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真诚去对待每一个用户(论文文献综述)
陈娜[1](2021)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惠清[2](2020)在《阿喆 永远比别人快半步》文中提出"在直播中,永远不要想我要什么,只有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才能知道对方的真正诉求,才能走得更长远"他是知名主持人,主持过《一路欢唱》《疯狂不打折》《透明直播室》等多个优质节目,以其睿智活泼、幽默内秀的独特风格以及具有冲击性的创意力、宏观感的统筹力,成为湖北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广电双栖节目主持人和策划人之一;他也是直播达人,带领团队积极探索直播模式,致力于在平台、用户、主播、供应链、品牌方、服务支持之间形成一个交易、运作的闭环;他就是湖北广播电视台楚天音乐广播节目主持人、湖北长江云电波兄妹文化传
李佳芯[3](2020)在《扁平化图形设计原理在自闭症儿童辅助康复教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全球自闭症发病率呈急速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自闭症这个特殊群体。这种伴随终身的精神疾病对于自闭症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自闭症尚无药可治,但有研究表明,如果在2-4岁自闭症最佳康复期期间,能及时发现孩子有自闭症的症状或倾向,及时就医并采取干预治疗,那么就有极大的可能康复。虽然不能说完全和正常人毫无差异,但正常融入社会生活是没有问题的。自闭症教具,是构建自闭症儿童与外界交往的重要媒介,相对于儿童玩具其干预和治疗的目的更强,可以更好地辅助康复师和家长们改善自闭症儿童生理、心理等问题。我国自闭症研究工作比国外晚40多年,在教具设计上相对于国外成熟稳定的市场尚处于空白阶段,目前国内康复机构所使用的自闭症儿童辅助康复教具,多为国外进口的特殊玩具或儿童通用型玩具。随着国内自闭症儿童数量的逐渐递增,设计出符合我国自闭症儿童的生理、心理的原创教具呼声也越来越高。课题研究目的是基于自闭症儿童认知、心理和行为特点,结合目前国内外自闭症儿童常用康复干预手段,用最接近自闭症儿童图形语言的扁平化图形设计风格,设计一款针对国内大部分自闭症儿童认知障碍问题的康复辅助教具,为其他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工作者们提供有效的数据和实践资料,更好的解决这项科研难题。课题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前期的文献分析法、对自闭症儿童家庭、学习、生活习惯等长期跟踪调研的社会调查法、以数据为参考标准的问卷调查法、心理学常用的个案研究法和用户访谈法等来进行课题的研究。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和实验测试,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他们的图形语言具有简单、直接,有同类、异类的叠加,具有鲜明的视觉表现的特点,结合自闭症儿童的视觉偏向性展开教具设计探索。设计实践部分运用扁平化的图形设计风格,作为整个教具的设计基调进行教具设计。通过有目的地选择目标人群进行用户研究,包括目标被试的家庭环境、认知能力、感统能力以及教具喜好的偏向性等,总结自闭症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探讨自闭症儿童成长和智力发展过程中对教具的实际需求,提出教具设计方向。通过分析市场认知类教具产品优缺点,提出明确的教具设计定位、设计要素和设计构想、设计流程等完整的教具设计理论体系。设计并制作出立足于认知心理学和扁平化图形设计风格的《动物系列化立体拼图书》。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在盐城市协和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完成,设计完成后在该康复中心康复师的配合下,基于整合干预疗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了实验和评测。实验人群分为一个目标被试的长期跟踪测评和百人适用性短期测评两种。通过实验对测试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课题所研究设计的《动物系列化立体拼图书》,对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精细动作、手眼协调、感统能力、专注力、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效果,获得了康复师和家长们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姜富强[4](2020)在《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医疗健康信息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日趋频繁。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人才,其健康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的关注重点。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群体,大学生对新兴网络技术的接受和掌握能力较强,因此大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健康信息会更加频繁和深入。现有研究对网络健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的探究主要集中在性别、年龄、收入、健康状况和受教育水平等人口统计学以及健康素养等角度;少数从情感认知、社会文化、情境和网络媒介等角度进行分析,通常侧重于几种或某类影响因素,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的全面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提出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发展意见,“互联网+医疗健康”成为实现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受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网络环境影响,因此有必要全面探究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帮助人们更好地在网络上获取健康信息,解决健康方面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结合社会认知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相关理论和互动关系理论,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半结构化访谈法收集数据,通过主题分析法提炼影响因素,并构建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对影响因素的表现特征和形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探索了因子及影响因素的互动关系,最终对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获取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结合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和信息生态理论,明确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内涵、因子,并构建模型,其中因子包括信息用户、网络健康信息、其他群体、信息平台和社会环境。