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增殖放流试验

南美白对虾增殖放流试验

一、南美白对虾增殖放流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强朦朦[1](2021)在《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文中认为伴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全球众多国家开始管制渔业捕捞,并鼓励海水养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水养殖国家,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缓解渔业资源短缺尤为重要。但海水养殖却是高风险行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从保障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还是从稳定沿海养殖户的生计来说,海水养殖的风险管理都至关重要。因此,对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这一渔业资源经济手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围绕两者承担的生产风险评估、保险定价与保险政策优化等工作,对中国海水养殖保险展开研究。首先,利用分布拟合法对中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进行测度,并以此为基础讨论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发展思路。其次,基于精算原理,对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定价方法进行改进。再次,量化分析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讨论政府是否应该补贴、如何确定补贴比例和补贴是否可持续等重要问题。最后,以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为例,对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研究表明:第一,我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要显着高于农作物,致灾因子来源复杂。保险机构应积极开展海水养殖保险,且需要聚焦鱼类和甲壳类等高生产风险品种,而且类型上应以多灾种保险为主。第二,对于海水养殖保险的定价方法,分布拟合法要优于实践中采用的经验费率法。而且,基于相邻地区的情况对费率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反映海水养殖生产损失的空间关联性。第三,从促进供需均衡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对海水养殖保险进行保费补贴,而且这种补贴是有效率的。最优的补贴比例和海水养殖户生产风险水平、风险厌恶程度和保险附加费率的高低有关。另外,即使中央财政不提供支持,地方政府也完全有财力去补贴海水养殖保险。第四,政府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是有效的,此类创新产品具有提高海水养殖户福利和降低收入尾部风险的潜力,且需要的补贴成本要比传统的损害赔偿保险低。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定量评估了中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并改进了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方法。本文首次运用参数和非参数分布拟合法从不同层面对我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并从致灾因子的危害性、海水养殖生产的暴露度和脆弱性等角度对评估结果进行了解释。同时,本文改进了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承保体在实践中采用的经验费率法,强调利用参数法和非参数法来科学的拟合单产分布和根据相邻地区的情况来调整费率。第二,提出了海水养殖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的测算方法。海水养殖保险保费补贴的首要目的在于提高海水养殖户的参保率,最优的保费补贴比例应该刚好使得海水养殖户购买保险和不购买保险的效用相等。同时,政府在确定保费补贴比例时,需要注意补贴效率的提高和减少过度补贴的程度。第三,优化了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的设计方法,并提出了分析此类保险有效性的原则。本文提出先基于水产科学的知识选择合理的指数触发值区间,然后基于海水养殖户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函数规划求解最优的指数触发值,该思路不仅有着较强的理论基础,而且计算过程客观。另外,从保险的本质来看,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是否有效不能只聚焦基差风险,最根本的还要看此类保险是否提高了海水养殖户的福利和降低了政府补贴的成本。

李金锦[2](2020)在《日本沼虾两种苗种培育模式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质恶化与过度捕捞导致日本沼虾的野生资源数量急剧下降,人工增殖放流使这一现状得到有效改善。但是,在增殖放流的过程中,一直存在日本沼虾仔虾出苗率低而引发的苗种短缺问题。本论文针对白洋淀和衡水湖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和池塘半人工化育苗两种育苗模式的培育设施、抱卵虾的选择、幼体存活率、水质保证、饵料选择和投喂、疾病防控等生产过程和育苗效果进行了对比,找出影响两种育苗效果的关键技术进行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白洋淀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和池塘半人工化育苗过程的调查发现:在幼体发育过程中,池塘半人工化育苗模式各幼体发育各阶段体长大于水泥池人工化育苗模式,并在第Ⅶ期和第Ⅷ期存在显着性差异。池塘半人工化育苗过程中第II期至第Ⅲ期幼体、第IV至第Ⅴ期幼体和第Ⅸ期到仔虾期幼体的存活率较其他时期出现显着下降;水泥池人工化育苗过程中第IV期至第Ⅴ期幼体和IX期至仔虾期存活率出现显着下降。可以看出II-V期和IX-仔虾期是日本沼虾水泥池人工化育苗的关键节点。池塘半人工化育苗的仔虾平均出苗率(32%),远远高于水泥池人工化育苗(17.7%)。导致两种育苗效果不同的原因在于池塘半人工化育苗中的幼体以天然饵料为主,而水泥池人工化育苗以人工饵料为主,人工饵料中的营养含量不能满足幼体的生长;IX期到仔虾生活习性的改变是降低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出苗率的直接原因。经过试验证明,在水泥池人工化育苗过程中添加附着物能够显着提高IX到仔虾的出苗率。池塘中水生植物的存在是高出苗率的重要原因。2、衡水湖池塘半人工化培育模式出苗率(29.9%)大于水泥池人工化育苗模式(24.9%);衡水湖水泥池人工化育苗模式出苗率高于白洋淀,而池塘半人工化育苗模式差异较小。原因在于投喂人工饵料的选择和投喂方式不同。3、通过白洋淀和衡水湖两种育苗模式的对比,优化关键技术如下:水泥池人工化育苗模式:1)直接将抱卵虾投放到育苗池并及时清理产后亲虾,降低亲虾死亡率,增加孵化出来第Ⅰ期幼体产出率,从而提高仔虾出苗率。2)保证虾苗各期的同步性。3)选择适合日本沼虾各期幼体并能满足营养的分阶段饵料,并补充人工培育的天然饵料。4)日本沼虾幼体在IX到仔虾的转化过程中发生行为的变化,在育苗池中增加附着物,有利于Ⅸ期到仔虾期的幼体存活率。5)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容易造成水质恶化,加强水质监测,通过换水和适当喷洒EM等微生物菌剂调控水质。池塘半人工化育苗模式:1)水质调控。在育苗的过程中投放底泥改良剂、水质改良剂、定期对池塘进行换水,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幼体存活率。2)水草密度。在育苗的过程中要保持水草的密度,控制在30%左右,保证人工饵料营养的需要和为仔虾提供附着物。3)饵料优化。在人工育苗前期泼洒定量的人工饵料,提高第Ⅱ期到第Ⅲ期幼体存活率。

