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脏CT检查技术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雯[1](2021)在《肝脏增强CT技术与肝脏MRI技术诊断肝癌的准确率对比》文中指出目的比较肝脏增强CT与肝脏核磁共振(MRI)技术运用于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南阳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纳入的102例肝癌患者,收集并整理所有患者齐全资料,分别给予肝脏增强CT、肝脏MRI技术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结果经肝脏增强CT检查,发现75例患者在增强扫描中动脉期造影迅速进入病灶,且密度高出周边正常组织,门脉期密度相同,延迟期为低密度;另27例中强度强化有15例,不强化有12例。而肝脏MRI检查中,96例包含血供的肿瘤病灶,动态增强扫描中呈现强化的动脉相;另6例无血供病灶中轻度强化的动脉相有3例,无强化动脉相有3例。肝脏增强CT和肝脏MRI在肝外病灶和肝外阳性病例检出个数和检出率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肝脏MRI检出肝内病灶个数和肝内阳性病例检出率上均高于肝脏增强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检测直径> 3 cm的肿瘤时肝脏增强CT和肝脏MRI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诊断直径≤3 cm的肿瘤时肝脏MRI检出率高于肝脏增强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肝脏MRI总体检出率高于肝脏增强CT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肝脏MRI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均高出肝脏增强CT(P <0.05)。结论肝脏MRI在诊断肝癌中效果显着,且灵敏度与特异度较肝脏增强CT更高。
金箫笛[2](2021)在《不同碘注射方式对犬肝脏CT造影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
吴珊珊[3](2021)在《应用化疗药后兔肝损害的二维超声、ARFI、检验及病理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应用顺铂联合长春瑞滨后兔肝脏的超声表现、ARFI测定值、实验室检验及病理改变多方面变化,比较用药后肝损害的情况,重点观察是否形成脂肪肝及肝纤维化。探讨实验室检验指标(肝功及血脂)和ARFI测定值对于诊断肝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40只,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将白兔分为普通饲料组(A组)、高脂饲料组(B组)、顺铂+长春瑞滨组(C组)、顺铂+长春瑞滨+高脂饲料(D组),每组分别为10只纳入实验。用药前抽取兔静脉血测量肝功和血脂,并对兔肝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检查得到ARFI测定值。间断应用化疗药6个周期后再次行以上检查,比较用药前后的AST、ALT、TC、TG、ARFI测定值及超声图像的变化,最后取兔肝做病理标本并应用病理分级。结果:肝功用药前后A组AST、ALT、TC、T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组、C组和D组用药后AST和ALT均较用药前升高(t=22.806、23.994、54.386,P值均<0.001);用药后AST水平D组>C组>B组;用药后ALT水平D组>B组>C组;用药后AST、ALT水平B、C、D组均>A组(F=791.103、1770.811,P值均<0.001)。血脂用药前后A组和C组TC、T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组和D组用药后TC、TG均较用药前升高(t=458.132、418.561、10.964、10.514,P值均<0.001);用药后TC水平B组>D组且均高于C组和A组,C组和A组无明显差异;用药后TG水平D组和B组均高于C组和A组(F=2.494、74.844,P值均<0.001),B组和D组无明显差异,C组和A组无明显差异。ARFI测定值用药前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B组、C组和D组用药后较用药前均增加(t=16.733,11.571,18.156,P值均<0.001);用药后D组>B组>C组且均高于A组(F=115.679,P值<0.001)。超声表现用药后A组超声图像未见明显异常;B组超声图像显示肝脏体积稍增大、形态饱满,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密集增强、尚均匀,胆管壁及门脉管壁回声稍增强,类似轻度脂肪肝的表现;C组肝脏体积正常,包膜不光滑,实质回声增粗,不均匀,胆管壁及门脉管壁回声增强;D组肝脏体积稍大,形态饱满,包膜不光滑,实质回声密集增粗、增强,胆管壁及门脉管壁回声增强,有脂肪肝并弥漫性肝损害的声像图表现。病理用药后,A组肝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的细胞坏死,B组可见大量的肝细胞脂肪变性,C组可见肝细胞水肿,轻微散在的脂肪变性,汇管区、小血管壁及小胆管壁炎细胞浸润、少许淤血及淤胆,点状坏死及纤维化等。D组除C组的病理变化,另有大量细胞脂肪变性,还可见数量不等的再生结节。按照病理学分级将上述各组病理结果分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TC、TG两种指标对于有无轻度以上肝纤维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FI测定值、AST、ALT对于诊断轻度肝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3(95%可信区间0.744~0.981)、0.835(95%可信区间0.708~0.962)、0.835(95%可信区间0.704~0.966),ARFI测定值、AST、ALT的截断值分别为1.4、68.685、90.795,敏感性分别为71.4%、85.7%、57.1%,特异性分别为88.5%;76.9%、96.2%。结论:1、应用化疗药可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损害,但超声上不会出现明显的脂肪肝表现,临床上出现的所谓“化疗性脂肪肝”主要是由过量高脂营养物质引起。2、高脂饮食导致TC、TG升高易引起肝功异常加重肝损害。3、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测定值对评估肝损害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4、实验室检验指标AST、ALT对评估肝损害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付雪林[4](2021)在《奥沙利铂肝窦损害CT类灌注成像定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采用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化疗方案肿瘤患者在用药前、后肝脏CT类灌注成像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CT类灌注参数与生化指标AST、ALT、PLT、肝脏纤维化指数和脾脏体积变化的相关性,探讨肝脏CT类灌注成像无创性监测及定量评估奥沙利铂诱导肝窦损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收集我院2017年07月至2020年09月间,接受OXA化疗方案的128例胃癌、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上腹部CT增强资料,其中男性69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51.71±11.51)岁。采集患者化疗前后的AST、ALT、PLT及肝脏保护用药信息,根据公式计算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platelet ratio index,APRI)和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数(fibrosis index based on 4 factor,FIB-4)值,应用CT后处理软件测量患者的肝脏CT门静脉类灌注(portal vein infusion,PVP)、动脉增强分数(arterial enhancement fraction,AEF)及脾脏体积(Spleen volume,SV),计算PVP指数(portal venous perfusion index,PVPI)、脾脏体积指数(spleen volume index,SVI)。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用药前后患者的CT类灌注参数、实验室指标及脾脏体积的变化,分析PVPI与实验室指标变化值、SVI的相关性。(2)依据患者化疗期间是否使用护肝药物将患者分为还原性谷胱甘肽组(A组)、贝伐珠单抗组(B组)及未使用护肝药物组(C组),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组间CT类灌注参数差别。