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加强新时期的党性修养(论文文献综述)
王曼[1](2020)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统领作用。政治信仰作为人类信仰的政治维度,是人们对某种特定的政治形态、政治制度、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等的信奉和敬仰,是对政治层面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是人的政治理性和政治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政治信仰是政治心理的重要组成要素,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随着人类政治文明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政治信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共同的政治信仰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力量。坚定的政治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进入新时代,在全球化、网络化以及“西化”“分化”等因素的冲击下,个别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出现了弱化,甚至是动摇的现象。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滑坡会使党失去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撑,损害党内的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因此,新时代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使党员、干部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崇高的政治信仰引领下践行政治理想、行为规范,在科学的政治信仰凝聚下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战斗力,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就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要承担的重要政治使命和执政课题。本文以“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为题,由导论和正文五章内容组成,各章大致的思路和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问题,首先要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包括信仰的内涵、特征、分类以及政治信仰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等。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信仰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继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以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政治学说中的“内圣外王”的政治修养、“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和“大同社会”的政治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政治理念、价值追求、社会理想的精华,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态度和精神生活风貌,并逐渐成为人们内化的一种特定的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亦成为涵养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经验。在历史脉络上,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纵向、动态的梳理,纵观政治信仰在中国共产党内的变迁历程,体悟党的政治信仰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出党在政治信仰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即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向、树立并宣扬党内政治信仰的先进典型、在整党整风运动中加强政治信仰建设等。这些宝贵的经验为解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突出问题,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提供了历史镜鉴和现实启示。第三章主要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诉求,突出问题意识。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党的政治信仰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党的政治和思想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考验和新问题。新时代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为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诉求。因此,通过总结新时代党的政治信仰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价值性两方面进行充分论证,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把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作为时代课题来讨论的根本原因。第四章主要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内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精神,从内容体系上看,新时代党的政治信仰的内容建构应包含五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党的科学政治信仰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五章在前四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原则、机制与路径,以实现政治信仰建设的目标。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在认识和尊重政治信仰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加以推进。具体而言,在基本原则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渐进性与反复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有效机制上,政治信仰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在生成过程中应遵循信仰的一般心理发展机制,包括理性认知机制、情感认同机制、意志培养机制和行为践行机制;在具体路径上,通过加强理论武装、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党性修养、依托红色资源、学习先进典型、完善党内制度、加强实践锻炼等路径,实现政治信仰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这七个方面相互支撑,形成合力,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巩固与强化,提高党员、干部知信行合一的能力,增强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而不断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基础。
卢汉[2](2020)在《政党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世界政党类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她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847年,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也就是具有国际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共产主义者同盟。自此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涌现,以其独特的纲领和旗帜塑造着人类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为此,一大批新型民族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诞生,有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刻,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政党特色鲜明、成就巨大,引起了世人的广泛瞩目。仔细分析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其自身性质和党性锤炼起着巨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反映,具有先进性、纯洁性、阶级性、组织性、纪律性等内在规定,具体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思想、纲领目标、路线方针、组织原则、作风传统等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及其锤炼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力。综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史,能够始终坚持自身建设和党性锤炼的政党往往都能够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带领该国的人民群众不断取得民族振兴事业的新胜利。相反,有一些政党由于放松了自身建设和党性锤炼,往往褪化变质、贪污腐败,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历史告诫和启迪人们,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党性锤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长足进步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改造旧中国,为了改变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的结果。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她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巨大成功。在20世纪上半叶,在以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及时顺应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潮流,对中国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使中国人民以崭新的姿态从被奴役被压迫的命运中站立起来,之后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浪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又及时顺应和平与发展的大潮流,对中国社会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行科学判断,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从而使中国人民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其根源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加强党性锤炼。