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上市3年间天然气产能建设的效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烈辉,胡勇,李小刚,彭小龙,鲁友常,刘永辉,葛枫,刘启国,张智,刘平礼,曾焱,张芮菡,赵玉龙,彭先,梅青燕,汪周华[1](2021)在《四川盆地天然气开发历程与关键技术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期,国家规划在四川盆地建设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为了推动和保障该产能基地的顺利建设,在回顾四川盆地天然气开发历程的基础上,提炼了各发展阶段的特点,论述了天然气开发领域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进展,展望了天然气开发关键技术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现代天然气工业经历了探索起步期、储产缓增期、快速增长期、多源全兴期四个阶段;(2)钻井、储层改造技术主要体现在深井超深井钻井、水平井分段多簇密切割压裂和碳酸盐岩体积酸压,气藏工程主要体现在碳酸盐岩渗流模型表征、复杂气藏流体相态分析、压裂—生产一体化数值模拟、复杂气藏气井试井方面,排水采气技术主要体现在井筒积液规律诊断和组合式排采工艺,高含硫气藏安全生产在深井超深井安全高效建井和井下、地面设施腐蚀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3)未来发展主要面向碳酸盐岩气、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和煤层气,深化复杂多重介质传质理论研究,着力提升钻完井、储层改造、排水采气等关键技术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结论认为,梳理的关键技术和发展方向将加快四川盆地天然气工业发展,促进该盆地尽快建成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基地。
孙王敏[2](2020)在《中国油气田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的全生命周期评价及协同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气田企业既是油气生产大户,也是各种资源消耗大户,油气田开发生产过程中的节能节水形势十分严峻。在我国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政策背景下,加强油气田能水消耗的全生命周期评价以及协同管理十分重要,进而为油气田企业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节能节水措施提供有效支撑。论文首先详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生命周期相关理论、耦合协同相关理论等,并以此作为论文的理论研究基础。其次,构建油气田混合生命周期能水消耗综合评估模型,明确模型研究范围为井场准备阶段、钻井阶段、完井阶段和生产阶段,选择中国不同地域11家油气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调研和整理获得第一手研究数据和资料,梳理形成11家油气田每一阶段中的能源、水、物料、设备等物质消耗清单,核算不同阶段直接能水消耗,并综合运用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核算出不同阶段通过物料、设备等投入对能源和水资源的间接消耗,并在此基础上,核算出11家油气田单井能水消耗总量、能水消耗强度及油气田能水消耗总量,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油气田单井全生命周期能水消耗核算的不确定性进行模拟分析。再次,利用能水消耗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11家油气田的能水消耗耦合协调度,剖析各个油气田的能水消耗耦合关系,为油气田能水消耗协同管理提供依据和支撑。通过对11家油气田能水消耗研究发现,A油气田(常规)单井全生命周期能耗最大,为5599吨标准煤,其次是A油气田(非常规),为2837吨标准煤,H油田单井全生命周期能耗最小,为622吨标准煤;I油田单井全生命周期水耗最大,为171926立方米,其次是A油气田(常规),为151572立方米,J油田单井全生命周期水耗最小,为18341立方米。通过对11家油气田能水消耗耦合协调度定量分析发现,11家油气田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6-0.95之间,F油田和J油田能水消耗为低度耦合协调,A油气田(常规)、C油田和G油田为中度耦合协调,B油田和H油田为较高耦合协调,A油气田(非常规)、E油田、D油田、I油田为高度耦合协调,另外通过对不同油气田能水消耗耦合协调度动态分析发现,在2008年到2018年之间,不同油气田能水消耗耦合协调度基本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波动。最后,论文结合目前我国油气田可持续发展现实情况,从影响油气田能水消耗的关键环节、油气田不同阶段能水消耗对总能水消耗的影响、油气田能水消耗耦合协调度等3个角度,对不同类型油气田能水消耗协同管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能水消耗协同管理建议。
李峰[3](2020)在《石油钻井工程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提速,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日益复杂,促使国内增产增效需求强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使得我国石油企业经营过程中面临一些新的风险与挑战。因此石油企业施行并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既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又是强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更是落实经济责任制、实现资本经营、深化国有制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开发行业的央企之一,也是中国石油企业中在石油钻探领域技术与管理方面较为领先的企业。近十年期间,中石油在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同时,也加快了企业体制改革的步伐,尤其是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内部市场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渐进式规范市场计价行为。本文针对中石油钻井工程预算管理发展进程及现行管理政策,以中石油工程技术服务价格市场化改革试点单位大港油田为主要数据模型,分析中石油石油钻井系统工程预算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标中石油下属的其他几个油田进行预算定额、执行和监控的对比分析,提出适合石油工程造价管理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和预算管理制度。
林梦[4](2019)在《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洲是我国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和对外投资目的区域,在中非石油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模式,并且推动中非石油合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国际能源格局不断调整,发达国家对非洲石油合作战略布局逐步加强,非洲国家对石油合作监管更趋严格,对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提出了诸多挑战,深入开展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研究,对准确把握非洲国家石油投资合作发展环境,推广“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模式,持续发挥“一体化”经营合作优势推动中非石油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的影响因素,从资源禀赋、合作基础、外向型经济依存度、双边合作机制、监管环境和合作风险等6个方面21个指标构建了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相关模型分析得出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国排名靠前,为优先开展“一体化”经营合作的目的国。同时,对排名靠后的国家可以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对评价结果负面影响较大的评价指标进行深入分析,找准合作经营的重点阻力点,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两国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此外,在国家层面,应从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政策协同、推动多双边协定商签、促进经贸合作园区发展、加强舆论宣传和企业海外行为规范等角度提供政策保障,在企业层面,应从完善“一体化”发展模式、提升“一体化”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提高海外经营透明度、强化合规管理等方面促进“一体化”经营合作模式的逐步完善,为中非石油合作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将“一体化”相关理论引入中非石油能源合作研究领域;二是构建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评价指标体系,为推动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提供投资环境分析工具;三是提出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路径及保障体系。
