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镁盐晶须增强聚丙烯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颖[1](2021)在《无机晶须/PB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因其可降解性、安全性及环境友好性,在包装材料、农业地膜及生物医疗材料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因其良好的机械性能、较高的热变形温度和易加工性能,成为当今可生物降解领域研究的重点。然而与传统高分子材料相比,可降解材料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等仍有待提高,有关PBS的改性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碱式硫酸镁晶须(MHSH)因其高强度、高模量及阻燃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分子材料的补强增韧。然而,无机晶须的分散性及与聚合物基体的相容性成为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为此,本研究采用KH590及乙烯基POSS对MHSH进行双表面改性,制备了一类镁盐晶须/POSS杂化材料(MHSH-POSS)以增强其与聚合物基体的界面相互作用。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晶须/PBS复合材料,采用实验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晶须及杂化材料对PBS性能的影响,并从微观角度探讨了其对PBS的增效机制。采用MHSH晶须及MHSH-POSS杂化材料来增强PBS,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镁盐晶须/PBS复合材料,考察了晶须含量及晶须改性对PBS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晶须含量为5%时,PBS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最佳,MHSH-POSS对PBS的增强效果优于MHSH,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分别达到60.9 MPa和42.0 MPa,较纯PBS分别提高了113.7%和131.3%。DSC测试显示,晶须的加入降低了PBS的结晶度,PBS/MHSH-POSS的结晶度为56.4%,明显低于纯PBS的67.0%。降解试验表明,晶须的加入显着提高了PBS的降解率,主要归因于晶须会导致PBS复合材料的结晶度降低、非晶区增加,这有利于降解酶进入到松散的无定型区域,从而促进PBS的降解。利用Jeziony法、莫志深法和Kissinger法对PBS及其复合材料进行非等温动力学研究。发现随着晶须的加入,PBS复合材料的结晶速率常数Za增大、降温速率函数F(T)变小,表明晶须可作为一种成核剂,加快PBS的结晶速率;而PBS/MHSH-POSS复合材料的结晶活化能为8.446 k J/mol,较纯PBS提高了40.6%,说明晶须会与PBS的分子链相互作用,限制分子链的迁移,从而降低PBS的结晶度。通过POM观察发现,PBS及其复合材料结晶过程均以球晶的方式进行生长,晶须的加入增加了球晶的密度,同时缩小了PBS球晶的尺寸。XRD与TEM测试说明表面改性增强了晶须与PBS间相互作用,致使PBS复合材料晶格间距增大,从而影响PBS的结晶过程。借助MD模拟计算PBS复合材料的结合能(Ebinding),定量研究了晶须与PBS间作用力的大小,结果表明,MHSH-POSS与PBS间的Ebinding为58173.51 kcal/mol,明显大于未改性MHSH与PBS间的50289.05 kcal/mol,表明晶须改性能显着提高晶须与PBS的界面相互作用。均方位移(MSD)分析表明,PBS分子链在MHSH-POSS表面的迁移能力最小,说明MHSH-POSS杂化材料表面修饰的POSS会与PBS分子链相互缠绕,限制了PBS分子链的运动。径向分布函数(g(r))曲线分析表明,晶须与PBS间通过形成氢键来提高界面相互作用。通过H-bond计算,发现MHSH-POSS与PBS界面间的氢键数量多于MHSH,这有利于提高MHSH-POSS与PBS基体的界面相互作用,从而增强界面相容性。
马丹丹,何洋,鲁越,吴航[2](2020)在《高刚性免喷涂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免喷涂聚丙烯(PP)复合材料的刚性,制备一种刚韧平衡的汽车保险杠专用料。在平行双螺杆挤出机上,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碱式硫酸镁增强增韧的聚丙烯复合材料,然后对其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及断面表面形貌表征。结果表明,当晶须含量为8%时,弯曲模量增加了近30%,碱式硫酸镁晶须与碳酸钙有显着的协同效应。此外,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对晶须表面进行物理包覆可促进其在聚丙烯基体中的分散,有利于提高其增强增韧效果,但是界面结合强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唐皓[3](2019)在《镁基阻燃材料在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高分子聚合材料引发的超高层建筑和公共场所恶性火灾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制约了聚合材料在此类建筑和场所中大规模使用,利用阻燃剂提高聚合材料的阻燃抑烟性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镁基阻燃剂具有多重阻燃、低烟无毒、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材料阻燃领域。本文以镁基阻燃材料为对象,研究其对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TPO)的阻燃作用,使TPO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阻燃抑烟性能、安全性能和力学性能。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直接沉淀法合成氢氧化镁纳米片、碱式硫酸镁纳米晶须、碱式碳酸镁微球。