中国共产党将党性锤炼作为自我革命的重要内容,不断鞭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锤炼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坚持牢固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治立场、坚持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坚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方法、坚持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围绕着如何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如何进行党性锤炼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思考,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党性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性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党性思想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对党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站稳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建党,坚持党的意识和党的集中统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态度,树立优良的作风,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意识和群众路线,反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六个方面对党性问题进行论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等方面来对党性问题进行论述。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坚持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坚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立场和理念,坚持党的纯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党的学习性等方面来对党性问题进行论述。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方面来论述党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性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它为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锤炼提供了理论指南,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建设提供了方案和智慧。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党性思想的指导下,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加强党性锤炼的实践。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呈现出由运动式整风整党到活动式集中教育再到综合性集中教育的发展变化。虽然不同阶段的教育主题不尽相同,方式方法也有差别。但综观中国共产党三个阶段党内集中教育实践的成功探索,它们呈现出了自觉性、时代性、指向性和长期性的基本特点。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大举措,在接近百年的实践历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要来加强党性锤炼;要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共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要坚持思想建党,从思想、作风、纪律、制度多方面加强党性;要坚持正面教育和问题整改相结合,将党性教育的各个环节统一衔接。综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性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历史实践,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是有其内在逻辑的。从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历史必然性来看,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内在规定,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实际要求,是褪变政党的历史镜鉴要求。从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内容要点来看,具体包括行动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政治立场(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治立场)、思想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方法)、传统作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规矩纪律(坚持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精神风貌(践行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精神品质)。从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基本方法来看,主要有三种方法:即通过党性教育与共产党员自我修养的结合来锤炼党性;通过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来锤炼党性;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淬炼来锤炼党性。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遵循着上述逻辑,实际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使中国共产党坚持做到个性与组织性的统一,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保持先进性,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坚持做到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锤炼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也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成效,这是令人欣喜的。但与此同时,基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党性锤炼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处理得不好,将严重影响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并且极大地弱化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有思想纯洁性问题、政治纯洁性问题、组织纯洁性问题、作风纯洁性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坚持创新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长效机制,努力巩固思想建党的成效;完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不断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员的入口管理和退出机制,加强对组织队伍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构建完备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杨阳[3](2019)在《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新时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并经过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创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在党内,刘少奇首先研究党员修养并形成了专门理论体系,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党建理论,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在刘少奇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刘少奇给予了高度评价,回顾了刘少奇伟大的一生,对其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进行了总结,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新时代共产党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本文从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新时代价值角度出发,研究了该书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重点探讨了该书的新时代价值。首先,研究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形成的历史条件。刘少奇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根据革命形势、抗日战争等需要,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实践,借鉴苏联共产党党建思想的基础上,经过萌芽、形成,并在教育锻炼党员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形成了该书。其次,研究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的主要内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部重要的党建思想着作,立足党性角度,理论联系实践,从共产党人党性锻炼和修养的目的、标准、方法、归宿、要求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共党员修养,不仅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党员修养研究方面的空白,也为新时代的党员修养提供了教材。再者,重点研究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的时代价值。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刘少奇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坚定理想、坚持真理、担当尽责、廉洁奉公等方面论述了该书的时代价值,探讨了新时代党员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和全面素养的方法和措施。
