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卫生组织和个人应该行动起来——防止骨质疏松的流行(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1](2021)在《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龄化正持续加深,形势十分严峻。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政策规划引领和市场创新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体医融合不断推进,运动干预、慢病防治、健康促进、体质评估、运动监控、运动康复等产品与服务不断形成,各种运动健康服务模式不断涌现,运动健康服务逐渐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渠道。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研究日益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以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服务主导逻辑理论、MOA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层进行分析,探讨了运动健康服务、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理论,按照“动因-行为-结果”的逻辑主线构建了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各要素的内涵与维度,实证揭示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运动健康服务是指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运动干预为手段,通过体医部门协同、技术融合、资源整合等方式,提供运动干预慢性病、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服务。运动健康服务具有产品混合性、对象广泛性、过程融合性、价值多样性和主动参与性等特征。从功能属性和消费需求角度,运动健康服务可划分为健康修复类、健康维护类和健康促进类;从产业角度,运动健康服务运可划分为运动医疗服务、运动健身服务、运动信息服务、运动保险服务、运动组织管理服务以及运动装备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等。运动健康服务作为一项综合性服务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其划分为核心、次核心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第二,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的顾客参与具有独特内涵,在参与方式上具有体育参与和服务参与双重属性,在服务生产方式上兼具合作生产和独自生产;其特征包括主动健康、全程参与、沉浸体验;在类型划分方面,按照参与动机可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按照参与强度可分为强参与和弱参与。企业不能直接提供价值,只能提供价值主张,顾客在价值共创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投入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经验等资源;顾客价值内生于合作生产之中,并由顾客感知获得;顾客价值有着较为复杂的高阶结构,包括显性价值(如健康促进、慢病干预、愉悦身心、健康生活、休闲娱乐等)和隐性价值(包括降低医疗支出,提高劳动能力,促进家庭和睦及社区和谐等)。第三,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涉及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顾客参与和顾客价值5个核心范畴及其14个主范畴,其中,参与动机包括健康动机、社交动机,参与机会包括地理可达性、内容可适性,参与能力包括知识储备、身体能力,顾客参与包括人际互动、信息分享和合作行为,顾客价值包括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学习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三者均能显着正向影响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参与动机通过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间接作用与顾客参与。顾客参与显着正向影响顾客价值。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新时代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逐渐发生变化,健康服务发展逻辑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发展理念,转向预防、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转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模式,由此建议政府部门要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乔文婧[2](2021)在《吉林省部分地区社区居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随之增加,已经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尤其是绝经后女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它是受多重危险因素影响的复杂疾病,所以需要更为精准的评估疾病风险,选出相关影响因素尽早采取措施提前预防,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吉林省某些地区的人群数据,获得该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和分布特征,明确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当地居民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方法:本次研究数据来源于2018年吉林省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多阶段整群分层抽样,调查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选取吉林省四个地区人群开展调查,城区人群来自于长春市南关区和辽源市龙山区,农村人群来自于长春市榆树市和白城市通榆县。纳入人群为年龄≥40岁、有完整的骨质密度检测数据且该地区居住6个月以上的自愿参加的居民,排除使用过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以及各种影响骨代谢疾病和药物。采用国家慢病中心统一制作的电子问卷,通过平板电脑进行问卷调查,获得研究人群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既往脆性骨折史、父母有骨折史、妇科史等。通过身体测量获得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实验室检测数据包括血糖和血脂四项,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获得研究对象的骨质密度。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和t检验后,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探讨各影响因素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结果:1.本研究人群总人数1517人,平均年龄是55.92岁。男性702人,占研究人群的46.28%,女性815人,占研究人群的53.72%。2.本研究中有31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患病率为20.96%;不同性别患病率差异显着(P<0.001),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其中男性人群的患病率为9.40%,而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3.28倍,达到30.92%;增龄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呈正相关(P<0.001),其中40-49岁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0.49%,50-64岁人群患病率为21.49%,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34.88%;城区患病率高于郊县(P<0.001),城区患病率为26.22%,郊县为15.96%;退休和无业人员特别是女性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超重和肥胖人群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低于体重正常人群,而体重过轻人群OP患病率较高(52.00%)。3.单因素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体质指数、腰围、吸烟史、每日运动时长、每日睡眠时长、父母的骨质疏松症诊断史、猪肉、牛羊肉、鸡鸭鹅肉、豆制品、牛奶和茶的摄入、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有统计学关联(P<0.05)。在男性中单因素结果显示体质指数、父母骨质疏松症诊断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患病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女性中单因素结果显示年龄、职业、居住地、体质指数、每日运动时长、每日睡眠时长、血压、空腹血糖、猪肉、鸡鸭鹅肉和豆制品的摄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女性的绝经状况和月经初潮年龄对女性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职业、体质指数、猪肉和豆制品的摄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增龄、女性(OR=3.688,95%CI:2.599-5.231)、退休(OR=5.301,95%CI:1.588-17.702)和无业人员(OR=4.280,95%CI:1.255-14.602)、体重过轻(OR=3.948,95%CI:2.003-7.779)、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OR=1.702,95%CI:1.148-2.521)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50-64岁年龄组人群较40-49岁年龄组患OP的风险是其1.991倍,≥65岁年龄组人群较40-49岁年龄组患OP的风险是其3.764倍。超重(OR=0.682,95%CI:0.496-0.937)和肥胖(OR=0.523,95%CI:0.307-0.892)、经常食用猪肉(OR=0.609,95%CI:0.393-0.944)和偶尔食用豆制品(OR=0.364,95%CI:0.178-0.745)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呈负关联;男性中多因素结果显示体质指数和父母的骨质疏松症诊断史是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女性中多因素结果显示年龄、职业、体质指数、猪肉和豆制品摄入、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结论:(1)本研究纳入的1517人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20.96%,其中男性人群中患病率为9.40%,女性30.92%,城区患病率为26.22%,郊县为15.96%。(2)年龄、性别、职业、体质指数、猪肉和豆制品的摄入情况、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3)体质指数和父母的骨质疏松史是男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年龄、职业、体质指数、猪肉和豆制品的摄入情况、空腹血糖情况、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
