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转换债券投融资绩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珊珊[1](2021)在《生益科技可转换债券融资绩效研究》文中认为
宋雨珊[2](2021)在《LJ上市公司再融资绩效案例研究》文中指出
宋祎宁[3](2021)在《可转债融资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 ——以江苏江南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发行可转换债券是上市公司的融资方式之一。2017年2月17号,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再融资新政,规范和引导上市公司理性融资,其中对国内上市公司传统融资方式做出限制,并鼓励其通过可转债进行融资,由此我国可转债进入繁荣发展时期。然而,由于2018年中国股市动荡不安,股市自开年以来一路阴跌,而可转债市场与股市的走势往往呈现正相关的态势,整个2018年,可转债的价格走势可以说是一片哀鸿遍野。到2019年后形势有所好转,2019年可转债发行规模翻倍,达到2716.6亿元,到2020年后受疫情黑天鹅影响,可转债市场有所冷却,但融资规模也达到了1486亿元。在此背景下,论文选取了可转债存续期横跨2017年到2019年这三年比较特殊年份的发行公司江南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其可转债于2016年发行,2017年转股,2018年回售,2019年退市。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内容与创新点。其次,概述了可转债的内容,本论文理论基础,以及可转债融资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机制。再次,通过介绍江南水务公司,它发行的基本情况,发行动因以及发行过程,阐释江南水务发行可转债案例。江南水务为筹集资金开发应急水源项目选择可转债融资,但由于公司缺少资本运作经验,条款设计不严谨,股票遇上熊市一路下跌,使投资人缺乏信心等原因,募集的7.6亿资金转股失败,几乎全部还本付息偿还给投资人,最后损失2493.4万元。其中,论文通过对江南水务与整个行业其他所有公司2014年到2019的指标变量做多元线性回归,研究发现:江南水务发行可转债与公司的财务绩效呈显着负相关;同时采用熵权法对江南水务综合财务绩效得分进行计算,发现:在发行可转债后江南水务公司的综合财务绩效下降。进一步利用财务分析方法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分析五个方面,具体分析江南水务发行可转债之后对公司财务绩效产生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方法得出结论:在整个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江南水务由于对待回售条款设计不谨慎,抗风险能力较弱等原因,发行可转债后使公司财务绩效下降。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诸如:应完善公司治理体系,选择合适的发行时机并合理设置可转债发行条款等。
张翔[4](2021)在《蓝思科技可转换债券融资绩效研究》文中认为
陈彤[5](2020)在《宝信软件可转换债券发行的融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融资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融资渠道选择与融资效应衡量成为企业绕不开的话题。作为具有股权与债权双重属性的创新金融工具,可转换债券的出现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随着近年来再融资政策的推动,可转债发行数量与规模都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但因为可转债出现在我国的时间较短,可转债融资尚不成熟,企业在利用可转换债券进行融资时还存在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宝信软件发行可转换债券这一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可转换债券的发行给企业带来的融资效应,以期为意欲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提供参考。本文共有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可转债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介绍可转债的相关概念、本文所用到的评价方法与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介绍宝信软件的基本情况、可转债融资过程及动因。第四部分,首先利用内含报酬率法测算宝信转债不同时间转股的资金成本,并与实际融资成本进行比较;其次结合相关数据分析宝信转债的发行对企业资本结构与股东权益产生的影响;然后采用经济增加值对可转债发行前后公司经营绩效变化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最后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宝信转债发行给公司带来的公告效应。最后一部分为结论与启示。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在可转债的发行过程中宝信软件通过对发行条款的科学制定,提高了转股效率且有效控制了融资成本,通过对优先配售条款的合理运用保护了股东的控股地位。与此同时,宝信转债的发行对公司的资本结构、经营绩效与股东财富产生了较积极的影响。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在可转债发行前公司应科学制定发行条款以应对股价变动风险;在配售时应以维护股东权益为宗旨合理利用优先配售条款;在可转债发行后应秉持成本效益原则规范募集资金的使用;即便有国家政策支持,公司仍应理性看待可转债的发行,可与其他融资方式进行合理组合,以提高融资效应。
