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水果可食性纤维的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亚男[1](2021)在《扬州狮子头菜肴的中央厨房加工机理及品质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调理菜肴食品的兴起不仅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还兼顾了营养健康的饮食理念,中央厨房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中式调理菜肴食品的产业化进程。当前调理菜肴食品在加工过程中面临着机械损伤、色泽改变、水分流失、蛋白质氧化,以及在菜肴食品配送、贮藏过程中由微生物引起的腐败问题。本论文以扬州狮子头菜肴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了其中央厨房加工机理及品质调控,利用涂膜技术延长调理菜肴的货架期,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实现了配送中品质可视化智能监测。将猪肉结合辅料虾仁、胡萝卜加工成扬州狮子头菜肴的主要原料----肉丸,以真空油炸(VF)为对照,研究了超声协同微波真空油炸(UMVF)对于炸用油氧化及肉丸品质特性的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揭示肉丸油炸过程品质调控机理,结果表明:与VF相比,UMVF可减缓炸用油的氧化,抑制油炸过程酸价、极性成分、过氧化值含量的上升,减缓色泽、黏度的增加;UMVF得到的肉丸具有较低的蛋白羰基、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含量;通过炸用油指标与肉丸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油炸肉丸的品质与炸用油品质呈显着正相关。肉丸油炸定型后需冷冻贮藏以便于后续中央厨房菜肴的加工,研究超声协同壳聚糖/糖醇纳米保水剂对肉丸冻藏期间品质调控。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保水剂平均粒径295.3nm;经壳聚糖/糖醇保水剂协同超声处理(WAR-US),降低了冻藏肉丸的解冻损失率和组织中水分分布的横向弛豫时间;经WAR-US60W处理能延缓肉丸中猪肉挥发性盐基氮(TVB-N)上升及质构特性劣变,能有效保持肉丸中虾仁盐溶性肌原纤维蛋白含量,维持肌肉组织微观结构,能抑制肉丸中胡萝卜抗坏血酸及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较大程度维持产品营养品质。以冷冻后肉丸为研究对象,评价不同解冻方式对其蛋白质氧化性、溶解性及品质特性的影响,并结合指标间相关性阐述解冻过程肉丸品质劣变机理。结果表明,室温解冻肉丸氧化程度最严重(羰基含量9.32 nmol/mg),射频解冻和冷藏解冻可延缓蛋白质、脂质过氧化的发生;射频解冻肉丸的腐败性指标菌落总数、TVB-N及TBARS值均最小,水分分布状态、营养素含量及微观结构维持较好;肉丸解冻过程蛋白质氧化和脂质氧化反应发生的同时,还伴随着肌肉蛋白质溶解性的改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解冻后的肉丸与青菜烹饪加工成扬州狮子头菜肴,为了揭示茴香精油/肉桂醛-壳聚糖涂膜液(HE)对其贮藏货架期延长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从菌体微观结构、细胞壁结构、细胞膜通透性及细胞中酶活性等方面,研究了涂膜液对微生物的抑菌机理,比较了其对菜肴贮藏过程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E涂膜液具有较低的粒径与分散指数(PDI)和较高的电位,体系为剪切变稀的流体,热稳定性提高;颗粒表面光滑,分布均匀,且外观呈半透明。加入涂膜液的菌悬液中细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被抑制,菌体的细胞膜、细胞壁被破坏。涂膜液可有效抑制扬州狮子头菜肴微生物(菌落总数、酵母霉菌数)的增长,延缓TVB-N含量和TBARS值上升、保持产品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和感官品质,将扬州狮子头菜肴的货架期由4 d延长至7 d。为进一步改善上述涂膜液的抑菌性能,利用海藻酸钠(SA)包覆负载茴香精油/肉桂醛(FC)的多孔淀粉(PS),制备了SA/PS-FC包覆体,将其与壳聚糖(CS)共混构建CS/SA-PS-FC缓释体系,评估了该体系在扬州狮子头菜肴货架期延长的适用性。结果表明,FC被封装到CS/SA-PS-FC缓释体系中,缓释体系可将其热稳定性提高;在敞开环境中,FC的12 d累积释放率为70.62%,在封闭体系中12 d累积释放率为43.87%,拟合Avrami方程R2大于0.9,这从缓释动力学方面解释了该体系的释放特点。缓释体系可延缓扬州狮子头菜肴脂肪和蛋白氧化,营养成分的降解,抑制菌落总数、TVB-N值和高铁肌红蛋白含量的上升,维持菜肴较好的质构特性和水分分布状态,将扬州狮子头菜肴的货架期由4 d延长至9 d。为实现中央厨房扬州狮子头菜肴贮藏过程中品质可视化智能监测,以玉米醇溶蛋白(Z)及SA作为成膜基质,甘油(G)作为增塑剂,树莓花青素/姜黄素(RA)为天然指示剂制备了p H响应膜,基于人工神经网络(BP-ANN)建立了配送过程中品质实时监测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增塑剂的加入,削弱了SA与Z的分子间及分子内作用力,形成了新的氢键作用;Z/SA-G膜的断面均匀致密、略有粗糙但无孔洞无断层;G的加入有效的提高了Z/SA膜的热稳定性;添加了RA的指示膜力学性能、阻隔性能以及色泽稳定性均较好,且对不同p H值响应明显。在扬州狮子头菜肴贮藏过程中,明显观察到指示膜颜色从由红色逐渐变浅红,再变为蓝紫色,最后变成暗绿色。至9 d时,菌落总数达到4.58log CFU/g,TBARS值0.601 mg/kg,TVB-N含量17.56 mg/100 g,扬州狮子头菜肴已经腐败。基于指示膜颜色变化建立了BP-ANN品质预测模型,模型可以概括出3个变量影响样品品质变化的内在规律,实现产品品质实时数据获取。
陈希玲[2](2021)在《基于海藻酸钠的植物肠衣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香肠产业的不断发展、天然肠衣的短缺、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对清真食品需求的增加,驱使研究者们开始寻找胶原蛋白肠衣的最佳替代品,植物肠衣成为了当下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外已有研究开始涉及海藻酸钠(SA)植物肠衣的研制,但单一海藻酸钠膜质脆、韧性差,经报道的肠衣膜虽然具有良好的宏观性质,但都未投入商用。鉴于此,本文从8种植物来源的多糖中筛选出瓜尔胶(GG)与海藻酸钠联用作为成膜基质,优化了SA-GG肠衣膜的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探究了香肠的商业蒸煮条件对肠衣性能的影响并将SA-GG肠衣最终应用于香肠包装,为植物肠衣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和应用指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依据膜的机械性能、阻隔性能、透明度等指标,从8种植物来源的多糖中筛选成膜基质。结果显示添加羧甲基纤维素钠、高甲氧基果胶的肠衣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但耐水性能和透明度较差;添加变性淀粉的肠衣膜机械性能最差;瓜尔胶的添加显着提高了肠衣膜的湿态断裂拉伸率,有望改善单一海藻酸钠膜质脆、易碎的缺陷,此外瓜尔胶较魔芋胶更不易生菌且价格低廉,因此被筛选作为成膜基质。2、肠衣的配方和工艺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SA-GG肠衣膜的最佳制备工艺:海藻酸钠与瓜尔胶复配比为8:2,甘油添加20%,干燥温度为50℃,Ca Cl2浓度为10%,交联时间为5 min。该条件下制备的肠衣膜综合得分为0.66,同时将其与市售的胶原蛋白肠衣进行性能比较,结果显示SA-GG肠衣膜溶胀性更低、阻湿性能更好且湿态机械性能接近于市售胶原蛋白肠衣,具有应用于灌肠的可能性。3、利用XRD、FTIR、SEM手段对肠衣膜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共混后的海藻酸钠与瓜尔胶之间存在氢键等相互作用,Ca Cl2与海藻酸钠的糖醛羧基交联形成“蛋盒”结构,二组分间不存在相分离,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热重分析表明SA-GG植物肠衣膜比单一的海藻酸钠膜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在肠衣的后续加工环节具有可行性。4、以商业蒸煮香肠为例,进一步探究SA-GG肠衣的应用可能性。经过香肠生产条件处理后的SA-GG肠衣抗拉强度为5.82 MPa,断裂拉伸率为45.4%,水蒸气透过系数为0.47 gmm/hm2·k Pa,600 nm下透光率为75.68%。与相同条件处理的胶原蛋白肠衣相比,SA-GG肠衣具有更好的阻隔性能与透明度,能够保护香肠免受水分和质量损失,具有良好的应用潜能。随后将SA-GG肠衣与市售胶原蛋白肠衣应用于香肠包装并将香肠置于4℃储存,定期测定两组香肠的质构、p H、TBARS值、水分含量等指标以探究肠衣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本文制备的SA-GG肠衣能够减少香肠的水分流失、减缓脂肪氧化,从而保证了香肠的品质稳定。
樊彦玲[3](2021)在《基于果胶/海藻酸钠/黄原胶的可食性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一边是塑料包装品泛滥,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各地政府先后出台“限塑令”;另一边是消费者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的增强,寻求可食性的、安全的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包装品,所以天然安全的包装材料,特别是多糖类的高分子可降解材料成为新型膜材料的研究热点,此外在新型膜中加入色敏型的化合物,能赋予其智能包装特性,通过复合膜色变来监测食品的新鲜度。因此,本课题首先选用果胶、海藻酸钠和黄原胶三种可食性阴离子多糖来制备复合膜液及复合膜(PAX),研究其综合性能并应用在鲜切马铃薯的包装上,然后将以花青素为主要成分的红树莓果渣提取物(RPE)负载在该复合膜上研究其对PAX的影响,并应用在监测猪肉新鲜度上。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利用流变仪研究成膜基质浓度和温度对复合膜液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PAX膜液均具有剪切变稀行为,且流变特性符合Ostwald-de-Waele幂律方程,随着成膜基质浓度的增大和温度的降低,PAX膜液的黏度增大,非牛顿性特征越明显;随着成膜基质浓度的增大,G’和G’逐渐出现交叉点并向低频方向移动。综合流变学特征及实操性,确定果胶、海藻酸钠和黄原胶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6%、0.5%和0.4%。(2)通过单因素试验法,探究黄原胶浓度、甘油浓度、氯化钙浓度对复合膜拉伸强度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选择合适的因素范围进行响应面优化分析,得出制备复合膜最佳条件为0.39%黄原胶、1.78%甘油和1.99%氯化钙。考虑到实际操作的方便和可行性,选择0.4%黄原胶、1.8%甘油和2%氯化钙进行进一步的指标测定,得到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为29.650 Mpa,水蒸气透过率为18.12×10-11g/(m2·s·pa),断裂伸长率为19.02%,不透明度为0.217,ABTS清除率为35.31%。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研究表明复合膜表面光滑均匀,具有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相容性良好,为新型天然多糖膜的制备提供一种新途径。(3)在-4℃条件下比较研究了PAX包装膜,PAX涂层和PAX涂层+Ca Cl2三种包装方式对鲜切马铃薯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PAX涂层的保鲜效果与PAX涂层+Ca Cl2的保鲜效果差别不是很大,但两者都明显优于PAX的保鲜效果,能有效降低鲜切马铃薯的失重率、褐变度、丙二醛含量和多酚氧化酶等的活性,保持鲜切马铃薯的感官品质、细胞膜完整性、硬度和总酚含量,为鲜切果蔬的保鲜提供了一种新方法。(4)随着RPE浓度的增加,红树莓膜的厚度逐渐减小,密度逐渐增大。PAXR30的拉伸强度从PAX的29.65 MPa显着增大到39.81 MPa,断裂伸长率从PAX的19.02%逐渐减小到13.11%,透湿性均随着RPE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不透明度和紫外阻隔性能增大,ABTS清除率从PAX的35.31%逐渐升至PAXR30的95.86%,抗氧化能力大大增强。通过SEM,FTIR及热重分析证明了RPE和PAX之间良好的相容性,并且RPE增加了PAX的热稳定性能,该研究为树莓膜的制备提供相关理论数据。(5)利用花青素在不同p H条件下显现不同颜色这一化学特性,在不同时间点对储藏在25℃条件下的猪肉进行感官评价,除了p H值外,猪肉的脂质过氧化,挥发性盐基氮及菌落总数这些指标也进一步进行了跟踪,同时也跟踪观察置于猪肉表面的PAXR15的颜色变化,证明了PAXR15随着猪肉腐败可以灵敏的感知猪肉的新鲜程度,有望为富含蛋白质食品的新鲜度提供一种有前景的快速无损检测手段。