钟国云[4](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作为有效加强党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和伟大创举,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有效解决党内矛盾与问题的重要手段。回顾历史,纵观党创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的历次整党整风运动,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方面发挥了特殊而重大的关键作用。根据不同时代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的要求,党内集中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发展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逐渐实现了由“运动模式”向“活动模式”的过渡与转变,有力地推进了党在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也是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关键之举。实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是对党建传统理论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教育理论的创造性实践。因此,在当前党要管党、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活动开展相关问题的学理性探讨,有利于深化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研究的内容,拓展党内教育实践的研究视野,不断丰富新时代管党治党理论研究的成果。论文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与党的建设的良性互动为主线,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依据、活动的发起组织与实施、活动开展的实效性等方面的考察、梳理与分析,在总结活动取得的成绩和有效做法的同时,查找活动开展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进而针对这些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个层面,从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主观与客观等多个维度,提出优化与改进党内集中教育的一些思考,从而为搞好新时代的党内教育提供参考。首先,论文围绕活动开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全面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这是研究的前提基础。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梳理,总结分析研究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之处,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借鉴。在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论文主要从理论依据、历史传统、现实要求等层面对活动开展的依据进行探究。其中,重点从党的无产阶级政党特性、党的独特政治信仰与价值追求、无产阶级政党相关教育理论等维度,集中阐述了活动开展的理论依据;同时,对改革开放前的历次整党整风运动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并且,从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提出教育诉求、时代主题转换与社会转型、世纪之交的国内外形势发展、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的产生、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阐述了活动开展的现实要求。其次,论文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内容任务、组织实施及其取得的进展,主要从宏观与中观层面进行横向梳理与探讨,这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党内集中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综合性手段,论文按照侧重于党的全面彻底整顿、加强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强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加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党的党性党风教育等维度,从而集中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侧重,并对相应的代表性活动个体进行典型剖析。同时,基于活动动员与发起方式、组织与领导策略、活动开展的原则及方法步骤,以及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模式”的新探索、特点与演进等方面的整体考察,集中探讨了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动员组织与实施。再次,论文针对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实效性进行研究,这是论文研究的关键部分。基于活动实效性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论文主要从活动发起时机的把握、党内主要矛盾的研判、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党组织的领导与执行力、外在因素对活动的冲击、“活动”本身存在的弊端等方面,对影响活动实效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同时,论文全面总结分析了历次活动开展取得的主要成效、活动开展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及其表现、活动实效的历史经验教训警示等,从而对活动的实效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最后,论文对优化与改进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提出了几点思考,这是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论文主要从五个层面提出了改进与提升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对策建议:一是提出通过创新活动主题设置、拓展与丰富活动内容、优化活动载体设计等途径增强活动的实效性。二是紧紧围绕党内主要问题的解决,从增进活动开展的问题意识与问题导向、活动中正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创造性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等层面,提出加强活动制度化建设的对策。三是从活动实效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层面,尝试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活动实效性评价体系。四是针对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两张皮”、“一阵风”、形式主义、走过场、“活动倦怠”、开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从“常态化”机制、组织领导机制、激励保障机制、责任落实机制、舆论宣传机制、责任落实机制等方面构建活动开展长效机制。五是活动开展应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顺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三化”要求,以在更深层次上推动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健康有效开展。
穆斐[5](2019)在《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立足当今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以提升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通过对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相关重要问题的阐述,拟构建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协调、与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相适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相呼应的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理论体系。为达到上述目标,本文的研究思路、步骤和内容主要是:首先,对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对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概况、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素质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基本过程、当前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等进行深入调研及分析,明确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重要性。在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但就目前而言,针对这一领域或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甚少,在学术上甚至是空白,这也就成为笔者研究该选题的出发点。其次,对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相关理论论述进行梳理和阐述,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南、奠定理论基础。再次,对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原则、任务、方法和途径等进行研究,力求在现有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最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就如何完善或健全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政策和制度进行论述,对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规律进行探索,以便为这方面的建设提供科学有力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对这方面建设的规律作出初步的概括。依据上述思路,本文的研究分为四个板块的内容。第一板块,为第一章导论的内容。主要是概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介绍关于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研究现状、关于监狱戒毒人民警察思想政治素质的研究现状、关于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等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的研究现状、关于司法行政机关公务员的研究现状等,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研究的思路、创新点和难点,以及本文研究运用的方法及坚持的原则等。第二板块,为第二章的内容。主要是对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通过对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概况的概述,以及对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重要举措和基本过程的总结,在充分肯定当前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的主流与优势的同时,科学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探讨其成因,确定其研究问题的导向。第三板块,为第三章的内容。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主要是对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理论指导进行阐述,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相关论述,毛泽东思想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相关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相关论述。通过这一部分的阐述,明确研究的理论指导,打下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板块,为第四章、第五章、结束语的内容。主要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根据形势发展,结合当前实际,对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原则、任务、方法、途径等进行论述,同时对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以及规律进行探讨,以增强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结束语部分对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研究作了总结及展望。
