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森林资源现状及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探讨

内蒙古森林资源现状及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探讨

一、内蒙古森林资源现状与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马雪松[1](2021)在《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经济波动、气候条件变化、资源消耗危机、新冠疫情持续不断等严峻的形势挑战下,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成为关注性焦点,而林业作为重要的资源供给、生态功能输送与气候环境调节的产业,其可持续的协同发展演化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都比较有优势的东北国有林区,自然义不容辞的承担了新时代所赋予的重任,林业产业政策的调整以及发展方向的转型,会给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带来较大程度的发展不协同之状况,资源的衰减会在经济发展、林区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给东北国有林区造成不利的影响。林业产业的运行方式是所有产业中与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最为相似的,可以借鉴成熟的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发展进行研究,力图使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协同演化逐步缓解资源危机,优化并高效利用可以整合的资源,实现东北国有林区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的同步发展,最终满足森林资源可持续运营的发展目标。本研究在集合生态学理论、协同演化理论、林业产业演化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发展的研究思路。首先在理论层面,对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概念进行梳理,同时,对相关理论在本研究的应用做了分析,通过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对比,阐述在组成结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方面的接近性,并对协同演化模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可行性。其次在分析层面,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在森林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林业产业技术要求、投资、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面临的压力或动力进行分析,明确了研究的必要性。再次在机制层面,明确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提出了协同演化的四种机制,进而引出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立体式研究模型。第四在协同演化研究层面,基于协同演化的机制和研究模型,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的协同演化、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形成了本研究的主体部分。最后在保障层面,为了能够确保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顺利进行,提出需要在企业个体协同、产业种群协同、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三方面进行保障,综合提升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效率。

王佳[2](2020)在《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进程中“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而林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林业制度体系是推动我国林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林权制度则是其中的核心。经过多次改革,逐渐清晰、合理的林权制度在明确各林权主体权利边界,释放林业经营潜能,增加林业经营者收入,保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林业经济、生态、社会综合功能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已经凸显。但改革没有完全释放我国林权制度功能,全面实现改革目标,林权制度仍待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是对改革后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基础性作用效果的全面展现,所以林权制度完善需要以绩效评价为依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更加有针对性的完善现有林权制度,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本研究以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重点研究,以促进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一步提升。在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进行的研究中,明确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的动因、特征、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林权制度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我国现有林权制度目标、主体构成、权责划分及改革前后制度实施效果对比情况。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部分,首先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进行评价,明确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整体情况和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各自情况。以上述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论为基础,探究形成如上结论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层次分析、效用值法、相关性分析、DEA、Malmquist等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尚待改进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首先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研究。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探索时期、完善时期三个阶段。运用以政府主导林业经营者参与的调整方式,通过森林资源稀缺性及林权制度对外部环境的不断适应、对各林权主体利益不断满足的推动,使林权逐渐清晰,林权主体利益关系日趋协调,林权制度改革绩效逐渐多元化。现阶段我国林权制度目标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绩效提升及国家、集体、林业经营者多方共赢。并通过对林权合理的分配激发各林权主体积极性,通过林权主体对权利的行使与保护促进林权制度实施,从而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显现。其次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得到提升,且集体林权制度优于国有林权制度。但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不高仍存在提升空间,且两者在经济、生态、社会三方绩效上呈现差异。林权制度改革带动了林业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并对各产业内部结构进行整合使林业产业结构整体得到优化。林业经营者在产业经营中获得收益,收入得到明显提升。上述表现使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经济绩效均明显增长,集体林权制度稍占优,两者差距不大。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重视使林业经营者造林、护林的意识和行为效果均得以优化,国有林权制度实施更注重森林管护,而集体林权制度则更侧重提高森林数量,所以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生态绩效均呈现波动上涨,且集体林权制度占优。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社会绩效在显着提升后呈现下降趋势,集体林权制度呈整体波动上升趋势,但国有林权制度整体绩效水平稍高于集体林权制度。说明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集体林权制度社会绩效的显现逐步明显,而国有林权制度受改革程度的限制社会良性影响逐渐减弱。基于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果,对影响绩效的因素进行探究。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是影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及形成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差异的因素。林权清晰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其对增加各林权主体权利实施主动性和优化权利实施效果的影响显着。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权界定相比较于集体林权制度模糊、局限之处较多,所以其绩效提升幅度较低。林业生产要素投入越充足、合理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资金要素投入对绩效提升的带动明显优于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国有林权制度的技术进步不足和集体林权制度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不同步使两者改革绩效呈现出不同。区域发展环境越完善对林权制度实施的支撑越充分则绩效提升越明显。国有林权制度代表省份的区域经济、政务、法治环境评分均明显低于集体林权制度代表省份,限制了改革后国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低于集体林权制度。根据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形成影响的分析结果,从提高林权清晰度、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三个角度进行对策设计支持并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实现绩效的进一步提升及多方主体共赢。

