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肾病及中医证型与尿表皮生长因子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卉[1](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从中医理论探讨了“清法”理论渊源,儿童血尿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并进一步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目的:主要应用代谢组学核磁技术,动态监测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大鼠在尿液出现改变的不同时间点,其尿液代谢物变化与血液生化、肾组织病理、细胞因子的联系规律,从而筛选出标志性代谢物组群,并通过观察中药清法(金水清)在不同时间对模型干预作用的差异性,最终确定血尿湿热证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无创性判断血尿儿童的肾组织病理改变提供依据,并确定最佳干预时间。方法:一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制作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每周固定时间留取尿液分别检测尿红细胞、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用NMR技术检测代谢尿,在4、6、8、10、12周末随机处死6只大鼠,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用ELISA法检测血液NF-κB、TGF-β1,生化仪测BUN、Scr、Chol、TG。二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1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水清早期治疗组、中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复制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治疗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分别于第5、7、9周,给予金水清合剂灌胃治疗,每日1次,至第12周末,在6、8、10、12周末随机处死5只大鼠,同一阶段检测,12周末加用电镜观察各组肾脏病理学改变,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结果:第一阶段(实验一、实验二)1模型组大鼠第4周出现湿热症状。第5周起模型组体质量较对照组增长速度放缓,第7周起与对照组相比,体质量增长迟缓(P<0.05),第11周最为明显(P<0.01)。2尿液分析显示模型大鼠血尿出现在第6周(P<0.05),蛋白尿出现在第8周(P<0.05)。3生化指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肾功能及血脂均出现升高,模型组血Scr、TG和Chol增高有差异性(P<0.05)。4细胞因子显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升高(P<0.05)早于TGF-β1第10周升高(P<0.05)。5肾组织病理显示模型组出现系膜细胞、系膜基质明显增生,在实验第8、10、12周逐渐加重。免疫荧光示模型组第十二周肾小球系膜区可见Ig A沉积++。6尿液代谢物筛选出与湿热证模型相关的14种潜在生物标志物,这类物质从第5周开始与对照组比较出现差异表达(P<0.05),通过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和代谢网络构建,发现模型大鼠涉及三羧酸循环、尿素循环、氨基酸、糖类代谢、肠道菌群和胆碱代谢等6条通路相应代谢物的异常表达逐渐加重。第二阶段(实验三、实验四)1治疗后大鼠湿热证表现有所好转,尤其以金早组改善明显,大鼠体重有所追赶,造模第11-12周,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增加(P<0.05)。2尿液分析显示造模第6周,尿红细胞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开始降低,第10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第10周开始降低,第12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尿蛋白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9周开始降低,第11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化指标显示BUN各治疗组治疗后较模型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大鼠Scr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造模第8周,模型大鼠TG和Chol均增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金中组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4细胞因子血液ELISA检测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不再上升,第10周下降(P<0.05),第12周,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TGF-β1第8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在第10周即较模型组下降,12周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免疫组化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NF-κ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减少,金早组、金中组均明显,其光密度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在模型组大鼠肾脏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阳性表达程度均较模型组减轻,其中以金早组减轻明显,其光密度值较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显示模型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F-β1、CTGF、VEGFm 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5肾组织病理光镜显示模型组出现典型Ig A肾病表现,金早组在实验10周开始改善,金中组在实验第12周稍有改善,金晚组无明显改善。电镜示模型组系膜基质增生,部分系膜区可见小块电子致密物沉积,治疗组金早组改善明显,金晚组无明显改变。6尿液代谢组学显示模型组总体趋势表达下调的物质共计13种,表达上调的物质共计1种,三个治疗组可回调14种代谢物,其中金早组(第5周)早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13个代谢物,金中组(第7周)中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7个代谢物,金晚组(第9周)晚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4个代谢物(P<0.05)。血尿湿热证涉及8个代谢途径紊乱,经金水清治疗后有回调趋势。7通过ROC曲线对代谢物预测出现血尿的能力进行分析,得出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3种代谢物联合与之相关性较高,AUC达到最高0.848(敏感性81.6%、特异性71.1%,P<0.001),阳性似然比为2.82。结论:推断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三种代谢物联合时可以作为判断早期血尿改变的生物标志物。中药清法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改善儿童孤立性血尿预后。尿液代谢物筛查可以作为一种预测肾脏病变及判断血尿治疗节点的良好方法,根据代谢物改变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为准确把握儿童血尿的治疗时机提供了动物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史扬[2](2021)在《基于“精损络痹”理论探讨DKD肾精亏虚证与纤维化因子的关联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团队前期研究结果显示肾精亏虚证是糖尿病肾脏病(Diabetc kidney disease,DKD)患者最主要的本虚证型,以填补肾精为核心的治疗大法在DKD临床治疗中收效显着,中医辨证施治的准确性直接影响DKD的病情进展及预后。目前,肾精亏虚的证型评判主要依靠主观判断实施,尚缺乏客观化的生物学评判指标,掣肘了填补肾精这一有效治法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拮抗纤维化发挥肾脏保护作用的Klotho蛋白具有类似“肾精”的生物学效应,相关课题前期动物实验研究发现以“精损络痹”理论为指导的填补肾精治法可抑制DKD促纤维化因子如TGF-β1等的表达,故本次研究旨在探索DKD肾精亏虚证与纤维化因子的关联性,以求为DKD肾精亏虚证的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依托课题“探讨线粒体损伤与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肾虚证的相关性”(课题编号2020-JYB-XJSJJ-062)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Ⅲ~Ⅳ期DKD患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再依据课题前期研究形成的中医证素评判量表将DKD组分为肾精亏虚组(精亏组)、非肾精亏虚组(非精亏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理化检查结果及血清样本,用Elisa检测方法评估上述受试者血清TGF-β1、Klotho、MMP-9、TIMP-1水平。对DKD组、DM组与精亏组、非精亏组的临床资料及上述血清纤维化相关指标的表达水平进行组间对比;探索DKD肾精亏虚证与纤维化相关因子TGF-β1、Klotho、MMP-9、TIMP-1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Ⅲ~Ⅳ期DKD患者56例、DM患者29例,并依据课题前期研究形成的中医证素评判量表将DKD组分为精亏组36例、非精亏组20例。