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藏铁路高填方路基对下伏多年冻土热状况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殷娜[1](2021)在《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方法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路基的稳定性是道路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多年冻土区道路工程建设及其长期稳定更被认为是工程界的一大难题。青藏铁路的建成投运和稳定运行在冻土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工程措施在多年冻土区工程建设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多年冻土区的铁路工程稳定性除受到冻土的影响外,地质条件、环境变化以及工程条件等都可能影响路基稳定性。目前,已有较多的文献对多年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研究,但却未见对路基稳定性评价方法适用性的研究。本文分别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突变级数法建立多年冻土区道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模型,并以青藏铁路为例进行典型断面稳定性评价,并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二者在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中的适用性。本研究对多年冻土区的铁路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基于理论分析,确定了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过程中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明确了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冻土条件、工程条件、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四大类,进而确定了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在分析几种常用稳定性模糊评价方法评价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突变级数法是最适用于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的方法。分别构建了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得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突变模型,确定了路基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权重,以及突变级数法的评价指标分级。分别采用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突变模型对青藏铁路基本资料相对较为丰富的14个断面运行5年后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典型断面的实际监测资料进行了对比,进而对路基运行30年和50年后的稳定性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突变级数法不管对于路基的短期稳定性评价、长期稳定性预测、还是从评价特性方面看,相比模糊综合评价法都存在较为显着的不足。因此,模糊综合评价法更适用于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的评价。
张传峰[2](2020)在《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研究早在青藏铁路及公路建设过程中就逐步展开,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对于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及低等级公路路基的变形问题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及防治措施。但随着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入,经济建设需求不断增加,在多年冻土区修建高速公路必将成为常态化。多年冻土造成路基冻胀融沉及变形的不稳定性与高速公路建设高标准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尤其是复杂水热环境下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的防治问题已经成为新的难题。