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苦参对灵芝发酵液流变特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常虹[1](2015)在《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机理论及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干预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分析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机特点。(2)通过实验研究,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诱导人肝癌bel-7404细胞凋亡及其机制,从分子角度佐证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机的特点。方法:采用文献分析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原发性肝癌古今文献的系统梳理,对肝癌病名进行了考证,并详尽阐述了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因病机,在此基础上,确立治疗法则及用药。(2)实验研究:①采用CCK-8法检测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bel-7404细胞、人肝正常LO2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对其凋亡的影响;②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bel-7404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如Bcl-2、XIAP、Survivin、Bax、PARP、caspase-9、caspase-3 等;(三采用 Western Blot法检测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bel-7404细胞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结果:(1)文献研究表明:医学经典专着《黄帝内经》中,已有原发性肝癌的类似记载。其机制主要是在外感邪毒、劳倦内伤、饮食、情志等致病因素的基础上,酿生癌毒,以正气不足为内在条件,瘀毒互结,形成肿瘤。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藏血而调血,肝脏肿瘤与血瘀的关系尤为密切。“毒”“瘀”“虚”贯穿肝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构成肝癌病机复杂性,治疗应抓住主要矛盾,切中病机,以毒攻毒、化瘀扶正,结合现代科技研究成果,选用三氧化二砷攻克癌毒,丹参酮胶囊化瘀扶正,两药联合,协同增效,起到了标本同治的效果。(2)实验研究:①细胞增殖抑制实验,以2μm/L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处理bel-7404细胞24h,以2.5、5、10、20μg/mL等不同浓度的丹参酮胶囊处理bel-7404细胞24h,丹参酮胶囊单药组随药物浓度提高抑制率增加;2+2.5、2+5、2+10、2+20(μm/L+μg/mL)联合组对bel-7404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2+2.5、2+5、2+10、2+20(μm/L+μg/mL)联合组对肝正常L0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2+2.5、2+5(μm/L+μg/mL)低浓度联合组未见明显的抑制作用,而2+10、2+20(μm/L+μg/mL)高浓度联合组出现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分别达到29.7±1.9%、42.8±2.7%。选5μg/mL丹参酮胶囊+2μm/L ATO联合进行后期实验。流式细胞检测,联合组作用bel-7404细胞24h,早期凋亡率49.4%,与单独用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Western Blot法检测联合组对肝癌bel-7404细胞作用24h,明显抑制Bcl-2、XIAP、Survivin等凋亡抑制蛋白表达,与对照组、单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9、caspase-3和PARP切割片段明显增加,而单独用药组的蛋白变化不明显。③Western Blot法检测联合组作用肝癌bel-7404细胞12h,p-JNK、p-P38蛋白表达增高与对照组、单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RK蛋白表达下降,与对照组和丹参酮胶囊单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砷剂单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JNK特效抑制剂SP600125(20μm)处理细胞后,可显着减少联合组p-JNK蛋白的表达,抑制JNK磷酸化,同时抑制下游caspase-9、caspase-3蛋白活化。结论:(1)“毒”“瘀”“虚”胶合蕴结为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机特点,正气不足为内在前提,癌毒肆虐是肝癌发生发展的启动因素,脉络瘀滞贯穿疾病始终,因此,针对治疗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机特点,选用三氧化二砷以毒攻毒,丹参酮胶囊化瘀扶正,二者联合使用可以起到毒瘀同治的作用,并且丹参酮胶囊有望成为提高三氧化二砷化疗敏感性的有效药物。