1.DKD与DM组间比较在性别、年龄、BMI、既往史等一般资料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DM组相比,DKD患者的红细胞计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水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显着下降(P<0.01),总胆固醇水平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尿素氮、血肌酐水平显着升高(P<0.01);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甘油三酯等其余临床理化结果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与DM组相比,DKD组患者血清TGF-β1、TIMP-1显着升高(P<0.01),MMP-9/TIMP-1显着降低(P<0.01),Klotho水平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MMP-9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DKD非精亏组比较,DKD精亏组患者既往患有高血压病史人数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年龄、BMI、家族史等其余一般资料比较中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DKD非精亏组相比,DKD精亏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显着降低(P<0.01),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总量水平显着升高(P<0.01),DKD精亏组患者的血肌酐水平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与DKD非精亏组相比,DKD精亏组患者兼夹痰浊证的证素积分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与DKD非精亏组相比,DKD精亏组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显着升高(P<0.01),TIMP-1水平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KD精亏组患者Klotho水平较DKD非精亏组患者显着下降(P<0.01),两组间MMP-9及MMP-9/TIMP-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清TGF-β1、Klotho与肾精亏虚证明显相关,TGF-β1水平与肾精亏虚证积分呈正相关(r=0.426,P<0.01),Klotho 水平与其呈负相关(r=-0.375,P<0.01)。结论:DKD肾精亏虚证积分与TGF-β1呈正相关,与Klotho呈负相关;TGF-β1、Klotho可能参与了 DKD肾精亏虚证的发病过程。
郭晓媛[3](2021)在《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滋肾丸(ZiShenWan,ZSW)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的干预作用及机制,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分析ZSW治疗DN的靶点及通路,为ZSW治疗DN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采取随机对照方法,将雄性6周龄db/db小鼠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ZSW高剂量组、ZSW中剂量组、ZSW低剂量组(n=10);非糖尿病db/m小鼠为正常对照组(n=10)。适应性喂养2周后,ZSW各剂量组给予ZSW乙醇提取物灌胃(高剂量:6.0g/kg;中剂量:3.0g/kg;低剂量:1.5 g/kg);阳性对照组给予达格列净灌胃(1.0mg/kg);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同时给予等体积去离子水灌胃。每天灌胃1次,持续12周。每2周检测体重、尾静脉FBG;每4周检测尿液ACR、NAG酶、NGAL和CysC;给药12周后摘眼球取血,称量右肾脏重量,固定或冻存肾组织。血清检测HbA1c、BUN和CRE。肾组织经HE染色、PAS染色、Masson染色后光镜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进行病理半定量评分;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物α-SMA和E-cadherin的表达强度;TUNEL染色观察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核的损伤水平;Western blot及RT-qPCR分别检测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ASC、Caspase-1以及焦亡相关炎症因子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2.细胞实验:正常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进行复苏、传代及培养。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筛选细胞培养条件及药物干预剂量,以高渗葡萄糖(45μmol/L)培养HK-2细胞48 h诱导焦亡及EMT,分为高糖组、ZSW低剂量组、ZWS中剂量组、ZSW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ZSW各剂量组给予ZSW乙醇提取物干预(高剂量:15μg/ml;中剂量:7.5μg/ml;低剂量:3.75μg/ml);阳性对照组给予达格列净干预(0.1μmol/L)。另设空白组为正常对照、甘露醇组为高渗对照。光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UNEL染色评估细胞核的损伤、LDH试验评估细胞膜的损伤、Annexin V/PI双染检测细胞焦亡水平;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IL-1β、IL-18水平;Western blot 及 RT-qPCR 分别检测细胞 NLRP3、ASC、Caspase-1、IL-1β、cleaved IL-1 β、IL-18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3.网络药理学:通过检索数据库筛选ZSW的药物活性成分和DN的疾病靶点,获得ZSW治疗DN的作用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构建ZSW治疗DN的“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ZSW治疗DN的关键靶点的PPI网络,筛选ZSW治疗DN的核心关键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和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和通路分析。[结果]1.动物实验:(1)药效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FBG、HbAlc、BUN、血CRE及尿ACR、NAG酶、NGAL、CysC显着升高(P<0.01)。经ZSW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显着降低(P<0.01)。(2)肾组织病理学:模型组肾小球出现体积增大、基底膜不均匀增厚、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管出现上皮细胞空泡变性、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染色面积、基底膜厚度、肾小管损伤指数显着升高(P<0.01)。ZSW不同程度减轻上述病理改变,显着降低病理半定量评分(P<0.01)。(3)肾小管上皮细胞EMT: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表达强度、肾组织α-SMA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E-cadherin表达强度、肾组织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ZSW显着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和E-cadherin表达强度,不同程度降低肾组织α-SMA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肾组织E-cadherin的蛋白及mRNA表达(P<0.05或P<0.01)。(4)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核碎裂增多,TUNEL染色阳性率显着升高,肾组织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核碎裂,显着降低细胞TUNEL染色阳性率,显着降低肾组织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蛋白及mRNA表达(P<0.01)。(5)肾组织NLRP3炎症小体活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组织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不同程度降低上述指标的蛋白表达(P<0.05或P<0.01),显着降低NLRP3、ASC mRNA表达(P<0.01),高剂量ZSW显着降低Caspase-1 mRNA表达(P<0.01)。2.细胞实验:(1)EMT:高糖培养使HK-2细胞形态发生间质细胞样改变,迁移能力显着增强,α-SMA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ZSW抑制高糖诱导的HK-2细胞的间质样改变,显着降低细胞迁移能力,显着降低α-SMA蛋白及mRNA表达,不同程度升高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P<0.05或P<0.01)。(2)焦亡:高糖培养使HK-2细胞的细胞核及细胞膜损伤加重,焦亡水平升高,IL-1β、IL-18释放增加,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明显减轻细胞核及细胞膜损伤,显着降低焦亡水平,显着减少IL-1β、IL-18释放以及 IL-1β、cleaved IL-1β 和 IL-18 蛋白及 mRNA 表达(P<0.01)。(3)NLRP3炎症小体活化:高糖培养使HK-2细胞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不同程度降低上述指标的蛋白及mRNA表达(P<0.05 或 P<0.01)。3.网络药理学:经筛选获得ZSW的56个有效活性成分,与数据库中DN的疾病靶点映射获得166个ZSW治疗DN的靶点,与51个ZSW的有效活性成分共同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通过PPI网络筛选获得154个关键核心靶点,诸多靶点涉及炎症反应相关,主要富集在钙通道复合体、膜区、突触和细胞质等细胞组分;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神经递质结合等分子功能;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氧化还原、突触传递等生物学过程;包含NOD样受体(NLR)信号通路在内的炎症反应、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细胞增殖分化、内分泌抵抗、神经组织传导等相关信号通路。[结论]1.ZSW有效降低db/db小鼠血糖,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小管早期损伤指标及肾功能,减轻肾组织病理损伤,抑制肾小管上皮EMT及焦亡,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实现的。2.ZSW有效抑制高糖诱导的HK-2细胞EMT及焦亡,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实现的。3.ZSW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DN,干预炎症反应是ZSW治疗DN的重要作用机制。