张黎[4](2020)在《可食性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在黄瓜、苦瓜和西葫芦保鲜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人们对安全无污染的包装材料需求越来越大,因为传统塑料保鲜膜不易降解、加热会出现致癌物质等缺点导致人们对它的使用率逐年下降。可食性膜是由脂质、蛋白质和多糖为主要成分,通过离子键、氢键等分子间作用力而形成的薄膜。单一膜的性能在阻水性、水溶性和成膜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而可食性复合膜可以改善单一膜的某些性能,提高膜的应用价值。黄瓜、苦瓜和西葫芦因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越来越受消费者的喜爱。目前,果蔬常用的保鲜方法在贮藏时因为环境、成本等各种因素难以应用,所以,研究无污染、低消耗的新型保鲜方法,已成为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此外,黄瓜、苦瓜和西葫芦采后常温下进行贮藏,其感官品质和营养成分下降较快,贮藏效果不佳,因此,探究低温下果蔬的贮藏品质和可食性膜对瓜类蔬菜保鲜效果的影响尤为重要。本实验以黄瓜、苦瓜和西葫芦为研究对象,选用壳聚糖膜液、羧甲基纤维素钠膜液和魔芋葡甘聚糖膜液对瓜条进行贮藏保鲜实验。主要结果如下:(1)将黄瓜分别置于9℃±1℃、12℃±1℃和15℃±1℃下贮藏,而苦瓜和西葫芦分别置于5℃±1℃、10℃±1℃和15℃±1℃下贮藏,并定期测定瓜条的感官、冷害指数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确定瓜条最适宜的贮藏温度。结果表明,黄瓜适宜的贮藏温度是12℃±1℃,苦瓜和西葫芦适宜的贮藏温度为10℃±1℃。(2)选用不同浓度的壳聚糖膜液、羧甲基纤维素钠膜液和魔芋葡甘聚糖膜液对黄瓜、苦瓜和西葫芦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并将处理后的瓜条置于最适宜的温度下贮藏。通过测定感官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筛选出最适宜各瓜条的复合膜液浓度,结果表明:适宜黄瓜贮藏的最佳复合膜液浓度为壳聚糖膜液1.25 g/L、羧甲基纤维素钠膜液1.0 g/L、魔芋葡甘聚糖膜液2.5 g/L,适宜苦瓜贮藏的最佳复合膜液浓度为壳聚糖膜液0.75 g/L、羧甲基纤维素钠膜液1.0 g/L、魔芋葡甘聚糖膜液1.0 g/L,适宜西葫芦贮藏的最佳复合膜液浓度为壳聚糖膜液1.0 g/L、羧甲基纤维素膜液1.25 g/L、魔芋葡甘聚糖膜液2.5 g/L。按照各复合膜液的浓度制备出适宜黄瓜、苦瓜和西葫芦保鲜的复合膜。(3)研究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钠-魔芋葡甘聚糖复合膜对黄瓜、苦瓜和西葫芦保鲜效果的影响,以不添加任何保鲜剂为对照组,测定复合膜对各瓜条感官和营养成分变化的影响。与未添加任何保鲜剂的对照组相比,复合膜可有效延缓瓜条的萎蔫和组织营养成分的下降,可将黄瓜的贮藏期延长3-6 d,苦瓜和西葫芦的贮藏期延长2-4 d。(4)按照正交试验得出的最佳复合膜液浓度配比制备复合膜,并对单一的壳聚糖膜和复合膜的基本性能进行检测,并得出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钠-魔芋葡甘聚糖复合膜的保鲜机理:壳聚糖溶于酸后产生的游离-NH3+、-OH-可与羧甲基纤维素钠溶解后的-COO-以离子键相结合,分子链缠绕;与此同时,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钠和魔芋葡甘聚糖三种膜液制备的复合膜相容性较好,分子间以氢键、离子键等相互作用力的方式结合,因此可形成较为致密的复合膜。
周志强[5](2020)在《漂白紫胶基复合涂膜对常温贮藏鲜果呼吸抑制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采后保鲜技术在追求较好的外观品质时,往往忽略了果蔬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由于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采后果蔬的内在营养品质和安全性,所以开发绿色、高效和安全的采后保鲜技术成为了新的研究趋势。可食性涂膜保鲜技术因其保鲜效果好和天然可食用等优点,在果蔬采后保鲜方面优势明显。但是,大多数可食性膜缺少生物活性,导致保鲜效果有限;同时,针对具有不同呼吸特点的果蔬,膜的透气性不可调控,针对的果蔬种类单一。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做了如下研究工作:(1)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涂层对芒果常温贮藏的保鲜效果:该实验制备了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用于芒果常温保鲜,通过响应面Central Composite试验设计对此保鲜剂进行配方优化,并检测了复合保鲜剂的理化指标。结果显示:最优配比为漂白紫胶7.30 wt%、单宁酸0.30 wt%、甘油2.00 wt%,贮藏第18 d后,失重率和黑斑发生率分别为24.38%和29.91%,其保鲜效果优于单独的漂白紫胶保鲜剂,同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货架期延长了约7~10天。复合保鲜剂的各项感官和理化指标均符合国标要求,说明此保鲜剂绿色、安全、无毒。(2)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涂层对采后芒果的品质影响及保鲜机理探究:该实验探究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的特性及其对芒果常温贮藏期间的贮藏品质和生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宁酸的加入使复合涂层具有更低的水蒸气渗透率,以及更好的抗氧化作用,抑制了芒果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和细胞膜渗透率。使其在在抑制常温贮藏芒果的呼吸作用,减少质量损失和氧化褐变,保持较高的营养物质含量方面比漂白紫胶保鲜剂和无处理组表现更好。体外实验表明复合复合涂层对芒果的炭疽病菌和蒂腐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减少了病菌的侵染,从而延长了芒果的货架期。(3)聚乳酸多孔微球对可食性膜气体调控性能的研究及其对水果的气调保鲜:实验通过热致相法制备聚乳酸多孔微球,然后将其与漂白紫胶复合制备得到聚乳酸多孔微球/漂白紫胶气调膜并研究了微球的特性及其在调节复合膜透气性中的作用。并初探气调膜对橙子呼吸代谢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条件制备得到的聚乳酸多孔微球孔隙率超过77%,同时,微球具有一定的抑菌性,小鼠体内毒理实验表明微球属实际无毒。通过改变微球添加量能够调控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的气体渗透性以及对CO2和O2的选择性,同时气调膜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透光性。将聚乳酸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涂层用于橙子常温贮藏保鲜,发现微球添加量与橙子的失重率、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成正相关。这说明此气调膜有望作为可食性气调包装材料自发调控果蔬的呼吸代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4)载单宁酸壳聚糖多孔微球对可食性膜的调控作用及其对水果的气调保鲜:本实验以聚乙二醇(PEG)为致孔剂,开发出一种新的方法制备得到壳聚糖多孔微球,并通过界面自组装负载单宁酸,然后与漂白紫胶复合制备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气调膜,并研究了微球的特性及其在调节复合膜透气性中的作用,并初探其对橙子呼吸代谢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以PEG为致孔剂制备得到的壳聚糖多孔微球具有丰富的介孔结构,其比表面积为62.06 m2/g,负载单宁酸后多孔微球的比表面积略有下降,但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能力增强,小鼠体内毒理实验表明微球属实际无毒;通过改变微球添加量和单宁酸负载量能够调控复合膜的气体渗透性以及对CO2和O2的选择性;应用于橙子的保鲜实验结果表明此复合膜能够有效调节橙子的呼吸代谢作用,有望为不同果蔬提供适宜的微环境,自发调控果蔬的呼吸代谢从而达到最佳保鲜效果。
刘津延[6](2020)在《鱼皮胶原蛋白复合可食性抗菌涂膜对真鲷保鲜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水产品的水分、蛋白质、脂肪含量高,在储存过程中,由于内源性化学和酶反应,以及腐败和致病微生物的作用,易导致其质量下降。尽管有改进的生产设施和有效的过程控制程序,但与水产品相关的食源性疾病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可食性膜是由天然可食性材料制成的膜,基本分为三大类:多糖类、蛋白质类、脂质类。能通过延缓微生物生长、降低脂质氧化、减少水分流失提高新鲜冷藏产品的质量,并且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的载体如加入抗菌剂、抗氧化剂、增稠剂,来改善可食性膜的功能,从而延长食品的货架期。相比合成包装,可生物降解的、具生物兼容性的、绿色无污染的可食性膜更受人们的欢迎。本实验利用过剩的蓝鲨鱼皮资源提取胶原蛋白,并复合抑菌能力较强的壳聚糖,制成可食性涂膜用于鱼肉的保鲜,探讨了蓝鲨鱼皮胶原蛋白-壳聚糖涂膜延长冷藏真鲷货架期的保鲜机理。这不仅将有限的资源进行了最大化的利用,而且为可食性膜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得到的结论如下:利用蓝鲨(Prionace glauca)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鱼皮提取胃蛋白酶可溶性胶原蛋白(PSC),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PSC提取率为8.74±0.62%(湿基),羟脯氨酸(Hyp)含量为8.07±0.20%,胶原蛋白含量为64.58±1.62%,其纯度可与市场上的胶原蛋白保健产品相媲美。由SDS-page结果分析得,PSC由?1链、?2链和?链组成,属于I型胶原蛋白。由氨基酸成分分析结果得,蓝鲨鱼皮PSC中含量最高的是甘氨酸(310.22残基数/1000氨基酸残基),其次是丙氨酸(Ala)、脯氨酸(Pro)、羟脯氨酸(Hyp)、甲硫氨酸(Met)、组氨酸(His)、半胱氨酸(Cys)、酪氨酸(Tyr),其氨基酸成分与典型的鱼胶原蛋白成分一致。PSC的亚氨基酸含量为185.98残基数/1000氨基酸残基,比一般鱼类胶原蛋白要高。结果表明,本实验得到的蓝鲨鱼皮PSC是高亚氨基酸含量的I型胶原蛋白,有望在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提出了可食性胶原蛋白壳聚糖涂膜具有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经济有效等特点,能够满足水产品质量和保存期的要求。真鲷富含蛋白质、脂肪和各种微量元素,并且味道鲜美,但由于高水分、高蛋白极易被微生物利用而腐败变质。因此,利用可食性涂膜的方法来延长真鲷鱼肉的货架期显得至关重要。将PSC与壳聚糖复合,以菌落总数、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TBA)、p H、K值、汁液流失率和感官评价分数为指标,研究涂膜在4℃贮藏条件下对真鲷(Pagrus major)鱼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含0-0.8%PSC的1%壳聚糖涂膜能显着改善大部分的恶化指标。添加0.8%PSC的1%壳聚糖涂膜在菌落总数、汁液损失、K值和感官评价方面效果最佳,但其他指标对PSC浓度的依赖性不明显。结果表明,以含0.8%PSC的1%壳聚糖溶液为最佳涂膜配方,从而得到一种更优质、更有效的可食性涂膜配方,以延长真鲷鱼片的货架期。从贮藏期间蛋白质变化角度出发,鱼肉中主要蛋白质组成肌原纤维蛋白,其蛋白含量、总巯基含量、Ca2+-ATPase活性、表面疏水性为指标,探索真鲷鱼肉在蓝鲨鱼皮胶原蛋白-壳聚糖涂膜保鲜处理下其蛋白质性质的变化与降解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真鲷鱼肉中肌原纤维蛋白含量、总巯基含量、Ca2+-ATPase活性均呈下降趋势,而表面疏水性呈上升趋势。相对于未涂膜组,胶原蛋白-壳聚糖涂膜处理可以延缓肌原纤维蛋白中疏水基团的暴露、巯基的氧化,保持Ca2+-ATPase活性,降低其变性程度。表明胶原蛋白-壳聚糖涂膜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鱼肉蛋白质的降解,保持其高品质、延长其货架期。本研究初步揭示蓝鲨鱼皮胶原蛋白-壳聚糖涂膜的保鲜机理,有望为可食性涂膜或薄膜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
