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石牌镇的戏曲之乡
- 答:石牌镇素有“戏曲之乡”,是被誉为京剧之父的徽剧和全国地方剧种之首黄梅戏的发源地;有“梨园佳弟子,无石(牌)不成班”之誉;在清代中叶,启丛我国剧坛上除了昆曲之外,民间的地方戏曲开始兴盛起来,当时以石牌为中心的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些业余戏曲团体,活动范围慢慢扩大,常赴省城安庆演出,到清朝康熙、雍正时代开始形成独立剧种——徽剧。石牌成为徽剧的发源地,戏曲事业开始进入黄金时代。
石牌镇历史上名伶辈出,是京剧鼻祖程长庚的祖籍。同治、光绪年间,程长庚任三庆班主,工文武老生,能戏300余曲,为京剧第一代杰出人才,威望极高,名利“三鼎甲”之首,为京剧艺术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清末著名京剧表演艺简旁闹术及杨月楼,名列“同光名伶十三绝”,1882年,程长庚去世,杨月楼接掌三庆班,在京、沪享有盛名,常入清宫为慈禧太后演出。因善变猴戏,被誉为“美猴王”。杨月楼次子杨小楼,在艺术上继承家学,博采众长,形成独树一帜的“杨派”,是“杨派”艺术的创始人,是清末民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享有“武生宗师”的盛誉。
戏剧界公认石牌镇为黄梅戏的发源地,“怀腔”为黄梅戏的正宗腔戏。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石牌的黄梅戏班社如雨后春笋,活跃在全国各地,不断发扬光大,并为其后来逐拦罩渐发展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奠定了基础。2000年12月,安徽省第六届艺术节组委会在石牌召开“戏曲之乡—怀宁”学术研讨会,石牌黄梅戏民间班社为大会演出《访友会面》和《闹黄府》,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一致好评。2005年12月,国家文化部等部委在京隆重召开“鼓励发展民营文化表演团体座谈会”,石牌镇新声黄梅戏剧团作为安徽省民间班社的唯一代表,光荣地出席了会议,该团团长王才根在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同时受到国家文化部嘉奖。
问:石牌的文化概况
- 答:石牌民间文化是古皖文明的返早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素称“戏曲之乡”。波光粼粼的皖河水不仅哺育出了“京剧之父”的徽剧,还哺育出了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首的黄梅戏;“梨园佳子弟、无石(石牌)不成班”。这旁孙里曾诞生了清代戏剧界“四大徽班”进京发起人、“国剧大师”杨月楼,也孕育出了一大批黄梅戏艺术名流。“戏曲之乡”丝竹不断,黄梅故里黄梅飘香。如今,这里的民间戏剧班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1945年成立的石牌“新声”黄梅戏剧团,该剧团还受到中宣漏启雀部、文化部等5部委的表彰奖励。
问:京剧的发源地
- 答:京剧发源地在安徽安庆。
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欲望的高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纷纷蓄养家班,角色斗艺,并卖力为乾隆下江南收集声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装徽剧色艺,客观上为徽剧进京创造了条件。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帮以盐商出名,黄山歙县的盐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贾纷纷蓄养家庭戏班,已经在外地商界崭露头角的徽商也纷纷效仿。伏唯长期为某个徽州商人所养所用的戏曲班社就被外人称为“徽班”,徽商广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带,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戏也开始兴盛。
他们唱昆腔,由于语言的差异而不“谐吴音”,不经意间唱出了一点。尤以诞生在安徽安庆市怀宁县的石牌调最著名。徽州艺人带着乡音下扬州,得到了徽商们的亲情惠顾和重金扶持。他们或出没于码头街肆,或为徽商富贾所容留。技艺得到发展,乡音也渐占上风。
京剧表演形式
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扰厅念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京剧现在的角色分为生、旦缓困、净、丑四种。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