蒲诗函[4](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学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的常见皮肤并发症之一,发病隐匿,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治疗存在多变性,虽然不直接威胁生命,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国内外关于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学特点研究较少,为进一步加强临床预防及治疗,值得深入研究。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候学特点,以及瘙痒程度与血糖、血脂及其他合并症的相关性研究,揭示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的中医证型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及药物研发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101例,严格执行纳入标准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中医证型分布,以及血糖、血脂、BMI、性别、年龄、合并症等与中医证型及皮肤瘙痒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中,性别分布以男性居多,占比66.34%,年龄以60-69岁的患者居多,占比43.88%;瘙痒程度以中度居多,占比62.4%;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困脾证居多,占比49.5%;病程分布以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居多,占比75.2%;发病部位出现频次最多的为下肢,皮损形态以干燥和脱屑为最常见表现。(2)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中医证型分布在年龄上的比较有差异(P<0.05),随着年龄增长,中医证型分布呈现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血瘀阻络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中医证型分布在病程和体重指数上的比较无差异(P>0.05);各中医证型的瘙痒程度存在显着差别(P<0.05),各证型瘙痒评分表现为气阴两虚证>湿热困脾证>阴虚热盛证>血瘀阻络证>阴阳两虚证;各中医证型在TG、HDL-C、EO#上存在显着差别(P<0.05)。(3)瘙痒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提示:糖尿病病程、降糖方案(是否注射胰岛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是影响瘙痒程度的因素(P<0.05),其中糖尿病病程、降糖方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与皮肤瘙痒程度呈正相关。结论:(1)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好发于病程超过10年的老年男性,多呈中度瘙痒,瘙痒好发于下肢,皮损常见干燥和脱屑。(2)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临床常见湿热困脾和气阴两虚证,各中医证型在瘙痒程度、TG、HDL-C、EO#上存在显着差别。(3)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是影响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瘙痒程度的因素,其中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与皮肤瘙痒程度呈正相关,即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程越长,空腹血糖及甘油三酯控制不佳,其瘙痒程度越重。
刘雅真[5](2021)在《2型糖尿病肾病(消渴病肾病)中医证型分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究各证型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为规范中医临床辨证提供相关依据,为完善2型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规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467例2013年1月至2020年11月间就诊于银川市中医医院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病历资料。依据四诊信息,严格按照中医证候量表进行辨证分型。提取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等内容,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6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法探究DN部分流行病学特征,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证型和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67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男性占56.7%,女性占43.3%;年龄55-70岁之间患者占91.7%;平均病程13.25±7.18年;DN早期患者占61.8%,中期占29.6%,晚期占8.6%;同时患有其他DM并发症的患者占89.5%,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占92.2%。2.本证出现频率:肝肾阴虚证134例,占28.7%、脾肾阳虚证117例,占25.0%、气阴两虚证112例,占24.0%、阴阳两虚证104例,占22.3%;兼证出现频率:痰湿证207例,占44.3%、血瘀证106例,占22.7%、湿热证80例,占17.2%、无兼证74例,占15.8%。本证与兼证分布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3.DN早期气阴两虚证占31.1%、肝肾阴虚证占33.2%,中期脾肾阳虚证占35.5%。晚期阴阳两虚证占50%,肾病分期与证候分布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4.年龄、糖尿病病程、腰臀比、SBP、BMI、FBG、Hb A1c、Scr、MALB、TG是与中医证型相关的临床指标。5.本证、兼证因变量分别以气阴两虚证、无兼证为参照,自变量参照赋值最后一项Logistic多元回归结果显示:FBG>16.3mmol/L(OR=4.301,P=0.012)、Hb A1c>10%(OR=2.735,P=0.038)、TG≥2.25 mmol/L(OR=3.706,P=0.005)出现肝肾阴虚证的风险更高。MALB>300mg/L(OR=3.004,P=0.29)出现脾肾阳虚证的风险更高;病程>20年(OR=16.673,P=0)、病程11-20年(OR=5.434,P=0.011)、Scr>111 mmol/L(OR=26.159,P=0)出现阴阳两虚证的风险更高;BMI>27(OR=3.272,P=0.019)、病程>20年(OR=3.165,P=0.043)出现血瘀证的风险更高。TG≥2.25mmol/L(OR=1.898,P=0.048)出现痰湿证的风险更高。病程>20年(OR=3.634,P=0.029)出现湿热证的风险更高。结论:消渴病肾病肝肾阴虚证为最常见本证,痰湿证为最常见兼证;DN早期向晚期进展过程中,中医证型呈现从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向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转化的特征,阴阳两虚证为晚期最主要证型。证型与多种临床指标相关;Logistic多元回归提示:本证参照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FBG、Hb A1c、TG。脾肾阳虚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MALB。阴阳两虚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糖尿病病程、Scr;兼证参照无兼证,血瘀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病程。痰湿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TG。湿热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糖尿病病程。
潘飞翔[6](2020)在《CKD3-4期合并MB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中药结肠透析延缓肾衰进程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分析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矿物质及骨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并探讨其与相关因素间的关系和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矿物质与骨异常患者的临床症状、理化指标的影响,评价中药结肠透析的临床疗效,为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辨证和临床上选择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通过对235例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矿物质及骨异常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资料、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等情况进行查阅汇总,并进行统计与相关性分析,总结出该阶段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候的发展演变规律。2.通过对188例住院进行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联合中药结肠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矿物质及骨异常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病历资料的收集,统计治疗前后相关症状和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中药结肠透析对患者肾功能和相关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症状的干预作用。结果:1.235例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矿物质与骨异常患者中医证型表现为纯虚证35例(包括气虚证19例,气阴两虚证3例,气血两虚证5例,阳虚证6例,阴阳两虚证2例)和虚实夹杂证200例。