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熔胶的开发与应用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严永聪[1](2021)在《聚氨酯热熔胶洗釜液的再生工艺设计》文中认为N-甲基吡咯烷酮(NMP)由于其热稳定性高、沸点高、挥发低和溶解能力强等优点,在石化、锂电池、高分子聚合物合成等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其对聚氨酯溶解能力强,对设备腐蚀性小,低毒等优点被用作聚氨酯胶黏剂合成反应釜的清洗液,在清洗过程中NMP消耗量大,且NMP价格昂贵,清洗后的需要重新回收利用以节约生产成本。本文根据NMP现有的回收工艺,对含有聚氨酯热熔胶的清洗液废液,为解决精馏塔堵塞,NMP回收率低,分离能耗大等问题,采用先在废液中加入水并进行搅拌,脱除废液中聚氨酯固体,确定水添加量与废液质量比为1:2,搅拌温度为25℃,选用折叶开启式叶轮作为搅拌桨,在300r/min下搅拌20min。但搅拌过程中存在固体大量团聚的问题,通过在水中加入适量乙醇来避免此问题,且不会降低固体去除效果。将加入10%wt乙醇溶液后得到的固液悬浮物过滤分离出滤液后进行减压精馏,在高真空度下降低精馏温度能够减低NMP水解率,同时减少能耗,精馏过程中只需除去轻组分乙醇和水即可以回收NMP。塔顶得到的馏出液还可以再次加入至清洗液废液中,降低了乙醇和水的消耗成本。经过在55℃~85℃下减压精馏,得到含水量为0.25%的回收清洗液。本文运用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对年产50000吨聚氨酯热熔胶剂产生的反应釜清洗液废液进行回收工艺中的精馏模拟,热力学方法选择Wilson活度系数模型。在简捷模拟计算得到的初始条件下,利用严格精馏计算和灵敏度分析工具考察了塔内的理论板数、进料位置、回流比参数对塔顶、塔釜组成和能耗的影响,最终得到优化后的精馏塔操作参数。经过精馏后得到NMP纯度为96.48%,含水量为0.05%的清洗液回收液。本文在精馏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对回收工艺中的物料和能量进行衡算,再对回收工艺中设备进行计算与选型。对精馏塔进行了详细的设备计算和流体力学校核,并对工艺中储罐、换热器、泵、过滤器等设备进行了选型。在设备计算选型后,对回收工艺进行了初步技术经济估算,最终在采用该回收工艺后,相较于将废液直接售卖约可增加5079.5135万元/年的经济效益。
王宁[2](2021)在《木质无框蜂窝板封边条剥离强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质无框蜂窝板作为常见的绿色材料之一,具有轻质、高强、成本低、可定制化生产等优点,但是木质无框蜂窝板在家具生产中的应用并不多见,其中封边工艺是影响其推广的主要问题之一,本论文就木质无框蜂窝板在家具生产中的封边剥离强度展开研究,优化了剥离检测方法,然后以软质封边条封边(PVC为例)和硬质封边条封边(铝合金为例)两大类,分别探究工艺因素对封边剥离强度的影响规律,对木质无框蜂窝板在家具生产中封边工艺的优化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1.论文首先对封边条剥离强度检测方法进行分析,软质封边条剥离强度检测在相关行业标准《QB/T 4448-2013家具表面软质覆面材料剥离强度的测定》中,存在当封边条弯折180度时,弯折强度大于剥离强度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和封边条弯折过大而断裂的问题,据此,设计了一个通过两个定滑轮保证剥离角度为90度的试验装置,进行检测。硬质封边条剥离强度检测在相关行业标准《QB/T 4448-2013家具表面硬质覆面材料剥离强度的测定》中,存在当封边条弯折强度大于剥离强度时,检测结果主要为封边条弯折强度的问题,据此,设计了一个通过上下夹具固定剥离的试验装置,进行检测。2.针对木质无框蜂窝板软质封边条封边工艺,选取了板件芯层类别、板件厚度、胶黏剂种类、封边条厚度这四个工艺因素进行了具体研究,以40mm厚蜂窝板展开实验(上下表板5mm芯层30mm),结果表明:①芯层为1号边的板件封边剥离强度均值为1628N/M,约为芯层为2号边的1.67倍。主要原因在于1号边芯层能提供一定的胶合强度,2号边芯层几乎不提供胶合强度。②随着板厚的增加,木质无框蜂窝板封边剥离强度呈减小的趋势,40mm厚板件相较于25mm厚板件,封边剥离强度均值为1628N/M,降低了 21%,主要原因为表板剥离强度大于芯层剥离强度。③在采用PUR热熔胶、EVA热熔胶和聚氨酯发泡胶封边时,PUR热熔胶封边剥离强度均值为2762N/M,EVA热熔胶封边剥离强度均值为1629N/M,聚氨酯发泡胶封边剥离强度均值为773N/M,其中PUR热熔胶与EVA热熔胶封边工艺相对简单。④随着PVC封边条厚度的增加,封边剥离强度呈略微增强的趋势,其中0.8mm厚封边条剥离强度均值为1629N/M,1.2mm厚封边条剥离强度均值为1650N/m,而2mm厚封边条剥离时,封边条弯折强度对剥离强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检测结果不完全为剥离强度。经过分析总结,在采用1.2mm厚封边条、PUR热熔胶,封40mm厚板件芯层为1号边时,板件封边剥离强度最高,并且通过对比实验,在最优工艺的条件下,木质无框蜂窝板封边剥离强度大于木质有框蜂窝板传统封边工艺封边时的剥离强度。3.针对木质无框蜂窝板硬质封边条封边工艺,选取了板件芯层类别、板件厚度、胶黏剂种类、封边条形态这四个工艺因素进行了具体研究,同样以40mm厚蜂窝板展开实验,结果表明:①芯层类别对硬质封边条封边剥离强度无影响。②板厚对于硬质封边条剥离强度影响较小,主要原因在于板件芯层部位可以形成一层胶膜,保证了芯层与表板的胶合强度相差不大。③在采用环氧树脂胶和白乳胶封边时,环氧树脂胶封边剥离强度均值为10687N/M,白乳胶封边剥离强度均值为8075N/M,其中白乳胶封边固化时间相对较长。④采用U型封边条封边时剥离强度均值为10687N/M,采用几型封边条封边时剥离强度均值为10905N/M,剥离强度相差不大,但封边效果不同。硬质封边相较于软质封边条封边,封边工艺相对复杂,但封边剥离强度远大于软质封边条,同时还可以起到加强板件的作用。通过以上实验研究,得出了木质无框蜂窝板封边时相对较优的封边工艺,丰富了对木质无框蜂窝板封边工艺方面的研究,对木质无框蜂窝板在家具行业的应用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杨云和[3](2021)在《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立足于笔者在小学科学的教育实践之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时,其学习停留在表面上的“体验”层面以及对小组的集体评价不太满意,从而引起笔者对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思考。为了改变这种课堂现象,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笔者结合理论依据和自身的经验,尝试将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课堂中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学生在以“表现性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课堂中的学习情况。本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为指导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以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为辅助工具进行教学情况分析。从表现性评价工具的开发到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相关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校园“自制小车竞速”科技项目进行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以小组调查法为合作学习策略进行《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的教学设计,在科学社团课堂上进行实践。