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原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袁晶[1](2021)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评价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女性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探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3.探讨淫羊藿苷(icariin,ICA)对雌性去势SHR循环和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调节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7个数据库,搜集有关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 Man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测、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采用TSA 0.9软件对降压疗效进行试验序贯分析。2.横断面研究以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分析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分布、昼夜节律分布特点;进一步将纳入患者分为绝经<10年组和绝经≥10年组,分析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年龄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用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表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各变量与BPV的关系。3.动物实验9周龄雌性去势SHR48只,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SHR组)、雌二醇组(SHR+E2组)、ICA低剂量组(SHR+LI组)、ICA中剂量组(SHR+MI组)、ICA高剂量组(SHR+HI组)、ICA中剂量+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组(SHR+MI+ICI组)。9周龄雌性去势WKY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SHR+E2组给予戊酸雌二醇(0.1 mg/kg/day)灌胃,ICA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ICA 10 mg/kg/day、20 mg/kg/day、40 mg/kg/day灌胃,SHR+MI+ICI组给予ICA 20 mg/kg/day灌胃,并予氟维斯群注射液52 mg/kg/month皮下注射。监测各组大鼠体重、血压及心率;对心脏、脾脏及肾脏进行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ngⅡ、Ang(1-7)、E2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 AGT1R、MAS1、ACE1、ACE2、GPR30、ERK1/2、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1)Meta分析结果显示: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1139例患者。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更年期症状疗效优于西药组;SBP水平、DBP水平、kupperman评分、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低于西药组;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高于西药组。(2)不良反应发生率:补肾法联合降压药组低于西药组。(3)发表偏倚:对降压疗效绘制漏斗图并进行Egger’s法检验,提示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4)降压疗效的试验序贯分析:结果提示Meta分析可能过早出现阳性结果,可能存在假阳性结果。2.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研究(1)本次研究共纳入214例患者,阴阳两虚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2)所有纳入患者中,非勺型昼夜节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3)绝经≥10 年组的 24hSBP、nSBP、收缩压极差(maximum-minimum difference betwee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MMD)、24hSBPSD、dSBPSD、24hSBPCV、dSBPCV、dDBPCV、nDBPCV 高于绝经<10 年组(P<0.05 或P<0.01)。(4)24hSBP、dSBP、nSBP、MMD、24hSBPSD、dSBPSD、nSBPSD、dSBPCV、dDBPCV 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 或P<0.01);24hDBP、SBP-BPF、dDBP、nDBP、Hr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或P<0.01)。(5)24hSBPSD的相关因素有:MMD、MAP、日间血压负荷;24hDBPSD的相关因素有:24hDBP、DBP-BPF、MMD、高血压3级、BUN;24hSBPCV的相关因素有:24hSBP、24hDBP、MMD、日间血压负荷;24hDBPCV的相关因素有:MMD、MAP、SBP-BPF、DBP-BPF、BUN。3.淫羊藿苷通过调节RAS对雌性去势SHR发挥血压保护作用(1)平均动脉压(MAP):与WKY组比较,SHR组MAP升高(P<0.05);与SHR 组比较,SHR+E2 组、SHR+LI 组、SHR+MI 组、SHR+HI 组 MAP 降低(P<0.05);与 SHR+MI 组比较,SHR+MI+ICI 组 MAP 升高(P<0.05)。(2)心率:与SHR组比较,SHR+LI组、SHR+MI组、SHR+HI组心率降低(P<0.05 或P<0.01)。(3)脏器系数:①心脏系数:与WKY组比较,6组SHR的心脏系数均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组心脏系数升高(P<0.05)。②左肾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左肾系数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组左肾系数降低(P<0.05)。③右肾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右肾系数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 组、SHR+LI 组、SHR+MI 组、SHR+HI 组左肾系数降低(P<0.05 或 P<0.01)。④脾脏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脾脏系数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组脾脏系数升高(P<0.05)。(4)ACE1-AngⅡ-AT1R轴:①ACE1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ACE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MI组、SHR+HI组ACE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②AngⅡ含量:与WKY组比较,SHR组AngⅡ含量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组、SHR+MI 组、SHR+HI 组 AngⅡ含量降低(P<0.05 或P<0.01)。③AGT1R蛋白:与SHR组比较,SHR+MI组AGT1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5)ACE2-Ang(1-7)-MasR轴:①ACE2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ACE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②Ang(1-7)含量:与WKY组比较,SHR组Ang(1-7)含量升高(P<0.01);与SHR+E2组比较,SHR+LI组Ang(1-7)含量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 组 Ang(1-7)水平降低(P<0.01)。③MAS1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MAS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6)E2及其受体GPR30:①E2含量:与SHR组比较,SHR+E2组、SHR+LI组、SHR+MI组、SHR+HI组的E2含量有升高趋势(P>0.05)。②GPR30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GPR30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7)ERK1/2 通路:①p-ERK1/2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与SHR组比较,SHR+HI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②p-ERK1/2/ERK1/2:与 WKY 组比较,SHR 组 p-ERK1/2/ERK1/2 有升高趋势(P>0.05);与 SHR 组比较,SHR+E2 组、SHR+HI 组 p-ERK1/2/ERK1/2 有降低趋势(P>0.05);与 SHR+MI 组比较,SHR+MI+ICI 组 p-ERK1/2/ERK1/2 升高(P<0.01)。结论:1.针对女性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补肾法联合降压药能够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改善更年期症状、改善性激素水平,疗效优于西药组。2.阴阳两虚证是绝经后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且绝经年限较长的高血压患者的BPV高于绝经年限较短者。3.ICA能够降低雌性去势SHR的血压和心率,上述作用与调节循环和心肌组织RAS 有关。ICA 可以抑制 ACE1-AngⅡ-AT1R 轴,对 ACE2-Ang(1-7)-MasR 轴具有升高的趋势,同时该作用的发挥与抑制ERK1/2通路有关。
