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4向IPv6过渡策略分析

IPv4向IPv6过渡策略分析

一、对IPv4到IPv6过渡策略的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星星[1](2020)在《基于IPv6的高性能安全网关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网络应用的高速发展,网络攻击类型越来越多、攻击方式也越来越复杂。保护脆弱的网络环境对安全防护能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复杂。在IPv4向IPv6演化的进程中,网关对IPv6网络的防护手段需要进行更新的研究。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针对IPv6网络中的高性能安全网关中涉及的包分类和安全通道建立问题进行如下工作:(1)提出了一种基于 AVL(Adelson-Velsky-Landis Tree)树和哈希表的 IPv6 快速包分类算法(packet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hash andAdelson-Velsky-Landis Tree,PCHA)。该算法通过哈希表实现对IPv6地址的快速查找,并利用AVL树结构存储流标签来降低空间消耗,从而实现了对IPv6数据包的快速匹配分类。(2)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安全网关的网间安全通道构建方案。该方案基于F-stack数据转发协议栈,结合IPSec的开源软件实现方案StrongSwan,在网络层实现了对IPv6数据传输的加密。(3)本文就IPv6包分类算法在实际网络中的性能测试问题,基于实体网关和网络流量测试仪进行了实际网络环境的搭建,设计了针对包分类算法对吞吐量影响的测试方案,对IPv6包分类算法进行了真实网络环境下的性能测试与分析。另外,在实体网关上进行了 IPSec安全通道的建立测试,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刘天一[2](2020)在《CERNET环境下IPv6网络测量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Internet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剧增,这使得IPv4地址资源短缺的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作为替代IPv4的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在地址空间、安全性、转发效率、移动性、可扩展性等方面相比IPv4都有很大的优势,能够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的网络服务。因此,从IPv4升级到IPv6是必要且迫切的。CERNET是我国发展IPv6的先驱,各大高校官网的IPv6服务目前都依托于CERNET环境建立。本文对各大高校官网的IPv6支持情况进行了测量和数据聚合,深入研究IPv6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的部署进度。同时,对比CERNET环境下IPv6服务相对于IPv4服务的性能和稳定性差异,以反应现阶段IPv6 Web服务的发展质量。本文使用Node.js和Socket编程方法进行了高并发网络测量,使用多种测量方式对全国2688所普通高等院校官网的IPv6服务状况进行了探测,对比了其中支持双栈访问节点的IPv6和IPv4性能及稳定性差异,通过分析多个关键指标,如HTP平均时延、HTTP时延方差、ICMP时延、ICMP丢包率、TCP握手速度、DNS响应速度等,得出当前CERNET环境下全国高校官网的Web服务在IPv6协议下的性能和稳定性整体表现上不如IPv4的结论。为了更直观的展示实验过程和测量结果,本文基于Nuxt.js框架搭建了“全国高校官网IPv6部署进度可视化平台”,该平台包含了数据爬虫、网络测量、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功能,使用图表、GIS可视化、南丁格尔玫瑰图等多种方式对全国高校官网IPv6的网络质量、普及率和覆盖率等信息进行聚合与可视化。作为CERNET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项目,该平台将依托于CERNET网络中心提供的C6IaaS云服务平台长期运行,为关心CERNET环境下IPv6普及现状及IPv6 Web服务发展质量的相关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参考。

吴念达[3](2019)在《CMNET城域网IPv6过渡技术及部署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当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用户数量的不断膨胀,IP地址的需求量也在成几何数量的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IPv4技术已经很难满足网络地址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了,并且它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瓶颈。随着互联网技术需求不断提高,IPv6技术也就很自然的孕育而生了,作为IPv4技术的升级版本,IPv6先天上就有其特有的技术优势,在特定技术选择后,可以与IPv4技术实现平稳的过渡。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在城域网环境下的,运营商如何选择IPv6过渡的技术及部署方案,IPv6技术由于能够提供更大的地址空间、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势必将成为今后网络发展建设的基础方向与核心。但是由于之前网络的大量设备与应用都是基于IPv4技术的,很难短时间内全部替换到IPv6协议,所以IPv4技术到IPv6技术有一个过渡期,过渡期技术选择则是研究问题的关键,选择能够实现的技术不仅可以兼顾两种网络技术的过渡还需要具备可以解决IP地址匮乏问题的能力,达到高标准的网络平衡。本文通过对三种过渡技术的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依照三种协议适用的网络环境,按照某公司城域网现有网络结构特点及项目投资成本,决定本方案采用双栈技术,设定了包括部署方式、用户溯源方式及端口分配等,论文重点研究了部署方案的技术细节,详细探讨了双栈技术部署的步骤原则和配置范本,并进一步研究了相关配套软件与硬件的部署。在网络部署实现和理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基于IPv6协议技术研究进行了网络性能的实验条件环境下的测试,测试的各项结果都达到了网络侧组网结构要求标准,达到了预期效果,整个城域网IPv4向IPv6过渡部署取得了成功。后期可全面的推动运营IPv6的互联网建设目标。

