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环境教育渗透的基本方法

学校环境教育渗透的基本方法

一、学校渗透环境教育的基本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瑶[1](2021)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外交布局全方位展开。作为跨国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壮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在树立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能够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但受个体成长经历、海内外复杂环境以及多元价值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赴海外留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不定,一些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出现有辱国家形象的异常行为,这损害了国家形象与利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关注个体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是引导思想观念和规范言行举止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关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状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引导效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课题。当前,针对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或散落分布于留学前的培训讲座,或流于形式,既缺乏实质内容,又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因此,强化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弥补其“缺位”造成的各种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在对主题研究进行基本概述的前提下,梳理了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时代特征、政策支持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寻求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引。同时,推拉理论、承认理论以及跨文化理论等西方相关理论为研究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参照视角。在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跟踪调查和访谈等途径,以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为多元考察视角,充分了解并挖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探明该群体的现实需要和面临的现实困扰,寻求与该群体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因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观照、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国外负面舆情的不良诱导以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等因素,中国赴海外留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主要暴露出爱国言行备受争议、文化认同漂浮不定、政治态度相对漠然、心理状态孤独失序以及法治素养较为薄弱等问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面临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的结果。分析影响因素,挖掘问题本质,并据此提出有效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的对策建议,有助于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使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与渗透,增强自身的国家认同感。针对出国前、留学中和回国前三个教育场域,本文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制度体系四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案。一是教育主体层面,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加强行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强化留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合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工作。二是教育内容层面,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三是教育方式层面,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通过留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证教育方式,推动留学生行前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声;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推进教育方式转化,建构互信基础上以服务功能向教育功能过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留学生报国热情,通过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榜样示范作用以及优化回国软硬件设施,引导留学生学成归国。四是制度体系层面,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分阶段落实,重在构建全方位的机制保障,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能够切实解决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难题,提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杨英[2](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以榆阳区六所中学为例》文中认为在新课标概念提出之后,我国中学课程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授课教师不仅仅要传授专业的课本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完成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然而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渗透的效果。在新课程改革之中,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授课教师以及学生充分意识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素养的提升,首先需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感。所以在课程改革之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成为了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本文为了能够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通过对榆阳区几所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深入浅出,对目前榆阳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不足之处。通过分析发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不认可、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形式过于单一、学校没有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是因为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缺少与学生家庭的合作、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深度不够、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过深、学校没有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学校领导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正确认知等。对此,本文分别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角度提出了要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合理运用生活案例、通过家校合作获取家长支持;教师需要进行课本资源开发、加强教学方式创新;学校需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对策。

