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伐措施对火炬松主要病害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显良[1](2020)在《基于云模型的多尺度环洞庭湖区森林健康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系统科学、林学、生态学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等理论为指导,以环洞庭湖区的森林健康评价为研究对象,从森林健康的内涵入手,利用样地调查数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与遥感数据,从典型样地、小班与景观三个尺度开展森林健康评价研究。将云模型首次运用于森林健康评价研究之中,运用熵权法确定各尺度中评价指标权重,丰富了森林健康评价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不同尺度下的森林健康指标体系。①在研究区内沅江市龙虎山林场、汨罗市桃林林场等十个基本调查单元(林场)内共选取60个典型样地,调查分析了样地中树种类型、胸径、树高等相关指标,从结构性指标与功能性指标等方面进行了典型样地特征分析,选取了多样性指数等10个指标组成典型样地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②借助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遥感监测数据,从结构指标、活力指标、可持续指标和抗干扰性指标等四个方面,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后筛选出11个评价指标构成了小班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③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哨兵2号MSI数据,将环洞庭湖区的森林景观划分为24种类型,并计算了各种类型的景观指数,通过指标筛选,最终构建了由聚集指数等8个指标组成的景观健康评价指标体系。(2)分析了现有森林健康评价方法,在研究相关评价方法的理论与原理的基础上,首次将熵权-云模型法应用于森林健康评价中。运用熵权-云模型法对环洞庭湖区不同尺度下的森林健康进行了评价,得到了如下结果:①60个典型样地的森林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处于健康等级1级至V级的样地数分别为7、19、28、6、0个;②通过对等距间隔抽取的4627个小班的评价得知,环洞庭湖区的整体健康水平一般,处于最高健康等级的小班仅有2个,占0.04%;健康等级为Ⅱ级的小班数为2171个,占46.92%;健康等级为Ⅲ级的小班数为964个,占20.83%;健康等级为Ⅳ级与Ⅴ级的小班数为920个与5 70个,分别占比19.88%与12.32%,说明存在严重健康风险的小班不少;③通过对研究区的24种景观类型进行评价,景观层次的森林健康状况总体较好,所有景观类型的健康等级处于中间等级,其中处于Ⅱ至Ⅳ等级的景观分别为5类、15类与4类。(3)为验证云模型法用于森林健康评价的适应性与优势,将基于乘除法原理的多目标规划方法和云模型法的研究区森林健康评价结果分别与单因子最低值和中值予以比较分析。基于乘除法原理的多目标规划评价法的结果趋向于单个因子的最低值,结果过于极端,而云模型法的评价结果则与单因子中值整体相对吻合,证明了云模型法用于森林健康评价的优势。(4)依据三个尺度的评价结果,分别从不同视角提出了研究区森林健康经营措施,为针对性地开展森林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典型样地森林健康评价为维护与提高样地内部整体结构稳定性提供参考,提出了环洞庭湖区的杨树林等典型优势树种及血防林等功能性树种的经营对策;依据小班尺度的森林健康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为各健康等级森林小班经营与管理提出了优化策略;景观尺度的健康评价结果为森林景观规划与景观质量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从研究区的立地水平、景观规划与调整以及景观类型水平等提出了优化措施。本文从典型样地、小班与景观三个尺度评价了研究区的森林健康状况,首次将云模型应用于森林健康评价领域,很好地解决了评价过程中定量指标与定性评价结果间的相互映射问题;熵权法有效解决了指标权重赋值的主观性;多尺度评价有助于多视角掌握森林健康状况,从而为生产经营与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遥感技术的充分运用,有效弥补了调查数据的不全面性与不及时性,提高了森林健康评价的效率与有效性。
范慧慧[2](2019)在《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动态变化及对采收方式和立地条件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 var.linaloolifera Fujita),是一种常广树种,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芳樟醇享有“香料之王”的美誉。市场上精油的价格为芳樟醇>桉油素>樟脑,目前芳樟用材资源缺乏,芳樟醇产量低,极大程度上满足不了全球经济市场的需求。提高生物量是提高芳樟矮林精油产量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对采收方式和立地条件的响应,基于芳樟矮林形态指标、生物量和精油产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揭示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的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积累和动态变化,探索最佳叶/枝分配比例,以及形态指标与生物量和精油产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叶面积与叶量,叶量与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预测模型,并对以后林分的动态和分布进行预测。得出以下结果:1年动态变化中:芳樟矮林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表现规律为8月>7月>6月>5月>4月,而精油产量规律表现为7月>8月>6月>5月>4月;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空间分配均表现为叶>枝>干;在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叶/枝比中,4月比值均最高。