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磺酸缩5-溴水杨醛席夫碱合镍(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红艳[1](2021)在《离子液体功能化β-环糊精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对氨基酸席夫碱的手性分离研究》文中认为氨基酸席夫碱是由氨基酸和不同的醛类物质通过脱水缩合而得到的一类化合物,是一种重要的手性化合物,其在分析化学、医药、食品、催化、金属防腐等领域的应用十分突出。但是手性化合物往往一种是有生物活性的,而另一种生物活性较低或者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毒副作用的,因此获得单一异构体的手性化合物是非常有必要的。环糊精是一种具有一定孔径、且“内疏水、外亲水”的大环化合物,其特殊的结构特征使其在手性化合物分离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其中主要应用之一是将环糊精衍生物键合于硅胶制备为固定相,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对手性物质进行分离。本实验在合成了多种不同构型氨基酸希夫碱的基础上,制备了三种离子液体N-甲基咪唑、4-氨基-1,2,4-三氮唑和4-(4-羟基苯甲酰亚胺)-1,2,4-三氮唑衍生化的β-环糊精化合物,并键合到硅胶上制备了三种固定相。分别在反相模式和极性有机相模式下对手性氨基酸席夫碱化合物进行了分离研究,并对其中部分对映体的抑菌性能进行了检测。主要实验内容如下:1.使用D/L-酪氨酸、D/L-天冬氨酸和D/L-谷氨酸分别和水杨醛、糠醛、对硝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醛、对氯苯甲醛、5-硝基水杨醛、对二甲氨基苯甲醛这7种醛类物质进行了脱水缩合反应,制备了36种席夫碱物质。对其结构进行了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表征。2.以6-对甲苯磺酰基-β-环糊精为中间体、N-甲基咪唑、4-氨基-1,2,4-三氮唑和4-(4-羟基苯甲酰亚胺)-1,2,4-三氮唑为离子液体,制备了三种离子液体功能化β-环糊精化合物。其次通过硅烷偶联剂KH-560将5μm球形硅胶键合于化合物,制备了三种手性固定相,并对所涉及的化合物均进行了熔点和红外测试。将产物用匀浆法装入250mm*4.6mm(i.d.)的色谱柱中,得到了三种色谱柱CSP1、CSP2、CSP3。3.在反相作用模式和极性有机模式下,运用本实验所制备的手性氨基酸希夫碱化合物对色谱柱CSP1、CSP2、CSP3的分离性能进行了一定的测试。实验结果显示,在两种作用模式下,三根色谱柱均基本实现了基线分离,其中在极性有机作用模式下,CSP3对1/7、14/18、13/17号化合物分离度达到了4.0以上,分离性能优异。4.对本文制备的手性氨基酸席夫碱化合物,使用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进行了抑菌性能测试。实验结果显示,本实验所合成的不同构型氨基酸席夫碱对以上两种菌种的生长具有不同抑制作用。
钟凡,蔡金华[2](2018)在《三核铜配合物[Cu3(TBSSB)2(BSA)2(bipy)2]·H2O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英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牛磺酸缩5-溴水杨醛席夫碱(TBSSB)、5-溴水杨醛(BSA)、2,2’-联吡啶(bipy)为混合配体,合成了三核铜配合物[Cu3(TBSSB)2(BSA)2(bipy)2]·H2O(1),并对该化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光致发光光谱、固体漫反射光谱及分子轨道分析等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结晶属三斜晶系,Pī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031(2)?,b=11.480(2)?,c=12.913(3)?,α=73.13(3)°,β=78.58(3)°,γ=75.24(3)°,V=1363.6(5)?3,Z=1, Mr=1533.30, Dc=1.867 g/cm3, F(000)=759,μ=4.236 mm-1, S=0.921, R1=0.0488, wR2=0.0471(I> 2σ(I)), R1=0.1812, wR2=0.0546。Cu(2)离子与来自于两个TBSSB配体的两个氮原子和两个氧原子配位,形成正方形配位构型。Cu(1)离子与来自于一个2,2’-bipy的两个氮原子,TBSSB配体的一个氧原子,以及BSA的两个氧原子配位,形成四方锥形配位构型。该化合物分子通过O-H···Br分子内氢键和C-H···O分子间氢键相互连接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研究发现该化合物能够发出蓝色荧光,它的带隙为2.19 eV。
李海莹[3](2018)在《含羧基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应用及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席夫碱是一种优良的有机配体,调控其结构中O、S、N等配位点,能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不同的配位结构模式。双席夫碱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用途的广泛性。不断合成结构新颖的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开发其新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合成了三类共17种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分别是邻羧基苯甲醛类双席夫碱(L1L3)及其配合物(M1M3),2,6-二氨基吡啶类双席夫碱(L4L6)及其配合物(M4M6),L-组氨酸类双席夫碱(L7L8)及其配合物(M7,M7’,M8)。