张振[7](2020)在《壳聚糖-ε-聚赖氨酸—卡拉胶复合涂膜对冷藏中国对虾品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是我国特色水产品,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可口,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然而由于内源酶、微生物等作用,中国对虾易腐败,货架期短,严重影响了其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因而,开发有效的保鲜技术延缓中国对虾腐败变质、保持其原有风味和品质意义重大。在众多保鲜方式中,壳聚糖涂膜保鲜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保鲜技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研究对象多集中于鱼类,对于虾的保鲜效果研究还仅限于南美白对虾等部分品种。目前,壳聚糖涂膜水产品的研究多从感官、理化、微生物等方面评价其保鲜效果,对于复配保鲜剂各组分的精准添加量确定、保鲜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中国对虾为研究对象,选用壳聚糖、ε-聚赖氨酸(ε-PL)、卡拉胶(CA)作为涂膜材料,通过响应面实验设计确定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液的最佳配比,感官、理化、微生物指标评价其对中国对虾的保鲜效果,并从中国对虾风味相关物质,蛋白质、脂肪、水分变化及腐败菌等方面探讨保鲜机制,为对虾等水产品壳聚糖复合涂膜保鲜技术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确定了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液各组分最佳添加量为壳聚糖1.82%、ε-PL 0.16%、CA 0.22%。(2)以感官特性、物理特性(色差、汁液流失率、硬度、弹性、咀嚼性)、化学特性(pH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K值等)和微生物(菌落总数、嗜冷菌数)为指标,以空白组、壳聚糖单独涂膜(CH组)和壳聚糖、ε-PL涂膜(CH+ε-PL组)作为对照,评价了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CH+ε-PL+CA组)对冷藏中国对虾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处理能够有效延缓冷藏中国对虾感官品质的劣化,虾体亮度下降、色调变暗的速度和汁液流失,以及硬度、弹性、咀嚼性等指标的下降和pH值、TVB-N、K值、菌落总数、嗜冷菌数的上升,且效果优于CH组和CH+ε-PL组。相比空白组,CH组和CH+ε-PL组分别延长中国对虾货架期13天和34天,CH+ε-PL+CA组延长57天。(3)通过风味感官评价、风味相关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分析研究了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冷藏中国对虾风味保持作用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CH+ε-PL+CA组样品风味感官评分下降最慢。HS-SPEM-GC-MS结果显示,中国对虾冷藏期间共检测出4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醛类11种、醇类11种、酮类8种、酯类4种以及含氮或硫化合物9种。贮藏末期空白组检测到40种挥发性成分,而CH组、CH+ε-PL组、CH+ε-PL+CA组分别为31、26和19种,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减少了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减少了己醛、2-乙基-1-己醇、2-壬酮及含氮含硫化合物等异味挥发性成分的产生或相对含量,有效降低了中国对虾腥味等不良气味的产生。电子鼻Loading分析显示W1W(硫化氢)对第一主成分贡献率较大,W2W(有机硫化物)、W5S(氮氧化合物)对第二主成分贡献较大,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法(LDA)、雷达图分析表明同一贮藏时间CH+ε-PL+CA组样品气味特征与鲜虾最为接近,再次证明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有效维持了冷藏中国对虾固有风味特征。此外,该复合涂膜处理抑制了中国对虾ATP相关化合物的降解,鲜味物质肌苷酸(IMP)含量的下降和异味物质次黄嘌呤核苷(HxR)、(次黄嘌呤)Hx的积累均有所延缓,冷藏末期空白组相比CH+ε-PL+CA组IMP含量低了85.95%,空白组HxR、Hx含量显着(p<0.05)高于CH+ε-PL+CA组,这也是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处理维持中国对虾感官品质和风味质量的原因之一。(4)在分析中国对虾肌肉主要成分基础上,以蛋白组成、变性及降解,脂肪水解与氧化,水相变化情况为考察指标,研究了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冷藏中国对虾肌肉主要成分变化的影响,从肌肉蛋白、脂肪和水分变化层面进一步探讨和解析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处理对中国对虾感官、质构、风味质量保持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有效减慢了中国对虾肌原纤维蛋白、肌浆蛋白、肌基质蛋白含量的下降和碱溶性蛋白的增加;生化特性分析显示该复合涂膜处理使中国对虾冷藏期间蛋白盐溶性、巯基含量、Ca2+-ATPase活性下降和表面疏水性上升速率得以延缓,说明蛋白变性得以有效控制,电泳结果也表明该复合涂膜处理抑制了蛋白质降解,中国对虾感官、质构特性得以保持。同时,该复合涂膜显着(p<0.05)延缓了中国对虾冷藏期间脂肪含量的下降、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的上升以及游离脂肪酸的产生,从而保持了中国对虾的感官、风味品质。水相分析表明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有效保持了中国对虾水相的稳定,减少了汁液流失的同时,延缓了化学反应和微生物活动,这也是该复合涂膜有效保持冷藏中国对虾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5)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结合细菌形态学观察及微生物计数,研究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中国对虾冷藏期间菌相的影响和腐败菌的抑制作用,从微生物角度揭示该复合涂膜对中国对虾保鲜效果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在中国对虾冷藏期间由最初的37.3%上升到了最后的93.1%,是中国对虾冷藏期间的特定腐败菌(SSO)。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显着(p<0.05)抑制了中国对虾的产H2S菌、假单胞菌等腐败菌的增长,产H2S菌、假单胞菌数较空白组低了3.34 log10 CFU/g和2.71log10 CFU/g。壳聚糖基涂膜处理中国对虾冷藏末期,希瓦氏菌和假单胞菌总占比分别为CH组65.4%,CH+ε-PL组57.3%,CH+ε-PL+CA组50.1%,均明显低于空白组的93.1%,表明壳聚糖基涂膜特别是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抑制了中国对虾冷藏SSO的增长,更好地保持了中国对虾菌群的多样性,从而减少因SSO生长代谢产生有害物质的积累,维持了中国对虾的品质。本文精准确定了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液最佳复配比例,研究了该复合涂膜对冷藏中国对虾品质的保持作用和货架期延长效果,并从风味关联物、肌肉主要成分变化和微生物等角度初步揭示了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中国对虾品质保持的作用方式。
松芳[8](2020)在《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青稞糌粑为中心的藏族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从饮食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在地化观察与研究,对青稞糌粑文化的特征、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重点考察了在饮食生活中,藏民族如何运用相关青稞糌粑的内部知识体系,理解并调适人同所处特殊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尝试通过地方性知识及“生长于斯”的经验性的“深描”,完成关于青稞糌粑的食物民族志写作。同时,从糌粑文化的个案研究出发,探索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整体研究构架,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并试图与文化生态学、象征人类学等多种研究范式进行对话。藏区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围绕青稞糌粑的技艺、制度、信仰等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形态,藏族饮食文化的综合特点在于:单一的食材、极简的烹制和规模化的生产,朴素与实用的形态背后却隐含有人类精神中更多的文明指数,并拥有与之相应的一套文化意义体系。论文首先梳理了藏人对青稞生成环境的认知和糌粑原料的获取过程;描述糌粑的生产制作与食用方式以及饮食制度;围绕在不同空间展开的各种仪式中糌粑作为信仰食物所呈现出的象征意义;探讨了糌粑作为藏人主食具有的感官、记忆与自我认同功能;以及在现代性实践中的现状及可能的未来走向。论文的主要观点总结如下四个方面:第一,饮食文化中,食物原料的生产环境决定人们的生计方式和饮食形态,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是决定饮食文化的主要因素,因此,整体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把握,应从“地理和人文的结合部”的角度去理解,方法论方面应注重饮食实践层面的综合考察。第二,作为生物性营养需要的糌粑和作为精神需求的糌粑之间相互转化,贯穿于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使藏人对糌粑有着习惯性的忠诚,成为维系统一藏族传统文化的纽带。第三,藏人与青稞糌粑的互动,和与其所处青藏高原特殊环境之间相互调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饮食文化对象征符号的运作,使食物的意义进入象征系统并成为破译文化的符码,在广泛的时空中扮演着连接人与所处环境之间的中介角色。不同文化赋予具有永恒功能的食物以不同的意义,生活在藏文化中的人们,在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和逻辑的象征体系之中,形成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认知。同时,借助于象征符号的能动性运作,人与其所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调适终以和谐实现。第四,外来的饮食及其文化,扩大了藏族原有的饮食体系,丰富了本土糌粑为主食的饮食结构,而未替代糌粑酥油在藏族饮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糌粑酥油为核心的饮食文化系统,在整体的藏文化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体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边界。论文力求把对青稞糌粑文化的探讨,贯穿一条鲜明的人文思想主线,糌粑为主兼及其他的饮食结构、“医食同源”的藏人饮食保健养生思想、生命平等的生态法则、尚“善”的人文观念和“尊老”的传统。