谢文娜[4](2019)在《基于IPv4/IPv6双协议栈的企业园区网络设计与仿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Internet的高速发展,新的互联网资源不断接入,需要使用更多的IP地址。主流的网络层协议的IPv4地址趋于耗尽,全球单播IP地址资源紧缺,相应下一代网络协议IPv6逐步应用。虽然,未来的企业网将向IPv6网络完成过渡与转换,现阶段IPv6不能够直接取代IPv4。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应用仍需兼容IPv4与IPv6作为过渡技术。在企业网络环境中,以最大化保护企业投资为目标,保留现有基于IPv4的协议与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并支持IPv6,使企业网络可以无缝接入到IPv6的网络中。本文按照某企业目前的规划与未来发展需求,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企业网络展开分析与讨论:相关协议与技术介绍、企业园区网络构建需求分析、双协议栈的园区网组网方案的分析与设计、双协议栈的企业园区网络的仿真实现、方案的测试与验证。为了提供IPv4与IPv6共存环境下的解决方案,本文探讨基于IPv4/IPv6双栈技术在企业园区网络中的设计与实现。首先实现低层协议搭建网络框架,包括VLAN、链路聚合、MSTP等第二层网络技术,其次实现基于IPv4协议的VLSM子网划分、NAT、VRRP等企业网络主要网络应用技术,同时在客户主机/服务器、三层交换机、路由器上启用IPv6并与外部IPv6网络成功进行通信的网络设计与实现。本项目采用基于Windows系统的eNSP仿真软件设计仿真企业网络环境,本文介绍了在IPv4/IPv6共存环境下的企业网络常规应用技术的具体实现,为一般企业保留IPv4又接入IPv6的网络提供了实际可行的方法参考。

靖小伟[5](2017)在《基于IPv6的油气水生产专网建设与安全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是现代社会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基于IPv6的工业生产网建设和应用,加快IPv6规模化部署,对于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国家发改委确定“基于IPv6专网的安全防护研发及应用试点工程”项目由中国石油承担(文号:发改办高技[2012]1468号),在大庆油田开展了基于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的安全防护研发及应用试点工程,是大型国有企业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的示范试点。本论文针对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及其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和贡献包括:(1)提出并设计了基于IPv6的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专网覆盖油田13个采油厂,69个作业区,近800个小队,规划申请/21位的IPv6地址空间,其地址空间仅次于运营商,是全国最大的IPv6工业生产专网;专网规划设计多种技术,为油气生产数据传输和视频监控提供了网络支撑,实现IPv4到IPv6的平滑过渡,形成了16项企业标准。(2)设计并实现了基于IPv6的生产专网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在专网中,划分网络安全域,设计部署无线接入加密、防火墙、入侵检测、行为审计、防病毒,构建安全、可信的DNS服务,定制实现网络过渡的DNS64域名转换。按照等级保护第三级的要求,制定测评指标、测评方法,设计测评过程,完成测评,符合等级保护第三级要求。(3)设计实现了油气生产数据加密传输的轻量级分组密码算法。设计了在IPV6环境下数据传输的加解密LIC算法,同时实现了对接入终端的安全管控。考虑RTU功能、性能、安全要求,包括物理设计、插槽设计、无线传输等,加密板卡的工作温度区间为低温-40摄氏度,高温70摄氏度,在性能方面能够适应大庆油田极端环境,确保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信号稳定传输。(4)验证了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的传输性能和安全性。结合产品参数验证了IPv6技术在生产环境中业务数据采集、传输、展示等性能。通过网络测试、设备测试、软件测试、无线加密测试等验证了IPv6生产网的传输性能和安全性。

刘若曦[6](2017)在《IPv6过渡期物联网末端节点接入方案设计》文中提出当下物联网的设计绝大多数都是基于IPv4网络,这就加剧了IPv4地址资源枯竭的问题。在IPv4网络下,虽然可以通过NAT方式缓解,但由此构建的多层网络结构,对网络设备资源消耗和NAT背后主机访问等需求上提出了巨大的难题。上述问题可通过128bit地址结构的IPv6技术很好的解决。由此可管窥,IPv6是网络发展的未来趋势。IPv4到IPv6的升级过程无法一次完成,所以在升级过程中不得不面对一个漫长的过渡阶段。在过渡阶段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首先,若采用逐区域升级到IPv6的方案,如何实现区域之间跨越IPv4相互访问;其次,过去的单协议设备,有可能被应用于两种网络其中之一,如何让设备兼容于两种网络;最后,由于有些机构或设备的需求,必须长期甚至无限期的沿用某些IPv4网络或设备,如何令IPv6网络和IPv6主机继续与IPv4网络和IPv4设备通信。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IPv4到IPv6过渡期下的物联网末端节点接入解决方案:第一,通过网络环境过渡协议兼容不同协议节点;第二,通过末端节点双协议栈兼容不同协议的网络。通过网络环境过渡技术兼容不同协议节点的解决方案是,使用网络设备上的所支持的过渡技术,在不对主机进行升级的情况下,将网络搭建成可兼容不同网络类型主机的网络,以完成过渡的方式。这类技术可分为隧道技术和翻译技术两大类。常见的隧道技术有IPv6-over-IPv4、ISATAP、6to4、Teredo等。常见的翻译技术有NAT-PT、NAPT-PT、NAT64/DNS64等方式。本文将横向探讨对比各个技术,同时以仿真实验的方式纵向测试,处于IPv6孤岛的物联网末端节点通过ISATAP隧道技术访问远端IPv6网络服务器,以及处于IPv4网络中仅支持IPv4协议的老旧物联网设备通过NAT-PT技术访问IPv6网络末端节点。通过末端节点双协议栈兼容不同网络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双协议栈技术,使末端节点能够在不同网络下自主选择网络接入方式,访问云端物联网服务器。选用对双协议有较好支持的LwIP2.0版本协议栈,设计一套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物联网末端节点,以应用在需要适应过渡阶段网络环境的末端节点。实现方案将采用STM32F429控制器作为核心,使用ENC28J60作为网络控制器,运行FreeRTOS操作系统与LwIP协议栈,实现双协议栈通信。

