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断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断

一、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宋煜,宋宇,陈惠明,李娜[1](2021)在《PCT和IL-8联合检测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点,以及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8(IL-8)联合检测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陕西省康复医院收治的99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非感染组,统计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以及病原菌鉴定结果,对比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病、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PCT、IL-8等因素在感染组、非感染组中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PCT、IL-8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99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有23例出现感染,感染发生率为23.23%,感染部位为呼吸道、腹腔、胃肠道、泌尿系统以及血液系统,鉴定出36株病原菌,感染病原菌位居前3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7.78%)、肺炎克雷伯杆菌(22.22%)、金黄色葡萄球菌(19.44%)。两组年龄、合并基础病、肝硬化病因、Child-pugh分级、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腹腔积液、血清白蛋白、PCT、IL-8、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计数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年龄(≥60岁)、住院时间(≥14 d)、合并基础病、Child-pugh分级(C)、侵入性操作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CT、IL-8单独检测以及两者联合检测的AUC分别为0.750、0.693、0.872,两者联合检测AUC显着高于PCT、IL-8单独预测(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PCT、IL-8联合检测可提高感染预测价值。

佟印妮[2](2021)在《986例肝硬化患者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近5年首次住院的肝硬化患者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点,旨在更好的从病因上预防、诊断和治疗肝硬化,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首次确诊为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并发症;分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出血治疗方式的构成比;分析血浆D-二聚体在肝硬化不同病因、肝功能状态、有无腹水、是否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中的差别及在临床中的意义。结果1肝硬化的发病年龄与性别构成:发病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94岁,平均患病年龄为59.39±12.57岁,在986例患者中男性占63.7%,女性占36.3%,男:女=1.75:1。2病人在就诊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症状及体征:主要包括腹胀、食欲减退、乏力、脾亢、脾大等。3肝硬化的前五大病因: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431/986,43.7%)、酒精性肝病(146/986,14.8%)、隐源性肝病(124/986,12.6%)、自身免疫性肝病(89/986,9.0%)、丙型肝炎病毒感染(79/986,8.0%)。4性别在肝硬化病因中的差异:女性患者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和隐源性肝病引起的肝硬化明显高于男性,而男性发生乙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乙肝合并酒精肝所致肝硬化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5肝硬化的并发症: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为上消化道出血(34.9%,344/986)、原发性肝癌(30.6%,302/986)、胆囊结石(26.6%,262/986)、低钠血症(13.5%,133/986)、肝性脑病(7.7%,76/986)、门静脉血栓(7.0%,69/986)、SBP(5.8%,57/986);入院时无并发症的患者为238例,仅出现一种并发症的患者279例,出现两种及两种以上并发症的患者共46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癌、门静脉血栓、低钠血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发病率与酒精性肝硬化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7.964,P<0.05;χ2=5.644,P=0.018;χ2=19.138,P<0.05;χ2=10.211,P=0.001;χ2=9.461,P=0.002),而与乙肝合并酒精肝所致硬化无明显差异。6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共344例,其中出血方式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57/986,74.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合并门静脉高压性胃病(59/986,17.2%)为主;上消化道出血行保守治疗者144例(41.9%),行内镜下治疗者192例(55.8%)。7肝衰竭的影响因素:发生肝衰竭的患者共81例,其中并发腹水(χ2=22.425,P<0.05)、肝性脑病(χ2=81.462,P<0.05)、肝肾综合征(χ2=7.696,P<0.05)、低钠血症(χ2=56.164,P<0.05)、上消化道出血(χ2=55.534,P<0.05)患者更易出现肝衰竭。8低钠血症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首次在我院就诊的986例肝硬化患者中,有249例患者肝功能情况为Child-pugh A级,占25.3%;476例为B级,占48.2%;261例为C级,占26.5%;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在Child-pugh A级与B级(χ2=11.336,P<0.05)、A级与C级(χ2=54.811,P<0.05)、B级与C级(χ2=33.414,P<0.05)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9 D-二聚体情况:(1)不同病因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中位数均高于正常值;(2)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不同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中存在差异,其中C级>B级>A级(P<0.05)。(3)腹水组血浆D-二聚体的中位数为2.16mg/L,明显高于无腹水组0.49mg/L(P<0.05);腹水SBP组D-二聚体的中位数为4.52mg/L,显着高于腹水非SBP组1.98mg/L(P<0.05)。结论1肝硬化更易好发于男性,平均年龄为59.39±12.57岁。2肝硬化患者首次入院时主要表现为腹胀、食欲下降、腹痛和乏力。3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仍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4性别在肝硬化的不同病因中存在差异,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乙肝合并酒精肝好发于男性;而丙型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隐源性肝病更易好发于女性。5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为上消化道出血,其次是肝癌。6上消化道出血者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为主要病因,出血患者行内镜下治疗的比例远高于保守治疗者。7合并腹水、肝性脑病、低钠血症、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者更易发生肝衰竭。8肝硬化患者首次入院时Child-pugh B级所占比例最大,低钠血症与Child-pugh分级关系密切。9 D-二聚体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中高于正常值,且与肝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若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应警惕腹水及SBP的发生。图0幅;表11个;参141篇。