结论可得,月动态变化中,芳樟矮林各个指标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提高精油产量的前提是调控叶/枝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7月-8月),最高叶油量+最高生物量=最高精油产量。2采收方式中:芳樟矮林的形态指标、生物量和精油产量规律均表现为:一年砍伐一次>一年砍伐两次>一年未砍伐,在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空间分配规律均表现为叶>枝>干。生物量中,一年未砍伐的叶/枝分配比最高为2.36;精油产量中,一年砍伐一次的叶/枝油分配比值最高为19.62。芳樟矮林生长指标、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规律均表现为1.5m>1m>1.2m>0.3m>0.7m;芳樟矮林生物量的空间分配在不同留茬高度的规律均表现为叶>枝>干;在芳樟矮林生物量的叶/枝比中0.7m的比值最高为2.01,而在精油产量中留茬高度以0.3m叶/枝精油比最高为19.2。结果可得出,6-8月精油产量最高的为一年砍伐一次,全年收益最佳模式为一年砍伐两次。芳樟矮林砍伐开始期为两年生,6-8月份最佳砍伐模式为一年砍伐一次,留茬高度为1.5m的效益最好,精油含量和产量的空间分配规律均表现为叶>枝>干。留茬高度以1.5m的留茬高度效益最好。3立地条件中:芳樟矮林生长指标、生物量和精油产量在不同坡位有明显的差异性,整体均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空间分配均表现为叶>枝>干;在芳樟矮林生物量的叶/枝比中,上坡位的比值最高为4.06。而在芳樟矮林精油产量的叶/枝比中,中坡位的叶/枝比最高为65.57。芳樟矮各指标均表现为阳坡>阴坡;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分配规律均表现为叶>枝>干;在芳樟矮林生物量的叶/枝比中,阳坡上的比值最高为5.60,而在芳樟矮林精油产量的枝/叶比中,阴坡中的枝叶/比最高为83.67。结论可得,不同坡位中,下坡位经济产量更高。坡向的影响大于坡位,且阳坡>阴坡。4确定单株叶面积与叶量的相关程度,可用:LA=5.730+104.428×Wl的模型进行描述;模型进行描述,确定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相关程度,可用:SPB=-196.63+2.517×SPO的模型进行描述。
亓军红[3](2019)在《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气温上升,海洋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沿海防护林多重功效的认识愈加深刻,对其综合效益的研究愈加深入,构建科学有效、永续发展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更是临海国家的战略选择和紧迫任务。苏北沿海拥有长为953.9公里的标准岸线,面积6520.6平方公里的海涂,是其可持续发展不可多得的潜在资源。受地域位置、海陆交错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常遭遇海洋灾害,加快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根据江苏省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的发展情况,大体可以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两大时期、六个阶段。第一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前,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分为探索准备阶段(1949年初至1956年)、初步成型阶段(1957年至1965年)和迟滞发育(1966年至1978年)三个阶段。第二时期是改革开放以后,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提升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原因,最初,一方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提出“造林是百年大计,要好好搞”;另一方面是由于解放战争中,苏北农民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倾力支援,农村木材及林木消耗极大,有必要迅速恢复发展苏北林业。其次,就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各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海洋经济亦得到加强发展,为大力发展苏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创造了条件。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一开始即按照全国总体部署,以盐碱地改良、选育造林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为重点开展工作。初期的工作主要有:完善行政体系,建立科研机构,成立专职管理机构,调整教育体系,号召植树造林。1952年到1965年,有计划营造沿海海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建设与苏北农田水利建设、围垦兴农、盐土治理等相结合。以造林为主线,重点对盐土改良进展、气象资料收集整编、健全造林工作机构、开展科学研究等。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直是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先锋队,国营农场的相继建立、发展,以及围垦区人口的迁移和造林活动,对沿海植树造林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大的意义。“文革”时期,沿海防护林建设亦遭受严重挫折,工作机构被撤销,工作人员下放,削弱科研力量,在“以粮为纲”的旗帜下,部分防护林被砍伐,苗圃被改种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亦可分为恢复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完善提高阶段三个阶段。这一时期,开展第二次海岸带综合调查、“908”专项调查,形成大量第一手资料、编印了系统性专着,有力地促进防护林建设。同时,国家大力推进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总结造林经验。在建设技术上,积极开展造林种苗繁殖技术研究、开展造林实证研究、引进优良造林树种,开展湿地保护与沿海气候效应研究,极大促进苏北防护林建设体系的发展。