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是幽默高手吗?(论文文献综述)
姜彤[1](2020)在《中国动画片中诙谐配角形象塑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动画中,诙谐配角以其滑稽的趣味性形象而备受观众喜爱,它们通过轻松搞笑的自身魅力令人印象深刻,有时在动画中大放异彩,地位甚至可以超越主角。通过考察相关文献的分析及总结,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为文章深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以及观察法等制定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一、对诙谐配角的梳理和变迁进行归纳和分析。首先对本文研究对象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回顾其演变过程。以传统西方喜剧理论为基础,对我国动画中诙谐配角类型进行划分及分析,诙谐配角的性格塑造随着时代的进步也逐渐丰满和立体。与此同时,从审美角度对诙谐配角风格进行考察,分为高雅诙谐及闹剧诙谐两种风格。笔者以西方闹剧为理论着脚点,并对拉奇这一概念对动画的影响进行探讨。二、对诙谐配角的塑造手段进行了详尽的解读。首先以英国小说作家福斯特关于人物性格分类构建理论基础,我国动画中目前存在的诙谐配角为肯定性、否定性以及过渡性。关于诙谐配角人物造型的分类,分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民族化造型;制造笑料为主要目的的喜感造型;以及中国动画受到日本文化影响从而产生的视觉系造型风格。值得关注的是,诙谐配角的喜剧性手段往往通过语言及动作进行表达,目前中国动画诙谐配角还存在追求无厘头的搞笑风格。服装、道具、表情也为诙谐配角制造喜剧性效果起到了辅助性效果。本文首先解决关于诙谐配角如何产生趣味性的问题,其次研究在动画中作用以及如何产生市场商业价值。三、是对中国动画诙谐配角现状进行思考,目前还有哪些不足,以及美国和日本两大动画产业动画大国对我国动画中诙谐配角可以产生哪些启示。在中国动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诙谐配角既有着独特鲜明的形象,也对剧情和主角塑造起到辅助作用,营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诙谐配角既是中国动画情理之中的设计,也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李永华[2](2018)在《谈谈幽默语言》文中认为幽默语言的社会实效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幽默感是可以培养的。一个人是否具有幽默感,与其文化素养、生活心态、世界观等等都有紧密的联系。本文从心理分析入手,把幽默语言产生的心理过程作了微格处理,让人们逐步培养自己的幽默心理品质,即幽默语言的意志心理、情感心理以及想象心理,在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幽默语言能力。
李元奇[3](2018)在《共同体的“在场”与“游离” ——以米兰·昆德拉的文本创作为例》文中提出米兰·昆德拉的创作跟其生平离不开关系,尤其是他在捷克生活过,他在那里成长、成熟。通过昆德拉的文本,可以发现他作为个体的思考,这样的思考结合着他个人的经历,是有启示性的。这大概就是文本的个性意义所在。本文所论述的是,在“共同体”境遇下,米兰·昆德拉对人的状况的思考。全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个章节主要阐释米兰·昆德拉的共同体思想。主要通过昆德拉的小说理论着作《小说的艺术》来论述和归纳米兰·昆德拉对“共同体”的思考,分为三节进行,第一个节是文学和共同体的关系;第二节是共同体和人性的共生;第三节是共同体的延续。第二章主要是结合米兰·昆德拉作品中的人物展开,依托在第一章的基础之上。分为两节,第一节通过选取米兰·昆德拉笔下的人物进行分析,在具体的小说语境中论述共同体和人性的互生;第二节则是对米兰·昆德拉文本中的一些特别的隐喻事物的分析,这些隐喻体现着米兰·昆德拉的对人类境况的“幽默”。在第二章的第三节则梳理了米兰·昆德拉创作中的主题变化,主要分为两个主题,一个是爱情、一个是政治,可以看到昆德拉创作过程中思考的深入和变化,也是对昆德拉整体创作的一个微观。第三章在前面两章的基础上来论述“游离”,“游离”从两个角度展开,一个是作者笔下的人物所进行的“游离”,一个是米兰·昆德拉本身所进行的“游离”。结语部分则是对米兰·昆德拉的共同体思考做一个总结,以此看到昆德拉的共同体思考不仅仅是小说的,他是对整个人类境况的思考和人类意义的追问。
杨洁[4](2015)在《幽默语言类型与语配类幽默产生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幽默是英语Humor的译音。它在人们的心目中早已不再陌生。它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中的结晶。幽默产生的缘由很多,本文仅从语义、语音、语境、语用、修辞手法等角度对幽默语言产生进行实例分析,以探讨幽默语言的发生机理,进而促进人们对幽默的理解和欣赏,使其特殊的语言张力给读者以奇特的艺术享受。
吴德进[5](2015)在《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魅力》文中认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作为课堂教学,都要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数学老师该如何讲究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呢?在这里,我们作如下的探讨:第一,感受数学的美,只有拥有了美的载体,才能产生美的语言我们数学教材的封面以及每一章的扉页都有着美的图案,它展现的就是数学的魅力,我们要用自己的语言生动的将它描
