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厚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的分析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郭卓维[1](2020)在《超长超厚大体积混凝土无缝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工程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混凝土作为工程建设的主要材料之一,其物理力学性能的研究相对成熟。随着大型建筑物基础体积不断扩大,混凝土一次浇筑量也越来越大,大体积混凝土的概念应运而生。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中,混凝土开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是常见现象,也是长期困扰着工程技术人员的一个难题,研究者们也没有停止对大体积混凝土开裂问题的研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由外荷载引起;二是在实际工作状态下模型设计的差异造成的;三是由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因素、收缩膨胀以及不均匀沉降等原因使混凝土产生拉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自身抗拉强度时便产生裂缝。在实际工程中,由于以变形为主引起的裂缝约占80%,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裂缝的控制便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以实际工程应用为目标,结合延长石油科研中心项目的主要施工特点,首先通过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的优化选材和配合比的优化设计,选用了能够较好适用于一次整体浇筑的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接着,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2006,选用合理有效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对该实际工程中的超长超厚大体积混凝土基础进行了无缝施工技术研究,分析了其在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变化,并以此为基础,优化布置和预埋了24个无应力桶及480个应变传感器,实时监测了混凝土中的温度变化和应力变化,并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判定了混凝土中实际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特别是应力集中区域的分布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技术和养护措施,进行了准确有效的动态养护,实现了养护资源的合理分配,保证了实施方案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合理选材和优化材料的配合比、在应力集中区域采取有效的动态养护措施以及控制裂缝出现与发展等施工技术,能够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无缝施工中的主要问题,所得结论可供同类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参考。
王天骄[2](2019)在《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的研究 ——以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双创总部基地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建筑施工技术日新月异,再加上严格的土地审批政策相继出台,高层建筑成为了建筑市场的主流。由于高层建筑的地上部分体积较大,需要更加稳定的基础进行支承,导致建筑基础的结构尺寸不断增大,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虽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已经过多年的发展,但关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的研究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尤其是温度裂缝。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是由于混凝土中水泥释放大量水化热释,在砼内部和表面形成较大的温度梯度场,导致砼内、外产生变形差,进而出现温度裂缝。如何有效的控制温度裂缝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总结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施工经验,详细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温度裂缝发生的主要因素。归纳总结了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一般和特殊措施。通过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升的计算以及抗裂强度的验算,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和应力理论计算中参数的范围值进行精准求解,并修正了理论计算部分参数的取值方式,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50496-2018)中部分复杂繁琐的计算公式用《建筑施工手册》2018版中的公式进行了替换,使理论计算更具实用性,提升了其准确性;同时根据理论计算的结果提出针对该工程控制温度裂缝的有效措施。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模拟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及应力的变化,验证了所提出措施的可行性。最后通过对大体积混凝土里表温度的现场监测,对理论计算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确认了所提出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论文通过结合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双创总部基地工程项目,在归纳借鉴已有的温度裂缝控制措施和建筑施工模式基础上,得出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前温度裂缝控制的技术体系,通过该体系制定了基础承台及基础筏板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提出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前合理可行的温度裂缝控制措施,节约了施工成本,降低了施工过程中对施工技术人员的依赖性,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温度裂缝的产生,为今后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提供参考。