岳冬冬,刘子飞,曹坤[3](2020)在《中国水产苗种进口特征及其对养殖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基于2013—2018年的数据》文中提出水产种业是水产养殖业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水产苗种引进是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水产苗种引进品种繁多,水产观赏动物成为新宠,通过分析2013—2018年水产苗种进口贸易数据,其主要特征为:进口额呈下降趋势,进口种类涉及24种,部分种类的进口频率达到100%,用于水产养殖的苗种和受精鱼卵进口额分别为14 061.19×104美元和632.02×104美元。从进口额数据来看,小虾及对虾、鳗鱼、受精鱼卵及其他鱼种等主要进口苗种种类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影响较大,其中鳗鱼增养殖业对进口鳗苗的依赖程度较高,平均依赖度为50.86%。提出构建养殖鱼类苗种进口预警机制,谋划养殖鱼类品种的替代策略,提高对虾苗种控制能力,做好水产苗种进口质量安全防范等建议,以保障水产养殖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陈梓聪[4](2020)在《运输与力竭胁迫对增殖放流的斑节对虾幼虾抗氧化能力与呼吸代谢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是中国沿海重要的捕捞、养殖优质经济虾类,由于中国近海的斑节对虾野生资源已出现衰退,因此斑节对虾也是中国重要的增殖放流优良品种。在增殖放流与养殖过程中,斑节对虾幼虾常受到高密度、操作、捕捞、低温和高温等刺激。在经历以上胁迫后,斑节对虾幼虾的生理代谢平衡被打破,导致其出现组织受损、储能物质被大量消耗甚至猝死,严重影响其放流与养殖存活率,对增养殖的效益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探究放流规格的斑节对虾幼虾在经历运输过程中的可能受到的刺激后的生理代谢变化情况,以优化放流苗种运输策略,保护放流幼虾健康,以提升增养殖的经济效益。本研究通过分析斑节对虾幼虾在力竭运动后的抗氧化和呼吸代谢能力和斑节对虾幼虾在运输过程中的抗氧化和呼吸代谢能力变化情况,以及不同的运输个体密度与运输水体温度对斑节对虾幼虾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探究其受到力竭运动和运输胁迫刺激时的生理响应机制和通过分析不同运输参数对运输幼虾机体造成的损伤程度,筛选出适宜的运输参数,以供实际生产工作参考。(1)斑节对虾幼虾力竭运动后的抗氧化能力与呼吸代谢能力的变化由于在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增养殖过程中常出现被捕捞和攻击胁迫,遂以增殖放流规格的斑节对虾幼虾(2.0±0.4cm)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力竭运动后的抗氧化能力和呼吸代谢恢复规律。结果显示,在力竭后的各恢复时间点,斑节对虾幼虾肝胰腺总蛋白质量浓度(TP)、乳酸质量浓度(LA),以及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腹部肌肉中,LA、LDH活性存在显着差异(P<0.05)。肝胰腺TP在恢复4 h后显着高于对照组,第48小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LA在恢复12h后显着高于对照组,24 h恢复至对照组水平;AST和ALT活性在运动后第8—第12小时内显着上升,第24小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LDH和SDH活性持续上升,恢复12h后显着高于对照组,48h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肌肉糖原质量浓度(GLY)在运动后显着下降,恢复12h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LA在运动后显着升高,8h后下降至对照组水平;LDH活性运动后显着升高,第1—第12小时内持续升高,在第72小时仍显着高于对照组水平。幼虾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第1~12 h,SOD、CAT、POD活性、MDA含量和T-AOC持续下降,GSH-Px活性无显着变化;第24h,SOD、CAT、POD活性显着降低,GSH-Px活性、MDA含量、T-AOC显着升高;第72h,SOD、CAT活性仍显着低于对照组,GSH-Px、POD活性和MDA含量恢复至对照组,TAOC显着高于对照组。在力竭运动过程中幼虾的酶促抗氧化系统未被激活;幼虾的抗氧化能力在力竭运动后的24h内较低,不宜再次受刺激;24h后显着上升,并保持较长时间。幼虾在力竭运动后无氧代谢显着增强,8 h后可再次进行力竭运动;肝胰腺为幼虾清除代谢物的器官,对运动后呼吸代谢恢复起到重要作用。(2)斑节对虾幼虾运输过程中的抗氧化能力与呼吸代谢的变化为探究斑节对虾幼虾(2.0±0.4 cm)在运输过程中的生理代谢变化水平,本研究通过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5小时的斑节对虾幼虾的模拟塑料袋装运输实验,并测定运输过程中的运输水质、幼虾体内的抗氧化能力生理指标和呼吸代谢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运输过程中,运输水体的DO、氨氮质量浓度和亚硝酸盐质量浓度均处于安全范围;随运输时长的变化,幼虾整体的SOD活性、GSH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5),肌肉和肝胰腺中的TP、GLY、LA、AST、ALT、LDH、SDH活性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5)。幼虾体内SOD活性GSH质量浓度和T-AOC在经历包装后即显着上升,之后一直显着高于对照组,MDA质量浓度在经历包装后显着上升,第1小时之后显着下降至低于对照组的水平。肝胰腺TP在运输1小时候显着降低;肌TP在运输过程中逐渐上升,第1.5小时后显着高于对照组水平;肝GLY在经历包装后即显着下降,之后没有恢复;肌GLY在第1—第1.5小时显着升高,高于对照组水平;肝胰腺LA和AST活性在第1.5小时时显着上升,之后逐渐下降;肝胰腺ALT活性在运输过程中逐渐下降,第5小时显着低于对照组;肝胰腺LDH活性在运输第4小时时极显着升高;肝胰腺SDH活性在第1.5小时极显着升高,之后下降至对照组水平;肌LA、AST活性、ALT活性、LDH活性和SDH活性在运输过程中逐渐下降至低于对照组的水平。从结果分析,包装操作胁迫刺激了斑节对虾幼虾的抗氧化系统;在运输过程中机体可通过消耗肝胰腺中的储能物质以维持代谢稳态,肌肉中的代谢活动减弱,并有储存了机体中游离能量物质。