(2)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作用人肝癌bel-7404细胞,联合增效作用可能主要通过激活JNK通路,偶联P38MAPK通路,同时下调Bcl-2、XIAP、Survivin等凋亡抑制蛋白,活化下游caspase-9、caspase-3等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研究低毒、高效的中药联合化疗方案,多靶点、多通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为提高低剂量三氧化二砷的临床疗效奠定理论基础;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联合增效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既阐明了肝癌毒瘀互结之病机内涵,又为临床抗肝癌治疗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葛慈斌,刘波,肖荣凤,陈燕萍,史怀[2](2013)在《生防菌哈茨木霉FJAT-9040深层发酵的生长适合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菌株FJAT-9040在液体深层发酵培养过程中pH值、孢子数等参数及抑菌作用的动态变化,采用50L全自动发酵罐对菌株FJAT-9040进行液体发酵培养,检测不同发酵时段培养液的pH值、黏度、孢子数和菌丝干重等参数,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并探讨不同发酵时段的培养液和无菌上清液对枯萎病菌菌株FJAT-135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菌株FJAT-9040的发酵过程中,培养液pH值呈先降低、32h后缓慢上升的变化,变化幅度较小;黏度值呈波浪式上升,末期下降;孢子数的变化表现为前期下降、中期增长、后期基本稳定,最大时达1.4×107 cfu·mL-1;菌丝干重则呈现阶梯式增长,至发酵结束时达10.29mg·mL-1。发酵过程中,培养液的pH值与黏度的相关性不显着,但与孢子数和菌丝干重极显着相关;黏度也与孢子数、菌丝干重极显着相关;孢子数与菌丝干重也呈极显着相关。液体发酵的最适时间为96108h。各发酵时段的菌株FJAT-9040培养液对菌株FJAT-135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77.92%以上;菌株FJAT-9040无菌上清液则未表现出抑菌作用。
张志才,陈明霞,李欣,申王莉[3](2011)在《8种中药对灵芝子实体成分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探讨了培养基中添加不同中药对灵芝子实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中药培养的灵芝子实体中黄酮含量均有显着增加,皂甙含量也均有增加,部分子实体中多糖、三萜含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并且子实体中4种成分含量高低对应中药的种类不同。可见不同的中药对灵芝子实体成分含量的作用效果不同;子实体具有富集中药成分的作用,且对同一类化合物不同结构的化合物富集能力不同。这个结果有助于解释用不同原料栽培灵芝,其子实体成分与功效的差异性。
葛飞,桂琳,黄寅,李婉珍[4](2010)在《添加中药协同pH值控制对细脚拟青霉产胞内腺苷的影响》文中指出考察10味中药对细脚拟青霉液态摇瓶培养过程中胞内腺苷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葛根、何首乌和苦荞能增加细脚拟青霉胞内腺苷量和生物量;三七、百合和连翘对细脚拟青霉胞内腺苷影响较小,但对生物量促进作用明显;金银花、枸杞、甘草和黄芪对生物量增加有一定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pH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起始pH为7.5,何首乌的添加量为12.5 g/L时,胞内腺苷含量达到最大,为1.9847 mg/g。
敢小双[5](2008)在《党参的糙皮侧耳发酵及发酵液的应用》文中提出本文利用真菌糙皮侧耳生长繁殖能力强、对营养物质要求简单、易培养以及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丰富的酶系有利于对中药材的分解和促进有效成分的释放等特点,对党参进行发酵。首先对糙皮侧耳进行孢子分离,制作糙皮侧耳菌种;然后对党参的发酵条件进行实验研究,采用添加不同浓度党参的PDA平板筛选最佳党参发酵浓度;并分析党参发酵液的成分,同时根据中医药理论对党参发酵液在调节细胞免疫、抗疲劳、抗缺氧、抗血栓、镇痛、拮抗戊巴比妥钠促睡眠作用方面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检测结果表明党参发酵浓度为5%、10%时,糙皮侧耳长势较好。党参发酵后党参皂苷、黄酮含量增加,党参多糖含量减少。HPLC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发酵前后成分种类及含量有所变化。药理实验结果表明:党参发酵液在调节细胞免疫方面作用不明显;与水煎组相比,适当剂量的党参发酵液在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提高肝糖原水平方面差异显着,但在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血乳酸及提高血乳酸脱氢酶含量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与水煎组相比,适当剂量的党参发酵液在延长小鼠断头后张口喘息的存活时间方面差异显着,但在延长小鼠在常压密闭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党参发酵液在止血凝血方面与水煎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与水煎组相比,适当剂量的党参发酵液在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方面的作用方面差异显着;适当剂量的党参发酵液在延长小鼠睡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时间方面的作用较水煎组有所增强,具有差异显着性。
