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沸石对滨海盐土中盐分及养分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璐[1](2021)在《松嫩平原苏打碱土咸水结冰融水淋盐过程及改良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苏打碱土是一种严重的土壤退化类型,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广泛分布。其土壤理化性质恶劣,严重危害植物生长、农业经济生产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苏打碱土的改良和治理对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咸水结冰融水入渗是一种新兴的盐渍土改良方式。为了全面研究咸水结冰及其融水入渗后对不同碱化度苏打碱土的改良效果和改良机理,本文设计了3个部分的试验,分别从咸水冻融规律、咸水冰融水入渗改良苏打碱土室内模拟试验和咸水结冰融水入渗对苏打碱土稻田改良效果这几个方面,对咸水结冰融水入渗淋盐机理及其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讨论。首先,通过在苏打碱土区的地下咸水中添加Ca Cl2配置成6种不同盐度咸水,将咸水进行冻结和融化,研究了咸水冻结-融化过程中盐分及离子变化规律;其次,通过在苏打碱土区的地下咸水中添加Ca Cl2配置成16、26、36和46mmolc/L的咸水冰,利用这4种盐度的咸水冰分别对碱化度(ESP)20、ESP 40和ESP 70苏打碱土进行融水入渗淋盐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咸水冰融水淋盐对不同碱化度苏打碱土改良效果;最后,通过咸水冰覆盖结合25%石膏需求量(GR)、50%GR、75%GR和100%GR的烟气脱硫石膏(FDGD)施用对苏打盐碱地进行水稻种植和改良利用,研究了咸水结冰融水入渗对苏打碱土的田间改良效果和作物种植效益。结果发现:(1)咸水在冻结和融化过程中都能实现咸淡分离,但融化过程的脱盐率显着高于咸水冻结过程。在松嫩平原的地下微咸水中加入Ca Cl2(分析纯)7.78 g/L,再经过冻融过程可以较好的改良地下咸水中电导率(EC)和Na+含量过高的问题。(2)对于ESP 20的苏打碱土,当融水入渗所用的咸水冰盐浓度较低时(16mmolc/L),增加咸水冰的体积(融水灌溉水量)会使土壤表层的p H、EC、Na+含量和碱度都高于原始值,加剧表层土壤的盐碱化程度。添加Ca Cl2使松嫩平原地下微咸水盐浓度达到46 mmolc/L,且Na/Ca<0.80时,2.5 PV咸水冰体积应用于ESP 20苏打碱土能够达到最好的改良效果。(3)高碱化度高盐度的苏打碱土(例如:ESP 70)对咸水冰盐度的变化不敏感,当咸水冰体积达到2.5 PV时,低盐度咸水冰(16 mmolc/L)就能起到彻底的改良效果。咸水冰体积小于2.5PV(2/3PV和1.5PV)时,ESP 70苏打碱土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4)与对照相比,咸水结冰融水入渗明显提高了苏打碱土的入渗速率、含水率和细菌多样性,土壤容重、EC、土壤碱度、Na+含量和SAR显着降低,细菌群落丰度发生结构性变化。(5)咸水冰结合100%GR能够在节约淡水的前提下,达到最优的改良效果。就最终的水稻产量而言,咸水结冰融水淋盐与淡水结冰融水淋盐相比,可以节约7%的石膏施用量。(6)咸水结冰融水淋盐改良后,土壤p H、碱度等化学指标可以在水稻营养生长期内预测收获后水稻产量;而在水稻移栽前细菌多样性与水稻产量有强相关性,并且能够准确预测收获后水稻产量,在水稻种植前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可以更早的预测水稻产量状况,及时对田间管理进行指导。(7)咸水结冰处理与淡水结冰处理对土壤的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相似,说明咸水可以代替淡水进行结冰灌溉。但咸水结冰融水入渗后,土壤EC较高,需进行淡水冲洗淋盐,防止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综上,通过对咸水冰融水入渗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研究,明确了咸水冰融水入渗改良苏打碱土的机理和最优方式,揭示了改良后苏打碱土的生物、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对水稻产量的预测作用,为苏打碱土的治理和改良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耿雨晗[2](2021)在《黄河三角洲区域盐碱地治理孔隙材料优化及排盐工程应用》文中认为土壤盐碱化严重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降低了作物产量,对区域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盐碱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为重要。本文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高孔隙材料的 6 种埋设粒径(1-2mm、2-4.75mm、4.75-9.5mm、9.5-13.2mm、13.2-19mm、19-26.5mm)和4种埋设厚度(0、5cm、10cm、15cm)对上层盐碱土脱盐效率的影响,分析了在蒸发条件下6种淤泥隔水层埋设厚度(0、1cm、2cm、4cm、7cm、10cm)对上层土壤盐分含量的影响,优选出高孔隙材料的埋设粒径和厚度以及淤泥层的埋设厚度。将优化后的高孔隙材料埋设在土槽中进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得到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下盐碱土含水率和含盐量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孔隙材料优化指标的排盐工程应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盐碱土中埋设高孔隙材料显着提高了土壤的脱盐效果。高孔隙材料的埋设粒径对土壤脱盐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当埋设粒径为4.75-9.5mm时,灌后24h与灌后168h的平均脱盐率均大于80%,高于其它试验组。通过观察上层盐碱土与高孔隙材料的交界处,发现埋设粒径大于9.5mm时,土壤的渗漏量较大。因此,高孔隙材料的最佳埋设粒径为 4.75-9.5mm。(2)高孔隙材料的埋设厚度也对土壤脱盐效果产生一定影响。灌水24h后,埋设高孔隙材料的厚度为5cm时,上层土壤的平均脱盐率最高,其值为80.42%。此外,灌水168h后,高孔隙材料埋设厚度为5cm时的脱盐效果更显着。故选取5cm作为高孔隙材料的最佳埋设厚度。(3)在盐碱土中埋设淤泥可阻碍盐分的上升,淤泥的埋设厚度对上层盐碱土含盐量产生不同影响。埋设7cm与10cm厚度淤泥的两组试验结果之间差异较小,湿润锋的上升速率和表层盐碱土含盐量的增加速度显着慢于其它埋设厚度,蒸发30d后测得0-20cm深度的平均含盐量最低。综合考虑现场施工和成本等因素,确定淤泥最佳埋设厚度为7cm。(4)降雨强度对盐碱土的脱盐效果产生影响。随着降雨强度增大,土壤湿润锋运移速率与土壤含水率的上升速度显着增加,土壤含盐量下降速度加快。当降雨强度增加到50-100 mm·h-1时,降雨强度对湿润锋、含水率与含盐量的影响降低。(5)坡度对盐碱土的脱盐效果具有较大影响。降雨强度为50mm·h-1时,距坡顶越远,湿润锋运移速度与含水率增加速度越快,且含盐量降低速度也越快。坡度越大,越不利于盐分的排出,0-5°为最适宜排盐的坡度范围。(6)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位相对较深的盐碱地进行工程治理时,可在盐碱土下层埋设粒径为4.75-9.5mm、厚度为5cm的高孔隙材料;对于地下水位较浅的盐碱地,在高孔隙材料层下方加设厚度为7cm的淤泥隔水层,既能有效妨碍盐分在土壤表面积聚,又能减少地下水位上升对上层盐碱土造成的影响。此外,应用孔隙材料优化指标进行工程排盐,更适宜用于坡度为0-5°的盐碱地。
吴佳利[3](2021)在《腐殖酸对滨海粘质盐土的改良效果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滨海粘质盐土导水率低、含盐量高、有机质含量低、作物产量低等问题,本研究选用腐殖酸为改良材料,通过室内土柱试验分析施加腐殖酸(腐殖酸原粉和腐殖酸钾)对粘质盐土饱和导水率和盐分淋洗的影响规律;通过田间试验探究施加腐殖酸原粉对粘质盐土理化性质和冬小麦产量的改良效果,明确施用腐殖酸对改良粘质盐土种植小麦的最佳施用量,为粘质盐土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腐殖酸原粉能有效改善粘质盐土的容重与饱和导水率。随腐殖酸原粉用量的增加,土壤容重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0-20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了1.45%-4.35%,腐殖酸原粉用量为0.4g/kg时与对照处理相比差异显着(P<0.05)。随腐殖酸原粉用量的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腐殖酸能有效改善粘质盐土的水分状况。室内试验表明,施加腐殖酸原粉和腐殖酸钾均能提高土壤含水量,施加相同用量的腐殖酸原粉土柱对水分的吸附能力比腐殖酸钾处理强;田间随腐殖酸原粉用量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增加了17.04%-27.12%,腐殖酸原粉用量为0.4g/kg时与对照处理相比差异显着(P<0.05)。(3)腐殖酸能有效改善粘质盐土的含盐量。室内试验表明,淡水淋洗时,随腐殖酸原粉用量的增加,土柱含盐量降低;随腐殖酸钾用量的增加,土柱含盐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随腐殖酸原粉用量的增加,田间土壤含盐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0-20cm土层土壤含盐量降低了29.88%-34.75%,腐殖酸原粉用量为0.4g/kg时与对照处理相比差异显着(P<0.05)。(4)腐殖酸能有效改善粘质盐土的离子组成。室内试验表明,淡水淋洗时,随腐殖酸原粉用量的增加,土柱土壤钠离子、氯离子含量降低,随腐殖酸钾用量的增加,土柱土壤钠离子、氯离子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田间施加腐殖酸原粉后,0-20cm土层土壤钠离子、镁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分别降低了4.82%-34.69%、5.05%-21.41%、19.15%-29.76%、21.10%-49.70%,钾离子、钙离子含量分别增加了17.55%-40.19%和40.87%-74.46%。(5)腐殖酸原粉能有效改善粘质盐土的有机碳含量,提高小麦产量。随腐殖酸原粉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增加了0.9%-40.81%;随腐殖酸原粉用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分别增加了4.89%-22.84%,腐殖酸原粉用量为0.4g/kg时与对照处理相比差异显着(P<0.05)。综上所述,腐殖酸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饱和导水率,增加了土壤对水分的吸附能力,有利于提高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含盐量,改善粘质盐土的离子吸附性能,调节土壤的盐分离子组成。通过对粘质盐土改良综合改良效果及小麦产量进行分析,腐殖酸原粉的最优施配量为0.4g/kg,田间施用量为600kg/hm2。