蔡雅雯[3](2021)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现状和实践研究 ——以厦门市翔安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已经成为限制全球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有效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重新思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道路迫在眉睫。初中阶段是人的思想意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知识可以在化学教材中许多地方体现。将环境教育融合于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实际情况,应对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建立环境保护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本研究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施途径。通过对厦门市翔安区的大嶝中学、刘五店中学、新店中学以及实验学校的部分师生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归纳了厦门市翔安区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现状。选取厦门市大嶝中学2016级初三(3)班和(4)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3班为实验班,4班为对照班。本文结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学校实际情况,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经过为期半年的教学研究,实验班的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提升,树立了学好化学的信心。学生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环境问题,初步形成环保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此外,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还提升了交流合作、实验探究和分析归纳等方面的能力。本文归纳了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反思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渗透环境教育的局限性和研究的不足之处,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可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涛[4](2020)在《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与之相伴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各国越来越重视环境教育的作用,在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也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中小学教师是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直接参与者、组织者。因此,将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环境教育素养成为了教师教育研究者和环境教育部门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分析了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的内涵以及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对学校环境教育的意义,并对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指出现今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现状中存在教师对环境教育内涵理解单薄、对中小学环境教育认知不足、教师环境教育技能缺失、教师缺乏跨学科的环境教育合作交流、教师对环境教育教育教学活动评价意识薄弱、部分教师环境意识欠缺等问题。结合访谈,对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研究指出,提升教师环境教育素养首先要更新教师环境教育认知,增强环境教育意识。其次要发挥学校的整体教育功能,加强教师校本培训。再次是重视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培养。最后是中小学教师的自我努力。

杨利苹[5](2020)在《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调查及实践 ——以习水县同民镇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如今,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国作为法治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正不断的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青少年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更应培养其环境法制意识,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环境权利。而生物学科中蕴藏丰富的环境法制内容,因此笔者期望通过对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法制内容进行实践研究,为农村初中生物教师提供可操作的途径、策略。第一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环境法制教育研究现状,并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梳理,确定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整理了本研究的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三部分对习水县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得出现状情况。第四部分首先梳理了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环境法律法规内容,然后提出了在农村初中生物学科中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策略并展示部分案例,选取了同民镇中学两个平行班(2班和4班)的学生进行环境法制教育的教学渗透实践,在实验班(2班)的生物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环境法制教育,对照班(4班)按照常规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前后测结果分析表明:七4班环境法制观P=0.605>0.05,差异性不显着,说明七4班在实践前后环境法制观没有明显改变。七2班环境法制观P=0<0.05,差异性显着,说明七2班在实践前后环境法制观有明显提升,即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法制教育是可行的。最后,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建议,并指出本论文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嵇淑珍[6](2020)在《中职学校环境教育路径选择研究 ——以济南中等职业学校为例》文中提出当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越来越重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2016年颁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简称《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展学校环境教育,培养环保专业人才,更好的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输出职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承担着培养更多更好的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重任;中职学校学生又是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直接参与者与执行者,因此,在中职学校中开展环境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成为当今中职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中职学校进行环境教育是一个系统、全面、长期的过程,而我国中职学校环境教育尚未形成长效机制,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运用有效路径培养中职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还有待探索。本文所研究的中职学校环境教育路径,是为了实现环境教育目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学工具、渠道,将环境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环境行为能力的过程中所应用的途径和方法,其中的环境教育指宏观层面的学校环境教育,它是以老师为教育主体、学生为教育客体,以培养环境知情意行为内容,以树立学生生态文明观为重点的绿色教育。本文通过梳理有关环境教育的理论,结合我国环境教育发展,对中职学校环境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环境教育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相关环境教育经验对中职学校环境教育的路径进行研究和探索。本研究以中职学校为背景,选取济南部分中职学校为样本,从学生和老师两个维度具体分析出中职学校环境教育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和教师环境素养差、教学方法片面、教育途径狭窄等问题。主要影响因素是学校环境教育滞后、社会的重视不够、教师素质与经历缺乏。针对以上问题,在文章的第四部分,通过文献参考,吸收国外相关环境教育研究成果,从理论实践结合的需要、国家政策的要求、教育目的与内容的需要、中职学校育人目标的要求出发,提出理论与实践、内部与外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路径优化原则。