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搞好法人经济责任审计(论文文献综述)
顾凡[1](2021)在《BJ市供电公司领导人员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徐纯[2](2017)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2015年12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指出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2016年5月17日,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审计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能力,提高审计效率,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地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完善国家审计制度,这既是对过去三十多年审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的深切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国家审计机关自1983年成立以来,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动民主法治建设、维护财政经济秩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改革发展、强化权力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为我国国家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也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国家审计制度,从而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成为了当今的重要课题。古人有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总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明鉴。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审计史也是一部国家的兴衰史,是一部国家治理发展史,是一部不同利益博弈、不同思想交锋、不同文化碰撞、不同制度更替的历史(刘家义,2015)。通过梳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自1983年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国家审计制度提供分析依据。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文献资料不多,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领域,如绩效审计制度、环境审计制度、预算审计制度等;或者集中于国家审计制度的某一具体内容,如国家审计制度的文化变迁、审计对象的变迁、审计目的的变迁等,;亦或是集中于对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审计制度变迁的表现、制度变迁的动因或者制度变迁的路径。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完善,并为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因此有必要全面详细地梳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发展脉络。基于内容分析法,本文以1995年至2015年审计署发布的《关于上一年度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政府审计工作报告”)、1984年至2016年历任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下文简称“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2003年至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等文本资料为研究切入点,梳理和把握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建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来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从而使内容描述获得了一定的历史价值。本文既从原理上阐明国家审计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动因,又通过历史考察阐明国家审计制度演进的一般过程及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为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依据,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九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介绍本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本文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了研究框架和各章写作安排。本章是本文的整体规划。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阐述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和内容分析法的相关研究,发现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以及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三个方面;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分析、比较分析、情感分析、趋势分析和可读性分析五个方面。本章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机会,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第三章:理论基础。本章首先对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辨析后,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然后,结合近代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学派制度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以及我国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探究了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第四章: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章构建了由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国家审计功能、国家审计根本目标和国家审计组织体制,探讨了国家审计体制。从审计组织方式、审计实施方式、审计评价方式、审计结论作出、审计报告方式、审计成果运用和审计人员管理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国家审计机制。通过构建该理论框架,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奠定基础。第五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为研究切入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以上报告及公告进行词频分析、关键词分析、语义网分析、聚类分析、情感分析以及主题分析,全面细致地梳理和把握了从1983年我国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确立至今的发展变化情况,透过这些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内容的发展演变折射国家审计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第六章: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本章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分别计算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的可读性得分,并与相关审计信息接收者的受教育程度相配比,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检验国家审计信息的传递效率和效果。第七章: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本章基于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探讨了国家审计制度变迁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其中,根本原因是国家治理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和协调,直接原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以及技术环境的变化促进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第八章: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本章从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四方面提出了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政策建议。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本章对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家审计制度和内容分析法的后续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了展望。从主要方面归纳,本文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创造性地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国家审计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将内容分析法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内容分析法也已被逐步运用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等领域,但还没有专家学者将内容分析法运用于审计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国家审计研究。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审计-制度的变迁问题,一方面拓展了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另一方面,为研究国%审计问题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法。可读性分析是内容分析法的重要内容。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中文可读性公式研究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水平。