谭汝为[6](2014)在《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文中认为本文从天津人的幽默情怀、天津方言与市井百态、天津方言与北方戏曲、天津方言与津味相声等四个方面,剖析天津城市性格,论述了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互为表里,相济互补的关系。
马秀梅[7](2013)在《浅谈教师的幽默艺术》文中认为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幽默的教学方式令学生乐于接受;幽默的老师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在语文教学中,幽默能营造或温馨、或热烈的教学氛围,启迪学生的思维,降低理解文本的坡度,为课堂教学增效。一《辞海》中"幽默"有两个义项:(1)寂静无声。
林雯[8](2012)在《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华文网络文学的发源地在北美,研究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本论文把研究对象时间段设定在“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也就是从1991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的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不但占据全球华文网络文学的领先地位,而且最具特色。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华文网络文学在复杂的各种外因(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和内因(新媒体数字化发展)的影响下,发生了分化。本论文采取纵横两个方向的比较研究方法,在媒体理论的基础上论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共性和个性。纵向是以时间为轴线,研究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北美网络文学社群(论坛、网刊和网站),对发表在这些网络媒体上文学作品,和作家进行个案研究与文本分析,梳理、归纳、总结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的特点与成果。横向是以地域划分,把北美华文网络文学放入世界文学格局与中华文化概念中,与北美英文文学、大陆网络文学、东南亚文学等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北美网络华文文学创作者身处西方文化环境之中,这种跨文化、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创作特色与意义。本论文也探讨了当今在新媒体语境中和产业背景下的网络文学的各种文化艺术样式。如Iphone、Ipad、电子书等新兴科技,这些新媒体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的形式,进而导致了文学形态的总体改变。论文最后,通过追踪几个在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成名的网络写手,在以后十多年中的创作方向与成就,论述无论是网络文学变成纸质印刷品,还是在网上收费阅读,都是在消费时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网络文学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贺彩虹[9](2011)在《笑的解码 ——从喜剧性营构看1990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得与失》文中指出电影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其特性之中就具有商业性和娱乐性,而喜剧电影正是其最具活力和最具观众缘的类型之一。喜剧电影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和对于电影工业发展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但中国喜剧电影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探索过程,文以载道的思想意识和注重教化的政治功能使得喜剧电影受到严重束缚,即使在进入社会转型期之后,电影人的娱乐意识逐渐增强,喜剧电影也呈现出繁荣局面,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痼疾。然而,当前泛喜剧文化的整体社会语境呼唤喜剧电影的良性发展,广大观众期待深入人心的健康喜剧,当前中国的电影产业需要喜剧电影的激活和带动,众多电影人在喜剧电影方面的努力和在广大观众中的深入影响应该受到尊重和认真对待。