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南垦区餐饮单位食具卫生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淼,戚丽华,王莉莉,史云,滕现勇,徐稳,靳连群,刘雪林[1](2015)在《驻京部队餐饮单位餐饮具消毒效果监测》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部队餐饮单位餐饮具消毒质量状况。方法通过现场检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驻京部队餐饮单位餐饮具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结果共抽检78个餐饮单位餐饮具613件,消毒效果平均合格率为93.15%。部队医院营养食堂抽检的餐饮具全部合格,士兵食堂和部队幼儿园食堂餐饮具消毒效果较差。不同消毒方式比较,热力消毒及其与化学消毒联合应用消毒合格率均在93%以上,洗碗机消毒合格率仅为60%。结论驻京部队餐饮服务单位餐饮具消毒整体合格率较高,热力消毒效果比较可靠。
赖媛媛[2](2015)在《我国畜牧业物流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畜牧业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目前,我国的肉类和禽蛋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奶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三,肉类的消费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我国畜牧业的物流发展缓慢,阻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物流主体规模小、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偏低、专业第三方物流力量薄弱;物流技术条件不佳、专用物流技术和设备投资不足、冷链技术薄弱、信息化程度低,未形成联动的物流体系。种种不足使得我国畜产品物流成本高、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影响了人的健康生活。因此,如何在降低畜牧业物流成本、提高畜牧业物流效率的基础上保证畜品流通的质量安全,成为我国畜牧业物流管理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力图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结合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畜牧业发展实际,构建出适应我国畜牧业经济发展的畜牧业物流体系。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畜牧业物流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对畜牧业物流、畜牧业物流体系、冷链物流、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物联网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借助系统论、供应链理论和大物流理论的指导,找到我国畜牧业物流体系构建的立足点和切入点,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畜牧业物流宏观环境分析、畜牧业流通主体分析、畜牧业流通渠道分析找出我国畜牧业物流存在主体规模小、物流技术条件不佳、信息化程度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未形成联动的物流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并入剖析了以上问题的形成机理,为畜牧业物流体系的构建找到切入点。并通过对美国和日本的畜牧业物流体系的比较分析,总结其畜牧业物流在参与主体、流通渠道、服务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上的特征,又进一步分析了其物流体系的运作环境,为我国畜牧业物流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再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了解了我国畜牧业流通主体不同的物流需求。得到的结论为:养殖户/场等畜牧生产者对基本的生产资料运输、配送等物流服务有较大的需求,同时希望通过网络平台、信息平台和管理信息系统更好的掌握市场信息。畜产品加工企业对冷链服务及管理信息系统有较大的需求,希望获得物流技术培训、标准化培训和质量认证培训。畜产品零售组织非常看重产品质量的保证。消费者则重视畜产品质量信息、价格信息、产地信息的获取,对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有迫切的需求。因此,在畜牧业物流体系构建上,应突出信息化、网络化和质量追溯等要点。之后,根据畜产品流通主体的物流需求,从畜牧业供应物流体系、畜产品生产销售物流体系和废弃物流体系三个层面进行畜牧业物流体系的探讨。饲料流通上实现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协同;良种流通上实现良种繁育组织与第三方物流组织相配合的专业化物流体系;生产销售环节实现以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导和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双重流通体系,废弃物流环节实现牲畜粪便的饲料化、化肥化和能源化处理。并探讨了各物流体系的实现途径,进而分析其实现要素。从物流信息技术、冷链技术、信息平台、标准化体系四个方面详细描述了构成现代畜牧业物流体系的要素结构。讨论了RFID、GPS、GIS在畜牧业物流体系中推广和应用、畜牧业冷链体系的建立、畜牧业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追溯系统的构建、畜牧业物联网体系的实现和畜牧业标准化体系的构建。最后,提出了畜牧业物流体系建设的推动措施。包括加强政府规划和法律法规的制定、鼓励畜牧业物流组织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物流标准化建设、冷链体系建设和物流信息化。并对全文研究内容、结论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总结。
戚仁江[3](2013)在《HACCP与“6S”结合模式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HACCP原理及应用原则》、卫生部《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以及邵德春“6S”管理理论,综合HACCP与“6S”优势,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中探索一条行之有效、易于操作、便于推广的管理模式,用于降低管理成本、控制安全风险和预防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切实保障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提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效能。方法:以蚌埠市大中专院校食堂为基础,选择流程布局、功能分区和设备设施等符合《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的34所食堂为研究对象,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及“六常法”(6S)管理两种管理模式结合起来,确定原料采购、烹调加工、食品留样、餐具清洗消毒和从业人员5个环节为关键控制点,制定常分类、常整理、常清洁3常实施规范,监督学校食堂进行实施,并对实施前后学校食堂量化评分、原料进购、原料检验、成品检验、餐用具消毒和从业人员培训及行为等情况进行监测记录,分析评价实施效果。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11.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χ2检验、t检验。结果:实施HACCP与“6S”结合模式后,学校食堂原料采购查验、索证索票和台账登记合格率分别由69.72%、66.82%、68.65%提升至78.90%、79.51%、80.43%,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餐用具消毒及成品盒饭采样检测合格率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培训、健康体检、行为改变、手部消毒效果和操作过程合格率均呈显着性增加,学校食堂日常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整体水平在提高。结论:HACCP与“6S”结合模式有助于提高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整体水平,易于实施,应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中加以推广应用。
