者诊断为肺大泡并发感染。结论含囊腔的肺癌HRCT征象不仅有囊腔自身特征,还有周围型肺癌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单囊或多囊、囊内分隔、囊腔内壁不规整、壁结节、囊内血管穿行,囊外实性结节或磨玻璃影、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等。此种肺癌以腺癌为主,且分化程度较好,病理分期以Ⅰ期、Ⅱ期为主,病理基础有三类:(1)肿瘤坏死后融合生成的不规则薄壁囊腔;(2)肿瘤产生于肺泡间隔处,肿瘤组织取代正常的肺组织。(3)肿瘤发生于肺大泡或局限性支气管扩张基础上,肿瘤坏死,形成薄壁囊腔,其引流支气管形成支气管活瓣堵塞所致。
廖庆华,董云旭,陈瑜晖,陈珣珣,王嘉雯,陈亮[3](2019)在《非钙化结核球与周围型肺癌CT表现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研究非钙化结核球与周围型肺癌CT表现,减少将非钙化结核球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概率。方法收集58例CT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非钙化结核球及468例周围型肺癌,两组病例均由手术病理证实。对比分析两组病灶的大小、形状、密度、增强扫描后强化值、边缘、有无卫星病灶、发生部位及有无肺门纵隔肿大淋巴结等征象。结果相对于周围型肺癌,边缘光滑及卫星病灶多见于非钙化结核球(15.52%vs 8.97%、48.28%vs 1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3、59.23,P<0.01)。而病灶边缘毛糙及胸膜凹陷少见于非钙化结核球(84.48%vs 91.03%、8.62%vs 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3、7.77,P<0.01)。58例CT误诊的非钙化结核球和468例周围型肺癌的最大径分别为(3.37±1.23)cm、(3.52±1.37)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P=0.43)。非钙化结核球和周围型肺癌的平扫CT值及强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43±8.95)HU vs(29.24±9.68)HU,t=0.61,P=0.55;(28.43±8.95)HU vs(30.63±16.52)HU,t′=1.99,P>0.05]。两组病灶的发生部位及有无肿大淋巴结等征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钙化结核球常表现为边缘光滑伴卫星病灶,而周围型肺癌多表现为边缘毛糙伴胸膜凹陷。
张燕[4](2019)在《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CT、病理表现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的CT征象、病理表现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经手术切除并且病理证实为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病理资料及免疫组化资料。其中女性105例,男性101例,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9.85±8.39岁。所有患者术前1-2周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CT征象包括:肿瘤大小(结节<30mm,肿块≥30mm)、发生部位、病灶形态征象(分叶征、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平扫CT值、双期增强CT值、CT增强值(双期增强最高CT值与平扫CT值的差值)、增强方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分析其与Ki-67表达值的相关性;分析病理亚型分级与CT增强值及Ki-67表达值的相关性。患者年龄、位置分布及病变大小与Ki-67表达值的关系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Mann-Whitney检验对患者性别、病灶平扫形态特征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与Ki-67表达值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多重比较(Tamhane Test),对CT增强值、强化方式与Ki-67表达值关系以及病理亚型分级与CT增强值及Ki-67表达值关系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病例依据Ki-67表达值高低分为4组:阴性(-)27例(13%),低度表达(+)65例(32%),中度表达(++)79例(38%),强阳性表达(+++)35例(17%);按照病理学亚型分级分为:1级附壁型19例(9%),2级腺泡型和乳头型115例(56%),3级实体型和微乳头型72例(35%)。肿瘤大小与Ki-67表达呈显着正相关;肿瘤伴有深分叶(77/206),Ki-67表达值高于肿瘤伴有浅分叶及无分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伴有空气支气管征(32/206),Ki-67呈现较低水平表达;肿瘤伴胸膜凹陷征(149/206),Ki-67表达值高于无胸膜凹陷征组。年龄、性别、病变位置、毛刺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与Ki-67表达高低无显着统计学意义。肿瘤CT增强值与Ki-67表达值高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注射造影剂后90s病灶的强化方式与Ki-67表达值高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的病理分级与CT增强值及Ki-67表达值高低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伴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转移(83/206),Ki-67呈较高水平表达。