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鲟海水驯化试验

杂交鲟海水驯化试验

一、杂交鲟的海水驯化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黄有辉[1](2021)在《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生理的影响》文中认为盐度是影响水生动物渗透压调节的重要环境因子,盐度的变化还会对生长、发育、免疫等生命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是我国传统的淡水经济养殖动物,该虾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水产品之一。随着人民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对海水品种进行低盐驯化、淡水品种进行盐水养殖,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方向,对水产品进行盐度适应性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盐度驯化对日本沼虾的渗透生理以及盐度养殖对日本沼虾生长的影响入手,首次探讨了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生理的影响,以期为真正实现盐水养殖日本沼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盐度驯化对日本沼虾渗透压及离子浓度的影响在进行盐度养殖之前,对日本沼虾进行盐度驯化,通过逐步增盐的方法使其适应相应的盐度,驯化过程是日本沼虾调整渗透压适应盐度的过程。本研究设定四个盐度梯度,分别是淡水组(对照组)、盐度8、14、22,每日递增2盐度至所设盐度后适应一周,测定其血清渗透压和相应水环境渗透压,并对其血清中离子浓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血淋巴的渗透压与养殖环境的渗透压呈现出显着的线性关系,根据公式,推算出日本沼虾的等渗点为490 m Osm/kg H2O,达到等渗条件对应的水体盐度约为14.4。血清中Na离子和Cl离子的浓度变化趋势相似,都是随着盐度的升高,离子浓度升高,但都在盐度22组时,有较明显的降低的趋势,而盐度变化对K离子的离子浓度影响未出现显着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日本沼虾的渗透压会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渗透压调节过程中Na离子和Cl离子发挥重要作用。2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在渗透压调节过程中的表达Na+/K+-ATPase(NKA)和碳酸酐酶(CA)是两种重要离子转运酶,在维持甲壳动物渗透压平衡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日本沼虾是一种可以生活在淡水和低盐水域的中国重要的经济虾类之一,但其盐度调节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RACE克隆方法,得到了Na+/K+-ATPaseα亚基和CA基因的cDNA全长,并命名为Mnα-NKA和MnCA,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MH378774和MH827971。Mnα-NKA全长3778 bp,303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009个氨基酸,序列不含信号肽,含有八个跨膜domains,一个ATP binding位点和一个磷酸化位点。MnCA全长为1407 bp,93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09个氨基酸,含有信号肽序列,有一段保守的碳酸酐酶区域(SEHTIDGVRYPMELHMV)以及由三个组氨酸残基(His-116,His-118,His-141)组成的可以直接与锌离子结合的锌结合位点。BLAST比对分析表明,Mnα-NKA和MnCA与其余甲壳动物表现出较高的同源保守性,分别为90%以上以及76%以上。相对荧光定量PCR显示,Mnα-NKA和MnCA在广泛表达于日本沼虾各组织中,在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经逐步增盐法驯化日本沼虾后,发现在日本沼虾鳃和肝胰腺组织中,Mnα-NKA的表达量随盐度升高而升高,MnCA的表达量在鳃中盐度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在肝胰腺中盐度8与对照组无差异外,其余盐度组也显着高于对照组,并对Mnα-NKA和MnCA分别进行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细胞定位发现,在鳃组织中有大量分布。3盐度养殖对日本沼虾生长及非特异免疫的影响当日本沼虾通过渗透压的调节已经适应了所处的盐度之后,如果继续对其盐度养殖,会对其生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对其造成氧化损伤影响其免疫功能?为了验证,本研究对日本沼虾在不同盐度(0、8、14、22)下养殖6周后,对其生长和抗氧化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日本沼虾在盐度14组具有较高的存活率、增重率及肝体比。盐度对其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含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胃蛋白酶均受到盐度不同程度影响,在盐度14组活性最高,适宜盐度可以激活EcR、CDA1以及CHS的表达,表明一定的盐度可以促进日本沼虾的生长,在盐度14下日本沼虾处于较好地生长状态。本文检测了日本沼虾肝胰腺中非特异免疫酶(AKP和ACP),以及抗氧化相关酶(SOD、CAT、GPX、GST)以及GSH和MDA含量的变化,并检测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SOD、CAT、GPX、GST)以及免疫通路中关键基因的影响,发现适宜的盐度可以提高日本沼虾的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免疫能力,但过高的盐度则会对其造成氧化损伤,甚至出现细胞凋亡。4等渗盐度下日本沼虾转录组学的研究适宜的盐度对日本沼虾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盐度对哪些信号通路产生了影响,因此本文对等渗盐度(14)下的日本沼虾进行了转录组学的研究。共得到35991条大于300 bp的Unigene,共有733条基因在日本沼虾对照组和等渗组中具有显着差异,其中上调基因共有416条,下调基因共有317条,共有170条差异基因富集到了GO数据库的生物过程、细胞成分及分子功能三个部分,差异基因与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仅有91条差异序列与KEGG数据库比对成功,具有显着差异的富集通路多为代谢通路,而代谢通路中,脂代谢通路富集的基因最多的是甘油磷脂和甘油酯代谢信号通路,说明等渗盐度对脂质的代谢影响较为明显,可能与其肝胰腺性腺的发育有关,为日本沼虾的盐度适应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5盐度对日本沼虾代谢相关酶的影响以及AK的克隆和表达通过转录组学的数据得出,盐度对代谢通路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本文对脂代谢和糖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盐度养殖对日本沼虾肝胰腺组织和肌肉组织中的糖代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等渗盐度下,由于机体不需要进行剧烈的渗透压调节,因此不需要动用体内的肝糖原和肌糖原产生较多的能量,盐度并未影响肌肉中甘油三酯的含量,但对肝胰腺中甘油三脂含量的影响较大。同时,我们克隆得到了日本沼虾能量代谢关键基因精氨酸激酶的两个亚型(MnAK2和MnAK3)的cDNA全长。MnAK2 cDNA的全长为1541 bp,开放阅读框1071 bp,共编码356个氨基酸,GenBank号码为MN149533。MnAK3cDNA的全长为1576 bp,GenBank号码为MN149534.1,1068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66个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日本沼虾AK与其余甲壳动物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组织特异性结果显示MnAK2和MnAK3在日本沼虾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表达量最高。MnAK2的表达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升高,MnAK3则在所有盐度组均显着升高,WB的结果显示AK蛋白在盐度14和22组上调表达,表明在AK可能在日本沼虾调节能量代谢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综合以上试验,本研究发现日本沼虾能够通过渗透压调节基因的表达及离子浓度的变化来适应盐度的驯化,并且经过长期的盐度养殖发现,低浓度的盐度对日本沼虾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日本沼虾体具有一定的盐度耐受性,为实现日本沼虾的盐水养殖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成智丽,孙鹏飞,罗珺,沈双烨,张赛赛,王伟[2](2021)在《盐度驯化下许氏平鲉血清生化指标及渗透压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将体质量为(94.32±6.41) g的野生许氏平鲉由盐度为32的海水中直接放入盐度为30、25、20、15、10、5、4、3、2和0的水槽中,为急性盐度驯化组,计算半致死盐度及安全盐度;慢性盐度驯化中,许氏平鲉缓慢进入盐度32、30、27、24、21、18、15、12和9水槽中,每隔7 d每试验组每槽降低1盐度后,在第1天的14:00取样,测定半致死盐度、渗透压和血清相关生化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急性盐度驯化条件下,许氏平鲉的48 h半致死盐度为0.29,安全盐度为0.04。慢性盐度驯化条件下,盐度3时得到最小渗透压为(0.17±0.01) mOsm/kg,且与其他组差异显着(P<0.05);生化指标检测,在盐度降至24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呈现高值,分别为(68.67±3.51)、(18.67±3.06) U/L和(726±27) U/L。尿素浓度随着盐度的不断降低而呈现下降趋势,各盐度组和海水对照组均差异显着(P<0.05)。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质量浓度随着盐度的降低上下波动的幅度不大。盐度为21时,总蛋白质量浓度达到最低值,与海水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盐度为21时,血糖浓度出现最低值,各组和海水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5)。各盐度组的白球比随着盐度的降低上下波动不大,各组和海水对照组比较均差异不显着(P>0.05)。

