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桔梗抗肥胖机理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向丽[1](2021)在《复合酶提取桔梗多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进行了桔梗多糖的两种提取工艺研究,对提取得到的桔梗多糖进行了脱色、去蛋白、柱层析等纯化,并对纯化后的桔梗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使用热水法提取桔梗多糖的过程中,粒径、水料比、温度、时间都会对桔梗多糖的浸出效果产生影响。温度是影响热水浸出的主要因素,温度过高可能导致桔梗多糖的分解加速以及生物活性丧失。为保证桔梗多糖的浸出速度和收率,必须合理选择提取温度。(2)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木瓜蛋白酶的复配比例。复合酶的最佳配比为:纤维素酶2.0%、半纤维素酶2.5%、木瓜蛋白酶2.0%。该条件下桔梗多糖的提取率为5.23%。(3)采用响应面实验分别对复合酶辅助提取以及热水浸提工艺进行了优化,建立了热水法和复合酶法的浸出提取多项回归模型。复合酶辅助提取的最佳条件(酶解时间为90min、温度为50℃、p H值为5.30)和提取率(5.64%)在一定程度上是要优于热水法的最佳提取条件(温度为91℃、时间为1.8h、水料比为35 m L/g)和提取率(5.09%)的。(4)采用Sevag法去除多糖粗提物中的蛋白质。用H2O2对去蛋白后的提取物进行脱色处理,并对脱色条件进行了正交优化。采用DEAE-52离子交换层析柱层析,Sephadex G-7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透析对脱色产物进行进一步纯化。结果表明:Sevag法可去除粗提物中80%的蛋白质,在最佳的H2O2脱色条件(温度为50℃、时间为120min、p H为8.0、H2O2用量为10%)下脱色效果为63.22%,多糖保留效果为82.16%。纯化产物后在490nm下检测得单一峰;经红外光谱扫描,有明显的多糖特征吸收峰。(5)对热水浸提和复合酶辅助提取两种提取方法制得的桔梗多糖进行总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OH、O22-·的清除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桔梗多糖的总还原力和对DPPH自由基、·OH、O22-·的清除效果都能明显的被检测出,但低于同水平下抗坏血酸的抗氧化能力,复合酶法提取的桔梗多糖抗氧化能力优于热水法提取的桔梗多糖。
马馨桐[2](2021)在《桔梗美白活性物质研究》文中指出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diflorum(Jacq.)A.DC.的干燥根,收录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最早记载可追溯《神农本草经》。桔梗作为药食同源中药材,具有镇咳祛痰、抗炎抑菌、抗肿瘤、抗氧化、美白护肤、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近年来,作为食品、药品、化妆品原料使用广泛。目的:本论文以桔梗为研究主体,采用中药现代化提取分离技术结合药效跟踪法,在分子水平上筛选寻找其具有美白作用的活性部位;对该活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及指纹图谱研究;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美白活性作用机制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中药桔梗资源奠定基础,为开发天然美白化妆品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美白活性部位的提取与分离:以氧自由基、酪氨酸酶、透明质酸酶为靶点,以抗氧化和酶抑制活性为考察指标,采用药效跟踪法,对结合文献报道具有美白作用的不同提取物进行活性筛选,获得美白活性提取物,采用单因素考察和响应面设计实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选;应用溶剂萃取分离技术和柱层析纯化技术,对最佳活性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依据抗氧化和酶抑制活性筛选结果,从中获得桔梗最佳美白活性部位(PGE-ACT-WT)。2、美白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分析:采用Q-Orbitrap高分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等现代化学成分分析技术对PGE-ACT-WT中的有效组分及化学成分进行全面鉴定与分析。3、美白活性部位的指纹图谱研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和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依据所获得的有效成分,建立其高效液相指纹色谱图,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PGE-ACT-WT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4、美白活性部位的作用机制研究:以B16F10小鼠黑色素瘤细胞、Hep G2人肝癌细胞、264.7巨噬细胞为对象,以酪氨酸酶、黑色素、氧化指标、炎症因子为靶点,在细胞水平上研究PGE-ACT-WT的酶抑制、黑色素生成抑制、抗氧化、抗炎活性,综合探讨PGE-ACT-WT的美白作用机制。结果:1、美白活性部位的提取与分离研究:采用药效跟踪法,以抗氧化活性、酪氨酸酶抑制活性、透明质酸酶抑制活性为考察指标,针对设计的3条提取工艺所得到的11种提取物进行筛选,最终得到提取物11(95%醇提取物PGE-E5)为桔梗美白活性提取物。采用单因素考察和响应面设计实验,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选,获得桔梗最佳美白活性提取物(PGE-ME5),提取工艺优化结果为:提取次数3次,提取时间1h,溶媒量8倍。运用传统中药分离纯化方法分离得到3个分离部位,通过活性筛选获得桔梗最佳美白活性分离物3(70%乙醇溶液洗脱物PGE-S3)。通过上述提取、分离工艺的研究,最终成功地获得了桔梗最佳美白活性部位(PGE-ACT-WT)。2、美白活性部位的的化学成分分析:应用Q-Orbitrap高分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从PGE-ACT-WT中鉴定得到了45个化合物,主要为皂苷类:桔梗皂苷D、桔梗皂苷D3、桔梗皂苷E,酚酸类:熊果苷、绿原酸、烟酸、α-酮酸,黄酮类:槲皮素、木犀草素、大豆苷元、黄芩苷,苯丙醇苷类:紫丁香苷。此外还鉴定出了大量的皂苷类、酚酸类以及黄酮类化合物。查阅文献结果表明上述所鉴定得到45个化合物中的大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潜在美白活性。3、美白活性部位的指纹图谱研究:在化学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法,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利用多点校正法建立了PGE-ACT-WT指纹图谱,根据生成的19个共有峰指纹图谱模式图,使用对照品比对法,通过保留时间和色谱行为的比对,共指认8个色谱峰,分别为熊果苷、紫丁香苷、绿原酸、桔梗皂苷E、桔梗皂苷D3、黄芩苷、桔梗皂苷D、木犀草素。且文献研究表明上述所指认的8个成分均具有较好的美白活性。4、美白活性部位的作用机制研究:4.1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生成实验结果表明:PGE-ACT-WT各剂量组均能抑制B16F10细胞胞内酪氨酸酶的活性和黑色素的生成,且具有剂量依赖性,PGE-ACT-WT高剂量组的细胞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明显高于熊果苷和桔梗皂苷D阳性对照组。给药48小时,PGE-ACT-WT显示最强的细胞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和黑色素生成抑制活性,当给药时间增加到72小时,活性反而降低,说明PGE的最佳给药时间为48小时。4.2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PGE-ACT-WT各剂量组对Hep G2细胞上清液MDA含量成剂量依赖性下降,T-AOC能力成剂量依赖性增加,PGE-ACT-WT高剂量组的MDA含量明显低于Vc阳性对照组,PGE-ACT-WT各剂量组T-AOC能力明显高于Vc阳性对照组,显示了较强的抗氧化能力。4.3抗炎实验结果表明:PGE-ACT-WT各剂量组呈剂量依赖性的下调LPS刺激的RAW264.7巨噬细胞中的TNF-α和IL-6促炎因子水平,显示了较强的抗炎活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PGE-ACT-WT发挥美白活性主要是通过良好的抑制细胞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细胞黑色素生成活性、抗氧化活性和抗炎活性共同发挥作用,达到皮肤美白作用。