邹成成[3](2020)在《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森林旅游因其自身优良的生态属性、较强的劳动力吸附能力成为林业发展重要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近年来,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方针政策中不难看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是绿色发展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林业转型升级要关注经济也要关注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也随之出现,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需求逐渐增大,森林是优良的释放压力、亲近自然之地,所以发展森林旅游是拉动绿色经济、增进民众绿色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关注科学划分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演进历程、定位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评价各区域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绿色发展视域下的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递阶结构,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给出有实践意义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本论文系统阐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绿色发展、“两山”理论、产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力等相关理论对森林旅游产业的指导作用,给出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对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梳理,将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按照时间先后分为5个历史时期,并分别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产业的发展特征,将国内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划分为有限竞争、资源竞争及差异化竞争三个阶段。结合产业发展未来消费群体变化、产品需求变化和产业文化内涵变化几个方面分析了森林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奠定基础。本论文借鉴钻石模型,按照生产要素、需求要素、支持产业和政府作用四个层次进行指标归类,建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影响因素指标的变异程度不同,本文选取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借助SPSS软件及Excel软件对全国31个省域2008-2017年森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定量测算、整理,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权重分析、结构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为后文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提出奠定基础。本论文分析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给出了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充分搜集和分析以往相关文献资料,在现有统计年鉴等材料中挑选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备选观测指标,组成产业竞争力拟选影响因素集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获得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拟选指标因素进行分类,在简化的变量体系上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的因果分析,剔除关联度小的因素,将关联度大的因素挑选出来组成以绿色旅游资源、绿色产业规模、绿色发展环境、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政策支持等5类影响因素组成的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5个维度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厘清森林旅游产业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本论在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压力、动力,分析了产生压力和动力的机制和发展变化情况,厘清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要素作用机理,得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框架。本文确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总目标,制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前文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从以绿色供给为前提、保护优先为先导、结构调整为机遇、产品创新为特色和全域协作为支撑几个方面提出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基于产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按照旅游资源要素、产业规模要素、发展环境要素、政策支持要素和基础设施要素5个方面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建议,希望为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

高旭[4](2020)在《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粗放式的开采,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骤减,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与环境承载力难以协调,严重制约着林区的经济发展。随着国有林区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实施,林区将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的经济转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发现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存在着转型改革力度和深度不足;停伐后运行管理经费不足;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效果不明显;人员结构不合理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等问题。本文利用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以及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对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进行详细研究。运用SPSS25.0分析软件对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林区经济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明确各因素对林区转型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要进一步推进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林区政、企、事分开,并创新林区的经营体制;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以及建立产业集群的方式优化调整林区产业结构;深入贯彻落实林区转型保障支持政策和完善林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促进林区劳动力合理流动,加快科技创新,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

刘菲[5](2020)在《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木材需求的不断扩张,森林生态建设的持续推进,加上国际木材市场保护性贸易的日益加强,使得我国的木材供求矛盾凸显。在林业“供给侧”改革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战略背景下,调整森林资源配置,提升其供给服务能力,将是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有效途径之一,也符合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任务。那么,森林资源配置是如何影响木材供给(能力),以及如何调整我国森林资源配置提升木材供给,缩小木材供需缺口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因此,本文依据木材供给理论、均衡理论和资源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计量模型、最优化模型等方法,在分析我国木材供给和森林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从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营林和采伐视角量化分析了“森林转型”、林种替代和树种选择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机理,然后通过木材市场模型模拟预判森林资源配置调整对木材市场的影响,据此提出优化配置森林资源和促进木材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国内木材供求缺口扩大,木材供给受国际市场影响风险增高。2019-2025年中国木材供给量年均增长1%,中国木材需求量年均增长1.3%,木材供给的增长速度低于需求的增长速度,供需缺口逐年增加。我国木材供给的进口依存度将逐年提高,2025年将达到55%,中国木材供给受国际市场影响的风险在不断提高。