而公路路基和铁路路基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不能照搬青藏铁路关于路基变形及防治的一些研究成果,需要研究出适用于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区的理论和防治措施。本文针对共玉高速公路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导致的路基变形问题,以“共玉高速公路冻土沼泽地段路基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为依托,以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查、室内试验、变形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手段,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研究。多年冻土区冻土沼泽形成时存在一种天然的水热平衡,这种水热平衡对保护多年冻土是有利的。然而高速公路的修建势必会破坏原来的水热平衡体系,进而形成新的更为复杂的水热环境。本文通过对共玉高速沿线冻土沼泽区的分布及其工程地质分区特征分析,同时结合气候、太阳辐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等影响水热环境的因素,进而更加深入地从复杂水文地质环境、复杂融区水热环境、复杂工程建设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进而得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主要是由于水、热、工程建设等综合因素所致,这种复杂的水热环境导致路基变形特征的独特性。2、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特征研究。复杂的水热环境加剧了路基的冻胀融沉,对路基的稳定性具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准确研究水热环境对路基变形特征的影响,通过对既有G214及共玉高速路基病害调查,并结合各病害分布特征,深入分析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路基变形的影响因素、过程及类型特征。得出路基变形特征主要表现为路基沉陷、不均匀沉降、边坡失稳等,为了规避这种变形(病害)就需要对内在变形机理进行深入研究。3、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研究。地基土和路基填料组成了新的路基结构,这种结构在构建新的水热平衡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冻融现象,而这种冻融现象又会产生大量的路基病害。根据在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填料的颗粒分析试验、易溶盐试验、击实试验、毛细管水上升高度试验、渗透试验、冻胀特性试验、冻融循环试验;以及地基土的冻胀试验、颗粒分析试验、液塑限试验、融沉特性试验的基础上,从路基填料和地基土这两个微观方面深入分析了路基的冻融特性。同时,为了准确研究水热环境改变对路基地温场变化以及路基变形的影响,通过路基地温场及位移监测,采集公路建设各阶段路基地温场及变形监测值,深入分析复杂水热环境下监测断面的路基地温场和沉降变形的相关性。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并从力学角度深入分析了产生路基变形的水分迁移、温度场效应及冻融循环理论,进而总结出复杂水热环境下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为科学有效的采用变形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冻土沼泽区公路建设具有指导意义。4、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防治措施研究。原G214线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路基病害,针对不同的路基病害也采用了很多防治措施,这些措施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解决水热平衡问题,人为快速地使路基和天然土体以及周边环境进行融合,构建新的平衡,进而减小水热交换对路基的破坏。目前常用单一的或简单的复合路基防治措施只能片面地解决复杂水热环境的某个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复杂水热环境的要求,故而需要研究出适应复杂水热环境的一套综合整治措施。本文结合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路基变形特征、路基变形机理等研究成果,提出7种防治措施,并详细分析这7种防治措施的特点以及可以解决的问题。再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这7种防治措施的效果,进而研究出一套适用于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的路基变形的防治措施。