朱芸[4](2021)在《土壤质地和土壤调理剂对滨海盐土土壤肥力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土壤质地是滨海盐土土壤结构和肥力的重要决定因素,而施用土壤调理剂是滨海盐土快速改良的一项重要措施。本研究采集了浙江省滨海盐土地区五种土壤质地(砂壤土、中壤土、重壤土、轻粘土和中粘土)的两种土地利用类型(荒地和水稻土),利用土壤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方法研究了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变化,并采用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用量矿基土壤调理剂和不同种类土壤调理剂对滨海盐土理化性质(p H、Ec、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为合理应用土壤调理剂,改良滨海盐土和提高水稻产量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1)在五种质地土壤中,土壤Ec值、有机碳、总氮、碱解氮、有效钾、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细菌PLFAs、放线菌PLFAs、香农-维尔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和均匀度与土壤粘粒含量(<0.01mm)呈显着正相关(P<0.01),与土壤粗粉砂粒(0.01mm-0.05mm)和砂粒(0.05-0.25mm)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1)。相反,土壤p H和蛋白酶活性与粘粒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1),与土壤粗粉砂粒和砂粒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而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真菌PLFAs与土壤颗粒无显着相关。与相应土壤质地的荒地土壤相比,水稻土显着降低了土壤p H、Ec和有效钾含量,但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机碳、总氮、碱解氮、有效磷、酶活性和微生物PLFAs。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类型对滨海盐土的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显着的协同作用(P<0.01)(2)施用不同施用量(CK、T1、T2、T3和T4分别为0、5.0、7.5、10和12.5g·kg-1)矿基土壤调理剂后,土壤p H、Ec和速效钾含量与对照相比显着降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以及水稻秸秆、籽粒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产量与对照处理相比均显着增加。矿基土壤调理剂用量10 g·kg-1(T3)效果最优,土壤p H、Ec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7.1%、36.7%和19.7%,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分别提高32.3%、41.7%、42.1%、40.6%,并且水稻秸秆氮、磷和钾含量分别提高49.8%、49.7%和36.2%,籽粒氮、磷和钾含量分别提高33.1%、41.2%和34.5%,各处理T1、T2、T3和T4的产量与对照CK相比分别提高了9.2%、16.4%、18.6%、12.1%。,但过量施用矿基调理剂(T4)反而降低土壤肥力。(3)施用不同用量的脱硫石膏和腐殖酸肥料后,对水稻四个时期的土壤理化性质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随着脱硫石膏和腐殖酸肥料施用量的增加,p H、Ec和速效钾含量不断下降,全氮、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随之增加,水稻的有效粒数、千粒重和产量也随之增加。施用不同用量腐殖酸肥料后,水稻产量比CK处理提高了6.9%-13.5%;施用不同用量脱硫石膏后,水稻产量比CK处理提高了3.1%-8.2%。但是脱硫石膏施用量达到10 t·hm-2,腐殖酸肥料施用量达到22.5 t·hm-2时,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综上所述,为了有效地改良滨海盐土,脱硫石膏和腐殖酸肥料地合理施用量分别为7.5 t·hm-2和10 t·hm-2。
王冲冲[5](2021)在《草炭和有机肥对滨海盐碱土改良效果研究》文中指出曹妃甸龙岛位于唐山南部曹妃甸海域,为海洋中原始孤岛,沙质细腻,海水湛蓝,海湾与沙滩形态曲折多姿,发展滨海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龙岛的环境条件复杂,四周环水海风较大,且为沙质土壤既没有营养,又存在一定的盐碱,是一种特殊的盐碱地类型。如何改良利用好这些盐碱土资源,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龙岛地区盐碱土为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草炭、有机肥联合施加对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苗木生长及生理指标等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草炭和有机肥的施加改良了土壤的物理性质,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含水量,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的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低浓度的草炭和有机肥处理(C1P1)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弱,浅层土的改良效果好于深层土。(2)低质量浓度的草炭和有机肥处理(C1P1)显着地降低了土壤全盐量、pH,提高了土壤中速效养分及有机质含量,随着草炭和有机肥质量浓度的增加,改良效果也逐渐变好,高质量浓度草炭和有机肥处理(C2P3)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良效果最好。(3)随着草炭、有机肥浓度的提高,土壤脲酶、蛋白酶活性均呈上升的趋势。高浓度草炭和高浓度有机肥处理(C2P3)下土壤脲酶、蛋白酶活性最高。草炭和有机肥的联合施加对土壤酶活性的改良效果较为显着,促使脲素水解的反应加快,提高了土壤蛋白酶活性。(4)改良后的土壤对28种苗木成活率影响显着,苗木栽植与越冬成活率也存在一定差异。苗木栽植时总成活率达到80%以上的苗木有6种:龙柏(100%)、胶东卫矛(97%)、水蜡球(90%)、紫叶李(85%)、柽柳(82%)、沙枣(80%);越冬成活率为100%的苗木有7种,分别是:白蜡、紫穗槐、桧柏、龙柏、黑松、沙枣、沙地柏,此外,柽柳、杜梨、白榆、胶东卫矛、沙打旺、小叶朴的越冬成活率也能达到80%以上。不同处理下苗木总的越冬成活率为:C2P3(61.4%)C1P3(53.5%)>C1P2(52.0%)C2P1(47.6%)>C2P2(44.6%)>C1P1(43.0%)。草炭和有机肥对苗木枝条年生长量影响显着,不同处理的苗木枝条年生长量随着草炭、有机肥浓度的提高呈上升的趋势,大多苗木在高浓度草炭和有机肥处理(C1P3和C2P3)下枝条年生长量最大,草炭对枝条年生长量的改良效果好于有机肥。(5)草炭和有机肥的联合施加能够降低苗木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叶片丙二醛含量,降低细胞的质膜透性,改善质膜受损伤程度。草炭对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较有机肥显着。(6)草炭和有机肥联合施加能提高苗木叶片的SOD酶、POD酶、CAT酶活性,在低浓度草炭和有机肥处理(C1P1)下SOD酶、POD酶、CAT酶活性均较低,随着草炭、有机肥浓度的提高,SOD酶、POD酶、CAT酶活性均呈上升的趋势,在高浓度处理(C1P3和C2P3)下SOD酶、POD酶、CAT酶活性均较高,有效清除了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超氧化物和过氧化氢,使苗木免受活性氧危害。(7)土壤改良剂的施加提高了叶片代谢产物的含量,在低浓度草炭和有机肥处理(C1P1)下叶片内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较低,随着改良剂浓度的提高,叶片内代谢产物含量呈上升趋势,在高浓度草炭和有机肥处理(C2P3)下代谢产物含量较高,草炭和有机肥对苗木生长的促进作用均较显着。(8)由主成分分析对滨海盐土改良效果的综合评价可知,C2P3处理得分最高,改良效果最好,其次是C1P3,草炭改良效果的综合评价得分高,对滨海盐碱土的改良效果优于有机肥。
刘涛[6](2020)在《宁夏引黄灌区盐碱荒地水肥盐与植物根系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宁夏中、重度盐碱地蒸降比大、地下水位浅、盐分运移以“上行”占优势、养分含量低等问题,采用覆盖措施、隔离措施,以及海藻肥与“上膜下秸”综合措施对中、重度盐碱地水肥盐进行调控,并从紫穗槐根系适应策略角度分析,探讨不同技术特点与可行性。主要结论如下:(1)在中度盐碱地上,稻草覆盖下土壤含水量最高,然而过多的土壤水分会进一步加剧其低温效应,使紫穗槐移栽早期生长遭受低温、盐渍双重胁迫。在两年试验中,薄膜覆盖降盐效果最佳。薄膜、沙子覆盖下0~60 cm土层的有机碳先下降后增加。薄膜覆盖在整体剖面改善土壤团聚体(MWD)效果较好。综合改良效果指数CII值排名表明薄膜改良技术最佳。(2)有机碳、土温促进紫穗槐使用粗放型策略(根重密度,根长密度),而电导率则抑制使用;当速效养分随着土层下降时,紫穗槐更多使用密集型策略(比根长、比根面积),而土壤水分增加也有促进效果。薄膜覆盖下紫穗槐细根在不同土层能更好使用两种适应性策略。(3)在重度盐碱地填埋秸秆、沙子、薄膜措施,薄膜隔离措施的蓄水保墒效果最好。不同隔离措施在0~20 cm表土层的SOC先降低后增加,其中,薄膜隔离增加较多;而在20~40 cm土层,仅秸秆隔离率先增加。薄膜隔离在表土层对MWD、容重改善较明显,而秸秆隔离下20~40 cm显着增加。薄膜隔离的综合改良效果弱于秸秆隔离,但其较好的水盐环境更有利于紫穗槐生长发育。(4)在两年中,薄膜隔离在0~20 cm的粗放型策略均较为成功,这与较小的盐分胁迫下紫穗槐较大的营养需求有关,但在2017年40~60 cm土层,其密集型策略指标显着高于秸秆隔离,这与其在该土层的养分较少、向下生长受到拦阻有关。(5)在重度盐碱地采用“上膜下秸”措施的抑盐阻盐作用在0~40 cm效果明显,随着海藻肥浓度的增加,其对土壤养分、结构的改善作用也增加。采用隶属函数分析表明G1_1:50与G2_1:100综合改良效果较好,但在各指标总体差异较小,从施肥量角度,建议采用G2_1:100处理。