第二,不同目标导向下,地区间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差异明显,具有较大的优化潜力。从经济效益导向看,高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地区集中在东北和西南部分省份;从生态效益导向看,虽然大部分地区森林资源配置水平明显上升,但是仅有1/5的地区处于高水平;从经济生态效益导向的森林资源配置水平看,超过3/4地区的森林资源配置具有较大优化潜力。第三,从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影响看,我国的森林转型基本完成,但不同地区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程度不同。我国森林数量和质量的恢复和提升是通过经济发展和林业保护政策作用的结果。森林转型促进木材长期供给,其中森林资源质量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最大,完成森林转型效果较好地区对木材供给的影响明显。第四,从林种配置对木材供给影响看,林种之间在土地利用上的竞争效应会趋于显化。公益林面积占比提高1个单位,商品林覆盖率将下降0.028个单位;经济林面积占比提高1个单位,用材林覆盖率将下降0.023个单位。经济林经营仅能保障经营者生计,不具备投资效应,因此抑制木材产量的增加。在公益林替代商品林的情景下,林种配置变动对针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4.31%,-0.26%),阔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1.06%,-0.64%),对净进口量的影响范围分别为(-0.62%,2.54%)和(3.44%,5.38%),原木市场的响应滞后期有5年左右;在经济林替代用材林的情景中,林种配置变动对中国木材市场影响与公益林替代商品林情景中的影响相似,但是影响幅度相对较小。第五,从树种结构对木材供给影响看,在权衡森林经济和固碳收益的树种采伐结构优化方案中,针叶木材供给量比重增加,市场影响幅度明显。优化方案中,采伐的主要树种是桉树、杨树、杉木、马尾松和其他主要针叶树种,其中阔叶木材供给量平均占比为76%,针叶木材供给量平均占24%。在木材市场中,树种采伐结构调整对针叶原木供给的影响幅度是(0.97%,1.34%),对阔叶原木的影响幅度是(-0.34%,-0.04%)。针叶原木净进口量变化(-1.37%,-0.50%),而阔叶原木净进口量变化(0.59%,3.37%)。树种结构调整对针叶锯材市场的影响最大,但对阔叶锯材市场仅有小幅度波动,在0.6%左右;对胶合板的影响微乎其微。第六,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合理森林资源配置和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在森林资源配置合理化对策方面,应通过强化林业部门调节等方式精准提高地区森林数量和质量,权衡低配置地区森林调节和供给服务,凸显高配置地区森林供给服务优势。在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方面,应提高木材有效和循环利用,加强国际贸易合作和交流,规避木材进口风险,进一步缓解木材市场供需矛盾。

陶林[6](2020)在《内蒙古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与建设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生态脆弱区,具有重要的森林资源生态调节和保护功能,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障大兴安岭中段地区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数据的分析,对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进行了现状分析,分析了研究区各类用地面积、森林类别、林种结构、森林起源、树种组成、龄组结构等信息。在研究区各类用地面积中,林地占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85.27%,其中有林地占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6.925%;主要森林类型为一般公益林,占林地面积46.54%;林地面积使用权以国有占绝对优势,占林地面积的96.7%;树种结构以自然保护林为主,占林地面积的55.72%;乔木地林木起源主要为天然林,所占比例达到95.53%;树种组成中,蒙古栎林和黑桦林占优势,比例分别为39.14%和23.73%。从青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着手,结合保护区建设的实际,对青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进行剖析,指出了青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当前的形式提出了可持续经营相关对策。

孙雪[7](2020)在《乌奴耳林业局森林质量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可持续发展和近自然抚育等理论为基础,根据由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周洁敏所提出,由内蒙古林业监测规划院森林资源调查中心,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过多次检验和修正的森林资源质量指数评价法,根据1996年至2018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以乌奴耳林业局为例从各地类面积变化、蓄积量变化、林分起源变化、林分林种结构变化、有林地郁闭度等级结构变化等方面,依据森林的质量生物学指标和生态学指标,对乌奴耳林业局的森林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分析近年来乌奴耳林业局森林资源质量变化情况。同时,针对乌奴耳林业局4种不同典型林分,通过典型样地调查与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从树种重要值、平均胸径及平均树高、林分蓄积、密度、针阔比例、林木个体水平分布格局、林分竞争、林分多样性等指标因子进行分析,旨在为乌奴耳林业局森林的近自然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乌奴耳林业局森林资源质量较好,森林面积172591.3hm2,森林覆盖率达到76.67%,林业建设和森林保护初见成效。以白桦、落叶松为优势树种的森林最多,两树种间面积比为6:4,结构合理。森林生态功能正常发挥,具有完整结构或较完整结构的森林面积占99.81%,处于健康状况的森林面积占96.96%,森林受灾面积仅占0.04%,处于Ⅰ级,森林资源生物学、生态学指标评价较高。(2)落叶松在群落演替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大小比数顺序是演替初期<演替中期<演替顶级,进入过熟林阶段时,大小比数变小。在演替初期向演替中期过渡时,混交度增加,演替中期到演替顶级有所下降,过熟林阶段大幅提升。(3)林分中的兴安落叶松一直处于优势竞争状态,天然兴安落叶松纯林具有可改造的空间,天然兴安落叶松中龄林和过熟林的针阔比例都较为均衡。灌木与郁闭度关系密切,郁闭度越大,灌木越少;草本则是在林分密度的影响下,密度越高、生长越好。从而提出乌奴耳森林质量可以通过降低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境,清除劣质林木,缩短林木培育期。调整混交林比例,定向培育森林,着重本地树种的种植和培育,来进一步提升森林质量。

王雅倩[8](2020)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森林资源分析及经营建议》文中研究说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近年来也注重发展林业,传统林业逐渐向现代林业转变,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升。本文以达茂旗作为研究区,依据达茂旗2018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针对旗境内所有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森林面积、蓄积、森林覆盖率等指标结果,在分析其面积、林木蓄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状况的基础上,客观准确地反映达茂旗林业发展现状,探讨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对策,为新时期达茂旗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参考。通过研究表明,旗域内以种植灌木树种为主,主要品种为柠条,我旗林种主要是防护林,其次是特种用途林。近年来达茂旗森林投入建设力度较大,森林资源相对丰富,林业发展潜力较大,经营管理成效比较显着。森林资源整体的结构较为合理,主要表现在幼、中、近、成、过熟林五个龄组之间的面积比率为13:27:33:14:13,蓄积量比率为6:9:28:22:25;在提高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效益基础上,提出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原则和目标,坚持严格保护的基本原则、努力增加森林的总量、坚持科学经营的基本原则、不断优化林业结构布局、严守采伐限额管理底线,并确定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15.3%、当年成活率达到75%以上、保存率达到70%以上的基本目标。本文提出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建议,建立科学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质,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加强管护经营森林资源,稳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同时,从基础、组织、技术、政策等四个层面提出保障措施,促进经营建议落到实处。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系统地分析旗域森林资源经营现状,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给出几点对策建议。

