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创新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爱娟[1](2015)在《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变迁和完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经济发展和创新已取得重大成果,这已被世界各国所瞩目,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也不断加快,目前,我国正处于财政投融资改革最为关键的时期,在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必须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这直接关系到体制改革的成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而这些缺陷是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这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弥补,从可持续性的角度出发,为避免短期有效而长期无法预料的情况,政府在调节经济时要更多地要依靠经济手段,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我国的财政投融资机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在我国财政投融资已具规模的前提下,如何提高财政投融资的质量,使得我国的财政投融资体制真正与市场机制相协调,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为更全面而又深入的展开分析,论文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其中包括:文献研究法,以论文的特殊研究价值为出发点,获取相关资料颇为重要,为此论文查找了大量的海内外文献,最终,所研究问题的变迁历程得到了全面把握;理论分析法,准确的理论认识与研究是论文展开深入分析的基础,更是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而提出有效措施的保障;比较分析法,主要分析了我国财政投融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并总结了日本和美国的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经验,通过横向比较,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问题得到全面剖析;最后通过总结经验与教训的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为我国财政投融资的完善提出可行建议。论文深入分析了我国财政投融资的内容、现状及问题,并归纳分析了国内外经验,通过论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明显落后的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全局。第二、财政投融资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财政投融资本身作为一种投资对于我国经济的平稳、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国在不断总结国内外经验及教训进程中不断完善。第四、我国对于财政投融资的定位仍然模糊,这主要表现在资金来源单一并且缺乏透明度,分析过程中难以获得可靠数据,使得财政投融资特征不明显,分析只是具有代表性。
李鹏[2](2013)在《中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全世界的金融与实体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这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绝大部分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利用国债和地方债等财政投融资方式,稳定和推动经济的发展并改善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自然也不例外,利用财政投融资的手段着重对基础设施、关键产业、农业、高新科技、西部开发等领域进行了投资,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历程,虽然我国所经历的内忧外患不胜枚举,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的经济仍能保持健康平稳的发展,财政投融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将财政投融资这一手段运用好,充分发挥调控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特点,从而促进结构转型与发展方式的转变,持续改善民生,真正创建“美丽中国”,圆我们共同的“中国梦”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针对我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体系的视角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体系,对现阶段我国财政投融资资金的绩效状况做以考量,并最终为提高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出贡献。本文以财政投融资绩效的相关范畴和理论为切入点,系统介绍了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并对其研究趋势和重点进行总结,并通过对我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的不同发展阶段与现状的梳理,归纳出我国目前在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对国外几个典型国家在财政投融资领域绩效评估的经验介绍,为下面构建与完善我国的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体系做铺垫,之后,根据国内外在不同领域的财政投融资实践和绩效评价的经验方法,从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搭建起我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体系框架并通过实证筛选的方法确定指标间的权重,最后,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对所构建的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实证说明。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归纳演绎法、专家评议法、层次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我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具体通过六章来论述所研究的问题,分别为:绪论、理论基础、现状分析、经验借鉴、体系构建和案例研究。第一章为绪论。本章详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并对现阶段国内外针对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第二章主要分析了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的范畴和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诸如资源配置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准公共产品理论等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承接上一章的内容,第三章主要对我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主要论述,首先,基于全球和我国两个视角回顾针对于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的历史,摸清其发展脉络,其次,总结我国现阶段对于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上的状况,总结出目前我国针对于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的三种模式: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导向模式、全面评价和绩效指标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和第三方绩效评价中心组织管理模式,最后,针对我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的现状指出我国在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为典型国家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的经验借鉴,通过上一章对于我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本章对于美、德、日、澳四个有代表性的、在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方面富有成熟经验的发达国家的介绍,为下一章构建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做铺垫;第五章为我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本章的指标体系主要是在借鉴国外几个发达国家在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方面的成熟经验和我国几个省份、地区的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文本的指标体系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最初的指标体系是基于以上经验并采用专家评议法确定起来的,然后通过对最初指标体系进行合理性、有效性、相关性和鉴别力的检验,筛选出本文的绩效评价体系框架,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的权重进行计算,最后进一步给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体系的计分方法,为最后进行的案例分析提供了方法论的铺垫;第六章为针对于财政投融资项目的具体案例研究,本章主要是以具体案例为基础,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实际应用,并通过案例的形式对我国现阶段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进行总结,可以说是整篇文章所探讨内容的最终落脚点。