隋雨佳[3](2021)在《社会化媒体中伪健康信息的治理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Web2.0的发展,互联网用户逐渐从被动的信息消费者转变为在微信、微博或知乎等社会化媒体平台上主动创建内容的用户。社会化媒体是人们获取健康类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与权威专业机构发布的健康类信息不同,社会化媒体“用户生成内容”的信息产出方式绕过了诸如专业编辑等传统的把关机制,用户创作信息的能力、创作信息的意图以及对信息真伪的判断能力参差不齐,使得信息的可信度存在不确定性。健康类资讯是公众最为关注的资讯之一,却也是谣言频发的重灾区,人们在需要的时候或许较难找到可靠的信息来源和值得信赖的信息。伪健康信息的存在会使人们养成错误的生活方式、贻误病情,不利于个人健康。伪健康信息带来公众卫生健康悲剧的原因有很多,如纠正类健康信息(意图纠正公众错误信念的健康类信息)“太少、太迟”、纠正类信息充满了科学术语和低质量的内容、媒体和公众缺乏合理推理等。伪健康信息的影响不会因为不关注而自动消失,忽视错误信息只会使情况恶化。因而,除了减少甚至清除本不应存在的伪健康信息之外,还应采取必要措施纠正人们的错误观念,尽可能消除伪健康信息的影响。本研究:(1)通过扎根理论分析用户接收到该类信息后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倾向,挖掘影响对用户错误认知纠正效果的主要因素,利用刺激-机体-响应框架解释纠正效果的影响路径。本研究没有关注伪健康信息的传播机制或人们接受伪健康信息的心理认知特点,而是关注与伪健康信息(如谣言)相对立的纠正类健康信息(如辟谣信息),分析公众态度和行为改变的障碍和原因,提高信息沟通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用户接收到外界信息刺激后,主要通过信息建议的有用性、信息内容的可理解性、对科学原理解释的充分且合理性、话题吸引力等方面初步评估并形成对信息的整体质量感知。此外,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存在认知冲突时,公众通常使用自己信任的他人观点来进行反驳或说服自己,也会用自身过去的实践经验或教训反驳健康类信息。原有知识储备会影响用户对信息内容的掌握,对科学原理的解释与自己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相一致会更容易接受。用户通过一系列评估过程最终主要形成四种响应:第一种是相信信息且行动上愿意做出改变;第二种是虽然相信信息但由于习惯、心理作用等原因行动上不愿做出改变;第三种是坚持原有信念不相信信息且行动上拒绝做出改变;第四种则是持怀疑态度或开放式态度,虽然仍认为自己的(错误)认知是正确的,但是承认自己的认知是基于观点而不是科学证据,他们愿意进行科学讨论,在行动上倾向于选择保守的对健康无害的做法。为此,应利用社会化媒体与公众进行信息沟通。基于科学信息进行讨论,争取使持错误信念或开放式态度的公众了解正确信息。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缩短谣言与辟谣信息的时间差,在官方辟谣前通过有效讨论引导公众理性思考。当发生大流行病时,疫情形势的迅速演变不允许立即获得某些科学数据,医生等专业人士有必要以简单和共享的方式向公众提供真实信息以避免误解。社会各界都应该行动起来利用社会化媒体这一公众参与讨论的“入口”,努力通过微信、微博、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会化媒体渠道提供真实信息和建议。(2)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从信息本身、信息来源和信息接收者三个维度构建纠正类健康信息可信度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通过情景问卷调查法收集有效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通过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对环境刺激(信息和信源维度)因素的组合影响进行评价。与以往对健康信息采纳的研究不同,纠正的关键在于改变信息接收者的原有信念,是在信息接收者认知冲突可能较高情况下的知识说服。且纠正类健康信息中包含一定的专业性知识,公众对其进行认知加工难度更大。在伪健康信息的纠正过程中,信息接收者认知冲突和知识水平的自我评估所产生的影响目前存在研究空白。此外,本研究进一步研究不同变量相互组合达到某种效果的多种情况,解决因自变量相互依赖而产生的复杂因果关系,通过多种方案组合解释同一结果。结果表明,感知信息质量和感知信源可靠性均能显着影响纠正类健康信息感知可信度,信息本身因素对纠正类健康信息感知可信度的影响大于信息来源,接收者对信息整体质量、信息有用性和易懂性的感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信息源的不足。信息的相关性、易懂性和有用性均显着影响感知信息质量,但信息充分性对感知信息质量的影响不显着;信源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显着影响感知信源可靠性。但是,信息接收者认知冲突和知识水平的自我评估负向调节感知信息质量对纠正类健康信息感知可信度的影响,认知冲突则正向调节感知信源可靠性对纠正类健康信息可信度的影响,而知识水平对感知信源可靠性和纠正类健康信息感知可信度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着。为此,应提升纠正类健康信息的质量,用高质量的、准确的、易于消化、吸引人且易于分享的纠正类健康信息淹没伪健康信息。信息生产者应参考真实的医疗报告和权威专家观点,通过提高信息的易懂性(如条理清晰,可读性强,通俗易懂)、相关性(如话题具有吸引力,与受众关心的话题相匹配)、有用性(如建议可行,具有实用性)等方面提高信息质量。信息传播者应及时识别并过滤不良信息,转发可信提供者发布的健康知识。鼓励权威专家、高影响力者发声,通过社会化媒体中的意见领袖来影响信息传播,鼓励拥有大量关注者(如粉丝)的主体分享纠正性或高质量的信息。此外,社会化媒体可提高可靠信源的辨识度和知名度,利用信用评级等标识区分信息发布者的可信度,便于用户直接访问可信度高的账号主体,阅读权威官方账号下的健康类信息,减少用户接触伪健康信息的机会。(3)从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和接收者三方主体入手,构建伪健康信息治理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三方主体行为策略选择的动态变化,分析伪健康信息治理的演化路径和稳定策略,分析关键性策略对演化结果的影响。通过仿真模拟分析直观展示演化过程,剖析伪健康信息治理效果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突破对单一的传播环节或接收环节的研究,意图通过利益共赢、系统自治的方式治理社会化媒体中的伪健康信息,通过参与主体自适应的学习优化决策,使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目标一致。结果表明,初始策略会影响三方博弈的演化结果,越多的参与者选择生产真健康信息、提高自身可信度、提高辨识能力,系统越易达到理想状态(信息生产者生产真健康信息,信息传播者可信度高,信息接收者辨识能力强)。不同危害等级的伪健康信息会促使系统朝着不同的方向演化。伪健康信息的危害性可促使信息接收者提高自身辨识能力,但真健康信息价值对接收者的影响与对低可信度来源的警惕性和对真信息的顺从性有关。可信度高的传播者更应重视所传播健康信息的真实性,信息接收者的来源警惕性促使传播者提高可信度,对伪健康信息甄别能力促使生产者生产真健康信息。为此,应对伪健康信息进行分级管理。主动型信息传播者应重点挑选高价值的真健康信息进行传播,揭露伪健康信息。被动型信息传播者(如单纯提供平台)应重点识别并过滤危害性较大的伪健康信息。利用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构建成熟的信息治理体系,降低信息治理成本。此外,信息接收者应当认识到自己可能存在思维局限。对原有认知的自信不应成为接受新思想的阻碍,应认识到可能会过高估计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理解健康信息的能力。同时提高自身辨识能力,如搜索更多的信息并比较不同来源的数据、借助某些工具验证图片或视频的真实性等,主动了解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在系统层面,如何修正信息生态系统并不是某一群体单独要面对的挑战,科学家、卫生信息专业人员和记者等应采取行动来帮助普通公众提高辨识信息真伪以及信源可靠性的能力,社会科学家、心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医学专业人员、互联网从业者和消费者应彼此合作,对抗伪健康信息。
李翠查[4](2021)在《昆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及运动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昆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跌倒现状,并分析跌倒影响因素,基于“体医融合”理念科学指导老年人进行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为提升老年人体适能、预防老年人跌倒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20年5月~7月,选取昆明市6所养老机构内符合标准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问卷对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既往病史与用药史、心理状况、跌倒史。共收集有效问卷223份。2.选取某一机构自理区60名70岁及以上老年人,对其进行运动前健康筛查,最终纳入实验对象42人(男20人,女22人),对其进行12周的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整个过程均有医生、治疗师进行医务监督。干预前后采集老年人体适能指标和跌倒风险指标。3.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M±SD)描述,对所有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运动干预前后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ɑ=0.05。结果:1.跌倒现状:(1)研究对象总人数223人,近一年发生过跌倒的有82人,占比36.8%,其中男性占比30.3%,女性占比40.1%。1次跌倒占比18.4%,2次跌倒占比8.1%,3次及以上跌倒占比10.3%。(2)跌倒发生时段主要集中在上午,占46.3%,中午占20.7%。室外跌倒发生率为51.6%,室内以在卫生间发生跌倒为主,占比11.0%。跌倒多发生在行走、起坐、上下楼梯中,跌倒发生率高达53.7%。(3)由于跌倒而致伤的比例为64.6%,其中自行处理受伤部位的比例占30.5%,受伤后住院治疗的比例达36.6%,经治疗恢复痊愈者占45.1%,活动受限者占29.3%。2.跌倒影响因素:(1)随年龄增加,跌倒危险性增加(OR=2.609,95%CI:0.926-0.993);(2)与老年男性相比,老年女性跌倒发生危险性增高(OR=1.674,95%CI:0.270-0.985);(3)与汉族老年人相比,少数民族老年人发生跌倒的危险性增高(OR=1.409,95%CI:1.017-3.401);(4)与从不吸烟者相比,现已戒烟的老年人发生跌倒危险性增高(OR=1.565,95%CI:0.066-1.161);(5)与未患关节炎者相比,患有关节炎的老年人发生跌倒的危险性增高(OR=1.527,95%CI:0.204-0.876);(6)与未经常服药者相比,服用止痛药和治疗慢阻肺药物的老年人发生跌倒的危险性均增高,分别为(OR=1.390,95%CI:0.167-0.649)、(OR=1.134,95%CI:0.013-1.212)。2.运动干预研究:(1)自愿参与12周渐进性抗阻运动干预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有42人(男性20人,女性22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84.28±4.19岁,男性平均年龄84.00±6.22岁,女性平均年龄84.38±4.36岁。(2)12周运动干预后,老年男性的下肢肌肉力量、下肢柔韧性、有氧耐力、平衡功能均有显着改善(P<0.05),上肢肌肉力量、上肢柔韧性、上肢柔韧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3)12周运动干预后,老年女性的下肢肌肉力量、下肢柔韧性、平衡功能有极显着改善(P<0.01),上肢肌肉力量、上肢柔韧性、有氧耐力显着改善(P<0.05)。(4)12周运动干预后,老年男性、女性的体质质量指数(BMI)有所改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12周运动干预后,老年男性跌倒风险显着降低(P<0.05),老年女性跌倒风险极显着降低(P<0.01)。结论:本研究显示:1.年龄增加、老年女性、少数民族、现已戒烟、患有关节炎、服用止痛药、服用治疗慢阻肺药物是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2.12周的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肌肉力量、柔韧性、有氧耐力和平衡能力,且对老年女性改善较为显着,但对身体质量指数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可以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对预防跌倒有一定效果。