贾丽娜[9](2020)在《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发展制约因素与协调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旅游作为重点国有林区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重点国有林区的产业贡献度逐年提高,已升级为重点国有林区的支柱产业。伴随着5G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旅游将迎来发展的春天,森林旅游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新的发展模式下对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发展的协调性及制约因素,研究新时期背景下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发展的新对策、新思路,为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以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森林旅游和协调发展的概念,介绍生态经济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协调发展理论,分析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的发展现状、成效及问题,为下文研究打下良好基础。针对层次分析法存在一致性检验困难的缺陷引出模糊层析分析法。根据目前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发展,从区位条件、管理机制、资源要素、法律政策4个方面总结森林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以4个制约因素为基础,选取了 16个三级指标与4个制约因素共同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研究制约因素对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发展的影响程度。以三阶段DEA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为基础,结合选取的指标,对重点国有林区4个森工集团森林旅游系统内部协调性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区位条件对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发展影响最大,资源要素影响次之,管理机制和法律政策对其影响相当;环境因素对4个森工集团森林旅游协调性结果影响存在差异;近年来只有内蒙古森工集团森林旅游发展处于协调等级;影响4个森工集团森林旅游协调性发展的指标影响程度均不一致。针对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森林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协调性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创新管理制度体系、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森林旅游设施水平、依法依规发展旅游、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高旅游发展创新力、重视科学技术应用8个有利于促进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发展的对策。

陈媛媛[10](2019)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林场的森林资源、经济社会等相关数据,开展林场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研究。首先运用SWOT法分析林场经营现状,然后根据分析结果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构建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林场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最后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促进林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林场经营现状分析。林场优势包括地理位置优越、森林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浓厚;劣势包括林相结构单一、龄组构成比例失衡、径级结构不合理及林业产业开发不足;机遇包括现有林业政策优化及生态旅游业迅速发展;威胁包括人力资金短缺、伴随生态旅游开发对森林造成的干扰。总体上林场经营发展呈现良好趋势。(2)林场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构建包括3个子系统层,8个状态层,共27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基于评价体系计算得出:塞罕坝林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值为0.810,其中生态可持续性指数值为0.864,经济可持续性指数值为0.716,社会可持续性指数值为0.830。其结果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值(≥1)非常接近,因此可认为塞罕坝林场的森林经营处于可持续状态。(3)林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本文提出的对策分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林业产业体系转型升级、林业支撑体系提升三个方面。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对策包括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提升公益林生态功能方面的措施;林业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对策包括提升商品林质量、发展种苗产业、优化生态旅游产业、促进林下经济产业绿色发展;林业支撑体系提升对策包括健全科技及人才支撑保障、建设森林防火体系、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

二、内蒙古森林资源现状与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森林资源现状与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应用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学的概念界定
        2.1.2 生态系统的概念界定
        2.1.3 协同演化的概念界定
        2.1.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演化相关的其他概念
    2.2 理论应用分析
        2.2.1 生态学理论应用分析
        2.2.2 协同演化理论应用分析
        2.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生态性特征分析
        2.2.4 林业生态系统与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内在联系
    2.3 本章小结
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动因分析
    3.1 环境层方面林业资源禀赋的限制
        3.1.1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一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2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二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3 森林资源对东北国有林区第三产业演化的影响作用
        3.1.4 东北国有林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3.2 市场需求方面变化的压力
        3.2.1 市场需求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的影响机制
        3.2.2 主要林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状况
    3.3 自身发展方面林业产业技术升级的趋势要求
    3.4 资本方面林业投资的激发力
        3.4.1 林业投资总量
        3.4.2 林业产业投资结构
    3.5 宏观方面林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拉力
    3.6 制度方面林业管理体制的活力
    3.7 本章小结
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框架
    4.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概念
    4.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机制
        4.2.1 稳定机制
        4.2.2 动力机制
        4.2.3 竞合机制
        4.2.4 协同机制
    4.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模型
        4.3.1 协同演化理论模型
        4.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的研究层次
        4.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的研究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协同演化
    5.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
    5.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
        5.2.1 生态位“态”、“势”评价研究思路
        5.2.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发展现状
        5.2.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模型构建
        5.2.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态”、“势”评价结果
        5.2.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演化路径选择
    5.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测度及优化
        5.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之间关系测度思路
        5.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重叠度影响因子指标体系构建
        5.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关系测度
        5.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间关系优化
    5.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策略
        5.4.1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扩展策略
        5.4.2 林业企业个体生态位分离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之间协同演化
    6.1 东北国有林区各区域内的种群发展分析
        6.1.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分析数据说明
        6.1.2 研究林业产业种群发展的区位熵法
        6.1.3 基于区位熵的林业产业种群发展分析
    6.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演进阶段判别