本论文以喜剧性笑的发生作为逻辑起点,从喜剧性营构的特殊规律和电影艺术的一般规律在喜剧电影中的应用出发,充分发掘喜剧效应的产生机制和具体模式,通过对中外喜剧和喜剧电影理论的研究,结合1990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实际,参照喜剧心理学、观众接受学、电影叙事学等观点,从探询喜剧性营构的规律出发进入喜剧电影的文本内部,对通过喜剧叙事、喜剧人物、喜剧情境、喜剧语言等手段制造喜剧效果的策略加以全面剖析,并从接受学的角度对喜剧产生的文化土壤进行探源式追问,从文化学的维度对喜剧内蕴的人文内涵和近年来喜剧电影中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解析。总结喜剧建构模式的同时对我国喜剧电影发展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以期促进我国喜剧电影的繁荣与发展。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导论部分对于笑的发生原理进行了考辨与梳理,分别从优越理论、不和谐理论、解脱理论等三个不同的理论路向对人类哲学和美学史上的有关笑论进行总结,从中发现笑的来源往往与我们同类的某种缺陷、癖病或不自量力的固执己见以及由此带来的受挫性遭遇有关系。并厘定了喜剧、喜剧性、喜剧电影的相关概念,从世界喜剧电影、中国喜剧电影的源起出发回顾其发展历程。第二章从类型和风格的角度概述中国1990年代以来喜剧电影走向繁盛的现状,指出伴随着社会转型出现的文化多元,电影的娱乐价值渐渐彰显,而喜剧电影的类型在分化和杂糅中不断满足着观众的娱乐诉求;从现实与超现实的两极风格对喜剧电影的不同倾向进行梳理,指出只有将现实与超现实相结合并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分寸,才能够创作出成功的喜剧作品。最后,在总结类型与风格衍化得失的基础上以黑色幽默喜剧电影为例,分析其艺术贡献和不足之处。第三章为喜剧叙事研究,指出叙事视点的转换、叙事知情权的分配、叙事时空的倒错以及运用间离手段等都是有效的喜剧叙事技巧;而在叙事结构方面,不同的结构样式也会带来效果各异的喜剧情节;一些永恒不变的喜剧母题对应着不同的大团圆结局也是喜剧叙事的不变策略。中国喜剧电影在喜剧叙事方面还不够成熟,而近年来伴随着戏仿叙事的运用,戏仿喜剧电影成为一种新的喜剧模式,不过,风生水起的群起效仿却并未带来真正有力的喜剧创作,反而加重了近期喜剧电影中浮躁庸俗的闹剧风潮。第四章为喜剧人物研究,分别从喜剧人物的身份、喜剧人物的性格以及喜剧人物的生存境遇等几个方面对喜剧电影如何利用人物营构喜剧性效果进行了探析,从身份地位上说,他们往往是地位低下甚至较为卑微的小人物,或者是某些脱离常态的“大人物”;从性格上看,他们或具备某种无法摆脱的癖病,或具有与自己的身份地位距离甚远的大胸怀而与社会环境不合;从生存境遇看,不断受挫陷入窘境又是他们常见的人生遭遇,而从结局看,他们又往往在某种阴差阳错的巧合和偶然中解决危机成就愿望。最后,从喜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出发对中国喜剧电影中喜剧人物塑造的得失进行了辨析,指出对喜剧人物塑造的不足是制约我国喜剧电影发展和提高的重要因素。第五章为喜剧情境研究,在喜剧电影中,由人物、时空环境或意外事件作为推动力,由误会、巧合、错位等策略,制造出某种假定性的喜剧情境乃是喜剧性的重要基础。其中喜剧情境的假定性往往成为最有效的喜剧前提。中国喜剧电影多从喜剧情境的营构出发去制造喜剧效果,从而带来了喜剧电影的“小品化”现象。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小品化的喜剧电影往往能够带来即时性的喜剧效果,而另一方面,仅仅依靠喜剧情境的营造,喜剧电影会陷入闹剧化,很难在带来欣悦的同时再给人以感动和回味的空间。第六章为喜剧语言研究,通俗化和陌生化的双重要求使得喜剧性语言的营构既需采用传统的曲艺技巧和修辞策略,又要运用戏仿、拼贴等手段将喜剧语言的营构推至狂欢化的境地。中国喜剧电影在喜剧语言的运用有着丰富的经验,不论是冯小刚的京味幽默,还是冯巩的津味调侃,不论是近年来古今拼贴的话语狂欢,还是方兴未艾的方言荟萃,都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喜剧语言的新风潮。然而如果仅仅将喜剧性的营构停留在语言的表层,那么喜剧的层次也必然将难以提升,如果仅仅把创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时代流行语作为喜剧电影的终极目标,那么其总体意义必将大打折扣。结语部分对喜剧电影之于当下与未来的意义进行了总结展望,指出当前观众更需要优秀的喜剧电影,而优秀喜剧电影需要创作者想象力和智力的发挥,同时指出,虽然喜剧性的笑可以作为喜剧电影的目的,但属于未来的真正喜剧还应落实到对人与社会现实的关注上来;只有在对人类的热情与悲悯中,怀有诚意的创作,才能创造出既有喜剧效果又富精神内涵的高质量喜剧影片。
范又玲[10](2010)在《扼住荒诞世界的脖子 ——论余华小说中的黑色幽默》文中研究指明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从“余华小说中的黑色幽默”这一相对新颖的研究视角出发,简要地介绍了黑色幽默的内涵和黑色幽默文学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黑色幽默文学的特点和产生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根据余华小说中黑色幽默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进程,将余华的小说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先锋实验时期、90年代的小说创作、新世纪以后的《兄弟》,分别阐述和分析了各个阶段中余华小说黑色幽默的特点及表现形式,对余华小说黑色幽默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对余华小说黑色幽默的价值和局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总结。这也许能为余华小说研究拓展出一个新的视角,从而丰富和补充对余华小说的研究。