彭海[7](2016)在《基于NAT444的萍乡电信IP城域网设计与实施》文中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互联网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当前基于IPv4协议的互联网地址短缺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IPv6由于其能提供更大的地址空间、更好的扩展性、安全性和移动性,已经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但是由于IPv4和IPv6协议的差异以及用户对于现有的IPv4应用的依赖,在互联网过渡到纯IPv6之前,必然会存在一个长期的IPv4和IPv6共同存在和互相通信的过渡期。为了实现IPv4向IPv6的平稳过渡,必须寻找到一个周全的、适用的、安全的IPv4到IPv6过渡方案。本文对目前各种过渡技术和过渡策略进行了分析与对比,通过对基于NAT444的IPv6过渡方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结合目前萍乡电信IP城域网的过渡工程,设计并提出了基于NAT444技术的部署方案,包括部署方式、用户溯源方式及端口分配等。本文重点研究了部署方案的技术细节,详细探讨了NAT444部署的步骤和脚本。其后进一步研究了相关配套软硬件的部署,比如公网双栈部署的过程及部署结果,各种支撑系统的改造。最后,本文结合应用实践,对文章所论述的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司永载[8](2017)在《基于NDN的IPv4/IPv6过渡策略设计及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IPv4地址的消耗殆尽给IPv6引入互联网提供了机会,IPv6如何快速高效的在互联网中部署成为了研究热点。IPv4到IPv6过渡是一个长期而又渐进的过程,需要过渡技术来支撑异构网络之间的通信。目前已经存在许多IPv4/IPv6过渡技术,一些已经应用于实践,其他只是解决方案,其中双协议栈机制做为其他过渡技术的基础,但没有得到广泛部署;隧道封装方法的使用比较广泛,但所有封装机制都受到网络业务量增加的困扰;地址协议簇翻译技术通常不被视为是一种长期可行的策略。本文在介绍及研究这三种过渡技术的基础上,主要对隧道封装方法和翻译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1)基于NDN的IPv4/IPv6过渡策略;针对过渡策略模型中的IPv6网络侧BGP路由条目迅速增加问题,(2)提出了基于多比特Trie和前缀层次的IPv6路由算法。1.基于NDN的IPv4/IPv6过渡策略设计:在比较分析IPv6过渡进程中的基本技术和基于SDN的IPv6过渡方案并总结这些技术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向地址过渡中引入了NDN,本文将NDN和IPv4/IPv6过渡技术相结合,提出了基于NDN的IPv4/IPv6的过渡策略,在结合DNS的情况下能够完成异构网络之间的通信。数据分组在出NDN时需要查找映射表并为其设置新的地址,在此过渡模型中存在domain、IPv4和IPv6三者之间映射关系,提出了基于哈希的映射查找算法,通过实验对算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的查找效率优于传统算法。2.基于多比特Trie和前缀层次的IPv6路由算法:为了解决转换后数据包在IPv6网络中的路由问题,首先对传统路由算法进行了分类并总结了算法的优缺点,然后对路由前缀和前16比特分布等进行调研分析,提出了改进的IPv6路由算法。本算法由两层数据结构组成,其中第一层数据结构由4比特Trie构建,将路由前缀的前16比特插入4比特Trie中,保证算法的可扩展性和查找效率;第二层数据结构根据前缀层次关系并由B-树进行构建,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加以对比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在查找和内存占用优于Radix和Patricia算法。

邱霜玲[9](2015)在《基于IPv6的校园网组网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己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并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IPv4协议下的计算机网络暴露出了诸如路由表增长迅速、IP地址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而我国各高等院校近年来又在不断的扩招,校园网用户随之急剧增加,需求也日益多样化,随之逐渐出现了安全管理欠缺、带宽不足等多种问题。由此基于IPv6的下一代校园网络建设刻不容缓。本文基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IPv6校园网络建设工作,首先明确了IPv6校园网络的设计原则,同时结合我院网络现状做了IPv6组网需求分析,具体分析、对比了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和翻译技术的各自特点,提出了IPv4/IPv6组网过渡策略,完成了IPv6校园网络建设的总体实施规划,包括网络层次划分、设备选型、路由策略、IP地址规划等各个方面。最后,我们立足于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网络现状,通过GNS3仿真软件构建起了适用于Windows XP系统的仿真平台,自行设计了一系列仿真实验:如双迹议栈技术仿真,使得IPv6同IPv4节点实现了互通;隧道技术仿真,则实现IPv6节点可通过IPv4网络对IPv6网络进行访问;包括静态与动态NAT-PT的仿真,使得IPv4主机与IPv6主机能够互相访问彼此的网络。经过上述一系列的仿真实验发现,测试环境网络通信正常,没有数据丢包现象,从而为我院校园网IPv6组网设计升级过渡提供了参考依据。

李杰[10](2015)在《基于IPv6校园网构建方案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爆炸式的发展,作为整个网络基础协议之一的IPv4协议,由于其自身的缺陷而即将走到历史尽头。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部署IPv6,已成为各国的期盼。高校在我国的科研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IPv6校园网是一个很好的试验田,它的建设能够为大规模的IPv4/IPv6过渡提供经验,起到借鉴作用。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IPv6的报文结构、地址体系结构、ICMPv6、路由技术、安全性等关键技术,对IPv4向IPv6过渡的机制进行了阐述,重点研究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双栈技术、隧道技术和转换机制,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的方法,设计仿真实现了静态NAT-PT,动态NAT-PT和隧道过渡等实验,均得到了正确的实验结果,验证了IPv4向IPv6过渡的可行性,为高校过渡期间可能遇到的情况提供了第一手数据。此外,对IPv6下的即时通信进行了探索,利用Socket接口编程技术,在Windows环境下进行了IPv6下的UDP通信测试,实验成功。最后,针对校园网从IPv4到IPv6的升级过渡,对过渡期间校园网不同时期的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并以某大学为例提出了设计方案,给出了升级后的校园网架构,解决了在某大学IPv6校园网过渡起步阶段下的IPv4/IPv6网络互通及IPv6小岛间通信,并对其中的IP地址分配和设备升级做了探讨。此外,部署了支持IPv6协议的DNS、WWW、FTP等应用服务。总的来讲,IPv6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我们要认真的从各个角度去关注它。希望我们能利用好IPv6大力发展的良好契机,为中国开展基于IPv6的下一代网络建设做出积极有效的贡献。