在文章第五部分,将优化措施运用于教学实践,通过教学检验发现,运用恰当的环境教育路径对学生环境素养的提高有着显着作用,从而加强了中职学校培养环境职业专业人才的能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强国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方阳阳[7](2020)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现状及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以信阳市为例》文中认为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随着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只有他们树立了正确的环境观,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教育部提出《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后,2017年1月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其对环境教育相关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环境教育教学策略的探究,进而丰富学生的环境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不断加强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不仅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个人进步的需要,更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在调研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及其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对目前信阳市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现状开展调查;并探讨环境教育现存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最后结合信阳市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实施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及优化建议,并展示了不同的教学案例。首先,选取河南省信阳市、县、镇三级4所高中12个班级的48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所在学校的环境教育现状开展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4所信阳市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得到了基本的贯彻和落实,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环境基础知识;(2)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在环境基础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环境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均有欠缺;(3)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行为具有浅层性特征;(4)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教学存在教育模式单一化与教师环境教育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其次,在对信阳市、县、镇三级4所高中地理教师专题访谈的基础上,来探究信阳市高中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现存的问题及产生原因:(1)环境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2)缺乏专业的环境教育师资力量;(3)环境教育教学资源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开发环境教育相关的素材;(4)地理学科的环境教育功能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通过对目前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环境教育教学策略及优化建议:(1)转变传统思想,重视环境教育。学校应将环境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使环境教育不再是教师的自发性行为,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环境素养。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学习环境教育的相关知识,充实自己环境教育专业知识;(3)挖掘地理素材,丰富环境教育资源。有效利用教材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环境知识的学习,积极开发乡土地理资源进行环境教育;(4)走出教室校园,开展多样环境保护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周边的环境知识,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责任感;(5)激活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兴趣;(6)改进评价体系,落实环境教育有效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水平、解决环境问题技能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行为状况的评价。

宋磊[8](2019)在《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及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在享受便利生活的同时,其不正当的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环境教育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我国大多数学校尚未开设环境教育专门课程,而初中生物学的内容包含大量的环境知识,这独特的课程优势使环境教育非常适合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渗透。渗透能够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使学生向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转变。[1]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在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的前提下,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是对初中环境教育的整体性概述,对渗透、环境、环境教育的概念分别进行阐述,同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渗透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初中生环境素养及环境教育现状的调查,以山东省部分中学的师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调查,以期从侧面反映目前学校环境教育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第四部分是基于对《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目标分析,梳理了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适合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并总结了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主题活动、服务学习等方式。第五部分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实践,选取人教版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设计了教学案例,通过访谈法及课堂观察法对实践结果进行总结,为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提供借鉴。最后是本文的结论与反思,笔者得出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环境素养的结论,同时提出本文的建议和不足。通过对环境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初中生具有的环境素养还远远不够,并且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但经过一学期的实践表明,环境内容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进行渗透是可行和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周围环境,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养其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

侯春艳[9](2019)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情境创设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而环境保护又依赖于每一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因此,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其环保意识实属重中之重。高中阶段是人的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对高中生进行环境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在他们的一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充分挖掘所在学科的环境教育因素,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环境保护有很多结合点,化学教师更应利用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条件,做出更大地努力。本文在高中化学情境创设中渗透环境教育,探索培养高中生环保意识的教学方法,增强环境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可操作性。首先,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对以开封市为主的河南省内的高中化学教师和学生进行现状调查,了解高中生的环保意识与化学课堂上情境教学的实施情况,并在开封市A中学选出教学实践的实验班与对照班。调查发现,只有5%的学生会随手扔掉旧电池,说明当前高中生的环保意识总体上较强,但仍有部分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84%的教师认为教学中十分有必要进行情境创设,且16%的教师认为创设的情境完全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78%的教师认为大部分可以,说明情境教学在化学课堂上的实施情况较好,但是教师利用环境素材创设情境较少,渗透环境教育的意识较弱。