王鼎[7](2020)在《复合土壤调理剂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土治理效果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河套灌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该区降雨少、蒸散高,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引黄灌溉发展农业,地下水位常年居高不下,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较为严重,这不仅是区域内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障碍,同时也是一大生态环境问题之所在。前人针对该区土壤盐渍化问题的治理更侧重于改良技术和单一成分改良剂的研究,而在复合型调理制剂的研发方面相对薄弱。传统的改良剂存在成分单一、施用量大、需水量大、成本高、施用不便、潜在环境污染大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应用改盐、控盐材料、调酸培肥材料、保水抑盐材料按不同比例复配形成盐碱土复合调理剂。通过探索复合调理剂配方对作物生长根区土壤盐、碱、水分、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旨在为作物根系生长范围内创造一个“低盐低碱适水适肥”的理想环境,进而为河套地区盐碱地研发出针对性强、施用方便、需水量小、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的复合型生态调理产品。本研究将高分子吸附树脂、硅酸钙、脱硫石膏和膨润土分别与腐殖酸和保水剂按不同比例复配形成盐碱土复合调理剂。通过盆栽试验、田间试验和田间示范,研究不同类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对盐碱土 pH、碱化度、全盐量、盐基离子含量、养分水平、水分、硬度、微生物群落结构、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同时监测了向日葵在不同生育时期的生长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盆栽试验主要结果:(1)不同水平施用高分子吸附型、硅酸钙型、脱硫石膏型和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pH均显着降低,分别较对照下降了 0.23~0.50,0.18~0.39,0.45~0.79和0.41-0.78。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和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全盐量呈下降趋势,而施用脱硫石膏型和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全盐量呈增加趋势。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中K+、Na+和Cl-有一定吸附作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后土壤中Na+、Mg2+和Cl-含量不同程度降低;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后土壤中Na+和HCO3-含量降低,Ca2+、Mg2+和SO42-含量不同程度增加;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后土壤中K+、Na+、Ca2+和Mg2+均不同程度增加。(2)不同水平施用四种复合调理剂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可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可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不同水平施用四种复合调理剂后土壤含水量均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保水效果优于其它三种复合调理剂。不同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和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硬度均显着降低,降幅分别为36.7%~58.4%和13.4%~51.7%。(3)在四种复合调理剂中添加巨大芽孢杆菌菌剂、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和EM复合菌剂对盐碱土改良促进作用较小。2.田间试验主要结果:(1)在向日葵不同生育时期,中、高水平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pH和碱化度均显着降低。在向日葵苗期,小穴不同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均显着降低了土壤全盐量,降幅为39.3%~60.2%。在向日葵花期,小穴高水平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和低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全盐量均显着降低,分别较对照降低了 58.3%和47.9%。在向日葵苗期和花期,大穴不同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均显着降低了土壤全盐量,两个生育时期降幅分别为33.3%~52.3%和35.9%~37.8%。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时期,两种施用方式中、高水平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均显着增加了土壤全盐量。(2)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中Na+和Cl-有一定吸附作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后,土壤中Na+和Cl-含量也不同程度降低;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后,土壤中K+、Ca2+、Mg2+和SO42-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CO32-和HCO3-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后,土壤中Na+含量不同程度增加。(3)不同水平施用四种复合调理剂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均不同程度增加,且基本都随各复合调理剂施用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硅酸钙型和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施用可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4)高水平施用四种复合调理剂后,土壤真菌微生物多样性均显着降低;高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细菌微生物多样性则显着增加。低、高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高水平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及低水平施用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细菌微生物丰富度显着增加。研究区土壤中相对丰度较高的真菌类群均为子囊菌门、壶菌门、结合菌门和担子菌门,相对丰度较高的细菌类群均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5)不同水平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脲酶活性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时期均显着增加;不同水平施用高分子吸附型、硅酸钙型和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向日葵苗期和花期均显着增加;低、中、高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和中、高水平施用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向日葵花期和成熟期均显着增加;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时期,不同水平施用高分子吸附型、硅酸钙型和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均无显着影响。总体来看,采用小穴施用复合调理剂改良盐碱土更经济有效。中、高水平施用四种复合调理剂后,向日葵保苗率均显着增加。小穴高水平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和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及小穴中水平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改土和增产效果较明显。3.田间示范主要结果:(1)高水平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MB-10阴阳离子混床树脂1147.5 kg hm-2、腐殖酸344.3 kg hm-2、保水剂91.8 kg hm-2)和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脱硫石膏1147.5 kg hm-2、腐殖酸344.3 kg hm-2、保水剂91.8 kg hm-2)增产效果显着,在田间示范中分别比对照增产31.8%和36.8%。(2)田间示范中,高水平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可同时实现增产增收,每公顷可增收5512.7元,可以考虑推广使用。由于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中配施树脂成本较高,施用后虽实现了增产但基本不能实现增收。在未来,如吸附树脂价格有所降低,也可考虑推广使用。
