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碱降低焦化废水中的固定铵

烧碱降低焦化废水中的固定铵

一、利用烧碱降低焦化废水中的固定铵(论文文献综述)

吕松磊[1](2020)在《稻壳基活性炭的制备、改性以及对苯酚的吸附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苯酚是一种有毒物质,不经处理会污染水环境,危害人类身体健康,水中苯酚的有效去除已成为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活性炭具有表面积大、微孔性好、吸附容量大、纯度高、易获得等优点,被认为是去除废液中苯酚的一种有效方法。稻壳作为一种产量巨大且廉价的生物质,直接废弃或者燃烧会浪费资源并污染环境。稻壳富含木质素且碳化后存在着较高含量的固定碳,具有成为结构丰富的活性炭的潜力。本研究以稻壳为原料,通过两步法并采用KOH活化和EDTA-4Na原位改性法制备高吸附性能的稻壳基活性炭并应用于苯酚废水的处理,实现稻壳的资源化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稻壳为原料,优化KOH活化法工艺参数制备具有孔隙发达和高收率的稻壳基活性炭。探讨了碳化温度、活化温度和炭碱比对活性炭孔隙结构的影响,得到碳化温度为500℃,活化温度750℃,稻壳碳:KOH=1:3的制备条件下得到的活性炭的孔结构最丰富,比表面积为2087 m2/g。该吸附材料中的微孔占比率很高,能促进对苯酚的吸附,吸附量最大达194.24 mg/g。对活性炭吸附苯酚的机理进行研究,整个吸附过程在12 min时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化学吸附控制着活性炭与苯酚得相互作用。吸附平衡数据符合Langmiur等温式,表明吸附主要是单分子层吸附。(2)采用500℃为碳化温度,活化温度750℃,在活化过程中掺杂一定量EDTA-4Na原位改性活性炭的含氮官能团增加,有利于增强活性炭与苯酚的π-π色散力。通过改变EDTA-4Na的投放量,以对苯酚的吸附性能为指标,得到稻壳炭:KOH:EDTA-4Na=1:3:1为最佳掺杂量,改性后的活性炭比表面积下降至1368 m2/g,而吸附性能比改性之前有所提升,为215.27 mg/g,说明含氮官能团的引入促进了对苯酚的吸附。其吸附平衡数据符合Langmuir等温式,表明其对苯酚的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吸附模型,表明活性炭与苯酚的相互作用由化学吸附控制且10 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

陈彦安[2](2020)在《膜集成工艺处理模拟冶金高盐废水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某公司生产系统副产15000 m3/d高浓度含盐废水,该废水依次经过除油、均化、调节、预沉、气浮、硫化沉淀、过滤等工艺处理后,废水中的重金属和有机物得以去除和回收,从而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但是处理后的水中含盐量太高,直接外排将造成土地重度盐碱化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同时造成无机盐的大量浪费。因此,开展高效的高盐废水资源化利用研究,实现冶金高盐废水零排放和无机盐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本论文采用了“纳滤-反渗透-冷冻析硝”耦合工艺,开展了高盐废水中无机盐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考察了各阶段工艺参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各工段最佳的工艺参数,为该工艺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以模拟高盐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纳滤工艺实现NaCl和Na2SO4的有效分离,考察了浓度配比、压力、流速和温度对纳滤工段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这四种因素都对纳滤膜分离性能产生影响,且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纳滤膜对SO42-的截留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对Cl-的截留率保持在20%40%之间。固定Na2SO4浓度为40g/L时,各因素对纳滤膜分离性能影响的主次为:操作压力>操作温度>浓度配比>流速。纳滤工段的最优方案:NaCl:Na2SO4=35:40,操作压力为3.0 MPa,流速为8 LPM,温度为30℃。在最优方案下,经纳滤工段分离后的纳滤浓缩液中,[Na2SO4]/[NaCl]≥18.51,可实现NaCl和Na2SO4的有效分离。以纳滤渗透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反渗透工艺实现NaCl的有效回收,考察了浓度配比、压力、流速和温度对反渗透膜分离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这四种因素都对反渗透膜分离性能产生影响,且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反渗透膜对SO42-的截留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对Cl-的截留率保持在98%以上。各因素对反渗透膜分离性能影响的主次为:操作压力>浓度配比>流速>操作温度。反渗透工段的最优方案:NaCl浓度为5g/L,操作压力为3.0 MPa,流速为10 LPM,温度为30℃。经纳滤-反渗透耦合工艺回收模拟废水中的NaCl纯度在97.5%以上,符合GB/T 5462-2015《工业盐》中规定的二级精制工业盐的要求。以纳滤浓缩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冷冻析硝工艺实现Na2SO4的有效回收,考察了浓缩倍数、冷冻温度和冷冻时间对产品纯度和回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影响产品纯度和回收率的因素主次为:冷冻温度>浓缩倍数>冷冻时间,并且这三种因素对产品纯度的影响不大,产品的纯度基本保持在98%以上,冷冻析硝工段的最优操作条件:浓缩倍数为4.5倍,冷冻温度为0℃,冷冻时间为120 min。为了提高产品中Na2SO4的回收率,采用分步冷冻析硝工艺对实验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未优化前,Na2SO4的回收率提高了6.39%。

檀辉[3](2017)在《黄河三角洲石化园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研究 ——以滨州市城东高科技化工项目集中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黄河三角洲地区蕴含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盐卤资源,依托资源优势,以及按照国务院《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省政府“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和省重点发展战略,重化工项目将成为这一区域的增长极,然而传统石化行业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和毒性大,加之产业的集聚,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制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如何走出一条绿色、高效、无污染的生态化发展道路,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对黄河三角洲石化园区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研究以滨州市城东高科技化工项目集中区为例,对黄河三角洲石化园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该产业集群资源和关键元素代谢分析,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以及三废排放情况分析,揭示制约石化园区的资源、环境瓶颈问题,探讨构建以石化行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链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建立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分析滨州市城东高科技化工项目集中区发展现状根据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资料,开展了对该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研究。