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测包虫病患者血清特异IgG4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肖玲,字金荣,吴方伟,李奔福,彭佳[1](2021)在《人体包虫病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包虫病(Echinococcosis)是由细粒棘球绦虫(E.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石渠棘球绦虫(E.shiquicus)、少节棘球绦虫(E.orligarthrus)和福氏棘球绦虫(E.vogeli)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是导致我国西部农牧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包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对于临床的诊治、手术及预后效果评价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包虫病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有ELISA、DIGFA、IHA等,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各有高低,在实验条件、操作简易性、耗时、现场流调、临床应用及检测结果可提供的信息等方面也有所差异。因目前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缺乏标准化,且结果受包虫囊肿活性、大小等因素的影响,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不理想。本文就包虫病患者的免疫学诊断研究近况进行综述。以指导包虫病防治中的免疫学检测研究和实际应用。
艾麦提·牙森,温浩[2](2020)在《免疫学在包虫病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兽体内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临床致病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 sensu lato,Eg)感染所致囊型包虫病(Cytic Echinococcosis,CE),二是由多房棘球绦的虫卵(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感染所致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严重危害人民身体
齐文静[3](2018)在《细粒棘球绦虫EgM123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构建及其免疫特性鉴定》文中认为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的人兽共患疾病,呈世界性分布。中国是包虫病高发区,25个省/自治区有病例报道,其中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青海、四川和西藏为包虫病高发区,严重影响我国农牧区的经济发展和群众健康。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是一种新型的免疫佐剂,通过构建细粒棘球绦虫成虫特异表达基因EgM123与霍乱毒素B亚基融合重组为CTB-EgM123融合蛋白,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为亚单位疫苗,通过免疫接种小鼠确定其免疫原性。为了构建表达系统,通过PCR扩增细粒棘球绦虫的EgM 123基因,并将其连接到含有CTB片段的下游构建为CTB-EgM123融合原核表达质粒载体pET28a-CTB-EgM123。在通过IPTG诱导,并用吸附标签-His的亲和柱纯化,通过SDS-PAGE鉴定重组蛋白分子量为35kDa。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重组蛋白被抗EgM123血清特异识别。纯化的EgM123和CTB-EgM123蛋白分别用于免疫接种小鼠。在三次接种后,通过ELISA测量针对EgM123的抗体,其滴度为(血清滴度>320,000),ELISA也被用于测量免疫小鼠血清中的抗体IgG亚类,结果显示,免疫后1周后,IgG1,IgG2a和IgG2b为主要的抗体存在于血清中。然而,在免疫后第6周,IgG2a和IgG2b在小鼠血清中占优势;同时,在小肠组织中可以检测到IgG2a、IgG2b和IgG3抗体的表达。免疫接种后小鼠血浆中的细胞因子用流式细胞的方法测定,结果显示,CTB-EgM123免疫小鼠细胞因子IL-17A,TNF,IL-4,IL-6和IFN-γ表达上调,并且在免疫一周后,这些细胞因子在血浆中的含量高于正常对照小鼠(P<0.05)。仅接种CTB蛋白可以增加血浆中细胞因子IL-17A,IL-6和IFN-γ的水平,提示CTB作为佐剂可明显影响Th1/Th2免疫应答的平衡。然而,与正常对照小鼠中的这些细胞因子相比,EgM123蛋白仅上调细胞因子TNF和IL-6,并下调IL-4(P<0.05),提示EgM123可在早期接种时诱导Th1应答。免疫6周后,接种CTB-EgM123的小鼠中细胞因子IL-17A和IL-6仍然高于正常对照小鼠血浆中的这些淋巴因子(P<0.05)。然而,接种EgM123的小鼠在免疫6周后诱导血浆中高水平的IL-17A,TNF,IL-6和IFN-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表明EgM123可以诱导Th1和Th2免疫应答。本研究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了免疫小鼠的淋巴细胞群。结果显示,免疫后第1周时,EgM123和CTB-EgM123均降低CD8+T细胞百分比,增加CD4+T细胞百分比(P<0.01)。然而,与正常对照小鼠中的细胞相比,免疫后第6周脾脏B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调(P<0.05),表明EgM123诱导很强的细胞免疫。本研究结果表明,重组蛋白EgM123和CTB-EgM123可以作为候选疫苗蛋白,CTB-EgM123诱导了很强的Th1和Th2免疫反应,为研发犬抗细粒棘球绦虫疫苗奠定了基础。
黄燕,尚婧晔,陈凡,何伟,张光葭,喻文杰,王奇,廖沙,李汭芮,王谦[4](2017)在《包虫病血清学检测方法及其诊断意义》文中认为近来,卫生部门和畜牧部门针对包虫病开展了一系列的联合防控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包虫病的防控进程,提高了包虫病的防控效率,达到了包虫病防控的工作预期。本文对包虫病的血清学诊断常用的一些抗原和血清学诊断方法进行简要介绍,阐述了血清学结果在人群包虫病诊断中的意义。1包虫病的诊断标准我国主要存在囊型包虫病(CE)和泡型包虫病