(3)参考Han等人[1,2]的方法,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患者化疗期间上腹部CT增强门静脉期肝实质不均匀强化程度进行4分法评分,根据最高评分是否≥2分将患者分为无HSOS组(58例)和HSOS组(70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CT类灌注成像诊断肝窦损害的效能。结果:(1)化疗前后患者肝脏CT类灌注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化疗期间患者PVP较化疗前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F化疗后较化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化疗前后患者实验室生化指标、肝纤维化指数、脾脏体积变化规律及其与肝脏CT类灌注参数的相关性分析:AST、ALT、肝纤维化指数APRI、FIB-4值及SV随化疗周期增加而增大,而PLT则随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XA化疗前后患者PVPI与同时期肝纤维化指数APRI、FIB-4变化及SVI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2、-0.279、-0.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还原型谷胱甘肽、贝伐珠单抗对OXA化疗后CT类灌注的影响分析:化疗末期,还原型谷胱甘肽组、贝伐珠单抗组患者PVP高于未使用护肝药组患者,其中,贝伐珠单抗组与未使用护肝药物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还原型谷胱甘肽组、贝伐珠单抗组患者PVPI均低于未使用护肝药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CT类灌注成像评估肝窦损害的价值及诊断效能分析:评分最高时期HSOS组患者PVP明显低于无HSO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HSOS组患者PVPI明显高于无HSO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AEF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VPI诊断HSOS发生的AUC为0.828(95%CI:0.754~0.902),临界值为0.212,敏感度为71.9%,特异度为76.8%。结论:(1)肝脏CT类灌注成像能基于常规CT增强图像定量反映OXA化疗前后患者肝脏门静脉血流灌注变化规律:OXA用药期间患者的PVP逐渐降低;并且,PVPI与肝窦损害的实验室生化指标变化及脾脏体积增大指数(SVI)具有相关性;(2)CT类灌注成像能够反映护肝药物抵抗OXA肝窦损伤的效应:还原型谷胱甘肽、贝伐珠单抗等护肝药物具有抵抗OXA的毒性作用,可减轻肝窦的损伤;(3)CT类灌注成像参数PVP、PVPI是评估肝窦损害的敏感指标,可定量评估HSOS的发生。PVPI诊断HSOS发生的AUC为0.828(95%CI:0.754~0.902),临界值为0.212,敏感度为71.9%,特异度为76.8%。
李建志[5](2021)在《DCE-MRI在HCC射频治疗前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肝细胞癌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癌症,也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癌的90%以上,其对病人的危险因素是恶性程度高、发展迅速,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目前肝细胞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肝癌治疗的主要方式是外科手术根治术及非手术治疗,射频消融术是目前非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早期的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可以获得根治性的效果,而对于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可以作为一种姑息性的治疗手段行减瘤术。近年来,具有定量或半定量功能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DCE-MRI可以模拟对比剂在肝脏病灶区域的代谢过程,获得定量和半定量的功能性参数,定量分析肿瘤组织的血供变化以及灌注性、渗透性微循环改变,弥补常规MRI序列不能定量分析的不足,在肝细胞癌诊断和射频疗效评估方面具有潜力。第一部分DCE-MRI在HCC评估中的应用肝细胞癌筛查和检测的主要诊断指标通常是基于实验室肿瘤血清标志物和影像学多期增强的成像。磁共振是肝癌诊断与术前评估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目前,MRI评价肝细胞癌主要依靠常规序列,通过病变形态学、组织信号的改变以及病灶的强化方式得以诊断,其结果主要依赖于诊断医师的经验,主观性较强。DCE-MRI是一种根据病变中异常的微循环改变评估病变组织病理生理性质的功能成像技术,能够获取较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技术更多的半定量和定量的功能性参数,这些参数能够提供包括组织的血供、灌注性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等信息,其中肿瘤组织渗透性改变的研究引起广泛重视。目前,利用DCE-MRI评价病变渗透性改变的常用模型包括单室模型、双室模型、参照物模型等,其中双室模型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评价肝脏疾病更加简单易用。研究目的探讨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在HCC评估中的价值;应用Extended Tofts与Exchange两种药代动力学模型测量组织血管功能渗透性参数,对比分析两种模型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资料与方法对纳入研究的肝癌组138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对象行MRI常规序列及动态增强MRI扫描(DCE-MRI)检查。采用图像后处理OmniKinetics(0.K.,通用医疗,中国)软件,获取肝细胞癌病灶及癌旁肝组织感兴趣区和对照组正常肝组织感兴趣区的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药代动力学模型的渗透性参数。对比分析肝癌组和对照组各参数在不同病变组间的差异以及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两种模型之间渗透性参数的差异,并对肝癌和对照组肝组织各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诊断试验评价。结果1 半定量参数 TTP(min)、MC(mmmol/L)、IAUC(mmol*min)和 MS 的结果如下:1)肝癌:0.87±0.25、1.18±0.79、1.41±0.84 和 4.20±3.01;2)癌旁肝组织:0.99±0.22、0.67±0.24、0.90±0.32 和 2.15±0.94;3)对照组肝组织:0.92±0.23、0.65±0.22、0.84±0.25 和 2.14±0.99;4)四个半定量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在肝癌与癌旁肝组织、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灌注性参数 BF(ml/min/100g)、BV(ml/l00g)和 MTT(min)的结果如下:1)肝癌:202.00±132.0、39.34± 19.07 和 0.25±0.13;2)癌旁肝组织:163.34±88.49、32.46±13.48 和 0.27±0.12;3)对照组肝组织:139.66±74.18、25.65±12.50 和 0.24±0.12;4)三个灌注性参数在各组之间对比分析:在肝癌与癌旁肝组织、与对照组肝组织比较,BF值和BV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的P值分别为0.3016、0.3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渗透性参数3.1 Extended Tofts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和 HPI的结果如下:1)肝癌:1.13±0.74、3.10± 1.84、1.91±1.38、0.29±0.21 和 0.68±0.17;2)癌旁肝组织:0.85±0.51、2.86±1.35、1.42±1.23、0.23±0.14 和0.30±0.15;3)对照组肝组织:0.91±0.73、3.09±1.87、1.57±1.67、0.16±0.10 和0.29±0.12;4)Extended Tofts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与癌旁肝组织比较,Ktrans、ve、vp和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08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与对照组间,Ktrans、ve、vp和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94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 Exchange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HPI 和 Fp(ml/min/100g)结果如下:1)肝癌:1.85±0.8、1.69±1.07、0.78±0.20、0.31±0.20、0.57±0.26和1.76±0.79;2)癌旁肝组织:2.45±0.75、2.96± 1.65、0.74±0.21、0.35±0.21、0.09±0.10和 2.31±0.76;3)对照组肝组织:2.33±0.84、3.02±1.83、0.73±0.19、0.26±0.17、0.10±0.10、2.23±0.84 和 2.23±0.84。