王建学[3](2020)在《红鳍东方鲀幼鱼蛋能比、投喂策略及主要蛋白源消化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为对象,探讨红鳍东方鲀幼鱼饲料最适蛋能比、最适投喂水平与投喂频率及对8种饲料原料表观消化率的研究。在烟台海阳黄海水产有限公司进行养殖实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蛋能比的研究为探求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饲料的最适蛋白质能量比,以鱼粉和豆粕作为主要蛋白源,鱼油、豆油作为主要脂肪源,配制粗蛋白含量为36%、42%、48%,粗脂肪含量为8%、12%、16%,蛋能比为17.0624.20mg/k J的9组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4.95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56d。结果显示:由双因素分析方法得出,饲料的蛋白水平、脂肪水平和蛋能比水平均可显着影响红鳍东方鲀的末重、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且在饲料蛋白为36%,显着低于蛋白为42%和48%组,但饲料蛋白为42%和48%组之间无显着差异,在脂肪为8%时,显着低于饲料脂肪为12%组,但饲料脂肪为12%组与16%之间无显着差异。此外,饲料的蛋白和脂肪水平对红鳍东方鲀生长和饲料利用的相关指标均无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终末体重、饲料效率、特定长率均是Diet8(48/12)组最高,显着高于Diet1(36/8)组、Diet2(36/12)组、Diet3(36/16)组(P<0.05),与Diet4(42/8),Diet5(42/12),Diet6(42/16),Diet7(48/8)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因此,根据实验结果综合考虑生长性能及蛋白质节约效应,红鳍东方鲀幼鱼的最适蛋白水平42%,脂肪水平12%,蛋能比为20.75mg/k J。2.红鳍东方鲀幼鱼适宜的投喂水平和投喂频率研究2.1红鳍东方鲀幼鱼适宜的投喂水平的研究为探讨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投喂水平和投喂频率,本实验设计了5个投喂水平(2%、4%、6%、8%和10%),研究不同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形体指标、体组成、消化酶、蛋白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及水质指标的影响。投喂实验中初始鱼重15.57g,养殖周期为28d。结果表明,实验鱼末重、摄食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胰蛋白酶活力、脂肪酶活力和肝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随饲料投喂水平增加而增加(P<0.05),但4%、6%、8%和10%组间的末重、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脂肪酶活力、肝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糜蛋白酶活力和血清尿素氮随投喂水平增加逐渐降低(P<0.05),但投喂水平为4%10%时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投喂水平为4%。2.2红鳍东方鲀幼鱼适宜的投喂频率的研究为探讨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投喂频率,3个投喂频率(2次/d、3次/d和4次/d),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形体指标、体组成、消化酶、蛋白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及水质指标的影响。投喂实验中初始鱼重15.57g,养殖周期为28d。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增加,2次/d组红鳍东方鲀幼鱼肝体比、脏体比低于3次/d组(P<0.05),3次/d组胰蛋白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显着高于2次/d组和4次/d组,肝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力2次/d组最高,显着高于3次/d、4次/d组(P<0.05),硝态氮随投喂频率增加而降低,且2次/d组和3次/d组没有显着差异(P>0.05)。投喂频率其余生长指标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投喂频率为2次/d。3.红鳍东方鲀幼鱼对8种主要蛋白源的消化率研究本实验旨在研究红鳍东方鲀幼鱼对红鱼粉、白鱼粉、豆粕、菜粕、花生粕、棉粕、玉米酒糟蛋白(DDGS)和肉骨粉中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总能和总磷的表观消化率。实验饲料由70%的基础饲料和30%的待测饲料原料组成,并添加0.1%的三氧化二钇(Y2O3)作为外源添加剂,选取平均体重为37.90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随机分成8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按照不同处理分别投喂相应饲料,采用虹吸法收集粪便。结果表明:白鱼粉、红鱼粉和豆粕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70.54%、69.02%、60.37%,显着高于菜粕、棉粕及DDGS(P<0.05);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范围为50.91%92.78%,肉骨粉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最低(50.91%),显着低于白鱼粉、红鱼粉、豆粕、菜粕、花生粕和DDGS(P<0.05),各待测饲料原料中总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的变化趋势与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基本一致;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范围为70.6%94.19%,白鱼粉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最高(94.19%),显着高于棉粕和肉骨粉(P<0.05);能量的表观消化率范围为30.58%90.01%,白鱼粉、红鱼粉、豆粕和花生粕总能的表观消化率最高(76.26%90.01%)(P<0.05);磷表观消化率为9.13%68.14%,白鱼粉和红鱼粉的总磷表观消化率最高(分别为66.98%和68.14%)(P<0.05)。白鱼粉、红鱼粉的各种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均较佳,肉骨粉及棉粕各种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相对较差;豆粕及花生粕的粗蛋白质消化率及必需氨基酸的消化率优于其他植物蛋白,菜粕次之。