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数据、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热重分析等方法对合成的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与分析。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邻羧基苯甲醛缩乙二胺双席夫碱铜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扫描电镜、交流阻抗等方法对修饰玻碳电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在玻碳电极表面形成一层聚合物膜。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苯甲酸在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苯甲酸浓度在0.0012 mmol·L-1范围内,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27μmol·L-1(信噪比为3)。该方法用于实际样品中苯甲酸浓度的测定,结果满意。利用电沉积法,制备了2,6-二氨基吡啶缩邻羧基苯甲醛双席夫碱钴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对乙酰氨基酚(PR)和4-氨基苯酚(4-AP)在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4-AP和PR的氧化峰分离比裸玻碳电极明显,两者的峰电位差达288 mV,可以对PR和4-AP进行同时检测。采用差分脉冲法同时测定PR和4-AP,在530μmol·L-1浓度范围内,PR和4-AP氧化峰电流值和其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1.64×10-5mol·L-1和2.39×10-5 mol·L-1。该方法用于扑热息痛药片中PR和4-AP浓度的同时测定,结果满意。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法研究结果表明L-组氨酸缩乙二醛双席夫碱钴配合物具有半导体性质。通过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钴配合物对亚甲蓝(MB)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当钴配合物质量浓度为0.1mg·mL-1,光照时间为220min时,降解率为78.30%。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方法,对3种邻羧基苯甲醛类双席夫碱配合物和3种2,6-二氨基吡啶类配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得到了最高占有轨道能量,金属原子净电荷等参数值,并与循环伏安曲线中的氧化峰电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理论计算与循环伏安测定值变化规律相一致。利用第一性原理对L-组氨酸缩乙二醛双席夫碱钴配合物的分子前线轨道、总态密度(DOS)、局域态密度(PDOS)等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钴配合物具有半导体性质,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结果相互吻合。基于理论计算结果,获得了钴配合物光催化降解亚甲蓝机理。
解庆范,卢慧强,游兴英,卢秀男,林长新,吴晓玲[4](2015)在《2-氨甲基吡啶缩5-溴水杨醛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抗氧化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以乙醇为溶剂合成了2-氨甲基吡啶缩5-溴水杨醛席夫碱(HL,C13H11N2OBr)的Zn(Ⅱ)、Cd(Ⅱ)、Co(Ⅲ)配合物[ZnL2]、[CdL2]和[CoL2]NO3·3H2O,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元素分析及摩尔电导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刘巧茹,薛灵伟,白素贞,华亚琼,杨维春[5](2014)在《具有三维超分子结构的单核铜配合物Cu(TSSB)(PHEN)·2H2O的合成与表征》文中研究说明合成了铜(Ⅱ)-水杨醛缩牛磺酸希夫碱-1,10-菲罗琳三元配合物,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对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Pbcn,晶胞参数a=3.10727(13)nm,b=1.28821(6)nm,c=1.02837(5)nm,α=90.00°,β=90.00°,γ=90.00°,V=4.1164(3)nm3。
郜雪媒[6](2013)在《2-吡啶甲醛缩芳胺类Schiff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吡啶甲醛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及精细化工原料。2-叱啶甲醛与氨基缩合形成含N的Schiff碱共扼体系,吡啶环上N原子和环外亚胺基C=N上的N原子均能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功能性配合物。铜、锌是生物体必需的生命元素,对维持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Schiff碱过渡金属配合物因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癌、抗肿瘤、抗结核等生理活性引起广泛关注。本论文以2-吡啶甲醛和6种芳胺为原料合成了6种Schiff碱配体和11种配合物,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抑菌圈法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的抗菌作用。