曹乐乐[9](2020)在《具有可视pH感应功能决明子胶基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为保障食品安全及推进食品质量实时监测的普及化步伐,同时为了缓解由塑料垃圾引发的环境污染、石油资源短缺问题,开发出以绿色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为基质的智能包装材料迫在眉睫,对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及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林下资源——决明子胶为成膜基质,制备绿色环保包装膜材料,研究三种增塑剂——亚麻籽油、甘油及山梨醇对其成膜性能的影响、解析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以羧基化纳米纤维素纤丝(C-CNCW)为增强单元,提升膜材料的力学性能及阻隔性能;为赋予膜材料pH响应性,添加了天然色素紫甘蓝提取物(PCE)及大黄酸(Rhe);为提升膜材料对pH响应的精准度并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将染料溴百里香酚蓝(BTB)锚定于阳离子化纸浆纤维(CPFs)制备原位pH智能响应纤维(IS-pH-SFs),将IS-pH-SFs作为响应因子加入决明子胶溶液中,制备高精度pH响应膜(CG-ISFs);对成膜溶液流变性能和膜材料的各项性能进行测定,对膜结构进行表征,以分析成膜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探究pH响应膜对pH及三乙胺的响应性并将其用于猪肉、鸡肉新鲜度的实时监测中,构建膜色度变化与肉制品新鲜度之间的响应关系。为拓宽决明子胶的应用领域,同时为推进食品质量监测的普及化步伐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对不同浓度决明子胶水溶液的流变性能进行测定及分析,确定成膜溶液浓度为0.6 g/100 mL。单独的决明子胶不能形成完整的膜,且较脆、无柔韧性,添加亚麻籽油、甘油及山梨醇以期改善其柔韧性。实验发现,加入亚麻籽油后,可揭下完整的膜,但是由于其疏水性导致与决明子胶的共混相容性差,膜材料柔韧性仍然很差。甘油或山梨醇与决明子胶的相容性好,可显着改善膜材料的柔韧性。添加不同量甘油及山梨醇的成膜溶液仍然呈现出非牛顿流体特性,且两者破坏了决明子胶分子间原有的氢键作用并与其形成新的氢键作用。FTIR结果表明,甘油或山梨醇与决明子胶分子未发生化学作用,仅有氢键的存在。SEM分析表明,甘油或山梨醇与决明子胶分子之间有着良好的共混相容性,膜的表面及断面连续且致密。决明子胶膜的断裂伸长率随甘油或山梨醇的加入有所增加,其拉伸强度随山梨醇用量的增加持续增加,随甘油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甘油或山梨醇的加入减弱了其阻隔性能及透光性能;改善了其热稳定性,但总体影响不大。长时间放置后,山梨醇有少量析出,这是因为其分子量较大,与决明子胶共混相容性较差所致。综合各项性能,确定以甘油作为增塑剂,添加量为决明子胶质量的45%。为进一步提升膜材料的力学及阻隔性能,添加直径为3~10 nm、长度为100~500 nm的羧基化纳米纤维素纤丝(C-CNCW),并探究其用量对成膜溶液及膜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C-CNCW加入后,成膜溶液依旧为非牛顿流体,且与决明子胶和甘油形成了新的氢键作用。随C-CNCW用量的增加,膜材料表面及断面变得越来越粗糙,但是膜材料仍然连续且致密。当C-CNCW添加量为4%时,各项性能综合最优,透湿、透氧、透油系数分别由 3.466 g m-1 s-1 Pa-1×10-10、0.2077 cm3 mm m-2 day-1 MPa-1及 0.550 g mm m-2 day-1 降到 2.505 g m-1 s-1 Pa-1×10-10、0.1678 cm3 mm m-2 day-1 MPa-1 及 0.064 g mm m-2 day-1;拉伸强度及热封强度分别由18.53 MPa、1295.40 N/m增加到32.85 MPa、2218.78 N/m。玉米油包装实验证明,所制备的膜材料可用于速食产品调味料等的包装,既能保障食品安全又能实现免撕同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赋予膜材料智能响应性,分别添加天然响应因子——紫甘蓝提取物(PCE)及大黄酸(Rhe)制备pH响应膜材料,并探讨两者添加量对成膜溶液流变性能及对膜材料各项性能的影响。PCE及Rhe的加入破坏了成膜组分间原有的氢键作用、并与各组分形成了新的氢键,但成膜溶液依然为非牛顿流体;膜材料的透光、阻隔性能及拉伸强度均随PCE及Rhe的加入而有所降低。PCE溶液对pH具有良好的响应性,随pH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颜色。CG-6PCE及CG-3Rhe对pH具有响应性,但是pH变化为1时颜色变化并不明显;两者对三乙胺均有良好的响应性,且湿度越大颜色变化越明显,响应性越灵敏。两者可对猪肉、鸡肉的新鲜度作出响应,但指示比较滞后,当膜材料发生明显颜色变化时,肉制品已处于变质状态。为提升膜材料对pH响应的精准度,通过键合作用将BTB担载于纤维素纤维(CPFs)制备原位pH智能响应纤维(IS-pH-SFs),IS-pH-SFs对pH为4~8的缓冲溶液响应灵敏、变色明显;且在水中浸渍24 h后BTB无释放,在NaOH及HCl短时间作用下也无释放,证明BTB与CPFs之间有较强的化学作用,可安全使用。将IS-pH-SFs作为响应因子加入决明子胶中制备高精度pH响应膜材料(CG-ISFs)。IS-pH-SFs的加入可减弱膜材料的透光及阻隔性能,少量的添加(1%~3%)可改善其拉伸强度。CG-ISFs膜对pH及三乙胺有良好的响应性,且湿度越大变色越显着、灵敏度越高。释放实验证明,仅有少量的BTB在外界刺激与能量供给情况下释放,表明其使用的安全性。CG-3ISFs对猪肉、鸡肉新鲜度实时监测结果表明,当两者的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分别为12.270 mg/100 g及13.971 mg/100 g时,膜颜色由黄色明显地变为蓝绿色;而此时的肉品处于临近变质状态,说明其可精准地对两者的新鲜度进行监测及指示。将IS-pH-SFs与决明子胶共混,通过成膜组分间的氢键作用改善膜材料的拉伸强度,并赋予膜材料精准的pH响应性,可通过肉眼可视的颜色变化将肉品质量展现给商家及消费者,在鲜肉产品实时监测的普及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傅释仪[10](2019)在《菠萝蜜果肉冻结和贮藏的特性及菠萝蜜酸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菠萝蜜集食用和药用价值于一身,肥厚柔软清甜可口,香味浓郁。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其果形硕大,果实保鲜困难,不宜远途运输,而且由于上市时间相对集中,市场上大多以鲜果及初加工产品为主,贮藏期短。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以八成熟的海南“海晶”菠萝蜜为对象,研究菠萝蜜不同温度下冻结和贮藏的规律,以达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长期贮藏的目的,本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1)菠萝蜜冻结前的预处理研究菠萝蜜的热烫预处理,分析不同的热烫温度、热烫时间、液料比和冷却温度对菠萝蜜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酶活力的影响,得到对菠萝蜜热烫影响较大的三个因素和三个较优的水平:热烫温度70℃、80℃、90℃;热烫时间1min、1.5min、2min和液料比10:1、15:1、20:1。以PPO酶活力为指标,进行响应面实验,结果表明:菠萝蜜热烫最佳的工艺条件为热烫温度90℃、热烫时间126s和料液比1:19.8,PPO酶活力的预测值为28.919(0.01A/g)/min,验证实验值为31.31(0.01A/g)/min,实验值和预测值的吻合率高达92.36%。菠萝蜜的护色预处理,单因素试验以褐变度和Vc为指标,结果表明:适当柠檬酸浓度为0.4%、0.6%和0.8%,D-异抗坏血钠浓度为0.02%、0.04%和0.06%,植酸浓度为0.1%、0.2%和0.4%,L-半胱氨酸浓度为0.05%、0.10%和0.15%,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褐变度为指标,分析极差得到对菠萝蜜护色褐变影响较大的柠檬酸、D-异抗坏血钠和植酸,进行响应面护色优化试验,确定菠萝蜜护色的最佳工艺为:柠檬酸0.4%、抗坏血酸钠0.06%、植酸0.22%,预测菠萝蜜的褐变度为0.133。进行实验验证,实际为0.159,实验值和预测的吻合率达到了81.76%。测得最优护色的菠萝蜜的Vc为8.47(mg/100g)、p H为5.17、可溶性总糖为18.92(g/100g)、水分含量为81.59%、脂肪为0.28(mg/100g)、蛋白质为2.05(g/100g)。指标整体上优于空白处理的。(2)菠萝蜜冻结的研究使用多路温度测定仪,测定菠萝蜜不同处理不同冻结温度(-20℃、-30℃、-40℃、-50℃、-60℃、-70℃、-80℃)的冻结曲线。空白组,热烫和护色处理的菠萝蜜的冻结曲线均符合一般的食品冻结规律,且均属于速冻。冻结温度越低,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区和中心温度从0℃~-18℃的时间越短,其中,-50℃~-80℃的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区和中心温度从0℃~-18℃的时间相对于其他温度更短,且变化不大。热烫和护色处理对菠萝蜜的食品冻结曲线影响不大。三组不同处理的菠萝蜜,-20℃、-30℃、-40℃冻结的过冷点都比较低,-50℃、-60℃、-70℃、-80℃的过冷点都比较高,温度越低,过冷点越高。菠萝蜜空白组的冰点范围是-2.1℃~-4.7℃,热烫组的过冰点冰点范围是-2.5℃~-3.8℃,护色组的冰点范围为-2.6℃~-4.9℃。用PEN电子鼻测定菠萝蜜的风味,三组不同处理的菠萝蜜风味均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冻结速度越快,风味变化越缓慢,越接近新鲜菠萝蜜的风味,均是-80℃冻结最接近新鲜菠萝蜜的风味,低温有助于风味的保持。其中热烫处理对菠萝蜜风味的影响较大。Loadings分析中,空白组,对第一主成分贡献较大的是硫化物、甲基类、醇类、醛酮类、氮氧化合物,对第二主成分贡献较大的是硫化物、甲基类、醇类和醛酮。热烫组,对第一主成分贡献比较大的是硫化物、氮氧化合物、甲基类、芳香成分、醇类和醛酮类,对第二主成分贡献比较大的是硫化物、氮氧化合物和芳香成分。护色组,对第一主成分贡献较大的是甲基类、硫化物、芳香、有机硫化物、醇类、醛酮类,对第二主成分贡献较大的是硫化物、芳香、有机硫化物、氮氧化合物。新鲜菠萝蜜的细胞完整。低温一定程度上会破坏细胞,但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细胞被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低,细胞可以较好保持其形态。其中空白组,-10℃~-40℃冻结,无完整细胞,-50℃~-80℃冻结的菠萝蜜细胞连接紧密,接近新鲜菠萝蜜的细胞。热烫对菠萝蜜细胞的影响极显着,细胞溃散不成型。护色组-30℃以下冻结均有完整的细胞,适当的护色处理有助于菠萝蜜细胞保持原有的形态。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菠萝蜜的p H、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均降低,硬度升高,水分含量和色差L值波动变化,感官评分均是良好。其中热烫有利于菠萝蜜水分含量、电导率和丙二醛的保持,护色有利于保持菠萝蜜的硬度,延缓软化,热烫和护色均有利于保持菠萝蜜色差。综合考虑成本问题,结合感官评分,-30℃热烫后冻结的菠萝蜜最好。此时菠萝蜜的水分含量为80.94%、p H为5.21、硬度为10.7N、电导率为725μs/cm、丙二醛为1.27μmol/g、解冻前色差L值为65.92、解冻后色差L值为63.22、感官评分为95分。(3)菠萝蜜贮藏期品质的变化测定菠萝蜜不同贮藏温度(-10℃、-20℃、-30℃和-80℃)下贮藏期品质的变化,其中MDA、干耗、汁液流失率、电导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p H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这些指标均随着贮藏温度的降低而缓慢变化。电子鼻测定菠萝蜜风味变化中,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风味与新鲜菠萝蜜差别越来越大,但风味变化缓慢,贮藏温度越低,变化越缓慢。其中,热烫对菠萝蜜风味的影响较大,热烫和新鲜菠萝蜜的风味差别显着,但热烫后的菠萝蜜风味变化更明显,风味的变化相对于空白组和护色组的更缓慢。不同的预处理,对菠萝蜜风味主成分贡献较大的均为硫化物、氮氧化合物、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甲基类、醇类和醛酮类。结合感官评分,-30和-80℃贮藏,三组菠萝蜜的贮藏期均可达180d,-80℃可贮藏更长时间;经过热烫处理,-10和-20℃贮藏可达160d,而空白和护色组-10℃贮藏期为80d,-20℃贮藏,空白和护色组的贮藏期为100d。各项指标表明,-80℃为菠萝蜜的最佳贮藏温度。但综合考虑菠萝蜜品质变化,以及设备投资及运行成本,实际生产以-30℃最佳贮藏温度。即最佳工艺为:将海南菠萝蜜蜜苞去核,对半切分菠萝蜜果肉,每块菠萝蜜果肉重量约是11.5~12.5 g,进行热烫,温度90℃、热烫时间126s,料液比1:19.8,热烫后-30℃贮藏,贮藏期可达180d。(4)菠萝蜜酸奶的工艺优化通过分析单因素实验对菠萝蜜酸奶感官评分和清除DPPH能力的影响,得到较优的单因素量。然后进行六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正交实验表明对菠萝蜜酸奶的影响由大到小是菠萝蜜的量、发酵温度、接种量、蔗糖、明胶、发酵时间,得到优化的菠萝蜜酸奶配方:16%菠萝蜜的量、11%蔗糖、0.6%明胶、0.004g接种量、6h、44℃温度,此时DPPH清除率为83.10%。
