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取证类社会中介机构要清源

经济取证类社会中介机构要清源

一、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要正本清源(论文文献综述)

程海港[1](2020)在《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2020年实现政务公开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显着提升的工作目标。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作为衡量和检验政务公开水平、质量和能力的工具,也是提升政务公开透明度、实用性的手段。自2016年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以来,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开展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但实践中经验匮乏且缺少有力的理论指导。因此,对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的实然性分析和应然性研究正当其时,以引发学术界对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的广泛重视和思考,亦成为当前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工作的有力抓手。本文在以往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厘定出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以及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的概念,勾勒出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的主体、对象、内容、流程、方法、经费六大核心要素,引入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治理理论,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网络调研、比较分析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地方各级政府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实践进行研究。在对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和县级政府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实践网络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地方各级政府的评估实践现状进行多维度的全面分析,指出了评估实践中存在推进缓慢、项目采购不够透明、评估主体缺乏独立性、信息不对称、缺乏公众参与、结果应用有限的问题。地方各级政府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反映出我国政府当前开展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的动力不足、法规不健全、评估结果监督机制不强等。因此,本文提出通过正视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深化政务公开组织机构改革、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估法规机制、积极培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加强评估结果的考核监督五个方面的改进措施,为评估实践提供智力支持、理论规范、方向指引,促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的规范化、制度化机制建设,以此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刘刚[2](2019)在《行业法治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提出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思想。到2035年,我国还要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如何判断法治社会基本建成,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迫切的实践问题。社会是由行业组成的,法治社会的建成可以走一条行业法治之路。法治社会是社会领域实现法治化的治理状态,而行业法治可以理解为是指行业领域的法治化的治理过程。先有法而后才有法治,先有行业法而后才有行业法治。因此,要研究行业法治,需要先研究行业法;而要研究行业法,则需要先研究“行业”。改革开放后,我国立法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行业”入法现象,汇聚成“法律中的行业”这个独特命题。对“行业”入法现象的实证分析表明,“行业”已经从一个古老的经济概念变成一个新生的法律概念。“行业”入法现象在所有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总体上占到了三成,席卷了除诉讼法及非诉讼程序法之外的所有部门法,甚至现行宪法也对“行业”做出了明确规定,宣示了“行业”的宪法地位。“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形式样态,包括行业规划、行业标准、行业自律、行业诚信、行业垄断、行业主体、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等。“行业”入法现象有力的支撑了行业法的存在,宣告了行业法治的潜在可能。“行业”入法现象是对行业在社会结构中的变迁的法律响应,行业法是法律社会化发展的最新表现。系统梳理行业法的历史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学界还存在分歧,但也形成了一些理论共识,即行业法是兼顾“硬法”和“软法”在内的体系。新兴的行业法有助于一并解决传统部门法体系的学科壁垒问题、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以及部门法的局限性问题。行业法应该继部门法之后,成为我国法律体系和法学体系中的新成员。行业法与部门法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是交叉与重叠关系,二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提出行业法治的逻辑,建基于法治概念的宽泛性和灵活性。行业法治是一种“混合”法治,其内涵表现为“硬法”之治和“软法”之治的结合、依法监管与依法自治的结合、横向体系(各行各业的法治)和纵向体系(包括行业立法、行业监管、行业纠纷化解和行业自治在内)的结合。行业法治是一种“复杂”法治,其特性包括法治主体的多元性、法律规范的复合性、行业治理的差异性、运行机制的共治性和调整范围的全面性。行业法治是一种真法治,而不是假法治,其理念包括权利保护理念、公平正义理念、科学发展理念和自治理念。行业法治是一种有意义的法治。从法治发展维度看,行业法治既有助于拓展法治的理论空间,也有助于填补传统法治的短板,还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从行业发展维度看,行业法治既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促进行业发展,也有助于确立行业治理的标准、规范行业发展,还有助于为新兴行业保驾护航。行业法治体现了行业与法治的互动关系,促进了法治发展和行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包括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法律基础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基础是指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体制逐步建立;社会基础是指行业组织的大量出现;法律基础是指行业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与法治社会一样,行业法治也包括主体要素、制度要素与实践要素。这三种要素共同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与“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主要形式样态基本一致,行业标准、行业协会和行业自治构成了行业法治的基本要素。行业法治中的行业标准是广义的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一种“软法”,可以进一步促进行业法治的社会化、柔性化和可操作性。行业协会是行业法治的重要主体,行业协会通过参与行业立法、行业纠纷化解、行业监管和行业管理等来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行业法治中的行业自治既是权利,也是权力。行业自治首先通过行业自治规范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但是,在行业法治的运行中,行业监管与行业自治始终需要处于动态平衡的态势中,只有这样,行业自治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理想的行业法治是完美的,但是行业法治的现实运行,包括行业立法、行业监管、行业纠纷化解和行业自治等,还存在若干缺陷,因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其中,行业立法存在着行业分类难以精确、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行业法律滞后、行业协会立法不完备、缺失跨行业的标准化协调机制等缺陷。对此,一是可建立专业工作委员会提出立法草案的体制,取代现有的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立法的立法体制,并建立第三方如行业协会等接受立法机关委托起草行业立法的立法体制;二是应将行业标准的制定权赋予行业协会,取代现有的行政机关制定行业标准的体制,并建立跨行业的标准协调制度,加大推广综合标准制度;三是应及时修订行业立法。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包括重审批轻监管、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不健全,信用监管存在体制机制缺陷,综合监管仍有待完善等。对此,一是需要将监管理念从“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轻审批重监管”,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二是政府应建立包括企业、非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在内的全国统一信息共享平台,并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信用监管中的作用;三是应当从监管主体、监管模式、监管手段和监管过程等四个方面完善综合监管体制;四是对新兴行业应遵循政府适度监管的原则。行业纠纷化解存在行业调解制度公信力有待加强、认同度和成功率都不高、行业调解程序和行业仲裁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等问题。对此,一是应进一步增强行业协会的代表性,提升行业调解的公信力;二是应积极推动行业协会设立专业性调解组织,提高行业调解人员的准入资格条件,以提升行业调解制度的利用率和成功率;三是应当建立专门的行业调解程序;四是健全行业仲裁制度,可考虑由行业协会组建行业仲裁委员会,并修订《仲裁法》,赋予行业仲裁应有的法律地位;五是鼓励行业组织制定标准化法律文本,尽可能减少行业纠纷的产生。行业自治方面,存在着立法上重“行业自律”轻“行业自治”、行业协会自治权力不够、不利于行业自治的固有缺陷难以消除等不足。对此,一是应该突出“行业自治”的理念,将法律条文中的“行业自律”修改为“行业自治”;二是政府彻底退出行业协会的运作,不再干预行业协会的内部事务;三是赋予行业协会完整的自治权力,只要不违反法律,行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皆由行业协会自行解决。同时,国家需保留对行业协会的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综上,通过对“行业”入法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对行业法和行业法治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分析,对行业法治的内涵、特性、理念、实践意义等问题进行概念分析、对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和基本要素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行业法治的理论框架体系得以初步建立。只要有效解决行业法治在现实运行中的不足,作为法治社会的建设途径,行业法治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未来。期待有朝一日,行业法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行业法治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赵思宁[3](2019)在《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研究 ——以政府对X市大气污染防治审计为例》文中认为2018年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而后各省市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蓝天保卫计划”。国家制定政策措施支持大气污染治理,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用于环境保护事业,建设新项目利用新能源等等,这些举措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效果,需要有关部门进行评价审核,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应运而生。通过研读环境审计类文献后发现,与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相关的研究十分匮乏;查阅审计署、各地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公告后发现,大气污染治理审计环境得到了重视。从节能减排项目审计的一部分,到单独的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政策落实专项审计,这种种迹象表明,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研究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根据国情,结合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探索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发展会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也有所帮助。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其次介绍了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定义,主体客体等基本要素,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外部不经济理论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进行理论层面的解释;再次,结合我国目前大气污染防治审计的现状与X市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落实审计,运用数据、图表等辅助手段,根据X市大气污染的原因、大气污染治理的现状,分析了X市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因;最后,针对X市审计工作中的问题与我国的普遍现象提出建议,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发展方向寻找一些新的突破口。