纪茹[6](2020)在《腾邦国际企业绩效案例研究 ——基于“可转债+回购”模式下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金融去杠杆、经济结构调整、国内外营商环境多变等因素影响下,许多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股市表现也不够乐观,许多企业股价持续走低。政府出台了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可用于回购股票的政策用于提升企业绩效,解决企业资金紧张和股价低迷问题。本文以国内第一例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回购股票的企业——腾邦国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可转债+回购”模式的运行概况做了梳理,并通过PEST分析和财务分析得出腾邦国际选择该模式的内外部动因;然后,运用事件研究法、市场模型和财务指标分析法从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两个角度对腾邦国际在“可转债+回购”模式下的企业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可转债+回购”模式下腾邦国际的企业绩效低下,且未解决其资金紧张和股价低迷问题,原因主要表现在:(1)腾邦国际的资本结构中负债占比过高;(2)“可转债+回购”模式的运行决策存在失误;(3)企业自身业务布局单一且竞争力弱。因此,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和财务分析法对“可转债+回购”模式下腾邦国际的企业绩效低下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一、降低负债比例;二、提升管理层决策力;三、调整经营战略。
朱大伟[7](2020)在《三一转债发行的财务效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融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一种合适良好的融资方式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市场的稳定,一家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都需要足够且稳定的资金支撑,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融资需求,所以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融资工具,传统的融资工具存在着发行门槛高,稀释股权,公司内部财务风险高的不足,在2017年的时候,证监会发布一则再融资细则,对传统融资方式的时间等方面提高了门槛,其中可转债这种融资方式没有提高发行门槛,因此,在当年,选择发行可转债进行融资的企业出现剧增,发行可转债融资不仅弥补了上述传统融资方式的缺点,这个融资方式可以保障同时满足企业和投资者的各方所需,它属于债股混合型的一种新式的融资工具,有着股票,债券和期权的性质,投资者可以根据其发行条款,在转股期间,选择合适时机转股,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发行企业可以以较低融资成本,不大量稀释股权的前提下获得稳定充足的资金,改善调节企业的内部资本结构,降低融资方面等风险,使企业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随着国内发行可转债公司的数量日渐增多,与之带来的问题也在增多,本文通过对三一重工2016年发行可转债这一案例事件进行研究分析,首先描述关于可转债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然后介绍可转债的相关具体概念,并整理总结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可转债方面的研究成果,接着通过运用案例研究法对三一重工发行三一转债这一事件进行分析,介绍三一重工的公司案例状况和三一转债的发行流程和动因,再根据三一转债在不同情况测算出的不同的融资成本,并与三一重工本次的实际融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该融资行为的融资成本是否合理。其次运用事件研究法分析窗口期内的市场绩效,利用各项财务指标分析财务状况和股权结构以及财务绩效的变化,最后对本文的分析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结论,并且对企业选择可转债进行融资提出建议,还有对可转债市场未来的发展的一些启示建议。本文希望能为未来选择发行可转债融资的公司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可以使可转债这一融资方式在国内更加普及成熟,应用更加灵活,并且也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胡聪祺[8](2020)在《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动因及后果研究 ——以格力地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得很重要的一环,而融资管理又是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公司来说融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是否能够平稳运转很大程度上由企业的资金供给是否充足、资金流是否稳定决定。可转债就是诞生于传统的融资工具已经无法满足企业不同的融资需求之时。可转债同时拥有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两者的特质,可转债持有者可以通过转股来实现可转债从债券向普通股的转变,因此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缓解代理问题,避免企业投资者的过度投资,从而为企业的运营规避了一部分风险。此外,可转债融资还通常具有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迎合了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基于此,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发行可转债进行融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可转债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可转债也成为我国企业青睐的融资方式之一。