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祛脂胶囊治疗脂肪肝合并肝功能损害34例

疏肝祛脂胶囊治疗脂肪肝合并肝功能损害34例

一、舒肝祛脂胶囊治疗伴肝功能损害的脂肪肝34例(论文文献综述)

缪文茹[1](2021)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身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体质学说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来防治新加坡NAFLD发生发展。2.在概述中西医诊治NAFLD的基础上,总结导师多年来治疗NAFLD的临床经验,结合新加坡NAFLD的中医体质特点,从NAFLD的“气虚痰湿瘀滞”的病因病机出发,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为大法,观察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NAFL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及临床证候积分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干预NAFLD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理论研究1.1现代医学方面:从西医学对NAFLD认识的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性分析西医学对NAFLD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西医学对NAFLD认识存在的优缺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1.2中医学方面:从中医学对NAFLD的古今认识出发,着重整理历代重要的中医古籍中对该病症的有关论述,研究其学术渊源及规律。并且对近10年内防治NAFLD的现代中医文献进行经验总结,与古医籍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处。同时进行NAFLD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以NAFLD的古今中医文献及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确立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与益气健脾消脂汤的组方原则。2.临床研究2.1选择500例新加坡NAFLD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问卷调查,同时开展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收集资料后,将其录入SPSS20.0电脑软件中,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2将问卷调查中符合要求的100例受试者分别采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50例)和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对照组,50例)治疗,然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观察,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1.入选的500例NAFLD患者中:患者体质种类多数为一种体质,部分患者有两种体质,但是也有少数患者具有多种体质,以1-3种体质的病例居多;按王琦教授的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为指导准则,NAFLD患者的自身体质占体质类型总数的百分比的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高于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和降低的病例都存在。将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体质与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常见有BMI增加(P<0.05),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特禀质、痰湿质、湿热质与HDL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与TG的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及阴虚质中AST升高(P<0.05),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中ALT升高(P<0.05),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中GGT升高(P<0.05),说明偏颇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肝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且因中医体质分类的差别,其AST、ALT、GGT改变则各有不同。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于男性。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 NAFLD(P<0.05)。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2%,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益气健脾消脂汤的总体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肢体困重、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重较其自身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且治疗组疗后体重较对照组疗后体重降低(P<0.05)。将两组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及肝血清转氨酶指标(ALT、AST、GGT)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均有显着的降血脂、保肝降酶的调节作用(P<0.05),治疗组疗后血脂及肝功能较对照组疗后有所降低(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后肝脏B超影像显示程度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次问卷调查所能收集到的病例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痰湿质与湿热质常见于男性,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有BMI增加,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痰湿质、湿热质中HDL较正常水平降低。气虚质常可见TG降低。偏颇体质多伴有肝功能指标增高,但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其AST、ALT、GGT增高也不相同。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NAFLD患者。2.经过连续三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在减低症状积分,减轻BMI,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血清转氨酶指标、减轻肝脏病变在B超下严重程度方面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适用于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患者,其既能祛脂,又能保护肝脏、降低肝血清转氨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AFLD的中药制剂。

覃映霖[2](2021)在《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NASH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依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收集符合标准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105例,按随机数字表分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35例)、B组(35例)和C组(35例)。三组病人于受试期间均予戒烟酒、控制饮食,进行适量运动等基础治疗,A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疏肝降脂颗粒口服治疗;B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水飞蓟宾胶囊口服治疗;C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逍遥丸口服治疗,三组疗程均为12周。三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观察:1、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4、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5、肝脏B超疗效及CAP值;6、肝/脾CT比值;7、中医证候积分;8、临床综合疗效;9、安全性评价。收集整理数据,运用统计学加以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结果:1.在改善肝功能及血脂指标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肝功能(ALT、AST)及血脂(TC、TG)较治疗前均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的肝功能(ALT、AST)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和B组的肝功能(ALT、AST)比C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A组的血脂指标(TC、TG)比B组、C组两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血脂指标(TC、TG)与C组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改善超氧化物歧化酶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比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高于B组、C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指数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比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比B组、C组两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改善肝脏B超疗效方面:治疗后A组的肝脏B超疗效(79.41%)高于B组(57.58%)、C组(60.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肝脏B超疗效(57.58%)与C组(60.