二、对IPv4到IPv6过渡策略的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IPv4到IPv6过渡策略的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Pv6的高性能安全网关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Pv6包分类算法研究现状
        1.2.2 网络防护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架构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2.1 IPv6关键技术
        2.1.1 IPv6发展概述
        2.1.2 IPv6协议介绍
        2.1.3 IPv6过渡技术
    2.2 高速数据转发
        2.2.1 传统内核包处理
        2.2.2 DPDK概述
        2.2.3 DPDK核心组件
        2.2.4 DPDK关键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规模规则集下的IPv6快速包分类算法
    3.1 IPv6下的包分类问题
        3.1.1 包分类的定义
        3.1.2 包分类算法研究
        3.1.3 包分类算法的评价指标
    3.2 基于哈希和AVL树的3元组快速包分类算法
        3.2.1 问题定义
        3.2.2 哈希表构建
        3.2.3 AVL树构建
        3.2.4 匹配过程
        3.2.5 复杂度分析
    3.3 算法性能实验与分析
        3.3.1 实验准备
        3.3.2 规则集预处理时间对比
        3.3.3 内存消耗对比
        3.3.4 吞吐量对比
        3.3.5 哈希冲突统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间安全传输协议在安全网关中的研究与实现
    4.1 IPSec协议体系简介
        4.1.1 体系结构
        4.1.2 认证头(AH)
        4.1.3 封装安全载荷(ESP)
        4.1.4 因特网密钥交换协议(IKE)
        4.1.5 安全关联
    4.2 IPSec工作模式
    4.3 IPSec的应用
        4.3.1 网络攻击防御
        4.3.2 数据传输加密
        4.3.3 第三层防护
    4.4 安全通道的实现
        4.4.1 方案设计
        4.4.2 StrongSwan安装与配置过程
        4.4.3 结果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展望与改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CERNET环境下IPv6网络测量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IPv6与网络测量技术
    2.1 IPv6协议分析
        2.1.1 IPv6的诞生背景
        2.1.2 IPv6的格式和结构
        2.1.3 IPv6的地址类型
        2.1.4 IPv6与IPv4的异同
        2.1.5 ICMPv6协议
        2.1.6 IPv6过渡技术
        2.1.7 IPv6的重要意义
    2.2 网络侧量的基本概念
    2.3 网络侧量的分类
    2.4 基准网络侧量指标
        2.4.1 时延
        2.4.2 HTTP/HTTPS响应时间
        2.4.3 可达性
        2.4.4 丢包率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网络测量方法的研究与实现
    3.1 实验工其及环境
        3.1.1 Nodejs特性与架构
        3.1.2 Socket编程
        3.1.3 MongoDB数据库存储
        3.1.4 测量系统环境
    3.2 全国高校基本信息爬虫
    3.3 网络测量方式的研究
        3.3.1 DNS测量方式
        3.3.2 ICMPv6/v4测量方式
        3.3.3 HTTP/HTTPS测量方式
    3.4 测量系统的实现
        3.4.1 测量系统的架构
        3.4.2 网络测量过程
        3.4.3 Nodejs实现高并发测量
        3.4.4 时间戳打点与精度
    3.5 实验数据存储
    3.6 本章总结
第四章 IPv6网络测量结果分析
    4.1 评价标准
        4.1.1 DNS测量的评价标准
        4.1.2 ICMP测量的评价标准
        4.1.3 HTTP/HTTPS测量的评价标准
        4.1.4 IPv6与IPv4对比评价标准
    4.2 实验数据选取
    4.3 DNS测量结果
    4.4 ICMP测量结果
    4.5 HTTP/HTTPS测量结果
    4.6 CERNET环境下IPv6/IPv4性能和稳定性对比分析
    4.7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数据可视化方法与实现
    5.1 数据可视化简介
    5.2 数据可视化平台架构
    5.3 IPv6测量结果数据可视化
        5.3.1 各省市自治区高校IPv6普及详情
        5.3.2 各省市自治区高校IPv6普及率南丁格尔玫瑰图
        5.3.3 全国高校IPv6覆盖率地图
        5.3.4 数据可视化平台其它功能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3)CMNET城域网IPv6过渡技术及部署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文章主要内容
第2章 主要理论技术概述
    2.1 IPv6 协议
    2.2 IPv4与IPv6 对比
    2.3 双栈过渡技术简介
    2.4 隧道过渡技术简介
    2.5 NAT技术简介
        2.5.1 NAT技术概述