张超明[3](2019)在《特大断面隧道高性能大体积高强度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施工温控技术》文中提出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中已经成功应用,但是特大断面隧道的高性能大体积高强度混凝土综合施工技术工程案例鲜有所闻,而解决特大隧道高性能大体积高强度混凝土的施工文献也不多见。本文以某特大断面隧道高性能大体积高强度混凝土综合施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工程所处的环境、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调研,从配合比设计入手,过程中采取对冷却水管降温法的研究,基本解决了特大断面隧道高性能大体积高强度混凝土施工中的水化绝热温升问题以及水化绝热温升引起的温度裂缝问题,确保了国家重点工程质量。主要取得以下结论:1、在高性能大体积高强度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过程中重点解决混凝土的耐久性问题和水化热问题。通过参考国内外有关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工程实例,根据工程所在地的环境、原材料等多方面考虑,提出低水胶比、低胶凝材料用量、大掺量优质粉煤灰、矿物,掺缓凝型高性能聚羧酸减水剂的技术措施。2、通过配合比正交设计和极差因素分析法、拌合物性能试验、力学性能试验、耐久性能试验、现场混凝土施工测温结果分析得出高性能大体积高强度耐腐蚀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胶凝材料用量为510Kg/m3,粉煤灰掺量为总胶凝材料总量的25%,矿粉掺量为总胶凝材料总量的9%,水胶比为0.29,砂率为38%,缓凝型聚羧酸减水剂掺量为 1.0%。3、掺34%的优质粉煤灰、矿粉后,相对于前期混凝土配合比,不仅降低了混凝土的水泥用量,提高了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满足了设计要求,而且使混凝土水化绝热温升的温度峰值从91.5℃降到了 64.3℃。4、掺1.0%的缓凝型高性能聚羧酸减水剂后,混凝土的终凝时间延缓了 6h,结合现场测温监控发现,混凝土绝热温升温度峰值降低11%;峰值时间延缓了 20h,减少了混凝土开裂的可能性。5、采用布设冷凝循环水和外包土工布“蓄热养护”的技术措施,主要研究了缓凝型高性能聚羧酸减水剂、矿物掺合料掺量、冷凝管通水方式等因素对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水化绝热温升的影响。根据数据监测的结果来看:采用矿物掺合料替代胶凝材料总量的34%;冷凝循环水管梅花形布置、采用多口进水和定时交换水头的通水方式成功降低了混凝土内部水化绝热温升峰值,避免了混凝土的开裂风险。
龚远[4](2019)在《中高温C40大体积混凝土承台配合比设计及温度控制》文中提出在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生产施工及应用过程中,通常采用优化配合比、优选原材料、循环冷却水降温技术措施等,在保证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符合设计施工要求的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水化放热量和绝热温升,降低由温度应力引起温度裂缝的风险。本文以中高温C40大体积承台混凝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种类的水泥、粉煤灰和矿渣粉的水化放热特性,优选整体水化放热量较小,符合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要求的胶凝材料体系。根据计算得到的基准配合比,通过双掺矿物掺合料、优选外加剂和骨料等进行配合比优化,研究了配合比关键参数对大体积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凝结时间等的影响,确定大体积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按照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的要求,进行混凝土绝热温升值及温度应力场的模拟计算分析,并布置合理的循环冷却水管并进行温度监测。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胶凝材料水化放热试验研究表明:刘总旗水泥的水化放热量最高,永发和玉珠水泥次之,嘉华水泥的3d和7d水化放热量最低,水化热温度排序为:刘总旗水泥>永发水泥>玉珠水泥>嘉华水泥。水泥-粉煤灰胶凝材料体系中,采用恒阳粉煤灰的胶凝材料水化放热量小于汉华粉煤灰;水泥-矿渣粉胶凝材料体系中,采用德源矿渣粉的总体水化放热量小于三和矿渣粉;胶凝材料掺加矿物掺合料后水化热明显降低,小于纯水泥的水化放热量。(2)采用大掺量掺合料能够有效的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同时能够保证混凝土强度等级要求;采用15%粉煤灰+矿渣粉胶凝材料体系的水化热较低,7d龄期的抗压强度均达到设计强度的120%以上,28d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值的137%以上;最佳碎石比例为:1#:2#:3#=10%:78%:12%,最佳级配下的堆积孔隙率为44%,良好的骨料级配能够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3)本课题用于承台C40混凝土配合比的理论计算最高温度为62.4℃,最大温升值为34.3℃,最大里表温差为18.7℃,均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温度监测过程中混凝土芯部与顶面混凝土温差最大为23.6℃,与侧面温差最大为24.5℃,平均温度的降温速率在0.81.9℃/d,温控指标符合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要求。(4)随着掺合料掺量的增加,大体积混凝土的抗开裂性能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掺量较小或掺量过大时其抗开裂性能较差,掺合料掺量为17%时,混凝土的抗开裂性能最佳;矿物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对抗碳化性能有一定影响,采用汉华粉煤灰和德源矿渣粉时各龄期碳化深度明显降低;双掺15%粉煤灰+15%矿渣粉混凝土的碳化深度最小,抗碳化能力最佳。
吴双庆[5](2015)在《玉带湾项目高层住宅基础温度裂缝控制措施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土地价格不断攀升,为了摊薄土地成本,在新建小区的规划中,高层建筑成为重要选择型式。在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中,多采用桩基础、筏板基础等结构形式,但基础施工中往往忽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容易造成温度裂缝的出现。因此,研究高层建筑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控制措施对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以建筑基础底板施工中的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为研究对象,针对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是混凝土基础底板裂缝的主要原因这一特点,研究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产生和变化的机理,探求防控大体积混凝土底板出现裂缝的施工技术,总结切实可行的施工经验。其次,通过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变化规律的研究和温度应力的计算分析,从理论上阐述控制温度变形、温度应力产生原因。通过从设计阶段计算、构造防止温度变形的措施,到施工阶段改善水泥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约束条件和构造设计措施控制裂缝。另外,通过施工中的温度监测及时掌握混凝土的温度变化,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避免温度裂缝的形成。最后,以具体工程项目的施工实践,运用大体积混凝土防控温度裂缝的理论,从施工前的方案制定,到施工过程中采取的控温措施及施工完成后的养护等方面进行理论验证,采取措施将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降温速率不大于1.5℃/d,可以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在工程竣工后,工程质量良好,未出现有害裂缝。说明本工程在施工中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得当的。