结论:本实验采用现代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结合药效跟踪法得到PGE-ACT-WT,针对所得到PGE-ACT-WT,采用Q-Orbitrap高分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明确PGE-ACT-WT的药效物质组成;采用HPLC-ELSD技术结合现代分析方法建立PGE-ACT-WT的指纹图谱;采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在细胞水平上探讨PGE-ACT-WT的美白活性作用机制,为桔梗美白产品的开发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杨军[3](2021)在《减重止鼾汤联合CPAP治疗肥胖型OSA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减重止鼾汤联合CPAP治疗肥胖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从而探讨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治疗肥胖型OSA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临床意义并推广应用。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病例对照设计,收集来源于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就诊于甘肃省睡眠医学中心的肥胖型OSA患者,并经中医辨证为痰瘀互结证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以持续气道正压(CPAP)联合基础治疗(饮食管理、运动教育),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服用减重止鼾汤免煎颗粒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肥胖指标(体重、BMI、腰围)、PSG参数[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微觉醒指数(MAI)及氧减指数(ODI)]、血脂代谢指标(TC、TG、HDL-C、HDL-C)、ESS嗜睡量表积分和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1)肥胖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肥胖指标组内比较均显着降低(P<0.01),试验组中肥胖指标较对照组下降程度更大(P<0.05)。(2)PSG参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G数据组内比较,AHI、OAI、MAI均显着降低,LSPO2显着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中AHI、OAI较对照组下降程度更大、LSPO2升高程度更高(P<0.05),M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脂代谢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代谢指标组内比较,TC、TG、LDL-C均显着均降低,而HDL-C均显着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中TC、TG较对照组下降程度更明显、HDL-C升高程度更高(P<0.05),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ES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SS评分组内比较,ESS评分均显着均降低(P<0.01),试验组中ES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1)。(5)中医症状总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组内比较,中医症状总积均显着下降(P<0.01),试验组中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下降更明显(P<0.05)。(6)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对照组组内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胸闷脘痞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组内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两组患者在睡眠打鼾、憋醒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对照组总有效率(71.11%)显着低于试验组总有效率(8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本研究过程中安全可靠,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减重止鼾汤联合CPAP在改善肥胖型OSA痰瘀互结证患者的肥胖指标(体重、BMI、腰围)、PSG参数(LSaO2、AHI、MAI、ODI)、血脂代谢指标(TC、TG、HDL-C、HDL-C)、ESS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方面要优于对照组,并且安全、无不良反应发生,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胡慧君,刘莉,隋艳波,韩宇博,邹国良,金娟[4](2020)在《浅析代谢综合征与中医“痰湿”理论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属于中医"湿阻"等范畴,目前现代医学对治疗MS尚无理想方法,多以对症治疗为主。从中医角度分析MS的病因病机,可充分发挥中医优势,本文以中医痰湿理论出发,在总结各位医家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特在此探讨其内在联系,以期为MS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帮助。
李媛媛[5](2020)在《五积散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五积散加减治疗痰瘀互结型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作用,为今后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提供新依据、新思路。方法:选取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病例数为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健康教育、饮食控制、有规律的运动、口服格华止);观察组在给予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并加用五积散加减(麻黄、苍术、白芷、当归、芍药、枳壳、桔梗、肉桂、茯苓、厚朴、川芎、半夏、陈皮、干姜、甘草,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治疗。两组均连续观察1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相关理化指标及中医症状积分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临床资料显示,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组在改善中医症状体征、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甲状腺结节大小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观察过程中,未见到不良反应。结论:五积散加减可明显改善痰瘀互结型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疗效肯定,且安全性、有效性及经济性更高,值得我们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饶聪[6](2020)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痰湿壅盛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是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痰湿壅盛证)患者治疗前后的随机对照性研究,来探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痰湿壅盛证)的疗效。