任鹏[6](2018)在《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党的作风,既表现为高校领导班子、各级党组织和师生党员的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通过校风、学风、教风等具体体现出来。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地位、高校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决定了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党建理论知识,深入分析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的突出问题、形成原因,着力就如何推进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实现常态化的目标、原则、内容、机制等展开探讨。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就是始终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使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成为一种经常的、平常的、正常的状态,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是我们党基于不断提高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水平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由于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的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党必须对作风建设进行经常性地管理,由此带来的管理方法、手段和措施等的经常运用,形成了相对固化的体制机制,逐渐塑造出科学有效的作风建设体系,作风建设由此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最终成为被广泛认可的常态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作风建设常态化的过程。论文认为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问题主要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五个方面表现出来,这些问题主要有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缺失、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滋生、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蔓延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制度体系不健全、长效机制不完善、理想信念教育缺乏等。常态化是解决高校党的作风问题的必然选择,而要实现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必须坚持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相结合,要在“一个核心”,即群众路线为核心;“三种意识”,即问题意识、制度意识、法制意识;“四个常态”,即常态化的思想教育、常态化的制度机制建设、常态化的群众监督、常态化的法制方式的框架基础上,重点从构建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长效机制、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着力。
张莉营[7](2014)在《江泽民的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江泽民的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形成于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它以马克思主义权力学说为理论依据,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实践基础上,批判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官德文化精华,总结了世界上一些执政党政权沦丧的惨痛教训,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如何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问题的成果。干部权力观教育,既是干部权力观生成的内在规定,又是党巩固长期执政地位的需要,也是党应对长期执政环境变化的要求,还是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呼唤。干部权力观教育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委托授权关系为主线,包括权力实质观教育,权力责任观教育,权力价值观教育,权力道德观教育。干部权力观教育的途径,主要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干部权力观教育知识体系,通过制度化编码建立干部权力观教育规范,加强干部权力观教育中的个体省察和养成,营造良好的干部权力观教育氛围和环境。干部权力观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引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懂得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必须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决不能把权力和职位当作谋取私人利益的工具。江泽民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创新性、人民性等特色,注重权力观教育同制度规范权力、法律制约权力相结合,强调权力观教育统一于干部全面教育之中。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是加强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资源,提升现阶段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建设的驱动剂,而且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内容。
张莉莹[8](2014)在《江泽民的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江泽民的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形成于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它以马克思主义权力学说为理论依据,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实践基础上,批判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官德文化精华,总结了世界上一些执政党政权沦丧的惨痛教训,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如何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问题的成果。干部权力观教育,既是干部权力观生成的内在规定,又是党巩固长期执政地位的需要,也是党应对长期执政环境变化的要求,还是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呼唤。干部权力观教育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委托授权关系为主线,包括权力实质观教育,权力责任观教育,权力价值观教育,权力道德观教育。干部权力观教育的途径,主要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干部权力观教育知识体系,通过制度化编码建立干部权力观教育规范,加强干部权力观教育中的个体省察和养成,营造良好的干部权力观教育氛围和环境。干部权力观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引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懂得人民群众是国家权力的主体,必须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决不能把权力和职位当作谋取私人利益的工具。江泽民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创新性、人民性等特色,注重权力观教育同制度规范权力、法律制约权力相结合,强调权力观教育统一于干部全面教育之中。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是加强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资源,提升现阶段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建设的驱动剂,而且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内容。