然后,通过整理人教版化学必修一各章节中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结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分析得出在情境创设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步骤,设计了三个教学案例,分别是:渗透分类思想的《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学设计、针对废水处理的《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教学设计、突出大气保护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教学设计。最后,采取亲自授课与参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A中学实验班进行教学实践。期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测验,并随机选取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访谈。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成绩的对比以及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学习兴趣和环保意识的变化,检验此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在情境创设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有明显的帮助。通过调查分析高中生环保意识与情境教学的现状,查找学生、教师及学校有待改善的地方,并设计具体案例进行教学实践,为环境教育在高中阶段的有效渗透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该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且拓宽了高中化学教学研究领域。

贾桂君[10](2019)在《北京市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及对策研究 ——以培养生态公民为视角》文中指出在北京市的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近年来呈现出社会化、服务化、主体化、自组织化的趋向,即呼吁社会公民的广泛参与共治,因而环境教育领域作为影响公众生态意识以及生态治理的重要一环,也应进行一系列变革,以在公共环境治理社会化层面提升政府环境治理的效果。本文以生态公民培养为研究视角,北京市公共环境治理的社会化为宏观背景,并据此整理出北京市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萌生起步阶段(1997年—2001年)、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2008年)、平稳过渡阶段(2008年—2017年)、稳步提高阶段(2017年—至今)等四个发展阶段。并以“自愿性”“公益性”“绿色性”“开放性”作为调查评估北京市环境教育的四项一级基本指标,并将其进一步细化为二级指标,应用于调查问卷。此外,在北京市的昌平区、大兴区、海淀区、丰台区、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等地区针对校园与社会环境教育整体状况进行调研。根据问卷及调研结果分析归纳北京市校园与社会环境教育发展在上述四个方面的局限及原因,且校园环境教育整体缺乏按照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层次的系统化措施。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关怀意识不充分、环境教育活动分散化、环境伦理观念未深入、环境教育范围较封闭、环境教育缺乏目标性。进而分析北京市可借鉴融合的国内外经验,选取了美国、日本、德国、瑞典等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针对各自所具备的多元一体、需求导向、价值导向、实践合作、开放参与、目标导向的突出特征,介绍其环境教育的重点成效。接下来以生态公民的培育为视角提出环境教育进一步深化的趋向及对策,这些对策从完善北京市校园环境教育课程体系、提高环境教育在北京市学校绩效考评中的地位、增强北京市校园环境教育的开放性与绿色性、增强北京市社会环境教育的自愿性与公益性、深化北京市生态公民培养等方面展开,以期促进北京市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化的深入、环境问题的改善及环境治理效果的提升。

二、学校渗透环境教育的基本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校渗透环境教育的基本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
        2.1.1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
        2.1.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
        2.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2.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2.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
    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2.3.1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2.3.2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3.3 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第3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3.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3.1.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3.2 以西方社会相关理论为参照
        3.2.1 推拉理论
        3.2.2 跨文化适应理论
        3.2.3 承认理论
    3.3 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借鉴
        3.3.1 社会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借鉴
        3.3.2 教育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知识借鉴
        3.3.3 法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借鉴
第4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
    4.1 新中国成立前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早期萌芽(1872—1948)
        4.1.1 晚清时期专制化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1.2 民国时期多元复杂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初步探索(1949—1977)
        4.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4.2.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
    4.3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调整(1978—2011)
        4.3.1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教育的规范调整
        4.3.2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发展
    4.4 社会主义新时代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创新(2012 至今)
        4.4.1 新时代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概述
        4.4.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第5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5.1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多元视角
        5.1.1 世界观考察
        5.1.2 政治观考察
        5.1.3 人生观考察
        5.1.4 法治观考察
        5.1.5 道德观考察
    5.2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表征
        5.2.1 备受争议的爱国言行
        5.2.2 漂浮不定的文化认同
        5.2.3 相对漠然的政治态度
        5.2.4 孤独失序的心理状态
        5.2.5 较为薄弱的法治素养
    5.3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成因
        5.3.1 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
        5.3.2 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政观照
        5.3.3 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5.3.4 国外负面舆情产生不良诱导
        5.3.5 种族主义带来多元文化冲突
第6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
    6.1 确定教育主体: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6.1.1 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
        6.1.2 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
        6.1.3 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
    6.2 完善教育内容: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6.2.1 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
        6.2.2 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
        6.2.3 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
    6.3 创新教育方式: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
        6.3.1 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