崔皓[4](2012)在《东莞市石龙镇食品安全监管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具有城镇化发展典型代表意义的东莞石龙镇为研究对象,运用乡镇食品安全监管相关理论,从农产品生产销售、生产加工、市场流通、工厂、学校等集体食堂的饮食消费等四个方面对东莞市石龙镇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进行分析,从数据及案例中总结出东莞石龙镇食品安全监管尚且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对东莞石龙镇食品安全监管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东莞石龙镇食品安全监管现状:检测技术、标准无法跟上;家庭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监管难度大;市场准入和索证索票、进销货台帐制度无法具体落实到位;食品流通检测手段落后,体系不健全;集体食堂、餐饮方面问题集中在卫生设施条件不够理想,管理水平低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2)东莞石龙镇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多部门分段监管,存在监管盲区;检测体制不完善,安全检测水平较低;监管人手匮乏,经验不足;存在地方保护势力,监管多属“走过场”;行业与社会监督力量匮乏。(3)对东莞石龙镇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完善法制规定,填补监管盲区,注重区域乡镇配合,实现治理联网;创新科技与管理方法,提高检测与管理水平;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强化监管队伍建设;实行政府问责制度,打击地方保护势力;提高行业协会监管力量,激发监管活力,突出企业责任者地位,加强行业协会监管力量,重视民间百姓监管力量。
曹本锋[5](2012)在《武汉市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现状及监管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公共卫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是对餐饮业消毒餐饮具卫生质量尤为关注,餐饮具消毒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蓬勃发展。追溯起来,餐饮具集中消毒行业是从餐饮业中衍生出来的新兴行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兴起于我国南方,并迅速在全国各地普及,由于其具有省时、省力、价格适中、消毒效果可靠、集约化程度高等优点,对提高餐饮具卫生质量、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成为餐饮服务单位特别是中小型餐饮服务单位餐饮具清洗消毒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由于餐饮具消毒是一个新兴行业,各项法律法规不健全,部分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存在选址和布局不合理、设施设备不齐全、人员文化水平低且缺乏培训、餐饮具消毒不彻底,出厂检验形同虚设等问题,常常引发食源性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逐渐成为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探索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认真研究,明确其内在规律,找到相关的控制措施,对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监管,对于肃清行业“潜规则”,强化餐饮单位食品安全保障,确保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义重大,对我国治理食品安全问题有着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目的掌握武汉市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基本情况,为改进餐饮具消毒质量和强化监管部门对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监管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印发的《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监督卫生监督规范(试行)》中检查表的要求,对武汉市所有有证(工商营业执照)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进行基本情况的普查;根据各区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数量和规模情况进行随机抽样,对大肠菌群、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游离性余氯、烷基(苯)磺酸钠6项指标进行检验检测。结果(1)武汉市共有有证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41家,分布在14个行政区,其中7个中心城区20家,6个远城区19家,东湖高新开发区2家。日产量达到万套以上的企业10家。有8家单位的生产场所(清洗、消毒、包装)总面积小于200平方米,有8家单位10项以上指标没有符合标准;所有单位都没有自检能力,只有14家单位进行委托检验;25家单位消毒餐具包装标识内容无厂名、厂址,消毒日期、保质期存在漏注或随意标注现象。只有2家单位所有调查项目完全符合调查表中10个方面24项具体内容。(2)抽检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游离性余氯、烷基(苯)磺酸钠5项检测指标均合格,只有部分样品大肠菌群检测不合格(以下不合格情况均指大肠菌群指标)。2010年武汉市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餐饮具抽检平均合格率为79.56%,2011年平均合格率为91.61%,2011年武汉市集中消毒餐饮具平均合格率高于2010年平均合格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武汉市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消毒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单位存在生产场所面积不符合条件、出厂后的餐饮具缺乏检验或根本未经检验,标签标识不清、厂区功能分区不完善或缺失等问题。(2)武汉市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经过一年的整治和规范,餐饮具消毒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李永辉[6](2011)在《吉林市集中式餐具消毒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文中认为随着餐饮业在中国各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其行业内部进行了更加细化的分工,餐饮具的清洗、消毒过程与餐饮服务进一步分化,出现了集中式餐具消毒这一新兴行业。集中式餐具消毒是将餐饮具集中清洗、消毒并用包装打包,以成套餐具的形式提供给餐饮业使用并且回收。这一行业的产生与发展,弥补了中小型餐饮单位无力单独消毒或消毒不规范的现象,对于提高餐饮具的消毒效果,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餐具集中消毒行业由于法律缺位、监管不力,存在的大量不规范行为威胁着广大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不完善与消费者权益保护配套诉讼机制诉讼成本较高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适用不理想;而寻求该法的替代性产品则存在诸多“排斥反应”。本研究结合工作实际,采用查阅文献资料、现场调查等方法,针对集中消毒餐具行业存在的瑕疵和弊端,从供方(集中消毒餐具服务机构)和需方(餐饮单位)两方面出发,收集吉林市城区集中消毒餐具服务机构和餐饮单位的基本情况,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吉林市的集中消毒餐具服务机构缺乏监管;二是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全;三是现场卫生管理水平低下、操作行为不规范;四是所有消毒服务机构均无规范自检。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强化集中式餐饮具消毒企业负责人的卫生意识,规范行业标准,提高工艺的自动化程度,对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加强对消毒餐具消毒效果的监测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向社会公布检测结果等对策,以期更好的保障食品安全,保护人民健康。
唐胜军[7](2010)在《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繁荣安定、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要素。农产品质量安全已不仅仅涉及到人类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各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消费者消费观念逐渐改变,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而近几年,农产品安全问题依旧层出不穷,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不断,并显示出一些新特点。这些都要求政府不断完善农产品安全的管理,为保障国民的生活质量、生命安全尽责,研究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更具意义。本文根据发展背景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科学界定,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信息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博弈论、西方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从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出发,分析、总结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历程、现状、动态、趋势与经验。’