王洁[8](2020)在《碳基改良剂对黄河三角洲耕地盐渍障碍的缓解作用》文中提出黄河三角洲是我国重点经济开发区,中轻度盐碱地是山东省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由于地理及人为因素影响,黄河三角洲盐渍土改良一直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工作。在此背景下,研究减缓盐渍障碍的土壤调理剂以提高盐渍耕地地力、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成为紧迫的社会需求。本研究针对黄河三角洲滨海地区不同盐化程度的盐渍耕地,通过土壤浸提实验、柱状淋洗实验、室内土壤培养实验、室内及野外盆栽实验等方法和途径,逐步开展碳基改良剂在改变土壤溶液组分、缓解盐渍障碍、提高作物吸收与养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研究,为盐渍土改良和实现农业生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论文主要章节的研究内容及结论总结如下:1、通过比较不同碳基改良剂对不同盐渍程度土壤(轻度、中度及重度)及小麦幼苗的影响,探索这两种常见碳基改良剂(生物质炭和泥炭)对盐渍土的改良机制以及静态下的作用过程。研究显示,生物质炭和泥炭施用对盐渍土的影响因其基本理化性质差异而不同。生物质炭通过丰富的钾离子,提升土壤溶液中钾离子含量,促进小麦幼苗对钾的摄入,提升其体内K+/Na+,以此减轻小麦对盐胁迫的抵抗;泥炭引起土壤溶液钙、镁离子浓度升高,钠吸附比显着降低,在改变土壤溶液的离子组成同时,推动土壤/碳基改良剂颗粒与土壤溶液之间离子交换反应的发生,并以此改善小麦幼苗生长的盐渍土壤环境,促进其生长发育。2、模拟夏季集中降雨条件下,不同用量水平的碳基改良剂对盐渍土淋洗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风化煤在淋洗过程中促进土壤盐分淋出,降低土壤溶液的钠吸附比,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1%添加量下,风化煤对盐渍土改良最佳。淋洗后,土壤中钠离子的去除率达到79.7%,钠吸附比降低68.1%,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提升,小麦幼苗体内K+/Na+得到提高,其抗盐害能力增强。3、通过土壤培养及室内玉米盆栽实验,研究碳基改良剂对不同盐渍程度土壤的养分转化、酶活性以及对玉米幼苗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碳基改良剂能促进尿素水解,提高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在土壤培养第8天时,盐渍土壤中的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达到最大值。室内玉米盆栽实验结果表明,适当碳基改良剂添加可有利于提升玉米叶片中叶绿素a和b含量,提高玉米体内氮元素的含量,促进玉米对氮元素的累积吸收量。4、在保证玉米稳产、增产前提下,开展了室外盆栽实验,综合分析和探讨碳基改良剂在缓解土壤盐障、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增产增效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碳基改良剂可有效提高玉米干物质量,促进玉米碳、氮、磷元素的累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提升玉米体内K+/Na+比值,增强作物抗盐能力。75%常规施肥量+3‰碳基改良剂处理下的效果最佳。此处理下,降低25%肥料施用量仍可使玉米干物质总量接近正常施肥的水平,作物对氮素和磷素有最大吸收量,对氮和磷养分有最高的肥料利用率,这对于化肥减施目标的达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为黄河三角洲盐渍土的改良提供实际帮助。此外,风化煤添加量不宜过高,否则将降低玉米生物量累积,不利于纯经济收益和产投比的提升。
曲晓玲[9](2020)在《配沙改良对粘质盐土盐分及离子吸附与淋洗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受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盐碱化的面积正在不断增加,土壤盐碱化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壤盐碱化治理成为许多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粘质盐土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重要的土壤类型,土壤质地粘重,土壤盐分(Na+)大量积累,是粘质盐土改良利用的难点。黄河三角洲地区泥沙淤积、治理和利用困难,泥沙治理始终是影响引黄灌区长期安全、经济运行的首要问题。研究配沙改良对粘质盐土吸附和淋洗性能的影响,对提高粘质盐土产量,促进黄河三角洲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研究引黄泥沙对滨海粘质盐土盐分及离子吸附与淋洗的影响机理,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粘质盐土为研究对象,利用黄河三角洲引黄灌区亟需处理的大量淤积泥沙,对滨海粘质盐土进行室内和田间配沙改良试验。室内试验采用土柱模拟的方法,进行了土壤水盐吸附试验,主要研究配沙对土壤水分吸附、盐分及离子吸附淋洗的影响,确定适宜的配沙量范围进行田间试验。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引黄泥沙与粘质盐土在颗粒组成上存在显着差异,引黄泥沙中沙粒1-0.05mm含量为95%,粒径<0.005mm的粘粒含量为0%,而粘质盐土中1-0.05mm的沙粒含量仅占3.8%,粘粒含量高达39.8%。随土壤配沙量的增加,混合土壤中沙粒和粉粒的含量呈线性递增趋势,而粘粒含量呈线性递减趋势。(2)引黄泥沙与粘质盐土在盐分含量及离子组成上差异明显,随土壤配沙量的增加,土壤盐分含量从全粘质盐土不加引黄泥沙到全引黄泥沙不加粘质盐土,共降低了70.1%,土壤中Na+、Mg2+、Ca2+、SO42-占阳(阴)离子的比例均显着降低,土壤中Na+占阳离子总量的比值降低了19%,Mg2+、Ca2+、SO42-占阳(阴)离子的比例分别降低了2%、10%、3.3%。土壤主要盐分离子占阴(阳)离子总量的比例均呈逐渐降低趋势,特别是Na+、Cl-分别降低了26.3%、8.5%。(3)配沙改良可以降低粘质盐土对水分、盐分及离子的吸附能力,土壤饱和含水量均与配沙量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土壤沙粒含量与盐分及离子含量存在极显着相关关系,其中土壤中Na+、Ca2+、SO42-随土壤沙粒含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建立土壤沙粒含量与盐分离子Na+、Cl-含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当土壤配沙量低于32.0kg/m2时,土壤中Na+、Cl-含量均逐渐降低。(4)随土壤配沙量的增加,咸水淋洗后和去离子水淋洗后,土壤的盐分离子比例和组成的变化差异性显着(p<0.05),研究表明,配沙改良能有效抑制土壤对盐分离子的吸附作用,改善土壤孔隙结构,促进盐分淋洗,降低土壤中Na+和Cl-的相对含量,提高土壤中Ca2+、Mg2+、K+等的相对含量。(5)田间配沙改良后,随配沙量的增加,土壤持水能力逐渐降低。与CK处理相比,随土壤配沙量的增加0-20cm表层土壤盐分及Na+、Cl-的含量均逐渐降低,差异性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随土壤配沙量的增加,表层土壤总盐分中(Na++Cl-)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2016年和2017年S7处理分别比CK处理降低了14%、11%。(6)配沙改良后,田间小麦产量显着提高(P<0.05),2016年S5处理小麦产量比CK处理提高了64.4%;2017年产量在S2处理小麦产量比CK处理提高了29.3%;2018年S5处理小麦产量比CK处理提高了33.9%。
曹逸凡[10](2020)在《几种改良剂对滨海盐土的改良效果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快速有效的改良措施对苏北滩涂盐渍土的治理利用与滩涂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作用。土壤改良剂的应用是盐渍土改良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技术积累,拥有见效快与成本低的优点。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其高效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论文借鉴国内外盐渍土改良剂的相关成果,联系苏北滩涂地区实际存在的问题,采用当地常规的小麦-水稻轮作模式,结合不同改良剂与不同水平的氮肥施用量,分析不同处理下滨海盐渍土的土壤理化性质、养分指标、作物产量指标与氮素表观平衡等,并在培养条件下探究不同改良剂对滨海盐渍土中氮素转化的影响,初步得到适宜苏北滨海盐渍土农田的改良措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调控措施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作用氮肥施用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不大,而等氮条件下,不同改良剂的效果各有差异。生物炭与秸秆沟埋处理能有效抑制土壤盐分的表聚,但对表层土壤pH的影响较小,腐殖酸处理没有明显的脱盐效果,但能有效降低表层土壤pH,脱硫石膏处理能显着降低表层土壤的pH,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盐分含量;四种改良剂处理能有效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持水量,其中生物炭处理的效果最好,秸秆沟埋处理次之;四种改良剂处理均能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其中秸秆沟埋处理的效果较好;四种改良剂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生物炭与秸秆沟埋处理的效果较好,腐殖酸处理次之。(2)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氮素与作物生长的作用耕作层土壤无机氮与施氮量呈显着正相关,225kg/ha施氮量有利于碱解氮的积累。脱硫石膏能缓释尿素,生物炭处理与秸秆沟埋能促进无机氮与碱解氮积累。各处理相较于CK均有增产效果,但收获指数差异不大。在不施改良剂时,小麦、水稻产量均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在施用脱硫石膏、生物炭和腐殖酸时,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秸秆沟埋处理时,小麦产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水稻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先增高再降低。在150kg/ha与225kg/ha施氮量情况下,与不施改良剂处理对比,生物炭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吸氮量最高,脱硫石膏处理与腐殖酸处理效果次之,而秸秆沟埋处理导致小麦减产,水稻增产效果仅次于生物炭处理,在300kg/ha施氮量情况下,小麦季只有秸秆沟埋处理增产,水稻季所有处理均为减产。