新提出的热棒+保温板+遮阳板+片石路基+砂垫层综合防治方案,更好地适应了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建设环境,既解决了路基热量问题又解决了路基排水问题,对于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变形控制具有显着效应,能明显提升冻土沼泽区多年冻土上限,降低路基累积沉降量,解决了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问题。本措施成功应用于共玉高速路基变形防治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以上4个方面的研究,掌握了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的成因,研究了复杂水热环境下路基的变形特征及变形机理,提出了新的综合防治措施。本研究成果对多年冻土沼泽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安全运营有较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社会和经济效益显着。
毕贵权,杨凯飞,穆彦虎,陈涛[3](2019)在《青藏公路冻土路基阴阳坡热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藏公路多年冻土路段的阴阳坡现象会引发路基及下伏冻土地基热状况不对称分布,影响长期稳定性.为此,基于实测坡面温度数据,开展不同年平均气温和路基高度条件下冻土路基地温场分布及演化规律的模拟.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3℃下阴坡冻结指数约为阳坡的2倍,融化指数约为阳坡的0.83倍.路基修筑后,阴坡一侧路基下部人为上限均有一定抬升.此后,在气候变暖及沥青路面强烈吸热效应作用下,路基左右路肩下部人为上限不断下降,其中高填方路基人为上限下降速率相对较快.阴阳坡效应作用下,东西路基下部人为冻土上限呈左高右低的趋势,下伏土体温度同样为左高右低.高填方路基下伏冻土层地温分布的不对称较同期的普通填方路基显着.
杨凯飞,穆彦虎,马巍,毕贵权,李国玉,毛云程[4](2018)在《气候变暖下青藏高原冻土路基地温场演化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冻土物理力学特性与温度密切相关,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土路基地温场的分布和演化规律不仅会影响到路基的静力稳定性,还会影响到其在地震、车辆等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响应特征与稳定性。为此,基于现场实测路基坡面温度,系统开展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典型(东西、南北、45°)走向条件下冻土路基地温场分布及演化规律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阴阳坡侧浅层土体冻结指数差异较融化指数差异更为显着,东西走向下阴坡冻结指数约为阳坡的2倍,而融化指数约为阳坡的0.83。阴阳坡侧路基本体及活动层季节冻融过程存在明显不同步,东西走向条件下阴坡冻结期(融化期)可较阳坡侧长(短)约1个月。路基修筑后,阴坡一侧路基下部人为上限均有一定的抬升,而阳坡仅南北走向有抬升。此后,在气候变暖及沥青路面吸热效应下,路基人为上限不断下降,最大速率可达20cm/a,且逐步出现融化夹层,其中阳坡融化夹层厚度普遍大于阴坡,差值最大可达2.5m。路基本体季节冻融过程的不同步、人为上限埋深及冻土地温分布的不对称性应在未来青藏高原冻土路基静力、动力稳定性设计和研究中予以考虑。
杨凯飞[5](2018)在《冻土区公路路基阴阳坡热效应及处置措施研究》文中指出青藏工程走廊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加之青藏高原强烈的太阳辐射及高大气透明度,导致廊内路基工程存在显着的“阴阳坡”现象。在阴阳坡热效应作用下,路基阳坡路肩沉降变形普遍大于阴坡路肩,由此引发包括路基倾斜、边坡滑塌、纵向裂缝等一系列工程病害问题,对该地区拟建和已建成的工程建筑物的安全运营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为了给冻土区公路路基工程病害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阴阳坡热效应机理就变得非常重要。在路基阴阳坡效应的研究中,过去较少考虑路基阴阳坡面热状况的差异,更多的是以对称路基来研究路基的长期热状况问题。即使在已有考虑阴阳坡效应的研究中,也仅关注路基下部左右路肩人为上限的差异分布,并未考虑阴阳坡侧路基本体的差异性季节冻融过程,而这一过程与部分路基路面病害问题密切相关。据此,针对青藏工程走廊内路基工程的阴阳坡热效应问题,本文基于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典型路段实测资料,从路基走向、路基高度和年平均气温等方面系统考察了路堤阴阳坡侧浅层土体的冻融特征、季节冻融过程与路基下部人为上限、融化夹层的差异性发展过程,并初步开展了青藏高速公路两路并行下相邻路基土体热干扰的模拟研究,且根据目前青藏工程走廊内广泛使用热管方式来保持路基的稳定性的现实,从热管的布设方式出发,研究不同布设方案下路基阴阳坡的处治效果。以期为后期青藏工程走廊内重大道路工程的建设和后期运营维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公路路基左右路肩冻结指数逐年下降,其融化指数逐年上升。左右路肩冻结指数差异相较于融化指数更为显着,其中以东西走向差异最明显,其冻结指数差异最大相差2.36倍,而阴坡融化指数差异不大。