任保明[3](2021)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肝硬化患者病情进展到终末期时,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上消化道出血事件的发生,这也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根据出血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静脉曲张性和非静脉曲张性两种,它们主要的病理基础都是门脉压力的升高。国内外文献报道显示发生在食道胃底的静脉曲张破裂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但仍有一部分出血原因是非静脉曲张引起的,最常见的包括门脉高压性胃病、肝源性溃疡、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肝硬化两种不同出血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静脉曲张与非静脉曲张性出血的临床特征,为以后临床工作中及时诊治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0年01月至2015年0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20例。根据病史、内窥镜检查结果分为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组(A组)、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组(B组)和非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组(C组)。比较A、B两组间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查、合并高危因素、治疗方式、预后及B、C两组出血原因、预后等情况。结果:1.肝硬化的主要病因仍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男性居多,A、B两组间肝硬化病因、性别构成无差异(P>0.05),但B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A组(P<0.05)。2.A组发生呕血的比率高于B组(P=0.00),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浓度更低(P值分别为0.006、0.009),输血量更多(P=0.033),治疗以内窥镜为主(36.51%vs 8.23%,P=0.00),B组患者呕咖啡样物、单纯黑便的发生率高,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3.与A组相比,B组合并高血压和服用非甾体类药物的比率更高(P值分别为0.014、0.026)。4.B组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的出血最常见,消化性溃疡次之。C组则以溃疡出血最常见,且发生率高于B组(P<0.05)。5.A、B两组死亡率(33.85%、36.59%)均明显高于C组(2.45%),而A、B两组间死亡率无差异。结论:1.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仍是慢性病毒性肝炎。静脉曲张性出血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肝硬化非静脉曲张性出血以门脉高压性胃病为主。非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原因是胃酸相关性疾病。2.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或合并高血压的肝硬化患者易诱发非静脉曲张性出血。3.肝硬化静脉曲张性出血患者以呕血多见,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则以呕咖啡样物、单纯黑便为主。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表现为更明显的低血红蛋白血症、低白蛋白血症,且输血量相对较多。4.肝硬化静脉曲张性出血以内窥镜治疗为主,非静脉曲张性出血以药物治疗为主。非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预后优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张毛[4](2021)在《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临床特征及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non-cirrhotic portal hypertension,NCPH)是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的一种少见类型,临床易误诊为肝硬化,且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UGIB)风险较高。本研究通过分析NCPH患者临床特征及其合并UGIB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期间明确诊断为NCPH患者共62例为研究对象,统计62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并分别计算每位患者APRI评分、FIB-4指数、Child-Pugh分级。根据是否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将62例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阅读相关文献选择可能有意义的指标,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可能影响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临床特征本研究组共62例NCPH患者,区域性门静脉高压(regional portal hypertension,RPH)21例(33.87%),特发性门静脉高压(idiopathic portal hypertension,IPH)18例(29.03%),门静脉海绵样变(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portal vein,CTPV)8例(12.90%),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MPD)6例(9.68%),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4例(6.45%),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4例(6.45%),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VOD)1例(1.61%)。RPH21例,其中胰源性门静脉高压13例,包括慢性胰腺炎5例(23.81%),胰腺肿瘤6例(28.57%),胰腺假性囊肿2例(9.52%)。MPD6例,其中原发性骨髓纤维化4例(66.67%),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例(33.33%)。62例NCPH患者,其中29例首次就诊于肝胆胰外科(46.8%),17例就诊于肝胆胰内科(27.4%),6例就诊于胃肠外科(9.7%),3例就诊于血液科(4.8%),肾病内科、全科医学科、胃肠内科、儿科、介入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各1例(1.6%)。62例患者中男性36例占比58.1%,女性26例占比41.9%,男女比例1.4:1。发病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54.82±16.38岁,男性平均年龄54.53±17.55岁,女性平均年龄55.23±14.95岁。本研究组62例患者首发症状主要是腹痛18例(29.0%)、脾大15例(24.2%)、呕血10例(16.1%)、腹胀8例(12.9%)等。其中RPH患者以腹痛(38.1%)、脾大(23.8%)为主要临床表现,IPH患者以呕血(27.8%)、腹痛(27.8%)、脾大(22.2%)为主要临床表现。62例患者并发症统计,上消化道出血19例(30.6%),合并感染者11例(17.7%),电解质紊乱6例(9.7%),脾功能亢进42例(67.7%),腹水26例(41.9%),其它并发症少见。各病因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未见明显异常,白蛋白(Albumin,ALB)正常或轻度下降,但均在30g/L以上;MPD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轻度升高,其它各组总胆红素均在正常水平;PVT组及MPD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略高于正常,余各组碱性磷酸酶均在正常水平;BCS组、PVT组、MPD组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高于正常水平,余各组GGT均处于正常水平;IPH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Platelet,PLT)显着低于其它疾病组,中位数分别为91.5g/L、3.6ⅹ109/L、86.5ⅹ109/L,余各疾病组Hb、WBC、PLT正常或轻度下降,各原发疾病组凝血功能较好。62例患者中无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15例(24.2%),孤立性食管静脉曲张20例(32.3%),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16例(25.8%),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1例(17.7%)。