目前,我国学者针对中文可读性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外国学者发明的可读性公式,如Flesch公式、Lix指数等,研究中英文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以及上市公司年报、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的可读性问题。但不足之处在于直接借用英文可读性公式来测量中文文本,由于中英文句子结构和文字构造都不尽相同,这不免会造成削足适履的尴尬情形。本文基于台湾学者宋曜廷(2013)和刘忆年(2015)开发的中文可读性公式,综合研究了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问题,拓展了国家审计的研究空间。此外,本文还开发了研究国家审计报告的情感词典。Tim&Bill(2011)通过研究1994年至2008年间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发现根据《哈佛词典》的释义,在报告中有四分之三被认定为是消极词汇的词语在财务领域并不是消极词汇。同样地,在《辞海》或者《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消极的词汇在审计研究领域也不一定是消极词汇。基于此,本文开发出了一份适用于审计报告研究领域的情感词典,包含审计报告中常用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以便更好地衡量审计信息所传递的情感内容。二、构建了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审计制度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术界关于国家审计制度的相关研究不少,但是系统地研究并构建国家审计制度分析体系的文献极少。厘清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并建立研究架构是分析国家审计制度及其变迁的根本。本文认为,国家审计制度是国家公共利益关系中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是国家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国家与相关利益关系人的利益冲突、维护国家公共利益而作出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包含国家审计体制和国家审计机制两部分内容。国家审计体制包含国家审计的地位、功能、根本目标和组织体制等内容,国家审计机制包含审计组织方式、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结论作出、报告方式、成果运用、人员管理等。基于这一国家审计制度分析框架,本文对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会议报告以及审计结果公告进行了编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分析。三、创新性地阐释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关于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主要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良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通过对上述理论的辨析和探讨,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本文提出社会公共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基础。国家通过治理体制及机制配置和运行权力,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以及国家内部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是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过程。在国家代表和集中的利益关系中普遍存在着利益冲突的现象,利益冲突是利益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主要通过协商、调整、合作、互动等方式解决。国家审计就是为协商和调整国家代表的利益关系中的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公共利益关系中的相关利益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的,是国家审计产生的重要基础。
董楠[3](2017)在《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文中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审计制度。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关键期,经济责任审计也在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升级,现有研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难以适应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要求,存在比较广阔的研究空间。本文重点研究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审计内容、存在问题和政策建议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运用规范研究、历史分析、比较分析、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并在对国外典型国家相关审计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其改进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分析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一是研究分析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包括概念界定、主要特点和功能作用。二是系统评述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等。三是全面分析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环节,对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结果运用等进行具体研究。第二,分析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根据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要求,提出了将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分为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内部管理情况、自主创新情况、境外资产管理情况、风险管控情况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等8个主要方面。对上述8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提出明确具体的审计内容和主要评价指标。第三,探讨了国外典型国家相关审计制度。具体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外比较成熟和典型国家的审计制度发展概况和主要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国外相关审计制度安排中,与经济责任审计最接近、最有借鉴意义的是绩效审计制度。第四,分析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指出:审计体制方面,存在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缺乏必要的执法权限、人员经费受制等问题;审计对象方面,存在认识模糊、覆盖面不全等问题;方法程序方面,存在缺乏统一指南、计划统筹不够、方法比较传统等问题;审计内容方面,存在界限模糊、分类不明、不够细化等问题;评价标准方面,存在缺乏指标体系、定量评价欠缺、忽视绩效评价等问题;责任界定方面,存在责任界限划分困难、界定责任难以量化等问题;结果运用方面,存在不同内容运用程度不一、整改督导力度较弱、运用情况不够透明等问题;风险防范方面,存在风险突出、防控不力等问题。对每一个问题,深入分析了成因。第五,提出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建议。研究提出:审计体制方面,应推进审计体制改革、扩大审计执法权限、实行审计垂直管理;审计对象方面,应扩大审计对象范围、准确把握审计对象;方法程序方面,应出台统一程序指南、加强审计计划统筹、应用先进审计方法;审计内容方面,应厘清受托责任分类、细化明确审计内容;评价标准方面,应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定量评价方法、强化履责绩效评价;责任界定方面,应高度重视责任界定、科学划分责任界限、量化界定经济责任、注重审计证据支撑;结果运用方面,应健全结果运用制度、发挥联席会议功能、加大问责追究力度、强化结果运用整改、完善结果公告制度;风险防范方面,应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强化风险防控措施。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出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基础的"三来源"论,并对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环节进行系统分析。二是针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实际,创造性地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分为8个方面、27个审计事项,并对每个审计事项进行了细化分析,在内容分类、系统性、可操作性上丰富了以往的类似研究。三是对国外典型国家的相关审计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既丰富和发展了以往的类似研究,也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
胡良才[4](2015)在《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为“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为全面深化改革时代背景下的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按照《公司法》的基本原理,运用国有资产向企业出资,“国家”依法当然成为出资人,国有资产所有权亦自然转变为资本形态的股份所有权(即,法律意义上的国有股权)。可以说,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是国家作为出资人厉行法治的基本要义。中国现行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就是适应国企股份制、公司制改革,顺应国有资产市场化、资本化经营的发展要求而建构起来的。经过出资股权转化后的国有资产,客观上就需要塑造一个具有商业行为模式的持有和行使主体,以股东的角色依法进入国家出资企业,按照《公司法》要求形成法人治理机制。国有资产部门分割的行政化管理体制,显然难以适应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的要求。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模拟商业化资产运作模式,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与管理体制,自然成为改革的理性逻辑。按照党的十六大的决策部署,中央和地方政府依法相继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即,国资委),代表本级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能。