苏北沿海防护林建设,在长期造林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特点,即: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绿”同步,注重沿海造林与“多林”同建,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网”同构,注重沿海造林与“多种”搭配,注重沿海造林与“多能”并进等。国家意志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持、科技进步和民主传统的发扬光大是沿海造林面积显着增加、防护林体系快速构建的动力因素。多年来的苏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害减灾方面功效明显,并产生了规模经济集成效应。但同时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造林总量有待提增,防护效果有待提升;缺乏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评价机制不健全;造林用地不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滞后等。针对这些问题,特提出如下几项对策建议:一是要依靠科学技术,统筹兼顾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各方利益,科学定位防护林建设公益性质;二是认真查漏补缺,形成高质量的规划制度;三是设立建设引导基金,建立各项奖补机制;四是加大研发力度、强化科技支撑;五是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综合开发;六是协调各方力量、强化组织领导;七是强化动态监测、定期发布公告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苏北防护林体系,造福一方百姓。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背景,目前的苏北海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苏北沿海基本具备植树造林的立地条件和环境,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造林树种选择及林分模式,苏北沿海造林具有许多“江苏特色”和多重动因,沿海防护林体系在改善区域气候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
张冰杰[4](2019)在《经营措施对10年生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杉木是我国亚热带地区主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在高度的集约经营、并伴随着某些不合理的营林和栽培措施的影响下,提高杉木林地生产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是在湖南省会同县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选取10年生杉木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在地力衰退及林分密度大的情况下进行了间伐抚育和施复合肥处理实验,研究不同复合肥浓度梯度A1、A2、A3(250g/株、500g/株、750g/株)以及保留间伐剩余物(BL)对杉木林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基于本研究结果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根际土壤碳氮磷指标在各样地处理之间均表现出显着的差异性。在本研究中,保留间伐剩余物可以显着增加表层根际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在施肥处理中,在A1处理(250g/株)时有机碳含量增长率高于其他处理,增长了13.77%;在A2处理(500g/株)时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增长率高于其他处理,分别增长了 19.8%、29.27%。(2)铵态氮含量和硝态氮含量在BL处理后半年有所提高,有效磷含量为降低。在施肥处理中,在A2处理(500g/株)时增长率高于其他处理,其中铵态氮含量增长了26.29%,硝态氮含量增长了17.88%,有效磷含量增长了26.48%。(3)杉木林根际土壤的微生物量增长率与处理前相比均有提高,其中微生物磷含量的增长率最高,微生物碳含量差异不显着。在施肥处理中,微生物碳含量增长率差异不显着,其余处理之间差异显着,A2处理的微生物碳氮磷含量的增长率最显着,其中微生物碳含量增长了 0.37%,微生物氮含量增长了47.25%,微生物磷含量增长了28.09%。(4)杉木林对照组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半年前相比均下降,BL处理的酶活性增幅最大的为脲酶,增幅为39.53%,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差异最不显着。在施肥处理中,所有处理的杉木林根际土酶活性均有所提高,根际土壤酶活性增幅在A2处理(500g/株)中表现最为显着,其中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增幅较为显着,分别为88.41%、48.73%。(5)根据ITS测序结果表明BL处理真菌OTU数目与半年前相比有所提高,在施肥处理中,在A2处理(施肥量为500g/株)时观察到真菌OTU数目增长率最多。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总体是BL处理和施肥处理均比对照高,当A2(施肥量为500g/株)处理时,真菌群落丰富度提高最多。(6)各样地的优势真菌纲主要是未分类的真菌纲unclassidiedkFungi、伞菌纲Agaricomycetes、古菌纲Archaeorhizomycet前es,样本各处理相比半年后的新增的优势菌群有银耳纲Tremellomycetes、节担菌纲Wallemiomycetes,无减少的优势菌群,表明施肥处理以及BL处理能够有效地改善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在有效养分中有效磷对真菌群落结构影响最大,在酶活性中过氧化氢酶对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最大,在微生物碳氮磷中微生物P对真菌群落结构影响最大。(7)16Sr RNA测序结果表明BL处理细菌OTU数目与半年相比有所提高,在施肥处理中,在A2处理(施肥量为500g/株)时观察到细菌OTU数目增长率最多。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总体是BL处理和施肥处理均比对照高,当A2(施肥量为500g/株)处理时,细菌群落丰富度提高最多。(8)各样地的优势细菌纲主要是嗜酸细菌Acidobacteria、α-变形菌Alphaprotebacteria、放线菌Actinobacteria,样本各处理相比减少的优势菌群有OPB35soilgroup,同时,嗜酸细菌、α-变形菌在BL处理样地所占比例均有提高,在A2处理的比例增加最显着,而放线菌在BL处理样地所占比例降低,在A2处理的比例降低最显着。在有效养分中铵态氮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最大,在酶活性中过氧化氢酶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最大,在微生物碳氮磷中微生物N对细菌群落结构影响最大。
