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疗喉咳嗽181例

综合治疗喉咳嗽181例

一、综合疗法治疗喉源性咳嗽181例(论文文献综述)

武华美[1](2021)在《清咽止咳汤合揿针治疗风邪犯肺型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清咽止咳汤配合揿针治疗风邪犯肺型喉源性咳嗽的疗效比较分析,探究其治疗方法是否具有临床推广和研究意义。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纳入观察,对照组病人口服苏黄止咳胶囊合孟鲁司特钠片,治疗组病人用清咽止咳汤合无菌揿针贴刺穴位,均进行两个疗程治疗,观察两组的症状体征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主要证候积分(除咽后壁淋巴滤泡积分)、视觉模拟量表积分改善非常明显(p<0.01),差异极具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行组间比较,主要证候积分(除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积分)、视觉模拟量表积分改善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p<0.01,治疗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结论:清咽止咳汤合揿针治疗喉源性咳嗽较苏黄止咳胶囊合孟鲁司特钠治疗效果更佳,临床效果明显。

袁莉蓉[2](2020)在《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旨在运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西旴江医学流派明代名医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系统整理、宏观分析,并与古今文献资料细节对比、归纳总结,探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学术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向临床推广一种较适宜于五官科的针法。方法:本文在追溯李梴针法渊源部分,采取文献研究方法,从李梴生平和着作行文中细致检索、痕迹比对探析其渊源。采用广泛的检索路径,人机结合方式,在各个数据资源系统检索中医古医籍和古代针灸歌赋中运用“上病下取”取穴思想以及以针刺四肢下部腧穴为主治疗五官疾病的相似文献,收集、汇总、整理、辨析比对,最后提取与“上病下取”紧密相关的文献信息,对李梴“上补下泻”针法进行考辨、还原、疏理出它的传承脉络,探索其渊源。探析腧穴应用规律部分,利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手动检索相结合,在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近6年的当代医家针治五官的文献,以及从古代医家针治五官的针灸歌赋入手,提取相关信息,再人工查找、比对更加细节的内容,建立access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摘录检索的信息,使用SAS9.4软件编程实现数据分析,探讨其五官用穴规律。探讨李氏针法特点和临床机理部分,采取将李梴针法精义内涵与中医经典《内经》《难经》等经文的比较异同,以经解经,深度挖掘其针法内涵和特色。通过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引经据典,触类旁通,采取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从中医思维方法学、经络学基础、中医病因病机学、针灸效应特点、治则治法及西医神经学基础等方面探讨其机理。临床价值探讨部分,通过各数据资源系统,分别以“上补下泻”“上病下取”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以及自由词检索凡以四肢下部穴治疗五官疾病的文献资料,然后人工查找、比对细节内容,分析探讨当今医家应用“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临床各科尤其是五官疾病的取穴规律和特点,体现“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的应用价值。结果:1、通过对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渊源与传承的追溯,可知“上补下泻”针法是明代李梴首创,源于李氏遵《内经》“上病下取”针灸取穴思想之旨而创制,其内涵有穴分主应、刺分先后、远取为主、上补下泻。该针法不仅导源于《内经》《难经》,还传承沿袭了如宋代旴江席弘、宋代何若愚、元代窦汉卿、元代旴江危亦林等明代以前诸多针灸名家的针法思想,且师古不泥,对经典和前贤思想有继承也有创新和发展。溯源中,考辨出李氏重穴法,重“主穴”“应穴”配合,由此溯源“穴法派”的传承脉络表;亦考辨出“应穴”理论的源头,“应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以及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和元代旴医危亦林《世医得效方》。2、通过探析李氏腧穴规律,首次提出22个李氏五官习用经穴,得出李氏五官经穴特点:重阳经,尤其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对合谷穴的应用多达15次;选穴以远取为主,重视八脉交会穴、五输穴、原穴等下部腧穴的使用,且多用泻法;注重胃气,土经土穴使用最多;李氏选穴独特,不循常法,多选取申脉、金门、手三里、足临泣等其他医家不常用的穴位治疗五官诸多疾病。通过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探讨分析当代医家和古代医家治疗五官疾病的用穴规律和特点,并与李氏针法用穴规律比较异同,发现古今医家针治五官疾病用穴特点与李梴针法精义相应。3、由追溯渊源和探析腧穴规律得出李氏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异穴分施,“上补下泻”;穴分主应,应答主穴;刺分先后,先泻后补;远道取穴,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崇尚“易精简”;重视针灸禁忌。4、通过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引经据典,以经解经,明确了李氏针法的机理特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经络学基础;“经气不利,邪害清窍”为病机根本所在;“九窍不利,肠胃所生”为五官疾病发生的内在物质基础;重胃气,多选取土经土穴是其穴法原则;《内经》“上病下取”理论为治则指导;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是疗效发挥的关键;“通经接气”是其针法效应特点;《内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理论为治则补充;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衍生的转移兴奋灶理论是其针法的神经学基础;取象比类是“上补下泻”针法的思维核心;“脏腑别通”理论是“上补下泻”针法的独辟蹊径。李梴逝世数百年了,但是当代医家仍然在应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尤以旴江谢氏五官特色针法将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传承并创新,在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且疗效甚佳。结论:理论研究: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理论根植《内经》“上病下取”针灸取穴思想之旨,承袭历代针灸名家的针法思想,又有自具特色的创新发展。在治疗五官疾病方面,该针法具有确切的中医基础理论作根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作检验,其“理”钩深诣微,其“法”根植经典,其“方”简便易行,其“术”鲜明独特,其“效”迅捷安全。临床价值: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临床效果显着,适宜于临床各科,尤其对应用于五官科临床具有广泛推广意义。该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异穴分施,上补下泻;穴分主应,先主后应;刺分先后,先下后上,先泻后补;取穴远近相配,远取为主;注重胃气,治病求本,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尤重手阳明经;主要取肘膝关节以下腧穴,刺激较重;头面五官取穴少,刺激轻,减少头面五官的创痛,降低患者恐针心理,更易于人们接受针刺疗法。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崇尚“易精简”,倡“一针为率”,最多四穴,甚至仅取下部一穴即可,用穴少而精,易学易用;重视针灸禁忌,安全效佳,适宜于临床各科推广,尤其对当今临床五官科疾病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且适应现代人要求享受医疗,少创痛无创痛的需求,有着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益于针灸疗法的更进一步推广、普及、走向世界。正如明代针灸名医杨继洲《针灸大成》赞曰:“又有一言真秘诀,上补下泻值千金”。