方法:收集自2018年8月—2019年8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一科住院病人,诊断标准符合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痰湿壅盛证)的患者,将符合此研究各种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并且将男性、女性也进行随机分组,其中治疗组30例,其中包括男性15例、女性15例;对照组30例其中包括男性16例、女性14例。对照组为西药治疗,予以缬沙坦氨氯地平片80mg/5mg(倍博特)每日一次每次一片、阿托伐他汀钙片(阿乐)20mg每晚一次每次一片。治疗组为中西药结合治疗,予以缬沙坦氨氯地平片80mg/5mg(倍博特)每日一次每次一片、阿托伐他汀钙片(阿乐)20mg每晚一次每次一片;中药免煎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时间为3月,共1疗程。在研究期间分别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中医证候评分值,将所得数据结果使用后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经过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前后各指标的组内分析比较之后,两组患者在降低血压,减轻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降低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缓解中医证候上均有疗效,各指标经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分析比较之后,实验组在降低血压,减轻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降低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缓解中医证候上更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可以协助西药降低血压、减轻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降低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改善中医证候,从而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张睿林[7](2019)在《蛋白核小球藻多肽调节脂质的代谢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藻被认为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食品、医药、化妆品和能源产品色素等多种成分的新型绿色来源。蛋白核小球藻作为一种单细胞藻类,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国内外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如多糖、多肽、糖蛋白等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对蛋白核活性蛋白及多肽的抗氧化及脂质代谢调节和机理进行研究,为了进一步扩展了蛋白核小球藻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利用浸泡、反复冻融、超声破碎和均质联合破碎对蛋白核小球藻细胞进行破壁处理,蛋白得率为72.4%,提取率为47.15%。将得到的蛋白进行脱色处理,对比脱色对其氧化活性影响,结果显示未脱色的蛋白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将未脱色蛋白用四种常见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分别在各自最适条件下进行酶解处理,并测定其水解度以及分子量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胃蛋白酶酶解得到的多肽水解度最低,且对应的多肽分子量<1000 Da仅占9.03%,碱性蛋白酶酶解后得到的多肽水解度最高,<1000Da的分子量高达14.06%。各酶解多肽的抗氧化活性的结果显示木瓜蛋白酶酶解多肽对ABST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高,在浓度为1000μg/mL时,其清除率为95.76%,与阳性对照Vc在10μg/mL的清除能力相当。各组份抑制脂肪酶活力为依据,通过铜皂法测定提取蛋白及各酶解多肽对胰脂肪酶(PL)活性抑制能力,各组对PL活性抑制能力顺序为:碱性蛋白酶酶解多肽>胃蛋白酶酶解多肽>胰蛋白酶酶解多肽>木瓜蛋白酶酶解多肽>提取蛋白。其次,在对3T3-L1前脂肪细胞脂分化模型和LO2肝细胞脂变性模型研究中,测定各组分对甘油三酯和脂质的清除能力,结果发现在同一浓度下胰蛋白酶酶解多肽和碱性蛋白酶酶解多肽在对3T3-L1成脂细胞甘油三脂(TG)的清除率分别为26.47%和24.29%,而木瓜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在对LO2的细胞脂质清除能力较高。综合考量各酶解多肽活性,选择碱性蛋白酶为研究对象,进行超滤处理后发现分子量<5k Da(Ae)具有较强的脂肪酶活性抑制能力,其抑制率高达75.73%。Ae组分经过葡聚糖凝胶柱Sephadex G-25分离后得到四个组分(AI、AII、AIII和AIV),用铜皂法对比分离的各组分对PL的抑制活性,选择活成成分较好的A-II经LC-MS/MS质谱分析后通过MASCOT对比分析搜库解谱,得到6条多肽分别为SISISVAGGGR、LLVVYPWTQR、SDDPHTFGQGTK、SRQLTLYPGAER、KNGAPAEK和KQTALVELVK。通过Peptide Ranker(http://bioware.ucd.ie)和Pep-site(http://pepsite2.russelllab.org/)筛选出LLVVYPWTQR(PP1)(MW 1274.53 Da)进行研究。结果显示PP1(200μg/mL)对PL的活性抑制率47.95%,分子对接的结果,分析其与PL活性位点之间的氢键、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构象揭示了PP1与PL的催化位点(Ser153,Asp177 and His 264)主要以氢键为主。然而其在浓度为600μg/mL时,对前脂肪细胞3T3-L1细胞内甘油三酯的清除率高达为27.9%,通过激活能量代谢通路AMPK,抑制SREBP-1c(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C)信号蛋白及与脂肪细胞分化相关的C/EBP-α蛋白表达,实现其调节脂质代谢能力。在进一步深入的动物层面上的研究表明,相对于肥胖模型组,Ae能将小鼠体重降低了22.98%略低于阳性对照奥利司他(33.17%),同时能够有效的减轻脂肪肝的症状,减少脂质的聚集,催化TG和TC分解,降低血液中血脂水平;可以通过抑制相关的C/EBP-α蛋白表达阻止脂质的合成,此外结果发现Ae能够激活NF-κB通路缓解肝肪脏引起的炎症,改善小鼠的炎症状态;肠道菌群层面上,Ae显着增加厚壁菌与拟杆菌比例至2.04、丰富肠道菌群属,Ae调节COG类主要参与代谢,包括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氨基酰基传递的生物合成以及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转运和分解代谢。KEGG信号通路分析也证实Ae与脂质代谢、碳代谢密切相关。这些发现可能为了解Ae在NAFLD发展和进展中的作用提供制度上的启示。模拟人体消化,将蛋白核小球藻蛋白经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在人体温度为37℃下酶解得到后,超滤<5k Da以下的分子为TPe。TPe组分经过葡聚糖凝胶柱Sephadex G-25分离后得到四个组分(TP-I、TP-II、TP-III和TP-IV),用铜皂法对比分离的各组分对PL的抑制活性,选择活成成分较好的TP-IV经LC-MS/MS质谱分析后通过MASCOT对比分析搜库解谱,得到4条多肽分别为VVPEGVR、GSGFCGSSR、NPDGEPR和RDAEEWFHAK。通过Peptide Ranker(http://bioware.ucd.ie)和Pep-site(http://pepsite2.russelllab.org/)筛选出RDAEEWFHAK(TP1)进行研究。结果显示TP1(200μg/mL)对PL的活性抑制率40.2%,然而其在浓度为600μg/mL时,对前脂肪细胞3T3-L1细胞内甘油三酯的清除率高达为23.59%,分子对接的结果,TP1与PL的对接分数仅为136.7且仅有3个氢键与PL活性位点相连接。在对TPe体内活性研究中发现,TPe减缓高脂饲料喂养小鼠体重增长,减少肝脏脂质的堆积,催化TG和TC分解,降低血液中血脂水平;同时可以通过激活SIRTI/FOXP3神经信号通路实现。