江昔平[6](2013)在《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机理与应用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问题一直是工程界长期关注,并致力于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从理论和应用两个角度出发,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机理与应用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机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关键因素;然后对温度应力和约束变形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内、外约束作用下温度应力计算公式,阐述了约束对徐变松弛、弹性模量的影响。最后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徐变应力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单向应力作用下的应力增量—应变增量关系式。(2)针对现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某些方面存在不足,提出在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时,将一定比例的乳化沥青混合料掺入到大体积混凝土中作为外加剂,对掺有乳化沥青、粉煤灰和化学纤维的新型复合式大体积混凝土进行了原材料优选和配合比优化设计。对新型复合式大体积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轴向拉伸变形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建议。(3)根据“抗—放”原理,建立了“抗—放”结合弹性滑动模型,并进行了力学分析和计算。针对弹性滑动模型在深部矿井井壁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空缺,分析了深部冻结井壁高性能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性能、温度状况和温度应力情况,构造出高性能大体积混凝土井壁温度场数学模型,建立了高性能大体积混凝土井壁变形基本微分方程,并将高性能大体积混凝土井壁裂缝控制新技术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属于不稳定温度场。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层方向尺寸远小于水平方向尺寸,只有在厚度方向才能表现传热,大体积混凝土比较适合采用差分法进行计算;通过分析大体积混凝土热传导原理及热传导方程的边界条件,建立了大体积混凝土一维温度场有限差分法的计算模型,并结合具体工程进行了一维温度场有限差分法计算。(5)针对传统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中所使用冷凝管存在一些问题,结合“抗—放”原理,根据铝塑管特点,对埋设铝塑管的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有铝塑管作为冷却水管的设计要求,铝塑管作为冷凝管时混凝土流变模型的建立,在温度应力作用下,大体积混凝土中铝塑管的应力应变关系,并对施工中铝塑管抗浮问题进行了分析验算。(6)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采用变形缝的不足,提出了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埋设铝塑管作为内部变形管道,起到了控制温度裂缝和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整体性的双重作用。针对大体积混凝土中埋设铝塑管可能导致截面削弱等问题,对埋设铝塑管垂直方向、顺着铝塑管方向的大体积混凝土进行了等效惯性矩和等效宽度计算,对铝塑管柔性释放缝变位进行了分析,计算出铝塑管通过变形吸收的应变能,研究了铝塑管与混凝土之间变形能量耗散问题,得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结论和建议。
刘杨[7](2011)在《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完成初期,由于水泥水化放热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急剧攀升而导致其表里温差超限,加之表层混凝土水分散失而造成的干缩变形,从而可能产生危害性极大地贯穿性裂缝。由混凝土干缩与自收缩所引发的表层裂缝虽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能,但部分超出规范要求的表层裂缝会降低结构的耐久性、防水性和整体性以致引起钢筋锈蚀等不良后果。因此,无论是有碍观瞻的表层裂缝还是危及结构安全的有害裂缝都是工程施工中必须严格加以控制的。本文以某核电站核岛底板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实例为背景,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与研究:(1)阐述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发展机理;(2)在施工方案期间,基于热传导基本原理将有限差分法与MATLAB软件结合,对核岛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展开预测性计算,准确地实现早期混凝土内部温度场的可视化,得到核岛底板温度及温升曲线走势图;(3)分析不同入模温度与计算模型差异分层厚度情况下的温度场发展规律,确定早期混凝土温度场发展的主要受制因素;(4)在得到核岛底板温度场基础之上,运用地基长墙模型测算出底板在外约束作用下的温度应力值,验算基于抗裂标准的温度应力极值,提前优选出最佳的混凝土入模温度,为科学地制定各项施工方案及养护布置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5)讨论混凝土入模温度选择值的经济合理性以及其他施工措施的辅助作用;(6)针对裂缝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是成功控制裂缝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实际的裂控方案中,从构造设计与现场施工两大方面入手,总结与分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与此同时,提出了多种应对温度应力与温度裂缝的新工艺与经改善的施工方法。具体的方法与思路包括优选原材料、科学制定配合比、提高混凝土的浇筑质量、严控混凝土温度及温升峰值、减缓混凝土温降梯度、抑制混凝土收缩变形、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值、释放或解除混凝土所受约束以及加强温度与温度应力监测等;(7)将预测计算得出的结论与实测情况进行比对分析,检验预测计算的可靠性,总结出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与温度应力随龄期演变的基本脉络,并据此提出一些关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建议与意见。
李扬[8](2010)在《地下混凝土结构整体跳仓法施工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地下砼结构"整体跳仓法"施工技术突破了规范对混凝土结构施工设置后浇带及伸缩缝的有关规定,通过采取"抗放兼施、先放后抗、以抗为主"的原则,从混凝土温度收缩应力的计算、跳仓块划分、相邻块间隔浇筑时间、施工工艺流程、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优化、混凝土施工方法、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温度监测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施工时不留设任何形式的后浇带、伸缩缝,只设置短暂的施工缝、不掺加任何微膨胀剂和抗裂纤维,成功解决了地下室超长、超宽、超厚大面积(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难题,也解决了大方量混凝土连续浇筑、立体穿插施工等技术问题,避免了大面积(大体积)砼因温度收缩应力而产生的裂缝、渗水问题。