(2)阳坡侧总是先于阴坡侧进入融化期,且晚于阴坡侧进入冻结期。在东西走向下左右路肩的融化期和冻结期的持续时间相差1个月,南北走向相差不大。高填方路基下伏冻土层冻融状态的不对称较同时期的普通路基显着,因此更易引发路基横向差异变形及纵向裂缝类路基路面病害。(3)阴坡侧路肩下部的人为上限在路基运营初期时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抬升,东西走向下抬升时间最长,最大可维持约22年。此后,阴阳坡侧路基下伏人为上限均开始下降,路基运营50年内,其人为上限最大下降速率超过20cm/a。(4)热管路基对缓解阴阳坡效应有着积极作用,抬升了热管侧的冻土上限,始终保持在3.3m附近。在路基土体深度为4m8m范围内,温度下降最大可降温约4°C。随后在气温变暖下,普通路基和热管路基地温缓慢升高。在8m深度以下,热管路基的升温幅度仅在0.20.6°C。(5)总体来说,在低温少冰量多年冻土区(年平均地温<-1°C),由于路基下部多年冻土热稳定性较好,可采用单侧直插式热管;在高温高含冰量多年冻土区(年平均地温>-1°C),路基下部多年冻土热稳定性较差,宜采用双侧直插式热管措施;在出现融化夹层路基的情况下,可采用双侧斜插式热管。(6)分离式路基不仅给土体带来更多的热量,而且在两者间距相近时,其相互之间的热扰动会影响到路基土体的温度场分布状况。在保证青藏高速公路两条道路相互并行且相互不干扰的情况下,建议分离带的修筑宽度不宜小于10m。
陶祥令[6](2017)在《多年冻土区路基纵向裂缝形成机理及演化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纵向裂缝作为多年冻土区路基工程常见病害,分布广、规模大、危害严重。由于多年冻土路基穿越地区多为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区,土体冻融敏感性显着,受季节周期波动、阴阳坡效应、降雨、载荷等诸多因素影响,冻土内生裂隙较为发育,使得多年冻土区路基纵向裂缝问题极其复杂。因此,开展多年冻土路基工程纵向裂缝发生发展规律研究、揭示其发生机理及演化过程非常必要,研究成果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路基长期稳定及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路基纵向裂缝问题为研究背景,通过室内冻融循环试验与CT扫描技术,构建冻融过程中粉土冷生裂隙形成机理概念与演化模型来分析纵向裂缝成因机制;配套自行研制的柔性传感器模型试验系统对不同环境因素下路基潜在裂缝发展域动态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分析影响纵向裂缝扩展的关键因素,为指导工程实践提供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及进展如下:(1)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CT扫描技术,对青藏高原粉土冻融作用下冷生构造发育机理进行了研究,系统分析了冻融过程中冷生构造发育形态、水分迁移机制、分凝冰生长等演化过程,揭示了青藏高原粉土冻融过程中冷生裂隙形成机理,并建立了冻融过程冷生裂隙形成机理概念模型。(2)自行研制了一种适用于冻土路基一维拉伸变形的柔性薄膜传感器,自行设计制作了冻土路基空间温度场和裂缝发展域测试的物理模拟试验系统,开展了季节周期波动、阴阳坡效应、降雨及坡脚积水因素下,普通路基、通风管路基和碎石路基空间温度场测试和路基横向一维拉伸变形区域测试。(3)通过分析冻土路基环境模拟试验测试结果,揭示了不同形式冻土路基空间温度场分布规律及裂缝潜在发展区域分布,研究了季节大气周期变化、阴阳坡效应、降雨(水)环境、坡脚积水等与路基潜在裂缝发展域的相关关系,以及路基裂缝区域扩展形态。(4)建立多年冻土区路基阴阳坡空间温度场计算模型,通过分析阴阳坡温度的变化,揭示了路基阴阳坡空间温度场演化规律,研究了季节周期内冻土路基冻土上限和融化深度的关系,对比分析显示,数值计算结果与室内模型试验阴阳坡温度场分布规律一致。(5)基于路基工程中裂缝扩展有限元研究方法,建立了多年冻土区路基裂缝扩展过程规律的计算模型,计算了冻土路基裂缝扩展深度与阴阳坡效应、填土性质、填土高度及路面荷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阴阳坡效应、路基高度、填土融沉系数及路面荷载对裂缝扩展均有重要影响,其中填土弹性模量与裂缝扩展深度呈指数衰减,填土高度与裂缝扩展深度呈对数增长,路面荷载引起的沉降量可作裂缝扩展深度的预判参数。
王志华[7](2015)在《青海省S308线曲麻莱—不冻泉段多年冻土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多年冻土具有流变性,其长期强度远低于瞬时强度特征,基于该特征,修建于冻土区的高速公路路基病害频发,严重影响行车安全。S308线是青海省境内连接国道109线和国道214线的一条重要通道,是沟通海西地区、格尔木市与玉树地区之间的交通干线,沿线季节冻土分布较广,地形变化差异较大,特别是玉树地震以后,对本线路的依赖程度更加迫切,新的整治势在必行。本课题以青海省S308线曲麻莱-不冻泉段多年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依托工程的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水文地质、冻土分布特征等分析,在原来多年冻土勘察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多年冻土路段,布设勘察断面,通过钻探、探地雷达等手段,对比勘察路基下伏和天然地表条件下多年冻土状态差异,着重研究了道路运营多年以后,路基下与天然地面条件下的多年冻土上限、含冰量、地温等多年冻土状态参数变化,分别对现有砂石路面下多年冻土路基和铺筑沥青路面后冻土路基的稳定性进行评价。