将无水硫酸镁、氢氧化镁、碱式硫酸镁和碱式碳酸镁添加至TPO中,氢氧化镁与碱式碳酸镁在TPO中的分散性明显好于无水硫酸镁和碱式硫酸镁。镁基化合物与TPO的相容性影响复合材料燃烧的成炭效果,氢氧化镁-TPO与碱式碳酸镁-TPO燃烧残留物的炭化效果明显好于硫酸镁-TPO与碱式硫酸镁-TPO燃烧残留物。(2)不同镁基化合物的阻燃抑烟效果不同,氢氧化镁对TPO阻燃抑烟整体效果最好。添加35wt%氢氧化镁的TPO复合材料比纯TPO的燃烧热释放速率峰值降低了3 1.4%,600 s总热释放量降低了35.6%,产烟速率峰值降低了50.0%,600 s总产烟量降低了56.0%;氢氧化镁对降低TPO复合材料火灾危险性的效果最为显着。较低添加量的氢氧化镁并未明显降低TPO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3)氢氧化镁与氢氧化铝复合使用的质量比为4:1时,对TPO燃烧放热抑制效果最好。相比不含阻燃剂的TPO,添加35wt%此配比复合阻燃剂的TPO复合材料热释放速率峰值降低了41.6%,400 s总热释放量降低了39.6%。氢氧化镁单独使用的抑烟效果好于其与氢氧化铝复合使用。分别添加3 5wt%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镁/铝复合阻燃剂的TPO复合材料烟气毒性均可以达到准安全2级(ZA2)。(4)使用稀土偶联剂对氢氧化镁进行干法改性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氢氧化镁添加量3 5wt%时,改性氢氧化镁阻燃抑烟效果好于未改性氢氧化镁。添加50wt%未改性和改性氢氧化镁的TPO复合材料比纯TPO的燃烧热释放速率峰值分别降低了57.1%、55.6%;400 s总热释放量分别降低了69.2%、65.6%;产烟速率峰值分别降低了77.3%、77.3%;400 s总产烟量分别降低了91.0%、87.4%。复合材料的烟气毒性等级均提高到准安全1级(ZA1)。在此添加比例下,表面改性虽然未进一步提升氢氧化镁的阻燃抑烟性能,但是能够提高TPO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贾利军[4](2017)在《汽车零部件包装用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纳米氧化铝(Al2O3)对聚丙烯(PP)/碱式硫酸镁晶须(MHSH)/氮-磷复配阻燃剂(N-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燃烧性能的影响。方法对MHSH和Al2O3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利用混合机将PP、MHSH、Al2O3和氮-磷复配阻燃剂进行混合,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PP/MHSH/Al2O3/N-P复合材料。结果当Al2O3的添加质量分数为8%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较佳,随着Al2O3含量的继续增加,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逐渐降低;Al2O3质量分数为5%时,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为23.6%,其阻燃性能明显得到提高,随着Al2O3填充量的继续增加,复合体系的LOI增长速度变缓;当Al2O3质量分数为8%时,复合材料力学和阻燃综合性能最佳。结论 Al2O3经表面改性处理后,其在PP基材中分散良好,对聚丙烯复合材料起到补强和增韧作用,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也得到了改善。
宋波,郑元生[5](2017)在《非开挖增强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管的研制》文中提出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丙烯/镁盐晶须复合材料,研究了各组分及配比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并制备了管材。试验结果表明,PP-g-MAH对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增容作用。镁盐晶须对PP和β晶型PP均具有较好的增强作用,在相同晶须掺量下,βPP的拉伸强度、弹性模量、维卡软化点等均较PP低一些,但具有较高的抗冲击强度。镁盐晶须对PP具有结晶成核作用,是α成核剂,但成核效力不如稀土β成核剂。所制备的管材的拉伸强度为32 MPa,维卡软化点153℃,落锤冲击不破,远优于DL/T 802.7—2010要求。
战美秋[6](2013)在《PP和PBS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丙烯材料具有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性能优良、电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好,且易于加工成型的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包装和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因而也是世界高分子材料中用量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类产品。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作为一类典型的生物降解脂肪族聚酯,由于其综合性能优异,性价比合理而备受青睐,成为脂肪族聚酯中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聚丙烯虽然被公认为是最有可能达到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但是其本身在结晶与力学性能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可通过加入其它聚合物、填料及相容剂,达到改善材料性能的目的。聚合物共混合材料研究和应用得到了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迅速发展。