综合来看,225kg/ha施氮量的生物炭处理效果最好。(3)不同调控措施对氮素表观平衡与氮肥利用率的作用氮素表观损失与施氮量显着正相关,等氮条件下,生物炭处理的氮素损失量较低。氮素表观损失量在输出氮中占比较高,只有225kg/ha施氮量生物炭处理的作物吸氮量占比高于氮素表观损失量。氮肥当季回收率在150kg/ha与225kg/ha施氮量情况下较高,各处理中225kg/ha施氮量生物炭处理回收率最高;除生物炭外各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与施氮量呈负相关,各处理中225kg/ha施氮量生物炭处理回收率最高;氮肥偏生产力与施氮量呈负相关,225kg/ha施氮量条件下,生物炭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在培养条件下,氨挥发损失量随时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土壤中的盐分会促进氨挥发损失,施入脱硫石膏能缓释尿素,减少氨挥发损失,抑制硝化作用的效果最好,施入生物炭对氨挥发影响较小,对硝化作用的抑制效果仅次于脱硫石膏,施入黄腐酸对氨挥发先促进后抑制,对硝化作用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二、沸石对滨海盐土中盐分及养分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沸石对滨海盐土中盐分及养分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松嫩平原苏打碱土咸水结冰融水淋盐过程及改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区域背景及苏打碱土形成原因 |
1.1.2 苏打盐渍化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
1.1.3 土壤苏打盐渍化对植物及植被群落的影响 |
1.1.4 苏打碱土治理措施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咸水结冰灌溉原理 |
1.2.2 咸水结冰灌溉的作用 |
1.2.3 咸水结冰灌溉研究进展 |
1.2.4 提高溶液电解质浓度咸水结冰灌溉研究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第2章 咸水冻结-融化过程中盐分及离子变化规律 |
2.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田间咸水冰自然冻融过程盐分及离子变化 |
2.2.2 模拟试验中咸水冰冻结和融化过程盐分及离子变化 |
2.2.3 咸水冰冻结、融化过程脱盐率及脱钠率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咸水结冰融水淋盐对不同碱化度苏打碱土改良效果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咸水冰盐度及体积对3 种ESP苏打碱土土壤性质的影响 |
3.2.2 咸水冰不同盐度,体积与3 种ESP苏打碱土盐碱指标相关性 |
3.2.3 基于线性混合模型探究咸水冰对苏打碱土盐碱指标的影响 |
3.2.4 基于主坐标分析揭示咸水冰对苏打盐渍土盐碱指标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咸水结冰融水淋盐对苏打碱土稻田改良效果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4.1.1 试验地概况和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方法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咸水结冰融水入渗对苏打碱土物理性质改良效果研究 |
4.2.2 咸水结冰融水入渗对苏打碱土化学性质改良效果研究 |
4.2.3 咸水结冰融水入渗对苏打碱土作物(水稻)种植及产量的影响 |
4.2.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和产量的相关性 |
4.2.5 咸水结冰融水入渗对苏打碱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及其对水稻产量的预测 |
4.3 讨论 |
4.3.1 咸水结冰融水入渗改良后对苏打碱土物理、化学、生物综合影响 |
4.3.2 咸水结冰融水入渗改良后对土壤性质与水稻产量的相关关系 |
4.4 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黄河三角洲区域盐碱地治理孔隙材料优化及排盐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物改良措施 |
1.2.2 农业改良措施 |
1.2.3 化学改良措施 |
1.2.4 工程改良措施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高孔隙材料粒径优选试验 |
2.3.1 试验设计 |
2.3.2 测试项目及方法 |
2.4 高孔隙材料厚度优选试验 |
2.4.1 试验设计 |
2.4.2 测试项目及方法 |
2.5 地下水阻隔材料厚度优选试验 |
2.5.1 试验设计 |
2.5.2 测试项目及方法 |
2.6 人工模拟降雨试验 |
2.6.1 试验装置 |
2.6.2 试验设计 |
2.6.3 测试项目及方法 |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高孔隙材料粒径优选 |
3.1.1 不同粒径对湿润锋运移影响 |
3.1.2 灌水24h后土壤盐分垂直分布规律 |
3.1.3 不同粒径对灌后24h盐碱土脱盐率的影响 |
3.1.4 不同粒径对灌后168h盐碱土脱盐率的影响 |
3.1.5 不同粒径对土壤渗漏量的影响 |
3.2 高孔隙材料厚度优选 |
3.2.1 不同厚度对湿润锋运移影响 |
3.2.2 灌水24h后土壤盐分垂直分布规律 |
3.2.3 不同厚度对灌后24h盐碱土脱盐率的影响 |
3.2.4 不同厚度对灌后168h盐碱土脱盐率的影响 |
3.3 地下水阻隔材料厚度优选 |
3.3.1 不同厚度对湿润锋上升高度的影响 |
3.3.2 不同厚度对土壤表层盐分变化的影响 |
3.3.3 不同厚度对土壤剖面盐分变化的影响 |
3.4 降雨强度对土壤水盐运移影响 |
3.4.1 降雨强度对湿润锋运移的影响 |
3.4.2 降雨强度对盐碱土含水率的影响 |
3.4.3 降雨强度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 |
3.5 坡度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
3.5.1 坡度对湿润锋运移的影响 |
3.5.2 坡度对盐碱土含水率的影响 |
3.5.3 坡度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 |
3.6 孔隙材料优化指标的排盐工程应用 |
3.6.1 高孔隙材料的优化与应用 |
3.6.2 地下水阻隔材料的优化与应用 |
3.6.3 孔隙材料综合应用 |
4 讨论 |
4.1 关于高孔隙材料粒径与厚度优选结果的讨论 |
4.2 关于地下水阻隔材料厚度优选结果的讨论 |
4.3 关于降雨强度与坡度对土壤水盐运移影响的讨论 |
4.4 关于排盐工程应用的讨论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腐殖酸对滨海粘质盐土的改良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滨海盐碱土物理性状改良研究进展 |
1.3.2 滨海盐碱土改良材料研究进展 |
1.3.3 滨海盐碱土吸附性能改良研究进展 |
1.3.4 滨海盐碱土水盐调控改良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室内土柱试验设计 |
2.2.1 试验方案 |
2.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 田间试验设计 |
2.3.1 试验方案 |
2.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施加腐殖酸原粉和腐殖酸钾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
3.1.1 咸水淋洗时不同腐殖酸材料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
3.1.2 淡水淋洗时不同腐殖酸材料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
3.2 施加腐殖酸原粉和腐殖酸钾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3.2.1 咸水淋洗时不同腐殖酸材料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3.2.2 淡水淋洗时不同腐殖酸材料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3.3 施加腐殖酸原粉和腐殖酸钾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 |
3.3.1 咸水淋洗时不同腐殖酸材料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 |
3.3.2 淡水淋洗时不同腐殖酸材料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 |
3.4 施加腐殖酸原粉和腐殖酸钾对土壤钠离子、氯离子含量的影响 |
3.4.1 施加腐殖酸原粉和腐殖酸钾对土壤中钠离子含量的影响 |
3.4.2 施加腐殖酸原粉和腐殖酸钾对土壤中氯离子含量的影响 |
3.5 施加腐殖酸原粉对田间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3.6 施加腐殖酸原粉对田间土壤含盐量的影响 |
3.7 施加腐殖酸原粉对田间土壤盐分离子的影响 |
3.7.1 施加腐殖酸原粉对土壤钠离子、钾离子含量的影响 |
3.7.2 施加腐殖酸原粉对土壤钙离子、镁离子含量的影响 |
3.7.3 施加腐殖酸原粉对土壤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含量的影响 |
3.8 施加腐殖酸原粉对田间土壤容重和有机碳的影响 |
3.8.1 施加腐殖酸原粉对田间土壤容重的影响 |
3.8.2 施加腐殖酸原粉对田间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3.9 腐殖酸原粉对田间小麦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腐殖酸材料和用量对粘质盐土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
4.2 不同腐殖酸材料对粘质盐土水盐吸附的影响 |
4.3 不同腐殖酸材料对粘质盐土盐分离子吸附的影响 |
5 结论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5.3 问题与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4)土壤质地和土壤调理剂对滨海盐土土壤肥力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不同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机械组成、pH和EC值的变化 |