本文通过对中外农产品安全监管中的体系建设、监管机构及其权责、监管中的重要思路与方法等进行国内外比较,探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农产品安全监管中的可取之处。在分析现阶段全国、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情况,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提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战略目标和新疆政府的职能定位以及新疆农产品安全政府管理体系的组织构架。进而提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战略目标应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解决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以整个农业及其产品为对象,政府推动,强制执行,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中心,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第二层次是增强新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农业收益和农民收入。以优势特色农业及其产品为对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为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为中心,追求经济效益。根据总体目标,新疆农业质量安全战略必须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绿色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立足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实施区域资源优势发展战略,确定新疆绿色农业的优势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做大做强绿色农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提升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分别从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两个方面提出完善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对策。剖析农产品安全利益相关者责权,对农业环境、功能区划、基地建设,农户、农业企业、经济合作组织等生产环节和市场、消费者的政府监管提出政府管理措施。探讨新疆政府建立农产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绿色农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以及新疆政府建立、完善农产品(农产品)安全风险分析、预警与应急体系。认为新疆需要优先建立适合的农产品安全预警体系,构建农产品安全预警体系框架,着重建设体系中的信息源系统、预警分析系统、反应和快速反应系统,提高预防和控制农产品安全卫生的能力。又进一步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措施,健全新疆政府农业质量安全管理的支撑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检测检验体系。提出增加投入,完善绿色农业保护措施,加大绿色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绿色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整合现有农产品(农产品)认证机构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进程。最后得出论文的主要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孔繁涛[8](2008)在《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畜产品消费量持续上升。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研究,防患于未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运用预警原理、风险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有关理论,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展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并将微观预警和宏观预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剖析了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特性,系统分析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种风险因素,从而揭示了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规律,探索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构建了预警概念指标体系和应用指标体系,建立了预警的微观模型和宏观模型,提出了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1)提出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分析相关结论。本研究在全面阐述预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风险理论、系统工程方法论、自然辩证法以及预测决策原理等相关理论,提出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分析结论。其主要内容是: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大量风险,而风险是可以预测、管理和控制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获取、分析与传播过程,预警难点在于信息快速获取与智能分析;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具有公共物品属性,预警可以使畜产品质量处于相对安全状态。(2)研究建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概念指标体系和应用指标体系。从方法论的角度,构建了理想状态下的预警概念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5个指数和29个指标。并以概念指标体系为基础,遵照实用性、灵敏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预警应用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3个指数、15个指标,其中的15个指标根据其特性,又分为12个警兆指标、2个警情指标和1个滞后指标。(3)研究建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微观和宏观模型。运用Likert五点尺度量表思路,兼顾常规警限划分原则和畜产品安全实践,界定了单警度、总警度的阈值。通过分析限量类危害物和违禁类危害物,建立了单因素、单产品视角的预警微观模型。在开展微观预警的基础上,从经济、技术相结合的角度,开展了宏观预警研究。一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后又采用DelphiMethod进行了评价检验;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基于AHP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另一方面,根据支持向量机(SVM)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建立了基于SVM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同时,采用基于AHP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结果,对基于SVM的预警模型进行学习训练,从而将评价和预警有机结合。应用基于SVM的预警模型,对24个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与实际相一致。(4)提出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通过采取完善体系建设、扩大规模养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合作经济、严格市场监管、提高安全认识和实现信息共享等有效措施,确保畜产品质量处于无警状态,从而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