二、印度水果可食性纤维的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度水果可食性纤维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扬州狮子头菜肴的中央厨房加工机理及品质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央厨房”淮扬菜肴发展概况 |
1.1.1 “中央厨房”概述 |
1.1.2 淮扬菜肴中央厨房研究进展 |
1.1.3 扬州狮子头菜肴研究进展 |
1.2 调理菜肴原料预加工中冷冻解冻技术 |
1.2.1 原料抗氧化研究进展 |
1.2.2 原料冷冻解冻技术研究进展 |
1.3 调理菜肴食品贮藏品质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
1.3.1 热处理(巴氏杀菌、微波、射频) |
1.3.2 非热处理(超高压、脉冲电场、辐照) |
1.3.3 碳量子点及纳米杀菌材料 |
1.3.4 植物精油抑菌剂 |
1.4 调理菜肴食品配送过程中品质智能监测 |
1.4.1 基于化学指示剂的智能标签 |
1.4.2 基于天然提取色素指示剂的智能标签 |
1.5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超声处理对肉丸油炸品质及炸用油品质特性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样品的处理 |
2.3.2 指标测定方法 |
2.3.3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对炸用油品质的影响 |
2.4.2 对油炸肉丸品质的影响 |
2.4.3 相关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联合纳米保水剂对肉丸冻藏品质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保水剂的制备 |
3.3.2 样品的处理 |
3.3.3 指标测定方法 |
3.3.4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纳米抗冻保水剂的形成机理及表征 |
3.4.2 WAR-US处理对肉丸保水性的影响 |
3.4.3 WAR-US处理对肉丸中猪肉品质的影响 |
3.4.4 WAR-US处理对肉丸中虾仁品质的影响 |
3.4.5 WAR-US处理对肉丸中胡萝卜丁品质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效解冻方式对肉丸品质调控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不同解冻方式处理肉丸 |
4.3.2 指标测定方法 |
4.3.3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蛋白质氧化特性的影响 |
4.4.2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蛋白溶解特性的影响 |
4.4.3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风味及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
4.4.4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水分迁移和分布的影响 |
4.4.5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中猪肉品质指标的影响 |
4.4.6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中虾仁品质指标的影响 |
4.4.7 不同解冻方式对肉丸中胡萝卜品质的影响 |
4.4.8 相关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S/FC可食性涂膜抑菌机理及对扬州狮子头菜肴保鲜效果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抑菌剂的筛选 |
5.3.2 可食性涂膜液的制备 |
5.3.3 抑菌机理探究 |
5.3.4 中央厨房扬州狮子头菜肴中的应用 |
5.3.5 指标测定方法 |
5.3.6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不同浓度抑菌剂抑菌效果比较 |
5.4.2 理化特性的表征 |
5.4.3 抗菌性能及抗菌机理的分析 |
5.4.4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菌落总数、酵母霉菌的影响 |
5.4.5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TBARS和TVB-N含量的影响 |
5.4.6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LF-NMR水分分布的影响 |
5.4.7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质构特性的影响 |
5.4.8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电子鼻风味的影响 |
5.4.9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电子舌滋味的影响 |
5.4.10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感官评价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S/SA-PS-FC缓释体系构建及对扬州狮子头菜肴保鲜效果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设备 |
6.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植物精油缓释体系的构建 |
6.3.2 在中央厨房扬州狮子头菜肴中的应用 |
6.3.3 指标测定方法 |
6.3.4 数据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精油缓释体系的性能表征 |
6.4.2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菌落总数的影响 |
6.4.3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TVB-N值的影响 |
6.4.4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高铁肌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
6.4.5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质构特性的影响 |
6.4.6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LF-NMR水分分布的影响 |
6.4.7 对扬州狮子头菜肴色泽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天然色素指示膜的制备及其对扬州狮子头菜肴新鲜度可视化监测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设备 |
7.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7.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7.3 实验方法 |
7.3.1 成膜基质、增塑剂的选择及其对成膜机制的解析 |
7.3.2 花青素智能膜的制备 |
7.3.3 智能膜对典型菜肴的监测效果测试 |
7.3.4 基于指示膜颜色变化的BP-ANN模型的建立 |
7.3.5 指标测定方法 |
7.3.6 数据分析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成膜基质对膜特性的影响 |
7.4.2 增塑剂的选择及其对成膜机制的解析 |
7.4.3 花青素指示膜的制备及性能分析 |
7.4.4 扬州狮子头菜肴贮藏中品质指标及指示膜颜色变化 |
7.4.5 基于指示膜颜色变化BP-ANN预测模型的建立 |
7.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清单 |
(2)基于海藻酸钠的植物肠衣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绪论 |
1.1 肠衣的研究现状 |
1.1.1 天然肠衣 |
1.1.2 人造肠衣 |
1.1.3 植物肠衣 |
1.2 可食膜的研究现状 |
1.2.1 蛋白类可食膜 |
1.2.2 脂类可食膜 |
1.2.3 多糖类可食膜 |
1.3 成膜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1 海藻酸钠的研究现状 |
1.3.2 瓜尔胶的结构与性质 |
1.3.3 增塑剂的概述 |
1.4 成膜工艺 |
1.5 肠衣品质控制要点 |
1.5.1 机械性能 |
1.5.2 耐水性能 |
1.5.3 阻隔性能 |
1.5.4 透光率 |
1.6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肠衣膜的制备 |
2.2.2 性能指标的测定 |
2.2.3 成膜基质的筛选 |
2.2.4 膜液的浓度确定 |
2.2.5 配方及工艺优化 |
2.2.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2.7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2.8 热重分析(TGA) |
2.2.9 扫描电镜分析(SEM) |
2.2.10 模拟香肠生产条件对SA-GG膜、SA-GG肠衣、胶原蛋白肠衣的影响 |
2.2.11 SA-GG肠衣与胶原蛋白肠衣在香肠中的应用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成膜基质的筛选 |
3.1.1 初步筛选 |
3.1.2 二次筛选 |
3.2 膜液浓度的确定 |
3.3 肠衣膜制备的工艺优化 |
3.3.1 单因素试验 |
3.3.2 正交试验 |
3.4 SA-GG肠衣膜的表征 |
3.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4.2 XRD结构分析 |
3.4.3 热重分析 |
3.4.4 扫描电镜分析 |
3.5 模拟香肠生产条件对SA-GG膜、SA-GG肠衣、胶原肠衣性能的影响 |
3.5.1 厚度、含水量 |
3.5.2 透光率 |
3.5.3 阻隔性能 |
3.5.4 机械性能 |
3.5.5 扫描电镜分析 |
3.6 SA-GG肠衣与胶原蛋白肠衣在香肠中的应用 |
3.6.1 香肠的基本成分 |
3.6.2 pH值 |
3.6.3 色泽 |
3.6.4 氧化稳定性 |
3.6.5 质构品质 |
3.6.6 菌落总数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基于果胶/海藻酸钠/黄原胶的可食性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天然高分子成膜材料概述 |
1.1.1 果胶 |
1.1.2 海藻酸钠 |
1.1.3 黄原胶 |
1.1.4 卡拉胶 |
1.2 鲜切果蔬保鲜方法 |
1.2.1 涂层保鲜 |
1.2.2 薄膜包装 |
1.2.3 气调包装 |
1.2.4 低温贮藏 |
1.2.5 辐射保鲜 |
1.3 食品新鲜度检测的研究进展 |
1.3.1 新鲜度的常规检测方法 |
1.3.2 新鲜度的无损检测方法 |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2 果胶/海藻酸钠/黄原胶复合膜液的制备及流变性能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PAX膜液的制备 |
2.2.2 不同条件下PAX膜液静态流变特性的测定 |
2.2.3 不同条件下PAX膜液动态流变特性的测定 |
2.2.4 PAX的制备 |
2.2.5 PAX的单因素实验设计 |
2.2.6 PAX的响应面实验设计 |
2.2.7 PAX的厚度及密度测试 |
2.2.8 PAX的机械性能测试 |
2.2.9 PAX的水蒸气透过率(WVP)测试 |
2.2.10 PAX的抗氧化能力测试 |
2.2.11 PAX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
2.2.12 PAX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试 |