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2-吡啶甲醛和苯胺、2-甲氧基苯胺、3-甲氧基苯胺、4-甲氧基苯胺、4-硝基苯胺、4-甲基苯胺6种芳胺为原料,合成了6种Schiff碱配体(L1-L6),通过核磁共振谱(1H NMR、13C NMR)光谱、红外光谱确定6种配体的结构;合成的6种配体(Ll-L6)分别和二水合氯化铜、无水氯化锌为原料,合成了5种2-吡啶甲醛缩芳胺Schiff碱铜(Ⅱ)配合物(H1-H5)和6种2-吡啶甲醛缩芳胺Schiff碱锌(Ⅱ)配合物(H6-H11),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热重分析对11种配合物结构进行表征,初步确定配合物的结构。2、通过抑菌圈法研究上述合成的6种配体(L1-L6)和11种配合物(Hl-H11)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3种细菌的抗菌作用,并对实验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合成的配体和配合物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抗菌活性;配合物的抑菌活性均强于相应配体的抗菌活性;当配体相同时,形成的锌(Ⅱ)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强于铜(Ⅱ)配合物;配体和配合物的抗菌活性与菌种的类型也有关系。
李志有[7](2013)在《酰腙希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指出希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具有杀菌、抑菌、抗肿瘤、抗癌、抗病毒以及载氧等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药物学等研究领域,一些非甾体类药物本身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而酰胺的N-甲基化在药物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基于此,以一些非甾体药物为起始原料,经过酯化,酰肼化,然后与醛缩合生成七种酰腙希夫碱,将这些希夫碱与二水合醋酸锌,六水合三氯化铁配合生成对应的金属配合物,配体C=N中的N,C=O中的O,酚羟基O以三齿形式与金属进行配位,应用金属的拉电子作用,使酰胺N-H极性增大易于生成氮负离子,甲基化更容易进行。本文以硫酸二甲酯为甲基化试剂,经甲基化得到七种新的产物,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等手段进行了表征。咪唑是许多重要生物活性分子的活性中心功能基,对生命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咪唑及其衍生物的金属配合物还具有抗肿瘤活性。本文完成了5-(1-咪唑基)-甲基水杨醛的合成,然后与一些非甾体类药物的衍生物生成了10种新的含咪唑基酰腙希夫碱;另外以氨基酸为原料利用氨基与醛缩合环化引入咪唑环,利用羧基进行酰肼化与醛类物质形成了10种新的含咪唑基酰腙希夫碱。进而将所合成的20种含咪唑基酰腙希夫碱与7种不同的金属盐进行配位形成了一系列的金属配合物,并通过红外、元素分析、核磁等手段对希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本文初步研究了酰腙希夫碱,N-甲基酰腙和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通过荧光光谱法对EB-DNA进行了荧光淬灭实验,研究表明N-甲基酰腙和大部分金属配合物明显优于其相应的酰腙希夫碱。并且本文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对pBR322DNA进行了DNA切割实验,结果表明:酰腙希夫碱,N-甲基酰腙和金属配合物对DNA具有一定的切割作用,初步说明此类物质具有一定的核酸酶活性。
于秀兰,郝登越,施昊[8](2013)在《新型Schiff碱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各类Schiff碱的结构特征、Schiff碱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对Schiff碱进行结构修饰的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各类Schiff碱的常用制备方法及其在配位化学、分析化学、光学、电化学、超分子化学和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应用。提出了Schiff碱研发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发展趋势。
孟铁宏,李春荣,刘仕云[9](2012)在《5-溴水杨醛烟酰腙与镁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文中研究说明以乙醇为溶剂,合成了5-溴水杨醛烟酰腙配体化合物,同时制备了5-溴水杨醛烟酰腙合Mg(II)金属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法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其荧光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