周华,刘俊海[4](2019)在《审计监督体系的完善路径研究——从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局限性谈起》文中研究指明会计师事务所是审计业务约定书的乙方,对于如何在制度安排上使其发挥对甲方的监督作用,业界尚存争议。现行法规和行业规则关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审计程序等方面的规定均存在重大偏差,相关规则乃是简单照搬域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操作行规而来,理论依据匮乏,可操作性较差。会计规则的弹性化更是使得注册会计师审计难以发挥监督作用。为了增强政府对企业会计的直接监控能力,应修订《公司法》、《审计法》等法律,修改强制性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建立以政府审计为主导、以内部审计为支持系统、以注册会计师专项审计为补充的审计监督制度体系。

焦艺[5](2018)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效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传入到我国,社会公众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短短十几年内,我国企业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呈大幅度上升的趋势。然而,在社会责任报告井喷的同时,质量的提升却明显滞后于数量的发展,在当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效度到底如何?本文将从信息披露者和信息接收者两个角度对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有效度进行测度,以探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效度问题。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描述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基础。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以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和基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效度进行分析。第五章为本文的研究和启示,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有效度。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无论是从信息披露者还是信息接收者的角度,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效度都不高。具体表现在: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看,社会责任报告篇幅逐年增长,但由于社会责任报告中其他信息披露过载,导致报告有效信息有效度不高,进行第三方独立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比重偏低,从而我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效度不高;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看,随着社会责任报告篇幅的增长,读者无法从这些信息中获取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便会产生信息困惑,造成信息过载,这表明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有效度不高。本文的创新点为:首先,研究对象创新。本文选取从2006年到2015年连续十年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15家企业的150份报告为样本,这些样本涉及众多行业,并且十年连续不间断地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可以更好的观察社会责任报告信息披露有效度的变化以及在此期间内是否得到改善。其次,研究内容创新。本文分别以信息提供者的角度和信息接收者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效度进行分析,从而更全面的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效度的问题。