董元荣[6](2006)在《灵芝菌种的分离鉴定及其几种活性产物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灵芝(Ganoderma lucidum)是一种重要的传统药用菌,人们对其活性成分,药理药效,深层发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在实际生产中菌种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发掘和保护灵芝的种质资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作者在紫金山考察发现野生灵芝,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出灵芝菌种,开展了基于ITS序列的分子鉴定并构建灵芝系统发育树;研究了灵芝菌丝体发酵并测试了几种胞外酶的活性;对灵芝菌丝体发酵液多糖的免疫学试验表明,菌丝体多糖具有很高的体外免疫活性。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紫金山灵芝的菌种分离与鉴定:通过子实体形态观察,担孢子扫描电镜观察,初步确认在紫金山发现灵芝。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灵芝菌种,提取子实体和菌丝体的DNA并进行ITS序列的扩增比对,结果表明,菌丝体与子实体的ITS序列相似度为100%,可以确认所分离菌种来自紫金山灵芝子实体。用该菌的ITS序列与GeneBank中相关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紫金山灵芝与GeneBank中灵芝AF506371置信度为99%,进一步说明所分离灵芝菌种的可靠性。 灵芝菌丝体发酵研究:开展了灵芝菌丝体液体发酵所需碳源及氮源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粉为最佳碳源,黄豆粉为最佳氮源,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正交试验进一步确定了菌丝体发酵的最佳试验条件,探讨了培养基pH,装液量等因素对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为5.8,装液量为50mL,接种量为10%时,菌丝体生物量最大。 灵芝多糖的体外免疫试验:提取灵芝菌丝体多糖并进行了灵芝多糖对小鼠体外免疫细胞活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灵芝多糖能增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增强腹腔巨噬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能力,促进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说明采用紫金山灵芝菌种发酵得到的灵芝多糖具有提高小鼠的免疫力的作用。 紫金山灵芝菌丝体的几种胞外酶活性研究:发酵过程中几种胞外多糖水解酶的研究表明,在菌丝体发酵期间,淀粉酶比其他两种酶较早地出现酶活高峰,而CMC酶,木聚糖酶的情况则不同,它们的酶活高峰出现的较晚或者酶活性变化较小。对灵芝菌丝体所产漆酶的研究结果表明,灵芝漆酶活性在酸性范围表现出较广适应性,其中pH值范围在4.6-7.0时酶活性较高,pH值为6.4时酶活性最高。
刘华亮,陈守文,孙明,喻子牛[7](2005)在《苏云金芽胞杆菌微滤浓缩液的流变特性》文中研究表明在15-50℃、电机转速为75-750 r/min下测定了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液及其微滤浓缩液的流变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幂律方程适于描述发酵液及其微滤浓缩液的流变曲线,它们的流变指数n值均小于1(n= 0.735-0.975),这表明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液及其微滤浓缩液均为拟塑性流体。随着浓度的上升,流体的稠度系数上升,流变指数下降;随着温度的上升,稠度系数下降,流变指数略有上升。经回归分析发现,温度对稠度系数的影响符合Arrhenius方程K=K0exp(Eu/RT),浓度与稠度系数的关系符合关系式K=aexp(bC2),不同温度下的流变指数平均值nave和浓度的关系可表示:nave=1.35exp(-0.0067C)。
