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神经网络在钢管砼增强高强砼柱抗剪承载力预报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胤池,李庶林,陈煌煜,唐超,张建霖,黄玉仁[1](2020)在《基于ARIMA-SVM模型的深基坑变形预测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坑变形监测与灾害预警分析是防范基坑事故发生的重要的手段,而如何准确预测基坑变形又是基坑工程的一个难点。本文在对线性特征数据处理具有优势的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的基础上,与对非线性特征数据处理有优势的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组合,建立了ARIMA-SVM组合模型;采用ARIMA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预测,再对该模型预测所产生的残差用SVM模型进行预测,将两部分预测值叠加便得到最终的预测值;最后,以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监测为案例,将建立的组合模型应用于该基坑的围护桩深层水平位移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与单一的ARIMA模型对比组合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的误差较小且有更高的预测精度,说明该模型适合对该基坑工程的围护桩深层水平位移进行预测,对基坑的安全施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王璐[2](2012)在《钢管混凝土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梁节点抗震性能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钢管混凝土组合柱节点是框架结构设计中一个关键的技术问题,尤其是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与钢筋混凝土梁连接的节点存在力传递复杂和节点构造复杂的问题。而且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情况对于整个框架结构的抗震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钢管混凝土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梁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各参数对钢管混凝土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梁节点骨架曲线的影响情况,并对破坏形态进行分析,找到各参数的影响规律。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首先针对有关文献给出的三个不同梁配筋率和钢管直径不同的钢管混凝土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梁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单调和反复荷载作用下,节点的骨架曲线、破坏形态以及混凝土裂缝的发展情况等,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有效性。其次探讨了梁内配筋率、钢管约束效应、钢管位置系数、箍筋间距、混凝土强度、及轴压比等对该组合柱节点骨架曲线的影响,分析表明:钢管的存在有效的提高了节点的承载力,梁纵筋配筋率、钢管约束效应、钢管位置系数、梁筋强度和轴压比对节点骨架曲线影响较大,而混凝土强度和节点区箍筋的影响相对较小;轴压比对节点延性的影响较大。最后研究各参数对节点破坏形态的影响,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梁纵筋配筋率、钢管约束效应、钢管位置系数、箍筋间距和含管率五个方面是影响节点破坏形态的重要因素;材料强度和轴压比的影响不大。
韩雪[3](2011)在《大型桥梁建设—运营期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安全评估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桥梁监测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型桥梁监测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建设期监控和运营期健康监测之中。然而实际监测中一般将施工期监控和运营期健康监测割离开来,同时在可靠性评估中也不易获取客观的恒载信息。针对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了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建设—运营期监测安全评估模式。本文提出了通过建设期预埋传感器进行监测,并在运营期通过表贴传感器与预埋传感器共同工作来保证信息传递连续,进而实现长期健康监测的工作模式。深入分析了监测数据误差产生的原因、数据可靠性保证措施,及数据预处理判别、修复方法,并进行了初步应用;提出通过分析建设—运营期不同布置方式获得的预埋—表贴监测数据相关性关系,建立相应函数实现长期实时评估桥梁可靠性的方法;在统计假设检验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桥梁监测信息的活载效应最大值分布及其动态拟合技术,获取桥梁的荷载效应,并在收集结构抗力方面研究资料基础上,研究了影响桥梁抗力衰减的各个因素的相关概率模型和统计参数,建立实质的桥梁结构抗力衰减模型;最后,通过抗力及荷载效应时变模式建立基于监测信息的结构功能函数,并实现全桥的可靠性评估。本文提出的实现桥梁基于监测信息的长期可靠性评估理论和模式,对保证桥梁的安全运行、科学维护管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王鑫[4](2010)在《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是由异形钢筋混凝土柱和钢管混凝土柱发展而来,它不仅可以满足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对高耸、大跨以及重载的要求,充分弥补了异形钢筋混凝土柱承载力不足的缺陷,而且也满足了人们对建筑室内装修的审美要求,它可以充分避免了传统矩形钢筋混凝土柱在室内出现柱楞的缺点,从而给室内装修与家具布置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最常见的截面形式有三种,即十字形、T形和L形。三种截面形式可布置在建筑中的中柱、边柱以及角柱。它们是由异形钢筋混凝土柱和钢管混凝土柱共同组成的,其中钢管混凝土柱位于各截面柱的纵横交叉中心点上,组合后的柱称为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相比,在相同截面的条件下,其因含有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可大大提高其承载力和延性,它同时具备钢筋混凝土异形柱和钢管混凝土柱的优点,能有效地扩大异形柱的应用范围,开拓了异形柱住宅体系的新领域。