结论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体积越大,Ki-67表达值越高;CT征象中,具有深分叶征及胸膜凹陷征的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Ki-67表达值较高;CT增强值高、强化程度不均匀及周围型强化的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Ki-67呈高表达,说明肿瘤的增殖活性高;而伴空气支气管征的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Ki-67呈低表达,提示肿瘤可能具有较低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病理上,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分级越高,CT增强值越高,Ki-67表达值越高;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Ki-67呈高表达,提示肿瘤有较高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郝玉凤[5](2018)在《原发性肺鳞癌和肺腺癌的临床及CT征象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肺鳞癌和肺腺癌的临床、胸部CT表现,旨在提高肺鳞癌和肺腺癌术前鉴别诊断的准确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较完整,经穿刺、胸腔镜及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鳞癌53例和原发性肺腺癌53例,对两组肺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两组肺癌患者术前均行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NSE(Neuron-specific enola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CYFRA21-1(Cell keratinocyte fragment 21-1,细胞角质组分片段 21-1)、SCC(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鳞状细胞癌抗原)检查和胸部CT扫描。CT所用设备为西门子Somatomsensation 64层螺旋CT,层厚/层间距5mm/2.5mm,管电压120kV,管电流140mA,矩阵512×512,肺算法和标准算法重建(重建层厚2.5mm,层间距1mm),部分病灶行薄层小视野扫描。双期增强扫描: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70~90ml,注射速率3~5ml/s,延迟时间为动脉期20~25s,静脉期60s。比较两种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血清肿瘤标志物CEA、NSE、CYFRA21-1、SCC、原发病灶胸部CT影像征象(大小、分叶、毛刺、坏死、空洞、空泡、与支气管、肺动静脉及胸膜关系、周围肺野改变、增强表现)。参照文献的方法,对肿瘤与支气管、肺血管的关系进行分型并比较。对中央型和周围型肺鳞癌及周围型肺鳞癌和周围型肺腺癌的CT影像征象分别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均值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差异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的两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对于小样本计数资料(病例数≤40)组间差异采用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肺鳞癌组性别百分比分别是男90.57%(48例)、女9.43%(5例),肺腺癌组性别百分比为男47.17%(25例)、女52.83%(28例),两组间的性别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肺鳞癌组发病平均年龄为(63±10.23)岁,肺腺癌组发病平均年龄为(62±9.77)岁,两组间发病平均年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肺鳞癌组 CEA、NSE、CYFRA21-1、SCC 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16.67%、56.25%、62.5%、43.75%,肺腺癌组 CEA、NSE、CYFRA21-1、SC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14%、31.91%、40.43%、21.28%,肺腺癌组CEA阳性表达率高于肺鳞癌组(P<0.01),肺鳞癌组NSE、CYFRA21-1及SCC阳性表达率高于肺腺癌组(P<0.05)。肺鳞癌组CEA、NSE、CYFRA21-1、SCC 的含量分别为(3.58±3.04)ng/ml、(16.59±5.96)ng/ml、(5.63±5.97)ng/ml、(5.96±5.13)ng/ml,肺腺癌组 CEA、NSE、CYFRA21-1、SCC的含量分别为(10.83±18.89)ng/ml、(18.17±8.77)ng/ml、(3.61±3.56)ng/ml、(2.80±4.21)ng/ml,肺腺癌组患者血清CEA含量高于肺鳞癌组、CYFRA21-1及SCC的含量低于肺鳞癌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平均直径为(4.40±1.60)cm,肺腺癌组平均直径为(3.10±1.33)cm,肺鳞癌平均直径大于腺癌(P值<0.001)。(2)53例肺鳞癌中,最常见的CT征象依次为阻塞性肺炎(34/53,64.15%)、分叶(32/53,60.38%)、坏死(31/53,58.49%)、毛刺(18/53,33.96%)、胸膜广基底相连(17/53,32.07%)、胸膜凹陷征(12/53,22.64%)。53例肺腺癌中,最常见的CT征象依次为分叶(40/53,75.47%)、毛刺(36/53,67.92%)、胸膜凹陷(32/53,60.38%)、阻塞性肺炎(13/53,24.53%)、坏死(10/53,18.87%)、空泡(9/53,16.98%)。