杜君楠[3](2012)在《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研究》文中认为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其以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环境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西部地区又是多条河流水域的发源地,其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整个流域甚至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变。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产长期停滞在传统农业生产阶段,形成了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力水平降低→对农业资源进一步过度开发的恶性循环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以计划和行政命令为主的财政支农方式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农业金融市场体系仍未真正确立,农业资金流向和流量的调节机制缺乏长效性,仍以政策偏好为主,尤其是农业财政投融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难以发挥财政投融资在多元化农业投融资体制中的核心导向作用。农业财政投融资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发展农业基础设施的一条有效的投融资方式,其通过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来提高财政投资效率,实现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支持。西部地区遏制生态环境退化,修复生态循环,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关键性的因素,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财政支持的规模和效率以及民间资本的有效持续进入,充分发挥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终实现西部地区的农业生态与农业生产共同良性循环发展。本文以制度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以及现代投融资理论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综述了国内外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的相关理论及研究动态,界定了农业基础设施和财政投融资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了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财政投融资的现状,探讨了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体系发展滞后的成因。运用博弈论分析了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不同参与主体的行为特征及相互行为影响,构建了基于合作制原则,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运行体系,明确了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方式,提出了完善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体系的相关对策与建议。本文首先运用协整理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得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效益滞后性和实践中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应具有“超前性”,通过对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结构进行定量分析,指出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中农业机械与农业GDP影响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地理环境多样,农业机械的效能发挥有限,同时还存在着灌溉设施利用效率过低,对农业生产的促进效用不大等问题,因此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项目选择过程中,应基于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现状,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其次财政投融资运行目标能否达到,外部条件的支撑尤为重要,从不同参与主体的行为博弈中可以看出,其地方政府和微观参与主体对中央政府的依赖性较一般地区更明显,历史上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制度外供给和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使得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因此政府的有效支持是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顺利运行的关键,而基于西部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构建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核心,基于合作原则下的各种商业金融机构有效参与的新型农业财政投融资运行机制,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资源有效合理的运用,最终实现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体系的长期持续发展;最后财政投融资方式的合理选择是其支农效用充分发挥的有力保证,传统的财政投融资方式并不能有效的调动社会闲置资本,同时也不利用投融资中风险的分散与合理分担,将现代项目融资方式有选择的、合理的运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融资,可以实现项目风险的有效分散,从而更大程度的引入民间资本。
于琪敏[4](2012)在《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国家财政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领域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既有利于政府利用财政对社会分工进行宏观调控,又能够减缓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失业等社会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和研究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的相关问题,有效发挥政府财政投融资职能,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发展,提高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依据财政学等相关经济理论,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的相关理论和政府介入基础设施领域的理论依据,并且奠定了后续各章节研究的理论基础;另外,借助建立计量模型等方法,定量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的规模、结构和效益,得出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规模有待提高、结构不均衡、制度缺陷制约效益发挥等问题。这有助于合理分配基础设施财政资金,确定财政投融资重点,提高财政投融资使用效率。本文最终的落脚点是针对当前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机制的完善提出对策建议:首先,加大基础设施融资力度,合理确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其次,优化基础设施投资结构,要合理分配基础设施投资比例;最后,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益,要加快投融资制度改革。通过这三点建议力求找出完善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的对策,推动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使政府与全社会对基础设施的融资和投资趋于合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事业的发展。