通过资源代谢分析,将原材料消耗指标、能源消耗指标、废弃物产生指标与行业标准清洁生产指标标准值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为:原材料利用指标较高,氯、碳、钙等元素得到充分循环利用,但仍存在部分不足,比如部分装置的原料加工损失率较高;能源利用结构合理,消耗指标均达到清洁生产三级标准,但距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存在较大的加工损耗;水资源利用方面,常减压装置和焦化装置的新鲜水用量较高,还需进一步挖掘节水潜力;三废排放总体达标,但达到的标准较低。(2)构建滨州市城东高科技化工项目集中生态产业链盐卤化工系统中环氧丙烷装置使用石油化工系统产生的丙烯作为生产环氧丙烷的原材料;石油化工系统中加氢脱酸装置使用盐卤化工系统产生的氢气作为汽油柴油深加工的原材料,两大系统通过资源的相互利用,使石油化工和盐卤化工两大产业链横向耦合起来,形成以盐卤化工和石油化工为核心的生态产业链网。该生态产业链网以石油化工、盐卤化工、热电联产、资源供给及环境综合处理五大子系统为框架,以原油-炼油-建材生态链、原盐-电解-氯乙烯-聚氯乙烯塑料-建筑砖生态链、电石-乙炔-环氧丙烷-二氯丙烷-油田助剂生态链三条生态链为基础,形成了该产业集群的工业生态系统(3)构建黄河三角洲石化园区产业集群生态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采用目的树方法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关联分析筛选确定具体指标。构建由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组成的石化园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指标体系,其中包括3个准则层、9个要素层和22个指标。(4)建立黄河三角洲石化园区产业集群生态化综合评价模型选用基于熵技术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保证了权重的合理性。建立了以综合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基础的两种综合评价模型。分别运用两种模型对滨州市城东高科技化工项目集中区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水平比较高,目前制约该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资源消耗、经济发展、工艺技术和环境管理。另外,吨烧碱盐泥产生量等产业集群的个别污染物排放因素也是制约因素之一。最后,对这两种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模糊综合评价法更适合对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水平的全面评价。(5)提出黄河三角洲石化园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策略滨州市城东高科技化工项目集中区生态化发展水平较好,但仍存在不足,还需进一步提高生态化发展水平。根据实地调研和评价分析,结合国内外石化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针对性提出了该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对策,同时为黄河三角洲其他石化园区生态化发展提供科学示范。

麦子豪[4](2016)在《煤气化高浓酚氨污水处理过程工艺设计与节能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固定床煤气化与褐煤提质过程会产生含有高浓度酚氨污染物的废水。该类废水成分复杂、酚类浓度高、水量大、难以生化处理。酚氨废水处理流程是对该类废水进行处理,回收其中的氨气与酚类物质,并使废水满足生化处理的要求的工艺流程。该流程回收到的化学品能提升流程经济效益,但汽提与溶剂回收流程的能量消耗相当可观,导致该技术的操作费用居高不下。本文通过换热网络分析和塔系热集成的方法,对酚氨废水处理流程进行节能研究,以此降低该流程的运行成本。在课题组已有研究的基础以及准确模拟的基础上,对已有流程的换热过程进行分析,为流程的节能优化提供依据。换热过程分析的结果表明,已有流程的换热网络未达到最佳状态,其能耗比最佳状态高22.9%。而后,本文在已有流程的换热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塔系热集成的方法,对溶剂回收系统的溶剂回收塔与溶剂汽提塔进行热量集成,提出了调压流程与减压流程两种改良流程。该两种流程都能在原有流程的基础上,实现22%以上的节能效果。另一方面,本文也在流程中引入余热利用的方法,在上述两种改良流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余热调压流程和余热减压流程。在22%的节能基础上,两余热流程能回收相当于系统输入热量40%的低温余热。最后对上述流程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在已有流程与两改良流程中,减压流程的全年总费用最低,为27.3百万元每年。在考虑已有流程改造到改良流程时,减压流程的投资回收期为0.96年,而调压流程为1.53年。但在本文所研究的系统中,现有流程中的部分塔器不能在减压流程中留用,因此只能选用调压流程。在余热回收流程的比较中,本文选用了有机朗肯循环作为余热回收的方式。以余热减压流程为例,每年可以较减压流程额外节省1.52百万元电费。余热减压流程的全年总费用为26.63百万元每年。因此,减压流程较已有流程更具经济优势。

陈位宾[5](2016)在《基于Aspen Plus的ADC发泡剂氨氮废水处理工艺模拟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在生产ADC发泡剂过程中会生成大量氨氮废水,不经处理排放将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对于经过预处理后的氨氮废水常常需要汽提、吹脱等操作去除其中的无机氨氮,而传统蒸汽汽提技术存在蒸汽单耗过高、氨氮去除不彻底等问题。随着近几年国家对环保标准的提高,氨氮废水处理逐渐成为热点。本文基于Aspen Plus软件针对国内一家公司ADC发泡剂氨氮废水(NH3-N含量:17000 mg/L)数据建立了氨氮废水蒸汽汽提工艺相关流程模型,并通过采用文献中小试实验数据与模拟数据做比较,验证了模型建立的准确性。通过对氨氮废水蒸汽汽提初步工艺流程模拟,考察了汽提塔理论板数、废水pH值、汽提塔操作压强、废水进料温度、蒸汽流量等因素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规律,作出了相应的操作优化和流程优化,并作了相应的物料和热量平衡分析,该工艺可节省大量能耗,并可回收高浓度含氨产品。通过单独硫酸吸收氨蒸汽工艺流程模拟,考察了吸收塔理论板数、硫酸浓度、硫酸流量对氨气吸收的影响规律,并作相应操作参数优化。最后模拟优化了耦合蒸汽循环汽提与NH3·H2O-硫酸吸收新型工艺路线,并作了相应的物料和热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氨氮废水pH值为11左右,废水进料温度为80℃左右,汽提塔板数15,常压操作,可使蒸汽单耗及整体操作成本较小;硫酸吸收含氨蒸汽过程吸收塔板数最佳值为10,硫酸浓度越高所需硫酸用量越小。最后基于相同氨氮废水数据,优化了蒸汽循环汽提/NH3·H2O-硫酸吸收新型工艺路线,最终该流程将蒸汽单耗降低到48 kg/t废水,并获得了氨氮废水中氨氮零排放水准,还回收了一定浓度的硫酸铵产品。本文中的流程模型、模拟研究思路及模拟优化分析结果可以为工业氨氮废水处理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秦海利[6](2016)在《高铁酸钾对废水中亚甲基蓝和重金属离子的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传统污水处理过程中,氯系消毒剂和铝系净水剂虽然能够达到处理要求,但是消耗量较大,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二次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不利。高铁酸盐是一种经济,高效并且环境友好的水处理剂,但由于其产品的成本高,而且产品纯度较低,这些都限制了高铁酸盐的广泛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高铁酸钾的制备工艺进行改进优化,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所得产品的纯度较高。并且研究了高铁酸钾对染料废水的降解作用及对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吸附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常用的次氯酸钙为原料替代传统的次氯酸钠,制备出纯度为92.65%的高铁酸钾固体。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吸收光谱等技术方法的测试分析表明,通过该方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高铁酸钾。(2)论文选取亚甲基蓝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高铁酸钾对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性能。