二、你是幽默高手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你是幽默高手吗?(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动画片中诙谐配角形象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范围与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动画诙谐配角的概述 |
一、中国动画诙谐配角的界定及演变 |
(一)中国动画诙谐配角的界定 |
(二)中国动画诙谐配角的演变 |
二、中国动画诙谐配角的类型 |
(一)肯定性 |
(二)否定性 |
(三)过渡性 |
三、中国诙谐配角的风格分析 |
(一)高雅诙谐内涵 |
(二)闹剧诙谐表现 |
第三章 中国动画诙谐配角形象塑造分析 |
一、中国动画诙谐配角形象设计分析 |
(一)性格设计 |
1、扁平性格人物 |
2、圆形性格人物 |
(二)造型设计 |
1、民族化造型 |
2、喜感造型 |
3、视觉系造型 |
(三)语言设计 |
1、普通诙谐性语言 |
2、特殊诙谐性语言 |
3、无厘头 |
(四)动作设计 |
1、夸张 |
2、变形 |
(五)辅助设计 |
1、服装 |
2、道具 |
3、表情 |
二、中国动画诙谐配角形象塑造的作用 |
(一)调节影片气氛 |
(二)推动剧情变化 |
(三)辅助主角发展 |
(四)丰富娱乐性 |
三、中国动画诙谐配角的市场价值 |
(一)喜剧元素市场化 |
(二)建立角色形象IP |
(三)角色形象衍生品 |
(四)形成符号化标志 |
第四章 对中国动画诙谐配角的思考 |
一、中国动画诙谐配角塑造的不足 |
(一)性格塑造单一 |
(二)创造力不足 |
(三)低俗化 |
(四)缺乏文化内涵 |
二、中国动画诙谐配角塑造的启示 |
(一)塑造多样化个性 |
(二)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结合 |
(三)着力IP经营及衍生品开发 |
(四)娱乐性增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谈谈幽默语言(论文提纲范文)
一、幽默语言的意志心理 |
二、幽默语言的情感心理 |
三、幽默语言的思维想象心理 |
(一) 背戾性 |
(二) 谐趣性 |
(三) 机灵性 |
(3)共同体的“在场”与“游离” ——以米兰·昆德拉的文本创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米兰·昆德拉的研究现状 |
1.米兰·昆德拉的创作及思想 |
2.国内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二)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
一、米兰·昆德拉理论随笔中的“共同体”思想 |
(一)《小说的艺术》中文学的反共同体本质 |
(二)共同体与人性的共生 |
(三)共同体的延续 |
二、米兰·昆德拉小说中共同体和人性的互生 |
(一)小说中的人性与极权共同体的互生 |
(二)小说中共同体的隐喻性 |
(三)从《小说的艺术》到《庆祝无意义》中主题写作的变化 |
三、对共同体的“游离” |
(一)作品中人物的“游离” |
(二)米兰·昆德拉艺术实践的超越性探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幽默语言类型与语配类幽默产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幽默”定义 |
二、幽默语言类型 |
(一) 以颜色定义的幽默 |
(二) 以内容定义的幽默 |
三、语配类幽默语言产生的机理 |
(一) 语义产生幽默 |
1. 别解。 |
2. 大词小用。 |
(二) 语境产生幽默 |
1. 微观语境。 |
2. 宏观语境。 |
(三) 语音产生的幽默 |
1. 谐音双关。 |
2. 语音飞白。 |
3. 重音转换。语言中的重音, 往往表达一种逻辑意义上的强调。如: |
4. 默语。 |
(四) 语用产生的幽默 |
1. Grice合作原则。幽默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 因而幽默语言的研究也是一个语用问题。 |
2. 语用产生幽默的手段。 |
(五) 运用修辞方法创造幽默 |
1. 比喻。 |
2. 比拟。 |
3. 夸张。 |
4. 类比。 |
5. 双关。 |
6. 对比。 |
7. 仿拟。 |
四、结语 |
(6)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天津人的幽默情怀 |
( 一) 哏儿: 能说会侃懂幽默 |
( 二) “哏儿都”大厦方言造 |
二、天津方言与市井百态 |
( 一) 天津城市性格之剖析 |
( 二) 天津民俗俏皮话 |
三、天津方言与戏曲 |
( 一) 天津方言与曲艺相辅相成 |
( 二) 天津时调·天津快板 |
( 三) 戏曲歇后语 |
四、天津方言与津味相声 |
( 一) 相声窝子天津卫 |
( 二) 方言与相声的相济互补 |
( 三) 马三立与天津方言 |
【学林人物·背景链接】 |
谭汝为主要论着目录 |
着作 |
论文 |
一、诗歌语言研究 |
二、语言修辞研究 |
三、民俗语言研究 |
四、天津地域文化研究 |
(7)浅谈教师的幽默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1. 沟通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
2. 奇妙心理场的膨大剂 |
3. 保持注意的稳定剂 |
4. 化解冲突的调节剂 |
5. 领悟文本的催化剂 |
三 |
1. 热爱生活, 乐天达观 |