2.2.13 PAX的 X射线衍射(XRD)测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果胶浓度对PAX膜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
2.3.2 海藻酸钠浓度对PAX膜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
2.3.3 黄原胶浓度对PAX膜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
2.3.4 温度对PAX膜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
2.3.5 PAX的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2.3.6 PAX的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
2.3.7 PAX_O的基础指标结果分析 |
2.3.8 PAX_O的微观结果分析 |
2.3.9 PAX_O的FTIR分析 |
2.3.10 PAX_O的XRD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果胶/海藻酸钠/黄原胶复合膜液及复合膜对鲜切马铃薯的保鲜效果对比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仪器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基于鲜切马铃薯的三种不同保鲜方式实验设计 |
3.2.2 膜液的抑菌性测定 |
3.2.3 鲜切马铃薯感官评分标准的确定 |
3.2.4 鲜切马铃薯颜色及硬度的测定 |
3.2.5 鲜切马铃薯失重率、褐变强度及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3.2.6 鲜切马铃薯总酚的测定 |
3.2.7 鲜切马铃薯丙二醛(MDA)的测定 |
3.2.8 鲜切马铃薯多酚氧化酶(PPO)及过氧化酶(POD)的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膜液的抑菌结果与分析 |
3.3.2 鲜切马铃薯感官评分标准的测定结果 |
3.3.3 鲜切马铃薯颜色及硬度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3.3.4 鲜切马铃薯失重率、褐变强度及总酚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3.3.5 鲜切马铃薯细胞膜透性及MDA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3.3.6 鲜切马铃薯PPO活性及POD活性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红树莓果渣提取物的新鲜度指示型包装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基于红树莓果渣提取物的新鲜度指示型包装膜(红树莓膜)的制备 |
4.2.2 红树莓膜的静态流变性能测定 |
4.2.3 红树莓膜的密度及机械性能的测定 |
4.2.4 红树莓膜的透湿性能测定 |
4.2.5 红树莓膜的颜色及光学性质测定 |
4.2.6 红树莓膜的微观结构测定 |
4.2.7 红树莓膜的紫外阻隔性能测定 |
4.2.8 红树莓膜的FTIR测定 |
4.2.9 红树莓膜的热稳定性测定 |
4.2.10 红树莓膜的抗氧化性能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红树莓膜的静态流变特性分析 |
4.3.2 红树莓膜的密度及机械性能分析 |
4.3.3 红树莓膜的透湿性能分析 |
4.3.4 红树莓膜的颜色及光学性质分析 |
4.3.5 红树莓膜的微观结构分析 |
4.3.6 红树莓膜的紫外阻隔结果分析 |
4.3.7 红树莓膜的FTIR结果分析 |
4.3.8 红树莓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
4.3.9 红树莓膜的花青素含量及抗氧化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红树莓膜在监测猪肉新鲜度上的应用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实验设计与工艺流程 |
5.2.2 红树莓膜在不同p H条件下的颜色测定 |
5.2.3 猪肉p H值的测定 |
5.2.4 猪肉脂质过氧化(TBARS)的测定 |
5.2.5 猪肉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测定 |
5.2.6 猪肉菌落总数的测定 |
5.2.7 红树莓膜在猪肉贮藏过程中的颜色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红树莓膜在不同p H条件下的颜色测定结果 |
5.3.2 猪肉p H值的测定结果 |
5.3.3 猪肉TBARS的测定结果 |
5.3.4 猪肉TVB-N的测定 |
5.3.5 猪肉菌落总数的测定结果 |
5.3.6 红树莓膜在猪肉贮藏过程中的颜色测定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可食性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在黄瓜、苦瓜和西葫芦保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可食性膜材料的概述 |
1.1.1 可食性膜的简介 |
1.1.2 可食性膜的分类 |
1.2 可食性膜材料的概述 |
1.2.1 壳聚糖的特性及应用 |
1.2.2 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特性及应用 |
1.2.3 魔芋葡甘聚糖的特性及应用 |
1.3 黄瓜、苦瓜和西葫芦保鲜的研究进展 |
1.3.1 黄瓜保鲜的研究进展 |
1.3.2 苦瓜保鲜的研究进展 |
1.3.3 西葫芦保鲜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原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可食性膜液、复合膜的制备及膜基本性能的测定 |
2.2.2 原料预处理 |
2.2.3 不同温度对瓜条贮藏品质的影响 |
2.2.4 最佳复合膜液浓度的确定 |
2.2.5 最佳复合膜在黄瓜、苦瓜和西葫芦保鲜中的应用 |
2.2.6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黄瓜、苦瓜和西葫芦在不同温度下贮藏品质的变化 |
3.1.1 黄瓜在不同温度下贮藏品质的变化 |
3.1.2 苦瓜在不同温度下贮藏品质的变化 |
3.1.3 西葫芦在不同温度下贮藏品质的变化 |
3.2 复合膜在黄瓜保鲜中的应用 |
3.2.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3.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2.3 最佳复合膜对黄瓜的保鲜 |
3.3 复合膜在苦瓜保鲜中的应用 |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3.3.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3.3 最佳复合膜对苦瓜的保鲜 |
3.4 复合膜在西葫芦保鲜中的应用 |
3.4.1 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
3.4.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4.3 最佳复合膜对西葫芦的保鲜 |
3.5 可食性复合膜的基本性能 |
3.5.1 不同膜的机械性能 |
3.5.2 不同膜的水溶性 |
3.5.3 不同膜的水蒸气透过系数 |
3.5.4 不同膜的透光率 |
3.5.5 不同膜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 |
4 讨论 |
4.1 黄瓜、苦瓜和西葫芦在不同温度下贮藏品质的变化 |
4.2 可食性复合膜液对黄瓜、苦瓜和西葫芦保鲜效果的影响 |
4.3 复合膜的性能及保鲜机理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漂白紫胶基复合涂膜对常温贮藏鲜果呼吸抑制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采后果蔬生理变化机制 |
1.2.2 贮藏保鲜技术 |
1.2.3 可食性膜包装材料 |
1.2.4 单宁酸 |
1.2.5 高分子膜透气性的调控及其在果蔬保鲜的应用 |
1.2.6 生物可降解多孔微球 |
1.2.7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
1.3.1 主要研究目标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2 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涂层对芒果常温贮藏的保鲜效果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方法 |
2.2.1 保鲜剂的制备及涂膜处理 |
2.2.2 失重率和黑斑发生率的测定 |
2.2.3 单因素实验 |
2.2.4 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 |
2.2.5 模型验证 |
2.2.6 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的感官和理化指标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2.3.2 响应面优化配方 |
2.3.3 回归模型的验证结果 |
2.3.4 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的感官和理化指标 |
2.4 小结 |
3 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涂层对采后芒果的品质影响及保鲜机理探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方法 |
3.2.1 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涂膜处理 |
3.2.2 贮藏芒果的质地和外观品质测定 |
3.2.3 贮藏芒果的呼吸代谢测定 |
3.2.4 贮藏芒果的营养品质和风味测定 |
3.2.5 生物化学变化测定 |
3.2.6 涂层特性的测试 |
3.2.7 毒理性测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芒果的质地和外观品质变化 |
3.3.2 芒果的呼吸代谢变化 |
3.3.3 芒果的营养品质和风味变化 |
3.3.4 芒果的生物化学变化分析 |
3.3.5 涂层特性分析 |
3.3.6 毒理性分析 |
3.4 小结 |
4 聚乳酸多孔微球对可食性膜气体调控性能的研究及其对水果的气调保鲜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方法 |
4.2.1 聚乳酸多孔微球的制备 |
4.2.2 聚乳酸微球的制备 |
4.2.3 聚乳酸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的制备 |
4.2.4 涂膜处理 |
4.2.5 微观形貌表征 |
4.2.6 粒径分析 |
4.2.7 孔径结构表征 |
4.2.8 薄膜厚度测试 |
4.2.9 薄膜的透气性能测试 |
4.2.10 机械性能测试 |
4.2.11 透光性测试 |
4.2.12 毒理性测试 |
4.2.13 抑菌性测试 |
4.2.14 贮藏期橙子的指标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聚乳酸多孔微球制备的单因素分析 |
4.3.2 优化后的聚乳酸多孔微球的形貌和孔结构分析 |
4.3.3 聚乳酸微球的粒径分析 |
4.3.4 聚乳酸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的形貌及性能分析 |
4.3.5 抑菌性分析 |
4.3.6 毒理性分析 |
4.3.7 涂层对橙子呼吸代谢的影响 |
4.4 小结 |
5 载单宁酸壳聚糖多孔微球对可食性膜的调控作用及其对水果的气调保鲜 |
5.1 材料与仪器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仪器与设备 |
5.2 方法 |
5.2.1 壳聚糖多孔微球的制备 |
5.2.2 单宁酸/壳聚糖多孔微球的制备 |
5.2.3 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的制备 |
5.2.4 涂膜处理 |
5.2.5 单宁酸负载量的测定 |
5.2.6 单宁酸与壳聚糖的作用力分析测定 |
5.2.7 微观形貌表征 |
5.2.8 粒径分析 |
5.2.9 孔径结构表征 |
5.2.10 薄膜厚度测试 |
5.2.11 薄膜的透气性能测试 |
5.2.12 机械性能测试 |
5.2.13 透光性测试 |
5.2.14 毒理性测试 |
5.2.15 抑菌性测试 |