        6.2.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生命周期划分
        6.2.2 各种群产业生命周期演进阶段判别
    6.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及模拟仿真
        6.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相关性测度
        6.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关系分析
        6.3.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型
        6.3.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间协同演化模拟仿真
    6.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策略
    6.5 本章小结
7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
    7.1 研究思路和模型构建
        7.1.1 研究的基本思路
        7.1.2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机理分析
        7.1.3 复合系统协同演化评价模型
    7.2 序参量的选择和数据处理
        7.2.1 协同度测算指标体系构建
        7.2.2 数据来源与数据标准化处理
        7.2.3 序参量权重的确定
    7.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的子系统与序参量有序度的测算与评价
        7.3.1 生态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3.2 经济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3.3 社会子系统有序度测算与评价
    7.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的测算与评价
    7.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策略
    7.6 本章小结
8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保障措施
    8.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个体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1.1 加强林业企业个体的创新力度
        8.1.2 开发林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8.1.3 在思想上层面上提升创新意识
        8.1.4 加强对林业辅助产业的开发
        8.1.5 加强林业企业与林业院校的人才合作
    8.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种群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2.1 加强对森林景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8.2.2 注重非木材林产品的培育与利用
        8.2.3 引导衰退产业的退出
        8.2.4 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替代产业的发展
        8.2.5 完善林业生态建设专项基金
    8.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与环境协同演化的保障措施
        8.3.1 强化森林资源培育的力度
        8.3.2 加强对林业培育技术的重视
        8.3.3 优化生态补偿机制
        8.3.4 在林业企业内部完善激励制度
        8.3.5 落实留住人才及人才引进的工作
        8.3.6 加大政府的帮扶力度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内蒙古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附录B 龙江森工集团林业企业个体重叠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权制度
        2.1.2 林权制度
        2.1.3 制度绩效
        2.1.4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2.2.4 内生增长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
        3.1.1 萌芽时期的林权制度(1949年-1978年)
        3.1.2 探索时期的林权制度(1979年-2000年)
        3.1.3 完善时期的林权制度(2001年-至今)
    3.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及动因分析
        3.2.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
        3.2.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动因
    3.3 林权制度现状
        3.3.1 林权制度目标
        3.3.2 林权制度设计
        3.3.3 林权制度实施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
    4.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1.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数据来源
    4.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过程
        4.3.1 熵权法评价过程
        4.3.2 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过程
    4.4 评价结果分析
        4.4.1 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4.2 各维度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的选取
    5.2 影响因素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1 林权清晰度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3 区域发展环境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3 本章小结
6 我国林权清晰度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1 指标选取
    6.2 分析方法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6.3 评价过程
    6.4 结果分析
        6.4.1 林权清晰度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2 林权清晰度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3 林权清晰度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7.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7.2 分析方法选取
        7.2.1 相关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2.2 有效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3 结果分析
        7.3.1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相关性结果分析
        7.3.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有效性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我国区域发展环境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1 林权制度省份区域发展环境评价
        8.1.1 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8.1.2 分析方法选取
        8.1.3 分析过程
    8.2 结果分析
        8.2.1 区域发展环境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2 区域发展环境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3 区域发展环境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3 本章小结
9 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
    9.1 提高林权清晰度
        9.1.1 消除承包权经营权界定障碍
        9.1.2 优化林权确权赋权环节
        9.1.3 深化采伐许可制度调整
        9.1.4 厘清林权主体关系
    9.2 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
        9.2.1 维持林权制度实施资金供给
        9.2.2 纠正劳动力投入偏差
        9.2.3 持续强化技术投入
    9.3 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9.3.1 保持市场经济运行顺畅
        9.3.2 推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9.3.3 健全法治环境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0.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基础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础概念
        2.1.1 绿色发展
        2.1.2 森林旅游产业
        2.1.3 产业竞争力
        2.1.4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
    2.2 相关理论
        2.2.1 绿色发展理论
        2.2.2 “两山”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产业竞争力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3.1.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2 森林旅游产业绿色发展问题
    3.2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2.1 森林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