赵晶晶[3](2020)在《陈小宁教授辨治鼻病临床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陈小宁教授辨治鼻部疾病的临床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辨治鼻部疾病的临证经验及学术观点进行研究和探讨,包括医案数据挖掘、名中医访谈研究等形式,使模糊化、复杂化的临床数据能够清晰明确,发掘其学术观点在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影响下的继承和创新,为中医鼻部疾病的诊治提供思路与方向。方法:(1)通过文献梳理,归纳总结目前鼻部疾病诊治研究现状,并汇总耳鼻喉科数据挖掘方面的研究及陈小宁教授临证经验研究现状。(2)采用Medcase V3.8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陈小宁教授2016年-2019年临床诊疗鼻部疾病的医案进行录入,建立数据专库。对符合标准的1066例(变应性鼻炎200例,鼻出血200例、慢性鼻炎200例、慢性鼻窦炎200例、腺样体肥大200例、鼻息肉66例)初诊病案运用频数法、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重点挖掘医案中的症状、证素、舌脉、方药等内容,结合陈小宁教授的临证经验对其挖掘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3)采用名中医访谈形式进行访谈,详尽记录陈小宁教授从病名、证型(证素)、治法、用药、学术传承等方面的观点并进行讨论。结果:(1)鼻部疾病的病性多为本虚标实,即多有脏腑虚损兼夹邪实、表邪为多;(2)鼻鼽核心证素:肺虚、风寒,核心方:黄芪、麸炒白术、炒白芍、桂枝、白芷、细辛、辛夷、炒苍耳子、柴胡、徐长卿、甘草。鼻渊核心证素:湿热、脾虚、肺虚,核心方:(一):广藿香、佩兰、夏枯草、白芷、薄荷、陈皮、鱼腥草;(二):炙黄芪、麸炒白术、桂枝、白芷;方一、方二可作为两个证型的两组核心用方,面对兼夹证,亦可作为君方、臣方,两者相伍,治疗虚实夹杂证。鼻窒核心证素:肺虚、脾虚,核心方:炙黄芪、太子参、麸炒白术、炒白芍、桂枝、白芷、辛夷、柴胡、薄荷、甘草。鼻衄核心证素:肺热,核心方:蜜桑白皮、黄芩、生地黄、牡丹皮、夏枯草、焦栀子、牛膝、白茅根、藕节。小儿鼾眠核心证素:痰湿,核心方:陈皮、法半夏、茯苓、浙贝母、净山楂、白芷、炒苍耳子、夏枯草、柴胡、桔梗、甘草。鼻痔核心证素:肺虚、风寒、湿热,核心方:(一)黄芪、防风、麸炒白术、白芷、辛夷、细辛、炒苍耳子、甘草;(二)广藿香、佩兰、黄芩、鱼腥草、夏枯草、白芷、辛夷。结论:(1)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中医药治疗鼻部疾病具有优势及特色,临床受众广,并发现本研究属于首次采用临床大样本医案数据挖掘及名中医访谈范式对陈小宁教授治疗鼻部疾病临证经验的尝试,能更全面的总结其临证经验及学术观点;(2)鼻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存在很多共性,可以对其作为一个大门类进行辨证施治,不同病种间存在差异性用药;主症、证素、药物间存在单项、多列单项及双向关系,角药、药对、组合用药的明确对于临床鼻科用药具有指导意义;(3)通过频数法、关联规则法、方剂K-均值法均可得到核心方,以方剂K-均值法所得出的结果更为丰富,核心方组成药物不仅受高频次使用影响、亦受集内、集外关联的影响,故方剂K-均值法的研究结果是对前两种算法的验证,并发现吾师关于鼻部疾病的辨证治疗存在专病专方;(4)名中医访谈研究中,关于鼻部疾病的诊治及学术传承,所获得的陈小宁教授的自我总结对客观研究结果进行了有力的说明、补充及更正。

侯玉[4](2019)在《咳嗽证治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针对学术界有关咳嗽辨证论治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诸如:一些行业标准和教材有关咳嗽证型论治的差异、不同行业标准的咳嗽分类标准不一致、一些行业标准与临床丰富的咳嗽证型相脱节等,拟通过对咳嗽当代国标、中西医各类标准或指南、教材、临床报道、古代医籍等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修订咳嗽辨证论治标准,丰富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方法(1)对我国现行涉及咳嗽的4类标准开展研究: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包括:疾病国标、证候国标、治法国标。2)中医药行业标准,包括: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医内科学教材、西医行业标准中的中医内容。3)中西医结合行业标准。4)西医咳嗽诊疗指南。(2)对2015年至2017年的3000篇临床文献的比较与研究,了解近年来临床咳嗽辨证论治的现状。(3)对历代代表性中医药古籍文献有关咳嗽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整理和研究。(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制定咳嗽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标准。结果(1)对我国现行涉及咳嗽的4类标准研究发现:1)97版中医国标内容丰富而详实,但存在病证名分类不一致、疾病与证候术语分开、证候国标与治法国标所对应的证候不匹配、不同证候采用了类似的治法的问题。2)中医药行业标准存在的问题是一些标准内容前后不衔接,所纳入证候内容数量不足(在7~9个之间,合并后仅计15个),与国标56个证候有着很大的差距,难以对应临床复杂的常见证候。3)中西医结合标准与之前另两类标准比较,存在的问题仍是常见证候部分缺失、证候命名标准不一、一些病证的脏腑重点不在肺脏等问题。通过对以上标准的比较、汇总,可以获得相对完整的咳嗽常见证候。而这一研究结果,会优于各资料来源原有的标准,更具代表性和完整性。(2)对2015年至2017年的3000篇临床文献的比较与研究,发现临床文献所涉及咳嗽证候更加丰富,不但远远超出了若干中医药行业标准,还与以上所汇总的4类标准证候存在异同。综合临床报道,结合先前汇总的各类标准所涉证候,将相近者合并、重复者删除,获得95个证候。这较之以上行业标准,更贴近临床实际。(3)对历代代表性中医药文献有关咳嗽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整理和研究,选取了64本含有咳嗽专篇的代表性中医古籍作为咳嗽病证名的数据来源,汇总两千年来有关咳嗽同病异证的主要证候与处方用药,并对出现频次高的中药及其性味功效、中药分类及其出现频次、针对不同病症咳嗽治疗中药的频次等予以刻画。(4)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调整并制定了92个咳嗽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标准。该标准荟萃了以上3个文献源的辨证论治学术内容,引用了建国以来有关辨证论治研究的学术成果,为临床咳嗽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支持。结论通过对比研究,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中医药行业对咳嗽辨证论治的经验和理论,有关理论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时代;同时,也准确揭示了既往一些标准和文献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咳嗽辨证论治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在充分吸收各类资料长处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辨证论治标准制定理论,制定了较为完备、实用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本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假说,即通过对咳嗽当代国标、中西医各类标准或指南、教材、临床报道等开展理论研究,进而对古医籍有关咳嗽相关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常见证候及其理法方药,对比和分析以上所有涉及咳嗽证候的异同,以及有关咳嗽的诊疗,将有助于制定符合临床实际、内容丰富且可行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方案,丰富相关中医基础理论。