其中RPH以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为主(66.7%)。62例患者轻度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10例(16.1%),中度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16例(25.8%),重度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21例(33.9%)。1例VOD患者APRI评分1.73,FIB-4指数为8.27。除VOD外,IPH组和BCS组的APRI评分显着高于其它疾病组,但各原发疾病组APRI评分均小于1。除VOD外,IPH组FIB-4指数最高,MPD组FIB-4指数最低,其中IPH组FIB-4指数大于3.25,余各原发疾病组FIB-4指数均小于3.25。62例患者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38例(61.3%),B级23例(37.1%),C级1例(1.6%)。2.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ALT、AST、ALB、ALP、GGT、TBIL、PT、INR、WBC、PLT、APRI评分、FIB-4指数、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脾厚度(Z=-2.116,P=0.034)、脾长径(Z=-5.133,P<0.001)、红色征(χ2=11.341,P<0.001)、静脉曲张程度(Z=-5.094,P<0.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NCPH合并UGIB的危险因素分析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脾长径增大(OR=2.01,P<0.05)、静脉曲张程度(OR=8.54,P<0.05)是NCPH合并UGI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RPH及IPH是NCPH常见病因,CTPV、BCS、MPD等相对少见。2.NCPH肝功能基本正常,脾功能亢进及肝纤维化程度较轻、并发症较少,但发生静脉曲张及出血风险较高。3.脾厚度、脾长径、红色征、静脉曲张程度是NCPH合并UGIB的危险因素,脾长径、静脉曲张程度是NCPH合并UGIB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得帅[5](2021)在《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通过对收集的肝硬化腹水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的临床数据的分析,探讨SBP发生的相关因素,建立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以期对SBP的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同时对腹水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研究SBP的病原学特点。2.通过研究肝硬化腹水发生SBP患者的CTP评分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初步评价SBP患者感染严重程度及肝功能受损情况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寻中医证型与CTP评分标准中各指标的相关性,为中医诊疗SBP提供一定参考。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病房住院的肝硬化腹水患者135例,其中并发SBP者61例,对照组选取同期肝硬化腹水不伴SBP的患者7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表现、肝硬化病因、实验室指标,并计算CTP评分,一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包括是否出现肝性脑病、是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腹水严重程度、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肝硬化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和不明原因肝硬化,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D-二聚体、胆碱酯酶、PCT、CRP、腹水常规、腹水生化、腹水培养结果。先对以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初步筛选出的指标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变量筛选,根据得到的数据建立多参数诊断模型,并对相应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进行验证,通过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计算最佳截断值,并确定诊断模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根据腹水培养结果,分析SBP致病菌的类型和占比。2.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病房住院的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61例,根据中医四诊资料,参照鼓胀病辨证分型为气滞湿阻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四个证型。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实验室指标、CTP评分及中医四诊资料,探究SBP中医证型CTP评分的相关性,根据CTP评分初步评价SBP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肝功能损伤程度和感染严重程度,并探寻中医证型与CTP评分标准中各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部体征、腹水总蛋白、腹水多核细胞百分率、腹水粘蛋白定性、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总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降钙素原、胆碱酯酶、CTP评分与肝硬化腹水合并SBP的发生相关(P<0.05),而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合并肝性脑病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腹水葡萄糖、血红蛋白浓度、血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SBP的发生无关(P>0.05)。SBP组患者的腹部体征程度、腹水总蛋白、腹水多核细胞百分率、腹水粘蛋白定性、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降钙素原、CTP评分明显高于非SBP组患者,SBP组患者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显着低于非SBP组患者。2.在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腹水培养的病原学特征方面,G+菌为主要致病菌,其中以葡萄球菌占比最高,在G-菌中,肠杆菌占比最高,真菌感染在SBP患者中也有检出。3.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水总蛋白、腹水多核细胞百分率、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降钙素原与肝硬化腹水合并SBP的发生相关(P<0.05),且均为正相关;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根据是否纳入腹水相关化验指标分别建立诊断模型:纳入腹水指标的模型F1=-20.616+0.230NEUT(%)+0.067PCT(ng/d L)+0.246腹水多核细胞百分率(%)-0.126腹水总蛋白(g/L)和未纳入腹水指标的模型F2=-11.066+0.129 NEUT(%)+0.169 D-D(mg/L)+0.038 PCT(ng/d L),经检验两个诊断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区分度(AUC面积远大于0.5)和校准度(P>0.05)。4.本研究共纳入61例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根据中医四诊资料,分为气滞湿阻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四种证型,其中湿热蕴结证最多(34.4%),肝肾阴虚证次之(26.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女=1.3:1);CTP评分与中医四种证型相比较发现脾肾阳虚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患者的CTP评分明显高于气滞湿阻证的患者,湿热蕴结证与脾肾阳虚证患者之间、脾肾阳虚证与肝肾阴虚证患者之间的CTP评分亦有显着差异(P<0.05),SBP患者的四种中医证型在ALB(g/L)、INR和TBil(μmol/L)三项临床指标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可能与SBP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和严重程度有关。研究结论:1.对于肝硬化腹水患者,腹部体征、腹水总蛋白、腹水多核细胞百分率、腹水粘蛋白定性、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总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降钙素原、胆碱酯酶、CTP评分与SBP的发生相关,通过筛选建立的两个多参数诊断模型对SBP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2.本研究结果显示,SBP致病菌中,G+菌所占比例高于G-菌,其中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菌。3.在SBP患者中,湿热蕴结证最多见,其次为肝肾阴虚证;CTP评分与中医证型相关,CTP评分轻症患者以气滞湿阻证为主,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多见CTP评分中-重症患者;中医证型与CTP评分标准中的部分指标具有相关性,考虑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中医辨证特点有关。