马金山,金澄宇,梁路广,艾孜子·阿不来提,艾力江·多力坤[5](2016)在《肺包虫病的诊断及治疗现状》文中提出包虫病是棘球蚴寄生于人体器官而引起的慢性、可能危及性命的人兽共患病,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及地区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经济发展。棘球蚴感染后以其囊肿寄生于人体,除肝脏外,肺是棘球蚴寄生的最常见器官。当前,肺包虫病诊断方法以影像学及实验室诊断为主;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和免疫预防为辅。
冉博[6](2016)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小儿肝囊型包虫病包虫囊肿特点并对不同术式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中的应用疗效进行评价,通过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通过影像学及血清学诊断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中的应用,探索术前正确诊断小儿单囊型肝包虫病的最佳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细粒棘球蚴抗原B1重组蛋白(rEgAgB1),探讨其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并将表达结果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影响rEgAgB1在小儿囊型包虫病血清中表达相关因素。方法:1回顾性分析总结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91例14岁以下(包含14岁)肝囊型包虫病患儿,对患者性别、就诊时年龄、症状、囊肿特征(位置、大小、数量)、手术方案、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治疗方案包括:改良内囊摘除组、外囊次全切除术与外囊完整剥离术。分别对患者性别、体征、有无胆漏、肝包虫囊肿个数、肝包虫囊肿破裂、有无合并其他脏器包虫、包虫大小、术式与术后并发症相关性进行探讨;2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病理证实的小儿肝囊型包虫及肝囊肿的肝脏病变共100例,其中单囊型肝包虫50例,单纯性肝囊肿50例,分别进行影像学超声、CT检查及实验室包虫四项检查,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将超声与包虫试验、CT与包虫试验相结合,评估联合诊断价值;3将构建的rEgAgB1原核表达质粒(pET28a-EgAgB1)转化至E coli中,经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rEgAgB1,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及HCF分别对25例小儿包虫病血清及25例正常儿童血清进行ELISA和Immunoblotting方法检测,并回顾性分析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临床资料,探讨患者年龄、族别、症状、分型、有无合并其他脏器、包虫数量、包虫大小与rEgAgB1在血清中表达关系。结果:1)共有191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行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63例,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89例,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39例。通过对三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①手术时间,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占时显着低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而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无显着性差异;②术中出血量,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术中出血量显着低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而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无显着性差异;③术后带管时间,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术后带管时间显着长于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和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④住院天数,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住院天数显着长于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和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⑤术后残腔并发症(残腔积液、残腔感染、残腔胆漏),外囊次全切除术组(B组)显着低于改良内囊摘除术(A组),而与外囊完整剥离术式(C组)无显着性差异;术后共有26例患儿发生并发症。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术后发生并发症与腹痛、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术前包虫囊肿破裂相关,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行单因素分析时未控制其他因素干扰,将P小于0.1的变量纳入到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腹痛、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包虫囊肿破裂变量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是危险因素。