张勇[2](2021)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左室几何构型与心房时相功能和心外膜脂肪组织关系的观察性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作为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与其对心脏和血管亚临床结构变化的影响有关。左室肥厚、心房扩大和内皮功能障碍是OSAS患者常见的心血管受损表现。然而,在多数评估OSAS对心脏结构影响的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左室肥厚和心房扩大的独立变化情况,以及单一超声心动图方法的应用,而忽略了左室几何构型(Left ventricular geometry,LVG)下的心房结构和功能变化。此外,肥胖尤其内脏肥胖是OSAS患者的常见体征,且与靶器官的病变结合紧密。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作为反映内脏肥胖的一个重要参数,具有生理条件下提供心肌能量、病理情况下脂毒性的双重作用,从而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然而,有关心外膜脂肪组织与LVG的关系尚缺乏研究资料。因此,本课题从左室几何构型角度,探讨OSAS患者左室几何构型对心房时相功能的影响,以及与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的相关性。方法:本课题为横断面观察性研究。研究对象连续收集于2019年1月至12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睡眠呼吸诊疗中心的OSAS患者330例。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21例OSAS患者进入研究分析。将OSAS患者依据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和相对室壁厚度(Relative wall thickness,RWT)分为四组:正常几何构型组(Normal geometry,NG)110例、向心性重构组(Concentric remodeling,CR)56例、离心性肥厚组(Eccentric hypertrophy,EH)23例和向心性肥厚组(Concentric hypertrophy,CH)32例。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一般临床资料采集OSAS患者既往病史和现病史,并进行相应的体格参数测量(身高、体重、腹围和血压)。2、多导睡眠监测采集连续≥7h的整夜多导睡眠监测图(Polysomnography,PSG),并由呼吸科医师依据2012年美国睡眠医学会指南解读睡眠监测记录,并记录以下参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owest-Sa O2)、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Mean-Sa O2)、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90)。3、血生化检验多导睡眠监测次日晨,于空腹状态下收集静脉血,进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Glu)的检验。4、超声心动图检查(1)左室结构和功能参数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um thickness,IVST)、左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Transmitral peak velocities during early diastolic,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Transmitral peak velocities during late diastolic,A)、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心肌运动速度(Average of the peak myocardial velocities during early diastolic of the septal and lateral mitral annulus,E’)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并计算LVMI和RWT。(2)右室结构和功能参数测量右室游离壁厚度(Right ventricular free wall thickness,RV-fwt)、右室流出道内径(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diameter,RVOT)、三尖瓣环舒张早期心肌运动速度(Peak myocardial velocities during early diastolic of tricuspid annulus,Et)、三尖瓣环舒张晚期运动速度(Peak myocardial velocities during late diastolic of tricuspid annulus,At)、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ricuspid annular plane systolic excursion,TAPSE)、右室面积变化分数(Righ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area change,RV-FAC)和肺动脉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in pulmonary artery,SPAP)。(3)心房时相功能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 echocardiography,2DE)面积长度法和三维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 echocardiography,3DE)全容积法测量心房最大容积(Atrial maximum volume,AVmax)、最小容积(Atrial minimum volume,AVmin)和收缩前容积(Atrial pre-contraction volume,AVpre),并计算心房总排空分数(Atrial total emptying fraction,A Tot EF)、被动排空分数(Atrial passive emptying fraction,A Pass EF)和主动排空分数(Atrial active emptying fraction,A-Act EF);应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2D-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2D-STE)测量心房收缩期应变(Atrium strain during systolic,AS-S)、舒张早期应变(Atrium strain during early diastolic,AS-E)和舒张晚期应变(Atrium strain during late diastolic,AS-A)。心房时相功能分为储备功能(代表A-Tot EF和AS-S)、管道功能(代表A-Pass EF和AS-E)和助力泵功能(代表A-Act EF和AS-A)。(4)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于胸骨旁长轴切面,以主动脉根部为参照物,在收缩末期于右室前壁垂直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厚度。结果:1、OSAS患者左室几何构型四组间一般临床特征、多导睡眠和血生化参数比较(1)CH组和EH组OSAS患者的年龄大于NG组和CR组,以及SBP和DBP高于NG组(P<0.05);(2)CH组和EH组OSAS患者的AHI和T90高于NG组,而Mean-SaO2低于NG组;(3)左室几何构型四组间的性别分布、BMI、Lowest-SaO2、腹围、心率、血脂和血糖水平无统计学差异。2、OSAS患者左室几何构型四组间左室、右室结构和功能参数比较(1)OSAS患者左室几何构型四组间的左室结构参数(LVEDD、IVST、LVPWT、LVMI和RWT)均存在差异(均P<0.05);左室舒张功能从NG组→CR组→EH组→CH组逐步降低,CH组舒张功能最差(均P<0.05);(2)CH组OSAS患者的RVOT和SPAP大于NG组(P<0.05);CR组、EH组和CH组OSAS患者的RV-fwt较NG组较厚(P<0.05);右室舒张功能同样从NG组→CR组→EH组→CH组逐步降低,其中CH组舒张功能较NG和CR组较差,EH组较NG组较差(均P<0.05);(3)左室几何构型四组间左室、右室收缩功能无统计学差异。3、左室几何构型对左房时相功能的影响(1)2DE面积长度法和3DE全容积法显示左房容积及容积指数从NG组→CR组→EH组→CH组逐步增加;CH组和EH组OSAS患者的LAVImax、LAVImin和LAVIpre大于NG组和CR组,且CH组大于EH组(均P<0.05);(2)左房储备功能从NG组→CR组→EH组→CH组逐步降低;CH组OSAS患者的2DE-LA Tot EF低于NG组,而CH组OSAS患者的3DE-LA Tot EF低于NG组和CR组,以及CH组和EH组OSAS患者的LAS-S低于NG组和CR组(均P<0.05);(3)左房管道功能从NG组→CR组→EH组→CH组逐步降低;CH组和EH组OSAS患者的2DE和3DE-LA Pass EF和LAS-E低于NG组和CR组(均P<0.05);(4)左房助力泵功能从NG组→CR组→EH组→CH组逐步增加;CH组OSAS患者的3DE-LA Act EF高于NG组,而CH组OSAS患者的LAS-A高于NG组、CR组和EH组(均P<0.05);(5)相关分析显示2DE和3DE的LAVImax、LA Tot EF和LA Pass EF与左室几何构型呈负相关,而3DE-LA Act EF与LVG呈正相关;(6)多元线性回归(调整性别、年龄、BMI、SBP、AHI、LVMI、血糖和血脂因素)显示,2DE-LAVImax与CH(β=0.449,P<0.001)相关,3DE-LAVImax与CH(β=0.539,P<0.001)和EH(β=0.137,P=0.025)相关;2DE和3DE-LA-Tot EF均与CH(β=-0.219,P=0.046;β=-0.276,P=0.010)相关;2DE和3DE-LA-Pass EF均与CH(β=-0.422,P<0.001;β=-0.589,P<0.001)和EH(β=-0.221,P=0.019;β=-0.382,P<0.001)相关;3DE-LA-Act EF与CH(β=0.239,P=0.035)相关;LAS-S、LAS-E和LAS-A均与CH(β=-0.546,P<0.001;β=-0.636,P<0.001;β=0.450,P<0.001)和EH(β=-0.403,P<0.001;β=-0.400,P<0.001;β=0.194,P=0.035)相关。4、左室几何构型对右房时相功能的影响(1)2DE面积长度法和3DE全容积法显示右房容积和容积指数从NG组→CR组→EH组→CH组逐步增加;CH组和EH组OSAS患者的2DE-RAVImax、2DE-RAVImin和2DE-RAVIpre大于NG组和CR组,且CH组大于EH组;CH组OSAS患者的3DE-RAVImax、3DE-RAVImin和3DE-RAVIpre大于NG组、CR组和EH组,且EH组大于NG组(均P<0.05)。(2)右房储备功能从NG组→CR组→EH组→CH组逐步降低;CH组和EH组OSAS患者的2DE和3DE-RA Tot EF低于NG组,且CH组低于CR组;CH组和EH组OSAS患者的RAS-S低于NG组和CR组(均P<0.05)。(3)右房管道功能从NG组→CR组→EH组→CH组逐步降低;CH组和EH组OSAS患者的2DE-RA Pass EF低于NG组和CR组;CH组OSAS患者的3DE-RA Pass EF低于NG组、CR组和EH组,且EH组低于NG组;CH组和EH组OSAS患者的RAS-E低于NG组和CR组,且CH组低于EH组(均P<0.05)。(4)右房助力泵功能从NG组→CR组→EH组→CH组逐步增加;CH组OSAS患者的2DE和3DE-RAAct EF高于NG组;CH组和EH组OSAS患者的RAS-A高于NG组和CR组,且CH组高于EH组(均P<0.05)。(5)相关分析显示2DE和3DE的RA Tot EF、RA Pass EF与左室几何构型呈负相关,而RA Act EF与左室几何构型呈正相关;(6)多元线性回归(调整性别、年龄、BMI、SBP、AHI、LVMI、SPAP、RV-fwt和血糖、血脂因素)显示2DE-RA-Tot EF与CH(β=-0.236,P=0.025)相关,3DE-RA Tot EF与CH(β=-0.272,P=0.015)和EH(β=-0.209,P=0.033)相关;2DE-RA Pass EF与CH(β=-0.365,P=0.002)相关,3DE-RA Pass EF与CH(β=-0.456,P<0.001)和EH(β=-0.301,P=0.001)相关;2DE和3DE-RA Act EF与CH(β=0.218,P=0.004;β=0.374,P<0.001)相关;RAS-S和RAS-E均与CH(β=-0.437,P<0.001;β=-0.443,P<0.001)和EH(β=-0.219,P<0.001;β=-0.185,P<0.001)相关;RAS-A与CH(β=0.366,P<0.001)相关。5、左室几何构型与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的相关性(1)EAT厚度从NG组→CR组→EH组→CH组逐步增厚;CH组和EH组OSAS患者的EAT厚度厚于NG组和CR组(均P<0.05)。(2)相关分析显示EAT与年龄、BMI、SBP、DBP、AHI、T90、TC、TG、Glu、LVMI、RWT和LVG呈正相关,与M-Sa O2、L-Sa O2和HDL呈负相关。(3)对性别、年龄、BMI、SBP、LVMI、PSG参数和血糖血脂因素调整后,多元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显示EAT厚度与异常LVG存在相关性(CR:β=0.114,95%CI:0.007-0.055,P=0.010;CH:β=0.439,95%CI:0.121-0.180,P<0.001;EH:β=0.296,95%CI:0.083-0.150,P<0.001)。结论:1、双心房结构和时相功能随着左室几何构型变化而改变。向心性肥厚对双心房结构和时相功能的负面影响最为显着。提示临床应关注左室几何构型变化下的心房结构和功能变化情况,可能在预测心血管事件的进一步危险因素分层中有一定的价值,但仍需要进一步前瞻性队列研究。2、左室几何构型间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存在差异,并与左室几何构型存在相关性。提示心外膜脂肪组织可能是左室几何构型异常的危险因素,但仍需进一步纵向和分子机制研究。