本文研究选取格力地产可转债发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考察和分析了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的策略、动因和经济后果。研究重点内容包括:(1)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可转债发行动因及后果的文献以及我国可转债发行的制度背景。(2)应用调查分析,剖析了格力地产可转债发行的策略,包括对发行环境、契约要素的考察和分析。(3)利用动因检验,结合以往文献的动因假说,检验和论证格力地产可转债发行的真实动因。(4)利用事件研究法和财务比率分析方法,考察和分析了格力可转债发行的融资绩效、市场绩效、财务绩效和治理绩效。本文研究发现:(1)格力转债发行的主要动因是后门融资,次要动因是风险转移。(2)格力转债的发行除了对市场绩效产生了相对负面影响以外,对融资绩效、财务绩效均产生了短期的积极影响,对治理绩效的影响并不大。本文的研究为企业可转债发行以及资本运营战略开展提供了案例参考,为监管层再融资监管和市场监督提供了现实启示。
刘维娜[9](2020)在《公用事业类企业可转换债券融资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用事业不但与我国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公用事业类企业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量巨大、项目周期长等,所以项目资金的来源和融资的效率是公用事业类企业融资和发展所面临的重点。而可转换债券作为具有双重属性的一种融资方式,在我国存在着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自2017年起,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数量和规模剧增,并且于2018年,公用事业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的企业数量也在加剧。因此对公用事业类企业进行可转换债券融资效率的分析极有必要,这将直接影响公用事业类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基于发行可转债的公用事业类企业的数据以及可转换债券发行和融资效率的相关文献,剖析公用事业类企业进行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现状、分析可转换债券融资效率的高低及可能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等阐述公用事业类企业的概况,从可转换债券的发行情况和发行条款的设置两方面分析我国公用事业类企业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现状,之后用实证研究法与对比分析法等从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成本、资金配置效率和融资风险三方面考察其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效率的高低并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再尝试用熵值法对融资效率作进一步地综合研究来辅助说明融资效率的高低。结果表明:多数公用事业类企业的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成本高于其它融资方式的资本成本;可转换债券的资金配置效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它高于行业内未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企业对照组,表明公用事业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样本组为绩优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后企业的融资风险有所增加,综合来看,公用事业类企业的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效率并不高。前文得出以上结论后,后文主要采用案例对比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等相结合的方式,选取公用事业类下同属电力行业且于2011年发行的国投转债和国电转债进行案例对比研究。首先以可转换债券的融资环境、融资动因和发行定价为融资背景,分别从融资风险、融资成本和包含短期市场绩效和长期经营绩效的企业绩效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在对比的过程中探讨两只可转换债券融资效率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从而对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效率有更清晰的了解。最后,针对上述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关于公用事业类企业提高融资效率的建议: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选择融资工具、可转换债券条款设计应注意差异化、发行人应正确选择发行时机、构建融资风险预警与应急机制以及监管部门加强事后的监督。
梁晨[10](2020)在《我国上市公司跨境并购的融资方式选择及并购绩效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上市公司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加快技术革新,越来越多地并购国外优质企业。其中,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决定跨境并购成败及其效果的关键因素。本文采用理论和案例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上市公司跨境并购融资方式及选择原因、跨境并购融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并指出优化上市公司跨境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的建议。首先,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总体上对我国上市公司跨境并购的现状、并购动机和特点进行讨论。