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索岗位技能培训新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胡艳妮[1](2021)在《新商科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商务成为重要的商品交易模式,社会对新型商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我国已有上千所中、高等学校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随着新时代对人才复合性、综合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早已脱节。据统计,虽然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深化发展社会急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但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率却低于总体平均水平,与专业人才需求形成巨大反差。要解决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摸清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需要加强对应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具体行动上要落实到加强专业建设上来。通过确定“专业深度交叉融合是核心,课程体系交叉融合是重点,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实践共享资源库是重要助推器”的新商科专业建设理念,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卓越电子商务人才为目标,以专业知识交叉融合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全面革新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模式,优化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本文主要以广西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等对学校负责人、教师、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等就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及专业融合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在当今新商科社会需求下存在的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优化现有的专业建设方案,之后通过在广西案例校——广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中实施优化后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开展实践研究。最后综合现状调查及实践调研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优化对策。通过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升级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项目教学模式进行专业融合教学,优化我国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路径,从而培养更具有业务融合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性、综合性人才,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应用型学科教育的育人水平和教学能力。具体分为以下几部分: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核心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一章是对新商科背景及其对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新商科对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对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方案确定的影响,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实施的影响及对电子商务专业评估的影响。第二章是对广西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及专业融合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调研包括对广西区内多所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专业群建设、教学融合研究及校企合作教学项目的中等职业院校的师生及校领导进行问卷调研及访谈,通过采访多位企业管理者及毕业生了解目前产教融合现状及毕业生就业现状,对比分析所收集的教学实例等。通过问卷数据及访谈内容的综合分析得出目前广西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开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新商科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个案研究。根据现状调研分析优化设计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通过以广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为例,实施设计方案流程,并进行教学评估及专业评估,为优化对策的提出打下坚实基础。第四章是基于前几部分内容的研究,分析提出新商科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优化对策及建议,使之更利于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复合型、综合性人才,满足新商科提出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最后为结论部分,对整篇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
李朝霞[2](2021)在《面向精准就业的技能培训资源组织与个性化实训方法研究》文中认为
李宁[3](2021)在《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困境和对策研究 ——以徐水区D镇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对当前基层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新时期,增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是保障以及改善民生,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农村经济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现阶段我国基层乡镇政府公共服务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民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日渐凸起,亟待研究解决。鉴于此,笔者作为徐水区D镇政府工作人员,以D镇政府为实例,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现状进行了系统剖析,并从公共服务供给者、公共服务需求者、公共服务方式等方面出发,力图较为全面的分析影响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因素,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不断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切实提高乡镇政府为民服务水平。通过对D镇政府公共服务现状的分析,笔者研究发现其存在的一些不足:服务理念不强、服务供给不足、人才短缺、沟通不畅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官本位”思想严重,政府职能界定不明确;公共服务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绩效考评以及监管机制不完善;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不足,人员培养力度不够,激励机制缺失;财政投入较少,公共服务资源供需不平衡等等。最后,以问题和成因为突破导向,为D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一是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行政理念,为乡镇政府赋能放权,优化乡镇机构内部职能,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二是加强乡镇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镇政府干部教育培训,引进优秀人才,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三是加快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增加财政投入,提高资金有效利用,增加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力度;四是探索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模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新机制。