刘华亮[8](2005)在《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液微滤浓缩和微胶囊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膜分离技术改进传统的苏云金芽胞杆菌后处理工艺。确定了无机陶瓷膜微滤浓缩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液的工艺条件,系统地研究了微滤浓缩液的流变特性,以及微滤浓缩处理对发酵液特性及其喷雾干燥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滤浓缩工艺优于传统的离心浓缩工艺。木文还制备了苏云金芽胞杆菌微胶囊剂,该制剂的贮存稳定性和田间残效期都有所提高。 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液微滤膜通量在10min之内迅速下降,并在此后1个小时内基本稳定在80L·m-2·h-1水平。根据膜通量的变化确定了微滤浓缩的较优工艺条件:操作压力0.12~0.14MPa,温度40~45℃,pH值4.5~5.0。不同温度下发酵液的表观黏度与膜通量成反比,因此温度对膜通量的影响是通过改变黏度来改变膜通量的。 在15~50℃、电机转速为75~750r/min下,用L-90型流变仪测定了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成熟醪液及其微滤浓缩液的流变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幂律方程适于描述发酵液及其微滤浓缩液的流变曲线,它们的流变指数n值均小于1(n=0.7347~0.9748),这表明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液及其微滤浓缩液均为拟塑性流体。随着浓度的上升,稠度系数上升,流变指数下降。对所测表观黏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温度对表观黏度的影响符合Arrhenius方程,不同浓度下的浓缩液的表观黏度与浓度的关系符合关系式ηa=a exp(bC2),并求得了浓度和温度对苏云金杆菌浓缩液表观黏度综合影响的数学模型,它可被用来预测不同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的表观黏度。 研究了浓缩处理对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液芽胞数、晶体含量、效价和黏度的影响。经离心和微滤浓缩处理后,发酵液的密度、黏度和含固量增加,芽胞数、晶体含量和效价提高,效价收率随浓缩倍数的增加而降低。发酵液微滤浓缩2.94倍晶体收率87.4%,芽胞收率100%,效价收率71.6%,上清液中并未测出晶体蛋白条带。微滤浓缩会引起上清液中的增效物质的损失,但微滤浓缩引起的效价损失要小于离心浓缩。将浓缩10倍的上清液加入浓缩液中,浓缩液的效价增至原来的2.01倍。 将发酵液直接喷雾干燥所得的原粉效价和质量收率分别为51347IU/mg和75.52%,微滤浓缩液的分别为56239IU/mg和73.48%;在添加填料后,发酵液的效价和质量收率分别为53358IU/mg和92.70%,微滤浓缩液的分别为56209IU/mg和72.50%。由此可见,对于发酵液而言,添加适量的填料可以提高质量收率,而对于浓缩倍数较高的浓缩液而言,添加填料作用并不明显。 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确定了制备微胶囊的复合凝聚体系的最佳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苏云金芽胞杆菌微胶囊制剂。通过紫外线处理发现微胶囊制剂有较强的抗紫外线能力。紫外照射处理8h,微胶囊剂的效价增幅为4.6~43.2%,芽胞存活
张冬青,揭广川[9](2005)在《现代发酵技术在提高中药药用效能方面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发酵技术用于中药生产与研究不仅可以炮制中药,还为改进中药制药工艺提供了新技术,有利于改善中药的药理和毒理作用和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同时利用中药作为发酵基质能够提高发酵效能,这种新的发酵技术在中药发酵中正成为一种趋势。
刘华亮,陈守文,孙明,喻子牛[10](2005)在《苏云金芽胞杆菌微滤浓缩液表观黏度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30℃、电机转速为75~750r/min下测定了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液及其微滤浓缩液的流变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液及其微滤浓缩液为拟塑性流体,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增大而减小,随着浓度的上升,拟塑性增强。表观黏度随着温度的上升和浓度的降低而下降,温度对表观黏度的影响符合Arrhenius方程。不同浓度浓缩液的流动活化能变化不大,浓度对表观黏度的影响比温度的影响显着。分析和计算了浓度和温度对苏云金芽胞杆菌浓缩液表观黏度综合影响的数学模型及其参数,它可用于预测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液在微滤过程中的表观黏度。
二、苦参对灵芝发酵液流变特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参对灵芝发酵液流变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机理论及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干预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病名溯源 |
(一) 伏梁 |
(二) 症积 |
(三) 黄疸 |
(四) 鼓胀 |
(五) 胁痛 |
二、对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一) 病因的认识 |
1. 外邪因素 |
2. 饮食因素 |
3. 情志因素 |
4. 劳倦内伤 |
(二) 原发性肝癌病机特点 |
1. 癌毒是肝癌发生发展的启动因素 |
2. 血瘀阻滞脉络是肝癌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机制 |
3. 正气不足是肝癌发病的内在条件 |
三、以毒攻毒、化瘀扶正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治则 |