郭雅莹[5](2019)在《作业成本法在E采气厂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成本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企业的外部市场竞争中,需要面临各种选择,比如降低成本或者是成本差异化。石油企业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调整战略,降低成本是目前石油企业普遍采用的发展战略。本文以采气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充分调研了解油气开采行业特点与E采气厂的实际情况,采用规范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作业成本法在E采气厂的应用。本文对E采气厂进行了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划分并建立作业库,以成本动因分析为基础,实现了作业综合分析、作业整合,具体应用了作业成本法。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提出了改善作业、加强成本控制的对策建议,建议企业在共享环境的推动下下优化企业自身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提高管理能力为企业的降本增效奠定基础,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本文最后对相关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油气开采行业的财务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实践提供借鉴、帮助和指导作用。
毛明珠[6](2019)在《A天然气公司纵向一体化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气行业作为基础产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资源勘探开采实行国家审批登记制,造成三家国家石油公司控制了95%以上上游市场的局面;长输管道审批必须落实气源和市场,给企业进入中游长输管道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下游城市燃气实行特许经营权管理。2017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市场化方向,深化油气勘查开采、进出口管理、管网运营、生产加工、产品定价体制改革和国有油气企业改革,释放市场活力,体现能源商品属性。A天然气公司是四川省天然气行业的新设企业,由省属国资控股,成立至今约7年时间,以建设运营长输管道为主,兼有少量工业用户终端市场销售。“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四川省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A天然气公司奠定基础的时期。但在取得一定发展和积累的同时,公司业务类型较少、发展模式单一、收益水平不高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公司发展遇到瓶颈。随着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力度不断加大,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持续推进,天然气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未来10年,是A天然气公司明确企业使命和愿景、制定战略、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本研究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以A天然气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战略分析工具进行深度剖析。在对A天然气公司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运用PEST工具、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对其面临的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进行分析,找出公司发展面临的机会与威胁,采用外部要素评价矩阵进行定量评价,得出机会大于威胁的结论;然后对公司内部资源情况进行分析,认清企业的内部优势与劣势,采用内部要素评价矩阵进行定量评价,得出优势大于劣势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总结出符合A天然气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包括参股或合作进行天然气开发、LNG生产的后向一体化战略,保障气源,向前发展储气调峰、收购或兼并燃气公司、打造LNG物流一张网等前向一体化战略,促进销售;最后,提出了契合于A天然气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方案。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同一区域天然气管道的审批具有唯一性,A天然气公司通过建设输气管道在行业中游形成了一定的话语权,但受管输费定价机制影响业务盈利水平不高,且企业经营受上游气源和下游需求制约明显,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可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希望本文研究的结论和成果,可以给类似的行业或企业提供参考。
陈晨[7](2019)在《基于预测的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开发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油价的持续波动,处在石油产业链上游的物探企业更是首当其冲。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在对未来市场状况进行预测研究的基础上,为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市场开发策略,有助于提升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规模。因此,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和物探行业资料的基础上,以DFWT公司为处理解释业务市场开发为研究对象,探索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开发策略。本文首先详细阐述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发展现状,发现DFWT公司存在着市场增速较慢、市场效益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以及市场结构单一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勘探投资大幅度缩减、成本控制能力不具有竞争优势、核心技术与国际高端有差距、业务范围局限于陆地石油勘探和客户局限于中石油内部。本文通过对处理解释业务未来市场的预测,帮助DFWT公司全面把握未来市场动向,明确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目标市场,并运用SWOT理论分析DFWT公司内外部环境,提出了稳固扩大国内市场;做大做强国外市场;全力拓展非常规勘探市场;加快推进油藏开发市场;积极进军海洋市场等市场营销策略组合以及DFWT公司覆盖全面市场的具体开发策略。最后本文对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开发策略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包括强化市场开发责任,切实抓好市场开发团队建设;以客户为中心,深化战略合作关系;持续推进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强化项目运作,依靠优质成果拉动市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助力市场长远发展;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成本竞争力。