赖慧敏[3](2021)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尿钠与动态血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尿钠与动态血压水平、血压节律、血压变异性及清晨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同时行24小时尿钠检测和动态血压监测的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选及排除标准共入选370例,收集患者基本资料、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血压相关数据: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 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 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 DBP)、白天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24小时平均动脉压(24h MAP)、24小时平均心率(24h HR)、24小时收缩压血压波动标准差(24h SBPSD)、24小时舒张压血压波动标准差(24h DBPSD)、血压节律(杓型、非杓型)、清晨收缩压、清晨舒张压。根据24小时尿钠将患者分为三组,即低尿钠组:尿钠≤100mmol/24h,中尿钠组:100mmol/24h<尿钠≤200mmol/24h,高尿钠组:尿钠>200mmol/24h。分析三组间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以及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血脂、肾功能、电解质、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A1c%(Hb A1c%)、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质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用药情况等差异,并进一步行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二元logistic回归探索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与24小时尿钠的关系。结果1、370例患者尿钠均值为159.1mmol/24h。其中男性208例,女性162例,男女比例1.28:1。与中、低尿钠组相比,高尿钠组患者高血压病程较短,男性较女性多,BMI较大,血脂异常者多,24小时动态血压(包括24h SBP、24h DBP、d SBP、d DBP、n SBP、n DBP、24h MAP、24h HR、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非杓型节律占比、清晨收缩压、清晨舒张压)更高(P<0.05)。而三组间年龄、入院收缩压、舒张压、肾功能、电解质、FBG、Hb A1c%、LVEF、LVMI、RWT、血压变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及其他降压药的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均使用降压药物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表明:24h SBP、24h DBP、d SBP、d DBP、n SBP、n DBP、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24h MAP、24h HR、清晨收缩压、清晨舒张压、与24小时尿钠呈正相关。其他因素中,甘油三酯(TG)、BMI与24小时尿钠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病程与24小时尿钠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24小时尿钠是24h SBP、24h DBP、d SBP、d DBP、n SBP、n DBP的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病程、糖尿病、BMI、LVMI、Cr、降压药使用数量后,24小时尿钠增高与血压节律消失独立相关。调整年龄、性别、病程、糖尿病、空腹血糖、BMI、LVMI、Cr、降压药数量后,24小时尿钠增高与清晨高血压的发生独立相关。结论24小时尿钠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水平呈正相关,24小时尿钠增高可增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和清晨血压升高的风险。
黄海泉[4](2021)在《诊室自动血压在高血压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评估诊室自动血压在高血压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探讨诊室自动血压与诊室血压、家庭血压以及动态血压的差异以及与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08月-2021年02月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的高血压受试者118名,其中男性55名,女性63名,平均年龄56.1±12.8岁,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Omron HEM-7200进行诊室血压、诊室自动血压以及家庭血压测量,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心脏彩超数据,比较四种血压测量方式的差异。结果:1.诊室血压、诊室自动血压、家庭血压、日间动态血压的测量值分别为:145.91±14.52/85.29±10.04 mm Hg、139.97±13.64/82.93±10.10 mm Hg、129.85±10.73/81.54±9.25 mm Hg、128.65±13.44/80.52±10.42 mm Hg,其中诊室自动测量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诊室测量值而高于日间动态血压测量值,诊室自动测量的收缩压高于家庭自测收缩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以日间动态血压测量值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得出诊室自动血压测量诊断血压升高的最佳截断值为136.67/85.67 mm Hg(敏感度51.95%、特异度82.93%),其收缩压的曲线下面积大于诊室血压的收缩压曲线下面积而小于家庭测量的收缩压曲线下面积。3.诊室血压及诊室自动血压测得的心率均高于家庭血压测得的心率以及日间动态血压测得的心率(74.88±11.66、74.92±11.17比70.48±9.67和72.55±9.49次/分,p<0.05);家庭血压测得的心率低于日间动态血压测得的心率(70.48±9.67比72.55±9.49次/分,p<0.05),而诊室自动血压测得的心率与诊室血压测得的心率无显着差异(74.92±11.17比74.88±11.66次/分,p=0.945)。4.家庭自测血压的收缩压、日间动态血压监测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呈正相关(家庭自测血压的收缩压,r=0.239;日间动态血压监测的收缩压r=0.296,舒张压r=0.286),而诊室血压测量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诊室自动血压测量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家庭自测血压的舒张压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均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诊室自动血压测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而不能完全消除白大衣效应,其诊断血压升高的最佳截断值为136.67/85.67 mm Hg。2.诊室自动血压测量的诊断效能及与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不如家庭血压及动态血压。3.诊室血压及诊室自动血压测量在心率上均存在白大衣效应,使用诊室自动血压测量不能消除白大衣效应对心率的影响。
柯景彬[5](2021)在《急性高原病心血管响应特征及其预警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我国高原地区面积广大、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进驻高原从事地区建设、国防发展、资源开发、商业贸易、高原旅游等活动。然而,高原地区的恶劣环境给居住和进驻的人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甚至引发一系列高原疾病,严重影响人群的正常生活和活动。近年来高原医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研究成果的报道和应用降低了高原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是仍然存在很多未解决的问题。人体进入高原低压性缺氧环境后会引发一系列生理性改变,机体通过这些改变以逐步适应高原环境的调整过程被称为高原习服。然而,当机体不能良好习服,往往会出现各种不适症状甚至发展为高原疾病。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是高原暴露后最常见的高原疾病之一,它是人群快速从平原地区进入高原地区,或者从高海拔地区进入更高海拔地区时机体未能良好习服而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中,头痛是AMS最主要的临床症状,通常伴随失眠、疲劳、头晕、厌食和恶心等其他症状。少数病情严重者会发展为高原脑水肿和/或高原肺水肿,如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研究AMS的早期预警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心血管系统是高原暴露后首先及首要反应的系统之一。高原低压性缺氧直接影响肺血管和全身阻力血管的血管张力,心率加快、外周动脉血压和肺动脉压升高,每搏输出量降低,心输出量早期升高,并随着习服的进行而逐渐下降,心脏收缩功能基本维持。血容量和心室容积降低,舒张充盈模式改变。这种心血管系统的调整和变化对人体快速适应高原缺氧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急性高原暴露后的心血管响应有助于个体耐受和适应低氧环境,但反过来在某些情况下,心血管响应不良也可能引发高原疾病,甚至可能导致AMS。截至目前,关于急性高原暴露后心血管系统响应与AMS之间关系的研究还很缺乏,人体平原基线心血管功能是否影响AMS的发生和进展、急性高原暴露后心血管系统的响应是否参与AMS的发生发展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因而本研究将分三部分来研究急性高原暴露后心血管系统响应与AMS之间关系。三部分具体内容如下:1.AMS的流行病学特征;2.高原左心室响应特征及其对AMS的识别价值;3.平原人群心脏功能指标在AMS预警中的作用。目的1.明确平原健康人群以不同上升方式、不同习服程度情况下基于新、旧版路易斯湖急性高原反应评分系统的AMS的流行率、临床特征和相对风险的动态变化。2.查看急性高原暴露对平原人群左室功能的影响。筛查具有AMS的识别价值的左室功能指标,并分析左室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及贡献度,进而探讨急性高原暴露对左室功能的影响及其与AMS的潜在关联。3.筛查对AMS发生具有预警价值的平原人群基线心脏功能指标,并分析其对AMS发生的预测价值,探讨平原基线心脏功能对AMS的发生进展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急性高原暴露后心脏功能变化对AMS发生发展的潜在意义。方法1.分别于2012年6月在成都(海拔500米)和2013年6月在重庆(海拔400米)纳入志愿者1283例和346例。2012年纳入的志愿者乘坐飞机在2小时内进驻拉萨(海拔3700米),作为快速上升队列。在拉萨停留7天后,乘车进一步进驻西藏羊八井(海拔4400米)。2013年纳入的志愿者乘大巴在4天内进驻四川新都桥(海拔3450米),作为缓慢上升队列。在新都桥停留3天后,乘车进一步进驻四川理塘(海拔4100米)。采集志愿者平原状态下、急性高原暴露后及急性高原暴露后短期习服进一步进驻更高海拔后的人口学数据资料及症状发生情况。分别根据旧版路易斯湖急性高原反应评分(LLS)系统和2018年新版LLS系统对人群进行评分和AMS的诊断。