秦红松[6](2014)在《农户贷款担保困境及破解机制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是关于农户贷款担保困境及破解机制研究。许多农户生产经营渴望获得信贷支持,但由于农业本身的高风险性以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致使农户贷款面临风险大、监管难、成本高等难题。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经营目的驱使下,要么采取“惜贷”、“慎贷”策略,将从农村地区吸收的大量资金转移到城市地区,要么对借款农户提出较高融资担保要求。根据现实状况,由于农户自身担保能力有限、农业信贷服务滞后以及相关配套机制和支撑条件的缺陷,农户贷款担保陷入困境,从而造成农户融资非常艰难。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户“贷款难”的实质是“担保难”问题。为改变农户融资不畅的被动局面,就必须着手解决农户贷款担保存在的问题。一、主要研究内容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以及历史归纳、比较分析、模型分析、机制构建等方法,建立农户贷款担保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借鉴国外农户贷款担保经验,剖析和实证我国农户贷款担保困境的现状、成因、影响,构建我国农户贷款担保困境的破解机制并设计有效担保模式,力求为开辟农户贷款担保的有效路径并促进农村金融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实证与决策思路的支持。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建立农户贷款担保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2)国外农户贷款担保的比较分析。(3)农户贷款担保现状及困境的调查分析。(4)农户贷款担保困境成因的实证研究。(5)农户贷款担保困境影响的实证研究。(6)农户贷款担保困境的破解机制设计。(7)农户贷款有效担保模式选择。二、主要研究结论1.在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和体系建设滞后、农户生产经营层次和效益水平相对较低的整体环境下,农户贷款担保成为农户贷款的“试金石”.其运行特点表现为:较低的信用层次带来较高的担保要求,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成为担保重点,担保质量主要体现在债权实现难易程度上。农户贷款担保的有效性除了担保主体是否具备主体资格和经济担保能力、担保物的合法有效性等影响要素外,信誉担保机制的有效性、担保人风险控制的能力、担保的动机和意愿以及利益平衡机制、担保合约能充分有效实施也是重要的决定因素。2.借鉴国外农户贷款担保的经验得出,结合农户实际提供有效的信贷担保至关重要。要根据农户需求设计贷款担保方式是重要准则,完善风险控制机制是降低农户贷款担保要求有效路径,优化信用环境是农户贷款担保健康运行的保障,完善配套措施是农户贷款担保顺利实施的支撑条件,政府支持是农户贷款担保良性发展的坚强后盾;对我国的启示是:加快农户担保创新,实现农户贷款担保方式多元化。改进农户贷款供给水平和质量,缓解农户实物担保的困难。发展农业保险和融资保险,健全农户贷款风险的分担机制。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促进农户贷款担保健康运行。加快完善配套条件和法律制度,保障农户贷款担保的有效实施。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动农户贷款担保良性发展。3.农户贷款担保现实困境的主要表现是缺乏有效担保物、有效担保人以及有效担保机制.重庆市近3年农户贷款总额中抵押贷款比例最高,其次是第三方保证、信誉担保。样本农户中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仅为28%,担保条件不足是多数农户不能获得贷款的主要原因,传统小而全农户贷款获得比率最低,采用抵押担保方式的农户贷款满足度最高。大型银行对农户贷款供给整体呈现担保门槛较高的特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担保要求有所降低,但仍以保证、抵押担保为主。农户抵质押动产数量少、价值低、难变现,家庭金融资产相对缺乏,不动产抵押品主要为城镇住房,农林土地承包权抵押较少,第三方担保以亲属朋友担保为主,财产权利、生物资产、互助担保等创新担保方式缺乏,担保模式总体较为单一4.农户贷款担保困境的根源在于农户自身担保能力存在先天不足,内生优势资源未有效利用,金融机构、社会、政府宽容和支持力度不够,外生力量和多方促成机制存在缺陷.模型检验表明,农户贷款担保困境形成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在农户自身方面,农户家庭收入、有形资产积累、财产性权利利用、声誉担保机制作用发挥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在金融机构方面,农户信贷供给水平、信贷担保认知、信贷管理技术对农户贷款担保困境形成影响较为显着。在配套支持条件和外部环境方面,担保实施条件、第三方担保机制、农业保险对农业产业风险的保障作用、信用评级体系、法律规制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类型农户具备担保条件的概率存在显着差异,创业型农户具备贷款担保条件的平均概率最高,其次依次为从事现代农业农户和传统小而全农户。5.担保困境影响农户贷款可得性,并带来农户生产发展条件及收入福利水平的分化。担保困境制约农户贷款获得额度,其对农户正规贷款渠道的影响更大,也增加了长期贷款和经营性贷款的可得难度,造成农户贷款利率提高,也带来担保实施成本、中介费用、隐性费用等交易成本;在影响农户贷款满足程度的变量中,农户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金融资产、是否加入合作社、农业保险、专业评估机构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动产现值仅在抵押贷款模型中通过了显着性检验,农户任职只在信誉担保中影响显着,银行数目变量则整体不显着;担保条件较好的农户在生产规模扩张、生产性资产增加、经营项目增加以及家庭收入增加、生活性资产增加、消费增加方面具有明显优势。6.农户贷款担保困境的破解应按照创新性、贴近性、系统性、协调性的原则要求,全方位建立或完善农户贷款担保的有效机制.一是农户自我担保能力提升机制。强化有形资产的担保作用,完善声誉担保机制,充分发挥财产性权利的担保潜能。二是第三方保证人扩展机制。推行农产品采购企业担保和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担保,建立健全专业担保机构担保机制。三是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改进机制。积极推动农户信贷模式改革,强化信贷过程管理,提升信贷服务水平。四是强化信用环境促进机制。建立农户信用征信体系,构建道德诚信激励约束机制和村社组织监督约束机制。五是健全保险分担机制。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加快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建立农业重大灾害救助机制。六是政府扶持机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优化扶持方式,实施差异化监管模式,加快农户贷款担保配套体系建设。7.农户贷款担保实施模式选择应遵循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从农村实际出发,大力推行与第一还款来源关联的农户财产担保,包括:在产品、产品抵押担保模式,订单、应收账款质押担保模式,农业项目经营权、收益权质押模式;扬长避短,克服农户家庭高价值实物担保资产相对缺乏的困难,强化以农户声誉约束为基础的保证担保模式,包括:农户个人信誉保证贷款模式、农户联保贷款模式、互助担保贷款模式;结合低附加值种植业、高附加值种植业、畜牧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不同类型农户的生产经营和贷款需求特点,建立健全多元性和差异化的农户贷款担保模式;着眼长远,在不断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及其配套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户土地用益物权担保。三、主要创新点1.探索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分析农户贷款担保问题的理论视觉.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理论层面上分析农户经济行为和贷款需求特征、农户贷款供给条件以及担保功效的基础上,厘清农户贷款担保的方式和有效性决定因素,剖析农户贷款与担保的依存关系以及农户担保条件对贷款需求和供给的牵制作用。2.本文从农户角度并以一手的统计资料,对农户贷款担保困境的现状、成因和影响进行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研究。探究农户贷款担保困境成因时,本文在农户财产性权利利用、金融机构的认知偏差和信贷技术、政府扶持方式等方面的分析较以前研究更为深化。此外,运用Logit模型,检验了农户自身、金融机构、外部配套条件和环境等因素对农户贷款担保的影响程度,并采用Order Logit模型检验了担保困境对农户贷款可得性的实际影响。3.论证并提出了农户贷款担保困境破解机制的设计依据和设计原则,全面系统的构建了农户贷款担保困境破解的六个方面的具体机制.结合实际,确立了农户贷款担保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设计了四个方面的农户贷款有效担保模式。

李乐[7](2013)在《养老服务社会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期,推动政府实现相应发展的关键一环就是要实现政府职能体系的整体性优化。地方政府的职能优化和职能转变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的联系即都是政府为适应政治发展、社会转型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政府职能方面采取的适应性调整行为;区别在于职能优化持有一种更加注重渐进性调适的态度和更宽的研究视角。这种渐进性调适,既可以在政府职能未发生转变的状态或正在转变的过程中开展,也可以在职能转变完成之后继续开展。本文认为,研究政府职能不能言必称“转变”,除开“转变”,还存在大量等待转变或不需要转变的状态。这些状态下应该对职能做些什么呢,职能优化应该是可以做的事情。养老服务社会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既是一种静态的结构,又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过程。本文研究的分析框架以养老服务社会化作为地方政府的行动背景,以职能定位、职能配置、职能履行作为主体架构,研究主线是地方政府职能的整体性优化。“职能定位”为职能界定运行的范畴和轨道,本文在职能定位章中对养老服务社会化中上海地方政府职能定位进行了角色定位和职责定位的分类和梳理,并围绕职能定位不清的问题探讨了职能定位的两种单向度视角,即“以提供者为中心”和“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定位视角,指出这两种单向度的视角给地方政府职能定位带来偏差的问题。“职能配置”规定职能运行的内容和组织载体,本文在职能配置章中对养老服务社会化中上海地方政府职能配置进行了内容配置和分工配置的区分和梳理,继而探讨了职能配置方面存在政府内监管职能配置不足的问题。“职能履行”使职能在政府过程中付诸实践,职能履行章梳理了养老服务社会化中上海地方政府职能履行的运行特点,在城市治理行动者网络的视域中探讨了职能履行中的“协作梗阻”问题。在结尾章,针对职能定位提出了“提供者和使用者互动”的定位视角作为优化思路,对职能配置提出了全面加强监管职能、弥补结构性短缺的优化思路,对于职能履行提出了增强利益赋予、促进协作与自治相平衡的优化思路,最终归纳提出了地方政府职能整体性优化的核心内容是职能定位、职能配置和职能协作的系统优化的观点。