本虚证中气虚证106例,占45.11%;阳虚证62例,占26.38%;阴虚证43例,占18.30%;血虚证24例,占10.21%。标实证中水湿证74例,占37%;瘀血证61例,占30.5%;湿热证51例,占25.5%;溺毒证14例,占7%。2.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虚证、湿热证和瘀血证在慢性肾脏病3和4期间的分布无显着差异(P>0.05),水湿证和溺毒证的分布存在差异(P<0.05)。3.阴虚证和瘀血证在矿物质与骨异常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势中的分布存在差异(P<0.05)。4.尿素氮、肌酐、血红蛋白、白蛋白、钙、磷、甲状旁腺激素、血同型半胱氨酸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在不同证型患者中的平均水平存在差异(P<0.05)。5.188例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矿物质与骨异常患者中进行常规治疗共117例,常规治疗联合中药结肠透析治疗共71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相关指标的平均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6..常规组总有效率64.11%,肠透组总有效率70.4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改善,胃肠道症状改善情况在组间分布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压、心率、血钾、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肾小球滤过率、血钙、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有所回升,血肌酐、尿素氮、血糖、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尿素氮、血钙、血磷水平有显着差异(P<0.05)。7.慢性肾脏病3期总有效率76.74%,4期总有效率57.8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血压、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糖、血红蛋白、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变化情况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矿物质与骨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型分为纯虚证和虚实夹杂证,并以虚实夹杂证为主。2.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水湿证、湿热证和瘀血证贯穿慢性肾脏病3-4期病程始终。3.慢性肾脏病的分期和矿物质与骨异常的临床表现形式均不同程度的与中医证型的分布相关。4.主要检查化验指标(尿素氮、肌酐、血红蛋白、白蛋白、钙、磷、甲状旁腺激素、血同型半胱氨酸、左心室质量指数)均不同程度的与中医证型的分布相关。5.中药结肠透析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更好改善慢性肾脏病3-4期合并矿物质与骨异常患者的临床症状、部分生化指标,其中中药结肠透析治疗在改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方面有优势。6.中药结肠透析联合常规治疗对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的疗效优于慢性肾脏病4期患者。
代广玉[7](2020)在《证素学探究糖尿病肾病Ⅲ、Ⅳ期辨证分型及其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98例糖尿病肾病(DKD)Ⅲ、Ⅳ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的统计分析,探究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临床特点,以期为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制定的调查表(附表1、附表2)对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患者进行横断面的调查,包括患者的一般信息、实验室指标和中医四诊资料,利用朱文锋提出的“证候辨证素量表”提取相对高值的证素,运用统计学分析,探究并归纳其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1.本研究示Ⅲ期、Ⅳ期的病位证素以肾为主,涉及到脾肝肺胃;绝大部分为多个证素组合而成,Ⅲ期病位证素以脾肾同病为主,Ⅳ期以肝脾肾同病为主。2.Ⅲ期病性证素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湿(83.87%)>阴虚(74.19%)>气虚(72.58%)>痰(46.77%)=热(46.77%)>气滞(29.03%)=血虚(29.03%)=阳虚(29.03%)>血瘀(8.06%)>血热(1.62%);Ⅳ期病性证素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湿(83.33%)=气虚(83.33%)=阴虚(83.33%)>痰(63.89%)>热(52.78%)>血虚(47.22%)>阳虚(33.33%)>气滞(25.00%)=血瘀(25.00%)。3.病性证素分为虚性证素与实性证素,虚证组合包括阴虚、气虚、气阴两虚、气阳两虚、气虚血虚阴虚、气虚阴虚阳虚、气血阴阳俱虚,Ⅲ期多个虚性证素兼杂的比例(69.36%)低于Ⅳ期(72.22%),实证组合较复杂,按频率排名的证名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证(27.42%)>湿热证(25.81%)>湿蕴证(1 1.29%)>血热证(1.61)=痰湿瘀阻证(1.61%);Ⅳ期出现的证名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湿证(27.78%)>痰湿瘀阻证(25.00%)>湿热证(22.22%)>湿蕴证(8.33%)。4.男性患者的人数多于女性,比值为1.5:1;患者平均年龄为61.74±8.86岁,61-70岁的患病人数最多,占45.9%;80岁以上患病人数明显减少;糖尿病的平均病程为11.74±6.18年;研究发现超重及肥胖患者占62.3%。5.平均年龄及病程在Ⅲ期、Ⅳ期患者中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患者的BMI明显高于Ⅳ期(P<0.05)。6.本研究中72.45%的患者合并高血压,94.90%合并血脂异常,28.57%合并高尿酸血症,22.45%合并脑梗死,35.71%合并冠心病。Ⅲ期与Ⅳ期相比: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Ⅲ/Ⅳ 43.5%/72.7%);脑梗塞(Ⅲ/Ⅳ 12.9%/38.9%)Ⅳ期较Ⅲ期比例明显增高(P<0.05);合并高血压(Ⅲ/Ⅳ 67.7%/80.6%);合并冠心病(Ⅲ/Ⅳ 29.0%/47.2%);合并高脂血症(Ⅲ/Ⅳ 95.2%/94.4%)、合并高尿酸血症(Ⅲ/Ⅳ 22.7%/38.9%)的比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7.Ⅳ 期患者的 BUN、Cr、TG值明显高于 Ⅲ 期(P<0.05);FBG、HbA1c、HDL-C、LDL-C、UA值在Ⅲ期与Ⅳ期间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Ⅲ期、Ⅳ期患者的病位证素以肾为主,涉及脾肝肺胃等,多脏腑同病较多,Ⅲ期以脾肾同病为主,Ⅳ期以肝脾肾同病为主;病机为多为虚实夹杂,病性证素以气阴两虚为主,涉及阳虚、血虚,兼夹湿、痰、热、气滞、血热、血瘀等实证;其中Ⅲ期气阴两虚比例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至Ⅳ期,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加重,血瘀、痰湿等增多。2.导致糖尿病肾病(DKD)的发生可能会与性别、增龄、超重及肥胖有关。3.DKD与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Ⅳ期患者的平均病程大于Ⅲ期。4.Ⅲ期、Ⅳ期DKD患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脑梗塞、冠心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Ⅳ期患者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脑梗塞、高血压、冠心病、高尿酸血症的比例明显高于Ⅲ期患者,Ⅲ期患者的高脂血症与Ⅳ期患者无明显差异。5.Ⅳ期患者的 BUN、Cr、TG、HDL-C、LDL-C、UA、HbA1c 值均高于Ⅲ期患者,FBG值在Ⅲ期、Ⅳ期患者中无明显差异。
张月颖[8](2020)在《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和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干预效果探讨》文中提出论文由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探讨、临床观察和文献综述三部分组成。1 基于临床路径管理的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探讨目的:针对采用结构化电子DKD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糖尿病肾病住院患者200例,分析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不同分期患者中医证候及治疗方法,探讨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并评价DKD临床路径的可行性。方法:病例来源为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病房住院患者,其中选择纳入临床路径管理的2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肾损害程度将其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及大量白蛋白尿组,针对其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史、BMI、血压、FBG、HbA1c、ACR、GFR、血脂四项、中医证候诊断进行研究,观察200例患者中医主证、兼证证型分布,及相应的症状、治法处方、中药汤剂及中成药,分析糖尿病肾病相关危险因素和入路径组成员患者出院时治疗效果。结果:1.2型糖尿病患者肾损害程度随着体重指数、糖尿病病史、抽烟史、血压值、空腹血糖、血清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值的增加而增加,且2型糖尿病肾病平均在糖尿病确诊15年后发病。2.正常组与微量组患者血压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大量组82.6%患者血压值SBP>140mmHg,DBP>90mmHg;正常组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GFR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病程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期,患者GFR水平出现下降。