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改善CAP值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CAP值比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CAP值比B组、C组两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CAP值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改善肝/脾CT比值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肝/脾CT比值比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肝/脾CT比值均高于B组、C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肝/脾CT比值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比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改善临床综合疗效方面:治疗后A组的总有效率(85.29%)高于B组(67.67%)、C组(63.6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的总有效率(67.67%)与C组的总有效率(63.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在安全性评价方面: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1.在给予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等基础治疗下,疏肝降脂颗粒在改善NASH患者血脂指标、CAP值、肝/脾CT比值和提高肝脏B超疗效及临床综合疗效方面优于水飞蓟宾胶囊和逍遥丸,且安全性良好;2.在改善肝功能方面,疏肝降脂颗粒与水飞蓟宾胶囊疗效相当,但优于逍遥丸;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疏肝降脂颗粒与逍遥丸疗效相当,但优于水飞蓟宾胶囊;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现疏肝降脂颗粒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和提高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推测其治疗NASH的机制可能与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状态有关。

陈燕屏[3](2020)在《疏肝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疏肝降脂汤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在降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改善中医症候、降低血脂、改善肝功能、改善肝脏彩超、减轻炎症及纤维化指标等方面的疗效,证实疏肝降脂汤治疗NAFL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确诊的141例NAFLD的患者,按纳入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药组三组,每组47例。中药组(疏肝降脂汤):疏肝降脂汤方剂浸泡30min,煎煮2次,各取汁250m L,早晚餐后温服,1剂/天,持续治疗12周。西药组(多烯磷脂酰胆碱):每日3次,456 mg/次,持续治疗12周。中西药组(疏肝降脂汤和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疏肝降脂汤方剂浸泡30min,煎煮2次,各取汁250m L,早晚餐后温服,1剂/天。同时每日服用多烯磷脂酰胆碱3次,456mg/次,持续治疗12周。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的BMI、肝功能及纤维化指标、中医症候积分、血脂指标、肝脏彩超结果、炎症以及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总有效率比较:中西药组总有效率达到了91.49%,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87.23%,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为74.47%。中西药组的总有效率显着优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P<0.05);中西药组总有效率与中药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2.BMI的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的BMI较治疗前均显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药组的BMI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药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西药组(P<0.05),中西药组胁痛、腹胀、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恶心呕吐以及大便稀溏症候积分均低于中药组(P<0.05);中药组腹胀症候积分低于西药组(P<0.05)。4.肝功能指标的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中西药组肝功能指标ALT、AST以及γ-GT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中西药组AST和γ-GT低于中药组(P<0.05)。5.血脂指标的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治疗后中西药组的血脂指标TC和TG均低于西药组(P<0.05),中西药组TC和TG分别与中药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肝脏彩超脂肪分布率的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肝脏彩超脂肪分布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正常的患者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药组肝脏彩超显示正常的患者明显较西药组多(P<0.05);治疗后中西药组肝脏彩超脂肪中度分布率明显低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1),中西药组的肝脏彩超脂肪重度分布率明显低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的肝脏彩超脂肪重度分布率较西药组减少(P<0.05)。7.血清炎症因子的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nflammatory factor interleukin,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中西药组血清IL-6和TNF-α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中西药组IL-6水平与中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8.肝纤维化指标的比较:治疗后中西药组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和层粘连蛋白(laminin,LN)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的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中西药组的肝纤维化指标HA和LN较西药组低(P<0.05)。中西药组HA和LN分别与中药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9.血常规的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Determination of hemoglobin in blood,Hb)和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较治疗前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0.肾功能指标的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肾功能指标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和肌酐(Creatinine,Cr)较治疗前没有明显变化,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疏肝降脂汤和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使用能够显着改善NAFLD患者的BMI和中医症候;2.疏肝降脂汤和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使用能够降低患者血脂,降低炎症和纤维化指标,改善肝功能和肝脏彩超结果。

王俐钧[4](2020)在《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茵杞调脂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NAFLD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中西医对本病的研究。综述NAFLD历史渊源、流行病学、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进展,探讨了LXRα通路及其相关靶点在NAFLD中的作用,基于“肝郁生浊”理论阐述了NAFLD的病因病机,在此理论指导下以清肝化浊法为治疗原则,论述了茵杞调脂饮的组方依据。临床研究:将73例NAFLD湿热蕴结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脱落3例,最终纳入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健康宣教及引导改变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口服茵杞调脂饮煎剂,对照组口服水飞蓟宾胶囊。3个月后观察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ALT、AST、GGT、ALP、TG、TC、HDL-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脂肪衰减参数CAP值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变化,评估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实验研究:采用高脂饮食诱导建立NAFLD大鼠模型,将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9只,模型组41只,分别给予普通饲料、高脂饲料,12周后从两组中分别随机选取1只,进行肝组织病理切片染色,明确造模是否成功。造模完成后,正常组剩余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剩余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水飞蓟宾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各药物组给予不同剂量的中药或西药灌胃。8周治疗后称取大鼠体重并计算肝指数、Lee’s指数,观察肝组织HE染色、油红O染色,检测血清ALT、AST、TG、TC及肝组织TC、TG、FFA、MDA、SOD、GSH、TNFα、IL-6水平,RT-PCR法检测LXRα、SREBP-1c、FAS、DGAT2m 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LXRα、SREBP-1c、FAS蛋白表达。