查看不同上升方式、不同习服程度情况下AMS及主要症状的流行率及动态变化。组间比较探讨不同上升方式及不同习服程度对人群AMS及主要症状发生情况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上升方式及不同习服程度情况下AMS发生的危险因素。2.于2012年6月在成都(海拔500米)纳入志愿者589例,所有志愿者乘坐飞机在2小时内进驻拉萨(海拔3700米)。采集志愿者平原状态下和急性高原暴露后的人口学数据资料、基本生理参数资料、症状发生情况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组间比较志愿者进驻高原前后一般人口学数据、基本生理参数、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基本左室功能指标的差异。根据2018年新版LLS系统对人群进行评分和AMS的诊断,根据是否发生AMS进行分组。组间比较人群指标参数,查看急性高原暴露后AMS+和AMS-组志愿者基本生理参数及左室功能的差异。ROC曲线筛查具有AMS识别意义的超声心动图指标,根据筛查的指标进行分组,组间比较AMS及其评分症状的发生情况,探讨该指标对AMS的识别价值,并线性回归分析左室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及贡献度,以探讨急性高原暴露后左室响应与AMS发生的潜在机制。3.于2013年6月在重庆(海拔400米)纳入志愿者106例,所有志愿者在7天内乘坐汽车进驻四川理塘(海拔4100米)。采集志愿者平原状态下和急性高原暴露后的人口学数据资料、基本生理参数资料、症状发生情况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根据2018年新版LLS系统对人群进行评分和AMS的诊断,根据是否发生AMS进行分组。组间比较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具有AMS发生预警价值的平原基线超声心动图指标,ROC曲线分析筛查后指标的cut-off值并依据该cut-off值进行分组,组间比较AMS及其评分症状的发生情况,分析筛查后指标对人群AMS发生的预测价值。组间比较急性高原暴露前后超声心动图心脏功能指标变化的差异,以探索急性高原暴露后心脏功能变化对AMS发生发展的潜在意义。结果1.采用旧版LLS和新版LLS诊断方法,快速上升队列人群在海拔3700米AMS发病率分别为68.4%和56.1%,进一步上升到海拔4400米后,发病率分别下降到21.4%和14.3%;缓慢上升队列人群在海拔3450米AMS发病率分别为30.3%和25.7%,进一步上升到海拔4100米后,发病率分别上升到36.6%和32.2%。除了在快速上升队列人群在海拔4400米处,头痛、头晕/眩晕和疲劳均为人群发生率最高的症状。快速上升方案是急性高原暴露AMS发病的危险因素,但经短期习服进一步上升到更高海拔后,快速上升方案成为急性高原暴露AMS发病的保护因素。2.急性高原暴露后,人群外周血氧饱和度、收缩末期容积指数、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每搏输出量指数(SVi)、E峰速度和E/A比值均有所下降,而心率(HR)、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和A峰速度均有所上升。相比于AMS未发病人群,AMS发病人群HR较高,EDVi、SVi、Ci、E峰速度和E/A比值较低。SVi是对人群发生AMS具有最优识别价值的指标SVi(AUC:0.804,95%CI:0.767-0.842),而SVi的改变主要与EDVi的改变有关(R2=0.757,p<0.001),EDVi的改变主要与E峰速度的变化有关(R2=0.522,p<0.001)。与最高SVi值组人群相比,中间SVi值组人群AMS的发病率更高(IRR:1.958,95%CI:1.333-2.876),轻度头痛和胃肠道症状的发生率亦更高,而最低SVi值组人群AMS(IRR:4.710,95%CI:3.375-6.572)及所有AMS评分症状的发生率均最高。3.急性高原暴露后,33名志愿者(31.1%)被诊断为AMS。AMS发病人群平原基线二尖瓣环外侧壁组织运动位移(MV TMADlateral)较AMS未发病人群更低(13.09 vs.13.89mm,p=0.022)。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人群平原基线MV TMADlateral水平与AMS的发生显着相关(OR=0.717,CI:0.534~0.964,p=0.028)。与平原基线MV TMADlateral≥13.30mm的人群相比,平原基线MV TMADlateral<13.30 mm的人群AMS发病风险显着升高(OR:4.046,95%CI:1.648-9.933)。急性高原暴露后,平原基线MV TMADlateral<13.30 mm组人群HR(64 vs.74 bpm,p=0.001)和RV MPI(0.54 vs.0.69,p=0.009)增加,而LV GLS(21.50 vs.20.23%,p=0.002)、TV E/A(2.11 vs.1.89,p=0.019)以及MV EDT(169.60vs.156.90 ms,p=0.035)降低,而平原基线MV TMADlateral≥13.30 mm组人群中上述指标均无显着改变。结论1.根据评分方法、进驻方式和习服情况的不同,人群AMS的发生率介于14.3%~68.4%;头痛、头晕和疲劳是急性高原暴露后发生率最高的症状;快速进驻方式是人群AMS发病的危险因素。2.急性高原暴露后,SVi的降低与AMS的发生率和临床严重程度显着关联。同时,SVi的改变与左室充盈模式的改变有关。3.平原基线MV TMADlateral水平是人群AMS发生的潜在预测指标,这可能与平原不同基线MV TMADlateral水平的人群急性高原暴露后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差异性改变有关。
梁贞[6](2021)在《西藏不同海拔各慢性高原病的患病率调查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西藏不同海拔居住人群进行健康调查,对西藏不同海拔地区人群常见的各种慢性高原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肺动脉高压、高原血压异常)进行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并比较海拔及其他因素与各慢性高原病患病率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在选定海拔高度的地区西藏拉萨市林周县旁多乡(海拔4000米)、西藏日喀则市康马县涅如麦乡(海拔4500米),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所属当地居民年龄≥15岁的人群中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专业医师现场检测、医院检验科进行送检样本检测进行数据采集。采集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及生活水平、生活习惯、既往疾病史及体征监测(含身高、体重、胸围、腹围、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脏彩超、腹部彩超、血常规、血生化等)。数据采用EXCEL 2010录入及整理,数据分析定量资料用x±s表示,定性资料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研究结果:1.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海拔4000m:纳入本次分析的有477名世居藏族,男性199人,女性278人,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46.22±14.315)岁。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有45人,患病率为9.43%,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3.57%,女性患病率为6.47%。分析发现,性别(OR=0.061)与血氧饱和度(OR=0.869)是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影响因素(P<0.05);海拔4500m:纳入本次分析的有588名世居藏族,男性295人,女性293人,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44.00±13.838)岁。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有51人,患病率为8.67%,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0.85%,女性患病率为6.48%。分析发现,性别(OR=14.647)与血氧饱和度(OR=0.879)是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影响因素(P<0.05);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患病率与海拔无相关性(P>0.05)。2.高原肺动脉高压海拔4000m:纳入本次分析的有411名世居藏族,男性161人,女性250人,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46.19±14.350)岁。高原肺动脉高压有24人,患病率为5.84%,其中男性患病率为4.35%,女性患病率为6.80%。分析发现,血氧饱和度(OR=0.908)、年龄(OR=1.043)、右房内径(OR=1.249)是高原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因素(P<0.05);海拔4500m:纳入本次分析的有385名世居藏族,男性185人,女性200人,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46.81±13.271)岁。高原肺动脉高压有8人,患病率为2.08%,其中男性患病率为0.54%,女性患病率为3.50%。分析发现,血氧饱和度(OR=0.875)、右室内径(OR=1.833)、室间隔厚度(OR=1.984)、右房内径(OR=1.262)是高原肺动脉高压的影响因素(P<0.05);高原肺动脉高压的患病率与海拔有负相关性(OR=0.334,P<0.05)。3.高原血压异常3.1 高血压海拔4000m:纳入本次分析的总人数为482名世居藏族,男性199人,女性283人,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46.27±14.259)岁。高血压有74人,患病率为15.35%,其中男性患病率为20.10%,女性患病率为12.01%。分析发现,性别(OR=0.416)、年龄(OR=1.100)、身体质量指数(OR=1.127)是高血压的影响因素(P<0.05);海拔4500m:纳入本次分析的总人数有716名世居藏族,男性357人,女性359人,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44.12±13.712)岁。高血压有166人,患病率为23.18%,其中男性患病率为25.49%,女性患病率为20.89%。分析发现,年龄(OR=1.055)与身体质量指数(OR=1.128)是高血压的影响因素(P<0.05);高血压的患病率与海拔有正相关性(OR=1.664,P<0.05)。3.2 低血压海拔4000m:纳入本次分析的总人数为482名世居藏族,男性199人,女性283人,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46.27±14.259)岁。低血压有75人,患病率为15.56%,其中男性患病率为7.54%,女性患病率为21.20%。分析发现,性别(OR=4.995)与身体质量指数(OR=0.830)是低血压的影响因素(P<0.05);海拔4500m:纳入本次分析的总人数有716名世居藏族,男性357人,女性359人,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44.12±13.712)岁。低血压有24人,患病率为3.35%,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64%,女性患病率为3.06%。分析发现,身体质量指数(OR=0.764)是低血压的影响因素(P<0.05);低血压的患病率与海拔有负相关性(OR=0.188,P<0.05)。4.其他疾病三尖瓣反流:海拔4000m:纳入本次分析的有455名世居藏族,男性186人,女性269人,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46.19±14.350)岁。三尖瓣反流有215人,患病率为47.25%,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1.72%,女性患病率为57.99%。分析发现,性别(OR=2.972)、右心室内径(OR=1.156)、左心房内径(OR=1.094)、右室前壁厚度(OR=0.738)、室间隔厚度(OR=0.874)、肌酐(OR=0.971)是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因素(P<0.05);海拔4500m:纳入本次分析的有489名世居藏族,男性236人,女性253人,年龄15-85岁,平均年龄(48.11±13.379)岁。