杨丹[8](2019)在《基于DEA方法的我国上市天然气企业可持续发展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十三五”规划下,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加快我国能源市场的结构调整,优化能源体制改革,实现能源行业面向清洁、高效、低碳化转型,本文立足于天然气产业,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天然气企业可持续发展力进行分析研究,找准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力的着力点,对促进我国天然气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上市天然气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投入产出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管理理论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归纳、实证研究等相关研究方法,对影响天然气企业可持续发展力的因素、天然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力的评价、提升我国天然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力的措施等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是研究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等有关理论,界定了我国天然气可持续发展力的内涵及概念模型,分析了我国天然气企业特点、发展环境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分析了科技因素、资产因素、管理因素、资源因素、环保因素、社会因素对天然气企业可持续发展力的影响,并以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和整理,以科学性、可操作性及可比性为原则,建立基于投入产出角度的天然气企业可持续发展力评价指标体系。三是以14家样本天然气企业2008-2017年的数据为依托,基于DEA方法对我国天然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力进行实证评价。首先,基于投入导向的CCR-DEA模型和SE-DEA模型对2017年的样本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力的静态评价,并对DEA无效企业进行定量投影分析,对DEA有效企业进行标杆分析。其次,基于Malmquist-DEA模型对2008-2017年的样本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力的动态评价,并对企业间可持续发展力水平进行收敛检验。研究表明,当前天然气企业可持续发展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长期整体发展角度来看,天然气企业整体可持续发展力处于中等水平并具有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四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以建立资源节约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基本思路,塔建企业从战略、策略、执行三个方面对策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优化企业资源、改善企业的技术技术、加强建立企业的资源节约的标杆项目、调整企业规模效益、深化资源节约工作理念,同时加强政府对天然气产业的差异化财政政策扶持,促进整体天然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朱玉庭[9](2018)在《K油田K3断块区探明储量经济评价》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的石油需求量伴随经济高速发展而快速增长,国内现有的原油产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国家为进一步激发石油行业,特别是勘探开发领域的活力,允许民营企业与国有石油公司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开展合作,从事油气勘探开发。民营企业的进入有助于盘活小而散、投资不足的油气矿权,提高储量开发效率,在稳定国内原油产量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国有石油公司与民营企业合作的出发点是实现双方权益的最大化,取得收益的前提是勘探阶段发现的探明储量投入开发并获得开发效益。因此,对于已发现的探明储量开展经济评价就成为整个勘探开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过程。我国的石油勘探与开发长期以来都是由国有石油公司垄断的,民营企业进入该领域的时间较短,对储量管理经验的积累尚有欠缺,本次论文的重要目的和意义就是期望通过本次论文的写作,为民营企业的储量评价流程和方法方面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本文以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为出发点,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调研对比国内外储量分类体系的差异,对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含义、经济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做了概述。然后,在油田生产特点和产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地质条件、地理环境、原油品质、勘探开发技术、产量递减、经济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对经济评价的影响,根据国家和企业的规范文件选取了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的评价参数。第三,按照现金流量法的评价流程和方法,选取K油田K3断块区探明储量作为案例,从开发方案设计、产量指标预测开始,根据相应规范文件,结合K油田经营实际情况的调查,对现金流入与流出各项参数进行了估算,通过现金流量计算得出了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经济可采寿命期、经济可采储量等经济评价指标,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和盈亏平衡分析,得出了影响评价结果的最敏感因素、盈亏平衡产量和生产能力利用率。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类似于K3断块区的小型、低丰度探明储量的经济评价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并在储量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建议。
杨洋[10](2018)在《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气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垄断特征明显。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正面临低油价的冲击,存在常规油气采收率低,非常规油气田的开采难度大等问题。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旋律下,油气垄断企业如何高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油气垄断企业经营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现有国内外文献对油气垄断与技术创新效率的研究主要基于行业或产业层面,将垄断属性与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结合在一起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具有垄断属性的油气企业为研究对象,以市场结构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利用分析归纳、实证分析、比较研究等有关研究方法,围绕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对我国油气垄断企业的垄断属性、影响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提升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策略和建议等四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总体逻辑思路是:通过研究我国油气垄断的属性、油气垄断的市场集中度,分析确定我国油气垄断的市场结构,考虑到我国油气垄断的特殊性,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时,将垄断作为单独的一类影响因素,与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共同研究,发现各类影响因素对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方式和程度。