接着,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跨境并购融资方式类型和特点,并以六个跨境并购案例为样本,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跨境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依据和偏好。然后,以20112019年我国上市制造业企业的跨境并购案例为研究样本,分析融资约束和行业全球价值链对企业跨境并购绩效的门槛效应和影响。最后,从完善制度建设、提升中介机构水平和丰富融资方式等几个方面,本文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科学、有效选择跨境并购融资方式的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跨境并购时应综合考虑并购时长、资本结构、融资风险和成本等因素,制定适应公司现状的并购融资方式,并分析企业规模、上市年限等融资约束以及全球价值链对跨境并购绩效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为我国上市公司跨境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可转换债券投融资绩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转换债券投融资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可转债融资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 ——以江苏江南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发行可转债的动因研究 |
1.2.2 可转债融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
1.2.3 发行可转债的风险识别研究 |
1.2.4 公司绩效评价理论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3.3 论文整体框架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可转换债券的概念界定与特征 |
2.1.1 可转换债券的概念界定 |
2.1.2 可转换债券的特征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资本结构理论 |
2.2.3 代理成本理论 |
2.3 可转债融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 |
3 江南水务可转债发行的案例概述 |
3.1 案例简介 |
3.1.1 公司基本信息 |
3.1.2 “江南转债”的发行基本信息 |
3.2 “江南转债”的发行动因 |
3.2.1 募集资金 |
3.2.2 内部融资困难 |
3.2.3 获取资金成本 |
3.3 “江南转债”发行情况 |
3.3.1 江南转债的发行过程 |
3.3.2 江南转债的回售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4 江南水务发行可转债融资的财务绩效分析 |
4.1 可转债融资对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1 研究设计 |
4.1.2 实证结果与研究分析 |
4.2 可转债融资对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财务分析 |
4.2.1 基于熵权法的江南水务综合财务绩效分析 |
4.2.2 江南水务财务绩效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5.2.1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
5.2.2 选择合适得发行时机 |
5.2.3 合理设置可转债发行条款 |
5.3 论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宝信软件可转换债券发行的融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有关可转换债券融资动因的研究概况 |
1.2.2 有关可转换债券融资效应的研究概况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可转换债券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融资方式 |
2.1.2 可转换债券 |
2.1.3 融资效应 |
2.2 融资效应评价方法 |
2.2.1 内部报酬率法(IRR) |
2.2.2 经济增加值(EVA) |
2.2.3 累计超额收益率测算(CAR)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资本结构理论 |
2.3.2 后门权益融资理论 |
第三章 宝信转债案例介绍与融资动因分析 |
3.1 宝信软件基本情况 |
3.1.1 宝信软件公司介绍 |
3.1.2 宝信软件经营情况 |
3.2 宝信转债融资过程介绍 |
3.2.1 宝信软件可转债融资方案介绍 |
3.2.2 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
3.2.3 宝信转债转股及退市过程 |
3.3 宝信软件可转债融资动因分析 |
3.3.1 满足项目建设的需求 |
3.3.2 满足公司对长期资金的需求 |
3.3.3 降低公司融资成本 |
第四章 宝信转债发行的融资效应分析 |
4.1 宝信转债融资成本测算 |
4.1.1 宝信转债不同情况转股融资成本测算 |
4.1.2 宝信转债实际融资成本测算 |
4.1.3 宝信转债融资成本综合分析 |
4.2 宝信转债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分析 |
4.3 宝信转债对股东权益的影响分析 |
4.3.1 可转债融资的稀释效应分析 |
4.3.2 可转债融资对股权结构的影响分析 |
4.4 基于经济增加值EVA的经营绩效分析 |
4.4.1 经济增加值概述 |
4.4.2 经济增加值计算过程 |
4.4.3 经济增加值综合分析 |
4.5 宝信软件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市场反应分析 |
4.5.1 宝信转债公告日前后股价变动情况分析 |
4.5.2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市场反应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1.1 合理制定的发行条款有效控制了融资成本 |