李晓荣[10](2012)在《两类苯甲醛希夫碱的合成、结构表征及相关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合成6个牛磺酸类希夫碱和4个酰肼类希夫碱,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并测定其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方法:1.运用希夫碱合成原理,合成目标产物,并通过红外分析、元素分析、核磁波谱解析、X-ray晶体衍射等手段进行结构表征。2.采用微量稀释法和试管法,筛选化合物对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分别测定其MIC、MBC,绘制杀菌曲线,并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其作用机制。3.选用FRAP、ABTS、DPPH三个体系筛选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1.合成了6个牛磺酸类希夫碱化合物和4个酰肼类希夫碱,均未见报道,分别为5-溴水杨醛缩牛磺酸席夫碱钠(Sodium2-{[1-(5-Bromo-2-hydroxy-phenyl)-meth-(Z)-ylidene]-amino}-ethanesulfonic acid, Ⅰ)、5-氯水杨醛缩牛磺酸席夫碱钠(Sodium2-{[1-(5-Chloro-2-hydroxy-phenyl)-meth-(Z)-ylidene]-amino}-ethanesulfonic acid,Ⅱ)、3,5-二氯水杨醛缩牛磺酸席夫碱钠(Sodium2-{[1-(3,5-Dichloro-2-hydroxy-phenyl)-meth-(E)-ylidene]-amino}-ethanesulfonic acid, Ⅲ)、2,4-二氯苯甲醛缩牛磺酸席夫碱钠(Sodium2-{[1-(2,4Dichlorophenyl)-meth-(Z)-ylidene]-amino}-ethanesulfonicacid, Ⅳ)、2-溴苯甲醛缩牛磺酸席夫碱钠(Sodium2-{[1-(2-Bromo-phenyl)-meth-(Z)-ylidene]-amino}-ethanesulfonic acid, Ⅴ)、4-硝基苯甲醛缩牛磺酸席夫碱钠(Sodium2-{[1-(4-Nitro-phenyl)-meth-(E)-ylidene]-amino}-ethanesulfonic acid, Ⅵ)、5-氯水杨醛缩2,4-二羟基苯甲酰肼席夫碱(2,4-dihydroxy-N’-(5-chloro-2-hydroxybenzylidene)benzohydrazide, Ⅶ)、5-溴水杨醛缩2,4-二羟基苯甲酰肼席夫碱(2,4-dihydroxy-N’-(5-Bromo-2-hydroxybenzylidene) benzohydrazide, Ⅷ)、5-氯水杨醛缩3,4-二羟基苯甲酰肼席夫碱(3,4-dihydroxy-N’-(5-chloro-2-hydroxybenzylidene) benzohydrazide,Ⅸ)、5-溴水杨醛缩2,4-二羟基苯甲酰肼席夫碱(3,4-dihydroxy-N’-(5-Bromo-2-hydroxybenzylidene) benzohydrazide, Ⅹ)。2.抗菌结果表明牛磺酸类希夫碱均对肺炎克雷伯杆菌(KP)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有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的抑菌效果最为显着。Ⅰ对KP菌的MIC为0.125mg/ml,MBC为0.600mg/ml;对SA菌的MIC为0.180mg/ml,MBC为0.540mg/ml。Ⅱ对KP的MIC为0.320mg/ml,MBC为0.960mg/ml;对SA菌的MIC为0.260mg/ml,MBC为0.780mg/ml。杀菌曲线结果表明Ⅰ对KP的杀菌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对SA具有较强的时间依赖性。电镜结果表明化合物Ⅰ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破坏菌体细胞壁、改变细胞膜通透性有关。3.三种体系的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均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FRAP体系中,化合物浓度均为60mM时,化合物Ⅰ的FeSO4当量为0.672mM;化合物Ⅱ的FeSO4当量为0.491mM。在ABTS体系中,化合物Ⅰ的IC50为0.502mM,化合物Ⅱ的IC50为0.407mM。在DPPH体系中,化合物Ⅰ的IC50为4.91mM,化合物Ⅱ的IC50为5.23mM。结论:合成的6种牛磺酸希夫碱和4种酰肼类希夫碱,经结构表征均为新化合物。其中牛磺酸希夫碱具有显着的抗菌效果,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二、牛磺酸缩5-溴水杨醛席夫碱合镍(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牛磺酸缩5-溴水杨醛席夫碱合镍(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离子液体功能化β-环糊精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对氨基酸席夫碱的手性分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氨基酸席夫碱的简介 |
1.2.1 氨基酸席夫碱的制备方法 |
1.2.1.1 溶剂法 |
1.2.1.2 固相有机合成法 |
1.2.1.3 微波辐射法 |
1.2.2 氨基酸席夫碱的性质及应用 |
1.2.2.1 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 |
1.2.2.2 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1.2.2.3 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
1.2.2.4 在金属防腐领域的应用 |
1.2.2.5 在食品领域作为防腐剂的应用 |
1.3 环糊精手性固定相的简介 |
1.3.1 环糊精的简介 |
1.3.2 环糊精手性固定相在对映体分离领域的应用 |
1.4 离子液体功能化环糊精化合物的简介 |
1.4.1 离子液体功能化环糊精化合物的制备 |
1.4.1.1 咪唑类离子液体环糊精化合物的合成 |
1.4.1.2 吡啶类离子液体环糊精化合物的合成 |
1.4.1.3 季铵化离子液体环糊精化合物的合成 |
1.4.1.4 季鏻化离子液体环糊精化合物的合成 |
1.4.1.5 其他类型离子液体环糊精化合物的合成 |
1.4.2 离子液体功能化环糊精化合物的应用 |
1.4.2.1 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 |
1.4.2.2 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
1.4.2.3 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