国资委的诞生,标志着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进入出资人时代,其体制特点是:国家出资人职责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资委行权履责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三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三结合。然而,国资委作为政府“特设机构”的法律地位以及职能定位,从成立那天起,就一直与质疑和争议相伴。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并没有理清国资委的职权边界。由于监管与行权对象的含混与模糊,国资委不仅在管理国有资本,还在管国有企业的资产(法人财产),名为管资产、管事实则“管企业”,“婆婆”+“老板”是对国资委职能与地位的生动写照。实践中,国资委一度倾向于做“中投二号”,过多强调其作为股东的微观角色,而对国有资产面上的宏观监管职能被弱化,使得国资监管的政策与规则“政出多门”,国有资产统一所有、统一监管的体制格局难以真正形成。2008年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法》,非但没有直面国资监管的体制弊病,反倒赋予了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权限,现行立法在“中庸”的道路上加剧了国资在部门间“依法割据”的态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国资管理体制改革之路该往处去,成为理论迷茫实践亦困惑带有方向性的根本问题。为此,本文以“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为题,立足于“管资本”的改革进路,对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有关法律理论以及国有资产的资本化运营与监管的法律改革与制度建构问题进行了回应性的探究。论文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实现”中去的研究路径,始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与文法,通过考察国企改革历程,对国有资产所有权实现的制度进路进行了回顾,从实践与实证的视角,阐释了建构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塑造具有行为理性的国有资本(股权)行使与监管主体问题。针对理论和实践中对国有资产的基本含义缺乏统一认知的状况,论文在大陆法系的理论框架里,对“财产”概念进行了法学探源,提出了国有资产所有权为“归属权意义的国家所有权”的观点,使“国有资产”有关法律问题能在统一认知的法学范式中进行研讨。“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在向企业投资后身份转为出资人,论文对国家的法律人格和国家职能的学说观点进行梳理和评论,主张国家作为出资人始终是公法人格,凭据民事法律人格“功能说”,认为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法律人格具有公私兼备法律特性。论文还将国家的职能统合重构为公共管理与所有者职能的二维构成,并将国家出资人职能归属于国家的所有者职能。由于国家政治实体的主权特性以及法律人格的抽象性,使得“国家”难以满足公司股东人格具体化要求。国家作为出资人,并不意味着国家自然可以成为民商法域的“股东”。国家作为出资人的职能承担与权利行使问题,必须通过立法的功能创设,通过制度建构进行法律拟制。论文认为,所谓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是指确认“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对国家出资企业的出资人地位和出资人职能,规定各级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及其管理体制,以及规制出资人权利(股权)和出资人监管权力行使等一整套法律制度规范的总称。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职能界分功能,二是主体塑造功能,三是职责建构功能。论文将现行立法建构的出资人法律制度归结为出资人管理体制、出资人主体以及出资人职责三个方面内容。为厘清推动改革的思路和方向,论文对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理论争议与实践困惑进行了综述与解析。理论争议表现为对国资委的法律主体地位及其行权履责“出资人”抑或“监管人”的职能定位之争。实践困惑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基础法律关系辨识的困惑,二是“三层构架”间产权所有与行使的困惑,三是如何厘清监管层的国资委与经营层的授权运营机构之间关系的困惑。论文还对美英日法以及新加坡等西方主要国家国有资产的立法政策与法制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了值得借鉴的域外经验。由于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出资人职责由国家所有权制度演化而来,成为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元”概念。论文认为,目前理论和实务界对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诸多分歧与困惑,根源于对“国家出资人职责”这一概念的混沌认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语境下,推动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改革,既要超越现实的纷繁争鸣和体制博弈的利益趋向,更要追根溯源的“学术回归”,需以法治的理性思维对“国家出资人职责”进行学术检讨和法律重述。论文认为,所谓国家出资人职责是指“国家”向企业出资后,基于出资人的法律地位而具有的监督管理出资人权益和对国家出资企业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的职权和责任。结合国资委的法定职责以及国资委要么做“出资人”(即,股东)、要么做“监管人”职能定位争议,论文从本源属性和权能结构的两个维度,对国家出资人职责进行了法学重构。论文主张,国家出资人职责是一个蕴藏“私”权基因且公私并存的复合体,具有公私兼备法律特性的新生概念。基于权利与权力构成“法权”统一体的分析范式,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法律定位是“权利与权力内在统一的经济法权”。按照股东权利(股权)及法人财产均源自出资财产的公司法原理,论文认为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权源于国家所有权,甚或说,国家出资人职责就是国有资产资本化或通过出资转化了的国家所有权。论文基于对国家所有权的权能及结构的解析,提出了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权能由“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权能同体构造的观点。在借鉴德国行政私法“双阶理论”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国家出资人职责权能结构是由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一体双阶”构成的学术观点,并对两项权能之间的隶属性的位阶关系进行了阐析。基于对国家出资人职责“一体双阶”权能认识,论文不仅从理论上解释了国资委法律主体地位的行政机关属性,而且阐释了国资委行权履责的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职能应当一体行使、不能部门分割的法理,回应了国资委“出资人”抑或“监管人”的实践争论与理论纠结,具有正本清源的学术价值。在借鉴国外法制经验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三项改革设想:(1)坚持“国家统一所有”改革出资人职责“分别代表”制度,建构统分结合的“大国资”管理体制。(2)把握“出资人监管”的职能定位,推动国资委组织机构改革与功能再造。(3)实行国有资产监管与运营“纵向分离”,探索出资人职责权能配置模式的实践路径。基于国家出资人职责“一体双阶”的权能构造,论文将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权能类型化行使,归结为出资人职责机构代表国家或政府行使的出资人行政监管权和股东治理权两类法定职权,并分别就出资人监管权和股东治理的行使及内容进行了解析。为强化对监管者的监管、对规制者的规制,最后,论文对出资机构人履行权履职监督与法律责任的内容进行解构和论述。
一合,薛景辰[5](2013)在《红脸——国家审计在行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审计长说,审计是免疫系统。百姓说,他们是国财的守护神。像关公一样,威风凛凛,把守财门。红脸,赤胆,忠心。——题记序章当郭明勤走进省长办公室的时候,突然有了一种冲动,一种"分享"的冲动。对,是分享,不是来汇报,也不是来呼吁,是来分享和交流。分享什么呢?那时,他刚上任三个月,还没有后来的那些政绩,也没有后来的那些甘苦和震撼,更没有那些希望和失望。那时,除了在机关院子里走来走
黄香[6](2010)在《浅谈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行企业法人代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手段,是正确评价企业法人代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国有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维护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一项有效措施。我们各级审计部门应该全心全力做好这项重要工作。
王伟东[7](2010)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形式。在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法定代表人的权限加大,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开展此项工作,能够对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权力进行有效的制衡,有利于解决当前国有企业代理人问题。但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未形成统一认识,在审计评价方面又缺乏科学规范的方法,从而直接影响了审计监控的效果,所以本文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及评价作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从我国公司单一的法定代表人制度出发,以公司治理为视角,完整深入的对国有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应当履行的经济责任内容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以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为框架,设计了一套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层次分析法等评价方法构建了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论文共分为五章:前两章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依据、研究现状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阐明了如何利用BSC-EVA评价系统,结合综合评价方法来构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第四章阐述了审计评价结果及运用;最后一章举例阐述了该体系的应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将经济增加值引入到对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强化经营者遵循价值至上的理念,同时以平衡计分卡为载体,将对过程和对结果的评价有机结合,使评价的内容更加完整,并利用二者的整合体BSC-EVA评价系统,实现正确评价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防范委托代理风险的目标。
