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价值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统一(论文文献综述)
廖小平,孙欢[1](2016)在《论价值安全与国家总体安全体系》文中研究表明人的普遍性决定了价值的普遍性,人的特殊性决定了价值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价值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正是引发不同价值体系安全问题的本质因素。狭义的价值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阶层的价值观念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即观念化价值体系安全。广义的价值安全是实在性价值体系安全与观念化价值体系安全(价值观安全)的统一。国家价值安全由国家内的价值安全和国家价值的安全构成,前者以多元价值主体的价值认同为重要表征,后者以国家的价值主权为重要表征。就其对国家总体安全体系的意义而言,价值体系是元文化,且观念化价值体系安全是文化安全的一部分,因而价值安全是文化安全的核心,也是元文化安全,必然地成为国家总体安全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价值安全又意味着国家总体安全体系所有构成要素的价值目标、价值规范的安全,因而又是国家总体安全不可或缺的柔性支撑。
汪力平,夏仕[2](2015)在《百年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变迁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大致历经晚清末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民国时期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思中国百年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变迁,对于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历史启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传承与创新的统一;必须坚持价值多元与一元相结合;必须坚持规范国家、规范社会与规范公民相统一;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结合现时代的实际情况,又要从百年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变迁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升华。
高雷[3](2012)在《论翻译价值的特性》文中指出翻译价值研究属于一种真理性研究,同时,翻译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内含实践关系和认知关系。在本质上,翻译价值是社会规范的体现。现有的翻译价值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丰富了翻译学理论。但同时,由于对翻译价值及其特性把握偏颇,导致了一些学术逻辑的混乱,影响了翻译价值的深入研究。为此,本文从翻译价值的本质出发,探讨了这一关系范畴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相对性与绝对性、多元性与一元性,并指出这四个特性在翻译价值元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王文晶[4](2008)在《我国多元一体价值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已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政治领域的变革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多样化必然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领域,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素养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新形势下,正确把握价值取向多元与价值导向一元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本文旨在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研究、归纳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探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通过对和谐社会、价值取向多元、价值导向一元之间的立体价值关系和体系的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上的分析,即从价值取向多元与价值导向一元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多元一体价值体系及其构建原则,从而解决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问题。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价值取向多元分析,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分析我国价值取向多元的多重影响和克服价值取向多元内在矛盾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在对价值取向多元分析的基础上探求价值导向一元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三部分,分析价值取向多元与价值导向一元的辩证关系,立足于二者的统一去研究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
顾乃忠[5](2008)在《文化-价值一元论——兼评伯林的多元主义》文中提出文化多元论和价值多元论的命题是虚假的命题。事实上,文化和价值都是一元的。从学理上分析,无论一元论还是多元论都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或两个不同的层次:一元论有善一元论和正义一元论即文化-价值一元论之分,多元论也有善多元论和正义多元论即文化-价值多元论之别。善一元论和文化-价值多元论之间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善多元论和文化-价值一元论之间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因此,文化-价值多元论是导致极权主义的逻辑前提,文化-价值一元论则是多元善得以存在的逻辑前提。相同时间中不同空间内文化价值的差异、冲突不是文化-价值多元论的证明,而是文化-价值一元性在不同时空中的表现。文化价值的差异本质上是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差异,因此主张不同价值的文化有高低层次之分;高文化向低文化流动是带有自然规律性的现象,因此文化霸权论是缺乏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的错误理论。