刘静宜[5](2019)在《加味牛子利咽汤配合罐灸穴位贴敷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加味牛子利咽汤配合罐灸穴位贴敷治疗风邪犯肺型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服用加味牛子利咽汤的对照组进行比较,从而评价中药联合罐灸穴位贴敷治疗喉源性咳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及其临床治疗优势,为中医药防治喉源性咳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喉源性咳嗽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单纯口服中药加味牛子利咽汤,治疗组在口服中药的基础上给予罐灸穴位贴敷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一个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与不良反应,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均能有效治疗风邪犯肺型喉源性咳嗽,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的总体疗效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对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说明加味牛子利咽汤配合罐灸穴位贴敷能更有效的治疗或缓解咽痒、咳嗽等症状,中药-罐灸穴位贴敷综合疗法是治疗喉源性咳嗽的安全、有效方法。

赖伟萍[6](2019)在《舒咽止咳汤治疗咽源性咳嗽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37例咽源性咳嗽患者服用舒咽止咳汤2周后咳嗽症状积分、咳嗽视觉模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观察该方在咽源性咳嗽临床症状缓解、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影响,评价舒咽止咳汤治疗咽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浙江省中医院跟师门诊期间,符合咽源性咳嗽诊断及纳入标准的患者43例,予口服自拟中药方舒咽止咳汤,均为2周1个疗程,治疗后从疗效结果、咳嗽症状积分、咳嗽视觉模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安全性指标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43例,脱落6例,最后统计患者37例,结果显示:(1)总体疗效方面:舒咽止咳汤治疗咽源性咳嗽后效果显着,其中痊愈2例,显效10例,好转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83.79%;(2)咳嗽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患者咳嗽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3)咳嗽视觉模拟评分方面: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01;(4)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5)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统计:治疗前后,患者在体温、脉搏、呼吸频次及血压等生命体征无明显异常,未见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提示舒咽止咳汤治疗咽源性咳嗽有明显疗效,在改善症状的同时,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张逸琳[7](2019)在《运脾化痰通窍方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脾虚痰阻型)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运脾化痰通窍方对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脾虚痰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符合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脾虚痰阻型诊断的患儿分为治疗组、西医对照组及中医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口服运脾化痰通窍方治疗,西医对照组口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及中药安慰剂治疗,中医对照组口服玉屏风颗粒治疗,三组研究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小儿咳嗽、咯痰、鼻塞、流涕、咽痒、鼻后滴注感症状,咽部检查症状改善情况,及精神、面色、睡眠、食欲、大便、舌脉等中医症候变化改善情况。结果:临床疾病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4%,西医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7.5%,中医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治疗组临床疾病疗效相比西医对照组及中医对照组更显着(P<0.05)。中医症候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3%,西医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6.2%,中医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4.8%,治疗组中医症候疗效相比西医对照组及中医对照组更显着(P<0.05)。分别比较三组各方面影响,治疗组在咳嗽、咯痰、鼻塞、流涕、咽痒、鼻后滴注感、咽部检查、主要症状总积分、睡眠、大便改善方面整体优于西医对照组及中医对照组(P<0.05),在精神、面色、食欲、次要症状总积分、舌质、舌苔、脉象、舌脉总积分方面三组整体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三个月后,治疗组咳嗽、咯痰、鼻后滴注感、主要症状总积分、睡眠、食欲、大便、次要症状总积分均低于西医对照组及中医对照组(P<0.05),而鼻塞、流涕、咽痒、咽部检查、精神、面色、舌质、舌苔、脉象、舌脉总积分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运脾化痰通窍方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脾虚痰阻型)疗效显着。

张琳琳[8](2019)在《从少阳论治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目的:喉源性咳嗽是指因咽喉疾病所引起的咳嗽,以阵发性喉头奇痒作咳为主要表现。生活节奏加快、空气污染等因素是导致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病情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主要认为其发病原因可能与过敏、慢性炎症及神经因素相关,并针对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在不断探讨研究更适当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采用抗组胺、激素、抗生素等方法治疗。祖国医学认为喉咳是由外感风邪、禀赋不足、五脏功能的亢进或不足等原因导致,中药治疗之疗效存在突出优势,但在证候分型论治方面尚无统一的标准,方药运用亦存在较大差异,科学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较少,人为因素对研究结果影响较大,存在进一步持续研究的必要性。