第二阶段,基于前一阶段的教学实践反馈,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任务单以及小组讨论记录单等资料进行表现性评价量表的开发,融合了四年级科学教材《设计与制作我们的小车》相关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并在四年级常规科学课堂上再次实施教学。第三阶段,以课后自主探究学习的形式开展“自制小车竞远”活动项目,在指导学生制作小车的过程中,再次将表现性评价量表进行实施,深入研究2~4人的小组在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并进行教学记录。通过对教学实践中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从学生的基本情况中进行考虑,具体表现为学习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2)表现性评价可以融入到以合作学习为主的小学科学课堂中,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以及项目作品五个维度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整体教学效果较好。(3)学生自评略高于其他四种评价,且与组内学生互评、小组自评以及教师评价的相关性显着。(4)不同评价主体对量表标准的理解较一致,但对评价的侧重点不一样。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学生自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1)学生对自身持较高满意度,自我评价的客观性需要加强。(2)学生自评与同伴评价存在显着相关性,与小组互评的相关性不显着,同伴评价作为学生自评的依据视情况而定。(3)教师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自我评价。根据自身的教学实施经验和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与建议:(1)为了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建议在合作学习中应用表现性评价。(2)设计适合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方案,可以从表现性任务与评分量表的开发与实施入手。(3)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需求,建议在合作探究学习中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杨中扬[4](2021)在《硅烷接枝α-聚烯烃热熔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聚烯烃类热熔胶具有环保、粘接材料范围广、耐候性好等特性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α-聚烯烃热熔胶,因其主链含有长链分枝提高了胶黏剂的粘接强度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重视,但其粘接强度、耐热性等方面仍达不到某些领域的使用要求,需另外添加增黏树脂等,限制了其在热熔胶行业的广泛应用。本文以硅烷接枝改性不同分子量的α-聚烯烃制备热熔胶,无需添加其它成分,以期提升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首先,研究了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接枝不同分子量α-聚烯烃APAO-L和APAO-H的工艺。发现当VTMS用量为5phr(以质量计每100份树脂添加的份数),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用量为0.2phr,抗氧剂1010用量为0.1phr,反应温度为180℃时,接枝硅烷的APAO-L和APAO-H的吸光比达到最大。此外,分子量分布较宽的APAO-H更易接枝硅烷,硅烷接枝APAO-H前后的熔点远大于APAO-L接枝前后的熔点。硅烷接枝后的APAO-L和APAO-H,T5wt%分别上升了 5℃和3℃,T95wt%分别上升了 17℃和10℃,硅烷接枝α-聚烯烃后的热稳定性升高。其次,通过两种湿度环境研究了硅烷接枝不同分子量α-聚烯烃热熔胶的湿固化过程。对于硅烷接枝APAO-L,固化4天时,10%RH条件下水解交联速度达到最大,而98%RH条件下几乎不再水解交联,12天时两种湿度条件下固化程度基本达到一致且不再增大。对于硅烷接枝APAO-H,7天时,10%RH条件下水解交联速度达到最大,98%RH条件下基本不再水解交联,15天时两种湿度条件下固化程度在不再变化,19天时基本达到一致。对于硅烷接枝α-聚烯烃热熔胶的湿固化过程,延长固化时间低湿度条件就能达到高湿度条件的固化程度,且硅烷接枝APAO-H在同等条件下的固化周期稍显滞后。最后,研究了硅烷接枝不同分子量α-聚烯烃热熔胶(APAO-L-5V、APAO-H-5V)与不同基材的粘接性能及粘接机理。其中粘接铝基,APAO-L-5V 比未接枝前的拉伸剪切强度和剥离强度提高250%和420%,APAO-H-5V比未接枝前的拉伸剪切强度和剥离强度分别提高160%和320%。粘接木基,APAO-L-5V和APAO-H-5V 比未接枝前的拉伸剪切强度分别提高160%和270%。粘接PP基,APAO-L-5V和APAO-H-5V 比未接枝前的拉伸剪切强度和剥离强度分别都提高230%和200%,且APAO-L-5V和APAO-H-5V对基材的粘接效果与市售聚烯烃热熔胶VP相当。研究硅烷接枝α-聚烯烃热熔胶的粘接机理表明,一方面硅烷接枝α-聚烯烃热熔胶的湿固化过程中,聚烯烃分子链段上接枝的硅氧烷基团极易水解成硅醇与基材表面的极性基团如羟基形成氢键;另一方面,在热熔加压的施胶条件下,湿固化过程形成的聚烯烃分子交联网络与基材相容或者渗入基材的表面,由此增强了硅烷接枝α-聚烯烃热熔胶的粘接效果。
李文风,张雪萍,孙达,靳洪飞,宋宇飞,马凤国[5](2021)在《无机填料对EVA热熔胶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了无机填料碳酸钙、高岭土和白炭黑对EVA热熔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无机填料用量不超过5phr时,碳酸钙、高岭土及白炭黑在热熔胶树脂中分散比较均匀,对热熔胶的粘接性能降低影响不大。碳酸钙和白炭黑的加入提高了其软化点及热稳定性。当超过5phr时,无机填料粒子开始明显团聚,其粘接性能下降。当加入5phr的白炭黑时,EVA热熔胶粘接性能提高,这与白炭黑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有密切关系。