杨柳[9](2007)在《中国餐饮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生产的长足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世界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大,全球化的趋势持续加强,中国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在此开放环境下国际竞争力研究成为世界性热点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之一,餐饮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扩大社会就业、传承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显着的作用。在外资强势餐饮品牌的扩张中,中国餐饮产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挖掘竞争优势,提升竞争力成为关系产业发展的关键。餐饮产业竞争力怎样形成,哪些因素影响餐饮产业竞争力,中国餐饮产业竞争力如何,能否在全球化浪潮中与世界跨国餐饮集团抗衡,并通过战略提升将中餐推向世界,扩大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中国餐饮产业竞争力的现状,并为竞争力提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在分析餐饮产业特点的基础上,将产业竞争力的一般理论引入到餐饮领域,对餐饮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内涵进行了完整的阐述。本文认为,餐饮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地区餐饮产业在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餐饮产业进行竞争时争夺有利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所具备的占有市场并持续盈利的能力,包括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区域竞争力。本文根据餐饮产业的特点,对波特钻石模型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及辅助产业、企业战略及同业竞争、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六个因素出发,解释了餐饮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将餐饮产业竞争力延伸为规模扩张能力、盈利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人才集聚能力、文化驾驭能力、品牌塑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七大核心能力,并据此建立了餐饮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在此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餐饮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区域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与其他国家餐饮产业的比较,二是国内内资与外资餐饮产业的对比。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产业的代表性,本文选取美洲、大洋洲、欧洲、亚洲等四大洲的11个国家和中国餐饮产业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餐饮产业的盈利能力较高,但主要来源于较低的人力成本,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但未来应在开拓创新能力、文化驾驭能力、品牌塑造能力、人才集聚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国内餐饮产业的竞争力与外资餐饮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从国内地区竞争力来看,餐饮产业竞争力的排序依次为,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重庆、辽宁、四川、湖北、河南、内蒙古、湖南、天津、福建、河北、山西、陕西、安徽、黑龙江、宁夏、吉林、江西、云南、广西、甘肃、新疆、贵州、青海、海南。餐饮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区域竞争力的差异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金融等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等角度分析了竞争力差异的原因。当前餐饮产业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快餐领域,本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标杆分析法,选取2006年度中国餐饮百强企业中的十家快餐企业,即马兰拉面快餐连锁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大娘水饺餐饮有限公司、常州丽华快餐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老家快餐有限责任公司、深圳面点王饮食连锁有限公司、深圳市嘉旺餐饮连锁有限公司、宁波市来必堡餐饮有限公司、山东金德利集团快餐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宝钢集团后勤保障公司和广西桂林人集团发展有限公司,与麦当劳、肯德基、赛百味、汉堡王、吉野家、大家乐、大快活等世界着名快餐企业进行竞争力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快餐业的规模扩张能力、盈利能力、品牌塑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人才聚集能力和文化驾驭能力依然与国际快餐集团有很大的差距。最后,本文针对目前中国餐饮产业竞争力的现状,从品牌塑造、连锁经营、清洁生产、人才培养、国际化发展等角度对餐饮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提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中国餐饮产业发展有所裨益。
孙学礼[10](2007)在《太原铁路地区蟑螂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趋势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分析比较粘捕法与药激法二种监测方法在蟑螂密度监测中的效果和防制效果考核中应用价值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方法调查了解目前太原铁路地区蟑螂侵害状况、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趋势,为更好地合理用药和有效控制蟑螂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调查对象:以太原铁路地区太原站、太原北站、太原车辆段(旅客列车库停、检修)、太原乘务员公寓为调查对象。(2)调查方法:①粘捕法随机确定用粘捕法的调查点布放统一规格的粘蟑板,用新鲜甜面包为诱饵(2克/张),每15m2标准间布1张,置于蟑螂活动的场所,晚放晨收,并计数分类。各点布放不少于10张,点内各场所每次调查点相对固定。②药激法确定用药激法的调查点,在与同类场所布放粘蟑板相似环境处,用杀虫气雾剂对布板处墙壁、物体缝隙进行线状喷射,10分钟后记录激出的蟑螂数并分类。③温湿度监测每次进行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调查时,测定调查点各场所室内外温湿度。用蒸馏水湿润DHM2通风干湿温度表湿球纱条,上紧发条,将表悬挂与呼吸带高度,10分钟后读数。④蟑螂种群鉴定:将用粘捕法或药激法捕获的蟑螂在解剖显微镜下,由专人依照蟑螂种类检索表进行鉴定。⑤调查时间:2006年1月至12月,每月中旬调查一次。对用药品处理过的调查点,相邻二次调查时间间隔不短于7天。结果:(1)粘捕法与药激法结果比较:通过对全年粘捕法和药激法蟑螂密度配对秩和检验和侵害率配对t检验,粘捕法成虫密度(0.0779只/板)显着高于药激法成虫密度(0.0244只/点)(z=-2.29 p=0.022),粘捕法若虫密度(0.4193只/板)显着高于药激法若虫密度(0.0464只/点)(z=-2.353 p=0.019),粘捕法总密度(0.4968只/板)显着高于药激法总密度(0.0716只/点)(z=-2.432 p=0.015):粘捕法年均侵害率(12.4%±7.2479)显着高于药激法侵害率(2.85%±2.42345)(t=4.787 p=0.01)。(2)太原铁路地区蟑螂种群分布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太原铁路地区全年所有监测点共捕获成虫:745只,雌雄比1.45:1,全部为德国小蠊;蟑螂季节消长趋势,用粘捕法调查,太原铁路地区全年均有蟑螂活动,蟑螂若虫密度、总密度自五月份始有逐月升高趋势,12月下降,其中5、7、9、10、11月较高。蟑螂成虫密度消长趋势不明显,以5、10月较高。(3)太原铁路地区蟑螂侵害情况:粘捕法与药激法侵害率检测结果比较,粘捕法年均侵害率12.4%,药激法侵害率2.85%。通过按月配对,用配对t检验,粘捕法与药激法有显着性差异(t=4.787 P<0.001)。不同监测单位蟑螂侵害情况:太原乘务员公寓最高(6.18%)其次为太原站(6.02%)、太原车辆段(4.82%),太原北站未发现有蟑螂活动。不同场所蟑螂侵害情况:餐饮场所最高(12.68%),其次为售货部门(5%),第三是客房(公寓、车站)(3.21%),第四是候车室(1.67%),办公楼及车辆检修车间未有发现。侵害率季节消长趋势,用粘捕法调查,蟑螂侵害率自5月始有升高趋势,其中以5月、9-11月较高,12月下降。(4)室内外气温气湿的比较:全年室内外温度有差异显着性(F=25.75 P<0.001),全年室内外湿度无差异显着性(F=0.29P>0.05);室内温度11.9℃—30.1℃,平均温度21.05℃:室内相对湿度52%-91.5%,平均湿度76.17%,属高湿环境。室内外温湿度的季节变化趋势:全年室外气温自3月份上升,6月份最高,11月份开始下降;室内气温与室外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以6月最高12月最低。室外气湿年变化不大,以11月、12月较低:室内湿度年变化以5、6月最高,11月12月较低,与室外气湿基本一致。(5)室内温湿度对蟑螂侵害率、蟑螂密度季节消长趋势的影响:粘捕法成、若虫和总密度与温度无相关关系,成虫密度与相对湿度无相关关系,但若虫密度、总密度与相对湿度均有负相关关系(r若=-0.664,P成=0.018,N=12:r总=-0.671,P总=0.017,N=12)。从季节消长趋势方面来看,温度的消长与蟑螂密度、侵害率消长的趋势一致,而湿度的消长则不完全一致,仅在11-12月气湿降低与蟑密度下降趋势相吻合。结论:(1)通过两种方法对蟑密度和侵害率两个指标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粘捕法优于药激法。在蟑螂密度季节消长调查、侵害率调查和防治效果考核当中,粘捕法检出率高于药激法,结果稳定、可靠、真实,建议首选粘捕法;在灭蟑效果考核和灭蟑先进单位评选中和其它一些调查研究的预实验中,药激法因为易于突查,调查周期短,便于操作,建议首选药激法。(2)太原铁路地区蟑螂种群分布调查仅发现德国小蠊一种。蟑螂密度季节消长趋势显示,全年各月均有蟑螂活动,其中以5、7、9、10、11月份较高。(3)不同监测单位蟑螂侵害情况:太原乘务员公寓最高(6.18%)其次为太原站(6.02%)、太原车辆段(4.82%),太原北站未发现有蟑螂活动。不同场所蟑螂侵害情况:餐饮场所最高(12.68%),其次为售货部门(5%),第三是客房(3.21%),第四是候车室(1.67%),办公及车辆检修车间未有发现。蟑螂侵害率消长趋势显示,从5月开始升高,全年有两个高峰,其中以5月、9-11月较高。(4)室内温度季节消长变化与蟑螂密度和侵害率季节消长趋势一致,自5月开始有升高趋势,其中以5月、9-11月较高,12月下降。室内湿度年变化不大,1到10月属高湿季节,其它时期气湿较低,室内温湿度对蟑螂的生长繁殖均有影响,温度可能是主要影响因素。(5)要在蟑螂生长繁殖与活动的高峰来临之前即冬春季,及时采取大规模防制活动,以有效控制蟑螂危害。