王楠[9](2012)在《江泽民的党性修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二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共产党员增强党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新的时期,新的任务,新的环境,要求共产党员更加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江泽民非常重视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党建的思想论断,其中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思想是其党建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对江泽民的党性修养进行了研究。第一,对党性、修养、党性修养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第二,对江泽民的党性修养思想形成的依据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其党性修养形成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第三,重点论述了党性修养的思想体系,包括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性修养的指导原则之一;“三讲”成为党性修养新的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员党性修养提出新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党性修养的三种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参加实践锻炼,遵守“三严”“四自”。第四,论述了江泽民的党性修养思想的主要特征,即继承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第五,论述了江泽民的党性修养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刘丽群[10](2012)在《新时期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研究 ——以沈阳军区某部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具有典型的无产阶级性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军在党的领导下,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辉煌里程。军队党的思想建设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入新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军情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现实情况给我军党的思想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任务与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探索加强和改进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的途径。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数据为研究依据,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沈阳军区某部队党的思想建设现状。根据实际调查所得数据及资料分析,首先阐释了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的涵义和内容、地位和作用、功能和历史发展等基本理论问题。其次,通过数据得出党员理论水平不高、部分党员理想信念滑坡、思想理论建设内容空泛、党务工作流于形式和思想建设实效性缺乏等是当前军队党的思想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深入探究,分析出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对思想建设重视程度不足、相关制度机制不完善、理论武装不够系统深入、党务工作队伍参差不齐等是导致思想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加大军队党的思想建设力度,丰富思想建设内容、健全军队党的思想建设长效机制、探索军队党的思想建设新途径、加强和改进军队党的其他建设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军党的思想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加强新时期的党性修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加强新时期的党性修养(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
(一) 研究的缘由 |
(二) 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分析 |
一、政治信仰及其相关概念梳理 |
(一) 信仰的概念分析 |
(二) 政治信仰的内涵界定 |
(三) 政治信仰的特征 |
(四) 政治信仰的功能 |
二、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渊源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信仰理论 |
(二)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政治信仰论述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 |
一、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考察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探索之路 |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实践之路 |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发展之路 |
二、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 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觉悟 |
(二)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向 |
(三) 树立并宣扬党内政治信仰的先进典型 |
(四) 在整党整风运动中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 |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诉求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 个别党员共产主义信仰不坚定 |
(二) 个别党员在生活中“不信马列信鬼神” |
(三) 个别党员的党员意识弱化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 市场经济的冲击 |
(二) 全球化的挑战 |
(三) 网络化的影响 |
(四) “西化”“分化”的干扰 |
三、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价值性 |
(一)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助推党的政治建设 |
(二)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三)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 |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内容 |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
(二)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党的政治信仰的精神支柱 |
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想追求 |
(一)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二)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形态 |
(三)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时代目标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特征 |
四、忠诚干净担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实践要求 |
(一) 对党忠诚是为政之魂 |
(二) 个人干净是立身之本 |
(三) 敢于担当是成事之要 |
五、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践行旨归 |
(一)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力观 |
(二)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 |
(三)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原则、机制与实现路径 |
一、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原则 |
(一)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
(二) 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的原则 |
(三) 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
(四) 坚持渐进性与反复性相结合的原则 |
二、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有效机制 |
(一) 政治信仰理性认知机制 |
(二) 政治信仰情感认同机制 |
(三) 政治信仰意志培养机制 |
(四) 政治信仰行为践行机制 |
三、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具体路径 |
(一) 加强理论武装,促进政治信仰的认知深化 |
(二) 坚定四个自信,激发政治信仰的情感认同 |
(三) 增强党性修养,强化政治信仰的初心锤炼 |
(四) 依托红色资源,接受政治信仰的文化熏陶 |
(五) 学习先进典型,发挥政治信仰的示范引领 |
(六) 完善党内制度,建立政治信仰的制度保障 |
(七) 加强实践锻炼,实现政治信仰的外化于行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政党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状况 |
三、研究的整体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性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 |
第一节 现代政党的产生与类别分化 |
一、现代政党的历史生成 |
二、现代政党的类别分化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历程与独特性 |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诞生与曲折发展 |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性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党性锤炼 |
一、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
二、党性概念的历史发展与科学内涵 |
三、中国共产党党性的三重逻辑 |
四、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性思想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党性思想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性思想 |
二、列宁的党性思想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党性思想的历史演进 |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思想 |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思想 |
三、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思想 |
四、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思想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党性思想的重要意义 |
一、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科学指南 |
二、世界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建设的积极借鉴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历史实践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党性锤炼实践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 |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实践的阶段性变化与整体性特征 |
一、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实践的阶段性变化 |
二、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实践的整体性特征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实践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要来加强党性锤炼 |