        6.3.2 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方式建构互信关系
        6.3.3 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报国热情
    6.4 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6.4.1 优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布局
        6.4.2 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建设
        6.4.3 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以榆阳区六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1、时代发展的需求
        2、初中《道德与法治》改革的要求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
        1、学科渗透
        2、心理健康教育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2、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概述
        1、调查对象
        2、问卷设计
        3、信效度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家长、教师对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
        2、学生、家长、教师对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可程度
        3、关于《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调查
        4、关于《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调查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认可
        2、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
        3、学校没有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1、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
        2、缺少与学生家庭的合作
    (二)教师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存在偏差
        1、教师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深度不够
        2、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三)学校没有建立适合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环境
        1、学校没有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
        2、学校领导缺乏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知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匹配
        1、要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合理运用生活案例
        2、通过家校合作获取家长支持
    (二)教师需要提高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1、教师需要进行课本资源开发
        2、教师应该加强教学方式创新
    (三)学校需要通过制度完善营造良好的渗透环境
        1、学校需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2、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现状和实践研究 ——以厦门市翔安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环境教育的发展
        1.2.2 国内环境教育的发展
    1.3 选题的依据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环境教育
        2.1.2 环境教育与教学活动
    2.2 基本理论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情境教学理论
    2.3 现行教科书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
    2.4 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
        2.4.1 真实性原则
        2.4.2 教育性原则
        2.4.3 生活性原则
3 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3.2 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3.2.1 信度检验
        3.2.2 效度分析
        3.2.3 样本特征分析
        3.2.4 对环境教育的认知情况分析
        3.2.5 现行化学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的方式分析
        3.2.6 在化学教学中结合环境教育的教学情况
        3.2.7 开展环境教学所具备的条件分析
    3.3 初中化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3.3.1 学生应试压力与环境教育理念存在矛盾
        3.3.2 与实际生活结合不够,渗透浮于表面
        3.3.3 相关部门重视程度较低,缺乏各项资源支持
4 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
    4.1 实践研究对象的选取
    4.2 初中化学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
        4.2.1 教学案例1:第四单元课题1“爱护水资源”
        4.2.2 教学案例2:第十二单元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4.2.3 教学案例3:垃圾分类知识竞赛
        4.2.4 教学案例4:调查家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
    4.3 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结果的调查与分析
        4.3.1 根据学生化学期末考成绩进行比较分析
        4.3.2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进行分析
    4.4 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作用
5.教学实践反思
    5.1 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5.2 实践过程中的教学建议及对策
    5.3 本研究的不足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九年级化学教学中融合环境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2:九年级化学教学中融合环境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3:水资源污染情况调查表
    附录4:学生参与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作品节选
致谢

(4)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一)环境教育的必需性
        (二)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的重要性
        (三)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研究有待丰富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本研究的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小学环境教育与教师
    一、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环境教育的内容
        (一)确定环境教育内容的心理基础
        (二)国内外环境教育内容与中小学教师任务
    三、环境教育的模式
        (一)课堂模式的环境教育
        (二)非课堂模式的环境教育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二)问卷的设计
        (三)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基本信息
        (二)调查结果
        (三)结果分析
        (四)访谈分析
        (五)问题的归因分析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提升策略
    一、更新教师环境教育认知,增强环境教育意识
    二、发挥学校的整体教育功能,加强教师校本培训
    三、加强教师培养过程中的环境教育
        (一)师范院校应重视师范生的环境教育
        (二)举办多层次、多类型的环境教育在职培训
    四、中小学教师的自我努力
        (一)积极参与环境教育科研
        (二)积极投身于环境教育实践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5)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调查及实践 ——以习水县同民镇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相关概念和理论
        1.2.2 国外环境法制教育现状
        1.2.3 国内环境法制教育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思路及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检索
        2.2.2 问卷调查
        2.2.3 实践研究法
        2.2.4 数据分析法
3 农村初中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范围及对象
    3.3 问卷设计
    3.4 问卷发放与回收
    3.5 教师问卷结果及分析
        3.5.1 农村初中生物教师基本信息
