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的磁性物质

大脑中的磁性物质

一、大脑中的磁性物质(论文文献综述)

谢红[1](2021)在《磁敏感成像技术在脑组织磁化率方面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大脑中顺磁性物质铁、抗磁性物质钙化的沉积以及白质纤维束病变会对组织磁化率产生影响,定量磁化率成像(QSM)、磁化率加权成像幅值图(SW-M)和相位图(SW-P)都可以显示大脑不同组织的磁化率差异。本研究旨在比较它们在描述大脑不同组织磁化率差异时的优劣性。方法:(1)数值模拟,为了评估在SW-M,SW-P和QSM上如何描绘磁化率结构,我们使用已知的磁化率结构作为参考标准进行了模拟。利用计算机模拟零磁化背景和三组分别含有顺磁性物质及抗磁性(±0.15ppm)物质的2个小球体(半径=1mm),2个大球体(半径=10mm)和2个圆柱体(半径=5mm,长度=50mm,垂直于B0),模拟脑内大小不同,磁性不同的物质。(2)在临床试验中,采用FLASH16排CT机器收集25例接受过颅脑CT检查的志愿者的颅脑CT图像,并采用3.0TMRI中SWI序列收集志愿者颅脑的SW-M和SW-P信息,利用后处理软件和SW-M和SW-P信息重建出QSM信息。根据影像学上基底节区核团、静脉、钙化和白质纤维束的表现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评估分别对SW-M、SW-P和QSM图像进行评分。将其中11例CT检查发现脉络丛钙化的CT与SW-P和QSM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量化脉络丛中的钙化。结果:在临床试验中,在显示基底节区核团时,QSM评分高于SW-M(p=0.0001)和SW-P(p=0.008),SW-P高于SW-M(p=0.03);在显示静脉时,QSM评分高于SW-M(p=0.003),等同于SW-P(p=0.386),SW-P高于SW-M(p=0.005);在显示钙化时,QSM评分高于SW-M(p=0.00002)和SW-P(p=0.0005),SW-P高于SW-M(p=0.0001);在显示白质纤维束时,QSM评分高于SW-M(p=0.00002)和SW-P(p=0.00001),SW-P高于SW-M(p=0.0002);在显示脉络丛钙化时,QSM与CT的线性回归比SW-P与CT及SW-P与QSM的决定系数更高。结论:相同多回声梯度回波采集后处理可产生SW-M、SW-P和QSM,对于描述大脑中的磁化结构,QSM被评为等效或高于SW-P,SW-P被评为高于SW-M。在QSM和SWI图像上描绘大脑中的磁化率结构,SW-M仅描绘了大型磁化率结构的边缘,并且仅显示大体素中的小型磁化率结构;SW-P可以选择性地增强了磁化率结构的边缘;QSM可以真实地描述磁化率空间分布,包括磁化率结构的边缘和主体。

刘彦东[2](2021)在《镍酸盐薄膜的制备及其在铁电忆阻器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摩尔定律的增速逐渐减缓,目前使用器件正在逼近其物理极限,人们对于新型存储计算材料以及架构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忆阻器(Memristor)由于其非易失性的存储特性、高的开关比及结构简单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最为关键的功能结构介电层的材料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通常许多忆阻器器件结构中存在由氧化物构成的底电极或顶电极,而一般则只考虑其与介电材料的晶格匹配度和其自身的导电性,对于氧化物薄膜电极性质对于器件带来影响的研究工作则较少。在本研究中,基于钙钛矿结构中的稀土元素镍酸盐的诸多优良物理性质,利用脉冲激光沉积(pulsed laser deposition,PLD)在铝酸镧(La Al O3,LAO)衬底上生长了不同的镍酸钕(Nd Ni O3,NNO)与镍酸钐(Sm Ni O3,SNO)薄膜,探究了其生长工艺和结晶性,对其导电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NNO和SNO都具有明显的金属-绝缘体相变特性。同时NNO具有较低的相变温度,以镍过量SNO靶材制备的SNO薄膜的结晶性较差,而以化学计量比SNO靶材制备的SNO薄膜由于具有较好的性能是制作忆阻器的合适底电极材料。之后再在SNO薄膜上生长钛酸钡(Ba Ti O3,BTO)薄膜构成异质结构制成忆阻器,在制备的器件中发现了不寻常的两种阻变现象的共存,并对其三种电阻状态下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探究,最后成功对该BTO/SNO异质结的忆阻器在仿生物大脑中突触的性能进行了模拟。本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以及相关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首先对钙钛矿结构和其中的电子性质以及金属-绝缘体相变的理论进行介绍,之后对稀土元素镍酸盐的性质进行简单的介绍,最后对本研究中所涉及的NNO与SNO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介绍。第二章主要介绍本研究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以及表征测试的基本方法和相关理论。第三、四、五章为本论文的实验和分析部分。第三章研究了NNO薄膜的生长条件和电阻率与温度的变化关系。第四章研究了SNO薄膜的生长条件,对SNO薄膜进行了微观结构表征,并对不同靶材制备的SNO薄膜进行了比较。第五章以SNO作为底电极制备了BTO/SNO异质结的忆阻器,并在其中发现了不寻常的阻变特性,最终应用于仿生物大脑中突触功能的实现。第六章为对本研究的总结与展望,总结了实验结果并对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黄双凤,崔伟,梁志刚[3](2020)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是一种高分辨率的三维梯度回波T2*序列磁共振技术,利用组织间磁敏感性的不同通过相位图像来显示磁敏感图像,对顺磁性物质如脱氧血红蛋白和血液分解物质极其敏感。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SWI可有效评价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及预测临床转归。文章就SWI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陈虹[4](2020)在《多系统萎缩脑部不同部位铁沉积量的定量磁化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多系统萎缩(MSA)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探讨MSA不同脑区铁沉积量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铁沉积量对多系统萎缩病理生理的影响,为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磁共振定量磁化率成像(QSM),对MSA患者脑部不同区域进行铁沉积量定量分析、研究,旨在通过脑区铁沉积量的差异进一步深入了解MSA患者发病机制与发病部位,为多系统萎缩的早期诊断与疗效评估提供敏感指标。