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多年冻土分布主要受海拔控制,总体上来说下界高程为4450m,季节冻土均分布在此高度以下,丘陵区局部低于此高度地段由于含冰量高,多年冻土仍旧保存。低山区三个主要垭口两侧受局地因素影响,多年冻土下界略高于4450m,在K349附近进入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但海拔低于4450m的路段已经退化为季节冻土区。(2)山区基岩区地层中地下冰含量极少;小型冲沟高含冰土层位于上限以下厚度不大的松散堆积物中,多以多冰-富冰冻土为主,局部形成含土冰层;宽大冲沟和高平原地带上层松散堆积物下伏的泥岩中夹有纯冰层,有些路段形成泥岩与冰层互层结构。(3)天然地面条件下,沿线湿地草甸内的上限深度在2.0m左右;其他地段多超过3.0m,局部极高温0梯度多年冻土已经开始了自上而下的融化,上限深度可达67m。(4)山区多年冻土下界高程附近的多年冻土呈现出强烈的退化趋势,表现为地温梯度近于0梯度,多年冻土上限深度超过5.0m,可能已经出现不衔接状态。(5)坡向是影响山地垭口两侧多年冻土下界高程的主要因素;地面状况的差异可以造成多年冻土地温的显着差别,甚至可影响多年冻土分布态势。(6)现有砂石路面条件下,全线路基稳定性均较好,短期内不会出现强烈的融沉等病害发生。高含冰量地段在铺筑沥青路面以后,由于沥青路面强烈的吸热效应很可能会发生严重的融沉变形,影响路基的稳定性。本课题的实施将为青海省在多年冻土地区后续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提供经验和参考。
穆彦虎,马巍,牛富俊,李国玉,王大雁,刘永智[8](2014)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普通路基热状况监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基于现场地温监测数据,选取年平均地温不同的监测断面对青藏铁路普通路基的热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多年冻土上限变化及其地温变化、下伏多年冻土温度变化、原天然地表附近热收支等方面.结果表明:在低温多年冻土区,路基下部多年冻土上限均有所提升,且新近形成的人为上限较为稳定,冷季时负温积累显着;路基下伏多年冻土总体热稳定性较好.而在高温多年冻土区,左(阳坡)路肩下部多年冻土上限多表现为下降,右(阴坡)路肩下部多年冻土上限有升有降,但是新近形成的上限均温度较高且有进一步升温的趋势;与天然场地地温相比,路基下部多年冻土均出现一定的升温.尤其在高温极不稳定多年冻土区,天然场地多年冻土自身处于吸热升温状态;路基修筑后,下部多年冻土已经出现了融化夹层及双向退化的情况,路基热稳定性较差.对于普通路基来说,由于青藏高原强烈的太阳辐射及青藏铁路总体走向原因,普通阴阳坡效应显着,左、右路肩下部多年冻土热稳定性差异较大.
穆彦虎,马巍,牛富俊,李国玉,王大雁,刘永智[9](2014)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普通路基热状况监测分析》文中提出基于现场地温监测数据,选取年平均地温不同的监测断面对青藏铁路普通路基的热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多年冻土上限变化及其地温变化、下伏多年冻土温度变化、原天然地表附近热收支等方面.结果表明:在低温多年冻土区,路基下部多年冻土上限均有所提升,且新近形成的人为上限较为稳定,冷季时负温积累显着;路基下伏多年冻土总体热稳定性较好.而在高温多年冻土区,左(阳坡)路肩下部多年冻土上限多表现为下降,右(阴坡)路肩下部多年冻土上限有升有降,但是新近形成的上限均温度较高且有进一步升温的趋势;与天然场地地温相比,路基下部多年冻土均出现一定的升温.尤其在高温极不稳定多年冻土区,天然场地多年冻土自身处于吸热升温状态;路基修筑后,下部多年冻土已经出现了融化夹层及双向退化的情况,路基热稳定性较差.对于普通路基来说,由于青藏高原强烈的太阳辐射及青藏铁路总体走向原因,普通阴阳坡效应显着,左、右路肩下部多年冻土热稳定性差异较大.
冯子亮,盛煜,陈继,曹元兵,吴吉春,李静,胡晓莹,王生廷[10](2014)在《青海省共和-玉树高速公路新建块石路基下的温度状况分析》文中提出块石路基是多年冻土区应用最为广泛的多年冻土路基形式.为了研究多年冻土区修筑高速公路后块石路基的效果,选取青海省新建共和-玉树高速公路3个块石路基监测断面的实测资料,对路基修筑初期多年冻土温度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路基修筑初期路基中心原天然地表下0.5 m处仍表现出季节变化规律,至原多年冻土上限深度处,温度波动幅度急剧减小.块石路基的保温效果与年平均地温密切相关,年平均地温越低,对冻土的保护效果越显着.受阴阳坡效应的影响,左路肩/坡脚温度高于右路肩/坡脚.左右路肩及中心孔下多年冻土上限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抬升,抬升幅度主要受路基高度影响,与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没有必然关系.