周格选[5](2021)在《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仙葛方干预PMOP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评价仙葛方对骨组织药效机制。(2)通过观察仙葛方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尝试揭示其干预PMOP的效应机制。方法:(1)实验模型分组:本实验以去卵巢大鼠为模型组,予仙葛方水煎剂为实验组;以行假手术的大鼠做为阴性对照;予阿仑膦酸钠作为阳性对照。(2)骨代谢检测指标:以骨密度为指标观察分析各组大鼠的骨质量;选取血Ca、P、ALP、StrACP为骨代谢标志物,用测试盒比色法,测量分析各组大鼠血清数据,观察各组大鼠骨代谢情况。(3)信号转导因子表达量检测:以成骨细胞增殖为研究表型;以TGF-β1/Smads在骨组织细胞内的信号传导为研究通路;用q-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测量分析该信号通路中上游因子——TGF-β1及下游蛋白——磷酸化的Smad2/3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仙葛方对信号通路的效应情况。(4)统计方案设计:收集整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统计软件26.0版处理。结果:(1)通过去卵巢手术对SD大鼠进行造模,饲育30天后测量骨密度、骨小梁厚度及骨体积分数,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远高于其余三组,表示造模成功;分别予仙葛方、阿仑膦酸钠饲育30天后,给药组及阳性对照组骨密度、骨小梁厚度及骨体积分数均较模型组及给药前上升。(2)给药组及阳性对照组结果表示,仙葛方可以促进钙磷的吸收,同时抑制ALP、StrACP的活性。(3)给药组及阳性对照组的TGF-β1、Smad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较模型组增多。结论:(1)仙葛方有效治疗PMOP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表达,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而达到维持骨质代谢的作用。(2)仙葛方用于临床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骨密度,促进其骨小梁结构功能的回复;促进骨矿含量升高,增强抗骨折的能力,改善患者的骨组织状态,调节稳定骨吸收与骨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
苟玲[6](2021)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的初步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编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用以评估该疾病高危人群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方法:(1)量表的编制提出问题,明确定义,确定理论框架。通过回顾并分析文献及资料,咨询有关专家,结合头脑风暴等方法构建量表条目池。选取19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咨询,并选取2020年6月~8月于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骨密度检测的244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德尔菲法、小样本预试验、项目分析及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条目筛选,联合K-均值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确定量表临界值。(2)信效度检验另选取2020年8月~10月于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骨密度检测的305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通过Cronbach’α系数、折半信度、重测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等指标检验量表信效度。结果:(1)量表的编制形成的量表包含疾病医学管理、运动管理、角色管理、预防跌倒管理、饮食管理5个维度,共27个条目,总分范围27~135分,并根据得分划分为3个级别,其中27~75分为低水平,76~96分为中等水平,97~135分为高水平。(2)信效度检验量表总体的Cronbach’α系数、折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933、0.701、0.830,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折半信度和重测信度范围分别为0.825~0.914、0.749~0.858、0.759~0.910。量表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CVI)范围为0.894~1.000。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结构效度显示,因素负荷量范围0.509~0.908,卡方自由度比(χ2?df)为2.462,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69,增值拟合指数(IFI)、Tucker-Lewis指数(TLI)、比较拟合指数(CFI)、规范拟合指数(NFI)分别为0.914、0.901、0.913、0.863。平均方差抽取量(AVE)范围0.549~0.674,组合信度(CR)范围0.830~0.916。不同维度间相关系数均小于各自的AVE平方根。结论:编制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该人群自我管理行为水平的测量。
李彤[7](2020)在《甘肃省欠发达地区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为探究我国健康素养发展水平的均衡程度,对甘肃省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了解居民健康知识、理念的认知程度和健康行为、技能的践行度,并为制定居民健康素养的提升策略提供依据。研究基于国家卫健委编制的全国统一适用的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问卷,设计监测问卷简略版,随机调查了1078位甘肃省白银地区居民,以监测问卷结果为导向结合文献查阅法设计访谈问卷,采取“监测卷+访谈卷”结合的调查研究模式。结果表明:(1)甘肃省白银地区居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18.77%。有26.79%的被调查者具备健康知识与理念素养(Ⅰ类),有26.23%的被调查者具备健康生活方式及行为素养(Ⅱ类),有43.77%的被调查者具备健康基本技能素养(Ⅲ类);该地区居民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以基本医疗素养(67.26%)水平最高,以慢性病防治素养(11.32%)最低。影响健康素养总水平的主要因素为地区、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的差异。其中影响农村居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的是经济收入和文化程度;影响城镇居民总体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是职业和文化程度的差异。同时,文化程度是影响3个方面及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的重要因素。(2)不同特征群体间对于传染病防治、安全与急救素养方面的题目回答正确率均在50%以上;而其他健康问题素养如“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好处”均存在部分问题低于50%的情况。关于“吃大豆制品的好处”这一条目,不同特征的居民回答正确率均低于30%,关于“骨质疏松的正确认识”回答正确率不足15%。(3)在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访谈中,发现受访者对于肺结核等传染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知晓度为90%以上;有55%的受访者表示所处工作环境中存在有害有毒危险因素;93.33%的受访者表示能做到勤洗手;76.67%的受访者在打喷嚏时选择手绢或纸巾遮挡;受访者对“健康素养66条”的知晓率仅为25%。综上所述,该地区居民总体健康素养具有城镇优于农村,经济收入、文化程度与健康素养水平呈正向关系的特征。在健康素养促进方面,农村居民、青年人群、老年人群、低经济收入人群、低文化水平人群、未婚人群是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健康知识储备、认知理念以及健康生活习惯方面的素养水平偏低,是健康素养提升的重要模块;慢性病防治素养是薄弱环节,科学健康观的树立、健康信息的获取是今后健康素养提升过程中的重点突破领域。故应聚焦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发挥家庭医生促健康作用,加大健康教育力度等相关举措。
黄馨[8](2020)在《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旗下的微信公众号,面向公众发布健康信息,这是疾控中心与新媒体相融合的一次重要尝试。但就目前来看,其并未完全适应新兴媒介技术对传播主体的要求。本文基于角色理论,以中国疾控动态每月发布的“TOP20榜单”的文章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力图揭示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其多重的媒介角色及角色缺失。研究发现,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主要采用健康科普框架、风险提示框架、政策资讯框架和互动沟通框架4种框架类型来进行健康信息的创作,承担着健康素养培育者、危机疫情提醒者、政府声音传递者和线上活动组织者4类媒介角色,其中健康素养培育者在公众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这类微信号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媒介角色,选取了禽流感、疫苗事件和艾滋病三类典型案例展开分析。最后,本文结合研究发现,总结出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在角色承担的过程中,存在着危机疫情提醒滞后、深度互动能力不足等局限,并提出了依托大数据预判风险、精准获取用户画像等改进意见,以期进一步完善其媒介角色、更加有效地开展健康信息的传播。