二、海南垦区餐饮单位食具卫生检查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垦区餐饮单位食具卫生检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驻京部队餐饮单位餐饮具消毒效果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
1. 1监测对象 |
1.2调查方法 |
2结果 |
2.1基本调查结果 |
2.2餐饮具消毒方法 |
2.3不同性质餐饮单位消毒效果比较 |
3讨论 |
(2)我国畜牧业物流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畜牧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趋势 |
1.1.2 我国畜牧业物流现状和问题分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1.3.1 现代畜牧业 |
1.3.2 畜牧业产业化 |
1.3.3 农产品物流体系构建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6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6.1 主要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2 论文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物流与物流系统 |
2.1.2 供应链理论 |
2.1.3 大物流理论 |
2.2 基本概念界定 |
2.2.1 畜牧业物流 |
2.2.2 冷链物流 |
2.2.3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
2.2.4 物联网 |
3 我国畜牧业物流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我国畜牧业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
3.1.1 畜牧业物流宏观环境分析 |
3.1.2 畜产品流通参与主体分析 |
3.1.3 畜产品流通渠道分析 |
3.2 我国畜牧业物流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1 物流主体规模小 |
3.2.2 物流技术条件不佳 |
3.2.3 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
3.2.4 畜产品物流成本高 |
3.2.5 信息化程度低 |
3.2.6 未形成联动的物流体系 |
4 美日畜牧业物流体系分析 |
4.1 美日畜牧业物流体系特征 |
4.1.1 参与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 |
4.1.2 流通渠道的一体化发展 |
4.1.3 物流服务社会化 |
4.1.4 完善的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
4.2 美日畜牧业物流体系的运作环境 |
4.2.1 政府发挥重要作用 |
4.2.2 重视信息技术的研发和使用 |
4.2.3 重视畜牧生产者的组织和培育 |
5 畜牧业物流需求分析 |
5.1 养殖户/场的物流需求分析 |
5.1.1 养殖户/场基本情况分析 |
5.1.2 养殖户/场物流现状分析 |
5.1.3 养殖户/场的物流需求分析 |
5.1.4 养殖户/场物流需求与其基本特征与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5.2 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需求分析 |
5.2.1 畜产品加工企业物流现状分析 |
5.2.2 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物流需求分析 |
5.2.3 畜产品加工企业的物流需求与其基本特征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5.3 畜产品零售组织的物流需求 |
5.3.1 畜产品零售组织的物流需求分析 |
5.3.2 畜产品零售组织的物流需求与其基本特征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5.4 消费者物流需求分析 |
5.4.1 消费者特征分析 |
5.4.2 消费者物流需求分析 |
5.4.3 消费者物流需求与其基本特征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6 我国畜牧业物流体系的具体构建 |
6.1 我国畜牧业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 |
6.2 供应物流体系构建 |
6.2.1 饲料供应物流体系构建 |
6.2.2 良种供应物流体系构建 |
6.3 畜产品生产销售物流体系构建 |
6.3.1 以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导的流通体系 |
6.3.2 以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流通体系 |
6.4 畜牧业废弃物流体系构建 |
6.4.1 畜牧业殖污染现状 |
6.4.2 畜牧业废弃物流体系构建 |
7 畜牧业物流体系的实现 |
7.1 畜牧业物流体系的信息技术 |
7.1.1 条码和RFID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
7.1.2 GIS、GPS的推广和使用 |
7.2 畜牧业冷链技术 |
7.2.1 畜牧业冷链体系存在的问题 |
7.2.2 畜牧业冷链体系的建立 |
7.3 物流信息平台 |
7.3.1 畜牧业公共信息平台构建 |
7.3.2 畜产品物流信息追溯系统构建 |
7.3.3 畜牧业物联网体系构建 |
8 对策建议与结论 |
8.1 对策建议 |
8.1.1 加强畜牧业物流发展规划与协调 |
8.1.2 强化政策法规建设和执法力度 |
8.1.3 推动畜牧业物流信息化 |
8.1.4 促进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 |
8.1.5 支持畜牧业冷链体系的建设 |
8.1.6 促进现代畜牧业物流组织的发展 |
8.1.7 推动畜牧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
8.2 结论与展望 |
8.2.1 结论 |
8.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论文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HACCP与“6S”结合模式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过程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东莞市石龙镇食品安全监管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研究内容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乡镇食品安全监管相关理论论述 |
2.1 食品安全概述 |
2.1.1 食品 |
2.1.2 食品安全 |
2.2 食品安全监管 |
2.3 乡镇食品安全问题的表征 |
2.3.1 农产品生产环节 |
2.3.2 食品加工环节 |
2.3.3 食品流通环节 |
2.3.4 食品消费环节 |
第三章 东莞市石龙镇乡镇的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
3.1 肉类、蔬菜等农产品生产销售安全现状 |
3.2 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现状 |
3.3 市场流通销售安全监管现状 |
3.4 集体食堂等饮食消费安全监管现状 |
第四章 石龙镇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4.1 多部门分段监管,依然存在监管盲区 |
4.2 检测体制不完善,安全检测水平较低 |
4.3 监管方面人手匮乏,经验不足 |
4.4 地方保护势力尚且存在,监管多时属“走过场” |
4.5 政府独当一面,行业与社会监督力量匮乏 |
第五章 对东莞石龙镇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
5.1 完善法制规定,填补监管盲区 |
5.1.1 完善监管体制,弥补监管分散不足 |
5.1.2 有的放矢,结合具体情况完善法律制度 |
5.1.3 要结合本地风俗习惯,明确权利义务 |
5.1.4 注重区域乡镇配合,实现治理联网 |
5.2 创新科技与管理方法,提高检测与管理水平 |
5.2.1 要统一安全监管标准 |
5.2.2 提高检测灵活性与科学性 |