(3)运输密度差异对斑节对虾幼虾运输后的抗氧化能力恢复的影响为探究斑节对虾斑节对虾增殖放流的适宜运输密度,以及幼虾经历不同密度的运输胁迫后的机体生理响应恢复情况,本研究以斑节对虾幼虾(3.0±0.4cm)为实验对象,设计5个密度组(D1-200 ind、D2-250 ind/L、D3-300 ind/L、D4-400 ind/L和D5-500 ind/L)在实验室环境中模拟塑料袋装运输过程,运输过程持续5小时。运输结束后测定各组运输水体的的水质参数和幼虾肝胰腺与腹部肌肉中的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显示,不同运输密度与运输后的不同恢复时间对幼虾肝胰腺与肌肉中的抗氧化生理指标均有显着交互作用(P<0.05)。各密度组运输水体的DO、氨氮质量浓度和亚硝酸盐质量浓度均处于安全范围,氨氮质量浓度和亚硝酸盐质量浓度随运输密度上升而上升。各组肝胰腺TP水平在运输后均有下降,下降幅度与运输密度成正比,在第24小时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D4和D5组的肝胰腺SOD活性在运输后显着升高,并保持在较高水平;D1和D2组SOD活性在之后的恢复过程中呈下降趋势。D4和D5肝胰腺GSH水平在运输后显着下降,所有密度组的GSH水平之后均呈上升趋势,第72小时达到显着高于对照组的水平。各组肝胰腺的T-AOC在运输后均显着下降,第72小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各组肝胰腺MDA水平在运输后显着下降,之后保持在较低水平。肌肉TP水平在运输后均有上升,上升幅度与运输密度成反比,在第48小时均下降至对照组水平;所有密度组的肌肉中的SOD活性、GSH水平和T-AOC在运输后均出现下降,下降幅度与密度成正比,在恢复过程中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水平。各组的肌肉MDA水平在运输后均出现下降,下降幅度与密度成反比,在恢复中均无再次升高。实验结果表明,运输密度差异对幼虾的抗氧化应激有显着性影响,高运输密度可削弱幼虾的抗氧化能力,在运输温度为25℃、运输5小时的条件下,袋装运输斑节对虾幼虾的密度应在300—400ind/L。(4)运输温度差异对斑节对虾幼虾运输后的抗氧化能力恢复的影响本研究以斑节对虾幼虾(2.0±0.4cm)为实验对象,探究斑节对虾幼虾经历不同温度的运输胁迫后的机体生理响应恢复情况。设计5个温度组(T1-15℃、T2-20℃、T3-25℃、T4-30℃和T5-35℃)在实验室环境中模拟塑料袋装运输幼虾过程,运输过程持续5小时。运输结束后测定各组运输水体的的水质参数和幼虾肝胰腺与腹部肌肉中的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显示,不同运输温度与运输后的不同恢复时间对幼虾肝胰腺与肌肉中的抗氧化生理指标均有极显着交互作用(P<0.01)。T4和T5组均出现较高幼虾死亡率,各温度组的氨氮质量浓度和亚硝酸盐质量浓度随运输温度上升而上升。T5组的肝胰腺TP在运输后显着下降,所有处理组的TP在恢复过程中呈现升后降,T4和T5组TP在第72小时显着低于对照组水平。T1、T2和T4组的肝胰腺SOD活性在运输后显着降低,第72小时仍未恢复至对照组水平。T2、T3和T4组的肝胰腺GSH水平在运输后出现下降,T5组的显着上升,各组在第48小时均恢复至高于对照组的水平。各组的T-AOC在运输后均显着下降,T5组T-AOC在第72小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T1、T4和T5组的肝胰腺MDA水平在运输后显着升高,在第24小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除T1外,各组的肌肉TP在运输后的均显着升高,并长期保持。除T1外,各组的肌肉SOD活性在运输后的均显着降低,T1组显着升高,在第72小时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除T1外,各组的肌肉GSH水平在运输后的均显着降低,T1组在恢复的第1—第8小时显着升高,第72小时各组GS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水平。各组的肌肉T-AOC在运输后的均显着降低,并一直低于对照组水平。T2、T3和T4组的MDA水平在运输后显着下降,T1和T4组MDA水平在分别在第8小时和第12小时显着升高,均在第72小时低于对照组水平。结果表明,高温和低温运输均会削弱斑节对虾幼虾的抗氧化能力,但低温运输更有利于保证运输幼虾体内的储能物质不被消耗,从而提高幼虾存活率。在运输密度为400ind/L、运输5小时的条件下,袋装运输斑节对虾幼虾的温度应在15—20℃。

依高彤[5](2019)在《金州湾中国明对虾的生长特性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渤海金州湾是中国明对虾传统的放流海区。但是目前有关放流后金州湾中国明对虾群体的生长模式及遗传多样性变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主要研究了增殖放流海区中国明对虾群体的生长特性、摄食情况、遗传多样性水平和放流个体初步识别情况。1金州湾中国明对虾的生长和摄食本文研究了渤海金州湾海域放流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生长特性。7—10月共计回捕中国明对虾2195尾,对其头胸甲长、体长、体质量等进行测量和分析表明:(1)中国明对虾头胸甲长与体长呈线性关系:雌虾:Lt=2.874TX+28.905(R2=0.891);雄虾:Lt=3.067TX+22.209(R2=0.843);(2)体长与体质量成幂函数关系:雌虾:Wt=0.546×10-5Lt3.131,(R2=0.983);雄虾:Wt=1.181×10-5Lt2.969,(R2=0.980);(3)利用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拟合体长、体质量的生长方程分别为:雌虾:Lt=220.214×[1-e-0.018(t-52.4)]、Wt=118.462×[1-e-0.018(t-52.4)]3.131;雄虾:Lt=153.541×[1-e-0.041(t-59.71)]、Wt=36.603×[1-e-0.041(t-59.71)]2.969;(4)雌虾与雄虾的体长和体质量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明显差异,在体质量生长方面,雌虾体质量生长拐点是115.8 d(约8月29日),雄虾体质量生长拐点是86.3 d(约7月30日)。不同调查批次回捕对虾的摄食情况尽管存在差异,但也有一定趋势,即0级胃和1级胃样品占各调查批次样品的50%以上,2级胃和3级胃占比很小。2基于线粒体控制区标记的金州湾放流繁殖群体与回捕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2016年金州湾增殖放流使用的繁殖群体、回捕群体及野生群体[51]的mt DNA控制区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野生群体序列在NCBI数据库下载:GENBANK:DQ825391—DQ825404)。结果表明,野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0.967±0.044)和核苷酸多样性(0.01118±0.00303)略高于繁殖群体(0.9591±0.0039)(0.00931±0.00528)和回捕群体(0.9391±0.005)(0.00927±0.00375);群体间遗传差异较小;基于Kimura双参数(K-2P)模型,繁殖群体和野生群体,以及回捕群体和野生群体的平均遗传距离均为0.011;繁殖群体和回捕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9。在单倍型最小跨度树和NJ系统树中均未检测到显着的谱系结构;中性检验(Tajima’s D检验和Fu’s Fs检验)以及核苷酸不配对分布的结果表明,金州湾中国明对虾群体在历史上经历过群体扩张事件,时间为大致2.75万年前。3基于mt DNA控制区标记的中国明对虾放流个体初步识别研究比较605尾繁殖个体及296尾回捕个体的mt DNA控制区序列发现,共有281尾回捕个体与增殖放流所使用繁殖个体的单倍型相同,初步识别出的非放流个体仅占回捕样品的5.07%。建议今后在本研究基础上,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进一步开展中国明对虾放流个体识别研究。