童珂[8](2012)在《关于聘请专家协助价格鉴定工作的政策探讨》文中指出价格鉴证机构所属的行政裁定性质,决定了价格认证中心依法依规聘请有关专家协助涉案财产价格鉴定工作,与相关部门制定的"不得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机构注册执业"的行业规定并不冲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专家聘用工作机制,需要从加快立法建设、调整职能定位、推进合作共赢、提升业务素质等方面着手,并要更好地主导和掌控涉案财产价格鉴定工作的话语权。

黄霄羽,朱敬敬[9](2012)在《档案中介机构应当正名》文中认为本文对档案中介机构借助定义的理论分析和功能的实践考察,指出当前我国这种机构存在名不副实的局限,并非真正意义的档案中介机构。理由在于,在理论层面学界的定义并未明确揭示档案中介机构的基本属性——"中介性";在实践层面绝大多数档案中介机构的业务内容也不具备"居间服务"功能。因此,档案中介机构应当正名为"档案服务机构"。

康萍[10](2012)在《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视角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环境适应性,即通过分析公允价值会计对公司治理带来的相关影响,分析公允价值应用的潜在风险。公允价值(Fair Value)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是指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衍生金融工具的大量产生,历史成本计量开始显示出其“软弱性”,而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则因其潜在的高度相关性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FASB在20世纪90年代发布的33项准则中,有23项准则涉及公允价值;2000至2010年FASB发布的31个准则中,则全部涉及公允价值。就这样,从最初个别金融资产适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到全部金融资产都具有公允价值计量选择权,从金融资产到金融负债,从金融资产、负债到其他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大有取代历史成本而居主导地位之势。正当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型的计量方式在各国尤其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被推崇之时,2007年底开始的金融危机却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提出了挑战。实务界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公允价值,认为在金融危机下的螺旋式下跌的市场上,对某些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会使市场失去信心,陷入恶性循环。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反而能使危机更快地暴露出来,让投资者尽快看到真实的情况。随着各方关于公允价值利弊取舍的争论,似乎道理越辩越明,公允价值不仅避免了被终止的命运,而且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似乎更加坚定。但基于公允价值确实可能造成的经济风险,危机之后的公允价值应用朝着更加规范、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可谓一波三折。从1998年首次引入公允价值,到2001年谨慎限制其使用,再到2006年新准则中再次大量使用公允价值,体现了我国对公允价值应用的犹豫与无奈,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迫于顺应会计国际化潮流的压力。那么,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环境能否适应这一改变?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起步比较晚,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外部机制还不完善,公司治理环境与欧美等西方国家还存在很大差异,我国企业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是否做好了准备?公允价值对企业公司治理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对公允价值应用情况及其对公司治理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第一章),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理论背景和应用背景,明确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等,概述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公允价值的内涵及公允价值会计的沿革,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其中,第二章专门从理论上对公允价值进行透视,探讨了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公允价值的内涵属性及公允价值的估值等。第三章分析了公司治理环境的变迁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主要分析公司治理的演进及其对公允价值计价提出的潜在的要求,并从理论上阐述了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历程,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分析公允价值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包括第四章至第七章。第四章研究公允价值的实际应用及其对利益相关者决策的影响。结合上市公司相关报表数据观察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情况,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是比较谨慎的,但在进一步分析公允价值计价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时,我们发现公允价值对经营成果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而且,公允价值计价对各利益相关者都具有相应的影响。第五章研究公允价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首先是简要分析盈余管理的概念、动机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所提供的盈余管理条件。其次,根据公允价值实际应用过程中涉及到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人为判断因素深度分析公允价值隐含的盈余管理风险。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检验我国上市公司是含存在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第六章研究公允价值会计对管理者薪酬激励的影响。首先分析委托代理制下薪酬激励的模式;其次分析公允价值会计下薪酬激励的难点,包括公允价值对业绩衡量的影响以及公允价值会计下容易造成的管理者行为异化;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检验公允价值对管理者薪酬的影响。第七章研究公允价值会计对资本市场的影响。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公允价值在虚拟经济中的传导效果和公允价值市场效应的产生机制;其次对公允价值的市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第四部分为相关研究结论与对策(第八章)。简要综合第二至七章的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公允价值会计规则及应用方面、公司治理方面、政府监管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系统分析公司治理环境的变迁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选择。通过分析市场、制度、经济、科技、信用等外部治理环境及企业治理机制、所有权结构等内部治理环境的变迁,阐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选择的必然性;2.分析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公允价值应用情况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以及公允价值应用对不同的利益相关决策的影响;3.系统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隐含的盈余管理风险。本文对公允价值可能带来的会计舞弊进行了全面分析,并通过案例分析、实证分析对我国运用公允价值会计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了初步验证;4.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公允价值应用对高管薪酬的影响进行了验证;5.分析公允价值市场效应的产生机制,并通过实证分析,检验了交叉持股的协同效应以及资本市场的顺周期效应。