宋文阁[8](2009)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研究 ——基于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十七大报告又指出加快建设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这是国家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局出发,采取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集中管理国有资本运营,特别是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与再投资活动,有助于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权力与作为社会管理者行政权力相分离,促进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助于对国有资产实行资本经营,促进国有资产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充分流动与优化组合,最大限度提高国有资本的营运效率,发挥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控制力和带动力: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效对资产收益和产权变动等经营活动进行规范,抑制国有资产损失,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基于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视角,综合运用管理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博弈理论、资产定价及国家财务等理论,采用了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经验研究、归纳法、演绎法、调查研究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有重点地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力求基本解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理论与实务的现实问题。全文可分四大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问题提出和研究背景。论文的第1章导论。主要内容:其一,提出研究的目地、意义和主要研究方法;其二,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及评价。第二部分:理论研究部分。论文的第2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理论基础与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结构和第3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框架体系构建。主要内容:其一,提出了国有资本金是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其二,提出了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的六大假设;其三,提出了EVA最大化和宏观经济调控是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的双目标;其四,提出了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结构由起点理论、目标理论和应用与发展理论三个层次组成,并论述了相互关系;其五,对上海、深圳和江苏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试点模式进行分析比较,提出了国有资本编制范围、国有资本编制的主体、国有资本编制的程序和方法、收支内容构成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框架体系。同时提出了由“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被投资企业”的三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架构模式。关键是构建中间载体即国有资本运营平台。第三部分:实证研究部分。论文的第4章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确认及收缴监管和第5章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实证分析;其一,通过构建数理模型确定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估值、减持区间。运用案例分析法验证了国有股权估值、减持区间的有效性。通过董事会决策、管理层操作及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审批系列监管程序,实行国有股权分红变现收益及国有股权专用账户监管;其二,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益从收缴范围、收缴基数、审核确认程序和未分配利润处理四方面进行了规范:其三,本文从配置绩效、耗用绩效和社会绩效三个方面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部分:应用对策部分。论文的第6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财务监督对策。从加快建立健全科学的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全面推行国家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构建全新的国有企业审计委员会制度框架体系、加强国家出资人财务预决算和财务风险管控、强化国家出资企业财务信息公开披露管理等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最关注的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财务监督对策,以保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有效和健康运行。第7章是论文的研究结论与展望。给出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指出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线索。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方面:(1)运用规范分析方法提出了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体系,探索性提出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假设、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逻辑起点、EVA最大化和宏观经济调控的双目标论;(2)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构建国有资本运营管理平台,提出了国有资本运营模式即由“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被投资企业”构成的三层管理架构,探讨了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基本运行机制。(3)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优化传统财务指标以及拓展指标体系两个方面,对现行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的财务指标体系进行创新,提出了以EVA为核心的国有资本考核评价体系;(4)建立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模型,对江苏省履行出资职责的30户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5)为确保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有序流转和重大资产重组行为规范运作,加强国有控股股东行为管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监管重点向上市公司国有股权变动、变现转移。本文运用数理建模的方法构建了国有股估值、减值区间的模型,并选择江苏省履行出资人职责的2户上市公司进行了案例分析。
刘翠[9](2008)在《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和法律的相继出台,中国国有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逐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然而从2000年至今,审查出的“国有企业领导人”问题并没有下降趋势,而是呈现出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的“繁荣景象”,本文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探讨国有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分析公司治理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入手,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理论同源性、目标同向性和相互作用性的互动机理,其次,通过分析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认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债务软约束等问题严重的阻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并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国有资本主体缺位、股权分置、对经营者的显性激励不足以及经营者的法律意识低。此外,现有经济责任审计中先离后审现象多、审计方法单一以及审计成果运用不透明不规范等问题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发挥职能的障碍。鉴于此,本文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从外部环境、基本对策和具体对策三个层次分别探讨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在外部环境层次,本文从引入机构投资者、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改进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以及提高经营者的法律意识三方面入手;在基本对策层次,本文分别探讨了建立独立性的政府审计体制、利用内部审计资源、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在具体对策层次,本文把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增加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建立早期数据库三个方面作为重点分析的内容。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对策分析,笔者希望能对当前中国国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践有所裨益。