5.1.2 通过可转债可以动态调整公司资本结构 |
5.1.3 优先配售条款的合理运用保护了股东控股地位 |
5.1.4 对公司经营绩效产生了积极影响 |
5.1.5 宝信转债市场反应良好 |
5.2 研究启示 |
5.2.1 科学制定发行条款以应对股价波动风险 |
5.2.2 合理利用优先配售条款以维护股东权益 |
5.2.3 秉持成本效益匹配原则合理运用募集资金 |
5.2.4 公司应结合自身情况理性发行可转债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6)腾邦国际企业绩效案例研究 ——基于“可转债+回购”模式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可转换债券研究 |
1.2.2 股票回购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案例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理论基础 |
1.4.1 企业绩效理论 |
1.4.2 优序融资理论 |
1.4.3 可转换债券的相关理论 |
1.4.4 股票回购的相关理论 |
2 案例介绍 |
2.1 案例背景介绍 |
2.1.1 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 |
2.1.2 在线旅游业的发展背景 |
2.2 腾邦国际介绍 |
2.2.1 腾邦国际的基本信息 |
2.2.2 腾邦国际的主营业务发展情况 |
2.2.3 腾邦国际的控股股东情况 |
2.3 腾邦国际“可转债+回购”模式的动因分析 |
2.3.1 外部动因分析 |
2.3.2 内部动因分析 |
2.4 腾邦国际“可转债+回购”模式概述 |
2.4.1 运行背景 |
2.4.2 “可转债+回购”模式概况 |
3 腾邦国际“可转债+回购”模式下企业绩效和存在问题分析 |
3.1 企业绩效分析 |
3.1.1 市场绩效分析 |
3.1.2 财务绩效分析 |
3.2 企业绩效低下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1 资本结构中负债占比过高 |
3.2.2 “可转债+回购”模式运行决策失误 |
3.2.3 业务布局单一且竞争力弱 |
4 腾邦国际“可转债+回购”模式下企业绩效低下的解决方案 |
4.1 降低负债比例 |
4.1.1 增加募集资金中用于偿债的比例 |
4.1.2 使用下修条款降低可转债债务规模 |
4.2 提升管理层决策力 |
4.2.1 强化监事会监督力度 |
4.2.2 信息披露透明化 |
4.3 调整经营战略 |
4.3.1 拓展业务布局 |
4.3.2 暂缓扩张并购 |
4.3.3 引入战略投资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相关建议 |
5.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5.3.1 研究创新点 |
5.3.2 研究不足 |
5.3.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窗口期[-20,20]AR和 CAR计算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三一转债发行的财务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可转债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可转债的基本概念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可转债公告前后公司经营状况的市场反应分析 |
2.2.2 可转债发行动因分析 |
2.2.3 可转债对公司经营绩效分析 |
2.2.4 文献评述 |
2.3 理论基础 |
2.3.1 啄食顺序理论 |
2.3.2 最佳资本结构理论 |
2.3.3 信号传递理论 |
2.3.4 代理成本理论 |
第3章 三一重工发行可转债案例分析 |
3.1 公司简介 |
3.1.1 公司基本情况 |
3.1.2 公司组织框架 |
3.2 三一转债发行过程 |
3.2.1 三一转债发行条款 |
3.2.2 三一转债发行事件过程 |
3.3 三一转债发行动因 |
3.3.1 优化公司的资本结构 |
3.3.2 获取更多的股权收益 |
3.3.3 降低投资者逆向选择成本与信息不对称 |
3.3.4 项目投资的需要 |
3.4 .三一转债融资成本测算 |
3.4.1 三一转债的不同情况下融资成本测算 |
3.4.2 三一转债实际转股的融资成本 |
3.4.3 融资成本的比较分析 |
第4章 三一转债发行的财务效应分析 |
4.1 发行三一转债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分析 |
4.1.1 资本结构分析 |
4.1.2 偿债能力分析 |
4.1.3 财务风险分析 |
4.2 三一转债前后的股权结构分析 |
4.2.1 三一转债转股情况分析 |
4.2.2 股本变动状况分析 |
4.3 三一转债的一般经营绩效影响分析 |
4.3.1 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分析 |
4.3.2 资产收益能力分析 |
4.3.3 股东获利能力分析 |
4.4 基于EVA长期综合财务绩效分析 |
4.4.1 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的计算(NOPAT) |
4.4.2 调整后的资本总额的计算(TC) |
4.4.3 确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WACC) |
4.4.4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EVA) |
4.5 基于事件研究法短期市场反应分析 |
4.5.1 三一转债公告日前后股价变动分析 |
4.5.2 三一转债短期市场反应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主要结论 |
5.1.1 融资成本较高,但控制合理 |
5.1.2 短期绩效出现变化,财务风险降低 |
5.1.3 长期绩效得到改善 |
5.1.4 优化了股权、资本结构 |
5.1.5 短期市场反应呈正效应 |
5.2 参考建议 |
5.2.1 合理选择可转债发行转股时机 |
5.2.2 合理设计发行条款 |
5.2.3 规范使用可转债后续资金 |
5.2.4 合理控制股价波动和融资成本 |