李艳萍[9](2020)在《中西部两地50岁及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现状与影响因素及服务需求与利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白内障是指由于晶状体性状的改变而引起视觉质量下降的眼科疾病,是目前全球成人盲的首要原因,以老年性白内障最为常见。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白内障患病率相应增加。白内障可通过手术恢复视力,且成本效益良好,已被国际社会广泛证实。发展中国家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白内障手术可获性差。掌握中国农村居民白内障流行现状及眼科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对合理配置农村眼科卫生资源、切实解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眼健康问题、满足农村居民对眼科卫生服务需求、实现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目标、构建健康中国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眼科医生从院内服务到院外服务、担负人类防盲使命的重要体现。白内障与其它慢性疾病特征类似,受众多因素影响,且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明显,因果关系复杂,致病机制不完全明确,这一系列问题让白内障的防治工作更加困难。众多研究发现:高龄、吸烟、女性、紫外线暴露、糖尿病、高血压、遗传等是白内障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不同地区的亚环境、亚文化、特有行为与风俗习惯对白内障的患病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探讨亚环境、亚文化背景下白内障患病的危险因素,对于控制白内障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防治结合,贯彻预防为主的战略思想,也是眼科医生从个体服务到群体服务、从治疗服务到预防服务,创新眼科医学能力的时代特色体现。第一部分中西部两地居民白内障流行及服务需求与利用现状研究目的:掌握江西及新疆两地农村居民白内障的流行现状、居民对白内障的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现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查了中西部江西与新疆两地的50岁及以上农村居民10964例,有效样本10523例,有效率为96.0%。由专业眼科医生和受培训的医师助理对居民进行了日常与矫正视力检查、眼部疾病体检筛查及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询问,采用χ2检验、t检验等方法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本部分研究的50岁及以上农村居民10523例中,男女比例为44.5%vs55.5%。年龄50~岁、60~岁、70~岁、80~岁的分布为:39.0%、35.5%、19.4%、6.2%。学历构成为文盲33.7%、小学43.1%、初中14.6%、高中7.9%、大学及以上0.7%。(1)白内障流行特征:农村居民视力小于0.5的白内障患病率10.9%,江西地区12.4%高于新疆地区8.5%(P<0.001)。女性患病率11.7%高于男性10.0%(%2=8.321,P<0.05)。“50~岁、60~岁、70~岁、80~岁”4个年龄组的患病率分别为2.0%、6.5%、24.2%、51.1%,呈现出显着的年龄上升趋势(P<0.001)。不同教育水平农村居民白内障患病率分别为:文盲16.7%、小学9.3%、初中5.1%、高中6.7%、大学及以上2.7%,呈现出明显的随教育水平升高而下降的趋势(P<0.001)。(2)居民日常视力损伤分布:左右眼视力损伤分布为“≧0.5”69.1%vs69.0%、“0.3~0.5”14.1%vs14.0%、“0.1~0.3”11.3%vs11.4%、“0.05~0.1”1.9%vs 1.9%、“0.02~0.05”1.6%vs1.6%、“PL+”1.3%vs1.4%、“PL-”0.6%vs0.6%。居民左右眼视力损伤分布较为一致。(3)晶体检查情况:左、右眼正常晶体/轻微晶体混浊、影响视力的晶体混浊、人工晶体眼/无后囊混浊、人工晶体眼伴后囊混浊、看不到晶体或无晶体分别占 89.0%vs89.1%、8.5%vs8.5%、1.3%vs1.1%、0.5%vs0.5%、0.7%vs0.9%。居民左右晶体状态分布基本一致。(4)居民视力损伤原因分布:屈光不正10.1%、影响视力的白内障5.4%、其它眼后节疾病2.4%、角膜混浊或瘢痕0.5%、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0.5%、视神经异常0.4%、无晶体未矫正0.1%、白内障手术并发症0.1%。(5)白内障而致视力损伤的服务需求:两地居民左右眼白内障应手术未手术率为6.6%vs6.5%,其中江西地区居民为7.6%vs7.7%,新疆地区居民5.1%vs4.6%;中西部两地农村居民因白内障而致视力损伤的服务需求较高,且江西地区高于新疆地区居民(P<0.05)。两地农村居民白内障手术单眼应手术未手术率3.6%(376人)、双眼应手术未手术率4.3%(455人)、双眼应手术未手术率1眼1.0%(100人)。两地农村居民因白内障而致视力损伤的应手术未手术率8.8%(931人),其中,江西地区高于新疆地区(11.0%vs7.5%,P<0.001)。(6)两地农村居民白内障手术利用现状:两地农村居民在应手术人群中,白内障手术率为27.8%,其中单眼白内障手术率为20.0%,双眼白内障手术率为7.8%。在手术人群中左右眼白内障手术平均年龄为66.49±10.46岁vs68.58±9.33岁。两地农村居民在“公立医院”进行手术者占比最大(左右眼:90.0%vs89.6%),其次为“民营医院”(左右眼:8.1%vs8.0%)。左右眼进行过白内障手术的手术中“植入晶体”占比94.7%vs 93.0%,无进行“针拨术”者。两地农村居民手术费用承担方式都以“部分免费”(左右眼62.2%vs54.7%)为主,新疆地区其它付费方式者(左右眼45.6%vs41.3%)显着高于江西地区(左右眼6.4%vs3.2%)。两地农村居民左右眼术后结果良好者比例65.5%vs%69.1%。影响术后视力的原因主要为“其它眼部疾病”者(23.4%vs21.9%)、“白内障手术并发症”者(7.7%vs6.5%)、“晚期并发症”者(3.3%vs2.5%)。结论:江西及新疆中西部两地农村居民白内障患病率高于新加坡6.54%、澳大利亚4.3%等国家水平。白内障导致的视力损伤和失明率处于全国较高水平。白内障的相关负担较高,处于同时期全国的较高水平。白内障手术覆盖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术后良好结果占比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两地居民白内障手术利用率较低,白内障手术服务需求率还处较高水平,居民白内障手术目前主要依托公立医院开展,但县级及以下基层卫生机构眼科医生数量不足、能力有限,不能有效开展白内障手术,加强基层眼科建立、提升眼科服务能力显得十分重要。第二部分中西部两地居民白内障患病影响因素研究目的:掌握中西部两地农村居民白内障患病影响因素,为开展农村居民白内障健康教育及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查了中西部江西与新疆两地的50岁及以上农村居民6518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了居民的个人健康状况、家族病史、视力问题、生活行为方式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农村居民白内障的患病危险因素。结果:本次研究的50岁及以上农村居民6518例中,男女比例为43.8%vs56.2%。年龄50~岁、60~岁、70~岁、80~岁的分布为:37.8%、36.6%、19.4%、6.2%。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分别占28.0%、42.5%、21.9%、7.2%、0.4%。影响农村居民白内障患病的因素:女性患病高于男性(OR=1.734,95%CI为1.434~2.097);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高(OR=4.459,95%CI为3.993~4.980);受教育水平越高患病风险越低(OR=0.761,95%CI为0.677~0.855);职业中从事“农/林/渔/水利”者较从事“企事业单位”者患病风险大(OR=1.604,95%CI为1.113~2.313);患有冠心病较不患该病的风险较大(OR=1.480,95%CI为1.046~2.092);患有糖尿病较不患该病的风险较大(OR=1.775,95%CI为1.235~2.552);1/11级亲属中有高血压史患该病的风险较大(OR=1.348,95%CI为1.090~1.666);1/11级亲属中有白内障史患该病的风险较大(OR=1.643,95%CI为1.172~2.304);有弱视者患病风险较大(OR=3.633,95%CI为1.356~9.733);现在吸烟者较不吸烟者患病风险更高(OR=2.317,95%CI为1.872~2.867);饮酒频率越低患病风险越小(OR=0.940,95%CI为0.888~0.994);三餐规律性越差患病风险越高(OR=1.205,95%CI为1.057~1.373);食蔬菜频率越高患病风险越低(OR=0.788,95%CI为0.661~0.941);日照时间越高患病风险越高(OR=4.519,95%CI为3.138~6.508);体育锻炼频率越低患病风险越高(OR=1.188,95%CI为1.094~1.290)。结论:本研究发现,影响白内障因素包括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如年龄大、性别为女性、家庭遗传史等。难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如受教育水平低、从事“农/林/渔/水利”者、冠心病史、糖尿病史、有弱视者等。易于改变的个体行为因素有现在吸烟者、饮酒频率高、三餐不规律性、食蔬菜频率低、日照时间长、体育锻炼频率低。可见,加大对居民白内障相关知识健康教育,不吸烟、少饮酒、保持三餐规律、适当减少日照时间或加强日照防护、增加蔬菜食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降低白内障的患病风险。