邰朋[5](2011)在《北京市城市建设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城市集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供给已经凸现不足,城市建设的资金需求日趋强烈。随着城市基础设施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作用十分明显。因此研究城市建设资金的筹措和运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介绍了投融资基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以及项目区分理论。国外的美国和日本是财政投融资实践较早且有着丰富经验的国家,国内的上海和重庆也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介绍这些国家和城市的基本做法的基础上,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总结。本文重点对北京市城市建设财政投融资的具体做法进行分析,总结出北京市城市建设财政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完善北京市城市建设财政投融资的对策。
周震宇[6](2011)在《中国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投融资制度在缓解国家财政困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经济范畴,现行的财政投融资体系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方面,积累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目前财政投融资的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具体的运作制度尚不规范。为了充分推进我国市场经济前进的步伐,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研究和完善我国的财政投融资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从财政投融资产生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分工,论述了财政投融资在市场经济中的基本功效,并阐述了我国财政投融资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日本财政投融资体制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给出了完善我国财政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对策思路。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选题的依据、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论述了财政投融资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阐述财政投融资的一般内涵、特征及必要性。第四部分介绍了我国财政投融资体系现存的问题。第五部分简要介绍了日本的财政投融资体系,并指出我国可以借鉴的方面。第六部分就现阶段财政投融资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何完善中国财政投融资体系的对策。
李朝阳[7](2010)在《日本财政投融资体制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作为后起赶超的国家,其经济发展的背景与我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有很多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借鉴之处,财政投融资就是其中之一。财政投融资制度作为日本政府的“第二预算”,不仅有其独特的特点,而且对日本经济发展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速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财政投融资起源于明治维新时期,经过一百年的演化和变革,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制度体系。与一般会计预算相比,财政投融资具有有偿性、政策性、长期性的特点。在日本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财政投融资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赶超时期,财政投融资对日本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批评财政投融资的声音越来越响,改革财政投融资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究其原因,乃是因为财政投融资面临着规模日益膨胀、机构繁复、缺乏有效监督机制以及日本政府债务负担沉重等严重的问题。2001年,在小泉政府的极力推动下,正式启动了财政投融资改革,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改变资金筹集机制。二是引入成本分析法和加强对财政投融资运营的监督。在改变资金筹集机制方面,在改革之前邮政储蓄和简易生命保险资金作为财政投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一直按规定由大藏省(财务省的前身)下设的资金运用部托管和运用,而改革后则通过发行财政投融资债券和财政投融资机构债券在金融市场上筹措大部分资金。在引入成本分析法和加强对财政投融资运营的监督方面,主要是加强财政投融资的成本管理和财政投融资运营的透明度,进而提高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有效防止坏账的出现。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财政投融资对我国资源合理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善国民生活质量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财政投融资制度仍存在一些需要改革和完善的地方,具体表现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范围狭窄;财政投融资管理体制不健全;财政投融资不规范,投资收益比较低;企业在投融资领域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还未确立,其经营自主权未能得到很好地落实: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界限不清,也缺乏法律上的依据。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日财政投融资的差异,深入了解我国财政投融资制度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政策和建议。研究中日财融资制度的学者很多,但他们大多着重从日本财政投融资21世纪改革的前因后果来研究,也很少有学者分析日本财政投融资当前的困境。本文则从日本财政投融资产生分析起,讨论了日本各个经济时期的财政投融资特点,并指出日本财政投融资当前的困难。本文共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讨论了日本财政投融资的产生、概念、特点、作用和基本运营情况,第三部分具体分析了日本财政投融资在其各个经济时期的特点,第四部分先具体分析了日本财政投融资在21世纪初转型的内容,接着分析了其改革成果及现状,最后分析了当前日本财政投融资运营所面临的难题,第五部分分析我国财政投融资的渊源和现状,第六部分也就是最后一部分,通过对比分析中日财政投融资的差异,对改革我国财政投融资提出了以下几条政策建议:拓宽财政融资渠道,完善融资方式;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明确资金投向,科学界定投资领域和范围,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管理方式。
崔敏敏[8](2010)在《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问题与原因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2007年45号)的一部分。在我国,“三农”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凸现,亟待解决。以农村建设为切入点,从财政投融资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导论部分:本部分主要说明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并围绕所研究的问题对国外相关理论和国内己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本文的理论依据。此外,简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和不足。第一部分: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规模分析。以农村财政投融资的现状为依据,指出了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规模不足,并分析导致农业投资不足的原因。第二部分: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结构分析。从投资主体和投资客体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结构不合理,并对导致农村投融资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剖析。第三部分: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效果分析。以农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出发点,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农业投资效果不理想,并从管理运作层面分析其原因。第四部分: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介绍了农村财政融资、投资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农村财政投融资体制存在的弊病。第五部分: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运用系统性分析方法阐述了我国财政投融资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层面分析深层次原因。第六部分: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运作机构存在的问题分析。这部分描述了财政投融资运作机构的现状,针对现状提出问题,并从历史范畴角度出发分析原因。