5.3 未来可转债发展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动因及后果研究 ——以格力地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规范研究法 |
1.3.2 案例研究法 |
1.3.3 事件研究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制度背景、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可转债发行的制度背景 |
2.2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概念与分类 |
2.2.1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概念 |
2.2.2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分类 |
2.3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理论基础 |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2 融资优序理论 |
2.3.3 权衡理论 |
2.3.4 代理成本理论 |
2.4 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文献综述 |
2.4.1 可转债发行动因相关文献综述 |
2.4.2 可转债发行后果相关文献综述 |
2.4.3 文献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的机理分析 |
3.1 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动因的机理分析 |
3.1.1 风险转移 |
3.1.2 阶段性融资 |
3.1.3 评估风险 |
3.1.4 后门融资 |
3.1.5 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动因机理 |
3.2 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后果的机理分析 |
3.2.1 公告效应 |
3.2.2 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格力地产发行可转债的策略分析 |
4.1 案例简介 |
4.1.1 格力地产公司简介 |
4.1.2 格力转债简介 |
4.1.3 格力转债发行概况 |
4.2 房地产行业分析 |
4.2.1 房地产行业的监管机制 |
4.2.2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 |
4.3 格力转债的契约要素分析 |
4.3.1 还本付息的期限和方式 |
4.3.2 债券期限 |
4.3.3 票面利率 |
4.3.4 转股期限 |
4.3.5 转股价格 |
4.3.6 回售条款 |
4.3.7 赎回条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格力地产发行可转债的动因分析 |
5.1 风险转移动因检验 |
5.2 阶段性融资动因检验 |
5.3 评估风险动因检验 |
5.4 后门融资动因检验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格力地产发行可转债的后果分析 |
6.1 融资绩效 |
6.1.1 融资成本分析 |
6.1.2 现金流量分析 |
6.1.3 融资约束缓解程度分析 |
6.2 市场绩效 |
6.2.1 基于事件研究法分析可转债发行的市场反应 |
6.2.2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分析可转债回售的市场反应 |
6.3 财务绩效 |
6.3.1 偿债能力分析 |
6.3.2 盈利能力分析 |
6.3.3 创值能力分析 |
6.3.4 成长能力分析 |
6.4 治理绩效 |
6.4.1 回售条款与到期赎回条款对转股情况的影响分析 |
6.4.2 格力转债转股对总股本及控股股东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可转债发行动因研究结论 |
7.1.2 可转债发行后果研究结论 |
7.2 启示和建议 |
7.2.1 选择合适的发行时机 |
7.2.2 合理控制发行规模 |
7.2.3 提高信息披露水平 |
7.2.4 及时向下修正转股价格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公用事业类企业可转换债券融资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转债融资动因研究 |
1.2.2 可转债条款研究 |
1.2.3 融资效率研究 |
1.2.4 可转债融资成本研究 |
1.2.5 可转债融资与经营业绩的研究 |
1.2.6 可转债融资风险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可转换债券的界定 |
2.1.2 可转债融资效率的有关界定 |
2.2 可转债融资效率相关的理论概述 |
2.2.1 可转债融资与绩效有关的理论概述 |
2.2.2 可转债融资风险理论概述 |
第三章 公用事业类企业可转债融资现状研究 |
3.1 公用事业类企业的概况 |
3.1.1 公用事业类企业的范围 |
3.1.2 公用事业类企业的特征 |
3.2 可转债融资现状概况 |
3.2.1 公用事业类企业发行可转债情况 |
3.2.2 基于可转债条款的融资现状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用事业类可转债融资效率研究 |
4.1 融资成本 |
4.1.1 融资成本的构成 |
4.1.2 融资成本计量研究方法 |
4.1.3 融资成本计量分析 |
4.2 资金配置效率研究 |
4.2.1 资金配置效率的研究方法 |
4.2.2 资金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 |
4.2.3 实证结果分析 |
4.3 融资风险研究 |
4.3.1 融资风险评估方法 |
4.3.2 实证研究过程 |
4.3.3 实证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用事业类可转债融资效率的综合研究 |
5.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指标选取原则 |
5.1.2 融资效率指标的确定 |
5.2 实证研究方法 |
5.3 实证研究过程 |
5.3.1 样本数据和数据来源 |
5.3.2 实证分析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公用事业类可转债融资案例研究 |