四、选药依据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 实验一: 丹参酮胶囊联合ATO对肝癌bel-7404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方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6. 附图 |
(二)实验二: 丹参酮胶囊联合ATO对bel-7404细胞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三)实验三: 丹参酮胶囊联合ATO对bel-7404细胞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附: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2)生防菌哈茨木霉FJAT-9040深层发酵的生长适合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与培养基 |
1.2 菌株FJAT-9040的发酵培养与培养液采样 |
1.3 菌株FJAT-9040发酵培养液pH值的跟踪和黏度的测定 |
1.4 菌株FJAT-9040发酵培养液产孢量和菌丝干重的测定 |
1.5 菌株FJAT-9040发酵培养液抑菌性能的测定 |
1.6 菌株FJAT-9040无菌上清液抑菌性能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哈茨木霉菌株FJAT-9040发酵过程中pH值的动态变化 |
2.2 哈茨木霉菌株FJAT-9040发酵过程中黏度的动态变化 |
2.3 哈茨木霉菌株FJAT-9040发酵过程中培养液孢子数的动态变化 |
2.4 哈茨木霉菌株FJAT-9040发酵过程中培养液菌丝干重的动态变化 |
2.5 哈茨木霉菌株FJAT-9040发酵过程的各参数相关分析 |
2.6 不同发酵时段的哈茨木霉菌株FJAT-9040对枯萎病菌菌株FJAT-135的抑制作用 |
3 讨论 |
(3)8种中药对灵芝子实体成分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试剂 |
1.2 培养方法 |
1.3 子实体成分提取 |
1.4 成分分析 |
1.4.1 多糖测定 |
1.4.2 黄酮测定 |
1.4.3 三萜类测定 |
1.4.4 皂甙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液体发酵生物量 |
2.2 成分分析 |
2.2.1 黄酮含量 |
2.2.2 多糖含量 |
2.2.3 三萜含量 |
2.2.4 皂甙含量 |
2.3 结论 |
(4)添加中药协同pH值控制对细脚拟青霉产胞内腺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来源 |
1.1.2 主要试剂 |
1.1.3 培养基 |
1.1.4 中药材 |
1.2 方法 |
1.2.1 细脚拟青霉液体摇瓶培养 |
1.2.2 中药汁煎制 |
1.2.3 生物量测定 |
1.2.4 胞内腺苷含量测定 |
1.2.5 pH值控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中药对细脚拟青霉菌体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中药对细脚拟青霉产胞内腺苷的影响 |
2.3 中药不同添加量对细脚拟青霉发酵过程的影响 |
2.4 培养液起始pH值对细脚拟青霉菌体生长和胞内腺苷积累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5)党参的糙皮侧耳发酵及发酵液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药发酵的原理 |
2 中药发酵炮制中药的优势 |
2.1 保护中药活性成分免遭破坏 |
2.2 提高中药药效 |
2.3 产生新药效 |
2.4 为中药活性成分结构修饰提供新途径 |
2.5 有利于提高中药现代化的水平 |
2.6 节省药源 |
3 中药发酵的研究历史 |
4 中药发酵的研究进展 |
4.1 药用真菌自身的发酵的研究 |
4.2 中药与微生物共发酵的研究 |
4.2.1 添加中药对微生物的一些生理指标及药理作用的影响 |
4.2.2 微生物发酵中药对中药的药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影响 |
4.2.3 微生物或酶对中药某些具体成分的生物转化 |
4.2.3.1 微生物对中药某些具体成分的生物转化 |
4.2.3.2 酶对中药某些具体成分的生物转化 |
5 课题的提出 |
第二部分 糙皮侧耳菌种的制备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药品 |
1.1.2 仪器 |
1.1.3 培养基 |
1.1.3.1 斜面培养基 |
1.1.3.2 筛选平板培养基 |
1.2 方法 |
1.2.1 固体菌种的制备 |
1.2.2 党参发酵最佳浓度的确定 |
2 结果与讨论 |
第三部分 发酵过程中一些指标及药效成分的检测 |
1 党参发酵液的制备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1.1 药品 |
1.1.1.2 仪器 |
1.1.1.3 培养基 |
1.1.2 方法 |
1.1.2.1 糙皮侧耳菌种的制备 |
1.1.2.2 党参发酵液的制备 |
1.1.2.3 党参未加菌摇瓶液的制备 |
1.1.2.4 党参水煎液的制备 |
2 发酵过程中pH及菌球湿重的变化检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1.1 药品 |
2.1.1.2 仪器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3 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活的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1.1 药品 |
3.1.1.2 仪器 |
3.1.2 方法 |