(1)以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作为界面增容剂,用表面经过硅烷偶联剂处理的硫酸钙晶须,对聚丙烯增强增韧,研究PP-g-MAH增容剂和稀土β成核剂对聚丙烯复合材料结晶、熔融行为和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钙晶须具有一定的诱导β-晶型的异相成核作用,使聚丙烯结晶温度提高和结晶速率增加。PP-g-MAH提高了结晶温度和晶须成核能力,降低了β-晶型含量,不利于β-晶型生成,并改善了树脂与晶须的界面性能,提高了拉伸强度和冲击性能。稀土β成核剂具有很强的诱导形成β-晶型异相成核效应,有效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动力学分析表明聚丙烯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可以用莫志深描述,结晶度相同的情况下,复合材料需要的冷却速率显着小于纯基体。复合材料的组成与降温冷却速率是熔融行为与结晶形态的决定因素。(2)采用镁盐晶须对聚丙烯硅烷增强增韧,镁盐晶须以硅烷偶联剂表面处理,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作为界面增容剂,研究镁盐晶须和增容剂PP-g-MAH对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熔融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镁盐晶须具有明显的诱导β晶型成核效应,对PP有一定的增强增韧作用,增容剂PP-g-MAH改善了PP与晶须的界面性能,提高了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PP-g-MAH进一步促进了晶须成核作用,但明显抑制了β晶型的生成。等温结晶动力学分析表明遵循Avrami模型,基于Lauritzen-Hoffman成核理论分析,随着镁盐晶须和增容剂的加入,表面自由能σe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镁盐晶须填料的加入降低了产生新界面需要的功,加快了结晶速率。非等温结晶的成核活性分析、结晶活化能分析和有效活化能垒分析都得到类似的结果,镁盐晶须和增容剂的加入降低了活化能,增加了成核活性。(3)采用Mg-Al水滑石(HT)为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改性剂。首先制备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再分别制备不同HT掺量的纳米复合材料混合物,之后对其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研究。把不同HT纳米粒子含量的纳米复合材料与纯PBS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对比,同时对相关机理进行探讨,通过对实验样品的TEM和SEM分析及测试表明HT纳米粒子能够在PBS基体中良好分散,随着HT掺量增加结晶速率逐渐增长,HT纳米粒子对PBS结晶速率增加效果显着。说明HT对PBS基体结晶有异相成核作用,同时促进PBS结晶,但又对PBS的结晶机制和结晶结构没有影响。用Jeziorny、Ozawa和莫志深法分析非等温结晶过程,发现莫志深提出的将Avrami和Ozawa方程联立的方法很好的描述PBS及其纳米复合体系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加入HT使得PBS成核密度增加,球晶尺寸细化;由于Mg和Al离子对PBS的酯键热分解有催化作用使得PBS的热稳定性有所下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均有所提高。(4)通过溶液复合制备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氨基笼型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了POSS的加入对其微观结构、晶体结构、结晶行为、球晶形态和球晶生长速率、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POSS能够均匀纳米级地分散在PBS基体中,呈现良好的界面作用。X-射线衍射仪测试表明加入POSS不影响基体PBS的晶型,且POSS在基体中以晶体形态存在。差示扫描量热测试显示加入POSS反而降低了非等温结晶温度,延长了等温结晶时间,表明POSS的成核能力非常有限,且POSS的加入阻碍了PBS链段的运动,偏光显微镜观察POSS降低了PBS的球晶生长速率。力学性能测试表明POSS提高了PBS的杨氏模量和储能模量,增强效果不显着,降低了PBS断裂伸长率,提高了PB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POSS分解温度低于PBS,但不影响基体PBS的热稳定性。综上实验结果分析:POSS分子上的氨基与PBS链段上的羰基形成较强的分子间氢键作用,以及POSS的笼型结构起物理交联点作用在PBS/POSS纳米复合材料中形成三维网络结构,是POSS影响PBS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的主要原因。
战美秋,陈广义,魏志勇,张万喜[7](2012)在《聚丙烯/镁盐晶须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哈克单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丙烯/镁盐晶须复合材料,着重研究了增容剂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对复合材料的晶体结构与球晶形态、结晶和熔融行为、热稳定性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镁盐晶须具有明显的诱导β-晶型的异相成核作用,使聚丙烯结晶温度大幅度提高,球晶尺寸细化。增容剂的加入改善了树脂与晶须的界面性能,界面粘结作用明显增强,提高了拉伸强度和冲击性能,并进一步提高了结晶温度和晶须的成核能力,但降低了β-晶型的含量,不利于β-晶型的生成。
印万忠,姜玉芝,程坦,张丽丽[8](2011)在《国内外镁盐晶须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镁盐晶须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无机添加新材料,近些年受到国内外业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着重介绍镁盐晶须中的碱式硫酸镁晶须和氢氧化镁晶须制备及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概述镁盐晶须的发展趋势。