3.回顾分析结果表明,微量白蛋白尿期DKD患者中医主证分布前五名为气阴两虚证(44.17%)、湿热内蕴证(13.33%)、气虚血瘀证(9.17%)、阴虚热盛证(8.33%)及痰瘀互阻证(7.5%);大量白蛋白尿期中医主证分布前五类为气阴两虚证(33.33%)、湿热内蕴证(14.81%)、阴虚热盛证(12.96%)、气虚血瘀证(9.26%)及脾肾亏虚证(7.41%)。4.早期糖尿病肾病兼证多为湿热、挟痰、挟瘀;病情进展至中后期,兼证多为湿毒、痰瘀互结。5.早期糖尿病肾病治法多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疏肝泻火、健脾祛湿为主;后期多以益气养阴、化痰行瘀、补益脾肾、通腑泄浊为主。6.75.5%的糖尿病肾损害患者经由临床路径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得到有效改善。结论:1.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可采取分期分证方法,再根据患者症状加减用药;DKD早期中医主证常见气阴两虚证,兼证常见有湿热、痰浊、瘀血,瘀血阻络贯穿整个病程,因此治法多以益气养阴为主,结合前期兼证主要分布,因此得出早期DKD治法多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2.高体重指数、长期糖尿病病史、抽烟史、血压高于140/90mmHg、FBG>7.0、高甘油三酯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是糖尿病肾病常见危险因素。3.较高的临床症状改善率,证实了电子DKD路径管理具有可行性,进一步总结出分期分证、辨“症”论治的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2益气养阴活血中药芪蛭降糖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干预效果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功效的中成药芪蛭降糖胶囊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DKD)气阴两虚证患者临床疗效,证实以益气养阴活血法为组方的中医药干预早期DKD肾损害进展的有效性,为中医药干预早期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支持。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设计方法,病例来源于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北京市密云区中医医院、北京市平谷区中医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早期DKD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A芪蛭降糖胶囊组、C西医对症治疗(氯沙坦钾片)加用芪蛭降糖胶囊组)和对照组(B芪蛭降糖胶囊安慰剂组、D西医对症治疗(氯沙坦钾片)加用芪蛭降糖胶囊安慰剂组),其中C、D两组在A、B两组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降压药。试验过程中四组患者结合基础饮食运动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芪蛭降糖胶囊5粒/次,3次/日;对照组口服芪蛭降糖胶囊安慰剂,5粒/次,3次/日,疗程为24周。重点观察四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尿微白蛋白肌酐比值、血清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血脂四项、血压等指标治疗前后变化。结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经6个月治疗后,试验组中医症状改善及证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优于对照组(P<0.05),且同组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相比有明显改善(P<0.01),其中A组证候积分总有效率为66.67%,C组总有效率为82.61%。针对主要临床指标ACR,试验组A组(单纯中药组)总有效率为60.0%,C组(中药+西药降压药)总有效率为69.6%。在西医学指标方面,试验组在减少尿蛋白排泄、降低患者FBG、HbA1c、TG、LDL-C及稳定血压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其中在减少尿蛋白排泄和控制血压方面,联合ARB类降压药效果更加显着。试验过程中及试验结束1月内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芪蛭降糖胶囊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安全有效的药物,可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症状及证候,控制尿蛋白排泄,同时在降低血糖、血脂及控制血压升高方面也有—定作用,从而证实益气养阴活血法可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肾损害进展,为其治疗早期DKD提供实践基础。3文献综述综述近15年关于糖尿病肾病国内外文献,中医针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中医证候、专方专药的治疗,现代医学针对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病因、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导师临床诊疗经验做详细概述,为益气养阴活血法干预早期DKD奠定理论基础。4 本研究创新点、不足与展望糖尿病肾病为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由于其发病率高,目前诊疗方案相对明确,因此构建临床路径具有可行性。糖尿病肾病临床路径将糖尿病肾病分期与分证相结合,着眼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进行辨证治疗,从而发挥中医药优势与特色。芪蛭降糖胶囊是益气养阴法之代表药,虽已经大量基础研究及文献报道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且已有基础研究证实其药理机制可起到延缓早期DKD进展的作用,但目前国内缺乏针对芪蛭降糖胶囊联合西药(ARB类降压药)治疗的临床研究。本课题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方法,首次进行四组分组,将纯中药和西药联合中药分组进行疗效观察,探讨芪蛭降糖胶囊延缓早期DKD气阴两虚兼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本研究由于条件限制,研究病例数相对较少,对药物的先关机制研究有待今后不断深化。
赵朋飞[9](2020)在《慢性肾脏病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ndey disease,CKD)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CKD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通过分析CKD合并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CKD合并LVH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CKD合并LVH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和参考;了解CKD合并LVH患者的患病情况,探究其影响因素,为预防CKD患者发生LVH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通过对2017.6.1-2019.6.30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诊断为CKD非透析并且临床数据完整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了解CKD患者的一般情况,探索CK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2.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水平,将患者分为LVH组和NLVH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指标、中医证型,探索CKD合并LVH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了解CKD患者合并LVH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1)CKD患者的基本情况:共纳入254例,男性151例(59.4%),女性103例(40.6%),平均年龄57.86±15.59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79例(70.47%),糖尿病肾病45例(17.72%),免疫相关性肾病7例(2.76%),高血压肾病3例(1.18%),其他20例(7.87%)。高血压肾病组LVMI显着高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组、糖尿病肾病组及免疫相关性肾病组(P<0.05)。CKD1~2期14例(5.51%),CKD3期51例(20.08%),CKD4期66例(25.98%),CKD5期123例(48.43%)。CKD5期患者的LVMI水平高于CKD1~2期、CKD3期患者(P<0.05)。(2)CK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本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109例(42.91%)为主,依次是脾肾阳虚证56例(22.05%)、肝肾阴虚证52例(20.47%)、气阴两虚证24例(9.45%)、阴阳两虚证13例(5.12%)。标实证中以湿热证77例(30.31%)为主,依次是湿浊证72例(28.35%)、血瘀证46例(18.11%)、水气证40例(15.75%)、风动证19例(7.48%)。脾肾阳虚证患者LVMI水平明显高于肝肾阴虚证患者(P<0.05)。CKD患者标实证组间LV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LVH组与NLVH组一般情况比较:LVH组143例(56.30%),NLVH组111例(43.70%),LVH组在女性、糖尿病病史、年龄方面均高于NLVH组(P<0.05)。LVH组中,CKD1~2期6例、CKD3期22例、CKD4期39例、CKD5期76例;NLVH组中,CKD1~2期8例、CKD3期29例、CKD4期27例、CKD5期47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LVH组与NLVH组中医证型比较:LVH组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40.56%)占多数,依次是脾肾阳虚证(26.57%)、肝肾阴虚证(18.18%)、气阴两虚证(10.49%)、阴阳两虚证(4.20%)。标实证中以湿热证(30.07%)、湿浊证(30.07%)占多数,依次是水气证(20.28%)、血瘀证(15.38%)、风动证(4.20%)。