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足三里穴对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影响

针刺足三里穴对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影响

一、针刺足三里穴对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冯杜浒[1](2020)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对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将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预处理应用于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的患者,观察TEAS预处理对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康复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为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加速康复提供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方法: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0例择期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的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2)病理报告确诊为肠道恶性肿瘤并适合做腹腔镜下结肠手术患者;(3)BMI≥18且≤30;(4)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Ⅰ-Ⅱ级;(5)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胃肠道手术造瘘致术后不能经肛门排便者;(2)经穴循行线进行过手术或所选经穴局部有皮肤感染者;(3)体内植入心脏起搏器者;(4)有上肢或下肢神经损伤;(5)近4周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者;(6)孕妇、产妇、尿妊娠试验阳性者;(7)有长期酗酒史、阿片类药物成瘾或依赖者;(8)术前合并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严重精神疾病者;(9)研究者认为不适合参加本次试验者。剔除标准:(1)受试者在试验期间要求退出;(2)违反试验方案经沟通无效者;(3)试验过程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者或者受试者死亡;(4)手术中转改为进腹手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TEAS组和对照组。TEAS组取患者一侧内关穴和足三里穴,连接欧姆龙治疗器,电流强度3m A(以病人舒适为宜),术前两天与手术当日术前刺激,这三次电刺激同一时间、同一穴位,相同电流强度,每次30分钟(术前3天7点30)。对照组:所有步骤均同于TEAS组,但无电流通过。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开放外周静脉,输入复方乳酸钠溶液,监测血压、ECG、Sp O2。穴位刺激30分钟后开始麻醉诱导,咪达唑仑注射液0.04mg/kg,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0.2—0.5μg/kg,依托咪酯0.3—0.4mg/kg,罗库溴铵注射液0.6—1.0mg/kg。插管后予患者机械通气,监测呼气末CO2。调节VT6—8ml/kg、RR10—14次/分、I∶E为1∶2,维持呼末CO2在30—40mm Hg,术中血压波动幅度小于术前水平的30%。维持方案:丙泊酚4-6mg·kg-1·h-1泵注、七氟烷0.8%-2%吸入、瑞芬太尼6-10μg·kg-1·h-1泵注,间断给予顺苯磺酸阿曲库铵,保持术中Narcotrend值40-60。术毕接镇痛泵送入PACU,镇痛泵配方为舒芬太尼2ug/kg+凯纷2mg/kg+昂达司琼16mg加生理盐水配成100ml,静脉镇痛泵背景输注速率2m L/h,首次给药2ml,自控给药2ml/次,锁定时间30 min。记录拔气管导管时间和患者清醒时间以及清醒时疼痛评分,Steward评分大于6分者方可转入病房。术后VAS评分大于4分者,给予曲马多50mg静注。术后病人若在PACU或病房内出现呕吐,给予昂丹司琼4mg静脉注射。主要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48h血清胃泌素G17(胃泌素17是胃窦部分泌的胃肠激素,具有促进胃酸分泌以及胃肠粘膜生长的作用,反映了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浓度;肛门第一次排气时间;恶心呕吐发生率;第一次进食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次要指标:观察和比较术后1h(T1)、6h(T2)、12h(T3)、24h(T4)和48h(T5)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中、术后阿片药物使用剂量;尿量;输液量;出血量;输血量;累积PCIA按压次数;术后疼痛补救措施(VAS评分大于4分给予曲马多50mg)等。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ASA分级、术中出入量、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无统计学意义。2.TEAS组术后24小时胃泌素G17浓度(2.6±0.6)pmol/L较对照组(2.0±0.8)pmol/L显着升高(P<0.05);TEAS组术后48小时胃泌素G17浓度(2.9±0.9)pmol/L较对照组(2.4±0.8)pmol/L显着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3.TEAS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61.8±11.3h)与对照组(71.3±8.9h)相比显着缩短(P<0.05),术后首次进食时间(96.3±17.0h)与对照组(109.1±16.9h)相比显着缩短(P<0.05),有统计学意义4.TEAS组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例数为5例,发生率为17.9%,对照组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例数为15例,发生率为46.9%,TEAS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5.TEAS组术后1小时疼痛VAS评分(5.8±0.7)与对照组(6.7±0.7)相比显着降低(P<0.05);TEAS组术后6小时疼痛VAS评分(5.4±0.8)与对照组(5.8±0.5)相比显着降低(P<0.05);TEAS组术后12小时疼痛VAS评分(4.6±0.8)与对照组(5.4±0.7)相比显着降低(P<0.05);TEAS组术后24小时疼痛VAS评分(4.6±0.8)与对照组(4.8±0.6)相比无显着性差异;TEAS组术后48小时疼痛VAS评分(4.1±0.6)与对照组(4.2±0.5)相比无显着性差异;TEAS组的术后48小时内镇痛泵按压次数(2.2±0.7)显着低于对照组(4.6±0.7)(P<0.05)。TEAS组的术后镇痛补救率为10.7%显着低于对照组的34.4%(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三日行经皮电刺激内关、足三里穴预处理,能促进腹腔镜结肠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加快胃肠道功能的康复,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从而提高病人满意度。