本文设计了三种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为深入地研究这种新型构件的力学性能,对十字形、T形和L形截面构件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三种截面形式构件轴压力学性能,利用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计算三种构件的承载力和位移,详细阐述了三种构件的破坏机理。同时,为了校核模拟计算的准确性,针对十字形截面构件进行了试验分析,文中详细介绍了试件的制作过程、加载设备和加载方法以及位移量测方法,对不同钢管直径情况下的十字形截面构件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钢管直径的增大,构件的承载力及延性也相应的增加,但它们的峰值荷载下对应的位移基本相同,其结果与模拟计算的结果吻合较好。本文又针对十字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进行了采用不同长细比和偏心荷载作用以及延性性能分析,分别得到了十字形构件在不同的长细比下的承载力和位移数值,构件在偏心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以及极限承载力和位移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较好,构件在单向荷载作用下延性性能的分析,计算了构件的延性系数,得出结论,十字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各部分协同工作使构件具有良好的延性,这种新型异形柱构件可以在工程上推广使用。
谭小林[5](2009)在《涪陵乌江二桥健康监测层次分析系统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桥梁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桥梁跨度不断有新的突破,结构形式也日趋复杂,作为生命线工程中的桥梁监测和评估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和急迫。随着大跨度桥梁在交通运输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建立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桥梁综合监测与评估系统成为桥梁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桥梁评估开始变得越来越受重视。基于评估可以确定桥梁的工作状态,为桥梁的管理养护提供决策。本文以涪陵乌江二桥为背景,研究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混凝土斜拉桥的评估方法,建立了斜拉桥健康状态评估的多层次的递阶关系模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阐述了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在全面考虑各个构件对整体使用功能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大跨径斜拉桥多层次递阶关系模型,确定了评价指标;②通过对数位专家进行咨询获得各个指标的权重,并结合状态评估的需要对统计的权重进行了适当的分析;③介绍了涪陵乌江二桥健康监测评估参数的选择原则、测试方法,提出了合理的测点布设方案;④研究了底层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通过结构有限元模型的计算分析,在几种荷载组合下求得的各监测截面的极值来反映其重要性,从而确定各截面的权重,避免了权重的主观性、随意性。
胡立黎,郑宏[6](2008)在《基于遗传-神经网络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的延性》文中提出利用建立的遗传-神经网络模型,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的延性进行预报,并且利用网络模型分析影响此种梁的延性因素,得到各种位移延性比曲线.结果表明:随着预应力筋配筋指标、非预应力筋配筋指标、跨高比和截面高度的增大,梁的位移延性比呈逐渐减小趋势.据此提出了计算梁位移延性比的公式.
赵宇[7](2008)在《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服役状态层次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桥梁设计的复杂化、巨大投资、安全事故的频频发生、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使得人们对这些大型重要桥梁的安全性、耐久性与正常使用功能日渐关注,结构服役状态监测系统和智能控制技术相继运用到这些大型桥梁中,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如何对桥梁工作状态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估,及时提出维修策略,也成为一个关键点。本文针对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的特点,以奉节长江大桥为背景,在借鉴当前国内外桥梁健康监测以及评估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桥梁状态评估的指标体系,建立了斜拉桥健康状态评估的多层次的递阶关系模型,并在C#平台上,编制相应的评估算法程序,为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的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同时在计算分析中,根据奉节长江大桥设计图纸的物理特性和材料参数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并分析了该斜拉桥的动力特性。运用前人提出的损伤指标对奉节长江大桥进行数值损伤分析。根据大跨度PC斜拉桥的特点,在吸收和采用已有成果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桥梁评估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奉节长江大桥服役状态监测评估系统建立了以层次分析法结合变权综合原理为基础,通过打分方式对PC斜拉桥的状态进行评估的架构与模式。本文的研究工作为奉节长江大桥的服役状态评估系统的建立提供了一套经济实用、有效地解决方案,为服役状态评估系统的发展应用提供了一个实例。