LVH组与NLVH组在本虚证证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水气证患者多于NLVH组,风动证患者少于NLVH组(P<0.05)。(5)LVH组与NLVH组临床指标比较:LVH组与NLVH组在收缩压、血尿素氮、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定量、血磷、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红蛋白、e GF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在收缩压、血尿素氮、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定量、血磷方面高于NLVH组,在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红蛋白、e GFR方面低于NLVH组。(6)LVMI水平与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LVMI与收缩压、血尿素氮、D-二聚体定量、血磷呈正相关(r=0.179、r=0.273、r=0.208、r=0.292);与血红蛋白、二氧化碳结合力、e GFR呈负相关(r=-0.282、r=-0.192、r=-2.31)。(7)多因素Logistitic回归显示:女性(OR=2.490,95%CI=1.429~4.338,P=0.001)、高收缩压(OR=2.447,95%CI=1.290~4.643,P=0.006)、低血红蛋白(OR=2.525,95%CI=1.473~4.327,P=0.001)是CKD合并LVH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结果表明CKD患者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标实证以湿热证为主;CKD合并LVH患者中医证型中,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标实证以湿热证、湿浊证为主,为临床上中医治疗CKD合并LVH患者采用健脾益肾、清利湿热为治法提供了理论参考。(2)本研究发现,CKD患者LVH患病率56.30%,对于CKD3~5期患者,LVH患病率较高,应特别注意心脏功能,早期干预有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3)本研究显示女性、糖尿病病史、年龄、收缩压、血尿素氮、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定量、血磷、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红蛋白、e GFR可能是CKD合并LVH患者的影响因素,其中女性、高收缩压、低血红蛋白可能是独立危险因素。
宋高峰[10](2017)在《Galectin-3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及黄芪甲苷干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我国终末期肾病(ESRD)的第二位原因。DN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缺乏特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深入阐明其发病机制,开发疗效确切的药物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是半乳糖凝集素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参与了细胞黏附、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组织纤维化及肿瘤转移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作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受体之一,Galectin-3与DN关系密切,其在DN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单体对DN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Ⅳ,AS-Ⅳ)是黄芪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近年来其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T2DM)及DN不同分期患者Galectin-3外周血水平,分析其与DN不同分期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探讨Galectin-3对DN患者肾脏损伤的预测价值及其与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研究Galectin-3在DN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并给予AS-Ⅳ进行干预,观察AS-Ⅳ能否通过调节Galectin-3的表达来减轻DN的肾损伤,从而为中医药防治DN提供更好的手段。研究方法:本课题分为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两部分。1.临床研究: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深圳市中医院住院的T2DM患者30例、DN患者120例及体检科健康人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Morgensen分期,将120例DN患者分为DN(1-2)期30例、DN3期30例、DN4期30例、DN5期3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填写中医症候积分表,由两名副主任中医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隔夜12小时采集空腹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Galectin-3水平,相关生化指标送深圳市中医院检验科检测。2.动物试验:实验选用5-6周龄雄性C57BL/6小鼠30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streptozotocin,STZ)造成1型糖尿病(T1DM)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及黄芪甲苷组。每周监测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及体重;治疗的第4周和第8周留取24小时尿液;干预8周后收集血、尿及肾脏标本,检测各组小鼠的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用ELISA检测小鼠24小时尿蛋白、血胰岛素水平及肾小管损伤相关指标;用过碘酸雪夫氏染色法(PAS)检测各组小鼠肾小球的大小、肾小球系膜基质的沉积水平;用透射电镜检测肾小球与肾小管超微病理损伤;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肾脏皮质MEK1/2-ERK1/2-RSK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Galectin-3的表达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肾脏Galectin-3及ERK1/2的表达位置。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各组病例的性别、体重、BMI等基础资料及用药情况无明显差异,但年龄及病程存在显着性差异。随着DN病情的加重,Galectin-3呈逐渐升高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Galectin-3与DN患者的年龄、血肌酐、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及收缩压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小球率过滤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Galectin-3与DN患者肾小球率过滤呈显着负相关。DN早期中医本证以阴虚燥热证为主,随着病情进展,脾肾气虚证逐渐增多;DN早期中医标证以湿热证为主,随着病情进展,寒湿证及痰证逐渐增多,瘀证则贯穿该病的始终。Galectin-3与DN中医证型的本证存在相关性,随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阴阳两虚的病机变化,其血清水平逐渐增高。2.实验研究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糖、心率及肾重体重比值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重、血胰岛素、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糖化血红蛋白及心率明显降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体重、血糖、尿糖、血胰岛素及肾重体重比值无显着差异。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第4周及第8周24小时尿蛋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AS-IV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显着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尿NGAL、NAG及TGF-β 1较正常组显着升高,经AS-IV治疗后,NAG和NGAL明显下降,TGF-β 1下降不明显。在生化指标方面,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LT、AST、ALB、TP、TG、BUN及Scr均显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Scr显着下降,TC及HDL-C显着升高,但其余生化指标变化不明显。病理方面,模型组肾小球系膜基质沉积水平、裂隙面宽度、肾小球基底膜厚度及肾小管基底膜厚度均较正常组显着增加,经AS-IV治疗后肾小球系膜基质沉积水平、肾小球基底膜厚度及裂隙面宽度明显的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肾脏Galectin-3、P-MEKI/2、P-ERK1/2、P-RSK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经AS-IV治疗后,上述蛋白在肾脏内的表达水平显着下降。研究结论:1.Galectin-3与DN肾损害密切相关,可能成为诊断早期DN及预测其病情进展的可靠生物标志物;2.Galectin-3可以反映DN中医证型的动态变化,与中医证型的本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考虑将Galectin-3作为DN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3.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肾脏Galectin-3表达明显增加,MEK1/2-ERK1/2-RSK2信号通路活化;4.AS-IV对STZ诱导的糖尿病肾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Galectin-3表达水平,从而抑制MEK1/2-ERK1/2-RSK2信号转导通路的过度活化有关。