        3.5.2 学校开展环境法制教育情况
    3.6 学生问卷结果及分析
        3.6.1 学生基本信息
        3.6.2 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及环境法制意识。
        3.6.3 学生环保行为及环境法制观点
        3.6.4 学生环境法律知识了解情况
        3.6.5 学生获得环境法律知识的来源。
    3.7 调查结论及建议
4 农村初中生物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实践研究
    4.1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内容分析
        4.1.1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环境法制教育的内容分析
        4.1.2 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环境法制教育的内容分析
        4.1.3 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环境法制教育的内容分析
        4.1.4 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环境法制教育的内容分析
    4.2 生物学科中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策略
        4.2.1 通过生物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法制教育
        4.2.2 通过生物学实验渗透环境法制教育
        4.2.3 通过生物习题渗透环境法制教育
        4.2.4 通过生物课外实践活动渗透环境法制教育
        4.2.5 通过开展生物专题讲座渗透环境法制教育
    4.3 教学设计案例
        4.3.1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4.3.2 《保护野生动物》专题教学设计
    4.4 实践教学结果及分析
        4.4.1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结果分析
        4.4.2 对照班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分析
        4.4.3 实验班和对照班环境法制观后测结果分析
        4.4.4 实验班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分析
        4.4.5 实验班获取环境法律教育途径的前测与后测比较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2.1 学校层面
        5.2.2 教师层面
6 研究不足展望
参考文献
农村初中生物教师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附录1)
初中生环境法制观调查问卷(附录2前测)
初中生环境法制观调查问卷(附录3后测)
致谢

(6)中职学校环境教育路径选择研究 ——以济南中等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4.4 案例分析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环境教育
        2.1.2 中职学校环境教育
        2.1.3 中职学校环境教育路径
    2.2 理论基础
        2.2.1 环境教育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中职学校环境教育路径现状调查分析
    3.1 中职学校环境教育路径现状
        3.1.1 调查的基本情况
        3.1.2 学生环境素养调查情况分析
        3.1.3 学校开展环境教育调查情况分析
    3.2 影响中职学校环境教育路径选择的因素
        3.2.1 教育制度不完善
        3.2.2 社会环境功利性
        3.2.3 学校教育不重视
        3.2.4 师资力量不充足
        3.2.5 学生水平差异性
        3.2.6 理论实际脱离性
4 中职学校环境教育的路径选择
    4.1 环境教育路径选择的依据
        4.1.1 理论实践的需要
        4.1.2 国家政策的要求
        4.1.3 教育目标的规定
    4.2 环境教育路径的他国经验借鉴
        4.2.1 美国路径借鉴
        4.2.2 法国路径借鉴
        4.2.3 英国路径借鉴
    4.3 环境教育路径优化选择
        4.3.1 遵循路径选择原则
        4.3.2 丰富环境教育方法
        4.3.3 优化环境教育途径
        4.3.4 拓展环境教育路径
5 中职学校环境教育路径运用于德育课程实践案例
    5.1 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法
        5.1.1 实验对象
        5.1.2 实验方法
    5.2 实验过程
    5.3 访谈调查与实验结果
        5.3.1 访谈调查
        5.3.2 实验结果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件3
致谢

(7)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现状及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以信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理论背景
        (二)现实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环境教育研究现状
        (二)国内环境教育研究现状
        (三)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课程
        (二)环境教育
        (三)教学策略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亨格福德“多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理论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四)启发式教学理论
        (五)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第三章 信阳市高中环境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和对象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三)调查问卷设计
    二、调查结果描述
    三、信阳市高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基础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环境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原因及分析
第四章 优化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转变传统思想,重视环境教育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环境素养
    三、挖掘地理素材,丰富环境教育资源
    四、走出教室校园,开展多样环境保护活动
    五、活跃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
    六、改进评价体系,落实环境教育有效评价方法
    七、案例展示
        (一)信阳市浉河水污染现状探究教学案例设计
        (二)“鸡公山风景区”环境教育教学案例设计
        (三)高中生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案例设计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8)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1.1.2 我国青少年缺乏环境素养
        1.1.3 初中阶段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关键期
        1.1.4 环境教育适合在初中生物学中进行渗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渗透
        2.1.2 环境
        2.1.3 环境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环境伦理学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终身环境教育理论
        2.2.4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 初中生环境素养及环境教育现状调查
    3.1 问卷调查分析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内容
        3.1.3 调查对象及方式
        3.1.4 调查结果分析
    3.2 访谈分析
        3.2.1 学生访谈分析
        3.2.2 教师访谈分析
    3.3 调查结论
4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
    4.1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分析
    4.2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原则
        4.2.1 科学性原则
        4.2.2 启发性原则
        4.2.3 因材施教原则
        4.2.4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3 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
    4.4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4.4.1 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4.4.2 通过多媒体网络渗透环境教育
        4.4.3 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渗透环境教育
        4.4.4 通过组织服务学习渗透环境教育
        4.4.5 通过创建绿色学校渗透环境教育
5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
    5.1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案例