结果:临床研究: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LT、AST、GGT、ALP、TG、TC、HDL-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脂肪衰减CAP值、临床综合疗效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P?0.01),无不良反应。在改善血清ALT、AST、TG、TC、LDL-C、FFA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影像图、CAP值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在改善血清GGT、ALP及HDL-C水平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2.8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实验部分:经12周高脂饮食诱导成功建立NAFLD模型大鼠。在大鼠体重、肝指数、Lee’s指数、血清ALT、AST、TC、TG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上述指标显着改善(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中剂量组体重、Lee’s指数、ALT、AST、TC、TG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中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在肝组织TC、TG、FFA、MDA、SOD、GSH、TNFα、IL-6指标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改善(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显着改善(P?0.05);中剂量组在降低FFA方面效果显着(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P?0.01),中剂量组TC、TG、FFA、MDA、SOD、TNFα、IL-6指标低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高剂量组TC、FFA、MDA、SOD、GSH、TNFα、IL-6指标较中剂量组明显改善(P?0.05)。在肝组织LXRα、SREBP-1c、FAS、DGAT2m RNA和蛋白表达方面,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上述指标发生显着异常(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上述指标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与水飞蓟宾组相比,茵杞调脂饮高剂量组LXRα、FAS、DGAT2表达显着降低(P?0.05);中药各剂量组之间比较,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较低剂量组明显降低(P?0.05,P?0.01),高剂量组LXRα、FAS、DGAT2表达较中剂量组显着降低(P?0.05)。结论:1.肝失疏泄、郁浊内生是NAFLD发生的关键因素和中心环节,以清肝化浊法为基本原则契合本病的发病机理,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2.茵杞调脂饮能缓解NAFLD病情,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恢复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肝脏彩超影像图、CAP值,疗效确切,安全可靠。3.茵杞调脂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机制可能与调控LXRα通路有关,进而改变下游脂代谢相关靶点SREBP-1c、FAS、DGAT2的表达,减轻肝脏脂质堆积,缓解肝组织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降低血清转氨酶及血脂水平,改善肝组织病理学。中药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显着,提示较高浓度的茵杞调脂饮能更好地调节LXRα通路,缓解病变。

李幸[5](2020)在《清肝祛脂方治疗痰湿内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清肝祛脂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本病治疗提供相应的临床依据。方法:按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采取随机、对照临床实验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脱落1例,最终完成59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29例)。在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的基础上,对照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一次3粒,一日3次)加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一次2粒,一日3次)口服;治疗组予清肝祛脂方,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第12周的中医症侯积分、肝功能指标(ALT、AST)、血脂指标(TG、TC)、肝脏彩超结果、BMI指数、受控衰减参数CAP值及临床症状等相关性变化情况,并且进行统计分析和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在体型肥胖、右胁胀闷、周身困重、大便粘腻不爽、脘腹胀满、食欲不振(P<0.05),而倦怠乏力、头晕恶心对比(P>0.05);治疗后两组间中医证候比较(P<0.05)。2、治疗后两组ALT、AST值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TG、TC值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BMI指数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组间对比,两组在改善BMI指数上疗效相当(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脏彩超分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9.3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治疗后两组受控衰减参数CAP值均下降,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2.7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7、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均良好。结论:1、清肝祛脂方能够显着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2、清肝祛脂方能降低血脂(TG、TC)、CAP值,改善肝功能(ALT、AST)和肝脏彩超病理表现,说明清肝祛脂方具有抑制肝脏内过氧化脂质,降低血脂,保护肝脏的功效,且效果优于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3、清肝祛脂方是有效和安全的,值得在临床推广和运用。

程玲[6](2020)在《护肝片对利福平导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以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为研究靶点,开展护肝片对抗结核药物导致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护肝片中主药五味子所含有的有效成分——五味子乙素对抗结核药导致的正常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探讨护肝片调控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研究方法1.临床实验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纳入研究的68名抗结核药物导致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2HRZE/4HR”方案进行抗结核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护肝片口服治疗。疗程为14天。两组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①中医证候指标改善情况,·②肝功能相关化验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国际标准化比值的改善情况;③人血清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的检测指标:GRP78、IRE1、PERK、ATF6及CHOP蛋白含量变化情况。2.体外细胞实验①使用不同浓度的五味子乙素(0、25μM、50μM、100μM、200μM、400μM)和利福平(0、25μM、50μM、100μM、200μM、400μM)处理人正常肝 L02 细胞 48h,通过 MTT实验确定五味子乙素的保护浓度和利福平的造模浓度。选择五味子乙素50μM为细胞保护浓度,利福平200μM作为细胞造模浓度。②实验分组:对照组:L02细胞不作任何处理;利福平组:给予L02细胞200μM利福平;利福平+五味子乙素组:L02细胞给予50μM五味子乙素和200μM利福平。处理0-72h,MTT实验检测L02细胞的存活率。③200μM利福平处理L02细胞12 h、24 h和48 h,观察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和基因表达情况。④实验分组:对照组:L02细胞不作任何处理;利福平组:200μM利福平处理L02细胞48h;利福平+五味子乙素组:200μM利福平和不同浓度五味子乙素(25μM、50μM、100μM)处理L02细胞48h,采用WB、qRT-PCR、流式细胞方法分别检测各组L02细胞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基因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⑤实验分组:对照组:L02细胞不作任何处理;利福平组:给予L02细胞200μM利福平;利福平+五味子乙素组:L02细胞给予100μM五味子乙素和200μM利福平。作用48 h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上述各组L02细胞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研究结果1.临床实验①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③治疗组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相比,ALT、ALP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IL、INR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治疗1周后相比,仅ALT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P改善无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除ALT、ALP外,TBIL水平开始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2周后相比,TBIL改善更明显。