师壮飞[9](2010)在《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 ——改革方案的政策建议》文中认为本文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批准号【2007年45号】)的一部分。“三农”问题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再加上农村经济本身的弱质性,使得政府支持农村发展成为必然。然而,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农村的发展被搁置了。事实表明,“三农”问题的解决已经势在必行。本文在理论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以农村建设作为切入点,对农村财政投融资改革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并希望能为其提供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第一部分,农村财政投融资发展历程与存在问题。从时间发展维度出发,分四个阶段,对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发展的历史轨迹、演变过程、特点及现状做简要分析,更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作为农村财政投融资改革的突破口。第二部分,农村财政投融资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依照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路径选择三方面对农村财政投融资改革进行深入阐述,并将此作为农村财政投融资改革的总纲领。第三部分,扩大农村财政投融资规模。这部分从政府融资的角度,通过财政预算、公债制度和“以工辅农”的制度设计,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扩大财政投融资规模的政策建议。通过实证分析与计算,对这一规模进行了估算。第四部分,促进财政投融资支农结构调整。这部分从财政投资的角度,提出了财政投融资支持“三农”的调整方案;通过对财政投资农业、地域和农业内部项目方面的细化调节来达到促进支农结构的调整。第五部分,提高农村财政投融资资金使用效果。此部分重点阐述影响财政投融资资金使用效果的三方面因素:资金的到位率、使用率和资金配置。通过提高资金的到位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合理配置资金来提高农村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效果。第六部分,健全农村财政投融资体制和体系。该部分从财政投融资资金筹集、运作和管理三方面来健全农村财政投融资体制和体系。通过拓宽财政投融资渠道和规范投融资资金运作范围,健全财政投融资体制;通过对财政投融资细分化的监督管理,完善财政投融资体系。第七部分,构建农村财政投融资机构。这部分内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出发,构建农村财政投融资机构,规范中央与地方投融资机构职能。充分利用投资银行、风险投资等方式方法,创新农村财政投融资运作。
马玉琳[10](2010)在《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 ——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批准号【2007年45号】)的一部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切入点,对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全文共分为四部分:农村建设中财政投融资的理论分析。从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内涵与外延出发,结合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资本配置效率与经济结构、融资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财政投融资与宏观调控的关系,来阐述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理论。中国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必要性。分析了农村财政投融资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国力上的必要性;从更深的层次阐述了它对于我国摆脱新农村建设资金困乏的现状、缩小城乡差距的必要性。通过逐步深入分析,归纳出我国进行农村财政投融资是非常必要的。中国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可行性。通过进行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针对我国政治、法律、经济和财政四个相关方面的可行性分析,得出在我国进行农村财政投融资是可行的。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发展定位。从农村财政投融资与银行的协调、与投资体制改革的关系,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微观基础与可行性的路径依赖及相关配套政策进行研究,为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发展指明方向。
二、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创新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变迁和完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内容与框架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财政投融资理论 |
2.2.1 财政投融资的概念 |
2.2.2 财政投融资的理论基础 |
2.2.3 财政投融资的内容 |
2.3 财政投融资作用的理论分析 |
第三章 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变迁及现状分析 |
3.1 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变迁 |
3.2 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现状问题分析 |
第四章 我国财政投融资的作用的实证分析 |
4.1 财政投融资的直接作用 |
4.2 财政投融资的间接作用 |
4.2.1 财政投融资对出口的影响 |
4.2.2 财政投融资对投资的影响 |
4.2.3 财政投融资对消费的影响 |
4.3 财政投融资的综合作用 |
第五章 国内外经验对比分析 |
5.1 国内经验总结 |
5.2 国外经验总结 |
5.2.1 日本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现状及经验总结 |
5.2.2 美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现状及经验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中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问题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结论 |
1.3 主要研究方法和章节结构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文章的章节结构 |
1.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的范畴及其理论基础 |
2.1 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财政投融资 |
2.1.2 绩效 |
2.1.3 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 |
2.1.4 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的特点 |
2.2 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4E”原则 |
2.2.2 资源配置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2.2.4 准公共产品理论 |
第3章 我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财政投融资现状 |
3.1.1 国家层面 |
3.1.2 地方层面 |
3.2 我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的发展历程 |
3.3 我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的现状 |
3.3.1 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的现状 |
3.3.2 我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的发展趋势 |
3.4 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典型国家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的经验借鉴 |
4.1 美国 |
4.1.1 美国财政投融资体制 |
4.1.2 美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 |
4.2 德国 |
4.2.1 德国财政投融资体制 |
4.2.2 德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 |
4.3 日本 |
4.3.1 日本政府财政投融资体制 |
4.3.2 日本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 |
4.4 澳大利亚 |
4.4.1 澳大利亚财政投融资体制 |
4.4.2 澳大利亚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 |
4.5 发达国家绩效评价的经验借鉴 |
第5章 我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绩效考评的基本原理 |
5.2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5.3 考评方法的选择 |