陈青青[2](2020)在《养元通络针灸治疗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养元通络针灸对糖尿病胃动力障碍患者的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总结分析其疗效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推广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6月到2019年12月期间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胃动力障碍患者42例,按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1例。两组在基础治疗上(包括糖尿病健康宣教、正确饮食、合理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治疗组采用养元通络针灸法进行干预,选取百会、气海、命门、腰阳关、中脘、关元、双侧足三里、阳陵泉、胃俞、肝俞、三阴交、肾俞、脾俞、太冲进行针刺,刺深度0.5-1.0寸,采用常规进针手法后,留针时间为30 min,每隔10 min进行提插、捻转,行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提插的幅度为0.3-0.5cm,频率为60-90次/min之间,提插捻转幅度和频率均采用均衡的手法;针刺同时对脾俞、肾俞进行艾灸,每个部位艾灸时间为15min。每天治疗1次,疗程2周。对照组予以吗丁啉(多潘立酮)片口服,每次10mg,1天3次,疗程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标准试餐加钡条X线摄片方法检测胃排空率,胃电图记录胃窦部的胃电节律、频率、振幅,检测胃肠激素(胃泌素、胃动素及生长抑素)水平的变化。治疗前后检查患者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作为安全性指标,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最后运用SPSS22.0系统对结果进行分析,并评价各组临床疗效。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空腹血糖水平、病程长短、中医症候积分、胃排空率、胃电图指标、胃肠激素水平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疗效性指标比较:(1)中医症候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腹胀痛、饱胀感、嘈杂、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9例,6例显效,4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5例,6例有效,总效率为70.00%,治疗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胃排空率比较:2组的胃排空率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在提高胃排空率提高上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4)胃电节律、振幅、频率比较:2组的胃电节律、振幅、频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胃肠激素水平比较:2组治疗后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生长抑素水平较治疗前降低降低(P<0.05),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3.安全性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粪便常规、心电图等检测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养元通络针法能有效改善糖尿病胃动力障碍患者的中医症候,提高临床疗效,增强胃排空率,调节胃电节律,增加胃电频率和胃电振幅,提升血清胃动素、胃泌素浓度,降低生长抑素的水平。养元通络针灸治疗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胃电节律、调整胃肠激素水平相关,且安全性能高,无明显副反应,应用前景广泛。

姜全敏[3](2019)在《针刺对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激素水平影响的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针刺预防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作用效果,探索针刺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胃肠道激素水平的影响,促进全麻术后患者的快速康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分为针刺组37例、药物组3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相同的基础检查,术中采用相同的麻醉方式,术后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针刺组术后30分钟予针刺干预,体针留针30分钟,头针留针6小时;药物组术后30分钟立即予以静脉注射盐酸格拉司琼注射液3mg。观察术前、术后30分钟及术后24小时两组受试者的血清胃动素、胃泌素、饥饿素水平变化,同时记录术后48小时内受试者腹胀评分、恶心呕吐评分、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记录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结果:(1)术前两组受试者从原发疾病种类、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术后一般生命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术前及术后30分钟两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饥饿素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3)术后24小时的针刺组血清胃泌素、胃动素、饥饿素水平明显上升,与药物组相比,针刺组的血清胃泌素及饥饿素水平明显高于药物组,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6小时内针刺组腹胀评分及恶心、呕吐评分较药物组低,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小时到术后24小时内的腹胀、恶心呕吐评分比较,针刺组的评分小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与排便时间较药物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安全性评价:两组受试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术后应用针刺或者格拉司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头针加体针的针刺方式可以促进血清胃肠激素分泌,改善胃肠道激素水平。(2)头针加体针的针刺方式可以预防患者术后腹胀、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较盐酸格拉司琼疗效更好,且持续作用时间更长。(3)头针加体针的针刺方式可以促进肠鸣音快速恢复,缩短术后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减少患者住院时长,减轻患者痛苦,使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赵映[4](2019)在《电针胃俞募配穴对FD大鼠脑岛功能网络连接模式调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7.0T小动物磁共振成像技术,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方法,探讨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对其脑岛和与之相关脑区的脑功能网络连接模式的影响,深入分析电针胃俞募配穴治疗FD的中枢响应机制。方法:1.将18只7日龄SD的乳鼠随机分为对照组、FD模型组、FD针刺组,每组纳入6只,均为雄性乳鼠。其中,FD模型组和FD针刺组统一采用0.1%碘乙酰胺蔗糖溶液喂养法和郭海军夹尾打斗法,配合不规则喂食,进行分阶段造模。2.模型复制成功后,于造模成功后当天对FD针刺组进行捆绑束缚,在中脘穴和胃俞穴进行电针刺激,留针20分钟,每日1次,连续电针刺激10天。对照组、FD模型组用同于FD针刺组的方法进行捆绑束缚,但不针刺。3.于针刺治疗(/抓取固定)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以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分析采集到的影像数据。4.三组大鼠完成fMRI扫描后,剖腹取上腔静脉血,之后离心其上腔静脉血,获得血清,采用ELISA方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取血后摘取各组大鼠整胃做胃排空率检测,完成取胃后处死大鼠。结果:1.干预前,两组FD大鼠一般情况评分、体重、进食量、饮水量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FD针刺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评分、体重、进食量、饮水量的较FD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FD模型组较对照组胃排空率明显降低、胃泌素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D针刺组较FD模型组胃排空率增高、胃泌素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基于脑岛为种子点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分析结果:干预前,FD模型组相对于对照组显示,与脑岛脑功能连接降低的区域包括初级躯体感觉皮层、海马区CA3、齿状回的多形体层、丘脑核、外嗅区皮质、顶叶联合皮质、初级视觉皮层、颞叶皮层(P<0.05);干预后FD针刺组与FD模型组相比显示,与脑岛功能连接增加的区域包括初级躯体感觉皮层、海马区CA3、齿状回的多形体层、尾壳核、脑桥网状核区域(P<0.05),其中干预后FD针刺组对比FD模型组与脑岛脑功能连接降低的区域包括双侧初级运动皮层、下丘脑室旁核、边缘皮层。结论:1.针对碘乙酰胺灌胃联合夹尾刺激法和不规则饮食诱导的FD大鼠,电针胃俞募配穴能够改善其一般情况,调节胃排空、胃泌素水平;2.FD模型大鼠脑岛与多个脑区的功能连接存在异常改变;3.电针胃俞募配穴对FD大鼠脑岛与海马、丘脑、下丘脑以及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功能连接度的异常改变具有一定调节作用,这可能是电针胃俞募配穴治疗FD的中枢响应机制之一。