(2)在相关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上,编制访谈提纲,对40名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通过主题分析法得到17个主题,36个次级主题影响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的因素,并将影响因素归类到因子中。(3)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利用原始访谈资料对影响因素的表现和特征进行佐证,构建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4)根据研究结果,对因子及影响因素进行讨论,探索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互动关系,并构建互动关系模型,提出指导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的意见和建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信息生态因子会影响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包括信息用户因子下人口统计学特征、健康状况、健康素养、个体特征、使用意愿、成本,网络健康信息因子下信息形式、信息内容、信息价值,其他群体因子下信任、交互性,信息平台因子下平台安全、平台服务、平台声誉,社会环境因子下社会支持、社会风气、“互联网+医疗”环境等因素都对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产生影响。(2)发现不同因子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和相同之处。差异性是在于因素的影响层次、研究内容、研究重点不同,其中信息用户因子的影响因素对搜寻行为起决定性作用;相同性是在于安全因素是信息用户、网络健康信息、其他群体、信息平台和社会环境因子共同的影响因素,但在具体因子中表现形式不同。(3)信息用户、网络健康信息、其他群体、信息平台和社会环境因子及其影响因素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将信息生态理论引入信息搜寻行为中,从宏观角度全面分析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既丰富信息生态理论关于信息搜寻行为的研究,又全面系统地把握了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弥补了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关于影响因素全面性研究的不足。第二,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了信息用户、网络健康信息、其他群体、信息平台和社会环境影响网络搜寻行为的特征规律,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有效获取健康信息,增强大学生与附近人群互动式的健康信息交流和共享,启发健康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和安全建设,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搜寻环境和社会风气。第三,本研究构建了信息生态视角下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和互动关系模型,在考虑行为主体和搜寻环境等不同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修改和调整,进而推广和适用于其他群体,为探索不同社会群体的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及影响因素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喜红[5](2019)在《2018年度民心网优秀办件人事迹展播》文中认为在天辽地阔的辽宁大地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把"辽宁省经济复兴、辽宁人生活幸福"作为奋斗目标,他们,就是最基层的办件人,用忠诚守护责任,用敬业赢得赞誉!先进典型体现了办件人群体的精神面貌、工作状态,也反映了他们的战斗力和工作水平。2018年,全省各级政府部门和责任单位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优秀办件人",他们在"为民办事大擂
赵癸萍[6](2017)在《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学风是学习、治学和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学风的内核是蕴藏在学习中的价值观念与价值追求,学风的外显是人们学习的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群体氛围。学风弥漫于大学生学习全过程,对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方式、思想认识和精神面貌都有重要作用。开展大学生学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大学德育实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优化当前社会风气的共同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学风产生于学习过程之中,与教师的教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学校校风的两大核心构成。大学生学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交叉与融合,与学风建设在思维取向、实施主体和衡量方法方面存在差异,可适度区分。探究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须沿着学习、大学生学风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维脉络,层层深入、多维探查。学习的本质观呈现知识习得、意义建构、社会融入和全面发展四个方面。大学生学风的本质,从不同角度归结为学习的氛围、学术的文化和学习的价值三层本质。从不同视角看,大学生学风教育在行为层面是学习行为的规范,在环境层面是学习氛围的营造,在学术层面是学术文化的传承,在精神层面是学习价值的引领,呈现出多维本质,具有导向性、建构性、自主性、互动性、养成性、潜隐性和群体性特征。