黄益,马军翔,金曦,潘小鹏,郑今欢[6](2021)在《环保型聚氨酯仿皮涂层材料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结合当前聚氨酯仿皮涂层市场需求与前景,以及仿皮涂层产业对环保型涂层加工技术的迫切需求,介绍了水性聚氨酯涂层、聚氨酯热熔胶涂层和光固化聚氨酯涂层三类环保型聚氨酯涂层加工技术,阐述了三类环保型聚氨酯涂层的优势以及特点,并从涂层耐水性、耐溶剂性、力学性能等的提升和改进方面综述了现有改性方法。环保型聚氨酯涂层加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有利于仿皮涂层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续[7](2020)在《新型反应型聚氨酯(PUR)热熔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聚氨酯胶粘剂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胶粘剂行业中发展迅速,其中反应型聚氨酯(PUR)热熔胶的产能在胶粘剂行业中占比20%左右,每年还在不断增加。早期的PUR胶粘剂存在含有有毒溶剂、粘接性能不佳、固化较慢等弊端,随着学者的不断研究,目前PUR胶粘剂正朝着环保、高性能、低成本的趋势发展。本文以聚酯多元醇、聚丙二醇(PPG2000)、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MDI)为主要原料合成了单组分聚氨酯热熔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粘接性能测试等研究了 PUR热熔胶的性能,并利用稳定剂、增粘树脂、硅烷偶联剂对PUR热熔胶进行改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聚酯/聚醚复配比7/3,异氰酸酯指数R为2.4,合成温度为80℃~90℃,反应时间3h,复配催化剂用量为0.8%,复合型粘度稳定剂添加量为50mg/kg,水解稳定剂P200添加量为1%~2.5%之间,增粘树脂BR116添加量为20%,硅烷偶联剂KBE-9007的封端率在15%~20%时,制得的单组分SPUR热熔胶综合性能较佳,粘接强度为11.86MPa,超过了同类型进口热熔胶的性能。针对单组分PUR热熔胶存在的固化相对慢,粘接强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探究了双组分PUR胶粘剂的制备,并对通过力学性能测试,粘接性能测试,耐水性能测试等对其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A组分的-NCO含量为8%,AB组分的R值为1.2,蓖麻油改性多元醇BHG-601的添加量为60%,扩链剂BDO的添加量为7%,交联剂四乙烯五胺的添加量为2%~3%之间时,双组分PUR胶粘剂的综合性能较佳,剥离强度为11.5KN/m,固化时间为110min。
杨洋[8](2020)在《双撞针式压电驱动热熔胶喷射阀的机理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社会,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地发展和人们对消费电子类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高,使得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电子产品日新月异,并向多样化、新颖化、微型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同时,这些智能电子产品内部的元器件也愈发微小,其生产组装工艺也更加精细,特别是大屏幕窄边框等手机组装工艺的出现,对粘接胶线的精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需要更高粘度、更佳粘接性能的胶水与之配合。熔融状态的热熔胶属于高粘度胶水,其粘接性能优异,目前在电子封装领域使用的最为广泛。若要完成高粘度热熔胶微滴的喷射成型,点胶领域现有的各类压电喷射阀均必须在高电压的作用下,驱动撞针高速大力地冲击喷嘴,但是高电压往往会产生较大的撞针运动位移,而大位移便会造成喷射的胶点尺寸过大,从而无法满足精密电子元器件粘接与封装的工艺要求。目前,行业内可获得的高粘度热熔胶的最小喷射点径在270μm左右,而250μm是现阶段点胶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在集中攻克的一个目标。因此本文提出双撞针式压电驱动热熔胶喷射阀,使用双撞针二次撞击的驱动形式进行点胶,使撞针能以更高的速度、更小的位移冲击喷嘴,从而形成更小尺寸的热熔胶微滴的喷射成型,以更加完美地匹配当今时代3C行业电子封装工艺的要求。本文结合了流体力学、材料力学、振动力学和弹性力学等知识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分析,并应用Fluent、Matlab、Ansys和Ls-dyna等软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最后通过实验对理论进行验证。本文具体的研究工作及研究结果如下:(1)喷射点胶过程的流体力学分析首先确定本文所研究的介质即熔融状态热熔胶的流型及其本构方程;接着,对粘性液滴喷射成型的必要条件进行分析,得到粘性液滴的喷射速度必须大于一定值,才能形成完整的喷射成型,且液滴的喷射速度越大,系统的喷射能力相应地也越强;然后对液滴喷射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计算并得到相应的数学模型,后又对液滴喷射的体积进行理论计算并得到相应的数学模型,并根据两个数学模型分别定性分析了撞针运动速度对液滴喷射速度的影响,撞针运动位移对液滴喷射体积的影响;最后,应用Fluent软件对液滴喷射过程中,撞针与喷嘴包封区域瞬时压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仿真分析,并通过仿真研究了撞针运动速度对于液滴喷射速度的影响,撞针运动位移对于液滴喷射重量的影响,并与前文的数学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的结论一致。这为本文的双撞针二次撞击结构中撞针高冲击速度、小运动位移的设计思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2)双撞针二次撞击结构的动力学分析首先详细介绍了双撞针式压电驱动热熔胶喷射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阐明该结构所具有的优势;接着,通过模块化设计将系统分为驱动子系统和执行子系统,并分别建立振动力学模型,求解两个子系统的传递函数及固有频率,并通过Matlab对两个子系统进行仿真以指导压电叠堆、下撞针、上下撞针回复弹簧的设计和选型;然后,建立双撞针与喷嘴的二次撞击力学模型,运用特征线法和能量守恒定律求解终端(下撞针)的撞击力和撞击速度、输入端(上撞针)的撞击力和撞击速度,并通过定性分析得出,若要终端(下撞针)的撞击速度比输入(上撞针)速度大,即实现速度放大,我们在设计结构时需适当减小下撞针的质量或者减小下撞针回复弹簧的刚度,再或者适当减小下撞针的运动位移;之后,应用Ls-dyna软件对双撞针和喷嘴的二次撞击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并与前文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在本文选定的参数条件下,仿真得到,当上撞针以0.8m/s的速度冲击下撞针时,撞击瞬间下撞针的速度提升为0.88m/s,因受到胶液阻力和弹簧回复力的作用,最后下撞针撞击喷嘴的速度为0.85m/s,但是实现了速度的放大;上撞针冲击下撞针的撞击力为213N,而下撞针冲击喷嘴的撞击力提升为560N,也实现了撞击力的放大。最后,设计了本装置的温度控制系统,并且应用Ansys软件对系统进行热力学仿真,得到当加热块温度设置为110℃时,加热筒温度设置为100℃时,主管道内胶水流经区域以及喷嘴口胶液待喷射区域的温度均分布在100℃-110℃之间,满足热熔胶保持熔融状态且符合最佳使用性能的温度要求。(3)双撞针式压电驱动热熔胶喷射阀的实验研究首先搭建速度测试实验平台,测得当系统的驱动电压在40V-100V之间时,下撞针的运动速度大于上撞针的运动速度,且二者的速度之差逐渐增大,证明在一定的电压区间内,双撞针结构具有速度放大的作用;然后通过实验测得,下撞针的运动速度越大,系统对于胶液的喷射能力越强,当下撞针的运动速度小于0.32m/s时,胶滴附着在喷嘴口导致“挂胶”,当下撞针的运动速度大于0.32m/s时,液滴才开始喷射成型,但是下撞针的运动速度对于喷射胶量的影响甚微;除此之外,系统喷射胶液的重量随下撞针位移的增加而增加,但撞针位移过大或者过小均会出现“挂胶”现象。实验测得,在40V驱动电压的作用下,选择球头半径为0.75mm的下撞针,选择孔径和内锥角分别为0.1mm和90°的喷嘴,设定下撞针位移为0.1mm时,系统喷射胶液的重量和体积最小,胶重均值为0.01mg,平均直径为234μm,突破了250μm这一点径目标,且喷射的精度在±2.5%以内;除此之外,通过实验验证了由上述最小的热熔胶微滴连成的胶线满足模拟手机边框的粘接力要求;最后,搭建系统的撞击力测试平台,实验测得,当驱动电压为100V,在该电压下的上撞针以0.68m/s的速度撞击下撞针,受到冲击后的下撞针以0.8m/s的速度撞击喷嘴,此时瞬时撞击力约为593N,这与前文的仿真结果接近。