INR改善与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2周后相比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GRP78、IRE1、PERK、ATF6及CHOP表达明显增加。治疗组治疗1周后,患者血清中GRP78、IRE1、PERK、ATF6及CHOP表达仅轻度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周后,患者血清中GRP78、IRE1、PERK、ATF6及CHOP表达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患者治疗1、2周后,血清中GRP78、IRE1、PERK、ATF6及CHOP表达均未出现明显下降。治疗2周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患者血清中GRP78、IRE1、PERK、ATF6及CHOP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体外细胞实验①利福平+五味子乙素组,比较利福平组,L02细胞的存活率显着提高,表明五味子乙素可以减少利福平对L02细胞的损害。②利福平可以激活内质网应激通路并促进GRP78、PERK、ATF4、CHOP、ATF6、ARMET、p-IRE1 和 XBP-1 的蛋白质表达,同时,利福平促进基因GRP78、PERK、ATF4和CHOP mRNA表达水平,呈时间依赖性。③WB、qRT-PCR方法提示五味子乙素可以有效地抑制利福平激活的内质网应激通路,下调GRP78、PERK、ATF4、CHOP、ATF6、ARMET和XBP-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且抑制作用与五味子乙素浓度呈正相关。④流式细胞术和WB方法提示五味子乙素能有效抑制利福平诱导的L02细胞凋亡,降低凋亡蛋白PARP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且这种抑制作用与五味子乙素浓度呈正相关。⑤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提示五味子乙素可以有效地抑制利福平激活的内质网应激通路,下调L02细胞核内GRP78、PERK、ATF6、p-IRE1和XBP-1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论①护肝片可以有效改善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医证候。②护肝片可以有效改善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③护肝片可以有效地抑制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对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起到治疗作用。④五味子乙素能够有效地提高利福平损伤的肝细胞存活率,减少细胞凋亡,同时可以下调 GRP78、PERK、ATF4、CHOP、ATF6、ARMET 和 XBP-1 的表达水平,抑制利福平激活的内质网应激通路,且抑制效果与其作用浓度呈正相关性。提示其保肝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通路来实现。

朱丹[7](2019)在《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研究及知识图谱构建探索》文中提出1.研究背景脂肪性肝病(fatty liver disease,FLD)系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质代谢紊乱及动态平衡失调,以致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目前,脂肪性肝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慢性肝病。迄今西医学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亦缺乏公认有效的治疗药物。相比之下,中医药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防治脂肪性肝病不良反应少,显示了较大的优势。近年来,中医药在脂肪性肝病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各学会对脂肪性肝病认识也基本达成了一致,制定了相关的中医药诊疗指南和规范,供临床参考。但这些意见仍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不利于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发挥,需要在临床上经过大量临床实践后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另一方面,名老中医作为中医药学术的带头人,代表着当代中医的最高学术水平,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和解决疑难问题的主力军。因此,对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提高中医药对脂肪性肝病的理论认识及丰富诊疗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研究目的本论文是在“十五”、“十一五”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项目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传承”项目基础上的深入研究。在学习古代文献及现代中西医对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的同时,基于当代一百余位名老中医辨治脂肪性肝病的文献、临证医案以及导师姚乃礼教授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学术特色和临证医案分析,系统总结当代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进行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共性经验总结和个性经验分析。并将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进行知识图谱构建探索,以提高对该病的辨证论治水平。3.研究方法(1)中医药对脂肪性肝病的认识;结合有关文献及古籍从中医理论及临床治疗上对脂肪性肝病进行论述。(2)对一百余位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经验总结的137篇文献和493例患者共1469诊次临证医案进行整理总结,运用多种数据分析挖掘方法,人机结合,以人为主,对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经验进行分析,以总结其共性规律和个性经验,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认识、证候特征、方药规律等。(3)对导师姚乃礼教授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学术见解和340例患者628诊次临证医案进行整理总结,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导师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辨治特色和辨证用药规律。(4)探索将知识图谱应用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疾病证治规律的研究之中,并结合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进行了构建探索,以便更好的传承中医药经验,提升中医药临床水平。4.研究结果4.1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文献研究通过对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经验总结的137篇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病名: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临床经验文献资料中所论述的中医病名有25种之多,其中列入前5种的分别是“胁痛”、“积聚”、“痰证”、“肝癖”、“积证”,以“胁痛”为最多。但“胁痛”及“痰证”、“积聚”、“积证”都属于一类代表广泛的疾病,特异性太差,以其命名不合适。而其中以“肝癖”特异性较强,但认知度不够高,说明就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病名而言,尚缺乏共识。(2)病因病机:病因认识,基本达成一致,以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大量饮酒、劳逸失度、久病体虚为主要病因。病机方面,以脾虚失运、肝失疏泄、痰癖互结、肝郁脾虚、血瘀为主。(3)证候特征:文献中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证候很多,常见的证候为肝郁脾虚、湿热蕴结、痰瘀互结、痰湿内阻、肝郁气滞、肝肾不足、肝肾阴虚、脾虚失运、肝脾不调等。(4)治法:健脾、活血、疏肝、化痰、理气、清利湿热、祛湿、化湿、化浊、益气为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基本治法,其中健脾使用的频率最高。在临床应用中,名老中医常多种治法合并使用。如两种治法并用的健脾与疏肝,健脾与活血,疏肝与活血,活血与化痰等;三种治法合用的健脾、疏肝、活血,健脾、化痰、活血等;四种治法合用最常见的是健脾、疏肝、化痰、活血。说明上述治法针对主要病机,可以起到综合辨证而施治的目的。(5)选方特点:共使用方剂155种,其中自拟方102种,时方及经方53种,使用方剂以自拟方为主,反映了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治疗上,个性化治疗比较突出。这些自拟方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其基本病机、个体经验及相关方剂加减组合而成。除自拟方之外,常用成方有二陈汤、逍遥散、柴胡舒肝散、一贯煎、茵陈蒿汤、四逆散、小柴胡汤、血府逐瘀汤、龙胆泻肝汤、复元活血汤等,反映了健脾、疏肝、化痰、活血的基本治法。(6)用药特点:共使用了 208种中药,1674药次。常用中药有泽泻、丹参、茯苓、柴胡、炒决明子、麸炒白术、炒山楂、生山楂、陈皮、白芍、郁金、法半夏、茵陈、赤芍、黄芪、当归、醋莪术、虎杖等。药物的使用种类很广,共计16大类,最多的是补虚类和利水渗湿类,其次是活血化瘀、消食及清热类。从用药规律上反映了脂肪性肝病脾虚为本运化失调的病机特点。(7)核心药物:组成治疗方剂的核心药物包括泽泻、丹参、茯苓、柴胡、炒决明子、生山楂、炒山楂、白芍、陈皮、郁金、法半夏、茵陈、黄苗、赤芍、当归、醋莪术、虎杖、荷叶、麸炒枳壳、制何首乌、麸炒苍术、麸炒枳实、甘草、川芎、姜厚朴、党参、海藻、木香。这些药物根据证候的不同,组成核心处方,其功效为祛湿活血、健脾疏肝、消积化痰、清利湿热,反映了本病的基本病机及病机的复杂性,治疗上不能单用健脾疏肝等方面的药物。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整个病证情况,注意运用祛湿活血、化痰消积、清利湿热等相关治法。4.2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医案研究通过对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临证医案493例1469诊次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临床特征:临床表现以乏力、右胁肋胀痛不适、大便溏、口苦、口干、腹胀、纳呆、小便黄、眠差、头晕等常见。舌象以苔白、舌红、苔黄、舌暗、舌尖红、舌暗红、苔腻、舌淡暗、舌边有齿痕、苔白腻较为常见。脉象以弦、细、沉、滑以及由此组成的复合脉象常见。(2)证候特征:常见中医证候有痰瘀互结、肝络不和、热毒内蕴、肝脾不调、湿热蕴结、肝郁脾虚、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浊内蕴、肝胆湿热等。