莫涵瑢,王佩伦,张婧怡,顾鑫,谢天伊,付平[5](2017)在《不同深度针刺“足三里”穴对慢性胃炎大鼠消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深度针刺"足三里"穴对慢性胃炎大鼠的治疗作用机制以及提高免疫系统功能的效果。方法:根据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将44只大鼠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造模组,浅刺组,深刺组。慢性胃炎大鼠模型采用碘乙酰胺溶液诱导制备。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造模组用相同方法固定大鼠,但不做针刺处理,浅刺组、深刺组将毫针刺入不同深度后,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血清胃泌素、白介素含量及胃液p H值,观察胃部出血点及体重变化。结果:相对于正常对照组,造模组大鼠血清胃泌素浓度降低,针刺后深刺组大鼠血清胃泌素浓度较造模组有显着提高(P<0.01)且深刺组作用优于浅刺组(P<0.05);比较正常对照组、造模组、浅刺组、深刺组的白介素IL-1β,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正常对照组、造模组、浅刺组、深刺组的组间互相比较,p 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刺大鼠"足三里"穴治疗慢性胃炎,相较于浅刺,有着更明显刺激机体内血清胃泌素释放的功能;针刺"足三里"穴对于调节慢性胃炎大鼠的血清白介素浓度及胃液p H值无明显影响。

王贞雅[6](2015)在《捏脊配合针刺调节DGP兔胃肠激素分泌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拟采用改良方法制备DGP新西兰兔模型,观察捏脊配合针刺疗法对模型新西兰兔基本情况及胃肠激素分泌的影响,为今后阐明捏脊配合针刺疗法对DGP的作用机理及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普通级新西兰兔36只,体重1.8-2.3kg,雌雄各半,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体重和雌雄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捏脊组、针刺组、捏脊针刺组和西沙必利组。后5组采用链脉佐菌素溶液腹腔注射、高热量饲料不规则喂养和熟地灌胃制备糖尿病胃轻瘫动物模型。除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不做治疗外,其他组在造模成功后进行治疗。捏脊组从长强穴开始,沿督脉由下向上随捏,直至大椎穴;针刺组根据《实验针灸学》有关动物取穴方法定位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进行针刺;西沙必利组则给予西沙必利水溶液灌胃治疗,治疗共2周。实验结束后,测出体重增加值、血糖及摄食量;测出兔胃残留率及小肠推进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胃泌素和生长抑素的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胃窦和近端结肠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各个治疗组均出现体重减轻,血糖均升高和摄食量均减少(P<0.05);但治疗组较之模型组的不作任何处理,其体重回升,血糖下降和摄食量增加(P<0.05);四治疗组之间,其中捏脊配合针刺组效果最明显。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各个治疗组胃内残留率升高,以及小肠推进率下降(P<0.05)。而模型组较之其他治疗组更明显,即胃内残留率更高,小肠推进率更低(P<0.05);治疗组当中捏脊配合针刺组效果最理想,即胃内残留率低,小肠推进率高。3.血浆胃泌素和生长抑素含量方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则是均有所下降,(P<0.05);较之治疗组,其中模型组下降的幅度更大(P<0.05);治疗组中,捏脊组的效果最理想,即胃泌素回升多,生长抑素下降也多。4.胃窦和近端结肠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含量方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所下降(P<0.05);其中模型组下降幅度也较之其他治疗组更明显(P<0.05);治疗组中,捏脊配合针刺组的含量最多。结论:1.本实验证实了采用链脉佐菌素溶液腹腔注射、高热量饲料不规则喂养和熟地灌胃制备糖尿病胃轻瘫动物模型的综合方法,使动物模型更趋完善。2.捏脊、针刺及西沙必利均可显着逆转模型新西兰兔的高血糖、高胃内残留率和小肠低推进率,具有促进胃排空及小肠排空的作用。3.捏脊、针刺及西沙必利可促进胃泌素和生长抑素分泌,调节胃窦和近端结肠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等指标,从而影响模型新西兰兔摄食量及胃肠动力,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获效的机制。

胡伟,张蔚,杨健,彭随风,杨家耀,时昭红,马军,刘海滨[7](2014)在《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脑功能成像与胃泌素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针刺足三里穴后大脑皮层信息反应特点,探究针刺治疗FD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FD患者22例,其中11例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11例上腹痛综合征(EPS),另外设22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针刺足三里的同时行BOLD-fMRI检查,并检测其针刺前后的血清胃泌素含量。结果:针刺后3组血清胃泌素含量均较针刺前降低。FD两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但FD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3组脑部颞叶、下丘脑、海马回、扣带回、岛叶、枕叶等区域均被激活,FD组与健康对照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PDS及EPS组间无差异。结论:针刺足三里时可明显激活下丘脑及海马等区域,针刺后血清胃泌素的分泌受到抑制,由此推断针刺穴位-经络-中枢-脏腑的作用路径的存在,为下一步深入研究经络的神经传入传出途径提供了思路。