根据各类影响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影响,参考现有研究,构建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三家油气垄断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多角度评价和比较分析,提出提升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策略和建议。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一是研究借鉴市场结构、技术创新有关理论,界定了我国油气垄断存在自然垄断、经济垄断、行政垄断三重属性,分析了我国油气行业和国外油气行业的市场结构类型,分析描述了我国油气企业在垄断经营前提下的技术创新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二是采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分析垄断属性、油气企业内部和外部存在的诸多不同因素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利用ISM模型分析多因素的影响作用方式和层级结构,利用DEMATEL模型分析各类因素的影响强弱关系。三是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三大油气垄断企业2005-2017年的数据为依托,对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实证评价。基于改进时间序列DEA模型,以投入为导向分析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效率;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从整体出发评价三大油气垄断企业的综合技术创新效率。最终发现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利用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或较高水平,整体技术创新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并具有不断提升的发展趋势。四是基于比较视域,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我国油气垄断企业与10家代表性国有大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比较评价,采用同期横向比较方法对比分析我国油气垄断企业与国外三家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的技术创新效率,发现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水平与国内代表性企业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与国外代表性企业相比偏低。五是基于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分析,依托实证评价结果,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两种视角,从国家创新政策、油气经营管理体制、企业创新管理和创新文化等诸多方面,为我国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提出了策略与建议。本文的研究丰富完善了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方面的理论研究,对未来我国油气行业的改革方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以期对油气垄断企业在今后的技术创新活动中调整技术创新战略,降低经营活动和技术创新过程的成本,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提供指导和参考。
二、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上市3年间天然气产能建设的效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上市3年间天然气产能建设的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盆地天然气开发历程与关键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四川盆地天然气开发的历程回顾 |
1.1 第一阶段:探索起步期(1939—1977年) |
1.2 第二阶段:储产缓增期(1978—1998年) |
1.3 第三阶段:快速增长期(1999—2010年) |
1.4 第四阶段:多源全兴期(2011年至今) |
2 四川盆地气藏开发关键技术进展 |
2.1 钻完井技术 |
2.2 储层改造技术 |
2.3 气藏工程理论与技术 |
2.3.1 渗流模型 |
2.3.1. 1 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渗流模型 |
2.3.1. 2 低渗透或致密砂岩气藏渗流模型 |
2.3.1. 3 页岩气藏渗流模型 |
2.3.2 气藏流体相态表征模型与评价技术 |
2.3.3 气藏数值模拟技术 |
2.3.4 气井试井技术 |
2.4 排水采气技术 |
2.5 高含硫气藏安全生产技术 |
3 天然气开发理论与技术展望 |
3.1 钻完井技术 |
3.2 储层改造技术 |
3.3 气藏工程理论与技术 |
3.4 排水采气技术 |
3.5 高含硫气藏安全生产技术 |
4 结论 |
(2)中国油气田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的全生命周期评价及协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油气田能耗评价研究现状 |
1.2.2 油气田水耗评价研究现状 |
1.2.3 能耗与水耗协同效应研究 |
1.2.4 研究现状小结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内容安排和技术路线 |
1.4.1 内容安排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1.2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2.2 生命周期相关理论 |
2.2.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发展 |
2.2.2 基于清单分析的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
2.2.3 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 |
2.2.4 混合生命周期评价 |
2.3 耦合协同相关理论 |
2.3.1 耦合及系统耦合理论 |
2.3.2 协同管理相关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油气田混合生命周期能水消耗综合评估模型构建 |
3.1 油气田混合生命周期能水消耗综合评估模型构建思路 |
3.2 油气田混合生命周期能水消耗综合评估模型边界选取 |
3.3 油气田混合生命周期能水消耗核算模型 |
3.4 油气田不同阶段能水消耗核算 |
3.4.1 井场准备阶段主要消耗核算 |
3.4.2 钻井阶段主要消耗核算 |
3.4.3 完井阶段主要消耗核算 |
3.4.4 生产阶段主要消耗核算 |
3.5 考虑单井产出规模的能水消耗强度模型构建 |
3.6 油气田能水消耗核算中不确定性分析模型构建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油气田能水消耗的清单分析、总量核算及不确定性分析 |
4.1 中国油气田分阶段能水消耗清单分析 |
4.1.1 井场准备阶段能水消耗清单分析及核算 |
4.1.2 钻井阶段能水消耗清单分析及核算 |
4.1.3 完井阶段能水消耗清单分析及核算 |
4.1.4 生产阶段能水消耗清单分析及核算 |
4.2 基于清单分析的中国分油气田单井能水消耗总量核算 |
4.2.1 分油气田单井能耗总量核算 |
4.2.2 分油气田单井水耗总量核算 |
4.3 基于单井产出规模的中国分油气田能水消耗强度核算 |
4.3.1 分油气田单井能源消耗强度核算 |
4.3.2 分油气田单井水资源消耗强度核算 |
4.4 考虑油气田生产规模的中国分油气田能水消耗总量评估 |
4.4.1 考虑油气田生产规模的能耗总量评估 |