三尖瓣反流有180人,患病率为36.81%,其中男性患病率为29.66%,女性患病率为43.47%。分析发现,性别(OR=1.824)、右心室内径(OR=1.031)、右心房内径(OR=1.071)、血红蛋白(OR=0.993)是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因素(P<0.05);三尖瓣反流的患病率与海拔有负相关性(OR=0.650,P<0.05)。结论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慢性高原病及其他疾病中,三尖瓣反流的患病率最高、其次是高原血压异常、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和高原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反流与性别、肺动脉高压、心脏结构及机体代谢有关;高原血压异常与性别、年龄、BMI相关,提示我们高海拔男性、老年人需要更注意高血压的监测,而女性则更需要关注低血压,并且高原饮食习惯对血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男性患病率大于女性,高原肺动脉高压与心脏结构有关,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及高原肺动脉高压均与血氧饱和度有负相关性,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海拔与各疾病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因此,还需要加强高原低氧环境及海拔等因素与各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谢思欣[7](2021)在《原发性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反杓型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反杓型血压与生化指标、冠脉病变程度、心率变异性、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探讨靶器官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原发性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190例,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率(SBPF)分为2组:收缩压非反杓型组(SBPF>0%)作为A组,n=87;收缩压反杓型组(SBPF≦0%)作为B组,n=103;又根据夜间舒张压下降率(DBPF)将病例分为2组:舒张压非反杓型组(DBPF>0%)作为C组,n=108;舒张压反杓型组(DBPF≦0%)作为D组,n=82。分别比较A组与B组、C组与D组之间血压、生化指标、冠脉病变程度、心率变异性指标、超声心动图、靶器官损害等之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SBPF、DBPF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靶器官损害的影响因素。结果:1.与A组比较,B组SBPF[(5.23±3.63)vs(-6.97±7.43)]、DBPF[(8.18±6.95)vs(-4.48±10.03)]、白天收缩压[(136.29±11.49)vs(130.27±13.47)]、白天舒张压[(77.51±9.39)vs(72.82±8.96)]、肾小球滤过率[(88.72±19.96)vs(78.93±21.94)]、冠脉单支病变发生率(35.63%vs 10.68%)、左室射血分数[(61.09±8.43)vs(53.89±12.41)]显着降低(P<0.05);夜间收缩压[(132.24±12.40)vs(137.28±13.85)]、夜间舒张压[(70.15±8.64)vs(78.10±8.44)]、甘油三酯[(1.44±0.96)vs(1.84±1.61)]、肌酐[(78.12±21.87)vs(91.20±51.73)]、尿素氮[(5.23±1.10)vs(6.75±4.28)]、冠脉三支病变发生率(26.44%vs 58.25%)、ST-T改变发生率(71.26%vs 86.41%)、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46.38±4.01)vs(50.53±7.02)]、左室收缩末期前后径[(30.80±4.35)vs(35.80±8.03)]、室间隔厚度[(10.06±1.40)vs(10.72±1.71)]显着升高(均P<0.05)。2.与C组比较,D组SBPF[(2.74±5.60)vs(-6.82±8.73)]、DBPF[(8.25±5.80)vs(-7.82±8.85)]、白天收缩压[(136.13±11.95)vs(128.94±13.08)]、白天舒张压[(76.66±9.88)vs(72.73±8.36)]、肾小球滤过率[(87.66±20.52)vs(77.82±21.75)]、冠脉单支病变发生率(32.08%vs 9.52%)、所有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101.62±31.26)vs(88.31±26.61)]、5分钟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89.82±28.53)vs(78.24±29.95)],左室射血分数[(59.94±10.05)vs(53.57±11.95)]显着降低(均P<0.05);夜间收缩压[(132.24±12.40)vs(137.28±13.85)]、夜间舒张压[(70.15±8.64)vs(78.10±8.44)]、低密度脂蛋白[(2.83±1.07)vs(3.27±0.90)]、胆固醇[(4.40±1.29)vs(5.02±1.22)]、肌酐[(78.43±22.18)vs(94.15±56.44)]、尿酸[(392.81±92.34)vs(438.66±112.76)]、冠脉三支病变发生率(29.63%vs 62.20%)、脑梗死发生率(22.22%vs 31.59%)、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53.70%vs 69.51%)、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47.55±6.70)vs(50.06±5.11)]、左室收缩末期前后径[(31.82±7.26)vs(35.73±6.12)]、室间隔厚度[(10.19±1.40)vs(10.71±1.81)]显着升高(均P<0.05)。3.SBPF与冠脉单支病变、夜间舒张压下降率、白天收缩压、白天舒张压、肾小球滤过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与冠脉三支病变、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肌酐、尿素氮、脑钠肽、ST-T改变、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室间隔厚度呈负相关(均P<0.05)。DBPF与冠脉单支病变、夜间收缩压下降率、白天收缩压、白天舒张压、肾小球滤过率、SDNN、SDANN、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与冠脉三支病变、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固醇、肌酐、尿酸、脑梗死、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室间隔厚度呈负相关(均P<0.05)。4.SBPF是冠脉病变程度、肾小球滤过率的独立影响因素;DBPF是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1.反杓型血压影响原发性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与心、脑、肾、外周动脉等靶器官损害存在相关性。2.诊断反杓型血压时舒张压反杓型与收缩压反杓型同样重要。
马征[8](2021)在《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栓塞性疾病,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房颤的西医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射频消融术为主,虽然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用药,或可作为临床防治房颤的一个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通过加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房颤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当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方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有效性尚缺乏准确的判断。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寻求最佳证据的有力手段,或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心房重构被认为是其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心房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是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针对高血压心房重构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阻滞、气虚血瘀等,发病过程容易出现痰热,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如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痰热尤为明显。参连复脉颗粒作为我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协定处方,其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注重清心化痰,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参连复脉颗粒具有抑制炎症、缩短动作电位时长、降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房颤复发率的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亦发现参连复脉颗粒主要组成药物及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等作用抑制心房纤维化,减少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复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运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体心房burst刺激、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层面进行研究,以验证“参连复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ERK1/2和TGF-β 1/Smad3通路,抑制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假说。目的1.探讨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房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究参连复脉颗粒对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为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和补充,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215篇,进而浏览标题、,剔除289篇与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最后进行文献通读,纳入文献17篇。2.