4)Exchange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与癌旁肝组织比较,所有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与对照组间,Ktrans(min-1)、kep(min-1)、ve、HPI和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比较的P值为0.17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Extended Tofts模和Exchange模型在肝癌、癌旁肝组织、对照组中相同参数分别在同一种组别内的差别性检验比较:肝癌组别内Krans、kep、ve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参数P值0.1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肝组织组别内Krans、ve、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参数P值为0.77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别内Krans、ve、vp和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参数P值为0.8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模型相同参数在同一组别中的相关性:肝癌组别中,Ktrans、kep、vp和HPI呈弱至低、中度相关,r范围是0.2532~0.7217,ve的相关系数r的P值为0.9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癌旁肝组织中,Ktrans、kcp、ve、vp和HPI呈低度相关,r范围是0.2484~0.4303;在对照组中,Ktrans、kep和ve的呈低度相关,r范围0.3290~0.5253,vp和HPI相关系数r的P值为0.0967和0.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区分肝癌的各参数logistic回归分析及诊断试验评价(p为概率)5.1 半定量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1.1093+0.8603 × MS,(model 1);ROC曲线下面积0.787,灵敏度77.5%,特异度68.4%。5.2 灌注性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0.2627+0.0505 ×BV,(model 2);ROC曲线下面积0.709,灵敏度52.9%,特异度78.9%5.3渗透性参数区分肝癌回归分析和诊断试验评价:Extended tofts模型渗透性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8.7445+7.9343 × Vp+17.5833×HPI,(model 3);ROC曲线下面积0.975,灵敏度94.9%,特异度94.7%。Exchange模型渗透性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6.2373+1.3379 ×Ktrans+19.6095×HPI,(model 4);ROC 曲线下面积 0.969,灵敏度90.6%,特异度92.1%。5.4两种模型分别联合半定量参数和灌注性参数区分肝癌的logistic回归分析和诊断试验评价:1)Extended tofts模型联合各类型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11.7921+20.1850 × HPI+6.4564 × IAUC-1.0543 × MS,(model 5)。ROC曲线下面积0.978,灵敏度92.8%,特异度97.4%。2)Exchange模型联合各类型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5.7357+15.9189 × HPI+0.1045 × BV,(model 6)。ROC 曲线下面积 0.975,灵敏度97.1%,特异度 89.5.4%。结论1 DCE-MRI结合药代动力学模型获得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分析,可以提供肝细胞癌微循环的量化信息,是常规MRI序列形态学和解剖学的补充,在评估肝细胞癌病理生理特征方面有重要价值。2药代动力学渗透性模型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在肝细胞癌评价中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其中Exchange模型提供信息较丰富。3肝细胞癌MRI量化诊断的较好方式是半定量参数IAUC和MS联合Extended tofts模型中的参数HPI,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78,灵敏度为92.8%,特异度为97.4%。第二部分DCE-MRI在HCC射频消融后短期疗效评估中的应用肝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对于早期发现的小肝癌或者不适宜手术切除行减瘤术的肝癌,射频消融术是最佳治疗选择之一。动态增强磁共振的半定量参数以及灌注性和渗透性的参数可反映消融治疗后病变区域内组织微循环的改变情况,为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后的疗效评估提供更多的病理生理学的特征信息,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最大化的实现精准评价。研究目的分析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在HCC射频治疗后短期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指导临床医生精准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研究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是收集到的69例行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的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后的患者,其中完全消融病例42例,不完全消融病例27例;与该组病例比较的研究对象组别同第一部分肝癌组及对照组。肿瘤仅做射频消融治疗。图像后处理软件是OmniKinetics(0.K.,通用医疗,中国),勾画肝癌射频消融灶、肿瘤残留组织、射频消融灶旁肝组织的感兴趣区,获取DCE-MRI动态增强曲线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药代动力学模型的渗透性参数,对比分析完全消融病灶、不完全消融病灶的消融区域、肿瘤残留组织的各参数在不同组织间的差异性以及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两种模型间渗透性参数在同一组别的差异性。结果一、完全消融组半定量及定量参数研究结果1 半定量参数 TTP(min)、MC(mmmol/L)、IAUC(mmol*min)和 MS 的结果如下:1)肝癌射频消融灶:1.17±0.37、0.23±0.13、0.22±0.16 和 0.84±0.44;2)射频消融灶旁肝组织:1.01±0.21、0.66±0.23、0.91±0.32 和 2.04±0.90;3)肝癌组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半定量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射频消融灶与消融灶旁肝组织、与对照组、与肝癌组之间TTP、MC、IAUC和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灌注性参数 BF(ml/min/100g)、BV(ml/100g)和 MTT(min)的结果如下:1)肝癌射频消融灶:16.20±10.76、3.48±1.34、1.50±0.10;2)消融灶旁肝组织:152.34±72.96、31.69±12.32、0.29±0.17;3)肝癌组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灌注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射频消融灶与消融灶旁肝组织、与对照组间、与肝癌组之间BF、BV和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渗透性参数3.1 Extended Tofts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和 HPI 的结果如下:1)肝癌射频消融灶:0.09±0.07、1.11±0.81、3.94±2.36、0.03±0.03 和0.82±0.12;2)消融灶旁肝组织:0.92±0.58、3.04±1.58、1.38± 1.24、0.21 ±0.14 和0.27±0.13;3)肝癌组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Extended