李秀悌[9](2011)在《纳米碱式氯化镁(BMC)晶须的合成、改性以其在塑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碱式氯化镁(BMC)的化学组成为Mgx(OH)y Clz·mH2O(2x-y-z=0,0≤m≤6),晶体的形貌为针状或纤维状,具有高耐火性,低热传导性、高耐磨性以及优异的机械性能等优点,可用作塑料、橡胶和树脂的填充剂和阻燃剂以及热稳定剂。随着材料科学的突飞猛进,人们对塑料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现阶段塑料填充剂存在着热稳定性能差、力学性能降低以及成本高等缺点,寻找一种高效低成本的热稳定剂和填充剂的愿望越来越迫切。BMC作为填充剂能够有效地提高塑料的力学性能,改善塑料的热稳定性,且成本低,然而,BMC存在着与塑料的相容性较差,且晶须结构不稳定等缺点,亟须改善。为了深入研究BMC的制备原理,降低制备成本,并改进BMC晶须在塑料中的分散性,从而达到控制制备、降低成本以及纤维增强增韧的作用,本文首先在两种不同的体系(CaO-MgCl2-H2O体系以及以白云岩为原料的CaO/MgO-MgCl2-H2O)中通过水热反应可控合成了BMC晶须,并研究了BMC的结构、形貌、性质等随反应物浓度、摩尔比、水热条件的变化。随后,我们针对BMC晶须的特性,将其经过硅烷偶联剂γ-MPS表面处理后,进行表面接枝改性,最后将表面接枝改性后的g-BMC分别与PVC混合制备了g-BMC/PVC、和ABS、PP熔融共混制备了ABS/PP合金材料,并研究了乙醇/水介质体系、反应时间对晶须形态和悬浮接枝聚合反应的影响以及对PVC热稳定性的影响和ABS/PP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熔融指数等影响。合成实验结果表明:在CaO-MgCl2-H2O体系以及CaO/MgO-MgCl2-H2O体系中,当氯化镁浓度大于3 mol/L能得到一维BMC,且BMC的长径比随氯化镁浓度和CaO、(CaO+MgO)与MgCl2的摩尔比R的增大而减小。在CaO-MgCl2-H2O体系,R小于0.5时,制备具有高长径比的BMC的最佳条件为[MgCl2]=4 mol/L,R=0.05。水热条件不仅影响着BMC的长径比及有序度,还决定了BMC的合成相:较低温度(≤150℃)下合成的产物为相3或相5,而高温下的产物为相9。以白云岩煅粉为原料的CaO/MgO-MgCl2-H2O体系,R介于0.025-0.075之间可得到一维BMC,直径为50-120 nm。表面接枝改性实验中,以乙醇/水为反应介质,K2S2O8(KPS)为引发剂的反应条件能够在满足保持BMC晶须形貌的前提下获得较好的MMA接枝效果。最佳反应条件为乙醇/水介质配比为8:2、反应温度82℃、反应时间6 h。此时,BMC晶须形貌很好的被保存下来(经FT-IR、SEM、XRD表征),并且接枝效果较好(接枝效率达到56.1%)。将表面接枝改性后的BMC晶须材料与PVC熔融共混,能够有效地改善PVC的热稳定性和提高PVC的初始降解温度。随着g-BMC添加量的增加,PVC的白度有所降低。当g-BMC的添加量为2.5%时,PVC的变色时间和刚果红变色时间分别为140 min和204 min。将表面接枝改性后的BMC晶须材料包覆一层TPE橡胶制成BMC母料添加入ABS中,分别考察BMC母料含量以及BMC母料中BMC含量对BMC填充ABS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BS/BMC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随着BMC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BMC母料含量为15%,BMC母料中BMC含量为55%左右时有较佳的冲击性能。然后,固定BMC母料与ABS比例不变,将BMC母料、ABS、PP、PP-g-MAH熔融共混获得ABS/PP合金材料,实验分别研究了PP含量、BMC含量对ABS/PP合金材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PP含量为9-10%时BMC填充ABS/PP合金材料有最好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BMC填料含量对BMC填充ABS/PP合金材料的拉伸强度影响不大,但随其用量增加冲击强度有明显的提高;BMC填充ABS/PP合金材料的熔体流动性能在PP含量10%左右时达到最大,但随BMC含量增加而下降。本论文不仅提供了一种可控制备BMC的新途径和表面改性的新方法,更拓宽了白云岩的应用领域,拓展了碳酸盐矿物如石灰石等的潜在用途,对完整保存晶须形态的改性方法具有借鉴意义,对BMC的应用研究具有补充发展的作用。
李彦博[10](2011)在《镁盐晶须/塑料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镁盐晶须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无机功能材料,通常将其作为阻燃剂添加到塑料中,提高有机高分子材料的阻燃和力学性能。目前,镁盐晶须/塑料基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较多,但镁盐晶须在塑料基复合材料中的作用机理研究较少。为此,本论文对镁盐晶须改性塑料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本文选用碱式硫酸镁晶须和氢氧化镁晶须为塑料添加剂,采用硬脂酸盐化学改性和十二烷基磺酸钠微乳液聚合改性两种方法改性上述两种镁盐晶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光电子能谱仪和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FT-IR)分别对改性前后晶须的表面形貌、元素组成、电子结合能和官能团的构成进行分析,采用活化指数来表征晶须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晶须表面粗糙甚至有黏结的现象;晶须表面的Mg、O元素的1s层电子结合能比改性前有所降低,镁、氧离子间的键合形式发生变化,产生配合作用。改性后的晶须表面有C元素、改性剂分子特征峰和共聚物吸收峰,证实晶须表面键合了改性剂分子或共聚物膜层。在综合各种检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次建立了不同改性剂处理的镁盐晶须表面结构模型。两种改性方法处理的镁盐晶须活化指数都达到84%以上。