周文雅[9](2020)在《丙烯酸酯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丙烯酸酯类热熔胶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的胶粘剂,该种热熔胶具有较高的粘结强度和剪切强度,其抗氧化性和耐候性均良好。本文基于丙烯酸酯类热熔胶发展现状以及浸蜡纸箱粘接和废纸回收中胶粘物质去除等问题,进行了大量实验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月桂酯(LMA)、乙酸乙烯酯(VAc)和丙烯酸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可再分散丙烯酸酯热熔胶。石蜡复合乳化剂Op-10与Span-80的比值为0.55/0.45时,石蜡乳液可后续复合乳液的制备。当LMA、正十二烷基硫醇(NDM)和N-(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的含量分别为9%、0.8%以及0.3%时,反应转化率可达95.59%,聚合物热性能和粘结强度优异。加入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和松香继续改善热熔胶的熔融流动性和粘附性,DOP与松香含量分别为基体聚合物质量的7.5%和6%时,可再分散丙烯酸酯热熔胶热稳定性优异,熔融黏度低,粘结强度高,再分散效果良好,应用于纸制品粘接和纸箱封箱时,可以减少纸制品回收时胶粘剂难于处理等问题,实现纸制品的高效回收。(2)以VAc、MMA、丙烯酸和丙烯酸丁酯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可用于浸蜡纸箱封箱的低温热熔胶。当石蜡乳液含量为10%时,复合乳液较为稳定,聚合物熔融流动性适宜。MMA含量为5.2%时,反应转化率较高,聚合物剥离强度可达55N/25mm,剪切强度较高。加入DOP改善对热熔胶粘结强度和熔融黏度,DOP含量为基体聚合物质量的10%时,所制备的低温热熔胶综合性能优良,可应用于浸蜡纸箱的封箱粘接。低温热熔胶具有优异的粘接强度,应用时避免蜡纸箱钉合造成箱内物品损坏。(3)绘制了两种热熔胶的工艺流程图,并分别进行物料衡算和成本核算,根据与市售热熔胶比较,本实验制备的两种低温热熔胶价格合理,综合性能优异,具有市场竞争力。
张宪君[10](2020)在《接枝改性EVA胶膜的制备与结构、性能表征》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通过熔融法接枝把极性马来酸酐(MAH)单体引入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的主链上,合成乙烯-醋酸乙烯酯接枝马来酸酐共聚物(EVA-g-MAH),EVA-g-MAH相比EVA极性得到了提高,改善了与木材等极性材料的相容性,以其用作木材的胶粘剂,粘合强度相比EVA提高明显。探究了EVA品种、引发剂种类、引发剂份数、MAH份数、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不同条件对EVA熔融法接枝MAH接枝产物接枝率的影响,得到了接枝率在0.06%~1.40%范围的一系列接枝产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凝胶色谱法(GPC)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测试方法表征了EVA-g-MAH接枝物的结构;分析了EVA熔融接枝MAH单体的反应过程。最后,论文以EVA-g-MAH为基础材料制备热熔胶膜,用来粘合木板制备胶合板。分析了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等粘合条件对EVA-g-MAH胶膜粘合效果的影响。通过改变熔融接枝原料配方和对EVA-g-MAH胶膜进行铺装时喷涂BPO引发剂溶液进行交联等处理,获得的胶合板符合国标二类板乃至一类板标准。
二、热熔胶的开发与应用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熔胶的开发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聚氨酯热熔胶洗釜液的再生工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聚氨酯胶粘剂简介 |
1.2 反应型聚氨酯(PUR)热熔胶简介 |
1.2.1 PUR热熔胶生产工艺 |
1.3 聚氨酯热熔胶反应釜的清洗 |
1.3.1 粘釜原因及其危害 |
1.3.2 工业清洗方法 |
1.3.3 化学清洗技术 |
1.4 N-甲基吡咯烷酮 |
1.4.1 NMP的性质 |
1.4.2 NMP的应用 |
1.4.3 NMP的回收现状 |
1.5 Aspen Plus简介 |
1.6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6.1 立题依据 |
1.6.2 研究内容 |
1.6.3 创新点 |
第2章 废液中热熔胶的脱除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步骤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1 沉淀量的影响因素 |
2.3 加入混合溶剂除胶 |
2.4 加入絮凝剂和交联剂除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N-甲基吡咯烷酮的回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分析方法 |
3.1.3 实验步骤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蒸馏实验真空度的影响 |
3.2.2 精馏分离效果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回收液清洗能力试验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1.3 洗净率的测试 |
4.1.4 实验步骤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含水量对清洗效果的影响 |
4.2.2 清洗温度对洗净率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Aspen Plus流程模拟 |
5.1 热力学方法的选取及物性模拟 |
5.2 闪蒸流程模拟 |
5.3 连续精馏流程模拟 |
5.3.1 简捷法精馏设计计算 |
5.3.2 精馏塔严格计算 |
5.3.3 灵敏度分析 |
5.4 物料衡算 |
5.4.1 除胶过程中的物料衡算 |
5.4.2 精馏的物料衡算 |
5.5 能量衡算 |
5.5.1 冷凝器负荷 |
5.5.2 再沸器负荷 |
5.5.3 公用工程消耗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艺计算及设备选型 |
6.1 精馏塔工艺设计 |
6.1.1 精馏塔选型 |
6.2 浮阀塔的工艺设计 |
6.2.1 精馏塔塔径计算 |
6.2.2 塔高的计算 |
6.2.3 塔板结构设计 |
6.3 浮阀塔的流体力学校核 |
6.3.1 塔板压降校核 |
6.3.2 漏液校核 |
6.3.3 液沫夹带校核 |
6.3.4 溢流液泛校核 |
6.3.5 塔板负荷性能图 |
6.4 换热器的选型 |
6.4.1 塔顶冷凝器 |
6.4.2 塔釜再沸器 |
6.5 搅拌容器及储罐的选型 |
6.5.1 搅拌容器 |
6.5.2 储罐 |
6.6 泵的选型 |
6.7 过滤器的选型 |
6.8 设备总览表 |
6.9 本章小结 |
第7章 技术经济初步估算 |
7.1 NMP回收成本费用估算 |
7.1.1 精馏塔设备费用 |
7.1.2 设备费用表 |
7.1.3 设备折旧 |
7.1.4 流动资金 |
7.1.5 生产成本 |
7.1.6 总生产成本费用 |
7.2 税费及收入 |
7.3 利润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
附录 |
(2)木质无框蜂窝板封边条剥离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木质蜂窝板简介 |
1.1.2 木质蜂窝板结构和制作工艺 |