分别考察了溶液pH值,高铁酸钾投加量,反应时间,亚甲基蓝初始浓度和温度对亚甲基蓝降解性能的影响,并且得到了亚甲基蓝降解的动力学方程。实验结果显示,在高铁酸钾在加入量为0.070 g,亚甲基蓝初始浓度为0.04 g/L,pH值为8.00,温度15℃,反应时间为50 min时,亚甲基蓝的最高降解率最高,为92.14%;通过计算机拟合得到的亚甲基蓝降解动力学方程为:ln(C0/C)=0.00708t+0.23882,(R2=0.9672);对降解产生沉淀的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红外光谱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在降解过程中高铁酸钾破坏了亚甲基蓝的分子结构,同时生成的Fe(OH)3对降解产物有吸附作用。(3)本文对高铁酸钾处理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进行了探究,实验中分别选取含Mn2+和Pb2+的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pH值,高铁酸钾投加量,反应时间,重金属离子的初始浓度和温度条件下,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结果显示,高铁酸钾对Mn2+絮凝效果最佳的条件为高铁酸钾加入量0.025 g,pH值为7.017,温度为15℃,Mn2+初始浓度为30 mg/L,絮凝时间为10 min,去除率最高;而高铁酸钾对Pb2+絮凝效果的最佳条件为高铁酸钾加入量0.025 g,温度为35℃,pH值为5.991,Pb2+浓度为10 mg/L,絮凝时间为25 min,去除率最高;Mn2+和Pb2+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8.2%和97.6%。通过对比洗涤前后沉淀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EDS能谱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分析结果,发现Mn元素和Pb元素都均匀分布在沉淀表面,在絮凝过程中一部分Mn2+被氧化为Mn4+。

李珍珍[7](2013)在《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处理含氮服装加工废水的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是来源于佛山市港汇工业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与广东工业大学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结合港汇工艺污水处理厂处理含高浓度氨氮印染废水的工艺改造,寻求新的废水处理工艺。本论文在研究新工艺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处理含氮印染废水前,开展了佛山市港汇工业污水处理厂的工艺升级改造工程。结合该集中式印染污水厂的实际情况,改造采用“混凝沉淀+水解酸化+混凝沉淀+生物接触氧化”双级生物处理新工艺,系统进水氨氮浓度控制在400mg/L以下,改进后的系统运行稳定且排水浓度稳定达标。但是随着工业园高浓度氨氮废水排放量急剧增加,氨氮浓度高达500mg/L以上,改进后的工艺对脱氮要求已经不再满足。本研究中通过富集培养和分离筛选得到纯度较高且稳定性较好的四类脱氮菌,包括氨化菌株、亚硝化菌株、硝化菌株和反硝化菌株。并对四类脱氮菌种的物理形态特征和生理及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四类脱氮菌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的菌群均表现为半透明蜡质状圆形小球,亚硝化菌和硝化菌相似度较高,反硝化菌形态上差异最大;且四种脱氮菌菌种均为杆状菌;除氨化菌以外,其他三种菌科均测定为革兰氏阴性菌;四类脱氮菌菌株均有耐热性,生长温度为38℃,耐盐性为6%,有明显的运动性,且有较强的硝酸盐还原特性和淀粉水解性,其中硝化菌和反硝化菌菌株的淀粉水解能力最强;反硝化菌有过氧化氢酶特性,氨化菌、亚硝化菌和硝化菌均无过氧化氢酶反应特性。通过优化各制作成分的配比,得到制备固定化微生物颗粒的最优方案为:聚乙烯醇(PVA)浓度为11%,海藻酸钠浓度为1%,活性炭添加浓度为2%,固化剂为4%氯化钙饱和硼酸溶液,固定交联时间为24h。添加碳源有利于固定化脱氮菌对氨氮的降解去除,且增加适量的碳源,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去除氨氮的效率能达到最大,但碳源含量过高减缓了固定化颗粒对氨氮的降解速度。本试验中固定化脱氮菌技术适应于处理各种浓度的含氮污水,范围从50mg/L-300mg/L都表现出较好的处理效果,氨氮降解速率都较快,降解率高达90%以上。同时,当污水中氨氮浓度较高时,适当的增加系统反应时间可以达到较好的去除效果。传统活性污泥法适用于处理低浓度含氮废水,且处理生活污水效果较印染废水效果好。试验将氨氮浓度为100mg/L作为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微生物制毒点。生物接触氧化法适用于处理中低浓度含氮废水,将氨氮浓度为150mg/L作为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微生物制毒点。固定化脱氮菌颗粒适用于处理低、中、高浓度的含氮废水,尤其在高浓度含氮印染废水处理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这是由于系统中氨氮负荷较高时,微生物在固定化包埋载体中能受到保护,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缓冲能力,因此对于较高浓度氨氮废水,固定化表现出较强的抗负荷能力,其耐氨氮性较传统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接触氧化法较高。试验中将氨氮浓度为400mg/L作为固定化脱氮菌的微生物制毒点。在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时,将多个生物处理工艺相结合,避免单一工艺处理局限性,发挥各个工艺的优势。利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处理200mg/L~400mg/L以上的高浓度氨氮废水,为减少曝气反应时间,节省运行成本,在处理8h后氨氮浓度降解至150mg/L左右,可以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进行二次生化处理,生物接触氧化工艺适用于处理中低浓度含氮废水,且处理效果稳定。对于处理100mg/L以下较低浓度的含氮废水,可以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操作简便,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较好。

张徐宁[8](2012)在《粉煤灰合成沸石分子筛及其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粉煤灰是火力发电厂煤燃烧后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不断加大,粉煤灰的排放量与日俱增。目前,一部分粉煤灰用于水泥生产,建材制品和填充物等方面,还有很大一部分粉煤灰则是露天堆放,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粉煤灰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势在必行。沸石分子筛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有良好的离子交换性能和吸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石油化工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用粉煤灰合成沸石分子筛可为粉煤灰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找到一条新途径,同时可为废水处理提供了一种高效廉价的吸附剂,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本论文采用碱熔融-水热合成法,系统研究了制备条件对粉煤灰合成4A沸石分子筛的影响,优化了工艺参数,无需外加硅铝成分,成功合成了4A沸石分子筛,并对粉煤灰中硅铝溶出物合成高纯ZSM-5和13X沸石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法(XRD)、氮吸附-脱附、红外(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合成样品的结构,比表面积和形貌进行了表征;最后,详细考察了粉煤灰合成沸石样品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4A沸石分子筛的合成:以粉煤灰为原料,采用碱熔融-水热法,系统研究了碱熔温度、碱灰比、陈化时间、晶化温度和晶化时间对合成4A分子筛的影响,并用多种技术手段对合成样品的品质进行了表证。结果表明,无需外加硅铝组分,通过控制合成条件,可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控。