二、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要正本清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要正本清源(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应用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的概念、内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政务公开
        2.1.2 第三方评估
        2.1.3 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
    2.2 核心要素
        2.2.1 评估主体
        2.2.2 评估对象
        2.2.3 评估内容
        2.2.4 评估流程
        2.2.5 评估方法
        2.2.6 评估经费
    2.3 理论基础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4 治理理论
第3章 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的现状
    3.1 评估实践发展历程
    3.2 地方政府评估实践
        3.2.1 省级政府评估实践
        3.2.2 市级政府评估实践
        3.2.3 县级政府评估实践
    3.3 评估实践现状分析
        3.3.1 评估实践层级多样
        3.3.2 项目采购方式多元
        3.3.3 评估经费财政保障
        3.3.4 评估主体来源广泛
        3.3.5 评估依据法规政策
        3.3.6 评估内容贴近公众
        3.3.7 评估方式人机结合
        3.3.8 评估过程分段实施
第4章 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的问题及其成因
    4.1 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存在的问题
        4.1.1 评估实践推进缓慢
        4.1.2 项目采购不够透明
        4.1.3 评估主体不够独立
        4.1.4 评估信息不对称
        4.1.5 评估缺乏公众参与
        4.1.6 评估结果应用有限
    4.2 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问题的原因
        4.2.1 实施第三方评估的动力不足
        4.2.2 政务公开组织机构职权不清
        4.2.3 政务公开第三评估法规不健全
        4.2.4 第三方评估机构专业化程度低
        4.2.5 缺乏对评估反馈结果的监督
第5章 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的改进对策
    5.1 正视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
        5.1.1 转变行政管理观念
        5.1.2 强化社会公众认知
    5.2 深化政务公开组织机构改革
        5.2.1 加快机构改革步伐
        5.2.2 明确机构权力责任
    5.3 建立健全评估法规机制
        5.3.1 加快评估法制化建设
        5.3.2 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5.4 积极培育第三方评估机构
        5.4.1 加强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政策扶持
        5.4.2 第三方评估机构要提升评估能力
    5.5 加强对评估结果考核监督
        5.5.1 充分利用评估反馈结果
        5.5.2 推动绩效考核公开透明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6.3 论文的创新点
    6.4 论文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行业法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法律中的“行业”与行业法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行业与事业
        二、行业与产业
    第二节 “行业”入法的实证分析
        一、法律文本的选择
        二、“行业”的检索结果
        三、“行业”入法的主要领域
        四、部门法中的“行业”
        (一)宪法中的“行业”
        (二)经济法中的“行业”
        (三)行政法中的“行业”
        (四)社会法中的“行业”
        (五)民商法中的“行业”
        (六)刑法中的“行业”
        五、“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形式样态
        (一)行业规划
        (二)行业标准
        (三)行业主体
        (四)行业协会
        (五)行业垄断
        (六)行业自律
        (七)行业诚信
        (八)从业人员
    第三节 行业法的提出
        一、行业法研究的历史沿革
        (一)从部门法的角度来理解行业法
        (二)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理解行业法
        (三)对行业法的深入研究
        (四)行业法与领域法的比较研究
        二、行业法研究的理论共识
        三、行业法与部门法的关系
        (一)交叉与重叠关系
        (二)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第二章 行业法治的概念分析
    第一节 行业法治的提出
        一、提出行业法治的逻辑
        二、行业法治研究的历史沿革
        三、行业法治的理论主张
    第二节 行业法治的内涵
        一、“硬法”之治与“软法”之治的结合
        二、依法监管与依法自治的结合
        三、横向体系和纵向体系的结合
    第三节 行业法治的特性
        一、法治主体的多元性
        二、法律规范的复合性
        三、行业治理的差异性
        四、运行机制的共治性
        五、调整范围的全面性
    第四节 行业法治的理念
        一、权利保护理念
        (一)通过公众参与实行权利保护
        (二)通过救济实现权利保护
        (三)通过行业监管实行权利保护
        二、公平正义理念
        (一)行业准入公平
        (二)行业运行公平
        (三)行业结果公平
        三、科学发展理念
        (一)创新理念
        (二)协调理念
        (三)绿色理念
        (四)开放理念
        (五)共享理念
        四、自治理念
    第五节 行业法治的实践意义
        一、法治发展维度
        (一)有助于拓展法治的理论空间
        (二)有助于填补传统法治的短板
        (三)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二、行业发展维度
        (一)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促进行业发展
        (二)有助于确立行业治理的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三)有助于为新兴行业保驾护航
第三章 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
    第一节 经济基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政治基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体制逐渐确立
        一、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的检索结果
        二、各行业推进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的情况举例
        三、对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检索结果的分析
    第三节 社会基础:行业组织的大量涌现
        一、政策和法律对行业组织的扶持
        二、行业组织数量显着增长
    第四节 法律基础:行业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
        一、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到九十年代中期
        二、第二阶段:九十年代后期至今
第四章 行业法治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标准
        一、行业标准的广义界定
        二、标准化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三、行业标准的法律性质
        四、行业标准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一)行业标准进一步促进行业法治的社会化
        (二)行业标准使行业法治进一步柔性化
        (三)行业标准使行业法治进一步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协会
        一、行业协会的法律定位
        二、行业协会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一)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立法
        (二)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纠纷化解
        (三)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监管
        (四)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管理
    第三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自治
        一、行业自治的法律性质
        二、行业自治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第五章 行业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第一节 完善行业立法机制
        一、行业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分类难以精确
        (二)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
        (三)行业法律的滞后性
        (四)行业协会立法不完备
        (五)缺失跨行业的标准化协调机制
        二、行业立法问题的完善
        (一)完善行业立法体制
        (二)完善行业标准立法
        (三)及时修订行业立法
    第二节 完善行业监管机制
        一、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仍然存在,事中事后监管不健全
        (二)传统监管不适应新的形势,信用监管存在体制机制缺陷
        (三)传统监管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综合监管仍有待完善
        二、行业监管问题的完善
        (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信用监管和综合监管
        (二)贯彻政府适度监管原则
    第三节 完善行业纠纷化解机制
        一、行业纠纷化解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调解组织主要靠公权力推动,公信力有待加强
        (二)行业调解制度的认同度不高,导致利用率过低
        (三)行业调解的成功率不高,没有实质性发挥作用
        (四)行业调解程序和行业仲裁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
        二、行业纠纷化解问题的完善
        (一)完善行业调解制度
        (二)健全行业仲裁制度
        (三)鼓励行业组织制定标准化法律文本,预防行业纠纷的产生
    第四节 完善行业自治机制
        一、行业自治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和政策上重行业自律,轻行业自治
        (二)行业协会自治权力不够
        (三)不利于行业自治的固有缺陷难以根除
        二、行业自治问题的完善
        (一)将立法上的“行业自律”修改为“行业自治”
        (二)政府彻底退出行业协会的运作
        (三)赋予行业协会完整的自治权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行业法律的梳理
附录 B 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政策性文件清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3)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研究 ——以政府对X市大气污染防治审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有关概念
        2.1.1 环境审计的相关概念
        2.1.2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含义
        2.1.3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主体和客体
        2.1.4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目标与内容
    2.2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外部不经济理论
        2.2.3 公共受托环境责任理论
第3章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工作的现状
    3.1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现状
    3.2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2.1 大气环境防治审计理念落后
        3.2.2 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和全面的量化指标
        3.2.3 可依据的准则、法律法规的空缺
        3.2.4 审计工作人员专业性有待提高
        3.2.5 审计监督不到位,审计结果利用较差
第4章 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发展建议
    4.1 优化审计工作的理念
        4.1.1 鼓励多元审计主体共同参与
        4.1.2 强化审计问责,明确各部门职能
        4.1.3 前移审计重心,做好事中监督,重视事前防控
        4.1.4 放眼多领域审计项目,关注大气污染治理事项
    4.2 利用新技术,建设评价体系
        4.2.1 利用大数据和3S技术展开审计工作
        4.2.2 建设系统的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评价体系
    4.3 健全法规体系与相关准则
        4.3.1 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4.3.2 构建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法律框架
        4.3.3 完善与大气污染治理相关的环境会计准则和工作指南
        4.3.4 加快完善环境审计准则
    4.4 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4.4.1 加强对审计人员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学习
        4.4.2 吸引复合型人才加入审计队伍
        4.4.3 充分利用专家的工作
    4.5 重视跟踪审计,加强审计监督
        4.5.1 发展大气污染治理政策落实跟踪审计
        4.5.2 对污染防治的重点项目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4.5.3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审计监督
第5章 X市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案例分析
    5.1 X市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基本情况
        5.1.1 X市大气污染现状
        5.1.2 X市大气污染治理情况
    5.2 X市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结果
        5.2.1 产业、能耗结构得到优化,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
        5.2.2 政府、民营资本双管齐下,新技术辅助污染治理
        5.2.3 结合多项审计工作,形成立体监督机制
    5.3 X市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5.3.1 审计重点忽视政策的合理性
        5.3.2 审计队伍中缺少专业人才
        5.3.3 审计效果时效性太短
    5.4 完善X市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的建议
        5.4.1 开展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绩效审计
        5.4.2 实现审计人员专业的多元化
        5.4.3 根据审计结果提出长效管理建议
    5.5 X市审计机关创新审计方法
        5.5.1 创新审计方式,跳出惯性思维模式
        5.5.2 贯彻“两统筹”工作要求,试行“1+N”项目模式
        5.5.3 科技强审贯穿调查过程
        5.5.4 坚持边审计边整改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4)审计监督体系的完善路径研究——从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局限性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频繁的争议:问题的引入
二、尴尬的定位:注册会计师能否充任经济警察
    (一) 强制要求公司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的法律法规缺乏理论依据
    (二)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性质表明注册会计师行业缺乏监督能力
    (三)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三方关系不恰当地扩大了审计报告的社会影响
    (四) 现行司法解释为注册会计师行业提供免责金牌
三、虚幻的梦境:似是而非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规则体系
    (一) 空泛的目标定位与空洞的审计意见
    (二) 宽泛的审计证据与模糊的审计质量
    (三) 精明的揣度与小心的拿捏:解读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
    (四) 尴尬的职业地位与真实的服务角色
四、艰难的处境:会计规则的弹性化与会计信息的可审计性的缺失
    (一) 公允价值会计
    (二) 资产减值会计
    (三) 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的权益法
    (四) 递延所得税
    (五) 合并报表
五、真实的局面: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不可持续性
    (一) 注册会计师审计流于形式
    (二) 持续推广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不良后果
    (三)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存在基因上的错误
六、前方的道路:切实加强审计监督的对策建议
    (一) 按照“根据法律事实记账”的原则建立科学的会计法规体系
    (二) 建立由政府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机构雇佣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的制度
    (三) 建立科学、高效的会计监管架构