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MSA诊断标准的患者23例,其中MSA-P型8例,MSA-C型组15例,以及21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完成磁共振定量磁化率成像(QSM)检查,在所得到的磁敏感图上手动勾画受试者小脑齿状核、黑质、红核、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等脑灰质区域和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小脑下脚、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等脑白质区域的感兴趣区(ROI),通过勾画的区域获得相应部位ROI的磁敏感值,并对测得的磁敏感值结合相应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对两组患者年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值>0.05,年龄无统计学显着差异;2、对照组铁沉积总量为1.396118ppm,MSA组铁沉积总量1.605143ppm,MSA组脑部铁沉积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铁沉积量。3、MSA组灰质区域铁沉积量占全部的86%,对照组灰质区域铁沉积量占84%。4、分别对MSA组与对照组白质脑区和灰质脑区的铁沉积量进行分析,MSA组灰质区域铁沉积量均高于对照组,白质区域除小脑下脚、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外,余部位MSA组的铁沉积量均高于对照组;年龄相关性分析显示左侧黑质与年龄呈显着的负相关,左侧壳核与年龄呈显着正相关;5、铁沉积量分析结果显示MSA组与对照组在以下部位存在显着差异,包括左侧小脑齿状核,左侧黑质,右侧黑质,左侧红核,右侧尾状核,左侧壳核,右侧苍白球,左侧丘脑,右侧丘脑,右侧小脑中脚,左侧小脑下脚,右侧小脑下脚;6、在对MSA-P型组与MSA-C型组不同部位铁沉积的差异分析时,结果表明MSA-C型组和MSA-P型组在左侧壳核,左侧苍白球,右侧苍白球,左侧丘脑,右侧丘脑等部位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且MSA-P型组铁沉积量明显大于MSA-C型组,MSA-C型组和MSA-P型组在小脑上脚,胼胝体体部等部位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且MSA-C型组铁沉积量明显大于MSA-P型组;7、对MSA组和对照组具有差异的左侧丘脑、右侧丘脑和右侧小脑中脚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左侧丘脑最佳诊断界值0.0339ppm,敏感度71.4%,特异度87%,AUC面积0.871;右侧丘脑最佳诊断界值0.03405ppm,敏感度76.2%,特异度87%,AUC面积0.874;右侧小脑中脚最佳诊断界值-0.01675ppm,敏感度76.2%,特异度65.2%,AUC面积0.724。对MSA-P组和MSA-C组具有差异性的右侧苍白球和右侧小脑上脚进行ROC曲线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右侧苍白球最佳诊断界值0.1415ppm,敏感度87.5%,特异度86.7%,AUC面积0.879;右侧小脑上脚最佳诊断界值-0.03185ppm,敏感度87.5%,特异度66.7%,AUC面积0.754;8、对MSA组脑区各部位的铁沉积量与统一多系统萎缩量表(UMSARS)评分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右侧苍白球的铁沉积量与UMSARS评分存在显着正相关(r=0.495,p=0.022)。结论QSM技术可以准确测量MSA患者脑部灰白质区域铁含量的变化,并与临床量表评分和MSA亚型密切相关,这对于MSA的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蒋华[5](2020)在《MCI、AD和VCI患者认知功能与脑铁沉积的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进行颅内扫描,比较阿尔茨海默病(AD)组、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MCI)组、缺血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组患者及健康对照组(NC)颅内特定区域相位值的差异,分析各组相位值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的相关性并探讨了铁沉积对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门诊或住院病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搜集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使用相关认知量表评价认知水平,包括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额叶功能量表(FAB)。排除禁忌症后,所有患者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进行SWI检查,并在所得的相位图上测量双侧尾状核头部、壳核、苍白球、红核、黑质、海马、额叶皮质相位位移值,经公式f(x)=-x·π/4096计算后得到相位值。最终获得符合相关诊断标准及入组条件的MCI患者19例、AD患者19例、VCI患者21例,同时收集了 20例认知功能正常、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进行相同的评测与检查。使用单因素ANOVA检验分析NC、MCI、AD三组间的相位值差异显着性,并进一步用LSD法分析组间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VCI组与NC组和AD组之间的相位值差异将MCI和 AD 合并成 MCI+AD 组,MCI+AD、VCI 组相位值与 MMSE、MOCA、ADL、ADAS-cog、HIS评分的相关性使用控制年龄的偏相关性分析,并进一步对与MMSE评分相关性较高的脑区行ROC曲线分析。