当碱灰比(质量比)为1.2,碱熔温度850℃或碱灰比(质量比)为2.8,碱熔温度35℃时,在NaOH浓度2.14mol/L,陈化时间6h,晶化温度90°,晶化时间12h的条件下,用粉煤灰均可成功合成出结晶度高且晶型完整的4A沸石分子筛,分别记为ZFA1和ZFA2。ZSM-5和13X型沸石分子筛的合成:采用两步法,利用粉煤灰中的硅铝溶出物合成高纯度的ZSM-5和13X型沸石分子筛,并对粉煤灰中硅铝组分的溶出效果和合成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当焙烧温度为650℃,碱灰比为2.4时,粉煤灰中硅和铝的溶出量最大,分别为158.63g/kg和62.73g/kg;然后,利用粉煤灰中硅铝溶出物,在SiO2/Na2O为7.3(摩尔比),SiO2/Al2O3为40(摩尔比),晶化温度180℃和晶化时间72h的条件下,合成出高纯度的ZSM-5沸石;在SiO2/Na2O为1.0(摩尔比),SiO2/Al2O3为3.7(摩尔比),陈化时间5h,晶化温度100℃,晶化时间17h的条件下,合成出高纯度的13X沸石。ZFA1沸石对铅离子的吸附:在20℃,pH值为5.8,沸石用量4g/L,吸附时间20min时,初始浓度为500mg/L~700mg/L的铅离子的去除率均可达到70%以上,吸附量达90mg/g,铅离子的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粉煤灰沸石重复使用3次,对铅离子的的去除率仍高达70%以上;ZSM-5对铅离子的吸附:在20℃,pH值为5.39,沸石用量10g/L,吸附时间30min时,对初始浓度为40mg/L~80mg/L的铅离子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0%以上,吸附量达4mg/g,铅离子的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动力学表明,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速率方程,沸石重复使用3次,对铅离子的的去除率仍高达92%以上;从二种沸石铅离子吸附结果对比来看,ZFA1沸石对铅离子的吸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方瑾[9](2011)在《新型分子筛制备及其处理高氨氮废水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含有大量氨氮的生活污水及各种工农业废水的超额排放,除了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影响外,还是引起海洋、湖泊、河流及其它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氨氮废水的处理势在必行。离子交换方法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氨氮废水处理方法,但以沸石为代表的无机离子交换剂因存在吸附容量小、吸附效果不稳定、一般只适用于中低浓度氨氮废水等问题,工业上没有得到大规模地推广应用。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以合成一种对氨氮选择性高、再生简便易行的新型分子筛为研究目标,在具有优良吸附性能的高岭土及国外商品化Nanochem分子筛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制备方法及制备过程中的多因素协同作用对氨氮离子交换吸附性能的影响,以期优化高氨氮废水高效处理;考察不同实际高氨氮废水在新型分子筛处理工艺中的运行参数,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建立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分子筛污水处理工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间歇和连续实验表明,Nanochem分子筛是一种合成离子交换介质,具有NH4+-N高选择性、反应快,吸附容量高、可重复使用、效率比天然沸石高50-400倍等特点。但作为国外进口产品成本较高,而国内处理高氨氮废水的材料价格高而且应用甚少。(2)新型分子筛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选择改性潜力大的吸附材料高岭土为原材料;采用传统的水热碱性活化法改性高岭土;以KOH作为碱性物质;碱土比例、活化温度、活化时间、样品pH等因素对分子筛的氨氮吸附性能有较大影响,且样品离心洗涤程度不同对最终活性影响较大;高温煅烧对高岭土的改性有促进作用,而微波煅烧也可达到相似的效果;通过对新型分子筛吸附氨氮前后的XRD变化及水体中K+浓度变化分析,发现分子筛处理氨氮废水主要是通过离子交换过程起作用。(3)采用新型分子筛离子交换装置对实际高氨氮废水(垃圾渗滤液、含高氨氮的电子废水、焦化废水处理)的处理结果表明,流速对氨氮去除影响不大,氨氮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去除。不同实际废水的氨氮吸附等温线分别用Langmuir模型、Freundlich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新型分子筛吸附氨氮以离子交换为主,同时也存在物理吸附作用。

李笑原[10](2010)在《煤气流解吸法预处理焦化废水中氨氮的小型工业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水资源短缺和水体体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含氮化合物的排放量急剧增加,氨氮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特别是高浓度氨氮废水对水体的污染更加严重。焦化废水主要来源于剩余氨水,处理工艺一般采用预处理工艺加生物处理工艺,出水水质仅有部分指标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对焦化废水处理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回用,既能提高水循环利用率、控制水体污染,也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针对当前没有一种氨氮废水绿色处理技术,满足既能经济有效、又无二次污染等要求,并结合当前焦化废水中氨氮不能达标排放的现状,本研究就是利用“煤气流解吸法”预处理焦化废水中的氨氮,来代替水蒸汽蒸氨法处理剩余氨水中的氨氮,为后续生物处理和深度处理创造有利的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处理量为2 m3/h的小型工业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温度T、气液比n、pH、解吸助剂的投加量ρ、时间t等因素对氨氮脱除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佳解吸条件为:T=90℃,n=850:1,ρ=20 mg·L-1,pH=10.4,t=120 min,在此条件下氨氮脱除率达94.79 %,剩余氨氮含量为194 mg·L-1,完全满足生化进水要求。针对本试验工艺流程,运用STEP7-Micro/Win,WinCC,PC Access等软件开发出可视化控制系统,监测并采集试验参数,系统运行稳定,为工业化应用提供了一套可行的设计参数,并从理论上对煤气流解吸法脱除氨氮进行了研究,该过程是基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和双膜理论的伴有化学反应气液传质过程。以年产量600万吨焦炭的焦化厂为例,从生产总成本上与蒸氨法进行比较,每年可减少蒸汽量约37.66万吨,节约碳酸钠约5700吨。因此,煤气流解吸法脱除剩余氨水中的氨氮是一种节能环保的工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利用烧碱降低焦化废水中的固定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烧碱降低焦化废水中的固定铵(论文提纲范文)

(1)稻壳基活性炭的制备、改性以及对苯酚的吸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活性炭的研究进展
        1.2.1 活性炭的原料
        1.2.2 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1.2.3 活性炭的结构
    1.3 活性炭的改性
    1.4 苯酚的理化特性以及其危害
        1.4.1 理化性质
        1.4.2 苯酚的危害
    1.5 活性炭脱除苯酚的研究
    1.6 研究意义、目的及研究内容
        1.6.1 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原料预处理及原料分析
    2.3 稻壳基活性炭的制备及改性
        2.3.1 稻壳基活性炭的制备
        2.3.2 稻壳基活性炭的改性
    2.4 活性炭的表征
        2.4.1 收率
        2.4.2 比表面积以及孔结构
        2.4.3 形貌观察
        2.4.4 热重分析
        2.4.5 红外光谱分析
        2.4.6 X射线衍射分析
        2.4.7 Zeta电位的测定
        2.4.8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5 吸附实验方法