1.2.2 不同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的变化 |
1.2.3 不同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1.2.4 不同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
1.2.5 土壤调理剂的研究进展 |
1.2.6 腐殖酸肥料和脱硫石膏改良土壤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1.1 不同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调查 |
2.1.2 土壤调理剂不同施用量改良滨海盐土试验设计 |
2.2 样品分析 |
2.3 测定方法 |
2.3.1 土壤理化性状测定 |
2.3.2 土壤酶活性测定 |
2.3.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测定 |
2.3.4 植株养分含量测定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方式对滨海盐土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 |
3.1.1 土壤机械组成 |
3.1.2 土壤pH、Ec和有机碳 |
3.1.3 土壤养分含量 |
3.1.5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3.1.6 土壤颗粒与土壤性质相关性 |
3.1.7 讨论 |
3.1.8 小结 |
3.2 矿基土壤调理剂不同施用量对滨海盐土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
3.2.1 矿基土壤调理剂不同施用量对滨海盐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3.2.2 土壤调理剂的不同施用量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3.2.3 土壤调理剂的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3.2.5 小结 |
3.3 脱硫石膏和腐殖酸肥料不同施用量对滨海盐土土壤肥力的影响 |
3.3.1 脱硫石膏和腐殖酸肥料不同施用量对滨海盐土pH、EC值影响 |
3.3.2 脱硫石膏和腐殖酸肥料不同施用量对滨海盐土土壤肥力影响 |
3.3.3 不同用量的脱硫石膏和腐殖酸肥料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3.3.4 讨论 |
3.3.5 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草炭和有机肥对滨海盐碱土改良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盐碱土的成因 |
1.2 盐碱土的危害 |
1.3 盐碱土的改良措施 |
1.3.1 物理改良措施 |
1.3.2 化学改良措施 |
1.3.3 水利工程改良措施 |
1.3.4 生物改良措施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气候条件 |
2.1.2 土壤条件 |
2.1.2.1 龙岛土壤理化性质 |
2.1.2.2 周围地区土壤理化性质 |
2.2 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测定方法 |
2.4.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2.4.2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2.4.3 植物生长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
2.4.3.1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
2.4.3.2 植物生理指标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草炭和有机肥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1.1 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3.1.2 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 |
3.1.3 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3.1.4 对土壤持水量的影响 |
3.2 草炭和有机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3.2.1 对土壤pH的影响 |
3.2.2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3.2.3 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
3.2.4 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
3.2.5 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3.2.6 对土壤全盐量的影响 |
3.3 草炭和有机肥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3.1 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3.3.2 对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3.4 草炭和有机肥对滨海盐碱土条件下植物的影响 |
3.4.1 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
3.4.1.1 苗木栽植成活率 |
3.4.1.2 苗木越冬成活率 |
3.4.2 对枝条年生长量的影响 |
3.4.3 草炭和有机肥对苗木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3.4.3.1 对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4.3.2 对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4.4 草炭和有机肥对苗木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4.4.1 对SOD酶活性的影响 |
3.4.4.2 对POD酶活性的影响 |
3.4.4.3 对CAT酶活性的影响 |
3.4.5 草炭和有机肥对苗木叶片代谢产物的影响 |
3.4.5.1 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4.5.2 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4.5.3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5 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
3.6 滨海盐碱土改良效果的综合评价 |
3.6.1 主成分提取 |
3.6.2 计算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滨海盐碱土改良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探讨 |
4.2.2 滨海盐碱土改良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探讨 |
4.2.3 滨海盐碱土改良对土壤酶活性影响探讨 |
4.2.4 滨海盐碱土改良对植物生长影响探讨 |
4.2.5 滨海盐碱土改良对植物生理指标影响探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6)宁夏引黄灌区盐碱荒地水肥盐与植物根系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助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盐碱土概要 |
1.2.1 盐碱土的定义与分类 |
1.2.2 盐碱土成因及危害 |
1.2.3 国内外盐碱土资源分布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盐碱土改良研究进展 |
1.3.2 植物生态策略研究进展 |
1.4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研究区背景概况 |
2.1.2 试验地点简介 |
2.1.3 试验期间气象要素 |
2.2 研究目标 |
2.3 研究内容 |
2.3.1 不同覆盖措施对中度盐碱荒地的改良效果 |
2.3.2 不同隔离措施对重度盐碱荒地的改良效果 |
2.3.3 不同浓度海藻肥与“上膜下秸”对重度盐碱地的改良效果 |
2.3.4 不同措施下紫穗槐根系适应策略研究 |
2.4 技术路线 |
2.5 研究方法 |
2.5.1 土壤物理性质 |
2.5.2 土壤化学性质 |
2.5.3 植物生长指标 |
2.5.4 数据分析 |
3 不同覆盖措施对中度盐碱荒地的改良效果 |
3.1 试验设计 |
3.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水、热、盐的影响 |
3.3.2 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3.3.3 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
3.3.4 基于隶属函数的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价 |
3.3.5 不同覆盖措施下紫穗槐生长状态 |
3.3.6 不同覆盖下紫穗槐根系适应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同隔离措施对重度盐碱荒地的改良效果 |
4.1 试验设计 |
4.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不同隔离措施对土壤水、盐的影响 |
4.3.2 不同隔离措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4.3.3 不同隔离措施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
4.3.4 基于隶属函数的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价 |
4.3.5 不同隔离措施下紫穗槐生长状态 |
4.3.6 不同隔离措施下紫穗槐根系适应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同浓度海藻肥与“上膜下秸”对重度盐碱地的改良效果 |
5.1 试验设计 |