李克江[9](2010)在《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分析与工程应用》文中指出水泥凝结时,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由于混凝土是绝热材料,因此产生的水化热不能及时释放,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不断升高,形成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当温差过大或升降速度过快时,混凝上就会出现温度裂缝。温度裂缝的产生会降低承台基础的承载能力,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造成建筑物安全隐患,危害极大,因此,必须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温度控制研究。本文结合三个项目的承台施工,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阐述了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温度裂缝的危害和它的形成机理,论证了防止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通过论述热传导方程和承台混凝土内部温度场的计算方法,分析影响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各种因素,为有效控制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防止混凝土温度急剧变化提供了途径。(3)参照其它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措施,结合三个项目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一套具体的温度控制措施。选择了水化热较低的水泥和导热性能较好的骨料,在浇筑混凝土的各个环节上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升,制定了有利于降低混凝土最高温度,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的施工组织方案和良好的保温养护措施,在施工中严格执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研究表明: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优质的原材料是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成功的基础,通过对原材料配合比的优化,可以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合理的施工组织,正确的施工方案与有效的温控方案是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成功的保证。另外,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场数值计算对边界条件非常敏感,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梯度和温差问题需要以后进一步研究。
彭瑞鸿,邓旭华,郑楚茂[10](2009)在《超厚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认为结合工程实例,在混凝土中掺入大量工业废渣(粉煤灰、矿渣粉)、高效减水剂、聚丙烯纤维,能有效解决工程界较棘手的超厚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问题,并有效防止温度裂缝的出现,同时可降低施工难度,提高结构耐久性,与环境节约型社会相吻合。
二、厚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的分析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厚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的分析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超长超厚大体积混凝土无缝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的研究及其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主要特点和技术措施 |
2.1 大体积混凝土的主要特点 |
2.2 混凝土施工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
2.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主要措施 |
2.4 本章小结 |
3 延长石油科研中心筏板基础无缝施工方法 |
3.1 工程概况 |
3.2 施工技术难点分析 |
3.3 施工技术方案 |
3.3.1 混凝土配合比研发 |
3.3.2 混凝土浇筑 |
3.3.3 筏板基础混凝土施工温度和应力分析 |
3.3.4 技术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4 大体积混凝土无缝施工技术实施 |
4.1 主要技术构造措施 |
4.2 混凝土浇筑方法 |
4.3 混凝土动态养护方法 |
4.4 混凝土温度实时监测 |
4.4.1 混凝土温度监测位置 |
4.4.2 混凝土温度监测及分析 |
4.4.3 混凝土温度应变监测 |
4.5 监测数据校验 |
4.5.1 混凝土实测温度曲线 |
4.5.2 混凝土的应变监测 |
4.5.3 主要结论 |
4.6 实施效果 |
4.7 本章小结 |
5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
5.1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工艺 |
5.2 混凝土质量保证及安全文明施工 |
5.2.1 混凝土质量保证措施 |
5.2.2 混凝土浇筑后的成品保护措施 |
5.2.3 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的研究 ——以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双创总部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温度裂缝产生的机理及抗裂防治措施 |
2.1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
2.2 大体积混凝土的特征 |
2.3 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的机理 |
2.4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抗裂防治措施 |
2.4.1 设计阶段的抗裂防治措施 |
2.4.2 施工阶段的抗裂防治措施 |
2.4.3 养护阶段的抗裂防治措施 |
2.5 特殊的温度裂缝抗裂防治措施 |
2.5.1 薄壁冷水循环系统 |
2.5.2 预冷拌合水和骨料 |
2.5.3 液氮冷却 |
2.5.4 补水软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创基地温度裂缝控制措施的研究 |
3.1 工程概况 |
3.2 地质条件 |
3.2.1 地下水的类型及埋藏、分布特点 |
3.2.2 地下水与土腐蚀性评价及对地下水基础施工的不利影响 |
3.3 温度裂缝控制措施的选择 |
3.3.1 设定温控指标 |
3.3.2 拟定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体积混凝土热工计算及抗裂验算 |
4.1 混凝土热工计算 |
4.2 混凝土抗裂验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的ANSYS有限元分析 |
5.1 ANSYS有限元分析的目的 |
5.2 ANSYS软件优点 |
5.3 数值模型的建立 |
5.3.1 模型内各单元的参数选取 |
5.3.2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模拟 |
5.4 模拟结果分析 |
5.4.1 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