宋卫涛[4](2021)在《KSM企业生产运营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范崇菲[5](2020)在《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及自我效能感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2004年中国高校在班级创设心理委员一职后,心理委员制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心理委员岗位的研究较少,针对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的评估测量工具不多,所以本研究首先编制了一份《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问卷》,再结合自我效能感问卷对心理委员的岗位发展进行探讨。研究一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按照心理测量问卷的编制程序,自编了一份《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问卷》,为高校心理委员的选拔和任用提供依据。在研究二中使用该问卷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调查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和自我效能感,分析其现状特征并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心理委员的岗位培训提供参照,以便更好地发挥高校心理委员的职能,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通过两个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亲和力、岗位技能、自我提升、岗位成长、岗位认同和岗位承诺是构成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模型的六个维度。2.经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自编的《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问卷》拥有较好的效度,各项指标基本符合要求,能够作为测评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的工具。3.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总分及各个维度的得分较高,各维度得分排序依次是:亲和力>岗位承诺>岗位成长>自我提升>岗位认同>岗位技能。4.不同性别的心理委员在自我效能感、岗位胜任力特征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差异均没有达到显着水平。5.不同年级的心理委员在自我效能感、岗位胜任力特征总分及亲和力、自我提升、岗位认同、岗位承诺、岗位技能维度上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在岗位成长维度上的年级差异达到显着水平。6.不同生源地的心理委员在岗位胜任力特征的亲和力维度上的差异非常显着,在自我效能感上的生源地差异达到显着水平,来自城镇的心理委员在岗位胜任力特征的亲和力维度及自我效能感方面的得分较高于来自农村的心理委员。7.不同学科专业的心理委员在自我效能感、岗位胜任力特征的岗位技能维度上差异非常显着,且在这两个方面艺体类的心理委员得分相对较高。8.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总分及各维度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着正相关。最后,针对高校心理委员岗位建设,提出了准确选拔、有效任用、系统培训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发展。
魏成飞[6](2020)在《BC烟草公司员工培训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以及烟草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员工固有的知识结构以及技能水平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有效途径,其重要方法就是员工培训工作的开展。做好员工培训工作,是烟草公司为了最终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当前烟草公司开展好员工培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解决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提升员工培训水平是BC烟草公司当前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该文以BC烟草公司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该公司的员工培训问题,首先该文在了解国内外员工培训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式,针对BC烟草公司员工培训当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了相应分析,其次介绍了解决BC烟草公司员工培训中存在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最后从整体性、可行性和合理性三个层面提出了员工培训工作的优化原则,继而从做好培训前的需求调研、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高度重视培训效果的考核、细化和做实培训评估工作五个层面解决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该文的研究,能够对BC烟草公司或者是同类企业解决员工培训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王召合[7](2020)在《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及其改进策略研究 ——以Z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实施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国务院中央军委令第608号),国家建立以扶持就业为主,自主就业、安排工作、退休、供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妥善安置退役士兵。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不断拓宽安置途径、开展就业帮扶等缓解退役士兵的就业压力,特别是鼓励退役士兵就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仍然不能满足退役士兵对岗位的需求。在新时代,我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进入了高速发展快车道。当前,积极开发适应市场需求且符合退役士兵实际的就业岗位是解决我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的重要内容。因此,妥善解决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成为了新时代做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在新时代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及国家机构和国防军队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国内外退役士兵就业安置方面研究现状的了解,在分析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面临新矛盾和中央重大政策调整的基础上,阐述了就业安置政策的主要内容,深刻理解了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政策的新特点。