        3.2.2 森林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能力
        3.2.3 森林旅游的区域经济牵动度
    3.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与竞争阶段分析
        3.3.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
        3.3.2 森林旅游产业市场竞争阶段分析
    3.4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趋势
        3.4.1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消费群体变化
        3.4.2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产品需求变化
        3.4.3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文化内涵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模型构建
    4.1 基于钻石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框架
        4.1.2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2.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4.2.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测算
    5.2 各级评价指标的作用权重分析
    5.3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结构分析
        5.3.1 生产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2 需求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3 支持产业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4 政府作用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聚类分析
        5.4.1 聚类分析结果
        5.4.2 聚类结果分析
    5.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时空分析
        5.5.1 空间分布分析
        5.5.2 时间趋势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6.1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原理
        6.1.1 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6.1.2 影响因素遴选原则
        6.1.3 影响因素体系构建的方法
    6.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6.2.1 拟选影响因素体系
        6.2.2 影响因素筛选模型设定
        6.2.3 数据处理及检验
        6.2.4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主成分分析
        6.2.5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回归分析
    6.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
        6.3.1 绿色旅游资源因素
        6.3.2 绿色产业规模因素
        6.3.3 绿色发展环境因素
        6.3.4 绿色基础设施因素
        6.3.5 绿色政策支持因素
    6.4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6.4.1 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6.4.2 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
    6.5 本章小结
7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O分析
    7.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解析
    7.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压力(P)
        7.2.1 竞争力提升的压力
        7.2.2 压力的动态变化
    7.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动力(M)
        7.3.1 动力主体构成及动态演化
        7.3.2 驱动力构成及动态演化
    7.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循环推进框架
    7.5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O)
        7.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目标与路径设计原则
        7.5.2 以保护优先为先导的绿色旅游资源要素提升路径
        7.5.3 以结构调整为机遇的绿色政策支持要素提升路径
        7.5.4 以产品创新为特色的绿色产业规模要素提升路径
        7.5.5 以全域协作为支撑的绿色发展环境要素提升路径
        7.5.6 以绿色供给为前提的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升路径
    7.6 本章小结
8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8.1 绿色发展视域下旅游资源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1.1 自然资源保护方面
        8.1.2 资源管理能力方面
    8.2 绿色发展视域下产业规模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2.1 产品创新方面
        8.2.2 技术创新方面
    8.3 绿色发展视域下发展环境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3.1 经济环境方面
        8.3.2 社会环境方面
    8.4 绿色发展视域下政策支持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4.1 绿色供需方面
        8.4.2 政策制度方面
        8.4.3 人才选育方面
    8.5 绿色发展视域下基础设施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5.1 交通产业支持方面
        8.5.2 服务设施升级方面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
附录2 2008-2017年各地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附录3 各地区一级指标综合评价测算结果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绿色发展理论
        三、产业结构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二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现状
    第一节 林区基本概况
        一、自然条件
        二、经济发展情况
        三、社会发展
    第二节 林区经济转型的意义
    第三节 林区经济转型的现状分析
        一、林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 林业产业结构分析
        (二) 林区企业经济生产效益分析
        二、社会发展现状
第三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林区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停伐后运行管理经费不足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缓慢
        三、人员结构不合理
        四、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五、经济转型动力不足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
        二、产业结构的制约
        三、林区劳动力转移受限
        四、对林区经济转型的认识不足
第四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林区经济转型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影响因素数据的检验与分析
        一、数据检验
        二、数据分析
    第三节 主成分回归分析
        一、建立回归模型
        二、回归模型检验
        三、模型分析
第五章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内外林区经营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林区经营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 美国—建立国有林垂直管理模式
        (二) 德国—倡导近自然林业理论
        二、国内林区经营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 吉林国有林区—大力发展智慧林业
        (二) 黑龙江国有林区—构建现代化林业生产经营体系
    第二节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林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一) 加快推进林区政企事分开
        (二) 创新林区经营体制
        二、优化调整林区产业结构
        (一)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二) 加快培育特色产业
        (三) 建立林业产业园区
        三、完善林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一) 大力培育和引进高素质人才
        (二) 促进林区劳动力合理流动
        四、建立健全林区保障体系
        (一) 加快推进林区科技创新
        (二) 制定林区税收优惠政策
        (三) 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
        (四) 提高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分析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分析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研究基础