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最先受邪,表现突出,经临床观察正邪交争,正气亏虚,邪气入于半表半里,少阳郁热导致气机升降不利,肺气上逆是喉咳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此探究从少阳论治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及其是否具有改善患者心理、生理、社会各方面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方法:采用国际公认的随机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案,开展从少阳论治喉源性咳嗽的双盲试验性研究,收入60例患者对其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n1=30)对照组(n2=30),均进行2周的治疗,在治疗前进行一般情况调查,并填写症状视觉模拟量表、莱赛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LCQ)并对其进行汉密尔顿焦虑评分(HAMA),两周后对问卷进行再次填写及评分,比较前后治疗疗效的差异及其对心理社会等生活质量的相关影响,通过SPSS20.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数据进行分类变量的统计描述,对两组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自身治疗前后的配对T检验,试验组和对照组数据的独立性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单样本或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研究成果:实际共收入患者60例,脱落7例,男性4例,女性3例,实际纳入统计数据的患者53例,男性18例,女性35例,试验组28人,对照组25人,对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分析P均>0.05,证实治疗前患者各项指标分布均衡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试验组对少阳郁热型喉咳治疗的综合有效率为85.7%;对照组的综合有效率为40%。单项症状试验组咳嗽症状的有效率为85.7%(n=24),喉部整体症状改善的有效率为78.6%(n=22),咽痒症状治疗的有效率为67.9%(n=19),咽干症状的有效率为57.1%(n=15);对照组咳嗽症状的有效率为52.0%(n=13),喉部整体症状有效率44%(n=11),咽痒有效率为52%(n=13),咽干有效率40%(n=10)。3.对于莱赛斯特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影响看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数值均上升,但试验组三组数值均值均大于1.3,对照组均未达到1.3的增长,可见试验组的治疗具有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意义,而对照组并不具备;4.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看试验组治疗前后对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焦虑状况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从少阳论治喉源性咳嗽的中药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患者咳嗽、咽痒等症状方面优势突出;安慰剂亦存在一定的有效率,但在改善症状方面效果不明显。从LCQ评分可以加强证明从少阳论治喉咳组方在改善喉咳患者心理、生理、社会问题上都有临床有效性,安慰剂并不具有治疗的最小有效性。从焦虑量表分析看出两组治疗前后对患者均具有改善焦虑的作用,安慰性心理因素在本证型的咳嗽患者中具有很大的影响性,心理诱因可能是本证型久治不愈的其中原因之一,喉咳患者的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应才钰[9](2019)在《千层纸汤治疗风热犯肺型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莱切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LCQ)、视觉模拟评分(VAS)、中医症状评分等进行综合评价,观察千层纸汤治疗风热犯肺型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探究其有效的指标和临床治疗的可重复性,为丰富变应性咳嗽(AC)的辨治思路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案,从广州市中医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病人中选取6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风热犯肺型变应性咳嗽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试验组在服用枸地氯雷他定的基础上加用千层纸汤治疗,对照组只服用枸地氯雷他定治疗,两组的疗程均为2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莱切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最后收集、整理数据并统计分析得出具体结论。结果:1.LCQ评分的比较:两组治疗后,LCQ生理区域、心理区域、社会区域评分及总分均比治疗前显着改善,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证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可整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试验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对比,试验组治疗后LCQ生理区域、心理区域、社会区域评分及总分改善更为明显(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2.中医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的比较:两组经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比治疗前改善(P<0.05);证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可缓解患者咳嗽、咽痒、咽干等临床症状。但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对比,试验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改善更为明显,缓解咳嗽、咽痒等症状效果更明显(P<0.05)。试验组有效30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有效则为27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7.09%。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比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更佳(P<0.05)。3.VAS评分的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经统计学分析(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VAS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下降更明显,经统计学分析(P<0.05)。4.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证明千层纸汤治疗风热犯肺型变应性咳嗽的安全的。结论:千层纸汤联合枸地氯雷他定治疗风热犯肺型变应性咳嗽,能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和生活品质得到改善,且总体疗效及缓解程度优于单用枸地氯雷他定组。