        2.5.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2 吸附测试
    2.6 稻壳基活性炭对溶液中苯酚的吸附研究
        2.6.1 吸附动力学研究
        2.6.2 吸附热力学研究
第三章 稻壳基活性炭的制备及表征
    3.1 稻壳的性质
        3.1.1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3.1.2 热重分析
    3.2 稻壳基活性炭不同制备条件对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影响
        3.2.1 碳化温度对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影响
        3.2.2 不同活化温度对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影响
        3.2.3 不同炭碱比例对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影响
    3.3 AC的理化性质分析
        3.3.1 AC的表面形貌观察
        3.3.2 AC的孔径分布
        3.3.3 AC的热重分析
        3.3.4 AC的XPS分析
        3.3.5 AC的Zeta电位分析
    3.4 AC对苯酚吸附性能的分析
        3.4.1 pH对AC吸附性能的影响
        3.4.2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3.4.3 AC的动力学研究
        3.4.4 AC的热力学研究
    3.5 小结
第四章 改性稻壳基活性炭的制备工艺优化及表征
    4.1 改性稻壳基活性炭不同制备条件对比表面积和孔容的影响
    4.2 EDTA-4Na添加量的优化
    4.3 M-AC的理化性质分析
        4.3.1 活性炭的表面形貌观察
        4.3.2 活性炭的孔径分布
        4.3.3 活性炭的热重分析
        4.3.4 活性炭的XRD分析
        4.3.5 活性炭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3.6 活性炭的Zeta电位分析
        4.3.7 活性炭的XPS分析
    4.4 活性炭对苯酚吸附性能的分析
        4.4.1 pH对M-AC吸附性能的影响
        4.4.2 M-AC的吸附效果随时间的变化
        4.4.3 M-AC的动力学研究
        4.4.4 M-AC的热力学研究
    4.5 不同吸附剂对苯酚的吸附性能比较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情况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2)膜集成工艺处理模拟冶金高盐废水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盐废水概述
    1.2 高盐废水中主要成分市场需求分析
        1.2.1 NaCl市场需求分析
        1.2.2 Na_2SO_4市场需求分析
    1.3 高盐废水的处理现状
        1.3.1 化学沉淀法
        1.3.2 深度氧化法
        1.3.3 多效蒸发
        1.3.4 冷冻析硝
        1.3.5 生物法
        1.3.6 膜分离技术
        1.3.7 各种处理方法的比较
    1.4 膜集成工艺处理冶金高盐废水的研究进展
        1.4.1 膜集成工艺用于钢铁工业废水处理进展
        1.4.2 膜集成工艺用于有色金属工业废水处理进展
    1.5 课题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研究背景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流程与检测方法
    2.1 高盐废水成分
    2.2 工艺流程
    2.3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3.1 实验药品与试剂
        2.3.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4 研究目标及方法
        2.4.1 探究目标
        2.4.2正交实验
    2.5 相关计算公式
    2.6 检测方法及参考标准
        2.6.1 氯离子检测
        2.6.2 硫酸根离子检测
第3章 纳滤工艺分离NaCl和 Na_2SO_4 的研究
    3.1 本章主要研究内容
    3.2 实验原理
    3.3 纳滤膜用于纯NaCl和纯Na_2SO_4 分离的研究
        3.3.1 实验方案
        3.3.2 纳滤膜分离纯NaCl和纯Na_2SO_4 溶液的工艺条件优化研究
    3.4 纳滤膜分离NaCl和 Na_2SO_4 混合溶液的工艺条件优化研究
        3.4.1 正交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
        3.4.2 极差分析
        3.4.3 显着性检验
        3.4.4 各因素对纳滤膜分离效果的影响
    3.5 纳滤正交实验设计和最优方案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反渗透工艺对盐水分离的研究
    4.1 本章主要研究内容
    4.2 实验原理
    4.3 反渗透膜用于纯NaCl的分离研究
        4.3.1 实验方案
        4.3.2 反渗透膜分离纯NaCl溶液的工艺条件优化研究
    4.4 反渗透膜分离NaCl和 Na_2SO_4 混合溶液的工艺条件优化研究
        4.4.1 正交实验方案
        4.4.2 正交实验水平、因素表
        4.4.3 影响因素主次及最优操作条件
        4.4.4 显着性检验
        4.4.5 各因素对反渗透膜分离效果的影响
        4.4.6 混合溶液最佳实验条件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冷冻析硝工艺回收芒硝的研究
    5.1 本章主要研究内容
    5.2 实验原理
    5.3 冷冻析硝工段进水浓度确定
    5.4 正交实验
        5.4.1 实验方案
        5.4.2 影响因素主次及最优方案的确定
        5.4.3 显着性检验
        5.4.4 最优操作方案下的回收率及纯度
    5.5 冷冻析硝实验的优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黄河三角洲石化园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研究 ——以滨州市城东高科技化工项目集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综述
    1.1 选题背景
    1.2 产业集群系统概论
        1.2.1 产业集群概念
        1.2.2 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相关理论
        1.2.3 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研究现状
    1.3 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滨州市城东高科技化工项目集中区现状分析
    2.1 滨州市城东高科技化工项目集中区简介
    2.2 滨州市高科技化工项目集中区产业集群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2.2.1 资源代谢方式
        2.2.2 资源代谢路径分析
        2.2.3 滨州市城东高科技化工项目集中区产业集群资源代谢分析
    2.3 滨州市城东高科技化工项目集中区产业集群能源利用现状分析
    2.4 滨州市城东高科技化工项目集中区产业集群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2.5 滨州市城东高科技化工项目集中区产业集群三废产生及排放情况
        2.5.1 废气的产生及排放情况
        2.5.2 废水的产生及排放情况
        2.5.3 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及排放情况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黄河三角洲石化园区产业集群生态产业链的构建
    3.1 生态产业链研究现状
    3.2 生态产业链设计理论研究
        3.2.1 生态学理论在生态产业链构建中应用
        3.2.2 生态产业链构建的方法
    3.3 滨州市城东高科技化工项目集中区产业集群生态产业链构建
    3.4 本章结论
第4章 黄河三角洲石化园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评价