张雪娟[8](2019)在《桔梗根系结构特征与有效成分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Jacq.)A.DC)属于桔梗科、桔梗属植物,中药桔梗为桔梗植物的干燥根。桔梗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兼具药、食、观三种经济用途。本研究以山西省盂县中药材基地种植的桔梗资源为研究对象,首次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桔梗不同发育期根部横切面显微结构;测定了该时期三萜类皂苷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活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桔梗皂苷D含量的变化情况并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结果可为桔梗的采收时间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桔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于3,4,5,6,7,8,9,10月下旬,分8次采收桔梗根部材料,进行石蜡切片、酶活测定、有效药用成分的测定。通过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桔梗根部横切面的显微结构,其结果是:桔梗根由周皮、维管组织组成。微管形成层随桔梗生长形成次生韧皮部及次生木质部,且木质部与韧皮部面积比不断增大。周皮层数也不断增加,木栓层细胞对根部保护作用增强。导管数量增多、孔径增大,营养物质输送能力增强。9,10月份物质积累明显增多。利用酶联免疫法对桔梗根中三萜皂苷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R)、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DXR)、鲨烯环氧酶(SE)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YP450)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HMGR活性呈上升-稳定-下降趋势;DXR、SE活性呈稳定波动且7月开始呈上升趋势;CYP450活性高于其他三种酶,且在7月开始呈上升趋势。说明在桔梗生长发育过程中,甲羟戊酸途径MVA、赤藓糖磷酸酯MEP途径对三萜皂苷的合成共同起作用。测定三萜皂苷合成关键酶活性,可以了解三萜皂苷合成速度,有助于了解三萜皂苷的积累规律及积累量,同时也可为桔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桔梗根中桔梗皂苷D的含量,结果显示,桔梗根中桔梗皂苷D的含量在3-10月及对照依次为(单位mg×g-1):6.130、9.740、11.280、5.070、7.560、5.830、2.690、2.580、1.220。所测桔梗中桔梗皂苷D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该中药材基地桔梗的有效药用成分较好,且在5月份桔梗皂苷D含量达到最高值,并在9,10月份含量趋于稳定。在桔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根部显微结构、三萜皂苷合成关键酶活性与桔梗皂苷D含量变化情况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尤其在9,10月份,桔梗物质积累较多,关键酶活性较高,三萜皂苷合成速度较快,同时桔梗皂苷D含量稳定。故9,10月份为桔梗的最佳采收时期,结果可为桔梗资源的进一步高效的开发与更好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付程林[9](2019)在《桔梗化学成分分离、蒸制前后成分比较及对阴囊热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桔梗(Platycodonis Radix,PR)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的干燥根,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且药食兼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下品草部,味苦、辛,性平,归手太阴肺经,有小毒。具有宣肺止咳、利咽排脓等功效。现代研究证明,桔梗具有降血糖、抗肿瘤、抗肥胖和保护肝脏等多种的药理活性。我国桔梗资源广阔,广为栽培,为深入探索桔梗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我们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常规分离手段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纯化,并对桔梗蒸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及毒性变化进行了探究;此外,较为深入的探讨了桔梗总皂苷(Platycodon grandiflorum saponins,PGS)对小鼠阴囊热应激(Heat stress,H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初步分子机制。利用常规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法相结合的分离模式,从桔梗中分离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并通过LC-MS/MS,1H-NMR,13C-NMR鉴定为1个未知化合物和11个已知化合物。新化合物为:Jiegengnoside X已知化合物为:platycoside N,platycoside E,deapio-platycodin D3,platycodin D3,deapio-platycodin D2,deapio-platycodin D,platycodin D2,platycodin D,polygalacin D,platycoside F,platycoside J。桔梗的炮制最早记载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蒸制是中药炮制中重要的加工方法。本课题组先前的研究已经证明,经高温高压蒸制的桔梗发生了明显的褐变反应并伴有美拉德反应特有的香气,使味道苦、辛的桔梗更平和、香甜,而且经高热灭菌的桔梗更利于保存。通过HPLC法对桔梗蒸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蒸制桔梗中氨基酸类、还原糖类、聚炔类及包括桔梗皂苷D在内的多种皂苷类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此外,药理学研究发现蒸制后桔梗的毒性有所减弱。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20%的夫妇不孕,其中约有半数属于男性不育症,所以男性不育症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大量文献报道人参对弱精子症不育有明显疗效且桔梗对前列腺增生有治疗作用,我们思考,桔梗是否与人参相似,对肾经或者膀胱经有着类似的效果,所以针对PGS对HS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PGS至少部分通过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传导途径抑制氧化应激相关的凋亡对HS诱导的睾丸功能障碍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综上,我们共分离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包括一个结构新型的五环三萜皂苷;蒸制桔梗在口感上更易于接受,且皂苷等有效成分的含量均有所提升,毒性减弱;通过建立阴囊热应激小鼠损伤模型,初步证明并阐释了PGS能够显着抑制由热处理引起的睾丸组织中的氧化应激,升高其GSH和SOD水平,抑制脂质过氧化物MDA水平的升高,部分通过调节MAPK信号转导途径减少氧化应激相关的凋亡,改善热应激诱导的睾丸功能障碍及损伤。