1.1.3 木质蜂窝板特性 |
1.1.4 封边技术简介 |
1.1.5 传统封边技术 |
1.1.6 无缝封边技术 |
1.1.7 蜂窝板封边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5 技术路线 |
2 木质无框蜂窝板封边条剥离强度检测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1.1 木质无框蜂窝板 |
2.1.2 封边条 |
2.1.3 试验设备 |
2.2 软质封边条剥离强度检测方法(PVC为例) |
2.3 硬质封边条剥离强度检测方法(铝合金为例) |
3 木质无框蜂窝板软质封边条剥离强度研究(PVC为例) |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设计 |
3.4 芯层边部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
3.4.1 试验过程与结果 |
3.4.2 试验分析与结论 |
3.5 板厚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
3.5.1 试验过程与结果 |
3.5.2 试验分析与结论 |
3.6 胶黏剂种类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
3.6.1 试验过程与结果 |
3.6.2 试验分析与结论 |
3.7 封边条厚度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
3.7.1 试验过程与结果 |
3.7.2 试验分析与结论 |
3.8 试验因素分析 |
3.9 与木质有框蜂窝板PVC封边剥离强度对比 |
3.9.1 试验过程与结果 |
3.9.2 试验分析与结论 |
3.10 本章小结 |
4 木质无框蜂窝板硬质封边条剥离强度研究(铝合金为例) |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3 试验设计 |
4.4 芯层边部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
4.4.1 试验过程与结果 |
4.4.2 试验分析与结论 |
4.5 板厚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
4.5.1 试验过程与结果 |
4.5.2 试验分析与结论 |
4.6 胶黏剂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
4.6.1 试验过程与结果 |
4.6.2 试验分析与结论 |
4.7 封边条形态对剥离强度的影响 |
4.7.1 试验过程与结果 |
4.7.2 试验分析与结论 |
4.8 试验因素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附录 |
致谢 |
(3)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新时代要求教育培养“合作”的人 |
(二)关于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思考 |
(三)什么样的评价可以改善合作学习课堂?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合作学习 |
(二)表现性评价 |
(三)“自评”与“他评”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
(三)国外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四)国内表现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
三、理论基础 |
(一)情境认知理论 |
(二)民主主义与教育 |
(三)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论 |
第三章 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的理论探讨 |
一、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
二、表现性评价的评分工具 |
(一)核查表 |
(二)评定量表 |
三、表现性评价与教学的关系 |
(一)表现性评价即教学 |
(二)表现性评价促进教学的开展 |
四、表现性评价与合作学习策略在教学上的融合 |
(一)小组调查法与科学探究 |
(二)小组调查法与表现性评价 |
第四章 表现性评价在合作学习课堂中的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情境 |
(一)研究场所 |
(二)研究对象 |
二、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
(一)基于科技竞赛进行表现性任务设计 |
(二)基于表现性任务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
(三)表现性评价评分量表的设计 |
三、表现性评价在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
(一)科学社团课:一次只有“学习结果”的教学尝试 |
(二)常规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在合作学习课堂中实施 |
(三)课后自主探究学习:一群“赶”不回家的小学生 |
(四)教学记录 |
第五章 研究分析与结果 |
一、任务单与记录单的分析 |
(一)科学知识维度 |
(二)科学探究维度 |
(三)科学态度维度 |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维度 |
(五)项目作品维度 |
二、材料收集与分析 |
(一)表现性评价量表的收集与处理 |
(二)学生访谈提纲与学生编码 |
(三)数据与访谈分析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一、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讨论 |
二、教学策略与建议 |
(一)在合作学习中应用表现性评价 |
(二)设计适合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方案 |
(三)在合作探究学习中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
三、未来研究方向 |
(一)研究局限 |
(二)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一)》教学设计 |
附录2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二)》教学设计 |
附录3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三)》活动设计——自制小车竞速比赛 |
附录4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任务单 |
附录5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记录单 |
附录6 《让我们的小车动起来》评价量表 |
附录7 访谈资料 |
附录7-1 访谈纲要问题汇总 |
附录7-2 研究者与学生(EG6S1、EG6S2、EG6S3)谈话 |
附录7-3 研究者与学生(BG7S4)谈话 |
附录7-4 研究者与学生(EG4S1、EG4S2)谈话 |
附录7-5 研究者与学生(EG2S4、EG2S2)谈话 |
致谢 |
(4)硅烷接枝α-聚烯烃热熔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热熔胶的分类 |
1.2.1 EVA热熔胶 |
1.2.2 聚酯热熔胶 |
1.2.3 聚氨酯热熔胶 |
1.2.4 聚烯烃热熔胶 |
1.3 聚烯烃热熔胶的研究进展 |
1.3.1 接枝改性 |
1.3.2 共混改性 |
1.4 湿固化热熔胶 |