5.4.2 应力场模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控制及温度监测 |
6.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控制 |
6.1.1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 |
6.1.2 大体积混凝土振捣 |
6.1.3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 |
6.1.4 管理措施 |
6.2 温度监测 |
6.2.1 监测目的 |
6.2.2 监测仪器及其参数 |
6.2.3 测温方法 |
6.2.4 监测要求 |
6.2.5 监测点及检测网的布置 |
6.2.6 监测数据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特大断面隧道高性能大体积高强度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施工温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混凝土及施工温控相关理论 |
1.2.1 混凝土相关定义介绍 |
1.2.2 混凝土有害离子侵蚀原理 |
1.2.3 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
1.2.4 混凝土最高绝热温升的计算 |
1.2.5 水管冷却法降温原理 |
1.2.6 缓凝型外加剂对大体积混凝土绝热温升的降温原理 |
1.2.7 高性能大体积高强度混凝土的施工温控原理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概述 |
1.4.1 工程背景 |
1.4.2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3 研究方案 |
1.4.4 研究内容 |
1.5 配合比设计的思路 |
1.5.1 配合比设计要求 |
1.5.2 配合比设计背景 |
1.5.3 配合比设计原则 |
1.5.4 配合比设计的技术途径[2,60-62] |
1.5.5 原材料特性优选技术要求 |
第2章 实验方法和原材料及实验方案 |
2.1 实验方法 |
2.1.1 混凝土原材料检测标准 |
2.1.2 混凝土原材料及性能测试方法 |
2.2 混凝土性能测试仪器设备 |
2.3 配合比设计用原材料 |
2.4 正交设计 |
2.4.1 正交表的确定 |
2.4.2 正交试验方案的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配合比试验结果及分析 |
3.1 正交试验结果 |
3.1.1 混凝土拌合物试验结果 |
3.1.2 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结果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3.2.1 各因素的极差分析 |
3.2.2 胶凝材料用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3.2.3 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3.2.4 矿粉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3.3 优选配合比的性能试验 |
3.3.1 拌和物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3.3.2 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3.3.3 耐久性试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技术 |
4.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原则 |
4.1.1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控概述 |
4.1.2 规范要求 |
4.1.3 测温设备简介 |
4.2 冷却水管的基本要求及测温线的布置 |
4.2.1 冷却水管的要求 |
4.2.2 测温点的布置 |
4.3 施工温度控制研究方案及绝热温升最高温度计算 |
4.3.1 施工温度控制研究方案 |
4.3.2 混凝土绝热温升计算 |
4.4 混凝土表面保温方法选择 |
4.5 温控方案的实施 |
4.5.1冷却水管排列方式对绝热温升的影响 |
4.5.2 缓凝型高效减水剂对水化绝热温升的影响 |
4.5.3 矿物掺合料掺量对水化绝热温升的影响 |
4.5.4 通水方式对混凝土水化绝热温升的影响 |
4.6 施工温控技术测温结果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中高温C40大体积混凝土承台配合比设计及温度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大体积混凝土 |
1.2.1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
1.2.2 大体积混凝土的结构特点 |
1.2.3 大体积混凝土的主要存在问题 |
1.3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 |
1.3.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 |
1.3.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形成原因 |
1.3.3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温度控制技术研究 |
1.4.1 原材料选择 |
1.4.2 施工措施 |
1.4.3 温度检测 |
1.4.4 预埋冷却管法 |
1.4.5 相变材料(PCM)控制法 |
1.5 研究内容 |
2 试验原材料与测试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粉煤灰 |
2.1.3 矿渣粉 |
2.1.4 骨料 |
2.1.5 外加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
2.2.2 抗裂性能与抗碳化性能测试方法 |
3 大体积混凝土胶凝材料体系研究 |
3.1 纯水泥胶凝体系 |
3.1.1 不同品牌水泥的基本性能研究 |
3.1.2 不同品牌水泥的水化热研究 |
3.2 粉煤灰对胶凝体系性能的影响 |
3.2.1 粉煤灰-水泥胶凝体系的水化热试验研究 |
3.2.2 粉煤灰的优选 |
3.3 矿渣粉对胶凝体系性能的影响 |
3.3.1 矿渣粉-水泥胶凝体系的水化热试验研究 |
3.3.2 矿渣粉的优选 |
3.4 粉煤灰-矿渣粉-水泥胶凝材料体系的性能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优化研究 |
4.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4.2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
4.2.1 双掺粉煤灰和矿渣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2.2 外加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2.3 骨料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及温度裂缝控制研究 |
5.1 温度控制的目的及指标 |
5.1.1 温度控制的目的 |
5.1.2 温度控制指标 |
5.2 温度控制的内容与方法 |
5.3 混凝土绝热温升和温度应力模拟计算 |
5.3.1 基本计算资料 |
5.3.2 温度计算结果 |
5.3.3 温度计算结果分析 |
5.3.4 应力计算 |
5.4 温度监测与温度控制研究 |
5.4.1 测温监控 |
5.4.2 温度控制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粉煤灰和矿渣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6.1 混凝土抗裂性能 |
6.1.1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抗开裂性能的影响 |
6.1.2 不同外加剂掺量对混凝土的抗开裂性能的影响 |
6.2 混凝土抗碳化性能 |