冷晶[10](2019)在《基于NF-κB和PI3K/Akt信号通路阐释桔梗皂苷对顺铂致肾毒性的保护作用》文中认为桔梗(Platycodon grandif1orum(Jacq.)A.DC),是一种我国传统的中草药,具有药食兼用特点。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桔梗传统药性平,归肺经,味苦,辛。具有润肺利咽,止咳祛痰等传统功效。桔梗中含有三萜皂苷、多糖类、黄酮类等化学成分。其中的桔梗皂苷(Saponins from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saponins,PGS)是桔梗最主要的活性成分,也是其特征性成分。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桔梗皂苷除具有生津润咳,补脾益肺等传统作用功效外,还具有抗炎、抗肥胖、抗肿瘤、抗糖尿病、抗氧化及肝保护等丰富的药理活性。桔梗皂苷D(platycodon D,PD)是PGS中含量较高一种成分,也是桔梗三萜皂苷中含量较高的特征性成分,是桔梗药材及制品质量控制的指标性成分,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本研究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分别建立顺铂(cisplatin,CDDP)诱导小鼠急性肾损伤体内模型和CDDP致人胚肾细胞(HEK-293)肾毒性的体外模型两部分深入探讨了PGS和PD的肾保护作用,并揭示其可能的分子机制。1.PGS对CDDP诱导小鼠急性肾损伤的改善作用。将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空白组、模型组(CDDP,25mg/kg)、CDDP+PGS低剂量组(15mg/kg)、CDDP+PGS高剂量组(30mg/kg)。采用灌胃方式预给药10天,第7天给药1h后,一次性腹腔注射CDDP(25mg/kg)造成急性肾毒性。实验结果表明:CDDP模型组小鼠肾脏指数以及血清中的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E)水平显着增加。组织病理学H&E染色观察到模型组小鼠肾组织出现大量的炎性浸润和坏死细胞,PGS给药10天后上述症状能够得到明显缓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PGS能够有效抑制CDDP给药后凋亡相关的Bcl-2家族以及Caspase家族等蛋白表达。同时,TUNEL染色的结果佐证了PGS可以明显地抑制CDDP引起的肾细胞的死亡。此外,同样测定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氧化酶-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以及核因子(NF-κB)通路相关蛋白,PGS可以明显改善CDDP导致的这些炎症因子的过量表达,表明PGS能够显着缓解小鼠体内的炎症反应。最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从蛋白水平检测上游的PI3K/Akt靶点,结果表明PGS能够显着逆转CDDP诱导的PI3K/Akt相关蛋白表达的降低。总之,PGS可能通过抑制NF-κB通路的活化以及调节PI3K/Akt介导的凋亡通路来发挥对顺铂导致急性肾毒性的保护作用。2.PD对CDDP致HEK-293肾毒性的保护作用。基于PGS对顺铂致小鼠肾损伤的体内实验结果,通过建立CDDP致HEK-293肾毒性的体外模型来进一步阐释PD的肾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时间依赖性以及给药浓度依赖性的实验,最终确定给药和造模时间以及给药浓度。CDDP造模后细胞匀浆中MDA浓度明显升高、GSH显着降低,PD处理后的细胞大大改善。同时,ROS荧光染色结果进一步佐证了PD能够有效缓解CDDP导致的氧化应激。ELISA测定了细胞中TNF-α和IL-1β炎症因子的水平,western blot分析检测了细胞中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明了PD能够显着抑制CDDP诱导的炎症反应。此外,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到CDDP模型组致密浓染,western blot分析的Bcl-2家族和Caspase-3家族等凋亡相关蛋白发现CDDP处理使促凋亡蛋白显着升高、抗凋亡蛋白显着降低,PD预给药能够明显改善,表明PD有效抑制CDDP诱导的细胞凋亡。最后,利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测定PI3K/Akt这一上游信号通路,进一步用PI3K抑制剂LY294002联合给药,说明PI3K/Akt通路参与到PD抑制CDDP导致的肾毒性的作用。总之,PD可以通过调节NF-κB和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CDDP诱导的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途径而起到保护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充分表明,桔梗总皂苷及桔梗皂苷D能够有效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及其介导的NF-κB信号通路,缓解CDDP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等途径,从而明显改善CDDP诱导的急性肾毒性。为临床上治疗CDDP肾损伤及其相关保健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桔梗抗肥胖机理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桔梗抗肥胖机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酶提取桔梗多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桔梗的生物学特征 |
1.2 桔梗的药用化学成分 |
1.2.1 三萜皂苷类 |
1.2.2 黄酮类 |
1.2.3 酚类化合物 |
1.2.4 甾醇类化合物 |
1.2.5 多糖类化合物 |
1.2.6 其他 |
1.3 桔梗的药用价值 |
1.3.1 抗炎止咳平喘作用 |
1.3.2 降血糖血脂作用 |
1.3.3 治疗肿瘤的作用 |
1.3.4 对肝、肺的保护作用 |
1.3.5 抗肥胖作用 |
1.3.6 抗疲劳作用 |
1.3.7 抗氧化作用 |
1.3.8 其他药理学作用 |
1.4 桔梗多糖的的药用价值 |
1.4.1 桔梗多糖的降血糖作用 |
1.4.2 桔梗多糖的降血脂作用 |
1.4.3 桔梗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
1.4.4 桔梗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
1.4.5 桔梗多糖的抗肿瘤活性 |
1.4.6 桔梗多糖的抗病毒活性 |
1.4.7 桔梗多糖的抗辐射活性 |
1.4.8 桔梗多糖的其他生物活性 |
1.5 桔梗多糖的提取方法 |
1.5.1 溶剂提取法 |
1.5.2 微波辅助提取法 |
1.5.3 超滤法 |
1.5.4 超声波强化法 |
1.5.5 酶解法 |
1.5.6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1.6 桔梗多糖提取物中蛋白质的去除方法 |
1.7 桔梗多糖提取物的脱色方法 |
1.8 桔梗多糖的纯化方法 |
1.8.1 沉淀法 |
1.8.2 季铵盐络合法 |
1.8.3 制备性区域电泳法 |
1.8.4 离子交换柱层析法 |
1.8.5 凝胶柱层析法 |
1.9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
1.9.1 选题意义 |
1.9.2 研究内容 |
1.9.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桔梗多糖的提取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石油醚脱脂 |
2.2.2 热水浸出法 |
2.2.3 复合酶提取法 |
2.2.4 桔梗多糖各组分含量测定 |
2.3 热水法提取结果与分析 |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2.3.2 热水法提取工艺的响应面分析结果 |
2.4 复合酶法提取结果与分析 |
2.4.1 复合酶配比实验结果 |
2.4.2 复合酶辅助提取单因素实验结果 |
2.4.3 复合酶法多糖提取工艺的响应面分析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桔梗多糖的纯化 |
3.1 实验材料 |
3.1.1 仪器设备 |
3.1.2 化学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桔梗多糖醇沉 |
3.2.2 蛋白质去除 |
3.2.3 去除色素 |
3.2.4 桔梗多糖的纯化 |
3.2.5 透析 |
3.2.6 多糖的红外光谱扫描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去除蛋白质结果 |
3.3.2 H_2O_2去色素结果 |
3.3.3 DEAE-52 纤维素离子交换柱层析结果 |
3.3.4 Sephadex G-75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结果 |
3.3.5 多糖的红外光谱扫描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桔梗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原料 |
4.1.2 仪器设备 |
4.1.3 化学试剂 |
4.2 抗氧化实验方法 |
4.2.1 总还原力测定 |
4.2.2 ·OH清除效果测定 |
4.2.3 O_2~(2-)·清除效果测定 |
4.2.4 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测定 |
4.3 桔梗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分析 |
4.3.1 总还原力 |
4.3.2 ·OH清除能力 |
4.3.3 O_2~(2-)·清除能力 |