        2.5.2 NAT444 策略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域网的规划与建设分析
    3.1 某公司现网拓扑情况
    3.2 现网问题分析
        3.2.1 设备改造
        3.2.2 人员能力提升
        3.2.3 IPv4 网络体验感知
    3.3 IPv6 过渡需求原则及城域网改造范围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域网IPv4向IPv6 过渡方案
    4.1 某公司城域网网络现状
        4.1.1 网络改造计划
        4.1.2 存在的短板问题
    4.2 IPv6 过渡技术选择
    4.3 城域网IPv6 过渡步骤
    4.4 某公司地址规划
        4.4.1 地址核算模型
        4.4.2 网络及用户地址规划
    4.5 某公司城域网IPv6 过渡方案设计
        4.5.1 网络基本情况介绍
        4.5.2 改造内容
        4.5.3 现网协议部署情况
        4.5.4 路由协议部署
        4.5.5 家庭宽带接入部署
        4.5.6 网络安全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域网配置与测试
    5.1 设备配置总体原则
    5.2 核心NE5000E设备配置
        5.2.1 ISIS路由协议配置
        5.2.2 BGP路由协议配置
        5.2.3 静态路由配置
    5.3 华为BRAS(ME60-X16)设备配置
        5.3.1 全局下开启IPv6 功能
        5.3.2 BRAS互联接口IPv6 配置
        5.3.3 路由协议配置
    5.4 场景测试及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IPv4/IPv6双协议栈的企业园区网络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IPv4与IPv6应用现状分析
    1.3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协议与技术介绍
    2.1 IPv4协议与地址
    2.2 IPv6协议与地址
    2.3 IPv4与IPv6分组首部的比较
    2.4 IPv6地址的使用
        2.4.1 全球单播地址
        2.4.2 本地链路地址
        2.4.3 组播地址
    2.5 IPv4到IPv6过渡技术
        2.5.1 隧道技术Tunnel
        2.5.2 协议转换技术
        2.5.3 双协议栈Dual Protocol Stack
    2.6 局域网常用网络技术
        2.6.1 VLAN
        2.6.2 MSTP
        2.6.3 链路聚合
        2.6.4 OSPFv2与OSPFv3
        2.6.5 VRRP
        2.6.6 DHCP与DHCPv6
        2.6.7 NAT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园区组网需求分析
    3.1 业务与功能需求
    3.2 非功能性需求
    3.3 技术目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组网方案设计
    4.1 网络结构设计
        4.1.1 网络层次设计
        4.1.2 冗余的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4.2 模块化网络设计
        4.2.1 交换模块设计
        4.2.2 路由模块设计
        4.2.3 其他应用设计
    4.3 逻辑地址设计
        4.3.1 IPv4的VLSM寻址方案设计
        4.3.2 IPv6地址寻址方案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的仿真
    5.1 交换模块实现
        5.1.1 VLAN虚拟局域网
        5.1.2 链路聚合
        5.1.3 MSTP多生成树协议
    5.2 路由模块实现
        5.2.1 VLAN之间互相通信
        5.2.2 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路由协议
        5.2.3 VRRP虚拟路由冗余协议
    5.3 其他应用模块
        5.3.1 NAT网络地址转换
        5.3.2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5.4 IPv6部署
        5.4.1 启用IPv6协议
        5.4.2 运行OSPFv3路由协议
        5.4.3 部署DHCPv6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组网方案测试与验证
    6.1 DHCP与DHCPv6功能
    6.2 不同VLAN之间通信
    6.3 访问外部站点情况
    6.4 MSTP多生成树
    6.5 VRRP虚拟路由冗余协议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IPv6的油气水生产专网建设与安全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国家IPV6战略
        1.1.2 企业数字化油田战略
        1.1.3 油气水井生产物联网规划
        1.1.4 试点项目要求以及对国家和企业战略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主要贡献点
    1.4 文章体系架构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综述
    2.1 IPV6技术发展现状
        2.1.1 IPV6网络应用技术
        2.1.2 真实源地址验证防护
        2.1.3 IPV4与IPV6的过渡技术
        2.1.4 IPV4与IPV6协议安全的差异分析
    2.2 国内外IPV6应用现状
    2.3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业务需求分析
    2.4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安全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设计
    3.1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建设挑战
    3.2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设计遵循的原则
    3.3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功能范围
