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我们认为是“知识”的东西

质疑我们认为是“知识”的东西

一、质疑我们信以为真的“知识”(论文文献综述)

年度传媒伦理研究课题组,刘鹏,王侠,简丹丹[1](2022)在《2021年传媒伦理研究报告——暨2021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新闻记者》持续多年的"虚假新闻研究报告"和"传媒伦理研究报告"本次合并为一文,以6类14个典型案例的分析为主体,对2021年包括虚假新闻在内的信息传播失序、传媒伦理失范的突出问题、总体特征、研究趋势做了梳理。研究发现,对新闻发布端资质的严格管理、大幅扩展"白名单"形成优质内容池、建立专业媒体与非专业生产内容隔离墙等管理措施,是虚假新闻等传媒伦理问题总体减少的主要原因;短视频领域扩张中信息失序、以"正能量"为名传播虚假信息、追求即时性报道引起失误、灾难报道中忽视人文关怀等问题仍较突出;学术界对传播失序、重塑规范理论、建设全球传媒伦理的研究值得关注。

曹金合[2](2022)在《论莫言小说情节的互文性表征》文中研究表明莫言娴熟运用互文性情节的目的,在于意义蕴涵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对照。这种互文性表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文本与"他者"文本的情节互文的相向性,指的是正在创作的小说中的某个情节与"他者"文本中的情节互文上;二是现文本与"他者"文本的情节互文的相斥性,采取对立或反讽的方式,对相关的互文情节进行逆向的反思和评判;三是前后文本的情节互文的自我指涉性,即指体现在目前自己创作的与以前发表的小说之间情节的互文上。在理解莫言的互文性情节的时候,也要在真实的文本和虚构的文本、社会的大文本与文学的小文本、前文本与后文本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中感悟和欣赏他的巧妙设置。

杜小双[3](2021)在《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理解并促进有效教师学习,外语教师学习研究的理论视角不断演变,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为理解教师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三名高中英语教师通过开展研究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进行了历时18个月的研究,收集了访谈、观察、反思日志、实物资料等多种数据资料,追踪描摹教师学习和认知变化的过程,分析、阐释了这一过程的复杂动态特征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1)三位案例教师通过专业学习不同程度地改进了英语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她们的认知系统呈现不同的变化轨迹。三位教师的认知系统受到多次“扰动”,并发生自组织变化;其中两位教师的认知系统经历了调整和重组的过程,最后呈现质变的趋势;另一位教师的认知系统经过调整后趋于稳固,未见质变的趋势。(2)教师认知系统受到“扰动”,并因此产生认知冲突或失衡,是教师学习和发生改变的主要动因。她们经历的典型“扰动”事件包括撰写和修改研究报告、与指导教师交流、接受专家点评与反馈等。(3)教师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取决于教师认知系统内外要素之间的互动。随着学习活动的持续进行,教师认知系统内外要素及其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系统内、系统间各要素的互动和组合对教师学习构成支持或限制。比如,个人经历和身份认同的消极影响、知识基础的匮乏、机构文化的限制可能阻滞学习的发生;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与教师反思的交互或将促进学习的发生;“扰动”的力度和密度则极大地影响教师学习发生的可能性。(4)教师主观能动性(包括专业发展动机、身份、反思性等)参与系统互动,直接影响认知系统的变化。本研究对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本研究通过分析系统间的交互关系解释复杂动态的教师学习现象,加深了对教师学习本质的理解;第二,推动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比如扰动、涌现等)的具体化,增强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在实证研究中的适用度和操作性;第三,本研究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用于研究国内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学习过程,有利于推动国内外语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本研究也将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提供重要启示。为了创造有效教师学习发生的条件,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应把握以下原则:第一,保持教师学习系统的多元差异性的交互性。教师培训项目应确保多元主体参与,利用系统间、多主体间的交互创造学习机会。第二,尽可能制造“扰动”以创造教师认知失衡的机会。教师学习活动应具备高阶性、挑战性和转化性的特点,教育教育者(或培训者)应充当促进者、批判者或“扰动者”,帮助教师打破认知与实践惯性。第三,设计和实施持续的、循环迭代的学习活动,确保教师在“学习(研究)-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中逐渐实现非线性的认知和实践转变;第四,重视和培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教师成长成为自觉、自主、批判的学习者。