邸军[4](2020)在《鲟细菌性败血症病原学及其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鱼类是硬骨鱼纲中唯一现存的大型软骨硬鳞鱼类,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受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栖息地破坏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27种鲟鱼类中已有25种处于不同程度的濒危状态。为拯救濒危的鲟鱼类,同时满足市场对鲟鱼子酱日益增长的需求,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开展了鲟鱼的人工养殖,全球鲟鱼养殖业蓬勃发展。自2003年以来,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鲟鱼养殖国。然而,随着鲟鱼种质资源的衰退和集约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鲟鱼病害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着濒危鲟人工保种及鲟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湖北省3个养殖基地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成鱼和幼鱼爆发的细菌性败血症,开展病原生物学、病理学、致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从健康的中华鲟和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肠道中分离筛选潜在的益生菌,以期为鲟鱼频发的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和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2015至2017年间,湖北省3个养殖基地子二代中华鲟成鱼和幼鱼发生了严重的细菌性败血症。采用传统的病原菌分离培养方法,从濒死的中华鲟肝脏和脾脏中分离获得11株优势菌株。根据科赫法则人工感染健康的长江鲟,发现其中9株为致病菌,且从受感染的长江鲟肝脏中再次分离得到相同的病原菌。通过对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gyrB、rpoD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确定9株病原菌均为运动性气单胞菌,且以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和嗜水气单胞(Aeromonas hydrophila)为主。另外,观察了长江鲟感染维氏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后的组织病理变化,并对2种病原菌进行了药物敏感性分析。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长江鲟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后表现出相似的病理特征,即肝脏实质细胞坏死、局灶性出血;脾脏红髓和白髓坏死;肾小球水肿、肾小管上皮细胞凝固性坏死;肠道粘膜脱落、结构完整性被破坏。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均对氟喹诺酮类、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类抗生素敏感,而对苯唑西林、氨苄西林、青霉素等抗生素耐药。2.为探究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对鲟鱼的致病机制,对长江鲟人工感染上述2种病原菌前后的脾脏组织进行转录组学分析。高通量测序共获得410996612条Clean reads,组装成26939820条Contigs,521713条Transcripts,254211条Unigenes。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组长江鲟的脾脏共有5574个显着性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716个基因上调表达,2854个基因下调表达;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组长江鲟的脾脏共有1724个显着性差异表达基因,其中835个基因上调表达,889个基因下调表达,两组共有差异表达基因1087个。进一步分析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组长江鲟脾脏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8条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中,分别是Toll-like受体信号通路、吞噬体、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溶酶体、肠道IgA产生的免疫网络、神经活性配体与受体相互作用、单纯疱疹感染和Jak-STAT受体信号通路;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组长江鲟脾脏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5条免疫相关的信号通路中,分别是吞噬体、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神经活性配体与受体相互作用、溶酶体和单纯疱疹感染。最后,随机挑选6个免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LTBR、MHC2、Integrin、CD40L、V-type ATPase和CDH3)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发现荧光定量PCR与转录组分析结果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从而证明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3.为探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的影响,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了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组(患病组)和对照组(健康组)长江鲟肠道菌群的差异。基于Unweighted unifrac距离算法的主成分分析(PCoA)比较健康组和患病组长江鲟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结果显示,健康组和患病组长江鲟的肠道菌群分布于不同的聚类群,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改变。进一步分析表明,患病组长江鲟的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指数(Invsimpson index)显着性低于健康组(P<0.05)。群落组成分析表明,患病组长江鲟肠道菌群中梭杆菌门(Fusobacteria)、软壁菌门(Tener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明显高于健康组,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明显低于健康组。最后,对健康组和患病组长江鲟肠道菌群中的差异物种进行组间Wilcox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患病组长江鲟肠道菌群中支原体属(Mycoplasma)的丰度显着性高于健康组(P<0.05),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丰度显着性低于健康组(P<0.05)。4.本研究旨在从健康的中华鲟和长江鲟肠道中分离筛选具有益生特性的芽孢杆菌,以增强鲟鱼的免疫力和抗病性。结果显示,从健康的长江鲟肠道中分离获得3株芽孢杆菌(BSth-1、BSth-4和BSth-5);健康的中华鲟肠道中分离获得1株芽孢杆菌(BSth-19)。通过对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gyrB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确定4株分离菌株均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探究分离获得的菌株是否具有饲料添加剂的特性,开展了体外抑菌试验、体外产酶试验、芽孢对肠道内环境(低pH和高浓度胆汁)耐受性试验及动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均可以产生蛋白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并对4种中华鲟病原菌,即嗜水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中间气单胞菌(Aeromonas media)和海豚链球菌(Streptocccus iniae)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同时,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能够耐受pH=3.0的酸性环境和5.0%长江鲟胆汁酸环境。动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对长江鲟均无致病性。为探究筛选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肠道消化酶活性及抗病性的影响。将360尾健康的长江鲟幼鱼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40尾鱼。对照组(C)投喂鲟鱼基础饲料;试验组T1和T2分别投喂添加了2.0×108 CFU/g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的鲟鱼基础饲料,试验期为8周。投喂4周和8周后测定试验鱼的生长性能,结果表明,投喂4周和8周后试验组(T1和T2)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存活率均显着性高于对照组(P<0.05)。投喂4周和8周后测定试验鱼的血清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投喂8周后试验组(T1和T2)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免疫球蛋白M(IgM)活性均显着性高于对照组(P<0.05)。投喂4周和8周后试验组T1的溶菌酶(LZM)活性显着性高于对照组(P<0.05),而T2组与对照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投喂4周后试验组(T1和T2)的丙二醛(MDA)含量显着性低于对照组(P<0.05)。投喂8周后测定试验鱼的肠道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试验组(T1和T2)的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投喂8周后对试验鱼进行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T1存活率最高为66.67%,试验组T2次之为53.33%,对照组为33.33%。5.为探究投喂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的影响,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投喂8周后的试验组和对照组长江鲟肠道菌群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Unweighted unifrac距离算法的主成分分析(PCoA)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长江鲟肠道菌群的结构差异。结果显示,试验组(T1和T2)和对照组长江鲟肠道菌群分布于不同的聚类群,表明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的肠道菌群结构造成了明显的改变。进一步分析表明,试验组(T1和T2)长江鲟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指数(Shannon index和Chao index)均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T1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群落组成分析表明,试验组(T1和T2)长江鲟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梭杆菌门、拟杆菌门的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变形菌门的丰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最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长江鲟肠道菌群中的差异物种进行组间Wilcox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T1和T2)长江鲟肠道菌群中潜在致病菌属如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丰度显着性低于对照组(P<0.05),而潜在的益生菌属如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的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证实中华鲟频发的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为运动性气单胞菌,且以维氏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为主,并根据药敏试验筛选出防治中华鲟细菌性败血症潜在的药物;长江鲟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前后的脾脏转录组分析表明,嗜水气单胞菌可抑制抗原呈递相关因子的表达,并引起宿主细胞的凋亡;通过比较分析健康组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组长江鲟肠道菌群的差异,发现芽孢杆菌可能是长江鲟肠道中潜在的益生菌;随后从健康的长江鲟和中华鲟肠道中分离筛选出具有益生特性的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分别添加进鲟鱼基础饲料中并投喂长江鲟幼鱼8周后,发现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显着性提高长江鲟的存活率、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及抗病性;同时,发现投喂枯草芽孢杆菌BSth-5和BSth-19可以提高长江鲟幼鱼肠道菌群中潜在益生菌属的丰度,并显着性降低潜在致病菌属的丰度。