两组比较肺鳞癌的坏死、深分叶、胸膜广基底、阻塞性肺炎发生率高于肺腺癌(P<0.01),肺腺癌的浅分叶、毛刺和胸膜凹陷征发生率高于肺鳞癌(P<0.001)。肺鳞癌中,阻塞性肺炎在中央型肺鳞癌中发生率高于周围型肺鳞癌(P<0.05),坏死、空泡、毛刺在周围型肺鳞癌中发生率高于中央型肺鳞癌(P<0.05)。周围型肺癌中,坏死、深分叶、胸膜广基底在周围型肺鳞癌中发生率高于周围型肺腺癌(P<0.001),浅分叶、胸膜凹陷征在周围型肺腺癌中发生率高于周围型肺鳞癌(P<0.05)。(3)鳞癌病灶与支气管关系分型Ⅰ型40例(75.47%),Ⅱ型7例(13.21%),Ⅳ型6例(11.32%),以Ⅰ型为主。腺癌病灶与支气管关系分型亦以Ⅰ型为主,但可以表现为Ⅲ型即病灶内可见支气管征。肺鳞癌、腺癌病例与支气管关系分型在Ⅲ型表现出差异(P<0.05)。鳞癌病灶与肺动静脉关系分型I型3例(5.66%),Ⅱ型6例(11.32%),Ⅲ型 13 例(24.53%),Ⅳ型 31 例(58.49%),以Ⅳ型为主。腺癌病灶与肺动静脉关系分型以Ⅱ、Ⅲ型为主,即血管集束征和血管造影征。肺鳞癌、腺癌病例与周边血管肺动静关系分型在Ⅱ型和Ⅳ型均表现出差异(P<0.01)。(4)鳞癌与腺癌在平扫及增强后CT值和强化方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鳞癌以不均匀强化为主,平扫CT值明显高于腺癌,增强后CT值明显低于腺癌。结论原发性肺鳞癌和肺腺癌具有诸多不同的临床及影像特点,熟悉这些不同点有助于提高术前鉴别诊断准确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依据。
夏曙辉[6](2018)在《周围型肺癌85例CT征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分析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6月龙游县人民医院经CT检查的85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临床资料,将CT检查征象进行分析并与术后病理诊断确诊结果作对照。结果 周围型肺癌患者CT检查结果:病变部位以右上肺后段、双下叶背段、左上肺尖后段、双上叶前段及右下叶后基底段多见,共56例占65. 88%。肿块形态球形或近球形占95. 29%。肿块大小直径≤50 mm58例占68.23%。肿块密度均匀72例,不均匀13例。患者CT征象出现分叶征、毛刺征、棘突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血管集中征,空泡征比例分别为:94. 12%、88. 24%、89.41%、92. 94%、52. 94%、88. 24%。结论 周围型肺癌患者CT征象与病例基础分析在周围型肺癌患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田素升,张炜[7](2018)在《64排螺旋CT增强诊断周围型肺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增强检查在周围型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65例肺癌患者为病例组,分析并比较肺癌组CT平扫+增强检查的边缘和内容征象以及CT值的变化,探讨CT增强扫描对于平扫检查的意义;选择32例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测量病灶的CT强化峰值(最大强化CT值的平均值),计算强化增值(最大强化CT值-平扫CT值)及SPH/PPH(病灶强化峰值与主动脉强化CT值的比),分析并比较他们的CT值在增强检查前后的变化,探讨CT增强检查对周围性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在肺癌组CT平扫+增强对比中,短毛刺征征与高密度点条征同层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周围型肺癌CT平扫+增强检查的诊断准确度比较中,CT平扫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指数及准确率均低于增强检查,其中CT增强检查诊断指数>150%,有诊断意义。肺癌与肺结核平扫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与肺结核增强比较,强化峰值分别是60.35±21.56、40.09±14.41,强化增值分别是41.03±13.72、12.42±15.04,SPH/PPH分别是(22.01±1.93)%、(4.53±1.08)%,t分别是20.71、18.47、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平扫相比,CT增强检查能够显着提高肺癌的诊断准确率,且增强检查在肺癌与肺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临床意义。
莫婉莹,李光宇,吴天文,张钦昌,彭汉华[8](2018)在《周围型肺癌43例CT影像学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学特点,提高对周围型肺癌的认识。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43例,查阅文献及结合病理生理基础分析周围型肺癌CT征象,归纳总结其特点。结果病例均经病理及临床证实,其中含空泡征2例,空洞型肺癌3.例,分叶征39例(深分叶29例),毛刺征41例,胸膜牵拉征37例,周围血管纠集征32例。结论空泡征、癌性空洞、分叶征、毛刺征、胸膜牵拉征、周围血管纠集征等肿瘤的内部征象、边缘征象及周围征象反映了周围型肺癌的病理生理特点,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周坦峰,吴伟[9](2016)在《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16排CT对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6例陈旧性肺结核合并周围型肺癌患者以及23例陈旧性肺结核合并结核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9例患者的结节或肿块和陈旧性肺结核灶混合存在于同一肺段上。对这两组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病灶发生部位与CT征象的区别。结果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瘤病灶分布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相对于结核瘤而言,病灶>3cm、强化>20Hu、不均匀强化更为多见,差异有高度显着性意义(P<0.01),密度均匀、边缘光滑、边缘清楚、胸膜增厚更为少见,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陈旧性肺结核合并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瘤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也有较多重叠,应采取动态观察并结合病灶界面与周围结构等进行综合评判,以提高肺结核好发部位上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瘤的鉴别诊断效果。