4.4.2 考虑油气田生产规模的水耗总量评估 |
4.5 中国油气田单井全生命周期能水消耗核算的不确定性分析 |
4.5.1 油气田单井能源消耗核算的不确定性分析 |
4.5.2 油气田单井水资源消耗核算的不确定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油气田能水消耗耦合协调度评价与协同管理研究 |
5.1 能水消耗耦合协调度模型 |
5.1.1 功效函数 |
5.1.2 能水消耗耦合函数 |
5.1.3 能水消耗耦合协调度函数 |
5.1.4 能水消耗耦合协调度类别划分 |
5.2 能水消耗耦合协调度模型指标的选取 |
5.2.1 指标选取原则 |
5.2.2 能水消耗耦合指标选取 |
5.3 协同发展的主成分分析 |
5.3.1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
5.3.2 油气田能水消耗主成分分析 |
5.4 能水消耗耦合协调度分析 |
5.4.1 油气田能水消耗耦合协调度分析 |
5.4.2 不同油气田耦合协调度的动态变化分析 |
5.5 中国油气田能水消耗协同管理分析 |
5.5.1 油气田能水消耗协同管理分析框架 |
5.5.2 影响油气田能水消耗的关键环节分析 |
5.5.3 油气田不同阶段能水消耗对总能水消耗的影响分析 |
5.5.4 11 家油气田能水消耗耦合协调度分析 |
5.5.5 油气田能水消耗协同管理相关政策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11家油气田井场准备阶段和钻井阶段各类原材料投入清单 |
附录B 11家油气田单井全生命周期能水消耗蒙特卡罗模拟结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石油钻井工程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2章 预算管理的基本原理 |
2.1 预算管理的基本原理 |
2.2 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 |
2.3 预算管理流程 |
第3章 石油钻井工程预算管理现状 |
3.1 中石油钻井工程预算管理发展进程 |
3.2 中石油现行钻井工程预算管理政策 |
第4章 石油钻井工程预算的编制与优化 |
4.1 石油钻井工程预算定额的构成 |
4.2 中石油各油田钻井工程预算定额优缺点分析 |
4.3 石油钻井工程预算定额的优化建议 |
第5章 石油钻井工程预算执行与控制的优化 |
5.1 石油钻井工程预算执行与控制管理手段 |
5.2 石油钻井工程预算执行与实际生产情况的差异 |
5.3 石油钻井工程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改进意见 |
第6章 中石油钻井工程预算管理优化 |
6.1 中石油钻井工程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
6.2 中石油钻井工程预算管理的优化建议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4)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1.3 石油经营合作模式研究综述 |
1.3.1 关于石油企业“一体化”经营研究 |
1.3.2 关于石油产业“一体化”价值增值研究 |
1.3.3 关于石油产业“一体化”合作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科学问题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预期创新成果 |
2 理论基础 |
2.1 经济学理论 |
2.1.1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
2.1.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 管理学相关理论 |
2.2.1 企业能力理论:企业核心能力在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
2.2.2 内部市场理论:市场机制与企业机制的融合 |
2.3 本章小结 |
3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现状与问题 |
3.1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历程 |
3.1.1 第一阶段:巩固基础阶段(1993-1996年) |
3.1.2 第二阶段:探索发展阶段(1997-2002年) |
3.1.3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8年) |
3.1.4 第四阶段:成熟完善阶段(2009年至今) |
3.2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现状 |
3.2.1 中非石油贸易总量不断提升 |
3.2.2 合作范围不断扩展 |
3.2.3 合作主体日趋多元 |
3.2.4 合作方式逐步优化 |
3.3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取得成效 |
3.3.1 保障我国石油能源安全 |
3.3.2 提升我国石油产业国际竞争力 |
3.3.3 有效推动国家战略建设 |
3.3.4 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 |
3.4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存在问题 |
3.4.1 缺乏从整体层面的统筹考虑 |
3.4.2 对非洲“一体化”投资环境研判不足 |
3.4.3 主导企业的“一体化”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
3.4.4 “一体化”协同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
3.4.5 “一体化”发展推进有待平衡 |
3.4.6 企业“一体化”经营管理还需提高 |
3.4.7 相关配套服务支撑尚显不足 |
3.5 本章小结 |
4 石油产业“一体化”经营合作国际经验借鉴 |
4.1 发达国家石油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 |
4.2 发达国家石油产业“一体化”主要经验 |
4.2.1 兼并重组是“一体化”主要途径 |
4.2.2 持续加大后向“一体化”的投入 |
4.2.3 不断拓展前向“一体化”的深度 |
4.2.4 强调地域差异区别实施“一体化”策略 |
4.2.5 建立与“一体化”经营配套的管理体系 |
4.2.6 石油资源国积极开展“一体化”经营 |
4.3 对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的启示 |
4.3.1 进一步加强中国石油企业“一体化”经营能力 |
4.3.2 持续发挥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优势 |
4.3.3 注重提高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水平 |
4.3.4 加强非洲重点国家“一体化”合作推广策略分析 |
4.3.5 重视“一体化”经营合作中规模与效益的平衡 |
4.4 本章小结 |
5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环境分析 |
5.1 存在机遇 |
5.1.1 非洲石油资源储量丰富 |
5.1.2 油企竞争转为供应链“一体化”竞争 |
5.1.3 中非经贸合作区不断发展 |
5.1.4 “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非合作 |
5.2 面临挑战 |
5.2.1 东道国监管要求日益提高 |
5.2.2 发达国家强化非洲石油战略 |
5.2.3 非洲资源国非市场风险增加 |
5.3 本章小结 |
6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 |
6.1 指标体系构建概述及依据 |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6.1.2 指标筛选依据 |
6.1.3 定量化处理 |
6.1.4 两层指标体系 |
6.2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六要素指标体系 |
6.2.1 “六要素”指标体系 |
6.2.2 具体指标解释 |
6.3 非洲重点国家“六要素”指标分析 |
6.3.1 东道国石油资源禀赋条件 |
6.3.2 中非产业合作基础 |
6.3.3 东道国外向型经济依存度 |
6.3.4 中非双边合作机制 |
6.3.5 东道国监管政策环境 |
6.3.6 东道国经营合作风险 |
6.4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 |
6.4.1 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6.4.2 样本及指标选取 |
6.4.3 “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的因子分析 |
6.5 重点国家推广策略分析 |
6.5.1 莫桑比克 |
6.5.2 坦桑尼亚 |
6.5.3 乌干达 |
6.6 本章小结 |
7 进一步完善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模式及保障措施 |