2超声在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中灵敏度为96.00%,特异度为98.00%,CT在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的灵敏度为80.00%,特异度为62.00%,包虫四项诊断单囊型肝包虫病灵敏度为86.00%,其检测特异度为72.00%。超声与包虫试验联合诊断灵敏度为82%,特异度为100%。CT与包虫试验联合诊断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82%。3用rEgAgB1为抗原对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进行IgG1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显示19例为阳性,血清诊断阳性率为76%。对25例正常小儿血清检测,血清诊断无阳性结果,检测特异度为100%;用rEgAgB1为抗原对25例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血清进行IgG4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显示9例为阳性,血清诊断阳性率为36%,对25例正常小儿血清检测,血清诊断无阳性结果,检测特异度为100%。分析25例小儿包虫囊肿病人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得出:年龄、族别、症状、包虫大小与rEgAgB1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表达阳性无相关性(P>0.05)。肝内多发及有无合并其他脏器这两个因素与rEgAgB1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患者中表达阳性有相关性(P<0.05)。结论:⑴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相比成人,其包虫囊肿具有独特的特点。其生长速度快,包虫囊壁薄,合并其他脏器包虫囊肿发生率高,而且包虫囊肿中CE1型居多,包虫囊肿张力大,较成人易破裂,包虫囊肿合并胆漏发生率小。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相结合可明确术前诊断。外囊次全切除术为首选术式,如病灶大部分位于肝脏实质内,可行改良的内囊摘除术,如术中包虫残腔合并胆瘘,术中胆道造影可有效降低术后残腔并发症。腹痛、术中包虫囊肿与胆道相通和包虫术前破裂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其他患者,可能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⑵在鉴别诊断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与单纯性肝囊肿中,超声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应为首选。如仅为诊断,CT因其放射性不应作为常规检查,但如需手术,可行CT明确囊肿大小位置与血管胆道关系,为手术入路提供佐证。免疫学检查是对影像学检查的重要补充,尤其在鉴别诊断囊性占位有困难时,可提高诊断品质;⑶rEgAgB1在小儿包虫血清学诊断中具有高特异性表达,能够有效提高特异度,但灵敏度较低,IgG1亚型抗体的检测显着高于IgG4亚型抗体,其临床诊断和随访价值有待今后大样本验证。
袁维峰,巫剑,贾红,侯绍华,郭晓宇,马世春,朱鸿飞[7](2013)在《细粒棘球绦虫抗原B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粒棘球绦虫抗原B(AgB)是血清学诊断棘球蚴病最重要的抗原,也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抗原之一。深入研究抗原B对棘球蚴病的血清学诊断、流行病学研究、综合防控和疫苗的研究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近年来关于抗原B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免疫学特性及在人和动物等中间宿主的血清学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张良杰,赵守松[8](2013)在《囊虫病的免疫学特点及免疫学诊断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囊虫病是我国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一。其免疫学特点十分复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免疫学特点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阐明。同时囊虫病的免疫学诊断方法也更加多样化,这推动了囊虫病的诊治工作。本文综述了囊虫病的免疫学特点及免疫学诊断技术。
董美华,邵洁,施超,高东林,卫文学[9](2011)在《棘球蚴病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实验室诊断是诊断棘球蚴病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免疫学和免疫学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棘球蚴病的实验室诊断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本文参考国内外资料文献,对近年来用于棘球蚴病诊断的粪便检测、免疫学诊断抗原和免疫学诊断方法等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李亦梅[10](2011)在《包虫病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免疫学保护性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细粒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之所以具有特殊性,除了特异性抗体的类别和水平的变化外,T调节细胞、细胞因子和特异性抗体三者之间的制约、失衡也是导致此类休克的关键所在。因此本项目依据前期研究基础,从临床与免疫学研究入手,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细粒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临床与人口学特征,提出细粒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临床与人口学特征的保护性因素。