(3)相关中医疾病:与脂肪性肝病相关中医病名共64种,排在前五位的为:肝痞、胁痛、眩晕、肝着、肝癖,由于“痞”和“癖”经常互用,所以“肝痞”和“肝癖”可以一道统计,达322诊次,占全部病名记录诊次(977次)的33%,而胁痛和眩晕包含的病种比较多,缺乏特异性,很难作为病名来考虑。“肝着”是传统病名,作为五脏之积“肝积”的病名,要从病名上全盘考虑。从以上分析,说明对脂肪性肝病的病名尚缺乏统一认识,但多数医生考虑以“肝癖”或“肝痞”较为适宜,“肝着”亦在考虑范围,而其他病名认可较少。所以脂肪性肝病的病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4)兼夹西医疾病:“原始医案”所涉及到的西医疾病达174种,分布非常广泛,但从总体来看,主要的兼夹病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排在前10位的兼夹西医病种依次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胆囊息肉、肝功能异常、糖耐量异常、肝囊肿、高尿酸血症。(5)治法:常用治法有活血、疏肝、化痰、健脾、清热、解毒、化浊、清利湿热、理气、化湿等。由于脂肪性肝病病机证候相互兼夹,治法也应是多法同用。两种治法中使用最多的是疏肝与活血、活血与化痰、疏肝与化痰、清热与活血、清热与解毒。三种治法中常以疏肝、化痰、活血,解毒、活血、清热,化痰、活血、清热,化痰、解毒、活血,化痰、解毒、清热相合而用。四种治法合用最常见的是解毒、化痰、活血、清热,其次为解毒、疏肝、活血、清热。(6)选方特点:共使用方剂182种,其中自拟方107种,时方及经方75种。经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种方剂依次为:逍遥散、四君子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二陈汤、六君子汤、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天麻钩藤饮、四逆散。(7)用药特点:共使用了 456种中药,19106药次。常用中药有丹参、郁金、茯苓、泽泻、炒决明子、甘草、白芍、陈皮、柴胡、茵陈、麸炒白术、赤芍、荷叶、黄芩、法半夏、莱菔子、当归、醋莪术、黄连、麸炒枳壳等。中药的使用类别很广,共计16大类,最多的是利水渗湿类和清热类,其次是活血化瘀类、补虚类、消食类。所用中药的性味分布排序为性微寒、平、温、寒、微温。所用中药归经分布排序为肝经、脾经、胃经、肺经。用药特点反映了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用药的规律性,即以“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清利湿热”为整体治疗思路,这与前述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是相吻合的。(8)核心药物:组成治疗方剂的核心药物包括丹参、郁金、茯苓、泽泻、炒决明子、甘草、白芍、陈皮、柴胡、茵陈、麸炒白术、赤芍、荷叶、黄芩、法半夏、炒莱菔子、当归、醋莪术、黄连、麸炒枳壳、垂盆草、生山楂、黄芪、虎杖、海藻、连翘、六月雪。4.3通过姚乃礼教授临证医案分析其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通过对姚乃礼教授治疗脂肪性肝病临证医案340例628诊次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临床特征:乏力、大便溏、眠差、口干、嗳气、胃脘胀满、口苦、右胁肋痛不适、腹胀、反酸等常见。其中以乏力出现的频率最高,这与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医案的统计分析结果一致,反映了脾在脂肪性肝病发病中的关键作用。舌象以苔暗红、舌淡暗、苔黄腻出现的频率最高。脉象以弦脉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为脉弦细。(2)证候特征:肝脾不调、湿热蕴结、湿浊内停、脾虚失运、肝郁脾虚、脾胃虚弱、痰浊内蕴、浊邪内滞、浊邪瘀滞、肝血亏虚等。其中肝脾不调所占比例远远超过其他证候。常见相兼中医证候为肝脾不调与湿浊内停,肝脾不调与痰浊内蕴,肝脾不调与浊邪内滞,肝脾不调与浊邪瘀滞,肝脾不调与湿热蕴结。反映了导师对脂肪性肝病基本病机的认识,强调肝脾不调是其基本病机。(3)相关中医疾病:与脂肪性肝病相关中医疾病共19种,导师认为将脂肪性肝病命名为“肝癖”能反映该病的特点,较为贴切。(4)兼夹西医疾病:所涉及到的兼夹西医疾病共116种,排在前10位的病种依次为高脂血症、慢性胃炎、高血压、肝囊肿、肝功能异常、糖尿病、糖耐量异常、胆囊息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胃息肉。分析结果与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医案结果大致一致。(5)治法:常用治法有健脾、调和肝脾、化浊、化湿、疏肝、清利湿热、活血、理气、化痰等。两种治法中使用较多的是化浊与健脾、化浊与调和肝脾、健脾与疏肝、活血与化浊。三种治法中化浊、调和肝脾、活血,化浊、疏肝、健脾,化浊、健脾、活血等常相合而用。(6)选方特点:共使用方剂27种,临床选方时以自拟方为主,这与脂肪性肝病病机复杂多样,涉及多脏腑,且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有关。故选方时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经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中方剂依次为:四君子汤、逍遥散、平胃散、当归芍药散、柴胡疏肝散、二陈汤、温胆汤、香连丸、四逆散。(7)用药特点:导师治疗脂肪性肝病医案共使用了 312种中药,10767药次。常用中药有茯苓、麸炒白术、丹参、甘草、醋莪术、法半夏、赤芍、太子参、白芍、当归、黄连、豆蔻、焦山楂、柴胡、木香、茵陈、陈皮、夏枯草、姜厚朴、厚朴花、党参、醋鸡内金。中药类别最多的是补虚类和利水渗湿类,其次是清热类、活血化瘀类、化痰止咳平喘类。所用中药的性味分布排序为性温、平、微寒、寒、微温等。所用中药归经分布排序为脾经、肝经、肺经、胃经等。(8)核心处方:茯苓、麸炒白术、丹参、醋莪术、法半夏、赤芍、太子参、白芍、当归、黄连、豆蔻、焦山楂、柴胡、木香、茵陈、炙甘草等。4.4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共性规律和个性经验分析共性规律的研究,选取一百余位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文献及医案资料,通过不同方法进行总结分析,以探求其共性经验和规律。这些名老中医,无论从所处地域、专业水平、时间跨度和提供的资料,虽不能全面代表各方面的学术和经验,但基本上反映了当前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诊疗经验,所以得出的证治规律可以供我们来学习提高。在此基础上,选取医案数据库中医案数最多的三位名老中医就治法、选方、中药进行个性经验分析。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名老中医对脂肪性肝病的病机认识基本一致,认为其发病病位在肝,与肝、脾关系密切,为本虚标实之证。但侧重点不同,或侧重于本虚,或侧重于邪实,也有自己比较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就治法而言,侧重于本虚者,常用健脾、疏肝的方法。侧重于邪实者,常用活血、化痰、清利湿热等方法。方剂而言,以自拟方为主,反映了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治疗上,个性化治疗比较突出。用药而言,反映了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用药的规律性,即以“健脾疏肝、活血化痰、清利湿热”为整体治疗思路,这与前述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是相吻合的。当然也囊括了个人用药习惯的特殊性。因此,对名老中医个性化经验的分析挖掘,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个体化诊疗特色并发现总结其共性经验,让名老中医经验得到不断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并能开拓临床思路,为中医理论注入鲜活的新鲜血液。4.5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知识图谱构建探索本部分利用图形数据库中的Neo4j作为存储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知识的数据库,探索构建了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知识图谱,并以名老中医为例进行了初步的展示。从有关图谱中,可以直观的了解各个信息之间的关系,对病因、病证、治法、方药之间的关系可以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的进行理论探析,对于学习和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增添了新的方法,对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有重要的意义。但知识图谱的方法还处在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增加其可视性、重要性及达到解决临床中实际问题的目的,努力提高中医药临床水平。

孙霄冰[8](2019)在《疏肝降脂通络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疏肝降脂通络汤并结合基础干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的安全性。材料与方法:病例来源:2015年-2017年就诊于John Sun Chinese Medicine&Acupuncture Center诊所的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所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同时符合中医痰瘀互结、络脉阻滞证患者6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方法:治疗组以运动、控制饮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为主的生活干预,同时给予疏肝降脂通络汤治疗;对照组主要是给予运动和控制饮食、以及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为主的生活干预。疗程6个月。观察指标:包括生化学指标,影像学指标和中医症候指标。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将观察计量数据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观察6个月后,中医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和影像学指标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优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0%(P<0.05)。同时,临床症状疗效、肝功、血脂和影像学指标,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均安全有效,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疏肝降脂通络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潘东梅[9](2015)在《泄浊化瘀方治疗浊瘀内积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泄浊化瘀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增添新的思路和途径。方法 将60例符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属浊瘀内积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泄浊化瘀方,对照组用硫普罗宁片合壳脂胶囊,疗程为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C、TG)改善情况,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或消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肝功能(ALT、AST、GGT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C、TG含量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u=1.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泄浊化瘀方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治疗组有1例患者服药后出现轻度腹泻,1周后正常。结论 泄浊化瘀方对于非酒精脂肪性肝炎能起到较好疗效。该方不仅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肝功能,降低血脂,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疗效确切可靠,安全性良好,无明显毒副作用。