5.2.16 贮藏期橙子的指标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壳聚糖多孔微球制备的条件优化分析 |
5.3.2 壳聚糖负载单宁酸的作用力及负载量分析 |
5.3.3 多孔微球的微观形貌和孔结构分析 |
5.3.4 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形貌及性能分析 |
5.3.5 抑菌性分析 |
5.3.6 毒理性分析 |
5.3.7 涂层对采后橙子呼吸代谢的调控作用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6)鱼皮胶原蛋白复合可食性抗菌涂膜对真鲷保鲜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胶原蛋白概述 |
1.2 可食性膜概述 |
1.3 水产品在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 |
1.3.1 脂质氧化 |
1.3.2 蛋白水解变化 |
1.3.3 K值 |
1.4 不同可食性膜在水产品保鲜中的研究进展 |
1.4.1 多糖 |
1.4.2 蛋白质 |
1.4.3 脂质 |
1.5 活性成分在可食性薄膜和涂膜中的应用 |
1.5.1 有机酸 |
1.5.2 植物精油 |
1.5.3 脂肪酸酯 |
1.5.4 多肽和细菌素 |
1.5.5 益生菌 |
1.6 结论与展望 |
1.7 课题立题依据、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7.1 课题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7.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蓝鲨(Prionace glauca)鱼皮胶原蛋白提取及表征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蓝鲨鱼皮的化学成分测定 |
2.2.2 蓝鲨鱼皮中羟脯氨酸(Hyp)含量测定 |
2.2.3 蓝鲨鱼皮中胶原蛋白含量计算 |
2.2.4 胃蛋白酶可溶性胶原蛋白(PSC)的提取 |
2.2.5 PSC得率计算 |
2.2.6 PSC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及纯度计算 |
2.2.7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2.2.8 PSC氨基酸成分分析 |
2.2.9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蓝鲨鱼皮化学成分 |
2.3.2 蓝鲨鱼皮中Hyp含量和胶原蛋白含量 |
2.3.3 PSC提取率 |
2.3.4 PSC中 Hyp含量及纯度 |
2.3.5 SDS-PAGE |
2.3.6 氨基酸成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胶原蛋白-壳聚糖涂膜对冷藏期间真鲷鱼片品质变化规律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原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真鲷的化学成分测定 |
3.2.2 涂膜液的准备 |
3.2.3 样品处理 |
3.2.4 涂膜与贮藏试验 |
3.2.5 菌落总数测定 |
3.2.6 TVB-N测定 |
3.2.7 TBA测定 |
3.2.8 pH值 |
3.2.9 K值 |
3.2.10 汁液流失率分析 |
3.2.11 感官评价分析 |
3.2.12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真鲷的化学成分 |
3.3.2 菌落总数 |
3.3.3 TVB-N |
3.3.4 TBA |
3.3.5 pH值 |
3.3.6 K值 |
3.3.7 汁液流失率 |
3.3.8 感官评价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胶原蛋白-壳聚糖涂膜对冷藏期间真鲷肌原纤维蛋白变化规律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原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涂膜液的准备 |
4.2.2 样品处理 |
4.2.3 涂膜与贮藏试验 |
4.2.4 肌原纤维蛋白的提取 |
4.2.5 肌原纤维蛋白含量测定 |
4.2.6 肌原纤维蛋白总巯基含量测定 |
4.2.7 肌原纤维蛋白Ca2+-ATPase活性测定 |
4.2.8 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分析 |
4.2.9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肌原纤维蛋白含量变化 |
4.3.2 肌原纤维蛋白总巯基含量变化 |
4.3.3 肌原纤维蛋白Ca2+-ATPase活性变化 |
4.3.4 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壳聚糖-ε-聚赖氨酸—卡拉胶复合涂膜对冷藏中国对虾品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国对虾简介 |
1.2 对虾等水产品死后品质变化与腐败机理 |
1.2.1 蛋白成分变化及腐败机理 |
1.2.2 脂肪成分变化及腐败机理 |
1.2.3 其他成分变化及腐败机理 |
1.3 对虾等水产品新鲜度评价方法 |
1.3.1 感官指标评价方法 |
1.3.2 物理指标评价方法 |
1.3.3 化学指标评价方法 |
1.3.4 微生物指标评价方法 |
1.4 对虾等水产品的保鲜方法研究进展 |
1.4.1 保鲜方法概述 |
1.4.2 化学生物保鲜 |
1.4.3 复合保鲜 |
1.5 对虾等水产品涂膜保鲜研究进展 |
1.5.1 对虾等水产品涂膜保鲜研究现状 |
1.5.2 对虾等水产品涂膜保鲜常用涂膜材料 |
1.6 壳聚糖特性及其在对虾等水产品涂膜保鲜中的应用 |
1.6.1 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 |
1.6.2 壳聚糖在对虾等水产品涂膜保鲜中的应用 |
1.6.3 壳聚糖涂膜保鲜对对虾等水产品的影响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 主要研究内容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壳聚糖-ε-聚赖氨酸-卡拉胶复合涂膜液最佳配比优化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涂膜液的制备 |
2.2.2 样品处理 |
2.2.3 TVB-N值测定 |
2.2.4 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液最优配比的确定 |
2.2.5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壳聚糖-ε-PL-CA涂膜液各组分添加量对中国对虾TVB-N值的影响 |
2.3.2 响应面实验结果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壳聚糖-ε-聚赖氨酸-卡拉胶复合涂膜对冷藏中国对虾保鲜效果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涂膜液的制备 |
3.2.2 样品处理 |
3.2.3 感官评价 |
3.2.4 物理评价 |
3.2.5 化学评价 |
3.2.6 微生物评价 |
3.2.7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中国对虾感官品质的影响 |
3.3.2 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中国对虾物理品质的影响 |
3.3.3 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中国对虾化学品质的影响 |
3.3.4 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中国对虾微生物的影响 |
3.3.5 感官评分与理化、微生物指标相关性分析 |
3.3.6 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冷藏中国对虾货架期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壳聚糖-ε-聚赖氨酸-卡拉胶复合涂膜对冷藏中国对虾风味影响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涂膜液制备 |
4.2.2 样品处理 |
4.2.3 风味感官评定 |
4.2.4 挥发性物质的GC-MS测定 |
4.2.5 电子鼻分析 |
4.2.6 ATP相关化合物检测 |
4.2.7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风味感官评定 |
4.3.2 挥发性成分分析 |
4.3.3 电子鼻分析 |
4.3.4 ATP相关化合物变化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壳聚糖-ε-聚赖氨酸-卡拉胶复合涂膜对冷藏中国对虾肌肉成分变化影响研究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1.1 实验材料 |
5.1.2 主要试剂 |
5.1.3 主要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涂膜液制备 |
5.2.2 样品处理 |
5.2.3 中国对虾肌肉组织基本成分分析 |
5.2.4 中国对虾肌肉各结构蛋白质提取与含量测定 |
5.2.5 肌动球蛋白提取 |
5.2.6 肌动球蛋白盐溶性测定 |
5.2.7 肌动球蛋白总巯基含量测定 |
5.2.8 肌动球蛋白Ca~(2+)-ATPase活性测定 |
5.2.9 肌动球蛋白表面疏水性测定 |
5.2.10 SDS-PAGE电泳分析 |
5.2.11 游离脂肪酸含量测定 |
5.2.12 硫代巴比妥酸值测定 |
5.2.13 水分分布变化分析 |
5.2.14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中国对虾肌肉组织基本营养成分 |
5.3.2 中国对虾肌肉蛋白组成变化 |
5.3.3 肌动球蛋白盐溶性变化 |
5.3.4 肌动球蛋白巯基变化 |
5.3.5 Ca~(2+)-ATPase活性变化 |
5.3.6 表面疏水性变化 |
5.3.7 SDS-PAGE电泳结果分析 |
5.3.8 蛋白质变化与感官、质构特性相关性分析 |
5.3.9 脂肪含量变化 |
5.3.10 游离脂肪酸含量变化 |
5.3.11 TBA变化 |
5.3.12 脂肪变化与风味感官相关性分析 |
5.3.13 水分分布变化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壳聚糖-ε-聚赖氨酸-卡拉胶复合涂膜对中国对虾冷藏期间微生物影响研究 |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6.1.1 实验材料 |
6.1.2 主要试剂 |
6.1.3 主要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涂膜液制备 |
6.2.2 样品处理 |
6.2.3 细菌的培养分离与纯化 |
6.2.4 细菌形态观察 |
6.2.5 细菌的生理生化实验 |
6.2.6 16S rDNA鉴定和序列分析 |
6.2.7 优势腐败菌计数 |
6.2.8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细菌菌株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 |
6.3.2 16S rDNA鉴定及同源性分析 |
6.3.3 中国对虾冷藏过程中细菌组成及其菌相变化 |
6.3.4 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中国对虾冷藏期间菌相影响 |
6.3.5 壳聚糖-ε-PL-CA复合涂膜对中国对虾优势腐败菌的影响 |
6.3.6 微生物指标与其它指标相关性分析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8)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摘要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一)人类学的饮食研究 |
(二)藏族饮食文化研究综述 |
(三)青稞糌粑文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
(一)田野调查 |
(二)民族志书写 |
(三)文献研究 |
(四)创新点 |
(五)论文框架结构 |
第一章 作为糌粑原料的青稞 |
第一节 青稞生成环境 |
一 青稞(???)之名 |
二 相关青稞生成环境的地方性知识 |
三 世人眼中的青稞生成环境 |
四 青稞的生成条件基础 |
第二节 青稞种子的由来 |
一 从词源看青稞的由来 |
二 从传说故事看青稞的由来 |
三 从民间歌谣看青稞的由来 |
四 从考古成果看青稞的由来 |
五 从遗传学看青稞的由来 |
六 其他关于青稞的起源 |
第三节 青作衍生的文化事象 |
一 青作农耕 |
二 秋收与储藏 |
三 青作农耕工具 |
四 青作农耕仪式 |
第三节 青稞的社会生命 |
一 维系藏文化的纽带 |
二 可持续粮食系统与生态饮食 |