区家弘[8](2014)在《针刺对肝硬化患者血清胃泌素和血浆生长抑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肝硬化是一种弥漫性的肝损害,其形成是由一种或者多种病因导致的,属进行性的慢性的肝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肝硬化有很多种类,在我国,肝炎后肝硬化是为数最多的一种,而血吸虫性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则较为少见。处于疾病早期的肝硬化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这是因为此时其身体的代偿能力尚存。到了后期,则会出现肝脏功能受损、门静脉高压等,使得身体很多系统遭受累及。到了晚期,会出现很多并发症,如癌变、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等。在肝硬化的众多并发症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的是胃肠运动方面的障碍。肝硬化在临床上的各种症状与祖国医学中的“鼓胀”、“积聚”、“黄疸”、“胁痛”相类似。目前,是什么引起这种疾病、怎么引起的,都不是十分明确,所以还没有一种十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本研究的切入点和特色在于,首次运用“靳三针”疗法中的“足三针”穴组调整肝硬化胃肠运动障碍,并从血清胃泌素和血浆生长抑素含量变化方面对其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目的:本课题旨从血清胃泌素和血浆生长抑素含量的变化方面对针刺调整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索,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分组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用分层随机法将90例患者分为基础组、吗丁啉组和针刺组。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基础组有5例病例脱落,吗丁啉组和针刺组分别有4例病例脱落,进入统计阶段的基础组病例25例,吗丁啉组26例,针刺组26例。2.治疗方案基础组予保肝等常规治疗。针刺组除予基础治疗外,每日针刺双侧“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足三里穴用1.5寸毫针(0.35mm×40mm)刺入约1.2寸,三阴交、太冲穴用1寸毫针(0.35mm×25mm)刺入约0.8寸,得气后足三里、三阴交穴行补法,太冲穴行导气同精法,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手法1次。吗丁啉组除予基础治疗外,口服吗丁啉l0mg,3次/d,餐前30min服用。干预时间为2周。3.观察和指标检测1)消化道症状积分的观察对腹胀、嗳气、恶心、呕吐、早饱、厌食这6大症状按症状学积分统计法进行治疗前后的记录,以症状的无、轻、中、重度分别判为0、1、2、3分,6项症状积分之和为总积分,满分为18分。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症状积分降低>80%;有效——症状积分降低500%—80%(不含50%,包含80%);无效——症状积分降低≤5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血清胃泌素和血浆生长抑素含量的测定测定受试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胃泌素和血浆中生长抑素的含量。具体方法是:晚餐后禁饮食,清晨空腹采肘静脉血5ml待测。检测生长抑素的血样加入依地酸二钠和抑肽酶抗凝。将血样在低温的条件下高速离心,把血清、血浆分离开来,保存在-20℃的环境中。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胃泌素和生长抑素的含量。4.统计方法本研究使用SPSS16.0软件,疗效统计采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三组计量资料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然后进一步两两比较。研究结果:1.消化道症状积分的观察治疗前吗丁啉组、针刺组分别与基础组比较,其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与吗丁啉组比较,其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吗丁啉组、针刺组分别与基础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与吗丁啉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础组、吗丁啉组和针刺组治疗后分别与自身治疗前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到各项指标,针刺组对呕吐、嗳气、腹胀的疗效与吗丁啉组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比吗丁啉组更优,而在早饱方面,两者的疗效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2.疗效统计经Ridit分析,基础组与吗丁啉组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础组与针刺组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吗丁啉组与针刺组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治疗前吗丁啉组、针刺组分别与基础组比较,其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与吗丁啉组比较,其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吗丁啉组、针刺组分别与基础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与吗丁啉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础组、吗丁啉组和针刺组治疗后分别与自身治疗前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血浆生长抑素含量测定治疗前吗丁啉组、针刺组分别与基础组比较,其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与吗丁啉组比较,其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吗丁啉组、针刺组分别与基础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与吗丁啉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础组、吗丁啉组和针刺组治疗后分别与自身治疗前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针刺“足三针”能改善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其机理可能是增加血清中胃泌素的含量、降低血浆中生长抑素的含量。

王渊[9](2013)在《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双向调节机制初探》文中指出目的针刺对机体的影响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同一穴位是否对同一器官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存在双向调节作用,也就是在激发机体自身固有的调节系统的前提条件下,可以起到这种疗法防治疾病、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我们从功能性肠病切入,以功能性腹泻和功能性便秘这两种相反病理生理状态的疾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针刺激可调节胃肠运动的穴位“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观察其对与大鼠胃肠运动相关的脑肠肽含量和c-kit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不同穴位对同一内脏活动的“双向调节机制”,系统探讨电针刺激穴位引起双向调节效应的作用靶点以及促使这种效应产生的生物学机制。方法本论文分为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部分是通过有关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FC)、功能性腹泻(FD)的古今文献、现代研究进展回顾、挖掘、分析,预期证实针灸是功能性便秘和腹泻的重要治法。实验研究部分首先采用番泻叶灌胃复制FD大鼠模型,冰水灌胃复制FC大鼠模型,在造模结束后,采用ELISA法及免疫印迹动态观察模型大鼠血清及组织中GAS、SP、 Ghrelin、VIP、SS、GAL及结肠组织c-kit蛋白的动态表达,探讨其在FD和FC发病中的作用。其次是在成功复制FD和FC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电针刺激不同穴位组合对FD和FC大鼠进行干预治疗,观察其对FD和FC大鼠血清及组织中GAS、SP、Ghrelin、VIP、SS、GAL含量及结肠组织中c-kit蛋白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电针双向调节功能性肠病的作用机理,探讨同一穴位是否对同一器官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存在双向调节作用的生物学机制。结果(1)采用番泻叶灌胃复制FD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随着造模时间不同其体质量增长率、腹泻指数、稀便率、稀便级,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呈负增长但趋势平缓,腹泻指数、稀便率、稀便级均较空白组显着性增多。