结果:1、各组研究对象的左右脑区的相位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NC、MCI、AD组在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红核、黑质、海马、额叶皮质的相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①MCI和NC组在双侧海马、左侧尾状核、左侧壳核的相位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D和NC组在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红核、黑质、海马、额叶皮质的相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D和MCI组在双侧壳核、双侧黑质、双侧额叶皮质的相位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VCI的相位值特点及其与HIS评分的关系①VCI和NC组在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额叶皮质的相位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VCI和AD组在双侧苍白球、黑质、右侧红核、右侧海马的相位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VCI组中,双侧壳核及右侧额叶的相位值与HIS评分存在相关性,其中双侧壳核相关性最高(r右壳核=0.689,r左壳核=0.538,P<0.05)。4、相位值与认知量表评分的相关性①在MCI+AD组中,双侧壳核、黑质、海马、额叶皮质、左侧红核的相位值与MMSE评分成弱相关,其中左侧壳核、右侧额叶皮质的相关系数最高(r左壳核=0.538,r右额叶=0.497,P<0.05)。②在VCI组中,双侧额叶、右侧尾状核、右侧壳核的相位值与MMSE评分成弱相关(P<0.05),其中右壳核、左侧额叶皮质相关系数最高(r右壳核=0.465,r左额叶=0.483,P<0.05)。5、相位值对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①左侧壳核和右侧额叶皮质对MCI+A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6、0.668(P<0.05),最佳截点为-0.061450、-0.054294,敏感性为 100%、90%,特异性为 31.6%、39.5%,准确性为 76.41%、76.03%。②右侧壳核和左侧额叶皮质对VC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0、0.762(P<0.05),最佳截点为-0.056412、-0.049966,敏感性为 90%、90%,特异性为 76.2%、66.7%,准确性为 88.15%、83.51%。结论:1、AD和VCI患者颅内铁沉积较同龄健康人群增多,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VCI组的铁沉积与脑缺血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2、铁沉积可以作为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像学标志物,帮助筛查和早期发现AD和VCI患者及预测患者认知水平的变化,其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较差,不能单独依靠铁沉积诊断认知障碍类型。

刘霖颖[6](2020)在《帕金森病靶向输递体系用于基因-化药协同治疗的研究》文中提出对于以帕金森病为典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治疗方法的瓶颈在于无法缓解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病变进程。对于有望逆转神经元退行性病变的药物如基因药物和化学药物,其脑部递送存在以下共性关键科学问题:单一效果不佳,药物组织渗透差,病灶富集低,可控释药难及难以示踪。现有用于脑疾病研究的纳米药物主要依赖于血脑屏障(BBB)的简单渗透或靶向神经元(例如使用CPP和其他肽)的开发。然而,由于大脑生理机能复杂且药物传递障碍是连续的,因此这些单一的传递步骤解决方案通常不具有高效性。因此,通过合理设计实现脑部组织的高效药物富集是脑部疾病药物递送的难点。基于此,我们构建了一种CT可视化金纳米颗粒基因-化药联合递送体系。该体系可实现药物脑部高效富集和协同治疗,具体内容如下:(1)该体系实现了药物的级联靶向:通过细胞穿透肽B6介导纳米颗粒通过血脑屏障渗透进入脑部组织,马吲哚介导纳米颗粒靶向神经元,显着提高药物在病灶的富集。(2)该体系实现了药物的可控释放:利用载体中硫醚键在H2O2响应下释放药物,实现载体在神经元内可控释药。(3)该体系实现了药物输递过程的可视化:在该Fe3+响应性金纳米颗粒造影剂内核的作用下,患病小鼠脑部CT区域有信号增强,提示纳米颗粒在脑部富集。在治疗效果方面,该联合给药纳米颗粒可发挥协同作用,有效改善帕金森病小鼠运动行为学特征,尤其在改善小鼠脑部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α-Syn蛋白和恢复小鼠脑部黑质区神经元数目等方面具有显着性作用。因此,该可视化靶向纳米系统可为缓解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病变提供载体平台。针对现有传统合成递送系统存在天然免疫应答和入胞方式不佳等问题,外泌体因其血液循环的免疫惰性和膜融合入胞等优势被应用于脑部疾病的药物递送,但现有研究中外泌体难以实现将基因药物和化学药物同时高效递送至脑部病灶。因此,利用天然载体实现其携载药物在脑部组织的高效药物富集是脑部疾病药物递送的难点。本课题构建了外泌体涂层聚合物杂化联合递送纳米颗粒用于基因药物siSNCA和姜黄素协同治疗。主要方法由合成和组装过氧化氢响应的基因-化药聚合物载体,外泌体的分离和靶向多肽修饰以及复合物组装三部分组成。该体系可实现药物脑部高效富集,具体内容如下:(1)该体系实现了药物的脑部组织渗透和病灶富集:通过外泌体表面修饰的靶向多肽RVG介导纳米颗粒通过血脑屏障渗透进入脑部组织并靶向神经元,显着提高药物在病灶的富集;(2)该体系实现了药物的可控释放:利用外泌体膜融合作用,改善双载药聚合物内吞方式由内涵体途径转为膜融合途径,释放聚合物双载药内核于细胞质,载体内核中苯硼酸基团在H2O2响应下释放药物,实现载体在神经元内可控释药。在治疗效果方面:(1)上述高效递送优势可增强siSNCA和姜黄素协同治疗效果。(2)该体系在多种动物帕金森病模型治疗中获得良好效果:分别在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小鼠,纹状体内单侧注射α-Syn寡聚体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内单侧注射α-Syn寡聚体帕金森病食蟹猴模型行为学改善中均发挥了积极作用。(3)本研究初步证实了该体系对T细胞免疫抑制作用,其可为研究未成熟树突状外泌体载体系统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因此,本课题基于基因药物siSNCA和化学药物姜黄素对α-突触核蛋白聚集体清除的潜在协同作用,围绕基因-化学药物联合递送策略展开,构建了两种靶向递送体系:CT可视化金纳米颗粒基因-化药联合递送体系和外泌体涂层聚合物杂化联合递送纳米颗粒,实现了脑部疾病药物递送的联合给药,高药物组织渗透,高病灶富集,可控释药和可视化递送,解决了基因和化药在脑部的高效富集的难点,缓解了神经元退行性病变,为帕金森病靶向治疗提供前瞻性方案。