肖春桃[6](2021)在《基于肝硬化数据库分析门静脉血栓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肝硬化是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一种常见疾病,即使当前治疗水平明显提升,其患病率、住院率及与之相关死亡率仍不断增加。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肝硬化是世界人群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位居全球所有死亡病因的第十一位,为全球带来巨大经济负担。肝硬化相关死亡主要与其多种并发症相关,如消化道出血、感染、原发性肝癌、肝性脑病等。当前,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否是肝硬化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大样本的肝硬化数据库便于资料存储利用,同时利用数据库资料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分析PVT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搜寻可能对肝硬化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其他危险因素。方法:1.根据目前有关肝硬化及其并发症诊治的最新指南及专家共识,经我院消化内科专家讨论后确定肝硬化数据库拟收集的具体内容;利用EpiData 3.1数据库软件建立肝硬化数据库;初步收集录入我院2018年09月至2020年03月肝硬化住院患者临床数据并进行分析。2.基于肝硬化数据库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09月至2020年03月的肝硬化住院患者,合并PVT患者共58例为PVT组,随机选取同期无PVT患者116例为非PVT组;通过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均衡组间协变量获取PVT及非PVT组各44例;利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法分析PSM前后2组患者总体生存率及无出血生存率,采用Cox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借助电子病历系统、电话随访等,收集录入我院自2018年09月至2020年03月期间1097例非重复肝硬化住院患者临床数据信息,1097例肝硬化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83±11.53(岁);其中男性患者796例(72.56%),女性患者301例(27.44%),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所有患者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 Virus,HBV)仍为我院就诊患者的主要病因,约为62.53%;酒精则为第二位病因,约为12.85%。不同性别患者病因有所不同,男性与女性患者首要病因均为HBV(男性:女性=62.94%:61.46%),男性患者次要病因为酒精,约为16.71%,而女性患者则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约为14.62%。2.PSM前PVT组患者共58例,非PVT组患者共116例,PSM后2组患者各44例。去除4例失访患者,随访期内进行有效随访者共170例,中位随访时间64.45周(95%CI:1.28-79.15)。回顾性分析显示:PSM前非PVT组患者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PVT组(P=0.008),而PSM后2组患者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76);PSM前后非PVT组无上消化道出血生存率均明显高于PVT组(P<0.05)。PSM前后多因素Cox分析结果均表明MELD≥15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65岁、Child-Pugh C级、PVT、合并出血等对肝硬化患者预后无显着影响。结论:1.应用EpiData 3.1软件创建肝硬化数据库,可对肝硬化患者数据资料进行有效搜集整理,便于临床研究中数据的提取;肝硬化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首要病因仍为HBV,不同性别患者的次要病因不同,男性患者次要病因为酒精,而女性患者则为自身免疫性肝病。2.肝硬化合并PVT增加上消化道出血或再出血风险,但其不增加肝硬化患者短期死亡风险;MELD≥15则是肝硬化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徐萌[7](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探讨益气和血法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探讨益气和血法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共188例。根据患者是否服用益气和血法汤剂将其分为治疗组(中药汤剂组)和对照组(中成药组)。通过倾向性最邻近匹配法1:1匹配,获得符合条件的治疗组患者65例及对照组患者65例。比较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肝功能、血常规、凝血酶原活动度、脾脏长径、厚度及门脉宽度,比较两组患者组内治疗前及治疗后24个月HBVDNA水平、Child评分、APRI评分、肝癌发生率、再代偿率。比较两组患者组间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肝功能、血常规、凝血酶原活动度、脾脏长径、厚度及门脉宽度,比较两组患者组间治疗前及治疗后24个月Child评分、APRI评分、肝癌发生率、再代偿率。结果1通过倾向性最邻近1:1匹配,共65对配对成功。匹配后两组治疗前的性别、年龄、乙肝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史、心脏病史、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ALT、AST、TB、ALB、WBC、NE、HGB、PLT、PTA、脾脏长径、脾脏厚度、门脉宽度、HBVDNA水平、APRI评分、Child评分达到均衡,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后各指标变化情况2.1治疗前后肝功变化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ALT指标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ALT指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个月治疗组ALT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18个月、24个月AST指标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AST指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个月AST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组治疗后18个月、24个月TB指标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TB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均不显着(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个月TB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ALB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ALB指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P<0.05),对照组治疗后18个月、24个月ALB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个月ALB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2.2治疗前后血常规变化治疗组治疗后18个月、24个月治疗组WBC指标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WBC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个月WBC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NE指标均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NE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N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PLT指标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后18个月PLT指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P<0.05),治疗后24个月PLT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个月PLT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HGB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均不显着(P>0.05)。