颜芬[10](2020)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运动促进健康”是古今中外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代表了中西方两种风格迥异的身体锻炼模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以往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认知偏差,为了更系统准确地揭示二者的异同,本文以“运动促进健康”为基础,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运动目标、运动方法和技术原理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二者在当代社会的沟通与结合进行思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动促进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生存经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体育健身的两种典型形式。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发展各有其特征:(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直接奠基于中国传统医学之上,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延续着传统的医学观念与锻炼方法。(2)西方体育健身的发展也直接奠基于西方医学之上,近代西方医学的巨大变革使得西方体育健身在价值观念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变,但在方法上则表现出一种历史延续性。(3)从近代开始,西方体育健身开始承载相应的民族和社会责任,相较起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从现代开始才逐步承担起推动国民健康的社会责任。3.在运动目标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二者基于对身体的不同医学认知,在操作目标上则呈现出“补益精气”与“消耗能量”、“疏通经络”与“强化体能”两组有所差异的价值认知。4.在运动方法上,基于不同的操作目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在具体运动方法上差异显着。(1)在方法构成上,二者各有其方法系统,呈现出“内聚性”和“开放性”、“民族性”和“普遍性”两组对比状态。(2)在运动负荷上,二者都强调负荷适度的重要性,但在负荷大小上存在差异;对负荷的描述也呈现出“模糊”与“精确”两种形态。(3)二者在运动时空上的认知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倾向于根据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某种规律性关系来安排运动时空。5.在技术原理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调身”、“调息”、“调心”锻炼的功能认知与实际运用差异显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肢体、呼吸、意念的运用方法较之西方现代体育健身更加丰富且独特。(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通过肢体、呼吸、意念的调节,对人体的经筋进行锻炼,对气息的出入和运行进行控制,以疏通经络、保养精气,并通过意念的自我引导寻求达到“三调合一”的稳态,从而实现身体功能的整体性自我修复。(2)西方现代体育健身通过一定的肢体活动对肌肉、呼吸形成某种机械性刺激,使机体的运动功能得到锻炼、身体成份得到平衡,最终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造成良性影响。6.在沟通方面,当前西方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放在替代与补充医学的范畴内进行考察,态度有所保留;中国则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全盘接受,并倾向于将中国传统导引术和武术放在体育的范畴内进行考察。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成为二者沟通的重要问题。“科学化”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沟通西方世界的一把钥匙,但当前单一的“科学化”研究也成为揭示其本质特征的一具枷锁。7.当前“整合医学”的流行和“自然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结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也预示了其良好的前景。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多角度地开发人体的生命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锻炼需求。
二、卫生组织和个人应该行动起来——防止骨质疏松的流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生组织和个人应该行动起来——防止骨质疏松的流行(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展诉求:人口老龄化急需发挥运动的健康促进价值 |
1.1.2 现实审视:“体医融合”催生多样化运动健康服务模式 |
1.1.3 国际经验:全民参与是政府完善健康保障体系的政策主张 |
1.1.4 趋势研判:健康社区是实现主动健康的重要阵地 |
1.2 研究问题 |
1.2.1 实践问题 |
1.2.2 理论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结构安排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要点梳析: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内容检视 |
2.1.1 运动干预、体力活动和科学健身的概念辨析 |
2.1.2 体医融合 |
2.1.3 运动健康意涵的演变历程 |
2.1.4 运动健康服务内涵的多视角审视 |
2.2 实践审视:国内外运动健康服务推进工作探索 |
2.2.1 政府在运动健康服务发展中富有成效的政策探索 |
2.2.2 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的实践探索 |
2.3 总体概览:老年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剖析 |
2.3.1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
2.3.2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 |
2.4 他山之况:顾客参与研究回顾 |
2.4.1 顾客参与的内涵 |
2.4.2 顾客参与的维度构成 |
2.4.3 顾客参与水平 |
2.4.4 顾客参与的前因变量 |
2.4.5 顾客参与的结果变量 |
2.5 理论基础 |
2.5.1 服务主导逻辑 |
2.5.2 MOA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基本理论 |
3.1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界定 |
3.1.1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的要素结构 |
3.1.2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要素分析 |
3.1.3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表达 |
3.2 运动健康服务的特征 |
3.2.1 产品混合性 |
3.2.2 对象广泛性 |
3.2.3 过程融合性 |
3.2.4 价值多样性 |
3.2.5 主动参与性 |
3.3 运动健康服务类型 |
3.4 运动健康服务的利益相关者 |
3.5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
3.5.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分析框架 |
3.5.2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参与内涵、特征与类型 |
3.5.3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动因的理论分析 |
3.5.4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方法选择 |
4.1.2 案例选择 |
4.1.3 研究资料收集 |
4.2 案例介绍和研究发现 |
4.2.0 案例介绍 |
4.2.1 研究发现 |
4.3 案例研究结论 |
第5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质性分析 |
5.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流程 |
5.2 基于扎根理论的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
5.2.1 研究设计 |
5.2.2 质性分析过程 |
5.2.3 范畴提取与模型构建 |
5.3 模型阐述 |
5.3.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前因变量分析 |
5.3.2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维度阐释 |
5.3.3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价值内涵及维度阐释 |
5.3.4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量化分析 |
6.1 研究假设推导 |
6.1.1 基于MOA理论的运动健康服务参与研究假设 |
6.1.2 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
6.2 研究量表设计 |
6.2.1 初始量表设计 |
6.2.2 研究量表纯化 |
6.2.3 正式量表设计 |
6.3 调查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
6.3.1 调查问卷设计 |
6.3.2 小样本测试 |
6.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分析 |
6.4.1 数据收集 |
6.4.2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3 信度、效度检验 |
6.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
7.2.2 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 |
7.2.3 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
7.3 研究的创新点 |
7.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7.4.1 研究局限 |
7.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吉林省部分地区社区居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 |
1.2 骨质疏松症的疾病负担 |
1.3 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 |
1.3.1 年龄与性别 |
1.3.2 种族与遗传因素 |
1.3.3 体质指数 |
1.3.4 生活方式 |
1.3.5 营养状况 |
1.3.6 其他因素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问卷调查 |
2.3.2 身体测量 |
2.3.3 骨密度检测 |
2.3.4 实验室检测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人群基本情况 |
3.1.1 研究人群人口学特征 |
3.1.2 研究人群体质指数、腰围的分布情况 |
3.1.3 研究人群行为生活方式 |
3.1.4 研究人群骨折史及家族史 |
3.1.5 研究人群饮食营养状况 |
3.1.6 研究人群检测指标情况 |
3.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
3.2.1 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比较 |
3.2.2 不同体质指数、腰围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
3.2.3 不同行为生活方式的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
3.2.4 不同骨折史及家族史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
3.2.5 不同营养状况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
3.2.6 检测指标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关系 |
3.2.7 女性不同绝经情况和初潮年龄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 |
3.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现状分析 |