Tofts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射频消融灶与消融灶旁肝组织、与对照组之间、与肝癌组之间Ktrans、kep、ve、vp和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 Exchange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HPI 和 Fp(ml/min/100g)的结果如下:1)肝癌射频消融灶:0.30±0.23、2.77±1.67、0.39±0.29、0.06±0.11、0.75±0.24 和 0.25±0.20;2)消融灶旁肝组织:2.48±0.73、3.07±1.58、0.73±0.20、0.31±0.15、0.08±0.07 和 2.32±0.71;3)肝癌组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Exchange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射频消融灶与消融灶旁肝组织比较,Ktrans、ve、vp、HPI和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4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灶与对照组间,Ktrans、ve、vp、HPI和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93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模型相同参数在同一种组别内的差别性检验射频消融灶组别内Ktrans、kep、v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和HPI参数的P值分别为0.9462和0.05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灶旁肝组织组别内Ktrans、ve、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74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模型之间对应参数在肝癌射频消融灶、消融灶旁肝组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射频消融灶组参数Ktrans、kep、vp和HPI呈低、中度相关,r范围0.5926~0.7811,ve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p,0.1489/0.3468,P>0.05);射频消融灶旁肝组织组参数Ktrans、kep、ve、vp和HPI呈低、中度相关,r范围0.3407~0.5712,参数Ktrans、vp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p,0.1802/0.2534,0.3011/0.0526,P>0.05)。二、不完全消融组半定量及定量参数研究结果1 半定量参数 TTP(min)、MC(mmol/L)、IAUC(mmmol*min)和 MS 的结果如下:1)肿瘤残留:0.83±0.24、1.64±1.27、1.91±1.35 和 5.80±4.34;2)消融区域:1.22±0.39、0.24±0.13、0.24±0.17 和 0.86±0.45;3)肝癌组别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半定量参数各组别之间对比分析:肿瘤残留组织与本组别消融区域的比较,TTP、MC、IAUC和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别比较,MC、IAU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MC、IAU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灌注性参数 BF(ml/min/100g)、BV(ml/100g)和 MTT(min)的结果如下:1)肿瘤残留:263.17±157.76、43.88±19.90 和 0.24±0.12;2)消融区域:16.74±10.21、4.00±1.24 和 1.50±0.10;3)肝癌组别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灌注性参数各组别之间比分析:灌注性参数在肿瘤残留组织与本组别中消融区域组织比较,参数BF、BV和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别比较,BF、BV和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BF和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渗透性参数3.1 Extended Tofts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c、vp和 HPI 的结果如下:1)肿瘤残留:1.54±0.83、3.90±1.96、1.36±1.06、0.35±0.22 和 0.68±0.18;2)消融区域:0.09±0.06、1.06±0.89、4.36±2.60、0.04±0.03 和 0.81±0.14;3)肝癌组别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Extended Tofts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别之间对比分析:肿瘤残留与本组别中消融区域比较,Ktrans、kep、ve、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别比较,参数Ktrans、kep、ve、vp和H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Ktrans、kep、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的P值为0.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 Exchange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HPI 和 Fp(ml/min/100g)的结果如下:1)肿瘤残留:2.03±0.75、1.88±1.40、0.81 ±0.20、0.35±0.21、0.55±0.29和 1.95±0.76;2)消融区域:0.32±0.25、2.41±1.56、0.44±0.29、0.07±0.13、0.73±0.27和 0.26±0.21;3)肝癌组别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Exchange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别之间对比分析肿瘤残留组织与本组别中消融区域比较,参数Ktrans、ve、vp、HPI和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0.1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别的比较,所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的比较,Ktrans、kep、ve、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p的P值为0.07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Extended Toft和Exchange模型相同参数在同一组别内的差别性检验比较:两种模型相同参数在肿瘤残留组织的差别性检验:Ktrans、ve、ke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的P值0.92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融区域的差别性检验:Ktrans、kep和v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和HPI的P值分别为0.9551和0.05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模型在肿瘤残留组织中参数Ktrans、vp和HPI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3993、0.6136、0.8694(P<0.05),kep和ve的相关系数,的P值分别为0.3939,0.5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融区域中参数Ktrans、kep、ve和HPI的r分别为0.5931、0.7644、0.6626、0.7729(P<0.05),vp相关系数r的P值为0.34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相关系数r的P值为0.74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分析,可以提供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后消融病灶、肿瘤残留与正常肝组织之间微循环功能状态改变的信息。2 DCE-MRI多参数成像结合应用药代动力学模型可以量化评价肝癌射频疗效,提高了疗效评估的客观性,是常规MRI形态学及解剖学评价的重要补充。全文结论1 DCE-MRI联合药代动力学模型获得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可以提供肝细胞癌微循环的量化信息,在评估肝细胞癌病理生理特征方面有重要价值。2药代动力学渗透性模型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在肝细胞癌评价中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其中Exchange模型提供信息较丰富。3 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分析,可以提供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后消融病灶、肿瘤残留与正常肝组织之间微循环功能状态改变的信息。4 通过联合药代动力学模型获得的DCE-MRI多参数成像对于肝细胞癌诊断及其射频消融疗效的评估,可以提供更丰富、更精确的组织微循环改变信息,是常规MRI序列形态学和解剖学的补充,具有重要价值。5 DCE-MRI在肝癌和射频疗效评估应用方面的扫描方案、评价标准,尚需要多中心大数据的支持。