改性前后的镁盐晶须分别与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ABS塑料进行混炼,制备出不同晶须添加量的复合材料,利用WDW-50E型电子式万能试验机、悬臂梁冲击试验机检测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复合材料断口处相界面形貌,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FT-IR)分析检测改性后镁盐晶须与塑料基体的结合方式,进而研究晶须对塑料基体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复合材料中,改性前后的镁盐晶须与塑料基体间都没有化学键生成;未改性的晶须在外力作用下更易于滑脱而被拔出,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有所降低;硬脂酸盐改性后的晶须能与基体发生物理交缠,材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较未改性的高,强度较好;微乳液共聚改性晶须能够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一定偏转,取向无规则,材料的冲击强度稍高于另外两种,韧性较好。
二、镁盐晶须增强聚丙烯力学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镁盐晶须增强聚丙烯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无机晶须/PB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
1.1.1 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简介 |
1.1.2 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
1.1.3 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
1.2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 |
1.2.1 PBS简介 |
1.2.2 PBS的合成 |
1.2.3 PBS的改性研究 |
1.2.4 PBS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3 无机晶须 |
1.3.1 无机晶须简介 |
1.3.2 碱式硫酸镁晶须简介 |
1.3.3 无机晶须的改性研究 |
1.3.4 无机晶须的应用 |
1.4 计算机分子模拟 |
1.4.1 计算机模拟技术简介 |
1.4.2 分子动力学模拟简介 |
1.4.3 分子模拟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镁盐晶须/PB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镁盐晶须/PBS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 分析与表征 |
2.2.1 机械性能测试 |
2.2.2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
2.2.3 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DSC) |
2.2.4 综合热分析仪测试(TG) |
2.2.5 扫描电镜测试(SEM) |
2.2.6 接触角分析测试(WCA) |
2.2.7 降解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机械性能分析 |
2.3.2 FT-IR分析 |
2.3.3 DSC分析 |
2.3.4 TG分析 |
2.3.5 SEM分析 |
2.3.6 接触角分析 |
2.3.7 降解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镁盐晶须/PBS复合材料的结晶动力学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仪器 |
3.2 分析与表征 |
3.2.1 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DSC) |
3.2.2 偏光显微镜测试(POM) |
3.2.3 X射线衍射测试(XRD) |
3.2.4 透射电镜测试(TEM)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聚合物的结晶 |
3.3.2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 |
3.3.3 POM分析 |
3.3.4 XRD分析 |
3.3.5 TEM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镁盐晶须/PBS界面模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
4.1 分子模型的构建 |
4.1.1 MHSH改性模型的构建 |
4.1.2 PBS模型构建 |
4.1.3 PBS/MHSH界面模型的构建 |
4.2 分子动力学模拟过程 |
4.2.1 几何优化 |
4.2.2 动力学退火 |
4.2.3 动力学模拟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结合能分析 |
4.3.2 均方位移曲线分析 |
4.3.3 径向分布函数曲线分析 |
4.3.4 氢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目录 |
(2)高刚性免喷涂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实验过程 |
1.2.1 免喷涂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
(1)挤出造粒 |
(2)样条制备 |
1.2.2 免喷涂聚丙烯复合材料配方混料表 |
1.3性能测试 |
(1)测试样条前处理 |
(2)拉伸测试 |
(3)弯曲测试 |
(4)X射线衍射测试 |