谢勇[4](2021)在《作为实在的恶灵——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一沉思重解》文中指出导论:欺骗者上帝的假设 在早期近代哲学的历史发展中,"欺骗者上帝"是一个为绝大多数学者忽略,但对整个近代哲学起奠基性作用的概念。它首先由笛卡尔提出,本是一种为科学提供形而上学依据的假设;但经过詹森主义(帕斯卡尔)、寂静主义(费奈隆)等学派的范式转换,到十八世纪中叶,它已经发展成一个伦理道德学说的核心概念,并主导了整个近代后期道德学说的去目的化转向。

徐艳玲,孙其战[5](2021)在《“后真相”语境下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困境与破解策略》文中认为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呈现的主要空间,蔓延于网络空间的"后真相"给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带来了多重困境,突出地表现为:冲击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增大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管控难度,营造西方意识形态攻击的拟态环境。对"后真相"进行哲学探源可以发现:认知活动极化是其认识论之源,价值共识缺失是其价值论之源,工具理性肆虐是其实践论之源。应对"后真相"语境中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困境需采取系统性、综合性策略:疏解人民多方面的需求矛盾,瓦解"后真相"的存在根基;引导人民提高媒介素养,增强对错误思潮的免疫力;加强媒体管控,净化网络空间等。

黄明儒[6](2021)在《为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辩护——以共犯论为视角》文中认为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准据",其具体类型主要有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与阶层犯罪构成理论的划分,前者在我国本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但伴随刑法学知识的转型而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以共犯论为视角,通过对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在认定犯罪时的理念和方法的双重厘清,可以发现该理论其实并不像批判者所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反而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优势。完善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在认定共犯方面不足的对策,是按照司法认知的过程对四个要件的排列顺序进行微调,对于未达刑事责任年龄者(无刑事责任能力者)与有刑事责任能力者共同侵害(或威胁)法益的特殊案件类型,可根据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以单一正犯体系进行处理。

王桂亭,罗会玲[7](2021)在《集体记忆视域下日本媒体的坂本龙马形象建构》文中研究表明自明治维新以来,坂本龙马一直是受日本民众崇拜的国民英雄。从名不见经传到声名鹊起,坂本龙马形象塑造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明治维新时期的民主斗士形象、日俄战争时期的"军神"形象、二战后的国民英雄形象和新媒体时代的多元形象。在传统媒体时代,坂本龙马"神格化"形象体现了集体记忆的建构性。但新媒体时代坂本龙马"高大全"的神化形象开始备受争议,出现了关于坂本龙马的多元叙事。当前,坂本龙马形象建构话语权之争仍在延续。

刘欣玥,张悦然[8](2021)在《徒劳美学与受困的心——张悦然访谈录》文中提出张悦然是21世纪初登场的"80后"作家的标志性人物。当年那场由图书市场与媒体共同制造的青春文学热潮早已褪去,作为继续留在写作阵营中的一员,张悦然走过了向严肃文学试验、探索与转型的长路。在持久的自我更新中,张悦然的写作风格和问题目光渐趋复杂与开阔。在访谈中,张悦然分享了对故乡济南、求学地新加坡的空间情感,并从1980年代生人的身份出发,谈到了由她担任主编的《鲤》以及同代人的友情,谈到了年轻一AI写作作者面对历史,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复杂理解。最后,张悦然也谈到了近年来的创作对"受困的心灵"的挣扎与自救的关注,在此基础之上,她也逐渐形成了以"徒劳"为悲剧底色的个人美学取向。