徐红[10](2008)在《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效的经营者制衡机制,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企业代理人问题的关键。在目前国有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外部市场约束力不强的现状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国有企业经营者外部约束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有企业经营者有很强的制约作用。由于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我国尚不成熟,目前在审计内容及重点方面未形成统一认识,在审计评价方面缺乏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从而直接影响了审计监控的效果,所以本文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对经营者监控与约束机制的理论进行分析,在企业委托一代理关系中,对代理人问题、经营者监控理论和企业经营者的约束机制进行了研究。其次,论文对我国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产生、内容与实践进行分析,同时在比较分析国外有关发达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模式以及对美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简析的基础上,借鉴了国际公营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经验。最后论文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体系,即以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真实性审计为基础,以经营者经营管理审计为重点,以财经法纪审计为补充的审计内容体系。在审计评价方面,论文从理论上构建了复合审计评价系数与层次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经营者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型。从而将全方位、多侧面、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融为一体,以复合审计评价系数的形式,客观、公正地评价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任期经济责任。通过审计案例实践检验表明,论文构建的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模型达到设计要求,具有实际运用价值。
二、如何搞好法人经济责任审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搞好法人经济责任审计(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文献综述 |
一、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过程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路径 |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文献综述 |
一、描述性分析文献综述 |
二、比较分析文献综述 |
三、情感分析文献综述 |
四、趋势分析文献综述 |
五、可读性分析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产生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二、免疫系统理论 |
三、国家良治理论 |
四、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五、理论评述 |
第二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相关理论 |
一、制度变迁理论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 |
三、理论评述 |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相关理论 |
一、内容分析法的功能和应用目的 |
二、内容分析法的认识论基础 |
第四章 国家审计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体制分析 |
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 |
二、国家审计功能 |
三、国家审计的根本目标 |
四、国家审计组织体制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制分析 |
一、审计组织方式 |
二、审计实施方式 |
三、审计评价方式 |
四、审计结论作出 |
五、审计报告方式 |
六、审计成果运用 |
七、审计人员管理 |
第五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四节 确定分析单位 |
第五节 类目构建与编码 |
第六节 编码中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一、效度检验 |
二、信度检验 |
第七节 数据分析结果 |
一、词频分析 |
二、关键词分析 |
三、语义网分析 |
四、聚类分析 |
五、情感分析 |
六、主题分析 |
第六章 国家审计报告及公告的可读性分析 |
第一节 可读性测量方法的选取 |
第二节 可读性指标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审计报告及公告信息接收者受教育程度 |
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二、国务院领导平均受教育程度 |
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委员平均受教育程度 |
四、社会公众平均受教育程度 |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一、审计信息接收者平均受教育年数 |
二、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可读性分析 |
三、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报告可读性分析 |
四、审计结果公告可读性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因——利益冲突与协调 |
一、国家审计制度利益冲突与协调的功能体现 |
二、国家审计制度变迁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二节 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因 |
一、经济环境变迁拓展了国家审计的范围 |
二、政治环境变迁丰富了国家审计的内容 |
三、法律环境变迁增强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 |
四、文化环境变迁更新了国家审计理念 |
五、技术环境变迁创新了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
一、明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 |
二、定期评估并更新审计对象和内容 |
三、关注民营资本的运营管理情况 |
四、构建对监管者再监督的有效机制 |
第二节 创新国家审计的方式方法 |
一、合理加大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 |
二、适当增加统一组织大型审计项目的数量 |
三、探索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路径 |
四、全面推进数字化审计 |
第三节 完善审计结果报告及公告制度 |
一、明确区分政府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范围 |
二、扩充政府审计工作报告的内容 |
三、控制审计结果公告中正面评价的词汇数量 |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可读性水平 |
第四节 完善审计结果落实制度 |
一、完善审计决定执行机制 |
二、完善审计建议采纳机制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第三节 未来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历史沿革 |
二、国外研究进展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难点和创新 |
一、研究难点 |
二、预期创新 |
第二章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理 |
第一节 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辨析 |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 |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的区别与联系 |
第二节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界定 |
一、概念界定 |
二、审计目标 |
第三节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 |
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 |
第三章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环节 |
第一节 审计计划 |
一、建立审计对象数据库 |
二、制定中长期审计规划 |
三、制订年度审计计划 |
四、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
第二节 审计实施 |
一、组建审计组 |
二、制发审计通知书 |
三、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
四、实施现场审计 |
第三节 审计报告 |
一、评价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
二、拟定有关审计文书 |
第四节 结果运用 |
一、结果运用特点 |
二、结果运用原则 |
三、结果运用途径 |
四、结果运用程序 |
第四章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分析 |
第一节 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二节 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三节 财务收支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四节 内部管理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五节 自主创新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六节 境外资产管理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七节 风险管控情况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八节 党风廉政建设 |
一、审计内容 |
二、评价指标 |
第五章 国外典型国家审计的实践及其启示 |
第一节 国外典型国家的审计实践分析 |
一、美国审计实践分析 |
二、英国审计实践分析 |
三、法国审计实践分析 |
四、德国审计实践分析 |
五、瑞典审计实践分析 |
六、澳大利亚审计实践分析 |
七、加拿大审计实践分析 |
八、日本审计实践分析 |
第二节 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启示 |
一、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
二、审计内容范围广泛 |
三、注重考察绩效表现 |
四、审计程序严谨周密 |
五、审计方法系统专业 |
六、审计评价标准多元 |
七、重视审计质量控制 |
八、审计结论公开透明 |
第六章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审计体制存在的问题 |
一、审计机关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 |
二、审计机关缺乏必要的执法权限 |
三、审计机关人员和经费不足 |