5.3.1 我国的国情特点 |
5.3.2 主要的绩效考评方法 |
5.4 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
5.4.1 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基本分析 |
5.4.2 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5.4.3 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
5.4.4 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实际测度 |
5.4.5 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权重的确认 |
5.4.6 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考评的结果呈现 |
5.5 结论 |
第6章 实证案例分析 |
6.1 财政投融资具体项目绩效考评设计方案 |
6.1.1 选择具体案例所考虑的因素 |
6.1.2 财政投融资具体项目选择过程 |
6.1.3 选定的 S-F 城市连接带城乡连接道路建设项目的材料介绍 |
6.2 财政投融资项目的数据处理方法 |
6.2.1 二级指标的赋值方法 |
6.2.2 各二级指标评分值的确定 |
6.2.3 一级指标的分值确定 |
6.2.4 绩效评价目的 |
6.3 项目财政投融资多角度研究 |
6.3.1 S-F 城市连接带城乡连接道路建设项目财政投融资相关数据资料 |
6.3.2 项目评估报告中财政投融资方式评价的结论决策 |
6.4 财政投融资具体项目绩效评价的数据整理 |
6.4.1 对项目评价过程的介绍 |
6.4.2 项目的绩效考评结果 |
6.5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的相关理论 |
2.1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
2.1.1 农业基础设施的内涵及特征 |
2.1.2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 |
2.1.3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生产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2.2 财政投融资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
2.2.1 财政投融资的内涵及特征 |
2.2.2 财政投融资存在的理论基础 |
2.2.3 财政投融资的功能 |
2.3 财政投融资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2.3.1 财政投融资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
2.3.2 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的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的发展 |
3.1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
3.1.1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1.2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效应实证分析 |
3.2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发展状况 |
3.2.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财政投资的发展状况 |
3.2.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农业政策性信贷的支持发展状况 |
3.3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1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难以带动民间资本有效进入 |
3.3.2 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
3.3.3 农业建设资金部门分割严重,有限资金难以形成合力 |
3.3.4 农发行业务运行困难重重 |
3.3.5 金融经济环境较差 |
3.4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1 资源分配的非农偏好和地区倾斜发展战略的实施 |
3.4.2 投资主体缺位,各投入主体动力不足 |
3.4.3 农业基础设施公共决策机制长期滞后 |
3.4.4 项目管理水平滞后,财政投融资资金难以实现良性循环 |
3.4.5 农村非农部门发展水平比较低,民间参与能力较弱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过程中参与主体行为分析 |
4.1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中不同主体的投资状况 |
4.1.1 国家财政投入状况 |
4.1.2 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支持状况 |
4.1.3 商业性金融对农业的投入 |
4.1.4 农村集体和农户筹资能力较弱,生活性投资比重较大 |
4.2 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中不同参与主体间博弈分析 |
4.2.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为博弈分析 |
4.2.2 政府与微观经济主体之间行为相互影响分析 |
4.2.3 不同微观参与主体之间的行为分析 |
4.3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中政府行为分析 |
4.3.1 西北地区生态退耕过程的政府行为分析 |
4.3.2 退耕还林过程中政府行为的重构思路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运行机制的重构 |
5.1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运行的基本原则 |
5.1.1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基本原则确立的依据 |
5.1.2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运行基本原则 |
5.2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运行目标类型的选择 |
5.2.1 财政投融资运行目标的主要类型 |
5.2.2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运行目标的选择 |
5.3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运行机制的重构 |
5.3.1 财政投融资支持农业基础设施过程中的项目经营主体选择 |
5.3.2 财政投融资支持农业基础设施过程中的资金供给主体 |
5.3.3 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运行机制的重构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融资方式选择 |
6.1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方式的选择分析 |
6.1.1 项目融资方式及特点 |
6.1.2 西部地区不同类型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方式的选择 |
6.2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方式的重新组合 |
6.2.1 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新方式确立的基本原则 |
6.2.2 “混搭式”项目融资方式 |
6.2.3 PPP 融资方式的新应用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完善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体系的对策建议 |
7.1 正确界定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的支持范围 |
7.1.1 根据农业基础设施的性质界定农业财政投融资范围 |
7.1.2 划清各级政府的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范围 |
7.2 完善农业财政投融资运作组织体系 |
7.2.1 充分发挥农发行组织和协调作用 |
7.2.2 构建以农发行为核心的合作型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运作机制 |
7.3 拓宽融资渠道,充实农业财政投融资体系的资金保障 |
7.3.1 债券市场融资 |
7.3.2 将邮政储蓄和社会保险基金纳入财政投融资体系 |
7.3.3 积极发展多种项目融资方式 |
7.4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投入效率 |
7.4.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资金使用监管制度 |
7.4.2 改革单一财政投资形式,建立集中统一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诱导机制. |
7.5 再造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发行的职能 |
7.5.1 改革农发行的组织管理机构 |
7.5.2 延伸服务链条,实现业务类型的多元化 |
7.6 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经济主体 |
7.6.1 完善和规范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
7.6.2 构建农村投资公司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清单 |
列表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相关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相关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2 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相关理论综述 |