刘云[7](2020)在《磁场对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神经元的调控研究》文中指出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在胚胎神经发生和成年神经发生过程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使它成为临床上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一种主要干细胞来源。但是目前临床上神经干细胞治疗仍然面临着许多的挑战,例如移植体内的NSCs存活率低,NSCs分化为神经元效率不高及如何让NSCs在体内复杂的信号网络调控中实现定向分化。因此如何有效的调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是当前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NSCs分化受到体内微环境的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生化因素、物理因素、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细胞外基质的连接。近年来,磁场(Magnetic Field,MF)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有研究报道,磁场可以通过影响与干细胞分化相关的某些信号通路从而调控干细胞的分化率。本研究使用从胎鼠大脑海马组织中提取的NSCs作为实验对象,以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作为产生磁场力的一种磁场介质,研究磁场对NSCs分化的调控规律。实验分为四组,分别是对照组(Ctrl),SPIO组,MF组,MF+SPIO组。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SPIO浓度为200μg/m L,MF 65m T时,SPIO与磁场不会对NSCs产生毒性,并且可以维持NSCs的干性和增殖能力,最重要的是,在磁场介质下,磁场促进了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降低了星状胶质细胞的分化比例,而且还使NSCs分化的神经元倾向于磁场方向生长,与此同时也促进了神经元神经突的长度、神经元的主要树突个数和神经元的分叉点。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磁场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无创伤手段维持NSCs的干性和增殖潜能,并促进其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和使新生神经元倾向于磁场方向生长。本研究为更好的在临床上使用NSCs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打好理论基础,为解决临床上提高神经元的分化率奠定理论和科学基础。

史佩佩[8](2020)在《磁敏感血管征对心源性脑梗死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磁敏感血管征(SVS)与心源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是否对心源性脑梗死具有诊断意义。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入院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心源性及非心源性脑梗死两组,然后于起病3天之内常规予以行头颅MRI、MRA等相关检查,收集并记录病人的一般临床及影像资料等数据,用SPSS19.0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分析,记录磁敏感血管征在两组患者中的出现情况,分析SVS与心源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及其是否对心源性脑梗死具有诊断价值。结果:在48例患者中,心源性、非心源性患者分别20例、28例。两者在住院时间、性别、年龄及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入院NIHSS评分、B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共有24位病人观察到SVS,与其他卒中亚型(8/28,28.6%)相比,SVS在心源性脑梗死中(16/20,80.0%)阳性率更高(p<0.0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71.43%;在同等NIHSS评分情况下,心源性脑梗死的SVS阳性率亦更高;SVS和病人入院时的NIHSS评分、脑梗死面积有关(p<0.05),但与生存与否无关;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SVS、入院时NIHSS评分、BI指数与脑梗死亚型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VS是心源性脑梗死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SWI对于显示闭塞或者狭窄的血管方面具有和MRA相似的敏感性。结论:SVS更多见于心源性脑梗死,对脑梗死亚型的确定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是心源性脑梗死的独立预测指标,对心源性脑卒中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对病因干预亦有重要意义。

聂婉[9](2020)在《修饰细胞外基质纳米粒子在大鼠脑内黑质中的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顺磁性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SPIONs)由于其独特性质,被广泛用于靶向药物递送,磁热疗、细胞标记及其他领域。不同药物修饰的SPIONs在脑内黑质分散结果不同,大部分被发现分布在髓鞘膜上或被细胞内吞,将SPIONs定位在细胞膜上或附近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硫酸软骨素(CS)和透明质酸(HA)作为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生物相容性好,细胞膜上也存在大量特异性受体。本工作合成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表面进行透明质酸及硫酸软骨素的修饰。通过材料表征研究修饰物分子量、修饰方法和修饰比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挑选出分散性好、修饰量足的材料以进行细胞和动物体实验。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260℃高温环境下以乙酰丙酮铁(Fe(acac)3)和聚乙二醇(PEG)等物质为主要原材料制备出了具有良好水分散性的SPIONs,将高分子量的HA降解为低分子量透明质酸(oHA),改变HA的粘度。