模型大鼠结肠通过HE染色在光镜下可以呈现以下表现:结肠粘膜形态完好,粘膜下未现充血、水肿,上皮细胞排列整齐,尚无炎性细胞浸润。采用番泻叶灌胃复制FC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随着造模时间不同其体质量增长率、24小时粪便粒数、24小时粪便质量、粪便含水量及首粒黑便排出时间,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但趋势平缓,24小时粪便粒数、24小时粪便质量、粪便含水量均较空白组显着性减少,首粒黑便排出时间较空白组显着性增加。模型大鼠结肠通过HE染色在光镜下可以呈现以下表现:结肠粘膜形态完好,粘膜下未现充血、水肿,上皮细胞排列整齐,尚无炎性细胞浸润。(3)对于FD大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均可使血清及组织中GAS、SP、 Ghrelin含量显着增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同时模型组均可使血清及组织中VIP、SS、GAL含量显着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于FC大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均可使血清及组织中GAS、SP、Ghrelin含量显着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同时模型组均可使血清及组织中VIP、SS、GAL含量显着性增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1)。(4)对于FD大鼠,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c-kit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1)。对于FC大鼠,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c-kit的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5)对于FD大鼠,在电针干预第11天,各电针治疗组均可使大鼠1小时内排便粒数、腹泻指数、稀便率和稀便级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Ⅰ组对其改善最为明显。对于FC大鼠,在电针干预第11天,各电针治疗组均可使大鼠24小时粪便粒数、24小时粪便质量、粪便含水量显着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Ⅱ组对其改善最为明显。(6)对于FD大鼠,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治疗组均可使血清及绝大多数组织中GAS、SP、Ghrelin含量降低,VIP、SS、GAL含量升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但均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电针Ⅰ组可使大鼠血清及绝大多数组织中GAS、SP、Ghrelin含量下降及VIP、SS、GAL含量升高并接近正常水平。对于FC大鼠,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治疗组均可使血清及绝大多数组织中GAS、SP、Ghrelin含量升高,VIP、SS、GAI含量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但均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电针Ⅱ组可使大鼠血清及绝大多数组织中GAS、SP、Ghrelin含量升高,VIP、SS、GAL含量降低并接近正常水平。(7)对于FD大鼠,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三组可以使c-kit的蛋白表达减少,电针1组c-kit的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电针Ⅱ组和电针Ⅲ组c-kit的蛋白表达减少不明显,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Ⅰ组与电针Ⅱ组、电针Ⅲ组相比c-kit的蛋白表达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对于FC大鼠,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治疗三组c-kit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电针Ⅱ组c-kit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电针Ⅱ组与电针Ⅰ组、电针Ⅲ组相比c-kit的蛋白表达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采用番泻叶灌胃可成功复制FD模型,冰水灌胃可成功复制FC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脑肠肽GAS、SP、Ghrelin、VIP、SS、GAL和c-kit蛋白的平衡参与了FD和FC的发生、发展。(3)对于FD和FC模型大鼠,其结肠组织中c-kit蛋白的表达与脑肠肽GAS、 SP、Ghrelin的表达之间均存在程度相等的效应关系,呈正相关,与脑肠肽VIP、 SS、GAI的表达之间均存在程度不等的效应关系,呈负相关。(4)电针“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对胃肠运动的调节作用均与相关脑肠肽含量及c-kit表达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天枢”、“大肠俞”对胃肠功能发挥着一定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胃肠运动,“曲池”、“上巨虚”对胃肠功能发挥着一定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胃肠运动。针刺上述穴位对胃运动的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脑肠肽对胃肠平滑肌细胞动力调节的信号转导通路以及调节c-kit蛋白表达而实现的。而且,在本研究中,穴位的双向调节作用并不是按照传统的共识表现为同一穴位组合对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内脏器官存在着双向调节效应,而是表现为不同穴位的组合发挥综合的良性的调节作用。

胡晔[10](2012)在《针刺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胃泌素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辨证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临床疗效和各项量表积分、指标的变化,与西药组比较,评价针刺辨证治疗FD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作用机理,从而为临床上辨证针刺治疗F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72例FD患者随机分为辨证针刺组(36例)和西药组(36例)。辨证针刺组将FD分为肝气郁结、脾胃气虚、肝气犯胃、湿热滞胃4型,在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基本腧穴基础上随症辨证取穴进行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次30分钟;西药组口服伊托必利片,每次50mg,每日3次。两组均连续治疗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后2个月随访一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完成后记录症状疗效指数、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epean Dyspepsia Index,NDI)、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the MOS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cy,SF-36),治疗后2个月随访评价症状疗效指数,并在治疗前后抽血检测血清胃泌素(Gastrin,GAS)的含量。结果:1.综合疗效比较:辨证针刺组痊愈14例,显效11例,好转6例,无效3例,脱失2例,总有效率为91.2%;西药组痊愈7例,显效9例,好转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6.7%;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辨证针刺组疗效优于西药组。2.