田璐[5](2019)在《盐度对黄姑鱼生存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指出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姑鱼属Nibea,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具有生长快、抗逆性强、繁殖力强等特点,是开展近海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的适宜品种。黄姑鱼是一种适应盐度范围较广的品种,属于广盐类海水鱼。水体盐度是鱼类生长、代谢和繁育的重要的环境因子,盐度变化对鱼类健康状态密切相关。迄今,关于盐度对鱼类生长、组织抗氧化酶活和非特异性免疫影响的研究较热门,而盐度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相关研究文献少有报道。本论文在研究盐度对黄姑鱼耐受性、生长、组织抗氧化酶活和非特异性免疫及代谢指标的影响基础上,采用石蜡切片,研究了盐度对组织结构的影响,运用16S 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研究了盐度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探究了相应的微生物的功能。旨在不同盐度水体中黄姑鱼的健康养殖提供资料。研究结果由三部分构成。1.黄姑鱼盐度耐受性研究。本部分实验共分为盐度S0(代表盐度为0)、S2、S4、S6、S8、S40、S45、S50、S55、S60组,共10组,每组3平行。采用了两种规格的黄姑鱼,即规格Ⅰ:平均体质量为180.29±2.26 g(平均值±SD),平均全长为25.7±0.51cm;规格Ⅱ:平均体质量为17.3±0.8 g,平均全长为9.52±0.7cm。将黄姑鱼从自然海水直接移入各盐度组中,经过7天短期盐度胁迫,结果发现:盐度2-45下存活率均为100%。在S0、S55、S60中均全数死亡,其中S0、S55、S60三组全致死时间,规格Ⅰ分别为10.33±1.9 h,29.55±3.2 h,12.67±1.6 h;规格Ⅱ分别为1.22±0.5 h,67.5±4.3 h,3.8±0.9 h。1周内,规格Ⅰ、Ⅱ黄姑鱼在S50组中存活率分别为15±7.8%、30±4.5%。在S0组中12 h内,两种规格黄姑鱼死亡率均100%,其中,全致死时间高盐S60组明显小于S55组,当盐度超过50‰发现盐度越高,其耐受能力越低。将半致死时间(y)与相应的盐度(x)拟合成二次函数回归曲线为,规格Ⅰ:y=-0.199x2+18.405x-380.75,R2=0.999,规格Ⅱ:y=-0.093x2+9.67x-243.5,R2=0.998。盐度超过一定范围,半致死时间随盐度升高而减少,即盐度耐受能力和盐度呈显着负相关关系,随着盐度增高,其耐受能力先缓慢下降,后是急剧下降。在此,笔者得出两种规格黄姑鱼的耐受盐度不低于2,耐受盐度均不高于50。规格大小方面,大规格黄姑鱼盐度耐受力强于小规格黄姑鱼。2.盐度对黄姑鱼生长、组织抗氧化酶活和非特异性免疫及代谢指标的影响。本实验设置5个盐度组,即S6、S12、S18、S30和S42组,每组三个平行。历经7周长期盐度胁迫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盐度的升高,特定生长率降低。(2)通过石蜡切片,发现高盐组、低盐组和对照组肝脏组织差异不明显;鳃组织中随着盐度的增高,泌盐细胞明显增多。(3)本次研究中发现,饵料系数低盐S6、S12和S18组均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而高盐组S42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肝体比与饵料系数的变化一致。(4)黄姑鱼鳃和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6和S42组均高于S30组(对照组)。黄姑鱼鳃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均随着盐度升高,也相应逐渐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而血清中两种酶活S6和S42组显着低于S30组。谷草转氨酶(AST)酶活在鳃组织中,S6组显着高于其它组,且S42组中酶活最低,而谷丙转氨酶(ALT)随着盐度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再升高。血清中代谢指标,如乳酸脱氢酶(LDH)在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肌酐(Cr)、甘油三酯(TG)变化趋势随着盐度升高先升后下降,葡萄糖(GLU)先下降再上升后下降,各代谢指标均在盐度42组时最低(P<0.05)。3.盐度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本实验共分为盐度S6、S30、S42组,共3组,每组分别设置3个平行,历经7周长期盐度胁迫实验,实验结束,取黄姑鱼后肠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S6组中,共有524个OUT聚类(一个OUT相当于一种细菌);S30组,共有494个OUT聚类;S42组,共有567个OUT聚类。(2)其中门水平上三个盐度组中优势细菌种群主要分布于变形菌门和软壁菌门,均在在各组所有样品中占细菌OUT总数的90.79%-98%。在所有细菌门中,绿弯菌门和疣微菌门S6组显着高于S30组;而拟杆菌门S30组显着高于S6组(P<0.05)。疣微菌门、绿弯菌门和螺旋体菌门细菌,S42组显着高于S30组(P<0.05)。(3)从属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在S6组和S30组,优势细菌为短波单胞菌属(分别为25.99%和19.06%)、螺原体属(分别为15.18%和13.8%)、伯克氏菌属(分别为14.14%和18.19%)、支原体属(分别为13.1%和6.95%)。S42组优势细菌为螺原体属(24.53%)、短波单胞菌属(19.81%)、支原体属(10.66%)。S6和S30组之间有25种属的细菌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有18种S6组显着高于S30组(P<0.05)。S42和S30两组之间有57种属的细菌含量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有37种S42组显着高于S30组(P<0.05)。(4)采用RDP和NT-16S数据库进行物种注释发现:高盐S42组,致病性弧菌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高盐组中益生菌减少,如红环菌属具有为宿主提供生长因子,减少了,表明高盐环境并不利于黄姑鱼的生长或维持肠道健康。

姜欣彤,董安然,王伟,张赛赛,赵欣涛[6](2018)在《盐度驯化对杂交鲟血清生化指标及渗透压的影响》文中指出选用杂交鲟[西伯利亚鲟(♀)×达式鳇(♂)]幼鱼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急性和慢性盐度驯化试验。探讨了杂交鲟的半致死盐度值和在盐度梯度为0,5,10,15,20,25,30,32时的血清生化指标和渗透压变化。结果表明:杂交鲟96 h的半致死盐度值是20.32 g/L,安全浓度值为6.096 g/L;各盐度驯化组中杂交鲟的血清中血糖水平表现为出现两次波动后缓慢上升的趋势,但总体上与淡水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血清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在盐度为25时达到峰值。总蛋白总体水平与淡水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而白蛋白水平在盐度高于25时显着高于淡水组(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乳酸脱氢酶随着盐度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盐度为25时达到峰值,并显着高于淡水对照组(P<0.05),除乳酸脱氢酶盐度15,20组外,其他盐度组与淡水组无显着差异(P>0.05);尿素水平随盐度增高一直呈上升的趋势。研究结果显示,作为广盐性鱼类的杂交鲟,经过缓慢驯化可通过自身机体渗透压调节来达到对高盐度水体的良好适应,对高盐度水体有很强的耐受性。