    2.1 相关理论
        2.1.1 木材供给理论
        2.1.2 均衡理论
        2.1.3 资源经济学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森林资源配置的内涵
        2.2.2 森林资源配置与经济、生态和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2.2.3 森林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2.2.4 木材供给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2.5 木材供需预测相关研究
        2.2.6 木材国际贸易相关研究
        2.2.7 文献评述
    2.3 小结
3 中国木材供需现状分析
    3.1 中国木材供给现状及趋势
        3.1.1 木材供给现状及趋势
        3.1.2 木材进出口贸易结构
        3.1.3 木材进口市场分布
    3.2 木材进口依存度分析
        3.2.1 依存度测算方法
        3.2.2 测算结果及分析
    3.3 木材供需平衡分析
        3.3.1 木材需求量和供给量测算
        3.3.2 供需预测方法
        3.3.3 供需预测结果及分析
        3.3.4 木材价格预测结果
    3.4 小结
4 森林资源现状及其配置水平
    4.1 中国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4.1.1 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现状
        4.1.2 中国森林资源演变过程
        4.1.3 中国森林资源管理有关政策、规划和法规
    4.2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
        4.2.1 指标选取和数据
        4.2.2 研究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3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初步分析
        4.3.1 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相关分析
        4.3.2 基于森林资源配置水平和木材供给的区划
    4.4 小结
5 “森林转型”与木材供给: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视角
    5.1 理论分析
    5.2 基于环境库滋涅茨曲线的“森林转型”实证分析
        5.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5.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5.2.3 估计结果与分析
    5.3 “森林转型”对木材供给的影响
        5.3.1 计量模型与方法
        5.3.2 数据及变量说明
        5.3.3 估计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6 林种替代与木材供给:营林视角
    6.1 理论分析
    6.2 研究设计
        6.2.1 计量模型与方法
        6.2.2 数据及变量说明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公益林营林对商品林木材供给能力的影响
        6.3.2 经济林营林对用材林木材供给能力的影响
        6.3.3 经济林-用材林替代与木材供给的作用机理检验
    6.4 小结
7 树种结构与木材供给:采伐视角
    7.1 理论分析
        7.1.1 研究理论
        7.1.2 分析框架
    7.2 模型构建和参数估计
        7.2.1 基础数据收集
        7.2.2 模型假设和模型构建
        7.2.3 模型参数估计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木材供给量和树种采伐求解结果
        7.3.2 灵敏度分析
    7.4 小结
8 森林资源配置变动对木材市场影响的模拟分析
    8.1 模型的基本框架
        8.1.1 模型中的木材产品
        8.1.2 模型的核心理论
        8.1.3 模型研究区域的划分
    8.2 模型相关参数和模拟情景的设定
        8.2.1 模型相关参数设定
        8.2.2 模拟情景方案设计
    8.3 木材市场情景模拟结果
        8.3.1 基准情景预测结果
        8.3.2 情景1模拟结果
        8.3.3 情景2模拟结果
        8.3.4 情景3模拟结果
    8.4 小结
9 合理森林资源配置和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的对策建议
    9.1 合理森林资源配置的对策建议
        9.1.1 关于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配置的对策建议
        9.1.2 关于森林资源结构配置的对策建议
    9.2 促进木材可持续供给对策建议
        9.2.1 关于提高国内木材有效利用的对策建议
        9.2.2 关于规避木材进口风险的对策建议
    9.3 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森林资源管制相关政策、规划和法规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内蒙古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与建设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内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2.1.2 历史沿革及法律地位
        2.1.3 自然环境
        2.1.4 社会情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调研法
        2.2.2 实地调研法
        2.2.3 数据分析
3 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现状分析
    3.1 林地资源现状
        3.1.1 林地资源按地类分布
        3.1.2 林地资源按森林类别分布
        3.1.3 林地资源按权属分布
        3.1.4 各类林木蓄积量资源
        3.1.5 有林地面积、蓄积量按树种分布
        3.1.6 有林地面积、蓄积量按龄组分布
        3.1.7 有林地面积、蓄积量按郁闭度分布
        3.1.8 有林地面积、蓄积量按起源分布
        3.1.9 有林地面积优势树种分布
        3.1.10 林下植物资源现状
        3.1.11 动物资源现状
    3.2 内蒙古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
        3.2.1 龄组结构不合理
        3.2.2 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性高
        3.2.3 保护管理能力薄弱
        3.2.4 抗干扰能力低
        3.2.5 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3.2.6 科研监测设施设备不足
        3.2.7 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不够
4 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经营对策及建议
    4.1 调整林分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4.2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4.3 发挥保护区森林资源优势,突出特色
    4.4 健全保护管理机构和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
    4.5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保护管理水平
    4.6 完善科研监测体系,提高科技含量
    4.7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社会生态安全意识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乌奴耳林业局森林质量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2 理论和方法基础
    2.1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概念
        2.1.2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特征和目标
    2.2 近自然抚育经营理论
        2.2.1 近自然抚育经营理论概念
        2.2.2 近自然抚育经营理论重要性
    2.3 森林质量的认识过程
        2.3.1 “木材利用”的森林质量
        2.3.2 “木材生产和生态建设”的森林质量
        2.3.3 “生态建设”的森林质量
    2.4 森林质量的界定
        2.4.1 森林质量的概念
        2.4.2 森林质量的内涵
    2.5 森林质量综合评价标准
        2.5.1 森林资源质量指数评价法
        2.5.2 森林资源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
    2.6 林分特征研究方法
        2.6.1 树种重要值
        2.6.2 林分竞争分析
        2.6.3 林分多样性分析
3 乌奴耳林业局森林质量变化和现状分析
    3.1 乌奴耳林业局基本情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
        3.1.4 水文
        3.1.5 土壤
        3.1.6 植被
    3.2 各地类面积变化
    3.3 蓄积量变化
    3.4 林分结构变化
        3.4.1 林分起源变化
        3.4.2 林分龄级结构变化
        3.4.3 林分林种结构变化
        3.4.4 有林地郁闭度等级结构变化
        3.4.5 林分平均因子变化
    3.5 乌奴耳林业局森林质量分析
    3.6 小结
4 乌奴耳林业局不同林分特征分析
    4.1 林分基本因子分析
        4.1.1 树种重要值
        4.1.2 平均胸径及平均树高
        4.1.3 林分蓄积
        4.1.4 林分密度
        4.1.5 针阔比例
    4.2 林分水平结构分析
        4.2.1 林木个体水平分布格局
        4.2.2 林木空间隔离程度
        4.2.3 林木直径分化程度
    4.3 林分竞争分析
    4.4 林分多样性分析
        4.4.1 乔木多样性
        4.4.2 灌草多样性
    4.5 小结
5 乌奴耳林业局提升森林质量的途径
    5.1 积极开展森林抚育,调整森林结构
        5.1.1 降低林分密度,改善林木生境
        5.1.2 清除劣质林木,缩短林木培育期