纳入文献特征2.1一般资料17篇文献共纳入1639人,其中治疗组828人,对照组811人;17篇文献中有2篇未详细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余均详细描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和疗程,17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未明确说明病程情况,其余详细描述了病程;17篇文献均描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治法,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人参(10次),黄芪(6次),丹参(8次),三七(7次)。2.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纳入的17篇文献中,有4篇明确报道无不良反应;有6篇明确报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有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有7篇未描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经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分,有4篇文献2分,6篇文献3分,6篇文献4分,1篇文献6分。纳入的17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字样,其中13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7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2篇文献报告偏倚风险低,17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完整、没有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在临床疗效(RR=1.16,95%CI=[1.08,1.23],Z=4.33,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29,95%CI=[1.18,1.41],Z=4.33,P<0.00001)、房颤转复率(RR=1.23,95%CI=[1.04,1.46],Z=2.46,P=0.01)、窦性心律维持(RR=1.31,95%CI=[1.14,1.50],Z=3.80,P=0.0001)、房颤发作次数(SMD=-1.00,95%CI=[-1.73,-0.27],Z=2.67,P=0.008)和安全性评价(RR=0.43,95%CI=[0.28,0.66],Z=3.83,P=0.0001)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的口服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房颤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本次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空白组(SHR组)、SHR+氯沙坦钾组(LOS组)、SHR+参连复脉颗粒组(SLFM组),同时以正常血压京都威斯特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共4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2.检测方法各组大鼠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血压、心率、死亡情况;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心电图检测P波时限、PR间期;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利用在体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易感性;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心房间质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1)与WKY组相比,SHR组体重较轻,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P<0.05);(2)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室壁增厚、左室内径缩小、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总射血分数降低、标化左心房重量及标化全心重量增加(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P波时限、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增加(P<0.05);(4)与WKY组相比,SHR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Ⅲ表达增高,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升高(P<0.05);(5)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表现为 ERK1/2 通路相关因子 AngⅡ、AT1R、p-ERK1/2 显着升高(P<0.05),而 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 Galectin-3、TGF-β1、p-Smad3、MMP-3 升高(P<0.05),TIMP-3 降低(P<0.05)。2.参连复脉颗粒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显着缩小(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左房内径显着缩小(P<0.05),左心房最大容积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诱发率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限、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间、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及心房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组与LOS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有所抑制,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表达有所减少,纤维容积分数明显减少(P<0.05)。5.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ERK1/2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 组与 LOS 组心房 AT1R、p-ERK1/2/t-ERK1/2 显着降低(P<0.05);SLFM组与 LOS 组心房 Galectin-3、TGF-β1、p-Smad3、t-Smad3、MMP-3、MMP-3/TIMP-3 显着降低(P<0.05),TIMP-3 明显升高(P<0.05)。结论1.参连复脉颗粒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电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有一定抑制作用。2.参连复脉颗粒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可能和调控ERK1/2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王瑶[9](2021)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尿钠排泄量与心脏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钠与心脏靶器官损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了2018-2020年期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PH)患者199例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e,PA)患者148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吸烟史、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用药史等一般临床资料、血生化、尿钠及尿钾定量、直接肾素浓度(Direct renin concentration,DRC)、血浆醛固酮浓度(Plasma aldosterone concentration,PAC)、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24h动态血压监测、心脏超声指标。比较PH及PA患者基线资料、血压及心脏结构差异。根据《中国高血压患者盐摄入量与血压管理的专家建议》,将PA组与PH组依据食盐摄入量分为3个亚组(高盐摄入量大于12 g/d、适量盐摄入量6-12 g/d、正常盐摄入量小于6 g/d)。所对应的24h尿钠排泄量分别为,尿钠小于100 mmol/24h的记为低尿钠组(PA-L和PH-L)、尿钠为100-200 mmol/24h记为中尿钠组(PA-M和PH-M)、尿钠大于200 mmol/24h记为高尿钠组(PA-H和PH-H)。比较PH及PA各亚组尿钠对心脏结构的影响,探究尿钠对PH及PA患者血压、心脏结构的影响是否一致;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计算24h尿钠、PAC与心脏结构的相关性。结果:1.PA组较PH组血压更高、心脏靶器官损害更重。2.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PH-L、PH-M、PH-H组24h、日间、夜间血压(收缩压、舒张压)随尿钠增高而呈显着升高趋势,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各P<0.05)。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中,PA-L、PA-M、PA-H组24h、日间、夜间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无升高趋势,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各P>0.05)。3.PH组随着尿钠增高,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IST)、左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呈显着升高趋势,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各P<0.05)。而PA组仅LVEDD随尿钠升高而显着增加(P=0.002)。4.PH组24h尿钠与IST、LVPWT、LVMI、LVEDD、LAD呈显着正相关(各P<0.05),PAC与IST、LVPWT、LVMI、LVEDD、LAD均无相关性(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PH组24h尿钠是LVMI、LVED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5;P=0.006),PAC心脏结构无关。5.PA组24h尿钠与LVEDD呈显着正相关(P=0.049),PAC与LVMI呈正相关(P=0.007),但24h尿钠与IST、LVPWT、LVMI、LAD均无显着相关性(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PA组PAC是LVM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5),24h尿钠与心脏结构无关。结论:1.PH组中血压水平、左室肥厚、心腔大小随着尿钠升高而增加,其中,尿钠是LVMI、LVEDD独立危险因素。PH组中PAC与心脏结构无显着相关。2.PA组患者尿钠与血压水平、左室肥厚、心腔大小均无明显相关性。PA组PAC是LVMI独立危险因素。