症状疗效指数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证候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及2个月随访时,辨证针刺组症状疗效指数均明显优于西药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3.NDI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NDI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辨证针刺组和西药组各自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辨证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SF-36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辨证针刺组和西药组各自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辨证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血清GAS含量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GAS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辨证针刺组和西药组各自GAS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1),且辨证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指标评价: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患者能够耐受,没有病例因为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结论:1.辨证针刺治疗FD疗效显着,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远期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FD的优选方案。2.辨证针刺治疗后,FD患者血清GAS含量与治疗前比较降低,提示辨证针刺治疗FD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清GAS含量这一途径来实现;随着病情的变化,血清GAS含量跟着变化,提示也可将血清GAS含量检测作为临床疗效判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二、针刺足三里穴对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足三里穴对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对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加速康复外科围术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养元通络针灸治疗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病例分组
    2.2 基础治疗
    2.3 治疗组治疗方案
    2.4 对照组治疗方案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方法
4 临床观察技术路线
5 结果
    5.1 一般情况比较
    5.2 安全性比较
    5.3 疗效比较
讨论
    1 中医学对DGMD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原则
        1.4 治法
    2 现代医学对DGMD的认识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2.2 发病机制
        2.3 诊断及治疗
    3 选穴依据及各穴位治疗作用
        3.1 选穴依据
        3.2 各穴位治疗作用
    4 各观察指标的临床意义
        4.1 中医症候
        4.2 胃排空率
        4.3 胃电图指标
        4.4 胃肠激素
        4.5 安全性指标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中医症候分析
        5.2 临床疗效分析
        5.3 胃排空率分析
        5.4 胃电图指标分析
        5.5 胃肠激素水平分析
        5.6 安全性分析
    6.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中医症候评分量表
    附录三 :典型病例胃电图报告
    附录四 :发表论文情况和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3)针刺对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激素水平影响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1.研究内容
    1.1 研究人群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受试者剔除标准
        1.2.4 受试者脱落标准
        1.2.5 不良事件及处理
2.研究设计
    2.1 设计方法
    2.2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用药及材料
        2.3.1 针刺材料
        2.3.2 药物组采用材料
        2.3.3 麻醉用药
    2.4 基础治疗方案
        2.4.1 术前、术后常规处理
        2.4.2 麻醉方式
    2.5 治疗方案
        2.5.1 针刺组
        2.5.1.1 取穴
        2.5.1.2 穴位定位
        2.5.1.3 操作方法
        2.5.2 药物组
    2.6 合并用药规定
    2.7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指标
        2.7.1 观察指标
        2.7.2 疗效评价指标
        2.7.2.1 胃肠激素水平检测
        2.7.2.2 术后腹胀程度评分
        2.7.2.3 术后恶心、呕吐程度评分
        2.7.2.4 肠鸣音
        2.7.2.5 术后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
    2.8 安全性评价
    2.9 统计分析
    2.10 研究质量控制
    2.11 试验流程图
3.研究结果
    3.1 基线分析
    3.2 治疗结果
        3.2.1 血清指标检测结果
        3.2.1.1 组内比较
        3.2.1.2 组间比较
        3.2.2 疗效评定
        3.2.3 安全分析
4.讨论
    4.1 传统医学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4.1.1 对病名的探究
        4.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4.1.3 对治疗的认识
        4.1.3.1 中医内治
        4.1.3.2 中医外治
    4.2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现代研究
        4.2.1 定义
        4.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4.2.3 治疗
        4.2.3.1 非药物治疗
        4.2.3.2 药物治疗
    4.3 本研究设计方案的确定
        4.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4.3.2 选用头针预防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意义
        4.3.3 体针穴位选择
        4.3.4 药物组治疗方案选择
    4.4 研究结果分析
        4.4.1 脱落剔除病例分析
        4.4.2 基线分析
        4.4.3 治疗结果分析
        4.4.3.1 血清指标分析
        4.4.3.2 疗效指标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病例报告表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电针胃俞募配穴对FD大鼠脑岛功能网络连接模式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实验研究
    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1.2 主要药品和试剂
        1.3 主要实验器械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FD大鼠模型制作