杨彬彬[6](2017)在《基于Ecopath模型的三沙湾能量流动分析及大黄鱼试验性增殖放流》文中认为三沙湾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由东冲半岛和鉴江半岛环抱而成,总面积为720.36 km2。湾内港湾和岛屿众多,主要有官井洋、东吾洋、覆鼎洋、三都澳等。三沙湾水域面积广阔,水产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过度捕捞、水质污染以及围垦等海洋开发活动,湾内资源组成和结构遭到破坏,众多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增殖放流作为补充渔业资源,修复生态环境的直接手段,通过向天然水体投放人工繁育的鱼、虾、蟹等苗种,以达到改善群体结构和生态系统结构,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如何筛选适宜的增殖放流物种,确定合理的增殖放流量,掌握放流相关技术并进行后续跟踪分析,是确保增殖放流有效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通过构建三沙湾Ecopath模型,从生态系统层面上分析了三沙湾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特点,结合传统的增殖放流种类筛选原则,构建新的筛选指标。以大黄鱼为增殖放流对象,利用模型估算放流量,并对放流时间、地点、规格等关键技术做出示范性规定。放流后定期开展回捕工作,分析大黄鱼生长与死亡参数,估算资源量及渔获量,对增殖放流效果进行初步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了包括20个功能组的三沙湾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各功能组有效营养级范围在1~4.089之间。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虾类、蟹类、大黄鱼等功能组的营养转换效率较高,碎屑、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类组营养转换效率较低。(2)三沙湾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平均转换效率为10.8%,总能流为2344.409 t/km2/y,生态系统总能流中来自初级生产者和碎屑的流量分别占系统总能流的51.2%和48.8%。(3)三沙湾生态系统TPP/TR值为2.766,SOI值为0.247,CI值为0.399,TB/TT值为0.009,Finn’s循环指数和Finn’s平均路径长度分别为5.15%和2.509,这些指标共同表明该海域生态系统成熟度下降,稳定性差,系统处于退化状态。(4)根据Ecopath的运行结果,结合传统增殖放流种类的筛选原则,设立了 8项筛选指标:本地重要物种、经济价值、人工育苗技术成熟度、历史增殖放流种、资源严重衰退种、重点优势捕捞种、生态关键种、关键物种主要的饵料生物。基于各项指标对三沙湾适宜增殖放流的种类进行了筛选:大黄鱼、棘头梅童鱼、点带石斑鱼、真鲷、黑鲷、黄鳍鲷、曼氏无针乌贼、中国枪乌贼、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南美白对虾、三疣梭子蟹、鲍鱼、泥蚶。运用Ecopath模型估算出大黄鱼的增殖放流量为552万尾。(5)以大黄鱼作为放流对象开展试验性增殖放流,对放流时间、地点和规格等关键技术做出示范性规定,通过定期回捕大黄鱼分析其生长特性,得到2015~2016海捕大黄鱼平均体长132.56 mm,优势体长组为100~150 mm,占总数的60.12%;平均体质量49.59 g,优势体质量组为10~50 g,占总数的72.3%。体长-体质量方程为:W=1.766×10-5L2 987(R2=0.982);由 ELEFAN拟合得到的生长方程参数L∞=320.25 mm,生长参数k=0.52,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0.27 a;总死亡系数为2.35,自然死亡系数为0.534,捕捞死亡系数为1.816,开发率为0.773,拐点年龄为1.83 a。(6)对放流大黄鱼进行世代数量估计及渔获量推算,推测至2019年,大黄鱼的渔获总量可达120.461吨,捕捞产值444.209万元,投入产出比约为1:5,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刘璐,林琳,李纯厚,刘永,徐姗楠,周一兵[7](2014)在《海洋渔业生物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增殖放流是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恢复措施,目前该项技术在世界各国大量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是放流工作体系的核心环节之一,根据评估结果,可以不断改进放流技术,使放流效果不断改善。从增殖效果、生态效果、社会效果3个方面对国内外海洋渔业生物放流效果评估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论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可以为放流效果评估工作的高效开展、放流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

本刊编辑部[8](2013)在《2012年全国渔业工作亮点回顾(二)》文中认为2012年,各级渔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深入贯彻2012年全国渔业工作会议精神,以转变渔业发展方向为主线,以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为主攻方向,开拓创新,顽强奋斗,渔业发展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有好的目标。为宣传各地2012年渔业工作成绩,本刊第一期对农业部在京渔业事业单位的渔业重点、亮点工作进行了盘点,本期将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2012年的工作重点、亮点进行盘点,以飨读者。