    4.1 黄河三角洲石化园区产业集群生态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4.1.2 指标体系框架
        4.1.3 指标筛选
    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 建立评价模型
        4.3.1 综合指数法
        4.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4.3.3 两种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黄河三角洲石化园产业集群生态化改造建议
    5.1 滨州市城东高科技化工项目集中区产业集群发展优势
    5.2 滨州市城东高科技化工项目集中区产业集群发展劣势
    5.3 促进滨州市城东高科技化工项目集中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对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4)煤气化高浓酚氨污水处理过程工艺设计与节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高浓酚氨废水的来源及处理方法
    1.3 过程热集成方法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酚氨污水处理过程的模拟计算
    2.1 物性方法的选择
    2.2 流程建模
    2.3 小结
第三章 酚氨污水处理过程的节能优化
    3.1 基本数据的提取与已有流程的换热网络分析
    3.2 溶剂回收系统的能量集成
    3.3 小结
第四章 流程经济性分析
    4.1 主要设备参数与经济性评价模型
    4.2 经济性能对比
    4.3 流程改造方案的优选
    4.4 余热回收经济性举例
    4.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5)基于Aspen Plus的ADC发泡剂氨氮废水处理工艺模拟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生产ADC发泡剂过程的氨氮废水
        1.2.1 ADC发泡剂生产工艺流程
        1.2.2 ADC发泡剂工艺氨氮废水的产生
        1.2.3 ADC发泡剂生产现状
    1.3 氨氮废水处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氨氮废水处理技术概况
        1.3.2 低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
        1.3.3 中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
        1.3.4 氨氮废水技术总结与展望
    1.4 化工流程模拟
        1.4.1 流程模拟产品介绍
        1.4.2 Aspen Plus软件的电解质系统
    1.5 主要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5.1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1.5.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工艺过程的数学模型
    2.1 氨氮废水处理方案确定
    2.2 汽提过程平衡级模型
    2.3 Aspen Plus中的Radfrac模块
    2.4 热力学性质模型选定
    2.5 模型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氨氮废水处理过程模拟与优化
    3.1 蒸汽汽提初步工艺流程建立
        3.1.1 蒸汽汽提技术路线
        3.1.2 Aspen Plus模拟工艺流程建立
    3.2 模拟过程进料状况与热力学模型
        3.2.1 模拟过程进料状况
        3.2.2 模拟过程的热力学模型
    3.3 模拟过程操作参数确定
        3.3.1 氨氮去除率分析指标
        3.3.2 碱液调节
        3.3.3 理论板数的影响
        3.3.4 蒸汽流量的影响
        3.3.5 蒸汽进料温度的影响
        3.3.6 废水进料温度的影响
        3.3.7 废水进料温度与蒸汽流量关系
        3.3.8 碱液(pH)的影响
        3.3.9 操作压力的影响
    3.4 参数优化汇总与流程优化
        3.4.1 参数优化汇总
        3.4.2 蒸汽汽提工艺流程优化
    3.5 优化流程模拟结果分析
        3.5.1 汽提塔物料分析
        3.5.2 工艺过程物料和热量平衡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蒸汽循环汽提/NH_3·H_2O-硫酸吸收流程模拟
    4.1 单独氨吸收塔模拟
        4.1.1 氨吸收工艺流程
        4.1.2 模拟过程进料状况
        4.1.3 模拟过程的热力学模型
        4.1.4 理论板数的影响
        4.1.5 硫酸浓度的影响
    4.2 蒸汽循环汽提/NH_3·H_2O-硫酸吸收全流程模拟
        4.2.1 蒸汽循环汽提/NH_3·H_2O-硫酸吸收工艺流程建立
        4.2.2 模拟过程进料状况
        4.2.3 模拟过程的热力学模型
        4.2.4 模拟结果
    4.3 全流程模拟结果分析
        4.3.1 汽提塔和吸收塔物料分析
        4.3.2 工艺过程物料和热量平衡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6)高铁酸钾对废水中亚甲基蓝和重金属离子的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的水资源现状
        1.1.2 我国污水处理现状
        1.1.3 污水处理药剂
    1.2 高铁酸钾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高铁酸钾的理化性质
        1.2.2 高铁酸钾的制备与合成
        1.2.3 高铁酸钾对有机废水的处理
        1.2.4 高铁酸钾对含重金属废水的处理
        1.2.5 高铁酸钾对废水中氨氮的处理
        1.2.6 高铁酸钾对其它化合物的处理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设备与研究方法
    2.1 原料与设备
    2.2 实验过程
        2.2.1 高铁酸钾的制备和纯化
        2.2.3 高铁酸钾对亚甲基蓝的降解实验
        2.2.4 高铁酸钾对重金属离子的絮凝实验
    2.3 分析与表征手段
        2.3.1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4 X射线能谱分析(EDS)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第3章 高铁酸钾的合成与分析
    3.1 高铁酸钾的制备与纯化
        3.1.1 高铁酸钾产品的制备
        3.1.2 高铁酸钾的纯化
        3.1.3 高铁酸钾的标定
    3.2 高铁酸钾的表征
        3.2.1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XRD)
        3.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3.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铁酸钾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研究
    4.1 高铁酸钾对亚甲基蓝的降解
        4.1.1 高铁酸钾加入量对亚甲基蓝降解的影响
        4.1.2 不同亚甲基蓝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4.1.3 不同pH对亚甲基蓝降解率的影响
        4.1.4 不同温度对亚甲基蓝降解率的影响
        4.1.5 不同反应时间对亚甲基蓝降解率的影响
        4.1.6 动力学模型
    4.2 高铁酸钾还原产物的吸附性能
        4.2.1 沉淀洗涤前后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SEM)
        4.2.2 沉淀洗涤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FTIR)
        4.2.3 沉淀洗涤前后的EDS元素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铁酸钾对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处理
    5.1 高铁酸钾对溶液中Mn~(2+)的絮凝