二、青藏铁路高填方路基对下伏多年冻土热状况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藏铁路高填方路基对下伏多年冻土热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方法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年冻土区铁路工程建设及运行现状 |
1.2.2 模糊数学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
1.2.3 模糊评价方法在多年冻土区工程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
2.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2.1.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2.2 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影响因素 |
2.2.1 冻土条件 |
2.2.2 地质条件 |
2.2.3 工程条件 |
2.2.4 环境条件 |
2.3 指标体系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模型 |
3.1 评价模型的建立 |
3.1.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3.1.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3.1.3 突变模型 |
3.2 模糊综合评价法指标权重的确定 |
3.3 突变级数法评价指标分级 |
3.3.1 指标的量化 |
3.3.2 无量纲化处理 |
3.3.3 归一化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分析——以青藏铁路为例 |
4.1 青藏铁路基本情况 |
4.1.1 冻土地质情况 |
4.1.2 工程结构的采用 |
4.1.3 路基稳定性状况 |
4.2 典型铁路冻土路基稳定性评价 |
4.2.1 评价路段参数 |
4.2.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路基稳定性评价 |
4.2.3 基于突变模型的路基稳定性评价 |
4.3 评价方法适用性分析 |
4.3.1 短期评价结果对比 |
4.3.2 长期稳定性预测结果对比 |
4.3.3 评价方法适用性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稳定性评价的的青藏铁路不同断面参数汇总 |
附录 B 稳定性评价的的青藏铁路不同断面单因素评价矩阵 |
附录 C 稳定性评价的的青藏铁路不同断面单因素评判矩阵 |
附录 D 不同断面在突变级数法评价中参数的赋值 |
附录 E 不同断面在突变级数法评价中参数的量化 |
附录 F 不同断面在突变级数法评价中参数的无量纲化 |
附录 G 底层参数的突变级数值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研究现状 |
1.2.2 冻土沼泽区路基冻融特性研究现状 |
1.2.3 冻土沼泽区路基结构研究现状 |
1.2.4 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研究现状 |
1.2.5 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
1.2.6 研究现状的不足与问题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复杂水热环境成因 |
2.1 冻土沼泽区分布 |
2.2 冻土沼泽区工程地质分区 |
2.3 复杂水热环境影响因素 |
2.3.1 气候 |
2.3.2 太阳辐射 |
2.3.3 地形地貌 |
2.3.4 地层岩性 |
2.3.5 水文地质 |
2.4 复杂水热环境成因 |
2.4.1 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 |
2.4.2 复杂的融区水热环境 |
2.4.3 复杂的工程建设环境 |
2.4.4 复杂水热环境成因综合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特征 |
3.1 路基病害分布特征 |
3.1.1 原国道G214路基病害调查 |
3.1.2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调查 |
3.1.3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分布特征 |
3.2 路基变形影响因素 |
3.2.1 水热环境因素 |
3.2.2 工程建设因素 |
3.3 路基变形特征 |
3.3.1 路基变形过程 |
3.3.2 路基变形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机理 |
4.1 路基冻融特性试验 |
4.1.1 路基填料冻融特性试验 |
4.1.2 地基土冻融特性试验 |
4.1.3 试验结果分析 |
4.2 路基变形监测 |
4.2.1 监测断面选择原则 |
4.2.2 监测断面概况 |
4.2.3 路基地温场及变形监测系统 |
4.2.4 路基断面地温监测结果 |
4.2.5 路基断面变形监测结果 |
4.2.6 路基变形监测结果特征分析 |
4.3 路基变形机理 |
4.3.1 水分迁移 |
4.3.2 温度场效应 |
4.3.3 冻融循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防治措施研究 |
5.1 路基变形防治原则 |
5.2 路基变形常用防治措施适用性分析 |