大学生学风教育具备深厚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讲求自强不息、勤勉治学、学思结合、诚信笃实和学以致用风气,从传统文化脉络框定了学风教育的部分核心内容,也铸就了我国古代崇尚学习者勤奋刻苦、克服一切困难的主导旨趣,对学习兴趣的启发、学习热情的培养关注不太多。现代西方的学风教育理论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讲求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推动学习者的自我实现;社会学习教育理论秉持交互决定论思想,高度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并探讨学习道德的自我开脱;终身学习教育理论将学习作为生存的基本手段,倡导终身学习思想和建设学习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和社会文化环境,提倡协作式学习、情境化学习,都极大扩充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弥补了我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的部分缺陷。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理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和注重解放思想,奠定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原则,构成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支柱性理论。从本研究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大学生学风呈现主流积极向上,但局部问题较为严重的现状。从积极方面看,大学生群体确立了较高远的学习目标,具备较正确的学习认知,对学习诚信遵守较好,具有较端正的学习态度,总体状况积极良好。从消极方面看,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性明显,学习价值观尚存在偏差,对学习诚信的立场偏轨,学习行为的自律匮乏。总体而言,大学生学风呈现自发性、分化性、失范性和从众性的特征。针对大学生学风的现实状况,各高校积极开展学风教育活动,呈现积极成果与消极问题共存局面。高校不同教育主体高度重视学风教育,但学工队伍、教务管理队伍、教师队伍等不同系统间力量缺乏整合。各高校的大学生学风教育体制机制在逐步建立,但长效机制建设严重不足,制度的执行力不强。学风教育的活动较为丰富,学生总体感受与评价中等偏上,但缺乏对大学生学习内在价值的引领,教育方法难脱呆板陈旧的嫌疑。从内容构成角度看,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依据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全国131所高校学风内容的语义归纳,本研究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培养大学生的进取之风、诚信之风、严谨之风和创新之风。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科学发展教育和竞争态势教育是进取学风的主要教育内容。诚信价值教育、诚信品质教育、诚信法制教育和诚信实践教育是诚信学风的主要内容。求是精神教育、科学态度教育和严谨风格教育构成了严谨学风的主要内容。开拓意识教育、创造精神教育和质疑精神教育构成了创新学风的主要内容。大学生进取之风、诚信之风、严谨之风和创新之风的广阔思想内涵,凸显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有效推进,主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从途径拓展看,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教学相长的主体互动,实现对大学生学习价值的外在启发与内在反思;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协同一致,实现教育者的力量整合,改善教育力量分散的不良教育现状;通过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结合,扩展教育形式和覆盖面;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避免学校孤军作战的不良局面。从机制创新看,要建立和健全学业指导机制、学业评价机制、学业激励机制、学业预警机制和学业淘汰机制,建立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长效机制,增强教育制度的执行力。从教育方法看,可以采用启迪法、示范法、规范法、竞争法和渗透法等多种方法,削弱大学生的抗拒心理,丰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方法运用。从环境优化看,大学生学风教育要重点优化宿舍、班级、校园和社会四大区域,提升学风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和融入度,阻断不良学习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构建良性的学习外部环境。
陈翔[7](2016)在《当今媒体生态下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文化自觉探析》文中指出谈话类节目是电视领域极为重要的节目类型。从早期东方卫视的《东方直播室》到后来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电视谈话类节目一直是扮演着提供对话平台,构建交流阵地,传播先进文化的代表。然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技术的革新和演进,受众在视听习惯上发生悄然变化。电视谈话类节目作为传统媒体中的一员,在革新求变的路上,不但吸取了新媒体技术的精华,同时也接纳了它的糟粕;使得电视荧屏上,越来越多的节目主持人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出现逐利性失态的表现。并且在高压工作环境下,许多主持人纷纷走上模式化主持之路,谈话节目本身也趋向于同质化。因此,笔者特别注意到文化自觉的议题。文化自觉这一原本社会学领域的构想,在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制作和主持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如何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追求精品,如何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传播先进文化,以先进的文化来熏陶、影响受众,这些都是本文所要探讨和研究的。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谈话类节目和文化自觉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课题研究的缘起。第二部分:介绍了电视谈话节目的现状,主要厘清新媒体所带给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便利,以及主持人与节目的双重困局。第三部分:介绍了文化自觉概念,以及这一概念对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实意义。第四部分:主要探讨电视节目主持人如何在节目的创作过程中自觉的承继和弘扬先进的文化,将文化精华传递给受众,以助力受众境界、视野的提升,用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受众,实现良性的互动传播。第五部分:结语与展望。总结全篇,放眼未来。