4.3.4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桔梗美白活性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桔梗概述 |
1.1 桔梗简介 |
1.2 桔梗的化学成分研究 |
1.2.1 三萜皂苷类化合物 |
1.2.2 黄酮类化合物 |
1.2.3 酚酸类化合物 |
1.2.4 聚乙炔类化合物 |
1.2.5 甾醇类化合物 |
1.2.6 多糖类化合物 |
1.2.7 其他类化合物 |
1.3 桔梗的药理活性研究 |
2 美白作用机制研究 |
2.1 皮肤黑色素形成原因 |
2.2 美白机制 |
3 美白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
3.1 常见美白化妆品有效成分 |
3.2 天然植物(中草药)美白活性成分 |
3.3 桔梗美白成分研究进展 |
4 美白功效的评价策略 |
4.1 体外实验法 |
4.2 动物实验法 |
4.3 人体实验法 |
5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桔梗美白活性部位筛选 |
1 仪器与材料 |
1.1 药材与试剂 |
1.2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基于2020 版《中国药典》的桔梗药材质量检测 |
2.2 桔梗美白活性不同提取物的筛选 |
2.2.1 提取工艺的设计 |
2.2.2 桔梗不同提取工艺美白活性的药效学筛选 |
2.2.3 提取工艺参数的优选 |
2.2.4 最优提取工艺的验证试验 |
2.3 桔梗美白活性部位的筛选 |
2.3.1 分离纯化 |
2.3.2 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
2.3.3 分离部位活性筛选 |
3 实验结果 |
3.1 桔梗药材基于2020 版《中国药典》的检测结果 |
3.2 桔梗不同提取工艺美白活性的药效学筛选结果 |
3.3 提取工艺参数的优选 |
3.3.1 单因素考察结果 |
3.3.2 响应面设计实验 |
3.4 最优提取工艺的验证实验结果 |
3.4.1 指标成分含量验证实验结果 |
3.4.2 最优工艺提取物活性验证实验结果 |
3.5 桔梗美白活性部位的筛选结果 |
3.5.1 分离部位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结果 |
3.5.2 分离部位活性筛选试验结果 |
3.6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桔梗美白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试剂 |
1.2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处理 |
2.2 色谱条件 |
2.3 质谱条件 |
2.4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PGE-ACT-WT化学成分分析 |
3.2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桔梗美白活性部位指纹图谱的建立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溶液的制备 |
2.1.1 对照品的制备 |
2.1.2 样品溶液制备 |
2.2 色谱条件 |
2.3 数据处理 |
2.4 方法学验证 |
2.4.1 精密度实验 |
2.4.2 重复性试验 |
2.4.3 稳定性试验 |
2.5 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
2.5.1 聚类分析 |
2.5.2 主成分分析 |
2.5.3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图谱采集 |
3.2 共有峰的确定 |
3.3 指纹图谱共有峰的指认 |
3.4 参照物的选择 |
3.5 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
3.6 化学模式识别分析结果 |
3.6.1 聚类分析结果 |
3.6.2 主成分分析结果 |
3.6.3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 |
3.7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桔梗美白活性部位作用机制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药品 |
1.3 细胞 |
2 试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活力测定 |
2.3 细胞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
2.4 细胞黑色素生成抑制活性 |
2.5 抗氧化活性 |
2.6 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的抗炎活性 |
3 实验结果 |
3.1 PGE-ACT-WT对 B16F10 细胞、264.7 细胞、HepG2 细胞活力的影响 |
3.2 PGE-ACT-WT对细胞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 |
3.3 PGE-ACT-WT对细胞黑色素生成的抑制活性 |
3.4 PGE-ACT-WT的抗氧化能力 |
3.5 PGE-ACT-WT对 LPS刺激的RAW264.7 巨噬细胞的抗炎能力 |
3.6 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3)减重止鼾汤联合CPAP治疗肥胖型OSA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与脱落病例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1.8 伦理学原则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分组 |
2.2 治疗方法及药物 |
2.3 观测指标 |
2.4 疗效观察指标 |
2.5 多导睡眠监测(PSG) |
2.6 质量控制 |
2.7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2.8 统计学方法 |
2.9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特征 |
3.2 肥胖指标比较 |
3.3 PSG数据比较 |
3.4 血脂代谢指标比较 |
3.5 ESS评分的比较 |
3.6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3.7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
3.8 安全性分析 |
3.9 依存性分析 |
4 讨论 |
4.1 减重止鼾汤的理法依据 |
4.2 方药组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3 研究结果分析 |
5 结论 |
6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减重止鼾汤联合CPAP治疗肥胖型OSA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OSA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浅析代谢综合征与中医“痰湿”理论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代谢综合征概述 |
2 中医痰湿理论与MS的关系 |
3 现代医家对MS病因病机的观点 |
4 现代医家对MS的论治经验 |
5 痰湿论治MS的现代医学依据 |
6 问题与展望 |
(5)五积散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1.7 终止试验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及对照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3.2 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需观察指标的比较 |
3.3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的普遍认识 |
1.1 遗传因素 |
1.2 胰岛素抵抗 |
1.3 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减弱 |
1.4 肠促胰素与肠道菌群 |
1.5 其他 |
2.现代医学对甲状腺结节的发病机制的普遍认识 |
3.2型糖尿病与甲状腺结节的相关研究进展及意义 |
4.现代医学关于2 型糖尿病的治疗和甲状腺结节的治疗 |
4.1 2型糖尿病的治疗 |
4.2 甲状腺结节的治疗 |
4.3 现代医学治疗的不足 |
5.导师对于消渴病合并瘿病的认识 |
6.五积散选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
6.1 选方依据 |
6.2 方药组成及分析 |