罗琴[10](2018)在《咳嗽1号方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痰热搏结咽喉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咳嗽1号方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痰热搏结咽喉证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痰热搏结咽喉证提供临床依据,丰富中医药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的治疗思路与方法。方法:本次临床研究收集于成都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就诊患儿,共70例,属于喉源性咳嗽痰热搏结咽喉证型的患儿,按照对照法的试验设计原则分为两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35例予以“咳嗽1号方”加减,对照组35例予以“小儿咽扁颗粒”口服,治疗一个疗程后,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主、次要症状及咽部体征的情况进行评分,再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别运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结果分析。结果:(1)综合疗效评价:治疗组临床痊愈的有6人,显效的有18人,有效的有8人,无效的有3人,总有效率为91.42%;对照组的患儿经过治疗后痊愈的有1人,显效的有6人,有效的有18人,无效的有10人,总有效率为71.42%。经非参数检验,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2)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治疗组在改善咳嗽、咽痒、咽干主要症状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次症疗效评价:治疗组在改善咯痰、咽部异物感症状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4)咽部体征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在改善“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体征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评价:两组共70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安全性评价为1级。结论:咳嗽1号方治疗喉源性咳嗽痰热搏结咽喉证具有良好疗效,能够有效的控制患儿临床主、次要症状,改善患儿咽部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等体征,运用咳嗽1号方治疗喉源性咳嗽痰热搏结咽喉证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二、综合疗法治疗喉源性咳嗽18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疗法治疗喉源性咳嗽18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清咽止咳汤合揿针治疗风邪犯肺型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2.诊断标准
        (二)试验设计
        1.试验分组
        2.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
        4.疗效评定标准
        5.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一)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1.年龄分析
        2.性别分析
        3.病程分析
        4.治疗前两组主要证候积分比较
        (二)结果分析
        1.疗效结果
        2.治疗组治疗前后主要证候积分比较
        3.对照组治疗前后主要证候积分比较
        4.治疗后两组主要证候积分比较
        5.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
讨论
    一、中、西医对喉源性咳嗽的认识
        (一)古代中医对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对喉源性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西医对喉源性咳嗽病因的认识
    二、治疗
        (一)古代中医对咳嗽的治疗
        (二)现代中医对喉源性咳嗽的治疗
        (三)西医对喉源性咳嗽的治疗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本研究治疗方法分析
        (一)治疗组治疗方法分析
        1.方药分析
        2.揿针贴刺穴位治疗
        (二)对照组治疗方法分析
        (三)结果分析
        (四)安全性分析
        (五)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2)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头病类
    2 牙病类
    3 耳病类
    4 鼻病类
    5 眼病类
    6 咽喉病类
    7 口病类
    8 面病类
    9 当代医家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共性
    10 当代医家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特性
    11 不足
1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渊源与传承
    1.1 李梴其人
    1.2 李梴着作
    1.3 古代医籍中类似“上病下取”“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
    1.4 古代针灸歌赋中类似“上病下取”“上补下泻”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与分类
    1.5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2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腧穴应用规律
    2.1 李氏五官经穴的特点
    2.2 手阳明大肠经
    2.3 足太阳膀胱经
    2.4 足少阳胆经
    2.5 手太阴肺经
    2.6 当代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用穴规律
    2.7 古代经典针灸歌赋治疗五官疾病用穴规律
3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临床特点
    3.1 异穴分施,首创“上补下泻”
    3.2 穴分主应,互相应答
    3.3 刺分先后,先泻后补
    3.4 远道取穴,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
    3.5 崇尚“易精简”
    3.6 重视针灸禁忌
4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机理探讨
    4.1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经络学基础
    4.2 “经气不利,邪害清窍”为病机根本所在
    4.3 “九窍不利,肠胃所生”为五官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4.4 重胃气,多选取土经土穴是其穴法原则
    4.5 《内经》“上病下取”理论为治则指导
    4.6 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是疗效发挥的关键
    4.7 “通经接气”为李梴针法效应特点——主应相配,应答通接
    4.8 《内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理论为治则补充
    4.9 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衍生的转移兴奋灶理论是其针法神经学基础
    4.10 取象比类是“上补下泻”针法的思维核心
    4.11 “脏腑别通”理论是李氏针法的独辟蹊径
5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当代五官科的临床应用探讨
    5.1 “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各科的应用
    5.2 谢氏“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五官科的应用
6 讨论
    6.1 运用“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亟待发展
    6.2 “上补下泻”针法在临床各科适应症广安全效佳
    6.3 目前“上补下泻”针法研究存在的不足
7 本研究的创新性
    7.1 提出22个李氏五官经穴,首次探讨李氏五官腧穴应用规律