韩玉芳[8](2016)在《草原深处的蒙电服务》文中研究指明锡林郭勒电业局在内强素质、稳步发展建设内部幸福企业的同时,不忘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用奉献的心传递着蒙电人的大爱和责任,实实在在地将企业发展的成果回报社会,回报给社会大众"打造幸福企业,让企业发展惠及职工和广大用户,让每一名职工包括家属和子女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工作和学习,让每一个用户用上满意电,满意地用上电"是锡林郭勒电业局坚持亲情打造的"责任蒙电"服务工程。用关怀照亮职工的心"企业管理以人为本,充分
牟琳[9](2016)在《互联网思维对油品销售企业客户管理的影响及对策》文中认为从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基本定律出发,全面分析了传统油品销售和互联网思维下油品销售的企业和客户关系,提出了构建互联网化客户管理思维,分别从客户定位、维护方式、维护态度等方面,对互联网思维在直分销客户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应对措施,为传统油品销售企业新时期转型提供了借鉴。
聂丽[10](2015)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作为新科技革命的产物使人类文明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以其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和共享性、信息资源传播的快捷性、功能的多样性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变革,很快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如何应对互联网所引发的社会危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社会的进步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未来人才的主要来源,是社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一个国家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进程。因此,大学生能否健康的成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大学生作为引领时代发展的弄潮儿,处于生理发展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转型期,表现出精力充沛、追求新鲜刺激、好奇心强等特征。网络功能的多样化特点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互联网自身的特点、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很难完全控制自我行为,表现出脱离正常发展轨迹的失范行为。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自身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因此,为了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借鉴学者们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运用了哲学的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并且采用文献资料分析的研究方法,同时立足于经验的实证研究。系统归纳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并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归因分析,探索出当前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用真诚去对待每一个用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真诚去对待每一个用户(论文提纲范文)
(2)阿喆 永远比别人快半步(论文提纲范文)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迎难而上” |
“直播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
“光鲜的背后是付出” |
(3)扁平化图形设计原理在自闭症儿童辅助康复教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课题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理由 |
1.1.2 研究目的 |
1.2 学术价值和意义 |
1.2.1 研究价值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发展趋势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措施 |
1.4.3 可行性分析 |
1.4.4 研究思路 |
第2章自闭症概述 |
2.1 自闭症简介 |
2.1.1 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 |
2.1.2 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成因 |
2.1.3 现代中国大众对自闭症认知度分析 |
2.1.4 现代中国自闭症家庭调查 |
2.2 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 |
2.2.1 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干预手法 |
2.2.2 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干预原则 |
2.2.3 自闭症儿童辅助康复教具 |
2.3 自闭症儿童目标被试评估 |
2.3.1 自闭症儿童目标被试选择标准 |
2.3.2 评估方法简介 |
2.3.3 评估量表简介 |
第3章图形扁平化与自闭症儿童教具设计 |
3.1 图形的概念和发展 |
3.1.1 图形定义 |
3.1.2 图形的起源与发展 |
3.2 自闭症儿童的图形语言 |
3.2.1 自闭症的“图像式思维” |
3.2.2 自闭症儿童的图形语言 |
3.3 扁平化设计 |
3.3.1 扁平化设计定义 |
3.3.2 扁平化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
3.3.3 扁平化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
3.3.4 扁平化设计在儿童教育产品上的应用 |
第4章自闭症儿童教具偏及教具设计策略 |
4.1 自闭症儿童教具偏向性 |