2. 对学生有爱, 有包容 |
3. 博览经典, 厚积薄发 |
4. 与时俱进, 与学生合拍 |
5. 学习方法, 合适表达 |
(8)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界定 |
1.1.1 网络文学概念的阐述和定义 |
1.1.2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定义 |
1.2 研究对象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位置与轨迹 |
1.3 研究现状的概述与问题的提出 |
1.3.1 海内外评论家视野中的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以及存在的问题 |
1.3.2 本论文的意义所在与创新之处 |
1.4 研究的方法和逻辑依据 |
1.4.1 亲历与口述(采访) |
1.4.2 个案研究法 |
1.4.3 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
1.5 论文结构简述 |
第2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
2.1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社群的兴起与发展轨迹 |
2.1.1 草创期(1991—1996) |
2.1.2 蓬勃期(1997—2001) |
2.2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与网络作者的特点 |
2.2.1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与北美华文新移民文学的关系 |
2.2.2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作者的写作动机与类型 |
2.3 北美华文报纸文学副刊网络化 |
2.3.1 北美华文报纸发展史 |
2.3.2 网络化之后的北美华文报刊 |
第3章 北美华文网络小说中网络叙事特征 |
3.1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开放性 |
3.1.1 文本的开放性 |
3.1.2 超文本的功能 |
3.1.3 多元的参照系 |
3.1.4 社群人员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
3.2 开放性文本:小说接龙 |
3.2.1 北美英文与华文网络小说接龙概况 |
3.2.2 东南亚社群泰华小说接龙概况 |
3.2.3 华文网络社群接龙小说的特点 |
3.3 跨媒体跨文化语境中网络作家的接龙小说 |
3.3.1 西方现实语境下的中国古代文化心理 |
3.3.2 西式远距离透视中的中国古典意境 |
3.3.3 象征手法与超现实的意象组合 |
3.3.4 结语 |
第4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写作新范式与新精神 |
4.1 网络文学的新媒体特征 |
4.1.1 文本载体的数字化 |
4.1.2 信息资源的多元化 |
4.1.3 全球化 |
4.1.4 虚拟性 |
4.1.5 交互性 |
4.1.6 即时性 |
4.2 网络文学的新精神 |
4.2.1 文学语言的创新 |
4.2.2 开放性与交互性的新式创作 |
4.2.3 文学理念与精神、审美与价值观的改变 |
4.3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与华文文学的边界正在消解 |
4.4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的通俗性与精英性 |
第5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在新媒体语境中的多元形态 |
5.1 网络对传统媒介的冲击 |
5.1.1 新媒体改变了大众生活内容和习惯 |
5.1.2 网络的多重意义 |
5.1.3 新媒体改变了文学的要因 |
5.2 媒介更新带动文学转型 |
5.3 产业背景下的网络文学——新兴多元化的文化艺术样式 |
5.3.1 影视 |
5.3.2 动漫 |
5.3.3 社交网站 |
5.3.4 电子出版物 |
5.4 网络时代受众——接受主体的特色 |
第6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双重经验的跨文化书写 |
6.1 作为新移民的北美华文网络作家 |
6.1.1 北美华文网络作家的新移民身份特质 |
6.1.2 跨越网络与纸媒的两栖新移民华文作家 |
6.2 北美华文网络诗歌:认同困惑与家国情怀 |
6.2.1 认同困惑 |
6.2.2 家国情怀 |
6.3 北美华文网络散文:悲歌、抗诉与回望 |
6.3.1 红尘无泪篇 |
6.3.2 天涯问路篇 |
6.3.3 故国不思篇 |
6.3.4 破衣戏语篇 |
6.4 北美华文网络小说:叙事中的文化观照 |
6.4.1 在承载“文革”历史负荷中跋涉——阿黛的《处女塔》 |
6.4.2 “人生自白”的疼痛——少君的《人生自白》系列 |
6.4.3 跨文化背景下的心灵探索——阎真的《曾在天涯》 |
6.4.4 东方视角中的异域婚恋奇情——王瑞芸的《戈登医生》 |
6.4.5 女性家庭角色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探索——陈谦的《覆水》 |
6.4.6 跨域经验中的文化身份蜕变——施雨的《下城急诊室》 |
第7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的女性书写 |
7.1 北美华文网络女性书写与自我认同 |
7.1.1 从自我认同到为谁写、写什么、怎么写 |
7.1.2 女性写作中的地缘情结 |