    7.2 提炼出古今医家针治五官疾病的用穴特点和规律
    7.3 文献追踪发现八脉交会穴和“应穴”理论的源头
    7.4 从西医神经学角度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7.5 首次从取象比类的中医思维方法学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7.6 首次从“脏腑别通”理论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2 原始数据
个人简介

(3)陈小宁教授辨治鼻病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鼻部疾病临床经验研究背景
    1. 传统医学关于鼻部疾病的研究
        1.1 鼻部疾病病名源流考
        1.2 鼻部疾病中医证素溯源及应用现状
        1.3 近五年来鼻部疾病在中医治法方面的临床观察文献梳理
        1.4 近五年来鼻部疾病在中医方药方面的临床观察文献梳理
    2. 鼻部疾病现代医学治疗背景
        2.1 鼻部疾病相关治疗指南解析
        2.2 近五年来有关鼻部疾病的研究方向
    3. 基于数据挖掘的耳鼻喉科疾病相关的文献现状
    4. 陈小宁教授学术观点的相关文献现状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陈小宁教授辨治鼻部疾病医案回顾性研究
    1. 数据采集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排除标准
    2. 数据清洗
        2.1 数据预处理
        2.2 数据采集方法
        2.3 数据规范化
        2.4 数据分析
    3. 基于频数法运算的研究结果及判读
        3.1 鼻鼽(变应性鼻炎)研究结果及判读
        3.2 鼻渊(慢性鼻窦炎)研究结果及判读
        3.3 鼻窒(慢性鼻炎)研究结果及判读
        3.4 鼻衄(鼻出血)研究结果及判读
        3.5 小儿鼾眠(小儿腺样体肥大)研究结果及判读
        3.6 鼻痔(鼻息肉)研究结果及判读
    4. 基于关联规则法运算的研究结果及判读
        4.1 鼻鼽(变应性鼻炎)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4.2 鼻渊(慢性鼻窦炎)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4.3 鼻窒(慢性鼻炎)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4.4 鼻衄(鼻出血)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4.5 小儿鼾眠(小儿腺样体肥大)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4.6 鼻痔(鼻息肉)关联规则研究结果及判读
    5. 基于聚类分析算法的研究结果及判读
        5.1 鼻鼽(变应性鼻炎)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5.2 鼻渊(慢性鼻窦炎)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5.3 鼻窒(慢性鼻炎)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5.4 鼻衄(鼻出血)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5.5 小儿鼾眠(小儿腺样体肥大)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及判读
        5.6 鼻痔(鼻息肉)聚类分析结果
    6. 讨论
        6.1 鼻鼽
        6.2 鼻渊
        6.3 鼻窒
        6.4 鼻衄
        6.5 小儿鼾眠
        6.6 鼻痔
第三部分 陈小宁教授治疗鼻部疾病临证经验的名中医访谈研究
    1. 访谈研究背景
    2. 访谈研究设计
    3. 访谈研究实施
    4. 资料转录与分析
    5. 访谈总结报告
        5.1 陈小宁教授对鼻部疾病中“腺样体肥大”中医病名的认识及诊治经验
        5.2 陈小宁教授对鼻部疾病辨证之证素的认识及治法选择
        5.3 陈小宁教授治疗鼻部疾病用药的特点
        5.4 陈小宁教授对国医大师干祖望教授在鼻部疾病方面的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创新点
结论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咳嗽证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专有名词英文缩写中英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中西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1.1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1.2 西医对咳嗽的认识及诊疗现状
    1.3 存在问题
2 与咳嗽相关行业标准的现状与比较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1.1 疾病国标
        2.1.2 证候国标
        2.1.3 治法国标
    2.2 中医药行业标准
        2.2.1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行标)
        2.2.2 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2008会标)
        2.2.3 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1会标)
        2.2.4 中医内科学(2013教材)
        2.2.5 中西医结合行业标准(2016西医会标)
        2.2.6 不同行业标准的比较与分析
        2.2.7 若干中医行业标准与国标比较
    2.3 中西医结合标准
        2.3.1 普通感冒
        2.3.2 流行性感冒
        2.3.3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2.3.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
        2.3.5 肺脓肿
        2.3.6 肺结核
        2.3.7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2.3.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3.9 支气管扩张
        2.3.10 肺心病
        2.3.11 肺癌
        2.3.12 对比与分析
    2.4 西医咳嗽诊疗指南
        2.4.1 咳嗽分类
        2.4.2 不同类型咳嗽分类的变化
        2.4.3 诊断程序
        2.4.4 治疗方案
    2.5 分析与建议
        2.5.1 两个标准病种纳入异同的分析与建议
        2.5.2 对于咳嗽相关标准制定的建议
3 当代临床咳嗽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3.1 当代临床咳嗽文献的现状
    3.2 近年3000篇文献分析
    3.3 相似疾病比较
    3.4 报道所涉及西医疾病与其对应的中医证候
    3.5 近年报道所涉病种与有关行业标准比较
    3.6 近年报道所涉证候与有关行业标准比较
    3.7 分析与建议
4 历代中医古籍中咳嗽及其论治理论的整理与分析
    4.1 历代中医代表性文献有关咳嗽分类的研究
        4.1.1 历代咳嗽名整理
        4.1.2 历代咳嗽名分类
        4.1.3 历代咳嗽名分析
        4.1.4 分析与建议
    4.2 历代中医咳嗽用药及其特点的研究
        4.2.1 高频次中药及其性味功效
        4.2.2 中药分类及其频次
        4.2.3 古方用药按治法分类统计
        4.2.4 古方用药按病证分类统计
    4.3 分析与建议
5 咳嗽辨证论治方法的构建
    5.1 辨病论治
        5.1.1 咳嗽常见疾病的西医诊疗
        5.1.2 咳嗽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
        5.1.3 分析与建议
    5.2 辨证论治