5.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浓度海藻肥与“上膜下秸”对土壤水盐的影响 |
5.3.2 不同浓度海藻肥与“上膜下秸”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5.3.3 不同浓度海藻肥与“上膜下秸”对土壤结构的影响 |
5.3.4 基于隶属函数的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价 |
5.3.5 不同浓度海藻肥与“上膜下秸”条件下紫穗槐生长状态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进展 |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7)复合土壤调理剂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土治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盐碱土物理改良 |
1.2.2 盐碱土水利工程改良 |
1.2.3 盐碱土生物改良 |
1.2.4 盐碱土化学改良 |
1.3 研究切入点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状况 |
2.2 内蒙古河套灌区盐渍土的形成、演变与分布现状 |
2.2.1 内蒙古河套灌区盐渍土的形成 |
2.2.2 内蒙古河套灌区盐渍土的演变 |
2.2.3 内蒙古河套灌区盐渍土的分布现状 |
2.3 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特征 |
3 盆栽施用复合调理剂对盐碱土改良效果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盆栽试验设计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3.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2 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 |
3.2.1 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的影响 |
3.2.2 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的影响 |
3.2.3 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的影响 |
3.2.4 施用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的影响 |
3.3 土壤盐基离子 |
3.3.1 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盐基离子的影响 |
3.3.2 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盐基离子的影响 |
3.3.3 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盐基离子的影响 |
3.3.4 施用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盐基离子的影响 |
3.4 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 |
3.4.1 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3.4.2 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3.4.3 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3.4.4 施用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3.4.5 四种复合调理剂添加菌剂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3.5 土壤含水量和硬度 |
3.5.1 施用高分子吸附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含水量和硬度的影响 |
3.5.2 施用硅酸钙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含水量和硬度的影响 |
3.5.3 施用脱硫石膏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含水量和硬度的影响 |
3.5.4 施用膨润土型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含水量和硬度的影响 |
3.6 向日葵出苗率及苗期生长状况 |
3.7 讨论 |
3.7.1 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对盆栽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
3.7.2 土壤盐基离子对盆栽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
3.7.3 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对盆栽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
3.7.4 土壤含水量及硬度对盆栽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
3.7.5 向日葵生长对盆栽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
3.8 本章小结 |
4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盐碱土改良效果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田间试验设计 |
4.1.3 试验方法 |
4.2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的影响 |
4.2.1 土壤pH |
4.2.2 土壤碱化度 |
4.2.3 土壤全盐量 |
4.3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盐基离子的影响 |
4.3.1 土壤盐基阳离子 |
4.3.2 土壤盐基阴离子 |
4.4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影响 |
4.4.1 土壤有机质 |
4.4.2 土壤速效氮 |
4.4.3 土壤速效磷 |
4.4.4 土壤速效钾 |
4.5 讨论 |
4.5.1 土壤pH、碱化度和全盐量对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
4.5.2 土壤盐基离子对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
4.5.3 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对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
4.6 本章小结 |
5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方法 |
5.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5.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5.2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真菌微生物的影响 |
5.2.1 土壤真菌微生物多样性 |
5.2.2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 |
5.2.3 土壤真菌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
5.3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细菌微生物的影响 |
5.3.1 土壤细菌微生物多样性 |
5.3.2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
5.3.3 土壤细菌类群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
5.4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5.4.1 土壤脲酶 |
5.4.2 土壤蔗糖酶 |
5.4.3 土壤碱性磷酸酶 |
5.4.4 土壤过氧化氢酶 |
5.5 讨论 |
5.5.1 土壤真菌微生物对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
5.5.2 土壤细菌微生物对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
5.5.3 土壤酶活性对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的响应 |
5.6 本章小结 |
6 复合调理剂施用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 |
6.2.1 向日葵出苗率和保苗率 |
6.2.2 向日葵不同时期生育指标 |
6.2.3 向日葵产量 |
6.3 复合调理剂田间示范种植向日葵生长效果 |
6.3.1 向日葵出苗率和保苗率 |
6.3.2 向日葵不同时期生育指标 |
6.3.3 向日葵产量 |
6.4 施用复合调理剂种植向日葵经济效益分析 |
6.4.1 田间施用复合调理剂种植向日葵经济效益分析 |
6.4.2 复合调理剂田间示范种植向日葵经济效益分析 |
6.5 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碳基改良剂对黄河三角洲耕地盐渍障碍的缓解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盐渍土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碳基改良剂改良剂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碳基改良剂添加对盐渍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
1.3.2 碳基改良剂添加对盐渍土壤养分的影响 |
1.3.3 碳基改良剂添加对盐渍土壤微生物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
1.3.4 碳基改良剂添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1.3.5 碳基改良剂的环境风险 |
1.4 研究目标、内容科学问题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4.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碳基改良剂对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盐渍土壤溶液组成及小麦萌发的影响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材料 |