顾军[8](2006)在《数据库及D.E.R.评估法在桥梁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社会进步和土木工程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桥梁得到了修建,人们对这些既有桥梁的安全性、耐久性与正常使用功能的日渐关注,使得桥梁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得到了迅速发展,这项课题日益成为国内外桥梁学术界和工程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和研究当前国内外桥梁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评估技术的基础上,依据实际建立了桥梁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各种数据库管理软件的综合比较,选定了以Microsoft SQL Server2000来对桥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开发。通过对各种评估方法的比较,决定采用D.E.R.评估法做为桥梁信息管理系统的评估方法。通过对既有桥梁检测的需求分析,建立了桥梁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结构。为了保证数据库中各项数据表间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笔者在数据库中对各种数据库表进行了主、外键设置和规则约束。为了提高桥梁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速度,在数据库中对那些经常用到的命令使用了触发器。在吸收和采用已有成果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桥梁评估领域和其它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以D.E.R.评估法为基础的桥梁信息管理系统。
胡立黎[9](2006)在《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延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建筑市场的快速发展,低强度混凝土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市场要求。在发达国家,混凝土强度等级已经应用到C100级,更有的已达到C130级。但是,我国在高强度混凝土方面的应用较少。高强混凝土脆性大,延性较差,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结构的抗震性能又明显弱于普通混凝土结构。因此,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结构的延性如何,无疑值得进一步研究。目前,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应用,特别是在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方面。但是,它们在结构工程中应用的还比较少。论文以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的试验数据为基础,结合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各自的特点,分别建立此种梁的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模型,并且利用两种网络模型分别分析影响此种梁的延性因素,得到各种位移延性比曲线。结果表明:随着预应力筋配筋指标、非预应力筋配筋指标、跨高比和截面高度的增大,梁的位移延性比呈逐渐减小趋势,但是在减小速率上有所区别。为了适应以计算为主的设计过程,在预测数据的基础上,论文建立了此种梁的位移延性比计算公式。在建立模型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防止“未成熟”收敛方法。本文的研究为研究此种梁的延性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伍华成[10](2006)在《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状态评估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大型桥梁设计的复杂化和桥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桥梁健康监测与安全性、耐久性评估等问题日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针对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的特点,以文晖大桥为背景,在借鉴当前国内外桥梁健康监测以及评估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桥梁状态评估的指标体系,建立了斜拉桥健康状态评估的多层次的递阶关系模型,并在Matlab平台上,编制相应的评估算法程序,为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的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 文中还以主梁内力作为控制优化目标,提出了以斜拉索恒载索力增量作为控制优化变量的有约束恒载索力优化模型,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简单、合理、有效。同时根据历年对文晖大桥进行监测、检测而积累的数据,提出了利用灰色系统论中的数列预测方法对该桥工作状态进行退化预测分析。文中最后把人工神经网络和模糊数学理论相结合,研究建立了基于三层神经元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同时建立了结构损伤度函数及等级隶属度模型,研究探讨了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函数在桥梁技术等级状态评估中的应用。
二、人工神经网络在钢管砼增强高强砼柱抗剪承载力预报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神经网络在钢管砼增强高强砼柱抗剪承载力预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RIMA-SVM模型的深基坑变形预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变形监测预警模型研究 |
1.1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 |
1.2 支持向量机模型(SVM) |
1.3 组合模型 |
1.4 模型评价指标 |
2 地铁车站概况及监测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监测分析 |
3 深基坑工程变形预测 |
3.1 数据处理及选取 |
3.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 |
(2)钢管混凝土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梁节点抗震性能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概况 |