1.5 课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课题背景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硅烷接枝α-聚烯烃热熔胶工艺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3 试样的制备 |
2.2.4 性能测试及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硅烷接枝α-聚烯烃APAO-H的红外表征 |
2.3.2 引发剂用量对硅烷接枝APAO-H吸光比的影响 |
2.3.3 硅烷用量对硅烷接枝APAO-H吸光比的影响 |
2.3.4 熔融温度对硅烷接枝APAO-H吸光比的影响 |
2.3.5 抗氧剂1010用量对硅烷接枝APAO-H吸光比的影响 |
2.3.6 硅烷接枝不同分子量的α-聚烯烃APAO-L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湿度对硅烷接枝α-聚烯烃热熔胶固化周期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湿度条件对硅烷接枝APAO-L热熔胶固化率的影响 |
3.3.2 不同湿度条件对硅烷接枝APAO-L热熔胶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
3.3.3 不同湿度条件对硅烷接枝APAO-L热熔胶流变性能的影响 |
3.3.4 不同湿度条件对硅烷接枝APAO-H热熔胶固化率的影响 |
3.3.5 不同湿度条件对硅烷接枝APAO-H热熔胶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 |
3.3.6 不同湿度条件对硅烷接枝APAO-H热熔胶流变性能的影响 |
3.3.7 硅烷接枝APAO-L和APAO-H热熔胶湿固化过程分析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硅烷接枝α-聚烯烃热熔胶粘接性能测试及其机理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2.4 性能测试与表征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硅烷接枝α-聚烯烃热熔胶的表征 |
4.3.2 硅烷接枝α-聚烯烃热熔胶的吸光比对铝基基材的粘接性能的影响 |
4.3.3 硅烷接枝α-聚烯烃热熔胶的吸光比对木基基材的粘接性能的影响 |
4.3.4 硅烷接枝α-聚烯烃热熔胶的吸光比对PP基基材的粘接性能的影响 |
4.3.5 硅烷接枝α-聚烯烃热熔胶与市售胶黏剂的粘接性能比较 |
4.3.6 硅烷接枝α-聚烯烃热熔胶的粘接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5)无机填料对EVA热熔胶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原料及仪器 |
1.2 基础配方 |
1.3 试样的制备 |
1.4 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种类无机填料对EVA热熔胶性能的影响 |
2.1.1 不同种类无机填料对EVA热熔胶拉伸强度及剪切强度的影响 |
2.1.2 不同种类无机填料对EVA热熔胶熔融指数的影响 |
2.1.3 不同种类的填料对EVA热熔胶软化点的影响 |
2.2 不同种类无机填料的EVA热熔胶拉伸断裂面形貌分析 |
2.2.1 不同碳酸钙含量的EVA热熔胶的拉伸断裂形貌分析 |
2.2.2 不同高岭土含量的EVA热熔胶的拉伸断裂形貌分析 |
2.2.3 不同白炭黑含量的EVA热熔胶的拉伸断裂形貌分析 |
3 结论 |
(6)环保型聚氨酯仿皮涂层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纺织品仿皮涂层的发展概述 |
2 环保型聚氨酯仿皮涂层 |
2.1 水性聚氨酯涂层 |
2.1.1 共混改性 |
2.1.2 交联改性 |
2.1.3 共聚改性 |
2.2 聚氨酯热熔胶涂层 |
2.2.1 热塑性聚氨酯热熔胶 |
2.2.2 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 |
2.3 光固化聚氨酯涂层 |
2.3.1 柔韧性的改善 |
2.3.2 耐磨性的改善 |
3 结 语 |
(7)新型反应型聚氨酯(PUR)热熔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聚氨酯胶黏剂简介 |
1.2.1 聚氨酯胶黏剂的发展历史 |
1.2.2 聚氨酯胶黏剂的特点 |
1.2.3 聚氨酯胶黏剂的分类 |
1.3 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 |
1.3.1 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的原料组成 |
1.3.1.1 多元醇 |
1.3.1.2 异氰酸酯 |
1.3.1.3 催化剂 |
1.3.1.4 扩链剂与交联剂 |
1.3.1.5 增粘树脂 |
1.3.1.6 抗氧剂 |
1.3.1.7 填料 |
1.3.2 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的固化机理 |
1.3.3 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的胶接机理 |
1.3.4 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
1.3.5 单组分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的特点及应用 |
1.3.6 双组分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的特点及应用 |
1.4 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的研究现状 |
1.4.1 硅烷改性单组分PUR热熔胶 |
1.4.2 丙烯酸树脂改性单组分PUR热熔胶 |
1.4.3 填料改性单组分PUR热熔胶 |
1.4.4 环保型PUR热熔胶 |
1.5 反应型PUR热熔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1.5.1 PUR热熔胶除泡及贮存稳定性 |
1.5.2 PUR热熔胶的发展方向 |
1.6 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 |
2.2.3 实验方案 |
2.2.4 分析与测试方法 |
第三章 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反应温度对PUR热熔胶合成的影响 |
3.2.2 反应时间对PUR热熔胶合成的影响 |
3.2.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3.2.4 不同软/硬段对PUR热熔胶性能的影响 |
3.2.5 不同R值对PUR性能的影响 |
3.2.6 不同催化剂对PUR热熔胶性能的影响 |
3.2.7 不同样片处理方式对PUR热熔胶性能的影响 |
3.2.8 稳定剂对PUR热熔胶性能的影响 |
3.2.8.1 稳定剂对PUR热熔胶熔融粘度的影响 |
3.2.8.2 粘度稳定剂对PUR热熔胶粘接强度的影响 |
3.2.9 水解稳定剂对PUR热熔胶性能的影响 |
3.2.10 增粘树脂对PUR热熔胶性能的影响 |
3.2.10.1 增粘树脂对PUR热熔胶熔融粘度的影响 |
3.2.10.2 增粘树脂对PUR热熔胶粘接强度的影响 |
3.2.11 硅烷偶联剂改性PUR热熔胶 |
3.2.11.1 硅烷偶联剂对PUR热熔胶熔融粘度的影响 |
3.2.11.2 硅烷偶联剂对PUR热熔胶开放时间的影响 |
3.2.11.3 硅烷偶联剂对PUR热熔胶粘接强度的影响 |
3.2.11.4 硅烷偶联剂对PUR热熔胶疏水性及耐水性的影响 |
3.2.11.5 硅烷偶联剂对PUR热熔胶热性能的影响 |
3.2.12 自制品与进口产品性能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组分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案 |
4.2.1 A组分的制备 |