本刊编辑部[9](2011)在《硕果累累 成绩斐然 “十一五”全国渔业工作亮点回顾》文中指出"十一五"这五年,对很多行业来说都是辉煌的五年。渔业也不例外,五年来,渔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强渔惠渔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事业全面推进,渔业综合管理能力明显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国渔业系统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回顾"十一五"全国渔业工作成绩,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陈凯琳[10](2020)在《南美白对虾栖息、生长及游泳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养殖池底质类型对南美白对虾栖息和生长的影响,同时对3种规格对虾的的可持续游泳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可提高对虾的养殖质量,为养殖池内水流流速调控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为了探究养殖池底质类型对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栖息和生长性能的影响,开展了如下两组实验研究。实验Ⅰ,在一个养殖池内设置了砂砾、粗沙、细沙、沉木、网布和玻璃缸空白对照六种底质,主要研究底质类型对南美白对虾栖息的影响。实验Ⅱ,在六个养殖池内进行,每个养殖池内铺设一种底质,主要研究底质类型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底质类型对南美白对虾栖息有明显影响,不同底质区域内的栖息比例按照如下顺序递减:沉木>细沙>粗沙>砂砾>网衣>玻璃缸底。养殖池底质类型明显影响南美白对虾生长,存活率按照如下顺序递减:砂砾>细沙=粗沙>网衣>玻璃缸底>沉木,增重率按照如下顺序递减:细沙>粗沙>砂砾>网衣>沉木>玻璃缸底,特定生长率按照如下顺序递减:细沙>粗沙>砂砾>网衣>沉木>玻璃缸底。根据本研究结果,综合考虑养殖池底质对南美白对虾栖息以及生长的影响,建议选择细沙(1-3 mm)作为养殖池底质。依据本试验研究结果,建议选择细沙底质作为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底质,进而提高养殖质量,增加收益。(2)研究对虾可持续游泳能力,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水流流速和持续时间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循环水槽,分别测定3种规格S1(5.87±0.53)、S2(10.12±0.62)、S3(14.28±0.12)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6种流速29.4、32.9、37.5、41.2、44.3和50.3 cm/s下的可持续游泳时间,并以此作为指标衡量凡纳滨对虾的可持续游泳能力。结果显示随着流速的增加,所有规格的对虾可持续游泳时间都呈现降低趋势,降幅随着规格的增大而增大。相同流速下,对虾规格越大,可持续游泳时间越小,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采用离散系数表征个体差异性大小,三种不同规格的对虾,离散系数随水流的增大,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大规格对虾S3个体差异性明显大于其余规格对虾;对虾规格对平均可持续游泳时间-流速数学拟合模型的选取基本没有影响,三种规格对虾的对数模型拟合系数均为最高。研究结果可以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不同规格对虾养殖池内水流流速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二、南美白对虾增殖放流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美白对虾增殖放流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渔业资源管理及其政策研究
        2.1.1 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
        2.1.2 渔业资源管理的目标
        2.1.3 渔业资源管理的政策
    2.2 海水养殖保险的理论基础
        2.2.1 生产风险评估理论
        2.2.2 保险定价理论
        2.2.3 政府补贴理论
        2.2.4 指数型保险理论
    2.3 海水养殖保险的实证研究
        2.3.1 海水养殖生产风险评估
        2.3.2 海水养殖保险市场的失灵
        2.3.3 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
        2.3.4 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
    2.4 综合述评
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事实描述、分析框架与理论假说
    3.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事实描述
        3.1.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历史背景
        3.1.2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发展历程
        3.1.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基础内容
    3.2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分析框架
        3.2.1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视角研究的原因
        3.2.2 保险机构和政府视角的分析框架的提出
    3.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理论假说
        3.3.1 保险机构承担工作的理论假说
        3.3.2 政府承担工作的理论假说
4 中国海水养殖生产风险的评估与分析
    4.1 海水养殖生产风险的测度方法
        4.1.1 单产趋势
        4.1.2 分布建模
        4.1.3 概率求解
    4.2 研究区域与数据
        4.2.1 研究区域
        4.2.2 数据
    4.3 测度结果与解释
        4.3.1 海水养殖总生产风险分析
        4.3.2 四大种类的海水养殖生产风险分析
        4.3.3 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的生产风险分析
        4.3.4 评估结果的解释
    4.4 评估结果对海水养殖保险开展思路的启示
        4.4.1 是否应该开展海水养殖保险
        4.4.2 应该开展什么类型的海水养殖保险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研究
    5.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的基本情况
    5.2 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方法
        5.2.1 经验费率法
        5.2.2 对经验费率法的改进
    5.3 研究区域与数据
    5.4 不同方法费率厘定结果的比较
        5.4.1 经验费率法的结果
        5.4.2 分布拟合法的结果
        5.4.3 费率结果的比较
    5.5 费率的调整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政策研究