4.2 教具设计定位 |
4.3 自闭症儿童与拼图教具 |
4.3.1 拼图教具类别 |
4.3.2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认知发展 |
4.3.3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小结 |
4.4 教具设计原则 |
4.5 教具设计流程 |
第5章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 |
5.1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构想 |
5.2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草图 |
5.3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方案 |
5.3.1 设计方案介绍 |
5.3.2 设计材质介绍 |
5.3.3 人机尺寸说明 |
5.4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创新 |
5.5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方案及操作说明 |
第6章自闭症儿童目标被试教具实践成果评估 |
6.1 教具评估实验方法 |
6.1.1 实验方法简介 |
6.1.2 实验流程 |
6.1.3 数据分析 |
6.2 教具设计测试评估 |
6.2.1 目标被试教具实践评估分析 |
6.2.2 多名被试对比教具评估测试分析 |
6.2.3 教具测试评估分析小结 |
6.3 教具设计优缺点 |
6.3.1 教具设计优点 |
6.3.2 教具设计缺点 |
第7章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教具实践意义和今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1.硕士期间学术论文成果 |
2.硕士期间科研项目成果 |
3.硕士期间参赛获奖成果 |
4.硕士期间其他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A:自闭症儿童观察日志 |
附录B:盐城协和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分管主任采访大纲 |
附录C:盐城协和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分管主任采访稿 |
附录D:盐城协和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康复采访大纲 |
附录E:盐城协和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康复采访稿 |
附录F:关于对自闭症儿童的问卷调查 |
附录G:关于自闭症社会认知度调查报告分析 |
附录H:自闭症儿童及家庭调查问卷 |
附录I:自闭症儿童及家庭调查问卷报告分析 |
附录J:拼图书选购问卷调查 |
附录K:拼图书选购问卷调查分析 |
附录L:关于自闭症儿童认知情况调查表(家长) |
附录M:关于自闭症儿童认知情况调查表(家长)分析 |
附录N:动物系列化拼图书设计方案 |
附录O:动物系列化拼图书配套绘本设计方案 |
附录P:教具操作示范视频拍摄脚本 |
附录Q:自闭症目标被试认知水平评估量表(一) |
附录R:自闭症目标被试认知水平评估计量(二) |
附录S:自闭症目标被试教具使用情况记录量表 |
附录T:多名自闭症被试教具对比测试评估表(低阶组) |
附录U:多名自闭症被试教具对比测试评估表(高阶组) |
(4)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和目的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网络健康信息需求 |
1.4.2 网络健康信息获取渠道 |
1.4.3 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特征 |
1.4.4 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 |
1.4.5 研究述评 |
1.5 研究结构与方法 |
1.5.1 研究结构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及论文创新点 |
1.6.1 研究思路 |
1.6.2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健康信息 |
2.1.2 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 |
2.2 信息生态理论 |
2.2.1 信息生态的内涵 |
2.2.2 信息生态的因子 |
2.3 其他相关理论 |
2.3.1 社会认知理论 |
2.3.2 技术接受模型相关理论 |
2.3.3 互动关系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研究 |
3.1 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内涵 |
3.2 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因子 |
3.2.1 信息用户因子 |
3.2.2 网络健康信息因子 |
3.2.3 其他群体因子 |
3.2.4 信息平台因子 |
3.2.5 社会环境因子 |
3.3 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研究设计 |
4.1 研究过程 |
4.2 数据收集 |
4.2.1 访谈对象 |
4.2.2 访谈提纲设计 |
4.2.3 访谈过程 |
4.3 数据分析 |
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5 信度和效度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5 影响因素结果分析及模型构建 |
5.1 影响因素主题分析 |
5.1.1 影响因素初始概念及次级主题 |
5.1.2 影响因素主题 |
5.2 影响因素模型 |
5.3 结果分析 |
5.3.1 信息用户因子的影响因素 |
5.3.2 其他群体因子的影响因素 |
5.3.3 网络健康信息因子的影响因素 |
5.3.4 信息平台因子的影响因素 |
5.3.5 社会环境因子的影响因素 |
5.4 本章小结 |
6 讨论 |
6.1 因子讨论 |
6.1.1 信息用户因子是主体 |
6.1.2 网络健康信息因子是客体 |
6.1.3 其他群体因子是辅助 |
6.1.4 信息平台因子是载体 |
6.1.5 社会环境因子是外部条件 |
6.2 影响因素讨论 |
6.2.1 影响因素作用机理 |
6.2.2 影响因素差异性特征 |
6.2.3 影响因素相同性特征 |
6.3 因子及影响因素互动关系讨论 |
6.3.1 信息用户与网络健康信息的互动关系 |
6.3.2 信息用户与信息平台的互动关系 |
6.3.3 信息用户与其他群体的互动关系 |
6.3.4 信息用户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
6.3.5 其他因子的互动关系 |
6.3.6 互动关系模型 |
6.4 本章小结 |
7 对策与建议 |
7.1 信息用户因子层面 |
7.1.1 提高健康素养 |
7.1.2 采用“线上+线下”搜寻方式 |
7.1.3 与其他群体进行互动 |
7.2 其他群体因子层面 |
7.2.1 转变健康观念 |
7.2.2 建立信任机制 |