    3.4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设计
        3.4.1 专网与企业网
        3.4.2 专网骨干网络
        3.4.3 采油厂IPV6网络
    3.5 IPV6地址规划
        3.5.1 IPV6地址申请
        3.5.2 IPV6地址规划
        3.5.3 IPV6地址分配策略
    3.6 IPV6与IPV4过渡设计
        3.6.1 IVI地址转换系统
        3.6.2 改进和定制开发
    3.7 专网网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安全体系设计
    4.1 安全需求
        4.1.1 面临的威胁
        4.1.2 业务安全要求
        4.1.3 法规依从性要求
        4.1.4 安全设计原则
    4.2 基于等级保护的安全体系框架设计
    4.3 安全区域的划分
        4.3.1 安全域划分
        4.3.2 生产数据采集传输区域
        4.3.3 边界安全防护
        4.3.4 无线接入加密安全防护
        4.3.5 数据中心区域
        4.3.6 接入源地址认证
    4.4 安全技术体系
        4.4.1 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架构
        4.4.2 网络边界防护
        4.4.3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数据中心边界防护
        4.4.4 无线接入防护
        4.4.5 SAVI技术方案
    4.5 安全管理和控制体系
    4.6 边界安全控制机制
        4.6.1 专网边界需求分析
        4.6.2 安全接入设计方案
    4.7 RTU端点安全接入
    4.8 RTU数据安全保障
        4.8.1 软硬件技术需求
        4.8.2 TF加密卡功能介绍
        4.8.3 RTUSAFELIB接口设计
        4.8.4 RTU的数据连接
        4.8.5 对RTU的改进
    4.9 标准和规范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轻量级分组加解密算法设计
    5.1 LIC算法的编制描述
    5.2 LIC算法的加密过程
    5.3 LIC算法的解密过程
    5.4 LIC算法的密钥扩展过程
    5.5 LIC算法的安全性分析
        5.5.1 差分/线性分析
        5.5.2 不可能差分/零相关线性分析
    5.6 LIC算法的实现效率
        5.6.1 硬件实现效率
        5.6.2 软件实现效率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实施验证
    6.1 生产专网部署
    6.2 IPV6地址分配
    6.3 网络流量测试
        6.3.1 测试内容
        6.3.2 测试环境
        6.3.3 测试方法
        6.3.4 测试结果
    6.4 接入数据加密测试
        6.4.1 第一阶段测试
        6.4.2 第二阶段测试
        6.4.3 第三阶段测试
    6.5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
        6.5.1 测评指标
        6.5.2 测评方法
        6.5.3 测评过程
        6.5.4 测评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规划和设计得到验证的成果
    7.2 试点工程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7.3 研究体会
    7.4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6)IPv6过渡期物联网末端节点接入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物联网技术
    1.2 IPv4的局限性与IPv6技术提出
    1.3 IPv4过渡到IPv6阶段下面临的挑战
    1.4 过渡阶段解决方案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论文结构
第二章 IPv6技术与过渡技术
    2.1 IPv6技术
        2.1.1 IPv6编址
        2.1.2 IPv6报文格式
    2.2 IPv6过渡技术
        2.2.1 隧道技术
        2.2.2 翻译技术
        2.2.3 双协议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环境解决末端节点过渡方案
    3.1 方案设计
    3.2 实验环境搭建
        3.2.1 实验网络环境构建
        3.2.2 实验DNS服务器搭建
    3.3 隧道技术IPv6孤岛互通
        3.3.1 隧道配置过程
        3.3.2 隧道报文抓包与验证
        3.3.3 结论
    3.4 翻译技术IPv4节点访问IPv6节点
        3.4.1 NAT-TP配置过程
        3.4.2 NAT-TP抓包与验证
        3.4.3 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协议栈末端节点实现过渡
    4.1 方案设计
    4.2 末端节点硬件平台设计
        4.2.1 电源设计
        4.2.2 最小系统设计
        4.2.3 以太网控制器连接
        4.2.4 PCB与实物连接图
    4.3 驱动开发与系统移植
        4.3.1 系统时钟驱动
        4.3.2 SPI接口与ENC28J60驱动
        4.3.3 片上温度传感器驱动
        4.3.4 FreeRTOS系统移植
    4.4 LwIP双协议栈实现与移植
        4.4.1 双协议IP地址对象ip_addr
        4.4.2 双协议网络接口对象netif
        4.4.3 双协议接收分流与合流分析
        4.4.4 双协议发送分流与合流分析
        4.4.5 LwIP移植
    4.5 双协议自适应策略
        4.5.1 通过访问DNS服务器判断
        4.5.2 通过ping远端服务器判断
        4.5.3 两种策略混合决策
    4.6 双协议IoT应用实例设计
        4.6.1 TCP传感器数据上报
        4.6.2 HTTP服务器交互
        4.6.3 UDP协议广播寻找节点
        4.6.4 MQTT协议应用
    4.7 双协议栈节点性能测试
        4.7.1 节点功耗测试
        4.7.2 Ping响应延时测试