1.2.1 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研究概况 |
1.2.2 钢管混凝土组合柱节点的研究概况 |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验证 |
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1 材料模型 |
2.1.2 相互作用设置 |
2.1.3 单元选取 |
2.1.4 网格划分 |
2.1.5 分析步与加载约束条件设置 |
2.1.6 需要注意的问题 |
2.1.7 影响混凝土收敛的因素 |
2.2 有限元分析有效性验证 |
2.2.1 单调加载曲线对比分析 |
2.2.2 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
2.2.3 节点破坏形态对比分析 |
2.2.4 裂缝对比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钢管混凝土组合柱节点骨架曲线影响因素分析 |
3.1 梁纵筋配筋率的影响 |
3.2 钢管约束效应的影响 |
3.3 位置系数的影响 |
3.4 节点区箍筋的影响 |
3.5 材料强度对节点的影响 |
3.5.1 钢筋强度 |
3.5.2 混凝土强度 |
3.6 轴压比对节点的影响 |
3.6.1 轴压比对混凝土梁及钢梁节点的影响 |
3.6.2 单调加载下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
3.6.3 轴压比对节点延性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钢管混凝土组合柱节点破坏形态影响因素分析 |
4.1 梁纵筋配筋率的影响 |
4.2 钢管约束效应的影响 |
4.3 位置系数的影响 |
4.4 节点区箍筋的影响 |
4.5 材料强度对节点的影响 |
4.5.1 钢筋强度 |
4.5.2 混凝土强度 |
4.6 有无钢管的影响 |
4.7 含管率对节点破坏形态的影响 |
4.8 轴压比对节点的影响 |
4.9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大型桥梁建设—运营期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安全评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方向和现状 |
1.2.1 桥梁监测系统研究 |
1.2.2 桥梁安全评估研究 |
1.2.3 结构可靠度理论研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桥梁建设─运营期监测模式与相关技术 |
2.1 建设─运营期监测模式概述 |
2.2 监测项目的项目与内容 |
2.2.1 建设期监控中的监测项目与内容 |
2.2.2 运营期健康监测中的监测项目与内容 |
2.3 传感器布置 |
2.3.1 传感器介绍和选型原则 |
2.3.2 传感器布置的主要依据 |
2.4 建设—运营期两种传感器协同工作模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提高监测数据可靠性的方法 |
3.1 数据失真的产生 |
3.2 数据的可靠性保证措施 |
3.3 数据的预处理与修复方法 |
3.3.1 数据粗差的判别 |
3.3.2 趋势曲线修复法 |
3.3.3 神经网络修复法 |
3.4 监测数据预处理与修复实例 |
3.4.1 3σ准则的MATLAB 实现 |
3.4.2 神经网络法的MATLAB 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桥梁建设—运营期基于可靠度理论的评估理论与模式 |
4.1 可靠度理论 |
4.2 运营期桥梁抗力分析 |
4.2.1 抗力不确定性因素分析 |
4.2.2 影响运营期抗力衰变因素分析 |
4.2.3 抗力的统计参数及抗力模型 |
4.3 基于建设—运营期监测数据的恒载获取方法 |
4.3.1 基本思路 |
4.3.2 预埋和表贴数据相关性的影响因素 |
4.3.3 具体方法 |
4.4 基于建设—运营期监测数据的活载获取方法 |
4.4.1 拟合优度χ~2 检验法 |
4.4.2 最大值概率分布的基本理论 |
4.4.3 荷载效应最大值概率分布获取及动态拟合 |
4.5 可靠性评估 |
4.5.1 结构失效模式基本系统和方法 |
4.5.2 可靠度评估模型 |
4.5.3 可靠度评估流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型桥梁建设—运营期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安全评估应用技术 |
5.1 工程概况 |
5.1.1 桥梁结构特点 |
5.1.2 桥梁监测系统的设置 |
5.2 怒江大桥监测传感器布置 |
5.2.1 预埋传感器布置 |
5.2.2 表贴传感器布置 |
5.3 运营阶段可靠性分析 |
5.3.1 寻找主要失效模式 |
5.3.2 抗力计算 |
5.3.3 荷载效应参数 |
5.3.4 可靠度的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 |
1.2.1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 |
1.2.2 国外关于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关于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的研究现状 |
1.3 钢骨混凝土结构 |
1.3.1 钢骨混凝土结构简介 |
1.3.2 钢骨混凝土异形柱简介 |
1.3.3 钢骨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
1.3.4 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与研究应用 |
1.3.5 型钢混凝土各国规范的比较 |
1.4 钢管混凝土结构 |
1.4.1 劲性钢管混凝土组合柱 |
1.4.2 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研究现状 |
1.4.3 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动力性能 |
1.4.4 钢管混凝土组合柱耐火性能 |
1.4.5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
1.4.6 钢管混凝土的研究进展 |
1.4.7 钢管混凝土的应用 |
1.5 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结构 |
1.5.1 异形钢管混凝土柱的形式 |
1.5.2 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及特点 |
1.6 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结构 |
1.6.1 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形式 |
1.6.2 研究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意义 |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十字形钢管自密实混凝土组合柱轴心受压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件概况 |