4.2.2 B组分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R值对双组分PUR胶粘剂的影响 |
4.3.2 多元醇对双组分PUR胶粘剂的影响 |
4.3.3 异氰酸酯对双组分PUR胶粘剂的影响 |
4.3.4 A组分NCO含量对双组分PUR性能的影响 |
4.3.5 扩链剂对双组分PUR胶粘剂的影响 |
4.3.6 交联剂对PUR胶粘剂性能的影响 |
4.3.6.1 交联剂对PUR胶粘剂力学及粘接性能的影响 |
4.3.6.2 交联剂对PUR胶粘剂耐水性的影响 |
4.3.7 蓖麻油改性多元醇BHG-601对PUR性能的影响 |
4.3.7.1 BHG-601对PUR胶粘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
4.3.7.2 BHG-601对PUR胶粘剂耐水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8)双撞针式压电驱动热熔胶喷射阀的机理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热熔胶施胶设备和工艺 |
1.2.1 热熔胶涂布机 |
1.2.2 高压供料热熔胶机 |
1.2.3 螺杆式热熔胶阀 |
1.2.4 撞针式热熔胶喷射阀 |
1.3 压电驱动热熔胶喷射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压电叠堆与杠杆放大机构 |
2.1 压电叠堆的结构 |
2.2 压电叠堆的两大关键特性 |
2.2.1 压电叠堆的响应特性 |
2.2.2 压电叠堆的力学特性 |
2.3 杠杆放大机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的流体动力学分析 |
3.1 热熔胶的基本特性 |
3.2 流体的基本属性 |
3.2.1 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 |
3.2.2 粘弹性流体的爬杆效应 |
3.3 液滴喷射特性理论计算分析 |
3.3.1 液滴喷射成型原理 |
3.3.2 液滴喷射速度计算 |
3.3.3 液滴喷射体积计算 |
3.4 液滴喷射特性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结构设计及动力学分析 |
4.1 双撞针式压电驱动热熔胶喷射阀结构及工作原理 |
4.1.1 结构介绍 |
4.1.2 工作原理 |
4.2 系统振动力学分析 |
4.2.1 构建系统动力学微分方程 |
4.2.2 系统固有频率 |
4.2.3 系统Matlab动力学仿真分析 |
4.2.4 系统求解 |
4.3 双撞针结构二次撞击动力学分析 |
4.3.1 特征线法应用介绍 |
4.3.2 双撞针二次撞击系统求解 |
4.4 双撞针二次撞击动力学仿真 |
4.4.1 速度与撞击力仿真分析 |
4.4.2 应力状态仿真分析 |
4.5 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5.1 撞针运动速度实验分析 |
5.2 撞针运动特性对系统喷射性能的影响 |
5.2.1 下撞针运动速度对系统喷射能力的影响 |
5.2.2 下撞针运动位移对系统喷射胶量的影响 |
5.3 最小胶滴喷射实验 |
5.3.1 喷射的最小胶滴及一致性实验 |
5.3.2 粘接力测试 |
5.4 系统的撞击力实验 |
5.4.1 撞击力实验平台搭建 |
5.4.2 撞击力实验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发表的学术论文 |
2.申请的国家专利 |
3.获奖情况 |
4.作者简介 |
致谢 |
(9)丙烯酸酯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热熔胶的概述 |
1.2 热熔胶的研究进展 |
1.2.1 聚氨酯(PU)热熔胶 |
1.2.2 聚酰胺(PA)热熔胶 |
1.2.3 乙烯类热熔胶 |
1.2.4 热塑性橡胶类(SIS、SBS)热熔胶 |
1.2.5 聚酯(PET)热熔胶 |
1.3 丙烯酸酯热熔胶的研究进展 |
1.4 乳液聚合反应 |
1.5 纸制品回收中的胶粘剂问题 |
1.6 浸蜡纸箱的粘接问题 |
1.7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
1.7.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7.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可再分散丙烯酸酯热熔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石蜡乳液的制备 |
2.2.4 可再分散丙烯酸酯热熔胶的制备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石蜡乳液稳定性测试 |
2.3.2 熔融温度的测定 |
2.3.3 粘接强度的测定 |
2.3.4 热熔胶热稳定性测试 |
2.3.5 熔融黏度的测定 |
2.3.6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
2.3.7 热熔胶分散性能测试 |
2.3.8 反应转化率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复合乳化剂配比对石蜡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
2.4.2 洗涤次数对聚合物分散效果的影响 |
2.4.3 LMA对聚合物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4 NDM对聚合物分子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5 NBMA对聚合物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6 DOP对热熔胶热性能和粘结强度的影响 |
2.4.7 松香对热熔胶粘接强度的影响 |
2.4.8 可再分散热熔胶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3 低温热熔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石蜡乳液的制备 |
3.2.4 低温热熔胶的制备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3.2 复合乳液粒径分析(DLS) |
3.3.3 乳液稳定性分析 |
3.3.4 熔融温度的测定 |
3.3.5 粘接强度的测定 |
3.3.6 热熔胶热性能测试 |
3.3.7 熔融黏度的测定 |
3.3.8 反应转化率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石蜡乳液对乳液及聚合物熔融流动性的影响 |
3.4.2 MMA含量对聚合物热性能和剥离强度的影响 |
3.4.3 DOP含量对热熔胶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 |
3.4.4 聚合物结构表征与热熔胶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4 物料衡算 |
4.1 物料衡算的概述 |
4.2 可再分散丙烯酸酯热熔胶的物料衡算 |
4.2.1 可再分散丙烯酸酯热熔胶的工艺流程图 |
4.2.2 物料衡算 |
4.3 低温热熔胶的物料衡算 |
4.3.1 低温热熔胶的工艺流程图 |
4.3.2 物料衡算 |
4.4 热熔胶参数对比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本实验创新性 |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6 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 致谢 |
(10)接枝改性EVA胶膜的制备与结构、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
1.1.1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结构与特点 |