王飞[6](2021)在《部分脾栓塞术对肝脏血流灌注近期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SE)对肝硬化脾亢患者肝脏血流灌注近期影响,并探讨肝脏血液灌注改变与肝功能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PSE术后肝脏灌注的变化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研究,共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诊断为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并行PSE术患者27例。采集外周血分析术前、术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变化,利用CT“一站式”全肝灌注成像检测PSE术前、术后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血容量(BV)、血流量(BF)、肝动脉灌注分数(HAF),于轴位原始图像上测量肝总动脉及脾动脉主干内径变化。同时检测血常规(WBC、PLT)、肝肾功能指标(TBiL、ALB及Cr)、凝血指标(PT及INR),分析比较术前及术后CT灌注参数、肝总动脉、脾动脉及脾动脉/肝总动脉内径比值,分析CT灌注参数与肝功能之间相关性。[结果]1.肝脏CT灌注的变化术前 HAF 值 0.18±0.17、HAP 值为 16.51±14.6 ml·min-1·(100ml)-1、PVP值为 93.86±52.22 ml·min-1·(100ml)-1、TLP 值为 110.72 ± 49.73ml.min-1·(100ml)-1、BV 值为 18.99±3.86 ml·min-1·100g;术后 7 天 HAF 值为 0.40±0.25、HAP 值为 21.93±12.38 ml·min-1·(100ml)-1、PVP值为36.89±21.22 ml·min-1·(100ml)-1、TLP 值为 58.51±15.14 ml·min-1·(100ml)-1 BV 值为 18.77±4.25 ml·min-1·100g;术后 1 月 HAF 值 0.28±0.18、HAP 值为 25.30±23.15 ml·min-1·(100ml)-1、PVP 值为 63.86±29.38 ml·min-1·(100ml)-1、TLP值为 89.17± 7.96 ml·min-1·(100ml)-1 BV 值为 18.93±4.60 ml·min-1·100 g。与术前比较,PSE术后HAF明显增高,呈显着升高后缓慢下降的动态变化过程,术后7天、1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AP术后呈现上升趋势,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与术后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VP及TLP术后明显下降,呈显着下降后缓慢升高,术后7天、1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V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肝总动脉与脾动脉内径的变化术前肝总动脉内径为3.71 ±0.34mm,脾动脉内径为6.20±0.30mm,脾/肝总动脉内径比为1.69±0.25;术后7天肝总动脉内径为4.13±0.15mm,脾动脉内径为5.93±0.24mm,脾/肝总动脉内径比为1.44±0.08;术后1月肝总动脉内径为4.08±0.15mm,脾动脉内径为5.49±0.20mm,脾/肝总动脉内径比为1.35±0.06。PSE术后肝总动脉直径较术前明显增大,术后1月较术后7天有所缩小,但仍大于术前。脾动脉直径及脾/肝总动脉直径比值术后呈明显减小,术后7天、1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肝功能的变化PSE术后3天、7天外周血TBiL及PT均较术前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TBiL下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PT较术前稍有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MELD评分为9.15±2.51,术后7天MELD评分为11.18±3.06,术后1月MELD评分为7.32±1.80,MELD评分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术后1月降至稍低于术前。4.PSE术后CT灌注参数与MELD评分相关性分析患者术后7天MELD评分与HAP无相关性,MELD评分与PVP及TLP存在负相关关系(HAP:r0.058,P>0.05;PVP:r=-0.751,P<0.05;TLP:r=-0.685,P<0.05)。5.外周血象的变化PSE术前外周WBC为2.41±0.87 × 109/L,术后7天迅速升至最高6.47±4.00× 109/L,术后1月下降至3.45±1.03 × 109/L,呈速升速降;术前外周PLT为43.75±17.98 × 109/L,术后 7 天上升至 108.81±52.69 × 109/L,术后 1 月保持于 100.81±26.06 × 109/L,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结论]1.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存在SASS,PSE术能缓解SASS,改善肝脏循环。2.PSE术后短期肝脏CT灌注参数改变,提示PSE术后肝动脉灌注量增加,门静脉及总肝灌注量降低,PSE引起PVP下降主要不是营养性及功能性肝灌注减少,而是调节性PVP减少,有利于改善门脉高压的肝脏循环障碍。3.PSE术后PVP及TLP一过性减少可能是造成肝功能短期内损伤的因素之一。
汪徐[7](2021)在《肝脏血管周围晕征的MRI表现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描述肝脏血管周围晕征(perivascular lucency,PVL)的病理机制和MRI表现,探讨其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并评价PVL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197例肝脏相关疾病(主要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肿瘤)患者PVL的MRI的表现,研究患者上腹部MRI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资料,探讨PVL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97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111例、肝硬化组57例、肝脏肿瘤组29例。结果统计:(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PVL检出率为32.4%,肝肿瘤患者的PVL检出率31.0%,肝硬化患者的PVL检出率为40.4%;(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VL的出现率随着肝炎严重程度的增加而上升,呈正相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5);随着慢性乙型肝炎分级加重,PVL征象显示的治疗有效率逐渐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06<0.05)。(3)肝硬化患者PVL的出现率未随着肝硬化分级评分增加而变化(P>0.05);不同肝硬化评分等级组中,PVL治疗有效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608>0.05)。(4)肝脏肿瘤患者中9例肝门梗阻患者中有7例PVL出现(77.8%),PVL出现率远高于肝门区未受到侵犯的肿瘤患者(1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VL的MRI分布和表现在不同肝脏疾病中,有相应的特征性。PVL可间接反映出肝小叶功能变化和结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慢性乙型肝炎的严重程度和肝肿瘤患者肝门区是否受到侵犯情况,因此,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价,以及肝肿瘤是否侵犯肝门区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洪玉芹[8](2021)在《CT和MRI定量评估腹部脂肪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CT定量评估腹部脂肪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目的:采用CT定量分析腹部脂肪分布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NAFLD患者,利用肝脾CT值比值(CT value ratio of liver and spleen,CTL/S)进行分级,其中轻度92例,中度32例,重度21例,择同期就诊非NAFLD者58例作对照组。