研究了Z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探索及取得的成效。同时,以Z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实施为例,分析我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存在的退役士兵接收方面还存在缺陷、促进就业途径还比较单一、知识技能提升力度不够、就业安置认识不到位等主要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本文提出了做好新时代我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的建议。本文认为,做好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从完善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方面健全政策制度体系;加强政策宣传体系建设、培训专门的宣传人员、拓宽宣传渠道、开展政策入部队社区等活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强化信息化管理,建立互联机制,合理开发就业岗位,建立有效的就业安置管理机制;要注重思想观念转变、“差异化”教育培训、实行学历提升工程,全面提升退役士兵就业技能;加强对从业人员、承训院校的监督,实施有效的外部监督,构建完善的就业安置监督机制,以便解决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困难,从而实现退役士兵的“二次”就业。
郑光辉[8](2020)在《中职机电专业“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研究 ——以三门职业中专为例》文中提出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中职机电专业开展“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的研究,对于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增强专业教学效果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深入挖掘项目教学和学徒制的理论内涵,使得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成为机电专业教学一种全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本研究针对中职机电专业应用项目教学在逐步削弱、专业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欠佳以及学徒制教学如何有效融合到专业教学上等问题,以三职业中专为例,从中职项目教学现状和学徒制现状的调查入手,发现问题,分析条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在项目教学组织形式和学徒制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机电专业“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的构建,打造出“项目引领,师徒结对,共同体助学”的教学思想,即以教学项目为根本、以项目教学的六大步骤为程序、以师徒结对为桥梁,以师徒共同体为助学手段的一种新型教学组织形式,促成师傅传技授艺、学徒拜师学艺的教与学氛围,凸显师带徒的关键作用。从项目教学原则、师傅遴选、师徒形成机制、教学项目构建、评价体系以及教学程序等方面构建起“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并通过学校的实训教学和企业的顶岗实习中开展实践研究,进一步验证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有效性。这是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观念一次改变,也是机电专业的教学行为体系一种深化。研究结果表明,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徒专业学习兴趣,提升学徒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不仅对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做了一定的理论补充,在丰富教学方法、关注专业学习的特点、梳理师徒关系、提升职业能力、创新产教融合形式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谢文洁[9](2020)在《对电力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模式的探索》文中指出随着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当前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知识创新和管理水平创新的重要载体,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管理是提升人才素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人才强企战略已成为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大教育、大培训"成为教培工作的基础理念,在教育培
韩冬[10](2020)在《基于1+X证书制度中职学校机械零件数控铣削加工课程教学改革》文中指出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对于人才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朝多元化发展。在不断的探索和变革中,职业教育的短板也逐渐凸显。1+X证书制度正是在职业教育的改革进程中应运而生,改革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是未来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为更好的实施这一制度,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实训技能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1+X证书制度的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以机械零件数控铣削加工课程为例,采用综合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以企业实际需求和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据,对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其中教学理念的转变主要从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及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分别将“教”与“学”进行有效转化;将培训环节引入到课程的学习当中;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可设置为选修课程来开设。教学内容方面,则从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两个层面来进行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从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评方式的改革则采用过程性阶段考核的方式,加入理论考核环节;引入竞赛环节,设置技能操作模拟考试,以达到强化的目的。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牢固、实践技能水平不断提升,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在不断提升职业能力的同时,技能操作水平也达到企业的相关岗位需求,为后续考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充实未来的职业生涯,实现自身的综合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其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探索岗位技能培训新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索岗位技能培训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新商科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五、核心概念 |
(一)新商科 |
(二)电子商务专业 |
(三)专业建设 |
(四)专业交叉融合 |
六、研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一章 新商科对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