6.2.1 水泥对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
6.2.2 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致谢 |
(5)玉带湾项目高层住宅基础温度裂缝控制措施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关于大体积混凝土的概念 |
1.3 国内外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研究情况 |
1.4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形成及原因 |
2.1 引言 |
2.2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分类 |
2.3 混凝土基础出现的温度裂缝特征 |
2.4 温度裂缝形成原因分析 |
2.5 针对温度裂缝的特点采取的控制措施 |
2.5.1 水泥水化热和硬化后变形量的控制方法 |
2.5.2 控制混凝土基础内部与表面温度差的方法 |
2.5.3 改善混凝土周围的约束条件释放温度应力 |
2.6 修补混凝土裂缝的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与温度计算 |
3.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变化规律 |
3.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计算 |
3.3 计算混凝土最大浇筑长度和伸缩缝间距 |
3.4 混凝土施工中各类温度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制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技术措施 |
4.1 引言 |
4.2 大体积混凝土的原材料要求 |
4.2.1 大体积混凝土对水泥的要求 |
4.2.2 大体积混凝土对粗骨料的要求 |
4.2.3 大体积混凝土对细骨料的要求 |
4.2.4 大体积混凝土中其他掺合料和外加剂掺入要求 |
4.3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4.3.1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基本要求 |
4.3.2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步骤 |
4.4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准备 |
4.5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 |
4.5.1 大体积混凝浇筑技术 |
4.5.2 大体积混凝土暑期施工的降温技术 |
4.5.3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振捣技术 |
4.5.4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测温技术 |
4.5.5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养护方法 |
4.5.6 大体积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 |
4.5.7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其他技术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混凝土温度裂缝防控案例 |
5.1 工程概况 |
5.2 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 |
5.2.1 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 |
5.2.2 混凝土质量保证措施 |
5.2.3 工程施工现场的准备工作 |
5.2.4 混凝土搅拌及运输 |
5.2.5 混凝土进场验收工作 |
5.2.6 混凝土基础底板施工流程及方法 |
5.2.7 防止钢筋移位措施 |
5.2.8 防止温度裂缝的构造措施 |
5.2.9 基础底板混凝土养护 |
5.3 混凝土表面温度裂缝的计算 |
5.4 混凝土浇筑后的温度监测 |
5.4.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点的设置 |
5.4.2 温度监测结果分析 |
5.5 混凝土成品保护及混凝土试块管理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机理与应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大体积混凝土的定义 |
1.1.2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主要特点 |
1.1.3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问题 |
1.1.4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1 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场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2 冷却水管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3 变形缝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4 乳化沥青应用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工作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 |
参考文献 |
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机理研究 |
2.1 引言 |
2.2 温度应力 |
2.2.1 温度应力分类 |
2.2.2 最大内约束温度应力计算公式 |
2.2.3 外约束温度应力计算公式 |
2.3 徐变 |
2.3.1 徐变定义和作用 |
2.3.2 影响混凝土徐变的主要因素 |
2.3.3 大体积混凝土徐变引起两种结果 |
2.3.4 徐变的两种表达方法 |
2.4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徐变应力分析 |
2.4.1 单向应力状态下的应变增量计算 |
2.4.2 单向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增量计算 |
2.5 约束对大体积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影响 |
2.5.1 两端完全约束的梁或板约束应力和应变 |
2.5.2 处于弹性约束状态下混凝土结构的约束应力和约束应变 |
2.5.3 约束对徐变松弛的影响 |
2.5.4 约束对弹性模量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3 新型复合式大体积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现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存在不足与相应对策 |
3.3 新型复合式大体积混凝土试验所选用原材料配置要求 |
3.4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
3.4.1 粉煤灰控制温度裂缝的机理 |
3.4.2 乳化沥青控制温度裂缝的机理 |
3.4.3 纤维的控制温度裂缝机理 |
3.4.4 大体积混凝土原材料优选的基本思路 |
3.4.5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案 |
3.4.6 新型复合式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
3.5 新型复合式大体积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 |
3.5.1 试验原材料 |
3.5.2 试验配合比 |
3.5.3 试件尺寸、试验内容、试验步骤 |