4.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4.3 本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社会化媒体中伪健康信息的治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和主要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文章结构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伪健康信息类别 |
2.3 社会化媒体中伪健康信息的传播 |
2.4 伪健康信息治理策略研究现状 |
2.5 刺激-机体-响应框架 |
2.6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 |
2.7 研究评述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伪健康信息纠正效果的影响因素探究 |
3.1 引言 |
3.2 数据收集 |
3.3 数据编码和结果 |
3.3.1 开放式编码 |
3.3.2 主轴编码 |
3.3.3 选择性编码 |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4 主要因素阐释 |
3.5 影响路径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纠正类健康信息感知可信度的影响路径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 |
4.2.1 纠正类健康信息感知可信度 |
4.2.2 感知信息质量 |
4.2.3 感知信源可靠性 |
4.2.4 认知冲突自我评估的调节作用 |
4.2.5 知识水平自我评估的调节作用 |
4.2.6 研究模型 |
4.3 研究方法 |
4.3.1 量表设计 |
4.3.2 问卷设计 |
4.3.3 数据收集 |
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4.4.1 无响应偏差 |
4.4.2 共同方法偏差 |
4.4.3 度量模型检验 |
4.4.4 结构模型检验 |
4.5 定性比较分析 |
4.5.1 数据校准 |
4.5.2 单个条件的必要性分析 |
4.5.3 条件组合分析 |
4.6 结果和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伪健康信息治理主体的三方演化博弈分析 |
5.1 引言 |
5.2 模型的基本假设 |
5.3 策略组合和收益矩阵 |
5.4 求解复制动态方程 |
5.5 模型均衡分析 |
5.5.1 模型均衡点 |
5.5.2 均衡点稳定性 |
5.6 仿真分析 |
5.6.1 渐近稳定点 |
5.6.2 初始策略点对演化结果的影响 |
5.6.3 参数变化对演化结果的影响 |
5.7 结果和讨论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策略建议 |
6.1 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讨论 |
6.2 利用高质量纠正类健康信息淹没伪健康信息 |
6.3 权威专家发声,提高可靠信源的辨识度和知名度 |
6.4 伪健康信息分级管理,提高生产伪健康信息的成本 |
6.5 公众认识到自身存在认知局限,提高辨识能力 |
6.6 多方主体共同努力治理伪健康信息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开放式编码主要结果展示 |
附录2 调查问卷 |
附录3 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的Matlab程序 |
附录4 渐近稳定点仿真分析的Matlab程序 |
附录5 初始策略对演化结果影响仿真分析的Matlab程序 |
附录6 参数变化对演化结果的影响仿真分析的Matlab程序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昆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及运动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语表(Abbreviations and Acronyms)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老龄化现状 |
2.2 跌倒概念及危害 |
2.2.1 跌倒的概念 |
2.2.2 跌倒的危害 |
2.3 跌倒的影响因素 |
2.3.1 个人因素 |
2.3.2 生理因素 |
2.3.3 心理因素 |
2.3.4 环境因素 |
2.4 跌倒的评估 |
2.4.1 以表现为导向的移动性评估(POMA) |
2.4.2 四方格测试(FSST) |
2.4.3 伯格平衡量表(BBS) |
2.4.4 微型平衡评估系统测试(mini-BEST) |
2.4.5 动态步态指数(DGI) |
2.4.6 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 |
2.4.7 双重任务(DT) |
2.5 跌倒的预防 |
2.5.1 运动锻炼 |
2.5.2 疾病管理 |
2.5.3 改善居家环境 |
2.5.4 合理营养 |
2.5.5 调整心态 |
2.6 小结 |
第3章 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研究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内容 |
3.1.3 研究方法 |
3.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2 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2.3 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讨论 |
3.3.1 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现状分析 |
3.3.2 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 本部分小结与建议 |
第4章 养老机构老年人预防跌倒的运动干预研究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方法 |
4.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2.1 渐进性抗阻运动对老年人体适能的影响 |
4.2.2 渐进性抗阻运动对老年人跌倒风险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渐进性抗阻运动对老年人体适能的影响 |
4.3.2 渐进性抗阻运动对老年人跌倒风险的影响 |
4.4 本部分小结与建议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B 老年人体适能及跌倒风险测试项目 |
附录C 知情同意和责任告知书 |
附录D 评估前参与者告知书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活动情况 |
发表文章 |
主持科研活动 |
致谢 |
(5)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仙葛方干预PMOP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理论研究 |
一、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研究进展 |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
1.1 RANKL-RANK-OPG轴的紊乱 |
1.2 相关激素的分泌 |
1.3 炎症因子的分泌 |
1.4 氧化应激 |
1.5 其他机制 |
2. 现代医学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方案 |
2.1 骨吸收抑制剂 |
2.2 骨形成促进剂 |
2.3 骨矿化药物 |
3. 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3.1 中医病因认识 |
3.2 中医病机认识 |
3.3 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
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
二. 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
1. TGF-β1/Smads信号通路 |
1.1 TGF-β超家族 |
1.2 TGF-β受体 |
1.3 smads家族蛋白 |
2. 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骨骼的关系 |
实验研究 |
1 实验设计 |
1.1 实验动物选择 |
1.2 实验方案设计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药品、试剂及器材 |
3 实验方法 |
3.1 药品配制方法 |
3.2 实验动物饲养 |
3.3 实验动物分组 |
3.4 造模——去卵巢大鼠模型的构建 |
3.5 造模结果验证——活体骨密度检测 |
3.6 实验动物给药 |
3.7 实验标本采集 |
3.8 各项指标检测方法 |
3.9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仙葛方改善去势大鼠体征 |
4.2 仙葛方上调去势大鼠股骨的骨密度 |
4.3 仙葛方改善去势大鼠股骨组织形态 |
4.4 仙葛方促进吸收血清中骨矿物 |
4.5 仙葛方下调血清中骨代谢物量 |
4.6 仙葛方上调去势大鼠骨组织TGFBR1、Smad2 mRNA的表达 |
4.7 仙葛方上调去势大鼠骨组织TGFBR1、Smad2蛋白的表达 |
5 讨论 |
5.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的建立 |
5.2 阳性对照药物选用 |
5.3 Sham对照组的设立 |
5.4 导师何教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理论探析 |
5.5 仙葛方的现代药理探究 |
5.6 仙葛方对去势大鼠的基础体征的改善情况 |
5.7 仙葛方对骨密度的影响 |
5.8 仙葛方对骨组织形态的影响 |
5.9 仙葛方对骨矿量的影响 |
5.10 仙葛方对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 |
5.11 仙葛方对去势大鼠骨组织TGFBR1、Smad2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结论 |
展望与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的初步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疾病流行状况 |
1.1.2 疾病负担 |
1.1.3 自我管理行为在骨质疏松防治中的重要性 |
1.1.4 量表编制的必要性 |
1.2 文献回顾 |
1.2.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概念界定 |
1.2.2 自我管理概述 |
1.2.3 自我管理行为概述 |
1.2.4 骨质疏松相关自我管理行为测量工具概述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理论依据 |
1.5.1 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 |
1.5.2 Corbin和 Strauss的自我管理理论 |
1.5.3 理论的指导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样本抽取 |
2.1.2 纳排标准 |
2.1.3 问卷剔除标准 |
2.2 研究内容 |
2.3 量表编制策略 |
2.4 量表计分方法 |
2.5 量表编制过程 |
2.5.1 成立课题组 |
2.5.2 构建量表条目池 |
2.5.3 条目筛选 |
2.5.4 临界值确定 |
2.5.5 信效度检验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技术路线图 |
2.8 质量控制 |
2.9 伦理性问题 |
第三章 结果 |
3.1 构建量表条目池 |
3.2 条目筛选 |
3.2.1 德尔菲法 |
3.2.2 小样本预试验 |
3.2.3 项目分析 |
3.2.4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3 临界值确定 |