7.1 构建新时期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体系 |
7.1.1 总体目标 |
7.1.2 构建原则 |
7.1.3 基本架构 |
7.2 推动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的保障措施 |
7.2.1 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 |
7.2.2 企业层面的发展建议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和亮点 |
8.2 存在不足与今后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作业成本法在E采气厂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理论 |
2.1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背景 |
2.2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核心思想和特点 |
2.2.1 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核心思想 |
2.2.2 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
2.3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体系 |
2.3.1 资源 |
2.3.2 作业 |
2.3.3 成本动因 |
2.3.4 作业中心 |
2.4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步骤 |
2.5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对比 |
第三章 E采气厂成本核算现状及应用作业成本法可行性分析 |
3.1 E采气厂基本情况 |
3.1.1 E采气厂简介 |
3.1.2 E采气厂组织架构 |
3.2 油气行业及E采气厂经营情况分析 |
3.2.1 油气行业的发展现状 |
3.2.2 E采气厂经营情况分析 |
3.3 E采气厂现行成本核算和管理现状分析 |
3.3.1 天然气生产成本构成 |
3.3.2 E采气厂现行成本核算方法 |
3.3.3 E采气厂成本管理的现状 |
3.3.4 E采气厂现行成本管理的不足 |
3.4 推行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3.1 推行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 |
3.3.2 推行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 |
第四章 E采气厂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方案设计及具体实施 |
4.1 作业成本法在E采气厂的应用原则及总体方案设计 |
4.1.1 应用原则 |
4.1.2 总体方案设计 |
4.2 作业调研及应用框架 |
4.2.1 作业调研 |
4.2.2 作业成本核算方法框架搭建 |
4.3 E采气厂生产作业流程分析及作业成本法核算 |
4.3.1 作业流程 |
4.3.2 作业中心的划分 |
4.3.3 成本动因分析 |
4.3.4 作业成本计算 |
4.4 E采气厂作业成本法与现行成本法差异分析 |
第五章 E采气厂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管理改进对策 |
5.1 依据作业成本法计算进行作业改进与调整 |
5.2 依据作业成本计算加强成本控制 |
5.2.1 通过优化流程和作业降低成本 |
5.2.2 多部门协作改善成本控制效果 |
5.3 基于作业成本法改善管理的保障措施 |
5.3.1 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
5.3.2 加强作业成本核算和管理的培训 |
5.3.3 精细归集各项成本 |
5.3.4 加强内部管理控制 |
5.3.5 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进行总结完善 |
5.4 新技术环境下继续推进作业成本法 |
5.4.1 财务共享的发展趋势 |
5.4.2 作业成本法在财务共享模式下的意义 |
5.4.3 共享模式下有效实施的对策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附录 E采气厂部门分工及具体部门职责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A天然气公司纵向一体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工具 |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
2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2.1 纵向一体化理论 |
2.1.1 纵向一体化的概念及适用环境 |
2.1.2 纵向一体化各行业研究情况 |
2.2 国内外天然气行业战略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天然气行业战略研究现状 |
2.2.2 国内天然气行业战略研究现状 |
3 行业简介和公司现状 |
3.1 天然气及相关产品简介 |
3.2 天然气的用途 |
3.3 天然气产业链简介 |
3.4 A天然气公司现状 |
4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1.5 自然环境分析 |
4.2 行业竞争环境五力模型分析 |
4.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2.3 行业内现在竞争者能力 |
4.2.4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威胁 |
4.2.5 替代品的威胁 |
4.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4.4 外部环境分析结论 |
4.4.1 机会 |
4.4.2 威胁 |
4.4.3 综合评价(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
5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5.1 资源状况分析 |
5.1.1 人力资源分析 |
5.1.2 财务资源分析 |
5.1.3 市场资源分析 |
5.1.4 公共关系资源分析 |
5.2 能力情况分析 |
5.2.1 气源保障能力分析 |
5.2.2 管网输配能力分析 |
5.2.3 管理能力分析 |
5.2.4 经营能力分析 |
5.3 内部环境分析结论 |
5.3.1 优势 |
5.3.2 劣势 |
5.3.3 综合评价(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
6 企业战略的制定 |
6.1 企业的使命、愿景与战略目标 |
6.1.1 使命与愿景 |
6.1.2 战略目标 |
6.2 公司战略选择 |
6.2.1 战略匹配SWOT分析 |
6.2.2 战略选择 |
6.3 总体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 |
6.3.1 后向一体化战略 |
6.3.2 前向一体化战略 |
6.4 业务战略 |
6.4.1 天然气勘探开采业务发展战略 |
6.4.2 天然气输配售业务发展战略 |
6.4.3 LNG产业链发展战略 |
6.4.4 储气调峰业务发展战略 |
7 A公司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的保障措施 |
7.1 深化国企改革,夯实发展基础 |
7.2 加强决策管理,控制经营风险 |
7.3 加强经营管理,提升利润水平 |
7.4 坚持规划引领,优化财务结构 |
7.5 坚持创新引领,提升发展活力 |
7.6 健全合作机制,扩大合作深度 |
7.7 落实各级责任,推动全面实施 |
7.8 健全评价考核,发挥激励作用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预测的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框架结构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
2.1 处理解释业务相关概念 |
2.1.1 地球物理勘探 |
2.1.2 处理解释业务 |
2.1.3 处理解释业务市场营销特点 |
2.2 市场开发相关理论 |
2.2.1 STP理论 |
2.2.2 SWOT分析法 |
2.2.3 安索夫矩阵 |
第三章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发展历程 |
3.1.1 DFWT公司简介 |
3.1.2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发展历程及主要成就 |
3.2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开发现状 |
3.2.1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开发总体情况 |
3.2.2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结构情况 |