三 西藏文明的基石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作为藏人传统主食的青稞糌粑 |
第一节 糌粑的制作消费 |
一 “硪塔”(?)——炒与磨 |
二 糌粑种类 |
三 糌粑的食用 |
四 糌粑“配菜”:汤与酱 |
第二节 糌粑“伴侣” |
一 酥油奶渣酸奶 |
二 茶与酒 |
三 蕨麻与糖 |
四 盐、辣椒及其他副食品 |
第三节 共食 |
一 时间与空间 |
二 “好吃”还是“好想” |
第四节 相关糌粑饮食器具及其特点 |
一 器具分类 |
二 象征特点 |
第五节 糌粑食俗礼仪与禁忌 |
一 饮食与礼仪 |
二 饮食禁忌 |
第六节 小结 |
第三章 作为藏人信仰食物的青稞糌粑 |
第一节 藏人宇宙观中的神与食 |
一 藏人三界宇宙观 |
二 宇宙观中的人神鬼 |
三 祭品及其象征 |
第二节 献给神的食物 |
一 “桑什糌”(?) |
二 “切”(?) |
三 “朵玛”(?) |
四 “协玛”(?) |
五“夏卓”(?) |
第三节 超度镇鬼驱秽的食物 |
一 “苏”(?) |
二 “栗”(?) |
三 “朵”(?) |
第四节 取悦“鲁”的食物 |
一“鲁卓”(?) |
二 “鲁朵”(?) |
三 “塔鲁”(?) |
第五节 加持食物 |
一 尼其(?) |
二 “撮则”(?) |
三 “希喇”(?) |
第六节 小结 |
第四章 自我与他者论述中的青稞糌粑 |
第一节 青稞与大米:食物的隐喻 |
一 作为藏人的青稞 |
二 作为他者的大米 |
第二节 野蛮与文明:一个非问题的问题 |
一 饮食行为 |
二 饮食观念 |
三 烹饪方式 |
第三节 糌粑共同体:关于族群认同 |
一 “共食”:文化上的共同感受 |
二 “味道”:共同的饮食记忆 |
三 食物:自我的转喻——隐喻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作为现代性实践中的青稞糌粑 |
第一节 藏人当下饮食结构中的青稞糌粑 |
一 主食变辅食 |
二 主食变保健养生品 |
三 主食变奢侈食品 |
第二节 “公家”话语体系中的青稞糌粑 |
一 实施工程:补助粮食、易地育人 |
二 营养餐计划:不吃糌粑的中小学生 |
三 “问鼎和羹”:饮食是最大的民生 |
四 兼业模式:农牧生业+打工 |
第三节 当下社会生活中的青稞糌粑 |
一 青稞糌粑从羊皮袋到塑料袋 |
二 现代餐饮中的青稞糌粑 |
三 吃与不吃:饮食安全与健康 |
四 青稞糌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第五节 小结 |
结论 |
一 “两青”相遇:生物自然选择与人类文化共同的创造 |
二 “章葛”糌粑:藏族饮食文化的调适机制 |
三 “郭纳糌萨”:糌粑个案对藏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具有可视pH感应功能决明子胶基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生物质基膜材料 |
1.2.1 生物质基膜材料的分类 |
1.2.2 生物质基膜的研究进展 |
1.3 决明子胶的研究进展 |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原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设备 |
2.2 成膜溶液浓度确定及流变性能测定 |
2.2.1 稳态流变性能 |
2.2.2 动态流变性能 |
2.3 pH响应物质的提取与制备 |
2.3.1 紫甘蓝提取物(PCE)的提取 |
2.3.2 原位pH智能响应纤维(IS-pH-SFs)的制备及吸附历程 |
2.4 原料及样品理化性质分析及结构表征 |
2.4.1 CG及C-CNCW各指标测定 |
2.4.2 结构表征 |
2.5 膜性能测定 |
2.5.1 色度 |
2.5.2 透光性能 |
2.5.3 阻氧性能 |
2.5.4 阻湿性能 |
2.5.5 透油性能 |
2.5.6 力学性能 |
2.5.7 热封性能 |
2.5.8 热稳定性 |
2.6 可行性评价 |
2.6.1 玉米油油包的完整性 |
2.6.2 IS-pH-SFs中BTB的释放 |
2.6.3 CG-ISFs中BTB的释放 |
2.7 pH及三乙胺响应性测定 |
2.7.1 pH响应性 |
2.7.2 三乙胺响应性 |
2.8 pH响应膜在监测猪肉、鸡肉新鲜度中的应用 |
2.8.1 pH响应膜对肉制品的监测方法 |
2.8.2 猪肉、鸡肉浸渍液pH的测定 |
2.8.3 猪肉、鸡肉TVB-N的测定 |
2.9 统计分析 |
3 决明子胶理化性质及其成膜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CG膜的制备 |
3.3 CG结构表征与质量指标分析 |
3.3.1 CG结构表征 |
3.3.2 CG质量指标分析 |
3.4 CG成膜性能探究 |
3.4.1 CG成膜溶液浓度的确定 |
3.4.2 增塑剂对成膜溶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
3.4.3 增塑剂对CG膜结构的影响 |
3.4.4 增塑剂对CG膜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羧基化纳米纤维素纤丝增强决明子胶基膜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C-CNCW增强CG膜的制备 |
4.3 C-CNCW结构与质量指标分析 |
4.3.1 C-CNCW的结构表征 |
4.3.2 C-CNCW的质量指标分析 |
4.4 C-CNCW添加量对CG膜的影响 |
4.4.1 C-CNCW添加量对成膜溶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
4.4.2 C-CNCW添加量对膜材料结构的影响 |
4.4.3 C-CNCW添加量对膜材料性能的影响 |
4.5 在玉米油包装中的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5 两种天然色素对CG/C-CNCW膜pH响应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CG/C-CNCW基pH响应膜的制备 |
5.3 紫甘蓝提取物(PCE)总花色甙浓度及pH响应性 |
5.3.1 PCE总花色苷浓度 |
5.3.2 PCE的pH响应性 |
5.4 PCE、Rhe添加量对CG膜的影响 |
5.4.1 PCE、Rhe添加量对成膜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
5.4.2 PCE或Rhe添加量对膜材料结构的影响 |
5.4.3 PCE、Rhe添加量对膜材料性能的影响 |
5.5 pH响应膜在监测猪肉、鸡肉新鲜度中的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6 高精度决明子胶基原位pH响应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6.1 引言 |
6.2 高精度原位pH响应膜的制备 |
6.3 IS-pH-SFs的吸附历程与表征 |
6.3.1 CFs对BTB的吸附历程 |
6.3.2 IS-pH-SFs的表征 |
6.3.3 IS-pH-SFs对pH的响应性 |
6.3.4 IS-pH-SFs中BTB的释放 |
6.4 IS-pH-SFs添加量对CG膜的影响 |
6.4.1 IS-pH-SFs添加量对成膜溶液流变性能的影响 |
6.4.2 IS-pH-SFs添加量对膜材料结构的影响 |
6.4.3 IS-pH-SFs添加量对膜材料性能的影响 |
6.4.4 高精度pH响应膜材料应用可行性评价 |
6.4.5 高精度pH响应膜对三乙胺的响应性 |
6.5 高精度pH响应膜在监测猪肉、鸡肉新鲜度变化中的应用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10)菠萝蜜果肉冻结和贮藏的特性及菠萝蜜酸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菠萝蜜的研究背景 |
1.2 菠萝蜜的加工研究现状 |
1.3 菠萝蜜的贮藏保鲜 |
1.4 菠萝蜜风味的研究 |
1.5 冻结保藏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目标 |
2 菠萝蜜冻结前预处理的研究 |
2.1 响应面法优化菠萝蜜冻结前的热烫工艺 |
2.1.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结果与分析 |
2.1.4 小结 |
2.2 响应面法优化菠萝蜜冻结前的护色工艺 |
2.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2.2.2 实验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最佳护色工艺下的理化指标 |
2.2.5 小结 |
2.3 本章总结 |
3 萝蜜冻结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3.1.1 实验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菠萝蜜冻结前的不同处理 |
3.2.2 菠萝蜜冻结曲线的测定 |
3.2.3 电子鼻测定菠萝蜜风味 |
3.2.4 菠萝蜜石蜡切片的制作 |
3.2.5 指标的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菠萝蜜的冻结曲线和规律结果与分析 |
3.3.2 不同冻结温度下菠萝蜜风味的变化 |
3.3.3 菠萝蜜的石蜡切片 |
3.3.4 不同冻结温度下其他指标的变化 |
3.4 本章总结 |
4 菠萝蜜贮藏期间品质的变化 |
4.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4.1.1 实验材料 |
4.1.2 试剂 |
4.1.3 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菠萝蜜贮藏的前处理 |
4.2.2 MDA |
4.2.3 干耗 |
4.2.4 汁液流失率 |
4.2.5 电导率 |
4.2.6 pH |
4.2.7 菠萝蜜风味 |
4.2.8 感官评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贮藏期间菠萝蜜MDA的变化 |
4.3.2 贮藏期间菠萝蜜干耗的变化 |
4.3.3 贮藏期间菠萝蜜汁液流失率的变化 |
4.3.4 贮藏期间菠萝蜜pH的变化 |
4.3.5 贮藏期间菠萝蜜电导率的变化 |
4.3.6 菠萝蜜风味的变化 |
4.3.7 菠萝蜜贮藏期间的感官评分 |
4.4 本章总结 |
5 菠萝蜜酸奶的研究 |
5.1 菠萝蜜酸奶工艺的优化 |
5.1.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5.1.2 实验方法 |
5.1.3 指标测定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菠萝蜜酸奶单因素结果与分析 |
5.2.2 菠萝蜜酸奶清除DPPH能力的结果 |
5.2.3 正交实验结果 |
5.3 本章总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1.1 菠萝蜜冻结前的预处理研究 |
6.1.2 菠萝蜜冻结的研究 |
6.1.3 菠萝蜜贮藏期品质的变化 |
6.1.4 菠萝蜜酸奶的工艺优化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印度水果可食性纤维的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扬州狮子头菜肴的中央厨房加工机理及品质调控研究[D]. 孙亚男. 江南大学, 2021(01)
- [2]基于海藻酸钠的植物肠衣制备及性能研究[D]. 陈希玲. 江南大学, 2021(01)
- [3]基于果胶/海藻酸钠/黄原胶的可食性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樊彦玲. 中北大学, 2021(09)
- [4]可食性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在黄瓜、苦瓜和西葫芦保鲜中的应用[D]. 张黎.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5]漂白紫胶基复合涂膜对常温贮藏鲜果呼吸抑制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D]. 周志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6]鱼皮胶原蛋白复合可食性抗菌涂膜对真鲷保鲜效果的研究[D]. 刘津延.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7]壳聚糖-ε-聚赖氨酸—卡拉胶复合涂膜对冷藏中国对虾品质影响研究[D]. 张振.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8]青稞糌粑及其社会文化意义研究[D]. 松芳.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9)
- [9]具有可视pH感应功能决明子胶基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曹乐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10]菠萝蜜果肉冻结和贮藏的特性及菠萝蜜酸奶的研究[D]. 傅释仪.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