        5.1.1 高铁酸钾加入量对Mn~(2+)絮凝的影响
        5.1.2 高铁酸钾不同pH下对Mn~(2+)絮凝的影响
        5.1.3 高铁酸钾不同温度下对Mn~(2+)絮凝的影响
        5.1.4 高铁酸钾与对不同浓度Mn~(2+)絮凝的影响
        5.1.5 高铁酸钾不同反应时间对Mn~(2+)絮凝的影响
        5.1.6 Mn~(2+)沉淀洗涤前后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5.1.7 Mn~(2+)沉淀洗涤前后的EDS元素分析
        5.1.8 Mn~(2+)沉淀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5.2 高铁酸钾对溶液中Pb~(2+)的絮凝
        5.2.1 高铁酸钾加入量对Pb~(2+)絮凝的影响
        5.2.2 高铁酸钾在不同温度下对Pb~(2+)絮凝的影响
        5.2.3 高铁酸钾不同pH对Pb~(2+)絮凝的影响
        5.2.4 高铁酸钾与不同浓度Pb~(2+)絮凝的关系
        5.2.5 不同反应时间与高铁酸钾絮凝Pb~(2+)的关系
        5.2.6 沉淀洗涤前后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5.2.7 沉淀洗涤前后的EDS元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7)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处理含氮服装加工废水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工业废水中氨氮污染
        1.2.1 工业废水氨氮的来源概况
        1.2.2 工业废水中氨氮的危害
        1.2.3 工业废水脱氮技术研究
    1.3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含氮废水研究及进展
        1.3.1 固定化微生物方法
        1.3.2 固定化载体选择
        1.3.3 固定化微生物处理工业废水应用实例
    1.4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港汇工业污水处理厂概况及工艺升级改造
    2.1 废水来源及特征
    2.2 废水水量和水质及出水标准
    2.3 原有的污水处理工艺及其存在的问题
        2.3.1 原有污水处理工艺
        2.3.2 原污水处理工艺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4 改进后的处理工艺及效果
        2.4.1 改进后的处理工艺
        2.4.2 污水处理工艺改造
        2.4.3 工艺改造后的处理效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脱氮菌的筛选与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样品来源
        3.1.2 培养基的制备
        3.1.3 试剂的制备
        3.1.4 实验仪器及设备
        3.1.5 实验试剂及药品
    3.2 实验方法
        3.2.1 氨化菌、亚硝化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筛选
        3.2.2 菌株鉴定
    3.3 实验结果分析及处理
        3.3.1 氨化菌的筛选
        3.3.2 亚硝化菌的筛选
        3.3.3 硝化菌的筛选
        3.3.4 反硝化菌的筛选
        3.3.5 菌种鉴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定化脱氮菌群颗粒的制备及固定化条件的研究
    4.1 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脱氮菌驯化与富集培养
        4.2.2 固定化脱氮菌颗粒的制备
        4.2.3 固定化脱氮菌颗粒的质量评价
        4.2.4 固定化混合菌群颗粒处理含氮废水试验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固定化颗粒质量物理特征评价
        4.3.2 固定化颗粒质量化学特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定化脱氮菌群处理高氨氮试验研究
    5.1 实验准备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及装置
    5.2 含氮废水降解研究及对比分析
        5.2.1 活性污泥法处理含氮废水试验研究
        5.2.2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含氮废水试验研究
        5.2.3 固定化脱氮菌—流化床处理含氮废水试验研究
    5.3 分析方法
        5.3.1 NH4+-N的测定
        5.3.2 污泥评价指标的测定
        5.3.3 COD的测定
    5.4 实验结果
        5.4.1 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含氮废水试验结果及分析
        5.4.2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含氮废水试验结果及分析
        5.4.3 固定化脱氮菌群处理含氮废水试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粉煤灰合成沸石分子筛及其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选题
    引言
    1.1 粉煤灰
        1.1.1 粉煤灰的形成
        1.1.2 粉煤灰的理化性质
        1.1.3 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1.2 利用粉煤灰合成沸石的研究现状
        1.2.1 分子筛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1.2.2 粉煤灰合成沸石方法的研究与发展
    1.3 粉煤灰合成沸石应用研究
        1.3.1 粉煤灰沸石去除磷酸盐
        1.3.2 粉煤灰沸石去除重金属离子
        1.3.3 粉煤灰沸石去除有机物
    1.4 含铅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5 论文的选题
    文献参考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 物化性质表征
        2.2.1 X射线衍射(XRD)
        2.2.2 比表面及孔结构测试
        2.2.3 扫描电镜(SEM)
        2.2.4 红外光度仪表征
        2.2.5 铅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第三章 粉煤灰合成4A沸石分子筛的研究
    引言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过程
    3.2 高温活化粉煤灰合成沸石分子筛
        3.2.1 焙烧温度对焙烧产物的影响
        3.2.2 焙烧温度对合成4A沸石的影响
        3.2.3 碱度对合成4A沸石的影响
        3.2.4 陈化时间对合成4A沸石的影响
        3.2.5 晶化温度对合成4A沸石的影响
        3.2.6 晶化时间对合成4A沸石的影响
    3.3 低温活化粉煤灰合成沸石分子筛
        3.3.1 不同温度焙烧下合成4A沸石XRD表征
        3.3.2 不同碱灰比下合成4A沸石的XRD表征
        3.3.3 不同陈化时间下合成4A沸石的XRD表征
        3.3.4 不同碱浓度下对合成4A沸石的XRD表征
        3.3.5 不同晶化时间下合成4A沸石的XRD表征
        3.3.6 不同晶化温度下合成4A沸石的XRD表征
    3.4 红外表征
    3.5 氮吸附表征
    3.6 SEM
    3.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粉煤灰合成高纯度ZSM-5、13X沸石分子筛的研究
    引言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过程
    4.2 从粉煤灰中提取硅铝组分的考察
        4.2.1 不同碱灰比焙烧对产物的影响
        4.2.2 不同温度焙烧对产物的影响
        4.2.3 焙烧产物峰强度与硅铝溶出量的关系
    4.3 利用粉煤灰中的铝组分合成ZSM-5沸石
        4.3.1 不同SiO_2/Na_2O摩尔比下合成ZSM-5的XRD表征
        4.3.2 不同SiO_2/Al_2O_3摩尔比下合成ZSM-5的XRD表征