5.2.1 单一防治措施 |
5.2.2 复合防治措施 |
5.3 路基变形综合防治措施数值模拟研究 |
5.3.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
5.3.2 数值模拟理论基础 |
5.3.3 数值计算模型 |
5.3.4 边界条件设定 |
5.3.5 模型计算参数 |
5.3.6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3.7 不同防治方案效果对比 |
5.4 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病害防治实例 |
5.4.1 醉马滩冻土沼泽区 |
5.4.2 长石头山冻土沼泽区 |
5.4.3 巴颜喀拉山冻土沼泽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3)青藏公路冻土路基阴阳坡热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冻土路基传热模型及参数 |
1.1 控制微分方程 |
1.2 计算模型及土体参数 |
1.2.1 计算模型 |
1.2.2 土体参数 |
1.3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
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2.1 路基浅层土体冻融特征 |
2.2 路基本体及活动层季节冻融过程 |
2.3 路基土体人为上限变化特征 |
2.4 多年冻土地基温度分布 |
3 结论 |
(4)气候变暖下青藏高原冻土路基地温场演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冻土路基传热模型及参数 |
1.1控制微分方程 |
1.2计算模型及土体参数 |
1.2.1计算模型 |
1.2.2土体参数 |
1.3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
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2.1 路基浅层土体冻融特征 |
2.2 路基浅层土体季节冻融过程 |
2.3 路基下部人为上限 |
2.4 冻土地基温度场分布 |
3 讨论 |
4 结论 |
(5)冻土区公路路基阴阳坡热效应及处置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青藏工程走廊概况 |
1.1.2 青藏工程走廊道路工程阴阳坡效应 |
1.1.3 冻土区路基阴阳坡相关工程病害 |
1.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冻土区路基阴阳坡成因的研究现状 |
1.2.2 阴阳坡效应作用下路基冻融过程及温度场研究现状 |
1.2.3 冻土区公路路基阴阳坡效应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冻土区公路路基阴阳坡热效应量化模拟 |
2.1 冻土路基数值传热模型及参数 |
2.1.1 控制微分方程 |
2.1.2 计算模型及土体参数 |
2.1.2.1 计算模型 |
2.1.2.2 土体参数 |
2.1.3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
2.2 路基走向对路基温度场的影响 |
2.2.1 路堤浅层土体冻融特征 |
2.2.2 路堤本体及活动层季节冻融过程 |
2.2.3 路基下部人为上限变化特征 |
2.2.4 多年冻土地基温度分布 |
2.3 年平均气温和路基高度对路基温度场的影响 |
2.3.1 路堤浅层土体冻融特征 |
2.3.2 路堤本体及活动层季节冻融过程 |
2.3.3 路基下部人为上限变化特征 |
2.3.4 多年冻土地基温度分布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冻土区热管路基降温及阴阳坡效应处治分析 |
3.1 计算模型 |
3.1.1 控制微分方程 |
3.1.2 模型区域参数及边界条件 |
3.2 结果分析 |
3.2.1 热管埋设方式对路基人为上限的影响 |
3.2.2 热管埋设方式对下部多年冻土地温的影响 |
3.2.3 热管埋设方式对路基温度场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年冻土地区道路工程相互热扰动研究 |
4.1 分离式路基 |
4.1.1 控制微分方程 |
4.1.2 模型区域参数及边界条件 |
4.2 新修筑路基的热干扰分析 |
4.2.1 间距3m工况分析 |
4.2.2 间距5m工况分析 |
4.2.3 间距10m工况分析 |
4.2.4 间距15m工况分析 |
4.3 新旧路基间热干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多年冻土区路基纵向裂缝形成机理及演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粉土冻融过程中冷生构造形成机理研究 |
2.1 粉土冻融试验系统的建立 |
2.2 冻土CT扫描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概述 |
2.3 试验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冻土路基空间温度场与裂缝发展域模型试验研究 |
3.1 柔性变形传感器的研制 |
3.2 冻土路基相似模化 |
3.3 冻土路基模型试验装置及模拟环境设计 |
3.4 试验设计与试验步骤 |
3.5 本章小结 |
4 冻土路基空间温度场分布规律与裂缝发展域特性分析 |
4.1 冻土路基模型试验基本情况 |
4.2 冻土路基空间温度场分析 |
4.3 冻土路基裂缝发展过程区域判断 |
4.4 本章小结 |