    6.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的背景与问题
    6.2 政府补贴的分析方法
        6.2.1 保险机构定价
        6.2.2 海水养殖户的参保决策
        6.2.3 引入政府补贴
    6.3 研究区域与数据
    6.4 实证结果
        6.4.1 保险定价结果
        6.4.2 政府是否应该补贴
        6.4.3 政府补贴比例的分析
        6.4.4 政府补贴是否可持续
    6.5 本章小结
7 政府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的有效性评估
    7.1 天气指数保险及其在海水养殖的实践
        7.1.1 天气指数保险的缘起与特点
        7.1.2 天气指数保险在海水养殖的实践
    7.2 研究区域与数据
        7.2.1 研究区域
        7.2.2 数据
    7.3 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的设计
        7.3.1 指数选择
        7.3.2 赔付结构
        7.3.3 保险定价
        7.3.4 参数优化
    7.4 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有效性的评估方法
    7.5 实证结果
        7.5.1 赔付参数的选择与保险定价
        7.5.2 海水养殖户视角的有效性评估
        7.5.3 政府补贴视角的有效性评估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日本沼虾两种苗种培育模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我国日本沼虾人工育苗现状
        1.2.1 日本沼虾的发育过程
        1.2.2 日本沼虾繁殖生物学
        1.2.3 水质对日本沼虾生存和繁殖的影响
    1.3 人工育苗方式
    1.4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日本沼虾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和池塘半人工化育苗的一般过程
    2.1 水泥池人工化育苗过程
        2.1.1 培育设施
        2.1.2 抱卵虾选择和布苗
        2.1.3 水质保证
        2.1.4 饵料投喂
        2.1.5 疾病防治
    2.2 池塘半人工化育苗过程
        2.2.1 育苗设施
        2.2.2 放养前准备工作
        2.2.3 抱卵虾放养
        2.2.4 饲料及投喂
        2.2.5 水质保证
        2.2.6 日常管理
        2.2.7 疾病防治
第三章 白洋淀两种日本沼虾不同育苗模式的试验对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水泥池人工化育苗
        3.1.2 池塘半人工化育苗
        3.1.3 数据采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日本沼虾亲虾繁殖力
        3.2.2 各期虾苗的平均体长
        3.2.3 存活率的变化
        3.2.4 两种育苗模式出苗率的比较
        3.2.5 水质的变化
        3.2.6 附着物设置对幼虾存活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日本沼虾相对抱卵量与体长、体重的关系
        3.3.2 日本沼虾两种育苗模式下幼体体长、存活率与出苗率的的变化
        3.3.3 两种育苗模式下水体质量的变化及其对育苗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衡水湖日本沼虾两种不同育苗方式对比
    4.1 水泥池人工化育苗
        4.1.1 育苗场地
        4.1.2 饵料投喂
        4.1.3 换水频率和换水量
        4.1.4 疾病预防
    4.2 池塘半人工化育苗
        4.2.1 试验场地
        4.2.2 饵料投喂
        4.2.3 换水频率和换水量
        4.2.4 疾病预防
    4.3 两种育苗模式出苗率的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 两种育苗模式的优化
    5.1 两种育苗模式的对比
        5.1.1 水质的调控
        5.1.2 抱卵虾密度
        5.1.3 饵料
        5.1.4 附着物
    5.2 白洋淀和衡水湖池塘半人工化育苗的对比
        5.2.1 饵料
        5.2.2 水质的调控
        5.2.3 水草
        5.2.4 抱卵虾的密度
    5.3 白洋淀和衡水湖水泥池人工化育苗的对比
        5.3.1 抱卵虾的投放方式
        5.3.2 饵料投喂种类
        5.3.3 饵料投喂次数
    5.4 两种育苗模式的关键技术及优化
        5.4.1 水泥池人工化育苗关键技术及优化
        5.4.2 池塘半人工化育苗关键技术及优化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水产苗种进口特征及其对养殖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基于2013—2018年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产苗种引进与情况简述
    1.1 水产苗种及其引进的概念
    1.2 水产苗种引进特征分析
        (1)引进品种繁多。
        (2)水产观赏动物成为新宠。
2 水产苗种引进的贸易规模变化趋势分析
    2.1 水产苗种进口额呈现下降趋势
    2.2 进口苗种类别划分
    2.3 不同种类的进口频率分析
    2.4 不同种类的进口额分析
3 水产苗种引进对养殖业的影响
    3.1 进口苗种对养殖业影响的定量分析框架
    3.2 鳗鱼进口对养殖产业的影响分析
    3.3 其他苗种进口对养殖业的影响分析
        (1)小虾及对虾。
        (2)受精鱼卵。
        (3)其他鱼种。
4 对策建议
    4.1 构建养殖鱼类苗种进口预警机制
    4.2 谋划养殖鱼类品种的替代策略
    4.3 提高对虾苗种控制能力
    4.4 做好水产苗种进口质量安全防范

(4)运输与力竭胁迫对增殖放流的斑节对虾幼虾抗氧化能力与呼吸代谢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水生动物的运输方法和在环境变化胁迫下的生理效应概述
    1.1 水生动物的运输方法概述
    1.2 对虾类苗种的运输方法概述
    1.3 环境胁迫对水生动物机体健康的影响
    1.4 运输胁迫、环境胁迫和力竭运动对水生动物的影响
        1.4.1 运输胁迫、环境胁迫对水生动物的代谢水平的影响
        1.4.2 力竭运动对水生动物的抗氧化能力与能量代谢水平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斑节对虾幼虾力竭运动后的抗氧化能力与呼吸代谢能力的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力竭运动后不同恢复时间对斑节对虾幼虾代谢生理指标的影响