二、糖尿病肾病及中医证型与尿表皮生长因子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肾病及中医证型与尿表皮生长因子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清法理论探源 |
2 儿童血尿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3 儿童血尿的中医辨证论治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二 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生物标志物筛选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三 清法对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细胞因子干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四 清法对幼龄大鼠IgA肾病湿热证模型生物标志物干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讨论 |
1 病证结合的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 |
2 清法方药对孤立性血尿细胞因子调节机制 |
3 儿童孤立性血尿尿液生物标志物筛选 |
4 研究创新点、不足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代谢组学的概况 |
2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医药的研究进展 |
3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
3.1 关于肾脏疾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
3.2 关于病理分型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
4 研究及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就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精损络痹”理论探讨DKD肾精亏虚证与纤维化因子的关联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肾脏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DKD流行病学及机制 |
2. 纤维化相关常见指标 |
3. 纤维化因子与DKD的关系 |
4. 临床干预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糖尿病肾脏病与纤维化关系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DKD本虚标实的病机理论研究 |
2. 纤维化因子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
3. DKD与纤维化因子的中医临证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资料和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排标准 |
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结果 |
1. DKD肾精亏虚证患者的一般情况 |
2. DKD肾精亏虚证的中医证候、兼夹证素分析 |
3. DKD肾精亏虚证患者的实验室指标特点 |
4. DKD肾精亏虚证与纤维化因子的关联性 |
讨论 |
1. 肾精亏虚证的中医证候、兼夹证素特点分析 |
2. 肾精亏虚证的临床资料分析 |
3. 肾精亏虚证与纤维化因子的关系分析 |
4. “精损络痹”理论的科学内涵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与特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中医证素评定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肾病炎症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主要参与成分 |
3 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 |
4 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中医病机与辨证 |
5 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
6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现代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滋肾丸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滋肾丸的源流与命名 |
3 滋肾丸的方证与方义 |
4 滋肾丸的制方与化裁 |
5 滋肾丸的名家应用经验 |
6 滋肾丸的临床应用研究 |
7 滋肾丸的现代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滋肾丸干预高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滋肾丸治疗糖尿病肾病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西医研究现状 |
1.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
1.3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治疗 |
1.4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治疗的新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认识 |
2.1 糖尿病与皮肤瘙痒症中医源流 |
2.2 糖尿病与皮肤瘙痒症病因病机 |
2.3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
2.4 导师对糖尿病引起皮肤瘙痒的认识及治疗特色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采集 |
2.2 质量控制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不同中医证型在各项指标上的统计分析 |
3.3 不同瘙痒程度在各项指标上的差异性分析 |
3.4 影响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瘙痒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一般资料分析 |
4.2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中医证型分析 |
4.3 不同瘙痒程度在各项指标上的比较 |
4.4 影响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瘙痒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2.1 不足 |
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2型糖尿病肾病(消渴病肾病)中医证型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对象 |
2.1 病历来源 |
2.2 观测项目及指标 |
3.诊断标准 |
3.1 糖尿病诊断标准 |
3.2 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 |
3.3 糖尿病肾病分期标准 |
3.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4.纳入排除标准 |
4.1 病历纳入标准 |
4.2 排除标准 |
5.研究方法 |
5.1 数据采集 |
5.2 统计分析 |
结果 |
1.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分析 |
1.1 性别、年龄段分布情况 |
1.2 一般人口学资料分布情况 |
1.3 糖尿病肾病分期情况 |
1.4 并发症分布情况 |
1.5 合并症分布情况 |
2.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
2.1 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2.2 本证下兼证分布情况 |
2.3 证型与肾病分期的分布情况 |
3.多元回归分析 |
3.1 各临床指标筛选情况 |
3.2 通过单因素检测的临床指标如下 |
3.3 临床指标赋值情况 |
3.4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
讨论 |
1.本研究结果阐述 |
1.1 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
1.2 糖尿病肾病患者并发症情况 |
1.3 糖尿病肾病患者合并症情况 |
2.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2.1 消渴病肾病证型总体分布 |
2.2 本证与兼证分布关系及辨治提示 |
2.3 糖尿病肾病分期辨证 |
3.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进展 |
4.中医证型分布相关影响因素 |
4.1 年龄、病程与本病 |
4.2 烟酒与本病 |
4.3 BMI及腰臀比与本病 |
4.4 血压控制与本病 |
4.5 血糖与本病 |
4.6 甘油三酯与本病 |
4.7 尿蛋白排泄率与本病 |
4.8 血肌酐与本病 |
5.中医具体证型Logistic多元回归结果 |
5.1 本证与临床指标影响因素的分析 |
5.2 兼证与临床指标影响因素的分析 |
5.3 多元回归方程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糖尿病肾病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概述 |
1.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及发展 |
1.1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 |
1.2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1.3 典籍中治疗思路与用药探究 |
1.4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证治的继承与发展 |
2.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2.1 糖尿病肾病发病分子机制 |
2.1.1 遗传易感性 |
2.1.2 糖脂代谢异常 |
2.1.3 氧化应激 |
2.1.4 炎症机制 |
2.2 糖尿病肾病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 |
2.3 糖尿病肾病肾实质病理改变 |
2.4 糖尿病肾病西医治疗 |