吴斌[7](2018)在《杂交鲟渗透调节的转录组分析及对Cu2+胁迫的抗氧化响应》文中研究说明鲟鱼是软骨硬磷下纲唯一现存目,有着介于软骨鱼与硬骨鱼之间独特的生理特征,是一类极具经济价值的中大型鱼类,也是濒临灭绝的动物之一。作为辐鳍亚纲中最为原始的类群,鲟鱼有着水生生物活化石之称,一直保持着大量原始的生物学性状。鱼类渗透压调节的生理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涉及适应不同环境离子调节要求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大多数鲟鱼生活在海洋河口,在其生命周期,有着溯河洄游繁殖的习性。作为一种广盐性鱼类,鲟鱼有着很强的生理可塑性,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盐度环境。然而,相关的研究缺乏,我们对他们的盐度胁迫分子机制及调节策略知之甚少。为阐明鲟鱼盐度胁迫的分子适应机制,我们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高盐胁迫下杂交鲟(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鳃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读长为101 bp,并以此构建杂交鲟淡水组鳃组织和海水组鳃组织的转录表达数据库。在测序所得序列进行拼接之前,我们对原始转录组数据进行了初步筛选处理。测序序列拼接共得到Unigenes 280,238条,这些Unigenes的N50值是630bp,其中最小长度为201 bp,最大长度为25214 bp,平均长度为520 bp。在序列拼接后,我们对Unigenes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注释,比较注释到NR、NT、KEGG、Swiss-Prot、Pfam、KOG和GO七大数据库,其中有62,242个Unigenes(22.21%)至少在一个数据库中得到注释。进一步对海水组和淡水组的差异基因表达量进行计算分析,筛选得到11380个在盐度应激下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有6969个基因表达量上调和4411个基因表达量下调。通过将所有DEG映射到KEGG数据库,获得相关KEGG通路。并以此得到渗透调节相关通路,其中有甘油磷脂代谢(ko00564),脂肪酸生物合成(ko04350),糖酵解/糖异生(ko00010)和氧化磷酸化(ko00190)等常见通路。另外,我们还通过进行qRT-PCR实验,验证了DGE文库中5个上调和3个下调,总共8个基因的相对mRNA表达水平。以此确认了RNA-seq(定量)结果的准确性。在高通量测序结果的基础上,我们利用杂交鲟高通量测序拼接所得的unigene数据信息,对鲟鱼重金属铜胁迫的抗氧化响应进行了研究。我们进行了海水中杂交鲟1.0mg.L-1Cu2+的96小时急性铜暴露实验,记录了铜离子对杂交鲟呼吸频率等生理行为的影响,发现在实验中铜暴露对鲟鱼的呼吸频率的影响,呈上升增加后抑制的现象,且影响了鲟鱼的运动能力。并且,我们测定了杂交鲟在24、48、72和96小时的鳃组织和肝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进行了qRT-PCR实验,对鳃组织和肝组织中的Cu/Zn SOD和CAT基因表达水平进行了测试。通过对杂交鲟铜暴露生理行为,组织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的综合分析,发现铜暴露会破坏杂交鲟氧气消耗调节能力,诱导ROS过量产生,影响抗氧化酶活性并造成组织损伤,并对组织中Cu/Zn SOD和CAT基因的表达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铜离子对杂交鲟的毒性作用是明显的。实验中的铜暴露对鳃组织和肝组织中的SOD活性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在铜胁迫组,鳃组织和肝组织SOD活性测试结果均显着低于对照组。与SOD不同,铜对组织的CAT的活性有一定的诱导作用。随着铜暴露时间的增加,T-AOC水平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鳃组织中,T-AOC水平出现了更为明显的下降,显示着在铜暴露下鳃组织和肝组织都出现了组织损伤并且在鳃组织中组织损伤的情况较为严重。不仅如此,铜的毒性对组织中相关基因表达也产生了抑制作用,实验中Cu/Zn SOD基因的表达水平受铜毒性影响而明显的下降呈显着的抑制,尽管在鳃组织中发现受胁迫影响CAT基因的表达水平有所上升,但在肝组织中铜胁迫组CAT基因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且随暴露时间的增加而下降。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鲟鱼的渗透压调节机制和其应对重金属胁迫抗氧化响应策略,有助于发展鲟鱼多元化海水养殖,更好的保护和利用野生鲟鱼资源。

程佳佳,李吉方,温海深,倪蒙,任源远,丁厚猛,宋志飞,刘明源,来长青,刘传忠[8](2015)在《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生长、肌肉组分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工厂化流水养殖条件下进行为期90 d的饲养试验,探讨养殖密度对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分含量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杂交鲟初始体重为(251.11±0.59)g,养殖密度分别设置为5.50 kg/m3、8.27 kg/m3、11.01 kg/m3、13.80 kg/m3。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和存活影响显着(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存活率呈下降趋势,而饲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杂交鲟幼鱼肌肉中水分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上升(P<0.05),而粗脂肪含量却下降(P<0.05),粗蛋白和灰分的含量则变化不显着(P>0.05);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血液指标影响显着(P<0.05),各处理组的幼鱼血液中血红蛋白、血浆葡萄糖及总蛋白含量差异显着(P<0.05)。结果说明,高密度环境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与肌肉组分均产生了显着影响。

李连春,黄建荣,黎祖福,梁日东[9](2011)在《杂交鲟鱼苗适宜盐度范围》文中认为为了解小规格杂交鲟鱼对盐度生物学适应性,拓展杂交鲟鱼的养殖范围提供基础资料。研究采用阶段性递增盐度和连续性递增盐度的方法,对杂交鲟鱼苗(亲本为欧洲鳇和史氏鲟)存活率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每5d阶段性递增5个盐度,4.5~9.0、15.0~20.0cm/尾试验组鱼苗分别在盐度5和10开始死亡。以每天连续性递增2个盐度,在盐度达到10后稳定5d。4.5~5.0、6.5~7.0、7.5~9.0、15~20cm/尾试验组鱼苗分别在盐度6、8、10、10时开始死亡。由此得到,采用小幅度的盐度调整是比较合理的。