黄贵福[5](2018)在《间伐措施对火炬松赤枯病、枯梢病等病害的影响》文中指出采用通过间伐措施对火炬松赤枯病、枯梢病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间伐措施对能减轻赤枯病、落叶病、赤落叶病和枯梢病危害,提高抗病能力,减少防治费用。
张林林,刘效东,苏艳,夏文杰,梁京威,李吉跃[6](2018)在《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数据。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其生物量与生产力问题研究历来受到广泛关注。在回顾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问题研究背景、历史、现状及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个体以及林分尺度上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动态及其分配特征;2)不同经营措施(立地条件、初植密度、混交措施、抚育间伐及施肥等)对马尾松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影响;3)围绕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形成的气候机制问题,以近年来广泛运用于该方面问题研究的树木年轮学方法为切入,对影响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过程的气候因子进行梳理、整合,以期全面阐述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问题研究的相关进展,在我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背景下为马尾松人工林的生产经营提供理论参考。
丘英华[7](2017)在《粤北火炬松衰退原因及其改造技术》文中提出粤北火炬松人工林多在10年左右时严重生长不良,通过对其原因的综合分析认为,火炬松适宜在本地区生长,立地选择不当和管理措施不合理是影响其生长不良的最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我场开展了近10年的改造实践,取得良好效果,据此提出主要管理技术措施,重点包括科学选择立地、延长抚育年限、加强人工整枝和抚育间伐等。研究为粤北火炬松幼林经营和改良提供了较为系统技术借鉴,有利于促进火炬松在粤北地区的健康发展。
张蝶,徐刚标[8](2016)在《火炬松遗传改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火炬松(Pinus taeda)作为重要的速生工业用材树种,已被广泛引种栽培。在我国,火炬松属于外来树种,相关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其遗传基础仍然较窄。我们从遗传变异、遗传测定、良种繁育以及分子辅助育种等方面对国内外火炬松遗传改良的情况进行了综述,并针对火炬松育种周期、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种子园经营等进行了展望。
邱立新[9](2014)在《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进展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对营林技术在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进行了概括总结,主要包括抗性品种筛选、营造混交林、封山育林、修枝抚育、伐根嫁接、高干截头及清理虫害木等措施,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发展趋势提出了设想。
张富友,刘斌,高强,李华云,吴红亮,陈申锋[10](2013)在《速生丰产林大径级材火炬松丰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从树种选择依据及苗木规格、造林地选择、林地清理及整地要求、造林规程、管护措施及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内容介绍了火炬松作为速丰林大径级材优质树种的丰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全国速丰林工程大径级材培育提供参考。
二、间伐措施对火炬松主要病害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间伐措施对火炬松主要病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云模型的多尺度环洞庭湖区森林健康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森林健康评价与森林健康经营研究进展 |
1.3.2 典型林分健康评价与经营技术研究进展 |
1.3.3 森林景观结构与质量提升研究进展 |
1.3.4 森林健康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 |
2.1.2 森林资源 |
2.1.3 社会经济 |
2.2 数据来源 |
2.2.1 样地调查数据 |
2.2.2 二类调查数据 |
2.2.3 遥感监测数据 |
3 相关理论与方法 |
3.1 理论基础 |
3.1.1 系统科学中的森林健康理论 |
3.1.2 景观生态学 |
3.1.3 近自然经营理论 |
3.1.4 森林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
3.2 熵权法 |
3.3 云模型 |
3.3.1 云模型的定义 |
3.3.2 云模型的性质 |
3.3.3 云模型的数字特征 |
3.3.4 云的分类及产生过程 |
3.4 熵权-云模型综合评价 |
3.5 基于乘除法的多目标规划评价 |
4 典型样地尺度的森林健康评价 |
4.1 典型样地概况 |
4.1.1 典型样地确定原则 |
4.1.2 典型样地概况 |