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探讨IgE、IgG、IgG1在细粒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发生、发展中动态变化的特点,为提出细粒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的有效预防措施及预测预后寻找科学依据。分析细胞因子的免疫网络调节对特异性抗体的影响,拟阐明Th1/Th2相关细胞因子在细粒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中的作用机制,提出细粒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细胞免疫学的保护性因素。为建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所致过敏性休克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细粒棘球蚴病诊治的安全性,拓宽治疗适应症,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研究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2009年8月发生在围术期的细粒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每例患者的信息包括: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临床特征及治疗与转归资料。另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的11例围术期因细粒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作为休克组;同时,将手术中发生包囊破裂或囊液外溢未发生过敏性休克的病例22例与休克组按照匹配条件以1∶2匹配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按照手术前(T0)、包囊破裂即刻(T1)、休克即刻(Tx)、包囊破裂后1小时(T2)、包囊破裂后第一天(T3)、包囊破裂后一周(T4)采集静脉血,用ELASA定量测定IgE、IgG、IgG1、IgE、IL-4、IL-6、IL-12、IFN-γ水平。(非正态)连续型变量(特征)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进行描述,各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法)。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各组测量动态变化及组间差异进行检验。分类变量采用绝对数和百分数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所得P值小于等于0.05有统计学意义。利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446名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其中确认10例病例为围术期由细粒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1)各年龄发生率有差别(P<0.001),≤18岁年龄组细粒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高;2)不同疾病发生率有差别(P<0.001),肺包虫休克发生率高;3)不同民族休克发生率无差别(P>0.05);4)性别资料休克发生率无差别(P>0.05);5)不同手术方式休克发生率有差别(P<0.05):单纯内囊摘除术休克发生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术前术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中有6例过敏性休克患者包虫金标四项检测均有抗体检测阳性,程度不等,但无明显倾向;有5例使用肾上腺素(5ug~1mg),6例均使用皮质激素,5例患者使用多巴胺。转归:10例休克患者均痊愈出院。IgE在包囊破裂1周较包囊破裂1小时、1天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IgG在包囊破裂1周较术前、包囊破裂1天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IgG1在包囊破裂1小时和1天至包囊破裂1周较术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休克组的IgE/IgG1值在术前、休克后及术后1周较对照组的IgE/IgG1值无统计学差异。休克组血清IFN-γ在囊液外溢时出现最低值,囊液外溢第7 d达到峰值,而此时IL-4也处于峰值;IL-6在囊液外溢即时开始增高,至休克1周时达高峰;IL-12在囊液外溢即时开始增高,至休克1小时达高峰,至休克1周时降至基础水平;而IgE从囊液外溢即时下降,逐渐升高,至休克一周时升至基础水平。休克组IFN-γ、IL-4、IL-12、IL-6、IgE两者间均呈正相关。结论:年龄偏小、肺包虫及单纯内囊摘除的手术方式是包虫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危险因素。适合目前诊疗手段的预测因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术中加强防护,积极预防包虫液破入体腔或进入血流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猝死的发生是避免细粒棘球蚴病严重并发症的关键。一旦确诊包虫囊肿破裂,又出现过敏反应或休克者,应在抗休克、抗过敏的同时,立即手术探查是非常重要的,除摘除内囊外还要彻底清除存在于腔中子囊、孙囊及囊液以清除过敏原。细粒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免疫学机制纷繁复杂,较高水平的IgE、IgG与IgG1预示该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在囊液外溢后容易发生过敏性休克;IgG1可能是过敏反应的特异性抗体,其水平对细粒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有参考价值;IgE/IgG1对细粒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无影响。细胞因子类型不仅影响着细粒棘球蚴病所致的过敏性休克的发生、发展,更影响着疾病的转归。细粒棘球蚴病所致的过敏性休克康复期不仅存在Th2反应的增强,也存在着Th1免疫应答占优势,证实细粒棘球蚴病所致的过敏性休克治愈患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不同于其它Ⅰ型速发型过敏性休克。细粒棘球蚴病所致的过敏性休克治愈患者Th1免疫应答占优势,IL-12抑制了IgE合成,改变了过敏性休克的抗体水平,使细粒棘球蚴病所致的过敏性休克患者向好的方向转归。