何中华[9](2021)在《论马克思哲学的现象学意味——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方法论的现象学,指示为"回到事情本身",以达成"明证性"。马克思哲学力求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这构成马克思意义上的"回到事情本身"。它既是马克思为摆脱意识形态的先入为主所采取的一种免疫性步骤,也是他为揭露意识形态的"本末倒置"掩盖着的真实根源所作的必要探索。马克思在哲学上确立实践范畴的原初地位,从而建立了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即人的存在的展现(现象)及其完成的反思形式。它为拆穿意识形态的"全部戏法",以便使人的存在之本真性得以历史地开显,昭示了真实的路径。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哲学的现象学意味,最集中地体现在从意识形态的遮蔽到大写的真理的历史发生的过渡,它被植根于实践能动地建构起来的现实生活。这正是马克思哲学比黑格尔以及胡塞尔所代表的现象学优越之处。

邱关军[10](2021)在《儿童模仿活动类型化的内在机理与发展意蕴》文中认为以伍尔夫的"曼波秀"研究为分析对象,提出: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模仿活动是儿童自发、自觉、自主建构与世界相似关系的生长活动。以加勒斯的神经现象学理论为分析框架,提出现象自我、功能自我和神经自我在儿童对经验范型的模仿中发挥重要作用,儿童模仿世界据此类型化为离身模仿、具身模仿、认知性模仿、体验性模仿以及表现性模仿等。多样态的儿童模仿活动有助于实现其认识能力、社会交往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面向儿童模仿世界的教育学立场应调整为:提供恰当的经验范型,给予儿童更多模仿的自由,以及灵活运用指导策略。

二、质疑我们信以为真的“知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质疑我们信以为真的“知识”(论文提纲范文)

(1)2021年传媒伦理研究报告——暨2021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1年传媒伦理的主要特点
    (一)专业媒体新闻生产基本形成闭环生态
    (二)全方位规范网络传播秩序,自媒体、平台媒体成为治理重点
    (三)行为失范、信息失序个案时有发生,反映出一些趋势性问题
二、2021年传媒伦理问题主要案例及分析
    (一)专业媒体报道被社交媒体带偏节奏误导受众
    (二)主流媒体短视频账号移花接木肆意造谣
    (三)“抢发”即时新闻失误自损公信力
    (四)灾难事件报道忽视人文关怀导致二次伤害
    (五)主持人“前台”、“后台”行为失当累及媒体形象
    (六)以“正能量”为名传播虚假信息弄巧成拙
三、传媒伦理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一)聚焦“信息失序”
    (二)重思规范理论
    (三)建设全球传媒伦理

(2)论莫言小说情节的互文性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文本与“他者”文本的情节互文的相向性
二、现文本与“他者”文本的情节互文的相斥性
三、前后文本的情节互文的自我指涉性