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HGB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均不显着(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HGB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2.3治疗前后PTA变化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PTA指标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PTA指标较治疗前上升(P<0.05),治疗后24个月PTA指标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个月PTA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2.4治疗前后脾脏大小、门脉宽度变化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脾脏长径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脾脏长径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脾脏长径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脾脏厚度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脾脏厚度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脾脏厚度显着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18个月、24个月门脉宽度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门脉宽度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门脉宽度显着小于对照组(P<0.01)。2.5治疗前后APRI评分、Child评分变化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APRI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24个月APR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个月的APRI评分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Child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24个月Child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的Child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2.6治疗前后HBV DNA水平变化经过24个月治疗,两组共130例患者均达到病毒阴转。2.7治疗前后肝癌发生率、再代偿率变化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肝癌发生人数为2例(3.08%),较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对照组治疗后24个月肝癌发生人数为5例(7.69%),较治疗前上升(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24个月的肝癌发生率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再代偿人数为20例(30.80%),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1)。对照组治疗后24个月再代偿人数为8例(12.30%),较治疗前显着上升(P<0.01)。两组组间相比,治疗组治疗后24个月的再代偿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和血法汤剂联合恩替卡韦更能有效改善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ALT、NE水平,改善脾脏大小、门脉宽度,降低Child评分,有效延缓肝硬化进程,提高再代偿率,临床疗效确切。

向培正[8](2021)在《多种评分系统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预后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sophagealgastricvariceal bleeding,EGVB)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AIMS65、GBS、MGBS、EGBS、CRS、CANUKA、Child-Turcotte-Pugh(CTP)、MELD、MELD-Na评分系统对再出血、需要输血、死亡患者的识别能力,并确定合理的临界值,从而便于临床工作中早期识别出高危患者,并及早进行干预,改善患者愈后。[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确诊为肝硬化合并EGVB的患者,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共169例),详细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等)和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肝硬化病因、是否以及采用何种方式临床干预治疗、病情转归等,通过上述资料分析其一般特征。根据 AIMS65、GBS、MGBS、EGBS、CRS、CANUKA、Child-Turcotte-Pugh(CTP)、MELD、MELD-Na评分标准,以肝硬化合并EGVB患者入院后的生命体征及首次实验室指标对患者进行评分。评估上述9种评分对不同临床结局(再出血、需要输血和死亡)患者的预测能力,根据上述三种临床结局分别绘制出各个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以各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ROC)来对上述评分系统对不同临床结局的预测能力进行判断,并计算出各评分识别上述三种临床结局高危患者的最佳临界值。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肝硬化EGVB患者发生院内再出血或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共收集肝硬化EGVB患者病例资料169例,其中接受院内输血111例,住院期间再次出血患者35例,死亡患者8例。2.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合并症与主要检验指标:这些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0±12.6岁(范围为20至81岁),其中男性患者108名(63.9%),女性患者61名(36.1%)。临床表现:有黑便病史患者155名(91.7%),出现不同程度意识改变患者15名(8.9%),因大量失血至晕厥患者8名(4.8%)。主要伴随疾病:糖尿病24例,中枢系统疾病8例(脑梗塞病史5例,脑出血病史2例,垂体瘤1例),心脏疾病14例(心衰13例,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1例),恶性肿瘤病史31例,肝功能衰竭3例,肾功能衰竭2例,住院期间发生肺栓塞1例。主要检查、检验结果:135名患者存在腹水,其中58名患者为中等量以上腹水。白细胞 4.82(3.2-7.5)×10^9/L,血红蛋白 84.0(68.0-100.5)g/L,血小板 80(45-116)×10^9/L,ALT 36(27-51)U/L,AST43(27.0-65.5)U/L,血浆白蛋白 28.8(25.5-32.9)g/L,总胆红素 26.4(16.6-37.9)μ mol/L,肌酐 66(54-82)μ mol/L,尿素氮 7.0(5.0-10.4)mmol/L,血清钠离子浓度 138.0(136.2-140.2)mmol/L,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16.7(15.2-18.4)s,INR 1.4(1.2-1.5)。中位住院天数为 13(9-16.5)d。3.本研究肝硬化病因仍以肝炎为主(52.7%),对比同类型研究与之前的研究相比,其占总体而言呈下降趋势。4.经输血治疗的肝硬化EGVB患者的AIMS65、GBS、MGBS、EGBS、CRS、CANUKA、CTP、MELD、MELD-Na评分总体而言高于未输血患者,但CRS评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6),其余评分两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评分系统做ROC曲线分析后,结果显示AIMS65评分在预测患者输血时表现最优,其AUROC(95%CI)为0.755(0.683-0.818),将其余评分的AUROC值与AIMS65评分进行Z检验后发现,仅MELD、MELD-Na、CRS评分与AIMS65评分之间的AUROC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IMS65、CTP、EGBS、GBS、MGBS、CANUKA、MELD-Na、MELD、CRS对预测输血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7、>10、>11、>8、>8、>11、>10、>2。