        2.2.2 斑节对虾幼虾在力竭运动后行为学的变化
        2.2.3 斑节对虾幼虾力竭运动后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2.2.4 斑节对虾幼虾力竭运动后体内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2.2.5 斑节对虾幼虾力竭运动后体内MDA含量的变化
        2.2.6 力竭运动后幼虾的代谢指标随恢复时间延长的变化
    2.3 讨论
        2.3.1 力竭运动后斑节对虾幼虾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2.3.2 斑节对虾幼虾力竭运动后体内总抗氧化能力与MDA含量的变化
        2.3.3 斑节对虾幼虾力竭运动后体内乳酸和糖原质量浓度的变化
        2.3.4 斑节对虾幼虾力竭运动后组织内转氨酶活性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2.3.5 斑节对虾幼虾力竭运动后组织内呼吸代谢的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斑节对虾幼虾运输过程中的抗氧化能力与呼吸代谢能力的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运输时长对斑节对虾幼虾各生理指标的影响
        3.2.2 实验水体的水质参数的变化与斑节对虾幼虾运输存活率
        3.2.3 运输过程中斑节对虾幼虾的抗氧化指标的变化
        3.2.4 运输过程中斑节对虾幼虾的呼吸代谢、氨基酸代谢指标的变化
    3.3 讨论
        3.3.1 运输过程中运输水体水质的变化
        3.3.2 斑节对虾幼虾在运输过程中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3.3.3 斑节对虾幼虾在运输过程中组织内转氨酶活性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3.3.4 斑节对虾幼虾在运输过程中呼吸代谢的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运输密度差异对斑节对虾幼虾运输后的抗氧化能力恢复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实验结果
        4.2.1 各个运输密度下的幼虾死亡率
        4.2.2 各个运输密度下水质参数的变化情况
        4.2.3 不同运输密度胁迫后的斑节对虾幼虾生理指标的变化
    4.3 讨论
        4.3.1 运输密度对运输死亡率和运输水体水质的影响
        4.3.2 运输密度对斑节对虾幼虾肝胰腺中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3.3 运输密度对斑节对虾幼虾腹部肌肉中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运输温度差异对斑节对虾幼虾运输后的抗氧化能力恢复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实验结果
        5.2.1 各个运输温度下的幼虾死亡率
        5.2.2 各个运输温度下水质参数的变化情况
        5.2.3 不同运输温度胁迫后的斑节对虾幼虾生理指标的变化
    5.3 讨论
        5.3.1 运输温度对运输死亡率和运输水体水质的影响
        5.3.2 运输温度对斑节对虾幼虾肝胰腺中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3.3 运输温度对斑节对虾幼虾腹部肌肉中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6.2.1 本文研究内容的不足与展望
        6.2.2 本人对海洋牧场行业今后发展的猜想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5)金州湾中国明对虾的生长特性与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 中国明对虾资源研究背景
        1.1 中国明对虾的生物学特征
        1.1.1 分类与分布
        1.1.2 外部形态
        1.1.3 生活习性
        1.1.4 摄食
        1.1.5 生长
        1.2 国内外增殖放流状况
        1.2.1 国外增殖放流研究现状
        1.2.2 国内增殖放流研究现状
        1.2.3 中国明对虾增殖放流研究现状
        1.2.4 中国明对虾增殖放流存在的问题
        1.3 中国明对虾的放流效果评价
        1.3.1 中国明对虾的标志放流
        1.3.2 非标志放流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渤海金州湾放流海域中国明对虾生长特性初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中国明对虾的体长、体质量、性别比例
        2.3.2 中国明对虾头胸甲长与体长的关系
        2.3.3 中国明对虾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
        2.3.4 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
        2.3.5 中国明对虾体长、体质量生长速度方程
        2.3.6 中国明对虾体质量生长加速度方程
        2.3.7 中国明对虾摄食分析
    2.4 讨论
        2.4.1 中国明对虾生长参数探讨
        2.4.2 中国明对虾摄食情况探讨
第三章:渤海金州湾放流海域中国明对虾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1.2 主要的实验药品与仪器信息
        3.1.3 实验方法
        3.1.3.1 中国明对虾样品DNA的提取
        3.1.3.2 中国明对虾样品DNA的检测
        3.1.3.3 PCR扩增
    3.2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中国明对虾DNA的提取与扩增
        3.3.2 中国明对虾线粒体DNA控制区碱基结构分析
        3.3.3 中国明对虾mtDNA控制区序列遗传多样性与单倍型分析
        3.3.4 遗传结构
        3.3.5 群体历史动态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Ecopath模型的三沙湾能量流动分析及大黄鱼试验性增殖放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增殖放流概述
        1.2.1 国内外渔业增殖概况
        1.2.2 我国增殖放流存在的问题
        1.2.3 三沙湾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概况
    1.3 基于ECOPATH模型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综述
        1.3.1 Ecopath模型概述
        1.3.2 Ecopath模型原理
        1.3.3 Ecopath模型的调试