二、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共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 |
三、坚持思想建党,从思想、作风、纪律、制度多方面加强党性 |
四、坚持正面教育和问题整改相结合,将党性教育的各个环节统一衔接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内在逻辑与实际成效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内在逻辑 |
一、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历史必然性 |
二、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要点 |
三、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基本方法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实际成效 |
一、党内关系上:坚持个性与组织性的统一,增强了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
二、党政关系上:突出党的先进性,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
三、党群关系上:坚持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方法取向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面临的现实问题 |
一、思想纯洁性问题 |
二、政治纯洁性问题 |
三、组织纯洁性问题 |
四、作风纯洁性问题 |
第二节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增进党性锤炼的方法取向 |
一、创新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长效机制,努力巩固思想建党的成效 |
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不断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
三、完善党员的入口管理和退出机制,加强对组织队伍的教育、监督和管理 |
四、构建完备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
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表现形式 |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要加强党性锤炼 |
二、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党性锤炼 |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党性锤炼的综合举措 |
四、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新时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党性修养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形成背景 |
第一节 党性修养的概念和特征 |
一、党性的概念 |
二、党性修养的特征 |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党性思想 |
一、毛泽东党性思想 |
二、张闻天党性思想 |
三、陈云党性思想 |
第三节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形成条件 |
一、社会历史条件 |
二、思想理论来源 |
三、个人主观条件 |
第二章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理论观点 |
第一节 共产党员加强修养的必要性 |
一、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 |
二、完成长期执政任务的需要 |
三、党员自身发展进步的需要 |
四、党内存在错误思想意识 |
第二节 共产党员修养的基本内容 |
一、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处理实际问题 |
三、注重革命实践 |
四、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党的利益 |
五、坚持群众路线 |
第三节 共产党员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
一、加强理论学习 |
二、勇于革命实践 |
三、正确开展党内斗争 |
四、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论 |
第三章《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新时代价值 |
第一节 赋予了党性修养理论新的时代内涵 |
一、提升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党党建工作的新高度 |
二、为新时代党员队伍教育提供了科学理论 |
第二节 为新时代加强共产党员修养提供了重要指引 |
一、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的修养 |
二、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修养 |
三、敢于担当、勇于创造的修养 |
四、勤于学习、知行合一的修养 |
五、心系人民、廉洁奉公的修养 |
第三节 为新时代加强共产党员修养提供了科学方法 |
一、坚持“内省”与“外省”相结合 |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三、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行 |
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六、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依据 |
三、历史传统 |
四、现实要求 |
第二章 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
一、活动主要任务与内容侧重 |
二、活动的动员与发起方式 |
三、活动的组织与领导策略 |
四、活动的原则与方法步骤 |
五、“活动模式”的形成与演进 |
第三章 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实效性评估 |
一、活动实效性的内涵与外延 |
二、影响活动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
三、历次活动开展取得的突出成效 |
四、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 |
五、活动实效的历史经验教训警示 |
第四章 优化与改进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的几点思考 |
一、优化主题、拓展内容、创新载体 |
二、针对党内问题加强活动制度化建设 |
三、构建与完善活动的实效性评价体系 |
四、建立与健全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 |
五、服从服务于党建总体布局和“三化”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相关概念说明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现状评述 |
三、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 本文研究的思路、创新点、难点 |
(二) 本文研究运用的方法、坚持的原则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状况 |
一、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概况 |
(一) 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的组成情况 |
(二) 监狱、戒毒人民警察队伍基本情况 |
(三) 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人民调解员等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基本情况 |
二、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重要举措、基本过程和成绩经验 |
(一) 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重要举措 |
(二) 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基本过程 |
(三)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取得的成绩 |
(四) 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取得的经验 |
三、当前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现状 |
(一) 主流与优势 |
(二) 问题与不足 |
(三) 成因与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理论指导 |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相关论述 |
(一) 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理论依据 |
(二) 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任务和目标 |
(三) 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
二、毛泽东思想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相关论述 |
(一) 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重要性 |
(二) 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
(三) 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相关论述 |
(一) 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重要性 |
(二) 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
(三) 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原则、任务、方法和途径 |
一、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原则 |
(一) 相关理论概述 |
(二) 明确主要原则 |
二、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任务 |
(一) 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必须进一步坚守忠诚的政治本色 |
(二) 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必须进一步牢筑为民的宗旨理念 |
(三) 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必须进一步坚定公正的价值追求 |
(四) 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必须进一步严守廉洁的基本操守 |
三、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方法 |
(一) 加强素质建设方法 |
(二) 借鉴先进合理方法 |
(三) 方法运用具体要求 |
四、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途径 |
(一) 抓好理论武装 |
(二) 开展社会实践 |
(三) 发挥组织作用 |
(四) 运用科技手段 |
(五) 加大基础投入 |
(六) 加强自我塑造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以及规律探索 |
一、不断完善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政策 |
(一) 正确认识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政策的重要性 |