透明质酸以不同浓度修饰在纳米粒子表面,透明质酸粘度增大后导致纳米粒子出现严重的团聚现象,随着修饰物分子量的降低,材料的水分散性逐渐提高,粒径尺寸符合正态分布,满足生物医学领域的使用要求。(2)CS以1:1的比例分别用化学法和物理法修饰到SPIONs表面,发现物理法接枝量更多,分散性也更好。通过调节修饰比例后发现,1:2的混合比例时所得产物的平均尺寸和电负性最大。因此,我们选用在此比例下制备的纳米粒子体系作为后续生物实验对象。(3)研究了透明质酸修饰后的纳米粒子对PC-12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SPIONs和oHA-SPIONs-1:2的细胞相容性良好。将修饰后的纳米粒子注射到大鼠脑内,切片后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子在脑内的分布,修饰oHA后能提高纳米粒子在大脑24 h内的留存量。不同脑区分布也不同,颞叶中最高。观察黑质部位的亚细胞结构分布,发现大部分团聚后被内吞进入细胞,细胞结构的完整性有轻微的损伤。对于注射后会出现团聚的oHA-SPIONs-1:2不适合用于热治疗,但可以负载并输运其他药物到脑内。(4)将PC-12细胞分别与SPIONs和CS-SPIONs-1:2培养24 h后,CS-SPIONs-1:2对细胞生长有促进作用,当CS-SPIONs-1:2浓度为200 g/m L时促进作用达到最大。将SPIONs和CS-SPIONs-1:2分别立体定位注射大鼠黑质部位24 h后,CS-SPIONs-1:2存留到脑内的铁含量更高,且在注射后扩散到前脑皮层。TEM观察发现,SPIONs随机聚集在髓鞘或线粒体中,大多数CS-SPIONs-1:2都集中在细胞外侧,显示极低的内吞现象,高度分布于神经元细胞体和突触附近的胞外空间。预期CS-SPIONs-1:2对于需要靶向或接近细胞膜的治疗有很大的应用潜力,CS-SPIONs-1:2可以用作外磁场中深度脑刺激神经元或高效药物载体的工具。

李娜[10](2020)在《核自旋在氙同位素麻醉效价强度中的作用及与意识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氙同位素麻醉效价强度的测量目的:氙是单原子分子的麻醉气体,拥有九种稳定同位素。根据核自旋,氙的九种同位素可分为三类:核自旋为3/2的131Xe、核自旋为1/2的129Xe和核自旋均为零的其余同位素。麻醉是意识的反面,惰性气体氙在脑内不参与化学反应(极端条件外),且其核自旋(核自旋是典型的量子特征)种类丰富,是探讨量子与意识关系的良好工具。本部分拟探索129Xe、131Xe、132Xe和134Xe的麻醉作用强度。方法:根据Excel软件生成的随机数表,将80只C57BL/6小鼠平均分成四组,分别为129Xe、131Xe、132Xe和134Xe组,每组20只。由于氙麻醉效能低,和氙与异氟烷在催眠作用上是相加作用,因此在恒定0.50%异氟烷基础上,测量四种氙同位素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的ED50值。待小鼠休息4天后,再次测量每组小鼠的异氟烷翻正反射消失ED50值。根据异氟烷在异氟烷复合氙同位素的标准化组合ED50值的贡献度,计算单独氙同位素的麻醉效价强度。结果:1.在恒定0.50%异氟烷基础上,132Xe、134Xe、131Xe和129Xe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ED50值分别为15±4%(均数±标准差,95%CI,15-17%)、16±5%(95%CI,14-16%)、22±5%(95%CI,21-22%)和23±7%(95%CI,22-24%)。2.异氟烷致132Xe、134Xe、131Xe和129Xe组的小鼠翻正反射消失的ED50值分别0.65±0.02%、0.64±0.04%、0.64±0.03%和0.65±0.03%,四组ED50值无统计学差异。采用剂量-反应曲线拟合所有ED50值,得到拟合异氟烷翻正反射消失ED50值为0.64±0.01%(95%CI,0.64-0.65%)。3.132Xe、134Xe、131Xe和129Xe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ED50值分别为71±4%(95%CI,70-72%)、72±5%(95%CI,71-73%)、99±5%(95%CI,96-99%)和105±7%(95%CI,104-106%)。结论:采用翻正反射方法来测量氙同位素的麻醉效价强度,发现带有核自旋的氙同位素(131Xe和129Xe)比核自旋为零的氙同位素(132Xe和134Xe)的麻醉效价强度弱,核自旋为1/2的129Xe的麻醉效价强度最弱,核自旋为零的两种氙同位素麻醉效价强度无统计学差异。氙同位素的质量差异和化学性质不能解释氙同位素麻醉效价强度差异。第二部分极化率对氙同位素麻醉效价强度的影响目的:目前研究表明氙主要通过范德华力与蛋白质结合而发挥麻醉作用。非极性分子氙范德华力主要是诱导偶极-偶极作用力和瞬间偶极-诱导偶极作用力。诱导偶极-偶极作用力与极化率有关,瞬间偶极-诱导偶极作用力与极化率、分子大小和形状有关。极化率是分子被附近电荷分布瞬间极化的程度,氙极化率很高。全麻药极化率与麻醉作用强度有关,极化率越大,则麻醉作用强度越强。本部分通过计算氙同位素132Xe、134Xe、131Xe和129Xe的极化率来分析极化率与范德华力对氙同位素麻醉作用强度的影响。方法:运用Gaussian view 6.0和Gaussian 09软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在3-21G基组水平上对132Xe、134Xe、131Xe和129Xe进行结构优化和计算精确极化率。结果:氙同位素132Xe、134Xe、131Xe和129Xe的精确极化率均为3.60?3。结论:氙同位素132Xe、134Xe、131Xe和129Xe的精确极化率相同。因氙同位素的原子大小和形状相同,故极化率与范德华力不能解释氙同位素麻醉效价强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核自旋差异所引起。推测129Xe的弱麻醉效价强度可能是核自旋参与意识处理过程而拮抗其自身麻醉效价强度的结果,因核自旋具有量子特性,本研究结果支持意识包含量子机制的理论。

二、大脑中的磁性物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脑中的磁性物质(论文提纲范文)

(1)磁敏感成像技术在脑组织磁化率方面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和设备
        1.1.1 CT机器
        1.1.2 MRI机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数值模拟
        1.2.2 病例收集
        1.2.3 病例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定量磁化率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镍酸盐薄膜的制备及其在铁电忆阻器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钙钛矿结构
        1.2.1 钙钛矿结构的特性
        1.2.2 钙钛矿结构中的d轨道电子
        1.2.3 金属-绝缘体相变