2.2.2 实验设计 |
2.2.3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碳基改良剂的基本理化性质 |
2.3.2 碳基改良剂对土壤溶液电导率、pH及离子组成的影响 |
2.3.3 碳基改良剂对土壤溶液离子组成的影响 |
2.3.4 碳基改良剂对冬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5 碳基改良剂对冬小麦幼苗中离子组成的影响 |
2.4 碳基改良剂缓解小麦幼苗盐渍危害的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碳基改良剂对盐渍土盐分迁移的影响 |
3.1 研究背景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材料 |
3.2.2 实验设计 |
3.2.3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脱盐过程中淋出液及土壤淋洗前后EC、pH的变化 |
3.3.2 脱盐过程中淋出液及土壤淋洗前后离子组成的变化 |
3.3.3 脱盐过程中淋出液及淋洗前后土壤中有机质的变化 |
3.3.4 小麦幼苗在淋洗后盐渍土的生长情况 |
3.4 讨论 |
3.4.1 碳基改良剂对淋出液及淋洗前后土壤盐分含量和pH的影响 |
3.4.2 碳基改良剂对淋出液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3.4.3 碳基改良剂对淋洗后盐渍土中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碳基改良剂对土壤养分转化与作物吸收的影响 |
4.1 研究背景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供试材料 |
4.2.2 实验设计 |
4.2.3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盐渍土壤电导率和pH在土壤培养期间的变化 |
4.3.2 土壤矿物组成及机械组成在土壤培养期间的变化 |
4.3.3 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及脲酶活性在土壤培养期间的变化 |
4.3.4 磷酸盐含量及土壤磷酸酶活性在土壤培养期间的变化 |
4.3.5 碳基改良剂添加对玉米幼苗生长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碳基改良剂对短期培养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4.2 碳基改良剂对氮和磷养分转化及相应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4.3 碳基改良剂对玉米幼苗生长及养分累积的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减肥配施碳基改良剂对夏玉米生长及养分利用的综合效应 |
5.1 研究背景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供试材料 |
5.2.2 实验设计 |
5.2.3 分析方法 |
5.3 结果及分析 |
5.3.1 不同处理下玉米地上、地下部分及籽粒的累积干物质的变化 |
5.3.2 不同处理下对玉米碳氮磷养分吸收的变化 |
5.3.3 不同处理下对玉米碳氮磷养分累积吸收量的变化 |
5.3.4 不同处理下玉米碳氮磷养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
5.3.5 不同处理下对玉米阴阳离子组成的变化 |
5.4 讨论 |
5.4.1 减肥配施碳基改良剂对作物生物量的影响 |
5.4.2 减肥配施碳基改良剂对作物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5.4.3 减肥配施碳基改良剂对作物体内离子稳态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配沙改良对粘质盐土盐分及离子吸附与淋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盐碱土改良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
1.3.2 利用泥沙改良盐碱土研究进展 |
1.3.3 粘质盐土改良研究进展 |
1.3.4 土壤颗粒组成对土壤盐分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条件 |
2.1.3 水文地质 |
2.1.4 土壤条件 |
2.2 试验材料 |
2.3 土壤水盐吸附试验 |
2.3.1 试验设计 |
2.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 粘质盐土配沙改良田间试验 |
2.4.1 试验设计 |
2.4.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配沙改良后土壤颗粒组成的变化 |
3.1.1 引黄泥沙和滨海粘质盐土在颗粒组成上的差异 |
3.1.2 配沙改良后粘质盐土颗粒组成的变化规律 |
3.2 配沙改良对土壤盐分离子的影响 |
3.2.1 粘质盐土和引黄泥沙主要盐分离子组成特点 |
3.2.2 配沙改良后土壤主要盐分离子组成与数量的变化规律 |
3.3 配沙改良对土壤水分及盐分离子吸附的影响 |
3.3.1 配沙改良对土壤水分和盐分吸附的影响 |
3.3.2 配沙改良后土壤主要盐分离子吸附的特点 |
3.3.3 土壤沙粒含量与土壤Na~+、Cl~-吸附性能的关系 |
3.3.4 咸水淋洗后不同离子间比例的变化规律 |
3.4 配沙改良对土壤盐分及离子淋洗的影响 |
3.4.1 配沙改良对土壤盐分淋洗的影响 |
3.4.2 配沙改良后土壤主要盐分离子淋洗的特点 |
3.4.3 土壤沙粒含量与土壤Na~+、Cl~-淋洗性能的关系 |
3.4.4 去离子水淋洗后不同离子间比例的变化规律 |
3.5 配沙改良粘质盐土田间优化配比试验 |
3.5.1 蒸发条件下田间土壤含盐和含水量的变化 |
3.5.2 配沙改良后田间土壤主要盐分离子组成和数量的变化 |
3.5.3 配沙改良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黄河三角洲粘质盐土的适宜配沙范围 |
4.2 土壤沙粒含量对Na~+和Cl~-吸附性能的影响 |
4.3 配沙改良对粘质盐土排盐降Na~+的影响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几种改良剂对滨海盐土的改良效果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苏北滩涂土壤的形成与特点 |
1.2 盐渍土的改良与治理 |
1.3 盐渍农田的氮素利用现状 |
1.4 改良剂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研究方法 |
2.3.1 田间试验 |
2.3.2 培养试验 |
2.4 测定指标与分析方法 |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三章 不同调控措施对滨海盐渍土的改良作用研究 |
3.1 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电导率与pH的影响 |
3.2 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容重与含水量的影响 |
3.3 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
3.3.1 土壤团聚体含量 |
3.3.2 土壤平均重量直径 |
3.4 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氮素与作物生长作用研究 |
4.1 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
4.1.1 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的影响 |
4.1.2 不同调控措施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
4.2 不同调控措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4.3 不同调控措施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调控措施对氮表观平衡与氮肥利用率作用研究 |
5.1 不同调控措施对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 |
5.2 不同调控措施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5.3 培养条件下改良剂对氨挥发损失与硝化作用的影响 |
5.3.1 不同改良剂对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
5.3.2 不同改良剂对硝化作用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沸石对滨海盐土中盐分及养分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松嫩平原苏打碱土咸水结冰融水淋盐过程及改良机制研究[D]. 张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1
- [2]黄河三角洲区域盐碱地治理孔隙材料优化及排盐工程应用[D]. 耿雨晗.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腐殖酸对滨海粘质盐土的改良效果研究[D]. 吴佳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4]土壤质地和土壤调理剂对滨海盐土土壤肥力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朱芸.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5]草炭和有机肥对滨海盐碱土改良效果研究[D]. 王冲冲.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6]宁夏引黄灌区盐碱荒地水肥盐与植物根系调控技术研究[D]. 刘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7]复合土壤调理剂对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土治理效果研究[D]. 王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8]碳基改良剂对黄河三角洲耕地盐渍障碍的缓解作用[D]. 王洁.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0(01)
- [9]配沙改良对粘质盐土盐分及离子吸附与淋洗的影响[D]. 曲晓玲.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10]几种改良剂对滨海盐土的改良效果及机理研究[D]. 曹逸凡. 扬州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