1.4.2.4 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1.4.2.5 在分子印迹技术领域的应用 |
1.4.2.6 在手性化合物分离分析技术领域的应用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氨基酸席夫碱的制备及表征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氨基酸席夫碱的制备及表征 |
2.5 本章小结 |
3 离子液体功能化β-环糊精键合硅胶固定相的制备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3 离子液体功能化β-环糊精键合硅胶固定相的制备 |
3.3.1 手性固定相1(CSP1)的制备 |
3.3.2 手性固定相2(CSP2)的制备 |
3.3.3 手性固定相3(CSP3)的制备 |
3.4 固定相的表征 |
3.4.1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3.4.1.1 β-CD-OTs的表征 |
3.4.1.2 β-MMCD的表征 |
3.4.1.3 β-ATCD的表征 |
3.4.1.4 β-HBITCD的表征 |
3.5 本章小结 |
4 离子液体功能化β-环糊精键合硅胶固定相对氨基酸席夫碱的手性分离研究 |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分离研究 |
4.2.1 色谱参数 |
4.2.2 CSP1、CSP2、CSP3 相在高效液相色谱反相作用模式下手性分离应用研究 |
4.2.3 CSP1、CSP2、CSP3 在高效液相色谱极性有机作用模式下手性分离应用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手性氨基酸希夫碱的抑菌性能研究 |
5.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1.1 实验试剂 |
5.1.2 实验仪器 |
5.2 氨基酸希夫碱的抑菌性能 |
5.2.1 制备固体培养基 |
5.2.2 分装 |
5.2.3 灭菌 |
5.2.4 倒平板 |
5.2.5 配置氨基酸席夫碱溶液与灭菌 |
5.2.6 浸泡滤纸片 |
5.2.7 菌种的活化 |
5.2.8 配置菌苔悬浮液 |
5.2.9 涂布菌液、放置滤纸片 |
5.2.10 培养与观察 |
5.3 结果与讨论 |
6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三核铜配合物[Cu3(TBSSB)2(BSA)2(bipy)2]·H2O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0 INTRODUCTION |
1 EXPERIMETAL |
1.1 Reagents and physical measurements |
1.2 Synthesis |
1.3 X-ray crystal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
2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2.1 Infrared spectra |
2.2 Crystal structure |
2.3 Photoluminescent property |
2.4 Moleular orbital analysis |
2.5 Solid-state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um |
(3)含羧基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应用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与本文相关的化合物名称及其符号 |
第1章 绪论 |
1.1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概况 |
1.1.1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分类 |
1.1.2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
1.2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
1.2.1 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1.2.2 在腐蚀领域的应用 |
1.2.3 在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
1.2.4 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
1.2.4.1 抑菌活性 |
1.2.4.2 抗癌活性 |
1.2.4.3 抗氧化性 |
1.2.5 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 |
1.2.5.1 检测离子 |
1.2.5.2 检测食品添加剂 |
1.2.5.3 检测药物 |
1.3 量子化学研究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含羧基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邻羧基苯甲醛缩1,3-丙二胺双席夫碱(L1)及其铜配合物(M1)的合成 |
2.3.2 邻羧基苯甲醛缩乙二胺双席夫碱(L2)及其铜配合物(M2)的合成 |
2.3.3 邻羧基苯甲醛缩二乙烯三胺双席夫碱(L3)及其钴配合物(M3)的合成 |
2.3.4 2,6-二氨基吡啶缩邻羧基苯甲醛双席夫碱(L4)及其钴配合物(M4)的合成 |
2.3.5 2,6-二氨基吡啶缩3-羧基苯甲醛双席夫碱(L5)及其钴配合物(M5)的合成 |
2.3.6 2,6-二氨基吡啶缩4-甲酰苯甲酸双席夫碱(L6)及其钴配合物(M6)的合成 |
2.3.7 L-组氨酸缩乙二醛双席夫碱(L7)及其钴(M7)、镍(M7')配合物的合成 |
2.3.8 L-组氨酸缩溴代丙二醛双席夫碱(L8)及其镍配合物(M8)的合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晶体结构分析 |