    1.3 稀土元素镍酸盐
        1.3.1 相图
        1.3.2 基本电子排布
        1.3.3 镍酸钐及其研究进展
        1.3.4 镍酸钕及其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薄膜制备与表征测试手段
    2.1 薄膜制备技术
        2.1.1 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及其特点
        2.1.2 本研究采用的脉冲激光沉积系统
    2.2 薄膜形貌与结构表征技术
        2.2.1 原子力显微镜
        2.2.2 压电响应力显微镜
        2.2.3 X射线衍射仪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 微加工平台
    2.4 电学性质测试技术
        2.4.1 变温电学测量系统
        2.4.2 半导体参数分析仪和探针台
第三章 NNO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3.1 NNO薄膜的生长工艺
    3.2 氧气气压和退火对NNO薄膜形貌和晶体结构的影响
    3.3 不同氧压下的NNO变温电阻率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NO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4.1 镍过量SNO靶材的制备
    4.2 镍过量SNO靶材制备SNO薄膜的生长工艺
    4.3 不同沉积条件对镍过量SNO靶材制备的SNO薄膜形貌和晶体结构的影响
    4.4 镍过量SNO靶材制备的SNO薄膜的微观结构观察
    4.5 符合化学计量比SNO靶材制备SNO薄膜的生长工艺
    4.6 不同沉积条件对符合化学计量比SNO靶材制备的SNO薄膜形貌和晶体结构的影响
    4.7 符合化学计量比SNO靶材制备的SNO薄膜的微观结构观察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BTO/SNO异质结的制备与电学性能测试
    5.1 BTO/SNO异质结的生长工艺
    5.2 BTO/SNO异质结的表征和铁电性测试
    5.3 BTO/SNO异质结的阻变特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多系统萎缩脑部不同部位铁沉积量的定量磁化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多系统萎缩综述
        1 多系统萎缩的认识
        2 多系统萎缩的流行病学研究
        3 多系统萎缩的西医概述
        4 多系统萎缩的中医概述
        5 多系统萎缩的影像学特点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定量磁化率成像综述
        1 定量磁化率成像的发展
        2 定量磁化率成像的成像原理
        3 铁元素的生理病理作用
        4 定量磁化率成像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系统萎缩脑部不同部位铁沉积量的定量磁化率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创新点
    5 存在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MCI、AD和VCI患者认知功能与脑铁沉积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影像学检查
    三、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
    附表2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附表3 阿尔茨海默病评价量表-认知分表(ADAS-Cog)
    附表4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附表5 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
    附表6 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评分(HIS)
    附表7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表8 额叶功能评定表(FAB)
附图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6)帕金森病靶向输递体系用于基因-化药协同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帕金森病简介
        1.1.1 帕金森病病理特征
        1.1.2 帕金森病基因治疗
        1.1.3 帕金森病药物治疗
        1.1.4 姜黄素药物治疗
    1.2 帕金森病药物输递体系瓶颈
        1.2.1 siRNA药物
        1.2.2 siRNA药物递送材料
        1.2.3 化学药物特点
        1.2.4 化学药物递送材料
    1.3 帕金森病药物输递体系设计方法
        1.3.1 长循环特性纳米颗粒
        1.3.2 共包载纳米颗粒
        1.3.3 表面靶向效应纳米材料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目标
        1.4.1 论文立题依据
        1.4.2 论文研究目标及策略
第2章 CT可视化金纳米颗粒联合递送体系构建和体外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样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聚合物材料的合成
        2.2.4 金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2.2.5 CT可视化靶向纳米药物载体MBPCS的组装
        2.2.6 CT可视化靶向纳米药物载体MBPCS的理化表征
        2.2.7 MBPCS环境响应特性
        2.2.8 MBPCS生物相容性检测
        2.2.9 MBPCS纳米药物细胞水平药物摄取
        2.2.10 MBPCS纳米药物细胞水平药效评价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合物材料的表征
        2.3.2 金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2.3.3 CT可视化靶向纳米药物载体MBPCS的理化表征
        2.3.4 MBPCS环境响应特性
        2.3.5 MBPCS生物相容性检测
        2.3.6 MBPCS纳米药物细胞水平药物摄取