二、检测包虫病患者血清特异IgG4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检测包虫病患者血清特异IgG4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人体包虫病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1.1亲和素-生物素-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 |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PA-ELISA) |
1.3 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 |
1.4 PVC薄膜快速ELISA |
1.5 结合抗原或重组抗原ELISA |
2 固相免疫金银法(GSIA) |
2.1 斑点免疫金渗滤法(DIGFA) |
2.2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 |
3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 |
4 免疫印迹试验(IB或WB) |
5 免疫学诊断研究存在的问题 |
5.1 检测的抗体 |
5.2 囊肿活性、大小、数量及寄生部位 |
5.3 常用抗原 |
(2)免疫学在包虫病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棘球蚴感染的免疫 |
1.1 棘球蚴感染的固有免疫 |
1.2 棘球蚴感染的适应性免疫 |
1.2.1 体液免疫 |
1.2.2 细胞免疫 |
2 棘球蚴的免疫逃逸 |
3 包虫病的免疫诊断 |
3.1 抗原检测 |
3.2 抗体检测 |
3.3 循环抗原和免疫复合物检测 |
3.4 其他 |
4 包虫病的免疫治疗 |
5 包虫病的免疫预防 |
5.1 中间宿主的免疫保护 |
5.2 终末宿主的免疫保护 |
6 包虫病的创新研究与转化应用 |
(3)细粒棘球绦虫EgM123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构建及其免疫特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包虫病的研究概况 |
1.2 包虫病的检测技术 |
1.3 包虫病的免疫机理 |
1.4 包虫病的疫苗进展 |
1.5 包虫病的治疗 |
1.6 霍乱毒素B亚单位的研究进展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细粒棘球绦虫EgM123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的构建表达纯化及小鼠抗血清的制备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亚单位蛋白CTB-EgM123免疫的免疫原性研究——T淋巴细胞反应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亚单位蛋白CTB-EgM123免疫的免疫原性研究—系统免疫和组织免疫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包虫病血清学检测方法及其诊断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包虫病的诊断标准 |
2 包虫病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抗原 |
2.1 细粒棘球蚴天然抗原 (Eg抗原) |
2.1.1 粗抗原 |
2.1.2 抗原5/弧5 (Ag5) 抗原 |
2.1.3 抗原B (Ag B) Ag B |
2.1.4 P-29抗原 |
2.1.5 P1血型抗原 |
2.2 多房棘球蚴天然抗原 (Em抗原) |
2.2.1 粗抗原 |
2.2.2 Em2抗原 |
2.2.3 Em18和Em16抗原Ito |
2.2.4 糖脂抗原 |
3 包虫病血清学诊断的常用重组抗原及合成多肽 |
3.1 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 |
3.1.1 Ag5表位特异性相关基因的克隆 |
3.1.2 抗原B表位特异性相关基因的克隆 |
3.2 多房棘球蚴重组抗原 |
3.2.1 Ⅱ/3和Ⅱ/3-10抗原 |
3.2.2 EM2、EM4和EM10抗原 |
3.2.3 Rec Em18 |
3.3 包虫病常见的血清学诊断方法 |
3.3.1抗体Ig G检测 |
3.3.2 循环抗原 (c Ag) 和免疫复合物 (CIC) 检测 |
3.5 包虫病的免疫学检测结果在诊断中的意义 |
3.5.1 包虫病免疫学诊断中的抗体 |
3.5.2 包虫病免疫学诊断中的抗体检测的意义 |
4 小结 |
(5)肺包虫病的诊断及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一、包虫病的概述 |
二、肺包虫病的临床表现 |
三、肺包虫病的诊断 |
(一) 胸部X线片检查 |
(二) 胸部CT征象 |
(三)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检查 |
(四) 超声检查 |
(五) 实验室诊断 |
(六) 其他方法 |
四、治疗 |
(一) 药物治疗 |
(二) 经皮介入治疗 |
(三) 手术治疗 |
1. 完整内囊摘除 (又称娩出法) : |
2. 内囊穿刺摘除术: |
3. 肺段、肺叶或全肺切除术: |
4. 胸腔镜下肺包虫摘除术: |
5. 其他: |
(四) 免疫预防 |
(6)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同术式在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应用评价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手术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小儿肝囊型包虫病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患者临床资料 |
1.3 研究内容 |