3.3.1 K-均值聚类分析 |
3.3.2 判别分析 |
3.4 信效度检验 |
3.4.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
3.4.2 研究对象量表得分情况 |
3.4.3 信度 |
3.4.4 效度 |
3.5 小结 |
3.5.1 量表编制阶段 |
3.5.2 信效度检验阶段 |
第四章 讨论 |
4.1 量表编制的意义和重要性 |
4.2 量表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
4.3 量表编制过程 |
4.3.1 条目池的构建 |
4.3.2 条目筛选 |
4.3.3 临界值确定 |
4.4 信效度检验 |
4.4.1 信度 |
4.4.2 效度 |
第五章 总结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甘肃省欠发达地区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健康素养研究现状 |
1.3.1.1 从研究内容来看 |
1.3.1.2 从研究对象来看 |
1.3.1.3 从健康素养评价工具来看 |
1.3.1.4 从健康素养关联因素及展望来看 |
1.3.2 国内健康素养研究 |
1.4 研究目的 |
1.5 创新点 |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6.1 技术路线图 |
1.6.2 重点内容框架图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1.1 调查区域与调查对象 |
2.1.2 调查内容 |
2.1.3 指标构成 |
2.1.3.1 问卷试题设计及评分标准 |
2.1.3.2 监测卷指标及变量分析 |
2.2 研究方法 |
2.3 调查形式及质量控制 |
2.3.1 调查形式 |
2.3.2 质量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社会人口学特征 |
3.1.1 调查区域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3.1.2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3.2 总体健康素养水平现况 |
3.2.1 总体健康素养水平分布 |
3.2.2 总体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
3.2.3 农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
3.2.4 城镇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
3.3 三方面健康素养具备情况 |
3.3.1 三方面健康素养具备率 |
3.3.2 三方面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研究 |
3.4 六类健康问题素养具备情况 |
3.4.1 六类健康问题素养具备率 |
3.4.2 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
3.4.3 关于健康素养各类问题回答正确情况 |
3.5 居民健康素养访谈结果分析 |
3.5.1 传染病防治的认知情况 |
3.5.2 关于慢性病防治的认知情况 |
3.5.3 安全与急救的认知情况 |
3.5.4 科学就医的认知情况 |
3.5.5 健康服务的认知情况 |
3.5.6 互联网健康信息信赖度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
4.1 讨论 |
4.1.1 健康素养水平概况 |
4.1.2 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 |
4.1.2.1 城乡地区差异对HL的影响 |
4.1.2.2 文化程度对HL的影响 |
4.1.2.3 经济水平对HL的影响 |
4.1.3 三个方面健康素养水平分析 |
4.1.4 居民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 |
4.1.4.1 科学健康观素养 |
4.1.4.2 传染病防治素养 |
4.1.4.3 安全与急救素养 |
4.1.4.4 慢性病防治素养 |
4.1.4.5 基本医疗素养 |
4.1.4.6 健康信息素养 |
4.2 建议 |
4.2.1 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公平发展 |
4.2.2 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基层互助,全民参与 |
4.2.3 发挥家庭医生促健康作用 |
4.2.4 坚持全面贯彻健康教育 |
4.2.4.1 将健康教育融入居民生活 |
4.2.4.2 抓好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 |
4.2.5 逐个突破健康问题薄弱环节 |
4.2.6 改善生存环境,维持身心健康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综述 |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理论基础与样本选择 |
2.1.1 理论基础 |
2.1.2 样本选择 |
2.2 文本框架构建 |
2.2.1 框架构建 |
2.2.2 编码与信度 |
2.2.3 统计结果 |
第三章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媒介角色呈现分析 |
3.1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媒介角色呈现 |
3.1.1 健康素养培育者 |
3.1.2 危机疫情提醒者 |
3.1.3 政府声音传递者 |
3.1.4 线上活动组织者 |
3.2 典型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呈现分析 |
3.2.1 H7N9 禽流感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
3.2.2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
3.2.3 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 |
3.3 研究结论 |
第四章 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的角色承担局限及对策建议 |
4.1 角色承担局限 |
4.1.1 缺乏严谨的健康素养培育者 |
4.1.2 滞后的危机疫情提醒者 |
4.1.3 浅层次的线上互动者 |
4.1.4 不充分的谣言应对者 |
4.1.5 缺位的心理健康关怀者 |
4.2 对策建议 |
4.2.1 建立专业内容运营团队,强化内容审核 |
4.2.2 依托大数据,及时预判风险危机 |
4.2.3 精准获取用户画像,提升深度互动服务能力 |
4.2.4 密切关注舆论动向,加强舆情应对处置能力 |
4.2.5 丰富健康信息主题,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疾控机构微信文章榜单(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中西部两地50岁及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现状与影响因素及服务需求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白内障流行现状 |
1.2.2 白内障而致的视力损伤现状 |
1.2.3 白内障的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现状 |
1.2.4 白内障的影响因素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中西部两地居民白内障流行及服务需求与利用现状研究 |
2.1 资料和方法 |
2.1.1 研究地点的确定 |
2.1.2 研究人群的确定 |
2.1.3 研究的样本量 |
2.1.4 抽样方法 |
2.1.5 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
2.1.6 现场和临床检查步骤 |
2.1.7 统计方法 |
2.1.8 伦理审查、知情同意 |
2.2 研究结果 |
2.2.1 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水平的分布 |
2.2.2 调查的农村居民白内障患病情况 |
2.2.3 农村居民视力损伤分布情况 |
2.2.4 农村居民晶体检查情况 |
2.2.5 农村居民视力损伤原因分布情况 |
2.2.6 农村居民因白内障而致视力损伤的服务需求及利用情况 |
2.2.7 中西部两地农村居民白内障手术利用现状 |
2.2.8 中西部两地农村眼科服务供给情况 |
2.3 讨论 |
2.3.1 白内障流行特征 |
2.3.2 盲和视力损伤情况 |
2.3.3 白内障导致视力损伤的服务需求 |
2.3.4 白内障手术利用及供给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影响两地农村居民白内障的因素 |
3.1 资料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调查内容 |
3.1.3 调查员及方式 |
3.1.4 统计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2.1 问卷调查人群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水平分布 |
3.2.2 一般特征对农村居民白内障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3.2.3 过去慢性病史对农村居民白内障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3.2.4 家族慢性病遗传史对农村居民白内障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3.2.5 眼部疾病对农村居民白内障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3.2.6 生活行为习惯对农村居民白内障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3.2.7 饮食行为对农村居民白内障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3.2.8 用眼环境及运动对农村居民白内障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3.2.9 影响农村居民白内障患病的多因素分析 |
3.3 讨论 |
3.3.1 性别年龄等特征因素对白内障的影响 |
3.3.2 疾病与遗传史对白内障的影响 |
3.3.3 吸烟饮酒行为对白内障的影响 |
3.3.4 饮食行为、日照时间与运动对白内障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总体结论 |
4.1 结论 |
4.2 创新、不足与展望 |
4.2.1 创新之处 |
4.2.2 不足之处 |
4.2.3 进一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一)普遍的社会议题 |
(二)比较视野的确立 |
二、研究意义 |
(一)学科建设意义 |
(二)健康战略意义 |
(三)文化推广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二、关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研究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四、思考与启示 |
(一)对以往研究的思考 |
(二)对当前研究的启示 |
第三节 基础概念辨析 |
一、“中国”与“西方” |
(一)“中西比较”的基础 |
(二)“中西比较”的传统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相关概念 |
(一)“健身”与“体育健身” |
(二)“西方体育健身”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 |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相关概念 |
(一)“养生”与“体育养生” |
(二)“气功”与“导引” |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中国体育健身” |