5.肝硬化EGVB患者发生院内再出血的AIMS65、GBS、MGBS、EGBS、CRS、CANUKA、CTP、MELD、MELD-Na评分总体而言高于未发生院内再出血患者,两组患者之间的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评分系统做ROC曲线分析后,结果显示AIMS65评分在预测患者院内再出血时表现最优,其AUROC(95%CI)为 0.728(0.654-0.793),将其余评分的 AUROC 值与 AIMS65评分进行Z检验后发现,AIMS65评分与其他评分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IMS65、CTP、MELD-Na、MELD、EGBS、GBS、CANUKA、CRS、MGBS对预测院内再出血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7、>10、>10、>11、>10、>8、>2、>5。6.肝硬化EGVB患者发生院内死亡的AIMS65、GBS、EGBS、CRS、CANUKA、CTP、MELD、MELD-Na评分总体而言高于未发生院内死亡的患者,MGBS评分在院内死亡组低于生存组,仅CTP、AIMS65、CANUKA、MELD-Na评分两组之间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评分两组之间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所有评分系统做ROC曲线分析后,结果显示CTP评分在预测患者院内死亡时表现最优,其AUROC(95%CI)为0.887(0.830-0.931),将其余评分的AUROC值与CTP评分进行Z检验后发现,CTP评分与CANUKA评分之间的AURO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评分与CTP评分之间的AURO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P、AIMS65、MELD-Na、CANUKA、CRS、MELD、EGBS、GBS、MGBS 对预测院内死亡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0、>2、>13、>10、>2、>13、>9、>8、>5。7.对18项客观指标进行单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Hb、ALB、PT、INR与肝硬化EGVB患者不良愈后相关(P<0.05),将它们继续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仅ALB是肝硬化EGVB患者不良愈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肝硬化病因仍以乙肝为主,但与之前的研究相比,乙肝性肝硬化的占呈下降趋势。2.AIMS65评分可较好的预测肝硬化EGVB患者入院后输血、院内再出血,CTP、AIMS65评分在预测院内死亡方面表现优异。3.ALB是肝硬化EGVB患者不良愈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廖程[9](2021)在《基于ALBI评分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生存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应用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评价肝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为了评估ALBI评分在肝硬化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UGIB)患者中的预后表现,并将其与Child-Pugh(CP)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新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因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UGIB)入院的111例肝硬化患者,根据其临床相关检查分析和内镜检查结果,计算入院时的ALBI、CP和MELD评分,运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对预后生存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收集111例的患者数据资料,计算得到在随访前30天死亡23例(20.7%),随访时间一年内共死亡31例(27.9%)。比较三种评分,在住院及出院后30天死亡率方面,三种评中ALBI评分预测最为准确曲线下面积(AUC)为0.79(P<0.05),两种结果的曲线下面积(AUC)CP评分为0.69(P<0.05),MELD评分为0.74(P<0.05)。比较第一年死亡率,ALBI、CP和MELD评分的AUC分别为0.80(P<0.05)、0.71(P<0.05)和0.75(P<0.05)。结论:在此次我们对111例患者的研究中,ALBI评分较为准确地预测了住院和30天死亡率,ALBI评分优于CP和MELD评分的预测。三种评分都显示了对第一年患者生存情况的良好预后预测性能。结果表明,ALBI评分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短期疗效评估中比起传统的CP评分及MELD评分更有优势。

李德钊[10](2021)在《白蛋白-胆红素评分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umin-bilirubin score,ALBI)评估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的价值,并与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联合血清Na评分(MELD-Na)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ALBI评分联合其他标志物(血清Na、AST)对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4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确诊的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55例。根据随访1年的疾病转归情况将所纳入的患者分为生存组(n=98)和死亡组(n=57)。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并评估ALBI评分对此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两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 22.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变量行单因素Cox分析,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根据约登指数确定最佳临界值。AUC的比较采用MedCalc v.16.4.3进行正态性Z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ALBI评分、ALBI分级患者的1年生存率变化,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55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随访1年内死亡57例,病死率为36.7%。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在首次出血量(U=1994.5,P=0.002)、有无肝性脑病(χ2=14.154,P<0.001)、腹水严重程度(χ2=10.537,P=0.005)、TBil(U=1694.0,P<0.001)、ALB(t=-6.633,P<0.001)、AST(U=2223.5,P=0.035)、Na(U=1859.5,P=0.001)、INR(U=1259.5,P<0.001)、PT(U=1331.5,P<0.001)、WBC(U=2008.5,P=0.004)、RBC(t=-2.633,P=0.009)、RDW(U=1719.5,P<0.001)、Hb(U=2150.0,P=0.017)、ALBI分级(χ2=48.732,P<0.001)、CTP分级(χ2=34.646,P<0.001)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入院时ALBI评分为-1.11±0.59,明显高于生存组-1.79±0.44(t=7.618,P<0.001);MELD-Na评分为18.00(14.50~24.00),高于生存组12.00(10.00-16.00)(U=1176.0,P<0.001);CTP评分为9.00(8.00~11.00),高于生存组7.00(6.00~8.00)(U=1078.0,P<0.001)。