(二) 继承和完善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相关政策 |
(三) 加大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政策的宣传 |
二、建立健全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制度 |
(一) 建立健全培训制度 |
(二) 建立健全选拔制度 |
(三)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
(四) 建立健全保障制度 |
(五) 建立健全奖励制度 |
三、深入探索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的规律 |
(一) 加强全局规划 |
(二) 紧贴工作实际 |
(三) 坚持与时俱进 |
四、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现有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党的作风概念 |
2.1.2 党的作风建设内涵 |
2.1.3 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内涵 |
2.2 相关理论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 |
2.2.2 其他学科相关理论的借鉴 |
3 党的作风建设历史回顾与常态化新要求的提出 |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历史回顾与反思 |
3.1.1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作风建设历史的简要回顾 |
3.1.2 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反思 |
3.2 常态化是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要求与新目标 |
3.2.1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然选择 |
3.2.2 有效应对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 |
3.2.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
4 常态化是解决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问题的必然要求 |
4.1 新时期高校解决作风问题的成就与经验 |
4.1.1 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 |
4.1.2 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
4.1.3 提升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制度化水平 |
4.1.4 深入开展高校反腐倡廉工作 |
4.2 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1 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 |
4.2.2 学风方面的问题 |
4.2.3 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 |
4.2.4 领导作风方面的问题 |
4.2.5 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 |
4.3 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官本位思想与教条主义滋长 |
4.3.2 校园行政化影响与和谐校园环境受到侵蚀 |
4.3.3 作风考核体系不健全与监督体系不完善 |
4.3.4 学校干部任用机制不完善与制度缺陷 |
4.3.5 权力过于集中与实用主义蔓延 |
4.4 通过常态化来破解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难题 |
4.4.1 常态化是践行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基本原则的具体表现 |
4.4.2 常态化是落实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主要内容的根本途径 |
5 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制度体系构建 |
5.1 制度体系构建必须遵循的原则 |
5.1.1 科学性原则 |
5.1.2 时效性原则 |
5.1.3 针对性原则 |
5.2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高校制度体系常态化建设 |
5.2.1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思想作风制度常态化建设 |
5.2.2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学风制度常态化建设 |
5.2.3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工作作风制度常态化建设 |
5.2.4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领导作风制度常态化建设 |
5.2.5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生活作风制度常态化建设 |
5.2.6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各项制度的监管与落实 |
6 完善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
6.1 建立健全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
6.1.1 永葆高校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
6.1.2 提高执校能力的重要措施 |
6.1.3 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 |
6.2 建立健全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
6.2.1 建立健全高校内部权力制约机制 |
6.2.2 建立健全高校教育宣传机制 |
6.2.3 建立健全高校组织领导机制 |
6.2.4 建立健全高校干部管理机制 |
6.2.5 建立健全高校监督预警机制 |
6.2.6 建立健全高校惩处激励机制 |
7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中的作用 |
7.1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作风建设的作用 |
7.1.1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作用 |
7.1.2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学风建设的作用 |
7.1.3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工作作风建设的作用 |
7.1.4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领导作风建设的作用 |
7.1.5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党的生活作风建设的作用 |
7.2 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推动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 |
7.2.1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来推动高校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 |
7.2.2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开展高校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 |
7.2.3 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提升高校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的实效 |
7.2.4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来夯实高校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的基础与保障 |
7.2.5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来优化高校党的作风常态化建设的宏观环境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江泽民的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思路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江泽民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形成的依据 |
1.1 马克思主义的权力学说 |
1.2 中国传统的官文化精华 |
1.3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实践基础 |
1.4 世界上一些执政党政权沦丧的教训 |
第二章 江泽民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的内容一——干部权力观教育的必要性 |
2.1 干部权力观生成的内在规定 |
2.2 中国共产党巩固长期执政地位的需要 |
2.3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环境变化的要求 |
2.4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呼唤 |
第三章 江泽民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的内容二——干部权力观教育的内容 |
3.1 权力实质观教育 |
3.2 权力责任观教育 |
3.3 权力价值观教育 |
3.4 权力道德观教育 |
第四章 江泽民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的内容三——干部权力观教育的途径 |
4.1 确立马克思主义干部权力观教育知识体系 |
4.2 通过制度化编码形成干部权力观教育规范 |
4.3 加强干部权力观教育中的个体省察和养成 |
4.4 营造良好的干部权力观教育氛围和环境 |
第五章 江泽民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
5.1 鲜明的创新性 |
5.2 深厚的人民性 |
5.3 注重权力观教育同制度规范和法律制约权力的结合 |
5.4 强调权力观教育统一于干部的全面教育之中 |
第六章 江泽民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6.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建设理论 |
6.2 加强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资源 |
6.3 提升现阶段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的精神动力 |
6.4 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和内容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江泽民的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思路 |
四 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江泽民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形成的依据 |
1.1 马克思主义的权力学说 |
1.2 中国传统的官文化精华 |
1.3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实践基础 |
1.4 世界上一些执政党政权沦丧的教训 |
第二章 江泽民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的内容一——干部权力观教育的必要性 |
2.1 干部权力观生成的内在规定 |
2.2 中国共产党巩固长期执政地位的需要 |