6.1 案例介绍 |
6.1.1 公司概况 |
6.1.2 可转债融资的发行历程 |
6.2 可转债融资的背景研究 |
6.2.1 融资环境分析 |
6.2.2 融资动因分析 |
6.2.3 可转债发行定价分析 |
6.3 可转债融资效率研究 |
6.3.1 融资风险分析 |
6.3.2 融资成本分析 |
6.3.3 企业绩效分析 |
6.3.4 融资效率总结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2.1 结合自身情况选择融资工具 |
7.2.2 条款设计应注意差异性 |
7.2.3 正确选择发行时机 |
7.2.4 构建融资风险预警及应急机制 |
7.2.5 监管部门加强事后的监督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我国上市公司跨境并购的融资方式选择及并购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上市公司跨境并购融资方式 |
1.2.2 上市公司跨境并购融资方式的影响因素 |
1.2.3 上市公司跨境并购融资方式的效果 |
1.2.4 上市公司跨境并购融资方式的风险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章 上市公司跨境并购融资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并购以及跨境并购 |
2.1.2 并购融资和跨境并购融资概念 |
2.2 并购融资的理论基础 |
2.2.1 效率理论 |
2.2.2 信息理论 |
2.2.3 代理理论 |
2.2.4 交易费理论 |
2.2.5 市场势力理论 |
2.3 跨境并购动因的理论基础 |
2.3.1 企业价值低估论 |
2.3.2 基于非生产性的规模经济理论 |
2.3.3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 |
第3章 上市公司跨境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 |
3.1 上市公司跨境并购融资方式类型 |
3.2 上市公司跨境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依据 |
3.2.1 案例介绍 |
3.2.2 并购动机对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分析 |
3.2.3 并购金额对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分析 |
3.2.4 并购方资本结构对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分析 |
3.2.5 上市公司融资风险 |
3.2.6 上市公司融资成本 |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融资绩效分析 |
4.1 理论分析与假设 |
4.1.1 企业融资约束与跨国并购绩效的关系 |
4.1.2 全球价值链与跨国并购绩效的关系 |
4.1.3 全球价值链、融资约束与并购绩效的相互关系 |
4.2 样本选取、变量定义与模型设定 |
4.2.1 样本选取 |
4.2.2 变量定义 |
4.2.3 模型设定 |
4.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4.3.1 融资约束影响跨国并购绩效的门槛效应 |
4.3.2 全球价值链对融资约束与跨国并购绩效的影响 |
4.3.3 不同发展水平国家跨国并购绩效的差异 |
4.3.4 融资以及支付方式对跨境并购绩效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优化上市公司跨境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的建议 |
5.1 建立和完善海外并购融资制度 |
5.1.1 完善并购融资相关法律法规 |
5.1.2 适当缓解上市公司融资约束 |
5.2 鼓励中介机构参与跨境并购融资 |
5.2.1 大力发展私募股权基金 |
5.2.2 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水平 |
5.2.3 鼓励中介机构参与海外并购 |
5.3 丰富跨境并购融资方式力度 |
5.4 加快提升我国各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11 ~2019年我国上市制造业企业的跨国并购案例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可转换债券投融资绩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益科技可转换债券融资绩效研究[D]. 王珊珊. 石河子大学, 2021
- [2]LJ上市公司再融资绩效案例研究[D]. 宋雨珊. 沈阳理工大学, 2021
- [3]可转债融资对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 ——以江苏江南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 宋祎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4]蓝思科技可转换债券融资绩效研究[D]. 张翔. 安徽大学, 2021
- [5]宝信软件可转换债券发行的融资效应研究[D]. 陈彤.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6]腾邦国际企业绩效案例研究 ——基于“可转债+回购”模式下的分析[D]. 纪茹.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7]三一转债发行的财务效应分析[D]. 朱大伟. 阜阳师范大学, 2020(06)
- [8]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动因及后果研究 ——以格力地产为例[D]. 胡聪祺. 苏州大学, 2020(03)
- [9]公用事业类企业可转换债券融资效率研究[D]. 刘维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10]我国上市公司跨境并购的融资方式选择及并购绩效分析[D]. 梁晨.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可转债论文; 可分离交易可转债论文; 融资成本论文; 融资公司论文; 并购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