3.5.4 试验结论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4 弹性滑动模型在温度裂缝控制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大体积混凝土约束状态下的应力计算简介 |
4.3 “抗—放”原理 |
4.4 “抗—放”结合弹性滑动模型 |
4.4.1 设置滑动支座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计算模型建立 |
4.4.2 滑动支座的选择要求 |
4.4.3 本工程设置滑动支座后温度应力的计算 |
4.5 “抗—放”结合弹性滑动模型在矿井工程应用研究 |
4.5.1 深部冻结井壁特点 |
4.5.2 深部冻结井壁温度应力 |
4.5.3 高性能混凝土井壁温度场数学模型 |
4.5.4 高性能混凝土井壁温度应力计算 |
4.5.5 高性能混凝土井壁变形的基本微分方程建立 |
4.5.6 深部冻结高性能混凝土井壁裂缝控制新技术应用 |
4.5.7 工程应用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5 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温度场计算与温控措施研究 |
5.1 大体积混凝土热传导原理及方程 |
5.2 大体积混凝土热传导方程的边界条件 |
5.3 温度场的求解 |
5.3.1 解析解法 |
5.3.2 有限单元法 |
5.3.3 有限差分法 |
5.4 大体积混凝土一维温度场有限差分法的模型建立 |
5.5 有限差分法工程应用研究 |
5.5.1 工程概况 |
5.5.2 C40 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计算模型的数据计算 |
5.5.3 C40 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的温度场计算分析 |
5.5.4 C40 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的温度场差分法计算结果分析 |
5.5.5 C40 大体积混凝土筏板基础的温控实施方案 |
5.6 大体积混凝土有限单元法计算温度场 |
5.6.1 大体积混凝土不稳定温度场计算原理 |
5.6.2 有限单元法不稳定温度场的显式解法 |
5.6.3 有限单元法不稳定温度场的隐式解法 |
5.7 大体积混凝土不稳定温度场求解的迭代算法 |
5.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6 埋设铝塑管的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机理研究 |
6.1 传统大体积混凝结构使用冷凝管存在的问题 |
6.2 铝塑管工程应用原理 |
6.2.1 “抗—放”的原理是铝塑管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应用前提 |
6.2.2 铝塑管的特点 |
6.2.3 铝塑管应用原理 |
6.3 铝塑管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 |
6.3.1 铝塑管在大体积混凝土应用原理 |
6.3.2 铝塑管冷却水管系统设计 |
6.3.3 铝塑管作为冷凝管混凝土流变模型建立 |
6.3.4 在温度应力作用下,大体积混凝土中铝塑管应力应变研究 |
6.4 大体积混凝土中的铝塑管抗浮验算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7 埋设铝塑管的大体积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和内缝变位分析 |
7.1 引言 |
7.2 传统分缝方法优缺点比较 |
7.2.1 分层分块法 |
7.2.2 跳仓法 |
7.2.3 后浇带法 |
7.3 应力释放法 |
7.4 埋设铝塑管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等效惯性矩、等效宽度计算 |
7.4.1 垂直于铝塑管方向截面等效惯性矩、等效宽度计算 |
7.4.2 顺着铝塑管布管方向等效惯性矩、等效宽度计算 |
7.5 铝塑管柔性释放缝变位分析 |
7.6 铝塑管与周围混凝土能量释放及断裂分析 |
7.6.1 约束混凝土在温度应力作用下变位问题 |
7.6.2 铝塑管与周围混凝土之间的能量释放问题 |
7.6.3 铝塑管周围混凝土能量释放率及断裂判据 |
7.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8.3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本人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主持科研项目 |
(一)论文及教材 |
(二)主持纵向科研项目 |
(7)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相关定义与基本概念 |
1.3 国内外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混凝土裂缝形成机理及防控关键措施 |
2.1 混凝土裂缝形成机理 |
2.1.1 混凝土裂缝的分类情况 |
2.1.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成因分析 |
2.1.3 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
2.1.4 内外约束条件的影响 |
2.1.5 外界环境温度走势的影响 |
2.1.6 混凝土收缩变形的影响 |
2.2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防控关键措施 |
2.2.1 裂控设计措施 |
2.2.2 优选原材料 |
2.2.3 配合比设计要求 |
2.2.4 施工工艺 |
2.2.5 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热传导原理的砼温度场与温度应力求解方法 |
3.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的求解方法 |
3.1.1 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历程 |
3.1.2 热传导方程的推演 |
3.1.3 确定初始与边界条件 |
3.1.4 混凝土温度场求解方法分析 |
3.2 混凝土温度应力计算分析 |
3.2.1 约束矩阵法 |
3.2.2 基于地基上长墙理论的温度应力计算 |
3.2.3 裂缝产生界定标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某核电站1#核岛底板温控预测计算与分析 |
4.1 工程简介 |
4.1.1 工程基本情况 |
4.1.2 裂缝控制难点 |
4.1.3 底板配筋 |
4.2 基于有限差分法的混凝土温度场计算 |
4.2.1 混凝土入模温度设置 |
4.2.2 混凝土的绝热温升计算 |
4.3 基于MATLAB的混凝土温度场计算 |
4.3.1 MATLAB简介 |
4.3.2 温度场计算软件主界面介绍 |
4.3.3 不同入模温度下的温度场走势分析 |
4.3.4 底板差异分层数下的温度场走势分析 |
4.3.5 极高环境温度下的温度走势发展分析 |
4.4 混凝土温度应力计算 |
4.4.1 初期自约束应力计算 |
4.4.2 外约束应力的计算 |
4.5 底板混凝土裂缝间距与宽度计算 |
4.5.1 裂缝间距计算 |
4.5.2 裂缝宽度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核岛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现场裂控措施 |
5.1 施工方面 |
5.1.1 掺加外掺料 |
5.1.2 混凝土运输与现场试化验 |
5.1.3 控制砼的浇筑温度及保温与保湿处理 |
5.1.4 混凝土浇筑方案 |
5.1.5 布料顺序 |
5.1.6 混凝土的振捣 |
5.1.7 混凝土养护 |
5.1.8 混凝土温度及温度应力监测 |
5.1.9 天气监控 |
5.2 构造设计与边界约束 |
5.2.1 增加温度钢筋 |
5.2.2 设置滑动层与缓冲层 |
5.2.3 避免应力集中 |
5.3 采取新工艺 |
5.3.1 二次振捣 |
5.3.2 二次投料 |
5.3.3 二次抹压 |
5.4 核岛底板混凝土浇注应急措施 |
5.4.1 突然降雨 |
5.4.2 泵送机械或搅拌站故障 |
5.4.3 冷缝的处理 |
5.5 裂控质量保证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温控预测与实测比对分析及后期裂缝处理 |
6.1 实测核岛底板温度走势分析 |