石振广[10](2008)在《达氏鳇人工繁殖和养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1.达氏鳇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软骨硬鳞总目(Chondrostei),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鲟科(Acipenseridae),鳇属。鳇属仅有两个种,其一是着名的欧洲鳇,鱼子酱售价高达$10000/kg,分布于黑海里海和咸海流域,据记载欧洲鳇最大个体长6米,体重3200千克(Berg,1948);其二就是分布于黑龙江的达氏鳇,达氏鳇体长可达5.6米,体重达到1000千克(Mikhail L.et al,1997)。达氏鳇是黑龙江特产鱼类,为珍稀种类。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其“鱼子酱”,为上等佳肴,被誉为“黑色黄金”,达氏鳇经济价值极高,现在产地鱼体售价140元/kg左右,鲜冻脊索每千克售价400元,鱼胃价格200元/kg,鱼皮也是上等制革原料。其鱼子酱国内售价5000元/kg左右。达氏鳇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耐低温,一年四季在自然界均摄食生长,生长适宜温度为15~22℃。达氏鳇性成熟晚,生殖周期长,雌鱼初始成熟年龄16~20年,雄鱼为12年以上,繁殖水温12~21℃。就自然水域种群的数量而言,达氏鳇已经成为濒危物种,其自然资源已遭到严重的破坏。主要是人为酷捕、兴修水利(兴建大坝)和环境污染所致。2.在2001-2002年5-6月对黑龙江中下游江段捕捞的达氏鳇亲鱼进行严格地挑选、运输、蓄养,经过催产试验发现,雄性亲鱼对HCG、HCG+鲤脑垂体没反应,而注射LRH-A、LRH-A+鲤脑垂体催产效果良好,且两者间没有明显差异,因此,LRH-A是达氏鳇催产的理想药物。进一步试验发现,达氏鳇对催产药物剂量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催产剂量在2-12μg /kg时对受精、孵化率和仔鱼成活率没有很大的影响,催产药物剂量达14-20μg /kg时,达氏鳇卵的受精率、孵化率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仔鱼的成活率的影响显着。本文对“杀鱼”取卵法、活体取卵法和多次挤压采卵法的采卵率、卵的质量以及受精率、孵化率和亲鱼存活率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只有活体取卵法既能使亲鱼存活80%,又能使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到88%和82%,与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杀鱼”取卵法的效果相近,而多次挤压取卵法劳动强度大,受精率、孵化率及亲鱼存活率都较低,因此,采卵的最佳方法是活体取卵法。半干法的受精率为97%,孵化率95%,分别较干法的90%和85%高近十个百分点,因此达氏鳇的授精方法宜采用半干法。综合受精率、孵化率、脱黏效果、水霉菌感染情况及劳动强度、生产成本的分析,最为理想的脱黏法为滑石粉法。用改进尤先科式孵化器孵化达氏鳇受精卵,其孵化的适宜水温为16-24℃,最佳水温为20℃。3.对不同形状的玻璃钢、水泥培育池对达氏鳇前期仔鱼成活率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圆形较方形池、玻璃钢的较水泥池培育的成活率高。同时对培育温度试验设计10个处理,即8、10、12、14、16、18、20、22、24、26℃,结果表明培育达氏鳇前期仔鱼的适宜水温为14-24℃,最佳水温为18-22℃。4.培育达氏鳇仔鱼的关键是如何将内源性营养安全地过渡到混合营养,再由混合性营养过渡到外源性营养,即仔鱼开口的过程。本试验用鲜鱼肉自制的开口料,熟鸡蛋黄、鲑鱼开口料、活轮虫、枝角类、水蚯蚓、卤虫幼体分别进行开口试验,通过对体长、体重的生长及成活率指标的比较发现,培育达氏鳇仔鱼最理想的开口料是卤虫幼体和枝角类,其次是水丝蚓和熟鸡蛋黄,较差的为轮虫,最差的是鲑鱼开口料和鲜鱼肉自制的开口料。5.用全价人工配合饲料进行驯化转口是稚鱼培育的关键,也是达氏鳇商品养殖的关键。本试验对水丝蚓、卤虫幼体、枝角类培育开口的达氏鳇稚鱼,分别用颗粒饲料、颗粒料+水丝蚓、+枝角类、+卤虫幼体和颗粒饲料浸水丝蚓浆、枝角类浆、卤虫幼体浆汁进行驯化转口,试验表明:用卤虫幼体、枝角类培育开口的达氏鳇稚鱼较用水丝蚓培育开口的转口时间短,驯化成功率高、成活率及生长率均较水丝蚓的高,用浆汁浸泡颗粒料进行驯化较先喂颗粒料后喂水丝蚓、卤虫幼体、枝角类(即颗粒料+水丝蚓、+枝角类、+卤虫幼体)的转口时间短、稚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驯化成功率高。因此,用枝角类,卤虫幼体浆汁浸颗粒饲料进行驯化是行之有效的。6.养殖试验设计流水水泥池、网箱、土池塘三个处理,每个处理有一个重复。结果表明流水水泥池效果最好,其次是网箱,最差的是土池。水泥池、网箱养殖的体重分别达到45.96kg和44.87kg,而土池的只长到37.9kg,明显较流水池和网箱养殖生长速度慢。网箱养殖的饵料系数为1.2,高于流水池的1.0,而低于土池的1.4。7通过连续递增盐度和阶段性递增盐度对史氏鲟、达氏鳇和杂交鲟(达氏鳇♀×史氏鲟♂)三种鲟鱼进行盐度驯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阶段性递增盐度对史氏鲟、达氏鳇和杂交鲟进行驯化,最终达到盐度30‰时死亡率分别为6.7%、3.3%和5.0%,因此,鲟鱼海水驯化养殖是现实可行的。8.人工养殖条件下,对达氏鳇杂交种[达氏鳇♂×天然杂交种♀(达氏鳇♀×史氏鲟♂)]的生长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全长为33.32cm、平均体重为145.83g的139日龄幼鱼经75d的人工饲养长成平均全长为48.79cm、平均体重为437.36g的个体,全长与日龄之间呈线性关系L=0.2195t+3.2969,R2=0.9594,其全长日均增长量为2.06mm、平均瞬时增长率为0.0763,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Wgc=17.216e0.0516t,R2=0.956;体重日均增长量为3.8871g、平均瞬时生长率为0.2197;体重与全长的回归曲线为WwL=0.0056L2.8929,R2=0.9982,幂指数接近于3,表明该鱼体重与全长的立方呈正相关系,属于等比生长类型。

二、杂交鲟的海水驯化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杂交鲟的海水驯化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盐度对水生动物渗透压的影响
    第二节 盐度对水生动物生长生理的影响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盐度驯化对日本沼虾渗透生理的影响
    第一节 盐度对日本沼虾渗透压及血清离子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沼虾Na~+/K~+-ATPaseα 亚基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第三节 日本沼虾碳酸酐酶CA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第三章 不同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及非特异免疫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体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 不同盐度对日本沼虾抗氧化酶及非特异免疫的影响
第四章 盐度养殖日本沼虾的转录组学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不同盐度对日本沼虾能量代谢的影响
    第一节 不同盐度对日本沼虾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沼虾能量代谢精氨酸激酶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全文总结和展望
    1 全文总结
    2 本文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Ⅱ 日本沼虾成虾半致死浓度的测定
致谢

(2)盐度驯化下许氏平鲉血清生化指标及渗透压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3 试验设计
        1.3.1 急性盐度驯化试验
        1.3.2 慢性盐度驯化试验
        1.3.3 试验管理
    1.4 血清制备方法和渗透压测定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 果
    2.1 许氏平鲉在急性盐度驯化中的半致死盐度
    2.2 盐度驯化许氏平鲉体内渗透压变化
    2.3 慢性盐度驯化对许氏平鲉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3.1 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2.3.2 尿素的变化规律
        2.3.3 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变化规律
        2.3.4 血糖的变化规律
        2.3.5 白球比的变化规律
3 讨 论
    3.1 比较急性盐度驯化和慢性盐度驯化
    3.2 许氏平鲉盐度驯化渗透压的变化
    3.3 许氏平鲉盐度驯化各生化指标的变化