3.结语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6)CKD3-4期合并MB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中药结肠透析延缓肾衰进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CKD3-4 期合并MB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结果 |
研究二 中药结肠透析延缓肾衰进程展的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CKD3-4 期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CKD3-4 期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证素学探究糖尿病肾病Ⅲ、Ⅳ期辨证分型及其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收集 |
2.2 血液标本收集 |
2.3 尿液标本收集 |
2.4 辅助检查 |
2.5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资料收集 |
2.6 测量及计算相关指标 |
2.7 实验室指标参考范围 |
2.8 指标检测方法 |
2.9 证素提取方法 |
2.10 证素整合方法 |
2.11 统计分析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临床特点 |
3.2 中医证候的分布结果 |
4. 研究结论 |
讨论 |
1. 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点 |
1.1 DKD与性别 |
1.2 DKD与年龄 |
1.3 DKD与病程 |
1.4 DKD与BMI |
1.5 DKD与合并病 |
2. 中医证候的研究 |
2.1 证候概况 |
2.2 DKD证候研究现状 |
2.3 本研究中DKD的症状及证候分布分析 |
3. 本研究的意义及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和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干预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基于临床路径管理的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探讨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诊疗方案 |
4 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分析 |
6 证治规律探讨 |
7 讨论 |
第二章 益气养阴活血中药芪蛭降糖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干预效果的临床观察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5 结论 |
6 讨论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一 中医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三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慢性肾脏病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设计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对象 |
3 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质量控制 |
7 资料采集 |
8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CKD患者基本资料 |
1.1 CKD患者的一般情况 |
1.2 CKD患者的原发病 |
1.3 CKD患者不同分期分布 |
1.4 CK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
1.5 CKD患者不同分期与中医证型 |
2 CKD患者LVMI比较 |
2.1 CKD患者不同原发病LVMI比较 |
2.2 CKD患者不同分期LVMI比较 |
2.3 CK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LVMI比较 |
3 LVH组与NLVH组比较 |
3.1 LVH组与NLVH组一般情况比较 |
3.2 LVH组与NLVH组不同CKD分期比较 |
3.3 LVH组与NLVH组本虚证比较 |
3.4 LVH组与NLVH组标实证比较 |
3.5 LVH组与NLVH组临床指标比较 |
4 LVMI水平与指标相关性分析 |
5 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危险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
1 CKD病因病机 |
2 CKD临床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肾脏病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1 传统影响因素 |
2 非传统影响因素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Galectin-3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及黄芪甲苷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研究进展 |
一、病因病机 |
二、临床研究 |
三、实验研究 |
第二节 Galectin-3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一、Galectin-3的结构及分布 |
二、Galectin-3的生物学功能 |
三、Galectin-3与慢性肾脏疾病 |
四、Galectin-3与糖尿病肾病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外周血Galectin-3与糖尿病肾病分期和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研究对象 |
二、西医诊断标准 |
三、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四、纳入标准 |
五、排除标准 |
第二节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标本收集及处理 |
二、实验分组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方法 |
第四节 实验结果 |
一、各组间一般临床资料 |
二、各组间肾功能及尿蛋白比较 |
三、各组间血糖及血压比较 |
四、各组间血脂比较 |
五、各组间血清Galectin-3水平比较 |
六、各组间用药情况比较 |
七、血清Galectin-3水平与临床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八、血清Galectin-3水平与临床指标间回归分析 |
九、血清Galectin-3水平eGFR的相关性分析 |
十、血清Galectin-3水平UACR的相关性分析 |
十一、CKD不同分期Galectin-3水平相关性 |
十二、糖尿病肾病不同分期中医本证分布规律 |
十三、糖尿病肾病不同分期中医标证分布规律 |
十四、Galectin-3与糖尿病肾病中医本证的相关性 |
十五、Galectin-3与DN中医标证的相关性 |
第五节 讨论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Galectin-3在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黄芪甲苷的干预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一、实验动物 |
二、主要实验仪器 |
三、主要试剂与药物 |
四、试剂配制方法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一、糖尿病小鼠造模方法 |
二、实验分组 |
三、标本处理及收集 |
四、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
五、统计学处理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一、造模结果 |
二、小鼠的一般状况 |
三、AS-Ⅳ对小鼠基础代谢指标的影响 |
四、AS-Ⅳ对糖尿病小鼠糖代谢指标的影响 |
五、AS-Ⅳ对糖尿病小鼠体重的影响 |
六、AS-Ⅳ对糖尿病小鼠血压及心率的影响 |
七、AS-Ⅳ对糖尿病小鼠血脂的影 |
八、AS-Ⅳ对糖尿病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
九、AS-Ⅳ对糖尿病小鼠肾功能的影响 |
十、AS-Ⅳ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小鼠24h尿蛋白 |
十一、AS-Ⅳ对糖尿病小鼠的肾重的影响 |
十二、AS-Ⅳ能显着减轻糖尿病小鼠肾小球的肥大及损伤 |
十三、AS-Ⅳ能减轻糖尿病小鼠肾小管损伤 |
十四、AS-Ⅳ能够抑制糖尿病小鼠肾脏Galectin-3的过表达 |
十五、AS-Ⅳ能够抑制糖尿病小鼠肾脏MEK1/2-ERK1/2-RSK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过表达 |
第四节 讨论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四、糖尿病肾病及中医证型与尿表皮生长因子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D]. 李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精损络痹”理论探讨DKD肾精亏虚证与纤维化因子的关联性[D]. 史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及机制研究[D]. 郭晓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学研究[D]. 蒲诗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2型糖尿病肾病(消渴病肾病)中医证型分布研究[D]. 刘雅真.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6]CKD3-4期合并MB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中药结肠透析延缓肾衰进程的临床研究[D]. 潘飞翔.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证素学探究糖尿病肾病Ⅲ、Ⅳ期辨证分型及其临床特点分析[D]. 代广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8]糖尿病肾病证治规律和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干预效果探讨[D]. 张月颖.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9]慢性肾脏病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D]. 赵朋飞.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Galectin-3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及黄芪甲苷干预研究[D]. 宋高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