3.3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 |
3.3.1 新增市场增速放缓 |
3.3.2 市场效益没有明显增长 |
3.3.3 市场竞争力不明显 |
3.3.4 市场结构单一 |
3.4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开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勘探投资大幅缩减致使市场总量骤减 |
3.4.2 成本控制能力不具竞争优势 |
3.4.3 核心技术与国际高端有差距 |
3.4.4 业务范围局限于陆地石油勘探 |
3.4.5 主要客户局限于中石油内部 |
第四章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未来市场预测 |
4.1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预测目的及方法 |
4.1.1 市场预测对制定处理解释业务市场开发策略的重要性 |
4.1.2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预测目的 |
4.1.3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预测方法 |
4.2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供求预测 |
4.2.1 油气市场供求变动趋势 |
4.2.2 物探市场供求变动趋势 |
4.2.3 处理解释板块市场供求变动趋势 |
4.2.4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额预测 |
4.3 行业竞争对手分析 |
4.3.1 主要竞争对手市场份额和业务链对标分析 |
4.3.2 主要物探公司经营业绩及板块业绩对标分析 |
4.4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预测结论 |
第五章 基于预测的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目标市场及开发框架 |
5.1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行业背景 |
5.2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SWOT分析 |
5.2.1 优势与劣势 |
5.2.2 机会与威胁 |
5.2.3 SWOT分析矩阵 |
5.3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客户需求分析 |
5.4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细分、目标和开发框架 |
5.4.1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细分 |
5.4.2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目标市场 |
5.4.3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开发框架 |
第六章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开发策略 |
6.1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开发策略设计原则及策略 |
6.2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开发策略 |
6.2.1 稳固扩大国内市场策略 |
6.2.2 做大做强国外市场策略 |
6.2.3 全力拓展非常规勘探市场策略 |
6.2.4 加快推进油藏开发市场策略 |
6.2.5 积极进军海洋市场策略 |
6.3 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开发的保障措施 |
6.3.1 强化市场开发责任,切实抓好市场开发团队建设 |
6.3.2 以客户为中心,深化战略合作关系 |
6.3.3 持续推进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
6.3.4 强化项目运作,依靠优质成果拉动市场 |
6.3.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助力市场长远发展 |
6.3.6 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成本竞争力 |
6.3.7 加强企业文化与信息化建设 |
第七章 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8)基于DEA方法的我国上市天然气企业可持续发展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 |
1.2.2 DEA方法在企业可持续发展力应用研究 |
1.2.3 天然气企业可持续发展力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天然气企业可持续发展力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天然气企业概念 |
2.1.2 天然气企业特点 |
2.1.3 天然气企业可持续发展力内涵及概念模型 |
2.2 相关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投入产出理论 |
2.2.3 企业能力理论 |
2.2.4 系统管理理论 |
2.3 DEA方法 |
2.3.1 DEA方法的理论基础 |
2.3.2 DEA模型选取及说明 |
第3章 天然气企业可持续发展力影响因素及评价体系 |
3.1 我国天然气企业可持续发展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1 资源因素 |
3.1.2 环保因素 |
3.1.3 社会因素 |
3.1.4 科技因素 |
3.1.5 资产因素 |
3.1.6 管理因素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确定评价指标的原则 |
3.2.2 确定评价指标的依据 |
3.2.3 评价指标筛选 |
3.2.4 基于投入与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DEA方法在天然气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应用 |
4.1 样本选取及说明 |
4.2 数据处理及说明 |
4.3 天然气企业可持续发展力静态评价分析 |
4.3.1 DEA有效性分析 |
4.3.2 DEA投影分析 |
4.3.3 DEA超效率排名及标杆分析 |
4.4 天然气企业可持续发展力动态评价分析 |
4.4.1 Malmquist指数分析 |
4.4.2 收敛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天然气企业可持续发展力提升的对策 |
5.1 基本思路 |
5.2 对策体系 |
5.3 具体措施 |
5.3.1 完善企业管理体系 |
5.3.2 改善企业的技术体系 |
5.3.3 加强建设标杆项目 |
5.3.4 调整企业规模效益 |
5.3.5 深化资源节约工作理念 |
5.3.6 政府加大天然气产业政策扶持力度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K油田K3断块区探明储量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理论综述 |
2.1 国内外储量分类体系概述及比较 |
2.1.1 国外主要储量分类体系概述 |
2.1.1.1 PRMS体系概述 |
2.1.1.2 SEC准则概述 |
2.1.2 我国现行储量分类体系概述 |
2.1.3 国内外储量分类体系比较 |
2.1.3.1 思维逻辑的差异 |
2.1.3.2 分类时空的差异 |
2.1.3.3 经济内涵的差异 |
2.2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 |
2.2.1 我国储量经济评价的发展历程 |
2.2.2 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含义 |
2.2.3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的特点 |
2.2.4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的主要内容 |
2.3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方法概述 |
2.3.1 现金流量法概述 |
2.3.2 其他经济评价方法概述 |
2.3.2.1 投资回收期法 |
2.3.2.2 内部收益率法 |
2.3.2.3 其他经济评价方法 |
2.4 油田产量变化规律概述 |
2.4.1 油田产量变化特点 |
2.4.1.1 上产期产量变化特点 |
2.4.1.2 稳产期产量变化特点 |
2.4.1.3 递减期产量变化特点 |
2.4.2 油田产量递减规律概述 |
第3章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参数的选取 |
3.1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参数的选取原则 |
3.2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地质条件的影响 |