2.2.1 试件的设计 |
2.2.2 应变片粘贴 |
2.2.3 试验试件制作 |
2.3 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 |
2.4 试件破坏部位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木工程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
3.1 有限单元法介绍 |
3.2 数值模拟方法概述 |
3.3 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 简介 |
3.4 ABAQUS 的主要模块 |
3.4.1 ABAQUS/CAE |
3.4.2 ABAQUS/Standard |
3.4.3 ABAQUS/Explicit |
3.4.4 ABAQUS/Aqua |
3.4.5 ABAQUS/Design |
3.4.6 ABAQUS/Foundation |
3.4.7 MOLDFLOW 接口与MSC.ADAMS 接口 |
3.5 世界对ABAQUS 的赞誉 |
第四章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4.1 概述 |
4.2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4.3 材料本构关系选择 |
4.3.1 钢材的本构模型 |
4.3.2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4.4 弹塑性变形行为 |
4.5 单元类型的选择 |
4.6 荷载步设置 |
4.7 单元网格划分 |
4.8 关于钢管和内外混凝土界面的处理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十字形钢管自密实混凝土组合柱轴压有限元模拟分析 |
5.1 概述 |
5.2 十字形钢管自密实混凝土组合柱轴压力学性能分析 |
5.2.1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5.2.2 钢管、钢筋的破坏特征 |
5.2.3 钢管内外混凝土的破坏特征 |
5.3 试件荷载与纵向位移分析 |
5.4 试件的荷载—应变分析 |
5.4.1 钢管的荷载—应变曲线 |
5.4.2 钢筋的荷载—应变曲线 |
5.4.3 核心混凝土与外部混凝土荷载-应变分析 |
5.4.4 三种试件核心混凝土的荷载—应变分析 |
5.5 十字形轴压构件有限元分析与试验比较 |
5.5.1 破坏形态与破坏机理相同 |
5.5.2 极限承载力数值基本吻合 |
5.5.3 荷载—应变关系曲线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T 形钢管自密实混凝土组合柱轴压有限元模拟分析 |
6.1 概述 |
6.2 T 形钢管自密实混凝土组合柱轴心力学性能分析 |
6.2.1 试件模型的尺寸 |
6.2.2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6.2.3 钢管、钢筋的破坏特征 |
6.2.4 钢管内外混凝土的破坏特征 |
6.3 荷载与纵向位移分析 |
6.4 荷载—应变分析 |
6.4.1 钢管的荷载—应变曲线 |
6.4.2 钢筋的荷载-应变曲线 |
6.4.3 核心混凝土与外部混凝土荷载—应变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L 形钢管自密实混凝土组合柱轴压有限元模拟分析 |
7.1 概述 |
7.2 L 形钢管自密实混凝土组合柱轴心力学性能分析 |
7.2.1 试件模型的尺寸 |
7.2.2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7.2.3 钢管、钢筋的破坏特征 |
7.2.4 钢管内外混凝土的破坏特征 |
7.3 荷载与纵向位移分析 |
7.4 荷载—应变曲线分析 |
7.4.1 钢管的荷载—应变曲线 |
7.4.2 钢筋的荷载—应变曲线 |
7.4.3 核心混凝土与外部混凝土荷载—应变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不同长细比下十字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轴压力学性能研究 |
8.1 概述 |
8.2 试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8.2.1 模拟试件的截面尺寸 |
8.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试件破坏形态 |
8.3 材料的应力云图分析 |
8.4 试件承载力分析 |
8.5 试件荷载—位移曲线 |
8.6 试件各部分材料的荷载—应变曲线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十字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偏压力学性能有限元分析 |
9.1 概述 |
9.2 单向偏压十字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受力性能研究 |
9.2.1 试件尺寸设计 |
9.2.2 关于偏心荷载作用下核心混凝土本构模型的阐释 |
9.2.3 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9.2.4 试件荷载—纵向位移关系 |
9.2.5 试件荷载-跨中挠度关系曲线 |
9.3 双向偏压十字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受力性能研究 |
9.3.1 试件的尺寸设计 |
9.3.2 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9.3.3 试件荷载—纵向位移关系 |
9.3.4 试件荷载-跨中挠度关系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十字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延性性能研究 |
10.1 延性性能研究的意义 |
10.2 延性的概念 |
10.2.1 延性概念 |
10.2.2 延性的分类 |
10.2.3 延性的度量方法 |
10.2.4 影响延性的因素 |
10.3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10.3.1 模型的设计尺寸 |
10.3.2 试件变形图与应力云图分析 |
10.4 试件的水平荷载-水平位移关系曲线分析 |
10.5 试件水平荷载-应变关系曲线分析 |
10.6 利用能量等值法对十字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延性性能的研究 |
10.6.1 能量等值法确定屈服应变D_y |
10.6.2 各试件延性系数的计算 |
10.7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
11.1 结论 |
1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读研期间,本人的科研成果及获得奖励 |