四、概念种属关系分析 |
(一)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 |
(二)概念种属关系图 |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比较逻辑 |
一、理论基础 |
(一)跨文化研究范式 |
(二)相关问题的理论解析 |
二、比较逻辑 |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一)比较逻辑的建构 |
(二)比较对象的历史溯源 |
(三)比较的具体展开 |
(四)比较落脚点的思考 |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创新点 |
(一)拓展了关于西方体育健身的相关认知 |
(二)建构了不同于以往的比较逻辑框架 |
(三)形成了基于问题的系统化比较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专家访谈法 |
(三)历史分析法 |
(四)比较研究法 |
第二章 历史溯源 |
第一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历史溯源 |
一、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
(一)先民的生存经验 |
(二)普遍的养生关注 |
二、两汉至五代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
(一)系统化归纳与专门化发展 |
(二)理论的丰富与深化 |
(三)方法的丰富与成熟 |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
(一)医学对导引术的持续重视 |
(二)导引养生理论与方法的持续发展 |
(三)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归向 |
四、近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
(一)近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
(二)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
第二节 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溯源 |
一、古希腊的体育健身 |
(一)古希腊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
(二)希波克拉底的体育健身观念 |
二、古罗马的体育健身 |
(一)古罗马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
(二)盖伦的体育健身观念 |
三、中世纪的西方体育健身 |
(一)中世纪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
(二)阿维森纳的体育健身观念 |
四、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
(一)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
(二)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医学转向 |
五、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
(二)西方现代医学对体育健身的关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运动目标比较 |
第一节 根本目标比较 |
一、中西方“健康观”的趋同性 |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
(二)西方现代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
二、中西方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
(一)生理目标的一致性 |
(二)心理目标的一致性 |
(三)社会目标的一致性 |
第二节 操作目标比较 |
一、“补精气”与“耗能量”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补益气血”的重视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消耗能量”的重视 |
二、“通经络”与“强体能”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通”的重视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强”的重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运动方法比较 |
第一节 方法构成比较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方法 |
(一)导引 |
(二)武术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 |
(一)专门锻炼方法 |
(二)体育运动锻炼方法 |
三、中西方方法构成比较 |
(一)“内聚性”与“开放性”的对比 |
(二)“民族性”与“普遍性”的对比 |
第二节 运动负荷比较 |
一、中西方对“负荷适度”的共同重视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
二、中西方对“运动负荷”的差异认知 |
(一)“形劳不倦”与“超量恢复” |
(二)“模糊”与“精确” |
第三节 运动时空比较 |
一、中西方“运动时域”比较 |
(一)中西方对“自然节律”的共同遵守 |
(二)中西方对“运动时域”的差异认知 |
二、中西方“运动空间”比较 |
(一)中西方对“自然环境”的共同重视 |
(二)中西方对“运动空间”的差异认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原理比较 |
第一节 “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
一、中西方对“肢体”锻炼的不同认知 |
(一)传统中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
(二)现代西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构成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构成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
四、中西方“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
(一)中西方“调身”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身”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
第二节 “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构成 |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呼吸”形式 |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
三、中西方“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
(一)中西方“调息”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息”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
第三节 “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心”的认知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构成 |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心”活动 |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心”的认知 |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意识”活动 |
三、中西方“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
(一)中西方“调心”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心”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沟通与结合 |
第一节 沟通现状及其反思 |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 |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历史 |
(二)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态度 |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 |
(一)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历史 |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态度 |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反思 |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研究共识 |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必要性 |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局限性 |
第二节 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一、结合的可行性 |
(一)医学发展的方向——整合医学 |
(二)医学发展的出路——自然医学 |
二、结合的必要性 |
(一)对人体生命功能的多角度关注 |
(二)对现代人类需求的多方面考量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卫生组织和个人应该行动起来——防止骨质疏松的流行(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D]. 李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吉林省部分地区社区居民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 乔文婧. 吉林大学, 2021(01)
- [3]社会化媒体中伪健康信息的治理策略研究[D]. 隋雨佳.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昆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及运动干预研究[D]. 李翠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仙葛方干预PMOP的机制研究[D]. 周格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的初步研制[D]. 苟玲. 兰州大学, 2021(11)
- [7]甘肃省欠发达地区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研究[D]. 李彤.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2)
- [8]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媒介角色研究[D]. 黄馨. 广西大学, 2020(07)
- [9]中西部两地50岁及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现状与影响因素及服务需求与利用[D]. 李艳萍. 南昌大学, 2020(08)
- [10]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D]. 颜芬.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