一、新商科对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影响 |
(一)企业人才需求趋向复合型人才 |
(二)注重三大“新”能力的培养 |
二、新商科对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影响 |
(一)对专业融合通识课程体系的需求 |
(二)对课程匹配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
三、新商科对师生教学组织实施的影响 |
(一)对教学资源配置提出新要求 |
(二)对师生能力素质提出新要求 |
四、新商科对专业评估核心要素的影响 |
(一)增加多维复合能力评估指标点 |
(二)增加地域经济适应性评价标准 |
第二章 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
一、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调查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三)访谈设计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二、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存在主要问题 |
(一)人才培育未契合新商科需求 |
(二)专业教学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
(三)融合教学组织实施有待深化 |
(四)缺乏专业融合质量评估体系 |
第三章 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个案研究 |
一、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设计 |
(一)专业培养定位 |
(二)优化课程体系 |
(三)教学组织实施 |
(四)考核评估方式 |
二、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实施 |
(一)案例学校介绍 |
(二)方案实施过程 |
(三)方案实施评估 |
三、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方案实施存在问题 |
(一)缺少集群式课程体系建设 |
(二)教学组织实施存在盲点 |
(三)缺少新商科专业评估点 |
第四章 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对策 |
一、找准专业定位培育“新”人才 |
(一)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新”定位 |
(二)多措并举提升专业“新”能力 |
二、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
(一)构建双创通识融合课程体系 |
(二)多模块深化课程实施融合度 |
三、校企联合提升课程组织实施效率 |
(一)共享共建多态互补专业教学资源 |
(二)内培外引,打造复合型教师队伍 |
四、建立多元立体专业质量评价体系 |
(一)教学评估 |
(二)专业评估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3)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困境和对策研究 ——以徐水区D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公共服务 |
2.1.2 公共服务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三章 D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D镇概况 |
3.1.1 D镇基本情况 |
3.1.2 D镇政府机构设置 |
3.2 D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现状 |
3.2.1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实绩考核指标 |
3.2.2 D镇政府公共服务指标履行现状 |
3.3 D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状况调查分析 |
3.3.1 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
3.3.2 满意程度统计分析 |
3.3.3 成因对策统计分析 |
3.4 D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 |
3.4.1 公共服务意识淡薄 |
3.4.2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
3.4.3 公共服务人才短缺 |
3.4.4 公共服务沟通不畅 |
第四章 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 |
4.1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
4.1.1 乡镇政府职能转型迟缓 |
4.1.2 公共服务职能界定不明确 |
4.2 公共服务体制机制不健全 |
4.2.1 绩效考评机制不完善 |
4.2.2 公共服务监管机制缺乏 |
4.3 乡镇政府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
4.3.1 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
4.3.2 人才激励机制缺失 |
4.4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 |
4.4.1 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不足 |
4.4.2 公共服务资源供需失衡 |
第五章 乡镇政府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 |
5.1 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
5.1.1 转变理念,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 |
5.1.2 增权赋能,扩大乡镇政府服务权限 |
5.1.3 优化乡镇政府内部组织结构 |
5.1.4 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 |
5.2 加强乡镇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5.2.1 加强乡镇政府干部培训 |
5.2.2 引进优秀服务型人才 |
5.2.3 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
5.3 促进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 |
5.3.1 建立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机制 |
5.3.2 增加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资源供给 |
5.4 探索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模式 |
5.4.1 建立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 |
5.4.2 加强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D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情况调查问卷(D镇政府工作人员) |
附录2:D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情况调查问卷(D镇辖区居民) |
致谢 |
(5)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及自我效能感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心理委员 |
2.1.1 心理委员的发展历程 |
2.1.2 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 |
2.1.3 心理委员的研究现状 |
2.2 胜任力特征 |
2.2.1 胜任力特征的内涵 |
2.2.2 胜任力特征的模型 |
2.2.3 胜任力特征的测量方法 |
2.2.4 胜任力特征的研究意义 |
2.2.5 心理委员胜任力特征的研究 |
2.3 自我效能感 |
2.3.1 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概念 |
2.3.2 心理委员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
2.3.3 自我效能感与胜任力的关系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研究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法 |