四、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 |
一、对审计对象的认识模糊 |
二、审计对象的覆盖面不全 |
三、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方法程序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统一程序指南 |
二、审计计划统筹不够 |
三、审计方法比较传统 |
四、原因分析 |
第四节 审计内容存在的问题 |
一、审计内容界限模糊 |
二、审计内容分类不明 |
三、审计内容不够细化 |
四、原因分析 |
第五节 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
一、缺乏评价指标体系 |
二、定量评价相对欠缺 |
三、忽视履责绩效评价 |
四、原因分析 |
第六节 责任界定存在的问题 |
一、责任界限划分困难 |
二、界定责任难以量化 |
三、界定责任缺乏证据 |
四、原因分析 |
第七节 结果运用存在的问题 |
一、不同内容运用程度不一 |
二、整改督导推动力度较弱 |
三、结果运用不够公开透明 |
四、原因分析 |
第八节 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比较突出 |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不力 |
三、原因分析 |
第七章 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审计体制 |
一、推进审计体制改革 |
二、扩大审计执法权限 |
三、实行审计垂直管理 |
第二节 审计对象 |
一、扩大审计对象范围 |
二、准确把握审计对象 |
第三节 方法程序 |
一、出台统一程序指南 |
二、加强审计计划统筹 |
三、应用先进审计方法 |
第四节 审计内容 |
一、厘清受托责任分类 |
二、细化明确审计内容 |
第五节 评价标准 |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二、使用定量评价方法 |
三、强化履责绩效评价 |
第六节 责任界定 |
一、高度重视责任界定 |
二、科学划分责任界限 |
三、量化界定经济责任 |
四、注重审计证据支撑 |
第七节 结果运用 |
一、健全结果运用制度 |
二、发挥联席会议功能 |
三、加大问责追究力度 |
四、强化结果运用整改 |
五、完善结果公告制度 |
第八节 风险防范 |
一、加强风险意识教育 |
二、强化风险防控措施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4)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 |
(二)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外情况 |
(二) 国内情况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理论认识 |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与本文的限定 |
二、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民法学解读及本质属性 |
第二节 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法律人格及职能定位 |
一、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法律人格 |
二、国家作为出资人的职能定位 |
第二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源起的改革进路——国企改革视域下国有资产所有权实现的制度进路 |
第一节 “国有国营”体制内的扩权让利 |
一、利润留成 |
二、实行经济责任制 |
三、实施“利改税” |
第二节 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 |
一、承包经营责任制 |
二、企业经营权法定 |
第三节 国有资产实行股份(股权)制公司化运营 |
一、股份制改革试点 |
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 |
第三章 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法理解构及实践困惑 |
第一节 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法理解析 |
一、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内涵界定及功能分析 |
二、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构成的解读 |
第二节 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实践的争议与困惑 |
一、国资委法律定位之争 |
二、国有资产运营与管理模式的实践困惑 |
第四章 国外国有资产出资人相关法律制度的实践及其经验借鉴 |
第一节 西方主要国家企业国有资产的立法政策与法制实践 |
一、美国 |
二、英国 |
三、法国 |
四、日本 |
五、新加坡 |
第二节 西方主要国家企业国有资产法制实践的经验借鉴 |
一、 “一企一法” 特别立法,营造体现国有资产运营与监管特性的法制环境 |
二、划清功能定位,分类监管企业国有资产 |
三、国有资产监管职能权责明晰,专职化、专业化管理成为新 |
四、国有控股公司承担国有资产资本经营职能,国有资产监管与 |
第五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法学重构与完善出资人法律制度 |
第一节 国家出资人职责的法学重构 |
一、本体属性的法律重述——公私兼备的经济法权 |
二、权能结构的法律重塑——股东治理与行政监管权能“一体双阶”构造 |
第二节 完善现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的改革设想 |
一、坚持“国家统一所有”改革出资人职责“分别代表”制度,建构统分结合的“大国资”管理体制 |
二、把握“出资人监管”的职能定位,推动国资委组织机构改革 |
三、实行国有资产监管与运营纵向分离,探索出资人职责权能配置模式的实践路径 |
第六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一体双阶”权能的类型化行使 |
第一节 出资人行政监管权 |
一、出资人行政监管权的界定与行使 |
二、出资人行政监管权的构成 |
第二节 出资人股东治理权 |
一、出资人股东治理权的界定与行权主体 |
二、出资人股东治理权的构成及行使 |
第七章 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的监督与法律责任 |
第一节 对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的监督 |
一、对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监督的理论基础 |
二、对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监督的法律途径 |
第二节 出资人职责机构行权履责的法律责任 |
一、出资人职责机构的经济责任 |
二、出资人职责机构的行政责任 |
三、出资人职责机构的民事责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浅谈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确内容、突出重点, 是搞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 |
二、讲求方法、提高质量, 是搞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 |
1.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结合。 |
2. 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相结合。 |
3. 审计查证与调查分析相结合。 |
4. 详查与抽查相结合。 |
5. 内查与外调相结合。 |
三、分清责任、客观评价, 是搞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保证 |
1. 划清责任归属。 |
2. 围绕经济责任, 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
3. 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 |
(7)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绩效审计及评价研究现状 |
1.3.3 文献综述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分析 |
2.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求证 |
2.1.1 委托代理关系引发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之需求 |
2.1.2 利益相关者理论扩展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
2.2 公司治理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互动关系 |
2.2.1 受托经济责任是公司治理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共同起因 |
2.2.2 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
2.2.3 公司治理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互动关系 |
2.3 经济责任的内涵 |
2.4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
第3章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概论 |
3.1.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概念 |
3.1.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
3.2 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的整合研究 |
3.2.1 经济增加值的应用及评价 |
3.2.2 平衡计分卡的应用及评价 |
3.2.3 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的整合研究 |
3.2.4 BSC-EVA 评价系统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3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
3.4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内容 |
3.4.1 财务层面指标 |
3.4.2 客户与市场层面指标 |
3.4.3 内部流程层面指标 |
3.4.4 学习与成长层面指标 |
3.5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综合权重的确定 |
3.6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结果 |
第4章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转化利用 |
第5章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案例分析 |
5.1 企业的基本概况 |
5.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研究 ——基于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题目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价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 |
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理论基础与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结构 |
2.1 本研究相关范畴界定 |
2.1.1 国有资产与国有资本 |