    4.8 结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NAT444的萍乡电信IP城域网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IPv6概述
        1.1.1 IPv4的局限性
        1.1.2 IPv6的新特性
        1.1.3 IPv6在国内外的发展
    1.2 IPv4到IPv6的过渡
        1.2.1 向IPv6过渡的难点
        1.2.2 中国向IPv6过渡的意义
    1.3 本文概述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
    2.1 基本过渡技术分类
        2.1.1 双协议栈
        2.1.2 隧道技术
        2.1.3 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2.1.4 三种过渡技术对比
    2.2 主流过渡策略
        2.2.1 NAT444
        2.2.2 DS-Lite
        2.2.3 6RD
        2.2.4 NAT64
        2.2.5 四种过渡策略对比分析
    2.3 NAT444部署
        2.3.1 NAT444部署组成
        2.3.2 CGN设备部署
        2.3.3 用户溯源方式
        2.3.4 CGN端口分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萍乡电信城域网IPv6改造要求及现状
    3.1 江西电信IPv6地址规划
    3.2 江西城域网IPv6演进改造及业务迁移原则
    3.3 萍乡电信IPv6改造工作任务及原则
        3.3.1 改造工作任务
        3.3.2 基本原则
        3.3.3 必要原则
    3.4 萍乡电信NAT444改造策略
        3.4.1 CGN部署策略
        3.4.2 溯源策略
        3.4.3 端口分配策略
    3.5 萍乡电信IP城域网现状
        3.5.1 IP城域网络结构
        3.5.2 萍乡电信IP城域网的网络现状
    3.6 萍乡电信硬件设备分析
        3.6.1 BRAS设备ME60分析
        3.6.2 ME60-X16研究与分析
        3.6.3 CGN板卡VSUF-80 研究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萍乡电信城域网NAT444方案设计与实施
    4.1 信息收集
    4.2 数据规划
    4.3 硬件安装
        4.3.1 板卡安装
        4.3.2 板卡备份方式
        4.3.3 板间热备份流程
        4.3.4 加载license及备份脚本
    4.4 实施步骤及脚本
        4.4.1 创建基本ACL
        4.4.2 配置NAT实例的基本功能
        4.4.3 配置用户组信息
        4.4.4 配置NAT的引流策略
        4.4.5 配置地址池
        4.4.6 配置新增域
        4.4.7 配置路由发布
        4.4.8 配置接口的IPv6地址
        4.4.9 配置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萍乡电信城域网IPv6改造其它部署
    5.1 公网双栈部署
        5.1.1 部署内容
        5.1.2 部署结果
    5.2 支撑系统改造
        5.2.1 IPv6对支撑系统改造的整体要求
        5.2.2 IT系统改造内容
        5.2.3 IT系统业务流程改造
        5.2.4 IP及业务系统改造内容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NDN的IPv4/IPv6过渡策略设计及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Pv6国外研究
        1.2.2 IPv6国内研究
    1.3 IPv6过渡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概要
    2.1 IPv4协议与IPv6协议
    2.2 IPv4/IPv6过渡的主要技术
    2.3 双协议栈
    2.4 隧道机制
        2.4.1 GRE
        2.4.2 6over4
        2.4.3 6to4
        2.4.4 ISATAP
        2.4.5 6rd
        2.4.6 DS-lite
    2.5 翻译机制
        2.5.1 无状态翻译
        2.5.2 有状态翻译
    2.6 NDN简介
    2.7 过渡机制总结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NDN的IPv4/IPv6过渡策略设计
    3.1 基于SDN的IPv4/IPv6过渡技术研究状况
    3.2 基于NDN的IPv4/IPv6过渡策略设计
        3.2.1 场景分类
        3.2.2 详细设计
        3.2.3 NDN网关模块设计
    3.3 基于哈希的映射查找算法
        3.3.1 相关定义
        3.3.2 算法思想
        3.3.3 查找流程
        3.3.4 算法实现与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比特Trie和前缀层次的IPv6路由算法
    4.1 路由算法分析
        4.1.1 线性查找
        4.1.2 基于Trie结构的查找
        4.1.3 二分查找
        4.1.4 基于哈希的查找
    4.2 IPv6地址和前缀特征
        4.2.1 IPv6地址分配和地址格式
        4.2.2 IPv6路由前缀总数
        4.2.3 IPv6路由前缀长度分布
        4.2.4 IPv6路由前缀前16比特分布
        4.2.5 前缀层次
    4.3 算法基础和依据
        4.3.1 算法思想
        4.3.2 核心数据结构
        4.3.3 前缀层次结构
    4.4 基于多比特Trie和前缀层次的IPv6路由算法
        4.4.1 相关定义
        4.4.2 算法数据结构
        4.4.3 算法构建
        4.4.4 算法查找
    4.5 算法分析与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9)基于IPv6的校园网组网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3.1 本论文研究内容
        1.3.2 本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IPv6相关技术基础
    2.1 IPv6协议概述
        2.1.1 报文结构
        2.1.2 地址结构