7.2.3 适应新型健康信息交流模式 |
7.3 网络健康信息因子层面 |
7.3.1 信息形式把控 |
7.3.2 信息内容把控 |
7.3.3 信息来源把控 |
7.4 信息平台因子层面 |
7.4.1 提高安全性建设 |
7.4.2 提供个性化服务 |
7.4.3 提升知名度 |
7.5 社会环境因子层面 |
7.5.1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
7.5.2 加大网络监管与治理 |
7.5.3 营造“健康中国”的社会氛围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意义 |
(一)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
(二) 增强大学德育实效的内在需要 |
(三)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
(四) 优化当前社会风气的客观需要 |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路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重点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特征 |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概念体系 |
(一) 学习与学风 |
(二) 学风与教风 |
(三) 学风与校风 |
(四) 大学生学风教育 |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体系 |
(一) 学习的本质 |
(二) 大学生学风的本质 |
(三)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 |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基本特征 |
(一) 导向性 |
(二) 建构性 |
(三) 自主性 |
(四) 互动性 |
(五) 养成性 |
(六) 潜隐性 |
(七) 群体性 |
第二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资源 |
一、中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 |
(一) 自强不息 |
(二) 勤勉治学 |
(三) 学思结合 |
(四) 诚信笃实 |
(五) 学以致用 |
二、现代西方学风教育理论 |
(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 社会学习教育理论 |
(三) 终身学习教育理论 |
(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理论 |
(一) 理论联系实际 |
(二) 坚持实事求是 |
(三) 注重解放思想 |
第三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状分析 |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实证调查 |
(一)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问卷设计 |
(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调查实施 |
二、大学生学风的现状和特点 |
(一) 大学生学风的现状 |
(二) 大学生学风的特点 |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状和成因 |
(一)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实施现状 |
(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问题成因 |
第四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进取之风教育 |
(一) 理想信念教育 |
(二) 社会责任教育 |
(三) 科学发展教育 |
(四) 竞争态势教育 |
二、诚信之风教育 |
(一) 诚信价值教育 |
(二) 诚信品质教育 |
(三) 诚信法制教育 |
(四) 诚信实践教育 |
三、严谨之风教育 |
(一) 求是精神教育 |
(二) 科学态度教育 |
(三) 严谨风格教育 |
四、创新之风教育 |
(一) 开拓意识教育 |
(二) 创造精神教育 |
(三) 质疑精神教育 |
第五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有效推进 |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途径拓展 |
(一) 教师教育、自我教育和互动教育相结合 |
(二)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结合 |
(三) 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 |
(四)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机制创新 |
(一) 建立学业指导机制 |
(二) 完善学业评价机制 |
(三) 改进学业激励机制 |
(四) 运用学业预警机制 |
(五) 引进学业淘汰机制 |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方法探索 |
(一) 启迪法 |
(二) 示范法 |
(三) 规范法 |
(四) 竞争法 |
(五) 渗透法 |
四、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环境优化 |
(一) 优化宿舍环境 |
(二) 优化班级环境 |
(三) 优化校园环境 |
(四) 优化社会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论文写作的故事 |
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一: 全国高校学风汇总 |
附录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调查问卷 |
(7)当今媒体生态下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文化自觉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缘起 |
第一章 当今媒体生态下谈话类节目主持人面临的机遇与危机 |
第一节 机遇——新媒体的技术便利 |
一、选题便利——更容易找到热点问题 |
二、传播便利——更广阔的播放平台 |
三、反馈便利——更快速的双向互动机制 |
四、呈现便利——更生动的全媒体呈现模式 |
第二节 危机——主持人与节目的双重困局 |
一、主持人逐利性失态 |
二、节目创新的瓶颈 |
第二章 文化自觉——解决双重困局之必需 |
第一节 坚持文化自觉对其自身及节目的作用 |
一、有利于守住新媒体时代道德红线 |
二、有利于追求精品节目的目标金线 |
三、有利于寻找推陈出新的生长绿线 |
第二节 坚持文化自觉对现场嘉宾及节目受众的作用 |
一、有助于接通受访嘉宾的心理连线 |
二、有助于建立受众群体的“统一战线” |
第三章 坚持文化自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
第一节“各美其美”——吸纳本国文化的精华 |
一、对待职业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