4.2 样地数据处理 |
4.2.1 边缘校正 |
4.2.2 林分空间结构单元确定 |
4.3 典型样地健康特征分析 |
4.3.1 结构指标分析 |
4.3.2 功能性指标分析 |
4.4 典型样地森林健康评价 |
4.4.1 典型样地森林健康指标解释 |
4.4.2 基于云模型的典型样地森林健康评价 |
4.4.3 评价结果及对比分析 |
4.4.4 典型样地森林健康经营措施 |
4.5 小结 |
5 小班尺度的森林健康评价 |
5.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1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
5.2.2 评价指标构成 |
5.2.3 小班尺度指标测度 |
5.3 小班尺度森林健康指标筛选 |
5.3.1 定性指标筛选 |
5.3.2 定量指标筛选 |
5.3.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5.4 实证研究 |
5.4.1 评价参数选定及标准 |
5.4.2 计算指标权重 |
5.4.3 计算云模型参数和隶属度 |
5.4.4 评价结果分析 |
5.4.5 小班健康优化策略 |
5.5 小结 |
6 景观尺度的森林健康评价 |
6.1 森林景观区划 |
6.1.1 森林景观区划基本原则 |
6.1.2 景观区划的主要因子 |
6.1.3 环洞庭湖森林景观区划结果 |
6.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2.1 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
6.2.2 景观尺度指标测度 |
6.2.3 景观尺度的健康评价指标计算及分析 |
6.2.4 景观尺度的健康评价指标筛选 |
6.2.5 景观健康评价指标标准 |
6.3 基于景观的森林健康评价 |
6.3.1 权重计算 |
6.3.2 评价矩阵建立 |
6.3.3 评价结果 |
6.4 森林景观质量提升策略 |
6.5 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2)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动态变化及对采收方式和立地条件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林木生物量和精油产量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
1.1 前言 |
1.2 林木生物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1 立地条件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关系的研究 |
1.2.1.1 坡位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
1.2.1.2 坡向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
1.2.1.3 土壤理化性质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
1.2.2 栽培方式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关系的研究 |
1.2.2.1 种植密度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
1.2.2.2 施肥方式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
1.2.2.3 抚育间伐方式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
1.2.3 气候因素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研究 |
1.2.4 水分条件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
1.2.4.1 温度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
1.2.4.2 光照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
1.2.5 林龄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研究 |
1.2.6 品种与林木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研究 |
1.3 植物精油产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1 气候因素与植物精油产量关系的研究 |
1.3.2 栽培方式与植物精油产量关系的研究 |
1.3.3 营养元素与植物精油产量关系的研究 |
1.3.4 种源(遗传)与植物精油产量关系的研究 |
1.3.5 不同提取时间、部位和方式与植物精油产量关系的研究 |
1.4 生物量及精油产量的研究发展趋势 |
1.5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试验地概况 |
2.3 研究方法 |
2.3.1 样品采集和试验设计 |
2.3.1.1 年动态变化 |
2.3.1.2 砍伐措施 |
2.3.2 立地条件 |
2.3.3 测定指标 |
2.3.3.1 芳樟矮林形态指标和生物量测定 |
2.3.3.2 芳樟精油含量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积累与空间分配的年动态变化 |
3.1.1 芳樟矮林形态指标的年动态变化 |
3.1.2 芳樟矮林生物量积累和空间分配的年动态变化 |
3.1.3 芳樟矮林精油含量的年动态变化 |
3.1.4 芳樟矮林精油产量和空间分配的年动态变化 |
3.1.5 芳樟矮林的年动态变化规律 |
3.1.6 讨论 |
3.2 采收方式对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积累与空间分配的影响 |
3.2.1 砍伐模式对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积累与空间分配的影响 |
3.2.1.1 砍伐模式对芳樟矮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1.2 砍伐模式对芳樟矮林生物量积累和空间分配规律影响 |
3.2.1.3 砍伐模式对芳樟矮林精油含量的影响 |
3.2.1.4 砍伐模式对芳樟矮林精油产量积累和空间分配的影响 |
3.2.1.5 砍伐模式芳樟矮林精油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
3.2.1.6 讨论 |
3.2.2 留茬高度对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积累与空间分配的影响 |