(5)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效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
    2.1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概念
        2.1.1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2.1.2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定义
        2.1.3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过载的定义
    2.2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相关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决策有用性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效度的分析——基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
    3.1 社会责任报告实质性信息有效度的测度
        3.1.1 样本选取
        3.1.2 有效度测度之一:有效内容的界定及测量
        3.1.3 有效度分析之二:第三方独立鉴证
    3.2 社会责任报告其他信息有效度的测度
        3.2.1 社会报告页数分析
        3.2.2 社会责任其他信息有效度的测度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效度的调查分析——基于信息接收者的角度
    4.1 调查问卷设计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问卷设计
        4.1.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2 问卷调查信度分析
        4.2.1 信度分析
        4.2.2 效度分析
    4.3 调查结果分析
        4.3.1 统计结果
        4.3.2 结果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本文结论与启示
    5.1 本文研究结论
    5.2 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效度的建议
        5.2.1 提倡并逐步加强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三方独立鉴证
        5.2.2 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框架
        5.2.3 企业自身要提高对披露CSR报告的重视
        5.2.4 加大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管力度
    5.3 本文创新点
    5.4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调查问卷

(6)农户贷款担保困境及破解机制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具体研究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信贷与农业发展理论
        2.1.1 投资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2.1.2 信贷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
        2.1.3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对信贷的影响
    2.2 信贷风险理论
        2.2.1 信贷风险的界定
        2.2.2 信贷风险的来源
        2.2.3 信贷风险的评价
        2.2.4 农业信贷风险的危害
    2.3 信贷担保理论
        2.3.1 信贷担保的目的
        2.3.2 信贷担保的实施
        2.3.3 信贷担保的要素
    2.4 国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2.4.1 国外农户贷款担保相关研究
        2.4.2 国外农户贷款担保研究评述
    2.5 国内相关研究及评述
        2.5.1 国内农户贷款担保相关研究
        2.5.2 国内农户贷款担保研究评述
第3章 农户贷款担保的理论分析
    3.1 农户贷款与担保的概念界定
        3.1.1 农户的概念
        3.1.2 农户贷款的概念
        3.1.3 农户贷款担保的概念
    3.2 农户的经济行为及其贷款需求特征
        3.2.1 农户的经济行为特征
        3.2.2 农户的贷款需求特征
    3.3 农户贷款的供给及制度变迁
        3.3.1 农户贷款的供给主体及演变
        3.3.2 农户贷款的供给方式及演变
        3.3.3 农户贷款供给制度及信贷技术演变
    3.4 农户贷款担保的功效与方式
        3.4.1 农户贷款的风险
        3.4.2 农户贷款担保的功效和特征
        3.4.3 农户贷款担保的方式和有效性
    3.5 担保条件对农户贷款需求和供给的影响
        3.5.1 农户贷款担保的政策及运用
        3.5.2 农户贷款担保的条件
        3.5.3 担保条件对农户贷款需求的影响
        3.5.4 担保条件对农户贷款供给的影响
第4章 国外农户贷款担保的比较分析
    4.1 发达国家农户贷款担保的运行状况
        4.1.1 美国
        4.1.2 法国
        4.1.3 日本
    4.2 发展中国家农户贷款担保的运行状况
        4.2.1 印度
        4.2.2 孟加拉
        4.2.3 巴西
    4.3 国外农户贷款担保的共性与差异
        4.3.1 共性分析
        4.3.2 差异分析
    4.4 国外农户贷款担保的经验和启示
        4.4.1 国外农户贷款担保的经验
        4.4.2 国外农户贷款担保的启示
第5章 农户贷款担保现状及困境的调查分析
    5.1 背景介绍与调查样本概况
        5.1.1 样本区选择依据
        5.1.2 重庆市农户贷款担保的整体状况
        5.1.3 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分析
    5.2 农户贷款的需求满足及担保影响状况
        5.2.1 农户贷款需求及满足的状况
        5.2.2 担保制约农户贷款需求状况
    5.3 农户贷款供给及担保特征
        5.3.1 政策性金融机构农户贷款及担保特征
        5.3.2 商业性金融机构农户贷款及担保特征
        5.3.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户贷款及担保特征
    5.4 农户贷款担保的现实困境表现
        5.4.1 缺乏有效担保物
        5.4.2 缺乏有效担保人
        5.4.3 缺乏有效担保机制
第6章 农户贷款担保困境成因的实证研究
    6.1 引言
    6.2 农户自身因素分析
        6.2.1 农户家庭收入及有形资产积累不足
        6.2.2 农户财产性权利没有充分行使
        6.2.3 信誉担保机制未有效发挥作用
    6.3 金融机构因素分析
        6.3.1 农户信贷供给不足
        6.3.2 信贷担保认知偏差
        6.3.3 信贷管理技术落后
    6.4 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分析
        6.4.1 担保配套条件的不完善
        6.4.2 第三方担保机制不健全
        6.4.3 农业保险的作用不显着
        6.4.4 社会信用环境不良
        6.4.5 担保法律制度约束