6.2 温度峰值比对分析 |
6.3 温度应力分析 |
6.4 后期裂缝分析与处理 |
6.4.1 裂缝成因及分布情况分析 |
6.4.2 裂缝发展情况跟踪及深度检测方法 |
6.4.3 裂缝的保护及修补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差分法温度列表 |
附录二 混凝土温度场计算程序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8)地下混凝土结构整体跳仓法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技术特点 |
2.1 地下结构采用“整体跳仓法”施工 |
2.2 整个地下工程彻底取消了原设计的后浇带,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后浇带、变形缝或加强带的做法 |
2.3 混凝土中不掺任何膨胀类外加剂, 也不掺加抗裂纤维 |
3 技术原理 |
3.1 跳仓法理论:“跳仓法”施工是以“缝”代“带”, 其关键是“跳仓”间隔浇筑 |
3.2 地下结构“整体跳仓法”施工技术 |
4 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4.1 施工工艺流程如图1~2所示 |
4.2 操作要点 |
4.2.1 仓块划分及跳仓间隔施工时间确定 |
4.2.2 优选砼原材料及配合比 |
4.2.3 砼的施工 |
4.2.4 厚大体积砼温度监测 |
3.2.5 施工缝的做法 |
4.2.6 施工组织 |
5 材料与设备 |
5.1 主要机具 |
5.2 其他机具 |
6 质量和安全控制措施 |
7 结论 |
(9)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分析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 |
1.3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方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分析方法 |
2.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理论分析 |
2.1.1 裂缝的类型分析 |
2.1.2 温度裂缝产生的机理 |
2.1.3 温度裂缝的破坏机理 |
2.2 温度裂缝的形成过程 |
2.3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
2.3.1 水泥水化热 |
2.3.2 大体积混凝土的导热性能 |
2.3.3 外界气温变化 |
第三章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计算 |
3.1 砼温度应力分析 |
3.1.1 砼最终绝热温升 |
3.1.2 砼内部不同龄期温度 |
3.1.3 砼温度应力 |
3.1.4 结论 |
3.2 循环水降温计算 |
3.3 覆盖法保温计算 |
3.3.1 保温材料的厚度 |
3.3.2 保温层铺设 |
3.4 蓄水法保温计算 |
3.4.1 计算公式 |
3.4.2 计算参数 |
3.4.3 计算结果 |
第四章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控制措施 |
4.1 设计控制措施 |
4.1.1 选择适宜龄期配合比 |
4.1.2 有效降低水泥用量 |
4.1.3 增设抗裂钢筋或暗梁 |
4.2 施工控制措施 |
4.2.1 合理选用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 |
4.2.2 延缓混凝土降温速度 |
4.2.3 改进混凝土施工工艺 |
4.2.4 适当增加预埋件 |
4.2.5 冷却循环水管降温 |
4.2.6 加强浇筑后的养护 |
4.2.7 加强技术管理 |
4.3 监测措施 |
4.3.1 混凝土绝热温升的测试 |
4.3.2 混凝土浇筑温度的监测 |
4.3.3 养护过程温度监测 |
4.3.4 对于混凝土的测温要求 |
第五章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技术实践 |
5.1 实践1 |
5.1.1 工程慨况 |
5.1.2 施工技术难点分析 |
5.1.3 施工部署 |
5.1.4 主要机械设备投入 |
5.1.5 混凝土供应 |
5.1.6 混凝土配置 |
5.1.7 混凝土浇筑泵管布置 |
5.1.8 混凝土浇筑要求 |
5.1.9 泌水处理 |
5.1.10 混凝土温度控制 |
5.1.11 测温 |
5.1.12 混凝土养护 |
5.1.13 紧急状态下的施工缝处理措施 |
5.1.14 交通疏导 |
5.1.15 效果总结 |
5.2 实践2 |
5.2.1 工程概况 |
5.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5.2.3 混凝土浇筑前准备 |
5.2.4 混凝土浇筑施工 |
5.2.5 混凝土养护 |
5.2.6 大体积混凝土的循环水内部降温 |
5.2.7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控制 |
5.2.8 效果总结 |
5.3 实践3 |
5.3.1 工程概况 |
5.3.2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5.3.3 施工过程控制 |
5.3.4 混凝土养护 |
5.3.5 混凝土测温 |
5.3.6 效果总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超厚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超厚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思路和方法 |
2.1 研究思路 |
2.2 研究方法 |
3 超厚大体积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
3.1 原材料选择 |
4 超厚大体积混凝土的工程应用技术 |
4.1 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
4.2 温度结果与分析 |
5 结语 |
四、厚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的分析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超长超厚大体积混凝土无缝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D]. 郭卓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的研究 ——以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双创总部基地为例[D]. 王天骄. 吉林大学, 2019(03)
- [3]特大断面隧道高性能大体积高强度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施工温控技术[D]. 张超明.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4]中高温C40大体积混凝土承台配合比设计及温度控制[D]. 龚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玉带湾项目高层住宅基础温度裂缝控制措施应用[D]. 吴双庆. 燕山大学, 2015(03)
- [6]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机理与应用方法研究[D]. 江昔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4)
- [7]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D]. 刘杨. 西南石油大学, 2011(05)
- [8]地下混凝土结构整体跳仓法施工技术[J]. 李扬.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2010(Z1)
- [9]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分析与工程应用[D]. 李克江. 天津大学, 2010(01)
- [10]超厚大体积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J]. 彭瑞鸿,邓旭华,郑楚茂.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