致谢 |
(5)涪陵乌江二桥健康监测层次分析系统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斜拉桥的发展现状 |
1.3 大跨径桥梁状态评估概述 |
1.4 国内外桥梁评估研究状况与发展 |
1.4.1 国外的研究发展状况 |
1.4.2 国内的研究发展状况 |
1.5 桥梁综合评估理论方法 |
1.6 本论文研究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
1.6.1 工程背景 |
1.6.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层次分析及变权综合原理的斜拉桥状态评估方法 |
2.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2.1.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2.1.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2.1.3 群组决策 |
2.2 大跨径斜拉桥层次分析结构模型的建立 |
2.2.1 概述 |
2.2.2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所考虑的因素 |
2.2.3 混凝土斜拉桥层次分析模型 |
2.2.4 状态评估的中间层次结构模型 |
2.3 大跨径斜拉桥状态评定指标权重的确立 |
2.3.1 指标权重专家调查表 |
2.3.2 各层指标初始权重的确定 |
2.3.3 权重一致性检验 |
2.3.4 群组决策方法统计权重 |
2.4 底层评估指标的确定 |
2.4.1 评估指标的无量纲化 |
2.4.2 底层评估指标评语的确定 |
2.4.3 非均匀变化系数的确定 |
2.5 变权综合原理 |
2.5.1 概述 |
2.5.2 基本原理 |
2.5.3 均衡函数中参数α的确定 |
2.6 总体评分值评价标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涪陵乌江二桥状态评估参数的监测 |
3.1 桥梁健康监测评估的基本内涵 |
3.2 桥梁位移变形监测 |
3.2.1 主梁位移变形监测 |
3.2.2 索塔位移变形监测 |
3.3 主梁、索塔控制截面应力监测 |
3.3.1 主梁应力监测 |
3.3.2 索塔应力监测 |
3.3.3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概述 |
3.3.4 系统主要配置 |
3.4 温度监测 |
3.4.1 主梁温度监测 |
3.4.2 索塔温度监测 |
3.4.3 系统主要配置 |
3.5 大桥结构动力特性监测 |
3.6 斜拉索索力的监测 |
3.6.1 振动频率法监测索力基本原理 |
3.6.2 系统结构 |
3.6.3 技术指标 |
3.6.4 技术特点 |
3.6.5 索力测试点布设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底层指标权重的分配及监测数据基准值的确定 |
4.1 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1.1 技术标准 |
4.1.2 主要材料 |
4.1.3 计算荷载及结构参数 |
4.1.4 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 主梁应力 |
4.2.1 主梁应力监测截面及传感器权重的确定 |
4.2.2 主梁应力上下限值和基准值的确定 |
4.2.3 主梁应力评估模型 |
4.3 主梁线形 |
4.3.1 主梁线形监测截面及传感器权重的确定 |
4.3.2 主梁线形上下限值和基准值的确定 |
4.3.3 主梁线形评估模型 |
4.4 索力 |
4.4.1 索力监测权重的确定 |
4.4.2 索力上下限值和基准值的确定 |
4.4.3 索力评估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6)基于遗传-神经网络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的延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各种影响因素与位移延性比 |
1.1 位移延性比与截面高度的关系 |
1.2位移延性比与跨高比 |
1.3 位移延性比与预应力筋指标 |
1.4位移延性比与非预应力筋指标 |
2 建立计算梁位移延性比公式 |
3 结 语 |
(7)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服役状态层次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斜拉桥发展概况 |
1.3 大跨径桥梁状态评估概述 |
1.3.1 大型桥梁服役状态评估的必要性 |
1.4 大型桥梁服役状态评估研究现状 |
1.4.1 国内、外的评估研究发展状况 |
1.5 桥梁综合评估理论方法 |
1.5.1 常规的桥梁综合评估方法 |
1.6 存在的问题 |
1.7 本课题的背景和论文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基于层次分析及变权原理的斜拉桥状态评估方法 |
2.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2.1.1 层次分析法的思路及特点 |
2.1.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2.2 大跨径斜拉桥服役状态评估模型 |
2.2.1 概述 |
2.2.2 整体工作状态评估拓扑模型 |
2.2.3 状态评估的中间层次结构拓扑模型 |
2.3 专家知识调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
2.3.1 指标权重专家调查表 |
2.3.2 权重的计算 |
2.4 底层评估指标的确定 |
2.4.1 评估指标的无量纲化 |
2.4.2 底层评估指标评语的确定 |
2.4.3 应变模态敏感参数对大跨径桥梁评估的预警作用 |
2.4.4 非均匀变化系数的确定 |
2.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变权综合评估体系的建立 |
2.5.1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
2.5.2 变权综合评估 |
2.5.3 均衡函数中参数α的确定 |
第三章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服役状态评估 |
3.1 奉节长江大桥监测系统概述 |
3.2 监测项目的具体实施 |
3.3 奉节长江大桥服役状态评估 |
3.3.1 主梁线形评估 |
3.3.2 主梁应力评估 |
3.3.3 索力评估 |
第四章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服役状态评估的C~#实现 |
4.1 C#语言的优势和特点 |
4.2 PCCBAS设计特点 |
4.3 PCCBAS层次化管理功能 |
4.4 PCCBAS流程设计 |
第五章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功能退化的灰色预测分析 |
5.1 桥梁的工作状态评估 |
5.2 桥梁结构使用功能退化预侧 |
5.2.1 灰色系统概念 |