5.2.3 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
5.2.4 充分利用信息宣传手段,确保有效沟通 |
5.3 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强化监管队伍建设 |
5.3.1 加大投入,扩大监管队伍编制 |
5.3.2 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素养 |
5.4 实行政府问责制度,打击地方保护势力 |
5.4.1 完善责任制,严格实施 |
5.4.2 转变“官本位”思想,树立服务意识 |
5.4.3 创新监督检查方式 |
5.5 提高行业协会监管力量,激发监管活力 |
5.5.1 突出企业责任者地位 |
5.5.2 加强行业协会监管力量 |
5.5.3 重视民间百姓监管力量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武汉市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现状及监管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用语解释 |
第一部分 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治理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 |
1.1 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治理的理论基础 |
1.2 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发展历程 |
第二部分 武汉市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现况及监管对策和措施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武汉市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调查与实验结果 |
2.3 武汉市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存在问题的讨论 |
2.4 提高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能力和水平的对策及措施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6)吉林市集中式餐具消毒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集中式餐具消毒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
1.3 餐饮单位的分类 |
1.4 我国集中式餐具消毒的发展现状 |
1.5 选题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吉林市餐饮机构分布情况 |
3.2 吉林市餐饮单位使用集中式消毒餐具的基本情况 |
3.3 餐消企业现场监督检查情况 |
第4章 讨论 |
4.1 吉林市餐饮单位使用集中式消毒餐具的基本情况 |
4.2 集中式餐具消毒企业现场监督检查情况 |
4.3 集中式消毒餐具的抽检结果分析 |
4.4 集中式餐具消毒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
4.5 集中式餐具消毒监管不到位 |
4.6 集中式餐具消毒宣传教育不足 |
4.7 集中式餐具消毒企业的卫生状况有待改进 |
第5章 建议 |
5.1 完善集中式餐具消毒立法 |
5.2 加强集中式餐具消毒的监管力 |
5.3 加大集中式餐具消毒的宣传教育 |
5.4 集中式餐具消毒新监管模式的构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政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管理的基本概念 |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学特征 |
2.3 政府经济学:政府干预的基础 |
2.4 政府在管理中的职能 |
2.5 政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问题 |
第3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国际比较分析 |
3.1 农产品(食品)安全政府管理模式 |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 |
3.3 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
3.4 国外政府加强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经验对新疆的借鉴意义 |
第4章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分析 |
4.1 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
4.2 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分析 |
4.3 案例分析 |
第5章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现状分析 |
5.1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机构及职能现状分析 |
5.2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现状分析 |
5.3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监管措施 |
第6章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的总体构想与管理体制 |
6.1 新疆政府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总体目标 |
6.2 总体构想和策略 |
6.3 实施统一监管模式 |
6.4 新疆农产品安全政府管理体系的组织构架 |
6.5 建立新疆政府农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
第7章 政府对生产源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
7.1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管理 |
7.2 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 |
7.3 突出安全农产品基地管理 |
7.4 政府对农产品(食品)生产者的监管 |
7.5 推广支持安全农产品产业化发展 |
第8章 政府对市场、消费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
8.1 政府市场治理模式的选择 |
8.2 市场准入 |
8.3 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 |
8.4 政府引导农产品安全消费 |
8.5 实施名牌发展战略 |
8.6 案例:谁让"三聚氰胺"如此猖狂 |
第9章 构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和信息系统 |
9.1 建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意义重大 |
9.2 新疆主要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设 |
9.3 新疆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内容建设 |
9.4 政府推动农产品追溯制度 |
9.5 建立新疆农产品安全信息系统 |
9.6 社会和舆论的监督 |
第10章 构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与应急系统 |
10.1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 |
10.2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 |
10.3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
10.4 典型案例 |
第11章 新疆政府农业质量安全管理支撑体系建设 |
1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政策体系 |
11.2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 |
11.3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 |
11.4 增加投入,完善农业保护措施 |
11.5 加大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
11.6 建立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
11.7 整合现有农产品认证机构的认证职能 |
第12章 结论 |
12.1 主要结论 |
12.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立题背景 |
1.1.1 畜牧业发展具有强劲生命力 |
1.1.2 畜产品在食物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 |
1.1.3 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城乡居民生命健康 |
1.1.4 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外向型畜牧业发展 |
1.1.5 风险分析是食物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 |
1.2 研究意义 |
1.2.1 食物质量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