1.1.2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生产工艺 |
1.1.3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应用 |
1.2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改性 |
1.2.1 物理改性 |
1.2.1.1 填充改性 |
1.2.1.2 共混改性 |
1.2.2 化学改性 |
1.2.2.1 交联改性 |
1.2.2.2 接枝改性 |
1.3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接枝改性方法 |
1.3.1 溶液法接枝 |
1.3.2 辐射法接枝 |
1.3.3 乳液法接枝 |
1.3.4 熔融法接枝 |
1.4 乙烯-醋酸乙烯酯熔融接枝马来酸酐改性研究 |
1.4.1 MAH熔融接枝机理 |
1.4.2 MAH单体 |
1.4.3 MAH熔融接枝反应引发剂 |
1.4.3.1 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半衰期 |
1.4.3.2 引发剂与反应温度 |
1.4.3.3 有机过氧化物引发剂安全性管理 |
1.4.4 MAH熔融接枝反应试验设备 |
1.4.4.1 转矩流变仪的组成 |
1.4.4.2 转矩流变仪的密闭式混合器 |
1.4.4.3 转矩流变仪工作原理 |
1.5 热熔胶 |
1.5.1 乙烯-醋酸乙烯酯热熔胶 |
1.5.2 乙烯-醋酸乙烯酯热熔胶胶膜 |
1.5.2.1 乙烯-醋酸乙烯酯热熔胶膜生产 |
1.5.2.2 乙烯-醋酸乙烯酯热熔胶膜使用 |
1.5.2.3 乙烯-醋酸乙烯酯热熔胶膜研究 |
1.5.3 乙烯-醋酸乙烯酯热熔胶膜应用 |
1.5.3.1 太阳能封装胶膜 |
1.5.3.2 汽车工业 |
1.5.3.3 安全玻璃 |
1.5.3.4 防腐密封的热缩制品 |
1.5.4 EVA热熔胶对木材的粘合 |
1.5.4.1 机械互锁结合理论 |
1.5.4.2 静电理论 |
1.5.4.3 化学键理论 |
1.5.4.4 界面扩散理论 |
1.5.4.5 弱边界层理论 |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性 |
第二章 EVA-g-MAH结构与性能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EVA-g-MAH制备 |
2.2.4 EVA-g-MAH纯化 |
2.2.5 EVA-g-MAH红外光谱 |
2.2.6 EVA-g-MAH核磁共振氢谱 |
2.2.7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2.2.8 GPC测试 |
2.2.9 熔体流动速率(MFR)测试 |
2.2.10 膜接触角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接枝共聚物存在证明 |
2.3.1.1 红外图谱 |
2.3.1.2 核磁共振氢谱 |
2.3.2 分子量及分布 |
2.3.2.1 不同引发剂用量对产物分子量分布影响 |
2.3.2.2 不同MAH用量对产物分子量分布影响 |
2.3.2.3 不同反应温度对产物分子量分布分析影响 |
2.3.2.4 熔融接枝产物分子量变化对熔融流动性能影响 |
2.3.3 EVA熔融接枝过程 |
2.3.4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2.3.5 EVA-g-MAH接触角 |
2.4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EVA-g-MAH制备过程及影响因素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EVA-g-MAH制备 |
3.2.4 EVA-g-MAH纯化 |
3.2.5 EVA-g-MAH接枝率测定 |
3.2.6 EVA-g-MAH凝胶含量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EVA共聚物熔融接枝过程 |
3.3.2 不同反应条件对熔融接枝反应的影响 |
3.3.2.1 EVAVA含量对接枝率影响 |
3.3.2.2 引发剂及接枝反应温度对接枝率影响 |
3.3.2.3 引发剂份数对接枝率影响 |
3.3.2.4 MAH份数对接枝率影响 |
3.3.2.5 加入填料对接枝率的影响 |
3.3.2.5 反应转速对接枝率影响 |
2.3.2.6 反应时间对接枝率影响 |
3.4 结论 |
第四章 EVA-g-MAH作为胶粘剂的应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胶膜制备 |
4.2.4 胶膜处理 |
4.2.5 木板粘合 |
4.2.6 胶合板粘合强度测试 |
4.2.7 胶膜凝胶含量测试 |
4.2.8 扫描电镜 |
4.2.9 DSC测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EVA-g-MAH对木材的粘合 |
4.3.2 EVA-g-MAH胶膜对木板的粘合机理 |
4.3.3 EVA-g-MAH胶膜胶合板耐水性 |
4.3.4 热压粘合条件对胶合板的影响 |
4.3.4.1 热压温度对EVA-g-MAH胶膜粘合效果影响 |
4.3.4.2 热压时间对EVA-g-MAH胶膜粘合效果影响 |
4.3.5 改性VA含量28%的EVA胶膜 |
4.3.5.1 共混改性 |
4.3.5.2 混入引发剂 |
4.3.6 引发剂溶液处理EVA-g-MAH胶膜 |
4.3.6.1 脂溶性引发剂溶液处理 |
4.3.6.2 引发剂溶液处理后的胶膜凝胶含量 |
4.3.7 水溶性引发剂处理胶膜 |
4.3.8 EVA-g-MAH制备一类胶合板 |
4.3.8.1 VA含量14%的EVA-g-MAH胶膜处理 |
4.3.9 不同条件对胶膜凝胶含量影响 |
4.3.9.1 BPO浓度对胶膜凝胶含量影响 |
4.3.9.2 热压时间对胶膜凝胶含量影响 |
4.3.9.3 热压温度对胶膜凝胶含量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热熔胶的开发与应用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聚氨酯热熔胶洗釜液的再生工艺设计[D]. 严永聪.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8)
- [2]木质无框蜂窝板封边条剥离强度研究[D]. 王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表现性评价融入合作学习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D]. 杨云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硅烷接枝α-聚烯烃热熔胶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杨中扬.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无机填料对EVA热熔胶性能的影响[J]. 李文风,张雪萍,孙达,靳洪飞,宋宇飞,马凤国.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21(02)
- [6]环保型聚氨酯仿皮涂层材料研究进展[J]. 黄益,马军翔,金曦,潘小鹏,郑今欢. 现代纺织技术, 2021(05)
- [7]新型反应型聚氨酯(PUR)热熔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续.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8]双撞针式压电驱动热熔胶喷射阀的机理及实验研究[D]. 杨洋. 吉林大学, 2020(08)
- [9]丙烯酸酯胶粘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周文雅.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10]接枝改性EVA胶膜的制备与结构、性能表征[D]. 张宪君.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