5 多年冻土区路基纵向裂缝演化过程数值分析 |
5.1 计算方法及控制方程 |
5.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5.3 冻土路基温度场演化过程分析 |
5.4 冻土路基裂缝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青海省S308线曲麻莱—不冻泉段多年冻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0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冻土工程研究现状 |
1.2.2 冻土区路基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3 已有研究成果总结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S308线(曲麻莱-不冻泉段)自然条件 |
2.1 气象条件 |
2.2 地形地貌条件 |
2.3 地质地层条件 |
2.4 沿线多年冻土概况 |
第三章 S308线(曲麻莱-不冻泉段)沿线多年冻土特征 |
3.1 多年冻土调查 |
3.2 沿线多年冻土分布 |
3.2.1 低山区多年冻土分布 |
3.2.2 丘陵区多年冻土分布 |
3.2.3 高平原区多年冻土分布 |
3.3 多年冻土地下冰特征 |
3.3.1 低山区段多年冻土地下冰特征 |
3.3.2 丘陵区段多年冻土地下冰特征 |
3.3.3 高平原段多年冻土地下冰特征 |
3.4 活动层厚度 |
3.4.1 季节冻土区冻结深度 |
3.4.2 多年冻土区季节融化层深度(多年冻土上限深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基下多年冻土变化分析 |
4.1 路基下多年冻土状态变化原因分析 |
4.2 路基下与天然地表下多年冻土状态变化对比不确定性分析 |
4.3 路基下多年冻土与天然地面条件下对比变化 |
4.3.1 低山区路基下多年冻土状态变化 |
4.3.2 丘陵区路基下多年冻土变化 |
4.3.3 高平原路基下多年冻土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曲麻莱-不冻泉段公路多年冻土路基稳定性评价 |
5.1 现有砂石路面下多年冻土路基稳定性评价 |
5.1.1 季节冻土路段路基冻胀性评价(K190~K349季节冻土路段) |
5.1.2 沿线少冰冻土路段路基稳定性(K224~K450) |
5.1.3 低山区高含冰路段路基稳定性(K227~K313) |
5.1.4 丘陵区跨越小型冲沟路段稳定性(K354~K450部分路段) |
5.1.5 丘陵区宽大冲沟路段稳定性(K380~K410中部分路段) |
5.1.6 高平原路段路基稳定性(K450~K500) |
5.2 铺筑沥青路面后路基稳定性预估评价 |
5.2.1 国道214线路基下多年冻土变化分析 |
5.2.2 沥青路面铺筑以后路基稳定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普通路基热状况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多年冻土上限及其温度变化 |
2 路基下伏多年冻土热状况 |
2.1 低温多年冻土区 |
2.2 高温多年冻土区 |
3 讨论 |
4 结论 |
(10)青海省共和-玉树高速公路新建块石路基下的温度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监测路段多年冻土条件及监测断面布设 |
2 监测结果分析 |
2.1 路基下伏冻土地温变化规律 |
2.2 路基下多年冻土达到最大融化深度时的地温状态及多年冻土人为上限变化 |
3 结论 |
四、青藏铁路高填方路基对下伏多年冻土热状况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方法适用性研究[D]. 殷娜.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复杂水热环境下共玉高速冻土沼泽区路基变形及其防治研究[D]. 张传峰.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青藏公路冻土路基阴阳坡热效应研究[J]. 毕贵权,杨凯飞,穆彦虎,陈涛.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19(02)
- [4]气候变暖下青藏高原冻土路基地温场演化规律研究[J]. 杨凯飞,穆彦虎,马巍,毕贵权,李国玉,毛云程. 地震工程学报, 2018(04)
- [5]冻土区公路路基阴阳坡热效应及处置措施研究[D]. 杨凯飞. 兰州理工大学, 2018(09)
- [6]多年冻土区路基纵向裂缝形成机理及演化规律研究[D]. 陶祥令.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1)
- [7]青海省S308线曲麻莱—不冻泉段多年冻土特征研究[D]. 王志华. 长安大学, 2015(02)
- [8]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普通路基热状况监测分析[A]. 穆彦虎,马巍,牛富俊,李国玉,王大雁,刘永智. 冰川冻土第36卷第4期——第10届国际冻土工程会议专刊, 2014
- [9]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普通路基热状况监测分析[J]. 穆彦虎,马巍,牛富俊,李国玉,王大雁,刘永智. 冰川冻土, 2014(04)
- [10]青海省共和-玉树高速公路新建块石路基下的温度状况分析[J]. 冯子亮,盛煜,陈继,曹元兵,吴吉春,李静,胡晓莹,王生廷. 冰川冻土,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