1.4 相关因素及其赋值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影像学与包虫免疫学检测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细粒棘球蚴重组抗原B1的研制及其对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血清学诊断价值初步评价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细粒棘球蚴病诊断抗原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8)囊虫病的免疫学特点及免疫学诊断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囊虫病的免疫学特点 |
1.1 囊尾蚴抗原 |
1.2 体液免疫 |
1.3 细胞免疫 |
1.4 其他 |
2 囊虫病免疫学诊断技术 |
2.1 间接血凝试验 (IHA) |
2.2 酶免疫测定 (EIA) |
2.3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T) |
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
2.5 凝胶扩散ELISA试验 (DIG-ELISA) |
2.6 单克隆抗体ELISA (McAb-ELISA) 及单克隆抗体抑制性ELISA (McAb-I-ELISA) |
2.7 斑点ELISA |
2.8 生物素亲和素ELISA (ABC-ELISA) |
2.9 酶联免疫印迹试验 (EITB) |
2.10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GICT) |
2.11 CAg检测 |
2.12 斑点金免疫渗滤法 (DIGFA) |
2.13 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 (DOT-IGSS) 及快速斑点免疫金染色法 (F-Dot-IGS) |
2.14 其他检查方法 |
3 结语 |
(9)棘球蚴病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粪便检测 |
1.1 粪便镜检 |
1.2 粪抗原检测 |
1.3 粪便病原体遗传物质检测 |
2 免疫学诊断 |
2.1 棘球蚴病免疫学诊断抗原 |
2.1.1 棘球蚴囊液抗原 |
2.1.1.1 抗原4 (Ag4) 和抗原5 (Ag5) |
2.1.1.2 纯化抗原 |
2.1.1.3 EA21 |
2.1.2 体抗原 |
2.1.2.1 原头节抗原 |
2.1.2.2 Eg14-3-3蛋白 |
2.1.2.3 生发层抗原 |
2.1.3 重组抗原和∕或人工合成抗原 |
2.1.3.1 重组抗原II∕3 |
2.1.3.2 重组抗原B (rAgB) |
2.1.3.3 人工合成抗原 |
3 棘球蚴病的免疫学诊断方法 |
3.1 皮内试验 (IDT) |
3.2 间接血凝试验 (IHA) |
3.3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IFA) |
3.4 酶免疫技术 (EIT) |
3.4.1 提高敏感性 |
3.4.2 提高特异性 |
3.4.3 简化快速 |
3.5 蛋白印迹试验 (Western blotting, WB) |
3.6 沉淀反应试验 |
3.7 抗体定量、定性法 |
3.8 其他免疫诊断方法 |
4 结语 |
(10)包虫病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免疫学保护性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细粒棘球蚴病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人口学及临床特征的分析与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和资料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细粒棘球蚴病致过敏性休克患者抗体动态变化的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数据统计分析策略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细粒棘球蚴病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细胞因子变化分析及外周血CD4~+、CD25~+的表达及意义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 数据统计分析策略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检测包虫病患者血清特异IgG4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人体包虫病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J]. 肖玲,字金荣,吴方伟,李奔福,彭佳. 中国热带医学, 2021(06)
- [2]免疫学在包虫病研究中的应用[J]. 艾麦提·牙森,温浩.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0(06)
- [3]细粒棘球绦虫EgM123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构建及其免疫特性鉴定[D]. 齐文静.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4]包虫病血清学检测方法及其诊断意义[J]. 黄燕,尚婧晔,陈凡,何伟,张光葭,喻文杰,王奇,廖沙,李汭芮,王谦. 中国动物保健, 2017(07)
- [5]肺包虫病的诊断及治疗现状[J]. 马金山,金澄宇,梁路广,艾孜子·阿不来提,艾力江·多力坤.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16(02)
- [6]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D]. 冉博.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8)
- [7]细粒棘球绦虫抗原B的研究进展[J]. 袁维峰,巫剑,贾红,侯绍华,郭晓宇,马世春,朱鸿飞. 中国畜牧兽医, 2013(05)
- [8]囊虫病的免疫学特点及免疫学诊断技术进展[J]. 张良杰,赵守松.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3(03)
- [9]棘球蚴病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J]. 董美华,邵洁,施超,高东林,卫文学.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1(06)
- [10]包虫病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免疫学保护性因素的研究[D]. 李亦梅. 新疆医科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