3.1.2.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
3.1.2.2 发酵离心液的制备 |
3.2 结果与讨论 |
4 党参发酵液中党参皂苷的提取及测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1.1 药品 |
4.1.1.2 仪器 |
4.1.2 方法 |
4.1.2.1 皂苷含量标准曲线的测定 |
4.1.2.2 党参发酵液中党参皂苷的提取 |
4.2 结果与讨论 |
5 党参发酵液中党参黄酮的提取及测定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1.1 药品 |
5.1.1.2 仪器 |
5.1.2 方法 |
5.1.2.1 黄酮含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
5.1.2.2 党参发酵液中党参黄酮的提取 |
5.2 结果与讨论 |
6 党参发酵液中党参多糖的提取及测定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1.1 药品 |
6.1.1.2 仪器 |
6.1.2 方法 |
6.1.2.1 多糖含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
6.1.2.2 党参发酵液中党参多糖的提取 |
6.2 结果与讨论 |
7 党参发酵液的HPLC检测分析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1.1 药品 |
7.1.1.2 仪器 |
7.1.2 方法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四部分 发酵液的药效实验 |
1 不同浓度药液的制备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1.1 药品 |
1.1.1.2 仪器 |
1.1.2 方法 |
2 发酵液对小鼠的迟发性免疫反应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1.1 动物 |
2.1.1.2 药品 |
2.1.1.3 仪器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3 发酵液的抗疲劳实验 |
3.1 负重游泳实验 |
3.1.1 材料与方法 |
3.1.1.1 材料 |
3.1.1.2 方法 |
3.1.2 结果与讨论 |
3.2 发酵液对小鼠游泳后血清尿素氮的影响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1.1 材料 |
3.2.1.2 方法 |
3.2.2 结果与讨论 |
3.3 发酵液对小鼠肝糖原的影响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1.1 材料 |
3.3.1.2 方法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发酵液对小鼠游泳后血乳酸的影响 |
3.4.1 材料与方法 |
3.4.1.1 材料 |
3.4.1.2 方法 |
3.4.2 结果与讨论 |
3.5 发酵液对小鼠血乳酸脱氢酶的影响 |
3.5.1 材料与方法 |
3.5.1.1 材料 |
3.5.1.2 方法 |
3.5.2 结果与讨论 |
4 发酵液的耐缺氧实验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1.1 动物 |
4.1.1.2 药品 |
4.1.1.3 仪器 |
4.1.2 方法 |
4.1.2.1 发酵液的常压耐缺氧实验 |
4.1.2.2 发酵液的急性脑缺血性缺氧实验 |
4.2 结果与讨论 |
5 发酵液的止血凝血实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1.1 动物 |
5.1.1.2 药品 |
5.1.1.3 仪器 |
5.1.2 方法 |
5.1.2.1 发酵液的止血实验 |
5.1.2.2 发酵液的凝血实验 |
5.2 结果与讨论 |
6 发酵液的镇痛实验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1.1 动物 |
6.1.1.2 试剂 |
6.1.1.3 仪器 |
6.1.2 方法 |
6.1.2.1 扭体实验 |
6.1.2.2 抗高温实验 |
6.2 结果与讨论 |
7 发酵液拮抗戊巴比妥钠促睡眠作用的实验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 |
7.1.1.1 动物 |
7.1.1.2 药品 |
7.1.1.3 仪器 |
7.1.2 方法 |
7.1.2.1 发酵液对30mg/kg戊巴比妥钠睡眠作用的影响 |
7.1.2.2 发酵液对40mg/kg戊巴比妥钠睡眠作用的影响 |
7.2 结果与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附录 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灵芝菌种的分离鉴定及其几种活性产物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灵芝的研究进展 |
1 灵芝概述 |
2 国内外关于灵芝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
2.1 灵芝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2.2灵芝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
2.3 灵芝深层发酵研究进展 |
2.3.1 灵芝液体深层发酵条件的研究 |
2.3.2 对发酵产物的分析 |
2.3.3 以多糖和灵芝酸为目标进行的发酵研究 |
2.3.4 发酵机理的研究 |
2.3.5 深层发酵产物的药理作用研究 |
2.4 新技术在灵芝种质资源的应用 |
2.4.1 酯酶同工酶技术的应用 |