(5)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主机转速对免喷涂聚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2.2 挤出温度对免喷涂聚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 晶须含量对免喷涂聚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 聚丙烯链结构对免喷涂聚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2.5 晶须表面处理对免喷涂聚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2.6 扫描电镜测试及分析 |
3 结论 |
(3)镁基阻燃材料在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镁基阻燃材料的应用与研究 |
1.2.1 氢氧化镁的应用与研究 |
1.2.2 碱式碳酸镁的研究与应用 |
1.2.3 碱式硫酸镁的研究与应用 |
1.3 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的阻燃研究 |
1.3.1 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 |
1.3.2 聚合物的阻燃机理 |
1.3.3 无卤阻燃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 |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
2 镁基化合物对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的阻燃作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 |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2.2 镁基化合物合成及样品制备 |
2.2.3 样品表征与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镁基化合物的组成和形貌 |
2.3.2 镁基-TPO复合材料及其燃烧残留物的形态 |
2.3.3 镁基-TPO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 |
2.3.4 镁基-TPO复合材料的火灾危险性 |
2.3.5 镁基-TPO复合材料的抑烟性能 |
2.3.6 Mg(OH)_2-TPO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2.4 小结 |
3 氢氧化镁/铝复合阻燃剂对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的阻燃作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3.2.2 氢氧化镁合成及样品制备 |
3.2.3 样品表征与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Mg(OH)_2/Al(OH)_3-TPO复合材料的形态 |
3.3.2 Mg(OH)_2/Al(OH)_3-TPO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 |
3.3.3 Mg(OH)_2/Al(OH)_3-TPO复合材料的抑烟性能 |
3.3.4 Mg(OH)_2/Al(OH)_3-TPO复合材料的烟气毒性 |
3.4 小结 |
4 氢氧化镁改性对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阻燃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 |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4.2.2 氢氧化镁改性及样品制备 |
4.2.3 样品表征与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活化指数 |
4.3.2 接触角 |
4.3.3 Mg(OH)_2-TPO复合材料及其燃烧残留物的形态 |
4.3.4 Mg(OH)_2-TPO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 |
4.3.5 Mg(OH)_2-TPO复合材料的火灾危险性 |
4.3.6 Mg(OH)_2-TPO复合材料的抑烟性能 |
4.3.7 Mg(OH)_2-TPO复合材料的烟气毒性 |
4.3.8 Mg(OH)_2-TPO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PP和PBS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无机填料改性聚合物研究进展 |
1.2.1 微米粒子改性聚合物 |
1.2.2 纳米粒子改性聚合物 |
1.2.3 晶须改性聚合物 |
1.3 无机粒子表面处理 |
1.3.1 表面物理改性 |
1.3.2 表面化学改性 |
1.4 无机粒子对树脂基结晶行为的影响 |
1.4.1 无机粒子对结晶度的影响 |
1.4.2 无机粒子对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
1.4.3 增容剂对结晶动力学的影响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增容剂和稀土 成核剂对聚丙烯/硫酸钙晶须复合材料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样品制备 |
2.2.3 分析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结晶形态 |
2.3.2 力学性能 |
2.3.3 非等温结晶行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增容剂对聚丙烯/镁盐晶须复合材料结晶行为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样品制备 |
3.2.3 分析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结晶形态 |
3.3.2 力学性能 |
3.3.3 等温结晶行为 |
3.3.4 非等温结晶行为 |
3.3.5 球晶形态 |
3.3.6 热稳定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及样品制备 |
4.2.2 分析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水滑石形貌及其在 PBS 基体中的分散 |
4.3.2 等温结晶行为 |
4.3.3 非等温结晶行为 |