        2.3.7 MBPCS纳米药物细胞水平药效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T可视化金纳米颗粒联合递送体系治疗帕金森病体内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样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帕金森病动物模型构建
        3.2.4 MBPCS纳米药物在帕金森病动物脑部富集评价
        3.2.5 MBPCS纳米药物动物水平CT成像评价
        3.2.6 MBPCS纳米药物动物水平治疗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帕金森病动物模型构建
        3.3.2 MBPCS纳米药物在帕金森病动物脑部富集评价
        3.3.3 MBPCS纳米药物动物水平CT成像评价
        3.3.4 MBPCS纳米粒子动物水平治疗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泌体涂层聚合物杂化联合递送体系构建和体外治疗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样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基因-化药内核C/ANP/S的制备和表征
        4.2.4 imDC EXO的制备及其RVG修饰
        4.2.5 REXO-C/ANP/S的理化表征
        4.2.6 REXO-C/ANP/S的内吞
        4.2.7 REXO-C/ANP/S细胞水平病理抑制效果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基因-化药内核C/ANP/S的制备和表征
        4.3.2 imDC EXO的制备及其RVG修饰
        4.3.3 REXO-C/ANP/S的理化表征
        4.3.4 REXO-C/ANP/S的内吞
        4.3.5 REXO-C/ANP/S细胞水平病理抑制效果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泌体涂层聚合物杂化联合递送体系体内治疗和免疫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材料与样品
        5.2.2 实验仪器
        5.2.3 药物体内分布观察
        5.2.4 帕金森病小鼠模型治疗行为学评价
        5.2.5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治疗行为学评价
        5.2.6 帕金森病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治疗行为学评价
        5.2.7 病理改善评价
        5.2.8 免疫学初探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药物体内分布观察
        5.3.2 帕金森病小鼠模型治疗行为学评价
        5.3.3 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治疗行为学评价
        5.3.4 帕金森病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治疗行为学评价
        5.3.5 病理改善评价
        5.3.6 免疫学初探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创新点总结
    6.2 今后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磁场对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神经元的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写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NSCs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2.1.1 NSCs的定义
        2.1.2 NSCs在医学临床中的应用
    2.2 NSCs的行为调控
        2.2.1 神经发生
        2.2.2 NSCs行为的调控方式
        2.2.3 磁场对NSCs行为的调控
    2.3 磁场和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SPIO)
        2.3.1 磁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2.3.2 SPIO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作用
第三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大型设备
        3.1.2 小型仪器
        3.1.3 实验耗材
        3.1.4 实验试剂
        3.1.5 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孕鼠的准备
        3.2.2 NSCs的提取
        3.2.3 NSCs的传代
        3.2.4 玻片的处理
        3.2.5 SPIO的制备
        3.2.6 超顺磁性氧化铁材料SPIO的表征
        3.2.7 构建磁场刺激装置
        3.2.8 NSCs的鉴定
        3.2.9 CCK-8
        3.2.10 死活染色
        3.2.11 普鲁士蓝染色
        3.2.12 TEM观察SPIO在 NSC中的定位
        3.2.13 细胞EdU染色
        3.2.14 免疫荧光染色
        3.2.15 RT-qPCR
        3.2.16 数据处理及统计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NSCs的鉴定
    4.2 SPIO的制作及表征
    4.3 NSCs可以被SPIO标记
    4.4 SPIO和磁场对NSCs的生物活性无影响
    4.5 磁场对NSCs增殖潜能的影响
    4.6 磁场对NSCs分化行为的调控
    4.7 磁场对新生神经元生长锥生长发育的影响
    4.8 磁场对新生神经元生长方向的影响
    4.9 实验结果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磁敏感血管征对心源性脑梗死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录C Barthel index(BI)评分量表
    附录D 个人简历
    附录E 综述
        参考文献