(3)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教学现状
        1.1.2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在职专业发展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外语教师学习理论与实践
        2.1.1 教师学习的定义
        2.1.2 外语教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沿革
        2.1.3 外语教师学习实证研究综述
        2.1.4 批判与反思
    2.2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学习
        2.2.1 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转向
        2.2.2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的关键概念及其含义
        2.2.3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师学习相关研究
        2.2.4 本节小结
    2.3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发展及相关研究
        2.3.1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渊源
        2.3.2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
        2.3.3 本节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3.1.1 研究问题
        3.1.2 分析框架
    3.2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1 教师教育研究的质性研究范式
        3.2.2 本研究选择案例研究的合理性
    3.3 研究场域
        3.3.1 H项目和F大学培养基地
        3.3.2 H项目概述
        3.3.3 学员视角的H项目
        3.3.4 依托H项目开展的研究活动
    3.4 研究对象
        3.4.1 进入现场和初步接触研究对象
        3.4.2 研究对象背景信息
    3.5 数据收集过程
        3.5.1 访谈
        3.5.2 观察
        3.5.3 反思日志
        3.5.4 实物资料
        3.5.5 研究日志
    3.6 数据分析
        3.6.1 数据存储、转写与整理
        3.6.2 数据分析
    3.7 研究的可靠性与伦理
第四章 枫叶的学习与认知系统变化
    4.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4.1.1 开展研究之前:小说教学理念与实践
        4.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
    4.2 调整期:检视并发现实践问题
        4.2.1 扰动事件1:授课专家传递不同观点
        4.2.2 扰动事件2:导师反馈冲击固有思维
        4.2.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4.2.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4.3 稳固期:理念与实践保持不变
        4.3.1 扰动事件3:行动方案“搁浅”
        4.3.2 扰动事件4:专家意见“冷处理”
        4.3.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4.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4.4 调整期:根据情境变化调整教学实践
        4.4.1 扰动事件5:“文学圈”学生不配合
        4.4.2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4.4.3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4.5 重组期:破除旧观念践行新身份
        4.5.1 扰动事件6:报告遭到导师团队批驳
        4.5.2 扰动事件7:学术导师深度介入指导
        4.5.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4.5.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4.6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建立新的平衡态
        4.6.1 教师认知系统建立新的平衡态
        4.6.2 与认知系统关联的其他系统及其要素的变化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梧桐的学习和认知系统变化
    5.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5.1.1 开展研究之前:读写教学理念与实践
        5.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失衡态
    5.2 调整期:辨析并确认实践问题
        5.2.1 扰动事件1:导师反馈推动理性思考
        5.2.2 扰动事件2:专家点评促进个人理解
        5.2.3 扰动事件3:导师面谈指向学习原理
        5.2.4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5.2.5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5.3 调整期:在行动中重构实践
        5.3.1 扰动事件4:导师现场观课指导
        5.3.2 扰动事件5:多方角色参与磨课
        5.3.3 教师认知系变化的涌现
        5.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5.4 重组期:持续深化理念和优化实践
        5.4.1 扰动事件6:中期汇报加强抽象思维
        5.4.2 扰动事件7:研究课继续优化教学操作
        5.4.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5.4.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5.5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恢复平衡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银杏的学习与认知系统变化
    6.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6.1.1 开展研究之前:文化教学理念与实践
        6.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平衡态
    6.2 调整期:问题的形成与论证
        6.2.1 扰动事件1: 课标带动教师反思和行动
        6.2.2 扰动事件2: 选题受到导师团队质疑
        6.2.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6.2.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6.3 调整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转化
        6.3.1 扰动事件3:语篇教学实践初体验
        6.3.2 扰动事件4:中期汇报获专家指导
        6.3.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6.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6.4 稳固期:实践转化未见成效
        6.4.1 扰动事件5:研究课未关注行动目标
        6.4.2 扰动事件6:撰写报告再获专家点评
        6.4.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6.4.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6.5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未发生质变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教师认知变化的复杂动态系统特征
        7.1.1 三位教师的认知变化轨迹
        7.1.2 三位教师的认知变化特点
    7.2 教师学习过程的复杂动态系统分析
        7.2.1 枫叶的学习过程
        7.2.2 梧桐的学习过程
        7.2.3 银杏的学习过程
        7.2.4 系统内、系统间互动对教师学习过程的影响
    7.3 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机制
        7.3.1 教师认知系统的“扰动”
        7.3.2 系统各要素在多个层级之间发生联动
        7.3.3 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挥重要作用
        7.3.4 教师认知的渐进式或突变式发展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8.2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8.3 本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启示
        8.3.1 保持教师学习系统的多元差异性
        8.3.2 制造“扰动”以创造教师认知失衡的机会
        8.3.3 设计和实施持续的、循环迭代的学习活动
        8.3.4 重视和培育教师的主体力量
    8.4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背景访谈提纲
附录二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以枫叶为例)
附录三 课堂观察笔记样例
附录四 教师反思日志样例
附录五 教师学习活动现场观察笔记(以银杏的开题答辩为例)