左草[10](2015)在《黄芪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总结吕文良主任医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认识,辨证思路,诊疗经验及用药特点。观察黄芪降脂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分析黄芪降脂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治疗特点,优势人群,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生化指标,临床症状和超声检查结果的具体改变情况。为寻求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切实有效的途径提供理论素材。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前后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对6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给予黄芪降脂汤基本方,疗程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12周观察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记录患者的肝功能,血脂指标,腹部B超及相关安全性指标。所得临床资料使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基本定性资料采用频数表,百分率描述,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初步总结了吕文良主任医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虚痰湿蕴积,瘀滞肝络”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基本病机,其中脾虚本病发生的内在基础,“痰湿”是本病产生的病理产物,痰湿致瘀是疾病发展的转归。在治疗时注重祛除痰湿之邪;健脾扶正,从而防止疾病的传变;由气及血,调节气血平衡。总结了以健脾化湿,化痰祛瘀为基本治疗大法的经验方(黄芪降脂汤),临床运用时紧抓病,以黄芪降脂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在用药方面慎用峻猛,用药平和,善用药食同源药,精于配伍,善用药对。在症候积分改善方面:治疗6周,治疗12周,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基线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12周,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基线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功能改善方面:治疗后(治疗12周)时ALT与AST与治疗前基线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GGT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脂改善方面:治疗后TG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HO, HDLC, LDLC与治疗前基线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改善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超声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降脂汤可以显着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症状。黄芪降脂汤可以改善ALT, AST, GGT等肝功能指标,对ALT和AST的效果更加明显。黄芪降脂汤可以改善TG水平,对CHO, HDLC, LDLC水平无改善效果,对血脂的总体效果不显着。黄芪降脂汤可以对患者影像学结果有一定改善作用。

二、舒肝祛脂胶囊治疗伴肝功能损害的脂肪肝3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舒肝祛脂胶囊治疗伴肝功能损害的脂肪肝34例(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西医)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探讨
        1.1 NAFLD病因
        1.2 NAFLD发病机制
        1.3 NAFLD的诊断
        1.4 NAFLD的治疗
        参考文献
    2.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2.1 NAFLD相关的古代文献研究
        2.2 现代中医对NAFLD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3. NAFLD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3.1 中医体质学说
        3.2 NAFLD体质类型
        3.3 中医体质学说和NAFLD治疗的相互联系
        3.4 中医体质与NAFLD发病相关性
        3.5 中医体质与治未病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病例收集
        2.1 调查样本来源的范围
        2.2 性别分布
        2.3 年龄分布为5个年龄段
        2.4 学历分布
    3. 病例选择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调查表设计及内容
        4.2 调查方法
        4.3 中医体质判定
        4.4 BMI的测定
        4.5 血压的测定
        4.6 理化指标的测定
        4.7 脱落病例处理
        4.8 整理资料
        4.9 统计分析
    5. 结果(患者情况分析)
        5.1 性别与年龄的分析
        5.2 年龄与BMI相关性的比较
        5.3 年龄与脂肪肝病变的轻、中、重程度相关性的分析
        5.4 体质分型特点分析
        5.5 体质与相关性指标的分析
    6. 讨论
        6.1 新加坡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的讨论
        6.2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情况相关性的讨论
        6.3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的讨论
        6.4 中医体质学说与NAFLD治疗的讨论
        6.5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的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NAFLD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疗程
        3.4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3.5 观察指标
        3.6 疗效判定标准
        3.7 整理资料
        3.8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基线分析
        4.2 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4.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4.4 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
        4.5 治疗前后肝血清转氨酶疗效的比较
        4.6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4.7 治疗前后B超影像显示的比较
        4.8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5. 药物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6. 讨论
        6.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6.2 益气健脾消脂汤方解分析
        6.3 现代药理研究
        6.4 方药疗效机理探讨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之处
    4. 展望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2)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医病名
        1.2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2.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流行病学概述
        2.2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主要研究内容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研究方法
        2.3 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5项者)
        2.5 病例排除标准
        2.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7 用药方案
        2.8 主要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2.9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3 统计学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病例入组情况
        4.2 治疗前三组基线水平比较
        4.3 治疗后结果比较
        4.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现状