        2.3 干预措施
        2.3.1 穴位的选择与定位
        2.3.2 电针干预
        2.3.3 对照组及FD模型组的处理
        2.4 观察指标
        2.4.1 各阶段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2.4.2 各阶段大鼠体重变化
        2.4.3 各组大鼠进食量变化
        2.4.4 各组大鼠饮水量变化
        2.4.5 干预后各组大鼠胃排空率检测
        2.4.6 干预后各组大鼠血清胃泌素检测
        2.4.7 干预后各组大鼠fMRI扫描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6 技术路线图
        3.实验结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
        3.2 大鼠各阶段体重
        3.3 大鼠进食量
        3.4 大鼠饮水量
        3.5 干预后FD大鼠胃排空率变化
        3.6 干预后FD大鼠胃泌素变化
        3.7 各组大鼠fMRI实验结果
讨论
    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理论及认识
        1.1 中医学对FD的认识
        1.2 西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选穴依据
    3.电针胃俞募配穴治疗FD疗效确切
    4.电针胃俞募配穴对FD大鼠一般情况的调节
    5.电针胃俞募配穴对FD大鼠胃排空率及胃泌素调节
        5.1 电针胃俞募配穴对FD大鼠胃排空率的调节
        5.2 电针胃俞募配穴对FD大鼠血清胃泌素含量的调节
    6.电针胃俞募配穴对FD大鼠脑岛与其他脑区功能连接的影响
        6.1 关于FD模型的选择与小动物fMRI技术
        6.2 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方法
        6.3 FD大鼠存在脑岛与多个脑区脑功能连接异常改变
        6.3.1 脑岛的解剖位置与生理功能
        6.3.2 脑岛是与FD病情密切相关的重点脑区
        6.3.3 FD大鼠脑岛与多个脑区的脑功能连接降低
        6.4 探讨电针胃俞募配穴治疗FD的中枢机制
        6.4.1 电针胃俞募配穴对海马区的调节
        6.4.2 电针胃俞募配穴对丘脑和下丘脑的调节
        6.4.3 电针胃俞募配穴对初级躯体感觉皮层的调节
结论
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实验相关图片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不同深度针刺“足三里”穴对慢性胃炎大鼠消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1.1.2 试剂与仪器
    1.2 方法
        1.2.1 分组与模型制备
        1.2.2 取穴
        1.2.3 针刺
        1.2.4 检测指标与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实验样本大鼠数量分析
    2.2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2.3 各组大鼠胃黏膜的观察
    2.4 针刺慢性胃炎大鼠足三里对大鼠胃液p H值的影响
    2.5 针刺慢性胃炎大鼠足三里对大鼠血清胃泌素的影响
    2.6 针刺慢性胃炎大鼠足三里对大鼠白介素IL-1β的影响
3 讨论

(6)捏脊配合针刺调节DGP兔胃肠激素分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国内外对DGP的研究现状
        1.1.1 现代医学对DGP的研究概况
        1.1.2 中医对DGP的研究概况
    1.2 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捏脊针刺对DGP兔体重、血糖、摄食量的影响
        2.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1.2 实验用品
        2.1.3 药物配制
        2.1.4 造模方法
        2.1.5 治疗方法
        2.1.6 观察指标
        2.1.7 统计学处理
        2.1.8 结果(详见表1)
        2.1.9 讨论
    实验二 捏脊针刺对DGP兔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2.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2.2. 实验设备
        2.2.3. 造模方法
        2.2.4. 治疗方法
        2.2.5. 取材
        2.2.6. 指标检测
        2.2.7. 统计学处理
        2.2.8. 结果(详见表2)
        2.2.9. 讨论
    实验三 捏脊针刺对DGP兔血浆胃泌素、生长抑素的影响
        2.3.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3.2. 实验设备
        2.3.3. 造模方法
        2.3.4. 治疗方法
        2.3.5. 取材
        2.3.6. 指标检测
        2.3.7. 统计学处理
        2.3.8. 结果(详见表3)
        2.3.9. 讨论
    实验四 捏脊针刺对DGP兔胃窦和近端结肠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的影响
        2.4.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4.2. 实验设备
        2.4.3. 造模方法
        2.4.4. 治疗方法
        2.4.5. 取材
        2.4.6. 指标检测
        2.4.7. 统计学处理
        2.4.8. 结果(详见表4)
        2.4.9. 讨论
第三部分 综合分析
    3.1. 动物模型的选择合理
        3.1.1. 实验动物的选择
        3.1.2. 造模方法的选择
        3.1.3. 模型的评定
    3.2. 针刺对空腹血糖、进食量、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的影响
    3.3. 针刺对胃肠激素的影响
        3.3.1 针刺穴位的选择
        3.3.2 针刺对GAS的影响
        3.3.3 针刺对SS的影响
        3.3.4. 针刺对VIP的影响
    3.4. 捏脊平衡阴阳
        3.4.1. 捏脊疗法的研究近况
        3.4.2. 捏脊疗法的作用机理
第四部分 结语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致谢

(7)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脑功能成像与胃泌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1.1 FD诊断标准
        1.1.2 健康受试者纳入标准
    1.2 方法
        1.2.1 血清胃泌素检测
        1.2.2 针刺
        1.2.3 BOLD-fMRI扫描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针刺前后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变化
    2.2 各组间针刺后脑功能区激活情况的变化
3 讨论

(8)针刺对肝硬化患者血清胃泌素和血浆生长抑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的危害
    第二节 胃泌素与胃肠动力障碍的关系
    第三节 生长抑素与胃肠动力障碍的关系
    第四节 针刺对胃泌素和生长抑素的调节作用
    第五节 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的治疗现状
    第六节 运用针灸治疗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的优势
    第七节 针灸治疗肝硬化胃肠动力障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现状
    第八节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分组和治疗方案
        三、统计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消化道症状积分