4 研究一: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问卷的编制 |
4.1 研究方法 |
4.2 研究程序 |
4.2.1 开放式调查 |
4.2.2 访谈调查 |
4.2.3 形成问卷 |
4.3 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初始问卷的检验 |
4.3.1 被试选取 |
4.3.2 项目分析 |
4.3.3 探索性因素分析 |
4.3.4 信度检验 |
4.3.5 效度检验 |
4.3.6 问卷结构维度命名 |
4.3.7 模型解释 |
4.4 结论 |
5 研究二: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及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工具 |
5.3 被试选取 |
5.4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
5.5 调查数据分析 |
5.5.1 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现状分析 |
5.5.2 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差异性分析 |
5.5.3 高校心理委员自我效能感差异性分析 |
5.5.4 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
5.6 讨论 |
5.6.1 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的总体现状 |
5.6.2 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的性别差异 |
5.6.3 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的年级差异 |
5.6.4 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的生源地差异 |
5.6.5 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的学科专业差异 |
5.6.6 高校心理委员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分析 |
5.6.7 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5.7 结论 |
6 总讨论 |
6.1 对问卷编制的讨论 |
6.2 对调查结果的讨论 |
6.3 研究不足 |
6.4 未来展望 |
7 总结论 |
8 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职能的建议 |
8.1 公开选拔任用,营造良好环境 |
8.2 坚持系统培训,提高专业素养 |
8.3 注重特色活动,增强工作成就 |
8.4 完善考评体系,调动工作活力 |
8.5 建立支持系统,增强自我效能 |
附录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BC烟草公司员工培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员工培训 |
2.1.2 员工培训的价值 |
2.2 员工培训相关理论 |
2.2.1 学习型理论 |
2.2.2 集中培训论 |
3 BC烟草公司员工培训现状 |
3.1 BC烟草公司概况 |
3.1.1 BC烟草公司机构设置情况 |
3.1.2 人员构成情况 |
3.2 BC烟草公司员工培训现状 |
3.2.1 培训内容 |
3.2.2 培训讲师 |
3.2.3 培训方式 |
3.2.4 培训效果 |
4 BC烟草公司员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BC烟草公司员工培训现状调查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4.1.2 调查结果分析 |
4.2 BC烟草公司员工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缺乏对培训需求的分析 |
4.2.2 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
4.2.3 培训方式较为单一 |
4.2.4 不重视培训效果的考核 |
4.2.5 培训的评估工作不到位 |
4.3 BC烟草公司员工培训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 |
4.3.1 员工认识不到位 |
4.3.2 培训制度不健全 |
4.3.3 人员配备不到位 |
5 解决BC烟草公司员工培训问题的对策 |
5.1 BC烟草公司员工培训指导原则 |
5.1.1 整体性原则 |
5.1.2 可行性原则 |
5.1.3 合理性原则 |
5.2 BC烟草公司员工培训的改进措施 |
5.2.1 做好培训前的需求调研 |
5.2.2 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
5.2.3 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
5.2.4 高度重视培训效果的考核 |
5.2.5 细化和做实培训评估工作 |
5.3 BC烟草公司员工培训的保障措施 |
5.3.1 完善激励制度 |
5.3.2 加强考核力度 |
5.3.3 加大资金投入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BC 烟草公司员工培训调查问卷 |
(7)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及其改进策略研究 ——以Z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1.4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1.4.1 基本概念 |
1.4.2 理论基础 |
1.5 创新及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新形势 |
2.1 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的背景 |
2.1.1 退役士兵就业面临新的矛盾 |
2.1.2 中央退役军人就业安置政策出现重大调整 |
2.2 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政策的主要内容 |
2.2.1 安排工作政策 |
2.2.2 自主就业政策 |
2.2.3 教育培训政策 |
2.3 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政策的特点 |
2.3.1 政治性突出 |
2.3.2 联动要求更高 |
2.3.3 继承中创新 |
3 Z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现状 |
3.1 Z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探索 |
3.1.1 明确指令性就业安置办法 |
3.1.2 拓展就业方式 |
3.1.3 增强就业技能 |
3.2 Z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成效 |
3.2.1 妥善接收退役士兵 |
3.2.2 就业安置成效显着 |
3.2.3 就业技能有所提高 |
4 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存在的问题 |
4.1.1 退役士兵接收方面还存在缺陷 |
4.1.2 促进就业途径还比较单一 |
4.1.3 知识技能提升力度不够 |
4.1.4 就业安置认识不到位 |
4.2 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原因分析 |
4.2.1 政策法规体制不健全 |
4.2.2 政策宣传还不到位 |
4.2.3 就业管理还存在差距 |
4.2.4 职业教育和就业需求缺乏有效的衔接 |
4.2.5 监督机制不健全 |
5 新时代做好我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工作的改进策略 |
5.1 健全政策制度体系 |
5.1.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5.1.2 健全政策配套措施 |
5.2 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力度 |
5.2.1 加强政策宣传体系建设 |
5.2.2 拓宽宣传渠道 |
5.3 建立有效的就业安置管理机制 |
5.3.1 强化信息化管理 |
5.3.2 建立互联机制 |
5.3.3 合理开发就业岗位 |
5.3.4 探索指令性安置新路径 |
5.4 全方位提升就业能力 |
5.4.1 注重思想观念的转变 |
5.4.2 实行“差异化”教育培训 |
5.4.3 健全学历提升工程 |
5.5 构建完善的就业安置监督机制 |
5.5.1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监督 |
5.5.2 加强对承训院校的监督 |
5.5.3 加强外部监督 |
6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职机电专业“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研究 ——以三门职业中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学徒制的师徒关系研究 |