2.1 基础设施概述 |
2.1.1 基础设施的含义 |
2.1.2 基础设施的分类 |
2.1.3 基础设施的基本特征 |
2.2 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相关理论综述 |
2.2.1 基础设施的财政投融资界定 |
2.2.2 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效应 |
2.2.3 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理论基础 |
3 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的实证分析 |
3.1 我国基础设施财政融资的实证分析 |
3.1.1 我国基础设施财政融资的结构分析 |
3.1.2 基础设施融资结构的发展趋势分析 |
3.2 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资的实证分析 |
3.2.1 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资的规模分析 |
3.2.2 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资的结构分析 |
3.2.3 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资的效益分析 |
4 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规模不断提高,资金短缺尚未根本扭转 |
4.1.1 资金需求量大,政府财力有限 |
4.1.2 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
4.2 结构不均衡,制约市场化资金运作 |
4.2.1 融资结构非均衡 |
4.2.2 投资结构非均衡 |
4.2.3 区域市场化差异 |
4.3 财政投融资制度缺陷制约效益发挥 |
4.3.1 财政资金拨付制度:基础设施投入与回报非对称性 |
4.3.2 管理体制:投融资管理弱化,潜藏债务风险 |
4.3.3 决策机制:投融资的决策方式不够规范 |
5 完善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机制的对策建议 |
5.1 合理确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基础设施融资力度 |
5.1.1 基础设施项目成本相加定价法 |
5.1.2 完善现有财政投融资渠道,开拓新的投融资渠道 |
5.2 合理分配基础设施投资比例,优化基础设施投资结构 |
5.2.1 突出投资重点,优化投资结构 |
5.2.2 统筹区域结构,向农村和落后地区倾斜 |
5.2.3 平衡功能性投资结构,建立基础设施投资绩效评价体系 |
5.3 加快投融资制度改革,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益 |
5.3.1 明晰政府财政职责 |
5.3.2 健全财政投融资管理体系 |
5.3.3 适时开征基础设施建设税,完善财政融资体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5)北京市城市建设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论文基本思路与目标 |
1.4.2 论文研究的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财政投融资理论 |
2.1.1 投资、投融资以及投融资体制 |
2.1.2 财政投融资 |
2.1.3 城市建设与财政投融资之间的关系 |
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1 公共产品理论的概念 |
2.2.2 公共产品理论的分类 |
2.3 项目区分理论 |
2.3.1 项目区分理论的含义 |
2.3.2 项目区分理论的内涵与标准 |
2.3.3 项目区分理论的作用 |
3 国内外财政投融资的成功经验 |
3.1 国外财政投融资成功经验 |
3.1.1 美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特色 |
3.1.2 日本财政投融资体制特色 |
3.2 我国部分城市财政投融资成功经验 |
3.2.1 上海市财政投融资的成功经验 |
3.2.2 重庆市财政投融资的成功经验 |
4 北京市城市建设财政投融资情况分析 |
4.1 北京市城市建设财政投融资的现状 |
4.1.1 北京市城市建设财政投融资的具体举措 |
4.1.2 北京市城市建设资金的供给情况 |
4.2 北京市财政投融资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4.2.1 政府色彩浓厚导致政府投融资平台定位不明晰 |
4.2.2 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负债居高不下 |
4.2.3 项目资金回收周期太长导致政府财政过分倚重卖地收入 |
4.2.4 政府投融资平台信息不透明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加大 |
4.2.5 政府信用风险逐步凸显危及社会稳定 |
5 完善北京市城市建设财政投融资的对策建议 |
5.1 树立"城市经营"的理念 |
5.2 逐步完善财政投融资机制 |
5.2.1 逐步完善财政投融资和市场投融资的协调机制 |
5.2.2 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资决策机制 |
5.2.3 逐步完善多层次的财政投融资风险责任分担机制 |
5.3 逐步完善财政投融资模式 |
5.3.1 通过盘活土地等存量资产进行融资 |
5.3.2 利用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模式 |
5.3.3 广泛吸收民间资本投入到城市建设中 |
5.4 逐步完善财机政投融资风险防范机制 |
5.4.1 合理控制负债额,避免过度举债 |
5.4.2 优化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完善风险预警体系 |
5.4.3 建立城建偿债专项基金,健全债务偿还机制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中国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及现实意义 |
1.1.1 选题的依据 |
1.1.2 选题的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财政投融资理论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学者关于财政投融资理论的文献综述 |
1.2.2 国外学者关于财政投融资理论的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财政投融资的理论基础 |
2.1 市场失灵理论 |
2.2 准公共产品理论 |
2.3 政府支出阶段理论 |
第3章 财政投融资的内涵 |
3.1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内涵 |
3.2 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分析 |
3.2.1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点 |
3.2.2 财政投融资与诸多经济概念的关系 |
3.2.3 财政投融资的投资领域分析 |
3.3 财政投融资的必要性分析 |
第4章 中国财政投融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我国财政投融资体系的改革历程 |
4.2 我国财政投融资体系现状 |
4.2.1 政策性银行的现状 |
4.2.2 PPP融资模式的现状 |
4.2.3 邮政储蓄的现状 |
4.2.4 政府性收费和基金的现状 |
4.3 我国财政投融资体系存在的问题 |
4.3.1 对财政投融资认识上存在不足 |
4.3.2 财政投融资运作的非规范性 |
4.3.3 财政投融资资金筹集中存在的问题 |
4.3.4 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4.3.5 现行财政投融资体系存在的风险 |
第5章 日本财政投融资制度概况及借鉴 |
5.1 日本财政投融资制度概况 |
5.1.1 日本财政投融资的运作方式 |
5.1.2 日本财政投融资的特点 |
5.1.3 日本财政投融资的作用 |
5.2 日本财政投融资的主要政策目标 |
5.3 日本财政投融资制度借鉴 |
第6章 完善中国财政投融资体系的对策分析 |
6.1 深化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 |
6.1.1 提高新时期对政府投融资活动对经济促进作用的认识 |
6.1.2 明确界定政府活动的领域是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前提 |
6.1.3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财政投融资能够顺利实施的基础 |
6.2 创新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构建和管理 |
6.2.1 正确认识政府投融资平台 |
6.2.2 构建一个职责明确、协调统一的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框架 |
6.2.3 尝试构建创新的"四位一体"政府投融资模式 |
6.3 努力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促进财政投融资发展 |
6.3.1 充足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投融资发挥作用的保障 |
6.3.2 积极探索新型融资方式,促进融资途径特色化 |
6.4 财政投融资可能导致的财政风险的防范措施 |
6.4.1 提高政府财政投融资风险管理意识 |
6.4.2 强化对财政投融资平台可能导致的财政风险的管理职能 |
6.4.3 加强对导致财政风险的财政投融资项目的预算管理 |
6.4.4 规范与财政投融资相关的政府担保行为 |
6.4.5 减少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干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详细摘要 |
(7)日本财政投融资体制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中日财政投融资研究文献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 |