5.2.2 桥梁结构整体工作状态的灰性 |
5.2.3 灰色系统建模 |
5.3 奉节长江大桥工作状态灰色预测 |
5.3.1 预测奉节长江大桥年评估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项目 |
(8)数据库及D.E.R.评估法在桥梁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桥梁管理系统概述 |
1.2 桥梁管理系统的意义 |
1.3 桥梁管理系统的发展回顾及现状 |
1.3.1 国外桥梁管理系统的发展回顾及现状 |
1.3.2 国内桥梁管理系统的发展回顾及现状 |
1.4 数据库的发展回顾 |
1.4.1 SQL简史 |
1.4.2 SQL Server数据库简史 |
1.5 既有桥梁评估方法发展回顾 |
1.5.1 评估理论及方法的发展回顾 |
1.5.2 评估理论及方法概述 |
1.6 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内容 |
1.7 本章小节 |
第2章 桥梁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解决方案 |
2.1 数据库 |
2.1.1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原则 |
2.1.2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方案比选 |
2.1.3 触发器 |
2.2 系统开发注意事项 |
2.3 系统需求分析 |
2.4 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 |
2.5 数据库设计 |
2.6 触发器设计 |
2.7 功能设计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D.E.R.评估法在桥梁评估中的应用 |
3.1 桥梁的检测方法 |
3.2 桥梁状况的评定 |
3.2.1 国外桥梁状况评定 |
3.2.2 国内桥梁状况评定 |
3.3 D.E.R.评估法 |
3.3.1 D.E.R.评估法主要优缺点 |
3.3.2 D.E.R.评估法评估准则 |
3.3.3 D.E.R.评估法中各项评估指标的确定 |
3.3.3.1 桥梁整体状况指标(CI)的计算 |
3.3.3.2 优选指标(PI)的计算 |
3.3.3.3 功能性指标(FI)的计算 |
3.3.3.4 整体优选指标(OPI)的计算 |
3.3.4 劣化程度(D)值的评估 |
3.3.5 劣化现象与维修方法和维修紧迫性的评估 |
3.4 D.E.R.评估法检测评估范例 |
3.4.1 D、E、R值的确定 |
3.4.2 各项评估指标的计算 |
3.4.2.1 状况指标(CI)的计算 |
3.4.2.2 优选指标(PI)的计算 |
3.4.2.3 功能性指标(FI)的计算 |
3.4.2.4 整体优选指标(OPI)的计算 |
3.5 D.E.R.评估法在数据库内的应用 |
3.6 本章小节 |
第4章 D.E.R.评估法在桥梁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示例 |
4.1 桥梁状况综述 |
4.2 系统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结论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9)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延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预应力结构简介 |
1.2 高强混凝土的简介 |
1.3 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 |
1.4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6 研究的内容 |
2 影响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延性因素 |
2.1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的裂缝形态 |
2.2 荷载—挠度关系 |
2.3 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 |
2.4 抗震性能指标 |
2.4.1 能量耗散能力 |
2.4.2 混凝土截面延性 |
2.5 影响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因素 |
2.5.1 预应力筋 |
2.5.2 非预应力筋 |
2.5.3 混凝土 |
2.5.4 跨高比 |
2.5.5 保护层厚度 |
2.5.6 截面形状 |
3 神经网络 |
3.1 神经网络的发展简史 |
3.2 神经元数学模型 |
3.3 学习规则 |
3.4 神经网络模型 |
3.4.1 BP 神经网络 |
3.4.2 HOPFIELD 神经网络 |
3.4.3 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 |
3.4.4 小波神经网络 |
3.5 网络模型层数 |
3.6 输入层、输出层和中间层 |
3.7 网络的激发函数、权值和阀值 |
3.8 神经网络的训练 |
4 遗传算法 |
4.1 遗传算法的发展简史 |
4.2 编码方法 |
4.3 适应度函数 |
4.4 遗传操作 |
4.4.1 选择算子 |
4.4.2 交叉算子 |
4.4.3 变异算子 |
4.5 遗传算法的运行参数 |
4.5.1 群体设定 |
4.5.2 编码长度 |
4.5.3 交叉概率 |
4.5.4 变异概率 |
4.5.5 终止条件 |
5 BP 网络预测模型 |
5.1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的延性试验 |
5.2 学习样本及检测样本 |
5.3 BP 网络预测模型 |
5.3.1 神经网络的结构 |
5.3.2 其它网络参数 |
5.3.3 学习算法 |
5.4 网络的预测结果 |
5.4.1 样本试件的预测结果 |
5.4.2 各种影响因素的预测结果 |
6 遗传算法预测模型 |
6.1 遗传算法在神经网络中的应用 |
6.1.1 用遗传算法进化网络权位 |
6.1.2 遗传算法进化网络结构 |
6.1.3 混合算法 |
6.2 模型样本 |
6.3 建立遗传算法预测模型 |
6.3.1 程序流程图 |
6.3.2 算法的参数选择 |
6.3.3 遗传算子的选择 |
6.4 网络模型的训练 |
6.4.1 训练结果 |
6.4.2 遗传算法的收敛性 |
6.4.3 预测结果 |
7 结论 |
7.1 本文结论 |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10)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状态评估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斜拉桥发展概况 |
1.2 桥梁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概述 |
1.2.1 桥梁的健康监测 |
1.2.2 桥梁评估及预测 |
1.2.3 桥梁状态评估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桥梁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状况 |