通过GE AW4.6工作站测量脐平面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腹部脂肪面积(Total abdominal fat area,TFA)、肌间脂肪面积(Intermuscular fat area,IMFA)、皮下脂肪厚度(Subcutaneous fat thickness,SFT)、横径、矢状径和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计算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SFA),内脏与腹部脂肪面积比(V/T)及内脏与皮下脂肪面积比(V/S)。比较组间各指标差异并做相关性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有意义指标对NAFLD及分级评估效能。结果:(1)各指标与CTL/S相关性分析。VFA和矢状径分别与CTL/S呈中度相关(r=0.683,0.511,P<0.001),TFA、V/T、横径和WC则分别与CTL/S呈弱相关(r=0.368,0.307,0.237,0.322,P<0.001);SFA、IMFA、SFT均与CTL/S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2)各指标与及CTL/S诊断的NAFLD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VFA、TFA、V/T、WC、横径、矢状径均与NAFLD严重程度呈显着正相关(P<0.001);其中VFA与矢状径均与NAFLD严重程度中度相关(r=0.511,P<0.001),TFA、V/T、WC、横径与NAFLD严重程度呈弱相关(r=0.294,0.311,0.215,0.211,P<0.001),而与SFA、IMFA、SFT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3)VFA、矢状径对NAFLD分级诊断效能。ROC曲线结果显示,VFA评估NAFLD截点值为15 591.5mm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1%和69.0%;评估中重度NAFLD截点值为18 975mm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8.3%和92.6%。矢状径诊断NAFLD截点值为219.5cm,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9%、74.1%;评估中重度截点值为220.95cm,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2%、63.1%。结论:CT能够较好地评估腹部脂肪分布和肝脏脂肪变性的关系,CT测量的VFA与NAFLD发生密切相关,并能较好地评估NAFLD的严重程度,在预测NAFLD及其严重程度上有一定价值。第二部分IDEAL-IQ定量评估腹部脂肪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目的:分析基于磁共振成像IDEAL-IQ序列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严重程度与腹部脂肪的关系,以期采用MRI定量观测腹部脂肪并对NAFLD的预测和预防行初步探索。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8月2020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体检中心经超声诊断为NAFLD者94例,健康者43例,对所有患者均行腹部MRI检查,记录其身高、体重,计算BMI值,并收集其临床生化指标。GE AW4.6后处理工作站导入IDEAL-IQ序列自动生成的脂肪分数图像,对肝脏进行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PDFF)的测量;同时将IDEAL-IQ序列自动生成的脂肪分数图像导入至Image J软件(U.S.National Institutesof Health),利用其测量各患者脐平面TFA和VFA,并计算SFA=TFA-VFA、V/T、V/S等指标;利用Sante DICOM Viewer 4.0.14软件测量各患者脐平面横径、矢状径、SFT和WC。结果:(1)各指标与肝脏MRI-PDFF值相关性分析。体重、WC、VFA、SFA、TFA、V/T、V/S、横径、矢状径、ALT、AST与MRI-PDFF值呈正相关(P<0.05),其中VFA、矢状径、ALT与MRI-PDFF呈中度相关(r=0.618,0.523,0.536);年龄、身高、BMI、SFT、TG、TC与MRI-PDFF值不相关(P>0.05)。(2)各指标与及肝脏MRI-PDFF值诊断的NAFLD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体重、BMI、WC、VFA、SFA、TFA、V/T、V/S、横径、矢状径、ALT、AST均与NAFLD严重程度呈显着正相(P<0.05),其中VFA、矢状径和ALT与其呈中度相关(r=0.569,0.507,0.534);而身高、SFT、TG和TC与NAFLD严重程度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3)VFA、矢状径和ALT对NAFLD分级诊断效能。VFA诊断NAFLD截点值为7 735.76mm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7%和62.8%;诊断中重度NAFLD截点值为9 205.51mm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1%、53.5%;诊断重度截点值为9 599.91mm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52.5%。矢状径诊断NAFLD截点值为204.76cm,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6%和84.2%;诊断中重度NAFLD截点值为206.91cm,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5%和66.2%;诊断重度NAFLD截点值为209.40cm,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和39.4%。ALT诊断NAFLD截点值为23.5U/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4%和73.7%;诊断中重度NAFLD截点值为40.5U/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6.4%和86.7%;诊断重度NAFLD截点值为42U/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0%和23.2%。结论:利用MRI IDEAL-IQ序列可以很好地判断腹部脂肪与NAFLD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内脏脂肪与肝脏MRI-PDFF相关性密切,MRI测量的VFA能很好预测NAFLD严重程度。
赵广民[9](2021)在《肝右后下静脉的CT影像学研究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对肝右后下静脉(inferior right hepatic vein,IRHV)的增强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仔细观察和探讨,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2月01日至2019年12月01日,在邯郸市第一医院影像科行腹部增强CT的住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最终获得了278例患者满足标准,并将所有满足要求的图像进行软件编辑并观察,采用三维重建软件对CT图像进行处理,清晰显露IRHV、肝右静脉(right hepatic vein,RHV)以及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测量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IRHV发生率,IRHV管径、数量、RHV管径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IRHV与IVC夹角,IRHV与RHV距离,并对IRHV发生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IRHV的发生率为32.73%(91/278);IRHV管径为2.54~8.23mm,平均管径(4.26±0.89)mm;RHV管径为3.27~15.52mm,平均管径(9.53±2.47)mm;IRHV与RHV之间的距离为2.41~7.13cm,平均距离(4.63±1.05)cm;IRHV与IVC之间的角度为42.62~98.31°,其中锐角所占比为12.09%(11/91),直角或者近似直角占比为87.91%(80/91);IRHV管径与IRHV数量呈负相关(rs=-0.12,P=0.046);RHV管径和IRHV管径两者呈负相关(rs=-0.17,P=0.005);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RHV直径(t=8.926,P<0.001)是IRHV发生率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RHV直径(OR=2.106,95%CI:1.377~3.223,P=0.001)是IRHV发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并且RHV直径预测IRHV发生率的ROC曲线下面积是0.874。结论:CT三维重建能够清晰显示包括IRHV在内的肝内外静脉的解剖结构;IRHV在肝脏外科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为肝切除术、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治疗以及肝移植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IRHV管径与IRHV数量呈负相关;RHV管径与IRHV管径呈负相关;RHV管径对IRHV发生率有一定影响。