3.2.2 地理环境的影响 |
3.2.3 原油品质的影响 |
3.2.4 勘探开发技术的影响 |
3.2.5 原油产量递减的影响 |
3.2.6 经济因素的影响 |
3.2.7 管理水平的影响 |
3.3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参数的确定 |
3.3.1 现金流入的测算 |
3.3.2 投资的测算 |
3.3.3 成本与费用的测算 |
3.3.4 税金及附加的测算 |
第4章 K油田K3断块区探明储量概况 |
4.1 地质概况 |
4.1.1 地理与构造位置 |
4.1.2 油藏地质特征 |
4.1.2.1 地层特点 |
4.1.2.2 构造特点 |
4.1.2.3 储层特点 |
4.1.2.4 流体及温压特性 |
4.2 探明地质储量概况 |
4.2.1 探明储量发现历程 |
4.2.2 探明地质储量上报情况 |
4.2.3 探明地质储量的复算 |
4.3 开发方案设计与产量指标预测 |
4.3.1 采收率与技术可采储量的确定 |
4.3.2 开发方案设计 |
4.3.2.1 开发方式论证 |
4.3.2.2 开发层系划分 |
4.3.2.3 井网与井距设计 |
4.3.2.4 单井产能与注水量测算 |
4.3.3 产量指标预测 |
第5章 基于现金流量法的K油田K3断块区探明储量经济评价 |
5.1 基于现金流量法的探明储量经济评价流程 |
5.2 探明储量经济评价现金流量模型构建 |
5.2.1 经济评价基础数据选取 |
5.2.1.1 基础经济参数 |
5.2.1.2 新增投资与资金筹措评价参数 |
5.2.1.3 油气生产成本评价参数 |
5.2.2 经济评价数据处理 |
5.2.2.1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集 |
5.2.2.2 总成本费用估算 |
5.2.2.3 销售收入、税金及附加估算 |
5.2.3 现金流量模型预测 |
5.2.3.1 现金流量测算 |
5.2.3.2 评价指标结果 |
5.3 敏感性分析 |
5.3.1 敏感性分析方法概述 |
5.3.2 敏感性分析因子选择与运算 |
5.3.3 敏感性分析结果 |
5.4 盈亏平衡分析 |
5.4.1 盈亏平衡分析方法概述 |
5.4.2 盈亏平衡分析计算与结果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10)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
1.2.2 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 |
1.2.3 垄断与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观点、思路与方法 |
1.4.1 主要观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重点与难点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重点 |
1.5.3 研究难点 |
第2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理论与现状研究 |
2.1 相关理论和概念界定 |
2.1.1 市场结构理论 |
2.1.2 技术创新理论 |
2.1.3 油气资源及其产业 |
2.1.4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 |
2.2 油气垄断现状分析 |
2.2.1 我国油气垄断属性分析 |
2.2.2 油气垄断市场结构分析 |
2.3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
2.3.1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做法 |
2.3.2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取得的成绩 |
2.3.3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
2.3.4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
2.4 小结 |
第3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3.1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多重影响因素分析 |
3.1.1 垄断属性影响因素 |
3.1.2 企业内部影响因素 |
3.1.3 企业外部影响因素 |
3.2 基于ISM模型的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
3.2.1 建立影响因素集及分析相关性 |
3.2.2 构建可达矩阵 |
3.2.3 描绘影响因素结构模型 |
3.3 基于DEMATEL模型的影响因素强弱分析 |
3.3.1 模型分析步骤 |
3.3.2 模型构建与计算 |
3.3.3 计算结果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确定评价指标的原则 |
4.1.2 确定评价指标的依据 |
4.1.3 基于投入与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4 评价指标的数据收集与处理 |
4.2 基于改进时间序列DEA模型的评价 |
4.2.1 DEA方法 |
4.2.2 改进时间序列DEA模型 |
4.2.3 数据标准化处理 |
4.2.4 应用及结果分析 |
4.3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评价 |
4.3.1 BP神经网络方法 |
4.3.2 评价指标处理 |
4.3.3 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应用 |
4.3.4 BP神经网络评价结果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比较研究 |
5.1 与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 |
5.1.1 比较分析模型及比较样本企业选择 |
5.1.2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的比较分析 |
5.1.3 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分析 |
5.2 与国外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分析 |
5.2.1 国外样本油气公司简介 |
5.2.2 国内外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比较 |
5.3 小结 |
第6章 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策略及建议 |
6.1 研究结果及原因分析 |
6.1.1 研究结果 |
6.1.2 原因分析 |
6.2 策略与建议 |
6.2.1 基于企业管理层面的提升策略 |
6.2.2 针对政府层面的提升建议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上市3年间天然气产能建设的效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盆地天然气开发历程与关键技术进展[J]. 张烈辉,胡勇,李小刚,彭小龙,鲁友常,刘永辉,葛枫,刘启国,张智,刘平礼,曾焱,张芮菡,赵玉龙,彭先,梅青燕,汪周华. 天然气工业, 2021
- [2]中国油气田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的全生命周期评价及协同管理研究[D]. 孙王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3]石油钻井工程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峰. 长江大学, 2020(02)
- [4]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研究[D]. 林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作业成本法在E采气厂的应用研究[D]. 郭雅莹.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2)
- [6]A天然气公司纵向一体化战略研究[D]. 毛明珠.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2)
- [7]基于预测的DFWT公司处理解释业务市场开发策略研究[D]. 陈晨.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2)
- [8]基于DEA方法的我国上市天然气企业可持续发展力评价研究[D]. 杨丹.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9]K油田K3断块区探明储量经济评价[D]. 朱玉庭.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10]油气垄断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D]. 杨洋.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