3.2.2.1 留茬高度对芳樟矮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2.2 留茬高度对芳樟矮林生物量积累和空间分配的影响 |
3.2.2.3 留茬高度对芳樟矮林精油含量的影响 |
3.2.2.4 留茬高度芳樟矮林的精油产量和空间分配规律 |
3.2.2.5 讨论 |
3.3 立地条件对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积累与空间分配的影响 |
3.3.1 坡位对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积累与空间分配的影响 |
3.3.1.1 坡位对芳樟矮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3.1.2 坡位对芳樟矮林生物量积累和空间分配的影响 |
3.3.1.3 坡位芳樟矮林精油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
3.3.1.4 坡位对芳樟矮林精油产量和空间分配的影响 |
3.3.1.5 讨论 |
3.3.2 坡向对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积累与空间分配的影响 |
3.3.2.1 坡向对芳樟矮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3.2.2 坡向对芳樟矮林生物量积累和空间分配的影响 |
3.3.2.3 坡向对芳樟矮林精油含量的影响 |
3.3.2.4 坡向对芳樟矮林精油产量和空间分配的影响 |
3.3.2.5 讨论 |
3.4 芳樟矮林的生长指标、生物量和精油产量之间的关系 |
3.4.1 芳樟矮林单株叶面积与叶量的关系 |
3.4.2 芳樟矮林叶量与生物量和精油产量大小的关系 |
3.4.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1.1 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月动态变化规律 |
4.1.2 采收方式对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积累与空间分配的影响 |
4.1.3 立地条件对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积累与空间分配的影响 |
4.1.4 芳樟矮林的生长指标、生物量和精油产量之间的关系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3)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三、相关概念的阐释和研究方法 |
四、资料来源和研究框架 |
五、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政治背景 |
第二节 经济背景 |
第三节 历史背景 |
第四节 自然背景 |
第二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内涵 |
第二节 建设时段的划分方式 |
第三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的建设阶段 |
第四节 江苏的主要林业机构及其成果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探索准备阶段 |
第二节 初步成型阶段 |
第三节 迟滞发育阶段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的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
第一节 恢复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快速发展阶段 |
第三节 完善提高阶段 |
第五章 苏北沿海造林的特点及动因 |
第一节 造林特点 |
第二节 动因分析 |
第六章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功效、问题与建议 |
第一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多重功效 |
第二节 苏北沿海防护林系的存在问题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结语 |
附录 |
案例一 苏北沿海林地增加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
案例二: 苏北沿海地区林地面积的明显增加 |
案例三: 苏北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明显提升 |
案例四: 苏北沿海地区海洋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
案例五: 苏北沿海气候变化趋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经营措施对10年生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施肥 |
1.2.2 间伐剩余物处理 |
1.2.3 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4 研究方法 |
2.4.1 土壤的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 |
2.4.2 土壤的有效养分的测定方法 |
2.4.3 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
2.4.4 土壤的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2.4.5 土壤的微生物PCR扩增及高通量测序测序 |
2.4.6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不同经营措施对根际土壤C、N、P的影响 |
3.1 不同经营措施对有机碳的影响 |
3.2 不同经营措施对全氮的影响 |
3.3 不同经营措施对全磷的影响 |
3.4 不同经营措施对根际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
3.5 不同经营措施对根际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
3.6 不同经营措施对根际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
3.7 不同经营措施对根际土壤微生物C的影响 |
3.8 不同经营措施对根际土壤微生物N的影响 |
3.9 不同经营措施对根际土壤微生物P的影响 |
3.10 讨论 |
3.10.1 不同经营措施对土壤全态C、N、P的影响 |
3.10.2 不同经营措施对根际土壤有效养分的影响 |