        5.1.3 提高抚育技术,培养专业人才
    5.2 合理经营混交林,调整森林类型
        5.2.1 提倡近自然森林经营,坚持适地适树
        5.2.2 调整混交林比例,定向培育森林
    5.3 小结
6 结论
7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森林资源分析及经营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貌及其特点
        2.1.1 地势
        2.1.2 地貌及其特征
    2.2 水文特点
        2.2.1 地表水
        2.2.2 地下水
    2.3 气候特点
    2.4 土壤特点
    2.5 植被类型
        2.5.1 木本植物资源
        2.5.2 药用植物资源
        2.5.3 重点保护植物资源
        2.5.4 经济植物资源
    2.6 野生动物资源
    2.7 人文社会环境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4 达茂旗森林资源现状
    4.1 森林资源地类分布
    4.2 森林资源森林类别分布
    4.3 国营林场森林资源现状
5 达茂旗森林资源分析
    5.1 达茂旗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5.2 达茂旗森林资源空间分布分析
    5.3 达茂旗森林资源效益分析
        5.3.1 经济效益
        5.3.2 生态效益
        5.3.3 社会效益
6 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建议
    6.1 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原则和目标
        6.1.1 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原则
        6.1.2 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目标
    6.2 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具体措施
        6.2.1 建立科学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系
        6.2.2 加大森林资源培育
        6.2.3 加强管护经营森林资源
        6.2.4 稳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6.3 达茂旗森林资源经营保障措施
        6.3.1 基础保障措施
        6.3.2 组织保障措施
        6.3.3 技术保障措施
        6.3.4 政策保障措施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发展制约因素与协调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森林旅游
        2.1.2 协调发展
    2.2 相关理论介绍
        2.2.1 生态经济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协调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现状与问题
    3.1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发展历程
    3.2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现状
        3.2.1 森林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3.2.2 森林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3.2.3 森林旅游经济社会效益持续增长
    3.3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成效
        3.3.1 森林旅游市场的扩大
        3.3.2 法规制度体系的完善
        3.3.3 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
    3.4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问题
        3.4.1 产业竞争力弱
        3.4.2 旅游区同质化严重
        3.4.3 人力资源流失
        3.4.4 资源保护与开发冲突加剧
        3.4.5 基础设施与营商环境不完善
    3.5 本章小结
4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4.1 分析方法
        4.1.1 层次分析法及缺陷
        4.1.2 模糊层次分析法
    4.2 制约因素
        4.2.1 区位条件
        4.2.2 管理机制
        4.2.3 资源要素
        4.2.4 政策约束
    4.3 指标体系构建
        4.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3.2 备选评价指标
        4.3.3 评价指标的确定
    4.4 制约因素影响程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协调性分析
    5.1 分析模型
        5.1.1 三阶段DEA模型
        5.1.2 灰色关联度模型
    5.2 指标选取
    5.3 四个森工集团森林旅游发展协调性
        5.3.1 第一阶段计算结果
        5.3.2 第二阶段结算结果
        5.3.3 第三阶段计算结果
    5.4 四个森工集团森林旅游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4.1 内蒙古森工集团
        5.4.2 吉林森工集团
        5.4.3 龙江森工集团
        5.4.4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
    5.5 本章小结
6 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6.2 创新管理制度体系
        6.2.1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6.2.2 完善林地管理制度
    6.3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6.4 提升森林旅游设施水平
    6.5 依法依规发展旅游
    6.6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6.7 提高旅游发展创新力
    6.8 重视科学技术应用
    6.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塞罕坝机械林场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的研究
        1.2.2 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的研究
        1.2.3 森林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研究
        1.2.4 SWOT分析法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水文
    2.4 森林资源
    2.5 动物资源
    2.6 社会经济概况
        2.6.1 林场人口情况
        2.6.2 林场经济
        2.6.3 文化、卫生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1.1 SWOT分析法
        3.1.2 层次分析法(AHP)
        3.1.3 数据收集
4 结果与分析
    4.1 林场经营现状分析
        4.1.1 优势分析
        4.1.2 劣势分析
        4.1.3 机遇分析
        4.1.4 威胁分析
    4.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
        4.3.1 各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4.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3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4.4 塞罕坝林场森林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4.4.1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对策
        4.4.2 林业产业体系转型提升对策
        4.4.3 林场支撑体系综合提升对策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内蒙古森林资源现状与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系统协同演化研究[D]. 马雪松.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3]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邹成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4]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D]. 高旭.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5]森林资源配置对木材供给的影响研究[D]. 刘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6)
  • [6]内蒙古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现状与建设对策[D]. 陶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7]乌奴耳林业局森林质量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D]. 孙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8]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森林资源分析及经营建议[D]. 王雅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9]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发展制约因素与协调性分析研究[D]. 贾丽娜.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10]塞罕坝机械林场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研究[D]. 陈媛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内蒙古森林资源现状及森林可持续经营对策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