4.3.4 结晶结构和球晶形态 |
4.3.5 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6 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笼型低聚倍半硅氧烷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及样品制备 |
5.2.2 PBS/POSS 复合材料的制备 |
5.2.3 分析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POSS 在 PBS 基体中的分散形态 |
5.3.2 POSS 对 PBS 结晶行为的影响 |
5.3.3 球晶形态与球晶生长速率 |
5.3.4 POSS 对 PBS 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5 POSS 对 PBS 热稳定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科研简介 |
致谢 |
(7)聚丙烯/镁盐晶须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实 验 |
2.1 原材料 |
2.2 样品制备 |
2.3 分析测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晶体结构和球晶形态 |
3.2 结晶和熔融行为 |
3.3 热稳定性 |
3.4 力学性能和断口形貌 |
4 结 论 |
(9)纳米碱式氯化镁(BMC)晶须的合成、改性以其在塑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晶须及镁盐晶须的概述 |
1.1.1 晶须的基本特性及制备方法 |
1.1.2 镁盐晶须特点及应用现状 |
1.2 BMC晶须 |
1.2.1 BMC的结构式及形成机理 |
1.2.2 BMC制备的影响因素 |
1.2.3 BMC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4 BMC的存在问题 |
1.3 复合材料的种类和应用概述 |
1.3.1 聚氯乙烯的概况 |
1.3.1.1 热稳定剂的稳定机理 |
1.3.1.2 热稳定剂的种类 |
1.3.2 ABS复合材料的概况 |
1.3.3 PP的概况 |
1.3.4 ABS/PP合金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BMC的合成及影响因素 |
2.1 CaO-MgCl_2-H_2O体系合成BMC |
2.1.1 原料及合成方法 |
2.1.1.1 实验原料 |
2.1.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1.1.3 制备合成方法 |
2.1.1.4 表征方法 |
2.1.2 结果与讨论 |
2.1.2.1 BMC纳米线的合成 |
2.1.2.2 氯化镁浓度的影响 |
2.1.2.3 CaO与MgCl_2摩尔比R的影响 |
2.1.2.4 水热条件的影响 |
2.1.2.5 可能的形成机理 |
2.1.3 结论 |
2.2 白云岩煅粉-MgCl_2-H_2O体系合成BMC |
2.2.1 原料及合成方法 |
2.2.1.1 实验原料 |
2.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1.3 制备合成方法 |
2.2.1.4 表征方法 |
2.2.2 结果与讨论 |
2.2.2.1 白云岩煅粉的表征 |
2.2.2.2 BMC纳米线的合成 |
2.2.2.3 (MgO+CaO)/MgCl_2(R)的影响 |
2.2.3 结论 |
3 BMC的表面接枝改性 |
3.1 原料与改性方法 |
3.1.1 试验试剂 |
3.1.2 试验装置与仪器 |
3.1.3 改性步骤 |
3.1.4 表征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FT-IR分析 |
3.2.2 溶剂配比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
3.2.3 反应温度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
3.2.4 反应时间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
3.2.5 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引发剂用量和单体浓度对接枝聚合反应的影响 |
3.2.6 小结 |
4 BMC填充PVC的热稳定性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设备 |
4.1.3 标样制备 |
4.1.4 表征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TG-DTG分析 |
4.2.2 静态热老化分析 |
4.2.3 刚果红实验分析 |
4.3 小结 |
5 BMC晶须材料填充ABS/PP合金的研究 |
5.1 制备原料与方法 |
5.1.1 制备方法 |
5.1.2 PP/ABS合金制备工艺过程 |
5.1.3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
5.2 实验结果 |
5.2.1 SEM结果 |
5.2.2 BMC母料对ABS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3 BMC母料中g-BMC纳米复合材料含量对ABS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4 PP含量对PP/ABS合金g-BM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5 g-BMC含量不同对PP/ABS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阶段科研成果 |
(10)镁盐晶须/塑料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镁盐晶须 |
1.1.1 镁盐晶须的特性 |
1.1.2 镁盐晶须的制备 |
1.2 镁盐晶须/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
1.2.1 镁盐晶须/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
1.2.2 镁盐晶须/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