黄树光[6](2007)在《价值基本特性新论》文中研究说明价值体现了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价值体现了一元性和多元性的统一;价值体现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价值体现了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价值体现了质和量的统一;价值体现了"实然"和"应然"的统一。
颜士刚[7](2007)在《技术的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创造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在教育领域,技术中性论是人们广为接受的技术价值理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是其观点的经典表述,但遗憾的是,中性论的理论基础已经遭到了来自哲学界的广泛质疑,其观点根本靠不住。这样一来,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技术是负荷价值的,而乐观论和悲观论由于观点相左又过于极端已淡出人们的视野,那么,技术的教育价值的本质是什么,它又是如何被创造的?本文以“效应说”作为技术教育价值问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提出了“教育技术化”和“技术教育化”的概念,在从“过程”和“状态”两个方面论述了其具体涵义之后,又从实践层面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事实分析。具体来说,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技术的属性、结构、功能和规律等技术因素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教育,使教育发生变化并进而转化为教育的本质力量。技术教育化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主体运用其智慧通过外部力量作用于技术并使教育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技术之中,技术因之而发生变化。并且认为,教育技术化即是技术教育价值的本质表现,是技术教育价值的彰显;技术教育化是技术教育价值的创造,是技术教育价值的累积。最后,本文认为树立这样的技术价值观是必要的:技术不是中性的,技术是负荷价值的,技术所负荷的价值能够改变教育主体的本质力量,一般而言,这种改变能够增强教育主体的实践能力,但是,虽然实践能力增强了,也并不意味着高效率教育活动的产生,要想取得高效率的教育活动,还需要依靠有效的设计和恰当的实施。
王玉梁,周树智,刘进田,刘吉发,张学广[8](2007)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哲学笔谈——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价值多元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发言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际,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于2006年10月在长安大学召开了以"价值多元与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现选择其中五位专家文章摘要刊发,以期对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深化价值哲学研究有所助益。
范迎春[9](2006)在《论价值观多元化与和谐社会构建》文中研究表明价值观的多元化现象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价值观多元化决定了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为了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在承认和引导价值观多元化的基础上,倡导宽容,确立主导价值观,实现价值多元性和一元性的统一。
魏武[10](2004)在《宪法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宪法价值可以分为内在价值、工具性价值与作为评价标准的价值三个层次,分别体现宪法价值的神圣性与世俗化,并从中引申出宪法价值的中立性。宪法价值的三层次在程序正当设计中体现,并通过宪法实施而得到实现。
二、论价值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统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价值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统一(论文提纲范文)
(1)论价值安全与国家总体安全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价值安全释义 |
二国家总体安全体系构成 |
三价值安全对国家总体安全体系的意义 |
(2)百年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变迁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百年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变迁 |
(一)晚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及其作用 |
(二)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及其历 史意义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 |
二、百年核心价值观的变迁对我们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
(一)必须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
(二)必须坚持价值多元与一元相统一 |
(三)必须坚持治理国家、规范社会与规范公 民相统一 |
(四)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
三、结语 |
(4)我国多元一体价值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价值取向多元分析 |
2.1 价值取向多元的科学内涵及产生根源 |
2.1.1 价值取向多元的科学内涵 |
2.1.2 价值取向多元的产生根源 |
2.2 我国价值取向多元的现状及根源 |
2.2.1 我国价值取向多元的现状 |
2.2.2 我国价值取向多元的根源 |
2.3 我国价值取向多元多重影响及克服矛盾的必要性 |
2.3.1 我国价值取向多元的积极作用 |
2.3.2 我国价值取向多元的消极影响 |
2.3.3 克服我国价值取向多元内在矛盾的必要性 |
3 价值导向一元分析 |
3.1 价值导向一元的科学内涵及存在根据 |
3.1.1 价值导向一元的科学内涵 |