(3)红鳍东方鲀幼鱼蛋能比、投喂策略及主要蛋白源消化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饲料蛋能比的研究进展
        1.1.1 蛋能比的概念
        1.1.2 蛋能比的研究方法
        1.1.3 饲料最适蛋能比的影响因素
    1.2 饲料投喂策略的研究进展
        1.2.1 投喂策略对鱼体生长的影响
        1.2.2 投喂策略对鱼体体组成的影响
        1.2.3 投喂策略对鱼体消化酶的影响
        1.2.4 投喂策略对蛋白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1.2.5 投喂策略对水质指标的影响
    1.3 饲料消化率研究进展
        1.3.1 消化率的测定方法
        1.3.2 影响消化率测定值的因素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红鳍东方鲀幼鱼饲料蛋白能量比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饲料
        2.1.2 实验鱼的来源与驯化
        2.1.3 饲养管理
        2.1.4 实验取样
        2.1.5 生化分析
        2.1.6 计算方法及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不同蛋能比饲料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不同蛋能比饲料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形体指标及鱼体化学成分的影响
        2.2.3 不同蛋能比饲料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投喂水平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鱼来源与驯化
        3.1.2 实验设计
        3.1.3 实验取样
        3.1.4 生化分析
        3.1.5 计算方法及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3.2.2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3.2.3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体组成的影响
        3.2.4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3.2.5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蛋白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3.2.6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养殖水质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3.3.2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形体指标和体组成的影响
        3.3.3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消化酶及蛋白质代谢相关酶活的影响
        3.3.4 投喂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养殖水质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红鳍东方鲀幼鱼最适投喂频率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鱼来源与驯化
        4.1.2 实验设计
        4.1.3 实验取样
        4.1.4 生化分析
        4.1.5 计算方法及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
        4.2.1 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4.2.2 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4.2.3 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体组成的影响
        4.2.4 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4.2.5 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蛋白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
        4.2.6 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养殖水质的影响
    4.3 讨论
        4.3.1 饲料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4.3.2 饲料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4.3.3 饲料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消化酶和蛋白质代谢相关酶活的影响
        4.3.4 饲料投喂频率对红鳍东方鲀幼鱼养殖水质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红鳍东方鲀幼鱼对8种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饲料
        5.1.2 实验鱼来源与驯化
        5.1.3 饲养管理与粪便收集
        5.1.4 样品分析与消化率计算
        5.1.5 数据统计
    5.2 结果
        5.2.1 红鳍东方鲀对8种饲料原料中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总磷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
        5.2.2 红鳍东方鲀对8种饲料原料中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鲟细菌性败血症病原学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鲟形目鱼类及其养殖状况概述
        1.1.1 鲟鱼类物种概述
        1.1.2 鲟鱼类养殖状况概述
    1.2 鲟鱼类病原性疾病的研究概述
        1.2.1 病毒性疾病
        1.2.2 细菌性疾病
        1.2.3 真菌性疾病
        1.2.4 寄生虫病
    1.3 鱼类肠道菌群的研究概述
        1.3.1 鱼类肠道菌群的组成
        1.3.2 影响鱼类肠道菌群的因素
    1.4 益生菌的筛选和应用
        1.4.1 益生菌的筛选原则
        1.4.2 益生菌在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华鲟细菌性败血症及其病原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病原菌的分离和培养
        2.2.3 分离菌株对长江鲟的攻毒试验
        2.2.4 分离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5 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2.2.6 药物敏感性试验
        2.2.7 组织病理学观察
    2.3 结果
        2.3.1 患病中华鲟的症状
        2.3.2 分离菌株对长江鲟的致病性
        2.3.3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2.3.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5 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2.3.6 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3.7 病原菌回归感染试验结果
        2.3.8 长江鲟感染病原菌后的组织病理特征
    2.4 讨论
        2.4.1 病原菌的分类鉴定
        2.4.2 中华鲟运动性气单胞菌的流行特征
        2.4.3 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
        2.4.4 长江鲟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后的病理特征
        2.4.5 中华鲟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
    2.5 小结
第3章 长江鲟感染两种气单胞菌的转录组学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鱼及其处理
        3.2.2 样品的采集
        3.2.3 样品RNA提取和纯化
        3.2.4 cDNA文库的制备
        3.2.5 转录组测序和分析
        3.2.6 差异表达基因验证
        3.2.7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RNA-seq分析和de novo组装
        3.3.2 基因功能注释
        3.3.3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和注释
        3.3.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3.3.5 差异表达基因的代谢通路(KEGG)分析
        3.3.6 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3.4 讨论
        3.4.1 长江鲟脾脏的免疫功能
        3.4.2 模式识别受体
        3.4.3 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信号通路
        3.4.4 细胞凋亡通路
        3.4.5 肠道免疫网络IgA的产生通路
    3.5 小结
第4章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鱼及其处理
        4.2.2 样品的采集
        4.2.3 肠道微生物DNA提取和16S r RNA基因扩增
        4.2.4 Miseq高通量测序
        4.2.5 高通量测序数据处理和分析
    4.3 结果
        4.3.1 样本数据统计
        4.3.2 样本比较分析
        4.3.3 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4.3.4 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分析
        4.3.5 肠道菌群物种差异分析
    4.4 讨论
        4.4.1 嗜水气单胞菌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4.4.2 嗜水气单胞菌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4.4.3 健康组和患病组长江鲟肠道差异物种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中华鲟和长江鲟肠道中潜在益生菌的筛选及应用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芽孢杆菌的分离和筛选
        5.2.2 试验饲料的制备
        5.2.3 试验鱼及饲养管理
        5.2.4 生长性能指标的测定
        5.2.5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5.2.6 血清免疫酶活性的测定
        5.2.7 肠道消化酶活性的测定
        5.2.8 人工感染试验
        5.2.9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5.3.2 枯草芽孢杆菌体外抑菌试验
        5.3.3 枯草芽孢杆菌体外产酶试验
        5.3.4 枯草芽孢杆菌体外压力耐受性试验
        5.3.5 枯草芽孢杆菌的安全性评价
        5.3.6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生长性能的影响
        5.3.7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血清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5.3.8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5.3.9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抗病性的影响
    5.4 讨论
        5.4.1 枯草芽孢杆菌体外益生特性分析
        5.4.2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生长性能的影响
        5.4.3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5.4.4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抗病性的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鱼及其处理
        6.2.2 样品的采集
        6.2.3 肠道微生物DNA提取和16S r RNA基因扩增
        6.2.4 Miseq高通量测序
        6.2.5 高通量测序数据处理和分析
    6.3 结果
        6.3.1 样本数据统计
        6.3.2 样本比较分析
        6.3.3 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6.3.4 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分析
        6.3.5 肠道菌群物种差异分析
    6.4 讨论
        6.4.1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6.4.2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6.4.3 投喂枯草芽孢杆菌对长江鲟肠道物种的影响
    6.5 小结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及参与的项目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5)盐度对黄姑鱼生存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姑鱼的研究现状
    1.2 鱼类对盐度的适应机制
    1.3 盐度对鱼类存活的影响
    1.4 盐度对鱼类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1.4.1 盐度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1.4.2 盐度对鱼类鳃、肾组织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1.4.3 盐度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1.5 鱼类肠道菌群的研究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盐度对两种规格黄姑鱼耐受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设计
        2.1.3 测定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盐度对黄姑鱼耐受性的影响
        2.2.2 规格大小对黄姑鱼盐度耐受性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盐度对黄姑鱼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计
        3.1.3 测定方法
        3.1.4 样品处理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盐度对黄姑鱼的生长性能的影响
        3.2.2 盐度对黄姑鱼鳃、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
        3.2.3 盐度对黄姑鱼的鳃、肝脏和血清抗氧化酶,非特异性免疫,代谢指标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盐度对黄姑鱼的生长影响
        3.3.2 盐度对黄姑鱼组织结构的影响
        3.3.3 盐度对黄姑鱼饲料转化率影响
        3.3.4 盐度对黄姑鱼的鳃、肝脏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影响
第四章 盐度对黄姑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测定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1.5 序列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质量分析
        4.2.2 黄姑鱼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4.2.3 黄姑鱼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分析
        4.2.4 黄姑鱼肠道菌群组成分析
    4.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盐度驯化对杂交鲟血清生化指标及渗透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及饲养管理
    1.2 试验方法
        1.2.1 急性盐度试验
        1.2.2 慢性盐度驯化试验
    1.3 试验管理
    1.4 血清取样和渗透压, 生化指标的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急性试验驯化下半致死盐度值
    2.2 不同盐度驯化下鲟鱼血清渗透压的变化
    2.3 不同盐度对鲟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3.1 AST、ALT和LDH的变化规律
        2.3.2 UREA的变化规律
        2.3.3 TP和ALB的变化规律
        2.3.4 GLU的变化规律
        2.3.5 A/G的变化规律
3 讨论
    3.1 急性盐度驯化与慢性盐度驯化的比较
    3.2 盐度驯化过程中杂交鲟血清渗透压的调节规律
    3.3 盐度驯化过程中杂交鲟血液各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