        1.3.4 利用Ecopah模型估算放流种增殖生态容量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沙湾水域生态环境概况
    2.1 环境质量特征
    2.2 生物生态特征
        2.2.1 浮游植物
        2.2.2 浮游动物
        2.2.3 底栖动物
        2.2.4 游泳生物
第三章 三沙湾ECOPATH模型的建立
    3.1 功能组划分
    3.2 数据来源
        3.2.1 生物量(B)
        3.2.2 生产量/生物量(P/B)和消耗量/生物量(Q/B)
        3.2.3 模型的调试与平衡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模型输出结果
        3.3.2 营养结构与能量流动
        3.3.3 营养级之间的转换效率
        3.3.4 混合营养效应分析
        3.3.5 生态位重叠分析
        3.3.6 关键种分析
        3.3.7 生态系统总体特征
    3.4 基于ECOPATH模型的增殖放流研究
        3.4.1 增殖放流种的筛选
        3.4.2 放流种增殖生态容量估算
    3.5 讨论
        3.5.1 三沙湾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特征
        3.5.2 三沙湾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转化效率
        3.5.3 三沙湾生态系统的发育程度和稳定性
        3.5.4 三沙湾生态系统增殖放流种的筛选和放流量的确定
第四章 三沙湾大黄鱼试验性增殖放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苗种来源
        4.1.2 标志方法
        4.1.3 网箱暂养
        4.1.4 人工放流
        4.1.5 回捕
        4.1.6 效果评价方法
    4.2 结果
        4.2.1 体长-体质量组成
        4.2.2 体长-体质量关系
        4.2.3 生长参数
        4.2.4 死亡参数
        4.2.5 拐点年龄和临界年龄
        4.2.6 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4.2.7 回捕率
        4.2.8 遗传多样性
        4.2.9 世代数量估计及渔获量推算
        4.2.10 投入产出比
    4.3 讨论
        4.3.1 养殖大黄鱼与海区大黄鱼对比分析
        4.3.2 海区大黄鱼生物学特性分析
        4.3.3 增殖放流效果初步评价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主要结论和成果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海洋渔业生物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增殖效果评估
    1.1 增殖效果评估的主要方法
    1.2 海洋渔业生物放流增殖效果评估的主要结果
2 生态效果评估
    2.1 生态效果的评估方法
    2.2 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生态效果的评估
3 社会效果评估
4 展望

(8)2012年全国渔业工作亮点回顾(二)(论文提纲范文)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大连
★青岛
★宁波
★厦门

(10)南美白对虾栖息、生长及游泳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现状
    1.2 对虾的养殖模式
    1.3 对虾的养殖底质
    1.4 对虾的游泳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养殖池底质类型对南美白对虾栖息和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用虾
        2.1.2 试验底质
        2.1.3 养殖池
        2.1.4 试验设计
        2.1.5 试验指标与计算
    2.2 试验结果
        2.2.1 南美白对虾对不同底质类型的喜好
        2.2.2 不同养殖池的底质类型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的影响
        2.2.3 同一养殖池内不同底质类型对南美白对虾生长的影响
        2.2.4 底质对南美白对虾生态习性的影响
    2.3 分析与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规格凡纳滨对虾可持续游泳能力比较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用虾
        3.1.2 试验装置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规格对虾可持续游泳时间特性
        3.2.2 不同规格对虾平均可持续游泳时间随流速的变化关系
    3.3 讨论
        3.3.1 关于工厂化养殖模式下的对虾游泳能力
        3.3.2 对虾规格对可持续游泳能力的影响
        3.3.3 对虾规格对平均可持续游泳时间-流速数学拟合模型选取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南美白对虾增殖放流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D]. 强朦朦. 浙江大学, 2021(01)
  • [2]日本沼虾两种苗种培育模式对比研究[D]. 李金锦. 河北大学, 2020(08)
  • [3]中国水产苗种进口特征及其对养殖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基于2013—2018年的数据[J]. 岳冬冬,刘子飞,曹坤.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0(02)
  • [4]运输与力竭胁迫对增殖放流的斑节对虾幼虾抗氧化能力与呼吸代谢影响[D]. 陈梓聪.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5]金州湾中国明对虾的生长特性与遗传多样性研究[D]. 依高彤.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6]基于Ecopath模型的三沙湾能量流动分析及大黄鱼试验性增殖放流[D]. 杨彬彬. 厦门大学, 2017(07)
  • [7]海洋渔业生物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研究进展[J]. 刘璐,林琳,李纯厚,刘永,徐姗楠,周一兵. 广东农业科学, 2014(02)
  • [8]2012年全国渔业工作亮点回顾(二)[J]. 本刊编辑部. 中国水产, 2013(02)
  • [9]硕果累累 成绩斐然 “十一五”全国渔业工作亮点回顾[J]. 本刊编辑部. 中国水产, 2011(01)
  • [10]南美白对虾栖息、生长及游泳特性试验研究[D]. 陈凯琳.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南美白对虾增殖放流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