董建婷[10](2021)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左心结构及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及目的:高血压是全世界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绝经后高血压患者由于性腺激素功能紊乱及相关病理生理学改变的影响,其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紊乱的风险增加。大量的研究表明,血压是直接反应心血管系统变化的参数之一,但不同的血压测量方法反映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系统变化的时间、程度和敏感性等均不完全相同。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心动脉压(CAP)和外周血压与绝经后高血压患者左心结构及左室舒张功能部分参数的相关性,探讨CAP对高血压引起的左心结构和左室舒张功能损害的评估价值。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研究,经兰大二院高血压中心His系统选择符合纳排标准的284名绝经后高血压住院患者,分为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组(LVDD组)(n=125)及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NLVDD组)(n=159)。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程、治疗药物、体重指数(BMI)、生化资料、尿肾功指标、诊室收缩压(o SBP)及舒张压(o DBP);动态血压(ABPM)相关参数包括: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 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 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清晨平均收缩压(m SBP)、清晨平均舒张压(m DBP)、夜间收缩压下降幅度、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Sphygmocor脉搏波分析系统记录中心动脉收缩压(c SBP)、中心动脉舒张压(c DBP)、脉压(c PP)及增强压(AP)等。同时超声心动图记录患者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和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等,并计算E/e’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使用SPSS25.0版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间资料对比结果显示:LVDD组(n=125)及NLVDD组(n=159)患者在年龄、高血压病程、治疗药物、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酸(UA)、肾小球过滤率(e GFR)、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LVMI及LAD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在尿微量白蛋白(MAU)、β2微球蛋白(β2-MG)、o SBP、c SBP、c PP、24h SBP、d SBP、n SBP、m SBP、AASI及E/e’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e’与oSBP(r=0.319,P<0.05)、cSBP(r=0.317,P<0.05)、24h SBP(r=0.306,P<0.05)、d SBP(r=0.293,P<0.05)、n SBP(r=0.274,P<0.05)、m SBP(r=0.246,P<0.05)及MAU(r=0.314,P<0.05)呈正相关;LVMI与o SBP(r=0.287,P<0.05)、c SBP(r=0.298,P<0.05)、c PP(r=0.319,P<0.05)、c AP(r=0.278,P<0.05)、24h SBP(r=0.309,P<0.05)、d SBP(r=0.293,P<0.05)、n SBP(r=0.255,P<0.05)、m SBP(r=0.214,P<0.05)、MAU(r=0.334,P<0.05)及β2-MG(r=0.325,P<0.05)呈正相关;LAD与o SBP(r=0.216,P<0.05)、c SBP(r=0.185,P<0.05)、c PP(r=0.199,P<0.05)、c AP(r=0.194,P<0.05)、24h SBP(r=0.274,P<0.05)、d SBP(r=0.263,P<0.05)、n SBP(r=0.253,P<0.05)、m SBP(r=0.279,P<0.05)及MAU(r=0.283,P<0.05)呈正相关。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SBP(β=0.526,P<0.05)及c AP(β=-0.203,P<0.05)与左室舒张功能独立相关;c SBP(β=-0.237,P<0.05)及c PP(β=0.189,P<0.05)与左心房大小独立相关。结论: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CAP、oSBP及ABPM各时段收缩压与左心结构和左室舒张功能部分参数具有相关性。与ABPM相比,CAP与LAD及E/e’相关性更密切。绝经后高血压患者CAP的升高,可能在评估高血压相关左心结构及左室舒张功能损害方面较外周血压测量有更好的作用。
二、高原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原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绝经后高血压研究进展 |
1 绝经后高血压概述 |
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概述 |
3 雌激素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治疗绝经后高血压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绝经后高血压的认识 |
2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理论依据 |
3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
3.3 纳入文献的用药规律统计 |
3.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3.5 Meta分析结果 |
3.6 不良反应分析 |
3.7 发表偏倚检测 |
3.8 敏感性分析 |
3.9 亚组分析 |
3.10 试验序贯分析 |
4 讨论 |
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高血压分级分布 |
3.3 中医证型分布 |
3.4 昼夜节律类型分布 |
3.5 不同绝经年限动态血压参数比较 |
3.6 年龄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 |
3.7 血压变异性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
4 讨论 |
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淫羊藿苷通过调节RAS对雌性去势SHR发挥血压保护作用 |
1 研究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5 实验结果 |
5.1 一般情况 |
5.2 淫羊藿苷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5.3 淫羊藿苷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
5.4 淫羊藿苷对大鼠心率的影响 |
5.5 淫羊藿苷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5.6 淫羊藿苷对大鼠ACE1-AngⅡ-AT1R轴的影响 |
5.7 淫羊藿苷对大鼠ACE2-Ang(1-7) -MasR轴的影响 |
5.8 淫羊藿苷对大鼠E_2含量及GPR30蛋白表达的影响 |
5.9 淫羊藿苷对大鼠心肌组织ERK1/2通路的影响 |
6 讨论 |
6.1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血压的影响 |
6.2 SHR和WKY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RAS组分存在差异 |
6.3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RAS组分的影响 |
6.4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E_2及其受体GPR30的影响 |
6.5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心肌组织ERK1/2通路的影响 |
7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左室几何构型与心房时相功能和心外膜脂肪组织关系的观察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左室几何构型对左房时相功能的影响:多模态超声心动图调查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OSAS患者左室几何构型组间临床特征、多导睡眠和血生化参数 |
2.2 OSAS患者左室几何构型组间左室结构和功能参数 |
2.3 OSAS患者左室几何构型组间二维超声心动图左房容积参数 |
2.4 OSAS患者左室几何构型组间三维超声心动图左房容积参数 |
2.5 OSAS患者左室几何构型组间左房时相功能参数 |
2.6 OSAS患者左房最大容积指数、时相功能参数的单因素相关分析 |
2.7 左房最大容积指数、时相功能参数与左室几何构型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2.8 组内和组间一致性分析 |
3 讨论 |
3.1 本研究主要发现 |
3.2 左室几何构型与左房最大容积指数的关系 |
3.3 左室几何构型对左房时相功能的影响 |
3.4 临床意义 |
3.5 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多模态超声心动图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左室几何构型是否影响右房时相功能?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左室几何构型OSAS患者临床特征、多导睡眠和血生化参数 |
2.2 不同左室几何构型OSAS患者左室和右室结构功能参数 |
2.3 不同左室几何构型OSAS患者二维超声心动图右房容积参数 |
2.4 不同左室几何构型OSAS患者三维超声心动图右房容积参数 |
2.5 不同左室几何构型OSAS患者右房时相功能参数 |
2.6 OSAS患者右房时相功能参数的单因素相关分析 |
2.7 OSAS患者右房时相功能参数与左室几何构型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2.8 组内和组间一致性分析 |
3 讨论 |
3.1 本研究主要发现 |
3.2 左室几何构型对右房容积的影响 |
3.3 左室几何构型对右房时相功能的影响 |
3.4 临床意义 |
3.5 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左室几何构型的相关性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OSAS患者左室几何构型组间临床特征、多导睡眠和血生化参数 |
2.2 OSAS患者左室几何构型组间左室结构和功能参数 |
2.3 OSAS患者EAT单因素相关分析 |
2.4 OSAS患者EAT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2.5 EAT组内和组间一致性分析 |
3 讨论 |
3.1 本研究主要发现 |
3.2 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左室几何构型的关系 |
3.3 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与血压和血脂异常的关系 |
3.4 临床意义 |
3.5 局限性 |
4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多模态超声心动图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心功能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尿钠与动态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盐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4)诊室自动血压在高血压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入选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中途退出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收集 |