    2.2 IPv6过渡技术
        2.2.1 双栈协议技术
        2.2.2 隧道技术
        2.2.3 翻译技术
        2.2.4 过渡技术总结
    2.3 小结
第3章 IPv6校园网组网现状及需求分析
    3.1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现状
        3.1.1 校园网现状介绍
        3.1.2 组网目标需求
    3.2 组网原则
        3.2.1 必需原则
        3.2.2 参考原则
    3.3 校园网IPv6组网路由协议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IPv6校园网组网方案设计
    4.1 校园网IPv4到IPv6过渡策略、阶段及演进方案
        4.1.1 校园网过渡策略
        4.1.2 校园网过渡
        4.1.3 校园网演进方案
    4.2 校园网整体结构设计
        4.2.1 校园网拓扑结构
        4.2.2 IP地址规划
        4.2.3 VLAN划分
        4.2.4 交换部分设计
        4.2.5 路由部分设计
    4.3 校园网组网设备选型
    4.4 组网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4.4.1 纯IPv6子网的建设
        4.4.2 路由规划
        4.4.3 地址分配
        4.4.4 ACL设计
第5章 IPv6校园网组网实现与测试
    5.1 概述
    5.2 网络环境结构搭建
    5.3 初始配置
    5.4 协议一致性测试
    5.5 隧道功能测试
    5.6 NAT-PT协议转换测试
        5.6.1 静态NAT-PT测试
        5.6.2 动态NAT-PT测试
    5.7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进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基于IPv6校园网构建方案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IPv6研究应用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IPv6网络协议分析
    2.1 IPv4存在的若干问题及IPv6协议的特点和优势
        2.1.1 IPv4存在的若干问题
        2.1.2 IPv6协议的特点和优势
    2.2 IPv6报文结构
        2.2.1 IPv6基本报头
        2.2.2 IPv6扩展报头
        2.2.3 IPv6上层协议数据单元
    2.3 IPv6的地址体系结构
        2.3.1 IPv6地址的表示方式
        2.3.2 IPv6地址的类型
    2.4 ICMPv6协议
        2.4.1 ICMPv6报文的类型和格式
        2.4.2 ICMPv6错误报文
        2.4.3 ICMPv6信息报文
    2.5 IPv6路由技术
    2.6 IPv6安全性
        2.6.1 IPsec协议的体系结构
        2.6.2 组成IPsec的三个重要协议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IPv4/IPv6过渡技术
    3.1 IPv6过渡机制概述
    3.2 双栈技术
    3.3 隧道技术
        3.3.1 配置隧道
        3.3.2 自动隧道
    3.4 转换机制
    3.5 几种过渡技术的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校园网过渡技术仿真实现
    4.1 仿真实验环境的构建
    4.2 实现局域网内IPv6主机的连通
        4.2.1 实验环境及拓扑结构
        4.2.2 IPv6主机连通性测试具体配置
        4.2.3 其它操作系统的IPv6设置
    4.3 实现NAT-PT技术仿真
        4.3.1 静态NAT-PT仿真实验
        4.3.2 动态NAT-PT仿真实验
    4.4 实现IPv4/IPv6双协议栈技术仿真
    4.5 实现隧道技术仿真
    4.6 IPv6下的UDP通信测试
        4.6.1 基于Windows环境的Socket接.编程
        4.6.2 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某大学IPv6校园网过渡设计方案
    5.1 校园网过渡需求
    5.2 IPv6校园网过渡方案
        5.2.1 核心校园网设计
        5.2.2 纯IPv6网设计
    5.3 方案实施
        5.3.1 地址分配
        5.3.2 设备选择
        5.3.3 方案评价
    5.4 IPv6应用部署的实现
        5.4.1 域名系统DNS在IPv6下的实现
        5.4.2 IPv6 Web服务器的实现
        5.4.3 FTP在IPv6下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对IPv4到IPv6过渡策略的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Pv6的高性能安全网关研究与实现[D]. 陈星星.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2]CERNET环境下IPv6网络测量与分析[D]. 刘天一.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CMNET城域网IPv6过渡技术及部署方案研究[D]. 吴念达. 吉林大学, 2019(03)
  • [4]基于IPv4/IPv6双协议栈的企业园区网络设计与仿真[D]. 谢文娜. 厦门大学, 2019(07)
  • [5]基于IPv6的油气水生产专网建设与安全保障研究[D]. 靖小伟. 清华大学, 2017(04)
  • [6]IPv6过渡期物联网末端节点接入方案设计[D]. 刘若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1)
  • [7]基于NAT444的萍乡电信IP城域网设计与实施[D]. 彭海.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2)
  • [8]基于NDN的IPv4/IPv6过渡策略设计及算法研究[D]. 司永载. 重庆邮电大学, 2017(04)
  • [9]基于IPv6的校园网组网设计与实现[D]. 邱霜玲.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2)
  • [10]基于IPv6校园网构建方案的研究与设计[D]. 李杰. 河北科技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IPv4向IPv6过渡策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