        5.2.1 咳嗽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5.2.2 急性咳嗽
        5.2.3 亚急性咳嗽
        5.2.4 慢性咳嗽
    5.3 对症治疗
        5.3.1 西医对症治疗
        5.3.2 中医对症治疗
    5.4 分析与建议
        5.4.1 辨病论治
        5.4.2 辨证论治
        5.4.3 对症治疗
6 讨论
    6.1 现状与存在问题
    6.2 相关国标和行业标准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
        6.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6.2.2 中医药行业标准
        6.2.3 中西医结合标准
        6.2.4 西医咳嗽诊疗指南
    6.3 临床报道与不同咳嗽标准存在的差异与比较分析
    6.4 对古典文献检索与比对的结果
    6.5 整理和完善咳嗽辨证论治标准的必要性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全文) 基于中医古籍文献的咳嗽证治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二、已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全文)
    三、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摘要)及参加会议情况

(5)加味牛子利咽汤配合罐灸穴位贴敷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数据
        2.4 观察方法
        2.5. 评分标准
        2.6 疗效评定方法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观察指标比较
        3.3 疗效
    4. 安全性评价
    5. 依从性评价
    6. 结论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喉源性咳嗽的认识
        1.1 中医对喉源性咳嗽的探讨
        1.2 病因病机
        1.3 分型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喉源性咳嗽的研究
        2.1 西医对喉源性咳嗽的认识
        2.2 可能诱发因素
    3. 加味牛子利咽汤的组方依据及药理分析
        3.1 加味牛子利咽汤的组方依据
        3.2 加味牛子利咽汤选用药物的现代药理依据
    4. 罐灸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
        4.1 罐灸穴位贴敷疗法
        4.2 拔罐法防治喉源性咳嗽的机理
        4.3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喉源性咳嗽的机理
        4.4 穴位选取的依据
        4.5 综合疗法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治疗喉源性咳嗽现状
    1. 中医中药治疗喉源性咳嗽的现状
        1.1 辨证分型·内服中药治疗
        1.2 中成药治疗
        1.3 中药雾化吸入治疗
        1.4 针刺穴位治疗
        1.5 穴位贴敷治疗
        1.6 拔罐法治疗
        1.7 其他外治疗法
    2. 现代医药治疗喉源性咳嗽的现状
    3. 中西医结合治疗喉源性咳嗽的现状
        3.1 中药、西药联合口服应用治疗
        3.2 口服中药配合西药雾化吸入治疗
        3.3 中药配合激光疗法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6)舒咽止咳汤治疗咽源性咳嗽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1.病例来源
        2.选择标准
        3.排除标准
        4.脱落标准
        5.脱落病例的处理
    (二)研究方法
        1.制定入组方案
        2.收集病例资料
        3.治疗方法统计
        4.观察指标和临床症状评价
        5.安全性评价
        6.统计学方法
        7.技术路线
二、研究结果
    (一)临床资料统计
        1.病例收集
        2.一般情况统计
    (二)治疗疗效分析
        1.临床疗效
    (三)安全性评价
三、分析和讨论
    (一)西医对咽源性咳嗽的认识
        1.病因
        2.发病机理
        3.治疗
    (二)祖国医学对咽源性咳嗽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讨
        1.历代医家的对咽咳的认识和实践
        2.从五脏一体观论治咽源性咳嗽
        3.辨证论治
    (三)舒咽止咳汤加减治疗咽源性咳嗽的理论基础
        1.舒咽止咳汤组方依据和现代药理学研究
        2.结果分析
    (四)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7)运脾化痰通窍方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脾虚痰阻型)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疗效观察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标准
        1.2.5 病例脱落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1.3.2 西医对照组
        1.3.3 中医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
        1.4.1 主症观察及积分
        1.4.2 次症观察及积分
        1.4.3 体征观察及积分
    1.5 疗效判定标准
        1.5.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1.5.2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1.6 技术路线图
    1.7 统计方法
2.疗效观察结果
    2.1 基线特征
        2.1.1 性别比较
        2.1.2 年龄比较
        2.1.3 治疗前三组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2.1.4 治疗前三组次要症状积分比较
        2.1.5 治疗前三组舌脉象积分比较
    2.2 临床疗效
        2.2.1 治疗后三组疾病临床疗效比较
        2.2.2 治疗后三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2.2.3 治疗后主症积分比较
        2.2.4 治疗后次症积分比较
        2.2.5 治疗后舌脉象积分比较
讨论
    1.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西医认识
    2.西医治疗
    3.西医研究进展
    4.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4.1 中医病因病机
        4.1.1 病因
        4.1.2 病机
        4.1.3 病因病机归纳
        4.2 中医证型的分布状况
    5.中医治疗的进展
        5.1 药物治疗
        5.2 非药物治疗
        5.2.1 小儿敷贴
        5.2.2 小儿推拿
        5.3 内外合治
    6.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7.提出“从鼻入手、运脾论治”的中医治疗新理论-运脾化痰通窍方
        7.1 脾虚痰阻型UACS的病因病机
        7.1.1 鼻脾关系之中医理论
        7.1.2 脾虚与痰湿的关系
        7.1.3 鼻窍与痰阻的关系
        7.1.4 鼻、脾、痰与UACS的发病
        7.2 治法治则的确立
        7.2.1 从鼻入手化痰开窍
        7.2.2 运脾法的理论基础
        7.2.3 运用运脾法治疗脾虚痰湿
        7.2.4 “运脾”非“补脾”,宜重用苍术
        7.2.5 组方的确立