1.4 创新和不足 |
2 财政投融资概论 |
2.1 财政投融资的产生、特点和作用 |
2.1.1 财政投融资的产生 |
2.1.2 财政投融资的概念 |
2.1.3 财政投融资的作用 |
2.2 财政投融资的运营概况 |
2.2.1 财政投融资计划和运作流程 |
2.2.2 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 |
2.2.3 财政投融资的资金运用对象 |
3 日本各时期财政投融资的特点 |
3.1 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的财政投融资(1945-1955年) |
3.1.1 战后初期的财政投融资 |
3.1.2 恢复自由经济时期的财政投融资 |
3.2 高速经济成长时期的财政投融资(1955-1973年) |
3.3 低速经济增长时期的财政投融资(1974-1990年) |
3.4 经济长期停滞时期和缓慢增长时期的财政投融资(1991年以后) |
4 日本财政投融资的现状和难题 |
4.1 21世纪初财政投融资改革的具体内容 |
4.1.1 改革邮政储蓄和简易生命保险资金的使用方式 |
4.1.2 发行FILP机构债券 |
4.1.3 筹资机制的改变 |
4.1.4 引入政策成本法 |
4.1.5 加强对财政投融资运营的监督 |
4.1.6 采取改革过渡措施 |
4.2 21世纪初财政投融资改革的进展和成果 |
4.2.1 政投融资计划规模得到有效控制 |
4.2.2 邮政储蓄和简易生命保险资金完全实现自主经营 |
4.2.3 财政投融资债券发行现状 |
4.2.4 财政投融资机构债券发行现状 |
4.3 财政投融资当前要解决的难题 |
4.3.1 日本政府的债务难题 |
4.3.2 金融危机的影响 |
4.3.3 资产和债务管理风险仍然存在 |
5 我国财政投融资制度的现状和问题 |
5.1 我国财政投融资制度发展的过程和现状 |
5.2 我国财政投融资制度的问题 |
5.2.1 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范围狭窄 |
5.2.2 财政投融资管理体制不健全 |
5.2.3 财政投融资不规范,投资收益比较低 |
5.2.4 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还未确立,自主权未能得到很好落实 |
5.2.5 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界限不清,缺乏法律上的依据 |
6 借鉴日本经验,完善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 |
6.1 中日两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差异 |
6.1.1 资金来源不同 |
6.1.2 资金运用差异 |
6.1.3 管理体制的不同 |
6.2 日本财政投融资对我国的启示 |
6.3 对完善和发展我国财政投融资的政策建议 |
6.3.1 拓宽财政融资渠道,完善融资方式 |
6.3.2 完善财政投融资体制 |
6.3.3 明确资金投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
6.3.4 创新财政投融资的管理方式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问题与原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现实背景 |
(二) 理论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
(二)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 |
(三)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四) 比较分析法 |
(五) 系统分析方法 |
四、理论依据 |
(一) 市场经济理论 |
(二) 公平与效率理论 |
(三) 公共财政理论 |
(四) 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理论 |
五、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部分 农村财政投融资支农资金不足,财政力不从心 |
一、农村财政投融资支农现状描述 |
二、农村财政投融资支农问题概述 |
(一) 支农资金投入不足 |
(二) 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 |
(三)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
(四) 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支持不够 |
(五) 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不足 |
三、农村财政投融资支农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重工轻农的历史政策 |
(二) 歧视性政策 |
(三) 财政收支相对规模的制约 |
(四) 财政结构的制约 |
第二部分 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不合理,政策实施不到位 |
一、财政支农资金结构现状描述 |
(一) 投资主体现状描述 |
(二) 投资项目现状描述 |
二、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存在的问题罗列 |
(一) 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 |
(二) 投资项目结构不合理 |
(三) 地区分布结构不合理 |
三、支农资金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农业本身的弱质性 |
(二) 中央与地方支农职责不明确 |
(三) 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
(四) 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
第三部分 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管理体制不完善 |
一、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果现状描述 |
二、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果存在的问题概述 |
(一) 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低 |
(二) 财政支农资金拨付到位率低 |
(三) 农村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率低 |
三、支农资金效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农业建设的多元化 |
(二) 支农方式不合理 |
(三) 政府级次设置过多 |
(四) 支农资金管理分散 |
(五) 支农资金运作不规范 |
(六) 体制转轨不彻底 |
(七) 监督机制不完善 |
(八) 管理意识淡薄 |
(九) 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四部分 农村财政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定位不合理 |
一、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现状描述 |
(一) 农村财政投融资筹资方式 |
(二) 农村财政投融资投资方式 |
(三) 农村财政投融资的管理方式 |
二、农村财政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罗列 |
(一) 农村财政投融资融资渠道单一 |
(二) 地方政府缺乏正规的融资渠道 |
(三) 国债融资权责不对称,投资结构不合理 |
(四) 财政对农业投资范围过窄 |
(五) 财政支农投入存在体制性泡沫 |
三、农村财政投融资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分税制改革不彻底 |
(二) 预算管理程序不规范 |
(三) 体制定位不合理,缺乏灵活性 |
(四) 法律保障措施不到位 |
第五部分 农村财政投融资监督体系覆盖面窄,约束乏力 |
一、我国财政监督体系的基本现状描述 |
(一) 财政监督机制建设的背景 |
(二) 自动监督机制不断健全 |
(三) 行政监督机制不断完善 |
二、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监督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举例 |
(一) 财政投融资监督体系不完善 |
(二) 财政投融资内部监督形同虚设 |
(三) 财政投融资监督内容比较教条 |
三、农村财政投融资监督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法制建设明显滞后 |
(二) 权力边界模糊不清 |
(三) 覆盖范围不全面 |
第六部分 农村财政投融资运作机构不规范,存在制度性障碍 |
一、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运作机构的现状描述 |
(一) 财政支农部门 |
(二) 农业政策性银行 |
(三) 农村信用合作社 |
二、财政投融资运作机构存在的问题枚举 |
(一) 管理部门职能不清、权责不明 |
(二) 信托投资机构职能偏离 |
(三) 政策性支农弱化 |
(四) 农村财政投融资运作机构不协调 |
三、农村财政投融资运作机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政策体制不完善 |
(二) 政府结构层次不合理 |
(三) 法制化程度低 |
结束语 |
一、全文总结评价 |
二、本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9)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 ——改革方案的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现实背景 |
(二) 理论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 基本研究方法 |
(二) 本文的创新点 |
四、财政投融资理论依据 |
(一) 市场经济理论 |
(二)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理论 |
(三)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理论 |
(四) 凯恩斯投资乘数理论 |
(五) 融资制度与经济发展理论 |
第一部分 农村财政投融资发展历程与存在问题 |