2.4.1.1 双席夫碱配体(L1)及其铜配合物(M1)晶体结构分析 |
2.4.1.2 双席夫碱配体(L2)及其铜配合物(M2)晶体结构分析 |
2.4.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2.4.2.1 双席夫碱配体(L3)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2.4.2.2 双席夫碱配体(L7)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2.4.2.3 双席夫碱配体(L8)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2.4.3 质谱分析 |
2.4.3.1 双席夫碱配体(L4)质谱分析 |
2.4.3.2 双席夫碱配体(L5)质谱分析 |
2.4.3.3 双席夫碱配体(L6)质谱分析 |
2.4.4 红外光谱分析 |
2.4.5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2.4.6 荧光光谱分析 |
2.4.7 热重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邻羧基苯甲醛类双席夫碱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测定苯甲酸 |
3.1 引言 |
3.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2.1 主要试剂 |
3.2.2 主要溶液配制 |
3.2.3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 |
3.3.2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检测苯甲酸浓度的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邻羧基苯甲醛类双席夫碱配合物(M1、M2、M3)的循环伏安特性分析 |
3.4.2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的表征 |
3.4.2.1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
3.4.2.2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扫描电镜分析 |
3.4.2.3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交流阻抗分析 |
3.4.3 双席夫碱铜配合物(M2)修饰玻碳电极测定苯甲酸 |
3.4.3.1 苯甲酸在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
3.4.3.2 扫描速率及电极反应控制 |
3.4.3.3 工作曲线和检出限 |
3.4.3.4 不同电解质对检测苯甲酸的影响 |
3.4.3.5 修饰玻碳电极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
3.4.3.6 干扰实验 |
3.4.3.7 实际样品检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2,6-二氨基吡啶类双席夫碱钴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同时测定对乙酰氨基酚(PR)和4-氨基苯酚(4-AP) |
4.1 引言 |
4.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2.1 主要试剂 |
4.2.2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修饰电极的制备 |
4.3.2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修饰电极对PR和4-AP同时检测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2,6-二氨基吡啶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循环伏安特性 |
4.4.2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修饰电极的制备条件优化 |
4.4.2.1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电沉积圈数的影响 |
4.4.2.2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电沉积速率的影响 |
4.4.3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4)修饰玻碳电极选择性检测条件优化 |
4.4.3.1 不同电极的影响 |
4.4.3.2 不同pH值对同时测定的影响 |
4.4.3.3 不同扫描速率对同时测定的影响 |
4.4.4 PR和4-AP分析测定 |
4.4.4.1 不同浓度的PR的DPV图 |
4.4.4.2 不同浓度的4-AP的DPV图 |
4.4.5 电极的稳定性 |
4.4.6 干扰研究 |
4.4.7 实际样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L-组氨酸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光催化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5.2.1 主要试剂 |
5.2.2 主要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测试方法 |
5.3.2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光催化降解亚甲蓝溶液研究方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光能带隙分析 |
5.4.2 光催化性能研究 |
5.4.2.1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光催化降解亚甲蓝溶液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