        7.3 “从鼻入手、运脾论治”在异病同治中的应用
        7.3.1 运脾化痰通窍方在小儿腺样体肥大上的运用经验
        7.3.2 运脾化痰通窍方在过敏性鼻炎上的近期研究进展
        7.3.3 运脾化痰通窍方治疗其他脾虚痰阻型疾病的展望
    8.运脾化痰通窍方组成及功效
        8.1 苍术
        8.2 薏苡仁
        8.3 辛夷
        8.4 黄芩
        8.5 石菖蒲
        8.6 夏枯草
        8.7 丝瓜络
        8.8 象贝母
        8.9 生牡蛎
        8.10 甘草
    9.结果分析
    10.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文献综述 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8)从少阳论治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研究意义
    2.古代文献对喉源性咳嗽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3.现代文献研究
        3.1 病名
        3.2 病因病机
        3.3 辨证分型及中药治疗
        3.4 外治法
        3.5 中药研究
    4.现代医学对喉源性咳嗽的认识
        4.1 现状
        4.2 发病机制
        4.3 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提出终止试验的标准
    3.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案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案
    4.观察指标
        4.1 安全性观察指标
        4.2 疗效性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5.统计方法
    6.结果
        6.1 观察性结果
        6.2 疗效性结果
    7.讨论
        7.1 对于一般资料的分析讨论
        7.2 对于疗效的分析讨论
        7.3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千层纸汤治疗风热犯肺型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AC的研究
        一、定义
        二、现代流行病学研究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四、诊断
        五、治疗
    第二节 中医药对变应性咳嗽的研究
        一、渊源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论治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研究目的
    第二节 临床研究对象
        一、病例选择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第三节 临床研究方案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案
        三、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四、统计学处理
        五、研究方案路线图
    第四节 临床研究结果
        一、病例收集情况
        二、两组基线对比
        三、疗效指标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立题依据
        一、选取风热犯肺证型的依据
        二、导师对AC的认识及辨治思路
        三、千层纸汤组成分析及现代药理
    第二节 研究结果分析与探讨
        一、病例齐性分析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三、结论
第四章 问题与展望
    一、面临的问题
    二、未来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10)咳嗽1号方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痰热搏结咽喉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中医诊断标准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临床病例选择标准
        1.4.1 病例纳入标准
        1.4.2 病例排除标准
        1.4.3 终止、退出试验标准
        1.5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3.观察方法
        3.1 临床观察指标
        3.2 疾病疗效判定
        3.3 疗效判定标准
        3.4 安全性判定
        3.5 统计学处理方法
    4.研究结果
        4.1 基线分析
        4.2 疗效指标评价
        4.3 治疗安全性观察结果
        4.4 临床研究结果评价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古代中医文献研究
        1.1 古代文献对于咽喉的认识
        1.2 古代文献对喉源性咳嗽的认识
    2.近现代中医对于喉源性咳嗽的研究进展
        2.1 病名的创立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2.4 其他疗法
    3.讨论
        3.1 立题依据
        3.2 咳嗽1号方组方分析
        3.3 单药解析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咳嗽1号方临床研究观察表
附录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录3:综述
    参考文献

四、综合疗法治疗喉源性咳嗽18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清咽止咳汤合揿针治疗风邪犯肺型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研究[D]. 武华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D]. 袁莉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陈小宁教授辨治鼻病临床经验研究[D]. 赵晶晶.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咳嗽证治理论研究[D]. 侯玉.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加味牛子利咽汤配合罐灸穴位贴敷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观察[D]. 刘静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舒咽止咳汤治疗咽源性咳嗽的临床观察[D]. 赖伟萍.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运脾化痰通窍方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脾虚痰阻型)的疗效评价[D]. 张逸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从少阳论治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研究[D]. 张琳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千层纸汤治疗风热犯肺型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研究[D]. 应才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咳嗽1号方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痰热搏结咽喉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罗琴.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综合治疗喉咳嗽18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