2.2 临床及实验室资料 |
2.3 研究步骤 |
2.4 血压测量方法 |
3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四种血压测量方法测得的血压值比较 |
1.1 四种血压测量方法测得的血压值方差分析 |
1.2 诊室自动血压测量与诊室血压测量的白大衣效应的比较 |
1.3 四种血压测量方法所测得的血压值的相关性分析 |
1.4 不同血压测量方式诊断血压升高的诊断效能 |
1.5 各血压测量值与LVMI的相关性分析 |
2 不同测量方式测得的心率比较 |
3 血压测量的自我测量反应 |
4 诊室自动血压的测量次数效应 |
讨论 |
1 诊室自动血压的白大衣效应的消除以及诊断效能的探讨 |
2 研究的差异性探讨 |
3 不同血压测量方式的心率差异探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难治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急性高原病心血管响应特征及其预警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急性高原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2.1 引言 |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高原左心室响应特征及其对AMS的识别价值 |
3.1 引言 |
3.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平原人群心脏功能指标在AMS预警中的作用 |
4.1 引言 |
4.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小结 |
全文结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一) 揭示高原心血管响应机制,助力高原地区健康事业发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超声心动图技术对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估 |
参考文献 |
附录: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件 |
学习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西藏不同海拔各慢性高原病的患病率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诊断标准 |
第四节 统计学方法 |
第五节 质量控制 |
第六节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不同海拔各慢性高原病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二节 不同海拔其他疾病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节 三尖瓣反流 |
第二节 高原血压异常 |
第三节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 |
第四节 高原肺动脉高压(HAPH)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一节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 |
第二节 高原肺动脉高压(HAPH) |
第三节 高原血压异常 |
第四节 其他疾病 |
第五节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原发性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反杓型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检查仪器 |
2.方法 |
2.1 一般资料收集 |
2.2 血液生化全套及BNP检测 |
2.3 动态血压监测 |
2.4 冠状动脉造影术 |
2.5 动态心电图监测 |
2.6 超声心动图 |
2.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基本资料及动态血压情况比较 |
1.1 收缩压非反杓型组(A 组)与收缩压反杓型组(B 组)比较 |
1.2 舒张压非反杓型组(C 组)与舒张压反杓型组(D 组)比较 |
2.实验室指标及靶器官损害比较 |
2.1 收缩压非反杓型组(A 组)与收缩压反杓型组(B 组)比较 |
2.2 舒张压非反杓型组(C 组)与舒张压反杓型组(D 组)比较 |
3.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比较 |
3.1 收缩压非反杓型组(A 组)与收缩压反杓型组(B 组)比较 |
3.2 舒张压非反杓型组(C 组)与舒张压反杓型组(D 组)比较 |
4.夜间血压下降率的单因素相关分析 |
4.1 夜间收缩压下降率的单因素 Spearman 相关分析 |
4.2 夜间舒张压下降率的单因素 Spearman 相关分析 |
5.靶器官损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5.1 冠脉病变支数、GFR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
5.2 脑梗死、PAD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反杓型血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2. 心房颤动的脉象 |
3. 房颤的中医病因 |
4. 房颤的中医病机 |
5. 房颤的辨证分型 |
6.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房颤的发生机制与药物防治靶点 |
1. 高血压与房颤的患病情况 |
2. 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因素 |
3. 高血压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4. 心房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特点 |
5. 高血压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机制 |
6. 高血压房颤的药物干预靶点 |
7. 中药可能的防治靶点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
前言 |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
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尿钠排泄量与心脏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钠盐和醛固酮与心脏靶器官损害关系的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左心结构及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女性绝经后高血压的特点 |
1.1.2 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 |
1.1.3 血压测量方式及中心动脉压的特点 |
1.2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一般资料收集 |
2.2.2 血压测量 |
2.2.3 心脏彩超的测量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NLVDD 组与LVDD 组一般资料、血压及心脏彩超参数的对比结果 |
3.1.1 NLVDD 组与LVDD 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 |
3.1.2 NLVDD 组与LVDD 组血压测量参数比较 |
3.1.3 NLVDD 组与LVDD 组心脏彩超相关参数比较 |
3.2 LVDD组不同变量与左心结构和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
3.2.1 E/e’与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血压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3.2.2 左室质量指数与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血压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3.2.3 左心房内径与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血压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3.3 左心结构及左室舒张功能影响因素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
3.3.1 E/e’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2 左室质量指数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3 左心房内径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血压与左心结构及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 |
4.1.1 中心动脉压与左心结构及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 |
4.1.2 动态血压与左心结构及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 |
4.2 中心动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压测量方式与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
致谢 |
四、高原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D]. 袁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左室几何构型与心房时相功能和心外膜脂肪组织关系的观察性临床研究[D]. 张勇. 山西医科大学, 2021
- [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尿钠与动态血压的相关性研究[D]. 赖慧敏.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诊室自动血压在高血压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价值[D]. 黄海泉.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急性高原病心血管响应特征及其预警作用的研究[D]. 柯景彬.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
- [6]西藏不同海拔各慢性高原病的患病率调查与研究[D]. 梁贞. 西藏大学, 2021(12)
- [7]原发性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反杓型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 谢思欣.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8]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D]. 马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尿钠排泄量与心脏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 王瑶.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10]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左心结构及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 董建婷. 兰州大学, 2021(12)
标签:高血压论文; 糖尿病和高血压论文; 24小时动态血压论文; 高血压治疗论文; 高血压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