5.4.2.2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用量对光催化降解亚甲蓝溶液的影响 |
5.4.2.3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光催化降解亚甲蓝溶液机理分析 |
5.4.2.4 双席夫碱钴配合物(M7)光催化降解亚甲蓝稳定性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邻羧基苯甲醛类与2,6-二氨基吡啶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量子化学研究 |
6.1 引言 |
6.2 计算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邻羧基苯甲醛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量子化学计算 |
6.3.1.1 几何结构优化 |
6.3.1.2 金属原子净电荷分析 |
6.3.1.3 分子前线轨道分析 |
6.3.2 2,6-二氨基吡啶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量子化学计算 |
6.3.2.1 几何结构优化 |
6.3.2.2 金属原子净电荷分析 |
6.3.2.3 分子前线轨道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L-组氨酸类双席夫碱配合物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7.1 引言 |
7.2 计算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几何结构优化 |
7.3.2 分子前线轨道分析 |
7.3.3 能态密度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全文总结 |
8.1 主要内容 |
8.2 主要特色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2-氨甲基吡啶缩5-溴水杨醛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抗氧化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2-氨甲基吡啶缩5-溴水杨醛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红外光谱特征 |
2.2 紫外光谱特征 |
2.3 热重分析 |
2.4元素分析和摩尔电导率 |
2.5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抗氧化性 |
3 结论 |
(5)具有三维超分子结构的单核铜配合物Cu(TSSB)(PHEN)·2H2O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实验 |
2. 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 2 实验步骤 |
2. 3 标题化合物的单晶结构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4 结论 |
(6)2-吡啶甲醛缩芳胺类Schiff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Schiff碱配合物的概述 |
1.1.1 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
1.1.2 Schiff碱配合物的起源、发展及研究意义 |
1.1.3 Schiff碱配合物的分类 |
1.2 Schiff碱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1.2.1 Schiff碱配合物生物活性的作用机理 |
1.2.2 氨基酸类Schiff碱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1.2.3 水杨醛类Schiff碱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1.2.4 吡啶醛类Schiff碱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1.3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3.1 选题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2-吡啶甲醛缩芳胺Schiff碱配体及其过渡金属铜(Ⅱ)、锌(Ⅱ)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2 配体L1-L6的合成和表征 |
2.2.1 配体L1-L6的合成方法 |
2.2.2 配体L1-L6的表征 |
2.3 配合物H1-H11的合成和表征 |
2.3.1 配合物H1-H11的合成方法 |
2.3.2 配合物H1-H11的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吡啶甲醛缩芳胺Schiff碱配体及过渡金属铜(Ⅱ)、锌(Ⅱ)配合物的抗菌活性研究 |
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3.1.1 主要仪器 |
3.1.2 主要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操作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DMF及配体的抗菌作用 |
3.3.2 配体及配合物的抗菌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配体L1-L6的核磁共振光谱图 |
附录B 配合物H1-H11的红外光谱图 |
附录C 配体L1-L6及配合物H1-H11的紫外光谱图 |
附录D 配合物H1-H11的TG-DTG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酰腙希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希夫碱的分类 |
1.1.1 按配体结构分类 |
1.1.2 按缩合物质不同分类 |