3.1.2 价值导向一元的存在根据 |
3.2 我国确立价值导向一元的必要性 |
3.2.1 社会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
3.2.2 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 |
3.2.3 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
3.3 我国确立价值导向一元的可能性 |
3.3.1 统一的社会存在使价值导向一元的确立成为可能 |
3.3.2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价值导向一元的客观基础 |
4 从价值取向多元与价值导向一元关系看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 |
4.1 价值取向多元与价值导向一元的统一即多元一体价值体系 |
4.1.1 价值取向多元和价值导向一元是共生相依的 |
4.1.2 价值取向多元与价值导向一元是相互转化的 |
4.2 多元一体价值体系对和谐社会的作用 |
4.2.1 多元一体价值体系为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
4.2.2 多元一体价值体系为和谐社会奠定了经济基础 |
4.2.3 多元一体价值体系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动力 |
4.3 多元一体价值体系的构建原则 |
4.3.1 以人为本的原则 |
4.3.2 价值理想与价值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
4.3.3 核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相结合的原则 |
4.3.4 道德底线和高尚价值观念相统一的原则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技术的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创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问题提出及概念界定 |
第一节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关于“技术” |
二、关于“教育”、“教育系统”、“教育主体” |
三、关于“价值” |
四、关于“理论”、“事实” |
第二章 技术价值论 |
第一节 价值与技术价值 |
一、对价值本质的理解 |
二、技术价值问题的论争 |
第二节 科学的技术价值观 |
一、技术价值本质是社会技术化 |
二、社会技术化——技术价值的实现过程 |
三、技术社会化——技术价值的创造过程 |
第三章 作为主体存在的教育 |
第一节 主体与客体 |
一、主体与客体的概念 |
二、客体的分类 |
三、人何以能成为主体 |
四、主体存在的形态 |
第二节 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属性 |
一、主体性的概念 |
二、主体性的内涵 |
三、主体性的特征 |
第三节 教育是一种主体存在吗? |
一、教育中的人“成群”的根本原因分析 |
二、教育中的人如何“成群” |
三、作为主体的教育与其客体 |
第四章 教育技术化——技术教育价值的实现 |
第一节 教育技术化的涵义 |
一、教育技术化的概念 |
二、作为“过程”的教育技术化 |
三、作为“状态”的教育技术化 |
四、教育技术化是技术教育价值的实现 |
五、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二节 教育技术化的事实分析之精神层面 |
一、技术发展与师生关系的变化 |
二、技术发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 |
三、技术发展与教学方法的变化 |
第三节 教育技术化的事实分析之物质和素养层面 |
一、技术发展与教育主体基本素养的变化 |
二、技术发展与教室的变迁 |
第五章 技术教育化——技术教育价值的创造 |
第一节 技术教育化的涵义 |
一、技术教育化的概念 |
二、作为“过程”的技术教育化 |
三、作为“状态”的技术教育化 |
四、技术教育化是技术教育价值的创造 |
五、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二节 技术教育化的事实分析 |
一、学习桌及书包的变迁 |
二、教学软件开发工具的变迁 |
三、100美元笔记本电脑的研发 |
四、教学软件设计思想的转变:从课件到积件 |
第六章 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及科学的技术价值观的树立 |
第一节 教育技术化与技术教育化是教育与技术的相互建构 |
一、教育与技术:主客体实践关系上的“互构” |
二、技术教育化是技术内在价值的累积 |
三、教育技术化是技术内在价值的彰显 |
第二节 科学的技术价值观的树立 |
一、技术价值观的探索轨迹: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 |
二、科学的技术价值观的树立 |
三、科学的技术价值观推理得出的待研选题 |
论文工作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论价值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统一(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价值安全与国家总体安全体系[J]. 廖小平,孙欢. 国际安全研究, 2016(04)
- [2]百年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变迁的启示[J]. 汪力平,夏仕. 社科纵横, 2015(02)
- [3]论翻译价值的特性[J]. 高雷. 当代外语研究, 2012(08)
- [4]我国多元一体价值体系研究[D]. 王文晶.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5]文化-价值一元论——兼评伯林的多元主义[J]. 顾乃忠.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 2008(04)
- [6]价值基本特性新论[J]. 黄树光.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 [7]技术的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创造研究[D]. 颜士刚.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4)
-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哲学笔谈——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价值多元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发言选[J]. 王玉梁,周树智,刘进田,刘吉发,张学广. 理论导刊, 2007(02)
- [9]论价值观多元化与和谐社会构建[A]. 范迎春. 伦理学与德育研究(2006年卷 第1期 总第2卷 第2期), 2006(总第2期)
- [10]宪法价值分析[J]. 魏武.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