一、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发展历程 |
(一) 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 |
(二) 78 到94 年财政体制改革 |
(三) 94 年到二十世纪末 |
(四) 新世纪新农村建设时期 |
二、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财政支农资金有待提高 |
(二) 财政支农资金结构不合理 |
(三) 财政资金使用效果不明显 |
(四) 农村财政投融资体制不健全 |
(五) 农村财政投融资监督体系缺乏约束力 |
第二部分 农村财政投融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一、农村财政投融资改革的指导思想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二)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
(三) 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
(四) 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
(五) 坚持历史、现实与未来相结合 |
二、农村财政投融资改革的基本原则 |
(一) 政策性和社会性统一原则 |
(二) 坚持科学规划与量力而行原则 |
(三)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 |
(四) 依法理财原则 |
三、农村财政投融资改革的路径选择 |
(一) 以市场化为导向,完善农村财政投融资框架 |
(二) 以政策性金融为支点,再造农村金融体系 |
(三) 以财政支出为支撑,改善财政支农行为 |
第三部分 扩大农村财政投融资规模 |
一、增加财政预算对农业的投入 |
(一) 保持财政支农的稳定增长 |
(二) 财政支农支出最优规模 |
二、完善公债稳定投入农业制度 |
(一) 建立国债稳定投入农业制度 |
(二) 完善地方债券制度 |
三、加大以工辅农力度 |
四、财政投融资规模预期 |
第四部分 促进财政投融资支农资金结构调整 |
一、财政支农结构调整 |
(一)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
(二) 转变政府职能,引导资金投入农业 |
二、优化财政支农结构 |
(一) 合理确定财政支农的优先次序 |
(二) 调整财政农业基础设施的内部结构 |
(三) 重视农业科技投入,逐渐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投资 |
三、加大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农业的投入 |
第五部分 提高农村财政投融资资金使用效果 |
一、提高财政投融资资金到位率 |
(一) 从源头上保障资金的到位 |
(二) 减少资金拨付中间环节 |
二、保障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
(一)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率 |
(二) 提高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 |
(三) 强化项目资金管理 |
三、合理配置农村财政投融资资金 |
(一) 以财政投融资政策性为主 |
(二) 加快建立粮食生产支持体系 |
(三) 兼顾农村经济发展实际需求 |
第六部分 健全农村财政投融资体制与体系 |
一、拓宽财政投融资渠道 |
(一) 开辟多渠道的政策性资金来源 |
(二) 开辟多渠道的社会性资金来源 |
二、扩大财政投资农业的范围 |
(一) 以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为财政投融资农业投资运作的首要对象 |
(二) 把农业经济的稳定增长,作为财政投融资农业运作的重点 |
(三) 把加大农业科研、科学技术推广,作为财政投融资创新的突破口 |
三、完善农村财政投融资监督管理体系 |
(一) 纵向式监督管理体系 |
(二) 横向式监督管理体系 |
第七部分 构建农村财政投融资机构 |
一、我国农村财政投融资机构的重塑 |
(一) 健全和规范中央农村财政投融资运作组织机构 |
(二) 规范和创新地方政府投融资 |
二、创新农村财政投融资运作方式 |
(一) 支持农村急需产品的发展 |
(二) 实施“拓荒计划”,组建“虚拟集团” |
(三) 充分发挥投资银行业的作用激活现有的资本市场 |
(四)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有效地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
结束语 |
一、本文总结 |
二、本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10)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 ——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现实背景 |
(二) 理论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
(二)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 |
(三) 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 |
(四) 比较分析法 |
(五)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部分 农村建设中财政投融资的理论基础 |
一、农村财政投融资内涵与外延 |
(一) 财政投融资的基本内涵 |
(二) 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外延 |
(三) 农村财政投融资与政府预算、银行信贷之间的关系 |
二、财政投融资的理论分析 |
(一) 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 |
(二) 资本配置效率与经济结构 |
(三) 融资制度与经济发展 |
(四) 财政投融资与宏观调控 |
第二部分 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必要性 |
一、农村财政投融资在社会稳定上的必要性 |
(一) 存在着实现国家一系列发展战略的目标欲求 |
(二) 国家政治层面上的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 |
(三) 一系列日趋严峻的社会问题的大量涌现 |
二、农村财政投融资在提高国力上的必要性 |
(一) 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
(二) 改变目前农村严峻现实的必要 |
(三) 改革深化农村市场化的迫切需要 |
(四) 完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必然要求 |
三、摆脱新农村建设资金困乏现状的必要性 |
(一) 农村资金的需求状况 |
(二) 农村资金外流和城乡差别的扩大 |
(三) 农村金融市场的扭曲 |
(四) 利率政策的扭曲与农村金融机构效率损失 |
(五) 农村资金短缺的体制与非体制成因剖析 |
四、缩小城乡差别的必要性 |
(一) 市场机制的缺陷 |
(二) 政府财政资金的有限性 |
(三) 农村财政投融资可以利用市场和政府为农村经济服务 |
第三部分 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可行性 |
一、政治上的可行性 |
(一) 统一思想认识上具有可行性 |
(二) 中央与地方领导支持上的可行性 |
二、法律上的可行性 |
(一) 国际经验借鉴 |
(二)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 |
三、经济上的可行性 |
(一) 存款余额不断增长 |
(二) 非银行金融机构存在大量闲散资金 |
四、财政上的可行性 |
(一) 财政政策上的可行性 |
(二) 财政体制上的可行性 |
(三) 财政监管上的可行性 |
(四) 财政操作上的可行性 |
第四部分 农村财政投融资的路径依赖与相关政策 |
一、农村财政投融资可行性的路径依赖 |
(一) 农村财政投融资的制度 |
(二) 农村财政投融资的机构运作模式 |
(三) 农村财政投融资的管理与控制 |
二、农村财政投融资的相关配套政策 |
(一) 与公共预算相互协调 |
(二) 统一确定政府债券的规模 |
(三) 合理运用税收手段,促进财政投融资 |
结束语 |
一、全文总结评价 |
二、本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四、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创新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变迁和完善对策研究[D]. 朱爱娟. 山东大学, 2015(04)
- [2]中国财政投融资资金运用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李鹏. 辽宁大学, 2013(11)
- [3]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研究[D]. 杜君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4]我国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的实证研究[D]. 于琪敏. 沈阳大学, 2012(07)
- [5]北京市城市建设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D]. 邰朋.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6]中国财政投融资问题研究[D]. 周震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01)
- [7]日本财政投融资体制及对我国的启示[D]. 李朝阳.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3)
- [8]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问题与原因的研究[D]. 崔敏敏. 山西财经大学, 2010(05)
- [9]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 ——改革方案的政策建议[D]. 师壮飞. 山西财经大学, 2010(05)
- [10]关于农村财政投融资问题的研究 ——必要性与可行性问题研究[D]. 马玉琳. 山西财经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