        4.3.3 不同晶化时间下合成ZSM-5的XRD表征
        4.3.4 不同晶化温度下合成ZSM-5的XRD表征
    4.4 利用粉煤灰中的硅铝组分合成X型沸石
        4.4.1 不同SiO_2/Na_2O摩尔比下合成13X的XRD表征
        4.4.2 不同陈化时间下合成13X的XRD表征
        4.4.3 不同晶化时间下合成13X的XRD表征
        4.4.4 不同SiO_2/Al2O_3摩尔比下合成13X的XRD表征
    4.5 红外表征
    4.6 氮吸附表征
    4.7 SEM
    4.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沸石分子筛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引言
    5.1 实验过程
    5.2 粉煤灰4A沸石对铅离子吸附考察
        5.2.1 pH值的影响
        5.2.2 吸附时间的影响
        5.2.3 初始浓度的影响
        5.2.4 吸附等温线
        5.2.5 粉煤灰沸石吸附剂ZFA1的再生
    5.3 ZSM-5沸石铅离子的吸附性能
        5.3.1 溶液pH值的影响
        5.3.2 动态吸附时间考察
        5.3.3 初始浓度的影响
        5.3.4 吸附等温线
        5.3.5 合成的ZSM-5沸石吸附剂的再生
    5.4 小结
    文献参考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1.1 粉煤灰合成4A沸石分子筛
        6.1.2 粉煤灰合成高纯度ZSM-5、13X沸石分子筛
    6.2 沸石分子筛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6.3 论文的创新之处
    6.4 工作展望
致谢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

(9)新型分子筛制备及其处理高氨氮废水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水体氨氮现状
        1.1.1 氨氮废水的主要来源
        1.1.2 氨氮的存在形式及危害
        1.1.3 高氨氮废水处理方法及研究动态
    1.2 新型分子筛研制现状
        1.2.1 分子筛特点及应用
        1.2.2 分子筛制备情况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NanoChem分子筛对高氨氮废水去除效果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装置及操作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及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间歇实验
        2.2.2 连续实验
    2.3 结论
第3章 新型分子筛制备及其处理氨氮性能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1 实验材料和药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制备方法
        3.3.2 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制备材料与方法的选择
        3.4.2 氨氮吸附等温线
        3.4.3 新型分子筛结构与吸附机理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第4章 新型分子筛对典型高氨氮废水处理实验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实验装置及操作
        4.1.3 实验试剂
        4.1.4 实验仪器及方法
        4.1.5 吸附等温模型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含高氨氮电子废水的处理与讨论
        4.2.2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与讨论
        4.2.3 焦化废水的处理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创新点及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煤气流解吸法预处理焦化废水中氨氮的小型工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1 水资源短缺
        1.1.2 水体污染严重
        1.1.3 焦化行业废水的处理回用现状
    1.2 焦化废水概述
        1.2.1 焦化废水来源
        1.2.2 焦化废水的水质特点
        1.2.3 焦化废水水质情况
        1.2.4 焦化废水危害
    1.3 我国焦化废水治理情况
        1.3.1 延时两段好养生物脱酚工艺
        1.3.2 生物法脱氮工艺
        1.3.3 催化湿式氧化工艺
    1.4 焦化废水中氨氮处理技术现状
        1.4.1 生物法
        1.4.2 离子交换法
        1.4.3 催化氧化法
        1.4.4 超声波吹脱法
        1.4.5 化学沉淀法
        1.4.6 折点氯化法
        1.4.7 生物活性炭法
        1.4.8 吹脱法
        1.4.9 不同脱氨氮方法的比较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煤气流解吸法预处理焦化废水中氨氮的小型工业化研究
    2.1 试验方案
        2.1.1 正交试验表头设计
        2.1.2 正交试验方案表
        2.1.3 试验流程
        2.1.4 试验方法
        2.1.5 主要试验设备
        2.1.6 试验水质
    2.2 评价方法
    2.3 分析方法
    2.4 试验结果及分析讨论
        2.4.1 试验结果及讨论
        2.4.2 最佳操作条件下的脱除率
        2.4.3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讨论
    2.5 试验流程及参数的可视化控制系统研究
        2.5.1 工业可视化概述
        2.5.2 本试验的可视化控制系统的研究
        2.5.3 可视化控制系统小结
第三章 煤气流解吸法脱除氨氮的机理研究
    3.1 界面传质现象研究现状
    3.2 煤气流解吸法脱除氨氮的机理
        3.2.1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3.2.2 气液传质双膜理论
        3.2.3 理论分析
第四章 经济效益初步分析
    4.1 生产成本的对比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完成的论文

四、利用烧碱降低焦化废水中的固定铵(论文参考文献)

  • [1]稻壳基活性炭的制备、改性以及对苯酚的吸附机理研究[D]. 吕松磊.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2]膜集成工艺处理模拟冶金高盐废水的实验研究[D]. 陈彦安.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3]黄河三角洲石化园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研究 ——以滨州市城东高科技化工项目集中区为例[D]. 檀辉. 山东建筑大学, 2017(09)
  • [4]煤气化高浓酚氨污水处理过程工艺设计与节能优化[D]. 麦子豪.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5]基于Aspen Plus的ADC发泡剂氨氮废水处理工艺模拟与优化[D]. 陈位宾.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3)
  • [6]高铁酸钾对废水中亚甲基蓝和重金属离子的处理研究[D]. 秦海利. 绵阳师范学院, 2016(08)
  • [7]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处理含氮服装加工废水的机理研究[D]. 李珍珍. 广东工业大学, 2013(10)
  • [8]粉煤灰合成沸石分子筛及其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D]. 张徐宁. 太原理工大学, 2012(09)
  • [9]新型分子筛制备及其处理高氨氮废水的性能研究[D]. 方瑾. 浙江工商大学, 2011(07)
  • [10]煤气流解吸法预处理焦化废水中氨氮的小型工业化研究[D]. 李笑原. 武汉科技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烧碱降低焦化废水中的固定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