2.3 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环境变化的要求 |
2.4 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呼唤 |
第三章 江泽民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的内容二——干部权力观教育的内容 |
3.1 权力实质观教育 |
3.2 权力责任观教育 |
3.3 权力价值观教育 |
3.4 权力道德观教育 |
第四章 江泽民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的内容三——干部权力观教育的途径 |
4.1 确立马克思主义干部权力观教育知识体系 |
4.2 通过制度化编码形成干部权力观教育规范 |
4.3 加强干部权力观教育中的个体省察和养成 |
4.4 营造良好的干部权力观教育氛围和环境 |
第五章 江泽民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
5.1 鲜明的创新性 |
5.2 深厚的人民性 |
5.3 注重权力观教育同制度规范和法律制约权力的结合 |
5.4 强调权力观教育统一于干部的全面教育之中 |
第六章 江泽民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6.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建设理论 |
6.2 加强新时期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资源 |
6.3 提升现阶段反腐倡廉科学化水平的精神动力 |
6.4 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体系和内容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江泽民的党性修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
1. 本文选题意义 |
2. 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的论述 |
1. 党性 |
2. 修养 |
3. 党性修养 |
一、江泽民的党性修养思想形成的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1.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性修养的论述 |
2. 毛泽东的党性修养理论 |
3. 刘少奇的党性修养思想 |
4. 邓小平的党性修养思想 |
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养思想 |
(二)现实依据 |
1. 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考验 |
2. 执政党自身建设面临的新情况使党性修养成为当务之急 |
3.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党性修养的必要性 |
二、江泽民的党性修养的思想体系 |
(一)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性修养的指导原则之一 |
(二)“三讲”成为党性修养新的内容 |
1. 讲学习 |
2. 讲政治 |
3. 讲正气 |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员党性修养提出新要求 |
1.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2.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3.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加强党性修养 |
(五)加强党性修养的途径 |
1. 学习、学习、再学习 |
2. 参加实践锻炼 |
3. 遵守“三严”“四自” |
三、江泽民的党性修养思想的特征 |
(一)继承性 |
(二)时代性 |
(三)创新性 |
四、江泽民党性修养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
2. 为“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展开奠定理论基础 |
(二)实践意义 |
1. 指导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党的先进性建设 |
2. 指导全党提高执政成效,遏制腐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10)新时期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研究 ——以沈阳军区某部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目的 |
1.1.3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关于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研究状况 |
1.2.2 国外资本主义国家军队思想教育研究状况 |
1.2.3 简要评价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方法 |
1.3.2 个案研究方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
1.4.1 论文创新点 |
1.4.2 论文的重点及难点 |
第2章 军队党的思想建设基本理论概述 |
2.1 问卷和访谈的基本情况 |
2.2 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的涵义和主要内容 |
2.2.1 党的思想建设的涵义 |
2.2.2 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的涵义 |
2.2.3 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 |
2.3 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地位和主要目标 |
2.3.1 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地位 |
2.3.2 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目标 |
2.4 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的功能 |
2.4.1 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2.4.2 提高军队党员党性修养,坚定党员理想信念 |
2.4.3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军队党员 |
2.4.4 为军队党的其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
2.5 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的历史发展 |
2.5.1 革命战争时期军队党的思想建设创建和发展 |
2.5.2 和平建设时期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继续丰富 |
2.5.3 新时期军队党的思想建设不断创新 |
第3章 沈阳军区某部队党的思想建设现状 |
3.1 沈阳军区某部队党的思想建设基本情况 |
3.1.1 沈阳军区某部队党组织基本情况 |
3.1.2 沈阳军区某部队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成绩 |
3.2 沈阳军区某部队党的思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党员理论水平整体不高 |
3.2.2 部分党员理想信念滑坡,党员意识淡漠 |
3.2.3 思想理论建设内容空泛,联系实际不够 |
3.2.4 党务工作流于形式,方法陈旧 |
3.2.5 思想建设缺乏实效性 |
3.3 沈阳军区某部队思想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产生影响 |
3.3.2 对思想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
3.3.3 思想建设相关制度机制不够完善 |
3.3.4 理论武装不够系统深入 |
3.3.5 党务工作队伍能力素质参差不齐 |
第4章 加强新时期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的建议 |
4.1 加大军队党的思想建设力度,丰富思想建设内容 |
4.1.1 充分重视军队党的思想建设 |
4.1.2 继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 |
4.1.3 大力学习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
4.1.4 深入开展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 |
4.2 健全军队党的思想建设长效机制 |
4.2.1 健全制度化的学习培训机制 |
4.2.2 健全制度化的考核评价机制 |
4.2.3 健全制度化的检查监督机制 |
4.2.4 健全制度化的惩戒和激励机制 |
4.3 探索军队党的思想建设新途径、新方法 |
4.3.1 强化军队基层党组织作用,注重思想建设的实效性 |
4.3.2 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注重思想建设的针对性 |
4.3.3 依托网络技术载体,拓展思想建设的工作空间 |
4.3.4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挥文化熏陶作用 |
4.4 加强和改进军队党的其他建设,共同推进军队党的思想建设 |
4.4.1 加强和改进军队党的组织建设 |
4.4.2 加强和改进军队党的作风建设 |
4.4.3 加强和改进军队党的制度建设 |
4.4.4 加强和改进军队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
第5章 结论 |
5.1 军队党的思想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
5.2 主观因素是影响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因素 |
5.3 创新工作方法是推进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的必然趋势 |
5.4 论文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
四、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加强新时期的党性修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D]. 王曼. 山东大学, 2020(10)
- [2]政党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研究[D]. 卢汉.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3]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新时代价值[D]. 杨阳.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集中教育活动研究[D]. 钟国云.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5]新时期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建设研究[D]. 穆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 [6]新时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研究[D]. 任鹏.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2)
- [7]江泽民的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研究[D]. 张莉营.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6)
- [8]江泽民的干部权力观教育思想研究[D]. 张莉莹.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5)
- [9]江泽民的党性修养思想研究[D]. 王楠. 渤海大学, 2012(10)
- [10]新时期军队党的思想建设研究 ——以沈阳军区某部队为例[D]. 刘丽群. 东北大学, 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