(7)杂交鲟渗透调节的转录组分析及对Cu2+胁迫的抗氧化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鲟形目生物性状,经济价值及现状
        1.1.1 鲟鱼的分类地位
        1.1.2 鲟鱼的形态特征
        1.1.3 鲟鱼的生活习性
        1.1.4 鲟鱼的经济价值及现状
    1.2 渗透压调节
        1.2.1 鱼类对盐度的适应
        1.2.2 广盐性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1.2.3 转录组和转录组学
        1.2.4 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
    1.3 Cu~(2+)胁迫
        1.3.1 重金属铜
        1.3.2 水理化性质对铜毒性作用的影响
        1.3.3 Cu对鱼类的毒性作用机制
第二章 杂交鲟鱼渗透压调节的转录组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杂交鲟盐度驯化处理
        2.2.2 总RNA提取
        2.2.3 转录组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2.2.4 测序数据的获得处理与组装
        2.2.5 Unigene功能注释与分析
        2.2.6 Unigene差异表达分析
        2.2.7 转录组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
    2.3 结果总结与分析
        2.3.1 总RNA电泳
        2.3.2 测序结果及组装
        2.3.3 Unigene功能注释
        2.3.4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2.3.5 DEGs的qRT-PCR验证
    2.4 讨论
        2.4.1 脂质代谢相关通路
        2.4.2 紧密连接通路
        2.4.3 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
第三章 杂交鲟鱼重金属铜胁迫的抗氧化响应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杂交鲟铜胁迫处理
        3.2.2 行为指标记录
        3.2.3 酶活测试
        3.2.4 基因表达实验
        3.2.5 数据分析规范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急性铜暴露对杂交鲟的行为影响
        3.3.2 急性铜暴露对杂交鲟组织酶活的影响
        3.3.3 抗氧化酶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
    3.4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生长、肌肉组分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与条件
    1.2实验设计
    1.3样品采集与肌肉组分测定
    1.4生长指标的计算
    1.5数据统计
2结果及分析
    2.1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2.2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肌肉组分含量的影响
    2.3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讨论
    3.1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3.2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肌肉组分的影响
    3.3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血液生理的影响

(9)杂交鲟鱼苗适宜盐度范围(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阶段性递增盐度
        1.2.2 连续性递增盐度
    1.3 日常管理
2 结果
    2.1 阶段性递增盐度实验
    2.2 连续性递增盐度实验
3 讨论

(10)达氏鳇人工繁殖和养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综述
    1.1 达氏鳇的分类
    1.2 达氏鳇的地理分布及经济价值
    1.3 达氏鳇生物学
    1.4 达氏鳇的资源及保护利用
    参考文献
2 达氏鳇人工繁殖技术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和讨论
    参考文献
3 达氏鳇人工养殖技术
    3.1 达氏鳇前期仔鱼培育
    3.2 达氏鳇仔鱼培育
    3.3 达氏鳇稚鱼培育
    3.4 达氏鳇商品鱼养殖
    参考文献
4 达氏鳇及杂交种﹑史氏鲟的海水驯化初步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参考文献
5 达氏鳇的杂交种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达氏鳇的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标准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

四、杂交鲟的海水驯化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盐度对日本沼虾生长生理的影响[D]. 黄有辉. 华东师范大学, 2021(11)
  • [2]盐度驯化下许氏平鲉血清生化指标及渗透压的变化[J]. 成智丽,孙鹏飞,罗珺,沈双烨,张赛赛,王伟. 水产科学, 2021(03)
  • [3]红鳍东方鲀幼鱼蛋能比、投喂策略及主要蛋白源消化率研究[D]. 王建学.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4]鲟细菌性败血症病原学及其防治研究[D]. 邸军. 西南大学, 2020
  • [5]盐度对黄姑鱼生存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D]. 田璐. 浙江海洋大学, 2019
  • [6]盐度驯化对杂交鲟血清生化指标及渗透压的影响[J]. 姜欣彤,董安然,王伟,张赛赛,赵欣涛. 经济动物学报, 2018(02)
  • [7]杂交鲟渗透调节的转录组分析及对Cu2+胁迫的抗氧化响应[D]. 吴斌. 浙江海洋大学, 2018(08)
  • [8]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生长、肌肉组分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J]. 程佳佳,李吉方,温海深,倪蒙,任源远,丁厚猛,宋志飞,刘明源,来长青,刘传忠. 中国水产科学, 2015(03)
  • [9]杂交鲟鱼苗适宜盐度范围[J]. 李连春,黄建荣,黎祖福,梁日东. 水产养殖, 2011(10)
  • [10]达氏鳇人工繁殖和养殖关键技术研究[D]. 石振广.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杂交鲟海水驯化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