(4)作为实在的恶灵——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一沉思重解(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欺骗者上帝的假设
一、恶灵与欺骗者上帝
二、从自然的怀疑经验到全能上帝的意见
三、对“全能上帝的意见”的怀疑
四、被动的主体与恶灵的虚构
结论

(5)“后真相”语境下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困境与破解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 “后真相”语境中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困境
    (一)“后真相”冲击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
    (二)“后真相”增大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管控难度
    (三)“后真相”营造西方意识形态攻击的拟态环境
二、“后真相”现象的本质探源
    (一)认知活动的极化:“后真相”的认识论之源
    (二)价值共识的缺失:“后真相”的价值论之源
    (三)工具理性的肆虐:“后真相”的实践论之源
三、“后真相”语境下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困境的破解策略
    (一)疏解人民多方面的利益诉求,瓦解“后真相”的存在根基
    (二)引导民众提高媒介素养,增强对错误思潮的免疫力
    (三)加强媒体管控,净化网络空间
结语

(7)集体记忆视域下日本媒体的坂本龙马形象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当下日本主流媒体中的坂本龙马记忆
2 历史上坂本龙马形象的“神格化”
    2.1 1880年代的“自由民主斗士”形象
    2.2 1904-1905年的“军神”形象
    2.3 1960年代后的“国民英雄”形象
3 新媒体语境下坂本龙马形象的“人格化”
    3.1 新媒体对坂本龙马英雄形象的解构
    3.2 坂本龙马形象的多元化叙事
    3.3 无法“结晶”的坂本龙马记忆
4结语

(8)徒劳美学与受困的心——张悦然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写作的第二十年
二、书房之内与书房之外
三、遗忘才是最大的逃避
四、我的目光不会离开挣扎的心

(9)论马克思哲学的现象学意味——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象学方法与哲学“出发点”的重建
二、马克思哲学对意识形态“全部戏法”的揭露和拆穿
三、马克思哲学对现象学方法本身的扬弃和超越

(10)儿童模仿活动类型化的内在机理与发展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的缘起
二、儿童模仿活动的叙事文本———伍尔夫的“曼波秀”(Mambo Show)(1)
三、儿童模仿活动类型化的内在机理
    (一)经验范型:儿童模仿活动的参照系
    (二)“自我-他者”关系水平:儿童模仿活动的发生
    (三)儿童模仿活动的类型化
四、儿童模仿活动的发展意蕴
    (一)模仿活动有助于儿童认知发展
    (二)模仿学习有助于儿童社会交往
    (三)模仿学习有助于儿童创新能力提升
五、总结:面向儿童模仿活动的教育立场
    (一)为儿童模仿学习提供恰当的经验范型
    (二)给予儿童更多模仿学习的自由
    (三)强化模仿活动指导策略的灵活性

四、质疑我们信以为真的“知识”(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年传媒伦理研究报告——暨2021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 年度传媒伦理研究课题组,刘鹏,王侠,简丹丹. 新闻记者, 2022(01)
  • [2]论莫言小说情节的互文性表征[J]. 曹金合.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2(01)
  • [3]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D]. 杜小双.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4]作为实在的恶灵——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一沉思重解[J]. 谢勇. 法国哲学研究, 2021(00)
  • [5]“后真相”语境下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困境与破解策略[J]. 徐艳玲,孙其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 [6]为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辩护——以共犯论为视角[J]. 黄明儒. 法商研究, 2021(06)
  • [7]集体记忆视域下日本媒体的坂本龙马形象建构[J]. 王桂亭,罗会玲.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21(05)
  • [8]徒劳美学与受困的心——张悦然访谈录[J]. 刘欣玥,张悦然. 写作, 2021(05)
  • [9]论马克思哲学的现象学意味——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J]. 何中华. 天津社会科学, 2021(05)
  • [10]儿童模仿活动类型化的内在机理与发展意蕴[J]. 邱关军. 基础教育, 2021(04)

标签:;  ;  ;  ;  

质疑我们认为是“知识”的东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