2、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LBI评分与CTP评分和MELDNa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53、0.668,P值均<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首次出血量、肝性脑病、TBil、ALB、AST、Na、PT、INR、WBC、RBC、Hb、RDW、CTP评分、MELDNa评分、AL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为了避免多重线性关系(共线性),构建了3种回归变量模型,其中回归模型1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的变量为AST、WBC、RDW、RBC、Na、INR、Hb、ALBI评分,最终ALBI评分、Na、AST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5.690,0.945,1.001;95%CI:2.299~12.457,0.901~0.991,1.000~1.002;P<0.001,P=0.020,P=0.033);纳入回归模型2的变量为AST、WBC、RDW、RBC、Hb、PT、MELDNa评分,分析显示MELD-Na评分、AST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36,1.001;95%CI:1.070~1.206,1.000~1.002;P<0.001,P=0.004);纳入回归模型3的变量是AST、WBC、RBC、RDW、Hb、Na、INR、CTP评分,分析显示CTP评分、Na、AST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1.272,0.954,1.001;95%CI:1.068~1.515,0.910~1.000,1.000~1.002;P=0.007,P=0.049,P=0.017)。5、ALBI评分、CTP评分及MELD-Na评分的曲线下面积均在0.7~0.8之间,提示均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其中ALBI评分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18,95%CI:0.744~0.893),最佳临界值为-1.49,灵敏度为78.9%,特异度为76.5%,约登指数为0.555。CTP评分的AUC为0.807(95%CI:0.736~0.878),最佳临界值为8.5,灵敏度为68.4%,特异度为80.6%,约登指数为0.490。MELD-Na评分的曲线下面积最小(AUC=0.789,95%CI:0.713~0.866),最佳临界值为17.5,灵敏度为56.1%,特异度为87.8%。3种评分系统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种评分系统均能较好地预测肝硬化合并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预后,相比之下,ALBI评分更具优势。6、ALBI评分联合血清Na及AST评估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绘制ALBI评分联合血清Na及AST的ROC曲线,ALBI评分联合血清Na及AST的AUC为0.825(95%CI:0.756~0.882),灵敏度为71.93%,特异度为84.69%,显着高于血清Na、AST水平(AUC=0.667,95%CI:0.736~0.878)、(AUC=0.602,95%CI:0.520~0.680)或单独使用ALBI评分(AUC=0.818,95%CI:0.748~0.876)计算的面积。结合这三个独立因素的ALB评分+血清Na+AST模型比单独使用ALBI评分具有更好的预测得分。7、Kapalan-Meier曲线进一步分析显示ALBI-1级、ALBI-2级和ALBI-3级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40,P<0.001)。根据约登指数计算,ALBI评分的最佳临界值为-1.49,将所有患者分为高水平ALBI组(ALBI≥-1.49)和低水平ALBI组(ALBI<-1.49),ALBI≥-1.49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下降(χ2=52.518,P<0.001)。研究结论:1、ALBI评分、MELD-Na评分、CTP评分及AST是预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Na是其保护因素。2、ALBI评分与CTP评分和MELD-Na评分对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年死亡预测的预后表现相当,ALBI评分具有良好的评估能力。3、ALBI评分、血清Na、AST三者联合的诊断模型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1年死亡预后判断具有更好的价值。4、ALBI-3级、ALBI≥-1.49的患者预后更差,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更高。

二、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PCT和IL-8联合检测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感染发生情况
    2.2 感染病原菌分布
    2.3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2.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感染危险因素
    2.5 PCT和IL-8水平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感染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2)986例肝硬化患者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实验方法
        1.1.3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基本情况分析
        1.2.2 入院时的临床表现
        1.2.3 病因分布特点
        1.2.4 并发症的分布特点
        1.2.5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治疗方式分析
        1.2.6 肝衰竭与并发症的关系
        1.2.7 低钠血症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及其对肝硬化并发症的影响
        1.2.8 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及相关并发症诊治的最新进展
    2.1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发病机制、诊断、评估、分级
    2.2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一线治疗
        2.2.1 一般治疗
        2.2.2 常规利尿剂
    2.3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二线治疗
        2.3.1 新型利尿剂
        2.3.2 收缩血管活性药物
        2.3.3 大量抽腹水(large volume paracentesis, LVP)
        2.3.4 输注白蛋白
        2.3.5 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TIPS)
    2.4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三线治疗
        2.4.1 自动化低流量腹水泵(alfapump, AP)
        2.4.2 腹水浓缩回输治疗(concentrated ascites reinfusion therapy, CART)
        2.4.3 肝移植
        2.4.4 其他
        2.4.5 联合治疗
    2.5 其他治疗方案
        2.5.1 利福昔明
        2.5.2 可乐定
        2.5.3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onselective beta-blockers, NSBB)
        2.5.4 奥曲肽
    2.6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
    2.7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治疗
        2.7.1 抗生素治疗
        2.7.2 白蛋白治疗
        2.7.3 利福昔明
    2.8 肝肾综合征的分型、诊断和治疗
    2.9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临床特征及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概述
    2.2 门静脉高压定义及分类
    2.3 IPH和 EHPVO流行病学
    2.4 IPH及 EHPVO病因
    2.5 IPH及 EHPVO发病机制
    2.6 IPH及 EHPVO临床特征
    2.7 IPH及 EHPVO诊断标准
    2.8 IPH及 EHPVO治疗
    2.9 IPH及 EHPVO预后
    2.10 总结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研究方法
    3.5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资料统计
    4.2 单因素分析
    4.3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节: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及纳排标准
    3 数据处理
        3.1 数据收集
        3.2 统计学方法
    4 临床数据比较
        4.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4.2 两组患者Child-Turcotte-Pugh评分比较
        4.3 两组患者合并症及腹部体征比较
        4.4 两组患者外周血相关指标比较
        4.5 两组患者腹水相关化验指标比较
        4.6 肝硬化腹水合并SBP患者腹水培养的病原学特征