李婷[10](2021)在《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分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多模态影像技术(超声、CT、MRI)在肝囊型包虫病(hepatic cystic echinococcosis,HCE)分型中的价值;HCE分型反应病灶的活性,研究CT值和MRI表观扩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HCE分型与活性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同时用超声、CT、MRI检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囊型包虫病患者309例412个病灶,肝外病灶98个,根据WHO分型标椎,将其分为5型。本研究探讨两部分,一是多模态影像技术在HCE分型中的应用价值,二是研究CT和MRI对HCE分型和活性的评价,具体如下:1.计算超声、CT、MRI在各型病灶的敏感度、特异度,比较之间差异,用Mc Nemar检验比较一致性;2.分析各型病灶的血清铁蛋白(SF)等实验室指标及病灶的大小,用F、Kruskal-Wallis H检验求出其差异性;3.计算三种方法分别检出病灶内合并脂滴、胆瘘及其他脏器的转移的个数;4.将CT、MRI的单项检查结果(CT值、ADC值)与CT和MRI的病理对照检查结果(CT值1、ADC值1)进行分析,分别对各型病灶囊液进行测量,计算5型肝囊性包虫的CT值、ADC值、CT值1、ADC值1,利用方差分析和秩相关检验,得出各型病灶的差异、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计算其临界值。结果:1.收集309例患者中,超声、CT分别检出CE1型67例、CE2型51例、CE3型55例、CE4型57例、CE5型37例,MRI检出CE1型65例、CE2型65例、CE3型68例、CE4型57例、CE5型33例。超声、C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大致相仿,CE1-CE5分别为:96.3%94.5%、78.5%100%、76.3%100%、100%94.8%、100%98.6%;各型分别与手术病理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分别为0.837、0.852、0.868、0.872、0.936;MRI对CE1型的敏感度、特异度为97.0%、99.2%,CE2-CE3型的敏感度、特异度为100%,CE4、CE5型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4%100%、89.2%、100%;各型分别与手术病理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分别为0.962、1.000、1.000、0.872、0.936;CT、MRI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964,P>0.05)。2.根据手术病理分型计数,CE1型69例,CE2型65例,CE3型68例,CE4型70例,CE5型37例,各型SF、DBIL、IBIL、ALB、ALT、AFP、病灶长径、短经中,SF、IBIL、病灶的长径、短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DBIL、ALB、ALT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超声、CT、MRI检出病灶合并胆瘘的比例分别为3.9%、7.4%、10.3%;合并脂滴成分分别占3.2%、9.7%、11.3%;肝外病灶98例,超声、CT、MRI检出率分别为45.9%、96.9%、89.7%;4.HCE的5型病灶的CT值1、ADC值1、CT值、ADC值分别为:CE1型(5.38±1.94)HU(3.33±0.27)×10-3mm2/s(5.38±1.94)HU(3.33±0.27)×10-3mm2/s、CE2型(7.44±2.67)HU(3.16±0.17)×10-3mm2/s(7.62±2.67)HU(3.16±0.17)×10-3mm2/s CE3型(21.86±4.99)HU(2.62±0.24)×10-3mm2/s(22.07±5.89)HU(2.62±0.24)×10-3mm2/s CE4型(33.63±5.38)HU(2.42±0.11)×10-3mm2/s(33.63±5.38)HU(2.43±0.11)×10-3mm2/s CE5型(103.28±36.98)HU(2.20±0.086)×10-3mm2/s(103.28±36.96)HU(2.29±0.21)×10-3mm2/s,各型测量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E1、CE2型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型CT值1逐渐增高;CE1、CE2、CE3、CE4、CE5的ADC值1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型病灶的ADC值1逐渐降低。CT值1和ADC值1之间呈负相关(r=-0.657)。绘制ROC曲线,CT值1、ADC值1、CT值、ADC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6.2%、99.8%、91.0%、99.1%。结论:通过三种方法比较各型的敏感度、特异度,CT、MRI对肝囊型包虫各型病灶的特征性征象显示上更加清晰,以及MRI对分型诊断更加准确,对脂滴、胆瘘形成上,有其特有的优势。同时利用CT值、ADC值定量指标,更加精准的诊断各型病灶活性,肝囊性包虫不同类型其内的CT值和ADC值不同,可间接的反应病灶生长的活性。
二、肝脏CT检查技术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脏CT检查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肝脏增强CT技术与肝脏MRI技术诊断肝癌的准确率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影像学表现 |
2.2 不同检查对肝内外病灶的检查结果对比 |
2.3 不同检查对不同大小肿瘤的诊断结果对比 |
2.4 不同检查的结果分析 |
3 讨论 |
(3)应用化疗药后兔肝损害的二维超声、ARFI、检验及病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1.1 实验动物 |
2.1.2 仪器设备 |
2.2 研究方法 |
2.2.1 药物选择 |
2.2.2 药物用法 |
2.2.3 肝功血脂检验 |
2.2.4 超声检查及ARFI值测定 |
2.2.5 兔肝病理及判定标准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4组兔用药前后肝功比较 |
3.2 4组兔用药前后血脂比较 |
3.3 4组兔用药前后ARFI测定值比较 |
3.4 4组兔用药前后二维超声表现 |
3.5 4组兔用药后病理检查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相关肝损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奥沙利铂肝窦损害CT类灌注成像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肝窦阻塞综合征的概念与病理生理学改变 |
1.2 诊断标准 |
1.3 OXA诱导HSOS及其研究现状 |
1.4 本研究目的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CT成像及脾脏体积测量 |
2.3 肝脏类灌注数据测量 |
2.4 患者化疗期间肝脏门静脉期CT图像评分 |
2.5 实验室数据、肝脏保护用药信息收集及肝纤维化指数APRI、FIB-4 计算 |
2.6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化疗前、后患者各参数变化 |
3.1.1 化疗前后患者肝脏CT类灌注参数、SV变化 |
3.1.2 化疗前后患者实验室数据及肝纤维化指数变化 |
3.1.3 化疗前后PVPI与同时期实验室数据、肝纤维化指数变化及SVI的相关性 |
3.1.4 使用护肝药物患者与未使用对OXA化疗后CT类灌注参数比较 |
3.2 HSOS 组与无HSOS 组患者各参数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OXA化疗前后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 |
4.2 肝脏CT类灌注成像对肝窦损害的评估价值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奥沙利铂诱导肝窦阻塞综合征的 CT、MRI 影像评价 |
参考文献 |
(5)DCE-MRI在HCC射频治疗前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DCE-MRI在HCC评估中的应用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DCE-MRI在HCC射频消融后短期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DCE-MRI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Article 1 in English |