    2 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现状
    3 疏肝降脂颗粒治疗NASH的中医理论探讨
    4 疏肝降脂颗粒药味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疏肝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NAFLD的认识
        1.1 NAFLD与 IR相关
        1.2 NAFLD与氧化应激相关
        1.3 NAFLD与脂质代谢紊乱相关
        1.4 NAFLD与肠道微生物相关
        1.5 其它与NAFLD相关因素
    2 中医对NAFLD的认识
        2.1 中医对NAFLD病因与病机的认识
        2.2 中医对NAFLD辨证分型
    3 NAFLD的治疗
        3.1 西药治疗NAFLD
        3.2 微生态制剂治疗NAFLD
        3.3 中医对NAFLD治疗研究
        3.4 非药物方法治疗NAFLD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临床资料与材料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来源
        1.1.2 中医诊断标准及体征量化标准
        1.1.3 西医诊断标准
        1.1.4 纳入标准
        1.1.5 排除标准
        1.1.6 病例剔除标准
        1.1.7 病例脱落标准
        1.2 材料
        1.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2 主要实验试剂及药品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注意事项
    3 观察项目及指标
        3.1 BMI变化
        3.2 三组患者肝功能及血脂指标检测
        3.3 纤维化指标测定
        3.4 血清IL-6和TNF-α指标测定
        3.5 安全性指标
        3.6 疗效评价标准
        3.7 安全性评价标准
        3.8 不良反应
    4 统计学分析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2 治疗前后患者BMI比较
    3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4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5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
    6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炎症指标变化
    7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8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肝脏彩超分级比较
    9 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疗效比较
    10 安全性评价
    11 不良反应
第四部分 讨论
    1 NAFLD的中医病机
    2 NAFLD的中成药治疗
    3 NAFLD的西药治疗
    4 NAFLD的临床特征
        4.1 NAFLD与 BMI的相关性
        4.2 NAFLD与肝功能指标相关性
        4.3 NAFLD与血脂指标相关性
        4.4 NAFLD与肝纤维化指标相关性
        4.5 NAFLD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
        4.6 影像学对NAFLD的诊断
    5 NAFLD中西药结合治疗
    6 本文中医组方以及现代药性、药理研究
    7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1.2 LXRα通路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3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现状
    2.肝郁生浊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1 历史渊源
        2.2 肝郁生浊概论
        2.3 从肝郁生浊理论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4 治疗方法及遣方用药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不良事件
        1.9 质量控制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2 疗效比较
        3.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4 讨论
        4.1 清肝化浊法论治NAFLD的理论基础
        4.2 茵杞调脂饮的用药特色
        4.3 试验指标的选择
        4.4 茵杞调脂饮治疗NAFLD的疗效评价
    5 结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生化指标及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饲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分组
        2.2 给药方法
        2.3 标本采集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大鼠体重、肝指数、Lee’s指数的变化
        3.3 大鼠血清ALT、AST、TG、TC水平的变化
        3.4 肝组织形态学观察
        4 讨论
        4.1 造模方法的选择及探讨
        4.2 水飞蓟宾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4.3 疗效探讨
        5 结论
    实验二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饲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药物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分组
        2.2 标本采集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茵杞调脂饮对肝组织TC、TG、FFA水平的影响
        3.2 茵杞调脂饮对肝组织MDA、SOD、GSH水平的影响
        3.3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4.1 肝脂代谢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4.2 氧化应激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4.3 炎性因子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5 结论
    实验三 茵杞调脂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LXRα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动物与饲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药物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分组
        2.2 标本采集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LXRα、SREBP-1c基因表达的影响
        3.2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FAS、DGAT2 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茵杞调脂饮对大鼠肝组织LXRα、SREBP-1c、FAS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LXRα通路与肝脂代谢
        4.2 LXRα通路与氧化应激
        4.3 LXRα通路与炎性因子
        4.4 茵杞调脂饮对LXRα通路的作用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临床登记表
    附录三 扩增曲线和溶解曲线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5)清肝祛脂方治疗痰湿内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1.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病名探析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机
        1.3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辨证论治
        1.4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治疗
    2 西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2.1 脂质代谢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2.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2.3 非酒精性脂肪肝西医治疗
        2.4 流行病学研究及相关危险因素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项目指标
        1.4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本临床观察设计思路
    2 清肝祛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理论探讨
    3 药味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词缩略表
附表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护肝片对利福平导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概述
    1 现代医学相关理论
        1.1 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
        1.2 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及病因
        1.3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
        1.4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现状
        1.5 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
        1.6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
    2 中医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病机及中医辨证分型
        2.3 药物性肝损伤中医药治疗的相关研究
    3 护肝片的相关研究
        3.1 方药组成功效以及临床应用