1.2.2 畜产品质量安全是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
1.2.3 食物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的内在规定性 |
1.2.4 畜产品质量安全是新农村建设的理性选择 |
1.3 研究动态 |
1.3.1 安全制度研究进展 |
1.3.2 安全技术研究进展 |
1.3.3 风险预警研究进展 |
1.4 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1 基本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4.3 主要研究方法 |
1.5 主要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1.5.1 主要研究特色 |
1.5.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分析 |
2.1 相关基本概念 |
2.1.1 基本概念 |
2.1.2 有关概念比较 |
2.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的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理论 |
2.2.2 系统科学理论 |
2.2.3 经济学理论 |
2.2.4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
2.2.5 预测决策理论 |
2.3 预警研究进展 |
2.3.1 经济预警研究 |
2.3.2 农业预警研究 |
2.3.3 生态预警研究 |
2.3.4 预警研究领域向纵深发展 |
2.4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分析结论 |
2.4.1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的学科基础 |
2.4.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分析相关结论 |
第三章 畜牧业经济与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 |
3.1 畜牧业经济发展分析 |
3.1.1 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 |
3.1.2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
3.1.3 现代畜牧业之含义 |
3.2 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日趋严重 |
3.2.1 农产品出口基本状况 |
3.2.2 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 |
3.2.3 农产品出口基本趋势 |
3.2.4 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扩大 |
3.3 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上升 |
3.4 食物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与预警进展 |
3.4.1 食物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
3.4.2 有关国际组织食物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研究进展 |
3.4.3 有关国家和地区食物质量安全预警研究 |
3.4.4 我国食物质量安全预警研究 |
第四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
4.1 风险因素的有关术语及分类 |
4.1.1 风险因素的有关术语 |
4.1.2 风险因素的分类 |
4.1.3 畜产品质量安全性的评价 |
4.2 物理性风险因素 |
4.3 化学性风险因素 |
4.3.1 风险因素成分分析 |
4.3.2 风险因素来源分析 |
4.3.3 风险因素控制的法律及规定 |
4.4 生物性风险因素 |
4.4.1 动物疫病分类 |
4.4.2 学理解释 |
第五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方法 |
5.1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方法设计 |
5.1.1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知识释义 |
5.1.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方法概述 |
5.1.3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构成 |
5.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概念指标体系 |
5.2.1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概念指标选择原则 |
5.2.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概念指标体系构成 |
5.3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
5.3.1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与监测的关系 |
5.3.2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相关法律规定 |
5.3.3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相关计划 |
第六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应用指数体系的构建 |
6.1 预警应用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6.2 预警应用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 |
6.3 利用LIKERT五点尺度量表划分警限 |
6.4 预警应用指标的解释与判断 |
第七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技术 |
7.1 微观层面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技术 |
7.1.1 单因素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技术 |
7.1.2 单产品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技术 |
7.2 基于AHP 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与预警 |
7.2.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步骤 |
7.2.2 基于AHP 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 |
7.2.3 基于AHP 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 |
7.2.4 基于Delphi Method 的评价检验 |
7.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技术 |
7.3.1 支持向量机的产生和发展 |
7.3.2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 |
7.3.3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算法 |
7.3.4 基于SVM 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构建 |
7.3.5 基于SVM 的预警模型应用分析 |
7.4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智能系统模型设计 |
7.4.1 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表的构建 |
7.4.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智能系统的功能 |
7.4.3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智能系统的特点 |
第八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 |
8.1 完善体系建设,构建安全保障 |
8.1.1 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8.1.2 加快建设检验监测体系 |
8.1.3 尽快完善标准体系 |
8.1.4 依法强化队伍体系 |
8.2 扩大规模养殖,夯实安全基础 |
8.3 推进循环经济,实现健康养殖 |
8.3.1 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 |
8.3.2 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 |
8.3.3 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
8.3.4 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推进健康养殖 |
8.4 发展畜牧合作社,推进产业化经营 |
8.4.1 发展畜牧业合作社意义重大 |
8.4.2 发展畜牧业合作社的思路对策 |
8.4.3 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
8.5 实施认证管理,严格质量监管 |
8.5.1 加快发展畜产品的认证化管理 |
8.5.2 全过程实施畜产品质量监管 |
8.6 提高安全认识,实现信息共享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9.1 基本结论 |