        二、血清胃泌素含量
        三、血浆生长抑素含量
第三部分 讨论
    第一节 关于穴位选择的讨论
        一、足三里
        二、三阴交
        三、太冲
    第二节 关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一、消化道症状积分
        二、血清胃泌素和血浆生长抑素含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双向调节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功能性肠病病因病机研究
        1.1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1.2 功能性腹泻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肠病机理的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便秘(FC)机理的研究
        2.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腹泻(FD)机理的研究
    3. 针灸调节功能性肠病的文献研究
        3.1 针灸调节功能性肠病的古代认识
        3.2 针灸治疗功能性肠病的现代研究
    4. 针刺调节胃功能的中枢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引言
    实验一:脑肠肽GAS、SP、Ghrelin、VIP、SS、GAL和c-kit蛋白在大鼠功能性肠病中动态表达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条件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功能性肠病大鼠模型制备
        3.3 动物模型评定方法
        3.4 观察方法和指标测定
        3.5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功能性腹泻大鼠模型评定结果
        4.2 功能性便秘大鼠模型评定结果
        5. 讨论
        5.1 各组大鼠血清及组织中脑肠肽动态表达与功能性肠病相关性分析
        5.2 各组大鼠结肠粘膜c-kit蛋白的动态表达与功能性肠病相关性分析
        6. 实验小结
    实验二: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血清GAS、SP、Ghrelin、VIP、SS、GAL及结肠粘膜c-kit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双向调节机制初探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与药品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条件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
        3.2 功能性肠病大鼠模型制备
        3.3 治疗方案
        3.4 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粪便形态学和结肠组织形态学影响的评价指标
        3.5 观察方法和指标测定
        4. 实验结果
        4.1 各组大鼠一般状态
        4.2 电针不同穴位治疗对功能性肠病大鼠相关指标的影响
        5. 讨论
        5.1 本课题的立项依据
        5.2 功能性肠病的治疗现状
        5.3 本实验研究的设计思路
        5.4 脑肠肽对胃肠平滑肌细胞动力调节的信号转导机制
        5.5 c-kit对胃肠动力调节机制
        5.6 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血清及组织脑肠肽含量的影响
        5.7 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c-kit蛋白表达的影响
        5.8 穴位选择及配伍依据
        5.9 电针调节功能性肠病的优越性与疗效评价
        5.10 电针不同穴位双向调节功能性肠病机制初探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针刺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胃泌素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综合疗效比较
    3.2 症状疗效指数比较
    3.3 NDI生活质量比较
    3.4 SF-36比较
    3.5 血清GAS含量比较
    3.6 安全性指标评价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
        1.2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证型研究
    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及流行病学研究
        2.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
        3.1 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慨况
        3.2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慨况
    4 本治疗方案的确立依据
        4.1 辨证针刺治疗方案的选择
        4.2 取穴依据
        4.3 对照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4.4 观察指标的选择
    5 结果分析
        5.1 辨证针刺治疗FD疗效分析
        5.2 辨证针刺对FD血清GAS的影响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附表及评分指南
    附录2: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3:在校发表论文
致谢

四、针刺足三里穴对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对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的影响[D]. 冯杜浒. 皖南医学院, 2020(04)
  • [2]养元通络针灸治疗糖尿病胃动力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青青.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3]针刺对全麻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激素水平影响的疗效评价[D]. 姜全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电针胃俞募配穴对FD大鼠脑岛功能网络连接模式调控的研究[D]. 赵映.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不同深度针刺“足三里”穴对慢性胃炎大鼠消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J]. 莫涵瑢,王佩伦,张婧怡,顾鑫,谢天伊,付平. 世界中医药, 2017(09)
  • [6]捏脊配合针刺调节DGP兔胃肠激素分泌的实验研究[D]. 王贞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1)
  • [7]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脑功能成像与胃泌素的影响[J]. 胡伟,张蔚,杨健,彭随风,杨家耀,时昭红,马军,刘海滨.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5)
  • [8]针刺对肝硬化患者血清胃泌素和血浆生长抑素的影响[D]. 区家弘.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9]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肠病大鼠双向调节机制初探[D]. 王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10]针刺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清胃泌素影响[D]. 胡晔.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针刺足三里穴对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