二、对待自身要有修身立德的追求 |
三、对于谈话要有正心诚意的心态 |
四、对于效果要有家国天下的格局 |
五、对于创作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 |
第二节“美人之美”——借鉴西方文化的精髓 |
一、以省思为铜镜在不足中求完善 |
二、以平等博爱之胸怀对不同对象 |
第四章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9)互联网思维对油品销售企业客户管理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互联网思维的四条军规 |
2 互联网思维在客户管理中的具体分析 |
2.1 传统油品销售企业客户管理关系 |
2.2 互联网思维化的客户关系 |
2.2.1 油企客户互联网化的优势 |
2.2.2 构建互联网化客户管理思维 |
3 互联网思维在客户管理中的应用 |
3.1 客户定位的突破 |
3.1.1 客户定位的重点 |
3.1.2 客户定位的强化 |
3.2 维护方式的转化 |
3.2.1 机器猫理论 |
3.2.2 维度理论 |
3.3 客户维护的态度 |
4 结语 |
(10)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关于选题 |
1.1.1 目的 |
1.1.2 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与结构 |
2 道德与网络道德规范 |
2.1 道德 |
2.1.1 道德的概念 |
2.1.2 道德的特点 |
2.2 网络 |
2.2.1 网络的概念 |
2.2.2 网络的特点 |
2.3 网络道德概述 |
2.3.1 网络道德的概念 |
2.3.2 网络道德的特点 |
2.4 网络道德规范 |
2.4.1 网络道德规范的概念 |
2.4.2 网络道德规范的内容 |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及危害性分析 |
3.1 网络道德失范的概念 |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
3.2.1 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的迷失 |
3.2.2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
3.2.3 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情感危机 |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性 |
3.3.1 网络道德失范易造成大学生沦为网络奴隶 |
3.3.2 网络道德失范易使他人权益遭到侵犯 |
3.3.3 网络道德失范影响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 |
3.3.4 网络道德失范易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
4.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外因 |
4.1.1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脱节 |
4.1.2 网络道德规范体系不健全 |
4.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内因 |
4.2.1 大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 |
4.2.2 大学生自身总体知识水平偏低 |
4.2.3 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迷失 |
4.2.4 大学生社会责任的缺失 |
5 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对策建议 |
5.1 提高大学生个人修养 |
5.1.1 提高自身思想政治修养 |
5.1.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
5.1.3 培养自律意识 |
5.1.4 积极参加校园活动 |
5.2 优化家庭教育 |
5.2.1 家长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注 |
5.2.2 家长应正确监督和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 |
5.2.3 家长应积极与学校保持定期沟通 |
5.2.4 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控制大学生上网时间 |
5.3 优化校园教育 |
5.3.1 转变德育观念和模式 |
5.3.2 加强教师队伍道德建设 |
5.3.3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
5.3.4 推进网络道德教育 |
5.4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的建设 |
5.4.1 重视网络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
5.4.2 加强网络监管及技术研发 |
5.4.3 通过网络舆论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
5.4.4 加强互联网法制法规建设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用真诚去对待每一个用户(论文参考文献)
- [1]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初中生手机依赖的干预研究[D]. 陈娜. 南昌大学, 2021
- [2]阿喆 永远比别人快半步[J]. 张惠清. 中华儿女, 2020(11)
- [3]扁平化图形设计原理在自闭症儿童辅助康复教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李佳芯. 江苏大学, 2020(05)
- [4]信息生态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D]. 姜富强. 华中师范大学, 2020(12)
- [5]2018年度民心网优秀办件人事迹展播[J]. 张喜红. 民心, 2019(01)
- [6]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D]. 赵癸萍. 武汉大学, 2017(06)
- [7]当今媒体生态下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文化自觉探析[D]. 陈翔. 中国传媒大学, 2016(08)
- [8]草原深处的蒙电服务[J]. 韩玉芳.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6(04)
- [9]互联网思维对油品销售企业客户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 牟琳. 石油库与加油站, 2016(01)
- [10]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研究[D]. 聂丽. 陕西科技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