7.临床疗效分析 |
7.1 在中医症状体征方面 |
7.2 在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方面 |
7.3 在胰岛素抵抗方面 |
7.4 在甲状腺结节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结节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6)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痰湿壅盛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医学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情况 |
2.2 病例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临床分析指标 |
3 评价标准 |
3.1 主要疗效指标评价标准 |
3.2 安全性评价(见表5) |
4 统计分析 |
4.1 分析内容 |
4.2 方法选择 |
5 结果 |
5.1 病例完成情况 |
5.2 两组受试者基本资料 |
5.3 组内疗效评价 |
5.4 组间疗效评价 |
5.5 疗效小结 |
5.6 安全性评价 |
第二部分讨论 |
1 立题依据 |
1.1 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1.2 高血压与动脉粥样斑块的病理联系 |
1.3 颈动脉超声检查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量的重要方法 |
1.4 各类降压药的抗动脉粥样斑块作用 |
1.5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认识 |
1.6 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的中医认识 |
2 方药分析 |
2.1 组方配伍及方义 |
2.2 现代药理研究 |
3 结果分析 |
3.1 血压疗效分析 |
3.2 CIMT疗效分析 |
3.3 空腹血浆Hcy、LDL-C水平疗效分析 |
3.4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4.1 不足 |
4.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蛋白核小球藻多肽调节脂质的代谢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小球藻概述 |
1.1.1 小球藻概况 |
1.1.2 小球藻的活性成分 |
1.1.3 小球藻的生理活性 |
1.1.4 小球藻的破碎方法 |
1.2 蛋白核小球藻的研究现状 |
1.2.1 蛋白核小球藻的活性成分 |
1.2.2 蛋白核小球藻活性蛋白的研究现状 |
1.3 脂质代谢疾病的概述 |
1.3.1 脂质代谢疾病研究背景 |
1.3.2 脂质积累产生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理与成因 |
1.3.3 能量代谢的相关通路 |
1.4 蛋白及多肽的抗脂肪肝作用 |
1.4.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蛋白核小球藻蛋白酶解多肽制备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实验过程与方法 |
2.3.1 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核小球藻粉中的粗蛋白含量 |
2.3.2 蛋白核小球藻粉中的粗蛋白提取 |
2.3.3 抗氧化活性评价 |
2.3.4 蛋白核小球藻蛋白的酶解及水解物的分子量分布 |
2.3.5 数理统计 |
2.4 结果 |
2.4.1 不同细胞分裂方法的比较 |
2.4.2 蛋白核小球藻粗蛋白提取率及含量的测定 |
2.4.3 蛋白提取方法优化 |
2.4.4 粗蛋白的抗氧化活性 |
2.4.5 酶解水解度及分子量分布 |
2.4.6 粗多肽的抗氧化活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的分离纯化及其活性成分的降脂机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的仪器设备 |
3.3 实验过程与方法 |
3.3.1 主要溶液的配制 |
3.3.2 各组分酶解多肽的化学法抗肥胖活性评价 |
3.3.3 各组分酶解多肽的体外细胞抗肥胖活性评价 |
3.3.4 各组分酶解多肽体外肝细胞抗脂肪肝活性评价 |
3.3.5 凝胶色谱层析 |
3.3.6 各组分对3T3-L1 增殖的影响 |
3.3.7 LC-MS/MS定义多肽 |
3.3.8 多肽的合成 |
3.3.9 合成肽的活性评价 |
3.3.10 统计分析 |
3.4 结果 |
3.4.1 铜皂法抗肥胖活性的测定 |
3.4.2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对3T3-L1 细胞的增殖影响 |
3.4.3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对3T3-L1 细胞的甘油三脂影响 |
3.4.4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对LO2 细胞的增殖影响 |
3.4.5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对油酸LO2 细胞内TG的积累影响 |
3.4.6 碱性蛋白酶酶解蛋白核小球藻多肽经超滤后的脂肪酶抑制活性 |
3.4.7 碱性蛋白酶酶解多肽的凝胶色谱柱层析结果及活性评价 |
3.4.8 碱性蛋白酶水解肽A-II活性组分分离纯化 |
3.4.9 碱性蛋白酶中多肽PP1 中合成肽的HPLC和活性预测 |
3.4.10 碱性蛋白酶中多肽中合成肽的对细胞内蛋白的影响 |
3.4.11 分子对接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Ae对肥胖小鼠体内脂质积累的治疗作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4.2.2 实验动物 |
4.2.3 高脂饲料 |
4.2.4 仪器与试剂 |
4.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4.3.1 分组和造模 |
4.3.2 分血脂分析 |
4.3.3 氧化酶水平测定 |
4.3.4 组织学分析 |
4.3.5 蛋白印迹分析 |
4.3.6 16SrRNA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 |
4.3.7 数理统计 |
4.4 结果 |
4.4.1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Ae对脂肪肝小鼠的体重影响 |
4.4.2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Ae对脂肪肝小鼠附睾脂肪的影响 |
4.4.3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Ae对肝脏及附睾脂肪组织病理改变 |
4.4.4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Ae对肠道病变的影响 |
4.4.5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Ae对脂肪肝小鼠血脂的影响 |
4.4.6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Ae对脂肪肝氧化酶的影响 |
4.4.7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Ae对肝脏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4.4.8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Ae对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蛋白核小球藻双酶解分离纯化及活性多肽鉴定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主要的仪器设备 |
5.3 实验过程与方法 |
5.3.1 模拟肠胃酶解蛋白核小球藻蛋白 |
5.3.2 活性多肽组分凝胶质谱分离并LC-MS/MS鉴定多肽 |
5.3.3 多肽的合成 |
5.3.4 合成肽的活性评价 |
5.3.5 数理统计 |
5.4 结果 |
5.4.1 模拟人体酶解蛋白核小球藻多肽双酶酶解 |
5.4.2 双酶酶解多肽的凝胶色谱柱层析结果及活性评价 |
5.4.3 双酶蛋白酶水解肽TP-IV |
5.4.4 TP1 多肽中合成肽的HPLC和活性检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蛋白核小球藻双酶解多肽TPe对脂质代谢的作用 |
6.1 前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6.2.2 实验动物 |
6.2.3 高脂饲料 |
6.2.4 仪器与试剂 |