        5.1.1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5.1.2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5.1.3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5.2 实践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
        6.2.1 建议
        6.2.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9)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情境创设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环境教育
        1.3.2 情境教学
        1.3.3 环境教育与情境教学的关系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内文献综述
        1.4.2 国外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实验研究法
        1.6.4 访谈法
    1.7 研究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 迁移的情境性理论
    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高中化学环境教育及情境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1 问卷
        3.1.1 问卷设计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目的
    3.2 数据分析
        3.2.1 学生问卷分析
        3.2.2 教师问卷分析
        3.2.3 实验班与对照班选择分析
    3.3 调查结果
4 案例设计与实践
    4.1 环境内容分析
    4.2 《新课标》中有关环境教育的要求与建议
    4.3 教学步骤
        4.3.1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4.3.2 制定教学与评价目标
        4.3.3 环境素材选取
        4.3.4 设计教案
        4.3.5 实施教案
        4.3.6 评价
    4.4 案例设计
        4.4.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4.4.2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教学设计
        4.4.3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教学设计
    4.5 实践
        4.5.1 实践过程
        4.5.2 实践结果
        4.5.3 反思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学生要树立主人翁意识
        5.2.2 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
        5.2.3 学校要支持环境教育
        5.2.4 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制度层面保障环境教育
参考文献
附录 A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B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C 优质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评价标准
附录 D 二氧化硫的一体化实验装置
附录 E 期末测试卷
附录 F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10)北京市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及对策研究 ——以培养生态公民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问题提出
    1.2 环境教育研究现状
        1.2.1 环境教育的概念界定
        1.2.2 以培养生态公民为视角的环境教育的概念阐释
        1.2.3 环境教育的研究现状综述
    1.3 生态公民理论及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化的研究现状
        1.3.1 生态公民理论研究综述
        1.3.2 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化的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框架: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化、生态公民培养与环境教育的联系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2 北京市环境教育历程及现状分析
    2.1 北京市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概述
        2.1.1 1997—2001年:萌生起步阶段
        2.1.2 2001—2008年:快速发展阶段
        2.1.3 2008—2017年:平稳过渡阶段
        2.1.4 2017年—至今:稳步提高阶段
        2.1.5 北京市环境教育发展历程的总体特征:与时俱进
    2.2 现阶段北京市环境教育效果的基本评估指标及其理论基础
        2.2.1 四项基本评估指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2.2.2 自愿性:自主道德意识
        2.2.3 公益性:社会责任意识
        2.2.4 绿色性:生态伦理意识
        2.2.5 开放性:多元世界意识
    2.3 现阶段北京市环境教育的效果
        2.3.1 现阶段北京市学前环境教育效果
        2.3.2 现阶段北京市中小学环境教育效果
        2.3.3 现阶段北京市普通高等院校环境教育效果
        2.3.4 现阶段北京市职业院校环境教育效果
        2.3.5 现阶段北京市社会环境教育的效果
        2.3.6 北京市环境教育的总体现状:继承中求发展
3 北京市环境教育的局限、难点及成因
    3.1 生态关怀意识不充分:自愿性需增强
    3.2 环境教育活动分散化:公益性待提高
    3.3 环境伦理观念未深入:绿色性须延续
    3.4 环境教育范围较封闭:开放性应拓展
    3.5 环境教育缺乏目标性:对象性要聚焦
4 国内外环境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4.1 美国环境教育:多元一体
    4.2 日本环境教育:需求导向
    4.3 德国环境教育:价值导向
    4.4 瑞典环境教育:实践合作
    4.5 中国香港环境教育:开放参与
    4.6 中国澳门环境教育:目标导向
    4.7 国内外经验对北京市环境教育的启示:识变与应变
5 北京市生态公民环境教育的发展趋向及对策
    5.1 北京市未来环境教育的趋向:面向新时代的生态公民培养渐见成效
        5.1.1 未来环境教育的挑战:城市、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融合
        5.1.2 未来环境教育的取向:公民、自然与社会和谐的平衡
        5.1.3 未来环境教育的对策:生活、生产、生态稳定的统一
        5.1.4 未来环境教育的趋势:绿色、世界、文明的有机协调
    5.2 完善北京市校园环境教育教学体系
        5.2.1 根据年级划分具体环境教育课程内容
        5.2.2 将环境教育融入学校各学科教学
        5.2.3 注重环境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5.2.4 及时跟进学生的环境教育受教效果
        5.2.5 完善相应的环境教育政策体系
    5.3 提高环境教育在北京市学校绩效考评中的地位
        5.3.1 政府教育部门进行综合评价
        5.3.2 学校内部进行综合评价
    5.4 增强北京市校园环境教育的开放性与绿色性
        5.4.1 加强幼儿园、中小学、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的环境教育交流
        5.4.2 及时更新校园环境教育的知识
        5.4.3 丰富校园环境教育实践的形式
    5.5 增强北京市社会环境教育的自愿性与公益性
        5.5.1 增强学校与社区间的环境教育公益合作
        5.5.2 加快公益性环境教育基地建设
        5.5.3 发挥家庭教育与社会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主体作用
    5.6 深化北京市的生态公民教育
        5.6.1 强化以生态公民为导向的环境教育
        5.6.2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社会化的人才培养理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学校渗透环境教育的基本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以榆阳区六所中学为例[D]. 杨英. 延安大学, 2021(12)
  • [3]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现状和实践研究 ——以厦门市翔安区为例[D]. 蔡雅雯.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中小学教师环境教育素养研究[D]. 张涛.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法制教育的调查及实践 ——以习水县同民镇中学为例[D]. 杨利苹.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6]中职学校环境教育路径选择研究 ——以济南中等职业学校为例[D]. 嵇淑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现状及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以信阳市为例[D]. 方阳阳.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8]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 宋磊.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9]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情境创设与实践[D]. 侯春艳. 河南大学, 2019(01)
  • [10]北京市环境教育发展历程及对策研究 ——以培养生态公民为视角[D]. 贾桂君.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学校环境教育渗透的基本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