2.4.2 ITS序列在真菌鉴定上的应用 |
第二节 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1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灵芝菌种的分离与鉴定 |
第一节 灵芝的菌种分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种 |
1.1.2 分离菌种培养基 |
1.2 方法 |
1.2.1 菌种分离 |
1.2.2 担孢子电镜扫描样品的制备 |
2 结果 |
2.1 子实体的外观特征 |
2.2 灵芝担孢子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
2.3 分离到的灵芝菌种 |
3 讨论 |
第二节 灵芝菌种的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种 |
1.1.2 生产液体菌种用培养基 |
1.1.3 固体栽培培养基 |
1.2 方法 |
1.2.1 灵芝子实体的栽培 |
1.2.2 DNA的提取,扩增与测序 |
2 结果 |
2.1 扩增序列的琼脂糖电泳结果 |
2.2 子实体与菌丝体ITS序列的比对结果 |
2.3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2.4 栽培结果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灵芝的菌丝体发酵条件及灵芝几种活性产物的初步研究 |
第一节 灵芝的菌丝体发酵条件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种 |
1.1.2 液体菌种生产培养基 |
1.2 方法 |
1.2.1 液体菌种培养 |
1.2.2 碳源筛选试验 |
1.2.3 氮源筛选试验 |
1.2.4 接种量对发酵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
1.2.5 初始pH对发酵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 |
1.2.6 装液量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2 结果 |
2.1 碳源筛选试验结果 |
2.2 氮源筛选试验结果 |
2.4 正交试验设计的结果 |
2.5 初始pH对生物量的影响 |
2.6 接种量对生物量的影响 |
2.7 装液量对生物量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二节 灵芝多糖的提取与免疫活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种 |
1.1.2 液体菌种生产培养基 |
1.1.3 深层发酵培养基 |
1.1.4 仪器 |
1.1.5 主要试剂 |
1.2 方法 |
1.2.1 液体菌种培养 |
1.2.2 菌丝体扩大培养 |
1.2.3 菌丝体多糖的提取方法 |
1.2.4 腹腔巨噬细胞中性红试验 |
1.2.5 腹腔巨噬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试验 |
1.2.6 淋巴细胞增值试验 |
1.3 试验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多糖对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的影响 |
2.2 多糖对腹腔巨噬细胞杀伤活力的影响 |
2.3 多糖对胸腺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2.4 多糖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节 灵芝培养过程中几种多糖水解酶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菌种 |
1.1.2 培养液体菌种用培养基 |
1.1.3 液体发酵用培养基 |
1.1.4 固体发酵培养基 |
1.2 各种多糖水解酶的测定方法 |
1.2.1 木聚糖酶活力测定 |
1.2.2 CMC酶活力测定 |
1.2.3 淀粉酶活力测定 |
1.3 粗酶液的制备 |
1.3.1 液体发酵产物粗酶液的制备 |
1.3.2 固体发酵产物粗酶液的制备 |
2 结果 |
2.1 液体发酵过程中几种酶的变化 |
2.1 固体发酵中几种酶的变化 |
3 讨论 |
第五节 灵芝漆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种与培养基 |
1.1.1 菌种 |
1.1.2 液体菌种用培养 |
1.1.3 产酶时程曲线用培养基 |
1.1.4 碳源试验基础培养基 |
1.1.5 氮源试验基础培养基 |
1.2 漆酶活性测定 |
1.2.1 漆酶活性测定方法 |
1.2.2 pH值对漆酶产量试验中用的缓冲体系 |
1.2.3 pH值对漆酶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用的缓冲体系 |
2 结果 |
2.1 灵芝产漆酶的时程曲线 |
2.2 碳源试验结果 |
2.3 氮源试验结果 |
2.3 pH值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2.4 pH值对灵芝产酶的影响 |
3 讨论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结语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附录 |
致谢 |
(7)苏云金芽胞杆菌微滤浓缩液的流变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液的浓缩 |
1.3 样品流变特性的测定 |
1.4 数据分析与计算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样品的流体类型 |