6.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6.3.1 动物分组 |
6.3.2 分血脂分析 |
6.3.3 酶水平测定 |
6.3.4 组织学分析 |
6.3.5 蛋白印迹分析 |
6.3.6 数理统计 |
6.4 结果 |
6.4.1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TPe对脂肪肝小鼠的体重及食量的影响 |
6.4.2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TPe对脂肪肝小鼠皮下及附睾脂肪的影响 |
6.4.3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TPe对肝脏组织病理改变 |
6.4.4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TPe对肠道病变的影响 |
6.4.5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TPe对脂肪肝小鼠血脂的影响 |
6.4.6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TPe对脂肪肝氧化酶的影响 |
6.4.7 蛋白核小球藻多肽TPe对肝脏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桔梗根系结构特征与有效成分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桔梗概述 |
1.2 桔梗的化学成分 |
1.2.1 三萜皂苷类 |
1.2.2 黄酮类 |
1.2.3 酚类化合物 |
1.2.4 甾醇类化合物 |
1.2.5 其他化合物 |
1.3 桔梗皂苷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
1.3.1 抗炎止咳平喘作用 |
1.3.2 降血糖血脂作用 |
1.3.3 治疗肿瘤的作用 |
1.3.4 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
1.3.5 抗肥胖作用 |
1.3.6 抗疲劳作用 |
1.3.7 急性毒性 |
1.4 桔梗皂苷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
1.5 三萜皂苷生物合成过程与关键酶的筛选 |
1.5.1 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生物合成过程 |
1.5.2 三萜皂苷生物合成过程中关键酶的筛选 |
1.6 桔梗根形态解剖学的研究进展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2 研究所需仪器及试剂 |
2.2.1 仪器 |
2.2.2 试剂 |
2.3 研究方法 |
2.3.1 光学显微镜制样方法 |
2.3.2 酶活测定方法 |
2.3.3 桔梗皂苷D含量的测定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桔梗根结构的显微结构观察 |
3.1.1 桔梗根横切面显微结构 |
3.1.2 不同月份桔梗根横切面的显微结构观察 |
3.2 三萜皂苷合成过程中关键酶活水平变化 |
3.2.1 3 -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D)的活性变化 |
3.2.2 1 -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DXR)的活性变化 |
3.2.3 鲨烯环氧酶(SE)的活性变化 |
3.2.4 细胞色素氧化酶(CYP450)的活性变化 |
3.2.5 四种关键酶在一个生长周期中的变化趋势 |
3.3 桔梗皂苷D含量测定结果 |
3.3.1 标曲绘制 |
3.3.2 精密度 |
3.3.3 稳定性 |
3.3.4 重复性 |
3.3.5 回收率 |
第四章 讨论 |
4.1 桔梗根的显微结构观察 |
4.2 桔梗根中三萜皂苷合成过程中关键酶活的变化 |
4.3 不同采收月份桔梗根中桔梗皂苷D含量的分析 |
4.4 桔梗根系解剖学特征、三萜皂苷合成中关键酶活性与桔梗皂苷D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桔梗化学成分分离、蒸制前后成分比较及对阴囊热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桔梗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1.1 桔梗皂苷元类 |
1.2 桔梗皂苷类 |
1.3 黄酮类 |
1.4 酚酸类 |
1.5 聚炔类 |
1.6 甾醇类 |
1.7 多聚糖类 |
1.8 脂肪酸类 |
1.9 氨基酸类 |
1.10 挥发油类 |
第二章 桔梗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
2.1 祛痰作用 |
2.2 镇咳作用 |
2.3 抗炎活性 |
2.4 抗肿瘤活性 |
2.5 抗氧化活性 |
2.6 抗糖尿病活性 |
2.7 抗肥胖活性 |
2.8 保肝活性 |
2.9 心血管保护作用 |
2.10 其他活性 |
2.11 研究展望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桔梗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
1.1 材料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3 化合物结构解析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蒸制桔梗的化学成分分析 |
2.1 材料和仪器 |
2.2 游离氨基酸的检测 |
2.3 还原糖的检测 |
2.4 其他类化合物的检测 |
2.5 急性毒性实验 |
2.6 讨论 |
2.7 小结 |
第三章 桔梗总皂苷对阴囊热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
3.1 材料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基于NF-κB和PI3K/Akt信号通路阐释桔梗皂苷对顺铂致肾毒性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桔梗的研究进展 |
1.1 桔梗的化学成分 |
1.2 桔梗的药理活性 |
1.3 研究展望 |
第二章 桔梗皂苷D的研究进展 |
2.1 桔梗皂苷D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
2.2 桔梗皂苷D的药理活性研究 |
2.3 研究展望 |
第三章 顺铂肾毒性的研究概况 |
3.1 顺铂肾毒性的潜在机制 |
3.2 顺铂肾毒性的研究现状 |
3.3 研究展望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桔梗总皂苷对CDDP致小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桔梗皂苷D对 CDDP致 HEK-293 肾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桔梗抗肥胖机理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酶提取桔梗多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向丽.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2]桔梗美白活性物质研究[D]. 马馨桐.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减重止鼾汤联合CPAP治疗肥胖型OSA痰瘀互结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军.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浅析代谢综合征与中医“痰湿”理论的关系[J]. 胡慧君,刘莉,隋艳波,韩宇博,邹国良,金娟. 中医药学报, 2020(06)
- [5]五积散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媛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痰湿壅盛证)的临床观察[D]. 饶聪.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蛋白核小球藻多肽调节脂质的代谢及机制研究[D]. 张睿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8]桔梗根系结构特征与有效成分的相关性研究[D]. 张雪娟. 山西大学, 2019(01)
- [9]桔梗化学成分分离、蒸制前后成分比较及对阴囊热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D]. 付程林.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基于NF-κB和PI3K/Akt信号通路阐释桔梗皂苷对顺铂致肾毒性的保护作用[D]. 冷晶.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