7.2 流散文学中的中华文化母题 |
7.2.1 山水母题 |
7.2.2 婚恋母题 |
7.2.3 放逐母题 |
7.3 浅谈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的女性主义 |
7.3.1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女性主义的特色 |
7.3.2 和谐是女性主义最终目的 |
7.4 结语 |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笑的解码 ——从喜剧性营构看1990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得与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喜剧电影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笑的发生原理与喜剧形式 |
第三节 喜剧、喜剧性、喜剧电影 |
第四节 中国喜剧电影历史概况 |
第二章 类型与风格:1990 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新变 |
第一节 喜剧电影走向繁盛的文化语境 |
第二节 喜剧电影类型的分化与杂糅 |
第三节 喜剧电影的两极风格呈现 |
第四节 喜剧电影类型与风格衍化的得与失 |
第三章 喜剧叙事模态研究 |
第一节 喜剧叙事概说 |
第二节 喜剧叙事结构常见样式 |
第三节 喜剧叙事母题与大团圆结局 |
第四节 喜剧叙事运用的得与失 |
第四章 喜剧人物研究 |
第一节 喜剧人物概说 |
第二节 喜剧人物身份设置 |
第三节 喜剧人物性格设置 |
第四节 喜剧人物生存境遇设置 |
第五节 喜剧人物塑造的得与失 |
第五章 喜剧情境研究 |
第一节 喜剧情境概说 |
第二节 建构喜剧情境的常见模式 |
第三节 营造喜剧情境的文化探源 |
第四节 喜剧情境运用的得与失 |
第六章 喜剧语言研究 |
第一节 喜剧语言概说 |
第二节 喜剧语言的传统营构方式 |
第三节 喜剧语言营构方式的当下嬗变 |
第四节 喜剧语言的人物及会话要素 |
第五节 喜剧语言运用的得与失 |
结语:喜剧电影之于当下和未来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990 年以来中国主要喜剧电影(导演)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10)扼住荒诞世界的脖子 ——论余华小说中的黑色幽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绪论 |
第一节 余华创作略述 |
第二节 余华创作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论文的创新及价值 |
第一章 黑色幽默在中国 |
第一节 何为"黑色幽默" |
第二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黑色幽默 |
第三节 中国黑色幽默文学产生的背景 |
第二章 暴烈与冷静:刀锋下的幽默 |
第一节 向"荒诞"的存在境遇挺进 |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的叙述策略 |
第三节 黑色幽默风格的呈现 |
第三章 苦难与诙谐:泪水中的幽默 |
第一节 苦难和死亡之痛的幽默消解 |
第二节 诙谐幽默的小人物形象 |
第三节 充满反讽意味的智性语言 |
第四章 荒诞与狂欢:狂欢化的幽默——《兄弟》 |
第一节 荒诞与幽默的高度融合 |
第二节 反英雄人物形象的成熟 |
第三节 黑色幽默叙事的狂欢化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你是幽默高手吗?(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动画片中诙谐配角形象塑造研究[D]. 姜彤.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2]谈谈幽默语言[J]. 李永华. 东西南北, 2018(16)
- [3]共同体的“在场”与“游离” ——以米兰·昆德拉的文本创作为例[D]. 李元奇. 云南大学, 2018(01)
- [4]幽默语言类型与语配类幽默产生机理研究[J]. 杨洁.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5(10)
- [5]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魅力[J]. 吴德进.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5(02)
- [6]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J]. 谭汝为. 文化学刊, 2014(01)
- [7]浅谈教师的幽默艺术[J]. 马秀梅. 江苏教育研究, 2013(08)
- [8]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D]. 林雯.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9]笑的解码 ——从喜剧性营构看1990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的得与失[D]. 贺彩虹.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10]扼住荒诞世界的脖子 ——论余华小说中的黑色幽默[D]. 范又玲. 暨南大学,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