2.1.2 企业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资产 |
2.1.3 国有企业和国家出资企业 |
2.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涵义 |
2.2.1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定义 |
2.2.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职能 |
2.2.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特征 |
2.2.4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其他预算的关系 |
2.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1 产权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博弈理论 |
2.2.4 资本保全理论 |
2.2.5 预算管理理论 |
2.2.6 国家财务理论 |
2.3 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基础理论结构 |
2.3.1 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的涵义 |
2.3.2 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研究现状 |
2.3.3 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假设 |
2.3.4 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逻辑起点 |
2.3.5 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双目标论:EVA最大化和宏观经济调控 |
2.3.6 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理论结构的相互关系 |
2.4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出资人财务监督基础 |
2.4.1 在国家出资企业全面推行财务预算制度 |
2.4.2 确立国资委层面的财务预算报表的各项指标 |
2.4.3 国家出资企业全面推进行经审计的合并财务报表制度 |
2.4.4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具体预算收支科目进行会计核算 |
2.5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的关系 |
2.5.1 共同的理论基础 |
2.5.2 内容上的相关性 |
2.5.3 目标上的一致性 |
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框架体系构建 |
3.1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实践经验 |
3.1.1 上海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情况及评析 |
3.1.2 深圳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情况及评析 |
3.1.3 江苏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情况及评析 |
3.1.4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情况的比较 |
3.2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启示 |
3.2.1 明确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地位 |
3.2.2 提高了国有资本总体运营效益 |
3.2.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更合理 |
3.2.4 节约了财政性预算资金 |
3.2.5 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
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框架体系 |
3.3.1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原则 |
3.3.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范围 |
3.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程序和层次 |
3.3.4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方法 |
3.3.5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关键:构建国有资本运营平台 |
3.3.6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内容 |
3.3.7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流程 |
3.4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管理纳入财政结算体系 |
3.4.1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 |
3.4.2 设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专用账户,保持资金管理相对独立 |
3.4.3 依托国库集中支付体系规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拨付 |
4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益确认与收缴监管 |
4.1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确认的原则和方法 |
4.1.1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原则 |
4.1.2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确认的方法 |
4.2 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处理好两大关系 |
4.2.1 处理财政部门与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关系 |
4.2.2 处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关系 |
4.3 国家出资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益确认收缴流程 |
4.3.1 收缴的范围 |
4.3.2 收缴基数 |
4.3.3 审核确认程序 |
4.3.4 未分配利润的处理 |
4.4 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确认与收缴监管 |
4.4.1 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特殊性 |
4.4.2 上市公司国有股估值 |
4.4.3 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区间 |
4.4.4 国有股估值与减持区间的关系及结论 |
4.4.5 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收益财务监督与减持治理策略 |
4.5 以EVA为核心的经营业绩考核与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相关性分析 |
4.5.1 回归模型构建 |
4.5.2 江苏省履行出资人职责的20户大型企业的EVA计算及分析 |
4.5.3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和国有资本回归分析 |
4.5.4 EVA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相关性分析 |
4.6 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益管理亟需做好的几项财务监督工作 |
4.6.1 积极推行经营预算与财务预算相结合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
4.6.2 探索建立汇算清缴方式,加大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缴力度 |
4.6.3 建立外部财务监督机制,适时跟踪监控预算收益 |
4.6.4 重新整合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提高盈利能力做到EVA最大化 |
4.6.5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探索建立政府国有资本财务报告制度 |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绩效实证分析 |
5.1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1.1 合理性原则 |
5.1.2 目的性原则 |
5.1.3 科学性原则 |
5.1.4 系统性原则 |
5.1.5 可操作性原则 |
5.1.6 可比性原则 |
5.1.7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
5.2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 |
5.2.1 配置绩效评价 |
5.2.2 耗用绩效评价 |
5.2.3 社会绩效评价 |
5.3 确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权重 |
5.3.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5.3.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5.3.3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绩效指标权重 |
5.3.4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评价结果 |
5.4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 |
6 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财务监督对策 |
6.1 加快建立健全科学的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体系 |
6.1.1 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的思路 |
6.1.2 建立健全科学的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
6.1.3 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6.2 全面推行国家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
6.2.1 建立健全国家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 |
6.2.2 完善国家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协调配合机制 |
6.2.3 明确评价对象和规范下达项目审计计划 |
6.2.4 国家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管理及运用 |
6.3 构建全新的国家出资企业审计委员会制度框架体系 |
6.3.1 国家出资企业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基本框架 |
6.3.2 国家出资企业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权责安排和运行 |
6.3.3 构建国家出资企业审计委员会制度框架体系的建议 |
6.4 加强国家出资人财务预决算和财务风险管控 |
6.4.1 加强国家出资企业财务状况动态监测及现金流量管理 |