1.2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应用 |
1.2.1 生物活性 |
1.2.2 催化活性 |
1.2.3 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
1.2.4 在腐蚀方面的应用 |
1.2.5 功能材料中的应用 |
1.3 选题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酰腙希夫碱及其 N-甲基酰腙的合成和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测试及仪器 |
2.2.3 酰肼的合成和表征 |
2.2.4 酰腙的合成和表征 |
2.2.5 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2.2.6 N-甲基酰腙的合成和表征 |
2.2.7 结果与讨论 |
2.3 小结 |
第三章 含咪唑基酰腙希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测试及仪器 |
3.2.3 水杨醛衍生物的合成和表征 |
3.2.4 酰肼的合成和表征 |
3.2.5 含咪唑基酰腙希夫碱的合成和表征 |
3.2.6 含咪唑基酰腙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3.2.7 结果与讨论 |
3.3 小结 |
第四章 酰腙希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和 N-甲基酰腙与 DNA 的相互作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与试剂 |
4.2.2 测试与仪器 |
4.3 化合物与 EB-DNA 的荧光淬灭作用 |
4.3.1 荧光光谱法实验原理 |
4.3.2 实验条件 |
4.3.3 结果与讨论 |
4.4 化合物与 DNA 的切割作用 |
4.4.1 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实验原理 |
4.4.2 实验条件 |
4.4.3 结果与讨论 |
4.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B 主要化合物的核磁图谱 |
(8)新型Schiff碱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杨醛类Schiff碱 |
2 杂环类Schiff碱 |
2.1 呋喃类Schiff碱 |
2.2 吡唑啉酮类Schiff碱 |
2.3 安替吡啉类Schiff碱 |
2.4 含硫类Schiff碱 |
2.5 喹啉类Schiff碱 |
2.6 吡啶类Schiff碱 |
2.7 唑类Schiff碱 |
3 β-二酮类Schiff碱 |
4 芴类Schiff 碱 |
5 二茂铁基Schiff碱 |
6 杯芳烃类Schiff碱 |
7 氨基酸类Schiff碱 |
8 腙类Schiff碱 |
9 脲类Schiff碱 |
10 肼类Schiff碱 |
11 其他类Schiff碱 |
12 结束语 |
(9)5-溴水杨醛烟酰腙与镁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配体的合成 |
1.2 配合物的合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元素分析 |
2.2 红外光谱 |
2.3 紫外光谱 |
2.4 荧光分析 |
3 展望 |
(10)两类苯甲醛希夫碱的合成、结构表征及相关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两类苯甲醛希夫碱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二章 抗菌活性研究 |
第三章 抗氧化活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牛磺酸缩5-溴水杨醛席夫碱合镍(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离子液体功能化β-环糊精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对氨基酸席夫碱的手性分离研究[D]. 马红艳. 中北大学, 2021(09)
- [2]三核铜配合物[Cu3(TBSSB)2(BSA)2(bipy)2]·H2O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英文)[J]. 钟凡,蔡金华.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3]含羧基双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应用及理论研究[D]. 李海莹.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1)
- [4]2-氨甲基吡啶缩5-溴水杨醛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抗氧化作用[J]. 解庆范,卢慧强,游兴英,卢秀男,林长新,吴晓玲. 化学研究, 2015(01)
- [5]具有三维超分子结构的单核铜配合物Cu(TSSB)(PHEN)·2H2O的合成与表征[J]. 刘巧茹,薛灵伟,白素贞,华亚琼,杨维春. 人工晶体学报, 2014(01)
- [6]2-吡啶甲醛缩芳胺类Schiff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D]. 郜雪媒. 浙江师范大学, 2013(04)
- [7]酰腙希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的研究[D]. 李志有. 中南民族大学, 2013(05)
- [8]新型Schiff碱的应用研究进展[J]. 于秀兰,郝登越,施昊. 材料导报, 2013(09)
- [9]5-溴水杨醛烟酰腙与镁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 孟铁宏,李春荣,刘仕云. 化工生产与技术, 2012(04)
- [10]两类苯甲醛希夫碱的合成、结构表征及相关活性研究[D]. 李晓荣. 大连医科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