    5 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6 肝硬化腹水并发SBP诊断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7 小结
        7.1 单因素分析及病原学特征
        7.2 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诊断模型建立
    8 讨论
        8.1 患者一般情况与SBP的关系
        8.2 Child-Turcotte-Pugh评分与SBP的关系
        8.3 两组患者合并症与SBP的关系
        8.4 腹部体征与SBP的关系
        8.5 两组患者外周血相关指标与SBP的关系
        8.6 腹水相关化验指标与SBP的关系
        8.7 SBP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分析
        8.8 多参数诊断模型对SBP的诊断价值分析
    9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节: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1 研究对象
    2 诊断及辨证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数据处理
        3.1 数据收集
        3.2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统计
        4.2 中医证型与CTP评分比较
        4.3 中医证型与CTP评分中各指标的比较
    5 小结
    6 讨论
        6.1 SBP中医证型一般情况分析
        6.2 SBP中医证型与CTP评分的关系
        6.3 SBP中医证型与CTP评分中各指标的关系
    7 总结
    参考文献
结论
不足与展望
综述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疗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原学特征
    3 发病机制
    4 SBP的诊断
    5 SBP的治疗与预防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肝硬化数据库分析门静脉血栓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2.建立肝硬化数据库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3.基于PSM研究门静脉血栓对肝硬化预后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及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4.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基于真实世界探讨益气和血法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概述
        2 乙肝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3 失代偿肝硬化合并症的发病机制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真实世界在中医肝病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1 概述
        2 真实世界数据不同于真实世界证据
        3 真实世界数据的来源
        4 真实世界研究中的质量控制
        5 真实世界研究中混杂因素的控制
        6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肝病临床中的应用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探讨益气和血法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分析
    结果
        1 倾向性评分最邻近匹配结果
        2 两组治疗效果判定
    讨论
        1 方药分析
        2 人群分析
        3 疗效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多种评分系统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预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多种评分系统在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及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基于ALBI评分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3 纳入和排除标准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10)白蛋白-胆红素评分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概述
        2.1.1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不良结局有关因素
        2.1.2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发病机制
        2.1.3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
        2.1.4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预后评分体系
    2.2 展望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研究方法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入组患者一般特征描述
    4.2 ALBI评分与CTP评分及MELD-Na评分的关系
    4.3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年预后分析
    4.4 ALBI评分、MELD-Na评分、CTP评分及多项参数联合检测模型预测患者1年预后价值比较
        4.4.1 ALBI评分、MELD-Na评分及CTP评分预测患者1年预后价值比较
        4.4.2 ALBI评分联合血清Na、AST预测患者1年预后价值比较
    4.5 ALBI评分不同分组的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生存分析
        4.5.1 ALBI-2 级与ALBI-3 级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4.5.2 不同ALBI分级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1年预后评价的生存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PCT和IL-8联合检测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者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J]. 宋煜,宋宇,陈惠明,李娜. 热带医学杂志, 2021(10)
  • [2]986例肝硬化患者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D]. 佟印妮.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征分析[D]. 任保明.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临床特征及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毛. 吉林大学, 2021(01)
  • [5]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相关因素分析及多参数联合诊断模型的建立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D]. 王得帅.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肝硬化数据库分析门静脉血栓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D]. 肖春桃.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7]基于真实世界探讨益气和血法治疗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D]. 徐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多种评分系统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预后价值[D]. 向培正.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9]基于ALBI评分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生存分析[D]. 廖程.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10]白蛋白-胆红素评分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D]. 李德钊.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