1.2.3 镁盐晶须/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
1.3 镁盐晶须/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界面 |
1.3.1 复合材料的界面理论 |
1.3.2 镁盐晶须的表面改性 |
1.4 晶须在复合材料中的作用机理 |
1.4.1 裂纹偏转 |
1.4.2 裂纹桥连 |
1.4.3 拔出效应 |
1.4.4 负荷传递 |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5.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6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试验原料、仪器及方法 |
2.1 试验原料与仪器 |
2.1.1 试验药品 |
2.1.2 试验原料 |
2.1.3 试验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镁盐晶须的制备 |
2.2.2 镁盐晶须的表面改性 |
2.2.3 镁盐晶须/塑料基复合材料试样的制备 |
2.3 检测与表征 |
2.3.1 改性前后镁盐晶须表面形貌表征 |
2.3.2 镁盐晶须表面元素分析 |
2.3.3 镁盐晶须表面红外光谱分析 |
2.3.4 改性效果的表征与测试 |
2.3.5 镁盐晶须/塑料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 |
2.3.6 镁盐晶须/塑料基复合材料界面SEM 扫描分析 |
2.3.7 镁盐晶须/塑料基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章 改性对镁盐晶须表面结构的影响 |
3.1 表面改性前后晶须的形貌 |
3.2 改性后镁盐晶须的表面结构表征 |
3.2.1 镁盐晶须的表面元素分析 |
3.2.2 镁盐晶须表面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 改性后镁盐晶须的表面结构模型 |
3.3.1 硬脂酸盐改性后晶须的表面结构模型 |
3.3.2 微乳液共聚改性后晶须的表面结构模型 |
3.4 镁盐晶须表面改性效果的表征 |
3.5 改性前后镁盐晶须在有机相中的相容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镁盐晶须在塑料基复合材料中的作用机理 |
4.1 镁盐晶须/聚乙烯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界面结构 |
4.1.1 MH 晶须/聚乙烯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界面结构 |
4.1.2 MOS 晶须/聚乙烯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界面结构 |
4.1.3 镁盐晶须/聚乙烯基复合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 |
4.2 镁盐晶须/聚丙烯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界面结构 |
4.2.1 MH 晶须/聚丙烯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界面结构 |
4.2.2 MOS 晶须/聚丙烯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界面结构 |
4.2.3 镁盐晶须/聚丙烯基复合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 |
4.3 镁盐晶须/ABS 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界面结构 |
4.3.1 MH 晶须/ABS 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界面结构 |
4.3.2 MOS 晶须/ABS 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界面结构 |
4.3.3 镁盐晶须/ABS 基复合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镁盐晶须增强聚丙烯力学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无机晶须/PB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 陈颖.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2]高刚性免喷涂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J]. 马丹丹,何洋,鲁越,吴航. 塑料工业, 2020(S1)
- [3]镁基阻燃材料在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中的应用研究[D]. 唐皓.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4]汽车零部件包装用聚丙烯复合材料性能研究[J]. 贾利军. 包装工程, 2017(23)
- [5]非开挖增强增韧聚丙烯复合材料管的研制[J]. 宋波,郑元生. 新型建筑材料, 2017(06)
- [6]PP和PBS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战美秋. 吉林大学, 2013(08)
- [7]聚丙烯/镁盐晶须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J]. 战美秋,陈广义,魏志勇,张万喜. 功能材料, 2012(22)
- [8]国内外镁盐晶须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A]. 印万忠,姜玉芝,程坦,张丽丽. 2011年全国镁盐行业年会暨环保·阻燃·镁肥研讨会论文集, 2011(总第14期)
- [9]纳米碱式氯化镁(BMC)晶须的合成、改性以其在塑料中的应用[D]. 李秀悌. 浙江大学, 2011(08)
- [10]镁盐晶须/塑料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D]. 李彦博. 沈阳理工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