9.2 问题讨论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中国餐饮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餐饮产业的界定 |
1.1.2 中国餐饮产业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
1.1.3 中国餐饮产业竞争力的选题背景 |
1.1.4 中国餐饮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餐饮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餐饮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餐饮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节 |
2 产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
2.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及层次 |
2.1.1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
2.1.2 产业竞争力的分类 |
2.2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3 产业竞争力的主要理论模型 |
2.3.1 波特的钻石模型 |
2.3.2 帕—吉GEM模型 |
2.3.3 Dong—Sung Do等的九因素模型 |
2.3.4 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竞争力模型 |
2.3.5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的竞争力模型 |
2.4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
2.4.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
2.4.2 产业区域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
2.5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餐饮产业发展现状 |
3.1 全球餐饮产业发展概况 |
3.2 各大洲主要国家餐饮产业发展现状 |
3.2.1 美洲、大洋洲主要国家餐饮产业发展现状 |
3.2.2 欧洲主要国家餐饮产业发展现状 |
3.2.3 亚洲主要国家餐饮产业发展现状 |
3.3 中国餐饮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
3.3.1 中国餐饮产业的发展历程 |
3.3.2 中国现代餐饮产业的特征 |
3.3.3 中国餐饮业在海外的发展 |
3.4 中国餐饮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4.1 连锁经营规模较小,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 |
3.4.2 产业发展主要依靠粗放型增长,层次内涵有待提升 |
3.4.3 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规模效益 |
3.4.4 人力资源问题突出,人才短缺的制约作用明显 |
3.4.5 “走出去”步伐缓慢,国际化程度较低 |
3.5 本章小结 |
4 餐饮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及评价体系 |
4.1 餐饮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 |
4.1.1 生产要素 |
4.1.2 需求条件 |
4.1.3 相关及辅助产业 |
4.1.4 企业战略、同业竞争 |
4.1.5 地理环境 |
4.1.6 社会文化环境 |
4.2 餐饮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涵 |
4.3 餐饮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4.3.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4.3.2 餐饮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4.4 餐饮产业竞争力的测度方法 |
4.4.1 因素分析法 |
4.4.2 综合指数法 |
4.4.3 标杆法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餐饮产业竞争力分析 |
5.1 中国餐饮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5.1.1 中国餐饮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
5.1.2 中国境内内外资餐饮产业竞争力评价 |
5.2 中国主要省市、自治区餐饮产业竞争力评价 |
5.3 餐饮产业竞争力差异分析 |
5.3.1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餐饮产业的市场需求 |
5.3.2 城市化水平影响餐饮产业的市场空间 |
5.3.3 金融等相关产业发展程度影响餐饮产业的要素投入 |
5.4 本章小结 |
6 中国快餐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6.1 快餐业概述 |
6.1.1 快餐的起源与界定 |
6.1.2 快餐业的主要特征 |
6.1.3 中国快餐业的发展现状 |
6.2 中国快餐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6.2.1 规模扩张能力 |
6.2.2 盈利能力 |
6.2.3 开拓创新能力 |
6.2.4 人才集聚能力 |
6.2.5 文化驾驭能力 |
6.2.6 品牌塑造能力 |
6.3 中国快餐业竞争力的提升 |
6.3.1 中国快餐业竞争力较弱的原因分析 |
6.3.2 提升中国快餐业竞争力的对策 |
6.4 本章小结 |
7 提升中国餐饮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7.1 挖掘竞争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形象 |
7.2 加强科技创新,开展连锁经营,推动规模扩张 |
7.3 挖掘文化积淀,丰富品牌内涵,实现供给升华 |
7.4 加强人才培养,实现要素优化,加快国际化步伐 |
7.5 推行清洁生产,倡导适度消费,促进可持续发展 |
7.6 加强政策支持,改善产业环境,提升竞争潜力 |
7.7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基本结论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太原铁路地区蟑螂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趋势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2.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3.1 粘捕法与药激法在蟑螂密度监测中的结果比较 |
3.2 太原铁路地区蟑螂种群分布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 |
3.3 太原铁路地区蟑螂侵害情况 |
3.4 太原铁路地区全年各监测点室内外温湿度比较 |
3.5 太原铁路地区室内温湿度对蟑螂密度的影响 |
讨论 |
4.1 粘捕法与药激法在蟑螂密度监测中的效果比较 |
4.2 太原铁路地区蟑螂种群分布与密度、侵害率季节消长状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海南垦区餐饮单位食具卫生检查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驻京部队餐饮单位餐饮具消毒效果监测[J]. 吴淼,戚丽华,王莉莉,史云,滕现勇,徐稳,靳连群,刘雪林.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5(09)
- [2]我国畜牧业物流体系构建研究[D]. 赖媛媛.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0)
- [3]HACCP与“6S”结合模式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中的应用研究[D]. 戚仁江.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5)
- [4]东莞市石龙镇食品安全监管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崔皓. 广西大学, 2012(03)
- [5]武汉市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现状及监管对策研究[D]. 曹本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8)
- [6]吉林市集中式餐具消毒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D]. 李永辉. 吉林大学, 2011(05)
- [7]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研究[D]. 唐胜军.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7)
- [8]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研究[D]. 孔繁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9]中国餐饮产业竞争力研究[D]. 杨柳. 北京交通大学, 2007(05)
- [10]太原铁路地区蟑螂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趋势调查研究[D]. 孙学礼. 山西医科大学,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