1.2.2 项目教学的师徒关系研究 |
1.2.3 师徒关系的文献综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案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项目教学与师徒模式的互补性 |
1.6.1 教学组织形式 |
1.6.2 团队协作 |
1.6.3 教学资源 |
1.7 关键术语界定 |
第二章 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理论阐述 |
2.1 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2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2.1.3 情境学习理论 |
2.2 项目教学的内涵 |
2.3 项目教学的实施流程 |
2.4 师徒模式的理论基础 |
2.4.1 学徒制理论 |
2.4.2 隐性知识理论 |
2.4.3 “做中学学中做”理论 |
第三章 项目教学与学徒制教学现状 |
3.1 项目教学现状 |
3.2 学徒制教学现状 |
3.2.1 学校层面 |
3.2.2 企业层面 |
3.3 调研分析 |
第四章 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构建 |
4.1 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构建原则 |
4.2 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可行性分析 |
4.3 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构建要素 |
4.3.1 师傅的遴选 |
4.3.2 师徒形成机制 |
4.3.3 教学项目的构建 |
4.3.4 评价体系的重构 |
4.3.5 教学程序的重组 |
4.3.6 工匠精神的融合 |
4.4 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内涵 |
4.5 校企教学方式比较 |
第五章 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实施 |
5.1 学校实践教学 |
5.1.1 分析实践对象 |
5.1.2 制定教学策略 |
5.1.3 明确教学目标 |
5.1.4 实践教学过程 |
5.1.5 解析实践成效 |
5.2 企业实践教学 |
5.2.1 分析实践对象 |
5.2.2 制定教学策略 |
5.2.3 明确教学目标 |
5.2.4 实践教学过程 |
5.2.5 解析实践成效 |
5.3 校企实践教学成效分析 |
5.3.1 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优势 |
5.3.2 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不足之处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6.3 未来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职机电专业学徒制教学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 中职机电专业学徒制教学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3 师徒结对协议书(学校) |
附录4 师徒结对协议书(企业)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对电力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模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力企业开展教培工作的意义 |
1. 开展教培工作是企业促发展,增收益的一种投资。 |
2. 开展教培工作是提升职工素质的重要途径。 |
3. 开展培训工作是宣传企业文化的有效方式。 |
二、电力企业教育培训模式现状 |
1. 现场授课式教育培训模式。 |
2. 体验式和现场授课式教育培训模式。 |
3. 竞赛式教育培训模式。 |
4. 导师带徒教育培训模式。 |
三、引进教育培训管理新模式的必要性 |
四、电力企业教培新模式 |
1. 开启“互联网线上”教培新模式。 |
2. 加强企业内训导师的培养,创新内训和外训模式。 |
3. 开展分层递进式教培模式,扩充高级技能人才。 |
五、结语 |
(10)基于1+X证书制度中职学校机械零件数控铣削加工课程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1.采用综合调查法 |
2.观察法 |
3.文献研究法 |
(五)研究内容 |
1.教学理念与培养目标 |
2.教学模式 |
3.教学内容 |
4.教学方法 |
5.考评方式 |
(六)1+X证书制度概述 |
1. 1+X证书制度的提出背景 |
2. 1+X证书制度的特点 |
3. 1+X证书制度与传统的双证书制度的区别 |
4. 1+X证书制度实施的意义 |
二、中职学校机械零件数控铣削加工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一)教学理念及模式 |
(二)教学方法 |
(三)教学内容 |
1.理论教学 |
2.实训教学 |
(四)学生学习情况 |
(五)教学硬件设施 |
(六)实训师资队伍 |
(七)考核评价方式 |
三、改革思路与依据 |
(一)开展企业调研 |
(二)参考企业实际岗位技能需求 |
(三)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概述 |
四、中职学校机械零件数控铣削加工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
(一)教学理念与培养目标的转变 |
(二)教学模式改革 |
1.“教”与“学”的有效转化 |
2.引入培训环节作为课程学习的补充 |
3.针对其他专业可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
(三)教学内容改革 |
1.理论授课内容 |
2.实践授课内容 |
(四)教学方法改革 |
1.教师的教法 |
(1)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
(2)将案例引入课堂教学 |
(3)创设问题情境 |
(4)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较集中时段授课 |
2.学生的学法 |
(1)建立学习小组 |
(2)编制课前预习手册 |
(3)加强课后实操练习 |
(4)设计探索性、综合性作业 |
(五)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
(1)增加过程性考核 |
(2)设置竞赛环节 |
(3)设计技能操作模拟考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机械零件数控铣削加工课程教学现状调查表 |
附录B 数控车铣加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
致谢 |
四、探索岗位技能培训新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商科背景下广西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研究[D]. 胡艳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面向精准就业的技能培训资源组织与个性化实训方法研究[D]. 李朝霞.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3]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困境和对策研究 ——以徐水区D镇为例[D]. 李宁. 河北大学, 2021(02)
- [4]KSM企业生产运营的改进研究[D]. 宋卫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高校心理委员岗位胜任力特征及自我效能感调查研究[D]. 范崇菲.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BC烟草公司员工培训问题研究[D]. 魏成飞.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6)
- [7]新时代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及其改进策略研究 ——以Z县为例[D]. 王召合.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8]中职机电专业“项目教学的师徒模式”研究 ——以三门职业中专为例[D]. 郑光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9]对电力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模式的探索[J]. 谢文洁. 人才资源开发, 2020(12)
- [10]基于1+X证书制度中职学校机械零件数控铣削加工课程教学改革[D]. 韩冬.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