6.4.2 实施国家出资人财务预算核准制度 |
6.4.3 健全重大经营和财务事项报备、核准及审批制度 |
6.4.4 加强国家出资人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
6.5 强化国家出资企业财务信息公开披露管理 |
6.5.1 国家出资企业财务信息公开披露时间 |
6.5.2 国家出资企业财务信息公开披露内容 |
6.5.3 国家出资企业财务信息公开披露方式 |
6.5.4 加强国家出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
6.5.5 建立财务信息披露问责机制 |
6.5.6 实行年度审计附带财务决算报告公告制度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9)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公司治理的文献综述 |
1.2.2 经济责任审计的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
2 公司治理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理论 |
2.1 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 |
2.1.1 公司治理的定义和本质 |
2.1.2 公司治理与委托代理理论 |
2.2 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理论剖析 |
2.2.1 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
2.2.2 经济责任审计与受托经济责任 |
2.3 公司治理与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互动机理 |
2.3.1 理论同源性 |
2.3.2 目标同向性 |
2.3.3 相互作用性 |
3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与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分析 |
3.1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分析 |
3.1.1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2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市计的现状分析 |
3.2.1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2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案例分析 |
4.1 红塔集团:褚时健事件(1997) |
4.1.1 事件回顾 |
4.1.2 事件分析 |
4.1.3 事件启示 |
4.2 三九集团:赵新先事件(2005) |
4.2.1 事件回顾 |
4.2.2 事件分析 |
4.2.3 事件启示 |
4.3 贵州茅台:乔红事件(2007) |
4.3.1 事件回顾 |
4.3.2 事件分析 |
4.3.3 事件启示 |
4.4 本章小结 |
5 完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 |
5.1 改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外部环境 |
5.1.1 引入机构投资者 |
5.1.2 债权人参与公司治理 |
5.1.3 改进经营者的激励机制 |
5.1.4 提高经营者的法律意识 |
5.2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对策 |
5.2.1 建立独立型的政府审计体制 |
5.2.2 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资源 |
5.2.3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
5.3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对策 |
5.3.1 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5.3.2 增加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 |
5.3.3 建立早期数据库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介绍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 |
1.4 论文框架 |
2 经营者监控与约束机制的理论分析 |
2.1 企业委托代理分析 |
2.1.1 企业代理人问题 |
2.1.2 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制的特点 |
2.2 企业经营者监控与约束机制分析 |
2.2.1 经营者监控理论 |
2.2.2 企业经营者约束机制分析 |
2.2.3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约束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
3 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内容与实践分析 |
3.1 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 |
3.1.1 经济责任审计是监督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形式 |
3.1.2 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解决的主要问题 |
3.2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3.2.1 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
3.2.2 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理论划分 |
3.2.3 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内容 |
3.3 我国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分析 |
3.3.1 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演进过程 |
3.3.2 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依据 |
3.3.3 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施行情况 |
3.3.4 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存在问题 |
4 国外公营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分析与借鉴 |
4.1 国际关于公营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协约规则 |
4.2 多国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比较分析与借鉴 |
4.2.1 美、加、印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比较分析 |
4.2.2 国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借鉴 |
4.3 国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的简析与借鉴 |
4.3.1 国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的简析 |
4.3.2 国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的借鉴 |
5 我国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构建 |
5.1 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
5.1.1 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及评价原则 |
5.1.2 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
5.2 现行企业经营者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
5.2.1 现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简述 |
5.2.2 现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缺陷 |
5.3 构建复合审计评价系数与层次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审计评价模型 |
5.3.1 复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2 复合审计评价方法数学模型构建 |
6 国有企业经营者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案例 |
6.1 南通某机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6.2 南通某机床集团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情况 |
6.3 南通某机床集团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
6.3.1 确定复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标值 |
6.3.2 测算复合审计评价指数进行经济责任评价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如何搞好法人经济责任审计(论文参考文献)
- [1]BJ市供电公司领导人员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优化研究[D]. 顾凡. 西京学院, 2021
- [2]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变迁研究 ——基于内容分析法[D]. 徐纯. 武汉大学, 2017(06)
- [3]国有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研究[D]. 董楠. 武汉大学, 2017(08)
- [4]国有资产出资人法律制度研究[D]. 胡良才.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3)
- [5]红脸——国家审计在行动[J]. 一合,薛景辰. 中国作家, 2013(12)
- [6]浅谈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J]. 黄香. 商场现代化, 2010(36)
- [7]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王伟东. 青岛理工大学, 2010(05)
- [8]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研究 ——基于国家出资人财务监督视角[D]. 宋文阁. 江苏大学, 2009(11)
- [9]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问题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D]. 刘翠. 暨南大学, 2008(03)
- [10]国有企业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D]. 徐红. 南京理工大学, 2008(11)
标签: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国企论文; 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论文; 审计报告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