Article 2 in English |
(6)部分脾栓塞术对肝脏血流灌注近期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创新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肝脏CT灌注成像在肝硬化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肝脏血管周围晕征的MRI表现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及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检查方法 |
2.3 指标判定 |
2.4 疗效判断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PVL的 MRI表现 |
3.1.1 MRI常规平扫序列表现 |
3.1.2 MRI增强VIBE序列表现 |
3.1.3 DWI序列表现 |
3.1.4 PVL分型结果 |
3.2 PVL的出现率与慢性乙型肝炎严重程度相关性 |
3.3 PVL的出现率与肝硬化严重程度相关性 |
3.4 PVL的出现率与肝脏肿瘤相关性 |
3.5 不同疾病PVL出现率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PVL的病理基础、MRI表现和鉴别诊断 |
4.2 影像学检查在肝脏疾病中的运用 |
4.3 PVL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价值 |
4.4 PVL在肝硬化中的价值 |
4.5 PVL在肝脏肿瘤中的价值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肝脏血管周围晕征的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
参考文献 |
(8)CT和MRI定量评估腹部脂肪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CT定量评估腹部脂肪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IDEAL-IQ定量测量腹部脂肪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影像学检查在定量测量内脏脂肪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肝右后下静脉的CT影像学研究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检查仪器与材料 |
2.2.2 扫描方法 |
2.2.3 图像的三维重建 |
2.3 测量的内容及方法 |
2.3.1 IRHV管径、数量的测量 |
2.3.2 RHV直径的测量 |
2.3.3 IRHV与 IVC夹角的测量 |
2.3.4 IRHV与 RHV的距离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IRHV、RHV及 IVC三维重建的显示情况 |
3.2 IRHV的发生率 |
3.3 RHV 直径、IRHV 直径、IRHV和 RHV的距离及IRHV与 IVC夹角 |
3.4 相关统计学结果 |
3.4.1 IRHV 管径与RHV 管径的相关性分析 |
3.4.2 IRHV管径与IRHV数量的相关分析 |
3.4.3 RHV管径与IRHV数量的相关分析 |
3.4.4 IRHV发生率的单因素分析 |
3.4.5 IRHV发生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3.4.6 RHV直径预测IRHV发生的ROC曲线 |
第4章 讨论 |
4.1 IRHV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
4.2 IRHV在 BCS中的应用 |
4.3 IRHV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
4.4 IRHV的出现率 |
4.5 RHV 直径、IRHV 直径与其数量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 |
4.6 IRHV和 RHV的距离、IRHV与 IVC夹角 |
4.7 影响IRHV发生率的相关因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一、一般情况 |
二、简要学习经历 |
三、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课程学习情况 |
四、获奖情况 |
附图 |
(10)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分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引言 |
第1章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分型中的应用价值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
1.1.3 影像检查方法与扫描参数 |
1.1.4 WHO分型 |
1.1.5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各型病灶基本资料的情况 |
1.2.2 超声、CT、MRI检出不同类型囊型病灶的个数及其敏感度、特异度 |
1.2.3 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病灶直径差异性分析 |
1.2.4 超声、CT、MRI分别检出合并脂滴、胆瘘、肝外病灶的情况 |
1.3 讨论 |
1.3.1 包虫病概述 |
1.3.2 CE1-CE5 型在超声上的特征及诊断价值 |
1.3.3 CE1-CE5 型在CT上的特征及诊断价值 |
1.3.4 CE1-CE5 型在MRI上的特征及诊断价值 |
1.3.5 超声、CT、MRI对检出合并脂滴、肝外病灶、胆瘘的分析 |
1.3.6 超声、CT、MRI联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的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2章 CT和MRI对肝囊型包虫病分型与活性的评价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对象纳入、排除标准 |
2.1.3 影像检查方法与扫描参数 |
2.1.4 WHO分型 |
2.1.5 影像学分析 |
2.1.6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肝囊型包虫病各型病灶的CT、MRI表现 |
2.2.2 各组病灶CT 值_1、ADC 值_1、CT 值、ADC 值之间的比较 |
2.2.3 各组病灶之间CT值_1和ADC值_1的相关性 |
2.2.4 各组病灶之间CT 值_1和 ADC 值_1、CT 值和 ADC 值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
2.3 讨论 |
2.3.1 HCE早期诊断的困难和联合诊断的重要性 |
2.3.2 CT值和ADC值在HCE活性诊断中的价值及联合诊断的优势 |
2.3.3 CT值和ADC值联合诊断对临床治疗的价值 |
2.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文讨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附录 A 附图 |
附录 B 综述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肝脏CT检查技术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脏增强CT技术与肝脏MRI技术诊断肝癌的准确率对比[J]. 李雯. 临床研究, 2021(12)
- [2]不同碘注射方式对犬肝脏CT造影的影响[D]. 金箫笛.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应用化疗药后兔肝损害的二维超声、ARFI、检验及病理对照研究[D]. 吴珊珊. 河北大学, 2021(09)
- [4]奥沙利铂肝窦损害CT类灌注成像定量研究[D]. 付雪林. 南昌大学, 2021(01)
- [5]DCE-MRI在HCC射频治疗前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李建志. 山东大学, 2021(11)
- [6]部分脾栓塞术对肝脏血流灌注近期影响的研究[D]. 王飞.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7]肝脏血管周围晕征的MRI表现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 汪徐. 南昌大学, 2021(01)
- [8]CT和MRI定量评估腹部脂肪与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 洪玉芹.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9]肝右后下静脉的CT影像学研究及临床意义[D]. 赵广民.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10]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肝囊型包虫病分型中的应用[D]. 李婷. 青海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