(9)修饰细胞外基质纳米粒子在大鼠脑内黑质中的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诊断
    1.2 磁热疗
    1.3 纳米系统的稳定性
        1.3.1 聚合物
        1.3.2 树状大分子
    1.4 功能化SPIONs应用于生物医学方面
        1.4.1 功能团策略
        1.4.2 修饰基团的重要性
    1.5 选题目的、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1.5.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2.1 细胞外基质在纳米粒子表面修饰的条件探究
        1.5.2.2 分析细胞外基质修饰的SPIONs在大鼠脑内的分布
第二章 实验测试仪器
    2.1 引言
    2.2 实验测试方法
        2.2.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2.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2.3 常温凝胶渗透色谱仪(PL-GPC50)
        2.2.4 马尔文激光粒度仪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2.6 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
        2.2.7 热重分析(TG)
        2.2.8 超导量子干涉仪
        2.2.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
第三章 透明质酸修饰的SPIONs的合成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及药品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药品
    3.3 NPs的合成及生物实验
        3.3.1 NPs修饰基体的合成
        3.3.2 表面修饰物的前处理(预降解)
        3.3.3 HA的修饰
        3.3.4 材料的测试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HA降解前后的分子量测试
        3.4.2 形态表征及胶体稳定性研究
        3.4.3 纳米粒子的表面结构分析
        3.4.4 纳米粒子的磁性能和热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酸软骨素修饰的SPIONs的合成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的仪器与药品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药品
    4.3 NPs的合成
        4.3.1 NPs修饰基体的合成
        4.3.2 CS的修饰
        4.3.3 材料的测试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形态表征及胶体稳定性研究
        4.4.2 纳米粒子的表面结构分析
        4.4.3 纳米粒子的磁性能和热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透明质酸和硫酸软骨素修饰的SPIONs注射到大鼠黑质后在脑内的分布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仪器与药品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药品
        5.2.3 细胞株
    5.3 生物实验
        5.3.1 细胞毒性实验
        5.3.2 动物实验
    5.4 oHA-SPIONs-1:2 的生物部分
        5.4.1 细胞毒性实验
        5.4.2 纳米粒子在不同脑区内的分布
        5.4.3 纳米粒子在脑内黑质部分的亚细胞分布
    5.5 CS-SPIONs-1:2 的生物部分
        5.5.1 细胞毒性实验
        5.5.2 纳米粒子在不同脑区内的分布
        5.5.3 纳米粒子在脑内黑质部分的亚细胞分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核自旋在氙同位素麻醉效价强度中的作用及与意识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氙同位素麻醉效价强度的测量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极化率对氙同位素麻醉效价强度的影响
    1.引言
    2理论方法和计算
    3.实验结果
    4.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量子力学视域下的意识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大脑中的磁性物质(论文参考文献)

  • [1]磁敏感成像技术在脑组织磁化率方面的应用研究[D]. 谢红. 三峡大学, 2021
  • [2]镍酸盐薄膜的制备及其在铁电忆阻器的应用[D]. 刘彦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5)
  • [3]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 黄双凤,崔伟,梁志刚.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0(06)
  • [4]多系统萎缩脑部不同部位铁沉积量的定量磁化率研究[D]. 陈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MCI、AD和VCI患者认知功能与脑铁沉积的关系探讨[D]. 蒋华. 苏州大学, 2020(02)
  • [6]帕金森病靶向输递体系用于基因-化药协同治疗的研究[D]. 刘霖颖.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01)
  • [7]磁场对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神经元的调控研究[D]. 刘云. 东南大学, 2020(01)
  • [8]磁敏感血管征对心源性脑梗死诊断价值的研究[D]. 史佩佩.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9]修饰细胞外基质纳米粒子在大鼠脑内黑质中的分布研究[D]. 聂婉.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10]核自旋在氙同位素麻醉效价强度中的作用及与意识关系的研究[D]. 李娜.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大脑中的磁性物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