范丽,望云,管宇,李琼,夏艺,李清楚,刘士远[10](2016)在《临床Ⅰ期周围型肺癌的MDCT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临床Ⅰ期周围型肺癌的MD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247例Ⅰ期周围型肺癌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病理类型及MDCT表现,计算Ⅰ期肺癌的MDCT诊断正确率、误诊率,并采用χ2检验、R*C列表的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分析误诊病例的不典型MDCT征象。结果 247例Ⅰ期周围型肺癌包含134例T1a N0M0,87例T1b N0M0和26例T2a N0M0。3组不同TNM分期肺癌的男女比例(χ2=0.444,P=0.801)、密度构成比(χ2=2.121,P=0.721)、病理类型(χ2=0.261,P=0.896)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所有Ⅰ期周围型肺癌的MDCT征象中,圆形/类圆形、清楚毛糙界面和分叶征的出现率均高于85%,胸膜凹陷征54.25%,毛刺征42.91%。本组病例实性、m GGO、PGGO的构成比为73.28%、25.51%和1.21%;且实性肺癌的毛刺征高于m GGO肺癌(48.07%vs.30.16%,P=0.014);m GGO肺癌中不规则形和胸膜凹陷征的比例高于实性肺癌(19.05%vs.4.42%P=0.000;66.67%vs.50.28%P=0.024)。分叶、毛刺、空泡征和胸膜凹陷征在3组不同TNM分期肺癌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1b N0M0、T2a N0M0肺癌分叶征的比例均明显高于T1a N0M0肺癌(χ2=6.534,P=0.013;χ2=6.585,P=0.009);T1a N0M0、T1b N0M0肺癌毛刺征的比例均高于T2a N0M0肺癌(χ2=7.838,P=0.005;χ2=8.972,P=0.003);T1b N0M0肺癌的空泡征高于T1a N0M0肺癌(χ2=9.315,P=0.002);T1b N0M0肺癌的胸膜凹陷征高于T2a N0M0肺癌(χ2=7.919,P=0.005)。Ⅰ期肺癌的初次CT诊断正确率为94.74%,误诊率5.26%(13/247);不规则形(7/13)、边界模糊(3/13)、支气管走行自然(3/13)是引起误诊的主要不典型征象。结论Ⅰ期周围型肺癌的MDCT征象出现率较高的前3个分别是清楚毛糙的界面、圆形/类圆形和分叶征,若结节出现上述3个征象,则高度提示恶性;且不同TNM分期的Ⅰ期周围型肺癌的MDCT征象之间存在一定差异,T1b N0M0、T2a N0M0(>2 cm且≤5 cm)的分叶征的比例高,T1a N0M0、T1b N0M0(≤3 cm)的毛刺征的比例高。不规则形、模糊的界面和支气管走行自然是误诊的主要不典型征象,对于不典型征象需要提高警惕;临床工作中需要权衡所有征象,以提高诊断正确率、降低误诊率。
二、周围型肺癌的边缘征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围型肺癌的边缘征象(论文提纲范文)
(1)16排CT在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选取标准 |
1.3 检查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诊断结果 |
2.2 诊断价值 |
2.3 影像分析 |
3 讨论 |
(2)含囊腔肺癌的HRCT征象分析与病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研究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含囊腔肺癌影像学与病理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非钙化结核球与周围型肺癌CT表现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周围型肺癌组入选标准 |
1.1.2 肺结核球组入选标准 |
1.2 CT检查 |
1.3 图像分析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CT、病理表现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检查方法 |
3 碘对比剂和注射器 |
4 图像分析及标准 |
5 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及 Ki-67 抗原测量和分级标准 |