        6.4.6 担保扶持政策滞后
    6.5 农户贷款担保困境形成因素的实证检验
        6.5.1 样本选取及模型设定
        6.5.2 变量选择与描述
        6.5.3 实证结果分析
        6.5.4 不同类型农户担保困境因素解释
        6.5.5 稳健性检验
    6.6 农户贷款担保困境成因的综合视角解释
第7章 农户贷款担保困境影响的实证研究
    7.1 引言
    7.2 担保困境对农户贷款可得性的影响
        7.2.1 对贷款额度的影响
        7.2.2 对贷款渠道的影响
        7.2.3 对贷款类型的影响
        7.2.4 对贷款成本的影响
        7.2.5 担保困境因素影响农户贷款可得性的实证检验
    7.3 担保困境对农户生产和生活福利的影响
        7.3.1 担保困境对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7.3.2 担保困境对农户非农生产经营的影响
        7.3.3 担保困境对农户生活福利的影响
    7.4 农户贷款担保困境影响结果的综合视角解释
第8章 农户贷款有效担保的机制设计
    8.1 农户贷款有效担保机制设计依据
        8.1.1 理论依据
        8.1.2 实践依据
        8.1.3 政策法律依据
    8.2 农户贷款有效担保机制设计原则
    8.3 农户贷款有效担保机制的构建
        8.3.1 农户贷款有效担保的自我担保能力提升机制
        8.3.2 农户贷款有效担保的第三方保证人扩展机制
        8.3.3 农户贷款有效担保的金融机构信贷改进机制
        8.3.4 农户贷款有效担保的信用环境促进机制
        8.3.5 农户贷款有效担保的保险分担机制
        8.3.6 农户贷款有效担保的政府扶持机制
第9章 农户贷款有效担保的模式选择
    9.1 农户贷款担保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9.2 农户贷款担保模式选择的总体思路
    9.3 农户贷款有效担保模式的实际选择
        9.3.1 与第一还款来源关联的资产抵质押担保模式
        9.3.2 以声誉约束为基础的保证担保模式
        9.3.3 不同类型农户的差异化贷款担保模式
        9.3.4 农村“三权”抵押担保模式探索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7)养老服务社会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核心问题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地方政府职能的有关概念
        1.2.2 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有关概念
    1.3 研究综述
        1.3.1 养老服务社会化研究
        1.3.2 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1.3.3 养老服务社会化中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1.3.4 简要评价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公共服务理论
        2.1.2 政府职能理论
        2.1.3 地方治理理论
    2.2 分析框架
第3章 养老服务社会化与地方政府养老服务职能变迁
    3.1 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形成
        3.1.1 我国养老服务的历史形态
        3.1.2 上海养老服务历史传统的主要特征
        3.1.3 社会福利社会化催生养老服务社会化
    3.2 养老服务社会化的体系建设
        3.2.1 公共问题的维度与特征
        3.2.2 构建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
        3.2.3 养老社会化服务机构的具体种类
    3.3 上海地方政府养老服务职能变迁概况
        3.3.1 承担“拾遗补缺”型养老福利服务(1949-1978年)
        3.3.2 初步探索机构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1979-1997年)
        3.3.3 统筹推进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1998年至今)
第4章 养老服务社会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定位分析
    4.1 职能定位的理论依据
        4.1.1 职能定位的含义
        4.1.2 养老服务生产和供给的分离
    4.2 职能定位的应然内涵:角色定位和职责定位的统一体
        4.2.1 养老服务社会化中上海地方政府职能定位的制度框架
        4.2.2 养老服务社会化中上海地方政府职能定位的应然内涵
    4.3 职能定位不清的探因:定位视角的单向性
        4.3.1 职能定位不清的“边界模糊困境”
        4.3.2 职能定位的两种视角:公共服务提供理论的启示
        4.3.3 以提供者为中心的职能定位视角
        4.3.4 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职能定位视角
第5章 养老服务社会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配置分析
    5.1 职能配置的原则与方式
        5.1.1 地方政府职能配置的原则与依据
        5.1.2 地方政府职能配置的方式与途径
    5.2 职能配置的应然内涵:职能内容配置与分工配置的统一体
        5.2.1 国家和上海地方层面制度框架对职能配置的规定
        5.2.2 养老服务社会化中上海地方政府的职能内容配置
        5.2.3 养老服务社会化中上海地方政府的职能分工配置
    5.3 职能配置的结构性失衡:政府内监管的短缺
        5.3.1 养老服务社会化中上海地方政府职能配置的特点
        5.3.2 政府内监管职能配置的相对短缺
        5.3.3 政府内监管职能配置短缺的主要成因
第6章 养老服务社会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履行分析
    6.1 职能履行的基本原则和运行范畴
        6.1.1 地方政府职能履行的基本原则
        6.1.2 上海地方政府针对各类型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职能履行
        6.1.3 上海地方政府针对养老服务业各种属性行政客体的职能履行
    6.2 行动者网络视域中的地方政府职能履行
        6.2.1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适用性
        6.2.2 地方政府履行监管职能与服务职能的案例
    6.3 职能履行中的“协作梗阻”问题
        6.3.1 职能履行“协作梗阻”的形成
        6.3.2 职能履行“协作梗阻”的成因
第7章 养老服务社会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优化
    7.1 职能定位优化思路:以提供者与使用者互动的视角
        7.1.1 借鉴服务质量管理论的互动模式
        7.1.2 优化机制:角色期待与角色认知的互动
    7.2 职能配置优化思路:全面加强监管职能配置
        7.2.1 在政府内监管方面加大赋权
        7.2.2 提高政府内监管职能配置的法制化程度
        7.2.3 协同提高政府监管职能和服务职能的配置质量
    7.3 职能履行优化思路:增强利益赋予与促进协作适度
        7.3.1 增强利益赋予
        7.3.2 协作和自治的平衡
结语
附录一:新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有关条文
附录二:上海市政府2013年民生实事项目及相关职能分工
参考文献
后记