1.3.2 桥梁综合评估理论方法 |
1.3.3 桥梁健康监测、状态评估应用的几点剖析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状态评估参数的监测 |
2.1 桥梁健康监测评估的基本内涵 |
2.2 位移监测 |
2.2.1 测试方法 |
2.2.2 测点布置 |
2.2.3 位移监测的具体实施方案 |
2.2.4 线形观测方案 |
2.2.5 挠度观测方案 |
2.2.6 塔顶偏位观测方案 |
2.2.7 塔柱沉降观测方案 |
2.3 应力监测 |
2.3.1 测试方法 |
2.3.2 测试截面 |
2.3.3 测点布置 |
2.3.4 传感器间的连接 |
2.3.5 光纤传感器的现场安装方案 |
2.3.6 光纤传感器个数统计 |
2.4 索力监测 |
2.5 动力特性监测 |
2.6 温度监测 |
2.7 区域表观检测 |
2.8 桥面系等附属设施的调查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及变权综合原理的大跨度斜拉桥工作状态评估方法 |
3.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3.1.1 层次分析法的思路及特点 |
3.1.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3.2 文晖大桥斜拉桥工作状态评估 |
3.2.1 概述 |
3.2.2 安全性、耐久性、适用性评估及其层次分析评估模型 |
3.2.3 状态评估的中间层次结构拓扑模型 |
3.3 专家知识调查及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1 指标权重专家调查表 |
3.3.2 指标权重计算 |
3.3.3 专家调查权重计算结果 |
3.4 底层指标评语的确定 |
3.4.1 评估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3.4.2 底层评估指标评语的确定方法 |
3.4.3 非均匀性变化系数 |
3.5 变权综合原理 |
3.5.1 变权综合基本原理及均衡函数的选取 |
3.5.2 变权综合方法的应用实例 |
3.5.3 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桥梁状态评估算法的MATLAB实现 |
4.1 MATLAB语言的优势与特点 |
4.2 文晖大桥评估模型拓扑图及算法的程序实现 |
4.2.1 算法程序的数据说明及数据接口 |
4.2.2 算法程序的逻辑关系及层次间数据传递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状态评估 |
5.1 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索力状态评估 |
5.1.1 问题的提出 |
5.1.2 斜拉桥恒载索力优化方法 |
5.1.3 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的索力优化 |
5.1.4 斜拉桥的索力状态评估 |
5.2 主梁线形的评估 |
5.2.1 线形评估上下限值和线形标准的确定 |
5.2.2 线形评估模型及计算分析 |
5.3 动力特性的评估 |
5.3.1 动力特性评估标准的确定 |
5.3.2 动力特性评估计算分析 |
5.4 索力、线形、动力特性评估结果的比较及数值模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桥梁功能退化的灰色预侧分析 |
6.1 桥梁的工作状态评估 |
6.2 桥梁结构使用功能退化预测 |
6.2.1 灰色系统概念 |
6.2.2 桥梁结构整体工作状态的灰性 |
6.2.3 灰色系统建模及灰色预测 |
6.3 文晖大桥工作状态的灰色预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理论在桥梁状态评估中的应用 |
7.1 桥梁等级状态评估的模糊BP神经网络模型 |
7.1.1 BP网络 |
7.1.2 结构损伤度理论、等级域及隶属度模型 |
7.1.3 桥梁等级状态评估的模糊 BP网络模型 |
7.2 BP神经网络数据前、后处理及网络初始化 |
7.2.1 BP模糊神经网络输入及期望输出 |
7.2.2 网络输入、输出的归一化 |
7.2.3 网络的初始化 |
7.2.4 网络的训练 |
7.2.5 网络的模拟及预测 |
7.2.6 网络输出的反归一化 |
7.3 文晖大桥状态评估的模糊人工神经网络仿真模拟 |
7.3.1 工作状态评估的模糊人工神经网络 |
7.3.2 索力子网络的学习、训练及仿真分析 |
7.3.3 主梁线形子网络的学习、训练及仿真分析 |
7.3.4 动力特性子网络的学习、训练及仿真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人工神经网络在钢管砼增强高强砼柱抗剪承载力预报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RIMA-SVM模型的深基坑变形预测及应用研究[A]. 刘胤池,李庶林,陈煌煜,唐超,张建霖,黄玉仁. 第2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II册), 2020
- [2]钢管混凝土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梁节点抗震性能数值分析[D]. 王璐. 燕山大学, 2012(08)
- [3]大型桥梁建设—运营期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安全评估模式研究[D]. 韩雪. 重庆交通大学, 2011(04)
- [4]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力学性能研究[D]. 王鑫. 沈阳建筑大学, 2010(08)
- [5]涪陵乌江二桥健康监测层次分析系统的建立[D]. 谭小林. 重庆交通大学, 2009(10)
- [6]基于遗传-神经网络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的延性[J]. 胡立黎,郑宏. 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7]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服役状态层次评估方法研究[D]. 赵宇. 重庆交通大学, 2008(10)
- [8]数据库及D.E.R.评估法在桥梁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D]. 顾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4)
- [9]基于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延性研究[D]. 胡立黎.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2)
- [10]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状态评估系统的研究[D]. 伍华成. 浙江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