2.2 温度和浓度对K值的影响 |
2.3 温度和浓度对n值的影响 |
3 结论 |
(8)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液微滤浓缩和微胶囊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后处理研究进展 |
1.2 苏云金芽胞杆菌剂型研究进展 |
1.3 提高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效果的途径 |
1.4 研究的背景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发酵液 |
2.1.2 原粉 |
2.1.3 标准品 |
2.1.4 供试昆虫 |
2.2 仪器和试剂 |
2.2.1 仪器 |
2.2.2 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发酵液的微滤浓缩 |
2.3.2 发酵液离心浓缩 |
2.3.3 上清液的浓缩 |
2.3.4 生物效价的测定 |
2.3.5 增效倍数的测定 |
2.3.6 发酵液及其微滤浓缩液的流变特性的测定 |
2.3.7 发酵液及其浓缩液的喷雾干燥 |
2.3.8 喷雾干燥质量收率的计算 |
2.3.9 原粉含水量的测定 |
2.3.10 杀虫晶体蛋白含量的测定 |
2.3.11 芽胞数的测定 |
2.3.12 复合凝聚收率的测定 |
2.3.13 苏云金芽胞杆菌制剂紫外处理 |
2.3.14 样品加速贮藏实验 |
2.3.15 盆栽试验 |
3 结果和分析 |
3.1 微滤浓缩工艺的研究 |
3.1.1 膜通量随过滤时间的变化 |
3.1.2 操作压力对膜通量的影响 |
3.1.3 温度对膜通量的影响 |
3.1.4 发酵液pH值对膜通量的影响 |
3.1.5 影响膜通量的综合因素 |
3.2 苏云金芽胞杆菌微滤浓缩液的流变特性研究 |
3.2.1 样品的流变特性 |
3.2.2 剪切速率对表观黏度的影响 |
3.2.3 温度对表观黏度的影响 |
3.2.4 表观黏度与浓度的关系 |
3.2.5 温度和浓度对表观黏度的综合影响 |
3.3 微滤浓缩处理对发酵液特性的影响 |
3.3.1 浓缩处理对发酵液物理性质的影响 |
3.3.2 浓缩处理对发酵液效价、晶体含量和芽胞数的影响 |
3.3.3 上清液和浓缩上清液对浓缩发酵液的增效作用 |
3.4 微滤浓缩处理对发酵液喷雾干燥原粉性能的影响 |
3.4.1 直接喷雾干燥 |
3.4.2 加填料喷雾干燥 |
3.5 苏云金芽胞杆菌微胶囊剂的研究 |
3.5.1 复合凝聚体系的建立 |
3.5.2 紫外处理对制剂的影响 |
3.5.3 盆栽试验结果 |
3.5.4 微胶囊制剂样品的加速贮藏性能 |
3.5.5 微胶囊剂的物理性状 |
4 小结与讨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现代发酵技术在提高中药药用效能方面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发酵为探索、改进中药制药工艺提供了新的技术 |
2 发酵技术有利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析 |
3 发酵技术有利于改善中药药理和毒理作用 |
4 发酵技术用于中药炮制 |
(10)苏云金芽胞杆菌微滤浓缩液表观黏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苏云金芽胞杆菌菌株及培养基 |
1.1.2 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液的浓缩 |
1.2.2 样品流变特性的测定 |
1.3 数据分析与计算 |
1.3.1 浓缩倍数 |
1.3.2 表观黏度 |
1.3.3 流变特性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样品的流变特性 |
2.2 温度对样品表观黏度的影响 |
2.3 浓度与表观黏度的关系 |
2.4 温度与浓度对表观黏度的综合影响 |
3 结 论 |
四、苦参对灵芝发酵液流变特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肝癌“毒瘀互结”的病机理论及丹参酮胶囊联合三氧化二砷干预机制的研究[D]. 常虹.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 [2]生防菌哈茨木霉FJAT-9040深层发酵的生长适合度分析[J]. 葛慈斌,刘波,肖荣凤,陈燕萍,史怀. 福建农业学报, 2013(10)
- [3]8种中药对灵芝子实体成分的作用[J]. 张志才,陈明霞,李欣,申王莉. 中国食用菌, 2011(05)
- [4]添加中药协同pH值控制对细脚拟青霉产胞内腺苷的影响[J]. 葛飞,桂琳,黄寅,李婉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0(05)
- [5]党参的糙皮侧耳发酵及发酵液的应用[D]. 敢小双. 兰州大学, 2008(01)
- [6]灵芝菌种的分离鉴定及其几种活性产物的初步研究[D]. 董元荣.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 [7]苏云金芽胞杆菌微滤浓缩液的流变特性[J]. 刘华亮,陈守文,孙明,喻子牛.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5(03)
- [8]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液微滤浓缩和微胶囊剂的研究[D]. 刘华亮. 华中农业大学, 2005(03)
- [9]现代发酵技术在提高中药药用效能方面的作用[J]. 张冬青,揭广川.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1)
- [10]苏云金芽胞杆菌微滤浓缩液表观黏度模型[J]. 刘华亮,陈守文,孙明,喻子牛. 农业工程学报,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