        3.2 护肝片的质量评定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护肝片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通路治疗抗结核药导致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1.2 一般资料
        2 方法
        2.1 相关标准的确定
        2.2 分组方案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基线情况
        3.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变化情况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人血清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指标的比较
        4 讨论
        4.1 护肝片治疗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的理论基础
        4.2 护肝片方义解释
        4.3 护肝片改善肝胆湿热证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医证候的优势
        4.4 护肝片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的改善作用
        4.5 护肝片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部分 五味子乙素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通路对利福平引起的肝L02细胞损伤的保护
    实验目的
    研究内容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1.2 细胞株
        1.3 试剂与抗体
        1.4 实验器材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细胞活力测定实验
        2.3 内质网应激通路蛋白表达的检测(Western blotting法)
        2.4 内质网应激通路基因mRNA表达的检测(qRT-PCR法)
        2.5 流式细胞术检测
        2.6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2.7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RFP和S B对L0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2 RFP对内质网应激通路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Sch B抑制RFP对内质网应激通路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Sch B抑制RFP诱导的L02细胞凋亡
        3.5 Sch B 对 RFP 处理的 L02 细胞核中 GRP78、PERK、ATF6、p-IRE1 和 XBP-1 蛋白的影响
        4 讨论
        4.1 中药五味子的现代药理研究简述
        4.2 五味子乙素对利福平导致肝L0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4.3 五味子乙素对L02细胞保护作用与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二 药物性肝损伤西医诊断标准
    附录三 药物性肝损伤严重程度分级
    附录四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研究及知识图谱构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脂肪性肝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认识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证治规律
    4.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临床研究
    5. 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基础研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姚乃礼教授对脂肪性肝病的学术见解及辨治经验
    1. 病名研究
    2. 病因病机认识
    3. 重视气化理论在病机演变中的作用
    4. 重视肝脾关系
    5. 治疗上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6. 常用方药
    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研究
    1.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文献研究
    2.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医案研究
    3. 通过姚乃礼教授临证医案分析其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
    4.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共性经验总结及个性经验分析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知识图谱构建探索研究
    1. 知识图谱概念和构建过程
    2. 知识图谱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3. 知识图谱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和疾病证治规律研究中的作用
    4. 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证治规律知识图谱构建探索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总结
    1. 研究结果分析
    2. 创新点
    3. 问题及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8)疏肝降脂通络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9)泄浊化瘀方治疗浊瘀内积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合格病例选择
        1. 诊断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脱落标准
        5. 剔除标准
    (三) 一般临床资料
二、治疗方法
    (一) 治疗方案
    (二)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1. 观察项目及疗效判定标准
        2. 综合疗效标准
    (三) 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一) 综合疗效总有效率的比较
    (二)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疗效比较
    (三)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疗效比较
    (四) 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五) 安全性指标监测
四、分析与讨论
    (一)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二)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三) 泄浊化瘀方组方分析
        1. 泄浊化瘀方组方原理
        2. 泄浊化瘀方单味药分析
    (四)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0)黄芪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综述
    综述一: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综述二:西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第二部分 吕文良主任医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总结
    1 病因病机基本认识
    2 治疗思路
    3 经验方药
    4. 注重生活调理
前言
第三部分 黄芪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症状疗效改变情况
        3 肝功能疗效评价
        4 血脂疗效评价
        5 超声结果评价
        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四、舒肝祛脂胶囊治疗伴肝功能损害的脂肪肝3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缪文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疏肝降脂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D]. 覃映霖.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疏肝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陈燕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茵杞调脂饮调控LXRα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机制研究[D]. 王俐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清肝祛脂方治疗痰湿内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D]. 李幸.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护肝片对利福平导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程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名老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证治规律研究及知识图谱构建探索[D]. 朱丹.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1)
  • [8]疏肝降脂通络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临床研究[D]. 孙霄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泄浊化瘀方治疗浊瘀内积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D]. 潘东梅.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5(01)
  • [10]黄芪降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D]. 左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疏肝祛脂胶囊治疗脂肪肝合并肝功能损害34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