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患者年龄及性别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2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病灶位置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3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肿瘤大小与 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4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CT征象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5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CT增强特点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5.1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CT增强值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5.2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CT增强方式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6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病理亚型分级与CT增强值的关系 |
7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病理亚型分级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8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淋巴结转移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讨论 |
1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患者年龄、性别、位置分布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2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肿瘤大小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3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CT征象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3.1 肿瘤的边缘 |
3.2 肿瘤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征象 |
4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的CT增强特点与Ki-67 表达值关系 |
5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病理亚型分级与CT增强值及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6 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淋巴结转移与Ki-67 表达值的关系 |
7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原发性肺鳞癌和肺腺癌的临床及CT征象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一、肺鳞癌与肺腺癌临床比较 |
二、肺鳞癌与肺腺癌CT征象比较 |
讨论 |
一、肺鳞癌和肺腺癌临床特点分析 |
二、肺鳞癌和肺腺癌影像结果分析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肺鳞癌的影像学特点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9)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分析 |
结果 |
一、病灶分布 |
二、CT征象 |
讨论 |
(10)临床Ⅰ期周围型肺癌的MDCT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 1 患者资料 |
1. 2 MDCT扫描方法及图像后处理 |
1. 3 MDCT征象评价及病例分组 |
1. 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 1 Ⅰ期周围型肺癌不同TNM分期的基本临床资料 |
2. 2Ⅰ期周围型肺癌不同TNM的大小、密度构成及病理类型 |
2. 3 Ⅰ期周围型肺癌的MDCT征象 |
2. 4 Ⅰ期周围型肺癌不同TNM分期的MDCT征象对照 |
2. 5 Ⅰ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正确率、误诊率及MDCT特征 |
3 讨论 |
四、周围型肺癌的边缘征象(论文参考文献)
- [1]16排CT在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张徽. 河南医学研究, 2020(20)
- [2]含囊腔肺癌的HRCT征象分析与病理对照研究[D]. 孙筱倩.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3]非钙化结核球与周围型肺癌CT表现的对比研究[J]. 廖庆华,董云旭,陈瑜晖,陈珣珣,王嘉雯,陈亮. 广东医学, 2019(12)
- [4]周围型浸润性肺腺癌CT、病理表现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张燕. 青岛大学, 2019(02)
- [5]原发性肺鳞癌和肺腺癌的临床及CT征象对比分析[D]. 郝玉凤. 苏州大学, 2018(04)
- [6]周围型肺癌85例CT征象分析[J]. 夏曙辉. 中国基层医药, 2018(17)
- [7]64排螺旋CT增强诊断周围型肺癌[J]. 田素升,张炜.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8(02)
- [8]周围型肺癌43例CT影像学特点分析[J]. 莫婉莹,李光宇,吴天文,张钦昌,彭汉华. 中国实用医刊, 2018(02)
- [9]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研究[J]. 周坦峰,吴伟. 临床肺科杂志, 2016(05)
- [10]临床Ⅰ期周围型肺癌的MDCT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J]. 范丽,望云,管宇,李琼,夏艺,李清楚,刘士远.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