3.10.3 不同经营措施对根际土壤微生物C、N、P的影响 |
第四章 不同经营措施对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1 不同经营措施对根际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4.2 不同经营措施对根际蔗糖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4.3 不同经营措施对根际脲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4.4 不同经营措施对根际磷酸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
4.5 讨论 |
第五章 不同经营措施对根际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5.1 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 |
5.1.1 土壤真菌测序数据分析 |
5.1.2 不同经营措施的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分析 |
5.1.3 不同经营措施对根际土壤真菌相对丰度影响 |
5.1.4 根际真菌群落结构与根际土壤化学性质相关性分析 |
5.2 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
5.2.1 土壤细菌测序数据分析 |
5.2.2 不同经营措施的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 |
5.2.3 不同经营措施对根际土壤细菌相对丰度影响 |
5.2.4 根际细菌群落结构与根际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 |
5.3 讨论 |
5.3.1 不同经营措施对真菌群落研究 |
5.3.2 不同经营措施对细菌群落研究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间伐措施对火炬松赤枯病、枯梢病等病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间伐设计 |
2.2 调查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间伐对赤枯病、落叶病、赤落叶病发生的影响 |
3.2 间伐对枯梢病发生的影响 |
4 结语 |
(7)粤北火炬松衰退原因及其改造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粤北火炬松人工林衰退原因分析 |
1.1 气候 |
1.2 土壤 |
1.3 病虫害 |
2 生长不良火炬松人工林的主要改造技术措施 |
2.1 立地选择 |
2.2 造林密度 |
2.3 抚育与抚育间伐 |
2.3.1 延长抚育年限 |
2.3.2 人工整枝 |
2.3.3 抚育间伐 |
3 结论与讨论 |
(8)火炬松遗传改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遗传变异研究 |
1.1 地理变异 |
1.2 林分变异 |
1.3 个体变异 |
2 遗传测定 |
3 良种繁育研究 |
3.1 种子园 |
3.2 无性繁殖 |
4 分子辅助育种研究 |
5 展望 |
(9)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进展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
1.1 培育、筛选和栽植抗性树种,提高林木免疫力 |
1.2 营造多树种配置的混交林,降低有害生物发生危害风险 |
1.3 采用清理受害林木、伐根嫁接、高干截头等措施,清除有害生物危害源 |
1.4采取修枝等抚育措施,降低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程度 |
1.5 采取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林分防御有害生物能力 |
1.6 设置隔离带,阻隔有害生物自然传播 |
2 营林技术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3 应用营林措施防御林业有害生物发展趋势 |
3.1 抗性育种具有广阔的前景 |
3.2 以营林措施为基础的生态控制应是未来林业有害生物控制的主要方向 |
3.3 实施以营林措施为基础,生物、物理、化学防治合理组装配套的防治策略 |
(10)速生丰产林大径级材火炬松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树种选择依据及苗木规格 |
2 造林地选择 |
3 林地清理, 整地挖穴 |
4 造林技术规程 |
5 管护措施 |
5.1 补植 |
5.2 幼林抚育 |
5.3 护林防火 |
5.4 林地管理 |
6 病虫害防治 |
6.1 松枯梢病 |
6.2 松材线虫病 |
四、间伐措施对火炬松主要病害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云模型的多尺度环洞庭湖区森林健康评价研究[D]. 李显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2]芳樟矮林生物量和精油产量的动态变化及对采收方式和立地条件的响应[D]. 范慧慧. 江西农业大学, 2019
- [3]苏北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研究(1949-2015年)[D]. 亓军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经营措施对10年生杉木人工林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张冰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间伐措施对火炬松赤枯病、枯梢病等病害的影响[J]. 黄贵福. 绿色科技, 2018(17)
- [6]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进展[J]. 张林林,刘效东,苏艳,夏文杰,梁京威,李吉跃. 生态科学, 2018(03)
- [7]粤北火炬松衰退原因及其改造技术[J]. 丘英华. 花卉, 2017(08)
- [8]火炬松遗传改良研究进展[J]. 张蝶,徐刚标. 广西林业科学, 2016(04)
- [9]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进展及发展趋势[J]. 邱立新. 中国森林病虫, 2014(04)
- [10]速生丰产林大径级材火炬松丰产栽培技术[J]. 张富友,刘斌,高强,李华云,吴红亮,陈申锋. 现代农业科技, 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