(9)档案中介机构应当正名(论文提纲范文)

1 档案中介机构定义的梳理及归类
2 档案中介机构属概念的理论辨析
    2.1 社会中介组织的基本特征
    2.2 档案中介机构定义中的“中介”描述存在偏差
3 档案中介机构基本功能的实践考察
    3.1 中介机构的基本功能———居间服务
    3.2 档案中介机构基本功能的实践考察
4 正本清源:档案中介机构应当正名

(10)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背景
        二、我国的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的意义
        一、本研究的切入点和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公允价值理论透视
    第一节 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
        一、公允价值的定义
        二、公允价值的特征
        三、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公允价值的内涵
        一、文献回顾
        二、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
        三、不同计量属性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规律
        四、公允价值内涵的评论
    第三节 公允价值的估值
        一、SFAS157中关于公允价值估值的规定
        二、我国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估值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司治理环境的变迁与公允价值计量的选择
    第一节 会计计量与公司治理环境的相关概念
        一、会计计量及计量属性
        二、公司治理及公司治理环境
    第二节 公司治理环境的变迁对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影响
        一、外部治理环境的变迁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选择
        二、企业治理、所有权结构的变迁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三 、企业利益相关者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第三节 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历史沿革
        二、公允价值会计在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情况
        三、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趋势
    第四节 我国引入公允价值会计的背景及路径
        一、我国引入公允价值会计的背景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情况及特点
        三、前景与隐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允价值会计的实际应用及利益相关者的决策
    第一节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一、金融业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
        二、非金融业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
        三、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价的总体情况
        四、结论及原因分析
    第二节 公允价值会计应用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一、公允价值会计对利润的影响
        二、公允价值会计对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第三节 公允价值会计与利益相关者的决策
        一、公允价值计量与投资者的决策
        二、公允价值计量与债权人的决策
        三、公允价值与企业经营者的决策
        四、公允价值计价对中介机构决策的影响
        五、公允价值计价对政府有关机构决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
    第一节 概述
        一、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及其动机
        二、会计政策选择及其动机
        三、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第二节 公允价值会计隐含的盈余管理风险
        一、公允价值应用条件的判断
        二、利用资产的分类进行公允价值会计盈余管理
        三、公允价值估值隐含的盈余管理风险
    第三节 案例分析——对雅戈尔公司的深度分析
        一、雅戈尔公司概况
        二、金融资产的分类
        三、金融资产处置收益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第四节 公允价值会计与盈余管理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回顾
        二、基于截面修正Jones模型的盈余管理行为实证检验
        三、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公允价值会计与管理者薪酬激励
    第一节 委托代理理论下的薪酬设计模式
        一、委托代理理论下的激励问题
        二、绩效评价模式
        三、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激励机制
        四、公司治理、会计信息与薪酬激励
    第二节 公允价值会计下管理者薪酬激励的难点
        一、公允价值会计对业绩衡量的影响
        二、公允价值会计下的管理者契约行为异化
        三、案例分析——从中国平安看公允价值对高管薪酬激励的影响
    第三节 公允价值会计与管理者薪酬激励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二、样本的选择与变量的定义
        三、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四、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公允价值会计的市场效应
    第一节 公允价值市场效应的理论分析
        一、公允价值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的传导效果
        二、公允价值资本市场效应的产生机制
    第二节 公允价值的市场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计
        二、描述统计
        三、检验结果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综述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优越性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公允价值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三、公允价值的应用对公司治理的冲击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对会计准则制定者的建议
        二、对完善公司治理的建议
        三、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要正本清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问题及对策研究[D]. 程海港.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2]行业法治研究[D]. 刘刚. 吉林大学, 2019(02)
  • [3]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审计研究 ——以政府对X市大气污染防治审计为例[D]. 赵思宁.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4]审计监督体系的完善路径研究——从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局限性谈起[J]. 周华,刘俊海. 社会科学, 2019(04)
  • [5]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效度的研究[D]. 焦艺. 湖北工业大学, 2018(01)
  • [6]农户贷款担保困境及破解机制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秦红松. 西南大学, 2014(12)
  • [7]养老服务社会化中的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李乐. 复旦大学, 2013(03)
  • [8]关于聘请专家协助价格鉴定工作的政策探讨[J]. 童珂. 中国物价, 2012(12)
  • [9]档案中介机构应当正名[J]. 黄霄羽,朱敬敬. 档案学通讯, 2012(05)
  • [10]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D]. 康萍. 浙江工商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经济取证类社会中介机构要清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